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心得

2024-09-23

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心得(通用14篇)

1.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心得 篇一

《安徒生童话》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童话故事集,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有《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还有《甲虫》。

读完每个故事后,我都懂得了一些道理,在心里种下了美好的种子。这些种子伴我成长,让我更加聪明、智慧,进而也懂得了读书的重要。

《安徒生童话》中,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丑小鸭》。丑小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小鸭,它刚出生时的样子,就跟平常的鸭子不一样,羽毛黑乎乎的,丑的像乌鸦。小鸭子们都不喜欢它,还经常嘲笑它,无论它走到哪里都会被嘲笑。丑小鸭可伤心了。但它没有放弃,历经磨难,最终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要坚持不懈。而且不能只看外表,外表不好看可能心灵很美,比如丑小鸭。

我觉得丑小鸭是我的榜样,我应该向它学习,以后如果遇到了困难,我不会向困难屈服,要战胜它,做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2.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心得 篇二

安徒生童话所传达的人道主义精神曾经赢得中国人普遍的关注和信赖,但是在今天我们必须看到另一种现象:在市场经济、功利主义、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社会上的一部分人质疑世界传统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现代价值,怀疑让孩子继续阅读包括安徒生作品在内的充满真善美与浪漫幻想的童话故事,会不会使孩子永远单纯善良下去而变傻变笨,长大了不能适应社会。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禁产生疑问:难道安徒生的作品真的已经不适合儿童阅读了吗?

《安徒生传》中说,有一天安徒生认真地思考谁最需要他为之写作,他的答案是孩子,特别是穷苦的孩子。为了使这些孩子凄惨的生活有一点温暖,他要带给他们美好的东西,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美和真理。他觉得最能表达他的这种意念的文学形式就是童话,并因此而开始了童话的创作。

安徒生童话中传播最广的无疑是《丑小鸭》。他给了孩子们一个美丽的梦,他告诉孩子们:其实你就是一只天鹅。听这个故事的孩子,也许正因为自己的长相不如别人而自卑,也许正因为自己的家庭不富裕而感到难过,也许正因为自己的成绩不如他人而暗自伤心……可是他们却可以在丑小鸭的身上找到安慰和希望。他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那只天鹅。有了这个美丽的梦,他们就能在经历挫折和不幸时依然怀有希望,而不是在受了打击后自暴自弃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孩子总是在渐渐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选择,这些选择影响着他们人生的方向。而《丑小鸭》的故事告诉他们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保有一颗高贵的心。在生活中害怕失败、贪图安逸、放弃了自己的梦想甚至原则、选择与现实妥协的人还少吗?本是一只高贵的天鹅,只因误入鸭群而以鸭自居、终了一生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粒豆荚五粒豆》中,窗台夹缝里的一枝豌豆花竟然唤起一个小女孩儿无限生的欲望和生的喜悦。孩子在一棵小豆苗的身上见证了生命成长的欢欣。像欧·亨利笔下《最后一片叶子》里那片不朽的叶子一样,自然界生命的象征驱除了心灵的阴郁,唤起了深沉的生的意志和信念。正是这信念,使得似乎已无可救助的孩子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来。一枝微不足道的豌豆花不但是眼前的美景,而且是生命的重要启示———舒展自己的生命,亦唤起他人对于生命的热情。

安徒生的童话给丹麦孩子和中国孩子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乐趣。这些童话故事所具有的美妙、神奇、幽默、感人的美学特征已深深作用于幼小的心灵中,成为温馨迷人的童年记忆的一部分。童话的价值在于养成一颗富有情感力与幻想力的心灵,而不是以认识社会、传播知识、教育孩子为目的,虽然很多童话也有这样的价值。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在《21世纪儿童文学要研究什么》一文中指出:“时代再变,世界再变,人的一些最根本、最恒久的东西不会变。文学,包括儿童文学,应当‘以不变应万变’,去描写和表现人性中那些恒久的东西,那些不变的意义和价值。”“世界文学名著(包括儿童文学名著),不仅仅属于时代,民族,也属于全人类。它们所具有的巨大艺术概括力量、丰富的内在实质和潜能,都有着超越时代的永恒意义,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安徒生童话所体现的对纯真人性的推崇、对诗性品质与幻想的守卫、对自然的亲近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意义,这种永恒的意义铸就了它的经典品格,同时也使得它在当代仍然发挥无穷的价值。安徒生童话为处于生存困境和焦虑中的当代人提供了一片精神上的净土。作为一部童话,其独特的经典气息为审美生活逐渐变得感官化、平面化、零散化的当代少年儿童保留了一幅纯净、绚丽的艺术图景。

安徒生早期的作品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中期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的同时,还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等)。而后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安徒生的童话立足于现实生活,而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又充满了他对于人类美好未来所作的想象和愿望。因为热爱“人”,他热情地歌颂“人”应具有的优良品质:勤劳、勇敢、坚强的毅力、牺牲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决心等。正因为他热爱“人”和相信人类美好的未来,他才憎恨人间的黑暗和各种不合理的现象,比如贪婪、愚蠢、虚荣、骄傲等。对于这些现象,他总是毫无保留地予以批评。

安徒生童话也有一定的消极意义,主要是悲剧性的故事不在少数,其中充满了对理想无法实现的忧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这应与他的生活背景有关。他的童年曾经寂寞,没有上学的机会,没有玩具,甚至没有朋友。弗兰克曾写过《忧郁的丹麦人———一个真实的安徒生》。文中的安徒生相貌丑陋,不敢谈婚论嫁,最后被指责为同性恋,他一生梦想着出人头地,但在大部分人眼中他并不是一位文学巨匠,虽然他的童话是给全世界孩子最好的礼物。不过,安徒生之所以成为安徒生,还是因为他对生活的热爱,无论多么困顿的经历,在他笔下都化为充满生命力的梦想,感动着千千万万的心灵,将人类领向光明的境地。不管有着怎样一些不足取的消极意义,人类都不能失去童话。这是人类最美好、最纯真、最悲伤的艺术。童话不是粮食,童话是撒落在头顶的音乐,是苍白心灵的需求,是那么一点珍贵的希望和梦幻。

3.魅力永恒的安徒生童话 篇三

打开中丹文化交流一扇窗

安徒生童话自传入中国以来,风行百年,成为中国读者最熟悉、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安徒生童话独特又充满幻想,富有精神营养,在滋养少年儿童的心灵、培育品行情趣等方面起着独到的作用,也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在纪念安徒生童话进入中国百年之际,回顾安徒生的创作成就,追忆几代翻译家为安徒生童话在中国传播作出的贡献,深感这个展览为中丹文化交流发挥了桥梁作用,彰显安徒生童话魅力永恒的力量。

1913年,周作人发表《丹麦诗人安徒生传》,第一次向中国读者详细介绍了安徒生的生平与创作。1914年,刘半农翻译了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此后,孙毓修、赵景深、郑振铎和顾均正等人也热心推介安徒生及其童话。这一时期,安徒生童话对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叶君健、林桦和任溶溶等先后翻译了《安徒生童话全集》,使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翻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他们对安徒生著作的翻译超越了儿童读物的范围,并使安徒生童话在中国广泛传播,影响了几代人。特别是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作家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获得国内外学者、专家的极高评价,被丹麦媒体称誉为“在近百种语言的译本中,水平最高”。1988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授予叶君健“丹麦国旗勋章”。第一个直接从丹麦文本翻译并推出完整的《安徒生童话全集》的,就是叶君健。他致力于安徒生童话的译介、研究历时几十个春秋,曾多次到丹麦参观考察,熟悉丹麦语言的格调风味,这使他在译著中得以原汁原味地传达安徒生童话的“诗情、幽默感和生动活泼的形象化语言”。展览中,人们看到了叶君健半个多世纪以来所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原版本和再版本。

百年来,安徒生童话在中国已有近200种优秀选本、10多种全集。中国还是唯一翻译了安徒生全集和安徒生文集的国家。《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经典名篇入选小学课本;《皇帝的新装》《野天鹅》《夜莺》等被改编成儿童剧、戏剧甚至杂技;邮票、地铁票、电话磁卡都曾发行过以安徒生为主题的纪念票。安徒生在中国家喻户晓,影响广泛且深入。

2005年4月2日是安徒生诞辰两百周年,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2005基金会在世界范围内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庆典活动在丹麦、中国、美国等35个国家以文化节日的形式举行,其中中国被指定为全球活动的主要国家之一。中国区的庆典活动内容丰富,其中最重要的项目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丹麦官方授权的新版《安徒生童话全集》。除此之外还举办了现代视觉艺术展、儿童绘画比赛和童话音乐剧等30余项活动。

