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qx第二课时教学反思(19篇)
1.jqx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一
汉语拼音第6课jqx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声母jqx,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正确书写。
2、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一.复习
1、小朋友,在我们的汉语拼音大房子里面,已经住进了17位字母朋友,它们是6个单韵母:ɑoeiuü,声母:bpmfdtnlɡkh,在读单韵母的时候声音应该高高的,读声母的时候要又轻又短,谁 能按照 老师的要求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2、如果我把这些声母请到卡片上来,你还能认识它们吗?(开火车抽卡片读)
3、现在这些声母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请你和同桌商量一下,把它们按顺序排列一下。(指名一组学生排列)。教给排顺序的方法:默念声母表,念到哪一个就把哪一个排上去。
(设计复习主要分三步走:
1、诵读汉语拼音字母大房子中的字母,为的就是让学生熟练诵读已经学过的字母,在平时的每一节课中逐渐呈现和深化记忆,到最后完成完整的汉语拼音字母表,基于平时的积累,学生学起来也会相对轻松一点。没有了突然呈现的突兀感,对于年幼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更容易接受并熟记。
2、开火车抽读声母,目的是让学生辨清音认准形,音形结合不混淆,并且让尽量多的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发言的机会,同时用激励的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他们生成的还有小小的集体荣誉感,这比单调的指名读要好。
3、排一排顺序,由同桌商量后两人上来操作,让学生在认读的基础上进行有序的排列,一可以加深他们的记忆,二能巩固声母表,在前者正确认读的基础上更进一层。三让学生学会排顺序的方法。这样一来,既避免了教师在黑板前协助学生手忙脚乱,无暇顾及坐在下面的小朋友,又提高了拼音学习的效率。)
二.新授
(一)1、今天我们再来认识3个声母朋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精美的图画,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和谁在干什么?猜猜她们会说些什么?
(这一环节旨在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对今天要学的三个声母进行发音上初步的尝试,体现学生主体的意识。教师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和谁在干什么?由于问题的指向性很强,所以学生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是会讲的来说,所要学的三个声母必然会蕴含子啊他们的说话中。由于学生还小话说得难免有疏漏,教师适时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慢慢养成完整说话的习惯。最后,教师把学生说的内容有序地整合小结,引导学生养成有顺序地看图、说话的习惯。)
2、教儿歌:星期天,洗衣裳。洗衣机,嗡嗡响,妈妈洗衣我帮忙。(领读——指读——请小老师领读)
(学习语境歌,本课的语境歌特别简短,节奏感很强,琅琅上口好读好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更自然地把jqx和生活中的常用字联系起来。)
(二)儿歌中藏着今天要学的3个声母:
j:
1、指名学生领读
2、开火车读
3、贴图,说说为什么这样贴。
4、找谐音:什么j
(同上学qx)
(出示要学的三个声母,先让会读的孩子当小老师,并不遗余力地表扬他当老师有多么好,激发全体孩子的表现欲和学习积极性。从心理学角度说,每个人都有表现和获得别人肯定的需要,所以,老师不必冲前锋,可以把机会给有学习优势的孩子,让他们带动别的孩子的学习,这比老师单纯地指挥学生读的效果来的好。接下来让学生试着把卡片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地通过对图的联想熟记声母的读音。这一联想的过程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和语言,课堂也变得生动有趣了。在认完每个字母后,老师再领着学生读一读,这是必要的,一来为了正音,二来把学生的智慧呈现到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去,他们听了会很高兴很有成就感。)
课中操《一个拇指动一动》
(一)1、出示卡片:有位聪明的小朋友给这三个声母画了三幅画,请你看一看,字母和画像吗?哪里像?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
2、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来说一说:
j:玩积木jjj(i字加弯jjj)
q:气筒打气qqq(像个9字qqq 反写p字qqq)
x:双剑交叉xxx(一个大叉xxx)
3、领读
(二)写字
1、翻开书观察笔顺表,一边看一边用手指在桌上写一写jqx,说一说笔顺。
2、指名说说自己喜欢的字母怎样写。(生说师写)
3、描红。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认清形并正确书写。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表形图,讨论字母和表形图之间的关系,像不像?哪里像?再请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来说一说。其间,教师给时间让孩子们讨论组织语言,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当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当然也是最拿手的交流时,教师则在一边适时提供帮助,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联想记忆新的知识,给每一个声母编了琅琅上口有助记忆的口诀。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学生就在这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认清了字形。
写字环节的设计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上的笔顺表,动手动口,在桌上书空,并轻声说一说笔画。然后请学生教老师写一写,“你说我写”这其实是一个矫正和范写的过程。学生会有一种被重视的喜悦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就亲近了许多。最后让学生在书上描红,趁热打铁地练习,让孩子对新的声母印象更深,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jqx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二
1.能将笔画繁多的字写端正。
2.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等读书方法品读重点句段, 感受搭石所蕴含的美, 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 积累语言, 学习运用, 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5.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体会搭石中看不见的美。
【教学流程】
一、指导书写, 质疑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 (指板书, 读课题) 。
1.反馈指导写字。
(1) 昨天你们写了课文生字, 老师批改后发现, 许多同学平衡的“衡”写得不端正。要写好这样笔画繁多的字, 有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 就是记住这个字压在田字格横中线与竖中线上的笔画, 这样字在格中的位置就正了。来, 举起右手, 现在就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
(2) 师边范写边提示:记住这一竖压在竖中线上, 这一横压在横中线上……
(3) 拿出书写纸, 按这样的方法, 自己练习写两个“衡”, 争取一个比一个有进步。 (生写, 师巡视。提醒写字的姿势)
(4) 写好的可以再写一写与“衡”字结构相同的“涨”字、上中下结构的“暴”字。都写好了, 对比昨天写的这两个字, 是不是写得更好了。付出努力有了收获一定很高兴吧!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根据学生书写情况而定, 重点指导学生书写中出现的笔画繁多的字写不端正的问题。
2.质疑引入。
(1) 让我们带着这份收获的喜悦, 再次走到作者刘章爷爷家乡的这条小溪边。 (出示课件, 播放音乐) 你们听, 小溪正唱着欢快的歌儿向前流淌, 咦, 这是什么? (指搭石图)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对搭石已有所了解, 关于课文有无新的疑惑、不明白的问题?
(3) 是啊, 这小小的搭石, 这普普通通的搭石, 怎就能成为一道风景呢?搭石除了搭起一条路外还搭起了什么呢?现在让我们深入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出第一课时学完后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既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增强阅读文本的敏感度, 教育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品质, 又是为落实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服务。后面的教学也由学生的疑而展开, 实现以学定教。
二、自读文本, 捕捉镜头
1.翻开课本103页, 默读课文第2、3、4自然段。
2.大家静静地读了, 也默默地想了, 说说看作者围绕搭石写了哪些人摆搭石、走搭石的特写镜头?
