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老师的应对措施

2024-07-08

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老师的应对措施(通用8篇)

1.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老师的应对措施 篇一

工作票和操作票在企业安全 生产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 要:电气工作票、操作票(简称“两票”)是《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上规定的保证人身、设备安全的重要措施,是电气设备上工作的一切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强制性规定。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对安全生产带来诸多隐患。本文就实际工作中“两票”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关键词:操作票;工作票;问题;措施

一、引 言

“两票”制度是安全生产一项重要制度,是保证电力安全生产的有效手段。正确执行操作票制度,是防止发生误操作事故的一个重要措施。要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持续稳定运行,就必须从微观方面入手,重视操作票执行中的小环节,做到危险点预控,才能消灭一切有可能影响安全生产的隐患和潜在危险,从而保证生产顺利。

二、存在问题

(一)工作票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无票工作

1.1检修工作或是事故抢修,不填用工作票或事故应急抢修单;有的表面上虽使用工作票,但在工作现场擅自扩大工作范围,变更安全措施,或不按规程要求履行工作负责人、工作班成员变更手续,从而失去了工作票的把关作用,致使作业行为处于无票约束之中。

1.2在用户设备上(配电室)的工作,不执行工作票制度。1.3在扩建工程中的设备施工,不能严格按照规程规定使用工作票。

1.4新投产的设备工作,没有纳入正常的运行,不重视工作票的作用,不填票即开始工作。2.工作票面内容填写不规范

2.1工作地点与工作设备填写不够明确。不能正确理解工作地点与工作的设备,从而出现地点、设备应用不规范现象。

2.2“安全措施栏”填写不具体、不明确,安全措施缺乏针对性。

2.3“保留带电线路或带电设备”、“工作地点保留带电部分和补充安全措施”部分,应填明的内容填写不全面,用词含糊,填写内容指示不明确。

2.4 应(已)设遮拦和挂标示牌填写不完整,如部分停电工作应设遮(围)栏不全、邻近带电构架标示牌悬挂位置不具体、标示牌悬挂地点和遮拦装设地点不够明确等。

2.5 选择工作票种类不当。一是应填用第一种工作票的,而用了第二种工作票,如在开关室(站)内需做遮(围)栏等安全措施的工作,应填用第一种工作票而填用了第二种工作票;二是不符“三同”情况(同一电压、位于同一楼层、同时停送电,且不会触及带电导体时)的不同电气连接部分只用一张第一种工作票;三是工作票格式不符合公司“两票”补充规定格式的要求。

2.6 电气工作票有时不能提前一天送达,不利于工作前的安全措施审查把关。2.7 线路工作票,同杆共架部分线路停电工作,没有使用线路的双重称号。2.8 邻近或交叉其他电力线路工作,没有设专人监护和使用色标的措施。2.9 接地线填写不全,没有在工作地点两端接地而仅在来电侧挂地线(如配变低压侧未接地等),或忽略了有可能送电到停电线路的分支线接地;接地位置填写不明确具体。3.工作票实施中现场问题分析

3.1 临时接地不符要求。如临时接地线装在带有油漆的铝排上,或缠绕连结;线路临时地线接地棒埋深不够或因遇水泥地等未引出良好接地,或用铝线绑扎;线路作业现场有的不验电接地,有的未带验电笔或验电笔的电压等级与设备电压等级不一致;有的少挂地线,有的不使用绝缘棒接地等。

3.2装设安全遮栏不符要求。配电工作变压器没有使用全封闭安全遮栏(围网);户内高压室部分停电工作应设遮栏没有设,电气户外高压设备区部分停电作业,没有使用全封闭安全遮栏,有的遮栏装设不牢靠,利用带电构架作支撑等。

3.3 悬挂标示牌不符要求。如遮栏(围网)上的“止步,高压危险”标示牌悬挂方向不符合要求;邻近带电构架没有挂标示牌等。

3.4 现场人员随意移开或跨越遮栏。电气工作的检修试验人员未经许可人同意擅自拆除接地线,或移动遮栏、标示牌;工作后也不能及时恢复。

3.5 工作班人数和姓名与现场不符;工作负责人离开工作现场,不指定临时负责人。3.6线路作业,变电站已拉刀闸操作把手上没有挂“禁止合闸,线路有人工作”的标示牌。3.7 同杆架设线路部分停电工作,或邻近、交叉带电线路作业,没有在基杆设专人监护;没有使用色标牌,即在登杆塔前未发给作业人员相对应线路的识别标记。

(二)操作票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1、倒闸操作不在模拟图板上进行预演,或运行方式变化不及时更改模拟图信号状态,造成与现场实际不符。

2、无票操作,或没有把操作票带到现场,或带了也不唱票复诵,不按票逐项操作打已执行号,或操作人与监护互换,或操作人与监护分头操作而失去监护。

3、遗漏必须的检查项目,如倒负荷操作或解列操作遗漏检查负荷分配,检修后送电遗漏检查相应地线(地刀)确已拆除(断开)。

4、签名、盖章、打“∨”不符规定要求。调度指令票不履行审核签字、认可手续;作废的工作票不加盖“作废”章留在现场。

5、使用开关室钥匙缺乏严格管理,防误装置功能不完善。

6、电气设备和电力线路开关、刀闸(包括刀闸电动按钮)的双重名称及设备标志缺少或不完善。

三、应对措施

1、加强安全责任意识教育,提高严格执行“两票”的自觉性。“两票”的正确、完备实施是实现人身安全的重要保障。“两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不是没有规定和执行标准,而是不严格、不认真造成的,有些则是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个别是安全思想淡薄,图省事,存在侥幸心理,违章作业;有的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把保证作业人员自身安全的措施和规定看作是领导的行政要求,不是自觉执行,而是被动盲从,甚至在执行原则和执行程序上也以应付检查为尺度,使“两票”实施流于形式。因此,领导和管理者深入现场要多做引导、指导工作,结合实际解决职工思想问题,培养员工自觉执规、严肃执规、正确执规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

2、加强安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要正确实施“两票”,不是仅仅提出“不能这样做”,更要解决“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目前“两票”实施中存在的另一方面问题是技术问题,一是安全规程的学习缺乏引导,存在理解不深不透,没有真正掌握岗位规程,因而不能联系实际运用;二是对如何采取措施贯彻落实规程要求,缺乏深入研究;三是新人员、转岗人员的安全技术水平不能适应生产需要。因此,要加强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和学习考核。要对“两票”涉及的安全责任人员组织定期培训学习。对生产人员要进行安全生产规程制度的强制学习,从技术上解决“两票”执行中存在的认识问题,使生产人员熟练掌握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3、深入开展查禁违章工作,杜绝人身事故。反违章就是要严格执行“两票”制度,严肃执规纪律。就防人身触电而言,反违章重点是防误入带电间隔,误登带电设备和保持安全距离等方面的违章;防恶性误操作事故的重点是防带地线合闸。生产班组尤要严格执行“两票”制度,做到针对具体的作业实际和倒闸操作任务,抓好每一天的生产作业及倒闸操作的危险点分析预控和班前会的安全交底,保证安全职责到位,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4、努力消除装置性违章,完善生产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是安全生产的基础条件。要继续抓好安全设施规范化和微机防误装置完善化工作,按照“安规”和《泵站运行规程》等有关规程要求,认真检查生产现场的安全标志、安全设施和防护装置,及时整改。积极采取技术措施,为职工提供满足现场工作条件的安全生产环境。

