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4-09-24

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共8篇)

1.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一

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倡导的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发挥着凝聚、规范、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我公司通过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弘扬公司“坦诚、合作、创新、双赢”的企业精神,牢固树立“精心于建造,专注于品质”的企业经营理念,使企业文化在核电建设过程中发挥凝聚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实现企业文化的“落地生根”。

下面,结合国家首个**项目——**项目的党建工作,探讨一下企业精神和经验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一、企业文化在基层中的运用与传承

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落地生根”,无法“落地”的文化就只是口号,只有倡导者的激情,却没有响应者的行动;无法“落地”的企业文化更像是空中楼阁,即使建构起健全的文化架构体系,也只能悬在空中。因此,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传承,将理念转化为认知与行动,从而确保文化的“落地”,这就离不开企业文化的运用与传承。企业文化的传承是通过不同的工具和途径,将已设计出来的企业理念、核心价值观等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呈现出来,并为企业内部和外部所认知、认同。企业文化只有通过有效地传承,才能真正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才能真正融入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去。传承企业文化的具体意义表现在:一是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为企业创造文化品牌,提升产品或服务品牌的附加值;三是增强客户或消费者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和依赖感;四是以文化的感召力影响社会。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是让文化理念融在思想里、沉淀在流程中、落实到岗位上、体现在行动中。要达到这一境界,企业文化传承必不可少。因此,传统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跟得上历史发展的、适合企业特性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仍需传承和发扬。无非是根据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在**建设中的实践

**期工程是国家首个**自主化依托项目,它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压水堆**技术(美国**技术),一期工程计划建成的两台容量**机组,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投产。建设**的历程,对全体建设者来说是一个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历程。

作为**工程混凝土专业化生产单位,我公司全面负责**站混凝土供应任务。为优质高效地完成一期工程的混凝土供应任务,公司高度重视,在全公司范围内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分公司。并紧密围绕工程项目建设工期、安全、质量、效益等目标,以企业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建设全球示范工程,打造优秀**建设团队”为目标,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营造出一种有序可控的管理环境、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健康活泼的文化环境、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推动了企业文化在施工一线的落地生根。

(一)宣贯核心理念,提高文化自觉 企业文化的形成,首要和关键的是要让所有员工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如何让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建设呢?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抓好企业文化内涵的宣传。首先,通过举办企业文化宣讲培训班、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征文、观看企业发展历程、现场宣传标牌、企业文化专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贯企业文核心理念,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发展历程,宣传**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让员工们充分认识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增强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其次,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管理之中。传统的专题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时期,企业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即融入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结合**建设的实际,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并最终服务于工程建设,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自工程建设以来,针对这个问题一直在不断探索,开展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经验,概括起来就是“推先创优”,以推选成长先锋、十佳青年、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评选活动为契机,以工作岗位为舞台,通过老员工对新员工传帮带,鼓励、帮助青年成才,引导青年为工程建设做贡献。”具体做法是通过先进、十佳青年及劳动模范的推选,广泛动员、树立典型、积极宣传、常抓不懈。通过各类的先进推选,使大家有机会证明自己是企业青年中的优秀代表,并将更多更高的荣誉给予他们,对当选的青年先进通过文件、宣传板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使他们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并带动更多的青年职工积极投身工程建设。三是结合公司的实际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提炼出具有自己特点的管理理念,大力倡导学习创新理念、精细化管理理念、以开展管理程序、竞赛、HSE管理为代表的标准化管理理念等培训,并在员工中开展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使员工理解企业文化,并时时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之中。

(二)采用现代的先进的科技手段,创建网络化体系。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网站等媒体的所有优势,开展新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挖掘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巨大潜能,发挥近年来到公司工作的大中专生的专业技术,利用好网络技术,搭设理论与实践交流平台,建立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园地,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创造更为新颖、有效、适应现代人信息交流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

1、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团队创新

***技术的自主化依托项目,由于是世界首堆,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全面掌握第三代**建造技术(模块化施工技术)的混凝土生产、供应,实现**建设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的创新,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为后续**建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目标,一方面组织全体员工全力以赴生产、服务好工程,提供合格的混凝土,确保施工单位各项重要节点如期完成;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导员工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宽广的视野,结合三门核电建设的实际,推进管理和技术的创新。

在管理创新上,结合世界首堆**特点,在管理、技术、思想观念、知识信息、工作思路、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为了探索工作创新,我们将年轻的大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以技术主管为组长的**资料收集小组,对在三门核电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信息、技术、生产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还制定团队建设目标、定期追踪新员工思想动态、落实员工业绩考核、推先制度,加强年轻人心理疏导等良好建议,为推进各项工作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技术创新上,结合**工程施工工序繁杂、难度大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年轻人、技术带头人等开展各类混凝土配合比试验、优化等工作,在前无技术数据参考的前提下,做了上千次的混凝土的试验,完成了上百个混凝土配合比,攻克了泌水、色差等技术难关,一次性浇筑自密实混凝土2000多方,这在核电建设史上是从来没有的。

通过课题攻关和管理技术创新,我们既解决了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许多难题,确保了**电施工质量安全,节约了费用,又为分公司培养了一支具有学习创新、开拓进取、团队协作的优秀核电建设团队。

2.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创新。

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既是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论,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的重要课题。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特点在于:通过改变企业中最活跃的成分——“人”来达到改变企业物质产品、行为、制度和精神状态的目的;以思想、观念、精神和文化因素为改造对象;追求对企业活动整体、长久和系统性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只能选择有效的切入位置进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局部过程,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随着思想政治工作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重要目标,相应的工作内容、方法、措施都会因势而动,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

3.突出关心职工群众创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有形的服务、无形的引导,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民心,增强向心力。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受到,职工群众之所以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除了思想认识问题外,很多情况下都是由实际问题引起的。因此,在解决职工群众的思想和利益要求时,要注意掌握情绪,研究职工思想观念的变化,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解疑释惑,又排忧解难,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首先要坚持把为职工办实事、为职工排忧解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从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每年有计划地办几件影响大的、员工欢迎的实事,努力寻求解决职工思想疙瘩的方法,增强说服力。其次要建立和完善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工作机制。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力的组织保证。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实行公示制度,对有关人事任免、职称评聘、工作分配调动、资金发放等关系到职工生产、生活及单位未来发展的重大事项先予公示,增加工作透明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鼓励职工对企业发展、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批评,不断激发广大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做好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个团队有了完善的管理、文化建设和组织工作程序是运营好一个团队的基本前提,但关键在于如何将执行力提升与夯实,并能否实行常态化管理,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坚持领导带头、员工积极参与。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前提是领导重视,基础是全员参与。虽然企业文化是自上而下产生的,可要实践文化这张蓝图,是缺不了自下而上的完善,即员工积极的参与。因为员工是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提升管理的目的。早期的企业文化主要倡导服从企业管理者,具有典型的“经济”性,这样往往会导致员工产生人即是企业“赚钱工具”的想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正在成长起来的企业而言,“上下同欲者胜”,管理层与员工达成一致的文化理念,才能无往不胜。