3.会读书的孩子, 会把一段段文字读成一幅幅画, (出示四幅图) 这叫想象画面读书 (板书方法) 。这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都蕴藏着秘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 并在默读后检查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情况, 从而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三、品读“摆搭石”, 习得读书方法
1.接下来, 我们就抓住这其中的一个镜头、一个画面, 去细细地品味。 (出示摆石图) 这是作者特写的一个镜头, “人们摆搭石画面”也是课文中的插图,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镜头的, 谁找到句子读一读?
2.生读句子 (出示书上原句) 。是这一句话吗?呀, 这句子好长呀, 如果老师把这长长的句子瘦瘦身, 改成像这样 (出示改后句子:上了点年岁的人发现搭石不平稳会找来石头搭上, 才离开) 。请你读 (生读句子) 。瞧, 改后的句子变简洁了, 是不是比原句好, (不好) 怎么不好? (生一时语塞)
3.不着急, 咱们对比着读一读, 注意这些红色的文字, 给你什么感觉? (第一轮老师读原句, 生读改句子;第二轮老师读改句子, 学生读原句)
4.孩子们, 当我们把目光聚集在这一个个红色文字上时, 你体会到什么? (这是一位一心为他人着想、心系他人、无私奉献) 的搭石人。
6.交流写话的内容。孩子们, 你们笔下的一幕幕都在告诉大家“搭石无声, 搭石人有爱, 这爱不正是家乡的_____ (指板书:一道风景。生读) 。
7.小结学习方法:都说文章不是无情物, 一字一句总关情, 抓关键词反复地读, 用心去想, 就能读出文字背后暗含着的情。
【设计意图】这一片段设计在语言文字训练上, 落实“读、说、想、写”;在内容感悟上突显“人们内在的心灵美”, 两者互相融合, 前者是基础, 后者是提升。通过对比读、“抓关键词, 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感悟摆搭石人的善良、纯朴。
四、迁移运用, 合作探究“走搭石”
1.接下来用上“抓关键词, 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从第3、4自然段中选择一段喜欢的内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思考你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在这个词语旁边写上批注。
3.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读书体会。
预设交流片段1: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
生1:我们学习的是“一行人走搭石”的内容, 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乡亲们走搭石一种和谐的美。
生2:我们小组也学习这个片段, 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乡亲们走搭石的有序, 不争不抢, 让我感受到一种谦让有序的美。
师:关注到相同的词语, 却有不同的理解, 读书能读出自己的思考, 真可贵, 老师很赞赏。
师:没有人踩脚, 没有人跌入水中, 该是有人指挥吧。 (生摇头) 没有人指挥, 那么默契、那么有序, 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协调有序) 。
师:谁还从这句的哪个词读出了美?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象着说一说。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让学生在反复动情入境地读后把优美语段积累下来, 长期坚持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预设交流片段2:交流第四段。
生:我们抓住“总会”、“等”、“让”这几个词体会到家乡人的“谦让的美德”。 (生板书)
师:谁从这句也读出了谦让的美, 请举手的同学读一读。
生1:我们小组从“伏下”这个词体会到年轻人的尊老敬老。 (生板书)
生2:我从“理所当然”读出, 在家乡帮助别人已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 人们十分地谦让, 十分地淳朴。 (生板书)
师:体会得多深刻啊!请你们小组读一读家乡人这敬老的情怀。
【设计意图】这里引导学生喜欢哪部分就好好读哪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去读书、感悟, 使阅读的过程成为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感受和独特体会的过程, 同时也让学生养成读书时作批注的良好习惯。
五、升华情感, 回应解疑
1.课文读到现在, 你觉得这搭石还仅仅是一块块普通的石头吗?它搭出了什么?作者在课文结尾这样写道——— (课件出示:搭石不仅联结着___也联结着_____) 。
2.让我们用最美的音, 最真的情, 齐声赞美搭石, 赞美家乡的人们吧!
3.课始提的问题都解决了吗?回读第一段。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 回归质疑, 搭石上看得见的美与看不见的美都一一尽收学生眼底, 课止疑释。
六、拓展延伸, 抒写美
同学们, 搭石的美, 我们看在眼里;搭石的美, 我们记在心里。其实, 这样的美也在你身边, 就蕴含在那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中。请你带上发现的慧眼, 学习作者捕捉生活中一个个美的镜头、感人的画面, 完成课后练笔。
3.jqx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59-01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新词。
2.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明白“跑得快的是云彩”。
3.品味文中的重点词语,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云彩比月亮跑得快。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情景图,播放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师:我们在前面已经学过了《夜色》这篇课文,今天老师再一次带同学们欣赏美丽的夜空。瞧!天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月亮在云彩中穿行,多美的夜晚哪!快看,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他们对着天空指指点点地说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师:瞧,月亮姐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复习生字,学习新词
出示生字、新词(点击课件)
师:原来月亮姐姐给我们带来的是知识的礼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师:月亮姐姐还想考考大家会不会读这些词语。(点击词语)月亮姐姐给大家带来了多么宝贵礼物啊!看来小朋友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咱们就继续来学习课文。
(三)朗读和感悟
1.整体感知课文。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读课文,(课件出示)同学们读完了课文后都知道了什么?
2.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月亮在云彩里穿行时是什么样的?
①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穿行”意思,如小鹿在树木里穿行。
②演一演:让三名学生做云彩,一名学生做月亮,演示月亮穿行的过程。
③课件演示月亮“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课件出示句子)
a、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b、为什么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④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2)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图)
①师:小朋友对着天空指指点点在说什么?
②师:请同学们边读边画张大勇和李小文说话的句子,再分角色读。
③师:大家一开始相信小文说的话吗?小文会有怎么样的表情呢?会说些什么?
④师:当别人不相信你的话时,你会怎么办?
⑤师(过渡):到底谁说得对,他又怎样证实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3)学习第四自然段
(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画李小文用什么办法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
(课件出示句子:李小文说得对,云彩确实比月亮跑得快)
①理解“确实”:的确,和事实相符。
(齐读第四自然段)
②师:你喜欢李小文吗?你觉得李小文是个怎样的孩子?
