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

2024-11-10

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共8篇)

1.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 篇一

多重耐药菌基础知识

1、多重耐药菌是如何定义的?

多重耐药菌(Multiple Drug Resistant Organism,MDRO)是指对三类或三类以上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不同)抗菌药物同时耐药(每类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细菌。

2、广泛耐药菌是如何定义的?

广泛耐药菌(Extensive Drug Resistant Organism,XDRO)指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仅对黏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革兰阳性球菌仅对糖肽类和利奈唑胺敏感。

3、全耐药菌是如何定义的?

全耐药菌(Pan-Drug Resistant Organism,PDRO)是指对目前所做的所有体外药敏试验药物全部耐药的细菌。

4、β-内酰胺类药物是否同时“一类”抗菌药物?

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均为单独一类。

5、如何定义为对一类药物耐药?

对一类抗菌药物中其中任何一种耐药定义为该类耐药。

6、多重耐药菌定义中的“耐药”是否包括天然耐药?

多重耐药菌定义中的“耐药”不包括天然耐药,仅指获得性耐药。

7、MDR、XDR、PDR三者是何种关系?

MDR包含XDR、PDR。

8、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有哪些?

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②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

④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包括产NDM-1和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⑤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

⑥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

⑦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

⑧艰难梭菌(CD)等。

9、哪些多重耐药菌需要接触隔离?

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②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③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包括产NDM-1和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④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

⑤艰难梭菌(CD)等。

10、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①危重患者入住ICU;

②长期住院患者;

③既往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④插管或侵袭性操作(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经鼻胃管、人工气道+机械通气);

⑤免疫抑制剂使用„„

11、多重耐药菌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

主要是接触传播方式,如通过:

①污染的手

②污染的医疗用品

③污染的医疗器械

12、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及重点人群有哪些?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有: 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

重点人群有: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特别是意识障碍、入院时基础功能差(肾功能不全)伴有相关基础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化疗、皮质激素治疗、粒细胞缺乏、接受侵入性操作等患者。

13、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有哪些?如何实施? ①临床科室根据耐药菌检出结果,必须执行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防控措施,由病区护士长负责监督病区内的多重耐药菌患者隔离措施的落实。

②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MDRO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可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③接触隔离标识为蓝色标识,可在病房、床旁或病人腕带等处使用隔离标识。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患者,MDRO感染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

④应尽量减少与MDRO感染或定植者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患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⑤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有可能与患者大面积接触或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加穿隔离衣及佩戴防护面罩。

⑥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尽量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应用消毒湿巾或选用其它消毒剂进行消毒。

⑦接触患者后的仪器设备(如拍片、心电图)检查完成后应进行消毒。⑧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病室,其清洁、消毒用品(抹布、拖布等)应当专室专用;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设施设备表面,每天清洁消毒不少于2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500mg/L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

⑨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

⑩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症状好转、治愈或连续两次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14、如何做好MDRO监测工作?

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

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定期公布相关情况。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1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15、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至少每半年公布1次细菌分离情况及耐药性,至少应包含哪些信息?

①全院各种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构成比 ②全院临床分离菌的标本来源及分布

③临床常见标本病原菌的分布

④常见临床分离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⑤重点监测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及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⑥各重点病区重点监测医院感染病原体检出情况。

16、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有哪些?如何处理?

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听诊器、体温表专人专用。

17、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餐具、被服、垃圾等如何管理?

①餐具:应做到个人专用、不使用他人的餐具或与人共用餐具;

②被服:全部用过的被服应该在原地打包,不能在病区进行分类或洗涤;污染严重的被服应该使用防渗漏包装袋;收集被服的工人应该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如手套等;污染的被服应严格执行常规被服清洗消毒流程。

③垃圾:病人的生活垃圾未证实一定具有传染性;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18、何为多重耐药菌定植?是否需要治疗?是否需要执行接触隔离?

