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共8篇)
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 篇一
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开放课题管理办法
一、总则
根据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建设原则和目标,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作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实验室的主要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设置相关科研课题。
实验室的开放课题设置基于“开放、创新”原则,面向国内外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其它科研单位,支持国内外同行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倡创新,公平竞争。
实验室对开放课题实施严格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其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科研工作的强化与补充功能。
开放课题的经费管理,需严格遵守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关于经费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开放课题的设置、申请与评审
实验室于每年12月初发布申请指南,结合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科研任务设置课题。每年12月实验室集中受理开放课题申请,申请书须于12月31日前提交实验室。
项目执行时间一般为1年。
开放课题的申请者一般应是在职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或已获博士学位人员,能独立承担研究课题。同一内,每个人只能申请一个开放课题。
申请人须认真填写课题申请书(附录一),并由申请人所在单位(具有法人资格)在申请书上签署意见,加盖单位公章。
实验室组织有关专家对课题申请书进行审批。每年3月底前公布审批结果,并将结果通知本人。次月底完成计划任务书的签定。批准立项的课题从当年1月1日开始实施。
三、开放课题承担人的权利和义务
课题承担者在接到开放课题批准通知后,应尽快作好开题的准备工作,撰写计划任务书(附录二),阐明课题的科学意义、可行性、进度计划,并核实本实验室现有设备是否满足课题要求。
开放课题承担人每年应以实验室客座人员的身份,在实验室工作不少于3个月,以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开放课题承担者须按要求每半年提交一次课题进展报告,由实验室组织对报告进行审查并提出评审意见。
课题承担者需在每年的12月15日前向实验室提交当年发表的论文、论著、成果鉴定证书、成果获奖证书的复印件和论著,供实验室在《年报》上公布。
课题执行过程中,如需改变或推迟计划,课题承担人须提前向实验室提出书面申请,阐明原因并征得实验室批准。
课题研究若偏离原计划方向,或不能按计划执行,实验室将予以指正,不服从者,实验室有权撤消课题或终止资助。
开放课题承担人所在单位与实验室共享开放课题的科研成果。如:数据图表资料、模式、发表论文(包括未正式发表的论文预印本)、技术报告、专利等。科研成果须与结题验收报告一起提交实验室存档。在学术刊物/会议发表的论文应把实验室作为工作单位之一标注,否则不能列入该开放课题的科技成果。具体要求详见开放课题的成果署名方式。
课题完成后,实验室将组织有关人员对课题进行验收或评议。验收通过后,可开具结题证明。课题结题应于课题结束后三个月内完成,课题承担者应向实验室提交课题档案,包括研究工作总结、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以及相关的原始资料、经费使用决算等纸质和电子材料。逾期不按要求提交者,取消今后申请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的资格,并通报其工作单位。
承担开放课题的研究人员,结题验收时须提交至少二篇发表在重要学术会议或核心刊物(或待发表)、标有实验室为主要工作单位之一的论文。
四、开放课题的经费管理
课题的各项开支均应按时在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财务处报帐和结算。课题结束后,课题研究人员应及时作出经费使用决算。
课题经费的各项开支标准,均需严格遵守国家科研经费管理规定以及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财务制度的要求,按照规定要求严格执行。
项目经费于课题被批准后的一个月内一次性拨付到位。
五、开放课题的成果署名方式
对于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作者应把实验室的名称和作者原单位名称并列署名,要求如下:
中文: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7 英文: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IOT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AS, China 对于出版的著作,在扉页上应注明“由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
对于鉴定成果,应将实验室列为该项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之一。
六、开放课题奖惩原则
对在执行期间无故未按计划要求开展工作,或研究结束期满后未提交至少二篇发表在重要学术会议或核心刊物(或待发表)、标有实验室为主要工作单位之一论文的,视为不合格。2年内不接受其对开放课题的申请,在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上通报并通知本人。
未通过验收或评议结题的课题负责人,不得申请新的课题。
七、附则
本办法由实验室负责解释,自2015年1月1日开始执行。
2.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 篇二
以理工类科研型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信息管理工作为例,根据科研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通过IT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自动化、透明化、无纸化。目前高校各院系所开展的工作主要分为项目立项、成果统计等工作,为了配合学校科研处主管部门的工作,通常要提供科研信息文档以及各类复印件,由于缺乏科研信息管理类网站,通常是翻遍办公室、档案室里各类文件,这些往往都是重复工作,而且,在翻阅取出和复印过程中,经常会导致文件的丢失和混乱。为了加强日常科研工作管理,整合科研工作流程,实现科研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形成一个动态的科研数据中心和科研管理沟通平台、全面、实时、准确提供学校的有关科研信息,为决策层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依据,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建设一种适合院系科研信息管理工作的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设计思想
2.1 用户管理
2.1.1 用户分类与权限管理
通常用户分为4类:系统管理员、部门科研秘书、教师和研究生。权限分配为:系统管理员>部门科研秘书>教师>研究生。根据不同类型的用户和不同的管理权限,设计独立的管理或者操作页面,以区分和提高系统安全性。
设计用户注册功能,新注册用户所提交的注册信息需要经过系统管理员的审核确认、权限确认后,才能成功申请成为用户。
教师用户和研究生用户可以相互关联,即建立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研究生用户所提交的信息需要经其导师或系统管理员审核以后才能发布在网上。系统管理员的权限最高,在需要时,可以协助用户解决相关问题。
2.1.2 信息添加、审核、修改与删除
教师用户和研究生用户可以通过本系统提交其所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获得的科研方面的奖励等信息。研究生用户所提交的信息需要其导师或系统管理员审核才能发布,教师用户提交的信息需要通过系统管理员的审核才能发布。
