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句的例子

2024-10-26

反问句的例子(精选8篇)

1.反问句的例子 篇一

设问句的例子

1、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2、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3、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很绚丽很辉煌。

4、青春是人生中的黄金时期,也许有人会问,什么样的青春最美?我的回答是: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一切的青春最美。

5、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拥有13亿人口,是当之无愧的人口第一大国。

6、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7、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在 沁园春・长沙

8、他摸出的是什么?是手枪!

9、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10、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11、谁在呼唤和平?是他

12、排比与对偶的区别是什么?一、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的平行排列,对偶只限于两个句子。二、排比的形式不如对偶严格。排比的各个句子字数可以不完全相等,往往运用相同的词语;对偶的两个句子字数必须相等,而且忌用相同的词语。

13、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14、谁人创建了语文阅读作文专题博客?黄伟涛。

15、什么是合作?合作是互相配合。

16、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7、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8、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要不要提高 要提高,我们不仅是按照中国政府的计划去做,而且是在努力地实施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

19、这道题真的那么难做么?我看很好做。

20、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21、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

22、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海燕说,奋斗的人生快乐无穷。

23、太空中有外星人吗?没有。

24、信念值多少钱?信念是不值钱的,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

25、北大荒你不喜欢吗 喜欢。它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让人流连忘返。

26、这是谁的房间?这是我的房间。

27、哪位书评客声称”南方小城市民写下的关于读书,做人的那些事“?蛋挞。

28、”什么是生物?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

29、你也许以为植物都是不能运动的吧 不是。()有的植物不但能够运动,而且还会”跳舞“呢!

30、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

31、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润物的细雨。

32、是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33、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3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35、太空中有外星人吗。没有

36、父爱是什么?父爱指父亲给予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温暖。父爱是严肃、刚强的、博大精深的。

37、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38、春天在哪里?在操场上,在教室里

39、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40、”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

2.反问句的例子 篇二

《蝙蝠和雷达》 (人教版四下第11课) 中有这样一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 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一位老师提出, 把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感觉不对劲儿, 不知怎样给学生解释。

笔者认为, 这一句不是反问句。反问句多是问而不答, 人们可以从问话中体会出答案来。学生改写句子时出现两种情况:1它的眼睛特别不敏锐, 不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2它的眼睛特别敏锐, 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两个改写句都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答案从问话中找不出来, 是人们通过三次实验得出了结论:“蝙蝠夜里飞行, 靠的不是眼睛, 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原句的意思是人们对蝙蝠夜里飞行的一种推测、猜想, 这是一个测度疑问句, 考试命题不可拿来当反问句让学生改写。

3.“不是X”反问句的主观性 篇三

关键词:“不是X”反问句 主观性 功能

本文将从认知和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不是X”反问句的主观性与主观化问题。因为从对比的角度看,主观性应该是反问句的典型特征之一,而且“不是X”式反问句也有因在不同的语境里主观化增强而出现的不同变化。文章首先简述此前一些论述反问句的主要观点,然后概括性地分析反问句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最后集中讨论“不是X”式反问句的相关问题。

一、反问句的主观性问题

简言之,反问句就是表示反问或带有反问语气的句子。关于反问句(或称反诘句)和反问语气(或称反诘语气),许多学者都有研究和论述。吕叔湘先生说:“反诘和询问是作用的不同,在句子的基本形式上并无分别”,认为“反诘句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反诘句里没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否定;反诘句里有否定的,这句话的用意就在肯定。”王力(1982:85):“凡无疑而问,为的是加强语意,或表示责难,叫做反诘语气。”丁声树(1961:206)认为:“说话的人并无所疑,那就不是真正的询问,只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可以称为反问”,“同样的意思,用反问句来说比平常的肯定句、否定句更有力量。”朱德熙(1984:204)这样定义反问句:“形式上是疑问句,但不要求回答,只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他还认为:“反问句的形式和意义正好相反,肯定的形式(即不带否定词的形式)表示否定,否定形式(即带否定词的形式)表示肯定。”

据上述诸家对反问句的意见,我们可以对反问句做出几点概括性的认识:

1.句法方面,反问句的基本结构与疑问句类似;

2.语义方面,反问语气不改变句子的命题内容,反问句在语义上相当于相应的肯定或否定句;

3.句法结构和语义的关系方面,肯定的句法形式表示语义上的否定,否定的句法形式表示语义上的肯定;