(四)总结全文
1.师: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师:生活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希望大家像李小文那样,留心观察生活,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多动脑筋来解决。
三、教学反思
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出示、视频演示、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如“穿行”一词,通过“演一演”的形式,让三名学生做云彩,一名学生做月亮,演示月亮穿行的过程。学生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自然明白了“穿行”的意思,笔者再说出词义,加深了学生对该词的理解。此外,学生通过自读、分角色朗读对话、男女生赛读等形式,领悟了“是云彩走得快,而不是月亮走得快”,理解了课文内容;懂得了李小文是通过认真观察发现事实真相,在看问题和认识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采取一定办法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在朗读指导上不够到位与深入,有些关键词句如“一会儿明,一会儿暗”“是……不是……”等学生读得不到位时,笔者没有及时引导读好,今后可以通过范读等形式来指导学生朗读。
4.《长城》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四
雁北路小学石珍霞
《长城》是一篇篇幅较短的课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介绍了长城长、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等特点,歌颂了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并能通过朗读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难点是让学生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在试教过一次后,我根据试教时学生的课堂反馈与对课文思想的感悟情况对教学过程重新进行了设计,以便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步步深入进行感悟。课始,在复习了生词之后,我马上出示课文的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提出疑问:为什么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接着我让学生从“远看”与“近看”两个角度,图文结合了解长城的特点。远看长城,让学生抓住“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等关键词,并结合拓展资料,通过朗读,体会长城的长。近看长城,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结合图片、板书理解城墙的设计,从而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还拓展长城用于军事防御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
第三自然段对劳动人民的联想与歌颂是重中之重。我让学生抓住“站”“踏”“扶”“自然地”等关键词,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并体会作者身临其境时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我还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说话,让学生弄明白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修筑长城的,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由衷的敬佩与歌颂。接着我让学生联系前文解答疑问“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最后我利用外国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升华。
本节课顺利完成了教学内容,思路清晰,抓住教学重点,通过到位的朗读指导,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感。本节课有两大亮点,一是板书设计,二是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想象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话“读着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不过,本节课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还有待改正:
1.没有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对课文的思想感悟不深,对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不足。
2.没有大胆地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急于求成,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或朗读。
3.课堂总结不够全面。应该结合板书,对讲课时讲漏的内容进行补充,并应结合课文运用比喻、列数据、准确用词等方法渗透写作方法教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5.《白鹅》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五
在课堂上,我安排孩子们分组自学,自学前让孩子们讨论该如何自学,该解决哪些问题。经过数次的训练,孩子分组的时候能够协作自主地学习,但是学习效率比较低。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我要和孩子们共同努力想办法解决。
6.《假如》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六
本篇诗歌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为了实现此项目标,我设计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体品读,男女生轮读,齐读,整体悟读等多项活动,使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通过我动情的朗读,感染了学生,使学生产生了心灵的共鸣,体会到了诗歌表达的情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最后拓展延伸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能恰如其分的续写诗歌,使本堂课的教学活动达到了高潮,实现了“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的这项目标。
不足之处:本人对课改的理念领悟有限,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信任,没有充分放手,活动开展处于半扶半放状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创设适合学生实际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7.《一路花香》(第二课时)教学 篇七
苏教版第七册第14课
设计理念
《一路花香》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意是: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 也不能妄自菲薄。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比较抽象、难懂的, 但此文对于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是非常有意义的。于是, 我以破水罐的心理变化为切入点, 以其“惭愧→一丝快乐→伤心”的心路历程为教学线索展开这一课, 使学生入情入境, 真正与文本、人物进行对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教师生动描述并板画) 在印度, 有这样一条小路, 一边只有杂草碎石, 一边却百花争艳, 芳香四溢。人们走过这条小路, 都不禁会赞叹:真是一路花香! (板书课题)
2.过渡:昨天, 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还认识吗? (出示词语, 重点强调带点字的读音。)
过渡:这一路花香和谁有关系? (两只水罐)
二、了解两只水罐的不同特点及其运水的不同结果
1. (出示两只水罐图片) 一只水罐 (有条裂缝) , 一只水罐 (完好无损) 。
2.理解“完好无损”, 说出其反义词:残缺不全、破烂不堪、千疮百孔。
3.那么我们就不难想象, 它们在运水时, 好水罐——— (生: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 破水罐——— (生:只剩下一半的水。)
4.我们想象的和课文中的一样吗?把书翻到76页, 读一读, 找一找, 用横线画出最能表现两只水罐不同特点的词语。
5.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读好“总能、满满的、只剩下”这几个重点词语。
三、学习破水罐和挑水工的第一次对话
过渡:同学们想一想, 破水罐残缺不全, 只能运半罐水, 它的心情怎样?
1.默读破水罐和挑水工的第一次对话, 找出描写破水罐心情的词语。
2.找出“惭愧”一词并理解其意思。 (做错了事, 心里感到不好受。)
3.想象:好水罐和破水罐各自会怎么想?
(好水罐可能想:你看我多了不起, 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 我多骄傲呀!破水罐可能想:我真是个没用的东西。)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教材, 分析两只水罐的内在心理活动, 为以后体会文章的寓意作好铺垫。】
4.指导朗读破水罐 (不好意思) 与挑水工 (大度) 的心理状态。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使学生入文入境, 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进而由读文过渡到说文, 写文。】
四、学习破水罐和挑水工的第二次对话
1.引读课文第3自然段开头第一句。
2.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一路花香的美景到底是什么样的?
3.谁来用我们学过的成语或诗赞美这一路的鲜花? (万紫千红、百花争艳、五彩缤纷、姹紫嫣红、五颜六色、万紫千红总是春、满园春色关不住……)
【设计意图:对于一路花香的美景, 文中只是只言片语, 一带而过, 此处是学生补白文本、拓展思维的绝好机会。首先, 请学生想象一路花香的美景, 然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四字成语或诗句形容美景, 以此对其进行读写的整合训练, 从而达到以画促读, 以说促读, 由读到写, 运用积累语文素材, 内化语言文字的目的。】
4.想象:如果你走过这条小路, 你会有什么感觉? (这花儿真美呀, 真是百花争艳, 芬芳扑鼻。)
当行人走过这条小路, 他们会怎么说? (这么美的花儿是谁种的?是谁浇灌的?)
5.继续引读“这美好的景象使破水罐感到一丝快乐”。 (板书:一丝快乐)
问:为什么破水罐只感到“一丝快乐”? (因为它又漏掉了一半的水, 仍然感到伤心。)
(板书:伤心)
6.齐读挑水工说的话。
(1) 找出反问句, 换一种肯定的说法, 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a.难道你没有注意吗?
b.如果没有你, 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儿呢?
(2) 默读挑水工的话。同桌讨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写下你的感悟。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感悟自然也是多元的, 教师不应该告诉学生统一的寓意, 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静心品文, 用三言两语记下感受。只要学生能结合实际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无论深浅, 都是有价值的。】
以下是学生感悟到的:
一路花香, 表面看是破水罐浇灌出来的, 而实际上是挑水工的功劳。
挑水工有智慧, 聪明大度, 心地善良, 能换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好水罐这么骄傲,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换成破水罐? (好水罐的骄傲, 不是得意忘形, 而是自豪, 所以没有必要把它换成破水罐。每个人都各有长处, 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板书:要正确认识自己)
【设计意图:教师注重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准确把握课文寓意。】
(3)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体会。
在班里, 你可能是个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 学了这篇课文后, 你会想……
在以后的日子里, 你可能是个不太出色的人, 想想小学时学过的这篇课文, 你会想……
7. (课件出示) 欣赏美景, 听老师范读, 再度回味挑水工的话。
五、
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
齐读全文, 说说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名人名言:
夫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 (屈原)
恢宏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
八、小练笔:破水罐听了挑水工的话, 它会怎样?
