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心得体会(共14篇)
1.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心得体会 篇一
读《课堂教学艺术》心得体会
读了《现代课堂教育艺术》,获益匪浅,使我对课堂教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课堂显示出强大的魅力,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这是书中讲述的课堂教学方式给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读到其中谈的课堂评价语言魅力,再结合自己平时教学进行反思,感触颇深。
课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我认为,对于教师,不单单是完成一项工作和任务,还理应是恒久的科研课题和执着的艺术追求。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改进做法的着力点,是改进教学方法。科学而又精妙的方法,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有机构成部分。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历史,预测未来的课堂教学趋势,笔者在既重可操作性,更重可接受性的前提下,努力抓好以下几点:
1、注重课堂整体设计。课堂教学,从每个学科到这一学科的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整体,只有进行整体设计,才有可能实现全程优化、整体优化的效果;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而整体设计的过程,就是艺术构思的过程。在整体设计中,坚持以“大纲”为纲,以课本为本,以教具为辅助,针对教学内容和多数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力求新、巧、精。新,就不能“炒剩饭”,老是“一道汤”。久闻芝兰不觉香。
2、创设氛围。营造语境。生龙活虎的学生渴望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是最怕“鸦雀无声”。人非鸦雀,焉能无声?连古人都懂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辩证法,怎能让现代的少年儿童个个成为泥塑、木雕,老是没有表情或只有一种表情呢?沉闷、呆滞、死寂的课堂气氛,只会令学生感到压抑、麻木、窒息。活教,才有活学;讲得传神,听得才有神,而不会走神。如何创设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课堂效果,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
(1)设疑激趣,以趣生情。兴趣是一种愉快的情感。我采用迁移法、悬念法、游戏法等方法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对学习顿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了求知欲,让学生由疑生趣,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以趣激思,以思引探。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进入了探求新知的最佳状态时,教师要抓住时机,依据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展示有利于学生学习模仿、概括的教学内容,发掘教材的兴趣因素。
(3)以知促趣,知趣交融。通过学生努力学习和老师的配合指导,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促使短暂的兴趣发展为持续性的求知欲。
3、讲究课堂语言技巧。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力臻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的相互协调和相得益彰。
4、利用游戏教学,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不是教师的“一人堂”、“一言堂”。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师的“独唱”、“独角戏”和自言自语。师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翁和参与者。动员和激励学生参与,本来就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况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课堂教学艺术就是师生合作的艺术。
由此,我联想到平时自己的教学。自己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语言就太显单调,“好”、“不错”等简单、随意的话语经常出现,现在想来,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的确产生了极大的阻碍。那么是自己不会使用这些丰富的评价语言吗?我想,是坚持给学生鼓励、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意识不强造成了平时课堂中语言的单调。在一节课中,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是有限的,他们很珍惜,但更在乎老师对他们问题回答的打分。可老师在一堂课中面临着无数这样的“打分”,容易在意识上产生疲劳,于是,这种简单、随意的评价语言就产生了。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很重要,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那难得表现的机会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更活跃,氛围更轻松。书中还讲到评价的语言要生动巧妙,富有幽默。有时学生会重复前几个同学的回答,聪明的老师也不会指责学生,而是幽默地笑笑说:“哦!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一下,对吗?”这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学生有这样一位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在这样的一个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学会欣赏同学,宽容同学的错误,消除有些学生内心的自卑和怕失败的局促,在课堂中品尝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还要进行深入探索。寻求更多彩、更灵活的教学手段,促进新课改,营造课堂教学新模式,这一切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心得体会 篇二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观摩心得
如果你是一位真正想要进步的老师, 也一定会喜欢坐到课堂中间来, 与老师、学生一起互动、学习、创造。我很幸运, 总是有这样的机会深入到课堂中, 感受一次又一次的思维冲击, 激起一个又一个对于我们美术学科教学工作的思考。借着一次次美术基本功大赛、教学能手选拔赛的课堂, 我深切地感受到这门学科真是一片“美”的土壤, 而我们美术教师也需要努力构建这份“美”。[1]
一、驾驭教材, 凸显“美”
教材就好像是方平台一样, 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材料, 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材料。在这个基础上, 我们要实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目标。我们当然不能完全丢弃专家们编写教材时的哲学观点、美学思潮、经典图片的运用, 而随心所欲地找一些刺激学生眼球、肤浅低俗的图片来制造个红火热闹的舞台。可这并不代表老师就只能局限在这个既定的框框里, 只是“教教材”, 求完整, 而忽略课时内的有效达成, 漠视学生的接收效果。
