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与就业择业心理剖析

2024-09-09

职业规划与就业择业心理剖析(共9篇)

1.职业规划与就业择业心理剖析 篇一

大学生就业、择业与职业生涯规划

又是新一届大学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作为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选好第一份工作、找准个人职业生涯的起点至关重要。这其中,理清就业、择业与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关系,更是成功的关键。

究竟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目前我们常听到的声音最多的就是“先就业,再择业”,从上到下,从学校领导到学生当事人,从社会学家到普通老百姓,很多人都如是说。当然他们都会抱着自己的目的来说这话。

那么究竟应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向阳生涯职业规划专家认为,只有让“择业”与“就业”保持同步才是上上之举,具体地说,择业好了才能去就业。因为,先就业,后择业,很可能导致盲目地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找工作,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思考,更谈不上长远的规划,这样做的后果很有可能是人职不匹配的情况,直接后果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频繁换工作,三五年后仍业绩平平,结果耽误了职业发展的宝贵时间。我们特别提醒,尽管竞争激烈,大学生还是应该树立先择业的意识,出校门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人们职业的持续发展。

四大因素影响择业选择

那么,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你的择业决策呢?向阳生涯职业规划专家认为,主要应从几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当前的经济状况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大学生由于经济拮据,又不想再拖累父母,于是饥不择食地随便就加盟了一家向他伸出橄榄枝的雇主。向阳生涯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小A是一个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大学生,由于这个原因,很多公司向小A发来了OFFER。而小A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太宽松,求学期间还贷了些款,毕业后多种压力下需要他尽可能快地早上班,早有经济收入,所以他自然就选择了那家看起来薪水较高的公司。小B是小A的同学,由于家庭条件挺好,小B也因此并不十分在意薪水的高低,反而能够对找上门来的工作进行理性的筛选,最后选择了一家认为比较有潜力自己又感兴趣的公司,

后来的情况是,小A所在的公司业务渐走下坡路,更要命的是,小A越来越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先前选择的这份工作,而公司内部转岗的可能性也几乎为O,结果小A的高薪很快一去不返;而小B所在的公司却越发展越好,工作也是越做越有劲,小B的工资也因此水涨船高。为什么同样优秀的他们,最后的发展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分析表明,小A失败的关键就在于,他过分看重眼前的高薪而没有对未来的发展做理性的规划。

亲人和朋友的影响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有时也缺乏判断力,家人的选择通常会对他们最终的选择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还有些学生朋友则很喜欢攀比,朋友找什么样的工作,自己也不假思索地跟着去。专家认为,适当听取家人和朋友的意见是必要的,但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主见。

社会环境、竞争环境对择业决策的影响可能你的专业在就业时很受限制,也可能就业压力确实很大,也许你的相关专业正是冷门,让你“没得选择”;当然也许某些职业显得很热门,你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别人一起选择。对此,我们特别要提醒的是,就算你真的“没得选择”,也要选择一个与你目标接近的职业,再静待时机寻求转换。不要盲目追随热点行业,再热的行当都有可能会冷,现在的冷门行业将来也可能转热。当年的会计行业、现在的IT行业就证明了这一点。

个人志向对择业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志向远大者,都会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及职业生涯规划。这些人都会始终关注自己该走什么样的职业发展道路,什么样的选择会对自己更加有利。对于他们来说,前面的三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或说只是暂时的问题。而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者,则多会安于现状,或者说不知道怎么改变。如在择业上,常会是因为没有主意所以就不去选择,于是找个工作就可以了,“就业吧,先!”这类人最需要外力的帮助,特别是在择业这样关键的决策上。

因为你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明确的职业定位,所以就会有择业的标准,这样就会更好的就业,就会做到就业的第一步即是真正职业发展的第一步,就会让你的职业生涯从此扬帆起航,所以,务必先给自己做好职业规划。

2.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就业 心理

0 引言

笔者对浙江财经学院2009届毕业生进行了择业意向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择业意向及择业心理,并对毕业生择业就业心态和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期望进行分析,为更好的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帮助。调查以普查形式展开,根据各学院实际人数发放问卷2399份,实际回收1834份,有效问卷1485份,回收率76.45%,有效率80.9%。

1 毕业生求职形势看法

调查显示有55%的同学对求职形势的态度表示一般,有33%的人对现在的求职形势感到不乐观,只有12%的同学对当前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由此看出大家对毕业以后的前景不太看好,这也反映了当今复杂社会形势下的一个热点问题——就业问题。可见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较大,就业问题依旧突显。

2 毕业去向选择分析

2.1 就业种类选择分析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将近74.6%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立即去工作;有12.7%的同学选择考研。这两部份占了很大的比重,尤其是直接去工作的占到了总数的近四分之三,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毕业生想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去,也为自己增加经验,也及早为自己经济独立做准备。当然,还有很少一部分同学会选择出国,创业等其他去向。尽管每个学院毕业生毕业后都是以求职为主要选择方向,但考研的比例存在着明显差异,法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经贸学院、数统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选择考研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院,这跟专业性质和专业就业前景以及各学院的学习氛围有很重要的关系,建议学校各学院应该针对各自学院毕业生去向特点做好指导工作。

2.2 考研和出国专项分析 在对188位想考研的同学的情况分析发现,有41.11%的毕业生希望找到一个好的出路而选择了考研。通过考研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将来预定一份好的工作。还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是因为对学术感兴趣、希望在高校工作、专业就业前景不好等原因二选择了考研。更有少部分同学因为害怕求职竞争,对自己很没信心而,选择了考研,来躲避这个竞争压力很大的社会。对于这部分人,学校应该给以一定的关心,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在出国的大学毕业生中,49%的同学选择去美国去留学深造,毕竟美国的高等学府较多,专业涉及面广,学生的选择余地较大。还有28%的同学会选择去英国去留学,这两个国家成了毕业生首选的留学国家,占了近四分之三。调查发现,想去日本留学大部分都是日语系的学生,这也跟他们的专业有关,其他还有少部分的人,会选择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国家留学深造。至于在通过何种方式出国留学的调查中,很多同学多会选择新东方等中介机构来实现他的出国梦,这也跟靠学校出国的难度大有关系。