(二)、增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融合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是中介。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要对施工生产、经营管理产生作用,必须进一步做好三者的融合性。一是避免企业文化的生搬硬套和机械搬抄,不能将文化建设作为硬性指标来做,使文化形式化;二是要进一步做好基层文化的融合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宣传材料的制作,要与本公司的精神风貌相吻合,要站在将基层文化内化为员工的思想,外化为员工行为的高度,切实将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三)、寻找薄弱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好的团队总在寻找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加以完善。公司经过几年的运转,同样在管理上、企业文化建设上沉淀了一些盲点和弊端。比如规范化的操作、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引用、员工思想波动预防与消除等等仍需加强与改进。

1)、项目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管理思路

管理好一个团队的基本前提,关键在于执行力的提升与夯实,以及能否实行常态化管理。核电项目的不同阶段,一个团队会呈现不同的面貌:初始阶段,员工心中充满热情与希望;高峰时期是员工埋头苦干,工作现场热火朝天;而收尾期,往往会产生低落情绪,许多管理问题会在这一时期凸显。单位成本、规范化的持续管理、员工间的和谐稳定、质量安全等等,都会在收尾期被激化。

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思路,这样才能使一个团队从始至终处于“受控”, 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团队建设至关重要。

2)、因势利导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一个团队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从不缺乏暂时性的拥有高昂斗志。但长期的简单重复工作往往会造成工作疲态,导致各类问题的出现。如:受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导致我国核电项目的缓建,职工的收入由此受到影响,业余生活趋于单调等。导致职工的思维、言论、活动范围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状态,加之不同的人在性格方面、理解能力方面、文化水平方面、社会阅历方面、以及适应外部环境挑战的能力和态度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差异,对于同种事物、同种现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思想。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因人施教,因势利导,要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

2.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二

一、冀东文化简介

冀东的区域包括当今的唐秦大部 (不含青龙) , 天津北部的宁河、宝坻、武清、蓟县, 廊坊北三县三河、香河、大厂, 北京东部诸县通州、顺义、平谷、密云。而冀东文化主要包括唐山的评剧、皮影、乐亭大鼓, 享有“冀东三枝花”美誉。冀东地区民间艺术十分丰富。玉田县是经文化部命名的泥塑之乡, 乐亭县为曲艺之乡。丰南篓子秧歌、铁画, 迁安背杆、剪纸、唐海吹歌、冀东大秧歌等, 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冀东文化的主要形式:

1. 评剧

清朝末年, 评剧诞生于唐山,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和多少代评剧艺术家的不懈努力, 现在评剧已是影响广泛、流派众多的全国第二大剧种。评剧创始人之一成兆才先生是唐山市滦南县人, 滦南现有成兆才纪念馆, 建有成兆才大戏院, 成兆才评剧团常年活跃在广大农村。唐山曾于2000年——2002年连续举办了三届评剧艺术节, 来自全国各大剧团和各个流派的评剧表演艺术家汇集唐山, 把艺术节办成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对评剧的振兴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皮影

皮影诞生于明朝中叶,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 现已成为唐山的主要剧种, 在人民群众当中有着深厚的基础。近年来, 皮影在不断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 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每年国外演出近百场, 有利地推动了皮影艺术的发展提高, 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冀东皮影被河北省列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遗产。

3. 乐亭大鼓

诞生于清嘉庆年间, 发源于唐山乐亭县, 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是深受人众群众喜爱的曲种之一。唐剧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皮影艺术的基础上诞生的新剧种, 它一诞生就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 先后创作了《凌空飞燕》《乡里乡亲》《人影》等十多部有影响的大戏, 其中《乡里乡亲》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4. 冀东地秧歌

冀东地秧歌是中国传统民间秧歌舞的一种, 在华北冀东大地上广为流传, 是民间百姓在农闲时节自娱自乐的主要群众性文化活动形式。组织秧歌舞的地点, 往往设在村庄边上的空地、街道、场院等地, 舞蹈演出不需要舞台, 随意性较强。冀东地秧歌, 在当地深受群众欢迎, 其群众参与的广泛性, 可以超过在冀东大地上传承的任何传统文化活动, 上至百岁老人, 下至六七岁的孩童, 无论男女, 都深受其影响, 相传自清末至今, 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二、冀东文化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和外来文化艺术的影响, 现代年青人艺术欣赏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时尚、流行歌舞充斥艺术舞台, 而传统的戏剧、影调、大鼓却受演出市场影响已逐步走向萎缩。有人嗟叹, 冀东艺术“三枝花”枝繁叶茂的鼎盛时期已成遥远的回忆,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花谢叶败实属正常。面对外界的人云亦云, 唐山的决策者没有为其所动。他们认为, 唐山不仅要生产钢铁、煤炭, 同样也要生产文化精品, 打造文化大市。冀东“三枝花”是几代人用智慧和勤劳培育出来的带有地域文化的艺术结晶, 无论现行演出市场如何变化, 我们都要挖掘和传承优秀的地域文化遗产, 让“三枝花”扮靓唐山文化大市的门面。

三、发展冀东文化的措施

1. 继承与发展冀东文化的必要性

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该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 是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 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复兴, 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文化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 不能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 必须要把握时代的脉搏, 与时俱进, 有所淘汰, 有所发扬, 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积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汲取养分, 在创造中继承, 在推陈中出新, 创造出既具有时代精神, 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2. 有效措施

(1) 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

冀东民歌是一个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剧种, 其独具特色。民进会员、唐山市群艺馆原馆长刘荣德经历了民歌挖掘、整理的全过程, 并向百名艺人学唱, 较全面地掌握了冀东民歌的演唱风格和技巧。他还主编了《唐山地区民歌集》 (三百首) , 出版了《冀东民歌研究》。但这些仍然停留在书面与研究的层面上, 民歌作为鲜活的、口头传唱的艺术, 应当被激活, 唱开来, 传下去。所以, 文化部门应对现存的冀东民歌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 并经过筛选后出版一部《冀东民歌精选》, 逐首录制成CD光盘。在各县、区、厂矿选歌手参加集中培训, 条件具备时, 成立冀东民歌演唱艺术团 (业余) , 必要费用由财政部门协助解决。