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师生问答:“美不美?好不好?伟大不伟大?”学生们机械地端坐一排, 应和着, 哪能感受到那份美呢?生活中本来不缺少美, 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材中的内容确实也是美的, 只是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来打开学生的“眼”, 进而营造出这样一场美的享受来。在人美版第九册《飞天》这一欣赏课中, 如果不去渲染神秘宗教气氛, 追忆遥远历史渊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 让他们感受飞天独特的美, 了解我国古代艺术作品中飞天的表现手法是很难达到的。面对只是第一课时的公开课展示, 我们是不是可以放弃那种比较表层的用线条去描画飞天的作业?精准于一个目标的挖掘, 使学生在这40分钟内真正留下一些深刻的记忆, 进而牵引着他们在日后漫长的成长中自主地去发现、找寻, 去喜欢。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 焚香品茗, 伴随着晨钟的悠远, 带着我们尘世中的遐想去仰望极乐世界真善美的景象。首先, 欣赏视频动画中婀娜多姿的飞天身影, 然后让学生自由的跟着这位舞蹈老师体验动作, 随后讲述飞天由来的故事。再将飞天这一灵动的形象定格于壁画上, 欣赏飞天传入中国后的不同时期的变化。聊天式的启发发现, 使学生在对比中感悟传统造型艺术的魅力。
二、拉近距离, 传递美
陌生的老师短时间内怎样与学生实现互动?即使是熟悉的师生之间, 因为年龄代沟的问题, 怎样实现有效地沟通?这个问题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 年代久远的作品, 或者是层次较高的作品与学生之间的共鸣更难把握。
如果不去注意解决这样的问题的话, 可以想象是怎样的一个课堂, 估计大家只能呆在自己的频道上, 遥遥相望, 这就迫使我们老师要花很多的心思去想办法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例如, 放低我们大人的身段, 蹲下来与孩子们对话, 认真倾听他们的表达, 了解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并予以重视。还可以潜入他们的生活层面, 了解他们的信息资源, 开发共同语言, 搭建沟通桥梁。然后再一起去探究学科知识, 共同体验美术课的乐趣。
关于作品, 我想也是一样的, 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验出发, 寻找关联点, 借此才能调动兴趣, 逐步理解其中的涵义。在讲到人美版第十一册《凝固的音乐——建筑》时, 欣赏故宫在课本上占据了主要的位置, 老师们讲的时候就感到很费劲儿。因为学生已经看烦了故宫的形象了, 一点也不新鲜, 可对故宫的建筑知识又知之甚少。有时候讲完了故宫, 就使人觉得像是一节科普介绍似的了然无趣, 根本感受不到建筑像音乐般的节奏美。在这个条件下, 我倒是认为“音乐”是比建筑更贴近学生的一条感性的线, 不妨借着音乐语言来拉近对建筑的欣赏距离。
也许我们可以先唱着黄土高坡的调调, 来到陕西窑洞前, 感受那种质朴与粗犷。在纯音乐葫芦丝的引领下, 去领略傣族竹楼的轻盈……在宏大音乐的映衬下去体味故宫的绚丽威严, 了解相关知识。总的来说, 有很多的审美感受不能是我们口号般喊出来的, 首先它必须就是感受, 然后才是评述。
三、强化基本功, 表现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在一节挖掘“美”的课上, 你营造出来的所有美的感受都是顺理成章的。然而, 似乎出现丁点儿不太美观的东西也都会格外引人注意。比如说偶尔跑音的普通话, 现场所有人都捕捉得到, 只要拿起粉笔板书, 大家都在期待你能写出漂亮的粉笔字。尤其是示范环节, 咱们这个专业肯定是要求“眼”高于“手”的, 我们能过了自己的欣赏关吗?想想这些, 突然感到压力好大, 我们当然不可能完美啦。不过, 也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也许这还正是我们努力的乐趣所在呢。就让我们在打磨课堂的过程中, 不停地雕琢自己吧, 把一份份美的享受尽力表现出来, 精彩起来。
一节短短的美术课真是包罗万象, 我在听课的时候不停幻想, 要是我站在讲台上会怎么做。很佩服所有参赛老师的素质与付出, 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树立了榜样, 也很庆幸能有水平较高的其他评委老师指点, 解答了许多我在教学工作中的疑惑。可以说, 总是不虚听课行, 满载而归了。
参考文献
3.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心得体会 篇三
一、要就课堂上学生的行为来激励、表扬而不是人格
给予学生人格的激励、表扬,往往会使其认为自身的完美健全必须依附在他人给予的赞同上。比如,课堂上教师说“老师觉得你很了不得,文章写得这么棒!”“最近我认为你完全变了,变成了个好孩子。”同样,面对班上的学生时,教师不能对一些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说“你很棒!你很聪明!”因为其他未能回答问题的学生听后会感到自己“很差、很笨”。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表扬学生应该通常是“不错”、“正确”、“答对了”等这些不含对学生人格评价的语言,也不会去伤害到其他无辜的学生。
二、激励、表扬不能太多、太滥或过度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太多、太滥或过度的表扬经常会起反作用。这是因为这些行为会使班上的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不是真心的表扬,而只是老师在课堂上一种惯用的、带有煽惑性的手段,会让学生对老师的激励、表扬习以为常,使激励、表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一些好行为过于感到惊奇,往往会让学生理解为反面的不良行为也不会很严重,而且这种行为很快就会发生。
三、课堂上不能随便把学生互相比较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而不能“人比人,气死人”。什么事都让学生互相比较,是一种很不好的教育手段。如,教师激励、表扬班上某一个同学的手工作业完成得好,随口说“你的手工课作业完成得真好,全班没人比得上你!”试想:这不是在激励、表扬这个同学的同时打击了其他同学吗?
四、恰当的激励、表扬要当众与私下相结合
从教育学、心理学对儿童的成长规律研究来说,对于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教师课堂上公开表扬效果较好,而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课堂上不宜公开激励、表扬,而应在其身旁采取低声的激励、表扬方式,可能比在全班面前表扬更令他感到愉快。因为这样做会避免他陷入被同学议论、讥讽的尴尬境地。但是,对于有些带有导向性、典型性的学生行为,教师应有意识地采取公开的激励、表扬方式,在班上大肆推广。
五、课堂上教师的激励、表扬要做到公平、一视同仁
对于我们做教师的来说,对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无论他的成绩好与坏,都应一视同仁地去关心、爱护他们,多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时间内突出的良好表现,都要给予及时的激励、表扬。尤其是,我们教师不能以个人的一时心情好坏和平时的喜好对待班上学生,应该多去发现他们、赏识他们。不管我们的心情如何,一旦与班上学生接触,就应该像演员一样做好教师这个特殊的角色。
六、少批评多激励表扬,找好不找坏
在日常的许多课堂教学实际中,当学生们的表现不一致时,就需要我们教师从正面引导,以激励、表扬为导向,让那些表现不到位的学生晓得,只有转变他们的表现方式才会得到教师、同学的关注和认同。例如,一节课的课堂上,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班上只有一位同学举手发言。教师应该这样因势利导:“××同学举手发言了,我非常欣赏他的大胆和勇敢!还有谁会像××同学这样大胆、勇敢呢?”而不能说:“怎么全班同学都不举手,只有××同学一个人举手?”这样说就会挫伤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
七、课堂上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课堂上,我们面对的班上每一个学生都是我们的学生,都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关爱他们,去教他们。我们不应该计较某个学生的过去或一贯的不良行为而怀疑学生进步的可能性,不求十全十美;应该在课堂上多发现他们的长处,哪怕是一丁点的起步就要激励、表扬。比如,“×××课堂上坐得很端正,平时很少举手这次却大胆地举手了” ……我们要相信“滴水可以汇成大海”。
一个好教师就像一个好猎手,他不但要时时刻刻捕捉学生的缺点,更重要的是留心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激励、表扬。
以上所述课堂教学中激励、表扬学生的巧妙运用,关键的是要灵活适时。让我们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用一颗真诚、爱心,对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激励、表扬,少一些批评、挖苦;多一份肯定,少一些指责。让我们多去发现与捕捉学生的“闪光”之处吧,让他们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取得更多的进步,去实现其辉煌的人生!