MDRO定植是指在患者送检的临床微生物学样本中分离出MDRO,但没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脓肿等,排除污染,即判定为定植。定植可以在呼吸道、皮肤、开放的伤口等部位发现。MDRO定植,不需要治疗,但要执行接触隔离预防控制措施。

19、何为多重耐药菌感染? 多重耐药菌感染包括各系统的感染,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手术部位等,相应部位临床微生物学样本分离出MDRO,并符合该部位感染的临床诊断。

20、MDRO防控需要多部门协作相关方有哪些?

MDRO防控需要多部门协作相关方有医务处、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药学部、信息管理处、总务处、设备处、医院其他行政部门、医务人员、保洁人员、患者和家属。

2.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 篇二

耐药细菌一直以来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随着抗生素的发展和广泛使用于临床,细菌的耐药性也随之发展,并呈现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t,MDR)等特性,至今已发现大量的临床MDR病原菌,包括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i,MRS)、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产生菌、源自氨苄西林耐药基因Amp的头孢菌素酶(Amp Cephalosporinase,AmpC)产生菌等。这些MDR菌不仅仅在医疗机构内传播,还可以在社区内健康人群中传播,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3]。最新的研究表明AP合并MDR菌感染的比率在逐渐增加,然而对于MDR菌的耐药谱以及感染特征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具有病原学依据的AP合并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感染菌谱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探讨AP合并MDR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AP病例102例,所有AP患者均由螺旋CT扫描及专科医生确诊。AP合并感染的诊断参照美国胃肠病学会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其中41例合并微生物感染。本文对患者年龄分布、性别、住院时间、ICU治疗时间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统计与感染有关的指标:白细胞(WBC)、降钙素原(PCT)等。

1.2 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

对疑似合并感染患者行无菌性细针穿刺或第一次手术时坏死组织送检,对引流液、全血、坏死组织进行细菌及真菌培养。细菌、真菌的鉴定及药敏采用生物梅里埃VITA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药敏结果依据CLSI标准判定。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菌的种类

本研究中41例合并微生物感染AP患者共分离出9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39株,革兰氏阴性菌50株,真菌7株。主要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5株)、肠球菌(11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株)、铜绿假单胞菌(17株)、肺炎克雷伯菌(13株)、鲍曼不动杆菌(10株)等,见表1。

2.2 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性分析

临床上把对3种以上类型的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归类为MDR菌。本研究对所有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药敏分析,在89株细菌中,MDR菌59株(66.3%),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8株(30.5%),革兰氏阴性菌41株(69.5%)。在MDR菌中1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MRSA菌株(100.0%),17株铜绿假单胞菌以及10株鲍曼不动杆菌均为MDR菌(100.0%),另有3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7.5%)、10株肺炎克雷伯菌(76.9%)、4株大肠杆菌为MDR菌(66.7%)。59株MDR菌,有45株分离自穿刺引流液,10株分离自血液,4株分离自坏死组织。在41例AP合并微生物感染患者中,有32例合并MDR菌感染。药敏结果显示,所有MDR菌均对多种临床常见抗生素呈现高度耐药。15株MRSA对庆大霉素等8种抗生素100%耐药,但是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敏感;3株MRCNS耐药谱与MRSA菌类似,但是MRCNS对利福平100%耐药。MDR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林等9种抗生素100%耐药。10株MDR-ABA菌对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常用头孢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两大类均耐药,对氨基糖苷类药物仅对丁胺卡那霉素敏感。10株ESBL-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等12种抗生素耐药。ESBL-大肠埃希菌对复方新诺明等12种抗生素耐药,见表2。

2.3 与MDR菌感染相关指标分析

对41例AP合并感染患者的特征以及PCT、WBC计数等感染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MDR菌感染患者的年龄为(52.7±11.2)岁,敏感菌感染组为(53.6±15.9)岁;MDR菌感染组84.4%为男性;AP合并MDR菌感染患者与敏感菌感染组相比,在饮酒、混合真菌感染、菌血症、发烧持续时间、最高WBC计数等方面没有区别;合并MDR菌感染的患者ICU住院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在PCT水平、住院时间、转入ICU人数、器官衰竭等方面与敏感菌感染患者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均明显增高;MDR菌感染组患者中,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比例显著性高于敏感菌感染组(P<0.05);在死亡率上两组没有明显差异,见表3。