(2) 树立大文化观念

文化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又具有商品属性, 且商品属性并不排斥意识形态属性。无庸置疑, 冀东文化既具有事业型和公益性, 同时也应该具有产业性和市场性, 把冀东文化事业与冀东文化产业并列起来, 有利于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一方面冀东文化事业的发展可以弥补市场缺陷, 为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道路, 另一方面冀东文化产业又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 是进入市场展开竞争重要“经济要素”, 是其文化事业的助推器, 为冀东文化公益事业提供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这就是说, 冀东文化应该既具有社会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 在保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席的前提下, 努力实现冀东文化的经济效益, 实现冀东文化的“产业化”。通过经济效益的不断实现和不断扩大, 去增强冀东文化的发展实力。

(3) 冀东文化在内容上要创新

从内容上讲, 当下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传统道德价值体系以及建立在上述两方面基础上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些核心内容决定着冀东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先进文化内容创新的源泉, 这就决定了冀东文化的内容创新必须反映时代特征、反映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4) 使冀东文化融入学校教育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人的生存离不开文化共享, 因此,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要同时承担传播民族独享文化、传播国家共享文化和人类共享文化的使命, 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文化建设。

3.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讨 篇三

关键词:瑶族文化;传承;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J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84-2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并且在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优秀的文明史和发展史,进而统一组成中华文化。瑶族处于粤北地区的清远市瑶族自治县,瑶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数的52.6%,在这附近随处可见瑶寨,因此这里又被称为“百里瑶山”,极具瑶族民族文化的自然风光以及历史人文景色。

一、瑶族文化的继承

(一)建筑文化,种植文化

瑶族独具文化风格的瑶家山寨充分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他们一代代地不断进行开山辟岭。从明清时代的寨门、寨墙、石拱桥和青砖瓦房等到现在整齐的房屋、设施齐全的供水设施,无一不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瑶家山寨也是一个“碉堡”,它处于半山腰同时四处设防,壁垒森严,据历史记载曾多次挡住了地方的进攻。同时瑶族人民在山寨附近还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成片梯田和森林,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原始生活图景,令人十分向往。

(二)传统音乐和舞蹈

瑶族歌谣其文化历史传承悠久,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代表万物起源的创始歌,还有记载民族历史的文化古歌,有狩猎歌、季节歌、爱情歌和革命战斗歌等。同时还具有“香哩”、“离惯”、刮架”、“贵金钟”等多种不同称谓的传统歌。等瑶族歌曲的不同形式充分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

瑶族舞蹈与其他民族舞蹈一样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长鼓舞、铜鼓舞以及祭祀盘王和密洛陀的大型舞蹈。其中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的有清远瑶族耍歌堂和瑶族长鼓舞;而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的有舞马鹿、风舞、闹花灯、豆腐节和瑶族小长鼓舞等。同时演奏歌舞所用的牛角、铜锣和唢呐等民间乐器也具有极强的民族风格和极高的历史价值。

(三)传统民族节日

瑶族是歌舞之乡,因此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瑶族有三月三的开耕节、六月六的尝新节、七月七的开唱节、十月十六的盘王节和耍歌堂等盛大节庆。耍歌堂是被列入国家首批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同时也是瑶族规模最大、最隆重的民间传统盛会。耍歌堂是瑶族人民传播历史文化以及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它不仅包括纪念祖先、追忆历史、崇拜英雄和传播知识等内容,而且还涉及了青年男女相互谈情说爱以及会结亲友。耍歌堂传诵的瑶经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四)语言、服饰和宗教等生活习俗文化

瑶族在语言、服饰和婚姻等生活习俗上具有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在服饰上,女的统一长裙,男的统一对襟服,都有头饰和装饰品等,且形式多种多样、样式精致美观。瑶族人民不论男女老幼皆能出口成歌,并且歌词十分精炼,具有极强的韵律性,在逢年过节时经常歌声遍野。在婚姻习俗上,茶山瑶提倡男婚女嫁且注重计划生育;盘山瑶则是“男婚女招”,提倡多生,注重男女地位平等;最为独特的就属花篮瑶。另外瑶族的组图族谱、碑刻铭文、宗教经书等也被保留下来。

二、 瑶族文化的发展

在对瑶族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对其进行深入了解,针对瑶族文化的特点,将瑶族文化深入到两个面向。确保对瑶族文化及瑶族民歌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确保将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发扬瑶族文化。

(一)面向传统的瑶族文化发展

面向传统,即我们要站在传统瑶族文化的肩膀上,将传统瑶族文化作为根基,对瑶族文化的特质及性质进行创新,进而完善。要基于传统瑶族文化又高于传统瑶族文化,坚持瑶族文化淳朴的本质,避免造成文化发展的商业化和庸俗化。

(二)面向未来的瑶族文化发展

面向未来,即以中国文化发展趋势作为基础,对传统文化进行开拓、创新。我们要以不断进取的眼光,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当前的瑶族文化,要从发展的角度对瑶族文化进行完善,和创新。我们要将中国文化进程作为大背景,在该环境下对瑶族文化的本质、发展方向进行明确,要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对瑶族文化开发及保护。要尊重、保存、运用瑶族文化,对外大力宣传,增强其他人员对瑶族文化的了解;要吸收其他文化,将其他优秀的文化成果与瑶族文化结合在一起,在保证原有瑶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升瑶族文化的发展质量。

三、总结

瑶族文化作为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及发展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文化多元化的局面。在对瑶族文化进行传承及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瑶族文化精髓为基础,对多元化内容进行挖掘完善,确保形成多层次、全面化的瑶族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赵琳.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文化特质透视[J].学术论坛,2010,(09).

[2]马树春.论民歌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模式——以广西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

[3]黄钰婷.广西瑶族民歌的地方差异[J].艺术百家,2010,(04).

作者简介:

4.浅谈易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四

本文在综观易学文化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代易学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强调把易学作为独立学科加以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明确提出一系列观点:应该合理界定易学的名称范畴,密切关注易学文化的传承问题,逐步拟定易学的发展目标.