4.反问句的特征和作用方面,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意,或表示责难”等等,“比平常的肯定句、否定句更有力量”。由此可见,反问句总是包含言者的主观评价和认知倾向,或者说反问句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主观性”(subjectivity)表现为言者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参看沈家煊,2001和Lyons,1977:739)。我们搜集到的反问句绝大多数具有这一特征。①例如:

(1)我不是跟你说了吗?(斥责/推托)

(2)小孩子家,懂得什么?(斥责/不屑)

(3)没有的事,谁说要辞职?(辩解/推托)

(4)深更半夜的吵什么吵?(斥责/不满)

(5)就他,好家伙,是上大学的料吗?(嘲讽/不屑)

(6)干嘛怪我呀,不是你让我别去吗?(辩解/疑惑/不满)

(7)牛大姐家啊,又宣战了,我这不是劝牛大姐的吗?(《编辑部的故事》;解释/劝慰)

(8)诶,我说,咱们不是说好了吗?最远说到太阳。(《编辑部的故事》;责怪/申明)

(9)难道你守着这件东西哭会子就好了不成?(《红楼梦》第20回;劝解/安慰/埋怨)

(10)你九太爷今年小呢,才八十八呀。你叫我寿活八十,那不是活回来了吗?(《儿女英雄传》第32回;调侃/解嘲)

总之,反问句的功能不在于表示疑问或询问,不需要听者回答。反问句几乎毫无例外地表达言者的某种(通常是相当强烈的)情绪,反映言者的主观评价,与言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主观性是反问句的典型特征之一。

“不是X(吗)”形式的反问句使用频率高,适用范围广,具有反问句的典型特征。人们在说话时,总会有意无意地把主观因素加入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作为人类心理的外化,本身就具有主观性;同时,语言反映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离开客观世界也就不会有语言的产生,因此语言同时具有客观性。而且不同的语言结构还存在主观性程度或主观性层次上的差异。下面几个例子是相同命题(propositions)变换出的不同句式:

(11)a.他去北京了。(陈述)

b.他确实去北京了。(强调)

c.找老王? 他不是去北京了吗?(反问)

例(11)a是对命题的一般性陈述,不包含明显的主观评价;例(11)b是对命题的肯定述说,表明言者主观上对命题的肯定认识;例(11)c陈述命题,表明言者主观上对命题内容的肯定认识,反映言者的心理状态(比如惊讶),甚至包含了言者对听者的态度和评价(比如“你应该知道他去北京了”或“你消息太不灵通了”)。这三个例句的主观性依次递增,陈述句式客观性最强(即主观性最弱),强调句式主观性有所增强,“不是”反问句的主观性最强,体现了一个主观化的过程。“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主观性而采用的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共时的主观化即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和形式来表现主观性(沈家煊,2001)。这一定义主要从言者的角度出发,强调言者选择某种语言结构或形式以便表达“自我”。Langacker(1991:215)认为主观化是语义转移或延伸的过程,其间对某一实体(entity)的识解(construe)由客观转向主观。②严格地说,由客观转向主观,只是主观化的一个阶段,其后已经主观化的结构和形式还有从主观性较弱(less subjective)向主观性较强(more subjective)转化的趋势,从而构成主观化的链条(chains of subjectification)。

二、“不是+体词性结构”类反问句的主观性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不是”跟体词和体词性结构构成的一类反问句的主观性及相关问题。这类反问句可以分为A、B两小类,这两类“不是+体词性结构”反问句的不同可以认为是体现了这类反问句主观性与主观化的不同阶段。

A.否定标记“不”与判断动词“是”相对独立的阶段。例如:

(12)诶,是不是星星要撞地球的事儿啊?(《编辑部的故事》)

(13)(安老爷)因指着她父母的神龛道:“你看,这岂不是你父母之命?”又指着邓家父女合张亲家太太道:“你看,这岂不是你媒妁之言?”(《儿女英雄传》第25回)

(14)我也是个带气儿的活人,难道叫人定了我去,我会不知道?这不是新样的吗?(《儿女英雄传》第26回)

(15)姐姐细想,这宝砚雕弓岂不是天生地设的两桩红定?(《儿女英雄传》第26回)

(16)难道不是老爷讲给我们听的吗?(《儿女英雄传》第34回)

(17)你说,这可不是叫人没法的事吗?(《儿女英雄传》第40回)

在这个阶段,“不是”后面是体词性成分,“不”和“是”在句法结构中相对独立。否定标记“不”与判断词“是”都重读。省略“不”,虽然命题内容发生变化,但语法上仍然成立,省略“是”则句法结构不成立,证明这种结构中的“是”还是句子的主要成分。“是”同时具有标记焦点的作用,这个阶段的标记焦点“是”是必要的(obligational),而不是可选的(optional),所以如果去掉“是”,整个结构就不合语法。这类句子比较依赖命题的客观内容,除了表达言者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之外,也强调某一客体的存在。

B.这类反问句的“不是”后也跟体词成分,但比较前一种情况,它的主观性进一步增强,主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如:

(18)哎,这不是老王吗?最近忙什么呢?

