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数据时代”导写

2024-06-26

材料作文“数据时代”导写(精选6篇)

1.材料作文“数据时代”导写 篇一

强力素材1:

在古代,许多人得了重病,大夫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痛苦地死去。可现在,因为科技的发展,大部分疑难杂症已能成功治愈,人们不用为生病而烦恼。

化用例段:

科技是强国之路,科技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水稻?哪能穿上全棉衣服?哪能住进高楼大厦?在古代,人们得了重病只能等死;而现代,因为科技的发展,大部分疑难杂症已能成功治愈。人们延年益寿、无忧无虑,靠的都是科技的神威。

强力素材2:

20世纪国际社会为禁止生物武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进入21世纪,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却已大大增加,以美国“炭疽事件”为标志的生物恐怖对国际安全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

化用例段:

高科技带来了互联网,致使人类渐渐不会讲话,不会写字,不会交友。高科技带来人口膨胀,资源短缺,而资源消耗越来越快,必将爆发资源抢夺大战。不仅如此,高科技诞生的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逐渐增大,以美国“炭疽事件”为标志的生物恐怖对国际安全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科技造就人类,最终毁灭人类,并非耸人听闻。

强力素材3:

据报道,全球每年废弃的手机约有4亿部,其中中国有近1亿部,这些手机总重达1万吨。废旧手机中含有铅、鎘等有害物质,直接丢弃将造成严重污染。一块废旧手机电池的污染强度是普通干电池的100倍,可污染6万升水。如果将废旧手机运到垃圾场焚化,塑料外壳还会产生含氯的有毒物质,甚至是一级致癌物“二恶英”。

化用例段: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作为高科技产物的手机,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功不可没。然而,大量的废旧手机中含有铅、鎘等有害物质,直接丢弃造成严重污染。焚化销毁废旧手机,会产生有毒物质甚至是一级致癌物“二恶英”。君不见空调的发明舒适了生活,却造成空调病频发;X光可以透视身体,检查病患,有人却用它鉴别胎儿性别,草菅人命;转基因技术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却不断让害虫“进化”。凡此种种,利弊互见。如何趋利避害,应当引起人们的深思。

“网”事

咏叹调

如今是“网罗”天下的时代。

网络,你是普罗米修斯,偷走了宙斯的火焰,点燃了闪电,照亮了人类黎明前的黑暗,让拂晓的风声在耳畔回荡,世界因你而精彩。网络,你这个盗火者,你偷来了光明,却也带来了黑暗。

还我隐私。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却也是个缺乏隐私的时代。人们被大数据一点点地剖析,肢解,百无一漏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中。网络,你偷走了人类的遮羞布,让人成为赤裸裸的“透明人”!前不久爆出的“棱镜事件”,折射出信息安全的隐忧。高科技窃取我们的信息于无形之中,令人不战而栗。不久前,一位名叫琪琪的女孩,因一条微博,被人在网上挖掘个人信息并无情地嘲讽而不堪重负,最后含恨自杀。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秘密,正如每一个花蕾都包含着心事,强行剥开花瓣必定会使花蕾凋亡,无情揭开个人隐私必将导致人间惨剧发生。

还我距离。生活在网络时代,纵使相隔千里,也可以面对面交谈,于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近了,而心的距离却远了。我曾无数次地回想起那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虽然战乱不断,天各一方,却能“千里共婵娟”,共话相思意。然而,在这个霓虹灯点缀了夜空,万家灯火齐明的大数据时代,手机却反客为主,俨然成了聚会的主角。当“一起来玩手机,顺便吃个饭”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时,我们不禁感叹人情变了:没有了朱自清的“咫尺天涯,叫我如何奈得”的感慨,却有加拿大女作家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你在天涯,我在海角,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想你”的无奈。网络,你偷走了距离,让心的故乡何处寻觅?

还我诗情画意的生活。怎能不向往、向往川端康成凌晨四点半看海棠花未眠,向往瓦尔登湖畔卢梭的小木屋,向往王尔德在阴沟里仰望星空,向往仓央嘉措通透风情踏雪寻梅。反观当下,没了诗情没了画意,处处是屏奴。当点赞、刷微博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我们真正的生活又去了哪儿?