3 讨论

随着抗生素的发展以及使用于临床治疗甚至滥用,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也随之发展,不断出现新的耐药机制,细菌呈现泛耐药和MDR特征,MDR菌甚至超级细菌的临床分离率越来越高,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伴随着MDR菌分离率的不断增长,AP合并感染MDR菌的比例也越来越高。Gloor等在2001年的研究显示导致AP感染性坏死的病原菌中只有9.1%为耐药菌[4]。而随后的研究显示,MDR菌的分离率呈现增长趋势,Lee等的研究显示在4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患者中有29例是合并MDR菌感染[2],在本研究中有78%的AP患者合并MDR菌感染,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9.5%,与目前我国AP合并感染中病原菌的比例相似,最近的研究显示在594株分离自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原菌中有70.4%为革兰氏阴性菌,23.9%为革兰氏阳性菌,并且病原菌的耐药性呈现增长趋势[5]。在另一项对7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合并感染的研究中显示,235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细菌占67.66%,革兰阳性细菌占25.53%,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中MDR菌的分离率分别为95.92%、52.63%、64.29%和8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72.73%[6],与本研究中MDR菌的高分离率类似,这些研究结果显示,MDR菌在AP合并感染中的分离率呈现较高趋势,值得临床医师重视。

对AP患者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一直具有争议[7]。动物实验证明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有利于降低AP死亡率,但是mete分析结果显示,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并没有降低AP患者的死亡率及胰腺坏死率,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也与meta分析结果一致[8,9,10]。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有可能是导致MDR菌感染率较高的原因。目前临床上治疗AP合并感染疑似患者使用较多的抗生素为碳氢酶稀类抗生素,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肠道菌群,可能是造成胰腺感染坏死的首要原因[2]。目前并不是所有AP患者均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只有在怀疑伴有感染的情况下才进行预防性治疗,随着PCT检测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可以更好的诊断AP合并感染,对于指导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1]。本研究显示相对于AP合并非MDR菌,合并MDR菌感染的患者PCT水平更高。

临床上,对AP合并感染患者进行经验抗生素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然而这就导致合并MDR菌感染率的增加,给AP的治疗带来了困难。与国外的研究类似,本研究中AP合并MDR菌感染患者的住院时间、ICU治疗时间均比AP合并非MDR菌要长,住院费用也相对增高;同时合并MDR菌感染使得AP的死亡率也显著性增高[2]。总之,对于AP合并MDR感染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降低AP患者的死亡率。

摘要:目的:了解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病原菌分布及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41例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分析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结果:41例合并微生物感染急性胰腺炎患者共分离出9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39株(40.6%),革兰氏阴性菌50株(52.1%),真菌7株(7.3%);多重耐药菌59株(66.3%)。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中,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比例显著性高于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组(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中多重耐药菌比率较高,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死亡率。

3.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 篇三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9月-2015年9月收住新生儿科住院患儿中,对感染患儿的痰液、血液、眼分泌物、脐部分泌物、皮肤脓疱液等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分析检出的多重耐药菌病原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此期间共收治新生儿3346例,检出多重耐药菌102株,其中大肠埃希氏菌ESBL(+)为主要的多重耐药菌(65.56%),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ESBL(+)(18.62%),再次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4.71%)。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氏阴性多重耐药菌株对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耐药率较高,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低,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菌株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莫匹罗星及部分氨基糖甙类耐药率低。结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本地区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病原菌;耐药性;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31-02

多重耐药菌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而不是同一类三种。近年来,由于提高了对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发现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有增加的趋势,为了进一步探讨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为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现将我院近几年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回顾分析2011年9月-2015年 9月我院 新生儿科收治病例3346例中 ,感染标本细菌培养检出多重耐药菌株的10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诊断标准按照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多重耐药菌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性的细菌。