(19)这不是老同学吗?有日子没见了,快屋里请。

(20)这不是大领导吗?光临寒舍,有何见教呀?

“不”和“是”无重音,线性结构虽然与A类一致,但实际上“不”和“是”已经语法化为一个焦点标记。这种结构中“不是”可以结合发音为[pur],可以省略(弱化)为“不”。如例(18)中“老王”是听者,直接存在于语境之中,属于典型的旧信息,因此“不是”标记的是一个对比焦点。这一类句子格式多为“这不是+体词性成分”,此类“不是”反问句在语义方面毫无贡献,不能为话语增添任何新信息,甚至不强调旧信息。比如例(19)中言者并不是要说明或强调“某人是老同学”这一命题,可以说纯粹是主观性的表达,具体到例(20),则只是表达言者的欣喜和意外。这类句子总是出现在对话的开始处,作用在于开始对话和建立互动,具有话语语用功能。

以上“不是”后跟体词的A、B两类反问句可以看作主观化的两个阶段(或层级)。比较“不是+体词性结构”反问句的两个阶段可以发现,在第二个阶段里否定标记“不”与判断动词“是”语法化为对比焦点标记“不是”,反问结构主观性增强,由比较依赖命题的客观内容到只具有话语和语用功能。这说明主观化和语法化存在联系,语法化的过程常伴随主观化过程。

三、“不是+谓词性结构”类反问句的主观性及相关问题

这类反问句由“不是”后跟谓词性结构构成。依据主观化的程度,也可以分为A、B两小类。“不是+谓词性结构”的A、B两类跟“不是+体词性结构”的A、B两类在主观化层次上不是对应的。

A.“不是+谓词性结构(吗)”里的“不是”是焦点标记。例如:

(21)我不是跟你说了吗?

(22)算了算了,明天再走吧。你看不是还下着雨吗?

(23)谁乐意干这一行?你还不知道我,不是没辙吗?

(24)老陈,你不是刚才还说更加复杂了吗? (《编辑部的故事》)

与“不是+体词性结构”A类反问句不同,这种“不是+谓词性结构”反问句的“不是”不能分析为否定标记与判断动词的组合,而只能分析为一个整体,“不是”后面大多是旧信息。例(21)“不是”后跟“跟你说了”,“我”对“你”说过的话是言者与听者共享的信息,类似的例子还有例(22)。显然,这种反问句中的“不是”是对比焦点标记。语音方面,这里的“不是”可以结合发音为[pur],“不是”可以省略(弱化)为“不”,与“不是+体词性结构”的B类一样。因此,可以认为“不是+谓词性结构”的A类反问句在主观化层次和“不是”的功能上与“不是+体词性结构”的B类反问句具有一致性。

B.上文谈到的“不是+谓词性结构”反问句强调言者与听者共享的信息,另一部分“不是+谓词性结构”反问句有些不同。以下例子来自广播电台的热线节目,内容主要是关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5)(背景:某人的车被朋友借去,发生刮擦事故,两人因此闹矛盾。对话双方:车主和热线主持人)

车主:……叫他打的去,嫌贵,我不是刚买了辆车吗,这就缠上我了,非要借,不借就不走……

(26)(背景:一女士家庭不和,丈夫要离婚。对话双方:某女士和热线主持人)

某女士:那天吵了几句,他就不理我了,我们不是今年夏天才结婚吗,他非要离婚……

(27)(背景:一男青年认识一女青年,两人恋爱,双方家人反对。对话双方:男青年和热线主持人)