同时,用户可以添加新闻,如项目验收与鉴定会议、学术活动、颁奖活动、学术动态等各类新闻报道。所有新闻经审核修改后发布。
2.1.3 简历系统
自动产生用户的个人简历。目前各院系的教师队伍简介,大多数都是静态的网页,更新困难,更新周期长,不能及时准确地展现教师个人的科研成果,而且没有统一的简介格式和规范。本系统是结合用户个人信息和相关科研成果数据库,经过查询由系统自动产生个人简历,其简历内容以独立网页形式保存。在师资队伍介绍页面,点击教师姓名链接,可以查询相应教师的个人简历,同时提供该教师个人简历网页的网址,方便用户在实际需要时发布个人简历网页。
同时,该系统可以方便研究生用户建立自己的个人简历网页,在需要时,展现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工作能力。
2.2 公告邮件
公告邮件系统是自动邮件系统,由系统管理员发布的公告、通知、动态等内容,通过本系统可以自动发给用户设定的邮箱,同时显示在本系统中。用户之间的交流、沟通等也可以通过本系统发送邮件。
此公告邮件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提交的最新成果,自动以公告形式发送给每一位用户。目前,大多数高校各个院系之间很少有信息的交流,甚至院系内部,不同科研所,各自为阵,不相往来。此功能能够及时发布各位老师和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及时通报喜讯。同时在院系之间或院系内部,形成良好的科研竞赛环境。
2.3 新闻系统
新闻系统分为图片新闻、推荐新闻、通知公告等内容管理,包括新闻分类、相关新闻、新闻添加、修改、审核、删除等管理。用户可以管理其发布的新闻。一般情况下,各科研所所举行的项目验收与鉴定会、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等活动,都要发布相关新闻报道。此新闻系统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2.4 科研信息管理
2.4.1 信息管理分类
科研信息管理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分为论文信息管理、专利信息管理、获奖信息管理、项目信息管理、成果鉴定信息管理、专著信息管理、学术交流信息管理、专家库信息管理等。
论文信息、专利信息、获奖信息、项目信息、鉴定信息、专著信息以及学术交流信息管理,是根据学校科研处年度科研成果统计工作的需要设计的。用户可以随时发布最新的科研成果信息、上传相应的PDF文档、扫描文件等。系统管理员或者科研秘书可根据年度科研成果统计的实际需要,选择性地导出Excel或Word报表,同时下载相关附件。同时,用户根据自己科研工作的需要,向其他用户发送索取邮件,经对方同意后,可以下载所需附件材料。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保证了信息的安全性。
专家库信息管理是根据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方便用户而设计的。系统管理员可以登记各专业及行业的共享专家信息库,用户可以管理自己的专家信息库,还可以推荐为共享专家信息库,共享专家库的查询页面只显示专家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职称、职务、单位、省份、邮箱等,隐藏联系电话、身份证等隐私信息。用户若需要查询联系电话等隐私信息时,需要向系统管理员或推荐者用户发送索取邮件,经过当事人审核后授权查询。
2.4.2 基本功能
基本功能设计如下:
(1)信息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等操作
(2)附件上传功能
包括论文PDF上传、论文首页PDF的上传、专利申请书及授权书扫描文件、获奖证书扫描文件、项目批文及协议书扫描文件、成果鉴定书扫描文件、专著封面及权利声明扫描文件、学术交流活动相片、专家相片等。
(3)信息共享授权功能
普通显示页面只包含基本信息,涉及到相关附件,不可以下载,只有当注册用户向相关作者或项目负责人发起索取请求,同时经其同意批准后才能授权下载。
(4)报表系统
将用户查询的结果导出为Excel、Word、PDF以及html网页等报表。本系统提供多种报表模板,用户还可以自定义报表模板。此报表系统操作简单,形式灵活,界面友好。
2.4.3 成果统计与核算
该部分自动根据学校科研成果统计核算办法,依据项目、经费、成果、获奖、学术活动等基础数据核算出各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在任意时间段的科研工作量,从而和津贴、考核以及职位评审挂钩,为日后量化考核提供了基础。
2.4.4 经费管理
教师用户如果承担项目,就可以利用本系统管理项目经费的收支情况。经费管理中预设经费使用计划,随时记录支出项目类型、金额、余额等明细信息。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项目的余额,批示每一笔财务业务,从而避免用款混乱、超计划支出等现象。
3 程序设计
3.1 开发环境及技术
本系统采用ASP技术框架和Access网络数据库,程序在IIS服务器端运行,大大加快了数据的处理速度及安全性。采用CSS+DIV进行网页界面进行优化和美化,把网页样式设计与网页内容分离,以加强对搜索引擎的友好性,提高页面浏览速度,使网页界面易于维护和改版。同时系统设计采用模板方式,界面的修改完全不影响处理程序的运行流程。
ASP技术核心是将VBscript或Javascript编写的脚本嵌入到HTML文档之中,并以特殊的标记“<%”和“%>”来表示,形成一个服务器端的脚本执行环境。利用ASP可生成和运行动态的、交互的、高性能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可以实现各种灵活高效动态网页功能,包括与数据库的交互。ASP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当用户使用浏览器请求ASP主页时,Web服务器响应,调用ASP引擎来执行ASP文件,并解释其中的脚本语言(Javascript或VBscript),通过ODBC连接数据库,由数据库访问组件ADO(ActiveX Data Objects)完成数据库操作,最后ASP生成包含有数据查询结果的HTML主页返回用户端显示。
3.2 系统功能
3.3 用户注册与登录
院系老师或研究生可以在登录页面点击“注册”进入注册登记页面,提交详细信息包括邮箱、电话、身份证号码等必填信息,经过系统管理员审核确认后,注册的用户名才得以生效。
ASP提供了多种强大的身份验证机制,系统采用窗体验证的安全机制,通过要求用户在web窗体中输入凭据(用户名和密码)来验证用户身份。当用户第一次试图访问被保护资源时,ASP就会把用户重定向到登录页面,如果登录成功,ASP就会以cookie的形式,发给用户一个验证凭证,并把用户重定向到最初请求的页面。同时登录系统具有自动登录功能,类似Gmail邮箱的登录方式,当用户登录过系统后,系统会自动记录用户的IP,下次打开系统时,不用提示用户登录,但如果IP有变化,再次登录系统时,就会再次重定向到登录页面,要求用户登录。
3.4 用户关联
用户登录后,可以查询其他用户,可以邀请其他用户加入群组,如同一课题组、同一研究所、同一院系,研究生可以与教授建立师生关联,即导师和研究生的关联。也可以经系统管理员操作分配群组。
4 结语
阐述了理工类重点实验室科研信息管理网站系统的开发与设计,采用基于ASP的Web数据库编程技术,建立起适合院系科研管理工作网络化、自动化办公平台。同时形成一个动态的科研数据中心和科研管理沟通平台,全面、实时、准确提供实验室的有关科研信息,服务于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辅助领导进行科研管理决策,从而为科研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摘要:根据目前重点实验室科研信息管理工作的需要,采用ASP技术和Access网络数据库,开发了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对科研管理工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初步实现了科研信息管理的无纸化和网络化办公。系统的开发对减少科研信息管理工作的重复工作,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研信息管理,ASP技术,理工类,重点实验室,管理网站
参考文献
[1]李禹生,刘兵,等.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石志国.ASP动态网站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刘友军,黄蜀江,胡大权.实验室网络设计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6):81-86.