网络,当我再一次把你放在聚光灯下,细细端详,终于窥见了你的真容。你原本只是高科技时代的一个工具,无关好与坏,功与过。合理利用,你可以使人们玩弄世界于股掌,传递信息,播散知识,造福人类。掌控不当,你也可以剥夺隐私,传播谣言,色情暴力、高科技犯罪把人们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利弊,黑白,两极之间本无界定,然而物极必反,就看你如何掌控。网络,可以送你上天堂,也可以带你下地狱。如何让高科技为人类谋福祉,全在人类的智慧。

点评:

这篇杂文开篇用“网络,你这个盗火者,你偷来了光明,却也带来了黑暗”领起下文,正反兼顾,立意准确。接着重点从侵犯隐私、偷走距离、失去诗意生活等方面,历数网络带来的弊端,最后重新审视,高度概括网络的利与弊,得出“如何让高科技为人类谋福祉,全在人类的智慧”的结论,紧扣题意,催人警醒。文章内容丰富,扣题严谨,语言精美,富有文采。

癌症晚期

“你家人呢?”“没有,我一个人过。医生,您就跟我直说吧!”“小姐,你的情况不太乐观。我直说吧,你这是胃癌三期……”

甄爱不记得医生后来还说了些什么,她只知道,在公交车的颠簸中,通过百度手机屏幕上显示出的“胃癌”的字眼多么触目惊心。她愣愣地盯着那句“中晚期治愈率平均为30﹪”,猛然听到播音员报站的声音“长安路到了”,才回过神来,仓皇下车。

回到出租屋内,甄爱用手机查看自己银行账户的`余额。还差十几万呢,怎样才能躲开死神伸来的魔掌?窗外,不停然涌动着躁动的人群,毒辣的太阳刺得她双眼通红。

直到墨色染黑天幕,霓虹灯透过玻璃在她的床上跳动着怪异的光,甄爱的思绪才被手机的提示音拉回。打开微博,出现一条博文:“今天上午在95路公共汽车上,一年轻女子只顾坐在座位上玩手机,完全无视站在旁边的老人,也毫不理会周围异样的目光……”急忙点开图片,赫然显现对着手机发呆的自己。她瞬间崩溃。打开评论区,竟有五千多条评论。所有的人都化身正义的使者,站在道德的圣坛上,指责这个“目无尊长”“品质败坏”的“社会垃圾”。甄爱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却一句话也没说出来。

第二天清晨,这场“正义”的指责迅速演变为人肉搜索,网上已经有人曝出了甄爱的真实姓名、年龄、电话号码、工作单位……没有人关心图片上她红肿的双眼、绝望的神情,人们只知道疯狂地中伤,诽谤。义愤填膺的人们不停地转发博文,不断打来电话,用尽世间恶毒的词语凌迟着她,并以此为乐。甄爱成了众矢之的,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她抱着膝盖蜷缩在沙发上,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不小心打碎了花瓶的孩子,被泼了满身的污水,百口莫辩。

两天后,甄爱去医院复查。排队挂号时,突然听到不知哪里炸开一句:“她不就是公交车上不让座的女人吗?”一瞬间,所有的目光齐聚在她的脸上,这些目光就像一根根毒刺,刺得她睁不开眼,只听到嘲讽声、谩骂声、喊打声响成一片,甄爱被这怒潮淹没。她昏倒在地,隐约听到一声刺耳的尖叫:“活该!报应!”

从深度昏迷中醒来,甄爱已经在医院的病床上躺了三天。她不记得这三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她下意识地打开手机,发现短短几天,微博上人们关注的焦点早已变成了那个宣布直播自杀过程的16岁女孩。那女孩绝望地问:“我不死了还不行吗?”有网友说:“不行,你必须死,我已经等得很久了。”还有人说:“骗子,赔我流量!”就这样,一个花季少年夭折了。

想想自己这几天的遭遇,想想花季女孩的悲剧,再想想网络上的那些污言秽语,甄爱发出歇斯底里的呼喊:“天啊!到了癌症晚期的,到底是我,还是这个疯狂的网络世界!”

点评:

这篇记叙文通过一个身患绝症的患者经历的叙述,生动直观地暴露出高科技时代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故事完整,发人深省。文章注重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窗外,不停然涌动着躁动的人群,毒辣的太阳刺得她双眼通红”,“直到墨色染黑天幕,霓虹灯透过玻璃在她的床上跳动着怪异的光”等。作者妙用主人公一声歇斯底里的呼喊作结尾,振聋发聩,揭示主题。

2.材料作文导写 篇二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数度转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于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还是慢慢咀嚼,慢慢下咽;苏轼却极为快速地把面条吃完了。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九三郎,你何必去咀嚼它呢?”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苏轼大笑着起身而去。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哲学意蕴的片断,在这里,吃面条只是个表象,据此可见苏轼与黄庭坚两人体悟人生的不同态度。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其实,这则材料的下面已给出了这则材料的题旨提示:“吃面条只是个表象,据此可见苏轼与黄庭坚两人体悟人生的不同态度。”据此可知,文章的立意应是“体悟人生的态度”。在构思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材料的限制性——要求理解材料,以“两人体悟人生的不同态度”为切入点,不能脱离“人生态度”这个中心。二是它的开放性——既可以从黄庭坚的角度肯定“咀嚼”苦难的人生态度,也可以从苏轼的角度肯定旷达的人生态度;还可以辩证地看待,客观地评价两人的人生态度。