青年:她爸妈都不同意,我们不是在一个工厂打工吗,她爸把她锁家里了,不让她见我……

这种“不是”反问句,不同于A类“不是+谓词性结构”反问句,B类反问句都呈现弱化倾向,一方面,“不是”没有重音,反问句中对比焦点的重音也削弱了;另一方面,基本不具备提示共享信息的功能,不起强调作用。相反,这类反问句传达的多数是新信息,即并非言者与听者共享的信息(电台主持人与热线参与人)。这使得此类“不是”反问句类似于插入句/插入语,体现出与上下文的不一致性,如反问句的话题与语段的大话题不一致,语义上不具有承接关系,而是提供维持话语进行的辅助(通常是必要的)信息。以下对这种反问句试作两种解释:

(一)言者主观性的体现,即言者对自己熟悉的事情(如上例中婚姻和汽车)倾向于用旧信息(对于言者而言)的形式把它们包装起来。言者的这种倾向说明言语活动以及参与人所采用的言语策略是同参与人的认识直接联系的,与客观世界并无直接联系。换言之,言语行为通过人的认识框架与客观世界产生联系,言语基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认识是具有主观性的,未必符合客观。把旧信息定义为言者与听者共享的信息,就不能很好地解释上例中的现象。信息的新旧实际上是由人的认识决定的,同样的信息,根据说话人识解的不同,既可以以新信息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旧信息的形式出现,所以判断信息的性质不能机械地以真值条件为标准。请看下面的例子:

(28)甲:他今天去上海?

乙:谁去上海?

甲:谁?你们办公室那个老王啊!

甲认为乙知道去上海的某人,所以用第三人称“他”指代某人,并放在话题的位置上,这是典型的旧信息处理方式,是基于甲的认识框架的处理方式,但实际上乙并不知道这个“某人”,对于乙来说,“某人”是未知信息,所以产生了交流阻断,直观地表现为甲有些吃惊,并且不能如预期的那样继续话题,而要先解释他先前判定为旧信息的“某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以旧信息的形式出现的未明信息做出解释才能使谈话顺利进行。

(二)例子中这种言者以完全不考虑听者的信息占有程度,仅以信息是否为言者个人所熟知就将该信息用旧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主观性的最大化,体现的是言者的另一种主观心理/感情,不同于第一种解释,言者促使听者站在言者的视角上,或者说促使听者移情于言者,拉近听者与言者的心理距离和感情距离,这种行为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下意识的。反问结构的这种使用可以认为是一种话语策略。

四、结语

传统意义上对汉语反问句的分析基本上是在结构形式和语义两个主要方面。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到,反问句总是包含言者的主观评价和认知倾向,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或者说主观性是反问句的典型特征。

“不是X(吗)”反问句从构成上看原本是否定式反问句。“不是+体词性结构(吗)”反问句大致可分为A、B两个小类,A类里的否定标记“不”跟标记焦点的“是”相对独立,这类句子除表现了一定的主观性之外,还比较依赖命题的客观内容。B类比A类主观性进一步增强,“不是”已经语法化为一个焦点标记(对比焦点)。这类问句通常处在对话的开始,具有建立互动的话语语用功能。可以认为“不是+体词性结构(吗)”反问句的A、B两类体现了主观性的两个层级。

“不是+谓词性结构(吗)”从主观性角度看也可以分为A、B两小类。A类里的“不是”已经语法化为一个焦点标记,主观性程度相当于“不是+体词性结构(吗)”的B类。“不是+谓词性结构(吗)”B类跟A类不同,整个反问句都呈现弱化倾向,不具备提示共享信息的功能。这类反问句传达言者所知而听者未知的信息(即非共享信息)。从功能上看,这类问句类似于插入语,提供维持话语进行的辅助(通常是必要)信息。这类反问句是主观性的另一种表现,即言者对自己熟悉的事情用旧信息(对于言者而言)的形式包装起来,以传达共享信息的方式建立与听者的话语关系。

注 释:

①本文的例子主要来源于日常谈话记录、电视及广播节目对话材料

等。文中引《儿女英雄传》据西湖书社1981年版,引《红楼梦》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书名后均标明回数。

②Langacker (1991:215)的原话是:“Subjectification is a semantic

shift or extension in which an entity originally construed objectively comes to receive a more subjective construal.”

参考文献:

[1]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方梅.疑问标记“是不是”的虚化——从疑问标记到话语语用标

记[A].沈家煊,吴福祥等.语法化与语法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33卷),2001,(4).

[6]王了一.汉语语法纲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7]徐烈炯,潘海华.焦点结构和意义的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2005.