3 求职选择

3.1 求职地域选择分析 对于就业地域选择进行分析发现,有55%的毕业生首选杭州,26%的毕业生首选生源地;关于次选就业地域,有33%的毕业生选择生源地,27%的毕业生选择经济发达地区,21%的毕业生选择杭州;很遗憾地看到,不管是首选次选,都只有1%的毕业生选择中西部大中城市,尽管国家和学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去工作,西部地区也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但仍难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大部分同学选择在大城市或在家乡工作,这也反映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对于为什么选择上述的地域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有近44%的人是因为上述地域有良好的发展机会;21%的觉得该地域生活条件好;而相对来讲,好的人才政策,良好的创业机会以及回报家乡的比例都差不多,占了10%左右。这样看来,将来大城市竞争还是十分激烈的,就业、人口、公共设施以及交通压力都十分大。所以,毕业生们还是要考虑清楚,是否有能力在混乱的大锅中分得一杯羹。

3.2 行业选择分析 在就业首选企业调查中发现,金融、证券、保险业尤受毕业生欢迎,占了41.62%,其次便是政府机关,占40%,首选商贸业的同学也不少。进一步对男女生分别分析可看出,女生的择业趋向大致相同,但金融、证券、保险业稍偏男生,政府机关稍偏女生。今年毕业生的择业趋向于金融、证券、保险业和政府机关,金融、证券、保险业和公务员也是最热门的工作方向。在行业选择调查中发现,选择基于工作稳定考虑的最多,其次是与自己的专业对口,再次是对行业前途和行业收入的考虑,这正很好地解释了同学们为什么热衷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在对毕业生看重单位哪些因素选项分析发现,薪酬与福利的评分最高,平均4.415分,其次是发展潜力,平均4.367分,第三看重的是培训机会平均4.185345分,第四看重的是激励机制4.172414分,第五看重的是企业规模和名气,平均4.033分。在标准差分析中可看到标准差都不大,比较接近于0,一方面说明绝大多数毕业生的想法都相似,另一方面说明此次调查实施情况比较合理。

3.3 求职薪酬分析 在对1106名希望毕业后就去求职的同学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要求还是有点高的,有50%的大学毕业生认为他们应该要那2001-2500之间的工资段,有38%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刚出来能拿到1501-2000这个工资段的工资已经够了,还有少部分大学生毕业生认为刚毕业出来,没什么经验能拿到800-1500的这个工资段的工资就够了。谁都想要高的工资,但要求得合理,适合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找到好的工作。要在充分认识自己能力的情况下,跟用人单位商量具体薪水问题,不能漫天要价,这样很容易到头来变的高不成低不就,没处工作。

同时我们发现,有29%的大学毕业生会考虑人才的市场的行情来确定自己满意的薪水标准,这个也是比较合理的,符合市场的供求关系,还有38%的大学毕业生会考虑自身的价值来确定薪水标准,这个虽然也符合现实,但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是很难的,很容易高估或低估自身价值,所以要确定薪水标准之前要对自己对出客观正确的评价。还有一些人会根据用人单位的实力和老师、父母或同学的建议来确定薪水标准,但这两个方法都很被动,不值得提倡。

4 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反馈

4.1 对学校就业指导的看法 学校就业指导是学校为了能使毕业生了解职场形势,找到一份满意工作而特地开设的,但从调查发现,觉得学校就业指导非常有用的学生只占了12%,觉得没多大用的却占了25%,另外还有54%感觉一般,9%觉得说不清。由此可见学校就业指导还没有对学生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学校应加大力度,而作为学生,也应该更加积极主动,遇到职场上的问题,应该多向学校就业指导的老师咨询、沟通。

4.2 最希望从高校就业指导获取哪方面的信息 绝大多数同学希望从就业指导中获取求职心理辅导、职业规划辅导及专业出路,这间接说明了这部分同学对求职似乎还停留在最初始的阶段,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还不完整,但绝大部分同学最希望得到的信息是关于应聘技巧和用人单位信息,这两方面也是对求职来说最直接的问题,详细了解用人单位信息是应聘者进入该单位最基本的要求,而在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后,是否能够成为单位员工,在面试时至关重要,应聘技巧不容忽视。而对于应届毕业生,刚刚接触工作,应聘经历还很欠缺,技巧自然也不足,就业指导中心应多加重视,弥补应届毕业生这方面客观的不足。

4.3 最希望得到学校哪个机构和个人的就业帮助 调查显示,有24%的人希望从所在二级学院得到就业方面的帮助,也有24%的人希望从综合导师那里得到就业方面的帮助,这2个方面是学生最希望得到就业指导帮助的。由此看来,在学生心目中,综合导师和二级学院更加值得信赖和依靠,或者说他们觉得和综合导师和二级学院的关系更加密切。其次是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所以,学校要在就业指导方面开展工作的话,如果能通过二级学院和综合导师间接进行,相信学生将会更加乐于接受,而且效果也更佳。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我校09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普遍不是很乐观,但在不乐观的态度下,毕业选择直接求职还是占了绝大多数,考研其次。而每个学院的考研风有所差异,法学院、跨及学院、金融学院、经贸学院、数统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选择考研的比例还是比较多,而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人文学院、信息学院、艺术学院学生选择考研的比例还是比较低,这跟专业性质和专业就业前景有很重要的关系,这也和各学院的整体氛围有相当的联系。

5.1.2 毕业生首选的行业以金融、证券、保险业及政府机关为主,大家对选择行业主要基于对行业的稳定性和与自己专业对口程度的考虑,这一方面体现了找到一份稳定的又能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工作是大部分毕业生的美好期望。

5.1.3 国有企业、银行、保险公司、政府机关、大型外企等成为很多毕业生最想为之工作的企业。

5.1.4 在考虑求职地区时,杭州是最受欢迎的首选地,生源地为最受欢迎的次选地,其次受欢迎的次选地便是杭州,中西部大中城市不管对于首选次选,受欢迎程度都是最低,几乎没人愿意去。当问及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时,是否接受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是,绝大多数都表示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接受,显得如此无奈,这与大家都想生活条件好,有较好发展机会有关,

5.1.5 对企业,毕业生最看重的是薪酬与福利和发展潜力,其次是培训机会,再次是激励机制,而对企业的名气、企业规模、领导者风格、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国家化趋势、行业特点,他们尽管也比较重视,但相对来说,并不怎么看重,说明现在毕业生即看重眼前薪酬生计问题又看重未来发展潜力

5.1.6 大部分同学在薪酬标准考虑上根据自身价值的评价、用人单位的实力、人才市场的行情预期他们将来工资在2001—2500元,其中以觉得应该根据自身价值的评价来考虑薪酬标准最多。

