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启示优秀作文

2024-09-05

劳动的启示优秀作文(精选10篇)

1.劳动的启示优秀作文 篇一

小学作文一次劳动的启示

星期五的下午,阳光灿烂,暖暖地照在我的身上,让我的心情不禁变得快乐起来。我高高兴兴地哼着小曲儿走进教室,才发现同学们都在打扫卫生,突然想起了今天是全班同学一起大扫除的日子。

我急忙坐在座位上,看见卫生委员走了过来,说:“我们小组就差你自己了,现在你终于来了,快点儿去干活吧!”这时,我才知道自己要和另外几个同学一起去擦楼梯旁边的白瓷砖墙。于是,我拿出书包里准备好的抹布,走到楼下的水池旁边,在水管上冲洗干净后,用力拧了拧水,才跟着同学们来到了楼梯旁。

我们先从最下边的一层开始擦,原本洁白的墙壁现在已经变得脏乱不堪了,到处都是黑色的污点,墙角里甚至还挂着几张蜘蛛网,弯弯曲曲的,又细又薄,整个墙面都蒙上了一层薄薄的`尘土,脏极了。我们开始干活了,几个胆子大一些的同学先拿着扫帚把蜘蛛网从墙上摘下去,负责扫地的同学再把地上的垃圾清理干净,我拿起抹布,在墙壁上一下两下地擦着。我高兴极了,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粉刷匠,正在拿着刷子认真地刷墙,把墙涂成各种颜色的,比如红色、绿色、蓝色、黄色……五彩缤纷,看上去就像是一朵有各种颜色的大花。我就这样浮想联翩地想着,直到擦完整个楼梯后,才发现自己的抹布已经变得又脏又乱了。我又洗了一遍抹布,经过组长检查墙面已经符合标准以后,我才准许可以回教室休息了。我走进教室,发现同学们还在热火朝天干着自己的活,只见有的同学在拿着扫帚一丝不苟地清扫地上的垃圾,偶尔有灰尘飞进他的眼睛里,他也毫不在意;有的同学正在拿着冲洗干净的拖把,边拖边哼着欢快的歌;还有的同学正细心地拿着抹布擦玻璃,连玻璃框架也不放过,把它擦的干干净净……同学们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干着活儿。

又过了好一会儿,同学们终于都干完活儿了。只见,教室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地板上一张废纸都没有、亮得都能照出人影来;一张张课桌摆放得整整齐齐,就像一队等待检阅地士兵;黑板上也是擦得很干净,连角落里的粉笔末都不见了……看到教室被打扫得这么干净,同学们都开心地笑了。 从大扫除这件事中,让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2.劳动的启示优秀作文 篇二

在西方经济学中, 劳动歧视又称“劳动力市场歧视”, 其通常的定义为:“歧视是在所有经济方面都相同的个人之间的报酬差别。这些人有相同的生产能力, 只是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 如种族、性别等, 从而引起待遇上的差别。”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出现, 各种因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差异而导致的劳动歧视也会相伴产生。在劳动力市场呈现买方市场或是失业率高涨的条件下, 如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经济危机, 使我国的失业率 (特别是农民工的失业率) 大大提高, 劳动者为了就业, 可能在受到歧视的情况下接受较低的工资报酬或是不吸引人的工作, 而一些雇主也会借机滥施歧视, 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现状

目前,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歧视类型主要有:

1、行业歧视

一些劳动力流向较为集中的城市, 把劳动力市场分成较好和较差的两类, 只允许外地劳动力进入较差的劳动力市场, 而较好的劳动力市场则限制或禁止外地劳动力的进入。如一些大城市, 几乎所有较好的行业如:金融、保险、公司职员等都一定程度上限制外地人员进入, 而外地劳动力容易进入的行业往往都是急、脏、险、难、重等类型。

2、年龄、性别歧视

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广泛的存在着年龄、性别歧视。在很多企业的招聘广告中, 公然对应聘者的年龄和性别做出限制, 而实际上从所招聘人员的岗位来看, 这种限制并没有必要。

3、社会保障及福利方面对农民工的歧视

在我国, 各城市对农民工根本没有社会保障可言。农民工即使处于实际的失业状态, 也不属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所覆盖的范围, 也就不能享受到城市工人所享有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即使他们能在城市里找到工作, 也不能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而且他们往往是各用人单位遇到问题时优先裁减的对象。

4、城乡歧视

在我国, 即使农民工与市民工具有相等的劳动能力与劳动生产率, 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所获得的报酬以及进入劳动力市场所要求的条件和由之决定的进入劳动力市场所要求的数量也是不同的。

5、对刑满释放人员的歧视

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 我国普遍存在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歧视。刑满释放人员经过改造大多数都有重新做人的良好愿望, 但是他们普遍心里脆弱, 思想不稳定, 如果就业受到歧视甚至于无事可做, 很有可能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劳动力市场歧视给我国社会造成的后果

劳动力歧视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现象, 而是与劳动力市场紧密联系的一般范畴。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 与之相适应而存在的劳动力市场也被打上了深深的“二元制”的烙印, 所以, 本文主要分析劳动力市场城乡歧视的后果。

有数据显示, 我国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6亿左右, 而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耕地的减少, 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会增加。城市中每年新增的劳动人口和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城市有限的吸纳能力, 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城乡歧视成为我国现今经济生活中一个突出而普遍的问题。具体说, 劳动力市场城乡歧视造成的后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加剧了城乡差别

劳动力市场城乡歧视, 一方面使农民工与市民工同工不同酬, 另一方面降低了农村劳动力的市场参与率, 其结果必然是降低农民收入, 加剧城乡差别。1984年我国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 农民工开始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固然为家乡汇回了大量的人民币, 但是并没有缩小城乡差别。据数据统计, 1985到1989年, 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从1128元增至1915元, 净增787元, 增幅为69%, 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97.6元增至601.5元, 增幅为51%, 比城镇职工低18个百分点。1993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年, 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人数也大幅度增长。但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仅增长2%。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 实际增长12.2%, 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 扣除价格上涨因素, 比上年实际增长9.5%, (数据源自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比城镇居民低2.7个百分点。可以肯定的说, 劳动力市场城乡歧视是我国城乡差别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使经济缺乏效率

劳动力市场城乡歧视使相当多的具有与市民工同等的知识技能而又渴望就业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 形成非自愿失业, 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 由于歧视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违背, 实施歧视的企业必然会因歧视而降低利润率, 使社会遭受损失。尤其是我国的国有企业, 由于存在“制度型”歧视, 从而推动了工资成本的上升和企业利润率的下降。