[8]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9]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0]Croft,W.and Cruse,D.A.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1]Lyons,J.Semantics vol2.[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12]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Descriptive

Application vol2.[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3]Hopper,P.J.and Traugott,E.C.Grammaticaliz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4.短一点的反问句 篇四

2、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

3、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4、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5、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

6、居里夫人只要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都可以解决了吗?

7、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8、人们怎么不希望车子能停下来,不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9、人难道可以没有一点精神吗?

10、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

11、班主任难道不应该以身作则吗?

12、浪费时间难道不就是浪费生命的表现吗?

13、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

14、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

15、我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不是正是这样的野花吗?

16、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

17、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18、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19、王老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20、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5.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换(教案) 篇五

一、教学课时:两课时

二、教学内容: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互换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更进一步学习和运用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从练习中找到常用的互换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会在观察实践中总结出学习的方法; 3.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修改,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熟悉并掌握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方法

五、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卷、日常教学具

六、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发兴趣: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呢,老师先给大家看一个小小的视频。看视频的时候老师有个小要求——视频中的小男孩遇到了什么困难?你能帮他解决吗?好,接下来请大家认真看视频,并思考老师的问题。(多媒体播放小视频)2.视频播放完毕。

师:现在大家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吗? 生1:安迪不明白他爸爸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生2:安迪做的土豆太辣了。

生3:我能帮他解决,我觉得他爸爸的话意思是“你不能放这么多辣椒”。„„„„

3.师:同学们想得可真多,而且也有人帮安迪想出办法了。那我们现在把爸爸说的话和你们理解的话放在一起看看,有什么发现吗? 生:它们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就是不能放很多辣椒。

师:说得非常好!它们是不同的句子,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换!(板书课题,并全班齐读)

(二)简要阐述,了解大意:

1.多媒体出示课题——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换。2.师:同学们看这个标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1:什么叫反问句啊? 生2:什么叫陈述句呢? 生3:“互换”又是什么意思呢? „„„„

3.师:那老师现在就给大家简单地讲解一下什么叫反问句,什么叫陈述句。多媒体展示→以最简单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区分陈述句和反问句即可→出示一些小练习让学生区分陈述句和反问句。

(三)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

1.对比观察:①你怎么能放这么多辣椒呢? ②你不能放这么多辣椒。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了吗?

生1:相同点是它们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生2:我发现第一句话多了一个“怎么”。

生3:第一句还多了一个“呢”字。

生4:第一句的“能”变成“不能”了。

„„„„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发现了这么多地方。刚才我们就大概了解了一下什么是陈述句和反问句,那这两句话哪句是陈述句,哪句是反问句呢?

生: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是陈述句。

师:嗯,对。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是陈述句。那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生:一样!

师:既然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句式又不一样,那反问句到底是怎样转换成陈述句的呢?同学再来看看这个句子。“饿了难道不吃饭吗?”

师:它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给大家两个句子,大家看看哪个是对的? ①饿了不吃饭。②饿了要吃饭。师:哪句是对的?

生:第二句。

师:恭喜大家!答对啦!那我们再来观察观察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呢? ①饿了难道不吃饭吗? ②饿了要吃饭。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生1:第二句话的“难道”不在了。

生2:“吗”也不在了。

生3:问号变成句号了。

生4:第一句的“不吃饭”变成“要吃饭”了。

„„„„

师:看来大家都是孙悟空呀,眼睛这么亮!老师都不得不夸大家几句啦!

2.总结归纳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的方法:

师:同学通过观察,发现了反问句和陈述句之间的不同,那现在就跟着老师一起来总结一下吧。(在黑板上贴出两个句子,方便学生边观察边总结)①你怎么能放这么多辣椒呢? ②你不能放这么多辣椒。

第一点:去掉“怎么”、“难道”(出示例句)

第二点:讲反话——“是”改成“不是”,“要”改成“不要”,“能”改为“不能” 第三点:去掉——“吗”或者“呢” 第四点:把“?”改成“。”

师:总结到这里,同学们觉得下面还有吗?(生:没有啦!)不对哟,当然还有的。就像我们的数学里面有验算,语文一样也有的,老师给大家总结了一个第五点。

第五点:检查——句子是不是通顺的,意思有没有改变

→句子改完之后还要读一读,看看是不是通顺,原来的意思有没有改变。

3.课堂小练习:

(1)多媒体出示课堂练习,请学生当场作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做出评价。(2)老师给出一个不常见的反问句,让学生改成陈述句。(如果大家都会做,就略过,如果大多数学生都不会,就再讲一讲)

(3)发放课堂练习卷,学生马上做,做完之后抽取一两个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老师做评讲,错了的同学及时改正,有不懂的马上请教老师。

(四)陈述句转换成反问句:

1.对比观察:①你不能放这么多辣椒。②你怎么能放这么多辣椒呢?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总结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的方法,那我们现在再来观察观察,一起开动脑筋,来总结总结陈述句转换成反问句的方法,好不好?(生:好!)