5.1.7 一半同学觉得学校就业指导对他们求职成功的作用一般,态度比较中立,但有1/4的同学认为就业指导没有太大作用,而且他们表示获取企业信息大多通过网络媒体。

5.1.8 部分同学希望从就业指导中获取求职心理辅导、职业规划辅导及专业出路,间接说明这部分同学对求职似乎还停留在最初始的阶段,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还不完整,但绝大部分同学最希望得到的信息是关于应聘技巧和用人单位信息,这两方面也是对求职来说最直接的问题,详细了解用人单位信息是应聘者进入该单位最基本的要求,而在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后,是否能够成为单位员工,面试至关重要,应聘技巧不容忽视。

5.1.9 在学生心目中,综合导师和二级学院更加值得信赖和依靠,或者说他们觉得和综合导师和二级学院的关系更加密切。其次是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

5.2 建议

5.2.1 由于对自身价值不能做出准确的定位,很容易高估或低估自身价值,所以建议毕业生首先要对自己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常可以利用一些职业测评软件对自我进行测试并取得一份合理的自我评价报告书,为自己准确定位自我价值提供参考。

5.2.2 学校及各二级学院应该针对各自学院毕业生去向类型特点,做好毕业生就业去向指导工作,对选择求职比较多的学院,应主要做好应聘技巧培训、求职心理辅导、及时提供求职信息。对选择考研较多的学院,应为学生多提供考研讲座,并极力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准备氛围,比如开设通宵考研教室、开展考研交流会等等。对一些考研风气比较弱的学院,应增强学术氛围,多鼓励学生考虑考研,毕竟将来的知识社会,多学多钻研是主要趋向。

5.2.3 对于应届毕业生,刚刚接触工作,应聘经历还很欠缺,技巧自然也不足,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多加重视,同时,就业指导形式要多元化,要会利用名人效应(马云现象),要能够积极发挥榜样的作用,弥补应届毕业生这方面客观能力的不足。

5.2.4 学校应与企业之间建立长久合作与联系,多多建立针对性强的实习、见习基地,加强对毕业生实践经验的培养锻炼,要能够“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做好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5.2.5 学校要在就业指导方面更深层次的开展工作的话,必须要能够利用二级学院和综合导师的丰富资源经验,就业工作是全校性的工作,一个学校办学是否成功,最后就是看这个学校的学生就业情况是好还是不好,所以作为学校的教职工都应该有这份义务去帮助我们的学生,对于能够得到自己更加熟悉的二级学院的老师的帮助,相信学生将会更加乐于接受,而且效果也更佳。

3.职业规划与就业择业心理剖析 篇三

困惑

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大学毕业进入倒计时,小陈的心情一天比一天低落,因为工作仍没着落。特别是前一阵,与她同时毕业的表姐考上了研究生,家里人把所有的“关心”都集聚在她身上,她备感压力。

小陈是厦门理工学院的一名本科毕业生。大四一开始,她就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找工作上。刚开始,还有点“挑”,不太满意的工作,她也懒得投简历,可最近,她急了,对于她来说,当下能有一份工作就好。

在家里,为她的就业问题,全家人更是讨论开了。表哥表嫂们说要先就业后择业,先有一份工作至少有个保障,能养活自己。可一旁的舅舅急了,反驳说第一份工作至关重要,第一份工作关系到以后跳槽、换新工作和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宁缺毋滥。

众说纷纭,亲戚们都各执己见。小陈也越加茫然:是先就业呢,还是先择业?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小陈这种困惑的大学毕业生不在少数。这几年,大学毕业生“找工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僧多粥少,在强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问题,困扰着不少大学毕业生。

调查

8成学生认同先就业后择业

到底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当下大学毕业生们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又如何看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记者近日在各高校大学毕业生中随机发放了100份问卷,问卷覆盖厦大、集大、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本科、硕士毕业生,其中本科生73名,硕士生27名。

调查结果显示,8成大学毕业生赞成 “先就业、后择业”。其中,86.4%的本科生赞同这一观点,而硕士生的这一比例是62.5%。

“你是否非常看重第一份工作,宁缺毋滥?”在这一问题上,55%的受访者选择“是”,其中本科生52.3%,硕士生62.5%。而在“就业压力大,临近毕业是否觉得当下有一份工作给自己就好?”问题上,55%的受访者选择“是”,其中本科生与硕士生的选择差别很大,本科生65.9%,硕士生仅为25%,不难看出,在就业上,硕士生显得更理性更从容。

调查结果显示,78.3%的受访者表示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设想。“当发现第一份工作不是自己所爱,会辞职吗?”73.3%的受访者选择“会”。

观点

先就业,在实践中找到合适的

对于就业压力,当代的大学生有着清醒的认识,就业观也越来越务实。集美大学中文系大四学生小王认为,鉴于就业的压力,先就业再择业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显得更现实。刚出校园,毫无经验,应先找份工作作为自己将来发展的跳板,从一个基层岗位做起,学习与积累了一定社会经验之后,再选择到那些自己想去的工作单位,而不应一开始就想找到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那样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在找工作上,还不如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与实践。

持小王这种观点的大学毕业生不在少数。厦大人文学院大四学生小林认为,先就业可以先解决个人就业问题,又可以在底层学习经验,增加日后的工作筹码。特别是,刚出来的大学生都凭想象,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其实并不准确,要在不断实践中找到最合适自己的道路,第一份工作只是漫长人生中的一个奠基。

而在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大二硕士生小陈看来,选择职业跟自己将来要在哪里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先选择了城市,那么所受到的局限可能会比较大;其次,跟心理预期密切相关,也就是所说的心理满足感,对薪资的心理期待有多高;再次,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你会倾向于哪种职业。

关键

是就业前对自己有个规划

采访中,集美大学本科毕业生小黄认为,不管是先择业还是先就业,首先要认清自己,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然后再做出选择。一开始择业必然有点茫然,但也不能因此而随便选择,得慎重地找一家较正规的公司或单位从基层开始学习,慢慢积累经验,有了好的开始以后才能为将来铺路。

作为过来人,工龄8年的厦大毕业生林先生认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先择业再就业,因为第一份工作至关重要。林先生说,刚毕业时,都觉得应先就业再择业,因为觉得进入社会后能接触到更多不同的职业,也有更多的阅历,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可是,在职场打拼8年后,如今的林先生并不这么认为。

在他看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或职业范围,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即便没有做好准备,也要尽量避免从事自己不擅长或不喜欢的工作,因为真正工作后,能让自己改变的机会并不多,即便有这样的机会,往往也要下很大的决心,做出很大的牺牲。因此,在就业之前就应当对自己有个明确的规划,不应当匆忙地为就业而就业。