不管从哪个角度构思,都要求独立思考,力求使作文能成“一家之言”;立意要有积极意义;内容尽量写出“真我”,不写“假大空”。

佳作示例一:

接受,是一种豁达

陈或西

浩淼的大海接受了波涛的汹涌与厮杀,于是更显出包容与深邃;广袤的草原接受了冬天的凛冽与肃杀,于是更显出坦然与祥和;同样,人只有接受了苦难的磨炼与洗礼,方能升华精神,平息灵魂。

接受,是一种豁达。

一粒沙,无意间进入了贝的体内。撕裂的剧痛和割心的难受,贝,没有拒绝。月升了,又落了;潮涨了,又退了。贝躺在软软的河床上,微微地翕张着,没有悔恨,没有怨言,只有一份淡定的接受。终于,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贝,吐纳了一个关于珍珠的故事。

一粒沙,便是一支关于苦难的心曲。一份从容的接受,便成了一段珍珠的传奇。

在这个世界上,成功与苦难总是并存的。人总是在一次次接受苦难的过程中成长的。

喜欢看史铁生的书,对他的印象是定格在那一方地坛中。那个喜欢摇着轮椅去地坛看树、听风、静默的年轻人,双腿残疾,他也曾失落,也曾感到不公和无助。

看了他的《设计命运》,才若有所悟。苦难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才会使人格和境界有一个质的跃升。

那个喜欢在海棠树下张望的男孩,那个曾经易怒而对母亲肆意发火的青年,那个摇着轮椅在北京城寻找逝去童年痕迹的史铁生,把苦难当作一剂良药,接受,咽下,于是活出了一份生命的豁达。

喜欢看雨洗后的青山。暴雨来临之际,乌云密布,天地昏暗,偶尔有归家燕子的剪影和低低的鸣叫。一阵乌云翻滚过后,暴雨霎时倾泻而下,紧一阵,疏一阵,拍打着青山。而青山的无言与坦然常常令我感动。风雨逝去,纵然折断了几根枝,吹落了一些叶,青山却更显青翠。它以接受的姿态,显示了它的不惧与坚守。于是,山更青,树更绿……

人,要像这青山。

请接受生活吧!包括所有的不快与痛苦。相信,它终将使你的人生更从容,更淡定,更豁达。

评点

这是一篇从肯定黄庭坚“咀嚼”苦难的人生态度角度构思的习作。贝舍沙最终孕育出珍珠、史铁生接受苦难活出了一份生命的豁达和青山接受暴风雨的洗礼更显青翠几个事例的成功运用使文章颇具说服力。此外,对事物的独特感悟,以及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的灵活运用也使得文章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佳作示例二:

让苦难,随波而去

梁强

每一朵花都将经历风雨,一阵摇曳震荡之后,有的或许会跌下枝头,与叹息一同归于尘土;有的则仍旧傲立枝头,将微笑留给果实。

同样,每一条人生之路,也可能迂曲多阻,或遇虎豹当道,或遭骇浪当头。只是,当一些人抱着山石哭泣悲伤之时,另一些人已经挺起胸膛,撇下苦难,向着更光明的方向迈进。

苦难是人生的分水岭,乐观的人翻越而去,不再回頭;悲观者则抱膝长叹,迍邅不前。其实,其间不管多么巉峻多么艰险,只要翻过这些山峰,背面就可能有山路,或蜿蜒曲折或笔直如箫,通向成功。

是的,山的那头,夕阳下,黄昏的天地金黄灿烂;就在天际,那青山与红霞相交处,正在演绎凤凰的涅槃,正在上映浴火的重生。

然而,就是这么一道道坎,伤透了多少人的心?它们的阴霾遮住了多少人的视线?有多少人没能挣出纠缠的曲线,又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抑郁彷徨!

福克纳在他的小说中说道:他们在苦熬。许多人确实在苦熬、、他们幻想,假如架起柴火,把苦难放在瓮里煮烂,也许就会做出一道生命的好汤——可是,他们错了。他们用一生的心血熔化苦难,最终的结果是,苦难称心如意地将他们沦为钳奴,他们的生命,只不过是永不停歇地为苦难本身编织嫁衣。

走出苦难!

正像罗马一位诗人所说的:昨日之余,积于身,累于心,

既如此,何不抛开苦难,忘记心中的痛楚!