同时,中国翻译家林桦、体育明星姚明、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美猴王”六小龄童、歌唱家宋祖英、盲人钢琴家孙岩以及艺术评论家王文章等人应邀担任“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形象大使”,他们也是中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见证这些百年足迹的文稿、手迹、图照、雕塑、出版物都在西湖美术馆展出。

安徒生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丹麦欧登塞市之所以驰名世界,因为它是世界“童话大王”安徒生的故乡。整座城市都以安徒生为中心,可以说是安徒生激活了这座城市。

一间位于小街转角的黄色小屋,就是安徒生出生的地方。安徒生父亲是鞋匠,母亲是洗衣妇,他的童年生活十分清贫。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从小喜爱文学。安徒生在欧登塞度过了生命中最初的14个年头。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他在14岁那年告别祖母,孤身去了哥本哈根。

经过8年奋斗,安徒生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展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学。

安徒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创作。1829年,长篇幻想游记《阿马格岛漫游记》出版,第一版销售一空。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在皇家歌剧院上演。同年还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这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

安徒生热爱旅行,遍访欧洲诸国,还访问了非洲的摩洛哥和小亚细亚半岛的土耳其。他著有《瑞典纪行》《西班牙风光》《访问葡萄牙》等游记。西湖美术馆的展览厅里放着他叠满床垫的木床,还有伴随他旅行的旧旅行皮箱,行李箱的皮带像大象的耳朵,所以安徒生称它为大象。

安徒生在诗剧和长篇小说的文学创作上获得了成功,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文本。而1835年,30岁的安徒生却决定给孩子们写童话,他先是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然后是每年圣诞节都出版一本童话书给孩子们。

如果你问一位丹麦人,丹麦最著名的景点是什么?答复只有一个,那就是坐落在哥本哈根海滨长堤的那座“小美人鱼”雕像。世界各国到哥本哈根旅游的游客,都会争先恐后地到她的身旁,仔细端详她的神态和形象,愉快地与她合影。今天,她不只是安徒生及其童话的象征,而且已成为哥本哈根、丹麦国家与人民的象征。此则童话中文版译名《海的女儿》,但安徒生著作的丹麦文本原稿名称为《小美人鱼》。

《海的女儿》是怎样的升华和超越啊!怀着爱,怀着善,怀着不息的追求,灵魂永远飞翔。《卖火柴的小女孩》用她那细细的火柴为黑暗而寒冷的世界点燃了温暖与光明。这其实也是安徒生自己心灵状态的写照。

《海的女儿》《夜莺》《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豌豆公主》等等,一部接一部佳作喷涌而出。19世纪安徒生迎来了创作高峰期。我国先后出版的安徒生童话的优秀选本都陈列在“安徒生童话进入中国百年纪念展”上,开本装帧不一,各呈其美。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情感澎湃、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由于佳作不断,安徒生的大名在欧洲几乎家喻户晓,他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nlc202309041124

安徒生中后期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大多转向了现实主义。其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柳树下的梦》等充满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切,情感忧郁,故事悲切。他走过千山万水,写过百卷书稿,把浪漫和忧伤都融入他的作品中。在展现真善美、歌颂人性的同时,不忘批判和揭露现实中的丑陋,读来耐人寻味。

安徒生童话以其深邃的思想、博大的爱心、独特的个性、高超的艺术,赢得了全世界儿童和成人的尊敬,成为人类阅读史上的一个奇迹。

“学习剪纸是创作的开始”

安徒生是中国儿童最喜爱最熟悉的儿童文学作家,几代人都是看着安徒生的童话长大的,但至今鲜为人知的是,安徒生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剪纸艺术家,而且是他那个时代北欧最优秀的剪纸艺术家之一。“安徒生童话进入中国百年纪念展”的展厅里展出许多安徒生剪纸作品,天鹅、女舞者、丘比特……还有安徒生剪纸用的剪刀、钢笔等文具。

安徒生那个时代的北欧传统剪纸主要是纪念性的人像式剪影,那是欧洲民间工艺美术创作中普遍使用的方式。这种古朴直接的人物剪影的民间艺术一直流传到今天。看看今天丹麦、挪威、芬兰的现代剪纸作品,我们也可以想见一百多年前安徒生喜爱并实践这一手工艺术的情景。他很有剪纸的天分,事先从不画出样子,而是先把纸折起来,然后开始剪,最后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而且每次剪的都不一样。安徒生一生剪了一千多幅剪纸作品,极大地拓展了北欧的剪纸传统技艺。

研究安徒生更重要的发现是,他创作童话的方式往往是边剪纸边讲故事,口传故事和剪纸图形互动共生,许多童话的故事情节在剪纸过程中完成构思。1867年,安徒生在他的书信中写道:“学习剪纸是创作的开始。”

安徒生的剪纸是他心灵的窗花。据安徒生的学生、艺术评论家瑞格莫·史坦佩回忆:“安徒生剪纸剪得快而轻松,不注重细节,但表现的形象却自信而特点鲜明。剪纸背后蕴含的童话故事的精神引人入胜,让人难以忘怀。”史坦佩还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19世纪五十年代初,安徒生创作了11件最有趣的剪纸作品。在圣诞节前夜,他把这些剪纸送给我们挂在圣诞树上。这些剪纸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剪成,套在一起,形成了有花纹、折痕和花边的长裙、胄甲和制服。”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一直热衷于安徒生文学作品。她在安徒生童话的基础上创作了戏剧、动画片和插图。2009年,女王亲手为由安徒生童话《野天鹅》改编的动画电影设计了服装和剪纸。丹麦女王的艺术作品不仅展现了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其艺术表现形式也与安徒生在剪纸中表现出来的相共鸣。

走进西湖美术馆的“安徒生童话进入中国百年纪念展”,安徒生的手稿、老物件和剪纸艺术品,—起来到我们身边。最令人意外的展品是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两幅版画,画面上是安徒生的两张剪纸作品。这是安迪·沃霍尔生前最后一次艺术创作,一周后他便与世长辞。

安徒生的童话是开放的、世界的,但安徒生本人有一颗明亮的爱国心,他的创作始终扎根在民族文化的土地上。1875年,安徒生去世时,他的童话在全世界已被翻译成15种文字。生前他写下一首诗:

“《安徒生童话》拿着文明拐杖,

在国外找到了知己。

他们穿上了新衣—衣锦还乡时,

虽然穿着别国的衣裳—

但心仍是丹麦心。”

4.安徒生童话读书心得 篇四

我很快地被《卖火柴的小女孩儿》一文迷住了。那是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周围死一般的寂静,一个小女孩儿披散着一头卷曲的、美丽的金发,她衣衫褴褛,睁着一双惊恐的眼睛,脸和嘴唇都冻得发紫,冻僵的小手攥着一盒火柴,嘴里不断地喊着:“谁要火柴……”回答她的只是风雪的呼啸声。看到这里,我的心也凉透了,怎么整个世界也会像这漫天飞雪一样,冷酷无情呢?她赤着脚,在广场中心走着,终于找到了一个墙角坐下来,她不能回家。因为她没有赚到一个铜板,她蜷缩在那里,幻想着,最后她脸颊通红,嘴角带着微笑无声地冻死了……

突然,一股烤鹅的香气扑鼻而来,难道安徒生今天也在过圣诞节?“书呆子!”姐姐笑着说,“看你,书可以当饭吃?看书看得连年也不要过了?”她用力在我肩上推了一把,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啊!今天是年三十了,那香气不正是从桌子那边飘来的吗?那里已经摆满香喷喷的五香鹅、鲜美可口的西湖醋鱼,还有蚕馍、鱼丸……“快来试试新衣服,做的合适不?”