[4]王强,李战春,刘晓春.网络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1):65-68.
[5]陈红雨,陈星,殷立明.基于Internet的大学物理实验室教学管理网站的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2):194-197.
3.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 篇三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能力培养;中等职业学校
“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指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师生平等交流、学生自主发现的创新课堂。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提供创新的保证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愉快地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当中。而且,教师的语言要和蔼可亲。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喜欢表扬的特点,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尽可能做到“多表扬、多鼓励”,这是和学生进行的一种情感交流,以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的潜能。
二、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新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術发展之快,影响之大是其他任何事物所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正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由产生好奇,继而通过接触了解,发生兴趣,最后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的过程。学生常常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就会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的萌芽。
三、培养学生创新品质,使学生敢创新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敢创新。激活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四、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
1.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因此,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
3.教师要推迟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创新性的教学全过程,要经过“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等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学生借助发散思维,能获得许多解决问题新颖而独特的方案。这些方案常常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教师不要过早下结论,应该让学生在自我判断和评价中得以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
五、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新
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做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新世纪人的最核心素质。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开放思维,掌握理论,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思考现在,虽然不管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信息技术教育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总的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我们依然任重道远,对此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尽可能利用的软硬件资源,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各种关系的处理中,其实质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根本目的的认识,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定位。信息技术教育基本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不是培养机器的操作者。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据此,我国教育部已经将信息技术教育写入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纲领,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都把信息技术教育纳入了“十二五”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这无疑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养、提高信息社会中国家建设人才的综合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信息技术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技术。
4.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 篇四
2009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申报方向指南
一、生命领域
1.糖尿病免疫学
围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病的免疫学本质,重点开展免疫诊断分型、免疫调节治疗及疫苗预防研究、糖尿病免疫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糖尿病代谢性骨病学等方面的研究,寻找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免疫生物标志物,揭示糖尿病免疫使动机制,寻找糖尿病免疫炎症治疗新靶点,发展糖尿病免疫个体化治疗和免疫预防新策略。
2.妇儿疾病及出生缺陷
围绕妇女儿童重大疾病的发生与控制,以出生缺陷预防控制为核心,重点开展发育期疾病的早期预警、评估、修复重建及妇儿肿瘤遗传发生与调控重建等方面的研究。
3.视觉损伤与修复
围绕视觉损伤和修复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实现降低重大致盲眼病的发生及促进视力异常患者康复为目标,重点开展视网膜损伤疾病、损伤修复机制、视神经损伤及修复和干细胞治疗视网膜视神经损伤的临床前研究。
4.环境医学工程
以区域性重大环境污染及高发肿瘤等重大健康危害为研究对象,通过医工结合和多学科交叉集成,开展环境污染和人群健康防治新技术和新方法、重大区域性环境污染的控制与策略、重大环境污染性疾病的致病机制与人群预防研究。
二、信息领域
1.媒介音视频
围绕媒介中的前沿音视频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重点开展传播声学与媒介音频技术、数字动漫技术与中国传统艺术、视频建模与分析、印制电子与智能媒介技术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2.自主系统与网络控制