(三) .阻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进展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靠行政手段实施的, 这在短期内可能有效, 但从长远看, 根本的办法还是经济诱导。劳动力市场城乡歧视会强化农村家庭生育小孩的欲望。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 虽然农民工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工作使其工作日益专业化、收入日益稳定故而有留在城市不返乡的愿望, 但是制度性的劳动力市场城乡歧视又使农民工既劳动报酬低又没有失业、养老保险, 因而, 他们仍会寄希望于下一代, 从而提高了其生育小孩的经济效用;另一方面, 由于歧视尤其是对农村生育期妇女的歧视, 使农村生育期妇女被排除在劳动力市场之外, 她们的市场工资率为零, 因而她们闲在家里生育小孩的机会成本很低甚至为零。所以说, 劳动力市场城乡歧视不仅提高了生育小孩的经济效用, 而且降低了生育小孩的机会成本, 必然阻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进展。

(四) .延缓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转移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大问题。因为城市化同时伴随着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 农业人口将转变为工业人口, 经济活动将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在中国这样一个工业基础薄弱, 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业人口基数大的国家, 造成城市化水平低的原因有很多, 但是无疑, 劳动力市场城乡歧视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五) .延缓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我们知道, 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 劳动力的价格应该直接由供求关系和边际劳动生产率决定。劳动力市场城乡歧视使农民工与市民工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所面对的条件不一, 这点突出的表现在企业招聘时的户籍限制。而且, 随着城市中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 一些城市为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 优先选择市民工来填补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岗位, 这直接减少了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数量。所以, 劳动力市场城乡歧视削弱了城乡劳动力的流动, 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这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延缓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四、劳动力市场歧视带给我们的启示

综上所述, 不论是受歧视者个人、实施歧视的部门还是整个社会, 都因歧视而不同程度的遭受了损失。就受歧视者个人而言, 虽然其具有与其他劳动者同等的劳动生产率, 但是由于歧视的存在, 使他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公平的参与竞争从而不得不接受更低的工资报酬、更差的福利待遇和更不吸引人的工作条件;就实施歧视的部门而言, 这主要表现为相对于不实施歧视而言更高的工资成本与更低的利润率;就整个社会而言, 歧视使社会失去了公平竞争的信誉, 造成了资源的低效甚至无效使用, 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从而造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低效运行, 加剧了贫富差距, 强化了社会的不平等, 给社会埋下了诸多不稳定的隐患。

因此, 积极研究和探讨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方法和措施, 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资源利用率和经济运行效率, 推进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而且还有利于我国的社会稳定。在此,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反歧视教育

劳动力市场的歧视除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外, 个人偏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反歧视教育就是让人们认识到, 尽管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别, 但是人们之间的权利却是平等的。

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 政府信用是其他社会信用的基础, 政府的任何歧视或消除歧视的做法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示范效应。因此在反歧视的过程中, 各级政府应该身先士卒, 发挥主导作用: (1) 反歧视立法。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反对歧视的法律法规来禁止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行为, 反歧视立法一方面可以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向人们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政府反对歧视, 主张人人平等, 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大实施歧视者的风险和成本, 如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 对降低劳动力歧视有积极作用; (2) 反歧视政府补贴。政府可以以税收减免、政策优惠等措施对那些反对歧视行为的企业或部门进行补贴, 这不仅是对他们的支持和奖励, 更重要的是对那些实施歧视的企业或部门的一个示范。

3、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约束, 逐步以身份证制度取代传统的户籍制度,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公平、信息通畅的劳动力市场, 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劳动力的完全自由流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4、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我国是资本和土地资源短缺的国家, 理论上在配置生产要素时, 资本和劳动力可以相互替代。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既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但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优势所在。因此, 国家在产业布局调整中, 不应片面的看重资本、土地、技术这些劣势所在, 而应当考虑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 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向农村转移和扩展, 同时采取一些优惠措施对农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加以扶持。

5、建立覆盖全国、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实行城乡“二元制”, 市民工和农民工的社保待遇有很大的差别, 绝大部分农民工都没有社会保险。目前阶段要一下子城乡一体化有难度, 可逐步推进, 逐步缩小差距。

五、总结

劳动力市场歧视是劳动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其产生的根源、表现形式及其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都是非常复杂从而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的。本文以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城乡歧视为例, 分析了歧视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后果及其影响, 并提出了一点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建议。许多不足之处, 仍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

摘要:对于劳动力市场来说, 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的价值应当取决于影响其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所有供求因素。如果与劳动生产率无关的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了正向或是负向的价值, 那么就产生了劳动力市场歧视。本文主要从劳动力城乡歧视入手, 分析了歧视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的后果及其带来的启示, 并在最后阐述了一点消除歧视的建议。

关键词:歧视,劳动力市场歧视,城乡歧视

参考文献

[1]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赵履宽《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出版社

[3]萨尔·D·霍夫曼《劳动力市场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

[4]张抗私《劳动力市场歧视成本分析》, 《财经问题研究》2001

3.知识经济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启示 篇三

关键词:知识经济;劳动者素质;启示

生产力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劳动者素质,这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大局,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教育事业的重要位置。进入21世纪,迎来知识经济的到来。面对这种新经济的挑战,每一位劳动者一定要高度重视,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得到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素质。

一、劳动者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

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为核心,建立在知识、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新经济形态。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主要表现在劳动资料的产生运作都离不开劳动者;劳动对象的创造和操作也离不开劳动者。劳动者是劳动资料的使用以及优化者,通过人为的工艺和流程使得劳动资料具某种程度的人类属性。知识劳动者具有的无限潜力为人类的经济文化的进步提供了原始的动力,因此也必然成为知识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知识经济下对劳动者素质的特殊要求

知识经济的出现代表的是一种基于新的发展观念的新增长方式,知识经济在提供了大量机遇的前提下对劳动者素质提供出了新的挑战,要树立劳动者具有国际视野的发展意识,要从世界知识经济的角度树立知识价值观。具体而言要把这种意识放置到具体工作的各个角落,充分做到推崇知识,鼓励创新。

知识作为无形资产替代原有的有形资产,成为首要推动因素,其收益价值要远远大于有型资产的效益。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已经成为共识,劳动者素质的体现必然要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以及高的文化素养。

创新精神的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上的创新在经济增长上的贡献也要远大于其他要素,随着科技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对劳动者素质着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适应知识经济的对策

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劳动者素质的素质并不容乐观,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落后,我国劳动者素质并没有完全意识到知识经济所产生的严峻挑战并没有非常重视提高自身素质,此外我国劳动者素质低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水平不完善,专业水准以及法律意识不够,尤其是缺乏创新和进取精神,没有大刀阔斧的创新勇气。因此,从目前情况来看应该要教育机构团体与国家相结合共同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并且匹配相应的硬件措施。