那你们发现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了吗?

生1:相同点是它们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生2:我发现第二句话多了一个“怎么”。

生3:第二句还多了一个“呢”字。

生4:第二句的“不能”变成“能”了。

„„„„

师:有了先前的经验,同学们现在发现起来真是跟坐了火箭似的飞快!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句子。

①饿了要吃饭。

②饿了难道不吃饭吗?

师: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1:第一句话的“难道”不在了。

生2:“吗”也不在了。

生3:句号变成问号了。

生4:第一句的“要吃饭”变成“不吃饭”了。

„„„„ 师:老师觉得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老师啦!总结起来真是又快又准!

2.总结归纳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的方法:

师: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了反问句和陈述句之间的不同,又总结了出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的方法。那现在就跟着老师一起再来总结一下陈述句转换成反问句的方法吧。(在黑板上贴出两个句子,方便学生边观察边总结)①你不能放这么多辣椒。②你怎么能放这么多辣椒呢?

第一点:加上“怎么”、“难道”(出示例句)

第二点:讲反话——“是”改成“不是”,“要”改成“不要”,“能”改为“不能” 第三点:在句子最后加上——“吗”或者“呢” 第四点:把“。”改成“?”

师:同样的,我们不能忘了检查。

第五点:检查——句子是不是通顺的,意思有没有改变 3.课堂小练习:

(1)多媒体出示课堂练习,请学生当场作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做出评价。(2)老师给出一个不常见的陈述句句,让学生改成反问句。(如果大家都会做,就略过,如果大多数学生都不会,就再讲一讲)

(3)发放课堂练习卷,学生马上做,做完之后抽取一两个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老师做评讲,错了的同学及时改正,有不懂的马上请教老师。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其实反问句和陈述句之间的互换非常的简单,只要你们牢牢记住今天老师交给你们的方法,以后在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换世界里,就打遍天下无敌手啦!能不能做到啊?(生:能!)

七、作业布置:

1.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换练习小卷子一张; 2.把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换方法背下来。

八、板书设计:

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换

①你怎么能放这么多辣椒呢? ①饿了要吃饭。②你不能放这么多辣椒。②饿了难道不吃饭吗?

九、教学反思:

6.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微课设计 篇六

知识点:句型转换练习

一:自然导入

由园地中反问句与陈述句导入 出示课题:《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 二:整体感知

一、什么是陈述句?

陈述句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也就是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它包括肯定句和否定句两种。陈述句在书写时句末用句号。

二、什么是反问句?

1、反问句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明知故问:句子本身就包含着答案,是不需要回答的)。

2、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3、反问句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4、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朗读时语调较高感情色彩更为鲜明。三:句型练习

(一)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方法:

1、加疑问词:难道、怎么、怎能、哪里„„

2、找否定词:不,非,没有„„

3、加语气词:呢,吗

4、把句号改成问号。

5、读一读,句子的意思不能改变。例如:

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正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陈述句)

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难道不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吗?(反问句)

(二)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否定形式的反问句换陈述句:去掉反问词和语气词及问号,还要去掉否定词,再加上句号。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那浪花所奏的正是一首欢乐的歌。

2、肯定形式的反问句换陈述句去掉反问词和语气词及问号,再加上否定词和句号。

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这点小事,不要妈妈担心。四:重点小结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即:有“不”去“不”,没“不”加“不”。

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4、把句子整理通顺。

7.英汉附加疑问句的对比研究 篇七

英汉两种语言在各自表达中虽然都有否定形式, 但是由于汉语使用者与英语使用者受到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的影响, 形成了不同的认知方式, 继而反应在语言形式上, 就有了不同的表达。英语往往通过对谓语动词的否定来达到对宾语或状语的否定, 而汉语则采取直接对宾语或状语进行否定的方法。对于否定疑问句回答, 英语采取根据现实情况来作答, 可以不考虑疑问句里的否定词;汉语则首先根据疑问句作答, 进而实现与现实情况相一致的作答。下面我来着重介绍一下英汉附加疑问句。英汉附加疑问句在语调及意义、位置及答语、语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上有一定的异同,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比较。