围绕大范围立体动态监测与控制和快速应急体系中急需的网络化自主系统问题,开展自主行为(感知与控制)、移动自组织网络控制、多自主系统、信息协调处理与合作控制等理论方法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
3.轻工过程先进控制
针对食品、粮油深加工等间歇过程控制的特点,重点开展轻工间歇过程先进控制理论与方法、发酵过程优化、食品质量监督与精细化控制、粮油谷物加工综合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
三、工程领域
1.城市地下工程
以城市地下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城市地下工程大规模安全开发的重大需求,开展城市地下工程岩土力学基础理论、浅埋暗挖法技术体系、城市环境下盾构隧道设计和施工理论、城市地下工程安全性控制理论与方法、城市地下工程运营环境与安全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2.电网智能化调度与控制
围绕大电网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重点开展超(特)高压交直流电网稳定性评估、紧急控制与智能恢复决策理论研究、广域保护理论与网络化智能故障录波技术、输电系统运行的多时间尺度刚性优化与柔性决策理论和电能质量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建立大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3.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
围绕低品位能源利用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重点开展低品位燃料高效燃烧机污染物控制、可再生低品位能源高能转换技术及系统、低品位分布式能源系统模拟、优化及过程反演等方面的研究。
4.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
针对我国煤矿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大基础问题,主要开展煤矿瓦斯防治、煤矿火灾防治、煤矿通风与防尘、煤矿安全监测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5.水工岩石力学
围绕水利水电高坝岩基、高边坡、地下工程等关键技术难题,重点开展岩体多场耦合机理与模拟、高坝岩基工程特性与调控、高边坡稳定性与变形控制、地下洞室围岩稳定与支护以及岩体爆破效应及工程安全等方面的研究。
6.滨海土木工程结构与安全
以滨海城市软土地基土木工程的结构安全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滨海软土地基及其上部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滨海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及耐久性设计理论、滨海土木工程钢结构及全寿命设计理论、滨海土木工程结构新材料及工程特性等方面的研究。
四、化学领域
1.高效微纳化学电源
围绕功能微纳结构与高效化学电源的关键基础问题,重点开展氢、锂、镁等轻质微纳能源材料的设计优化、可控制备、新型电极反应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五、农业领域
1.南方山地园艺学
主要围绕西南山地特色园艺植物,重点开展植物资源与遗传育种、园艺植物染色体工程与分子细胞学、园艺产品营养学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研究。2.东北油田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
以东北油田的盐渍化土地、荒漠化废弃地等劣质土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盐碱地植物及抗逆功能基因组学,劣质土地适生高附加值植物筛选、生理代谢研究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构建盐碱地抗逆植物资源植被重建理论和工程技术体系。
六、其它领域
1.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
针对现代服装高性能化、数字化、品牌个性发展趋势,重点开展高性能服装研究及功能设计、服装敏捷制造与信息服务、艺术创意设计与服饰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2.计量经济学
5.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 篇五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安全(Food security)的同时,食物质的安全(Food safety)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我国作为WTO的新成员,与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加,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和食品工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本实验室以提高食品质量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最终目标,从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入世后所面临的挑战入手,采取自主创新和积极引进并重的原则,重点解决我国食品安全中的关键检测、控制和监测技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创新体系。
本实验室的研究重点为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相关设备。特别针对一些我国迫切需要控制的食源性危害(化学性、生物性)及其检测技术进行系统攻关,建立关键检测技术;实施食源性疾病和污染监测与暴露评估及其健康效应的研究,一方面用于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生产和加工过程技术规程、有关检测技术和方法等标准文本草案。通过综合示范,引导和带动地方积极参与, 使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得到改善。
根据国内、国外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立足于我国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福州大学现有的研究条件、科研成果的积累和人才优势,从食品的“检测技术”与“分析评价”两大主题入手,确定了本实验室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1)农药与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
针对我国“菜篮子工程”食用安全性和进出口食品的快速检验、快速通关的要求,在农药与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中解决一批关键技术,包括样品前处理的技术平台。以解决我国粮食、蔬菜、茶叶和水、畜产品中农药与兽药多残留的系统检测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建立农药与兽药多残留检测系统及样品前处理技术平台,使我国在此领域的监控水平与国际同步。
(2)重要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技术研究
针对目前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正在讨论的,而我国因检测技术限制而家底不清的一些重要污染物的检测技术开展攻关研究。建立添加剂及违禁化学品(禁用添加剂)检验技术,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为食品贸易提供技术依据。
(3)食品安全的控制技术研究
6.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 篇六
【发布文号】教技〔2007〕3号 【发布日期】2007-05-18 【生效日期】2007-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