5.《安徒生童话》读书心得 篇五

故事的具体情节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王子,他想找一位公主结婚,但她必须是一位真正的公主。所以他走遍了全世界,公主倒有的是,不过他没办法断定她们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公主,她们总是有些地方不对头。王子只好回家了。晚上,下起了暴风雨,有人在敲门,老国王就走过去开门。城外站着一位公主,她说她是一个真正的公主。老皇后心里想是不是真正的公主马上就会知道。她在床榻下放了一粒豌豆。于是,她又取出二十床垫子压在豌豆上,她又拿出二十床鸭绒被压在上面。这位公主在这床上睡下了。公主说有一粒硬东西硌着她,不舒服。她是一位真正的公主,王子就娶她为妻了。后来,王子发现她很孝顺,臣民们都很喜欢她,因为她乐于助人。

这篇故事主要讲了人不仅外貌漂亮,最重要的是心灵要美,其他都是次要的。如果你有着漂亮的外貌,却有着恶毒的心灵,那你就会逞一时之快,人人都不会喜欢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要善于展现自己,毛遂自荐,别人才会发现你的好。如果实在不行的话,你就要动手,做出实际行动来,让大家信任你,相信你。从而选你去做事。还有,我们坐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到底,要尽自己所有的义务去效忠于人民,做出对人类有益的事情。这样,你就会幸福。我还要重复一句“是金子,早晚会发光。”

6.安徒生童话读书心得 篇六

《安徒生童话》是丹麦伟大作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经典童话集锦,带给我们很多感触。这个暑假,我又尝到了童话大师们的精致作品。

这本书里有很多我喜欢的故事,比如《皇帝的新装》,愚蠢的国王被两个大骗子骗了,没穿什么就上街了,但是老百姓为了让别人嘲笑自己的愚蠢不敢说实话。最后,一个无辜的孩子大声说出了真相。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因为没人给她买火柴,她害怕回家,因为害怕被爸爸骂。结果她在街上冻死了……其中《小鬼和小商人》是我的最爱。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穷学生从一个小商人那里买黄油的。当他看到小商人把黄油包在一张写有诗的纸上时,这个热爱学习的穷学生用黄油换来了整个旧诗集。半夜,住在商人家里的小鬼透过学生家的门看到一个奇怪的景象。我看到一束明亮的光束和一棵树从书里长出来。树上的叶子太绿了。每一朵花都像一个美丽的女人,每一个水果都那么闪闪发光。另外,房间里飘着优美的音乐。突然之间,这些神奇的场景都消失了,原来是学生们合上了书。不久,这座城市发生了火灾。商人拿走了股票和现金,商人的妻子拿走了金耳环。每个人都在这生死关头找到了最珍贵的东西。小鬼跑向学生,拿走了旧诗集。它想:小商人可以给我一碗粥,学生给我精神食粮。我也不能放弃!是的,知识是智慧之花,它会震撼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精神上的满足。

从这篇文章中,我明白了知识是我们生命的财富,知识是成功的关键。多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身心,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7.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心得 篇七

安徒生是现代儿童文学的开创者。其第一部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宣告了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 也宣告了西方儿童文学的诞生。安徒生童话“蕴含的温暖的人性美、艺术美、幻想美已经温暖和照亮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乃至大读者的心灵。” (王泉根, 2006:46)

目前国内学者对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译介研究较少。相关的专著仅有李红叶2005年所著《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 该书主要梳理了安徒生童话近百年来在中国的译介, 以及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异国形象, 认为“‘实用主义’既是中国接受安徒生童话的基点, 也是中国阐释安徒生童话的基本模式。” (宋德发, 2006:175) 而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时发现, 从1955到2015年长达60年间, 发表在国内语言类核心期刊的专门研究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译介的论文屈指可数。最早一篇为1979年儿童文学家金近所撰《安徒生童话在中国》, 简要介绍了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翻译情况;而近年来学者主要关注安徒生童话在五四及20世纪中叶的译介, 例如, 钱中丽所撰《20世纪中叶中国语境下的安徒生童话》。此外, 一些有关翻译家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研究和翻译断代史研究的论文中也涉及了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译介, 例如, 张建青的博士论文《晚清儿童文学翻译与中国儿童文学之诞生》。十分值得一提的是, 安徒生童话的译者叶君健曾在其《关于文学作品翻译的一点体会》中讨论了安徒生童话的翻译策略, 认为要“保持一定程度的‘信’”并在“‘达’的基础上努力传达他的‘诗’” (叶君健, 1983:16)

上述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是十分宝贵的, 然而遗憾的是, 清末民初时期安徒生童话在中国语境中的异国形象没有得到系统的分析。因此, 本文将以历史发展为线索, 通过梳理清末民初时期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译介, 分析其在中国语境中的异国形象。

2 周作人兄弟对安徒生童话的译介

清末民初 (1839-1919) , 安徒生童话开始被译入中国。最早向中国人介绍安徒生的是周作人和鲁迅。1909年, 二人在合译的《域外小说集》中“最早提到了安徒生, 在第二集中预告第三集里会有安兑尔然 (即安徒生) 的《寥天声绘》。” (张建青, 93) 但由于销路不佳, 此预告未能实现。

周作人兄弟为何译介安徒生童话?这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晚期时期, 西方现代儿童观被输入中国, 一方面是因为西方先进的进化论、教育学、儿童学著作被引入中国, 另一方面, 大批留学生被送往日本, 接触了日本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 也因此接受了现代儿童观。而原本就对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神话等感兴趣的周作人也是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了日本的儿童学。在这样的情况下, “父为子纲”的封建观念受到批判和冲击, 西方重视儿童个性, 强调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得到赞美和宣传, 人们开始“发现儿童”, 以少年儿童为读者群的“教育小说”应运而生。虽然在文化多元系统中, “翻译文学的‘正常’位置是处于边缘, ” (Venuti, 196) 但由于那时的中国基本不存在专为儿童创造的儿童文学, 因此翻译儿童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系统中儿童文学的中心。大量西方儿童文学作品被译入中国, 其中大多数是从日文转译, 其次才是从英文原本或译本译入。

1913年, 周作人在《童话略论》中再次提及安徒生童话;同年, 发表《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 简述安徒生生平、作品并介绍包括《丑小鸭》、《人鱼》在内的13篇童话, 文中盛赞其人为“今古文人, 莫能与竞也, ”赞其第一部童话“为世稀有, ”评价其文笔时称“其辞句简易如小儿言, ......状物写神, 妙得其极。” (秦弓, 2004:2) 然而, 周作人此时对安徒生童话的介绍没有引起文学界的大的反响。为此, 1916年至1917年, 他又在《一篑轩杂录》里复引了《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的摘要, 再次强调安徒生“最有名, 作书若干卷, 各国传译殆遍”, 评价其童话“足以涵养童心, 进于优美, 而教训所予, 尚其次焉。” (秦弓, 2004:2)

3 安徒生童话的翻译情况

如果说周作人是第一位向中国人介绍安徒生童话的人, 那么刘半农则是第一位翻译安徒生童话的人。1914年, 刘半农根据英文原文和日文剧本翻译了《洋迷小影》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1915年, 陆澹庵译《野鹄》 (The Wild Swans) , 周瘦鹃译《断坟残碣》 (The Old Grave Stone) 。此后的1916年至1918年1月间, 包括《飞箱》等在内的八篇童话被译入。其中, 陈家麟、陈大镫的《十之九》包含安徒生的6篇童话故事, 可算是最早以故事集形式出现的安徒生童话译本, 其中的《国王之新服》为The Emperor’s New Clothes的重译。1919年, 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第一位介绍者周作人发表《卖火柴的小女孩》 (The Little Match Girl) , 为清末民初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译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从1909年周作人兄弟首次向中国人介绍安徒生, 到1914年The Emperor’s New Clothes的译文《洋迷小影》的诞生, 其间经历了漫长的5年时间。清末民初的中国对安徒生童话的接受为何如此缓慢?这是因为, 晚清域外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在于救亡图存, 培养“未来之国民”, 而当时“主流的实用主义文学观强调教化功能, 与安徒生童话的特点相悖, 而民国之后人们追求纯文学的审美意识增强, ” (张建青, 2008:96) 直到民国之后, 人们开始重视文学的审美价值, 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译介才逐渐繁盛起来。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为何会成为第一篇被译入且是清末民初唯一被两度被重译的安徒生童话?原因在于, 这篇童话符合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新民”的需求和改造社会的理想。正如李红叶所论, “‘实用主义’既是中国接受安徒生童话的基点” (宋德发, 2006:175) 早在1913年的《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中, 周作人就“称安徒生借《皇帝之新衣》‘深刺趋时好而熏世论者’” (秦弓, 2004:2) 。这样的解读让从未读过原文的人们产生了一个印象, 即它是一篇讽刺社会、针砭时弊的作品。无怪乎刘半农翻译此文的目的是“意在针砭‘洋迷’” (张建青, 2008:96) , 且此译文被《中华小说界》误归为“滑稽小说”而非“童话”。