1 英汉附加疑问句的构成

英语附加疑问句的构成比较复杂, 一般分为两种形式的疑问句, 一种是反意疑问句, 即陈述部分是肯定则疑问部分是否定, 陈述部分是否定 (否定前缀不属此类) 则疑问部分用肯定;另一种则是非反意疑问句, 则陈述部分和疑问部分是一致的, 两者都肯定或两种都否定。另外, 陈述部分一般由陈述句, 少许由祈使句或感叹句, 极少由省略的疑问句或单个词语组成, 疑问部分则主要是动词加上主语构成,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也存在特例, 如使用“right?”, “eh?”, “then?”, “hunh?”等。

汉语附加疑问句的肯定和否定的变式则与它前面句子的肯定或否定形式无关, 它主要取决于说话者的语用意图, 即说话人倾向于征求对方意见时, 多采用肯定变式, 而当说话人要强调句子的内容, 表示一种不容反驳的口气时, 多采用否定变式。这时, 这种附加疑问句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反问句。另外, 汉语的陈述部分也可以由陈述句、命令句、感叹句、疑问句甚至词组或词语构成, 而疑问部分也可以用“嗯”、“啊”等。

2 英汉附加疑问句的语调及意义

在交际中, 说话语调的变化也会导致说话者所表达意义的变化。英汉语附加疑问句一般用于口语中, 所以语调的变化同样会导致意义的变化。

英语附加疑问句有其特定的语调来表达特定的意义或情感。在上文所提及的反意疑问句中, 若说话者句末使用升调, 则表示说话人对所述内容把握不大, 希望对方加以证实, 或说话人为了语气委婉, 表示客气;若说话者句末使用降调, 则表示说话人对所述内容较有把握, 期待对方同意, 或仅为提起对方的兴趣, 而这类疑问句相当于陈述句, 如You’ve met my cousin, haven’t you? (升调:你见过我侄子, 对吗?降调:你见过我侄子, 对吧?) 。在另外一种非反意疑问句中, 语尾一般都上扬, 表示对对方所言抱着关心、怀疑或讽刺的态度。

而汉语附加疑问句一般都是使用升调, 可以表示把事情的正反面 (肯定和否定) 并列说出来, 让听话人选择一项答语, 如“是不是”;表示猜想 (半信半疑) 的疑问句, 说话人有初步看法, 但不十分确定, 希望得到确认或证实, 如“是吗”;或是明知故问, 表面上提问, 实际上是一种强调的陈述说法, 并不需要答复, 如“可不是吗”等。如:Speak quietly, can’t you? (升调) 说话沉稳些, 不会吗? (降调) 中句末用升调表达了说话者强烈的不耐烦或警告的情感。

3 英汉附加疑问句的位置及答语

英汉附加疑问句成分的位置基本上一致, 一般为陈述部分在前, 疑问部分在后。在英语附加疑问句中, 成分的位置基本上没有变化, 分布比较稳定, 中间也极少插入包括称呼语等在内的其他成分。而汉语附加疑问句的陈述部分和疑问部分的分布则有一定的灵活性, 两部分之间有时 (尤其在口语中) 可以插入其他成分, 如他们还会继续这么做, 你们说, 是不是?有时疑问部分可以放在陈述部分之前, 如行不行, 你们别去了?甚至还可以直接粘附在陈述部分之后, 如, 这是他们的错不是?

英汉附加疑问句的答语部分一致, 但是英语的附加疑问句存在特殊的规则。在英语的附加疑问句中, 当陈述部分是否定时, 答语yes是表示“不”, 否定说话人的话, 而no则表示“是”, 肯定说话人的话。而其他的则与汉语附加疑问句一致, 确认对方的陈述用肯定答语, 而否定对方的陈述则用否定答语。

4 英汉附加疑问句语用功能对比

从语用学角度看, 只要能够很好的完成交际过程, 英语中, 即使语法规则不规范的附加疑问句也是有用的。附加疑问句, 在形式上属于疑问句, 当然就具有获取信息和寻求确认的疑问句功能, 但任何一门语言在功能和形式上, 常常不能一对一地划等号。美国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中出现的大量的附加疑问句显示, 英语附加疑问句有五种主要功能和一些次要功能, 它们依次为:

表示推断:So you left him, didn’t you?

表示同意:John said that the meeting was to be held next Wednesday, wasn’tit?

表示证实:English can becalled a world language, can’tit?