8.jqx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八
1.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
2.懂得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珍惜水资源的良好习惯。
3.用自身行为影响家人及同学、朋友共同节水。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刚刚打来的一瓶自来水,你们看这一瓶水值多少钱?(同学们议论纷纷,作价不等)我们使用1吨自来水,收费1元。换个说法,1元钱可以买来2000瓶这样的水,1毛钱可以买200瓶,1分钱可以买20瓶水。也就是说,这样的一瓶水,价值是5分钱。把这么廉价的一瓶水倒掉你会心疼吗?(同学们再次议论纷纷,意见不一)
今天我们就认识一下水的价值——《从一滴水说起》,然后再发表你的看法。
(出示课件首页)
【点评:这部分虽是导入,但已深入了课文主旨。教师欲擒故纵,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二、探讨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离不开水?
生1:我们每天三餐离不开水。
生2:我们每天洗脸、刷牙、漱口离不开水。
生3:我们洗澡、洗衣服离不开水。
生4:我们洗碗、养花、养鱼,也得用水。
师:大家再想一想大的方面如农业、工业等方面呢?
生1:我知道炼钢铁得用水。
生2:我知道造纸也得用水。
生3:我知道庄稼要丰收也得用水,果园想丰收也得用水,所以,农业离不开水。
生4:大自然也离不开水。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离不开水,我们人类更离不开水。大家知道我们人体水的含量是多少?
生:60%。
师:那小孩儿呢?
生:80%。
师:人体中水的含量低于多少,人的生命就会出现危险?
生:20%。
【点评: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隐于学生后面,适时点拨,学生自然能兴趣盎然,如数家珍,列举水在生产生活中的种种作用,这恰是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发现的过程,意识到水真的是太重要了,是生命之源。】
三、假想地球上没有水会是什么样?
师:水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有这么重要的作用,连大自然也和水息息相关,那大家闭上眼睛冷静地去想想,假如没有水,我们的生活生产会怎样?地球会怎样?
(同学闭目思考,纷纷举手)
生1:没有水,我们会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到处臭味熏天,污物到处都是。
生2:我们没法刷牙、洗脸、洗澡、洗衣服……
【点评:这个想象过程,拓展了学生自我发现、自我体味的空间,是触及学生心灵的过程,更是由预设而生成新的思考过程。】
四、认识水资源及水危机
师:我们的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那是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覆盖着海洋。是不是说明地球上的水很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资料,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学生阅读资料,并纷纷举手准备发言。)
生1:地球上的水很多,但我们能用的淡水很少。我知道大量的淡水又以冰的形式存在于南北两极,人们根本无法直接利用。
生2:从这些资料上看出我国的水资源更少。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才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如果别人有四瓶水,我们中国人才有一瓶水。
生3: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我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我们这里已经限制用水了,一个月每人限水2吨,多用就得交高价钱。
【点评:这一环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还培养了学生收集、归纳信息的能力。】
师:同学们,自然原因造成我们水资源先天不足,而河水污染,水浪费又使水资源的短缺加剧。
(教师演示水污染课件,学生说明其中内容)
师:你们明白了什么?
生:水污染、水浪费,使我们本来就短缺的水资源走向了危机。
【点评:本环节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水资源危机的忧虑。】
五、回归生活,寻找水资源浪费现象
师:水浪费现象在工农业生产中随处可见,如我国工业上万元产值用水量是91立方米,而发达国家仅用9.1立方米,我们是他们的10倍。那么,我们在生活用水方面有没有浪费的地方?
生1:洗手、洗脸时水龙头一直开着。
生2:我喜欢用水冲手,把水放得大大的,冲在手上很舒服。
生3:妈妈洗菜时一直开着水龙头。
……
六、演示课件,节约用水
师:我们用水如此奢侈,然而,我们有多少同胞却在忍受着焦渴的煎熬。
(贫困山区、西部地区缺水资料)
师:这时你想说什么?
生1:节约每一滴水。
生2:珍惜每一滴水。
生3:节约用水光荣,浪费可耻。
课件演示,生齐读:人类如果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师:那我们该怎么做?
生1:喝水时,喝多少打多少,剩下的下次喝。
生2:用完水关好水龙头,看到有人浪费水要制止。
生3:用水时不要把水龙头开得太大。
生4:劝诫家长要珍惜水。
生5:要把可以再次用的水,重复利用。
(播放课件,演示水的重复利用,学生讨论。)
【点评:此环节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使落实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七、作业
在学校、家里调查用水情况,然后根据节约用水计算出节水量。最后将自己的调查和建议讲给亲朋好友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共同提高节水意识。
课后反思: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是想方设法来拨动学生心弦的过程。无论是欲擒故纵的导入,还是回归生活的发现,尤其是让学生从大量资料中了解我国水缺乏的现状,都是对学生心灵的一种震撼。而通过资料归纳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触及心灵的过程。这样,学生是在用心来感受水之珍贵,进而对浪费水的行为和现象发出愤慨,真正意识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课堂上的预设达到了目的,也有了新的生成。
本课教学设计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每个环节紧紧相扣,使明理与导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英才学校)
9.《莺》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九
布封的《莺》是生动说明的样板。教材编写者也有意识地想要强调这一点,所以在课后第二题中设计了《百科全书》中一段对莺的介绍文字,意在让学生体会到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的差异。
在第二课时进行分析的`时候,把如何进行生动的说明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推进教学的线索。选择不同的语段进行分析,有描写生动的语句,有运用拟人修辞的语句,有语言包含作者情感的语句,有说明文中用词准确恰当的语句。教师和学生一起品析,得出结论,如果想要使自己的语言生动,那就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接下来,完成课后的第三题,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一种小动物,体现它们的一种特点,比如乖巧,比如警觉,比如驯良。
《莺》第二课时的教学,读与写有一以贯之的线索;很好地理解了课后习题的编写意图。
这样的课,思路清晰,达到了用教材教的目的。
10.《掌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十
第一,关注情感的激发。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要让学生写出好文章,首先就要让学生乐于动笔。本堂课的教学,教者注意通过交流课件演示、片断引导、语言激励等手段激发学生习作欲望,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习作训练之中。
第二,关注思路的开拓。叶圣陶曾经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作文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一篇习作的完成必须经历从思维到表达的过程,想好是写好的前提。据此,课上,吴老师努力在引导学生“写法”上下了功夫: 1,先是让学生回忆过去有关“趣”事,触发习作兴奋点,让学生浮想联翩;接着通过片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引发,并且通过“温馨小提示”启发学生把想要写的情节说具体。2,采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让学生欣赏,指导写景、写人的先后顺序,这样一步一步地展开学生的思路,放飞的思想。
11.《鸟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通过品读课文2-4自然段,认识鸟岛多彩的世界,体会群鸟快乐的生活,培养学生自觉爱鸟、护鸟的意识。
3学会生字“朋”“类”“筑”。
4了解因果关系句式不同的构句方式,指导学生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鸟岛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鸟多,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来试试。(生再读)
2上节课,我们初步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些词语朋友还记得吗?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出示:陆续闻名中外筑巢安家
热闹各种各样密密麻麻
(1)自由读。
(2)咱们祖国的语言可美了,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一首诗,想着画面再来读,老师相信,你们的感觉一定不一样。不信,你们试试。(生自由想象画面练读)谁再来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知道了青海湖西部有一个叫——(海西皮的小岛),那就是一(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
