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2024-08-16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共12篇)

1.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篇一

摘要:

创新是历史教学中被热切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化教学背景下极具研究价值的重要议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历史教学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历史教学的意义体现的日益明显。我们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历史教学也要基于这一目标开展,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创新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真正达到“以史为鉴”的效果,推动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实现民族兴旺,这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要求。

关键词:

2.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篇二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活动,问题意识

综合性、人文性作为历史学科最为鲜明的特点,不仅仅要求历史教学突出重点,掌握历史事件发展脉络,更加注重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获得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从而实现以史为鉴的教学目的。而历史课堂教学则是历史学习的关键环节,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大提升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对于改善历史教学效果、强化历史教学思维大有益处。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明确历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首要目的,该思想的存在不仅扭曲了学习的意义,也禁锢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是我们必须要摒弃的消极思想。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历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即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储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锻炼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历史学习能给我带来什么”、“历史的学习将使我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解除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犹豫,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动机,以此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课堂中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应适当放宽对学生学习计划的安排,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创造,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独立性,只有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逐渐强化。

2、创设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课堂结构

创设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历史课堂结构是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提问意识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学习效果是十分必要的。而课堂结构的创设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课前准备。在历史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布置学习任务和思考内容,引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和实践,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感悟历史学习的乐趣所在。此外,课前准备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堂安排。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明白教师授课的重点所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力,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目光的交流、教师肢体语言的表达等都是积极有效的交流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此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历史学习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以此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更加有效的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三,课后反馈。课后反馈是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较为容易忽视的环节,即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此外,多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了解自身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及时改正,及时补充,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带领学生感受历史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带领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是培养初中生问题意识的根本举措,只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才能有进一步思考的欲望和动机,也才能取得实际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是教师的首要考虑内容,主要从以下方面出发:第一,督促学生关注历史的发展,提高历史敏感度和兴趣。当前初中历史课程教材中所选用的历史事件大多具有典型特征,因此,要引导学生多关注历史发展状,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第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效的学习方法应将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及课后复习巩固三者相结合,此外,应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找出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历史知识学习的系统性,避免知识零散、不成体系的现象出现,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进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三,理论结合实践,增强历史知识的现实参照性。历史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历史的学习和时代的发展以及个人素养的提升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4、使用各种互动平台,保持历史教学沟通的顺畅和连续

马克思曾经说过,无论人们有没有意识到,他们都是处在一个共同体中,他们的命运、节奏休戚相关。因此,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所产生的具有意识色彩的产物,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互动则是交往活动的核心。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互动”对于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的意义所在,同样的,互动对于学科的进步也至关重要。使用各种互动平台,保持教学沟通的顺畅和连续是培养初中历史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举措。目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搭建的互动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QQ空间。教师可以将历史课程教学内容上传至QQ空间,学生可以进行信息共享;教师可将历史思考题展示在QQ空间中,学生可以进行讨论,与教师进行互动既可以营造活跃的互动氛围,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第二,微信朋友圈。教师可以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分享,信息世界无所不有,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有益的资源,而微信朋友圈则是一个集沟通、互动、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第三,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主要作为作业布置和疑问解答的平台,教师在网络平台中布置作业,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教师进行批阅和答疑解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极大的培养。

5、建立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

建立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使得学习得以保持,是初中历史教学中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应以改进学生的学习现状为目的,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鼓励机制建立的实行对象主要是良性行为,即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加以表扬和奖励,而对学生的错误则不予鼓励,以此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良性竞争和互相学习,对于进步较大的学生也要进行一定的表扬和奖励。成绩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应该力求多样化,评价内容应力求丰富,即将语文理论知识成绩和实践能力作为日常考核的重点内容加以强调,此外应包括课堂表现等方面,以此实现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组织有关历史学习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历史学习中形成自身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培养独立精神和历史素养。

二、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历史教学效率,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眼光,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要从明确历史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课堂结构、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带领学生感受历史学习的快乐、使用各种互动平台,保持历史教学沟通的顺畅和连续以及建立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等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米玛措姆.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才智,2014,28:184.

[2]赵晓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298.

3.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篇三

【关键词】 初中历史;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问题意识的具备不仅是学生思维能力的直观体现,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与探究,这对于深化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领会将会是非常有效的推动。

一、利用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想要培养与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这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们创设更多有代表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意识的培养中很有效的一种策略便是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好的问题的探究来活跃思维,促进对于教学知识点的领会。利用史料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这种方式也能够收获很好的教学成效。历史课本中不仅有着对于历史事件、历史进程的介绍与阐述,其中也有着很多值得学生们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挖掘与利用不仅能够充分的凸显教学重点,也能够透过这些问题情境很好的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利用史料创设问题情境的范例有很多,教师要善于对教学素材有更为深入的挖掘与利用。例如,当和学生们讲到关于秦朝时,可以利用文物图“秦始皇陵兵马俑”展开设问:“这幅图反映出秦朝怎样的社会现实?”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透过兵马俑严整宏伟的军阵,联系到商靴变法中“奖励军功”、“耕战”等政策,从而得出秦国富国强兵的历史事实。同时,学生也可以联想到秦陵建造的巨大耗费,并与秦朝的苛政、暴政相联系,深刻理解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事实,同时,还能很直观的理解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等等。这些都是以史料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展开的一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深化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这也非常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利用矛盾冲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如果始终是平铺直述,不仅容易让学生觉得乏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也很难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不妨借助相关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矛盾冲突。这不仅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非常充分的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在这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将会得到非常有效的发展与锻炼。历史课本中的很多知识点之间都有着较为紧密的内在联系,这种关联性不仅是历史的本质,也能够很好的丰富学生的认知,尤其是一些事件间的冲突矛盾,对于这些内容展开透彻的分析,能让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更为准确与深入。