《红楼梦》描绘了一个悲剧的世界,可是并非所有人都似黛五那般弱不禁风。在一片花丛当中,我们也找到了湘云这朵笑傲风霜的花儿。她的身世并不比黛玉好,不仅襁褓之中父母违,还受青春守寡之磨难。然而,我们从她的风谈玩笑当中,看不到忧愁的影子、接踵而至的苦难并不能改变这个豪爽的女子,她始终坦然潇洒地笑对人生。

回眸历史,雨井烟垣,也诈,我们真该比苦难随波而去。就像苏东坡吃面条的慨叹:九三郎,你何必去咀嚼它呢?花落就落了吧,抛下苦难,放一声旷达的仰天长啸!

评点

3.材料作文“那一刻”导写 篇三

材料作文“那一刻”导写

作者/安徽李仰臣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材料一:2月29日,“断臂钢琴师”刘伟在北京举行了首张EP《伟所欲为》媒体见面会,并在现场用双脚娴熟地弹奏了自创钢琴曲《希望》,让在场所有人不得不叹服他无可挑剔的实力与才气!

材料二:202月2日,记者接到赵先生打来的电话,说他在通化市中心医院探望亲属时,看到只有5岁的小孩李文俊,在忙前忙后照顾着身患湿疹的妈妈。“要我干什么都愿意,只要妈妈别离开我。”有时睡梦中,小可爱都会喊出这样的话。

材料三:年1月27日,在哈尔滨双城市韩甸镇农民新居小区,15岁男孩付佳伟从5楼坠下瞬间,刚从楼下经过的29岁青年谢尚威冲上前去伸出双臂,接住了付佳伟。事后有记者采访,他腼腆地说,都是为人父母的,谁家的孩子都是心头肉,哪一个见了都会伸手相救。

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感受?请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或几个“那一刻”,写一篇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

【思路点拨】

这是一个材料作文题,要写好此文,得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审清材料,明确主旨

该作文题有三则材料:第一则展现“断臂钢琴师”刘伟在首张EP《伟所欲为》媒体见面会上演奏的“那一刻的震撼”;第二则展现幼儿李文俊忙着照顾患病妈妈的“那一刻的动人”;第三则展现80后青年谢尚威瞬间接住男孩“那一刻的伟大”。很显然,由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写作重点是展现生活中“那一刻”的炫美,通过把握好“那一刻”,阐述人生的道理。

2.精选角度,拓展思路

可以从下面的角度展现生活中动人心魄的瞬间:

(1)再现精彩瞬间,说明深刻道理

通过一个特写镜头,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放大“断臂钢琴师”刘伟在首张EP《伟所欲为》媒体见面会上演奏的“那一刻”,多角度地展现他带给观众的感受与震撼;通过描写和抒情,说明梦想只有用奋斗浇灌才能绽放成功的花朵的道理。

(2)回眸过去,展示真情

从依稀记事到青春少年,记忆中有许多“那一刻”,让我们久久回味:也许是在顿悟亲情的温暖时刻,也许是在收获意外的惊喜时刻,也许是在摆脱烦恼的轻松时刻……可以选择几个材料,通过剪辑镜头的方式,在回忆往事中展现不同人物的情感和精神。

(3)捕捉生活细节,抒写独特感受

生活中,有太多难忘的“那一刻”,让我们怦然心动:一句贴心的问候、一张可爱的笑脸、一支动听的乐曲、一个注视的眼神……这些小小的“珍珠”,传送着阳光的温暖,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展现着世间的至善至美。

由此充分展开思路,捕捉生活细节,表达真挚感受,一定能打动读者的.心。

【小试牛刀】

那一刻,他用双脚

征服了世界

方浩南

被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

――题记

2012年2月29日,“无臂钢琴师”刘伟在北京举行了个人首张EP《伟所欲为》媒体见面会。看!他来了,身着精致的灰色礼服,简约而又优雅。瞧!他自信地走到钢琴前,坐在特制的琴凳上,安静地脱鞋,抬脚,轻盈地移动脚尖,原创钢琴曲《希望》的旋律从他的脚尖潺潺流淌出来……那一刻,刘伟为梦想而执著追求的琴声打动了所有人的心灵,让在场的人都叹服他无可挑剔的实力与才气。于是,大家用雷鸣般的掌声表达了对刘伟的敬意。