(二)方法

1、标本来源:包括痰液、眼分泌物、脐部分泌物、血、皮肤感染部位的脓疱液。

2、方法:所有标本均在在使用抗生素治疗之前留取。血培养以同时在两个部位采血,结果均为同一菌株作血培养的阳性标准。痰液由一次性无菌吸痰管吸取。其他送检标本均经局部严格消毒后留取。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共收治新生儿3346例,细菌培养检出多重耐药菌102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为:3.04%,其中男64例,女38例。入院时诊断:新生儿肺炎68例,新生儿结膜炎14例,脐炎12例,新生儿脓疱病7例,败血症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中,新生儿肺炎占首位(66.67%)。见表1

(二)病原菌感染部位以肺部占首位,其次为眼部、脐部、皮肤和血液。病原菌分布情况:在培养出的多重耐药菌中,大肠埃希氏菌占首位,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见表2

(三)耐药性分析:(1)、本地区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ESBL(+)(包括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为主,对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耐药率较高,对添加了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性较低,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低;(2)、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较高,但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未发现耐药菌株。

讨论

我科近4年来住院病人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在3.04%,其中大部分病原体来源于痰液、眼分泌物和脐部分泌物,由于本地区为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卫生文化水平不高,卫生习惯差,加之不规范的使用抗生素,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孕妇及新生儿感染中使用频率较高,导致耐药性增加。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给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及院内感染的防范带来极大的挑战。

本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中主要致病菌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对添加了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性较低,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低。

本地区新生儿肺部感染重的患儿可首选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过程中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合理选用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

综上所述,新生儿肺部是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发生部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耐药性可导致患儿的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增加,病死率升高。首先要加强对产ESBL(+)细菌的检测,根据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同时要加强隔离和消毒,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其次,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宣教,尽可能地降低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率。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试行).中华医学杂志,2001,81:414-320。

4.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 篇四

一、病房消毒管理:

1、护士站、医生办公室、治疗室、换药室的物表消毒擦拭:桌、椅、电话、对讲机、电脑键盘、鼠标、治疗车、病历、诊疗用具(血压计、听诊器、皮尺等)。

2、病区所在地面:消毒液拖地。

3、病房的床、床头柜、桌、椅、门窗、门把手、窗帘、墙体、厕所瓷盆、墙体、水管、水笼头、衣叉、电视机使用消毒液擦拭。

4、拖把定点悬挂放置、有标识。

5、抹布:一床一巾,清洗消毒后晾挂。

6、床褥、枕心、棉胎、终末消毒使用床单位消毒机。

7、空调机滤网清洗,外表消毒、擦拭。

8、监护仪、微量泵等仪器的表面、导线、袖带、探头、仪器装载车或架等用消毒液擦拭。

9、平车、轮椅每日二次湿式擦拭消毒,每日更换床单一次;凡送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用后必须立即消毒,更换床单。

二、医护人员管理:

1、手卫生:

①接触病人前手消毒,诊疗用具,如听诊器、电筒、扣诊锤,皮尺及专科诊疗用具等先消毒,接触病人后,再消毒手及物品。

②换药、管道的管理等侵入性的诊疗护理操作:手消毒戴薄膜手套/外科手套操作脱手套手消毒。

③接触病人分泌物、血液、排泄物等护理操作:手消毒戴薄膜手套操作脱手套手消毒方可接触治疗车及记录

2、工作服、帽子:

①凡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应立即更换工作衣、帽、口罩。②凡首次进入新病区实习、轮科、转科的医护人员(包括实习生),必须更换干净工作服。

③被分泌物、排泄物、血液污染的工作服、帽、口罩,需立即更换。

三、重症病房陪人管理:

1、重症病房:设置隔离衣、鞋。

2、陪护人员限制,每床1人、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

3、探视人员:仅限每次每床1人,穿隔离衣,换鞋,戴帽,口罩进入。

四、鞋架/柜管理:

1、每月清洁、整理、无主鞋清除。

2、各自护士鞋保持清洁。

五、污物处置室:

1、各种标识清晰。

2、拖把一钩一悬挂,有标识,拖桶配套。

3、浸泡消毒的容器,有消毒液配比刻度。

4、存放标本架,每周清洁。

5、垃圾储存桶加盖,每周清洁一次。

6、凡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被服、衣物,使用双重黄色垃圾袋装,贴上科室、多重耐药名称,封包外送。

六、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管理:

1、已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实行接触性隔离。

2、尽可能放置单间,最低限度实行床边隔离。

3、床头柜设置薄膜手套、手消毒液,床下放置脚踏垃圾桶,装医疗感染性垃圾。床尾悬挂多重耐药标识提示牌。

4、病历贴蓝色标识,不带入病房。

5、医务人员诊疗、护理、穿隔离衣,戴薄膜手套,接触病人前后洗手,设置专用诊疗工具。

七、消毒液选择及使用: 1、0.5%—1%含氯消毒剂与70%—75%乙醇溶液,物表擦拭,每日二次,二者交替使用。

5.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 篇五

1、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指定“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专家队伍”,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各项规定,针对院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各个重要环节,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2、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1)微生物实验室监测目标:

①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②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③ESBLs(产超广谱B一内酰胺酶的细菌)。

④PDRAB(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⑤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等。

(2)诊断与报告:

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学的诊断。因此,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从而做好治疗、消毒、隔离等工作,以防止扩散、流行。

①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患者所在科室。

②各病区医师或护士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③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目标性监测时发现与诊断。

④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报告。

3、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1)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除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

(2)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①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隔离病房不足时,才可实施床边隔离,但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性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②在隔离病房门口放置一警示牌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并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出病房前洗手。

③必须进行接触隔离,在床头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

④必须尽量减少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每班诊疗患者者为一个护士、一个医生,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⑤可能将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接触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离开病房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等置黄色垃圾袋中,洗手。

⑥对于血压计、听诊器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仪器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1000mg/L含氯消毒剂)。

⑦如患者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应先电话通知相关诊疗单位,以便做好隔离准备,防止感染扩散。患者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交班应采取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⑧病室环境和医疗器械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一次,出现或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加强清洁和消毒次数。抹布、拖把专用,并有隔离标志,使用过的抹布、拖把必须消毒处理。

⑨限制探视人群,嘱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⑩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

(3)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4、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减轻抗菌药物选择压力。严格控制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2)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成员进行会诊,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3)每季公布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及药敏结果,对耐药率>75%的药物予以暂停使用。

5.医疗废物的处理:

医疗废物置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中,锐器置锐器盒,贴上特殊感染标识,由专职人员集中收集后密闭送医疗废物存放处。

6、教育与培训:

(1)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2)工人:进行面对面的现场指导与演示,主要是手卫生、消毒隔离知识。

(3)患者与家属:进行耐心的说明,并告知洗手等消隔离措施的重要性,提供洗手设施或手消毒剂。

END

6.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 篇六

一、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除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严格遵循 WS/T31—2009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二、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1)首选单间或同病原同室隔离,隔离病房不足时,才可实施床边隔离。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在隔离病房门口放置一警示牌,限制、减少无关人员进入,并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出病房前洗手。

(3)必须进行接触隔离,在床头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

(4)必须尽量减少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每班诊疗患者为一个护士、一个医生,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5)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接触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吸痰时采用密闭式吸痰器;离开病房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等置黄色垃圾袋中,洗手。

(6)对于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仪器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1000mg/L含氯消毒剂)。

(7)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换气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30min,持续动态空气消毒。

(8)病室环境和医疗器械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一次,床头柜、床单元、监护仪等物体表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试。出现或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加强清洁和消毒次数。抹布、拖把专用,并有隔离标志,使用过的抹布、拖把必须消毒处理。

(9)限制探视人群,家属应穿隔离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并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10)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

(11)如患者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应先电话通知相关诊疗单位,以便做好隔离准备,防止感染扩散。患者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交班应采取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12)病人出院后,对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病人使用过的生活用品,需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

三、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减轻抗菌药物选择压力。严格控制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2)抗菌药物专家组成员进行会诊,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3)每季公布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及药敏结果,对耐药率>75%的药物予以暂停使用。

五、医疗废物的处理:

医疗废物置双层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中,锐器置锐器盒,贴上特殊感染标识,由专职人员集中收集后用防渗漏密闭容器送医疗废物存放处。

六、教育与培训:(1)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2)保洁工人:进行面对面的现场指导与演示,主要是手卫生、消毒隔离知识。