表示怀疑:you say Margaret opened the door, don’t you?

表示意见:Peter says the weather was good.———No, it was bad, wasn’t it?

以及继续会话、表达兴趣、幽默或讥讽等。现在, 附加疑问句已经成了流行俗语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的用法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用法范畴。

然而, 汉语的附加疑问句基本就两种功能, 一种是获取信息和寻求确认的功能, 另一种就是强调说话方所说。汉语附加疑问句一般都是可以表示把事情的正反面并列说出来, 让听话人选择一项答语, 如“是不是”, “对不对”, “行不行”;表示猜想的疑问句, 说话人有初步看法, 但不十分确定, 希望得到确认或证实, 如“是吗”“对吗”“行吗”;或是明知故问, 表面上提问, 实际上是一种强调的陈述说法, 并不需要答复, 如“可不是吗”等。

总之, 英语和汉语的附加疑问句在语调及意义、位置及答语、语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上存在着一定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本文则主要从构成成分、位置、语调、答语、功能及其所表达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对比。通过比较发现, 英汉附加疑问句虽然载体不同, 语法结构相异, 但是所承载的信息内容和交际功能是相同的;语法形式虽然不同, 但是有着相同的语法功能和意义。附加疑问句作为会话中的重要部分, 受到各种语境和交际情况和环境的制约, 只有考虑到语境的影响, 才能更准确地使用英语和汉语的附加疑问句。

摘要:本文从英汉附加疑问句的构成、语调及意义、位置及答语、语用功能对比入手, 对英汉附加疑问句的对比进行分析研究, 证明在交际中, 附加疑问句成为话语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口语中地位非常重要并且应用广泛。

8.反问句的例子 篇八

【关键词】语法 疑问句 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比较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96-01

使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A)什么是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在陈述句中要着重询问的部分用疑问代词所构成的疑问句,是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它的基本格式是∶

1.主语(疑问代词)——谓语?如∶

谁——说话?

2.主语——谓语——宾语(疑问代词)?如∶

他——买——什么?

他——在——哪儿?

3.主语——谓语——(疑问代词)?如∶

他——怎么了?

印尼语也有这种像上列的基本格式似的,下列就是使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它的格式是∶

1.主语(疑问代词)——谓语?

如∶S+P

Siapa berbicara? (印尼语的格式=S+P )

谁——说话?

2.主语——谓语——宾语(疑问代词)?

如∶S+P+O

Dia menbeli apa? (印尼语的格式= S+P+O)

他——买——什么?

Dia di mana? (印尼语的格式= S+P+O)

他——在——哪儿?

3.主语——谓语——(疑问代词)?

如∶S+P

Dia kenapa? (印尼语的格式=S+P)

他——怎么了?

B)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的特点。

1.这种疑问句和陈述句的词序完全一样。如∶

小王在这儿。(陈述句)

谁在这儿?(“谁”在主语位置上)

小王在哪儿?(“哪儿”在宾语位置上)

2.疑问代词放在要求答案的位置上。如∶

他们干什么?(要求回答宾语“什么”)

他怎么了?(要求回答谓语“怎么”)

印尼语也有这种疑问句和陈述句的词序。如:

xiaowang di sini. (陈述句)

小王 在 这儿。(陈述句)

Siapa di sini? (“Siapa”在主语位置上)

谁 在 这儿?(“谁”在主语位置上)

xiaowang di mana? (“mana”在宾语位置上)

小王 在 哪儿?(“哪儿”在宾语位置上)

C)使用有疑问代词的疑问句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种疑问句句尾常用语气助词“呢”,“啊”。语气比较婉转。如∶

他在哪儿呢?

他在哪儿啊?

你找谁呢?

你找谁啊?

在印尼语想要表示疑问句一般末句也经常使用语气助词“ya”。语气平常也很婉转。如:

Dia di mana ya?

他 在 哪儿 啊?

Kamu cari siapa ya?

你 找 谁 啊?

参考文献:

[1]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李德津,程美珍.《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2003年版.

[3]何洪峰.《现代汉语语法及其教学》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的参考资料.

[4]Suparto, ST.BA. 2003. Tata Bahasa Mandarin itu Mudah. Jakarta: PT Puspa Swara.

[5]Suparto, ST., BA.2005. Lancar Berbahasa Mandarin. Jakarta: PT Pustaka Internasional.

上一篇:ICU诗朗诵因为有你在,ICU更精彩!下一篇:散文典型题例整理资料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