那一刻,他的生命粲然绽放。

和很多身残志坚的人一样,刘伟的经历非同寻常,10岁因意外失去双臂;12岁时,他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可命运似乎在和他开玩笑,他患上了过敏性紫癜,不可以再剧烈运动,他只能放弃的残奥会。16岁学习打字,6年后他大胆挑战吉尼斯纪录,以每分钟打出251个字母成为世界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19岁时,刘伟凭着对音乐的热爱和渴望,克服种种困难,学会了用脚弹钢琴,一年后就达到专业7级水平。终于在23岁时,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

那一刻,他用双脚征服了世界。

2012年初,刘伟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之一,称号是“隐形翅膀”。面对媒体的镜头时,他说:“我至少还有一双完美的腿。”是啊,命运之神关上一扇门,但同时为他打开一扇窗。门内是不幸挫折,痛苦孤独;窗外是碧空白云,遍地阳光。生命属于他自己,他没有在痛苦中度日,而是扬起信念的风帆,与命运抗争,最终取得了令世人惊羡的成功。

与刘伟相比,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啊,所以不要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也不要感叹自己有多么倒霉,而要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像刘伟写的歌词那样,“打开未来动力,去创造奇迹,我们越过放弃”,战胜生活中的一次次磨难,获得最后的胜利!

【点评】

这是一篇内涵深刻的散文,具有如下的鲜明特色:

1.精彩聚焦,思想健康。作者描写了“断臂钢琴师”刘伟在首张EP《伟所欲为》媒体见面会上演奏的“那一刻”,抒写了对刘伟成功的认识与感悟,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主题鲜明,材料新颖。

2.结构精巧,情感真挚。采用叙事说理的结构,开篇以流畅简洁的笔触展现刘伟演奏时令人震撼的场面,结尾综合运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展现认识,情感真挚,引发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语言优美而不浮华,情感内敛却直抵读者的内心深处。

【素材链接】

A.爱心驱动,

“最美奶奶”救女童

2012年2月19日,湘潭湘乡,2岁的小婧婧被困火海。其母杨朝霞奔走呼救,59岁的吴谋纯毫不犹豫两入火场救出孩子。事后,有人问吴谋纯,为什么能够毅然冲入火场,她说:“是对孩子满腔的爱,驱动我毅然冲入火场。”

吴谋纯火中救人壮举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网友称她和抱起小悦悦的第十九名路人陈贤妹一样,都是“最美奶奶”。可在邻居眼中,吴谋纯的英雄之举并不让人意外,因为吴谋纯在小区内是出了名的“活雷锋”。

(选自2012年2月28日《法制周报》)

【素材点拨】

年近花甲,却两入火场救出女童,这无疑让那些所谓的“堂堂男子汉”汗颜,无地自容。心中的良知和对孩子的爱,驱使吴谋纯做出英雄般的举动。的确,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它给人以勇气和力量,使人变得勇敢。

【适用话题】

爱心、真正的美、见义勇为

B.永远向善的李娟

2012年2月28日上午10时46分,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级的李娟同学因罹患黑色素瘤走向生命的最后关头,她留下遗嘱决定将遗体捐献给学校解剖楼,供医学研究。她说:“希望用我的小生命让教授们研究出新药。”这是一位平凡的女孩,不为人知,但她的去世实实在在地震撼了无数人。她让人们看到了一个90后女孩的光荣与梦想。“平凡的人们总给我最多感动”,说的就是这个吧。

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让一个生命脆弱的人,变得如此强大?是爱,爱让脆弱的生命变得强大和高贵。

(选自2012年3月1日《现代快报》)

【素材点拨】

爱是能够传递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铺就一条爱心之路,让爱世代相传。

【适用话题】

乐观、温暖、奉献、力量、爱心

C.25年孤岛夫妻哨,

守出爱国赤子情

2012年的元旦,在江苏黄海上的一个小岛――开山岛上,“立正!敬礼!”随着武警天安门警卫支队副参谋长刘建光的口令,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三班班长常超一挥手,将手中的五星红旗展开,在嘹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千里迢迢赶到海岛的国旗班战士以这样的方式,向坚持守岛25年的两位被网民称为“孤岛夫妻哨”的王继才、王仕花夫妇,表达崇敬之情。

(选自2012年1月6日《山西农民报》)

【素材点拨】

王继才夫妇25年如一日,坚守孤岛哨所,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了祖国的海防。在清苦、单调的哨所岁月里,夫妻俩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出色地完成了守岛这个崇高而神圣的使命。这种精神与品质,值得每个党员干部学习,他们是民兵预备役队伍的骄傲与自豪!