教师可以从教学素材中挖掘一些典型的矛盾冲突,并且将这些对比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和探究。例如,可以让学生们尝试讨论“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和特点有何异同?为什么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起来?对此你有何认识?”又如,还可以让学生们尝试讨论“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为什么结果却一成一败?”这些问题都有着很好的代表性,对于这些矛盾冲突的剖析同样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求异性思维要求学生关注客观事物的差异,关注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不一致性。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有矛盾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些都是非常好的问题探究的教学形式,透过这些讨论过程将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深化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问题意识的具备的另一个直观体现便是学生们对于问题要有很好的分析与探究能力,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能够理性客观的展开对于问题的分析,并且最终找到准确的答案。探究能力的培养通常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通过好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要不断展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展开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这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也能够让学生们在合作交流中不斷深化自己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

在学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在讲述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可以让学生在学过的知识和阅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展开思考,“是什么因素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是非常典型的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的分析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必然会产生多种不同观点,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对问题进行思考,这不仅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朝着严密、深刻、全面的方向发展,这也充分发展了学生多角度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深化。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问题的提出,发现问题后能够很好的将问题得以解决,这同样是问题意识的重要组成,也是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培养学生们具备的一种素质与能力。

4.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篇四

人才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未来综合国力的高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和基础,在民族振兴的角度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初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点环节,更肩负着为国家发展富强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所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意志力必然是当前教育最为主要的课题。就此,本文着重针对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品质进行了分析。

目前,我国很多的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不乏存在娇生惯养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初中生怕苦、怕累、意志力较为薄弱、自觉性、自制力较差的不良品质。这部分学生很难面对挫折磨难,甚至出现不珍惜生命的现象。总体来讲,初中生意志力培养非常重要,优良的意志力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就此,本文着重针对初中生的意志力的培养进行分析。

一、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对教师的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就此,本小节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初中生由于年龄尚小,处于青春期阶段,自控能力较差,学习兴趣尚不浓厚。如果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能够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学习上,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整体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审美情绪,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受挫折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独生子女抗挫折、抗压能力较弱,教师可以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写《史记》的司马迁等进行教学,如果这些人不是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克服苦难,就很难能够名留青史,很难做出一番作为。所以说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第二,新型的教学标准和要求,能够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只有在掌握历史课本的前提下,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下,才能在教学实践当中自觉地应用教育规律,选择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品质,达到教学效果。所以说,初中历史教学意志力的培养能够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提高教师掌握教材的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二、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力策略

首先,历史教材的内容涉及广泛,所涵盖的英雄人物更是数不胜数。教师可以就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人物为主,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利用学生对一些历史英雄人物的崇拜,提高学生的意志力,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的志向。

例如,在初中历史七年级“中外交往和冲突”中戚继光抗倭就是很好的例子。戚继光即便是遭受陷害仍然不忘自己所立下的远大志向,在出狱之后,戚继光招募农民工组成了一个军队,成功消灭了在东南沿海的倭寇,为东南沿海的安定作出了贡献。这足以表明,一个人是否有成就,与这个人所立下的志向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小故事启发学生一个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才能够有所成就。

其次,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富有意志力的故事,通过故事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例如,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于越国交战中大败越王勾践。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夫差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越国君臣在吴国为奴三年,饱受屈辱。按照吴国的要求,越王勾践带着夫人和大臣范蠡去吴国服苦役。越王给阖闾看坟,给夫差喂马,还给夫差脱鞋,服侍夫差上厕所。勾践三人受尽嘲笑和羞辱。为图复国大计,勾践顽强地忍耐着吴国对他的精神和肉体折磨,对夫差更加恭敬驯服。夫差生病,勾践观其粪便察看病情令夫差十分感动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最终励精图治,成功复国。越王勾践亦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如果越王勾践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受挫折能力,就不会复国成功。就此,教师可以以此培养学生树立抗挫折的能力,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

再比如说,还可以通过悬梁刺股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发奋读书,提高自身的知识含量,提升整体素质。

中国人民的屈辱史,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等。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细致性的描述,告诫学生今天的生活都是老一辈的革命者用鲜血和顽强的精神所换来的。以此来提升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操,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顽强不屈的民族意识。

最后,通过名言警句,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古人的名言警句很多,其中所富有正能量的句子更是数不尽数。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其融入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意志力,树立远大质量,提升学生的优良品质。

例如,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等等。将古代的名言警句带入到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当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良的品质的培养和教育。