7.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 篇七

关键词: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多重耐药菌

据统计, 大约有25%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足溃疡, 其中40%~80%的出现糖尿病足溃疡的患者会发生合并感染。 世界上每30 s就会有一名糖尿病患者因为糖尿病足的感染而失去一条腿[1]。 近年来, 多重耐药菌更是不断增多, 使得糖尿病足因为感染而难以愈合, 越来越多的患者因为糖尿病足感染多重耐药菌而使得感染难以控制, 最终不得不面临截肢[2]。 介于目前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住院乃至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 我们对于分析糖尿病足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就有了继续深入的必要, 而这项危险因素的分析对于降低糖尿病足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及治疗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基本病理特点是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 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 引起糖代谢、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主要引起的并发症有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神经病变, 而这些并发症的主要表现形式如糖尿病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皮肤感染及接下来要讨论的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踝以下的累及全层皮肤的创面, 而与这种创面的病程无关, 即可定义为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按照病因分为神经性、缺血性和混合性。 按照严重程度分类, 执行Wagner分级法, 分为0-5 级, 0 级是有发生溃疡的危险, 但目前无溃疡;1 级有表浅溃疡, 临床上无感染;2 级有较深的溃疡, 常合并软组织炎, 无脓肿和骨的感染;3 级有深度感染, 并伴有骨组织病变和脓肿;4 级有局限性坏疽;5 级发生全足坏疽。

多重耐药菌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 是一种微生物对三类 (例如氨基糖苷类、红霉素类、B-内酰胺类) 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 而不是同一类三种。如果对几乎所有种类抗菌素耐药即成为泛耐菌株[3]。现在通过分析患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 研究讨论糖尿病足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5 月—2015 年5 月期间在该院内分泌科和骨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分组

每一位患者的菌种采集均于患者入院一周内, 并未接受任何抗菌治疗的情况下采集完毕, 分离出耐药菌的患者定义为病例组, 如果患者存在两处及两处以上伤口, 同时出现耐药菌与敏感菌, 患者也视为病例组;其余归为对照组。

1.3 方法

通过询问及查询患者既往病史, 了解患者糖尿病足的病程, 治疗手段及治疗效果等既往资料, 同时需要配合一定的检查手段对患者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检查, 例如通过神经肌电图的检查了解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情况、 通过测定尿微量蛋白了解患者是否有糖尿病肾病的病变、 通过对下肢血管彩超检查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大血管的病变, 通过拍X线片, 了解患者是否有骨髓炎。

2 资料分析

2.1 一般资料的分析

2013 年5 月—2015 年5 月期间, 共采集了96 例患者资料, 其中32 例分离出耐药菌, 15 例未分离出病原菌, 49 例分离出敏感菌。 经统计学分析一般资料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多重耐药菌的种类及构成

通过对2013 年5 月—2015 年5 月期间住院的96例糖尿病患足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采集, 共采集标本128 例, 采集到致病菌143 株, 其中多重耐药菌96 株。在96 株多重致病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1 株, 占42.71% ; 大肠埃希菌21 株, 占21.88% ; 铜绿假单胞菌15 株, 占15.62%;溶血葡萄球菌11 株, 占11.46%;不动杆菌6 株, 占6.25%;表皮葡萄球菌2 株, 占2.08%, 其中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在患足分离出的耐药菌株中, 比例在前三位, 是主要的多重耐药菌。

2.3 耐药菌的耐药性

我们主要针对主要的三种耐药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 的耐药性进行系统分析。 从表2 中数据可以分析到,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克林霉素都有很强的耐药性, 只对万古霉素敏感;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有耐药性、对美罗培南较敏感, 铜绿假单跑菌的耐药性与大肠埃希菌相似。

3 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由于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防御机制弱, 容易发生并发感染, 据研究数据显示, 住院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在9.68%~11.25%之间, 经过分析排查各个可能发生耐药菌感染的原因, 根据统计学分析,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患足年龄、性别、高血压、溃疡首/复发、入院前溃疡病程、Wagner分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最终确认不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同一伤口多次入院、合并骨髓炎并发症、 神经缺血性伤口等因素构成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原因。