具体而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需要内外合并,其动力来自:物质需求,包括生活所必须的各个元素,文化娱乐等;精神需求,例如事业心、爱情信仰,兴趣爱好的满足、渴望社会地位等;信息资源获取的需求,如社会政治方面的信息,包括国家的改革发展情况等,又如经济情报以便抓住致富的机会,还包括生活文娱信息资源等;自我发展,包括家庭和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所做贡献等要求。

针对上述的种种要求,要承认其合理性,并且想办法创造能够使得劳动者的这些要求得到满足,从而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内化到自己的自觉行动之中。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有完善而合理的市场分配制度,要求劳动者的收入与素质挂钩,且与其贡献率相结合。其次,要不断加强收入的合法性管理,要求做到保护合法的收入而反对非法的灰色的收入,并且调节收入过渡差额,对于不合法的收入来源如非法所得要予以严厉打击,建立完善的累进税管理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要调节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动力,不能仅仅通过提高物质上的推动力,而是要注重物质与精神动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面提高动力源的同时也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和市场机制是否能够在资源配置上其关键作用息息相关。市场上,要做到使得劳动者素质成为就业分配等的衡量标准之一,这种风险与利益相分别的体系,能够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创造外在的动力。

出去压力与动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要有相应的方法和能力,教育的投资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是最直观的投资方式。我国教育对于劳动者的注重程度,在国模和机构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政府在对劳动者教育上的投资,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积极引导和调整,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进行投资,如鼓励具体的公司企业对劳动者素质进行培养,并且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把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紧密集合起来。

教育应该采用湿度超强的办学理念,同时要使得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紧密配合,而不是不管国家经济水平的现状而盲目投资,但是教育的重要作用又使得政府应该适当加大投资力度,也就是说教育投资的力度应该稍微适当的超过经济增长,也就是适度超前。同时,办学方式方面还可以采用多种办学方式,如采取政府与企业相互结合的联合办学以及民间办学政府投资的方式等。

要改变对劳动者的教育现状,除了要加大投资外,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从更深层次上引导和推动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产业化的进程更快更好。劳动者自身从思想上也要有新的突破,不能在发现自身素质时再来提高素质,要有前瞻性和战略性,永远保持学习态度的连续性,不断满足日益更新的科技时代要求。总而言之,我国要在全社会的高度上形成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共识,在政策上提高知识价值,只有提高全面的教育水平,才能做到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打好大环境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春香.浅谈知识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发展[J].群文天地,2011(16).

2.陈明礼.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继续教育[J].人力资源,2011(17).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盐连锁有限公司盐城分公司)

4.关于歌颂劳动者的作文劳动礼赞 篇四

劳动礼赞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年一度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眼看就要到了。每年这个时候,我的脑海里就会想起“劳动”这个人们既熟记于心,又感受不同,既创造着人类,又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展示着多彩世界的平凡又伟大的字眼。

每年这个时候,我的视野中就会浮现出那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躬身劳作、辛勤耕耘、任劳任怨、默默前行、专注自信、永不停歇的身影。因为,不管社会如何地向前发展,人们的观念如何地现代化和超前,劳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就像是吃饭、睡觉、读书、学习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少了劳动,就缺少了创造,就缺少了进取,我们人类的活动就会变得枯燥和无味,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荒芜和苍白。那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劳动,尤其是创造性的劳动,以及在劳动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与曲折,让我们读懂了生活的原义,让我们品尝出生命的原味。所以,热爱劳动,向往劳动,享受劳动,为着创造财富、创造新的生活而辛勤劳动的人们,永远都是值得大家尊重的。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神圣”,这些响亮而悠远的口号,不仅在我的脑海里回旋,而且在每个人的心田间回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依靠劳动去创造,依靠劳动去争取,依靠劳动去摘下累累的硕果。

是劳动,建成了今天的一幢幢万丈高楼;是劳动,筑就了现代化的信息高速公路;

是劳动,让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

是劳动,使浩翰的荒原变成了一座偌大的粮仓…… 由此可见,劳动不仅是创造硕果和获得幸福的手段,而且是净化灵魂和升华精神的一种方式,劳动使人聪慧,劳动给人快乐。它能洗刷人们思想上的灰尘,它能除掉人们灵魂上的污垢,使人变得崇高,使人变得伟大。

劳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劳动,是拉动社会发展的纤绳;劳动,是帮助时代进步的阶梯。人类珍惜你,世界才能春华秋实;人类尊重你,世界才能殷实厚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这句歌词尽管已经唱了很久,但我们还是要长久地传唱下去,劳动,永远让我们精神抖擞,斗志昂扬,脚踏实地,阔步前进……

是啊,人类要生存,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强盛,个人要发展,确实都离不开劳动。不畏艰辛,诚实劳动,方显出英雄本色。真正的人生幸福,只能从忘我的劳动、创造和工作中获得,这已是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

5.劳动的优秀作文 篇五

前年,我和妈妈为了美化家庭环境,在家里养了很多的盆栽植物。我们整理完后发现多了一个大花盆,之后,我和妈妈打算在这个花盆里种一个小香姜,看看它能不能长大。

我和妈妈一起从厨房里细心挑选出了一个小香姜,把它小心翼翼地种在花盆里,盼望它能长大!

从种下香姜那一刻起,我每天按时给它浇水,妈妈还对我说:“把米洗完之后,洗米水不要倒掉,浇到花盆里香姜会长得更快。”于是我每天做米饭的时候都会把米水倒进花盆里,希望它快快长大。

功夫不负有心人,才养了不到一个月生姜都发芽了。我兴奋地赶紧叫妈妈过来看,妈妈摸着我的头说:“等它长得更长一点的时候,我们就把香姜拿出来炒个香喷喷菜给你吃!”我连声答应:“好呀!好呀!”我现在特别期盼妈妈用它炒菜的那一天。

经过我和妈妈长时间的用心栽培,它已经长满一盆了啦!我终于等不下去了,我看见一点点生姜露了出来,我兴奋得一蹦三尺高,赶紧把妈妈叫过来问道:“妈妈!妈妈!这个生姜可以炒菜吃了吗?”妈妈看着我笑道:“你去把它拔出来,我给你炒一道菜尝一尝。”

我急不可待地顾不上用工具,直接用手把它挖了出来交给妈妈,只见妈妈把生姜用心地洗干净,切成细丝给我炒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包菜,我吃了一片包菜,又吃了一条生姜。而这次吃的生姜和以往的不同,这个生姜感觉更香一点,更新鲜一点,更好吃一点!我很满足,尝到了自己亲手做的劳动成果,顿时有了一种自己养活自己的成就感!!