(4)过渡:今天,让我们再次踏上鸟岛,好好欣赏那儿奇特的风光。
二、品读2-4自然段
(一)感悟春天鸟岛的奇特
1春天来了,鸟岛是什么样的呢?打开课本,自己好好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
2(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小朋友们,在春天的鸟岛,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先引领学生抓住“一群一群”“陆续”体会许多鸟儿先后赶到鸟岛这一奇特的景象,再播放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欣赏、感受。)
3一群一群的鸟陆陆续续地飞来,这景象多美呀!自己读读,感受感受。(生自由读后,指名读、评读,齐读)
4引读:是啊,它们都在这里——(生: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5知道鸟儿为什么选择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引领学生讨论鸟岛的气候、环境适合鸟类居住、生活问题)
6过渡:春天的鸟岛迎来了一群一群的鸟儿筑巢安家,那么六月的鸟岛又是什么样儿的?自由读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好,放声读吧。
(二)品味六月鸟岛的热闹
1学生自由读文,感悟
2引导交流:六月的鸟岛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鸟多窝多蛋多)
3小朋友们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鸟多、窝多、蛋多表现出来呢?好,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课件出示第3段文字)
4谁来试试?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相机分句指导。
(1)指导品读第1句(课件出示第l向)
①教师引导学生抓“最热闹”“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体会鸟的数量多、种类多、颜色多、大小不一。其间,多媒体相机出示各种各样鸟的画面,使学生通过画面感受“热闹”“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
②这鸟岛不愧是鸟的世界,能把这美妙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导朗读)
(2)指导品读第2句(课件出示第2句)
①指名读,要求其他小朋友注意听。
②评价:你感觉鸟窝多吗?哪里让你感觉鸟窝多?(密密麻麻)
引导学生理解“密密麻麻”。密密麻麻这个词让你想到什么了?(许多人聚在一起开会;热闹的大街上人头攒动;夜晚天空中繁星闪烁;许多蚂蚁聚在一起抬食物)
是啊,这里的鸟窝多得就像热闹的大街上攒动的人头,夜晚空中的繁星。聚在一起的蚂蚁。来,把你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指导朗读
(3)课文第3句告诉我们鸟蛋也很多,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好,自己读读。
①指名读
②是啊,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全是鸟窝,窝里是蛋,窝外也是蛋,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又多又美,好,让我们一起读这句,好好体会体会。
③齐读
5指导背诵
(1)读了这一段,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六月的鸟岛鸟多,窝多,蛋多,多么奇特的景象啊,要不要亲眼去看看?(课件按鸟多、窝多、蛋多的顺序出示相关的音像图片)
(2)看得出来,小朋友们都被眼前这奇特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住了,想把这些深深地记在脑海里吗?其实啊,看着画面想课文内容就是一种很好的背诵方法。另外,还可以根据课文描写的顺序:鸟多、窝多、蛋多这三个要点去背诵,自己试试看。(学生各自练习背诵)
(3)抽查背诵情况。
(三)体会人鸟相处的和谐
1过渡:如此独特的景观,使青海湖鸟岛成了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出示第4段文字)。
2引读:这些游客们伸手——(生:就能拾到鸟蛋),随处——(生:都能捉到幼鸟)。捉到幼鸟,拾到鸟蛋是那么——(生:容易)。可是,却没有人——(生:去碰一下),因为——(生: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3通过引说强化因果关系句式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师:因为——生: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师:所以——生:没有人去碰一下)
4读了这段,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引导学生对游客说,对岛上的鸟说,对青海湖的人们说,对自己说,还可以对地球上所有的人说。)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青海湖海西皮小岛有了更深的了解:春天,群鸟归来景象奇特;夏天,岛上的鸟、窝、蛋多得密密麻麻;走进鸟岛,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人与鸟相处得是那么和谐。这儿真不愧是闻名中外的鸟岛。是名副其实的鸟的世界,鸟的天堂。
三、课堂练习
(一)因果关系旬式训练
1出示课后练习第4题的两个句子:
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1)这两句有什么不一样?(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品读知道两个句子不同之处是一个前因后果,一个前果后因)
(2)小结:原来啊,因果关系的句子,表示原因的部分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表达的意思都一样,
2巩固练习。
(1)出示第二节第1句“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2)引导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式把句子换个说法。
(二)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生字,还有三个,咱们来读读(课件出示生字“朋”“类”“筑”,学生认读)
2仔细看看这三个生字,看谁能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学生各自观察、识记)
3你想教大家学哪个字,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交流识记字形情况)
12.《金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二
《金子》是苏教版 (国标本)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22课, 主要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开时, 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 从中受到启发, 便留下来种花, 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指望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本文内容简明, 情节曲折, 但其中蕴含的道理较为深刻,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勤劳致富”, 而要充分认识到彼得身上所具有的坚持不懈的品质和眼光独到的智慧。教学时应让学生认真读课文, 并根据课文进行适当的想象, 以加深体验和感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 深入理解“真金”的含义, 体会彼得勤劳、智慧、坚持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金子”的含义, 懂得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金子”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同学们昨天已经初步学习了《金子》这篇课文,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 这些词语看谁读得又准确又响亮。
出示词组:
蜂拥而至淘金一无所获
几乎翻遍挖掘埋头苦干
倾盆大雨小草若有所悟
全部精力鲜花不无骄傲
生默看, 指名读词。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这个故事吗?可以用上上面的这些词语。
生说, 师引导、补充、纠正。
二、学习课文
师:课文中彼得的梦想是什么?彼得有没有找到金子呢?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请大家默读课文, 勾画相关句子。
生默读课文, 找相关句子, 教师巡视指导。
师:默默地读, 用心地读, 边读边想边勾画是很好的学习习惯。
了解学生对此问题的看法, 指名汇报。出示第二自然段:彼得……他失望了。
提问:你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彼得没有挖到金子?
师:有一个词写出了他此时的心情, 你能找到吗?他为什么“失望”?说说你的体会。
教师相机引导:埋头苦干了几个月:时间之长;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工作量之大;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忍受着孤独寂寞;也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结果却是一无所获。
师:如果是你付出如此之多的辛劳却一无所获, 你失望吗?读出你的失望。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看样子, 彼得真的是没有在这里挖到金子。可为什么还有同学认为他找到了金子呢?你是从哪段话中看出的?
生汇报, 出示第七自然段:五年以后……土地里。
提问:这里的“金子”其实就是什么?
明确:鲜花
板书:鲜花
师:发现自己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的彼得此时的心情如何?
理解:不无骄傲:非常自豪, 很高兴。
齐读最后一段。
师:让彼得感到非常自豪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五年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金子, 更为重要的是像他这样最终成功的还有别人吗?你从哪个词中看出来的?