结语

本文着重针对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利用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利用历史人物的故事提高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坚强不屈的意志、顽强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优良品质的熏陶和培养。

5.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篇五

摘 要:高中时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辨别事物的能力,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也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对学生、对社会有着极大作用。历史是一门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的课程,极具人文素养,在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方面有着自身的学科优势,也是培养民主意识的有利平台。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民主意识

民主意识的内涵包括:平等意识、人民主权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高中历史教材中包含的与民主意识相关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挖掘出这些资源,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一、在教学目标中体现民主意识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在其中加入“民主意识”的教学目标,这样就能为课堂教学规定方向,为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保驾护航。

如学习“卓尔不群的雅典”这一内容时,笔者便在教学方案中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并能客观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过程与方法目标:

1.?W生就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雅典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雅典民主政治的是非得失这三个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全面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内涵。

2.学生通过分析教师提供的情景中的人物行为,对于本课知识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2.通过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利弊得失,引导学生认识民主政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这样就能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公民意识。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1.讨论法

讨论法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下分享自己对某个历史事件的看法,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且讨论法教学本身便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此种教学方法。

如,学习“罗马人的法律”这一内容时,笔者就围绕这样一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①如果你是当时的罗马法官会怎么判呢?②如果你是平民面临上述的情况,你是否愿意,当你的权利受到不公正的损害,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既能明白权力的重要性,也会明白人权的重要性,更能明白在一部法律形成的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牺牲与代价,这样他们就会对法律产生敬畏感。

在课堂上使用“讨论法”教学,不但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能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而且通过讨论,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也就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的民主意识也就会得到培养。

2.情景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应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入适当的教学情境,如此,学生才能更加理解教材内容,他们的民主意识自然能也能得到培养与发展。

如,学习“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给学生播放了《黄河颂》这一首歌,让学生感受到磅礴的气势,之后,笔者又播放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辛苦与鲜血,从而激荡起学生胸中热爱祖国的热血。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爱国热情就会得到增强。

再比如,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一内容时,笔者就给学生播放一段反映旧时期社会礼仪的视频,比如,见面要磕头、请安,称呼要称其为“老爷”、“大人”等;再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视频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平等”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学习本章节的历史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更加愿意去学习这一节的内容,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平等的理解会得到加深,这有利于养成他们的平等意识。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语言描述、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这样一来,学生的民主意识就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得到很大提升。

三、通过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传授知识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大胆将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培养自身的民主意识。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访基层组织,让学生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权所在,从而对权力以及权力行使这两个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其次,教师还可以开展与“民主意识”相关的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回答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不但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还感受到团体力量的强大,这样一来,学生的团队责任感也能得到极好的培养。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开展历史辩论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如学习“辛亥革命”这一内容时,笔者就设置了一个辩题,“武昌起义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让学生围绕这个辩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也能体会到群众对“民主”的渴望。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努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挖掘教材内与民主意识相关的内容,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与教师形成良好互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代城.浅议民主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09(09).[2]陈林.历史课堂应加强对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4).[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出版社.作者简介:

6.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篇六

【内容摘要】: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即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制约了其全面的发展。本文主要就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等三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在于教师对教育理念理解与实践的不够深入,教材的编写与内容无法激发学生本应该有的创造性,学生知识储备与积累的缺少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的单一。改变当前这种状况,需要对传统课堂要有新的认识,倡导民主的、合作的、开放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材能有新的改进,进行问题思维的训练,改变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等。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意识,缺失,原因,解决对策

一、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历史问题” 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哲学家波普尔曾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创造型人才素质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的教学必须摆脱传统的模式与习惯,在注重基本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问题意识的产生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意识到问题,架构了问题,才能唤醒学生内心的创造力。最具有创造力的人往往是最善于、最勇于、最乐于触摸问题的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认为历史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要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获取大量信息,摄取有用信息,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善人格情感,端正价值取向。而要达到这样目标的重要链条是发现问题。我们的教学应该首先把学生视为问题的发现者,然后才是问题的解决者。

历史学科具有不可再现性。我们在了解历史时,往往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在分析、舍取、辨别和整和这些史料的基础上找寻接近最真实的历史。而这样一个过程事实上是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人们可以从大量的的史料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提出一些富有创造性的问题。

但是事实上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往往发现学生只重视史实、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忽视了如何提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问题。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掌握的仅仅是知识与方法,他们变得不会提出问题、不善于发现问题、不勇于展示问题,问题意识在大量的知识与问题解决中逐渐地消失。综观人类发展史,一切伟大发明与发现、思想与观点的萌发,可以说无不从一个看似“简单”、“幼稚”、“反动”的问题开始。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 1

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有时候“提出一个好问题至少与回答一个问题一样重要。”

二、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后是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虽然新课程改革在不断进行着,但往往存在一些仅仅局限于形式与手段上的改进,而对教育的目的、过程与本质等方面则没有从根本上把握。比如在教育目的上,还仅仅停留在过去的知识传授与解题方法能力的培养,而没有认识到历史学科的基本特性,即其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从大量的史料、史实、史观中构建自己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构建中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还有,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本质认识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我们的思想还是停留在过去上,认为课堂是传授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地方,没有认识到连接知识与方法的环节是问题,只有在课堂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是对知识的真正深入认识、对知识的真正运用。