作 者:谢金良 XIE Jin-liang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33 刊 名:周易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OF ZHOUYI 年,卷(期): “”(4) 分类号:B221 关键词:易学文化   易学研究   学术传承   学科发展  

5.论客家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五

一、客家饮食文化的特色

首先,何为客家,客从何来?普遍认为客家是汉族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来自中原为了逃避中国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的战乱,他们从中原地区不远万里迁徙而来,因此被南方迁徙地区的人们称之为“客家人”。

客家饮食文化是指居住在闽粤赣边境地区的客家人在保留中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迁移地的饮食特色发展形成新的烹饪技法和饮食理论,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分不开。客家民系作为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受汉族的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被迫迁徙的客家先民又在迁移的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本民系的特征,其中饮食就是一方面。客家饮食有中原的影子但又不一样,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一)食材

一道食物制作的基础是食材而食材的选择又恰恰可以反映食物的特性,食材的选择往往跟居住环境息息相关,从客家饮食的食材选择就可以看出客家饮食的独特之处。

1.就地取材,原汁原味

就地取材主要是因为客家作为中国的“犹太人”,长期迁徙移民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调。原因之一是在迁徙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食用原材只好就地取材,原因二是客家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南方选择在多山的丘陵山地地区定居,受到地形的限制,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食用原材。原汁原味是传承了中原饮食文化的特色,客家饮食中不讲究运用过多的汤汁作为调料讲求“饭有饭香,肉有肉味”。例如在食用长汀河田白斩鸡时客家人会把姜葱蒜盐捣碎熬制作为汤汁之用,但是在食用的过程中并不是把白斩鸡与之混合一起熬制,而是把熬好的汤汁用碗盛起,以便蘸食。

2.山珍海味,飞禽走兽

客家人居住在闽粤赣地区,该地区为山区以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气候为主,阳光气温雨水都比较充足,所以动植物资源丰富,在客家先民初到之时,在食材短缺的情况下,动植物资源即成为可以利用的食材,这也造就了客家人吃野食杂的特性。养成食用老鼠干,蛇,鸽子等野生动物的习惯。但居住山区的客家人在海产品的选择较少,只有池塘样的鱼,对于海里的品种食用的较少,所以山珍海味中的海味就只是形容客家人爱吃野食而已。

(二)烹饪方法

1.以蒸煮为主,腌炸为辅

客家人大多以温和为饮食主调,认为蒸煮的烹饪方式不易上火,对身体更为有益。多食用捞饭和清汤,在生活有所改善的今天清蒸排骨,清蒸鱼也是经常食用。普遍认为煎炸之物不受欢迎,但是其实客家人在长期迁徙的过程中学习各种保存食物之法,而煎炸也是保存食物的一种方法,如长汀客家在过年的时候除了腌制肉类外,也用炸的方式把肉存储称为炸肉。所以客家并不是不存在煎炸的食用方式,只是较蒸煮之法为辅。

2.刀工朴实,切块粗大

客家话中有说只有小户人家才是小盘小块,而对于宗族观念强烈而又好客的客家人来说这是不能允许的,因为显得吝啬又小气。所以在客家宴客桌上盛饭菜的盘子和切块就显得非常之大。例如逢年过节中两道客家特色菜能看出来:梅菜扣肉,河田白斩鸡。“一盘0.5千克以上的整头白斩鸡,最多切成十余块,大块大块的,让人感觉实实在在;菜干扣肉中的猪

[1]肉,一块一般都有10-20克重。”

(三)口味

口味是饮食的味道和对味道的爱好。口味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而一个地区一个民系口味的形成,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客家人饮食口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原时期,但随着客家民系的迁徙和环境的变化,客家人的口味也在发生着变化,最终形成了重盐、重咸、重熟的独特口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现在的客家人也许在特有的客家口味上表现的不那么明显,但是它依然不能掩盖客家独特口味,在客家饮食文化中的作用。

1.重盐

客家人素来以勤劳勇敢闻名中外。客家人每到之处多为还未开发的山地地区于是不得不承担垦殖的工作,巨大的劳动量造成客家重盐的饮食习惯。长期的劳作消耗,排除大量的汗液所以要补充体内的盐分。还因为古时贫穷的客家人多食用稀粥,盐可以帮助下粥。

2.重肥

客家人长期生活在耕地不足、土地贫乏的山区,粮食不充足,于是对于客家人来说充饥显得尤为重要,而饮食中肥腻就较为容易充饥,在上山下山的大劳动就不容易饿。闽粤赣山区较为潮湿寒冷,肥腻的饮食较能提高体内的热量,更好的御寒。

3.重熟

客家人生活在多草木的山区,所以客家人不惜柴火要炮制香喷喷的饭菜,其中马尾松及其针叶是客家人最喜欢的柴火,而且火候越足味道越是香。综上所有特点客家菜中咸肥熟的梅菜扣肉成为客家人的最爱。

(四)饮食习惯

客家人吃饭非常讲究礼仪礼节。“在筵席中繁文缛节尤多,无论是座位的安排,菜肴摆放的位置,还是席间挟菜敬酒都极讲究规矩,处处体现出别等级、明人伦、昭穆有序的伦理[2]思想。”客家人习惯在相应的节气食用相应的食物,惊蛰客家人炒豆子,意为驱虫提醒人们做好灭虫除害的准备;冬至吃大补的猪蹄,入冬需要补充体力抵御冬天的寒冷。

二、客家特色饮食形成的因素

独特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不是受单一因素的影响,它既传承中原饮食文化,又受迁徙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更是在新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下不断的追求完美。

(一)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

1.中原文化的影响

普遍认为常年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区的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原人,更好得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精髓,而客家人保留的中原文化中的农业文明和儒家文化最为重要。这两种文化也体现在饮食上。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原主流文化重礼节,重道义,好客等都影响着客家饮食文化。首先体现在餐桌文明上,无论是上菜的顺序,入座的位置,敬酒劝酒都体现了长幼有序。都较之中原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在客家宴席中一定会邀请乡族中最年长,辈分最高者,并安排在宴席的最重要的位置以示尊敬。

另外客家的许多传统的岁时是沿袭了中原的特色。如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饮菊花酒,春节大年初一早上吃甜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客家宗族意识,祖先崇拜也颇为注重。客家 1 人在祭祀时也沿用了中原祭祀的规格,每逢过年过节用鸡鱼肉作为三牲供奉在每家每户的灶头前。