讲堂

重要的是迈出下一步的方向

张晖怀(国家级职业指导师,集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

先就业,还是先择业,两者并不矛盾,我们应辩证地来看。如果简单地作答,当然是先择业后就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实际需求,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但这并不等于说,选择不到心仪的工作,就待业在家。

如果选择不到心仪的职位,这时就应调整定位,先找一份工作,但这里的“先就业”是有条件的。从调查数据来看,78.3%的受访者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设想,看到这一数据,我很高兴,这说明当今的大学毕业生懂得思考未来,这对将来的职业规划大有好处。先就业,所找的职位应立足于刚来目标岗位的需求,根据未来设想岗位的相关素质要求,选择一相关岗位锻炼一下,在工作中慢慢积累相关经验和素质,而不是盲目地随便找一份工作。

4.择业与就业 篇四

中文摘要 目前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成为大学生压力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个体面对就业压力,采用应对方式的质量会直接影响人职匹配的程度、个人能力的发挥和组织的绩效。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了就业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择业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以便学生个人以及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能够认识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就业应对方式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增强就业应对方式的合理性,促进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走向成熟。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研究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预测编制了就业应对方式的正式问卷,问卷分为三个维度,分别命名为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消极情绪应对方式以及合理化应对方式。利用此问卷调查了广州地区几所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应对方式以及择业效能感现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就业应对方式方面,问题解决应对方式和合理化应对方式在人口学背景上未发现差异,消极情绪应对方式的显著差异存在于性别和专业、性别和居住、性别和经济的交互作用中;在择业效能感各维度的表现上,性别背景在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方面差异显著,家庭居住背景及经济状况背景在社会支持方面差异显著,年级背景在自我评价、自我概念及学绩等方面差异显著,文科学生的学绩效能感明显好于医学学生;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对就业应对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对就业应对方式的访谈调查结果表明,专业、性别、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采取的就业应对方式会不同。根据以上结论,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以及职业心理教育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添加评论

评论读取中...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取消 女人多美丽 | 2009-11-07 15:32:14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近年来,学生、家长和学校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先就业后择业”就是高校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提高就业率采取的一项措施。然而,它可能在短期内取得较大成效,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值得商榷。

近日广州市一项调查显示,应届大学生“成活率”在用人单位中只有10%。意思是说,有九成应届毕业生背叛老东家,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快便流失了,以致一些企业把录用应届毕业生当成一场赌博。为此,用人单位呼吁,高校不应该为提高自身就业率,一味地把毕业生推向并不适合的企业;为学生做好就业定位才是解决就业难题的源头所在。(10月10日《信息时报》)“先就业后择业”有一定的合理性。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择业难度,加之毕业生社会经验欠缺,对社会了解甚少,很难一次性地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在求学期间已经付出巨大经济代价的大学毕业生们,无论如何也没有理由再拖累家庭和父母,需要尽快落实工作单位。应该说,客观因素让他们无暇考虑岗位是否真正适合自己、自己能在某个岗位上服务多久。

同时,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这块“金字招牌”,也为学生的“饥不择食”推波助澜。学校逼“嫁”,使很多学生在并不清楚单位究竟适合不适合自己时,只能无可奈何地“先进去再说”,“ 们可不想因为个人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形象”。据说学校还有一个考虑就是,教育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能让他们放下“心高气傲”的心态,扎实地走向社会,对缓解就业压力有益。果真如此,教育学生“先就业后择业”也可谓用心良苦。

但们不能不看到,“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必然影响大学生的诚信形象。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将用人单位作

为跳板,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不良现象,它必然使用人单位感到伤心和失落,产生被欺骗和被玩弄的感觉,甚至会逼迫他们采用更加强有力的自保护手段以约束求职者。事实上有的用人单位干脆“拒用应届毕业生”。企业把录用应届毕业生当成一场赌博,这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决不是好兆头。到头来,形成恶性循环,用人单位和大学应届毕业生之间“麻秆打狼---两头怕”,不仅影响大学生的长远利益,也影响人才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

们经常谴责一些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过于苛刻的条件,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签订不平等劳动合同。确实用人单位存在滥用优势地位的因素,但一些求职者的不诚信行为也使用人单位吃一堑长一智,为防止再次受骗上当,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过于谨慎,矫枉过正。从这个意义上讲,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一些不公正待遇与求职者的不良行为不无关系。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当企业对一名员工进行一定时期的技术培养,并帮其办好落户等一切手续时,这名员工突然提出辞职,企业会怎么想?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大学生发现工作岗位不适合自己发展而离开原单位,另谋高就,这是可以理解的。用人单位也不会小肚鸡肠,迁怒于求职者。但问题的关键是,大多数毕业生并非因为这个原因背叛单位,而是进入时就没有长期工作和服务的诚意。这已不再是能否施展才华的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诚信问题,这正是用人单位最不能容忍的。

找工作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就业就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2005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声称要达到去年大学生就业率73%以上的目标。尽管如此,还会有27%左右的学生无法及时找到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就成了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思想。

一方面,如果大学生毕业时能够找得到工作,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就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上级部门规定的就业率就完成了,至于大学生找得工作是否合适就不是大学老师们看重的了。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找到工作,可以使他们从纯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开始自食其力。毕业后仍然花着父母的钱自己不挣钱,毕竟让许多大学生良心上过不去。

先就业后择业?

郭召良博士说,把目光紧紧盯在“就业”和“就业率”上面,这对学生本人没有一点好处。

首先,有的学生迫于生计压力,不管是否喜欢或者是否合适,可能会选择了一个“好工作”,但这个工作可能并不适合他,但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在现在工作上干下去。比如,有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参加了县的公务员考试,最终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最后进入了县某机关部门工作。但是到机关以后,由于自己性格并不喜欢应酬,也不喜欢喝酒,但工作又要求她不得不应酬和喝酒。她感到工作就像受罪一样,但她又不能舍弃一个月两千多块钱的收入。先就业后择业的结果就可能是 “干一辈子自己并不合适的工作”。

其次,有的学生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在工作过程中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想跳槽。在单位里边稍微遇到一点问题和困难,就跳槽。有的大学生在毕业不到一年就换了好几个工作。有一个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一年内没有跳槽的毕业大约只有20%左右。有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到了一个超市作销售工作,还来觉得超市工作时间长,就跳到某企业作市场运销工作,后来又发现作市场营销工作成天在外面奔波太辛苦,就跳到某公司做办公室文员,在办公室里边有发现同事关系不太处理得好,她又想换工作,但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换什么样的工作了。可以,先就业后择业却变成了一个不断逃避现有工作的借口。不断跳槽的结果是工作始终没法稳