4“半创半译”的翻译策略

受晚清“豪杰译”的翻译风尚影响, 这一时期的安徒生童话的翻译多采用半创半译的方法, 且多为日文转译, 故与原文有一定出入。比如, 刘半农的《洋迷小影》是根据英文原文和日文剧本翻译的, 并不忠实于原文。然而, 周作人却坚持采用直译的方法, 但最初他“全文照译的‘直译’尚无市场, 他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公主》也未见发表” (秦弓, 2004:2) 周作人显然不赞成半创半译的方法, 他指出译本《十之九》的诸多错译, 并于1913年完整翻译《卖火柴的小女孩》 (The Little Match Girl) , 这是“中国用白话文原原本本地翻译安徒生童话的处女作。” (秦弓, 2004:3)

5 异国形象

尽管在清末民初救亡图存的时代大潮中, 绝大多数西方小说在中国的异国形象都被阐释为“教化”工具, 安徒生童话却意外逃脱了这一命运, 其文学的审美价值被初步发掘, 安徒生本人的形象被阐释为诗人、老孩子 (perpetual boy) 。“小说之目的, 务以振国民精神, 开国民智识。 (1902) ” (陈平原, 1989:56) 伴随着梁启超发出的这一时代强音, 中国文学界出现了实用主义主流“启蒙文学观”。当时的中国人在西方小说中寻找的、看到的是“振作士气, 爱国保种” (林纾) 的力量。然而, 幸运的是, 安徒生童话在这一时期遇到的最热心的阐释者是关注文学审美的周作人。他认为“文以移情, 能移人情, 文责以尽, 他有所益, 客而已。” (张建青, 2008:119) 周作人将安徒生的作品准确定义为“童话”, 明确指出其“教训所予, 尚其次焉”并评价安徒生“以小儿之目观察万物, 而以诗人之笔写之”, 其文“美妙自然, 可称神品”, (秦弓, 2004:3) 盛赞安徒生童话达到了童话的理想境界。

6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清末民初, 安徒生童话首次被译入中国, 但译作不多;周作人成为其第一个也是最热心的译介者。此时, 安徒生在中国的异国形象是诗人、老孩子, 安徒生童话被解读为“美妙自然, 可称神品”的童话。

摘要:安徒生童话开创了世界儿童文学的先河。清末民初, 安徒生童话首次被译入中国,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诞生。本文在译介学的视野下, 以历史发展为线索, 对清末民初时期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译介进行史实性的梳理, 同时分析安徒生童话在当时的中国语境中的异国形象。

关键词:清末民初,安徒生童话,异国形象

参考文献

[1]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0.

[2]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 (第一卷, 1897-1916)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3]宋德发.重温安徒生:她告诉我们理由——李红叶《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阅读札记[J].中国比较文学, 2006 (2) :174-176.

[4]金近.安徒生童话在中国[J].世界知识, 1979 (18) :25.

[5]钱中丽.20世纪中叶中国语境下的安徒生童话[J].外国文学研究, 2011 (1) :143-150.

[6]秦弓.五四时期的安徒生童话翻译[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 (7) :1-5.

[7]王泉根.感悟200岁的安徒生[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3) :46.

[8]叶君健.关于文学作品翻译的一点体会[J].中国翻译, 1983 (2) :8-16.

8.浅谈安徒生童话的宗教精神 篇八

首先,我们来看安徒生童话创作的时代背景,欧洲在18世纪的文坛上流行宗教情感观,一直影响到19世纪的文学,当时欧洲各国先后兴起了一股“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潮。而“这种文艺来自基督教,它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这种充满基督教精神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也影响到了安徒生的创作。其次,安徒生从小受宗教思想的熏陶。他生活在一个贫困的鞋匠家庭里,宗教氛围很浓,因为穷人总希望上帝的拯救。安徒生本人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奉行着受洗礼、坚信礼、圣夕的宗教仪式,且于14岁时被送入慈善学校里学习,功课之一就是宗教,因而宗教意识与信仰在他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有所渗透。

安徒生对上帝的信仰极为虔诚,他坚信上帝什么事都知道,包括已经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事。“这种思想充满我的整个心灵”,而且他是从感情和理智两方面接受“上帝是人们所敬爱的”。安徒生一生曲折坎坷,经常受到别人的排挤、攻击。丹麦诗人豪克就说:“对于内心世界谁都没有他(安徒生)了解得多,他从痛苦与绝望、辛酸的经历中倾尽了他亲身体验的痛苦而深厚的感情。”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持着安徒生的呢?是宗教精神,安徒生坚信“总是在我们困难的时候,上帝就给我们以帮助!我有一个福星,就是上帝!”发出“啊,上帝!当风暴猛烈袭击,您是我们的靠山、太阳和庇翼!”而且“上帝,我的上帝,我没怀疑过您!”感情真挚而热烈,这种宗教精神不仅表现于安徒生的生活之中,同样也影响到他的童话创作。

一、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

真——假,善——恶,美——丑是宗教所探讨的根本问题。“恶无疑是邪恶的,是与上帝的意志直接相违的”。宗教追求善,都把“积善”作为进入理想天国的必要条件,在宗教教义中,不仅有最高的,最完善的善的榜样,而且还对教徒规定了许多具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鼓励行善,禁止作恶。安徒生正是将此教义融入自己的童话创作中。歌颂“真、善、美”,揭露“假、恶、丑”。

安徒生在其童话中塑造了一系列真、善、美的形象,满腔热情地歌颂那些为真、善、美而献身的人。如《海的女儿》中的小人鱼为了追求一个不灭的灵魂,不惜以自己的苦痛、生命作为代价。她忍受了将鱼尾变成人腿那“走在刀尖上”的痛苦,而且牺牲了美丽的歌喉,成为一个哑巴,但在追求“不灭的灵魂”的过程中却未得到成功。最能体现小人鱼崇高品质、美好心灵的是最后一幕。小人鱼本可以将王子杀死,让他的血溅到自己的脚上,变成鱼尾重回海底皇宫,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的,但她却放弃了,任自己化成泡沫。在这里,“王子”是真、善、美的化身,他是一个象征意义上的“人”,小人鱼爱慕王子,正是表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执着而热烈。在读者的心目中,小人鱼无疑是美的化身,虽然她并未得到一个不灭的灵魂,但她的精神却激励着读者向生命最高的境界前进。为了拯救被后母变成野天鹅的哥哥们(《野天鹅》),艾丽莎忍受住不讲话的苦痛,用她坚强的毅力和对哥哥们深厚纯洁的感情,冲破一道道难关险阻,被人们误会是巫婆,要将其烧死,虽然困难重重,但她始终坚持到底,克服了所有的困难。

另一方面,安徒生对于丑恶、虚伪的事物也给予了抨击与鞭挞,这是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来表现的。而且真理总会战胜虚伪,爱总会克服丑。如《夜莺》,安徒生通过人造的夜莺——“假”,与真实的夜莺——“真”的对照,告诉人们: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永恒的,才能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体现了向善、向真、向美的宗教情感倾向。《美》、《癞蛤蟆》、《邻居们》、《玫瑰花精》、《聪明人的宝石》等作品中也体现了这种情感,安徒生让作品中的人物生活在各自的环境中,在人类和人类以及人类和自然界的矛盾冲突中,去大胆地展示他们的真、善、美的品质,否定假、恶、丑的事物,这正是宗教情感在安徒生童话作品中的流露。

二、对穷困、痛苦生活的精神安慰

宗教的内容来自人的现实生活,而且历来都是和苦难联系在一起的。有苦难的地方就有宗教,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从苦难这方面来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痛苦的呻吟,从“抗议”这方面来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摆脱苦难的现实的一种生存手段。安徒生从小生活在穷人中间,对贫困、穷苦有着深切的体会。他看到深重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把人们推入痛苦的境地,悲叹茫茫苍天无情、浩瀚苦海无边,在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悲愤而无可奈何的情感支配下,人们只能以想象代替现实,安徒生是对于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找不出一个好的理由来解释,空虚感情不能得到排解而走向宗教的。宗教总是把广大的劳苦大众包括在拯救范围之内,使劳动者在信仰的道德的轨迹之内,相信痛苦也有所终结。在安徒生的心中,上帝真像牧师说的那样,是一个仁慈博爱的人,总有一天会来拯救贫穷的人,让他得到幸福的生活。穷苦人不可能永远穷苦下去,上帝不会遗忘他们。