(作者单位:河南省武陟县木城镇第一小学)
4.《课堂掌控艺术》读后心得体会 篇四
读了蔡楠荣老师撰写的《课堂掌控艺术》一书,让我受益匪浅。该书从课堂掌控的必要性、含义、构成以及影响教师课堂掌控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让我知道了掌控实际上是指主持、掌握、控制,不使之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学生有着自己的自主权,教师只不过在整体上、全局上对课堂进行引导。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也有如下体会: 第一、一个高效的课堂,必须要有良好的课堂秩序作保障。这样的话,教学过程就如行云流水,老师便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处理生成问题上,便能和学生意趣盎然地沉浸在知识海洋的起伏跌宕中,从而更加有效地推动课堂渐进发展。因此,老师须掌控课堂秩序。 第二、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是的,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热烈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与良好个性的发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老师还要掌控课堂氛围。 第三、课堂教学的动与静是相对的,动、静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把握好动与静之间的度。教师要把最有价值的知识以最有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入手,实现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改变,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对学生来讲都是必要的,对其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教师在掌控课堂教学时,应根据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适度调控来营造最佳课堂教学气氛,从而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老师要掌控好动静度。 第四、从现代学习理论出发,教师的最重要职责是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型课堂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艺术和教学涵养的最大考验,教师在课堂中要做到相继诱导,触类旁通,真正还学生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鲜活的`课堂教学环境中,不断生成新的知识和问题,从而是学生获得预设外更丰富的知识。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不仅是积极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内在生命成长发展的需要,还是教师生命活动、自我价值得以表征与实现的需要,更是教育永恒、真正的价值追求。 只有成功地掌控、驾驭了课堂,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才能顺利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因此,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掌控技艺,让我的学生学得开心,让我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5.课堂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篇五
无论上什么课,如果让学生时刻绷紧脑筋、毫无轻松之时,绝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在课堂上,如果能让学生轻松愉快、贴近学生实际,以学生的需要为第一出发点,结合文本进行教学,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他注重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迫使自己积极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引导人们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逐步获得真理和知识。
6.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心得体会 篇六
体会
文 海
新学期开始,我参加了教师课程培训,与全体教师集中学习了《体育课堂教学管理的技巧与艺术》,将这些内容与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进行了探讨与学习。
聆听了黄建功老师的关于《体育课堂教学管理的技巧与艺术》,深刻了解了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中小学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做为新时期的中学体育教师如何去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天晨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应能力,从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4、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跳短绳》一课,过去教师一般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和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我改用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小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小动物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花样跳绳,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有时作出惊呀的表情,有时有意输给学生,在我的激发和鼓励下,学生对跳绳充满了兴趣,不仅体育课上跳,回家也跳,面对学生的进步,我深感成功的快乐。
7.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篇七
一、教师教学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语言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工具与载体, 平淡的语言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富有启发性、感染力情感性的语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促进语文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因此, 教师应当注重教学语言的研究, 首先,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练, 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是准确无误的, 不能拖泥带水, 不能出现语病。要保证每一句话都是准确无误的, 并且删除不必要的内容, 保持教学语言的精练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拖沓, 甚至出现语病, 整个教学成效必然受到影响。其次, 教师的语气应当温和, 教学中要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学中所使用语言要保持温和的语气,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 能够放下紧张的思想包袱, 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初中生对于教师的语言和态度敏感性更高,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另外, 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和激励性, 在学生学习遇到难点的时候, 教师应当使用一两句启发性语言, 对学生的思维方向方式进行引导, 让学生茅塞顿开, 进一步开展学习探究活动。教师的语言还要注重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 初中生心理更加敏感, 心思更为细腻,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成功之处, 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教学设计理念要具有艺术性
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与前提,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当开展深入研究。提高教学设计理念的艺术性, 是保障整个教学设计科学高效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这样的方式兼顾学生群体, 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兼顾学生群体的主要方式就是开展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以此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分层教学设计中,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分层原则, 在教学提问内容以及考试考核环节, 同样要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以此实现学生整体学习成效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 还要充分融合进现代信息手段的使用, 将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打造形象生动的语文教学课堂,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信息手段的运用中, 教师应当在补充教学信息、激发学习兴趣以及活跃教学氛围等方面将信息化手段的功能体现出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 还应当把教师为主的方式, 转变到学生为主上来, 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 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三、教学过程组织要具有艺术性
课堂教学过程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精髓, 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中要注重创新, 摆脱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单向模式制约, 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来,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载体, 将学生建立起多个学习小组, 将教学目标设计为学习思考题,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分析, 在此基础上汇报交流。这样的学习模式能够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作用, 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同时锻炼了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还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 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和参与的空间, 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自主探究题的设计中, 都专门设计兼顾学困生群体的低难度内容, 这些内容专门为他们设计和使用, 有助于引导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投入和参与, 提高整体教学成效。在教学过程组织中, 教师还要注重师生角色定位, 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难点的时候, 应当开展思维方式的点拨引导, 确保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深入进行, 提高自主学习成效。