其次,教材是制约学生问题意识发展的媒介因素。我们的教材在编写内容上(特别是高中历史教材)往往无法反映学科特点。历史教材过份强调理论,而缺少精彩详细的史实描写;过分地政治化,缺少生活化;过份地文字化,缺少图片的感官刺激;观点过份地固定化,缺少对立的史学观点及最新的史学趋势。学生在平淡与单一的模式下,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考,问题意识在逐渐淡化,创造力在不断消磨。

第三,学生知识积累的缺乏上制约问题意识发展的的基础原因。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通过与其他地区、其他学校的教师交流中,往往发现农村地区或者学校建设比较落后的学生特别缺少问题意识。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知识的缺乏与狭窄。由于农村地区在硬件建设(如藏书)等方面的缺少,以及对外界信息接触与吸纳匮乏,缺乏应有的知识积累,从而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

第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单一化。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往往使历史学科的优势无法得到应有的发挥,从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想象力,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而新课程改革中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则往往造成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不足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问题意识也很难产生。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中寻找平衡点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三、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解决对策

第一,改变传统课堂价值的认识。我们的传统课堂往往是教师建构、选定一个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来解决问题,非常多的教师不乐于、不善于让学生在课堂中提问题。教师建构的问题与其说是保护学生免受搜索观念的沮丧之苦,不如说是剥夺了学生的创造过程。这严重到违背了新课程的要求,是对学生创造能力严重的抹杀。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描绘了他的教育观点,他认为学校应该是大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在这一社会中,课堂教学应该是真实生活的问题解决的实验室。他鼓励教师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并帮助他们探索重要的社会的和智力的问题。杜威的门徒克伯屈认为学校学习中应该把儿童分成小组,并让他们去进行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设计和选择。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然而一切创造“始于问题”。

学生应该是课堂中问题的积极提出者、发现者与创造者。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价值观,必须做到创造一个充满善意、宽容与理解的课堂,对问题要表示友好的态度,积极、主动创设一个欢迎找寻和解决问题的课堂氛围。在学校的生活中,必须呈现给学生的一片热衷的广阔领域,他们可以在其中架构问题。

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是学生产生强烈问题意识的前提。教师应创设宽松的、自由的、愉快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平时应积极注意学生的发问、和悦倾听,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探讨。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爱护等人类崇高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每一个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他们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学生在无意中产生思维情感和创新火花。这样,学生就会尝到学习的甜头和新发现的喜悦,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使历史问题意识逐渐成为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形成对历史问题意识的自我追求理念,学会历史地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升华历史问题意识,以利于终身学习。

第二,学生兴趣、好奇心与想象力的激发与培养。不可能存在天生的问题,但问题却天生与最深入的兴趣、最狂热的好奇心、最大胆的想象力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历史教学中不应该是史学理论的枯燥分析、史学观点的简单武断,而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好奇心的激发、想象力的养育。那些对历史充满兴趣、好奇与想象的学生往往更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具有创造性的问题与想法。

第三,教材编写的改进。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材编写应当引起学生产生问题。一般而言,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景、不平常的现象、奇异的事物、引起矛盾的说法、在理论上和实际中解决不了的事情中。我们的历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必须改变过去简单的史实叙述,大量的理论分析;大量的文字叙述,少量的其它史料等状况。在教材的编写中要注意创设造成问题的情景、说法、事例,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如丰富的史料,不同的史学观点,史实中的相似事件等。

第四,问题思维的训练。问题意识的出现并非灵光乍现,而是脱胎于个的长期积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问题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是缺少大量的知识积累。对历史学科来说,知识储备的缺少必然会制约问题的产生,想要孕育一个创造性的问题需要的是广泛长期的准备。在平常的学习中应该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广博地摄取不同的思想观点,在内心不断的碰撞、冲突与矛盾中共融与升华,这才能为创造性问题的产生提供基础,发展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可以通过训练培养的。为了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在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基本史学能力培养的同时,可以设置一段时间或者一节课,鼓励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知识与联想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教师要尽量去欣赏与理解学生的问题。比如“头脑风暴”法,应该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问题。(2)在平常的学习中,在学生广泛阅读相关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的问题记录下来(可名之“问题手册”),集中时间,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评比出“伟大的问题”,并且进行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享受问题提出与解决的乐趣。

第五,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特有的历史魅力、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学生产生强烈问题意识的保证。在教学中,教师要示范以方法和手段,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向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达到“无疑处生疑”,提高历史问题意识的学习功效。主体探索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历史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学科中蕴含的美育因素,以历史学科本身特有的效力去吸引学生,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历史美、欣赏历史美、再现历史美,进而达到创造历史美的境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可以不断得以形成,并达到习惯化。

第六,教学评价方式、手段及内容的多元化。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视基础知识与解题方法技巧的状况,改变只重视书面的状况,改变只重视结果的状况。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这样的作业,如让学生阅读教材的某些章节,然后就这些章节提一些问题;或者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之内必须提出一些富有创造性的问题等。甚至我们可以在平常的考试中出现让学生阅读了某段材料后进行提问的题目。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A·J·斯塔科著,刘晓陵、曾守锤译:创造能力教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聂幼犁著: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篇七