《墓里的孩子》中,母亲四岁的儿子死去了,在剧烈的痛苦中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又是上帝来抚慰她,使她的理智发出光辉,使她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变得坚强而有责任感。上帝实际上是处理了对死者的“爱”与对生者的“责任感”之间的问题,解救了母亲。安徒生一贯对贫穷、困苦的善良的人们表示同情,但自己却无力改善这种情况,只能求助与他想象中的上帝,认为上帝是救世主,相信“上帝的意旨总是好的”。在这里,宗教成了人们幻想的太阳,成了人们苦难世界的“灵光圈”,当然,幻想和灵光圈并不能真正解除人们的痛苦,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精神安慰罢了。是借助“精神鸦片”来回避现实,超脱现实,来解脱自己。作者在面对黑暗社会束手无策时,总痛苦地呼喊上帝,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在他后期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强烈,几乎每遇到困难痛苦就说“当我们向着上帝前进时,辛酸和痛苦会消失,留下的是一片美景。”将作品中的人物引到天堂去,把皈依宗教视为光明和幸福。宗教不仅对于每个人的生命所具有的有限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而且对每个人的生命延续的有限也给予了极大关注。死亡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结局,然而宗教宣称能给人永生,此永生是指灵魂超验领域中的永生,坚信灵魂不死、天堂幸福。在安徒生童话中,人们看不到阴森可怕的死,而是一种宁静、祥和的死。宗教坚信灵魂不死,以此来破除对死亡的恐惧。宗教中有延续生命的乐园——天国。并且善有善报,善良的人死了,灵魂得以升入天国。安徒生将升入天国写得非常美妙,非常诗意,如《癞蛤蟆》、《彗星》、《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作品。要认识到安徒生幻想用平等的宗教世界来代替不堪生存、充满矛盾和斗争的世界,幻想“救世主”来拯救自己的思想无疑是消极的。

三、对劳苦大众的博爱思想

宗教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富有激情的、感性形象的以及合理而有意志的成分,它旨在使教民们相互接近,使信仰一致者相互吸引。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精神更像集体之爱。宗教意义上的爱是仁爱,追求的是灵性之爱、精神之爱,倡导无私忘我和勇于献身之爱。要注意安徒生虽是基督教徒,但从《犹太女子》一文中可看出,他对严格遵守犹太教纪律的犹太女子也有无私的爱。基督教是排他的,与异教徒甚至同样信奉耶和华上帝的犹太教徒是势不两立的,但安徒生丝毫没有传统基督教所确信的那种观念,即基督教的上帝是一个妒忌的上帝,不容许别的信念存在。安徒生的爱是不分教派的,不排他的,只不过他的爱是通过基督来体现。

在其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是忘我的,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感情,即使是无所报应,也无怨无悔。《坚定的锡兵》是一个非常生动、感人的故事,锡兵爱上“小小的舞蹈家”,当自己被扔进火炉里去的时候仍望着那位心上人,他的眼睛一忽儿也没有离开她,对她的爱是那么的忠诚,并不因为世俗的偏见而有所改变,最后锡兵化成了一颗小小的锡心,表示了他对于他所爱的人至死不改初衷的伟大坚定的爱情。《柳树下的梦》、《玫瑰花精》都描写了爱情悲剧。

9.《安徒生童话》心得体会 篇九

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狐狸与狼、龟兔赛跑、小马过河、白雪公主等优秀的童话故事组成,其内容生动形象,是儿童不可或缺的一本必读的图书,许多故事让人过目不忘铭记在心。

读了《安徒生童话》后,我感受到小乌龟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兔子的懒惰与傲慢,收留白雪公主的七个小矮人的善良与热情,还有可恨的王后身上那些阴暗的心态,总让我挥之不去,并有些愤愤不平。

而小马过河则让我感到做事不能随意听别人要摸索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至于狐狸与狼中,让嘲笑狼的愚蠢之极。

10.安徒生童话读书心得感悟 篇十

所有故事中,带给我最强的视觉冲击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的故事,小女孩在死之前“看”到了她最渴望的东西。最后,她和奶奶飞到遥远的国度去了,故事戛然而止,但故事中透露出的思考却没有在我们的脑海中终止。大年夜的晚上,正式各家各户热闹的时刻,而面对这样一个贫困的小女孩,居然没有一个人愿意有一点点的施舍,这就全面展现了富贵人家对穷人的歧视与社会上贫困人的不重视,这篇文章真是发人深思啊!

令我最感动的一篇童话是《海的女儿》,故事中写了小美人鱼深爱着一位王子,为了获取真爱,她放弃了自己华贵的一切,最后终为自己心爱的人默默牺牲。安徒生用他的点睛之笔塑造了一个集无私、善良、勇敢的小美人鱼,虽然最后结局并不圆满,但却让所有的人铭记了这个甘愿为他人牺牲的小人鱼,每个人都不免为小人鱼的精神所感动,所震撼。

结局最圆满的,《丑小鸭》是当之无愧的,这篇文章通过一个丑小鸭经历磨难、辛酸、歧视最后蜕变成了一只白天鹅的故事而家喻户晓,我从中感受到了许多,其实,每个人小时候都曾经是一只丑小鸭,只有经历挫折与磨难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只翱翔在蓝天的白天鹅。

11.论安徒生童话中景物描写的意义 篇十一

关键词:景物描写 童话空间美学 地域性

儿童文学学者韦苇在其著作《外国童话史》中指出:“现代童话成熟的标志,是安徒生童话的出现和安徒生童话在欧陆的普及。”①所谓成熟,从整体上说,包括安徒生童话在题材、主题思想、语言风格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的童话艺术表现的道路。本文在关注安徒生童话的成熟性时则聚焦于其景物描写之上。景物描写的单薄与丰富看似不过是民间童话与现代童话一个细微方面的差别,然而在这种细微之处,笔者认为蕴藏着现代童话所具有的一些开拓性的艺术潜质。本文试图从童话空间美学建构及文本的地域性色彩两方面入手来对安徒生童话中景物描写的意义作一番探寻。

关于文学文本中描写的意义,杰拉尔·日奈特在《叙事的界限》中作了这样的阐释:“叙述依赖于被视为纯行动过程的行为或事件,因此它强调的是叙事的时间性和戏剧性;相反,由于描写停留在同时存在的人或物上,而且将行动过程本身也当作场景来观察,所以它是打断了时间的进程,有助于叙事在空间的展现。”②可见,相对于动态的叙述语言在时间上推进了叙事的进程而言,静态的描写性语言则在空间上拓展了叙事的广延性和伸展性。而在各种描写中,具有特定客观形态的景物描写则是构成作品具体空间感受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空间的概念,爱因斯坦在相对空间理论中提出四度空间之说:第一度空间指线,第二度空间指平面,第三度空间指立体,第四度空间指超越现实的幻想世界。③如果援引这种空间概念来对各类童话作一番大致的考察,我们会发现在民间童话中,人们很少能见到纷繁复杂的景物描写,而往往用几个具体的词汇指明景物的存在,比如“大森林”“华丽的宫殿”等等。民间童话的空间呈现大多停留在线与面的维度,很少有立体的、多层次的空间建构。同时,民间童话中虽然存在幻想世界,但由于在人类早期的思维体系中,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常常是混同在一起,因而民间童话中的幻想世界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与随意性,很难形成自己清晰、独立的幻想空间。而到了作家创作的文学童话阶段,童话进入人生的角度日趋细腻,作品中充满了作家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点点滴滴的细心体会,故事的情节进展和语言不再一律简洁明快,作家更愿意把笔停在一个个具体的点上对之进行细致描绘,从而延伸了童话的叙事空间。其中一个典型的体现就是这些作品中常常出现大段的对于自然景物丰富而精巧的描写,它们使童话中的现实空间显得立体而丰满。更重要的一点是,文学童话中充满了想象,对于这种幻想空间,作家倾注大量的心血对之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从而给人以一种清晰、完整的印象。其中,很多笔墨就花费在构筑空间实体感受的景物描写上。安徒生童话不论是从其神奇、瑰丽的超现实景物描写而言,还是从其细腻、丰富的自然景物描写而言,都彰显了其作为文学童话创作之集大成者在童话空间艺术方面所做的开拓与努力。