四、教学机智处理要具有艺术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 突发事件必不可免, 有些教师在面对课堂突发事件时束手无策, 打破了原先的教学设计, 整个课堂呈现一片杂乱, 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 提高课堂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也是语文教学艺术性的重要方面。教师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时候, 首先要沉着冷静, 不能慌张, 其次要快速思考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并付诸实施, 尽快掌握主动, 扭转局面, 化被动为主动能够引导整个教学活动回归正常的轨道。曾经有一位特级教师这样说过, “课堂上的每一点意外就像一朵误入课堂的野花, 进行恰当的处理, 能够绽放出迷人的清香”, 因此, 广大语文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积累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置经验, 并学习其他教师以及教学刊物中介绍的各种处理方式, 在实践中总结, 并且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教学应急处置能力。
五、课外活动拓展要具有艺术性
初中语文教学中, 课外教学活动能够发挥对课堂教学的弥补作用, 打破了语文教学时间与空间方面的限制, 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同时深化了学生语文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外教学活动组织中, 要注意把握方向, 在活动形式、活动范围、活动对象的选择上注意艺术性, 在活动内容上, 要尽可能地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内容, 如开展社区访问调查, 观察身边的人, 了解家庭的生活条件变化等等, 从学生熟知的内容入手, 提高活动成效。在活动对象上, 尽可能选择与学生生活较近的人物, 如邀请本地区劳模现身说法, 组织学生到少管所开展警示教育等, 让学生思想上更容易接受。
综上所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强化学习, 注重教学研究, 提高自身履职能力, 为提高教学艺术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邳州市赵墩镇滩上中心中学)
摘要:教学艺术性对于教学成效影响较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教学艺术性研究, 从教学语言、教学设计、过程组织、机智处理以及活动研究等方面着手, 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性程度, 为教学成效提升奠定基础。
8.播音与主持艺术教学中的育人心得 篇八
关键词:播音主持;育人心得
【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就需要我们培养出更优秀的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但从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很多毕业生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这就说明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需要我们改进。
一、播音主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生源质量问题
大多数报考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都是高考特长生,在高中升入大学这样的激烈竞争下,有些文化课成绩不高的学生就选择了报考特长生,相对来说就能减小竞争压力,将来能够填报更好的大学。但是在播音主持专业“一片繁荣”的情况下,许多高校为了招收更多的学生,降低录取分数线,与非特长生的录取分数线相比这两者相差很大,这就导致了生源质量的问题。生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以后的教学结果,关系到以后的人才质量。
1.2理论多实践少
许多高校在播音主持专业的投入少,场地少、设备不充足,理论课多而实践课少,学生一味地坐在下面听老师讲解枯燥的理论知识,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兴趣。较少的实践课也不能完全使每位学生练习充分,抓不到理论的本质,一知半解,看不到自己的优缺点,越来越迷茫,对人才的培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漏洞。
1.3教学理念落后
很多院校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没有聘请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教师来教授课程,可想而知,没有系统学过播音主持的人是不能充分具体地将专业知识讲述清楚的,具体的发音,气息,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等都不会达到相应的要求。
1.4考核方式不完善
现在的考核方式大多数是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口试,如何更好地评估出学生的能力是每位考官应该思考的问题。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和搭档的配合能力等等这些专业素养,想要在简短的考试中考察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
二、播音主持教学的改进措施
2.1增加教学投入
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播音专业是带“*”号的专业,即由教育部审批的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其中的一个基本考虑就是其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和高投入性。【1】适当提高生源质量,在此基础上加大教学投入,增加设备、场地,使每位学生都能利用到这些资源,锻炼学生在人群面前的说话能力。并且改为小班授课,提高课堂效率,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模拟各种活动,提高播音主持能力。要想有收获,必须先投入,教育育人事业更是如此,只有加大投入,让学生们享受到这些资源,使学生与未来的工作环境接轨,到真正就业的时候,就不会有诸多不适应。
2.2提高实践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播音主持作为实践性的学科更是如此。在教学中不但要增加实践课的比例,还要时常与各媒体交流沟通,给学生们更多真正的实践机会,在课堂上的实践终究不是真正的工作环境,只有到广播电台、电视媒体中去,才能熟悉工作流程,了解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以后的方向发展。
2.3协调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受欢迎的教师会受到学生的尊重,他的课堂同学们也会表现的很活跃,课堂效率就会提高。教师要去主动地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能力。同时关注时事热点,不断学习,将理论知识从当下的热点中分析剥离出来,有理有据,让学生印象深刻。需要教师从理解、尊重的角度,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2]一步步加以引导,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完成课程的学习。
2.4完善考核制度
单单从最后的考试中就评价出一名学生的优劣是不完善的。我认为应该通过平时的成绩来综合考察学生的能力。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应该意识到积累的重要性,只有平时踏实学习,积极向上,完成课程作业,在实践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到毕业时一定是优秀的毕业生,能够胜任将来的工作。所以应该根据平时表现,结合最后的考核成绩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即兴评述能力做出综合性的评价。【3】
三、结论
在大的时代背景下,电视媒体、广播电台等都飞快的发展,必须要培养出大量优秀的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才能满足这样的社会环境,这就需要播音主持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从各个方面不断改进,关注社会的需求,让学生最大程度的与将来的工作接轨,创造播音主持的更大辉煌。
参考文献:
[1] 郭美辰,张静怡,张彤彤.播音主持专业中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G],教育园地.2014(17):68.
[2]娄艳阁.当前播音主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G].2011(04):367.
[3]毕一鸣,语言与传播——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新论[J],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5(20-56)
[4]王冬梅,李慧慧,刘志华,刘平和,熊征宇,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4(20)
[5]马丽侠,李慧慧,刘志华,刘平和,熊征宇,浅析电视体育播音主持的美学特征[J],新闻知识,2015(6)
9.教学心得―遗憾的艺术 篇九
最近读了一篇短文,说的是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觉得有意思,对现实的教学现状是较为真实的剖析。短文说的是:
一男人来到一家婚姻介绍所,进了大门后,迎面又见两扇小门,一扇写着:美丽的,另一扇写着:不太美丽的。男人推开“美丽”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年轻”的,另一扇写着“不太年轻”的。男人推开“年轻”的门――这样一路走下去,男人先后推开九道门,当他来到最后一道门时,门上写着一行字:您追求得过于完美了,到天上去找吧。
这虽是一则笑话,但说明一个道理:真正十全十美的人是找不到的!同样,十全十美的课堂也是不存在的。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不完美才是它的真实存在。不管怎样的课堂,哪怕你再做精心的准备,总会留有一些不足的。叶澜教授讲:“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毕竟课是活的,对象是活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看,看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从学生的角度看,不同的学生同样也有不同的收获和困惑。或许,这节课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很适合,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也许就不适合了。所以说没有完美的课,只能力求更好的课。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教学反思wwW.gzzONgjie.cn/xDth/JXfs/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完美目标,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种在教学预设上长期的“完美主义”,使课堂教学在普遍意义上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教者“以本为本”,习惯于从既定的教案出发,用一连串的问题“牵”着学生,害怕学生跳出自己预设的“圈圈”。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引着“活”的教师和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这样的课也许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但学生却如同折了翅膀的雄鹰,难以展翅高飞。
《解读中国教育》一书上有这样一个典型例子:上海一物理特级教师上了一堂我们认为很精彩的公开课,老师发问,学生流畅、准确地回答,下课铃响起,预设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中国听课的专家和教师都认为这是一节无懈可击的完美的课!而美国专家并不以为然,甚至很困惑,“既然学生都会了,你们还教什么?为什么学生没有问题?”一语惊醒梦中人!多年来我们追求的所谓“完美的课”,原来恰恰是问题最严重的课!