5、坚决克服管理性违章,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加强管理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各级领导、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严格执行“两票”是抓生产工作的第一要务;要克服有些安全监督人员满足于票面合格率统计,对“两票”实施缺乏定期分析总结,深入现场检查、监督不够的问题,加强对现场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违章、违反“两票”制度的现象。

6、及时修订和完善现场安全规程制度。一是落实“两票三制”现场执行情况全过程检查制度,强化“两票”执行的检查和考核;二是及时修订关于重大施工项目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作业严格执行安全施工作业票及安全交底的有关现场规程制度;三是及时继续抓好安全性评价的查评和整改工作,切实加强设备缺陷管理、设备异动管理、“两票三制”管理、安全规程制度的建设和现场技术图纸资料的完善,使安全生产管理逐步达到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郭 刚,李富强 《变电工作票和倒闸操作票的填写及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年第1版。[2]葛 强 《泵站电气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年第1版。[3]蔡树人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年第1版。[4]王晓波 《电气工作票的填写和使用》,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年第1版。

[5]宋守信 《电力安全管理丛书 电力安全人因管理》,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第1版。[6]陈慧萍 《积极推行安全管理标准化及施工作业规范化工作》,安全与健康2004年第6期。[7]《泵站安全鉴定规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2.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老师的应对措施 篇二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及价值

(一) 教学反思的概念。

对于教学反思的含义, 古今中外的学者众说纷纭, 然而综合各种看法, 对教学反思的理解有一些相同之处:第一, 以教学活动过程为反思的对象;第二, 教学反思带有批判性, 是教师有意识的活动;第三,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分析教育教学经验教训, 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另外, 我们认为, 教师既然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过程进行批判性思考, 那么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是, 对怎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有自己的看法, 即教师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反思。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为教学反思下这样一个定义: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 有意识地对教育教学行为和过程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 从而为更好地进行教育实践提供经验和指导, 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活动。

(二) 教学反思的基本形式。

较为常见、易于操作的教学反思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内隐反思

内隐反思, 就是仅在个人头脑中进行的, 没有显现出来的反思。内隐式的教学反思有教学过程中的即时反思和教学过程后的回顾反思之分。

根据美国学者舍恩的观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对教育情境会有一个预设, 当发生的教育状况与预设相符时, 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思考便在潜意识里进行;而当发生的教育状况在教师的预测之外, 给教师带来了惊奇时, 反思就会从潜意识里“浮现出来”, 教师就会有意识地去思考整个状况, 并做出新的决策来应对教育情境中的新问题, 这便是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教学过程后的回顾反思不难理解, 就是在教学过程结束之后教师在头脑中进行的反思。 (1)

2. 纸笔式反思

纸笔式的教学反思根据体裁分主要有反思日记、反思随笔 (札记) 等形式, 根据题材则可分为案例式反思、主题式反思、教学过程式反思、个案式反思等。

教学反思日记的格式同一般的日记一样, 教师可以通过坚持写反思日记来培养自己进行教学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教学反思随笔则没有固定的格式, 写法不拘一格, 它与内隐反思的唯一区别在于要落实到纸面上。

案例式的教学反思以教学过程中的典型事例为题材进行分析;主题式教学反思是教师针对一个教育主题、结合自身教育实践进行深入思考, 这种反思往往是教师对某一教育问题进行长期探索研究的结果;教学过程式的教学反思是教师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反思;个案式教学反思是教师对一个特殊的学生进行的个案研究。

3. 档案袋式反思

档案袋最初是画家、摄影家用来汇集自己的代表作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发展进步历程和成就的一种形式, 20世纪90年代开始, 教育教学领域借助这种形式开展学生评价。随着档案袋作用的日益彰显, 现在也成为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反思的一种新的形式和潮流。

教师可以给自己的档案袋命名, 根据一定的主题, 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选择有代表性的教案、测试题、教学情境照片、学生的作业、教学反思随笔和日记等放入其中, 编排好目录和顺序, 并不断更新。通过这种形式, 教师可以真实地记录自己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得失成败, 精心制作的教学反思档案袋也必将成为教师自己的宝贵财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声音、图像、视频等资料也可以加入到档案袋中, 使得档案袋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而且还出现了电子档案袋这种更为方便快捷的形式。可以通过数据库将教师的教学反思电子档案袋汇集起来, 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宝贵资源, 也可以将电子档案袋发布到网络上, 实现共享和交流。

4. 集体反思

进行集体教学反思的成员可以是同班、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群体或者随意组合的教师群体, 还可以包括学生家长、校长、学者等对教育教学关心角度不同的人。集体反思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十分丰富, 由一起反思的成员们所定, 可以是对一堂课的观摩和评价, 可以是聆听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与他们进行交流, 也可以是教师们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教训、一起研究讨论教学问题, 等等。

(三) 教学反思的价值。

教学反思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活动, 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1.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杜威认为反思不是一种能够被简单地拿来供教师运用的技术, 而是一种面对问题和反映问题的主人翁方式”。 (2) 教学反思的主体是教师, 而教师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对教学过程进行批判性思考, 是其自觉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的体现, 也是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负责的体现。因而教学反思带有情感性, 有时会形成强烈的职业内疚, 这在无形之中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 有利于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积极进取等良好职业操守的形成, 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思考, 有针对性地改进自身教学中的弱点, 使教师“学会教学”。教师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还会思考教学情境中的教育问题, 自觉地将真实的教育情境、表面的教育现象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总结出一些有关教育问题的规律, 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2. 丰富和充实教育理论

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成果, 如撰写的反思日记、反思档案记录、教学反思会议视频等, 直接为教育学理论研究提供了真实的资料, 有利于教育学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了解真实的教育情形, 了解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心理、教学风格和专业发展水平等。特别是为质性研究、个案研究、行动研究等提供了大量真实又丰富的宝贵资料。

而且一线教师因为亲历了真实的教学过程, 其通过反思而生成的教育理论, 包含着大量的经验智慧, 非常朴素、实用,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充实了教育学理论知识。

WENJIAOZILIAO

3.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需要借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和之后反馈的行为、反应进行判断, 分析自己的教学目标确立是否合理、教学内容选择是否恰当、教学设计是否科学, 等等, 有利于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调整教学活动, 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和尊重。