自从那次我吃了自己亲手种的生姜后,我感觉劳动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6.劳动的启示优秀作文 篇六

一、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

劳动产品是人的本质对象化, 劳动产品本应该属于劳动者自身并于其本质相一致。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 他就越贫穷。”这样现实的生活在逻辑上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悖论:人越辛勤劳动越贫穷。这个悖论成立的关键在于, 工人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是同一个异化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不是产品从属于工人, 而是工人从属于产品, 受自己生产的产品的支配。

二、工人同劳动本身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劳动, 如果不带有外在的强制性, 充分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就会给人带来欢愉和幸福。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 是对人的否定。“从劳动的结果看, 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 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 而是属于别人。”劳动越是有力, 劳动者越是无力, 越是变得片面、畸形、愚钝、痴呆, 劳动者已经沦为劳动的机器, 劳动的创造性无从谈起。

三、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特性的本质就在于自由而又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正是这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上让人区别于动物, 而成为人本身。但是当“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时, 自由的生命活动就立即异化为异化劳动本身。人已经不是作为人, 而只不过是作为只具有肉体生存需要的劳动者, 甚至是没有七情六欲和没有需要的存在物进行生产活动。这样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不再是一个个活生生, 有血有肉的主体, 只是社会化大生产下抽象的生产组成部分。

四、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 如果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的异化, 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那么这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统治工人的异己力量, 就是资本家阶级。“人的异化, 一般说来就是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 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在这里, 马克思已认识到, 生产中的物质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 异化劳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整个社会贫富两极的分化, 是异化劳动带给社会最直观的最深层次的矛盾冲突。

通过对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分析, 异化劳动是由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 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

(一) 异化劳动由社会分工引起

马克思《形态》给出这样的总结:“当分工一出现之后, 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 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 也就是说, 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 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 这种力量驱使着人, 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以社会发展为基础所产生的分工, 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人自身生活的分裂, 从而成为异化劳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异化劳动是由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分工所引起的必然的社会现象, 它与社会制度并无本质联系, 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经济形式相适应。

(二) 分工能促进生产力的普遍发展

马克思指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 分工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分工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大规模的分工不仅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 而且使人们得以突破狭隘的地域限制, 建立了普遍的交往。个人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 人的思维和活动能力也达个了空前的高度。总之, 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异化劳动短时间不会消灭

中国梦已经成为全体中国儿女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正视异化劳动仍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性, 从而有意识的对异化劳动的自我扬弃, 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树立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异化劳动下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是金钱, 不是彼此依存相互信赖的亲情友情爱情。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也不是创造财富, 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而是如何获得更多的资本。个人奴役于金钱, 社会奴役于资本, 社会充斥的是物欲横流, 没有了前进的方向, 个人沦陷于纸醉金迷, 丧失了个人信仰。在这种背景下,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挣脱金钱和资本的束缚, 早日实现中国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劳动主体性的回归, 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中, 体现出的个体价值的幸福、尊严与成就感, 是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体生存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而在异化劳动中劳动主体处于被蔑视的地位, 劳动者不仅不能拥有劳动, 反而被劳动所出卖、占有和奴役。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依靠人民, 依靠人民的实现, 因而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劳动主体性的回归, 实现中国梦才能真正获得强大的依靠力量。

(六) 调整收入分配制度, 激发劳动创造性, 实现中国梦的动力

我国在一定时期内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很落后、人们普遍还不富裕这一最大现实国情, 决定了我国当前人的劳动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作为谋生的手段, 劳动者扮演着劳动工具的角色, 自由和创造性消失。人们被生存所逼迫不得不去参加劳动, 参加那种自己不喜欢的劳动仅仅是为了获得较高的报酬, 在这种劳动中, 人们更多地感觉到自己是被管理的物, 而不是有生命有情感有尊严的人。在这种背景下, 调整收入分配制度, 激发劳动的创造性, 极具现实意义。

(七) 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异化劳动的扬弃, 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环境

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 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是社会生产力提高进步, 经济繁荣发达, 文化欣欣向荣、百花争艳, 科学发明科技创新必不可或缺的社会条件。实现中国梦需要打破异化劳动状态下的整个社会贫富两极的分化, 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普遍存在的矛盾冲突的现实, 打造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既是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实步骤, 也是为实现中国梦所作的有效努力。

摘要: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普遍矛盾和冲突的现实。异化劳动的产生与存在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习近平强调, 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正确认识异化劳动, 实现异化劳动的自我扬弃, 对于构建中国梦,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社会分工,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2]王海英.异化劳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及当代意义——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层解读[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08, (3) .

[3]万寒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域下劳动主体性思想论略[M].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硕士学位论文, 2009.

7.劳动的启示优秀作文 篇七

关键词 劳动市场行为 激励理论 人力资源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研究从现实的心理特征基础出发认为,人的决策并非都是理性的,其风险态度和行为经常会偏离传统经济理论的最优行为模式假设,人在决策过程中不仅存在直觉偏差,还存在框架性依赖偏差,经常会在不同的时候对同一问题做出相互矛盾的选择。依据这些结论,劳动市场行为理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该理论指出,劳动决策不仅涉及当事人在劳动和闲暇之间的权衡,也涉及当事人在动机和物质激励之间的权衡。当事人在决策时也不是完全理性的最优化行为,而是他们会运用启发式思考,从而形成习惯,这种因素会影响到激励效果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人力资源管理中应更多地采取精神激励与正向激励

劳动市场行为理论发现“挤出效应”的存在。所谓“挤出效应”,是指高强度货币激励或严格的处罚会挤出员工的正常动机,导致员工工作的自觉性下降等,从而弱化了激励效果。例如,对于一些具有高度成就感和事业心的员工来说,他们工作的目标并不仅是为了获得金钱,当管理者将他的绩效只与货币收益完全联系起来,往往会使他将目标降低为正常完成工作而不是主动创新。许多实验研究表明,这种挤出效应可能来自当事人对物质激励和处罚与内在动机之间的权衡,如果激励约束制度过于严格则会压缩个人的自我控制范围,从而导致员工的自觉和自尊心理受损,迫使人们弱化所控制的活动中的内在动机,结果降低了其生产率;反之,如果是对员工的正向精神激励,就可以使员工感到组织的重视和大家的支持,从而强化员工的自尊心理,提高员工的行动自由,进而扩大了员工的自觉心理感受,改进了劳动生产率。