定下来,始终处于“找工作”的状态之中。

超越“找工作”

郭召良博士说,没有职业理想职业目标的“先就业后择业”结果只能是“瞎就业”。们就业要“超越找工作”,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要有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的概念。

首先,国即将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你只要找到工作,你的生活就不成问题。所以,大学生不要把眼睛紧紧盯在“谋生”“糊口”上面。要知道,没有多少学历的民工都能找到工作,为什么大学生还找不到工作呢?关键的问题是 们大学生不愿意。

其次,一个人一辈子只在一个单位做一个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在们的职业生涯中可能会多次面临职业转换的情况。因此,大学毕业不能指望一步到位地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有步骤地过程。们可以先从小处着眼,慢慢累计自己,然后就有可能达到自己的职业理想。

郭博士说,“先就业后择业”和“先择业后就业”形式上看来没有太差的差别,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不同。“先就业后择业”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他们是在现有可供选择的情形中进行选择,他们会随波逐流,他们没有什么目标。“先择业后就业”是理想主义者,他们是事前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然后选择一个合适地地方开始自己的职业,他们主动为下一次职业变动做准备,总是在自己准备好以后,变动自己的职业。

郭博士建议大学生在找工作之前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己的职业理想、工作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根据这些方面情况再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当前社会就业情况,制定一个中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线路图。郭博士说,只要心中有了理想,那些你过去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他对你的职业生涯有帮助你就愿意去做,而那些资待遇好职业过去可能会选择的工作你也可能会因为它对你的职业生涯没有帮助而放弃。

郭召良博士鼓励大学生说,“只要你的职业理想够高,你就不会怕起点够低。” 添加评论

5.大学生择业心理与择业价值观教育 篇五

[摘要]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是其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职业选择的一些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和心理倾向。择业价值观科学评判的三条基本原则 ,即社会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透过三种择业心理误区揭示了部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偏差。并且提出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的三项策略 ,即加强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加强大学生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教育 ,夯实择业价值观教育基础;以大学生择业心理引导为切入点 ,开展择业动机引导和择业心理调适 ,丰富择业价值观教育载体;以全程化择业价值观教育为总体思路 ,实施 “多向、导向、定向、去向” 教育 ,完善择业价值观教育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择业心理;择业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职业选择的一些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和心理倾向 ,主要涉及职业选择时的基本价值判断、权衡利弊的原则、决定取舍的标准等观念。择业价值观深刻制约着大学生的具体择业行为 ,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尤其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 ,深入研究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问题 ,显得尤为重要。

一、择业价值观的科学评判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价值观。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清楚什么是正确的择业价值观。但是对择业价值观的评判历来是个复杂的命题。所谓价值在根本上是指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因此 ,在不同的时期 ,不同的社会背景下 ,不同的价值主体的择业价值观会有不同的侧重和倾向。但是尽管如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 ,我们认为择业价值观的评判有几条基本的原则。

1.社会性原则。在社会学的视角下 ,职业是一种社会分工形式。由于社会和人类发展 ,需要个体从事一定的工作以促进发展。也就是说职业的第一个前提是个体对社会的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强调要选择 “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他说: “在选择职业时 ,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 ,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 ,互相冲突的。” [1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大学生就业问题时也强调指出: “要认清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国家民族如果没有前途 ,个人就决不会有出路;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国家民族也不会有美好的未来。因此 ,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是光明和大有希望的 ,我们大学生一定要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因此,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 ,要首先注重个

人社会价值的实现,要把自身的发展目标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自觉地把能否更好地为社会、人民服务放在首位。

2.适应性原则。在考虑为社会服务的基础上 ,大学生要重视选择适合自己兴趣、个性和能力的职业 ,这是由职业的本质所决定的。职业在本质上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 ,由于职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的形式 ,因而职业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不同的职业体系包含着不同的社会关系。第二 ,作为社会分工体系中的特定社会位置 ,职业是包含着多种社会期待的社会角色[2 ]

。学生在选择职业时 ,就是选择了特定的社会关系 ,要符合特定的社会期待,遵守特定的社会规范 ,具备特定的职业技能。因此 ,大学生在择业时 ,不应将择业仅仅看成是专业选择、工资选择或机会选择 ,而要在全面认识自己和全面认识职业的基础上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3.发展性原则。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职业 ,往往不是一件容易说清楚的事情。很多学生是在从事了一定工作后 ,才真正明确什么是自己的理想职业。也就是说 ,择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选择适合自身并具有累积性的职业是最重要的。要有长远设计 ,要把择业放在整个 “职业生涯” 中来考虑 ,以发展的眼光来择业,选择那些能够不断提供发展机会 ,不断拓宽发展空间的职业。同时 ,要有基层意识 ,要敢于、肯于从基层做起 ,不能一味寻求高起点、高薪水、高社会地位。

二、几种择业心理误区折射部分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偏差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是一个比较难以衡量和改变的心理品质。从择业心理角度透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 ,从而构建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择业价值观教育体系 ,是发展完善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状况表明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主流上是积极健康的 ,但也有部分学生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地呈现出一定的偏差。

1.个人利益驱动的择业心理动机 ,反映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功利性。择业心理动机是择业价值观在择业时最为直接的体现 ,是个体择业行为发生的心理动因。择业心理动机包括个人发展动机、生活幸福动机、工作成就动机、社会贡献动机等等。从近10 年的相关调研来看 ,大学生择业时的最主要心理动机是如何获得最大限度的个人利益。比如 ,2000 年 ,阴国恩等对天津 7 所高校的 663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择业心理和择业价值观调查 ,结果表明 ,大学生现实的择业标准依次是收入、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及稳定的生活保障[3 ]。2006 年 ,魏世梅对全国部分高校学生进行的择业意向调研表明:73 %的重点大学毕业生把自己的职业选择概括为 “新三到” ,即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最赚钱的地方去;59 %的学生认 为 ,当选择与国家需要发生冲突时 ,应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首选 ,只有 318 %的学生认为选择职业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12 %的学生选择 “尽量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4 ]

。这表明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已由过去以拯救民族、改变社会、为人民服务等为主的社会导向价值观 ,转变为以注重经济价值和个人发展为主的个体导向价值观 ,择业价值观的功利性更加突出。