2.中原思乡情结的影响

客家人从中原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而来。客家人的迁徙因战乱而被逼无奈的,客家人对中原的思念从迁徙开始就开始的。思乡情结除了表现在一些行为上在饮食上也有体现。客家人在没有同样食物的前提下发挥聪明才智追求相似度以解相思情,如典型的客家酿豆腐。中原人喜好吃水饺,而南方土地跟气候都不适于麦子的种植,于是客家人就想出了用豆腐切成块,再把剁碎的馅植入豆腐内,以取代饺子之用,客家人用这种方式沿袭中原文化寄托思乡之情。另外烧卖,粄子,除了原料的不同外,制作方法,食物形状都与中原文化如出一辙。除此之外,客家人在食物的形状上讲究“圆”这也是客家思乡情结的另一种体现,如客家牛肉圆,汤圆。在客家话语中年夜饭也称为团圆饭。

(二)迁徙过程对客家饮食的影响

客家人饮食文化的演变,是在迁徙过程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生存环境做斗争的结果。

北方的客家先民进入南方,除了一路上的劳累辛苦,还有进入山区的恶劣天气导致的瘴气,也就是水土不服。面对难题就激发客家先民寻求解决的办法,在当地土著名族的帮助下,客家先民把从中原带来的蒸熏发汗和当地生吃草药的治疗方式相结合。产生了客家著名的饮品擂茶,把茶叶,炒花生,炒芝麻,艾叶,肉桂等捣碎做成饼状用以冲食,话说喝过之后人体发热冒汗排除体内的寒气。

迁徙的特殊性,也对迁徙过程中的食物提出了保存的要求。因为迁徙过程的食物稀缺性,也因为客家人勤俭节约的性格,于是客家先民就寻求保存食物的方法,造就了客家独具特色的腌制品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闽西客家的八大干:连城地瓜干、武平猪胆干、明溪肉脯干、宁化老鼠干、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清流笋干及长汀豆腐干。

因为客家先民在南迁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异族的干扰被迫不断的迁移,在搬迁的过程中,活的鸡鸭不易携带,于是聪明的客家先民就把活禽宰杀制作成盐鸡后包裹好携带,等到稳定后就把它拿出来食用,这既解决了迁入地的食物匮乏,又可补充因为长期迁徙而消耗的体力。在之后不断改良,这样的制作方式就成为今天的客家名菜盐焗鸡。

(三)迁徙地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

对于到底是中原饮食文化对客家饮食的影响大,还是迁移地迁入地的影响大,这是无法同一而论的话题。与中原影响不同的是迁徙地更多的表现在地理位置上的影响。只能说迁徙地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一点也不亚于中原文化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

1.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1)地形

客家在迁徙中选择了闽粤赣三地的复杂交界区。“这里不但有跨越赣南、闽西的武夷山脉,有横贯赣南的五岭之一的大庾岭和罗霄山脉,还有闽西境内的玳瑁山脉、彩眉山脉、博平岭山脉、松毛山脉以及五岭余脉。粤东境内的尚有项山山脉、阴那山脉、凤凰山脉、释迦山脉等。高峻延绵的山脉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带交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总体来说,[3]客家聚居地以山地为主,夹以河床谷地。”

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客家饮食上形成因地制宜的饮食特点,除了食材,制作技法独树一帜外,更是形成一种食物多种做法的烹调方法,如鸡就有白斩鸡、盐焗鸡、盐酒鸡、三杯鸡;鸭有姜母鸭、腊板鸭等。一道菜由蒸、煮、煎、炸等多重技法,做成其中以梅菜扣肉为典型代表;而且因为信息的不通,更容易让客家人保持传统的饮食文化,有句话说“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国人”。如上文所述客家饮食食材追求原汁原味,多 2 食用野味,腌制品突出都是由于地理位置造成。

(2)气候

客家居住的南方闽粤赣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夏季吹来自海洋的温润的东南风,冬季吹来自内陆的干燥的西北方。夏季湿润多雨的气候,造就了客家人喜食辣椒、姜、米酒等可以祛风除湿强身健体的食物。客家人特别的喜爱食姜,姜在客家人眼里素有“小人参”之美誉。在染风寒时要喝姜汤。在客家人的灶头上姜、辣椒是不能少的作料。气候的无常,环境的恶劣,导致客家人的对食物的冷热,性寒性温有明显的区别。于是客家人在饮食中就注重养生调理的功能。其中从客家非常著名的酿酒鸡,就可以看出这一特质。客家妇女生小孩后,坐月子时每天都要吃一只酿酒鸡,酿酒鸡由鸡,酿酒,老姜,成醋,鸡蛋,红糖等温补滋润之物制作而成的,性温热而祛寒湿具有补血化瘀,祛风除湿的功效,是大补之物。

2.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客家人聚集的闽粤赣地区,历史上是百越民族的居住地,客家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土著居民和先搬来的民族的影响。其中表现在中原汉族因为居住在内陆没有吃海产的习惯,而当地的土著人因为居住在沿海沿河的地方,所以喜爱吃海产。客家人受其影响也慢慢有食用海产的习惯,鱼、龟、泥鳅被接受。

另外中原人是不吃蛇的,认为吃蛇是粗陋鄙人之爱。而闽粤赣地区由于蛇资源丰富并认为蛇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于是蛇慢慢成为客家人喜爱的食物。客家饮食文化中的食野,喜爱吃狗肉等都多多少少受到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客家人常在深山劳作,为了节省来回吃饭的时间,就早上进山之前就用荷叶包裹饭菜带进山里。另外客家人在做客的时候,因为心疼在家的老小,就把客桌上的好吃的用荷叶包裹带回家,这荷叶饭的习俗,其实也是受越人的习俗的影响。“绿荷包饭”来自越人的旧俗,这在被贬的唐代的诗人柳宗元的诗中就可以看出“青簪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圩人”。

三、客家饮食的价值与不足

有一句话说“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国人”,客家人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客家饮食保留了中原,畲瑶,越僮等的独特的饮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饮食文化在变迁中消失殆尽,但客家人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保留了较为原始的中原饮食文化。作为为数不多的南北结合的饮食,客家饮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客家饮食的价值

1.文化性

客家饮食的大背景是中华饮食文化,小背景客家文化,这是客家饮食发展的根基。文化与饮食是息息相关的,有文化的饮食才不至于被快速淘汰。饮食与文化结合也是饮食发展创新的源泉。以客家文化作为支撑的客家饮食具有巨大的市场。有句话说“有海的地方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作为长期流离失所的客家人来说,饮食是思乡的一种慰藉,所以随着客家华侨的回乡的大潮,这一现实情况为客家饮食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2.综合性