在安徒生早期的童话创作中,有相当部分的作品来自民间故事,或者至少是与民间故事相类似。在这些作品里安徒生沿袭了传统民间故事中有关魔力的概念。但他并未仅仅停留在对魔力的神奇效用的叙述上,而是开始使用细致的笔调为人们勾画魔力世界本身的面貌,用丰富的事物来填充、组合成魔力世界的内在景观。就拿《妖山》中的宴会来说:“妖山里的正中央是一个装饰得整整齐齐的大客厅。它的地板用月光洗过一次,它的墙用巫婆的蜡油擦过一番,因此它们就好像摆在灯面前的郁金香花瓣似的,射出光彩。厨房里全是烤青蛙、蛇皮裹着的小孩子的手指、毒菌丝拌的凉菜、湿耗子鼻、毒胡萝卜等;还有沼泽地里巫婆熬的麦酒和从坟窖里取来的亮晶晶的硝石酒。”在这段描写中,我们虽然可以看到传统民间故事中有关魔力的各种元素:女妖、巫婆的蜡油、硝石酒等等,但又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不是一篇模仿民间文学的作品,作品摆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个模糊的妖山的概念,而是十分清晰、完整地向我们展现了妖山的整个内部景象。这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世界,然而由于其内部景物结构的合理性——从外到内,从大客厅到厨房,由于其各种具体事物的形象性、生动性,使这个虚构的魔力世界获得了一种实在感、空间感,使人仿佛真的走进了一个妖山的世界,看到了那么多奇妙而有趣的事物。这种阅读感受在以往的民间故事中是很难获得的。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到了后来像《海的女儿》这样的成熟之作,更是以对于现实世界的细致体察和对于超越现实的幻想世界的完美憧憬,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现实空间与幻想空间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在这部作品里,以海面为界,人间的世界是现实的世界,它是宁静的,又是壮美的:“这时整个的天空看起来像一块黄金,而云块呢——唔,她真没有办法把它们的美形容出来!它们在她头上掠过,一忽儿红,一忽儿紫。不过,比它们飞得还要快的、像一片又白又长的面纱的,是一群掠过水面的野天鹅。它们正飞向太阳,她也向太阳游去。可是太阳落了。一片玫瑰色的晚霞,在海面和云块之间也慢慢消逝了。”海底的世界是幻想的世界,作者极富个性的、飞扬的想象力赋予了它一种神奇、瑰丽的色彩。“海里最深的地方是海王宫殿所在的处所。它的墙是用珊瑚砌成的,它那些尖顶的高窗子是用最亮的琥珀做成的;不过屋顶上却铺着黑色的蚌壳,它们随着水的流动可以自动地开合……宫殿外面有一个很大的花园,里边生长着许多火红和深蓝色的树木;树上的果子亮得像黄金,花朵开得像焚烧着的火,花枝和叶子在不停地摇动。地上全是最细的沙子,但是蓝得像硫黄发出的光焰。”

如果说,《妖山》中的幻想世界还保留几分民间故事的朴素气息的话,在《海的女儿》中,不论是现实世界还是幻想世界都更加体现出作者多层次空间构想的能力以及个性化的审美追求。从海底到地面,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从而使人物有不同的活动空间、活动形式,它们各自独立而又紧密相连。而每一层空间的建构又都是以内在的和谐为目的:从景物颜色的组合,再到景物形态的组合,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一切都显得尽善尽美。而一组组形象化的比喻更加强化了读者阅读过程中所能获得的细腻感觉,从而给人以一种逼真的临场感,很自然地从日常空间进入到这个非日常空间,从现实世界进入到幻想世界中去。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安徒生童话作品中细腻、生动的景物描写使童话世界有了更加充实、具象的物理空间呈现,这对于传统民间童话中那种写意式的空间勾勒是一种超越;更重要的是,在一些作品中,安徒生展开了对幻想世界、现实世界各自拥有的不同景物面貌的描写,从而使两者逐渐走出民间童话中那种相互混合的状态,开始具备了各自的空间体系。这为后来童话进一步发展走向长篇的幻想文学创作,形成一种清晰的二元世界对立结构,形成庞大、复杂的空间体系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安徒生童话有两个重要的美学特质,一是孩子式的纯真,一是清新质朴的自然。所谓的“自然”既是指一种美学的风格,又可以具体印证到作者对于大自然本身所表现出的由衷热情上。在安徒生笔下的各种景物描写中,尤为凸显的是那些具有北欧地域色彩以及季节感受的自然景物的呈现。丹麦“处在北纬59度以北的位置,绝大多数的国土地处严寒的北极圈内,有终年积雪的高山,原始森林和冰面泛着银光的湖泊,人口十分稀少。”④而在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中,对于冰山、冰原、风雪、北极光等一些存在于北欧独特的气候条件下的景象都做了十分细腻、生动的描写。

其中,有写实的“素描”:“北极光圈在天空中燃烧着,它的环带很宽。它射出的光辉像旋转的火柱,燎燃了整个天空,一会儿变绿,一会儿变红。”(《没有花的画册》)

也有从自然世界中抽象、幻化出的景物形象:“它们是有生命的。它们是白雪皇后的前哨兵,而且是奇形怪状的。有的样子像丑陋的大刺猬,有的像许多伸出头的、纠成一团的蛇;有的像毛发直立的小胖熊。它们全都是白得发亮的、有生命的雪花。”(《白雪皇后》)

除此以外,安徒生在童话中还具体展现了祖国丹麦辽远的海岸线上的森林、沙丘、荒原等一些带有原始神秘气息的大自然的原貌,从而真实地传达出了19世纪丹麦这一地处偏远、人口稀少的北方国家所特有的一种生命状态:“离古德诺河不远,在西尔克堡森林里面,有一个土丘从地面上凸出来了,像一个球。人们管它叫‘背脊。在这高地下面朝西一点有一间小小的农舍,它的周围全是贫瘠的土地;在那稀疏的燕麦和小麦中间,隐隐地现出了沙子。”(《依卜和小克丽斯汀》)。

同时,安徒生所描写的自然景物中,往往还表现出一种鲜明的北欧季节感受——漫长而神秘的冬夜与短暂而明丽的夏日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对应。比如,《丑小鸭》的一开篇就描绘了一番夏天的丹麦乡间充满了阳光与生命气息的美好景象:“乡下真是非常美丽。这正是夏天!小麦是金黄的,燕麦是绿油油的。干草在绿色的牧场上堆成垛,鹳鸟用它又长又红的腿在散着步,唆地讲着埃及话……太阳光正照着一幢老式的房子,它周围流着几条很深的小溪。从墙角那儿一直到水里,全盖满了牛蒡的大叶子。”而《在辽远的海极》中则对冬夜做了这样的描述:“现在冬天开始了,太阳已经不见了。漫长的黑夜将要一连持续好几个星期。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冰块。船只已经凝结在冰块的中间……但是这儿并不是漆黑一团;北极光射出红色和蓝色的光彩,像永远不灭的、大朵的焰火。”

不可否认,不同的文学作品由于产生于不同的创作环境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携带着一定的地域文化因素,这方面的信息越强,作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就越浓郁,越鲜明。自然景物作为描写的对象,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进入作品,是构成作品地域文化色彩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像安徒生童话中这样大规模的、整体性的地域自然景物描写,在其之前的童话作品中是看不到的。法国著名史学家、批评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以及《艺术哲学》中曾提出一个社会学派艺术观点,他认为“种族、环境、时代”这三大因素决定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其中,他特别强调了地域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对一个民族的艺术性质、形态所起到的关键作用。⑤《北欧儿童文学述略》一书中曾论及,与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北欧地区的文学从古老的神话传说、英雄史诗阶段开始就带有一种鲜明的自然崇拜的标记,他们的神话是由大自然的图腾形象——太阳、春天、雷、雨、冰、霜、雪等连缀而成的。在这种环境之中,北欧人产生了某种深刻的压抑感和命运感;半年白昼半年黑夜的奇特极地自然景观促使北欧人的心灵深处形成了某种宿命观念。而他们超越命运的方式则表现为一种对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的崇尚,这使古老的北欧文学具有了一种质朴而深厚、高贵而浪漫的审美内蕴。这种内蕴在安徒生笔下的自然景物描写中则由一种抽象的观念还原为一种具体而生动的呈现:在童话中,这些自然存在物常常表现出一种力量感——北极光像旋转的火柱,燃烧了整个天空;冰山比人类建造的教堂塔楼还要高大;沙丘则像是峰峦起伏的阿尔卑斯山……这些强大的自然力量与人的顽强的生命力量之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峙,从而使作品透露出一种苍凉、庄严的气息,这与安徒生童话中始终笼罩着的一种执着的、深沉的、带着淡淡忧伤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对应。而另外一些柔和的、浪漫的自然景物描写,比如夏天明媚的阳光、娇嫩的玫瑰花、美丽的山毛榉林子……则透露出短暂而珍贵的温暖季节所带给人的一种极大的生命喜悦。这种光明与黑暗交替所产生的美深深地浸透着北欧人对于生活、生命所持有的一种质朴而真诚的情感。这些特殊的地域自然景物描写以及其中所传达出的生命、情感体验,是对北欧文学传统审美内蕴的一种继承与发展。而它们所具有的高度艺术审美价值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又对后来的北欧儿童文学整体上所富有的一种深厚的自然意蕴产生了很大影响。

综上,景物描写作为细节的一个层面是安徒生童话整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些描写中凝聚着作家对相关经验的审美转化与升华,以及对于童话艺术表现的一些独特构想。因而,透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多地窥探到安徒生童话审美内涵的丰富性与深厚性,从而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在世界童话发展史上所具有的独特意义!