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单一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应该少一些固定预设,多一些课堂生成,“让预设与生成共舞”,而“生成”恰恰是我们所无法预料的,它在带来精彩的同时也可能带来遗憾,甚至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丧失程序上的完美。但是正是因为它的“不完美”,才显出真正的“美”来。没了月亮的阴晴圆缺,我们就不可能欣赏到那些感叹人生悲欢离合,聚散无常的或婉约、或豪放的诗句;而没了问题的存在的完美课堂,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不完美,也许是一件好事。正因为“不完美”,才督促我们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勿需苛求完美,但要学会关注、捕捉、反思每一节课中遗憾,并努力追寻各种方式弥补遗憾,这样就等于坐上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直升机。
10.观看美育云端课堂艺术节心得体会 篇十
首先,理论研究者要洞察世情国情,把握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文化研究者要站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理论研究,回应历史性变革,顺势而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文化领域创新中国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加快构建富有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理论体系,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迎头赶上,推动创新引领。
其次,文化研究的真自信要扎根中国大地,特别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谱系。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使我们易于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提法。但是,今天除了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之外,我们也应该大力提倡红色文化自信,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养分所创造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红色文化近百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符号文化成果。可以说,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历史境况做出的创新与推进。这二者之间是历史延续而非历史断裂,并且形成了一种彼此支撑、相互促进的共存关系。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是轻飘的“忘本”之举;没有红色文化的文化自信,则是茫然的“丢魂”之态。基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对红色文化保持清醒的认知和足够的自信。
当然,红色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的喊口号和发司令得来的,而是必须建立在红色文化自身的理论魅力和创新作用的实践基础之上。事实上,中国红色文化百年历史,不仅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华彩 篇章,而且迎来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在理论魅力上,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政党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同各种主义和思潮的竞争乃至斗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文化表达;其坚定的人民性立场、雅俗并举的理论风格,获得了人民大众的高度赞同;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实践品质支撑着中国共产党由弱而强的历史过程,红色文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实践基础上,红色文化产生于一个国家从落后挨打走向独立自主,从后发跟跑走向并跑赶超甚至引领时代的伟大实践。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不断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些伟大的实践,都为红色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政治支撑,也奠定了民心。
既然如此,红色文化自信如何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成为鲜活的实践呢?具体而言,践行红色文化自信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建构红色文化记忆。红色历史不应是停留在过去的历史,而应该成为当代人的集体记忆。当前,我们的纪念馆、博物馆、遗址地等都是红色记忆的物质存储载体,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代中国,将作为红色记忆的存储载体发挥重要作用。加强红色记忆存储载体的建设,在情感纽带下对红色记忆进行选择和建构,加强红色记忆的输出渠道建设,催生形成亿万中华儿女的群体性记忆结晶。第二,加强红色符号传播。符号是内涵阐释与意义携带的综合体,红色符号亦如此。作为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符号凝练,其在文化传播与价值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革命时期,漫画宣传画等图像符号、标语口号等文字符号、旗帜徽章等象征符号发挥着引领民族精神、凝聚革命热情的重要作用。在当今中国,符号仍然是重要的价值传递与精神凝聚载体。宣传思想部门与党的舆论机构应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与红色文化传承的作用,增强大众的红色文化自信。第三,强调红色仪式的展示。践行红色文化自信有主动践行与教育引导两种取向,而仪式教育则是潜移默化影响大众文化心理的重要方式。仪式作为大众教育的重要渠道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包括纪念活动、民间庆祝、大小文艺晚会等多种方式。在仪式的展演中,以纪念日为核心的纪念活动是最具代表性的仪式表达。举办围绕党的纪念日、伟人诞逝纪念日、建国纪念日等为中心的纪念活动,结合文艺演出和文化讲演等方式,可以加强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增进大众的红色文化自信。
11.课堂管理艺术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 课堂管理 管理技巧 管理艺术
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课堂管理艺术的研究,形成多种多样的课堂管理模式、方法与技术,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南,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堂管理中教师与学生沟通艺术
教师如果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妥善地与学生进行和谐沟通,则不仅会影响与学生的关系,而且会使课堂目标最终难以实现。沟通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一种共同的关注,一种整体感和认同感。这无疑是实施课堂活动和达成管理的有效源泉。同时,课堂远景目标及具体的行为目标确定以后,必须有效地传达到学生中,并为学生所接受。因此,课堂管理必然面临沟通方面的挑战。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关系教育教学的成效。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就决定了新型课堂师生关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营造出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能体现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提高课堂管理效率。
1.学会尊重孩子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道德关系。心理学家认为,追求受尊重,这是一种积极心态,是每个正常人的普遍心理需要,也是一个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学生对老师有特殊的信赖,他们经常把老师看做是自己学习上的老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中的参谋,感情上的挚友,他们也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在课堂管理中,老师的尊重会使他们感到自己与老师处于平等地位,从而更尊重、敬爱、亲近老师,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管理。
2.调整师生的心理距离
教师要根据课堂管理的需要,合理调节师生心理距离的远与近,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体会个中意味,产生强烈共鸣,进一步强化感染力,达到课堂管理目的。作为教师,我们要采取一切手段,取得学生的信任,走近学生。当学生言行伤及教师脸面时,要冷静克制,及时回到教师位置。
(二)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是课堂高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有效的课堂管理有赖于教师树立正确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要真正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教师要先认识到沟通的意义,营造接纳沟通氛围,以一种坦诚的、可亲的态度接纳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给予及时而积极的反馈。
1.信任所有学生
无论对什么学生,不管他是否听话,是否取得了好的成绩,教师都必须对他们持开放态度,对他们给予必需的信任。不能以“知识权威”、“管理权威”自居,鼓励学生相信自己,放学后让所有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
2.与学生辩论
辩论有利于师生的感情交流,建立融洽师生关系。通过辩论,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答案,更重要的是体会一种生活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他们觉得老师、同学对自己是真诚的,觉得生活在这个集体里是愉快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展示自己的学识与才干,在赢得学生好感的同时,赢得信赖与尊重,为实施课堂的有效管理创造良好开端。
二、课堂管理中激情导学的艺术
课堂管理的目的是强化教学的效果,即教师采取必要的方法和步骤,建立课堂常规及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这情境中,一方面教师可以有效地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学生能顺利愉快地进行学习,在知识、品德和身体方面获得健全发展。课堂管理目标就在于促进学生产生有助于学习的行为,减少或清除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使教师能顺利进行教学,学生能专心学习,以实现教学的目标。所以在课堂管理中研究激情导学的艺术很有必要。
(一)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传统的课堂管理如同纪律训练,要求学生彻底服从、绝对安静、正襟危坐、不准讲话、不准乱动;对于违规的学生,则以严厉的批评、惩罚加以矫正。现代学校中,课堂管理更注重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因为轻松活泼的教室气氛有益学习,而要求学生达到绝对的严肃和安静既不可能,更无必要。
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温馨、支持与愉悦的,空气飘散着友善与接纳,是鼓励的、帮助的,没有太大压迫感。这种气氛能鼓舞大家在充满喜悦与成就感的情况下学习。
例如,我所教的毕业班,由于任课多年,因此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甚深,再加上我注意诱导学生要团结友爱,学生之间的感情挺深的。我们每天都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学生为自己营造了非常轻松、友善的学习氛围。有一次我故意请一位害羞、胆怯的小男孩上讲台发言。他上来以后不知所措,我向全班扫了一眼,所谓心灵相通,学生鼓起掌来,掌声给予了这位同学勇气。在同学们的鼓励下,他终于开口了,而且讲得非常流利。发言完,同学们再次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气氛非常友善,给了这位较害羞的同学一些温和的鼓励。
2.摆正课堂上师生的位置
在教学改革思潮的冲击下,学生主体地位逐渐确立,讲课不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唯一任务,注重学生学法指导成为新教学法的重要内容。
课堂教学是一种群体性活动,这个群体活动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在20世纪初,杜威干脆把教师称为教学活动中的“管理者”。他认为,“在现在教育中,教师在教学中将不再起主导作用,而只是一种从旁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管理者”。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知识的传授者、智能的培养者和课堂活动的管理者等多重身份。
课堂管理的目标不仅在于防止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更主要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发掘师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重视课堂管理中的艺术研究。
参考文献:
[1]杜萍编著.课堂管理的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第1版:8,259,264.