同时,劳动市场行为理论的研究还发现,员工是厌恶损失的,对于同样一个任务,员工接受时的报价和放弃时的报价不同,他们更在乎失去的东西。同样数额的一次奖金和罚金,他们对于后者的反应更为强烈。大量的实验经济学和现场数据均证实了这一点。厌恶损失说明员工对现有工作和报酬的关注,即他们对于解雇、降职及减薪等措施的反应更为敏感,这些措施对员工更容易构成有效约束。因此,员工也倾向于将努力的重点转向躲避解雇、降职及减薪等事件的出现,甚至为此而不惜采取造假欺骗等手段。

“挤出效应”与厌恶损失的现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也大量存在。例如,海尔集团的销售额就成为具有上述效应的强约束制度。根据海尔集团的规定,销售人员的薪酬、晋升、淘汰完全取决于销售指标的完成情况所体现出来的排名。若连续三个月完不成指标,则职位直接下降一级。若对各个产品的销售额进行横向排名,连续三个月排在最后一名,则就地免职。这样高强度的货币激励与严格处罚相结合,就导致了销售部门中“短期行为”盛行,不太关注网络规划,出现每月月底为了完成销售额指标而虚开发票的情况等。这说明,尽管员工的忠诚、信任、信心、共享与创造力是所有公司都希望得到的,但是仅仅依靠“胡萝卜加大棒”是无法得到这些资源的。

针对“挤出效应”与厌恶损失的不良后果,避免因过度采取约束政策降低员工的道德水平,劳动市场行为理论建议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更多地采取精神激励和正向激励。也就是说,一方面要重视以成就、认可、责任为中心的精神激励,增加员工的事业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要多采取正向激励,即用奖励而不是惩罚的方式来评价员工的行为与经营绩效,用正面表扬而不是批评处罚来促进员工努力。大量的事实也证明,精神激励与正向激励不仅能够增强员工的努力程度,而且还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降低员工的流动率。例如,在一个员工流动率仅为2.5%(同类财政机构的流动率高达20%)的HDFC公司中,员工谈到人们留在该公司不仅是因为公司很开放,你有机会参与到公司的决策中,洞察到商业的本质;更重要的是,你在做事时,会更加有热情和自豪感。

二、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相对小幅度的激励制度

劳动市场行为理论研究表明,员工经常拒绝对变化的认识,面对可能的变化会产生惰性。例如一个员工原先的报酬水平是1 000元/月,现提高到3 000元/月,那么一开始员工积极性会很高,但时间一长,员工习惯了这一收入水平,则提高收入政策就失效了。这说明,习惯和惰性的存在导致一次性激励政策仅仅具有暂时的效果。出现这一现象具有特定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原因。因为人们通常会努力适应一个新环境和新规则,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新规则就会转变成为习惯成为员工行事的依据。这种习惯通常会扭曲员工的客观判断,形成特定的心智模式和未来预期。当提出一项新的激励规则时,员工通常会修改原来的习惯来评估和决策,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员工又会形成新的习惯和心智模式,激励的效果就开始减退。

事实上,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未能认识到员工对变化产生的惰性,也因此设计了低效的激励机制。例如,一些企业对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越级提升,可是当新的职位对这些员工的吸引力下降而又未能获得更高职位,他们通常会“跳槽”离去。再如,企业将一大笔奖金一次性向员工发放,虽然刚开始员工反应强烈,但当等不到下一笔奖金时,一些员工就开始抱怨了。

如何化解员工对变化的惰性呢,行为经济学建议人力资源管理应该采取持续的相对小幅度的激励制度。也就是说,通过将一次高强度的激励“化整为零”形成数次的连续激励。例如,在晋升职务时,实行逐级快速提升;在改变工资时,采取分期小额增加;在发放奖金时,采取隔期少量的方式。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在制度设计上不仅关注总量状况,而且还应该关注各种激励措施在时间结构上的分布。

采取相对小幅度的激励制度也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一是应通过调查了解员工的激励反应周期、员工的最低激励水平等。二是统筹考虑员工的各项激励措施,评价其时间结构与激励效果的状况。三是改革激励制度,实行新的持续小幅度激励措施并根据其反馈信息进行修改完善。

三、人力资源管理要重视员工对报酬制度的认同

行为经济学研究显示,人们对于公平感等价值观是非常重视的。具体到企业组织内部,报酬制度的设计要贯彻公平和互惠原则,如果内部报酬结构不公平、不透明,对于人力资本比较重要的员工来说,其道德水平就会下降。例如,一名会计专业毕业生在一家大公司中得到月薪2 950元的工作,在一年的工作中,这名会计自己对待遇很满意,而她的工作表现也令雇主满意。但是当公司以3 200元的工资雇佣了另一位大学毕业生后,这名会计就开始抱怨和愤怒了。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员工的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感觉到公司的道德水平如何。

美国一个组织对32个国家的员工进行的调查表明,公平性(包括公平报酬)、关心员工、相信员工是影响员工对组织做出贡献的首要因素。调查还表明,员工将这几项列为雇主最应考虑的。一些调查研究还发现,员工们如果相信他们的主管能够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而且公司的运行也顺利,他们可能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往往超过工作本身的要求)来使公司获益。当员工们感觉到公司的高层领导有很高的声誉及一套完整的道德价值观,他们就会感到自豪及集体荣誉感。员工寻找诚实、高素质、有领导才能的老板,他们判断主管是否值得信任是通过主管的行为是否诚实可靠,为人是否正直,是否有道德准则并且是否愿意相信别人。员工们在一个相互信任和尊重的环境里会资源共享、彼此学习。相反,过低的信任度阻碍知识的流动。一个团队的成员彼此有了信任和信心就会分享信息资源。在有价值工作中的信任、帮助与公平是与高水平的集体创造性紧密相连的。

显然,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如果感到他们的劳动得到了公平的回报,就不会想寻找其他的工作机会。Sealed Ai公司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公司过低的人员流动率反映了公司员工对于自己工作及公司的态度。一位拒绝了另一家公司高薪聘请的员工是这样回答的:“我不是一个不适应变化的人,相反,我喜欢改变并且能够很好地适应它,Sealed Air公司不仅仅给予了我金钱,在这里我能够发展。”