(教技〔2007〕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国防科工委,部属各高等学校: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试行)》自2004年1月1日试行以来,对规范和加强高等学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提升实验室整体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推动了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相关部门与高校的广泛认同。经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研究修订,我部决定正式实行该规则。现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
教育部办公厅
二○○七年五月十八日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管理,规范实验室评估工作,根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特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第二条 评估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健全制度,创新机制,以评促建,加快发展,并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第三条第三条 实验室评估工作贯彻 “公开、公平、公正”和“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公正合理”的原则。
第四条第四条 评估工作力求精简、高效,重点对实验室总体运行状况进行评价,实行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定性评估为主。主要指标为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评估指标体系见附1)。
第五条第五条 所有通过验收并正式开放运行两年以上的实验室原则上都应参加五年一次的评估,通过验收但开放运行未达两年的实验室可自愿向教育部提交评估申请并参加评估。每年评估一至两个学科(领域)的实验室。
第六条第六条 实验室评估工作由教育部科技司负责组织与实施。
第二章 职责
第七条第七条 教育部主要职责:组织制订评估规则和指标体系,确定评估任务,制订评估方案,接受评估申请,组织专家评估,发布评估报告,公布评估结果。
第八条第八条 实验室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指导评估工作,组织依托单位和实验室做好评估工作,审核和汇总评估申请材料。
第九条第九条 依托单位的主要职责:做好评估准备工作;审核评估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承担材料失实的连带责任;为实验室评估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十条第十条 参评实验室应认真准备和接受评估,准确真实地提供相关材料,不以任何方式影响评估的真实性。
第三章 评估的程序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每年4月1日前,教育部确定当年参加评估的实验室名单,并通知实验室主管部门、依托单位。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实验室依托单位或主管部门在实验室评估名单下达后两个月内,向教育部提交经审核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申请书》(格式见附2)。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教育部按照当年的评估方案,组织专家评估,评估包括现场考察和综合评估两个阶段,评估专家由学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
第四章 现场评估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现场评估按研究方向相近的原则将实验室分成若干组,专家组到现场对实验室进行考察。同一组实验室的现场评估原则上由同一批专家完成。现场评估在申请截止之日起两个月内完成。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现场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和评价实验室的运行状况,检查与核实实验室取得的成绩,明确指出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现场评估由专家组主持,主要内容包括:专家组听取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和代表性成果学术报告、考察仪器设备管理和运行情况、核实科研成果和开放情况、了解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抽查实验记录、召开座谈会和进行个别访谈等。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专家组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对实验室打分,并提出现场评估意见,确定小组评估结果。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实验室主任报告主要对评估期限内实验室运行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代表性成果是指评估期限内以实验室为研究基地、实验室聘任人员为主产生的重大研究成果以及重大国内外合作研究的成果。
第五章 综合评估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综合评估在现场评估后分学科(领域)进行,采取集中会议评审的形式对现场评估排序前30%和后20%的实验室进行评议。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参加现场评估的专家组组长(或副组长)原则上参加综合评估专家组。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综合评估专家组通过听取实验室主任报告和现场评估意见,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对实验室打分,并确定实验室综合评估意见。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实验室主任报告主要介绍实验室的优势和特色,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结合现场评估的情况,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未来的发展规划和设想。所有参评实验室均可旁听实验室主任报告。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综合评估确定本学科(领域)实验室的初步评估结果,原则上综合评估排名前15%的为优秀类实验室,后10%的为较差类实验室。