强调:唯一 (理解意思) 。
再次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哪些句子写出了彼得的与众不同, 他的“唯一”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读划,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 教师相机引导明确:
(1) 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
师:即使绝大多数淘金者扫兴离去, 彼得还是选择一个人默默地坚持着, 他是唯一坚持的人。
板书:坚持
引读句子:所以彼得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
(2) 彼得若有所悟
师:彼得从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中若有所悟到了什么?
出示:“这里……成功的……”
提问:你们喜欢鲜花吗?你觉得彼得会成功吗?
生汇报, 指导读。
引导:这场大雨使得彼得的生活出现了转机, 给他带来了无尽的财富。难道看到下雨, 看到长草的人就他一个吗?可那么多来此地淘金的人中只有彼得一人想到了种花, 说明了什么?
师:彼得具有独到的眼光, 拥有一个充满智慧的大脑, 彼得是唯一看出这块土地的肥沃并想到了种花的人。
板书:智慧
引读句子:所以彼得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
(3) 彼得留了下来……鲜花。
师:五年中, 又是他一个人付出了全部的精力来培育花苗, 收获了美丽娇艳的鲜花, 这也是他的唯一之处。
师:书上对彼得在五年间如何种花的过程描写较为简短, 但种花这件事真的就这么简单吗?他需要做哪些事情?
生汇报。
强调:全部精力
想象补充:当彼得看到花苗上有虫时, 他_____;看到野草和花苗争抢营养时, 他_____;看到花苗渴得无精打采时, 他_____;……
出示图片, 感受花的美艳, 再观察书中插图。
引导:你想说什么?
板书:勤劳
齐读第6自然段, 体会彼得勤劳的品质。
引导:就这样, 一年过去了, 彼得收回了所有的成本;两年过去了, 彼得开办了自己的鲜花公司;三年过去了, 彼得买了新汽车;四年过去了, 彼得住上了新别墅;五年过去了, 彼得在银行里的存款越来越多。彼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你为彼得感到高兴吗?为他感到骄傲吗?难怪他自己也不无骄傲地对人说——
出示最后一段, 齐读彼得的话。
讨论:他找到的“真金”是什么?
明确:他找到的不是真的金子, 而是发财致富的方法, 更是从中悟出的道理。
讨论:你从彼得成功找到“真金”的经历中明白了什么?
生汇报, 师小结:坚持+智慧+勤劳=成功
引导:还等于什么? (财富、幸福、实现梦想……)
提问:同学们, 你有什么梦想?
生汇报。
总结:同学们, 坚持不懈的彼得用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找到了发家致富的方法, 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你们现在还小, 可能其中一些道理还不太明白, 我想, 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 你们一定会从彼得的故事中有所感悟, 有所收获的, 也一定会找到属于你们自己的“金子”的。最后老师衷心地祝愿大家梦想成真!
13.第二课时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篇十三
课始,学生对于孔子这人物基本不了解,最多只限于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名句,所以,首先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我特别以孔子的两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导入,再介绍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从中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课后再引导学生摘抄一些孔子的语录来背背,效果比较显著。
在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以小组学习形式讨论研究孔子、老子的人物形象时,我特别注重指导学生从言谈举止方面,抓住人物的言行来研究人物的品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很容易画出了语句,但小组体会不到位,教师巡视指导时必须加点功夫,所以我把讨论放在第一课时,讨论汇报放到第二课时,不知处理适不适当,希望各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14.秋天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十四
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文章篇幅很小,文字简洁优美,描写的是学生熟悉的秋季景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秋天景物特征,感受秋天的变化。采用看拼音读、拼音汉字结合读,指名读、分段读、男女比赛读、齐读,使他们在读中理解课文,把握文意,感受秋之美。在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程度,贯穿背诵课文的方法和技能,借助板书和图片来背诵。现将反思如下:
1、端正教研态度。
上《秋天》一课之前,我深入钻研教材,请教团队老师,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反复修改,最终确定教学设计。接着,修改制作与教学设计相应的课件。
2 、以学生有层次的读课文,代替教师的讲解。
以读感知。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方法,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朗读。且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做到了在读中感知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第一次读课文中,能正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解决了生字词和读通课文。第二次是分小节指导朗读课文,图文对照指导朗读,目标是感知秋天的变化,要让学生读出这种变化。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紧接着我以填空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背诵训练,最后结合板书指导背诵,学生基本上能熟读成诵。这样一次一次的读文,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3 、以情带学,自然地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一开始我就利用小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课文中图文结合,到课文中去寻找秋天的足迹;最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补充有关图片,使学生体验秋天的美,感情朗读。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
1、由于公开课经验不足,过于紧张,在指导朗读第一自然后把指导背诵忘了,直接进入第二段的.学习,在学完第二段后一起指导背诵了前两段,背诵后学习了第三段后,紧接着师生合作朗读了课文,总感觉有点别扭,感觉有些多余,同时因为缺乏应变机智,导致课堂效果不好。
2、存在表扬鼓励语单一,体态语没有发挥出来。对学生的激励不够,学生没有被积极调动起来。
3、基本功需要加强。听,应该听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高、完善。说,口令要清晰、普通话标准。写,指导要到位、规范。合理的体态语。朗读、书写没有指导到位,不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现在一年级学生刚起步,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显得尤为重要,还需要加强语文基本功。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4、没有抓住合适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抓住时机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争取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同时因为缺乏应变机智,导致课堂效果不好。
今后我将这样改进:
1、多磨课,多上课,多上公开课,多向师傅及其他老教师学习。
2、认真准备每一堂课,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15.《孔子游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五
1.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中所蕴含的道理, 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感受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2.通过听、说、读、写、思的语言实践,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树立“做像水一样的真君子”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研读“论水”以及“论志”两个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上节课, 我们穿越时空隧道, 来到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 跟随着我国古代圣人孔子一起去泗水河畔踏青。同学们能不能概括这一天主要发生了什么事?
二、自读自悟
1.“子曰: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孔子凝望着欢快活泼的泗水, 在想些什么呢?
2.孔子的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啊”?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看看这一段中的哪一点能够触动你的情思, 引发你的感慨, 就请你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悟与理解。
4.我看大家都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了许多闪烁着智慧的文字。我们来交流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好吗?
(1) “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 让你想到了谁?
(2) “万物入水, 必能荡涤污垢, 它好像善施教化”, 让你想到了谁?
(3) “水没有一定的形状, 或方或长, 流必向下, 和顺温柔, 它好像有情义。”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 “水穿山岩, 凿石壁, 从无惧色, 它好像有志向。”这句话让你体会到什么?由水的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 你想到了关于水的什么成语?
5.小练笔:水若满则溢, 它好像____;水清澈透明, 它好像_____;水____, 它好像______……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仿写表达训练, 一是对文本末尾处省略的内容进行补白;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组成结构, 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相融,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6.孔子仅仅是在赞美这泗水河里的水吗?
7.是啊!这段短短的话中, 包含着多少内容!