2.择业前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 ,反映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不确定性。择业时的心理状态是透视择业价值观冲突的有效观测指标。择业时 ,大学生焦虑、紧张情绪比较明显 ,有些学生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从笔者近几年直接接待过的就业咨询学生来看 ,部分学生在择业时 “两怕心理” 比较严重。一怕找不到工作 ,找到工作的又怕错过了更好的工作。这种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反射出大学生缺乏正确择业价值认知。一般而言 ,择业价值认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自身兴趣和职业能力的客观评价;二是对职业规范、地位及社会期待等的全面了解;三是对社会和职业选择复杂性的认识;四是对自身与职业之间匹配性的评估和职业抉择。当前 ,部分大学生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社会现实允许他做什么。因此 ,没有明确的择业方向和目标。所以经常出现 “这山望着那山高”、“前怕狼后

怕虎” 的迷茫状态。失落、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出现自是在所难免。究其根源就在于自身择业价值观的混乱与不确定。

3.对基层工作的排斥心理,反映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短期性。当前 ,大学生普遍希望到北京、上海、深圳及东南沿海城市就业 ,对就业岗位的期望也比较高 ,不愿意到最基层的岗位工作。对急需人才的边远贫困地区基层岗位更是排斥 ,选择到西部就业的学生不足 10 %。很多毕业生关注和向往占企业总数不到 013 %的大型企业 ,而对于占企业总数 9917 %的中小企业所提供的全国 75 %的城镇就业岗位却很少问津[5 ]。这种对基层的排斥心理 ,是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缺乏发展性的反映。存在这种心理的学生 ,没能认识到职业的发展性 ,没把职业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看待 ,更没能看到基层大有可为。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到基

层就业 “可能失掉了一部分东西 ,但你们也可能得到了一部分东西。你们失掉的东西 ,经过自己的努力还可以把它继续学习下去 ,并且搞得更深。但是你们得到的东西 ,比如社会实践 ,可能对你们来讲终生受益。”

三、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对策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历时较长的过程 ,而且是 “受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等更深或更高层次的价值观所决定和制约的。” [6 ]也就是说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 ,在横向上涉及不同层面的主题和内容 ,在纵向上 ,要考虑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笔者认为 ,从横向角度 ,要以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等教育为基础 ,以择业心理引导为切入点 ,注重教育的层次性;从纵向角度 ,要结合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特点 ,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注重教育的 “全程化”。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加强大学生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教育 ,夯实择业价值观教育基础。择业价值观并非独立存在的 ,它是深受个体核心价值观影响的 ,是个体核心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具体体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发展的战略要求和期待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实践层面落实、推进的自觉体现” [7 ]。因此 ,帮助学生解决择业价值观问题 ,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而是要首先从根源做起。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尤其是大学生的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教育。人生观是制约择业观形成的深层的价值论前提 ,涉及学生追求怎样的职业价

值目标。荣辱观对大学生具体的择业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正确的荣辱观对学生到基层就业、避免急功近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人才观涉及个体对自身职业素质的塑造 ,对职业价值观的适应性有重要影响。正确的人才观,有利于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兴趣、能力。自我实现观则是制约择业价值观实现的手段。正确的自我实现观有利于学生按照客观实际及社会道德规范来择业。可以说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 ,就有什么样的择业价值观。因此 ,在开展择业价值观教育时 ,一定不能忽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等深层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2.以大学生择业心理引导为切入点 ,开展择业动机引导和择业心理调适 ,丰富择业价值观教育载体。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在深层次上受核心价值观制约 ,在表层上表现为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因此 ,大学生择业心理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观测点。另一方面 ,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观念 ,除了受理性制约外 ,也受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制约。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除了通过理论力量进行说服教育外 ,也不能忽视择业心理教育。也就是说 ,大学生择业心理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择业心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择业心理预期调整、择业认知状况调整、择业心理动机引导、择业行为规范及择业情感调适等。择业心理教育形式一般可采取广谱教育与分群类教育结合的方式进行。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择业心理问题 ,通过职业指导课等形式 ,普及择业心理知识 ,讲授择业心理调适技巧。针对个别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 ,通过面对面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予以调整。必要时 ,可以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联合开展择业心理教育。

3.以全程化择业价值观教育为总体思路 ,实施 “多向、导向、定向、去向” 教育 ,完善择业价值观教育模式。择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这个复杂的发展过程中 ,择业价值观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从个体择业价值观整体发展过程来看 ,经历了由幻想到现实、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等发展阶段。仅就大学阶段的择业价值观发展来看 ,一方面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 ,便已经面临着择业价值观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有着明显的年级差异 ,在不同的年级 ,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和问题。因此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应该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 ,遵循全程化择业价

值观教育思路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有不同的侧重。根据当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及本人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经验,笔者认为 ,应该实行 “四向” 教育。一是在大一阶段做好 “多向” 职业信息教育。其实 ,在学生高考报考时 ,已经初步有了一定的职业期待 ,但还不十分明晰。入学后 ,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经历、能力的变化 ,学生往往对职业选择越感迷茫。这时的教育任务主要在于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与自己将要学习专业的相关职业信息 ,通过多向把握职业信息 ,开拓职业视野 ,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础。二是在大二阶段做好职业价值 “导向” 教育。大学二年级时 ,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 ,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日趋完善 ,这时的教育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兴趣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选择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初步确定职业价值目标。三是在大三阶段做好 “定向” 职业技

能教育。大学三年级是学生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关键时期 ,这时应该引导学生基本确定就业范围 ,深入了解特定职业的技能要求、职业规范、社会地位等 ,按照相对明确的职业方向完善自身素质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四是在大四阶段做好职业选择的最终 “去向” 教育。大四年级 ,学生基本完成了主要学习任务 ,这时的主要教育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就业形势 ,给学生提供最为准确全面的就业市场信息 ,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就业单位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去向。这里需要特殊指出的是 ,“四向” 教育不是完全分割的 ,而是相互贯通、相对侧重的 ,其关键在于依据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发展规律来实施教育。

[参 考 文 献]

[ 1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 2 ] 我们需要怎样的择业观,人民日报[N].200608(15).[ 3 ] 阴国恩,戴斌荣,金东贤.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38117.[ 5 ] 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 “基层” 路径的探讨[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 6 ] 刘淑艳,吴倬.关于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价值论反思[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

(2):68-72.[ 7 ] 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83.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p Career Choice Psychology and V alue