同时也有利于改进不适当的教学方法、总结和发扬好的教育教学行为, 在教师们相互借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碰撞出有关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思维火花, 有效推动中小学教师整体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从而促进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学反思是一个将教育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活动。教学反思通过推动教育理论研究, 为更好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因而教学反思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借助于教育理论, 又服务于教育实践的活动, 起到了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作用, 在此过程中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互结合、碰撞, 都得到了发展。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进行深度、有效的教学反思确实具有极好的意义, 但现实中我国中小学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和运用都存在着突出的问题。有的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有的教师由于专业水平有限, 对教学反思的理解存在偏差。

(一) 不重视教学反思的作用。

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琐碎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关注的是具体课业、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往往忽视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忽视了对教学的反思。一部分教师迫于学校管理的要求和上级检查的压力而进行反思, 然而心不甘、情不愿, 将其当成一种额外附加的任务, 违背了教学反思的自觉性;反思内容不全面、不系统, 甚至出现臆造教学情境等现象;反思形式也往往是单一、古板的纸笔式反思, 并且在撰写过程中如“八股文”一般套用固定的格式, 敷衍了事。

(二) 由认识偏差导致的教学反思缺乏有效性。

在教学反思方面,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除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之外, 对其理解也存在着诸多偏差, 由此导致他们的教学反思往往缺乏有效性。

1. 偏差一:认为教学反思是一种独立自省活动

教学反思其实有许多种形式, 可以是教师自己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省, 也可以采取讨论、交流、对话等形式进行反思。中小学教师却往往将其片面地理解成是一种独立进行的自省活动, 因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采取单一的独立反思的形式, 缺少相互交流。这样就容易导致教师们各自闭门造车, 好的经验教训不能相互分享, 不仅不利于教师的共同进步, 反而容易使教师形成思维定势, 很难在教育教学上有突破和创新。

2. 偏差二:将教学反思等同于检讨

很多教师将教学反思理解成一种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检讨的过程, 因而总是以一种失败者、检讨者的身份来反思, 其实这也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上文提到, 教学反思是一种带有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 然而带有批判性的思考是强调教师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 要勇于承认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但是并不意味着对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行为的完全否定, 也不意味着只关注不足之处而忽视好的经验。将教学反思等同于检讨, 极大地影响了教学反思的有效性:一方面只总结了失败的教训, 忽视了成功的经验, 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能少犯错误, 但是好的做法没有得到发扬, 不利于教学创新和进步, 不利于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 另一方面, 教师总以失败者的姿态反思, 使教师越反思越没有信心, 不利于良好的职业心态的形成,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

3. 偏差三:认为教学反思只是在教学过程之后的活动

舍恩将教学反思分为“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 即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教学过程后的反思。由于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反思是一种即时性的思考, 这种反思的结果是增长实践性知识, 而此种知识往往是缄默的, 常常被忽视。然而正如医生的临床诊治经验对医生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样,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教师的专业化也是至关重要的。

许多教师想当然地以为教学反思都是在教学过程结束之后进行的, 由于这一认识上的偏差, 他们往往只注重在教学过程之后对一些既成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 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针对发生的教育情况进行及时反思和调控, 这样总是“事后诸葛亮”, 不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 不利于教师提高灵活处理真实发生的复杂教育状况的能力。

4. 偏差四:重“教”轻“学”, 忽视家校共建等问题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 而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往往出于一种思维定势, 单纯地偏重于思考分析教师“教”的行为, 而忽视对学生思维习惯、接受能力、学习模式, 以及取得的进步等方面的分析, 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的体现。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发展阶段调整教学行为, 没有将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教”和“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 没把“教”和“学”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不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此外, 学生的发展情况和表现出来的行为并不是仅仅受教师“教”的影响, 还受社会和家庭等因素的深刻影响, 特别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果不一致, 就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矛盾、困扰, 而教师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对“家校共建”等问题的思考, 孤立地分析自己的教育过程和教育行为, 这样的教学反思片面、肤浅, 对具体教育现象的深层次原因的分析可能产生偏差, 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教育问题。

5. 偏差五:将教学反思等同于教育叙事或总结

教学反思并不是简单地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进行回顾, 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将真实的教育情形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思考, 沉淀其中的经验教训, 以此来促进教育活动更好地开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许多教师却恰恰忽视教学反思最精髓的价值, 舍本而逐末, 进行“流水账”式的反思, 不能抓住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案例、主题和个案进行研究, 也很少对一些教育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及其中包含的教育理论、教育规律进行深度思考, 反而花费大部分精力用来回顾整个教育过程, 这样的教学反思不仅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 实际只是在浪费时间或者说这种所谓的“反思”根本就不能称之为教学反思。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措施

提高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需要切合实际、多方配合, 采取一定的措施, 将以上教学反思方法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

(一) 营造良好氛围, 形成反思习惯。

中小学教师能否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与学校的氛围有很大关系。如果学校管理模式僵化、死板, 教师们就容易循规蹈矩、不思进取, 形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 产生职业倦怠。而如果学校形成民主、开放、和谐的氛围, 给教师们减轻不必要的负担, 并鼓励提出不同的想法, 就有利于教师们自觉地反思自己和同事的教学, 自由、大胆地互相审视、互相交流。在这种环境中, 人人反思、时时反思也会自然而然成为一种氛围。

同时应该使中小学教师认识到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促进更好地教学的重要意义, 激发他们进行教学反思的动机, 使教学反思成为自身的需要, 而不是一种负担。在此基础上, 培养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的思维品质, 勤于反思, 使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二) 提高反思素养, 加强沟通对话。

很多教师缺乏教育学理论知识作为进行教学反思的支撑。中小学教师应该掌握基本的教育学理论知识, 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再学习, 这样才能更好地从理论的高度去看待平实的教育现象, 并在教学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提高反思能力, 并且, 在师范生、在职教师中都应该开展教学反思方面的专题培训, 使他们熟练掌握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以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结合个性和教育实践选择合适的教学反思形式加以运用。

此外, 中小学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有时候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 要与专家学者、学生家长、其他教师加强合作, “恰当寻找‘他者’的眼睛” (3) 。可以通过开放课堂听取同事和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与专家对话等形式, 走出封闭的自我反思, 使教学反思更加全面。教育学领域的专家也应该深入一线教学工作中进行研究, 为教师们提供理论指导。

(三) 加强课题引领, 促进专业发展。

教学反思可以是在日常教学生活中零散地进行, 也可以是在一个课题的引领之下系统地进行。教师以各种方式参与教育课题研究, 对教师专业发展、培养科研型教师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如果研究课题是教师提出来的, 本身就是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具备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体现, 也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突出体现。在教育课题的引领下, 教学反思将更加深刻, 通过反思将课题研究成果沉淀下来、相互分享, 也将有利于发扬先进的教学理念,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教学实践更好开展。

综上所述, 教学反思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进步的有效形式,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反思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 联系教育理论和实践, 提出更加系统、更加实用的教学反思方法, 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指导, 从而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有效开展, 提高教育质量, 推动教育进步。