什么叫“意味深长”?这段话中除了有孔子的“赞叹”, 还有什么?
8.同学们, 喜欢孔子的这段话吗?指导背书方法。
【设计意图:首先鼓励激发学生通过自读,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并进行讨论。而后将问题归纳、整理,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逐个解决。这样, 由易到难、步步深入, 重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
三、师生言志
1.颜回和子路有什么志向?和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同是孔子的弟子, 你喜欢谁呢?
2.子路也问过孔子的志向, 孔子当时回答了这样一句话:“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3.孔子的志向和弟子的志向不同在哪里? (孔子胸怀天下)
4.“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老师虽不能像孔子一样, 但也想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如果你是孔子的贤弟子, 你有什么志向?
5.简介“孔子学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 语文教育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见解。】
四、课外延伸
1.摘抄、背诵孔子的名言。
2. (出示:《论语》) 课后读一读孔子的著作, 更多更深地了解孔子。
16.《石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六
1.上节课,同学们通读了课文,对石榴的叶子、花朵和果实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你能准确地认读以下的词语吗?(出示:郁郁葱葱 热闹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清爽无比)你们可以自己先轻声读一读。
2. 老师把这几组词语放在一起,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根据词语,简要描绘石榴的叶子、花朵与果实)
【点评】在导入环节,借助词语复习引导学生观察石榴的不同部分,发现词语的排列规律,并借助词语简单描绘各部分的特征,看似普通的设计,却包含了培养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读书习惯。
二、 精读课文
1. 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石榴花开得热闹的。
2. 组织学生交流,哪一个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了花的热闹。
(1) 从“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这句话中的“满”字能看出石榴花很多,“满”字说明枝头上花很密,不留缝隙。
(2) 从“密”和“盛”感受到花多,只有花长得茂盛、长得多才会一朵挨着一朵,密密麻麻。
(3) 这么多的石榴花,这么热闹的情景,谁愿意读读这段话。
(4) 像小喇叭一样的石榴花,正鼓着劲儿在吹呢,怎样就是鼓着劲儿地吹呀?自己试着表演一下。
(5) 想象着画面,再来读这段话。
(6) 你们读得真美,我仿佛看到了一簇簇石榴花竞相开放,仿佛听到了喇叭声此起彼伏,还有那郁郁葱葱的叶子也在使劲地长呀长呀,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场面吗?(热闹)
(7) 的确是“热闹”,咱们一起来读,感受石榴园里的热闹。
(8) 生齐读第2自然段。
(9) 当我们把词语、句子想象成一幅幅画面的时候,书就会读得有滋有味。
【点评】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石榴花的多,感受石榴花挂满枝头的美,让学生从言与意之间走一个来回,同时辅以模仿性的动作,可以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加深感悟,同时也相机渗透读书与想象、思考相结合的技巧。
3. 出示第3自然段,默读,想想石榴的热闹结束了吗?作者描写石榴的果实时,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热闹”了,请你把它们画下来。生交流,师出示:
“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1) 出示:“石榴成长的过程中,先是____色,逐渐变得____,最后变成____。”说一说,这些表示颜色词语的位置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2) 想象着画面,把自己当成石榴娃娃,再读一读。
(3) 生再读第3自然段。
(4) 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它们还会怎样报告喜讯呢?试着模仿说一说。
•石榴娃娃兴奋地跳着舞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
•石榴娃娃激动地挥舞着双臂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
•石榴娃娃欢呼雀跃地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
【点评】感受石榴果实的热闹,引导孩子注意颜色的变化,并利用课文中的拟人句,帮助学生模仿,从而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 老师想请大家尝尝这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的石榴。边剥边留意,你看到了什么?再读读第4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词?(红白相间、紧偎等)
【点评】通过看、尝的环节,调动学生多感官深切感受石榴的果实,同时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为仿写埋下伏笔。
三、 指导仿写
请拿出你自己准备的水果,看一看颜色、形状,摸一摸,说一说,自己再尝尝什么滋味。最后把你看到的,摸到的,尝到的连起来写一段话。
17.长城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正式 篇十七
科尔沁区钱家店镇中心小学 赵丽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层深入,探究性学习方式逐步取代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长城》这一课时,我就运用了探究性学习这一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懂课文,掌握知识。但是在授课结束后,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下面以《长城》为例,结合教学的提问设计和课堂实际的效果以及学生的所得进行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所以从单元整合来说特别重要。但就《长城》这一课而言,对于四年级学生,无论是在情感空间上都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了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在教学前,我就组织学生围绕“长城”进行课前收集资料,通过翻阅课外书、上网等方式多渠道地获取了大量知识,间接地了解了许多内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这篇课文共四段,分别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进行叙述。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
在上课时,我借助视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然后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还叫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长城的赞叹。这样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为什么说长城是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紧接着围绕这一研究的主题,进行学法的指导,之后学生根据学法指导先进行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收获。最后大家汇报自己学习的收获。
汇报远看长城部分时,学生抓住语言文字“长龙”“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根据学生的汇报,我适时的出示远看长城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与文字相结合,深切体会长城很长,是气魄雄伟的工程。当学生谈到了从一万三千多里感受到长城很长,我相机补充了一个在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青人曾徒步走这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花了整整五百零八天,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形象,长城的长也就一下子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一个来回,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很自然地就回到了我设计的主要问题:“因此长城是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学生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感受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但对长城的结构却没有太深的体会,他们从课前搜集的资料中知道了“垛子、嘹望口、射口”的作用,但是还有很多同学并不清楚“垛子、嘹望口、射口”分别在什么地方?我抓住契机,出示长城的简笔画,请学生标出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通过画简笔画和看真实的图片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长城的这些设计十分巧妙。使学生从长城的设计中品味到了其中的智慧,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我又出示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烽火台、选址、方法中的智慧,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个环节把课文与拓展结合,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也使“智慧”变得更加直观可感,从而,学生自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
学生在汇报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这一部分时,主要抓住了“数不清”“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 “没有……没有……”“一步一步地”“多少”“才”等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两三千斤”这个数字对于四年级的孩子,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感知,于是当学生说出“一块巨石就有两三千斤重”时,我顺势引导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同学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的不容易。再经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读,将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一次又一次地得以升华,使学生很自然的发出对长城的赞叹。顺势引导学生进行了小练笔“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此时此刻,面对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把他写下来。”孩子们写出了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赞美长城,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话。至此“为什么说长城是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一问题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迎刃而解。
在课的结尾,我将《长城》这一课的课后的资料袋整合进本节课的课堂。引导学生先简单地了解世界遗产包括哪几部分,鼓励学生在课下搜集更多有关世界遗产的资料,在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做专门的展示。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我就针对学生的喜好进行了扩展延伸,相信这种语文的综合性活动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吸引力。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1、《长城》这篇课文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单元整合来说特别重要,但是开课时,我却忽略了把学生先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这一要点。
2、虽然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但是在课堂中,如何对语言进行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方面,做得还不够。
18.《假如》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十八
在教学第七册的第 14 课《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一课时,我没有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学生,而是采取合理的启发、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并使学生在探究和想象中发散思维,创作出一幅幅新颖、独特的作品来。
在教学中,我也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学生表现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我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及作品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评价以肯定为主,老师评价和同学及学生自己评价有机结合,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绘画及工艺制作知识技能,设计制作有创意的汽车,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意识,使学生完成有创意的作品,从而也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完成创意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完成美术作业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语言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既巩固了知识,又愉悦了心情,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19.《幽径悲剧》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篇十九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 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 人不同, 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特别是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即“以生为本”的人本思想引领下, 如何做到“以学定教”, 特别是在教授距离学生有一定的年代感和人文深度的“深文”时, 如何把握学情, 教得浅显易懂?郭思乐认为, 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 更是教育资源。笔者将就此结合所执教的区公开课《幽径悲剧》, 从挖掘“学生资源”的角度, 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描述】
一、复习巩固, 以学定教
师:经过昨天第一课时的学习, 你现在能回答以下哪几个问题? (出示学生预习时的疑惑。) 1.在一条怎样的幽径上, 发生了什么悲剧?2.文章主要想写藤萝被毁, 为何要放大量篇幅描写幽径?3.作者为何如此钟爱那株藤萝? (因为它美!那美在哪里呢?) 4.文中季老对这株他所钟爱的神奇藤萝不惜溢美之词, 他是怎样表现藤萝之美的?5.题目是《幽径悲剧》, 悲在哪里?仅仅是一株美丽的藤萝被砍后, 作者心里悲伤吗?