第六章 评估结果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综合评估结束后,教育部科技司根据专家评估意见和相关资料形成评估报告,并对评估工作进行系统的总结。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评估报告报部领导审核,确定评估结果。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较差三类。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评估结果为“较差”的实验室,将不再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序列。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连续两次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实验室可通过依托单位或主管部门申请不参加紧接的下一轮评估,结果视为“良好”;连续三次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实验室可申请不参加紧接的下一轮评估,结果视为“优秀”。其他申请不参加评估或中途退出评估的实验室,视为放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格。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评估专家和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规定。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评估专家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科学、公正、独立地行使评估专家的职责和权利。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实验室评估严格实行回避制度。与实验室有直接利害关系者,不得参加评估专家组。实验室也可提出希望回避的专家名单并说明理由,与评估申请书一并上报。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实验室评估经费由教育部承担。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本规则自2007年5月1日起实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试行)》即日停止执行。
7.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 篇七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是按照“国家目标主导、整合多方资源,突破重点技术、加强集成应用,遵循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面向我国建筑学科发展和城市建设涉及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并在相关优势学科和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
实验室力争成为国家生态人居环境科技的基础平台,肩负国家人居环境建设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建好重点实验室,对于加快构筑国家人居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建设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基础,通过整合目前已有的科研基地而形成,其中包括:城市规划现代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联合国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建筑声学实验室、视觉与照明艺术实验室、造型艺术实验室、先进城市能源与环境控制实验室及其他若干研究所和研究中心。
实验室依托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同时,还包括四个相关一级学科: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其中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其余三个一级学科各含一个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整体思路是:以城乡和谐发展与资源高效利用为导向,以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为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紧紧围绕城镇密集区发展预测和动态监控技术、城市建筑群生态化模拟集成技术、既有建筑/历史建筑诊断与生态改建技术,开展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学科集群研究,提高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能力,为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和决策支撑。
2 实验室现状
2007年9月,同济大学向教育部正式提出组建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申请,2007年12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同济大学组建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具体架构得到了完善与丰富,取得了许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同时,面向相关产业的长远发展,取得了系列成果,满足了国家和地方建设的需求。
实验室依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涵盖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自设)等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实验室面积约3000m2,现有固定人员55人,其中高级职称44人,中级职称11人;获得博士学位41人。实验室设有专门的研究与办公场所,实验管理人员2名。
三年多的建设,实验室承担各类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18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基金项目30项,863计划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1项。此外,省部级及以上奖励6项;获得专利授权5项;发表学术论文达600多篇。
3 主要研究方向
3.1 城镇密集区发展预测和动态监控技术
城镇密集区发展预测和动态监控技术包括城镇密集区生态要素空间优化配置技术、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动态模拟技术和城镇密集区生态规划设计技术等三方面内容。
(1)城镇密集区生态要素空间优化配置技术
研究内容包括建立城镇群体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对城镇化过程中空间资源利用方式、强度、速度、规模等潜在价值进行分析,明确城镇发展环境容量,研究区域开发环境最佳承载力优化的技术和方法。
(2)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动态模拟技术
研究内容包括对系统要素进行全面的数据采集与信息监控,分析区域城镇化空间要素相互作用机制,提取并量化区域空间系统发展规则,建立空间模型,通过城镇群协同网络信息系统,对采集数据和空间模型进行动态更新,攻关城镇密集区空间多目标、多情景发展下的模拟与表现技术,集成开发区域空间模拟系统,为城镇化的动态控制和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3)城镇密集区生态规划设计技术
研究内容包括提升城镇群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与设计技术、区域生态环境优化技术与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实施评价与反馈技术等,重点围绕区域绿色开敞空间与生态环境敏感区两类重点空间生态资源的保护技术,评价划定区域宜建用地潜力与空间布局,为区域整体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建设确立红线依据,为城镇群生态环境综合保护规划和治理奠定基础。
3.2 城市建筑群生态化模拟集成技术
城市建筑群生态化模拟集成技术包括建筑群环境生态化模拟集成技术、建筑室内外耦合环境质量的模拟技术和建筑群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三方面内容。
(1)建筑群环境生态化模拟集成技术
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建筑群风环境基础理论;高密度建筑群风环境与污染物扩散机理及对策;城市建筑群的自然通风;城市建筑群热环境基础理论;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策略;建筑绿化对建筑群热环境的影响和评价体系;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建筑群环境模拟中的应用。
(2)建筑室内外耦合环境质量的模拟技术