客家饮食是客家人在古时大**的背景下衍生出的时代特色,如腌制品就体现客家先民在迁徙过程中对食物的保护与珍惜。客家菜从各方面都体现客家人生活的不同阶段,中原安逸的农业生活,迁徙路途中奔波的生活,闽赣粤地区的山区生活。这致使客家饮食综合各家特长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特色”就是最大的价值所在,也是客家菜以后在饮食市场上发展的优势所在。

3(二)客家饮食的缺陷

任何一种菜系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改善,改善后才能更好的被市场接受。客家饮食要开发和保护首先就要了解其中的不足,“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说的就是这理,了解不足才知道如何改进并更好的开发。

1.精致不足,环保欠佳

客家饮食中的独特之处为其增加了一些市场竞争力,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客家饮食的原汁原味和粗大的刀工,都突出了客家饮食粗糙的特性,在追求精致的今天,客家饮食的这一特点被看成是不文明和不环保的标识。粗大的刀工,一只河田白斩鸡作为一盘,每盘平均八块,这样的一盘菜给食用者以压力,咬起来也是不够雅观,另外在吃不完的情况下更是容易造成浪费严重的现象。

古时居住山里的客家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有大量的柴火来制作可以食用“熟”“烂”的食物,但是在树木珍贵的今天,如果还用柴火那就会严重破坏植被,而今的客家人多用煤或液化气,但是这也是会造成空气污染。

喜食飞禽走兽、山珍野味的客家人,与现在保护动物的条例也是格格不入的,而客家人还有吃狐狸,猫的习俗,这在文明的社会看来是不能被接受的陋习。

2.结构不合理,患癌几率大

客家饮食结构中口味偏咸且油腻,大鱼大肉,又喜欢吃腌渍食品。这些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造成了客家人患癌几率增加。资料显示居民一天的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按照客家人的饮食习惯,明显超标,盐吃多了也会增加癌症发病率,尤其是腌渍品,里面含有能致癌的亚硝酸盐。另外提倡节俭的客家人食物发霉后也不舍得倒掉,发霉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这也是增加患病率的重要原因。

四、客家饮食发展与推广

随着客家土楼的申遗成功,养在深闺的客家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客家研讨会,客家祭祖活动的频繁出现,反应社会民众对客家文化的好奇。客家饮食作为文化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有理论研究的价值,作为能满足视觉与味觉的美食,更具有品尝的价值。客家菜有历史、有特色、有市场需求,再加以有效的经营与推销,前途不可限量。

(一)打造品牌效应

1.打造品牌效应,需要政府与社会的通力合作

现在客家人主要聚集的地区,是闽粤赣边界地区,而各地的客家菜有普遍性的同时,又存在差异性,这地跨三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无疑是阻碍客家菜打造品牌的一大因素。所以需要赣南、闽西、粤东等当地的政府通力合作,把客家饮食作为政府建设的一部分纳入到地区发展战略中,整合资源,形成统一战线。除了政府的出力外,社会的重视也极为重要。文化机构、学校教育、调研机构的传播、传承也是客家饮食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2.打造品牌需要统一标准

客家菜因为在地里位置、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参差不齐,造成各地差异明显。到底客家菜包含哪些内容,客家菜的制作方法到底标准在哪里。如果这解决不好,就不能更好的批量系统的生产客家食品了。客家菜在制作过程中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人的厨艺水平,这就没有办法形成统一的口碑跟市场,大家对客家菜的评价也会受影响。所以客家菜要在打造品牌上下工夫,就要学习在名菜、名小吃上进行制作统一标准。我认为在客家菜的制作上,可以开设学校教育进行批量培养,可以综合各方对于同一道菜的制作特长进行改进与总结。在简单的客家菜上学习肯德基、麦当劳的统一制作,批量生产。但是在客家大菜上学习肯德基、麦当劳 4 的模式是不对的,因为肯德基、麦当劳毕竟是快餐式的食品,对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客家饮食来说未必恰当。

3.创造美食系列

客家菜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各做各的,杂乱无章的缺点。现在市面上存在的众多客家菜馆,各有各的菜各有各的味,没有给顾客一个特定的形像,到底什么是客家菜,正宗的客家味道是什么?还有一些手艺不好的客家菜,严重破坏客家菜的声誉。这些对客家饮食的发展是有害的。客家菜的发展可以借助川菜的经营模式,打造以特色菜梅菜扣肉,盐焗鸡,河田白斩鸡,酿豆腐等为主打菜的系列品牌特色菜。通过大量的培养客家菜的主厨,统一制作地道的客家菜。把客家菜当作一个品牌来经营,稳扎实打以做出美味的客家菜为追求,让客家菜有机会与中国八大菜系一较高下。4.改革创新,不断完善

在第三章中提到客家饮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现在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挑剔,也越来越注意健康饮食、绿色饮食。这些现状都是客家饮食要发展要进步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原始的客家饮食以满足温饱为主,造成了客家菜的原汁原味。但在追求精致生活的今天这是需要改变的。在制作上追求多变,在口味上追求多味,在外观上追求美做到色香味俱全,才能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对于追求绿色饮食的今天,可以建立专属的农场、牧场为原材料的供应商。这不但可以保证品质还能形成链条产业。

(二)打造美食旅游

由于美食旅游者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因此其旅游需要自然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从而也影响美食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价值判断。生活在不同区域的旅游者,对美食的理解和追求各异。美食旅游是文化与饮食的综合体,由于饮食与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密不可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大相径庭,因此不少学者把美食旅游的归属在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一类中,常常归纳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兴旅游饮食旅游的兴起,以美食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方式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客家饮食作为八大菜系之外的独特饮食,也吸引着广大游客,在客家旅游发展飞速的今天,保护客家饮食开发其旅游价值,不仅对发展客家旅游有推进作用,对发掘中国的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完善亦有巨大作用。如何建设客家美食,让其成为旅游建设中的一大吸引因素?可以从以下及方面考虑:

1.发掘历史事件,名人传说,增加其文化价值

在客家饮食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历史典故,文人墨客的风雅传说亦或是革命斗争,历史事件。这里有关客家饮食的故事:客家咸鸡也叫“外婆鸡”,有一位非常疼爱外婆的外孙,过节时女儿没有办法带外孙回去看外婆,于是疼爱外孙的外婆就把过节时的鸡腿割下来埋在盐堆里保存下来。等女儿带外孙回来时再把鸡取出来,结果盐腌制的鸡腿鲜香美味特别的好吃,于是这个做法就不断的被采用,最后流传下关于咸鸡的故事也保存下来。另外关于仙女下赐梅菜,盐焗鸡又名状元鸡等,都为独特的客家美食增添了人文气息。这不但可以让外界更好的了解客家饮食文化的发展,更可以吸引各界对其菜的好奇,可以从买故事开始买菜。没有文化的菜品只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而参和文化的菜品还能满足外出旅游的人对于文化的追求。

3.与旅游地相结合,发挥经济效益,旅游效益 要更好的发展客家菜就要帮客家菜找一个依托,美食与旅游的结合不但可以增加经济效益更是可以拓展美食的受众群,得到口碑与经济的双丰收。客家美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与客家首府长汀的旅游业相结合,在旅游线路上安排客家特色美食之旅,或者把客家美食作为旅游午餐晚餐的一部分作为品尝。另外可以把客家小吃作为旅游纪念品让游客带回,这可以为客家美食做宣传。历史名城长汀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也可把美食作为重点项 目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效的结合。

4.充分发挥客家饮食的食养功能

现代旅游中健康的休闲的旅游越来越受欢迎,这就要求客家美食在开发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到美味外,更要注意开发保健的旅游体系。客家人艰苦的生存环境,让客家人有较强的保健意识,大量可使用的食材又具有药用的功效。将这种饮食保健体系推介给游客,既为客地经济添砖加瓦,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了力量。游客可以在轻松的游览休闲中、在美味佳肴的享受过程中得到丰富的食养功效。客家常见的药膳饮食有:胡椒猪肚鸡、野生五指毛桃汤、野生鸡骨草汤、五叶神汤、通气藤汤、石参汤、连城涮九品、姜酒鸡、苦笋炖老鸭公、艾叶狗肉煲等。

五、余论

6.学校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 篇六

如果学校没有进行“摆手舞”比赛,没有进行《民间文学》的课堂学习,我会了解到这些民族特色文化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在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学校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传承教育方法如下:

第一,举办湘西民族特色文化专业讲座。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如齐跳摆手舞,学习民族手工技艺。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的传承民族文化意识。

第三,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实地考察土司文化,或者对民族文化传承人零距离接触,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深入了解到民族文化的“根”。

7.排球运动对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七

排球, 是一项较受欢迎的体育运动, 在世界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排球运动在我国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 达到了我国人民的接受标准, 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尤其是广大的青年学生。特别是近几年, 随着世界排球运动水平的迅猛提高, 我国的排球运动也进行了深入的改革, 大到水平要求相当高的排球联赛, 小到全国大学生的排球联赛, 这些都为我国排球注入了新的动力。为使我国的排球运动实现普及化, 各高校大学生排球联赛应运而生。排球运动已然成为各大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排球课程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在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许多大学生甚至将排球运动作为自己今后的事业发展道路。

二、排球运动对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 民族精神与排球运动有机的融合

现今是个以和平为主的时代, 各个国家展现实力的方式已发生改变, 竞技比赛就是一项重要的展现形式。其中, 排球运动是竞技比赛中较受欢迎的比赛项目之一, 因排球运动是以群体为主的比赛运动形式, 它能表现集体的合作默契, 体现团队精神, 能展现一个国家的民族品质。球队就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球员要存有使命感, 国家的尊严、民族的气节都表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 是球迷和国民的希望与荣誉。一个球队的组合也代表着本国的风土人情及民族精神, 所以比赛的成败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胜了, 国民在得到视觉上的享受外, 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 民族形象也更加高大;若失败, 国民虽会受到一定的打击, 但也能激励球员为下次胜利而奋发努力。

(二) 中国排球的精神文化内涵

中国一直传扬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认真求实等等优秀的民族精神, 这些民族精神对中国排球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和困境, 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一直是球员的强大支柱, 鼓励着球员们继续为民族荣誉而奋斗下去。民族精神早已潜移默化的深入到中国排球运动中, 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排球文化, 铸就了中国排球拼搏的奋斗精神, 即使在比赛最后一刻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国排球的精神内涵, 为排球发展注入新的元素, 培养了中国排球运动员刚毅不拔、拼搏奋斗、认真求实的人文素质, 这对中国社会发展、排球水平的提高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 现代人追求的目标——突显个性张扬

现代排球运动的培养以注重球员的个性发展为目标, 排球运动虽讲究团队合作, 但个体球员的能力发展也十分重要。在比赛中团队的整体实力是由各个球员本身的实力为前提的, 因此个体球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技巧, 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并且保证与球员的默契配合。比赛过程中, 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判断赛况必要时发挥个人战术能力。这里的个性张扬主要指的是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创新精神、自我挑战精神。只有培养球员的个性发展, 才能提高整体的团队实力, 才能促进中国排球的蓬勃发展。如汪嘉伟、郎平就是中国男、女排球运动员的典型榜样, 是注重个性发展的成功案例。

(四) 位置轮换的比赛方式满足了人们对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追求

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增强, 人们越来越重视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排球比赛就是一项讲究公平竞争的项目, 它不仅受体育道德精神的制约, 该竞赛的规则也同样发挥着公平的作用, 以保证各个球队在一个公正的环境下进行对决。在同一球队里也同样制定了机会均等的规则, 每当球队赢得一分, 一号到六号球员的负责位置进行顺时针的依次调整, 保证了每个球员都有展示实力的机会。但是, 这样的规则制定对球员来说更具难度, 不同位置有不同的作用, 所以每个球员必须要掌握不同位置的技术要求, 发、传、垫、扣、拦技术, 还有防守、进攻战术这些排球的要领都要达到标准要求。位置轮换的比赛方式实现了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的追求, 能提高球员的应变能力, 这也是激烈竞争环境下必须具有的素质要求。

(五) 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体育方面的关注, 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学校体育的硬件设施条件、体育活动的开展频率是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具体来源, 参赛人数的多少、参赛选手的能力、参赛选手的态度等各种主观和可观的因素都会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排球运动作为一种青少年学生喜爱的活动, 学生不经意间的相互交流都会形成一定的宣传效应, 有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学生意愿的前提下产生的, 对学校各群体都具有一定的向心作用、凝聚作用, 体现着校园群体关于体育价值的认同和态度。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方式等都会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内容。