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来说,通过企业文化和公平的报酬制度来获得员工的认同,形成员工的组织自豪感,提高员工的自我满足水平就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具体来说,一是要维持一个相对的名义工资刚性,以避免损失厌恶和货币幻觉的员工降低其道德水平。二是由于公开工资政策具有增加员工知情权等重大作用,应该实行公开工资政策。三是采取相对公平的待遇制度。包括在公司内部实行全球性统一的工资制度;根据生活水准、风险大小、生活环境好坏等因素调整工资和补贴水平。四是在报酬制度的制定上应广泛听取各级员工的意见,采取大多数认同的较为公平的方案。五是人力资源管理应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员工对公司报酬制度的认同和支持。

四、结束语

8.有劳动才有智慧 劳动的智慧作文 篇八

热爱劳动,是中华美德,如今,科技发达,渐渐地,人类便把科技与劳动结合为一体,使劳动时,效率提高,事半功倍……

我们学校美丽的生态园,曾经,是一片荒地,是我们20xx级的同学们用汗水和智慧创建的……那时,老师经常带领我们来到这片土地上劳动。提着垃圾桶、抓着小铲子,站在花圃前,与野草做着抗争……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一次……

那一次,我们来到生态园搬砖铺路。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同学们三两成群来到砖堆前,取出两块红砖,一手一块,走过一条狭窄的小路,来到种植地,把它铺到指定的位置上。几趟下来,我已汗流浃背,同学们也一定很累了吧!我望向四周,只见运动健将叶日超气喘吁吁,那已被红砖磨得发红的.手撑着身前的栅栏,脸红得像两个熟透的苹果,汗水如一个可爱的小精灵,调皮地滑过他的面庞,最后坠落到泥土中,这应该比学校运动队的训练还累吧!

再看看地头,路才铺了一小段,有些同学搬着砖要往地里去,有些同学正要往回走,可是路太窄了,有些同学不得不停住脚步等待着。

“同学们,排成一列,我们用‘接龙’的方法来搬砖!”突然,班长大声召集同学行动。接龙?我们照着班长的指挥,站好队列,每隔一臂距离站一个,从砖堆的一头一直排到园子的一头,排头的同学搬起砖来传给下一位同学,一个传给一个,最后由站在园地一头的三位同学负责把砖铺到指定的地方。

我站在中间,深红色的砖块由前往后,源源不断地从我手中经过,轻松,欢快,慢慢地,汗水不流了,面红耳赤消退了。原先大汗淋漓的叶日超,此时,一边哼着歌儿,一边欢快地铺着红砖瓦路。一串串欢声笑语中,一条条红色的砖瓦小路通向园地的各个角落……

9.五一劳动节的作文:快乐的劳动节 篇九

“五一”的时候,我全家去了“欢乐谷”。进了“欢乐谷”的大门口,首先入眼的是“欢乐谷”三期工程,那些都是最新的娱乐游戏,有发现者、ufo、龙卷风等娱乐游戏。

其中最令我难忘的却是“发现者”,他的样子的确非常像美国的发现者,他的下部有一个圆圈,是用来坐人的,一次可以坐三十个人,当“发现者”启动时,它就会飞似的转起来,速度让人吃惊,而圆圈的上面还有一条杆子,它会在那儿一直的摇来摇去,让人眼花缭乱。

当我做上这个从未玩过的东西时,我兴奋极了,它那全自动的装备和安全带让我感到一种新鲜的感觉。地面开始降下去了,头上的“杆子”也开始蠢蠢欲动了,那下面的圆圈已经把我转的不知道东南西北了,哦,“发现者”转起来了,刚开始,我感觉没什么,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己经尖叫起来了,我听到的声音非常大,好像是我旁边的那个人吧!呼!“发现者”那强有力的马达己经把我转了个90度了,我想像那些人一样尖叫一下,来轻松一下自己,可谁知,我不管怎么想叫,都叫不出来,我猛的睁开眼睛,想看看地面变得怎样了,可是,我刚睁开眼睛,立即闭上去了,眼前什么都没有,只是一片五颜六色,所谓这就是眼花缭乱了吧,都差点晕过去了。哦!不!我感觉我好像快掉下去了,我紧抓住那对我来说的是“救生圈”的东西,一抓紧,整个人都靠在那个安全盖上去了,当时我心里憋的晃,被那巨大的“发现者”控制着,摇来摇去,摇的头也晕了,“发现者”才缓缓停下来,似乎还想再整理一番我们,我站在铁板上,眼前还是那般景象――眼花缭乱,实在没有其他的词可以形容那是的情景了。

10.劳动的启示优秀作文 篇十

一、美国新生劳动力就业及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就业促进政策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严重经济危机的大规模爆发,美国的经济陷入困局,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失业人数从1929年的150万人猛增到1933年的1200万人,失业率高达25%。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产,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予以促进,并对一些弊端进行改革,史称“罗斯福新政”。“新政”重点对通货与信贷、农业、工业、运输业、电力业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措施。在解决失业问题上,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直接救济失业者、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800万个家庭领到救济款物。1934年又把单纯的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人员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新政期间,全美设有名目繁多的工赈机构,比如公共工程署、民用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全国青年总署等,这些机构组织失业人员从事植树护林、道路建筑、校舍医院建设等工作。到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救济费用达180亿美元,藉此修筑了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和医院,雇佣劳动力2300多万人,解决了大批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从1935年开始的第二期“新政”,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来巩固新政成果。社会保险负责劳动者“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一生,其中的失业保险,50%的保险费由在职工人和雇主支付(各交付相当于工人工资的1%),另50%的保险费则由联邦政府支付。

(二)二战后到二十一世纪初的就业促进政策

1.二战后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针对就业的需求,美国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法案。比如,以提供直接就业机会为目标的《就业法案》(1964年)、《1971年紧急就业法》;以提供培训机会、提高失业人口就业能力为目标的《人力发展和培训法案》(肯尼迪总统1962年签署)、《经济机会法》(约翰逊总统1964年签署)、《就业和人力培训结合法》(尼克松总统1973年签署)、《扩大工作培训和公共服务就业计划》(卡特总统1978年签署);以救济失业人员为目标的《1973年康复法》、《1974年紧急失业补偿法》(1973年国会颁布)。