研究内容包括室内外耦合环境的模拟集成技术;室内外耦合环境舒适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建筑群在湿冷湿热环境下的采光与通风;建筑群室内外空气品质动态监测系统。
(3)建筑群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研究内容包括建筑群资源整合共享生态模型;建筑群公共空间复合利用对策;地下和地面空间整合开发利用;建筑群生态化设计策略;建筑群节能技术集成体系;建筑群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3.3 既有建筑/历史建筑诊断与生态改建技术
既有建筑/历史建筑诊断与生态改建技术包括既有建筑/历史建筑的信息采集、质量评价和病理诊断方法、既有建筑改造技术与历史建筑保护技术、既有建筑生态改造技术与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技术等三方面内容。
(1)既有建筑/历史建筑的信息采集、质量评价和病理诊断方法
研究内容包括符合地域气候及经济发展特点的既有建筑/历史建筑节能改造评价体系;筛选适合的节能改造技术;结合地域资源环境状况研究可再生能源及未利用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模式;研究基于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的既有建筑/历史建筑改造技术框架及策略。
(2)既有建筑改造技术与历史建筑保护技术
研究内容包括历史建筑现状的自然科学研究;历史建筑修缮材料及工艺研究;历史建筑修缮技术规范研究;湿热湿寒地区外立面保护理论研究。
(3)既有建筑生态改造技术与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技术
研究内容包括:在历史保护条件和有限干预的限制下,研究建筑节能与环境质量改善的技术策略和技术创新;因地制宜的集成生态建筑技术和节能技术,初步构建相关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的节能改造技术体系。
4 实验室硬件建设
目前实验室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约有3000m2的工作场地、55人的研究、管理、技术队伍。依托单位同济大学一贯重视本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扶植和支持。
实验室以同济大学文远楼为主体,建筑面积达1500m2。其他相关实验室约1500m2则分布于其他建筑中。2011年2月,对学院D楼进行了改建,建设了新的“数字化规划与设计实验室”中的学生机房,媒体实验室,琉璃陶艺工作室等;2011年6月,对文远楼进行了改建,从而为三个实验平台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8.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企桥梁 篇八
1991年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王恩东就进入浪潮电子研究所,除了第一代小型机外,他主持了几乎浪潮所有服务器的研发工作,还完成“973”、“863”、核高基课题等多个项目。目前,除了担任设立于浪潮的“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外,王恩东也兼任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云计算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多种学界职务。
作为浪潮高级副总裁,王恩东同时也是一名企业家。在与记者的言谈中,谈及产品技术,他必谈到产品市场的定位、介入点、回报等话题,话语中透着企业家的坚决。
2007年,科技部正式批准了首批36家设立于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于浪潮在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方面有比较好的研究基础,并且有积极的创新热情,就成为当时IT企业中唯一一家获此批复的企业。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研究,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端服务器和存储的重要研发平台。
两个圈子一座桥梁
桥梁,是王恩东给这个实验室的一个标签。
在中国古代,社会曾被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在王恩东看来,即便到现在,社会上“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状况并没有削弱,像科研机构和企业这两个圈子之间,就是泾渭分明。多年与学术界打交道、沉浸在学术和企业两个圈子中,王恩东深深体会到了融合这两个圈子的困难。
除了圈子文化的影响外,王恩东认为,原来无论国内科研机构还是企业,创新能力都比较弱,这也造成两者之间很难找到结合点——高校还在研发IBM、惠普已经做成熟的技术,国内企业没有理由再找高校合作;同样,企业对研发机构也提不出自己的需求。这让两者之间的合作变成“空对空”。
“这中间就缺乏这么一座桥梁。”王恩东说,“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这个“国字头”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中,委员们都来自国内最顶尖的学校和研究机构,委员本人就是这些机构的学术带头人。这些“学术大牛”们不仅协助实验室制定研究方向和实施举措,更为关键的是,他们了解国内计算机和存储领域研发力量的分布情况,这些宝贵的信息原本对企业是“隐藏的”。这样,只要企业把产品需求转化为一种技术需求提出来,就能通过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人脉,找到相应的研发力量,从而协助企业来解决技术问题。
这座桥梁在天梭K1主机的研发中成为制胜法宝。
不了解服务器行业的人可能并不知道,在银行、电信、能源、交通等行业的后台,使用着一种名为“主机”的大机器,这类机器的台数不多,但作用重大,上述这些行业的关键业务和关键数据都在这类机器上处理。不过,这类机器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国企业手中。IBM在上世纪60年代花费50亿美元巨资,最早研发出这类主机。这类产品对国家安全和企业竞争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其核心技术,像cache一致性协议、处理器互联技术等都是美国禁运的,连技术咨询都是美国政府所不允许的。有国内企业找到国际企业商谈合作或想通过收购来解决一部分主机的技术来源问题,不仅会遭到拒绝,甚至被美国国会冠以“威胁了美国安全”之名。事实表明,这是一条没有捷径可走的研发之路,要做必须靠自己。
“十一五”前后,我国政府开始坚定地支持主机的研发。在“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浪潮后,王恩东他们认为做这件事的时机成熟了,于是紧锣密鼓开始了天梭K1主机的研发。
研究伊始,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就在关键技术方案论证上发挥作用,并协助浪潮找到国内相应的研发力量,这些研发机构原本并不从事这些技术的研发,但学术委员知道他们具备相应的研发实力。最终研发机构与浪潮一起攻克了核心技术难关——设计出Cache一致性协议,对协议进行了上千万次的仿真和验证;基于协议开发了芯片,这种芯片可以让1TB数据在几秒钟内通过,并能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5家企业能设计这类芯片。
长工与地主
“长工把地主请到了田间地头来监工”,这是浪潮内部的一个形象比喻,说的是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天梭K1过程中,实验室主任王恩东坚持要请一家客户参与进来的事。
“我们认为这么大的项目、这么重要的产品,既然金融、电信是它最大的市场,就应当把用户拉进来,让用户跟你讲,他们需要什么产品,怎么才能用起来。”王恩东称。
实际上,天梭K1这类主机面临的最大困难还不是技术,而是用户接受不接受。这类产品的客户——金融、电信、税务、电力个个都不缺钱,客户采用原有国外系统,可能更习惯也更放心。而且,这类主机都是封闭的,不像X86服务器那样开放、兼容,可被随时替换掉,它们涉及应用的移植和兼容性开发,这是国内服务器企业一直想做而不敢做的主要原因。