三、总结

据相关调查可知, 排球运动不管是在日常体育活动还是体育竞赛活动中都较受欢迎。而在我国, 排球运动曾有过高峰期和低谷期的状况, 如在女排取得六连冠的优异成绩时, 我国的排球运动出现了迅猛的发展趋势, 许多城市、地区都在积极的传授着排球运动。现在, 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 实现了各领域的普及化。同时, 高校体育也以排球教学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虽然现在分化了许多的体育活动类型, 但排球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仍相当稳固, 是一种基础的体育教学形式, 促进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太华:《论排球运动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0, 26 (6) 。

8.传播语境下西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八

关键词:西藏;传播;第三极

一、人与自然:生态传播

第一集“生命之伴”,讲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人们敬畏自然,慈爱动物,在镜头中表现出极其自然的和谐世界。一开始,镜头就转向于高原的东部,一个河谷地带,这里的人们为了不与藏猕猴发生冲突,主动搬离了自己的家园,牧民多布杰每天都会来到曾经的家园,不是为了回忆,而是为了西藏特有的猕猴——藏猕猴。这时,镜头最震撼的一幕出现了,多布杰对着森林吹着口哨,霎时,从草地上、树上、森林里铺天盖地跑来了上白只猕猴,它们不惧人类,直接跑到多布杰的身边,有的在他身上,争抢着食物。牧民们每天都会定时的带着粮食喂猕猴,镜头下的他们在喂食时,笑容是那么的灿烂,猕猴们也很乖巧,一切的景象显得是那么的和谐,猎户们让出自己的家园后,藏猕猴成了这里的主人,这些镜头在一定意义上传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整个生态的和谐传播。

然而,草原上有一种让牧民最为头疼的动物——狼。它袭击羊群,对牧民的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镜头对准一家牧民它们的羊群前一夜被狼群袭击所剩无几,二十几只羊被吃。但同样是这一家对狼头疼不已的牧民家,在一个下雪天,遇到了几只小狼崽并将它们带回去,用狼吃剩下的羊肉喂它们,这一系列镜头,即显得矛盾又那么和谐动人。在镜头中,牧民说了这么一句简单而又不失生动的语言:“长大了确实可恶,但小狼还是很可爱的。”在他们心里,只要是生命,就应该被拯救!这份和谐的感动孕育在镜头中,传播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信息。

从这些的镜头中,能够很深刻的感受到人们与自然、动物之间和谐默契的关系,一切不以自身的利益出发,对待动物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与慈爱,完全将自己与他们放在平等的地位上,不分彼此,友好相处。而在这些的镜头语音中,能透露出一种生态的和谐,能传播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进一步的传播了一种信息,那就是藏族人的精神面貌,在壮美的大自然中是一颗散发碧绿色光芒的绿松石,这种对动物的慈爱,也是西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体现了藏民族的情感,因此相信它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的。

二、文化传承:艺术传播

在草原上有一种花瓣如馒头状的花,它的根茎有毒名叫——狼毒草。但就是这样让羊群避而远之的花,却能在藏族多杰的手中经过煮熟、碾碎、浸泡、光晒,最终藏纸诞生了,它柔韧、不怕虫蛀、不易变色,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多杰所在的村子拉雪,有1300多年的造纸历史,而多杰也是造藏纸的家族传承人之一,他希望将家族的这个手艺继续传承下去,这不仅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承,也代表着一门人类精神文化财富后继有人,能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而藏纸在西藏最大的用途,是与古老的印刷雕版结合在一起用于——印经,在德格印经院的存有三十多万块雕版,在印刷过程中,纸张与雕版的相遇以及人们宁静愉悦的心,都将这个过程用心的完成着,人们熟知手中印刷的是经典,它有着神圣而又崇高的地位。如纪录片中所说:“一印一刷,等同修行。”同时,这样的镜头语言所表现出的文化传承也值得深思,德格印经院的雕版印刷起到了藏文化经典的传承功能,对学习与研究藏文化提供了一个平台,对藏文化的传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这些朴实的镜头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表现出人们对于自身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们为了更好的将自己的文化传承下去,用心并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文化的传承、艺术的传播,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内容与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精神力量,从传播的角度看,无论是藏纸还是说唱艺人,这些文化的传承对于藏文化的研究发展显得意义重大,然而,这背后的精神力量也让人感受到传承的震撼人心。

三、生产生活:劳动传播

在西藏芒康的河谷两边生活着两个以盐为生的民族,上游是藏族,下游是纳西族,他们虽信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却一直和睦相处,并且他们都有一个有着上千年的古老传承——制盐。江边有着含盐量很高的卤水,盐田由当地的泥土制作,不同质地的泥土呈现出不同颜色的盐田,上游产白盐,下游产红盐,一块盐田产上中下三种盐。不仅人们在享用盐带来的美味,盐和青稞拌在一起也是动物们最爱的美食。可见通过人们劳动智慧而来的结晶,带给了大家最美味、富足的味觉,这种镜头下的生产生活一定意义上也传播出少数民族在不同传承下的劳作技艺,也是对这种代代相传的传承的传播与认知。

西藏的亚东是一个一千多人的小镇,人们来到这里都是为了治病。小姑娘白玛得了股骨头坏死,她和家人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治好她的腿病。这里的主治医生巴桑为她做了检查,而在巴桑的药方里总有一项是泡温泉。据传说,一只老鹰折了翅膀掉进温泉泡了七天,奇迹般的飞了起来,因此,称为老鹰泉。巴桑为了探究其中的奥秘,以科学的方法对泉水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其中确实有很多有助于人体的矿物质。然而,医生巴桑意识到最有效的是坏境,在镜头下的这个小镇,没有人把自己当做是病人,他们每人泡澡、吃药、晒太阳,一切自然而又和谐,人们在娱乐或者聊天,每天的心态宁静而又愉悦,这就是对付病症最好的良药。它传播给世界一种信息,那就是无论自身有多大的疾病,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心情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是心态传播。

在藏区人们生产生活的镜头下,可以发现,祖祖辈辈智慧的结晶所传承下来的技艺让人们惊叹,而同时也让观众认识并推广了他们技艺下的结晶。如对老鹰泉及石锅的运用上会起一定的传播效果。从西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内容都是西藏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罗春:电视纪录片暗示镜头的多重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2008年7月1日;

[2]金震茅:民族纪录片的文化自觉及其当代意识[J],现代视听,2014年第10期。

作者简介:李洁(1991—),女,青海西寧人,西藏民族大学新闻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新闻。

上一篇:企业有了钱容易出的问题下一篇:营养餐学生教育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