【适用话题】

4.材料作文“成功与捷径”导写 篇四

鸟儿要想飞得更高,必须练就坚强有力的翅膀;树木要想长得茂盛,必须拥有发达的根系;人要想成就事业,必须努力奋斗。因为,成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

2月27日,中国建筑大师王澍荣获20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建筑奖,从此,世界建筑史上有了中国人的一席之地。1981年王澍大学毕业前夕,老师曾叮嘱他:“切忌急功近利,要守得住寂寞,多思索,多体验,厚积薄发。”毕业后整整,他没有参与任何一座建筑的设计,也放弃了许多唾手可得的赚钱机会,一直扎根于建筑文化的吸收和建筑艺术的探究中。10年后,随着“瓦园”的问世,王澍一发不可收,接连设计出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宁波历史博物馆等诸多堪称经典的建筑。

王澍用10年的时间积蓄,换来了一座座顶级建筑的问世。如果大学毕业后他就急着投入到建筑设计中去,他设计的作品会很多,但就不会彰显出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王澍的成功,是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努力积累的结果。10年来,他一直恪守自己的建筑理念,默默坚持。他的经历证明:成功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点滴积累。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用的时间积聚力量,最终消灭了吴国。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游历天下,遍尝百草,前后用了30年时间才完成《本草纲目》这一药学经典。无数事例告诉我们:成功没有捷径,厚积才能薄发。

当今社会,许多人都在寻找捷径,以致好高骛远,内心浮躁。其实,没有成功的“速成法”。唯有脚踏实地,不断积累,不断付出,才会成功。艺术家们常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确如此啊!

荀子曾说: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有不断坚持,不断积累,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点评]

5.材料作文“数据时代”导写 篇五

【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此生的快乐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我们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前的恐惧;此生的痛苦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那种恐惧引起我们的自我折磨。

——【奥地利】弗兰兹·卡夫卡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点拨】

这是一道言论类材料作文。这则引言出自《误入世界:卡夫卡悖谬论集》。从句子结构看,材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二重复句。分号之前为一层意思,是说“此生的快乐”是“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前的恐惧”;分号之后是另一层意思,是说“此生的痛苦”是因“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而产生的恐惧引发的“自我折磨”。概言之,在卡夫卡看来,生命本身其实无所谓快乐与痛苦,快乐与痛苦是源于生活过程中“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而伴随的情感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上升到更高的生活境界,当然能给人带来成功的愉悦;而在向上攀登过程中往往并非一帆风顺,而常常是要迎应种种恐惧,遭遇种种挫折,面临种种磨难,需要不断挑战自我,需要自我磨砺,要经受痛苦的洗礼。诚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而更高境界的快乐又恰恰是在这样一种“自我折磨”的痛苦的淬炼与铸造的过程中,真正的快乐常常就是蕴藏于直面恐惧与痛苦的“折磨”中。以上就是材料中这则引言的内涵。考生审读这则言论材料,可以在整体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扣住其中的核心关键词——“快乐”、“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恐惧”、“痛苦”、“自我折磨”,及其次关键词——“此生”、“生命本身”,根据其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来选定立意的角度,并提炼出所写作文的中心主旨,来阐发这则言论给予你的启示与感悟。

参考立意如下:

1.人生的快乐在于向更高境界的攀升,人生的痛苦莫过于习于庸常与自我沉沦。2.生命本无所谓快乐与痛苦,只是因为向上、高远的追求以及为了实现美好梦想的自我挑战,人生中才有了快乐与痛苦。3.敢于正视人生中苦难并坦然应对,才能让此生更多些有境界的快乐。4.人生因知不足而痛苦,因知足而常乐;只有理性看待“足”与“不足”,奋发向上,此生才更有意义。5.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人生因不懈追求而快乐或痛苦,才能走向成熟。

【佳作展评】

正视快乐与痛苦

林雯

“此生的快乐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我们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前的恐惧;此生的痛苦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那种恐惧引起我们的自我折磨。”卡夫卡的这句悖论告诉人们:其实生命本身无所谓快乐与痛苦,只是因为人不断攀升更高的生活境界,因之而产生了或快乐或痛苦的情感体验。这其中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成功登顶的欣悦,也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恐惧,更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彷徨顿踣的痛苦,而这些恰恰都是谱写生命壮歌不可或缺的音符。只有坦然对面生活的阴晴风雨,正视快乐与苦难,才不致于迷失自我、虚掷光阴。

生命本身本无所谓快乐,只是因为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的追求,赋予了我们快乐的体验。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对于真知的求索,对于美德的修养,为了人民的福利,为了国家的兴亡„„这些向上的追求,引领着人们不断地收获发现与创造的喜悦。孔子韦编三绝的发愤苦读,颜回箪食瓢饮的安贫乐道,袁隆平兀兀穷年埋头研究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罗阳用生命托起中国航母舰载机的腾飞„„他们在求真与求善的历程中在让生命向更高境界跃升;他们在为民与为国的无私奉献中找到了快乐的源泉:此生之意义得以充实。