最终,在政府的协调下,国有五大行之一的建设银行加入到天梭K1的开发中。王恩东称,建行“非常有担当”。建行加入后,从自身实际应用场景出发,为天梭K1提出了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一系列需求,让浪潮在设计中考虑不停机的情况下可以更换部件,40度高温下还可以稳定运行等问题。当K1设计出来后,建行又提出了验证方案——将原来自己两台IBM主机并行的系统,改为一台天梭K1、一台IBM并行的方案。可IBM技术又不对我们开放,怎么实现与它并驾齐驱呢?最终建行和浪潮从应用层面解决这个问题,并验证了天梭K1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建行还重新开发了应用,解决了封闭系统的兼容性问题。
“长工和地主的合作”,让天梭K1成为市场上可用的产品,而不是一个实验室的实验品。目前,天梭K 1在银行、政府等领域已打开应用局面,今年的销售远超出预期。
nlc202309041154
除了与用户对接,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的机制也实现了研究项目和产业化的无缝转化问题。“我既是实验室主任,也是企业管理者;实验室的副主任也是企业管理者。我们根本就没想过实验室项目和产业化的协调问题。”王恩东很干脆地告诉记者。
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有70多位研究人员,而研发部门有大约600位工程师。在实验室中,一些学术带头人的岗位相对固定,而另一些研究人员可以在“研究”和“研发”之间流动——实验室某个课题组做出成果要转化,这些研究人员就会“跟”到产品研发部门。在研发部门,一些优秀工程师也会被有意安排到实验室来做一个课题,使他在技术、知识和探索能力上有一个提升。
“实验室靠近知识、靠近科学,研发部门靠近用户、靠近应用。”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胡雷钧说,“研究部门和研发部门人员间的相互调配和流动,会对技术人员看问题的视角产生某些影响。”这可能是浪潮研发体系一个独特的地方。
谷歌、Facebook被神化
“科研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养的,研发就是要赶的。”这是实验室副主任胡雷钧对研究和研发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尤其侧重在出成果速度上的不同。
胡雷钧言语中透着诚恳和沉稳。在移动互联网这样的“快时代”中,流传着很多传奇的创业故事,但他说,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并不像那些传奇演绎的一般:某天某人想出了一个点子,第二天就编出一段程序,第三天找到风投拿到一笔钱,第四天就成为一家声名显赫的公司。
“实际上,研究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想用几个月的努力就见成效是不大现实的,大部分课题都要扎扎实实做上一两年,才能有点像样的结果。所以,这个工作既要有一定的激情,又要有恒心。”胡雷钧说。
在胡雷钧的描述中,真正的研究是在有了点子以后,需要做大量工作去求证,研究人员要有一种严谨的求证态度。求证后,还要把点子做到原型级别。而在看到原型之前,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工作是繁琐细致的,某个细节控制不好都会造成原型不稳定。在天梭K1核心技术如Cache一致性协议上,就经历了这样艰苦的研究过程。
“研究是在探索,探索就是要在不断失败的过程中寻找新的方向。也许你在某个方向上投入很多力量,最终证明这个方向是错误的,这也是一个成果。”胡雷钧说。
但研发就不同了,它要基于某种成熟技术,做出靠谱的东西,会执行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有进度以及对细节的把控,还有交互的标准。天梭K1的研发任务非常紧,正常的研发周期是5年左右,浪潮用了3年,这里面很多研发工作由串行改为并行。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快”似乎成为一切的核心,Facebook这样的代表性公司,口号就是“先做出来”。对此,王恩东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战略型装备产品和移动互联产品不同,一些移动互联产品甚至可以先拿出来让用户帮你完善,但战略型装备产品在达不到标准以前是不能放到用户那去的。他强调说,“研发工作还是要符合研发的规律,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他打了个比方——研发就像种庄稼,玉米要5个月长出来,你非让它1个月长好是有问题的。
不过,在如今这样的快时代下,研发速度肯定是一个一直纠结研发机构管理者的问题。
除了研发速度,怎么激发实验室的创新氛围?谷歌有“20%项目”、Facebook有黑客大赛,浪潮有什么机制吗?
胡雷钧认为,谷歌和Facebook的机制被“过度神化”了。在他眼中,研发组织既不是一个按照流程、秩序组织起来的机械的生产线,也不是一个完全自由散漫的空间。它应该由研发人员的追求、热情和自律推动发展。
“实验室氛围这个词很难去解释,营造氛围靠的是大家共同的追求和目标。”胡雷钧说。
“共同的追求和目标”也是浪潮实验室在请人方面的经验。王恩东每次出国都把“请人”作为重要工作。在环境、薪酬、企业知名度与国际大企业相比不占优的状况下,他们感觉到“找志同道合的人很关键”。如今,浪潮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海外引进了Jeffery Liu、DingguoZou等高级人才,他们不单在学术上,在做事方法和风格上,像在做事严谨、不浮躁等方面,也对实验室带来深刻影响。
企业,向前!
在中国古代的士、工、农、商之说中,工和商被排在最末,这体现了古代对工、商业者的轻视。在如今很多企业管理者看来,这仍是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之一,社会不重视企业,更谈不上重视企业创新。
虽然“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开始将创新主体向企业转移,并打破此前旧的科研体系,包括在企业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在关键技术攻关层面向相关企业倾斜,但很多企业家认为,社会的思维方式和国家的扶持力度仍需较大改善。
以企业争取科研项目资金为例,现在社会上仍有一种舆论,质疑怎么还要给企业钱呢?他们认为,企业就应该自己掏钱做研发,把钱给企业,企业就会当成利润!
“这话是对的。”王恩东平静地说,“但你要看根本——这笔资金投入有没有推动到企业创新。对于企业来讲,所有的研发投入都来自毛利。企业盈利1亿元,要投入5000万元做研发,可能股东不同意,要求只投入3000万元。这时国家投入2000万元,对企业来说就是雪中送炭,会刺激、鼓励企业去创新,其创新成果带来的推动力和收益一定远远大于当时的投入。”王恩东说即使是美国政府的投入,在企业也一样是毛利,专家和媒体的思维都要变,国家要坚定不移地支持企业创新。”
王恩东说,在重视企业对国家经济支撑和创新发展中,美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为了推动企业创新,政府给企业投入的创新资金占企业创新资金的50%以上,最高时达到59%。直到现在,这个比例仍在10%左右。在国内,目前国家对企业的平均投入还不到10%。王恩东认为,以目前中国企业的创新现状,合理的比例应该在30%~40%。
“美国政府并没有在企业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但它把企业的重点实验室或研究院当成国家项目的载体。如果中国也这么做,它是否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不是关键了。”王恩东说。
跨界学术和企业界,王恩东更深刻体会到企业科技创新的艰难。他认为,企业是国家经济和创新发展的支柱,如果国家要在发展和创新中实现飞跃,确实需要更进一步地推动企业向前。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推荐阅读:
教育经济学考试重点08-04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10-18
教育重点工作落实情况11-09
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06-30
教育学复习重点整理08-23
教育法律法规重点复习09-13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10-05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07-18
教育督导重点工作计划09-19
教育学重点复习资料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