3.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老师的应对措施 篇三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135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既关系到学生数学知识量的提升,又与高考密切相关,是一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学科。然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我根据实际的一线教学经验,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气氛不活跃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课程比较多,学习压力比较大,因此,学生渴望活跃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希望能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数学是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既没有实验,也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因此,想要激活课堂教学气氛,需要老师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为了有效利用课堂上的分分秒秒,大多数时候都在进行知识或者数学问题的讲解。这种授课方法虽然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數学问题,但是,数学学习是一种高强度的学习,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在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会出现大脑疲劳的现象,如果老师还是一味地进行讲解,那么反而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学生没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

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明显的区别,数学定理并不多,但是题目却不计其数,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实际上,学生想要学好数学,首先必须对定理有深入的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定理,才能将其运用于解题的实践中。有的老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单个题目的讲解,而忽视了让学生对定理的把握,结果反倒使得学生一头雾水,陷入了数学题目的泥潭中不可自拔。想要学生有效理解定理,老师就要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尤其是在学生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题目时,学生会遇到很多思维障碍,这时候更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只有在思考的过程中才会恍然大悟,最终从根本上理解定理的含义。

(3)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有时候,虽然学生对某一门学科不感兴趣,但是,如果他能投入大量的时间,最终也可能在该门学科上能取得好的成果。但是,这都是基于学生能够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大量练习而言的。对高中生来说,由于高考时间越来越近,他们已经没有时间打“时间战”,并且数学是抽象的,尤其是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大量的数学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思考才能加以解决,因此,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那么,数学学习将会成为学生的一个沉重负担。枯燥无味是很多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印象,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极为不利。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有效激发,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效的应对措施

(1)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学生将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并自觉地进行思考与探索。虽然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数学却不是枯燥的,生活中的很多有趣现象都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释,如果在生活和学习中处处留心,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堂教学。高中学生是社会上的一个先进群体,对很多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学生喜欢的话题,并将学生喜欢的话题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对学生喜欢的话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短暂的放松,为学生更好地投入课堂学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2.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人们都希望能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因此,老师要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例如:可以根据具体的知识点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2)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激情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觉得高中数学的实用性不强,离实际生活太遥远。为了使学生转变这种学习观念,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有效融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的例子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实际用处,在学习数学时必然就更有激情。

有的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认为进行数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高考,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进行科学研究乃至多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工具,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数学知识,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3)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进行数学学习不仅要有刻苦的精神,还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觉游刃有余。一个很重要的数学学习素质就是要具备数学思维得多么扎实,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需要老师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让学生去体会做题的思路,只有学生在思考与探索过程中得到的经验才是最宝贵的。一旦学生掌握了有效的数学思维能力,就等于学生找到了数学学习的规律,学生的数学水平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学生会发现其实数学学习并没有那么难,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一种乐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4.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老师的应对措施 篇四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物业管理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如何进一步使得高校物业管理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找准当前高校物业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改变传统思路和观念,积极应对,主动适应市场的检验,不断深化改革,加速发展自身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的适应能力。

一、高校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业管理模式落后

当前,多数高校物业管理单位作为高校所属单位,单位负责人、编制、管理权限、经费均由高校以行政式确定,必然要受到各种制约。高校物业产权基本上属于国家所有,相比社会型物业企业,高校物业的属性决定了物业管理有特殊的性质和特点。以我省为例,目前很多高校物业管理中普遍采用的是甲、乙方运行机制,由学校内部各部门齐管共管的模式。学校后勤处或其他部门代表学校作为甲方行使后勤管理的职能,各物业管理单位作为乙方承接物业管理工作任务,但主要是针对校内物业管理,“市场化”的概念不明显。

(二)制度建设欠缺

当前,国家或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制定出专门规范高校物业管理的政策法规,而指导社会物业企业工作的《物业管理条例》在高校这一具有特殊性质背景的实体中,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各高校基本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工作要求和内容,这就导致制度建设 有很大的欠缺,不能建立制度支撑,导致物业管理不规范。虽然目前各高校物业管理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包括员工岗位职责、质量标准、程序流程等一系列内部工作制度,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也制定了一些章程、质量参考标准,但不够充实完善,约束力不强,落实也不尽如人意。(三)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高校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多为高校原后勤职工以及社会外聘人员,而物业管理中绿化、维修等岗位的要求是必须有较强的专业性及操作证、上岗证。甚至普遍认为技术含量低的保安、保洁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专业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许多高校物业管理单位在这方面不断努力,增强专业性人员的聘用,在岗员工的培训,但因高校物业管理外聘人员的工资水平无法和社会专业性人员相比,即使通过“二次培训”现有员工,专业知识技能也相对缺乏,专业化要求无法很好实现。

(四)物业管理经费短缺

作为高校所属单位,注定要“吃皇粮”,这样必然导致物业管理经费不能很充足地保障工作所需支出,加之高校的各项物业、设施设备使用率高,维护难度大,致使物业管理中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多。与此同时,业主对物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诸如消防、监控安防、出入门禁、车辆管理等高技术自动化设备需要逐渐配套完善,这些仅靠高校行政拨款和少量的物业收费根本无法满足实际所需资金,物业管理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越加明显,严重制约物业管理工作 的质量。

(五)工作范围内容单一

高校物业管理作为高校工作的一部分,同样肩负着“三服务、两育人”的责任和义务,但目前因前面所提的几点存在问题,导致物业管理单位工作范围、内容较为单一。教学区域、家属社区的物业管理往往只限于简单的保洁、绿化、设施设备维护,为师生员工、家属服务项目不全面,服务内容不充实,服务理念不到位,物业管理中的人文化、人性化建设不完善,无法满足业主日益对物业管理的新要求。

二、应把握的几点应对措施

高校物业管理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竞争力,必须要想法设法克服制约发展的困难和存在问题,做好以下几个应对措施:

(一)、改变物业管理经营模式

高校物业管理单位必须要转变经营模式,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去运作,要脱离原来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自身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从职能型管理转变到经营型管理,走市场化道路。具体来说,必须实行企业化管理,要引入市场核算机制,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和监控,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使物业管理单位产生健康的市场和竞争意识,在管理成本和服务质量上多思考、多下功夫,并依据工作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加强物业管理水平,通过以管理制度化驱动,以服务规范化带动、以质量标准化推动,强化“标准、质量、成效”三结合的落实,逐步适应物业管理社 会化、市场化的检验。用市场的杠杆检验工作质量和能力,参与校内外物业管理项目竞标,按照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这样,虽然增加了物业管理单位和员工的压力,但更为积极的意义是,增强了物业管理单位和员工能动力、上进力、创造力,克服了以往那些吃大锅饭和“旱涝保收”的消极思想,建立绩效优先,市场效益与物业管理单位、员工的自身利益想挂钩的分配机制,既保证和提升了高校物业管理质量,又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瞄准市场定位

高校物业管理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去运作,建立自身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从职能型管理转到经营型管理,走市场化道路。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经营服务,科学规范的进行管理,保证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逐渐引导从业者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根本宗旨,为业主不断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服务。全面营造文明向上、环境优美、舒适、服务周到、经营有序的良好的校园环境,业主的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高,相应地服务领域、服务项目就会得到扩大。由此可见,只要把业主的需求作为高校物业管理的首要关注点,观念的实现根本性转变,才能树立起市场取向的服务观念。