一、善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爱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一门学科感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发散思维。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 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基于历史与社会的学科特点, 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的图表、翔实的史料信息和丰富的视频资料, 而且可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譬如, 教学《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 , 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反映侵华日军对中国人们所犯滔天罪行的视频和图片。在学生看完后, 笔者请他们用几个词概括此时的感受。学生给出了痛恨、愤怒和悲伤等词。笔者赞同:“痛恨、愤怒和悲伤是所有中国人在学习这段历史时共同的感受, 但是同学们知道日本国内部分人怎么看待这段历史吗? ”笔者以多媒体上出示反映最近日本部分左翼政客否认和美化侵华罪行的言行的材料。在强烈的观点冲突下, 学生1不禁发问:铁证如山的事实, 这些日本政客为什么还要否认?他们是何居心?笔者鼓励学生自己解答。学生2答:他们自持经济实力雄厚, 才敢否认历史。学生3答:敢否认历史, 说明他们可能还有让历史重演的野心。学生4问:如果日本真有这种野心, 那么我们中国该怎么办? 学生5答:打一仗, 我们先发制人, 也算是为那些惨死侵华日军屠刀下的先人们报仇雪恨。学生6答:不行, 战争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 我们学习这段历史就是要树立反对战争, 珍爱和平的意识, 中国还是要建设发展自己, 综合国力比日本强得多, 才能不让历史重演。学生思维的闸门迅速打开, 争着提出问题、回答同学的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悄然实现。

二、打造和谐课堂, 让学生敢问

1.允许学生插话。课堂插话的学生通常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敏捷, 他们插话常常是不由自主、脱口而出的。这种不由自主的脱口而出恰恰是学生创新思维灵感火花的迸发, 而这种迸发常常是不遵守时间规律的, 它可能是独特、精彩的奇思妙想, 也可能是模糊或是片面的错误想法。它一旦出现, 教师必须立即巩固它、补充它、利用它。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大胆地提出问题与老师、同学讨论。譬如, 学习八年级上册大运河这一内容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我引用教材中的一段材料:唐德宗时, 有一次, 长安已经缺粮十天了, 当江南运粮船的消息传来时, 德宗竟感动地对太子高呼:“米已至陕, 吾父子得生矣。”一位学生在下面插话:“大运河流经陕西了吗? 它不是只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这些地区吗? ”虽然讲课思路被打断了, 但笔者及时表扬该学生上课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笔者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其他同学, 请同学们帮助解答。很快就有学生利用隋唐大运河示意图找到了答案:大运河虽然没有流经陕西, 但人们利用黄河其他运河将大运河与长安联通。通过一问一答, 即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更丰满, 又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尊重。

2.赞美学生质疑。没有疑问的学生永远不会提问, 永远不会有创造。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就是最大问题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应保障学生行使“提问的权利”, 使课堂充满疑问、充满激情、充满朝气、充满智慧。譬如, 教学“教皇奶牛的解放”时, 笔者帮助学生理解宗教改革的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17世纪初欧洲的宗教形势图》。一位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突然大声地提了一个问题:“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域为什么不包括意大利的大部分和罗马? 地图会不会有错误? ”对于这位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非常高兴, 及时表扬他敢于质疑的精神, 并表示为他的大胆而高兴。对于他的问题, 笔者引用了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话回答:“神圣罗马帝国既非神圣, 也非罗马, 更非帝国。”这位学生表示听不懂, 笔者鼓励他课后查找资料, 下一节课由他向全班同学解答。这位学生课后认真查找资料, 在下一节课上不负所望, 给学生讲解了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区别, 赢得了同学们尊重的掌声。自此以后, 这位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越来越积极上进, 其他学生会不时地站起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或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 课堂不再死气沉沉、鸦雀无声, 而是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这样的课堂才是思维的课堂、创造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和谐的课堂。

三、创设生动的情境, 让学生能问

1.创设有趣的故 事情境。 一个隐含挑战性问题的故事情境, 能一下子调动学生的情绪, 使其迫不及待地提出问题, 并且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 有很多学习内容, 可以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与社会故事, 如烽火戏诸侯、三顾茅庐、玄武门之变、隋炀帝下江南、罪恶的“黑三角贸易”、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 以及历史人物的生活片段、趣闻逸事等, 都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产生疑问和探究欲望, 引导他们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 真正明白一个道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创设突发性事件的情境。社会上经常发生一些突发的社会事件, 如马航失联飞机事件、幼儿园“病毒灵”事件、乌克兰局势、3·15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嘉兴正在开展的“五水共治”等, 用这些事件作为课程资源创设情境, 学生在了解某个事件的过程中, 会形成观点, 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想知道事件的前因后果, 思考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 从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综上所述, 历史与社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各种条件,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高度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不断提高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能力, 并积极指导学生科学地答疑解惑。只有这样, 学习历史与社会对于学生来说才不会成为一种负担, 而是乐趣, 这是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赵丽霞.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质疑提问能力.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3.2.