12.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心得体会 篇十二
我所在学院是高等职业艺术院校, 是介乎于国家级艺术院校和普通艺术院校之间的综合职业艺术学院, 并有着自己十分明确的办学定位, 即:“作为国家艺术院校的补充, 填补边缘地带的空白”, 这一准确的办学定位, 已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 我们所要做的事, 就是国家级艺术院校所不做的事情, 因此我们的教学, 不可能沿袭、照搬国家艺术院校教学的老路, 更不能因循守旧, 墨守成规。
而职业艺术学院的招生体制, 又给我们设置了许多不可逾越的障碍 (或说是麻烦) , 这之中最令人头痛的就是, 我们没有自主招生权, 整个专业考试过程均为“代办”, 我们一直要等到学生入学, 方才能够了到学生实际的专业水平和状况, 生源质量、专业水平的参差不齐, 不言而喻。这种现实, 带给声乐教学了很大的难度。
现实情况逼迫我们不得不思考, 不得不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 有所改革。而学院所一贯提倡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在此时发挥了指导性的关键作用。
要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首先必须要对教授对象了如指掌、知己知彼, 非如此, 教学的目的就不会明确, 教学的针对性就很有可能流于一般, 更会因此失去职业艺术教育的根本, 那么, 培养职业型艺术人才, 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我院声乐专业学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专业基础薄弱, 这些学生大多数都是普通高中毕业生, 在高二甚至高三时由于文化课的压力过大, 便取捷径, 选择学习声乐演唱, 学会那么一两首歌曲, 以应付“艺术类联考”, 不求高分, 只求脉络。真正是为了考试而考试, 为了就学而就学, 他们对自己声乐专业知识, 知之甚少, 或一无所知, 距专业要求相距甚远。多此类学生在我院所占比例不少。且大多数是本省 (福建) 学生, 这之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存在着语言上的先天障碍, 在加强他们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 纠音正字, 也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无形之中给教学增加了新的内容和难度。
二是来自中等艺术院校毕业 (包括艺校、中等师范学校、以及幼师等) , 他们在专业技能上有一定基础, 也基本具备声乐所必需的嗓音条件, 但文化课基础薄弱, 对词曲的理解能力、乐理知识的记忆能力等方面, 又不如“普高生”, 教学过程费时费力, 若遇到不好学习者, 往往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应。
三是学习声乐多年, 不仅技术完善, 而且演唱、表演到位, 嗓音条件好, 有些甚至跟随音乐学院专业老师学习多年, 只是受文化课的限制, 不得以而选择高职院校, 他们是可以在教学上出些成果的, 但此类学生所占比例却很少。
在我的学生中, 属于第一类的不少, 在教学过程中, 就得从基础、最简单的吸气、呼气训练开始, 耐心细致地讲解, 不厌其烦地训练, 且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声音条件, 制定出三年学习的教学计划。为使学生能够明白自身的优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在教学之初,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说明情况, 讲明道理, 交待清楚教学计划, 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知己知彼”, 才有可能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 才有可能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中, 有融洽的学习氛围, 也才有可能推动教学的进程。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最重要的莫过于使学生懂得“基础”的重要性, 要彻底改变学生入校之前那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要使他们能在学习过程中静下心里, 肯干踏实、努力、刻苦用功。有了这样一个基础, 提高第一类学生的专业水平, 便会显得容易一些了。如果我们不能采取这样一种“交心交朋友”的教学模式, 而是沿用传统教学的老办法, 势必会使学生因专业水平较低、提高速度较慢, 而失去自尊心, 失去学习的动力, 甚至产生厌学或退学现象。这说是种教学手段, 但实际更多提心理教育和心理承受素质的提升, 而这种提升, 无疑会对他们今后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面对生活压力, 产生较为深远的、积极的作用。我想这也正是“教书育人”、“有教无类”的根本所在。
针对这批专业水平较差的学生, 在曲目的选择我做了如下安排:开始阶段, 选择传统声乐教学曲目中相对较简单易学的作品, 如《二月里来》、《绣红旗》、《梅娘曲》、《月之故乡》、《女儿歌》、《雪绒花》等。当此类较简单的歌曲演唱积累到一定阶段时, 就需要因人而异地为他们量身定做曲目, 这个教学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我有一个二年级的女生学, 在一年级时通过上述教学手段和方法, 基本解决了技术上的问题, 并根据她的声音属于“小号民族女高音”, 学习刻苦、且有较好的乐感和舞台表现力, 并已经积累了一批曲目这些特点, 当她升入二年级以后, 我为她量身定做了一首新作品《妻子》, 采择用C D伴奏演唱, 通过教学和她自身的努力, 演唱得十分完整。教学成果带动了她学习的信心, 使她的专业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个教学实例, 说明了师生互动的必要性, 讲明了教学需要科学安排的合理性, 更彰显出“有教无类”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为我们的教学实际操作, 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在我的学生之中, 还有一位苗族的女学生, 在进校汇报时, 她演唱的苗族民歌, 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在此后的教学过程中, 经过了解得知, 她也是普通高中的学生, 专业学习时间并不长, 而她那特殊的嗓音, 恰是她那个民族天生具有的。这就提醒我, 不能盲目乐观, 更不能因为自然条件好这一特点, 而放松科学训练的规律, 于是我同样采取了先打基础的办法, 首先解决气息与共鸣的基本问题, 随后对于她的学习、演唱曲目安排, 也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 既要让她在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 涉猎到其它民族歌曲的演唱方法, 又不放弃她与生具有的演唱特色, 例如《五哥放羊》这类传统民歌, 《桃花红, 杏花白》这类改编民歌, 《苗岭的早晨》这类地域性创作歌曲等等, 都非常的适合她的演唱风格, 她也在我为她量身定做的作品中树立起演唱的自信, 并在考试和艺术实践中受到师生和广大听从的好评。
对于第二类学生来自艺术学校或师范学校的学生, 我也在教学中到, 对待他们的教学, 只需要理清思路, 在其原有的基础上以提高演唱水平为教学目标, 在提高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 指导纠正, 讲求发声、演唱的专业化, 引导他们向较高的一个层次发展, 。如:我的一个0 8级女学生, 她是毕业于“幼师”, 嗓音条件好, 演唱能力很强, 我在授课之初, 请她将唱过的曲目列表给我, 这样我在考虑她的教学曲目时, 便不再重复已演唱过的歌曲, 而当我了解到她演唱的歌剧选段较少时, 及时补充了一些歌剧片断在她的教学中, 充分发挥她唱与表演优势, 通过歌剧片断的训练, 继续提高演唱能力, 我选择了诸如《红梅赞》、《海风阵阵愁煞人》、《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等曲目,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这又是“量身定做”的实例子。