(三)、坚持规范化发展

高校物业管理单位要注意坚持规范化发展,尤其是要逐步建立完整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和服务程序,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进一步提升管理的 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使管理方法更科学、管理过程更规范、管理目标更明确,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组织效能。作为高校的后勤部门,其公司运作模式和社会型专业物业管理企业是有很大差别的。譬如,原来作为高校后勤部门,没有生存压力,员工工资福利主要由高校发放,而一旦改制为专业物业服务企业,就必须努力提高物业服务质量,获得业主认可,以全额收取物业费,否则将面临生存压力。当然,规范化发展不仅仅表现在企业自身的运作模式上,更表现在企业要遵守物业管理行业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

(四)、树立市场观念和服务意识

高校物业管理单位必须树立市场观念,要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革除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后勤服务部门时期的观念,以市场化企业的心态和姿态去主动服务业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高服务质量赢得业主的认可,并进而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时必须要树立严格的质量意识,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打造品牌,以服务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

(五)、尝试走管作分离的形式

高校物业管理项目有很多的专业性要求,为保证物业管理水平,高校物业管理单位必须勇于尝试走管作分离的道路,大胆将一些工作委托给分包商来做,这也是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和行业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比如绿化和大型维修,社会型物业管理公司或专业分包公司的介入,一方面可以为高校带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理念,使学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成本投入得到降低,另一方面还为高校 引进了竞争机制,增进了高校物业管理市场的活力。

(六)、打造品牌,迎战市场

高校物业管理单位要在不断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必须要打造树立品牌形象,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参与竞争的实力。同时必须要扩大规模,走向社会市场。当然,前提是要稳固自身发展的基础——原有高校,高校市场是高校物业管理公司的生存之本,只有切实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优价的服务,才能在此基础上扩大规模,谋求更大的发展。此外,高校物业管理单位在开拓市场时要充分利用高校优势,抓住机遇,走向社会参与到校外物业项目管理中,夯实自身实力,争取和创造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5.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老师的应对措施 篇五

1.前言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改革是持久的动力。我国国企改革已有三十年历史,国企改革的目标是: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国企改革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管理原则、管理组织和管理方式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以抓大放小为主要思路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以及以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要形式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国企改革在较为明确的改革思路下实现了巨大的改革成就,主要体现在: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国有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国有企业效益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快速发展。

一方面,国企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改革中浅层次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另一方面,一些实质问题依然存在,这影响了国有企业自身素质及国民经济的整体提高。因此,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国企改革的历史现状及方向,才能深层次挖掘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本文就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国企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2.1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产生一个有效的经营管理层的问题。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经营者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制定公司决策和公司政策;二是公司经理层,负责公司日常事务。事实上,许多公司董事会直接由上级行政部门任命,经理人员主要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委派或指定。由此产生的董事和经理人员与股东会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丧失,不称职的经营者不能及时罢免,优秀的经营者不能走上经营岗位,公司治理结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2.2 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是指各种股权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的比例数量及其相互关系。目前,我国虽然有一部分国企经过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了股份制和股票上市,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还占很大比重。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主体单一化,造成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投资主体单一化,大多数老国企投资主体只有国家一个。即使一些作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也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集决策与执行于一体。另外,由于国有产权的非人格化,使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部分在海外的国有资产缺乏监管。

2.3 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委托代理问题产生于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当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时,经营者就可能会放弃所有者的利益而追求自己的利益;当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经营者就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投机行为来谋取个人利益。这种现象称为内部人控制问题。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进一步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健全董事会制度,上市公司应建立独立董事制度,防止和纠

正内部人控制现象。目前,由于经理市场、资本市场远未成熟,这样就难以公正地评价经理人员的业绩水平和公司价值,对经营者也就产生不了竞争压力和动力,使得国有企业改制后仍然存在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问题;而在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国企治理结构错位、企业产权未能多元化、监督约束手段失灵等现实情况下,内部人侵蚀所有者利益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2.4 垄断行业改革滞后,成为分配不公的重要因素目前,虽然垄断企业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公司化改造,但股权结构仍然以国家绝对控股为主,资产结构不合理,现代企业制度缺失。垄断行业大型企业改革步伐滞后,出现既得利益固化倾向,效率偏低。国企改革在20 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着力抓中小企业改革,垄断行业大企业改革因关系重大,没有抓紧有效推进,以致出现垄断行业既得利益固化倾向,为保住既得利益,既得利益群体往往设置一些壁垒,阻挠竞争,特别是阻挠新的厂商进入参与竞争。这也是垄断行业改革不够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并影响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成为分配不公的重要因素。

2.5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流失。目前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转让国有产权没有完全进入市场,难以发现国有产权的市场价格,少数不法分子低估贱卖国有资产;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问题突出;把职工经济补偿金等费用从转让国有净资产的价款中预先扣除,压低了产权转让价格。正是由于这些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面积流失。据统计,国有企业2004 年共申报核销资产损失3178 亿元。这就相当于国企92000 元亿资产总额的4%左右,32000 亿净资产的9.9%。加上中国财政部已核准的近1000 亿元损失,国企共计核销损失达4000 多亿元。而在过去几年中,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共计核销损失接近2 万亿元。

3.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国企仅仅是从形式上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在内的治理结构,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使它们之间形成制衡关系,真正发挥各自的作用。完善治理结构不仅要借鉴西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更要结合中国国有企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特性,构建适合中国企业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有效制约公司经营者,所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点就在于公司经营者的产生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激励和约束上。今后,完善治理结构的重点就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要规范董事会运作机制。公司董事会的任命和解聘,必须由股东大会民主选举;加快建立国有企业独立董事制度,增加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人员中的数量。二是逐步培育职业经理市场,公司经理人完全按照市场机制选任。取消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行政任命制度,全面推行聘任制。

3.2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

展权利。只有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才能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3.3 探索国有股减持新思路,大力推进股权多元化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改革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1,特别需要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领域,采取国有国营的形式。2,需要但不特别需要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领域,采取国有他营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资本参股并存的形式。3,不需要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领域,一般采取国有企业退出的方式。

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股一股独大,不利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必须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前提,要努力探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途径。

3.4 完善委托代理机制,防止内部人控制问题针对国有企业治理中委托代理问题和内部人控制比较普遍的现象,应根据本国国情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条件,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有效地控制内部人不当行为的发生。

3.4.1 强化公司内部约束机制

(1)强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各自的职能。

(2)建立国有企业独立董事制度。确保独立董事的人格独立性和行权独立性。

(3)对经营者要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和以年薪制和股份期权为主的薪酬激励机制。

3.4.2 强化公司外部约束机制

(1)发展市场体系,通过完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等竞争机制,运用市场规律制约企业经营者。