8.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篇八

[关键词]初中历史 问题意识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101

创新就是在提出问题后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创新能力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由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历史教学中。

一、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1.这是历史学科的要求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了以史为镜,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了解历史是为了现在和将来的更好发展,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以史鉴今”,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将“死”历史学活。

2.这是培养学生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古往今来,所有发明创造都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出现的,只有发现问题后才能有创新方向。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接触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当学生现有知识储备与新知识无法衔接的时候,必然就会产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

3.这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法宝

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地认识和处理好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地位与关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历史知识是基础,学习历史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记住一些年代、人名、地名和事件上,“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递历史知识而已,同时透过教学活动,对历史因果的分析、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以培养学生分析、批判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产生所谓‘历史意识。”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转变教学思维,让学生想问

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历史教学从重视结论识记转变为重视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树立积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并将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打破思维定式,克服思维的惰性,同时鼓励学生破旧立新,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只有实现教师到学生的思维的转变,才能让学生在历史课堂想问。

2.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

一个紧张严肃的课堂和一个不尊重学生的教师只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战战兢兢、情绪紧张,很难提出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需要学生敢于提问,这就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精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的特性,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不局限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能得到有效的表达。

3.重视基础学习,让学生能问

初中历史学科在学校、教师、学生眼里比语数外次要,这种不重视使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一知半解。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着一定的要求。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想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困难的。很多时候学生不会问是因为他们对历史基础知识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师要重视丰富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储备,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教学内容,需要熟记的要及时督促学生记住。

4.正确开展过程引导,让学生深问

当学生对一个知识点产生疑问,很可能刚开始只是一个浅层次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的问题更加深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提出假设问题、回答假设问题,不断归纳总结,由一个问题延伸到另一个问题,环环相扣。学生提出问题后自主寻求答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自我提问和自我解答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形成理性的批判思维和积极探索问题的科学素养。

5.讲究提问技巧,让学生会问

提问也需要学习。古语有言,善教者必善问,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历史课堂提问中的作用,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教学中可以由教师向学生提问,也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实现良性互动。

根据新课改的人才培养目标,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实现历史教学从结论为主到探究过程为主的转变,让学生在不断的提问与质疑中提高创新能力,真正掌握学好历史的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高荣华.在体验性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J].历史教学问题,2011(2).

[2]张陟遥. 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培养——关于设置“提问卡”的理论思考[J]. 高等理科教育,2005(1).

9.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篇九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情感教育的根本着眼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情感教育的根本着眼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唤起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历史的热情。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教师情感的投入,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教师组织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历史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的基本情况,然后加以理解、综合、评价和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发表见解以及该历史时间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起引导作用。在这种学习情况下,学生对历史知识学得轻松,学得牢固。并且学会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实际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而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情感教育的推动力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推动力。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创造性和教育艺术性的表现,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对象、目的、实际条件和个人的教学风格,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呢?具体表现在处理知识和技能的关系上,对重难点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维,使课堂气氛既活跃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还要灵活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教学内容中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也就会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作用下慢慢地被学生接受、领悟并发生感情的升华,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挖掘感人的教学资源是情感教育的不竭的源泉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真实记录,初中历史是对古今中外发生的重要事件的简单介绍,内容无所不包,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是学生感兴趣的,有的是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一定要认真加以研究,精心备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不同的情感:有的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有的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有的能培养学生的热爱科学的精神;有的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一定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感人的教学资源,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最终达到情感目标的实现。

10.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篇十

-河南省禹州市颍川中心学校 闫秋红 电话:***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主要的学习的方式 ,也是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的一种主要途径。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让学生会学。什么是自主学习呢?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破除传统观念 , 变“教师为本”转而“以学生为本”,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是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变“知识传授”为目的转而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而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人最好的导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自主性学习更需要兴趣动力的支持,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可通过设置疑问、歌曲、音乐、故事、绘画等多种方式实施。

每节课的开始,我都精心巧妙的导入语,如磁石一般吸引学生 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讲到《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时,我让学生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结合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让学生分析:“老人”指谁?他对改革开放作出了哪些贡献?为什么说一九七九年是一个春天?“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最具代表性的是哪个城市?歌声和歌词激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更能起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机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又加深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效果更佳。在讲《明清小说》时,让学生讲你所知道的三国故事、水浒故事或者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二、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质疑,给学生一双自主学习的翅膀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遇到的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在读书的过程中动脑子了,并产生了探求历史真实的欲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表扬和鼓励,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鼓励学生学会求同存异。

以七年级下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为例,这一课时内容繁杂,知识点多。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提问:南方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方面表现在哪里?在手工业以及商业表现在哪里?这就成了学生机械 的翻书、应答、记笔记,生动的一课丧失了趣味性,且因知识点过多而使学生很难吸收消化。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了巧妙的问题,“苏杭何以成天堂?”立刻就使教学趣味盎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智慧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成为自主学习主人

创设历史情景教学,能体现历史的生动,也有助于理解生动的历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课文内容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情绪高涨,兴趣倍增。