第三类学生在高职艺术院校比较少见, 我的一个0 7级学生, 她在入校就读之前, 曾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声乐老师学习民族声乐已经五年多, 无论声音还是表演都很到位, 只是因为文化课没能达到本科分数线, 而来我院就读。在教学过程中, 我把她的教学定位, 定位在完善技术、大量涉猎各类作品, 以演员的标准来培养这样一个目标上, 把民族声乐的四大类型的作品有计划地安排她学习和演唱。我选择了:《长相知》、《春花秋月何时了》这类艺术修养比较深的古诗词艺术歌曲;《锦绣秦川》、《长鼓敲起来》这类风格性较强的创作作品;《我心永爱》、《断桥遗梦》、《走进楼兰》这类篇幅和演唱难度都很大的作品。这样的教学安排, 我的目标十分明确, 就是:以一个演员的标准来培养她, 通过大量的演唱曲目, 培养和提高她自身和演唱的修养、培养演唱风度、良好的学风和舞台作风等, 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也有一些嗓音条件很一般的学生, 无奈他们就是喜欢声乐这个专业, 就是喜欢唱歌, 就是喜作为一名在职业艺术学院的声乐教师, 就一定要十分明确我们的任务, 要能够理解学生, 依照“有教无类”的教学指导原则, 就该认识到:学生的声音条件一般, 并不代表他不适合学习声乐, 这就要看教师对他们学习的定位。例如:我在0 8级的一个学生, 声音条件很一般, 专业基础又很薄弱, 而且作为男声来讲, 声带闭合又不是很好, 依照专业本科学院的条件, 他大可不必学习声乐了, 但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他一个很大的优点, 那就是:学习声乐的兴趣很高, 又特别喜欢唱歌, 而且喜欢创作一些原创的流行音乐作品, 于是鼓励他在这方面下下功夫,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流行歌曲来增加他的演唱信心, 我为他选择了《东方之珠》《同一首歌》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他努力学习, 并在这一过程中, 尽可能地调整他的声音, 提高他相对而言的专业水准, 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3.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心得体会 篇十三
那么,如何让你的学生对你“一见钟情”,无法自拔呢?《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一书给了我很好的启示。
首先,当然也是必须的,那就是上好第一堂课。有的教师认为,上好课还不是小菜一碟,其实不然。第一堂课不同与后面的任何一堂课,它是你与你的新学生第一次见面,它的意义就是给孩子们的第一印象,让他们喜欢上你,喜欢上你教的这门课。即便是中途接班,也同样如此。为什么有的班级,一换老师,成绩突飞猛进,有的却突然下降,这与接班老师的魅力有着莫大的关系。有人说:“你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给别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那么,上好第一堂课吧!虽然仅仅是短短的45分钟,却是每一秒都很关键,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
个人以为,要从感性层面和理性层面去塑造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更多偏于感性层面,那就先从这方面入手。学生喜欢的,就是我们要去做的;而学生讨厌的,就是我们要避免的。
得体的穿着、轻松的微笑,这很重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喜欢美丽的老师。但不是每个老师都美丽,那就给他们感觉很舒服。这一天不必西装革履,却一定要穿着得体。进门就对学生微笑,以欣赏的目光、赞许的眼神扫视他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后排的学生,给他们受重视的感觉。
然后就是自我介绍和点名。而这自我介绍和点名就是师生之间彼此了解的第一次,这一细节很关键。很多教师忽略这一环节,以至于很久后学生都记不住这个老师的名字,而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名字也是一个学期后还会有张冠李戴。这让学生怎么能喜欢上你呢?那就给他们一个难忘的自我介绍吧!每个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信息,用幽默的方式去告诉学生,因为学生都喜欢幽默的老师。丁荣老师的“园丁光荣”,郝沁老师的“大家都叫我好(郝)老师!”都是个中典范。如果自己的个人信息没有可以幽默之处,不妨用一些幽默的故事、警句、妙语、笑话来做开场白,相信学生一定会记住你,喜欢你。
每个人都喜欢被人重视,这是人的五大需要之一,学生更是如此。点名时切忌不能喊错学生的名字,所以上课之前一定要请教班主任或者查字典,避免有生僻字、异读字,在全班同学面前被喊错名字是很丢人的事,学生可是很讨厌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不妨事先从班主任那里拿到他们的家庭情况资料和以前的学习情况,给他们一点鼓励,让他们第一次就对你感激不已,念念不忘。书中介绍了一个老师的做法,他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为班级的每个学生的名字写了两句诗,其中包含他们的名字,还有鼓励和祝福,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写在小纸条上,在第一堂课上发给每个学生。试想,这堂课的学生拿到这样的纸条会是如何的开心和激动,他们会多么喜欢这个老师!学生喜欢老师,那么下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趁热打铁,既然你们喜欢我,那么更进一步,让你们崇拜我吧!还记得一位学生的作文写道:“他第一次给我们上数学课,随手画了一个圆,比圆规画出来的还好看!帅呆了!”如果你是文史老师,给他们来一次文化的洗礼,让他们知道你有多么渊博的知识,再板书一个漂亮的课题,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给他们吟诵一首长诗,或是像易中天一样给他们讲一个三国的故事。如果你是物理化学老师,第一次就可以用给他们打开一个美妙的殿堂,让他们喜欢上这门学科。记得我初中的化学老师第一堂课,用制造氢气的仪器做了一次实验,叫“彩云追月”,我永难忘怀。蒋旭东老师的用电影片段导入物理教学的方式就很受学生的欢迎。精湛的教学技艺,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魅力最大的依托,让学生从喜欢你到崇拜你,这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必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包括导入、问题的设计、活动方式、点评总结等等。
喜欢你,崇拜你,这还不够,还要让学生真正的爱上你!那么,第一节课中还有很多细节要注意。首先,喊学生发言的面要广,尤其是后排学生和基础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在你的课堂上得到赞赏,找到自信。其次,开展活动要充分,要让你的学生都能动起来,参与进来,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喜欢上这样的课,但不是放任不管哦。再次,遇到突发事件要处理得当,心气平和,如第一堂课就有学生迟到,你可千万别喝斥或者罚站,问清理由或课下处理,而你的宽容会获得学生的感激,让他这堂课能安心学习。最后一点,也是第一堂课很重要的完美收官——千万别拖堂!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喜欢老师拖堂。这不仅违反学校的作息制度,更是践踏学生的休息权,是破坏师生关系的罪魁祸首,同时也会让下堂课的老师上课受到影响。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所以,第一堂课,你要让学生喜欢你,崇拜你,但更重要的是,你要让他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然后爱上你!