相反,有些人沉溺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感官物欲的快乐;有些人热衷于争权夺势,追名逐利的虚荣浮华的快乐;这样一类“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的竞逐争斗乃至不择手段、尔虞我诈,即便能赢得快乐,那也是浅薄的、轻浮的、易碎的、速朽的。更有甚者,恬不知耻地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大多数人水深火热、痛苦不堪的基础之上,那种“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穷奢极欲的快乐,注定是要毁灭其自身的。

生命本身也无所谓痛苦,只是因为奋发进取的拼搏中因遭遇种种困难,而让人深切体悟到痛苦;而这痛苦又多是快乐的前奏,是幸福的序曲。正如歌词所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以艰辛痛苦为铺垫,就不可能绽放出光芒璀璨的快乐之花;即便有些许快乐,那往往也是浅表的欢娱,缺乏坚实的质地。司马迁没有因宫刑的痛苦而放弃《史记》的撰著,而抱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志,而最终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煌煌巨著;史铁生没有在病痛的折磨中屈服,而以其坚持不懈的文学写作来挖掘快乐的宝藏,让生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们泰然面对或酷刑摧残或病痛煎熬的痛苦,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在痛苦中品尝挑战与抗争的快乐,这种执著与从容,不值得我们反省吗?

人生因为不懈追求、奋发向上的信念而显得厚重而刚健。在这一自我磨砺的过程中,快乐与痛苦是如影随形的,是交织并行的;只有不因浅薄的快乐而忘却了人生的危机,不因深重的痛苦而放弃了勇敢的拼搏,人生才有更多的精彩!

[得分]48分(基础等级)+18分(发展等级)=66分(总分)

[评分依据]①中心论点明确,分析逐层深入,篇首由材料引出“正视快乐与苦难,才不致于迷失自我、虚掷光阴”这一感悟,接着从快乐与痛苦的因缘展开具体剖析,较深刻透彻。②论据典型丰富,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名言论据,都能扣紧论点来分析论证。③语言表达老练,善用长句,使论析更显缜密;善于引用,使语句富有意境与哲理;而且说理浸润饱满的激情,有鼓动性。

【总评】

本文开头从对卡夫卡言论的分析中提炼出“正视快乐与痛苦”这一中心论点,挈领全文;本论部分从如何正视“快乐”与“痛苦”的内涵这两个层面展开说理,或例证,或引证,或正反对比,分析具体,有较强的说服力。语言表达,句式整散交错,长短结合,词汇丰富,颇有感染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蒋英

反复品读卡夫卡的这句名言,我联想到中国的一句古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如玉不琢磨难成器一样,没有经过艰难困苦的折磨考验,人是难以逐步完善自我的,也是难以真正获得自我发展的快乐的。

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总要经历磕磕碰碰、坑坑洼洼,才能从崎岖中走出平坦,在遍尝艰辛与痛苦后收获成功的喜悦。李时珍跋山涉水、餐风宿露、遍尝百草,才有《本草纲目》的问世;曹雪芹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境中呕心沥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诞生《红楼梦》这部永恒的经典;高尔基从小饱尝人间辛酸,在老板的皮鞭下坚持写作,终成一代文豪;华罗庚罹患残疾,仍不辍数学研究,取得累累硕果。他们没有因奔波的辛苦而怠惰,没有因生活的厄运而妥协,更没有因身体的残疾而放弃,他们用艰难困苦作为砥石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使自己的生活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境界。由此可见,痛苦往往是孕育快乐的胚床。

既然此生中痛苦是无可避免的,那么作为自我生命主宰者的人,就应该有直面磨难、担当痛苦的勇气;而不是消极地逃避。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张海迪高位截瘫(三分之二躯体失去知觉),但她却不向命运之神屈服,秉守“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爬起来”的坚强意志,刻苦自学,自强不息,成为当代青年人奋发向上、追求人生价值的楷模。鲁迅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苦难面前,应该像张海迪一样做一名勇于挑战的猛士,活出自我的尊严,活出生命的精彩。

反观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些大学毕业生好高骛远,踌躇满志地向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挤,而不愿到基层,到边远地方去,就是因为他们对未来的艰苦、恶劣的生活条件产生了畏惧、逃避的心理。好安逸,怕吃苦;喜享乐,避磨难;这样的一种“趋利避害”的庸常心态,会不断助长“娇、骄”之气,最终吞噬人的斗志,使之在真正的苦难到来时束手待毙。“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要将苦难视如洪水猛兽,而要将苦难看作是历练人生的一座熔炉,用它来磨练意志,焕发生机,启迪智慧,高扬人格。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是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的人生是缺乏生趣的;总是一马平川、通衢大道的人生是镜花水月的;向更高处迈进,向更险处攀登,你的人生才会呈现出别样的风景,你的生命才会彰显更多的精彩。惟其如此,此生的快乐与痛苦才能锻造出生命的价值。