在上课时充分利用插图、挂图、实物模型、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置身其中,如同身临其境,直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可以使学生留下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印象。在讲《近代的社会生活》一课时,老师可穿生旗袍或中山装,还可展示一些近代的资料、图片或仿制生活用品,电影杂志、几张老照片来辅助教学,营造学生走进近代生活的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地去去学习探究。

在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可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情景剧赤壁大战前曹操与谋士的对话,让学生分析赤壁大战胜负的原因。在讲《郑和下西洋》这一问题时,让学生表演历史剧,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这就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历史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

四、让历史作业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乐土

布置历史作业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实践在课堂上获得的能力,从历史实际中获取某些启示,从而增强学生不断学习、主动探究、适应生活、反思社会的能力。如果历史作业只是布置让学生死记硬背做练习题,就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反而让学生厌倦学习。而布置让学生写历史小论文,心得体会,历史感悟,编辑历史板报,学唱历史歌曲等作业,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如讲完《南京大屠杀》这一问题后,让学生写《致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培养学生整理编辑历史资料的能力。讲完《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后,可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石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所学知识。

五.把历史教材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素材资料

教科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载体,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教材设置了很多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栏目,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如:学习活动”主题活动”“说说”“记记”“想想”议议,让学生自觉地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自主引发思考,并充分利用课本自主地解决问题。

六.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教学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以声音、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各种媒体类型呈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氛围。能给学生感性认识,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

距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愉快地学习。如在讲授《红军长征》、《国共合作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在大陆通知的覆灭》等,教师可以利用《长征》、《血战台儿庄》《重庆谈判》、《大决战》、等电影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当时的气氛,增添他们的乐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不断的提高这种能力,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学会,给学生插上自主学习的翅膀,让学生在历史的天空里自由的飞翔。

11.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篇十一

[关键词]历史教学 问题意识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88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探究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只重视教师提问,忽视学生提问、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农村初中历史课堂中尤为严重,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受到影响。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把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重要事情,不断充实自己,改进教学方式,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民主、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首先,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意识的激发需要在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进行。著名教育家巴士卡里雅在《爱的生活》中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紧张、压抑的教学环境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要建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敢于表达自己看法的安全感和积极性。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批判意识,不唯书,不唯上,不盲从,敢于向权威质疑问难。在这样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就会敢问、乐问。

三、巧妙设障布疑

首先,巧妙设障布疑,能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面临新的知识,新的知识作为问号装进了学生的大脑里,进而在他们的大脑中产生问题,这样就促使他们产生疑惑和探究的欲望,让他们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其次,要留出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留出时间让学生亲自实践,并在实践中独立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与教师讨论,锻炼学生思考、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同时要为学生提供思考、提问、交流、实践、探究、再思考、再提问的空间。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就有可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品尝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四、引进竞争机制

初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填鸭式”讲课不感兴趣。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开展有奖抢答、讲历史小故事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小组竞赛活动,容易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有利于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竞争机制能激活他们的脑细胞,最大限度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少数懒于思考的学生,也会为了小组集体荣誉感而努力,这就有利于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无形中让这部分学生融入集体中。

五、训练提问技巧

首先,指导学生先模仿教师的提问方法,如模仿教师课前的预习提纲,课堂上的提问清单,自己列出新内容的预习提纲等。其次,要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给学生提供提出問题的方法,比如观察法、体验法、比较法、列表法、分析归纳法、逻辑推理法、逆向思维法、批判质疑法等等。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问题,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提问,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六、发挥教师榜样作用

俗话说,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想要让学生多发现,教师就应该多发现;想要让学生多提问,教师就应该多提问。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必然与其一样,提问极少,思维僵化。假如教师能多发现、多提问,就能逐渐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提问习惯,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逐步提升和发展。

综上所述,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发挥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问题域;更需要引进竞争机制,训练提问技巧,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项长期工作,有待于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12.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篇十二

一、教师本身要有重视证据的历史意识

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借助于史料、教师的语言间接地表达历史, 帮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乃至历史智慧。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历史叙述和评价的证据意识。但现实状况不佳, 诚如冯一下教授所言:“长期以来, 我们总认为考证 (考据) 是旧史家的雕虫小技, 不值一提, 总以为深入分析、透彻说理才显得有学问。其实, 这是一种误解, 甚至可以说是无知的表现。对史学研究者和历史教师来说, 考证 (考据) 是必须具有的基本功。”的确, 虽然我们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巨大惯性的作用下, 还是“是什么”讲得比较多, “为什么”分析得比较少, 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比较多, 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得出结论的比较少, 再加上考试和评价的缘故, 我们的教学常常落脚于结论教学, 很难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 其结果往往是主观强迫客观, 感情控制理解。即使我们知道史料是史学的基础 (如材料练习题中就包含有很多史料) , 我们也不见得怀有证据意识。譬如, 在讲解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时, 我们只是告诉学生“标准答案”: (1) 它改善了用人制度, (2) 它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 它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至于为什么有此影响, 或由于时间紧, 或由于不作为考试要求, 我们很少探讨。结果历史学习给学生的印象就是要背一大堆的 (1) (2) (3) (4) , 以为记住了这些就算是学好了历史, 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对教师告知结论的依赖性, 变得没有主见, 只会揣摩教师的意图和参考答案, 毫无创造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重证据的意识, 使学生明白: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它既不能重演, 更无法实验, 只能靠证据来证明, 譬如讲北京人要告诉学生化石就是其主要证据;讲夏、商、周三代, 青铜器、甲骨文和金文是主要证据。这样一来, 教师本身具有了重视证据的历史意识, 便会感染、影响学生, 使其认识到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二、合理选用影视资源, 引导学生找寻史据