这第一堂课的重要就好比修炼要打好根基,建筑要打好地基,学生对你的第一印象是否美好至关重要。这些多是感性的层面,然后,就是其他的第一次了,更多的是理性层面。而这里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那个一身影响着鲁迅的老师。他给鲁迅修改的讲义,关心他的解剖实习,离开时的关心他的前途。每一个细节,鲁迅都记忆深刻,他是非常敬重他的这位异国老师的。
那么,我们第一次给新来的学生批改作业,就要精心、细致,让他们知道我们的严格;学生第一次不交作业,就要追根究底,让他们知道我们的严厉;学生第一次犯错,我们既要处理,更要晓之以理。严师出高徒,严格是理性的需要,更是让学生对你念念不忘的需要。
但光有严还不够,还要让他们继续喜欢你。活动课让他们自己设计,展示他们的才华;推荐他们课外书籍目录,让他们有更多的阅读兴趣;体育课和他们一起打打篮球,课后和他们聊聊天;春秋游的时候,和他们一起玩,让他们亲近你……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事情的第一次都做好,那么学生就会越来越喜欢你,自然你的课他就会喜欢上,你的话他就会听。“亲其师,信其道。”古语有之,诚不我欺。
14.《数学教学的艺术》读书心得 篇十四
朱
相
臻
在同事的推荐下,我有幸拜读了许龙老师的《数学教学的艺术》受益匪浅,它使我懂得,要想做一好老师,不仅是知识上的给予,更要付出更多的热情。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读书心得
朱
相
臻
作为一个教师,更应该以书为友,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一本好书:《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翻开书目,我就被吸引了,从目录上看,似乎是一部做优秀教师的“兵法全书”:“教师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做幸福的教师”、“做会育人的教师”、“做会上课的教师”、“做会写作的教师”、“做会当家长的教师”……每一个题目都让我想尽快了解里面的内容,于是静下心来,慢慢翻阅、品味。
在第一辑的开篇絮语中,作者谈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渴望事业的成功、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的辉煌,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才是把我们国家和民族引向腾飞和强盛的教育!”而“学校教育不能让自己的学生胸中充满雄心和壮志,那么,这将是最失败的教育!”真是语出惊人!原来我一直以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呢。作者高瞻远瞩看教育,给我们指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是啊!作为教师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和意识,就很难培养出雄心壮志的学生,就不能引领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努力!要培养卓越的学生就要做卓越的教师。如何做卓越的教师?作者引用了一个个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进行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如开发潜能,爱岗敬业,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博览群书、加强研究等。其中对我思想触及最大的是第二项修炼“爱我所选终不悔”。回想自己从教20年的经历,虽然有过跳槽的念头,也曾多次抱怨工作的辛苦,但我始终没有离开教育岗位,而且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凭的是什么?还不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啊!既然不能“选我所爱”,那就干脆“爱我所选”,因为“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美好的职业;是一种不仅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内在的尊严与欢乐的职业。”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今天怎样当教师》读书有感
王
英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认真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著作《今天怎样当教师》,虽然书中的100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校园,然而却关系到所有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教师?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一双援助的手……高中的学生很多的习惯已经养成了,具有了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态度,但是还有可改变和塑造的时候。在课堂或课外不时地在他周围树立一个行为好榜样,让他认同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课堂表现中,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帮助他建立自信,给他一个肯定的微笑认可他的努力与才能;给他与一句亲切、关怀的话语教会他去爱,教会他们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谈论爱、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还有很多经验,如“你如果想教头脑迟钝的学生学会思考,就要把他们带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让他们观察一系列现象,从而了解其因果关系。”“要在很长的时期内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了,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等等……这些经验对我都是非常宝贵和有指导意义的。这是所谓的后进生,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今天,我终于明白了,为良师者,必具一颗博爱心、平淡心、细心、耐心、恒心!
《一份特别教案》读后感
王
英
读了《一份特别教案》这本书心中有一些体会,深知要当好新时代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其实是师生之间缺乏正确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实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他们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来看待,基于恨铁不成钢的想法,教师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是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教师本身并不能得到任何的回报。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不要产生厌学和反感教师的情绪。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师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教师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师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学生见了教师不说话,上课时间吃东西,不服从教师的管教等,这些行为应当坚决的制止。
《民主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王
英
今年我又细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体会特别深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永远都是我们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漫步教师心灵》读书心得
朱
相
臻
《漫步教师心灵》是朋友在暑假里推荐给我们阅读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几年前就留意过这本书,怎奈粗粗一览感觉生涩,终究没有勇气看下去。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肖主任对本书的无比推崇,终于带着勇气,兼带着些许的好奇,开展了阅读之旅。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给经典著作下了几个定义,其中两个,我觉得很到位。他说,经典著作就是你初读的时候就觉得像是重读的书。你有重温的感觉,好像你曾经读过,为什么呢?因为它谈的问题是你关心的问题,是你自己灵魂中的问题,你对这问题是熟悉的。他又说,经典著作是你在重读的时候好像是初读一样的书。无论你读多少遍,你都有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独特而开放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你的眼前不断展现,不断和你交流,和你对话。
说实话,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需要你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但浸入其中,你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这本书,我是漫读加精读,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少人涉足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只遗憾我与它交臂错过这几年。
《做不抱怨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我感受颇深。一直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所以我们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马上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小结艺术的研究09-01
4课堂教学新技能研究的心得体会09-16
小学课堂教学艺术10-12
中学课堂教学艺术论文09-25
语文课堂教学移情艺术初探论文10-05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11-06
交际框架下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07-21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08-21
聚焦课堂研究教学09-26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艺术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