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提高失业人员能力为目标的《职业培训合作法》(1982年里根总统签署)和以强化教育为目标的《帕金斯职业教育法》(1984年颁布)、《无家可归者援助法案》(1987年颁布)、《强化美国经济竞争力教育、培训法》(1988年制定)相继颁布。这个时期,美国处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漩涡之中,遭遇到新的经济萧条,制造业萎缩,信息、服务业地位上升,经济处于转型时期。为此,政府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为低收入、无业和没有技术而又面临严重就业困难的青年和失业工人提供职业培训,帮助他们获得再就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同时,提出职业培训改革的方向,把职业教育培训的对象扩大到社會的各个阶层,特别是将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纳入到职业培训中来。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美国颁布与促进就业相关的《劳动保障法案》、《就业训练合作法》、《经济复苏税法》、《小企业创新法》、《劳动力投资法案》。这一时期,美国的失业规模仍然较大,并呈现出周期性特点。据美国劳工部统计,美国失业人数从1990年的687万人增加到1995年上半年的767万人。1995—2005年间,美国失业率在5.5%左右,平均失业时间19.6周。为了应对失业压力,美国政府调整了就业政策。一是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改造和重组煤炭、纺织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通讯、环保、能源、医药、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以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绿色”理念创造就业;二是改革原有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促使失业人员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和寻求新的就业;三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提高就业服务系统的技术含量;四是推行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派遣就业,实施分享就业机会的社会政策。

(三)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奥巴马政府的就业促进政策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并因此导致大批人员失业。2009年2月,美国新增失业人口85.1万人,失业总人口达1250万人,失业率升至8.1%,局部地区失业率甚至高达12.5%。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奥巴马政府采取多项促进就业的政策,先后出台了《贸易调整援助法案》、《2008年紧急失业补助办法》、《高等教育机会法》、《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并采取以下具体措施来化解就业矛盾。

1.推出为小企业服务的法案。实施对小企业减税,政府承诺未来两年内向创造就业机会的美国公司提供临时税收优惠,企业每提供一个新的就业岗位可获得3000美元的税收减免。

2.提倡企业履行社会职责,尽可能少裁员。其目的是控制失业,减少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同时,企业主和政府也可减少支付失业保险金和救济金,避免在等待复苏期间丧失熟练的技术工人。

3.采用经济刺激政策,应对周期性失业。2009年1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奥巴马总统于同年2月17日签署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提出要创造或保住350万个工作岗位。在这份计划中,启动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至少创造了250万个就业岗位,直接用于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资金比重超过60%,同时,安排825亿美元为低收入工人、失业者和退休人员提供援助,其中40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39.5亿美元用于一般性人员的就业及培训,5亿美元用于残疾人的就业及培训,4亿美元用于就业服务。此外,美国还发起紧急情况失业补偿和联邦额外补偿项目,对已享受所有正常的州失业救济金的失业人员,联邦提供额外20周的资助资金,在失业率较高的州,如加利福尼亚州,可再增加13周的联邦补助,以帮助失业人员渡过困难。

二、美国新生劳动力就业及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的运行框架及政策特点

美国政府中促进就业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劳工部。在美国劳工部,共设有25个办公室或局,其中有12个是关系到保护和促进就业的。这些机构是:信息和公共事务办公室,负责为劳工部收集全面信息;弱小企业发展办公室,负责为弱小企业、妇女拥有工作提供咨询和服务,制定和检查劳工部的小企业政策、程序、评价;行政法法官办公室,负责主持对违反保护工人和公民正常劳动保护相关法规条款进行裁决的正式听证会;国际劳工事务局,在主管国际事务的副国务卿帮办领导下,负责劳工部的国际事务,帮助制定影响美国工人的国际经济、贸易和移民政策;劳资关系和合作计划局,负责为雇主、工会、学术团体、居间的第三方或其他团体提供改进劳资关系的技术服务;妇女事务局,负责制定有助于改善劳动妇女福利、工作条件和增加妇女就业机会的标准和政策;劳工部研究院,负责为全国劳工部门雇员提供培训和职业发展计划;行政和管理助理部长,负责人事管理、行政服务和平等就业机会等行政政策;就业与培训署,承担相关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失业保险的职责,下辖联邦失业保险机构、就业服务机构、职业调整帮助办公室、学徒和培训处、职业培训计划办公室、老年人社区服务就业计划、策略规划和政策开发办公室;养老基金和福利署,负责对美国近100万个养老金计划和450万个健康与福利计划进行管理;退伍军人就业和培训服务机构,负责退伍军人就业管理和培训服务项目;劳工统计局,负责收集、加工、分析和传播就业、失业、物价等相关的数据并努力使它的数据满足一定的社会标准。

除此之外,美国各州、县(郡)、市都有相应的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比如,加利福尼亚州设立了就业发展局(EDD),EDD通过提供服务来促进加州的经济发展,从而保持雇主、雇员和求职者的竞争力。又比如,马里兰州的蒙哥马利郡设有3个就业服务中心,为求职者提供就业和培训服务。在美国,还有为数众多的私立就业服务机构,比如我们在旧金山市参观的40小时职业介绍公司,其主要业务是提供“猎头”服务和劳务派遣,根据需要也提供直接的雇佣机会。此类公司只对雇主收费,对求职者是免费的。

综观美国的就业促进政策,有以下明显特点:

其一,就业促进体系健全。美国已建立起以从联邦政府劳工部到各州、县(郡)、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主导,社会私营职业介绍服务机构为补充的完整就业促进体系,各级各类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促进社会就业。

其二,就业促进平台技术能力较强。不论州、县(郡)、市公共就业机构,还是私营机构,都有完备的硬件和先进的信息网络支撑,雇主和求职者通过电脑终端,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人力资源的详细资料,求职者寻求工作和雇主招聘人员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用工信息发布、求职人员简历发布、远程面试的及时对接,双向选择的成功率较高。

其三,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失业保险制度。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从1935年开始建立,联邦失业税法规定,当前或上一年中,雇佣一个以上的雇员工作至少20周,或任一季度支付1500美元以上工资的雇主,都应参加失业保险计划。联邦失业税以雇员年工资的头7000美元为征税基数,税率是6.2%。待遇给付包括联邦雇员失业补偿金和贸易调整补贴、工作日减少补贴等。但美国失业保险支付水平较低,美国崇尚个人奋斗,认为过高的失业保险福利会导致福利依赖,在多数州,一般情况下,失业救济期最长不超过26周,且失业救济的工资替代率最高不超过50%。与此同时,美国还从正反两面奖惩失业者,激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积极性。奖励措施包括提供求职补助、搬家补助、就业培训补助等;惩罚措施主要是取消那些依赖失业金,不积极寻找工作或拒绝合适工作的失业者的领取资格。

其四,具有完备的就业培训与服务。《劳动力投资法案》的颁布,使全国形成广泛的一站式就業服务网,发布大量免费的就业信息,为失业者寻找工作提供便利。工作银行为失业者和雇主开辟网上互动,减少求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职业展望手册则为求职者提供职位要求、就业情况、薪酬待遇等信息,有助于提高就业效率。完备的一站式就业服务网络在失业者的再就业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加强和保护劳动力的理念指导下,政府对就业培训给予极高的关注,总统预算报告中,2002年劳动力培训项目的总财政支出为129.15亿美元,2003年为141.04亿美元,2004年达158.92亿美元。