学生思考、交流。但是面对第五个问题, 表现出疑惑。
师:同学们所提的第五个问题, 非常有研究价值,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同学们自己所提的这个问题, 再次走进燕园, 学习文章的第三部分, 走进季老先生的内心。
二、明确探究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研读课文、感悟品味, 走进季老内心, 感受藤萝被毁在他内心掀起的阵阵波澜;
2.结合知识链接和拓展阅读, 深入探究文本, 体会《幽径悲剧》强烈的悲剧效果, 反思悲剧根源;3.感受作者矢志不渝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会关注、保护身边的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三、目睹悲剧, 体会作者内心波澜
师:燕园中, 季老钟爱的那一株藤萝真的很美, 她那盘曲而上的枝干给人昂扬奋发的启迪, 她悠然淡雅的芳香给人美好的享受, 她斑驳陆离的色彩给人以明朗愉悦的快乐, 面对这一株藤萝, 季老怎能不爱。可是,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藤萝被砍成了吊死鬼。下面, 请同学们认真朗读文章的第三部分, 用心体会季老当时的心情。
学生朗读。师出示合作探究片段:
片段续写, 体会感情:
1. 目睹悲剧, 不敢相信:
今年春天, 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 我的眼前一闪, 吓了一跳, 因为:, 当时, 我的心里。2.抚摸藤萝, 倾诉衷肠:我抚摸着那段凌空的虬干, 内心喃喃自语:。3.每次经过, 毛骨悚然:从此以后, 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 我真有点怕走了, 因为, 我的“怕”其实是我的。4.倾听控诉, 背负使命:隐约间, 我听到藤萝在控诉:, 我的内心:。
学生讨论、归纳:
1.目睹悲剧, 不敢相信:极为震惊, 不敢相信;2.抚摸藤萝, 倾诉衷肠:惋惜不已, 心痛万分;3.每次经过, 毛骨悚然:痛苦不已, 悲哀至极;4.倾听控诉, 背负使命:悲愤, 委屈, 悲哀。
四、深入探究, 体会强烈的悲剧性
师:就这样, 这株历经两三百年沧海沉浮的美丽藤萝被无缘无故地砍了!让人难过, 更让人愤怒!可是, 这还不是真正让作者悲痛难过的关键。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 浏览全文, 找出悲剧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涉及到的人物及具体事件。
师出示学法指导:纵观全文, 从原文中尽可能多地筛选出有用信息。
学生讨论、归纳:1.时间:“今年春天”, 即1992年的春天。2.地点:幽径上, 幽径在燕园中, 燕园在北大, 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3.人物:a.“我”, 一个没有出息的人, 一个感情太多, 总是供过于求, 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的人。b.“茫茫人世”, 人们只争名于朝, 争利于市, 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萝的生死呢?c.“愚氓”, 愚昧无知的人。d.“藤萝”, 燕园之中唯一的一棵, 有着两三百年的树龄, 生命力旺盛, 美丽非凡, 无碍于人世, 用心奉献着美。4.事件:愚氓灭美, 世人冷漠, 我悲痛万分。
师: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十年动乱”期间, 不足为奇;如果是在偏远落后的荒蛮野岭, 倒也罢了……可是偏偏都不是, 就因为在这样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中发生这样的事, 悲剧效果就更加强烈了。下面, 请你根据我们刚才梳理出的这些信息, 结合知识链接中的内容, 任选一个角度分析。
学生讨论、归纳:1.从空间角度看, 在最高学府发生愚昧灭美的事, “我”为当时的教育而悲!2.从时间角度看, 古藤历经“文化大革命”浩劫后的十几年又遭厄运, “我”为时间并没有冲淡愚昧, 历史悲剧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重演而悲!3.从“我”的心理感受角度看, “我”虽有珍爱历史文化遗存的意识, 但没有保护它的力量, 只有无奈地呐喊。“我”为自己的无力唤醒世人而悲!
师总结提升:今天, 我们跟着季老透过一株古藤萝的悲剧透视到了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悲剧, 季老在1992年夏天用自己的文字警醒世人, 如果让这种愚昧继续下去, 后果不堪设想。
五、课后作业
1. 微博小练笔。
曹雪芹故居被拆, 徐悲鸿故居被拆, 梁思成故居被拆。请你结合今天学习的收获, 针对这些现象, 发一篇呼吁性的微博!2.关注我们校园的名木古迹。寻访礼嘉中学的名木古迹, 了解他们的历史变迁, 并撰写成文, 投稿到我们的风华之声广播台, 呼吁更多的同学关注他们。
【反思】
1.读后跟帖, 把握学情, 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备课中, 通过和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 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2.文本解读, “扩读”、“深读”, 综合确立教学目标。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的高度在于对文本有着独立、深入的解读。因此, 在备课时, 应对执教文本进行充分的“扩读”、“深读”;3.课堂情感, 铺垫渲染, 促成生本深入对话。借助情景教学, 通过师生、生生对话, 生成课堂情感资源, 激发学生在深切的情感体验中完成与文本、作者的深入对话。
摘要:借助情景教学, 通过师生、生生对话, 生成课堂情感资源, 激发学生在深切的情感体验中完成与文本、作者的深入对话。
【jqx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陈文碧泉城第二课时教学反思07-18
太阳五(第二课时)课文案例教学反思09-09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10-03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分课时教学反思09-20
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教案《梦幻溪》第二课时及教学反思06-17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教学反思06-20
《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14
《琥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26
《推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8-22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实录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