{1} 韦苇:《外国童话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2页。

② 张寅德:《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6-287页。

③ 唐池子:《第四度空间的细节》,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④ 汤锐:《北欧儿童文学述略》,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⑤ 阎晓宏:《人类文学重要命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3-288页。

作 者:王丽清,文学硕士,西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

12.安徒生童话中的爱情观及成因分析 篇十二

关键词:安徒生,爱情观,成全,信任,本真

一、安徒生童话中的主要爱情观

1、真正的爱不是占有, 而是要懂得成全对方, 意味着包容与信任。

在安徒生的爱情字典里爱情意味着坚忍、仁慈, 意味着不嫉妒、不自夸、不自私, 意味着包容一切、对一切有信心、对一切有盼望、对一切能忍受。最完美的证明安徒生的这种无私付出、不计回报的爱情观的当数《海的女儿》这篇童话。小美人鱼的形象可以说是安徒生创作中最生动、最美丽的童话形象之一。美丽、善良的小美人鱼在海的世界里是幸福的, 受人呵护, 过着优越的贵族生活。但是她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 在旁人看来她确实是一个古怪的孩子。她在十五岁之前最大的愉快是听些关于上面人类的世界的故事, 她向往人类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渴望十五岁的约定快点到来。当第一次看见王子时, 她就深深地被王子吸引了。她羡慕人间不灭的灵魂, 追求不灭灵魂是她最高的理想。在这里王子的出现无疑是对美人鱼有极大冲击的。获得爱情的同时也意味着她有不灭的灵魂了。在王子即将和遇难的船沉入海底之时, 她首先想到的是决不能让他死去, 义无返顾地拯救了王子的生命。致命的邂逅注定了悲剧的开始。小美人鱼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在海底享受三百年的荣华但似乎没有亮点, 要么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有牺牲生命为代价的可能。最终她放弃了海底皇宫优越的生活, 追求她所谓的爱情。但结局显见她的爱情是不完满的, 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精神的信仰, 她宁可舍弃自己三百年的生命, 宁可化为海中的泡沫, 仍旧坚持追求自己的爱情, 于不完满中寻求完满, 这是十分感人的。

凡事包容, 凡事相信, 全然欣赏和接受对方, 时时为对方着想, 以已之心来迁就对方, 没有猜忌与疑惑。这样的情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协调。以《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为例。老头子上镇去赶集卖马, 结果用马换了牛, 牛换了羊, 羊换了鹅, 鹅换了鸡, 鸡换了一满袋喂猪的烂苹果。这种递减的等差数列似的交换在一般人看来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于是也就有了酒店打赌的一幕。然而老头子坚信老婆会理解他, 并且得到她的赞赏和吻。

2、孩童时代的爱恋是最本真、纯粹的, 世俗的熏染也许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结局。

观安徒生童话作品不难发现其较为推崇儿童时代的情感, 认为儿童时代的情感较为纯粹、真挚, 不受世俗的熏染。在童真的世界里没有猜忌, 没有外界环境的牵绊, 没有世俗观念的局限, 有的只是最本真、最纯粹、最无邪的发自内心的最原始的情感。安徒生与青梅竹马的女伴波儿·芙伊格特的相处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安徒生一生中时刻铭记着这份最纯粹的爱恋。长期的分离, 外界的环境导致了彼此不可能再续前缘。在爱恋这条路上安徒生与芙伊格特岔开了, 缘分尽了, 但安徒生并没有消除掉对她的怀念, 至死未变。这种人生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震动。以《依卜与小克丽斯玎》为例, 依卜和克丽斯玎可以说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的恋人。儿时的他们也确实获得了享之不尽的欢愉, 尽管生活是艰辛的, 但对孩子而言这并不代表什么。在克丽斯玎迈出家门之前, 一切好似顺理成章地发展着。按着这种进度他们也会顺理成章地在一起生活, 因为在别人的眼里他们俨然早已是一对情人。但是故事却在克丽斯玎的外出谋生中发生了转变。第三者的介入使得依卜和克丽斯玎之间故事的延续成为了一种不可能。无望的结局也许在儿时分代表希望之果的榛子时就已经注定了。那时依卜将分别藏着金车子和马的与藏着最漂亮衣服的果子让与了克丽斯玎, 留给自己的却是“一撮黑土”。在京城哥本哈根金车子、漂亮的衣服这一切华贵的东西她都会有的, 关于她的那份预言可以实现, 他代她作了最后的抉择。他从这场纷争中退了出来, 为的是恋人的幸福。但他并没有改变自己对爱情的誓言:永远忠诚, 一直到死。应该说安徒生在《依卜和小克丽斯玎》中渲染这样一个统一的主题:孩童的爱恋是纯真无瑕的, 是最无功利性的。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只会尊重自己最本真的思想。他们单纯而不复杂, 从自己的心出发, 以自己的真心来对待他们的情感, 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所以他们是幸福的。

二、安徒生爱情观的主要成因

1、家庭及社会背景的作用。

安徒生家境贫寒, 父亲早逝, 母亲笃信基督对其影响较为深刻。同时在考上大学之前, 在丹麦赫尔辛格学习期间, 他曾受到过“严守圣经字面教义的”青年学者穆勒的谆谆教导。他从情感和理智两个方面接受了上帝是值得人们敬爱的教义。在安徒生的概念里他极为推崇“爱”。他所谓的爱是崇尚上帝之爱, 爱本身就是应该博大的, 无私的, 甘于付出与自我牺牲的。在他的心目中上帝意味着赐福于人, 意味着爱及众人。他相信自己是神所创造的, 相信自己的一生都会蒙受神的眷顾。无论贫穷与富贵, 无论不幸与幸福都是上帝赐予他的人生经历。他坚信好事从不幸中诞生, 幸福从痛苦中产生。这种信仰给了他极大的支持与安慰, 使他相信只有真爱才会让他如此幸福。故而显见基督教义在其童话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爱情观中起了极为显著的作用。正是基督教义中所宣扬的无私的、博大的包容之爱对其所信奉的爱情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人力所不能解决的状态之下, 安徒生在其童话作品中往往会求助于他万能的上帝。在他的教义里上帝已经不是世俗中的上帝了, 而是变成了一种真理的象征, 是指引着万物去撷取美好一切的神秘力量。

2、性格特征的影响。

安徒生幼时性格极为敏感, 家境较为贫寒, 希望出人头地的愿望强烈地刺激着他的头脑。但现实却并不事事顺利, 反而处处碰壁, 这就决定了他在性格上有自卑的一面。可以这么说自卑情结在其一生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根据阿德勒对人的补偿心理研究显见:假设一个人在改进环境的过程中遇到挫折而气馁时必定会寻求某种优越感来求得超脱, 这时便可能导致自卑情结。但与此同时又不允许别人对其冷嘲热讽。他往往会采取逃避的方式。放弃改变可观环境的希望, 用虚假的优越感来自我麻醉或麻木自己, 这应该是符合自卑与超越的原理的。爱情的受挫并没有使得安徒生放弃对爱情理想化、神圣化的遐想。一方面作者努力在还原现实, 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其浪漫主义气息。前者以《单身汉的睡帽》为例爱情夹杂了世俗的意味就有可能导致破产, 但毕竟人是不可能超然于物外的, 所以就注定了结局的悲剧性。可这并不能否定其对浪漫主义的遐思。事实上, 浪漫主义化恰恰弥补了他在受挫中自卑的情愫。爱情的不完满在浪漫主义中得到了满足。他的童年时代应该说在不幸中也有幸福。在他的世界里他有自己的天地, 所以他较为推崇童年时代的爱恋。正是成年之后爱情的不尽如人意, 更加使得他看重童年时代的真挚纯粹的情感。在成人世界的爱恋中他是自卑的, 因为自己的条件的限制, 所以处处不如意, 这是可以理解的。应该说自卑与自信在安徒生的身上矛盾地结合在了一起。正是这种特殊的气质构建了其独具特色的爱情观。

总的来说, 正是安徒生的家庭及社会背景, 其人生经历等一系列的原因才造就出了这样一个有独特气质、较有自己个性的安徒生, 形成了这样的爱情观。

参考文献

[1][丹麦]安徒生著, 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M].上海译林出版社, 1986年.[1][丹麦]安徒生著, 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M].上海译林出版社, 1986年.