Abstract : This article indicates the three basic principles judging career choice value ,including social principle ,adaptable

principle and developmental principle.Meanwhile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deviation of some student spcareer choice value by

analyzing three types of mistakes in career choice psychology and put s forward three st rategies in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sp career choice.Firs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sp career choice value ,basing on the so2

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educators should enhance the education on the concept of life ,honor and disgrace and the concept

of talent and self2realization.Second ,starting f rom the guide of college student spcareer choice psychology ,educators should

guide the student s on the motivation of career choice and regulate student spcareer choice

psychology ,and at the same time

enrich the carrier of the education of career choice value.Third ,educators should bear in mind the entire process of educa2

tion of career choice value ,and carry on multi2directional ,leading ,orientational and targeted education ,so that the mode of

6.职业规划与就业择业心理剖析 篇六

年级、专业性别你对现在的就业形势了解多少:

A.很了解,平时比较关注B.一般,基本上是听别人说的C.不了解D.无所谓,跟自己关系不大

2你希望未来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

A.关系密切B.有一定的联系C.无所谓D.无联系

3你的就业观念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A 大一B 大二C 大三D 大四

4你觉得以下哪个因素对你就业影响最大:

A社会需求B工作环境C薪水D专业E就业信息F其他G还没想过

5你对你的将来的职业规划有什么想法?

A、职业规划是什么,不懂你在说什么B、规划不规划都行

C、我想过,但我不太懂,我需要专业的人士来指导我D、是的,我想过!我自己有很强的能力可以自我规划我的职业和一切

6您对自己今后就业形势持什么态度?

A、比较乐观B、严峻,但相信自己能找到理想工作C、还不担心这问题

7毕业后的选择:

A.考研B.自主创业C.工作D.出国E.考公务员F.其他

A——8B——9其他选项转到第10题如果你考研,原因是:

A.决意从事学术研究B.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

C.因为竞争太激烈,对求职有恐惧心理D.专业就业前景不好,要跨专业考研如果你自主创业,原因是:

A.自己的梦想,觉得自己可以闯出一番天地B.竞争太激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C.不想在别人手下打工D.寻求刺激毕业后的择业方向是

A 政府机关B 外资企业C 私营民营企业D 国有单位E 事业单位F 自己创的企业

11.如果求职过程不顺利,你能接受去小城镇或乡镇企业就业吗:

A.乐意接受B.勉强接受C.坚决不接受你对就业薪酬的期望值是:

A.1000——2000元/月B.2000——3000元/月C.3000——4000元/月D.4000元/月以上13毕业后你所追求的岗位:

A:高薪但不一定要自己感兴趣B:工资不高但自己感兴趣;

C:不管工资高还是不高,自己感不感兴趣,一开始就是寻求经验

14面对当今就业形势,您对大学毕业后的看法是?

7.大学生择业心理指导与咨询策划书 篇七

一、活动概况

活动背景:现在的大部分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导致大批的毕业生无所事事,增

加社会就业压力,同时给家庭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成为社会上的啃老族。

活动目的:帮助我校在校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

折,树立着眼未来的就业观,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一个准确的定位。活动时间:10月

活动主题:增就促创,共创未来

宣传方法:在学院信教底楼摆放X展架以及在全院发放传单

主办单位:学生会

二、活动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多,而市场需求没有同比例增长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本次活动是基于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有针对性的准备,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失去对未来的追求,而企业也无法在大学应届毕业生中补充大量新鲜血液,形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和企业难觅人才的现象的情况。旨在引导在校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清就业形势,明确国家的有关政策,转变择业观念,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系统了解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及其人才招聘过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提前体会择业就业问题,提高在校学生的就业意识,开拓就业视野和就业渠道。同时激励同学们有效地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通过本次就业指导的活动,可以发动和帮助广大同学更好地了解自我,规划人生,做好择业前的准备,提高广大同学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让当代的大学生可以认清自己的学习目标。了解当今的就业形势。把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的井井有条,为以后打下良好就业的基础。

三、活动形式及内容

集中讨论和自由发言相结合,指导就业,提供就业知识。

四、活动对象

面向全院学生

五、活动流程

1、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请相关老师讲解目前就业形式及针对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进行分析

3、师生之间互动

4、活动结束

六、活动结束后部门总结

针对本次活动出现的问题进行部门整合学生会

8.职业规划与就业择业心理剖析 篇八

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的的对策分析

据统计,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大约是630余万人,2011年的人数高达是660万人,2012年更是增加到680万人,预计2013年的毕业人数将会达到699万人。随着毕业人数一年比一年创新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为608.2万人,按比例推算,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而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上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上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上届同期13个百分点。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境遇。除了社会多方的各种原因,大学生也必须意识到自身缺陷导致就业这种境遇。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要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就是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平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要衡量自己的综合能力的高低,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没有衡量自己的能力就盲目就业,那么就是错误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一、立足现实,脚踏实地,树立信心 许多大学生过于理想化,对人生有许多美好的追求,总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这种积极的心态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人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很多事情都是不遂人意的。

有些大学生把自己定位太高,认为自己应该在大企业、大公司上班,享受高薪和优待,他们看中的是眼前的经济利益和生活条件,一心想在城市里,对于小县城、农村的乡镇企业和艰苦环境不屑一顾。这样的心态使他们纠结于小细节之中,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还有一些大学生拘泥于传统思想,只想找“铁饭碗”,在国企或政府部门当公务员。这种具有局限性的观念表明这类的大学生并没有立足于现实。并且许多大学生在没有找到工作的情况下就感觉受挫,选择了逃避,长久地赖在家里消极度日。

因此,大学生要认清就业形势,立足现实。要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很多高层管理人员也是从基层做起的,很多成功人士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成功。首先,把自己所学的专业,自己的特长,自己的爱好综合起来,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工作都可以尝试。从先就业中做起,积累工作经验。其次,积极收集就业信息,择业指南,学习就业择业技巧,提高自己的主动性。通过网络资源、人才交流会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大胆把自己的才能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要用消极的态度去对待就业。

二、以正确的三观就业

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的“三观”可以正确引导人们找到更好的工作。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个有崇高理想的人,总是把奉献社会、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的最终追求。大学生不应当过于强调自身的追求,看中名誉、地位、金钱、利益、享受,而应投入建设社会中,服务人民之中。到山区支教,下农村当村官,去西部开发,这样的工作应该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之一。并且要知道职业不分贵贱,劳动者地位不分高低。不应认为自己的学历高而看不起某些职业。