[得分]48分(基础等级)+18分(发展等级)=66分(总分)

[评分依据]①中心论点鲜明,层次井然。篇首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先。全文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模式,本论部分。②分析具体,能综合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来说理,内容充实。第二段用点例组合来归纳论证,第三段单一例证演绎推理,并针对社会现实,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论述深入。③语言表达流畅,文采斐然,不少语句凝练精警,颇具启发性。

【总评】

本文由卡夫卡言论联想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一古语,并提炼出中心论点,领起下文的阐述。本论部分按递进关系,先论述“痛苦往往是孕育快乐的胚床”这一分论点;再论述要直面苦难、担当痛苦这一分论点,接着联系现实从反面举例,论证要将苦难视为历练人生的熔炉的道理。最后归结全文,回扣材料,发出呼吁——向更高处迈进,向更险处攀,让生命呈现出别样的风景。全文中心突出,层次分明,情理并茂,语言颇有文采。

6.材料作文“引擎”导写 篇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引擎”是发动机的核心部分,因此习惯上也常用引擎指发动机。后来,人们把能带来动力的东西,大都称为引擎。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需要有自己的“引擎”。因此,寻找适合自己的“引擎”,显得至关重要。

写作指导

“引擎”是一个很具体的词语,只是从“发动机”的角度来写,很难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因此,最好从其引申义来写。即围绕“动力”来写,比较好写。

1.可以写“动力”的来源。比如,学习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可以向伟人学习,以伟人的事迹勉励自己。也可以从爸爸妈妈的角度,写学习动力的提升。也可以写同学间的竞争,获得学习动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2.可以写怎样做才能增加动力。比如,现在流行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可以入文,写国家、个体动力的提升。这样的文章,无疑更具有时代的新鲜气息。

3.把“引擎”和“目标”等对接起来。亦即“目标”就是人们奋斗的引擎,这样写切入口较小,容易写深、写透。

例文

寻找匹配的“引擎”

牛丹

动力是一切能够推动个人、物体甚至社会行進的各种力量的总称。它可以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也可能来源于人的内心;同时,它能够作用于个人、团体乃至整个社会。但是,能够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必须是适宜的、正确的动力,错误的、不合时宜的力量反而会阻挡事物向前发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总理年少时说出的这句话,给莘莘学子树立了榜样,铿锵的话语犹如一剂强心针,振奋后来人为建设国家孜孜不倦地拼搏,从而给中国带来了复兴的希望。同样振奋人心,给人以动力的话语在中国历史上数不胜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话语激励着中华儿女,号召大家为自己的祖国而努力贡献力量,促进国家繁荣昌盛。

对个人成就有所促进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明朝名将戚继光,在平定东南倭寇的战争中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一直秉承着一个信念:“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国心。”这便是他平定东南的动力。正是凭着这股动力,他才能在胡宗宪等人接连失败后坚持不懈,最终平定东南,体验坐镇东南的万丈豪情,也正是这股动力,让他成为历史中光辉熠熠的人物。

有充满“正能量”的动力,也有违背历史潮流的反动力。德国“战争狂人”希特勒出版的自传《我的奋斗》一书,将无数满腔热血青年引导到了错误的路上。那些人将希特勒作为自己奋斗的榜样,以“成为希特勒那样的人”為促进自己前进的动力,最终的下场就是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葬送在了马恩河畔。徜若他们能够在正确的动力引导下不断前进,将自己的知识、技能贡献在国家的建设上,将德国建设成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就不会沦为二战后惨遭瓜分的战败国。由此可见,正确的动力对个人乃至国家都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拥有一个合适的动力就如同一台机器拥有了相匹配的引擎,合适的引擎能够使机器顺利地完成工作,使用得当还能提高效率;不相匹配的引擎不但完不成工作,甚至会造成机器故障。

所以,我们应当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引擎”,否则就只能看着别人像大鹏一样“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自己只能“翱翔蓬蒿之间”。

评点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观点辩证。作者在论证动力这个话题的时候,把“正能量”的动力和反动力进行了对比,强调了动力的重要意义。与之对应的是,作者在举例论证的时候,也是正反对比,既有周恩来、戚继光等正面事例,也有希特勒等反面事例,使中心论点更加突出。

(编辑:于智博)

上一篇:大党课辅导下一篇:给淘气包马小跳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