(2)建立公司法规、股东诉讼等法律机制,对公司经营者进行约束。

(3)要对上市公司信息进行定期披露。

3.5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5.1 明确国有资产委员会的职责据国务院批准的国资委三定规定,国资委有六项主要职责:一是根据国务院授权,依照《公司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履行出资人职责,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对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督,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二是代表国家向部分大型企业派出监事会;负责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三是通过法定程序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任免、考核并根据其经营业绩进行奖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四是通过统计、稽核对所监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拟订考核标准;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益。五是起草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依法对地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六是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3.5.2 重点解决国资有效监管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监督管理机构和制度,理顺职责权限关系,落实资产经营责任,推进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领导。

3.5.3 公开国资交易,客观公正地清算评估资产在国企转制的法律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国企兼并必须经过政府的批准,必须清产核资,不能由企业自评自估。国企转让时,必须搞

好财务审计,必须经过产权交易所进行交易。当然,我们不能把正常交易中的低价格优惠视为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的兼并和转让,有时是需要让利的。

3.6 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中央企业。随着改革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已成为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厂商,同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

今后,需要根据各个垄断行业改革进程,分类推进或深化改革。一是已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进行初步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要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尚未进行实质性体制改革的铁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业等,则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

3.7 文化建设与企业家队伍建设

3.7.1 建立独有的国有企业文化首先,企业文化建设应在企业特色上下功夫。要为打造本企业独具竞争实力的企业文化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把创新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灵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只有不断提高干部和职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向前。

3.7.2 培养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企业家决策能力和生产的组织协调能力,是资本增值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这两种能力,就是企业家的才能。在这个意义上,企业的盈利能力就是企业家的存量。利润的本质不是对货币所有权的回报,而是对企业家才能所有权的回报。目前我国国企领导人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不断的学习。

4.小 结

6.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老师的应对措施 篇六

2005-9-27 10:38:32刘 慧① 田卓平② 徐 莉 ①阅读1066次

摘要: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直接关系到客观、公正地处理医疗事故争议,对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利均至关重要。但因目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鉴定的公正性,也降低了医务人员对鉴定结论的信任度,挫伤了他们医疗工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问题应对措施

Analysis of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 in technique identification to medical malpractice / LIU Hui, TIAN Zhuo-ping, GUAN CHai-di./ Bao Gang Hospital, Medical College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201900,PRC

自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论从体制还是从程序上都较以前有很大的改进,使鉴定结果更趋于公平公正,也更大程度地保护了患者的合法权利。但现在很多群众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公正性仍有争议,认为《条例》实施以前的鉴定是“老子鉴定儿子”做,而现在是“叔叔鉴定侄子”【1】。殊不知,目前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对医疗机构来说也不很公平,鉴定结论全国各地差异性很大,构成医疗事故的比例从5%【2】到39.6%【3】不等,甚至有更高的比例,总体上明显高于美国、法国及香港地区【1】。另外,同一事件经过二级鉴定,结果的差异性也较大,如某市医鉴委鉴定的24例医疗事故中,经省级医鉴委再次鉴定,结论完全一致的只有10例【4】。本文意在分析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存在如此差异性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1存在的问题

1.1医鉴专家专业知识丰富,而法律知识贫乏,主观随意性较大

1.1.1 医鉴专家常常以医疗专业的最高标准来评定一般医生

《条例》规定至少三年以上的副主任医师才有资格被选入专家库,这样所有的鉴定专家基本上都是本专业内的技术权威,在鉴定中专家常常将鉴定会开成学术讨论会,仅对医疗技术本身做评判【1】,而对医疗机构是否违反部门规章及诊疗护理常规、规范认识不清。因为医鉴专家认识上的偏差,常常会将医疗技术过失认定为医疗事故,鉴定结果有失公平。

例如:在一起由“颈部椎间盘切除术”引发的医疗事故争议鉴定中,专家鉴定组成员在发表意见时大谈这种手术的国内外进展现状,以及被鉴定医疗机构手术器械及手术方式的落后,并据此认定该医疗事件构成医疗事故【1】。

1.1.2医鉴专家常常忽略了各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实际情况

《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三款明确规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之一为:在现有医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上述中的“现有”并不是指国家或国际医疗水平,而应是某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的目前条件下,实际能达到的技术水平。

例如:对于住院病人跳楼自杀现象来说,从精神科专家的角度来看,很多自杀是能够预防和避免的,因为自杀前几天,病人可能会有异常表现,作为医护人员就应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来避免事情的发生。但假如用这样的标准来评判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医护人员,那么,病人在医院自杀的都将是医疗事故,这显然不合常理。

1.1.3医鉴专家常常以病历或医疗过程中的不足为依据认定医疗事故,而没有考虑过失与患者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种情况目前也比较常见,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一是医鉴专家大多未接受法律知识培训。有些专家对构成医疗事故的五个必备条件认识不够,尤其是对医务人员的过失与患者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把握不准确,常会出现扩大医疗事故范围的现象;其二是病历质量影响了专家的情绪。在鉴定中,一份书写潦草的病例尤其是有低级错误的病历,很影响医鉴专家的情绪,专家就有可能在鉴定之前就先入为主,凭鉴定材料就已从心理认定为医疗事故。这也正是目前很多医院管理者的困惑所在,一些被鉴定的事故多是因病历书写差引起的,而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又是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难点之一。

1.2鉴定程序有失公正

1.2.1无调查取证程序与报告

调查取证及其报告是技术鉴定重要资料之一。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医患双方答辩和陈述的关键问题进行调查核实,不仅能给静态的病历以补充,更可以查清可能掩盖的关键技术细节,弄清双方争议的焦点,有利于产生正确结论。试想仅凭各执一词的答辩和一份有可能失去真实性的病历,就想让专家作出高质量的鉴定结论,这显然是办不到的【6】。

1.2.2缺少医患双方对质和辩论过程

只有鉴定过程的公正性与合法性,才能保证鉴定结论的公正性。目前的鉴定过程只是让医患双方分别按照事先递交的答辩材料叙述一遍,专家再对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提问,但缺少医患双方对质和辩论的过程,这样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认识医患双方可能会各执一词,不通过双方当事人的对质和辩论就期望专家洞察真假并作出正确的结论,这本身就缺乏科学性。

1.2.3伤残患者到鉴定现场,博取专家同情

鉴定现场应该是医患双方摆事实讲道理的场所,对于一些伤残患者尤其是脑瘫婴幼儿应该由委托人代理答辩。但我们经常会见到患方将痴呆的孩子或重残的病人带入鉴定现场,从感情上赢得专家的同情,其鉴定结果十有八九都会是不同级别的医疗事故。

1.2.4再次鉴定加重处罚申请人

再次鉴定既然是首次鉴定的延续和最终结论,是否也应该参照诉讼程序,适用“上诉不加刑”的原则,这样既有利于保障上诉人的合法权利,也使二审纠错的功能得以充分实现。但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经常会出现加重处罚申请人的情况,如上海某三级医院,某例鉴定首次结论为一级医疗事故次要责任,医院认为责任程度太重,申请再次鉴定,结果再次鉴定为主要责任,医院对此很不理解。