其五,对特殊群体的就业关爱有加。一是积极促进低收入群体就业。2009年2月17日通过的《2009美国复苏与再就业投资法案》中涉及的款项,有825亿美元是对低收入工人、失业者和退休人员的援助。二是强化退伍军人的就业服务。实施退伍军人再就业计划、伤残军人延伸计划、老兵劳动力投资计划,所有服役超过180天(不包括训练期)、因公负伤军人、联邦承认的预备役军人、国家卫队成员及有资格的配偶都可享受到这项服务。三是实施刑满释放人员重回社会就业计划。以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为例,该郡就业服务中心专设劳改处(MCCF)实施此项工作,通过“一站式”服务,服刑人员可以得到一份实质意义上的就业培训课程,包括职业发展、求职技巧等。

三、美国新生劳动力就业及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政策的启示

(一)坚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从大的格局上看,“十二五”规划确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目标仅为7%,但就业任务目标与“十一五”相比没有下调,即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在经济增长较“十一五”降低1个百分点的情况下,要完成同样的就业任务,其压力是很大的。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以及低劳动力成本运行幻想的打破,扩大内需的长期性和高汇率下的经济困惑也对增加就业带来负面影响。为此,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努力实现充分就业。我们必须坚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一是选择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在发展中同时实现高增长与高就业,避免出现高增长、低就业,甚至是无就业的增长。二是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合理规划民生财政,使财政支出进一步向就业倾斜,实施有利于就业的税收、金融、产业政策,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保持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三是在确定经济发展速度时必须考虑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要求,防范失业风险。处理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处理好调结构与保就业、保稳定的关系,以就业最大化为目标,鼓励支持企业履行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尽可能做到不裁员或少裁员,降低失业周期,并将失业人员组织到相应的就业准备之中。四是把就业效应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最主要的指标。建立起充分就业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内容应包括就业率增长、失业率控制和城乡居民就业收入增长率等指标。

(二)加强就业培训与就业服务,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当前,我国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表现为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并存,且呈常态化趋势。造成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职业培训不足,导致劳动力的素质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是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过低。相对来说,美国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就比较健全。美国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法制化程度高,早在殖民地时期就沿用了英国1562年制定的《工匠、徒弟法》,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了《莫雷尔法案》,规定各州至少建立一所“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业有关的知识”的学院(即“农工学院”或“赠地学院”)。南北战争后,直到二十世纪后期,美国颁布了《史密斯—休士法案》(1917年)、《中等教育基本原则》(1918年)、《职业教育法》(1963年)、《生计教育法》(1974年)、《职业训练协作法》(1982年),使美国的职业教育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在各州、县(郡)、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中,都有推进职业培训的计划,培訓项目大部分为免费提供。在就业服务方面,美国具有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包括青年失业者、转换职业者、退伍军人、残疾人、刑满释放人员在内的全方位就业服务。在提供就业服务的过程中,“劳动力交换网”、“一站就业网”、“职业信息网”、“职业远航网”、“在线求职”等完备的网络发挥了巨大作用,雇主招聘人员和求职者寻找工作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实现。鉴于此,我们应加快完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在职业培训上,一是结合当前形势,加快建立职业培训法制体系,依法推进职业培训工作;二是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主渠道作用,将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三是从实际出发,修订职业培训补贴的支付办法,实行“学时累积制”,在保证培训效果基础上鼓励劳动者参加弹性学时职业培训。在就业服务上,一是赋予就业服务机构法定职能,处理好行政管理与业务经办的关系,调动多方积极性;二是扩大就业服务覆盖范围,将退伍军人、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群体纳入就业服务制度范围,并开展有针对的就业服务;三是加大对就业服务的资金投入,足额安排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经费和专项业务费用,加快打造覆盖全国,触角延伸至社区、行政村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就业服务,形成规范、统一、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推行就业服务绩效考评制度,为各类用工单位和广大城乡求职者提供优质服务。

(三)建立起就业导向的失业保险制度

美国的失业保险体系主要由联邦——州失业补偿计划和劳动力投资法案两部分组成。失业者享受失业补偿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五项要求:①失业前的就业经历(工资和时间)符合州规定;②在就业服务机构注册,主观愿意重新就业,心理和身体上具有劳动能力,且在领取失业补偿期间处于积极寻找工作状态;③凡因自愿离职、不当行为、劳动纠纷和拒绝接受合适工作等个人原因而失业,没有资格享受失业保险待遇;④除13个州外,其余州设置失业保险待遇享受等待期,经审核,如果基期的就业时间、就业收入和离职缘由不符合州立法规定的,可以否定失业者的申请;⑤在享受失业待遇期间,失业者须履行定期汇报求职情况的义务,如经审查失业者在领取失业金期间,懈怠寻找工作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合适工作的,则会被取消资格。而在《劳动力投资法案》的框架下,政府在人力投资方面强调“工作第一”的理念,强化技能培训,形成失业补偿、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的整合系统。借鉴美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应在以下方面力求有所突破:①总结失业保险制度运行的经验,将《失业保险条例》上升为《失业保险法》,强化失业保险的法制性。②推行失业保险、就业服务“一体化”运行机制。做到基础信息共享,“就业登记”与“失业保险待遇支付”联动,杜绝已就业的人员继续吃保险的现象。③推行大就业培训模式。将失业人员的培训纳入就业培训的范畴内,失业人员的培训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提取并入就业专项资金(分帐管理),以求做到对所有培训对象的规范化培训和管理。

(四)推行绿色就业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1年宣布了一项40亿美元的建筑节能计划,旨在提高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建筑效能,并在提高能效、节能环保的同时,在两年内为美国创造5万个就业岗位。在这项计划中,美国政府强调不会动用纳税人的税款,而是由私营部门出资。美国提出,未来10年将斥资1500亿美元大举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等,创造500万个绿色就业岗位,构建美国的低碳领袖地位。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较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十二五”时期,绿色就业将大有可为。当前,在推行绿色就业工作中,应着重在以下方面拓展:①加强绿色就业宣传,普及绿色就业理念,将“绿色”观念植入现行就业政策中;②加强绿色就业研究,制订绿色产业长期发展规划和绿色技能开发规划,为绿色就业绘制美好愿景;③加大对节能环保、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对环境影响小的产业发展,限制对环境影响大的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④加强对绿色就业领域劳动者的权益维护;⑤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建立绿色就业补偿机制,促进绿色就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上一篇:企业安全管理毕业论文下一篇: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