4 讨论

根据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可以看出入院次数、 入院前抗生素使用时长、溃疡类型、溃疡大小、骨髓炎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患者因为同一疾病多次入院, 一方面增加了在住院期间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几率, 另一方面因为同一疾病反复多次使用抗生素可以刺激细菌耐药基因的产生。

糖尿病患者因为机体处于代谢紊乱状态, 血液状态具有多度粘稠和高凝状态, 同时患者的下肢血管内皮细胞多出现功能障碍, 综合以上原因糖尿病患者易出现血管病变[4], 此时, 在溃疡局部抗菌药物难以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 不能有效杀死细菌, 不仅需要延长应用抗生素的时间, 也会因为长期的低浓度抗生素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 此项研究表明, 溃疡的类型是糖尿病足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因素。

糖尿病足骨髓炎的治疗主要以抗生素治疗为主, 而骨髓炎的主要症状就是在局部软组织间存在纤维瘢痕、缺血、死骨、死腔, 抗生素难以到达患处, 因此就需要长期应用抗生素。 有报道称, 临床针对糖尿病足骨髓炎的治疗主要为抗生素口服是, 治疗时长一般在61 d[5], 这种长期的用药, 无疑增加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从该次研究可以看出, 如果患者入院前合并骨髓炎, 通过抗生素疗法治疗,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几率就会远高于无骨髓炎患者, 经分析显示, 骨髓炎是对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研究报道称, 有大约20%的糖尿病足患者因为多重耐药菌感染入院接受治疗, 而这其中有50%~70%的患者最终不得不选择截肢[6]。 因为多重耐药菌感染而截肢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未感染耐药菌的患者。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 入院前因同一伤口住院的次数、溃疡的类型、 大小及骨髓炎是会产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多重耐药菌感染又会影响溃疡的愈合, 使截肢的风险大大增加, 本项调查不仅患者及医疗工作者了解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更可以使大家有针对性的加以防范, 更好的控制多重耐药菌的感染, 降低糖尿病足截肢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冀笑燕, 王鹏华, 褚月颉, 等.糖尿病足溃疡感染多重耐药菌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荟萃, 2014, 29 (2) :134-137.

[2]周利希, 周秋红, 陈玉华, 等.糖尿病足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及控制策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 (21) :80-83.

[3]杨沁彤, 赵普庆, 方豫东.糖尿病足发生泛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刊, 2013, 48 (6) .

[4]王涛, 曹萌, 李拉克, 等.糖尿病足感染多药耐药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与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 :52-53.

[5]宋丹, 王鹏华.糖尿病足溃疡病原菌种类及感染特征[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8, 28 (3) :180-182.

8.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 篇八

【摘 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我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MDRO)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控制MDRO 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将2013~2014年检验科细菌室对我院多重耐药菌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致病菌7324株,多重耐药菌1997株,占33.7%;耐药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多重耐药菌中占前三位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结论:革兰阴性杆菌耐药菌株的增加,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合理选用抗菌药,加强感染监测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控制感染播散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抗药性;感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R9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137-03

多重耐药菌(MDRO,multidrug resisont orgonism)感染已遍布全球,在社区或医院中引起散发、交叉传播、甚至暴发流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1],其产生与流行已构成社会性危害, 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威胁[2],为及时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布,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将本院2013~2014年住院患者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分析,以了解多重耐药菌分布及菌种特征,探讨感染相关因素及对策,为临床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我院住院患者临床血液、尿液、粪便、痰液等不同标本分离出的致病菌7324株,其中多重耐药菌1997株,同一患者不同时间分离出相同菌株只计1株。

1.2 方法 细菌药敏鉴定及菌株分离与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1版),常规方法从各种临床标本分离细菌,采用珠海黑马DL-96型全自动病原菌鉴定及药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对检测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酚胺酶(ESBL)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A)、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E)等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菌种分布 MDRO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89.1%。MDRO株数前三位的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MDRO分离率最高的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达68.7%,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36.9%。见表1。