1.3鉴定书书写存在问题

1.3.1鉴定书中但书比较普遍且副作用教大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中的但书,是在书写鉴定结论时,首先肯定了某医疗行为“不构成医疗事故”,再用“但”或者“但是”转折,继续阐述该医疗行为存在缺陷、不足或者不规范的地方【5】。诸如“本例不构成医疗事故,但是病例书写不规范”等等,尽管《条例》第31条对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应当包括的内容规定中没有但书部分,但是现在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的但书却较为常见,好象无但书部分就显示不出专家水平,就象“挑不出毛病的专家不是好专家”一样。

这种但书副作用较大,一方面患者可能会认为鉴定专家在有意偏袒医院;另一方面法官也通常由此而裁定医疗机构承担法律责任,对患方作出经济赔偿,使鉴定结论失去实际意义,有损医方的合法权利。

1.3.2鉴定人员的不同意见未在鉴定书中表述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民事诉讼中的一种证据形式,是人民法院审核的对象和认定事实的依据,法官认为谁的意见能形成内心确信,他就可以采信,认定事实的主体是法官而不是鉴定人员【7】。因此,鉴定书中除鉴定结论以外,还应记载鉴定人员的不同意见和理由。

1.4鉴定结论效力存在问题

鉴定结论属于专家证言,作为证据只有通过法庭质证才能被法官采信并作为定案的依据,但目前鉴定结论中均无鉴定人员签名,更不能进行法庭质证。

2应对措施

2.1加强培训,全面提高专家队伍综合素质。可采取专题讲座、集中培训、工作交流、案件剖析等多种形

式,对医鉴专家进行全面培训,使他们全面了解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以及鉴定结论的判定等专业知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定期更新专家库。定期更新专家库,让一些年轻又愿意为医鉴工作做贡献的专业医师进入专家库,而让一些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的医鉴专家推出专家队伍。

2.3加强管理,不断优化专家队伍。根据医鉴实践中专家的客观公正性和责任心不同,医学会应建立讲评和考核等监督管理制度,减少医鉴专家的随意性和自由度,以保证鉴定结论的公正性。

2.4建立医事鉴定制度。建立医事鉴定制度,将医疗事故和医疗事故以外原因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案件统一由医鉴委专家鉴定。这样不仅弥补法官审理医疗损害案件时受医学专业问题限制之缺失【8】,而且可以更好的解决鉴定书中但书的问题,同时,也能节约司法成本。

2.5由卫生法学专业律师参与鉴定。建议由卫生法学专业律师参与鉴定,并让卫生法学专业律师出庭质证,以提高鉴定结论的效力。

2.6由法院委托法官主持鉴定程序或参与鉴定。建议由法官主持鉴定程序或参与鉴定,这样可以将法律与医学很好的结合起来,使鉴定结论更加客观公正,不仅可以直接提高鉴定结论的法律效力,而且可以避免同一事件重复鉴定,降低审理难度,提高诉讼效率。

自从十六大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和国务院颁布的《信访条例》实施以来,鉴定为医疗事故的比例越来越高,医疗机构的合法权利越来越被忽视。综上所述的问题希望能引起医务界、司法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使医鉴工作的公正性得以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刘志勤.再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1):26-27.[2]冯殿卿,郭君伟.74起医疗纠纷事件的宗合分析[J].中国医院,2004,8(4):69-71.[3]韩华.53例医疗纠纷鉴定案例分析[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11(1):12-13.[4]陈卫红,周海峰.73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做法和体会[J].卫生事业管理,2003,5(11):1578-1579.[5]王北京.鉴定书中需要不需要“但书”.健康报,2003,7.15(7)

[6]程相文,吴晓华,汪建军,等.影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质量的因素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4):4-6.[7]尤中华.当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的问题及建议[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11(1):11-13.[8]陈玉玲.建立医事鉴定制度的必要性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10(6):51-53.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宝钢医院上海201900

7.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老师的应对措施 篇七

一、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第一, 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认识不是很充分, 对于结合学生认知现状的新材料的思考更加薄弱。再加上课时和课题教学形式的局限性, 数学应用题教学还处于一种初级水平。第二, 教师处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 他们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 不太重视实践性活动的开展。例如, 现行的高中数学教科书每一册都有实验报告或研究性课题, 高一第一学期有分期付款问题, 高一第二学期有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等。通过本人的观察发现, 教师对于这一教学内容的处理一般是让学生自学, 有的教师只是给学生粗略地分析了相关的固定数学模型, 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

2. 教学素材缺乏创新

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说:“真实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是最能引起态度和个人情绪的学习方式。”多年以来, 教师们所采用的教学例题几乎一成不变, 与时代发展不相称, 脱离现实, 缺乏创新。例如, 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 每经过一年剩余的质量是原来的84%。画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并从图像上求出经过多少年剩留量是原来质量的一半?此题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高中教材就出现过, 三十多年过去了, 它依然出现在很多课堂教学中。近几年, 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应用题也应该与时俱进, 但是现行高中教材还有很多旧题。

3. 学生的抽象能力不高

一遇到情景比较复杂的问题, 教师首先给学生讲解, 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的关键字、词、句上, 使学生能看清问题中的量及量之间的关系, 这样, 学生的思路不会出现偏差, 课堂教学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教学任务能够得以完成。在数学公开课上, 教师分析清楚题目, 甚至设好了未知数后才让学生做题。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比较完美, 然而在这完美的背后, 学生的思维发展却不完美。这个未知数是教师给他的, 而不是由他自己经过思考想出来的, 这个“模式”是教师教给他的, 并不是他自己构建起来的, 因此, 学生习惯于比较熟悉的应用题, 而教师没讲过的应用题 (类型) 无所适从。

4. 学生阅读能力差, 对应用题理解不准确

教师们常常在教学中抱怨学生应用题的阅读理解能力不高。问题的根源在于:长久以来, 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重课本、轻生活, 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 对应用题的背景和情境不熟悉, 导致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例如:1999年高考试题第22题中的轧钢问题, 有很多学生不清楚轧钢是怎样工作的, 更不用说解题了。再如, 在数列应用时, 学生计算利息时, 对利息是按复利进行计算的还是按单利进行计算的不是很清楚。

5. 学生对应用题存在畏惧心理

不少学生做应用题时会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有强烈的畏惧感和焦虑感, 在做数学应用题时, 一遇到困难就会心慌意乱、心理失衡, 从而轻易放弃;有过分的紧迫感, 希望能尽快找到解应用题的办法, 甚至期望有一种办法能解决所有问题。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数学知识掌握不牢固, 另一方面也由于我们平时在应用题的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心理指导。有些教师过高地评价高考应用题的难度, 练习的应用题难度过大, 让学生从心理上对应用题有一种畏惧感。