三、拓宽就业渠道,自主创业

全方位就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界的行业都可以考虑,只要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出一份光和热,无论什么行业、体制、区域都可以跨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使各种各样的行业产生和发展,就业机遇也就增多了。

大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创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为别人提供就业岗位,从而达到服务社会的作用。而这就需要创新精神,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完善自我,竞争就业 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学历,还有素质和能力。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储备。根据社会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生不仅要有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这个社会。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且懂得灵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在不断实践中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要知道,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树立竞争就业思想,就因为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要把自己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最近李克强在谈到大学生就业形势时说到: “你们是不断线的风筝”。他鼓励大学生们,只有“下得去”,本事才能“上得来”,干事才能“拿得起”,基层最能锻炼人。

他说,下基层、到基层工作,才能使人更快地成长起来。基层的经验,无论以后走到什么岗位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有经历基层锻炼,才会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9.大学毕业生该如何面对就业与择业 篇九

经济发展影响就业状况的规律性因素

经济发展全球化与高科技普及应用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两大特征,它们带动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是,给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使得趋于饱和的发达国家与地区的部分大学毕业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窘境。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全球化与高科技普及应用吞噬了大量低端职业,却没有产生出足够多的高端职业。

美国当初崛起的优势在于大规模的制造业,当地工厂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后来由于本土制造业的成本上升,许多企业纷纷迁到发展中国家,寻找更廉价的劳动力,结果本土制造业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现在,像美国这样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在中国国内重演。先是港台企业迁内地,后是沿海发达地区企业迁内地。造成沿海发达地区本地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减少,广东对中小企业的腾笼换鸟计划更加剧了这种进程。

就企业而言,它们还不可避免地加入了更广阔市场范围的激烈竞争中。拿食品、日用品制造业来说,以前只要在本地(例如某县、某市)排得上名次的企业就能获得生存发展。但现在在全球化竞争、全国性市场一体化下,要么跻身全国该行业最领先的前几位生产厂商行列,要么就很艰难度日,甚至倒闭。能经受得起全球、全国性市场同行业竞争而存活下来的企业越来越少。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企业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在相应减少。更糟糕的是,不仅制造业的岗位缩水,甚至连一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也在收缩。比如财务会计岗位,企业可以采取兼职方式用工,随着财务电脑软件的大量应用,又可以压缩不少人工成本。也就是说,不仅做制造业蓝领工人,而且连某些技术类职业白领都面临不稳定的工作。已经在职的好岗位更难腾空给后来者,这就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经济发展的前30年得益于发达国家产业的转移、大量的外需以及起步初期的空缺,就业机会大得多。而经过30年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的沿海地区也已基本进入较发达地区状况,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发展进程。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正是大学毕业生心仪的就业城市,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这样的大城市,刚出校门的学生,一方面无法找到自己心仪的职业,另一方面也难以接受服务员、售货员、送货员等低端工作。

国情特有因素加剧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

目前,我国经历30年高速发展之后,在上述经济发展对就业状况的规律性因素影响之下,就业状况正在由前一种情况向后一种情况过渡,加上中国自身特有因素,可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的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状况更为突出。这些特殊因素包括:需要就业人口多,僧多粥少;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臃肿体制内人员流动极少;有关部门促进就业措施尚不得力;高校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不适应;大学毕业生自小所接受教育使得独立能力下降,职业成熟度降低;部分企业对吸纳知识型的新鲜力量缺乏长远眼光;现行就业渠道、途径中,国有的服务不到位,民营的过于商业操作等。

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与高校的扩招,一方面提升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就业市场也无法消化这么多的高学历人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费用越来越高,而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却与当初的期许相背离,家长失望,学生也只能拿着大学毕业文凭,长叹怀才不遇的苦闷。

应及早调整、把握自己的择业方向

面对以上诸多就业制约因素,我们应该如何破解?从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变化作出了有益的启示:未来的竞争是全球性、高端化的竞赛,平庸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此,他们从小就加强了对下一代的培养。有两点做得非常突出:

1、加大投入,培养精英

像企业高管、金融人才、科技人才、工程师、律师、医生、明星之类的精英职位,处于职业高端位置,抛离了制造业蓝领、一般职场白领的中、低端水平,站在金字塔之端,自然位置很少,四面八方涌来抢位置的人才也很挤拥,你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自小加大教育投资,因此,创造力开发、领导潜能提升、艺术修养培育等加强孩子综合素质,以及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技能的课程,从0岁就开始打响了未来的职业战。

2、及早确立职业方向,从小练就职业技能

指望毕业生白手起家,已经不现实,但如果以为加大投入教育成本就能成功,也难以避免会走生涯发展的弯路。因此,许多美国家长自小就给孩子聘请了升学顾问与职业顾问。从报读什么兴趣特长班,到国内外名校学术旅行、文化艺术考察、申请大学咨询以及职业方向定位,每一项都是专业功夫,需要聘请专业人士提供服务。如想不作这样的投入,往往反而会因小失大,耽误孩子一生的发展前程。普通学生只要根据自身职业兴趣、技能、性格、动力等因素,自小训练某一项吃饭的看家本领,长大后是不愁找不到施展自己一技之长的去处的。

这对于已经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也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就业启示:有本事的跻身精英职位行列;或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成为职场白领;如果前两者,都与你无缘,又不甘于从事低端职业、基层岗位,或到欠发达地区发展,为了自立生存,就有可能要考虑通过职业培训转向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

创造条件让更多人选择职业教育之路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日前在谈及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表示,《规划纲要》凸显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政府应该创造条件,扫除障碍,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为国家向制造强国跨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欠发达农村地区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孩子因经济贫困而在高中教育前止步,也有不少高考落榜生选择身心疲惫的复读之路,为什么不创造条件让他们选择职业教育?

2010年3月24日,广州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公布了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9所高职院校在全国率先试点自主招生的办法。这次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的专业为:机电类、电工电子类、机械类、建筑类、化工类、计算机类、国际贸易类、艺术设计类等。此外,具有广东户籍年龄在25周岁以下,并具有与招生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上(含中级)技能等级证书,从业岗位与报考专业属于同一专业类别,并有两年以上社会实践经验的中职毕业生也可报考。 这些入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广东欠发达地区,仅2009年就有17万农村学生选择读中职学校。吸引欠发达地区学生到产业集中的珠三角地区职业学校就读,符合广东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战略。依托产业发展来办职业教育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上一篇:夫妻购房合同协议书下一篇:金融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