在电影刚传入中国时, 鲁迅先生就曾说过:“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 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 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现今, 电视走进千家万户, 众多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直观、生动的材料。但长期以来, 这些影视材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往往被停留在“为学生提供与教材知识点相关的直观感受”的层面上, 其实若能合理选用这些影视资源, 对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是会有很大帮助的。如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具体、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 刻画某些历史人物, 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具体在教学中, 教师可先把教材中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讲清楚, 然后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文献纪录片, 让学生找出反映或印证教材中该知识要点的人物、情节、场面。这样做不但能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进而也培养了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当然, 在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中, 确有不少通过文学艺术手法进行了再加工, 因而剧中人物、情节往往存在一些不实之处。对于这些作品, 教师可就此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查寻相关史料, 认真审视、鉴别影视作品的真伪。这样做既能让学生找到正确答案, 又能培养、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社会历史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学习的态度, 不人云亦云, 随波逐流。

三、开展历史探究活动, 指导学生搜寻史据

课标建议:“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探究活动。”与之呼应, 人教社编写的历史新教材与以往相比, 一个突出的特点在于:每一课后都增加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与探究”模块。模块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展活动性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契机。然而在实际历史教学中, 这一模块的实施结果却不容乐观:有的老师因为嫌麻烦而不愿开展;有的老师因为课时紧张而将其忽略不计了;有的老师则轻描淡写地布置一下任务, 让学生自己课下探究去了, 至于探究结果如何, 往往是不了了之。要知道, 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 它是教材的延伸, 也是对教材的升华和提高。积极开展历史探究活动, 可以使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提高个人素质, 对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发展学生综合探究能力都能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教学中通过教师不断的引导, 让同学们在探索中走进历史, 与历史亲切对话, 感受历史的魅力, 也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互相讨论, 交流意见, 寻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史料证据, 尝到成功的喜悦, 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四、撰写历史小论文, 教导学生言之有据

不否认, 即使实施新课改, 我们大部分老师还是习惯于把历史知识直接“告诉”给学生, 很少让学生去接触文献史料, 更不需要他们自己去探求, 学生们的历史知识大都是由老师或教材转述给他们的, 这使得不少学生误认为历史就是书本上的知识。其实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 要知道“书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引导学生走“小课堂、大社会”的路子, 培养他们勇于质疑、敢于思辨、求真求实的精神。这其中撰写历史小论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举措。撰写历史小论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 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对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作用显著。因为历史小论文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作文, 来不得半点的杜撰和虚构, 它必须以史实为依据, 脱离史实泛泛而谈肯定行不通, 必须选择与论题有关的历史事实作为论据。因此, 在撰写的过程中, 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譬如学完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这一课后, 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 统一六国、修筑长城的秦始皇可以说是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 可是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这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评价。试以《我来谈谈始皇帝》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说一说你心目中的秦始皇 (要求500字左右, 语句通顺, 言之有据) 。”作业布置后, 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 从课本、网上, 博物馆和一些历史著作中找到了许多论证自己观点的材料。教师可提醒学生:收集材料贵“博”, 选择材料应贵“精”贵“实”, 就是要去伪存真。只有选择真实可信的材料作为论据, 才能对历史事件的是非曲直进行客观和公允的分析和评价。但如何去组织这些“证据”材料, 写出自己满意的小论文呢, 个别同学犯了难, 于是笔者又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指导。就这样, 几天后一篇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的历史小论文呈现在了我的面前。当然, 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 由于初中生知识面狭窄, 对历史材料和论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欠缺, 所以在评判时, 教师不能用专业论文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只要他们的小论文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言之成理, 持之有据, 论述清楚即可。应该说证据意识和历史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证据意识是历史教学的目标, 同时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 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重视鼓励学生撰写言之有据的小论文, 学生的证据意识定会慢慢形成。

任世江教授在《关于深化历史课堂改革的探讨》一文中特别指出:“从入门学习就要树立学生重证据的意识, 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 也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的基本素质。”的确, 那种依据教材, 进行浅层次的知识求真, 只能将学生的知识形态停留在记忆的水平。而且某种程度上, 没有史料的证据, 也就没有知识的理解内化, 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养成。所以,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不但要告诉学生历史是这样的或那样的, 更要告诉学生是怎样知道这些历史知识的, 积极培养他们的历史证据意识, 使他们认识到:要想获得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就必须尊重客观的历史证据, 只有尊重客观的历史证据, 才会得出可靠的、有价值的历史结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刘克明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案例式解读, 初中历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3]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社, 2003.

上一篇:解决“三农”问题要有长效机制下一篇:采煤工作面安全检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