2.2 标本分布 两年总计送检各类标本1997个,其中以痰和尿标本为主,分别占63.0%和21.4%。见表2。

2.3 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 全院11个内科科室多重耐药菌总计占45.52%,9个外科科室总计占22.13%,综合ICU占23.74%。见表3。

2.4 耐药性分析 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率。见表4。

3 讨论

3.1 MDRO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而且细菌耐药性具有地区性差异,及时了解各地区和医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对掌握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变迁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全年共检出致病菌7324株,其中多重耐芍菌1997株,检出率27.2%。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72.1%),与其他医院研究结果相近[3]。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占前三位菌种为条件致病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菌占前三位的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分析原因,与近年来第三代头孢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不合理应用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流行[4]。耐药菌分离率最高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酯、复方新诺明耐药率100.00%。究其原因为铜绿假单胞菌拥有巨大并且复杂的基因组,不仅含有自己的药物抗性基因,还能从其他细菌获取抗性基因,从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天然或获得性的多重耐药性[5]。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对碳氢酶烯酶类抗菌药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0.13%和0.23% 。调查显示革兰阳性耐药菌较少(10.9%),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和万古霉素敏感性较好,分别为1.32%、2.34%,与国外[7]的30%~50%相比较耐药率略低。但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医院及社区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且近年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有增多的趋势[5],应加强对新入院及MRSA易感者的检查。

3.2 MDRO科室和标本分布 从标本的构成比看,排在前两位为痰、尿分别占63.0%和21.4%,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痰、尿标本较血以及分泌物等具有易于采集,对患者无伤害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可能与血液标本的量不够、严重溶血、严重脂血、标本污染等不合格血标本,且阳性率不高,仅有7.5%[8]有关。说明MDRO主要发生在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这与内科患者占比较大相一致。内科、ICU发现MDRO株数比例较大,主要原因为内科患者多为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频繁。而ICU为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的重点科室[9],患者多为其他科室转入,病情较重,且在转入TCU前已使用过多种抗菌药物。

3.3 预防与控制MDRO措施 要遏制耐药菌不断上升,应针对其危险因素着手。首先减少气道、尿道定植菌的数量,减少气管插管、导尿管插管等各类侵入性操作及持续时间。其次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加强手卫生和医院环境卫生的管理,严格执行一床一巾,拖把分区使用、多重耐药菌患者接触隔离等措施,切实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并对控制措施的落实进行具体监测[10],制定奖惩制度,对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考核,以确保落实到位。再次加强对标本采集方法的培训,努力提高各类标本的送检率以及标本合格率。根据药敏结果用药,杜绝不必要预防性用药。最后,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宣教,防止耐药菌在病床间传播。

参考文献

[1]张卓然,倪语星.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 [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9.

[2]Waiters AS, LeBrocq C, Dhar A , et al . Valid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tless Legs Syndrome Study Group rating scale for restless legs syndrome[J]. Sleep Med, 2003, 4(2):121-132.

[3] 张任飞, 马永能, 潘淑. 2010年某院主要病原菌耐药监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1079-1081.

[4] 戚少云, 马兴好, 闵建珍,等.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11, 7(20): 2476-2478.

[5]Brüssow H. Pseudomonas biofilms, cystic fibrosis, and phage: a silver lining [J]MBio, 2012 ,3(2) :12-61.

[6] 李乡,李光荣,向成立.2008年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8):1155-1158.

[7]刘振华,李彦,贾淑琴,等.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与耐药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2009,19(22):3116.

[8]李梦妮, 邱萌, 吴蓉,等.不同血标本采集法对病原菌检出率的影响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12,10(1):107-109.

[9]Seral C, Saenz Y, Algarate S, et a1. Nosoeomial outbreak of methicillin and linezolid-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ssociated with cathete related infection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J]. Int J Medical Mcmbio, 20ll, 30(1): 354-358.

[10]Clocks A, Cohen B, Behta M, et al. Contact precautions for multidruy-resistant organisms: Current recommendation and actual practice [J]. Am J Infect control, 2010, 38(2): 105-111.

上一篇:教育教学方面的讲话下一篇:实施现场保密管理制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