6. 建模能力不强

解答应用题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在课堂教学中发现,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建模, 只会做一些简单的应用题。这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对已知条件的综合处理问题能力不强有关。应用题和非应用题的要求一样, 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不等式及空间观念, 还要求学生具备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综合的能力, 本人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缺乏, 许多学生不善于理性思维,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牢固。

二、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

1.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积极了解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养成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观察问题的习惯, 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 同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一是要灵活处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弥补教材的欠缺, 补充一些材料, 这些材料要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 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 符合科学性和趣味性, 涉及目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分层次逐步推进。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步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设计中应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 采取低起点、逐步推进的原则,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2. 探求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数学应用题

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 要渗透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使课堂少一些枯燥的理论教学, 多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把学生带回到社会生活中去, 让他们面对实际问题, 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观察、试验、抽象和概括, 学会如何去比较、检验, 如何去获取信息、设计方案等。例如如何控制库存, 如何识别各种统计图表;怎样选择存贷款方式, 如何安排投资, 如何估计折旧等。解决这类问题, 首先要弄清有关术语的含义, 其次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把它们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如, 日常教学生活中, 冬季作息时间和夏季作息时间制度的校本研究;在街头行走, 是否会撞红灯;最佳睡眠时间的安排。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读懂题意是解决数学应用题的首要条件, 因此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 首先应当不断地加强语言基本功, 扫清语言障碍, 反复推敲和琢磨,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其次是要提高学生对新的语言情景的适应能力, 对应用题中出现的新规则、新名词、新术语及各种实际应用语言背景, 应通过反复阅读和积极思考迅速转化为常规的、熟悉的情境或模型。例如, 拟定从甲地到乙地通话m分钟的电话费由f (m) =1.06 (0.50[m]+1) 给出, 其中m>0, [m]是大于或等于m的最小整数 (如[3]=3, [3.1]=4) , 则从甲地到乙地通话时间为5.5分钟的话费为多少?分析:题中涉及“取整数”规则, 只要读懂题意便知m=5.5, [5.5]=6, 易得f (5.5) =4.24。

4. 增强学生解答应用题的信心

首先, 要改变“应用题是难题”的观念和认识, 把应用题作为一道普通的常规试题来解。相信自己有能力解答应用题, 增强学生解应用题的自信心,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其次, 要选择难度适中的应用题让学生练习, 教师加强解题指导, 使学生不断得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缓解或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再次, 要树立学生解应用题的应用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 让他们置身于问题情境中, 成为问题解决的参与者、决策者, 以此激发学生解应用题的积极性和思维活力。例如, 在讲完三角函数的知识后, 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一道题。教室的墙上挂着一块黑板, 它的上、下边缘在学生的水平视线上方a m和b m处, 请问距墙壁多远时看黑板的视角最大?这道题目内容不长, 但学生短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都以为又遇到一道高难度的题目, 有了这种心理障碍, 所以教师要及时稳住他们的情绪, 消除他们的畏惧感, 引导他们仔细分析题目中出现的各种条件, 并让他们自己体会。在这种轻松心情的支配下, 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他们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5. 提高学生建模能力

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数学应用题的重要方法, 也是数学应用题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基本步骤可概括为三部曲:阅读理解 (弄清题意) , 迁移转化 (建模求解) , 探求结论 (回归实际) 。

例题:冷轧机由若干对轧辊组成, 带钢从一端输入, 经过各对轧辊逐步减薄后输出:

(1) 输入带钢的厚度为α, 输出带钢的厚度为β, 若每对轧辊的减薄率不超过γ, 问冷轧机至少需要安装多少对轧辊?

其中:一对轧辊减薄率= (输入该对轧辊的带钢厚度-从该对轧辊输出的带钢厚度) /输入该对轧辊的带钢厚度

(2) 已知一台冷轧机共有4个减薄率为20%的轧辊, 所有轧辊周长均为1600 mm。若第k对轧辊有缺陷, 每滚动一周在带钢上压出一个疵点, 在冷轧机输出的带钢上疵点的间距为Lk。为了便于检修, 请计算L1, L2, L3的值。 (轧钢过程中, 带钢宽度不变, 且不考虑损耗)

分析:本题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其中弄清题意是数学建模与解决问题的关键。

8.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老师的应对措施 篇八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数学学习  存在困难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08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获取知识的道路充满坎坷,获取知识的道路需要学生付出不断的努力。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不仅要进行更多数学知识点的学习,而且知识点学习的难度也进一步增大,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点学习,教师要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进行有效把握,并引导学生走出数学学习的困境。

一、目前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分析

进入新时期,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更多困难。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本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存在困难。数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尤其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更会感受到数学的这些特征,学生只有全面、深入的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运算。而由于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就存在较大困难,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听不懂的情况,这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巨大障碍。

(二)在实现数形结合方面存在困难。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与学生小学、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存在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高中阶段学生想学好数学,就必须能够有效的实现数形结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根据图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高中学生在实现数形结合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一方面,有些学生不能结合题意画出图形,那么,自然就无从着手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即使能够画出图形,但是也难以根据图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三)难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高中阶段的数学虽然学习难度较大,但是学生如果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把握了高中数学的学习规律,那么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如鱼得水。然而目前高中学生在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与技巧方面存在较大困难,为数不少的学生都因为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导致在理论知识学习、运算等多个方面出现了严重困难,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巨大压力。

(四)难以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框架。知识体系化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对于数学这门学科而言,学生也要建立知识体系框架,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然而,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在建立有效的数学知识体系框架方面犯了难,有些学生对教师建立的知识体系框架进行死记硬背,结果学生记忆的十分熟练,但是却不知该如何应用;有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建立知识体系框架,学生将教材上的数学知识线条抽出来形成框架,但是却对知识点本身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没有进行深入思考,依然难以发挥知识体系框架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帮助作用。学生难以通过建立知识体系的思想来指导数学学习,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解决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困难的有效措施

上文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对目前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进行了分析,这些困难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知识点能力的提升,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中存在的这些困难,本人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帮助学生有效进行理论知识学习。针对目前高中学生在数学理论知识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情况,要求教师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讲解。高中阶段的数学理论知识学习难度较大,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一方面耐心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旦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遇到思维障碍,本人就及时对学生再做讲解,直到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点为止;另一方面,本人善于采用有效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与技巧。针对高中数学较为抽象的特点,本人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进行知识点学习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与理论知识的讲解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走出理论知识学习的困境。

(二)提升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高中学生在数形结合方面存在的困难,对学生有效解题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呢?本人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逐渐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地适应,尤其教师要注重在理论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实现数形结合,这样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图形,自然在运算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效实现数形结合。当然,教师在学生运算的过程中也要对实现数形结合进行有效引导。

(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针对目前高中学生在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与技巧方面存在的困难,也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以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做指导。当然,为了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应用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四)提升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框架的能力。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是一种重要的现代教学理念,那么教师该如何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框架呢?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建立知识体系框架,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建立知识体系框架的意义。其次,在建立知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应用,更好的指导学生的运算活动,这样才能对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上一篇:成长记忆下一篇:初中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XX-XX学年度秋季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