[2][丹麦]安徒生著, 李道庸、薛蕾译:《我的一生》[M].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3年.[2][丹麦]安徒生著, 李道庸、薛蕾译:《我的一生》[M].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3年.

[3][丹麦]安徒生著, 流帆译:《真爱让我如此幸福》[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2年.[3][丹麦]安徒生著, 流帆译:《真爱让我如此幸福》[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2年.

[4][奥]A·阿德勒著, 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M].作家出版社, 1986.[4][奥]A·阿德勒著, 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M].作家出版社, 1986.

13.安徒生童话读书心得感悟 篇十三

卖火柴的小女孩讲的是一个穷苦的小女孩在圣诞节前夜出去卖火柴,却被冻死在午夜街角的故事。我记得小女孩穿着破了的拖鞋,她用围裙包着许多火柴,红红的小手里还抓这一把。最后,她用一根根火柴为自己取暖,美好的幻境不停地出现,她仿佛觉得自己见到了亲爱的奶奶。小女孩的要求一点也不高,也不多,她只希望富有的人能买他一点火柴。去个I而他还身躺在病床上的妈妈买药,而没有想到却冻死在午夜街角。

和小女孩相比,我们真的是幸福多了。我们有可口的食物,有温暖的衣服,还有很多好玩的玩具,最重要的是我们有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为我们的祖国做出贡献呢?

14.安徒生童话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四

这是我非常喜欢读的第一本童话书。每阅读一篇文章都能给人一种新鲜而又惊喜地感觉,特别是《丑小鸭》。 自从丑小鸭生下来,人们就说它很丑。丑小鸭听到后感到伤心和难过,于是自己离开了群体,过起了流浪的生活。它走呀走,走到河边,水面上浮着三只美丽的白天鹅。小鸭一下子认出了那就是自己心中的偶像,它自从见到它们以后,再也不曾忘记。

丑小鸭坚定地说:“我要像白天鹅飞得一样高。”它们会因为我这么丑陋还敢接近它们而要弄死我的,但也没关系。即使被它们弄死,总比被鸭子啄、被鸡叼、被猫奚落好得多,于是它就降落在水面上,向天鹅游去。

天鹅也向它靠拢过来。可怜的小鸭子把头垂下来等待受死,天鹅却毫无伤害它的意思。小鸭睁开眼睛,它在这清亮的水面上看到了自己的倒影,那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而是一只真正的天鹅。

过去它因为自己的丑陋遭受了那么多的不幸和苦难,酸楚的心终于得到了豁解,现在它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幸福和美向它招手。

小游客们向水上抛洒许多面包片,他们拍着手高声喊着:“你们看,那只新来的天鹅最漂亮。那么年轻,那么好看。人们也就跟着抛下了更多的面包和饼干。”

它感到非常羞愧,把头藏在翅膀里,不知如何是好。因为它太感动了,它感到太幸福了,可它一点也不自满,因为它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被迫害和讥笑的日子。它心里拨出一个快乐的声音:“当我还是一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不曾想到今生会有这么幸福。”

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它既不自满,又不骄傲。我非常佩服它这一点。

参考安徒生童话读书心得体会 (二)

《安徒生童话》它立足于现实生活,充满对人类美好的愿望,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震撼了世界文坛,揭开了世界文学史上童话创作的新篇章。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入口处的海面上,有一座铜像冒出水面。它告诉人们这就是丹麦,因为它是丹麦的一个象征。但它既不代表丹麦的开国元勋,也不代表丹麦某一个王朝的杰出英雄,而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坐在一块石头上,若有所思地望着大海。她在沉思什么呢?谁也猜不出来。也没有人能叫出她的名字。她没有腿,只有一条鱼尾,原来她是人鱼—-“海的女儿”,丹麦作家安徒生所写的一篇童话的主人公。

《丑小鸭》它一生下来,因为生得很丑,人们和动物们都不喜欢它。寒冷的冬天,它在森林里受尽了折磨。后来它靠自己的努力,终于飞起来。它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丑小鸭变天鹅靠的正是她自己的努力。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要怕自己笨,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能成功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是个生活在贫困家庭中的孩子。她的童年充满了黑暗,充满了寒冷。新年的前夕,正在下雪的夜晚里,一个光头赤脚穿着单薄的旧围裙的小女孩,又冻又饿地缩在一个墙角里,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回不了家,最后她抽出一根火柴来取暖的时候在她面前出现了许多空虚的幻境,但最后却冻死街头。

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天真与朴素的特有气质。像许多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书中的天堂是那么“美”。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地方,《安徒生童话》犹如一朵鲜花,绽放在每个人的心里。

经典的安徒生童话读书心得体会 (三)

我读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从中知道,她是一个吃苦耐劳的好孩子。

这是一个冬天的晚上,人家都在家里面吃东西,坐在火旁取暖。而卖火柴的小女孩却穿着简陋的布鞋在雪地里走着,她的手和脚都冻得通红通红。于是,他就坐在一个暗暗的角落里。从自己的包里拿出一根火柴,轻轻地在火柴盒上擦了一下,突然,她自己变得暖和起来,可每一次擦亮火柴,每一次又会被大风吹灭。小女孩哭了,但她不敢回家,就一直在角落里,孤苦伶仃的。当她把最后一根火柴擦亮,她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她的灵魂被她的奶奶带到了天堂。这时候,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我想:现在生活条件是那么的好,而我们却不珍惜。就连童话里的许多人物,都是那么珍惜自己所处的环境,而我们却是那么的浪费。我们现在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根本不用我们去挣钱,根本不用我们去劳作,所以我们认为一切都是应有的,我们根本就不在乎!

因此,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就不会有好的明天。如果我们不把学习当回事,我们就对不起父母,更对不起自己!我们要学习童话故事里吃苦耐劳的农夫,而不是学习贪婪无度的渔夫妻子。故事里许多人物都经历过困苦的磨历,我们要在光明和快乐中越飞越高,飞到我们幸福的彼岸。这是我们一个共有的愿望,这是我们对新一代的希望在她当时所处的生活条件下,这就是痴心妄想,从来不可能的。她只有把一切愿望都寄托在上帝的身上。但上帝是怎样的呢?他也不灵。这就是时代带给她的思想所带来的局限,也是他作为一个同情人民的作家的苦恼。

模板安徒生童话读书心得体会(四)

看了《安徒生童话》这本后,令我十分着迷,童话故事十分有趣,从书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安徒生童话》中有一个拇指姑娘的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个善良的女人很想要个孩子,于是她像一个有魔法的老太婆求助,老太婆给了她一个孩子,就是拇指姑娘。女人十分疼爱拇指姑娘。没过几天不幸发生了,女人回家晚了,拇指姑娘被癞蛤蟆背回了家,后来拇指姑娘被小动物救了,又遇到了小人国的国王,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安徒生童话中有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个道理。还有一个更有趣的故事‘皇帝的新装’讲的是一个傻皇帝被人骗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别人说什么聪明的人能看见这类骗人的话,就硬是说自己能看见,看见就是看见没看见就是没看见,别最后像皇帝一样闹了笑话出来。不只这些还有海的女儿,白雪皇后,红舞鞋,凤凰等更加有趣的故事让我们阅读。同学们请你们去阅读这些有趣的故事吧,我相信你们一定会爱上这本书的。你们一定会爱上这本书的。

安徒生童话读书心得体会 (五)

丑小鸭出生时,由于他的体积太过庞大,很特别,一生下来便很丑,父母都讨厌他,兄弟姊嘲笑他,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鸭儿啄他,鸡儿打他,森林里的动物都看不起他。在寒冷的冬天,别的动物舒舒服服的过冬,可丑小鸭却不是,多少次丑小鸭被冻晕过去,丑小鸭为不被冻死,在冰上来回地跑。当太阳又开始温暖地照着大地的时候,百灵鸟唱起歌来了——这是个美丽的春天。他看见三只美丽的天鹅从树荫里一直游到他面前来,丑小鸭认识这些美丽的动物,于是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过,这一刻,丑小鸭知道了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不懈奋斗,最终成为一只美丽的天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怕困难,努力进取,只要心中有梦,终有一天,会迎来美好未来。

同样,学习也是一样,只要奋发图强,坚持不懈,一定会搞好成绩。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教师,我想用我所学的知识浇灌给我的学生,让他们成为栋梁之才,即便不能成为栋梁之才,那也要清清白白做人。

上一篇:关于道歉的作文高中优秀下一篇:财务会计学建设规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