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9篇)
1.精神病 篇一
社区2011年上半年精神病人管理工作总结
根据街道提出的关于社区对精神病人管控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我社区制定了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实施方案,现将上半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1、成立以卫生站全科医生为成员的精防康复工作技术指导站,负责精神病防治康复日常工作,搞好摸底调查,建档立卡,配合精神病患者的监护人送往医院诊断及治疗,康复训练。
2、建立社会化工作服务体系,切实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充分利用技术资源,发挥基层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作用,为精神病人提供医疗、康复等方面的服务。
3、做好摸底调查,建档立卡,全面准确掌握 社区精神病患者基本情况,重症轻症,阵发性,先天性,后天性病人,因疾病或家庭遗传性引起精神病和各种疾病引起的病史调查,并按规定时间填写各种调查报表。
4、筛查重症患者,对精神病患者,有诊断治疗指南的送往康复医院治疗,普及精神病卫生知识,创造接纳精神病人的良好社会环境,为精神病人就业提供条件,帮助解决他们有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困难,从而顺利回归社会正常生活。
5、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使用基层精防康复工作人员统一培训教材,对社区卫生站医生和志愿工作者及家属进行培训。
社区
2011年7月
2.精神病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 分为血糖检测组和血脂检测组。血脂检测组50例患者中男患者33例, 女患者17例, 年龄31~72岁, 平均年龄为 (51.6±12.5) 岁, 病程1~20年, 平均病程 (10.5±2.5) 年;血糖检测组50例患者中男患者27例, 女患者23例, 年龄32~73岁, 平均年龄为 (52.4±13.1) 岁, 病程1~20年, 平均病程 (10.3±2.5) 年,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血糖检测组患者空腹抽取血并进行血糖的测定, 在抽取后口服葡萄糖溶液, 对空腹抽取血糖值≥6.1 mmol/L, 或者餐后2 h血糖≥7.8 mmol/L的患者可认为血糖的升高, 患有糖尿病的倾向;血脂检测组患者空腹抽取一定量的血液, 检测三酰甘油>2.3 mmol/L者, 患者脂代谢异常[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在服用精神病药物后与性别、住院时间、用药种类及病程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脂代谢异常的相关因素分析
血脂检测组患者服用精神病药物后, 血脂代谢异常与住院时间和性别相关 (P<0.05) ;血脂代谢异常与用药种类和病程无明显的相关 (P>0.05) , 见表1。
2.2 血糖代谢异常相关因素分析
血糖检测组患者服用精神病药物后, 血糖代谢异常与住院时间和病程有关 (P<0.05) ;血糖代谢异常与用药种类和性别无明显的关系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引起精神性疾病的发生的原因有心理及社会因素、内分泌因素和个性因素, 临床主要表现为幻觉, 阵发性狂笑等, 对社会和患者家庭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研究发现, 精神病患者在服用精神病药物后出现会血糖和血脂的紊乱, 增加精神病患者的心血管的发病率, 影响患者的预后, 降低患者的依从性, 恶化患者的生活质量, 造成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本研究对服用精神病药物后出现的血糖、血脂的变化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血脂代谢异常与住院时间和性别有关 (P<0.05) ;血糖代谢异常与住院时间和病程有关 (P<0.05) 。血脂、血糖代谢异常与用药种类均无明显的关系。
注:组间比较, *P<0.05。
注:组间比较, *P<0.05.
综上所述, 患者服用精神病药物后易出现的血糖、血脂的紊乱, 及时检测血糖、血脂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用药, 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摘要:目的 分析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病患者血糖、血脂代谢水平的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2014年3月2015年3月进行治疗的精神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血糖检测组和血脂检测组, 分别对其药物治疗后对血脂、血糖代谢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血脂代谢异常与住院时间和性别有关, 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血糖代谢异常与住院时间和病程有关, 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结论 在对患者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的研究发现, 精神病药物对患者的血糖和血脂具有一定的影响, 及时的发现会阻断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血糖,血脂,代谢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立文.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8) :144-145.
3.网瘾=精神病? 篇三
中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的出台没有像它的制定者期望的那样,结束医学界长期以来无规范网瘾诊断标准的历史,反而引发了更大的争论。
根据新标准,网络成瘾将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和治疗的范畴。很多网民对此表示不能理解:迷恋网络怎么就成精神病了?
牵头制定新标准的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科主任陶然解释:“网瘾虽然是精神疾病的一种,但患者并非疯子。”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精神疾病包括很多种,就网络成瘾而言,是指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
“我们不是把所有长时间上网的人都列为网络成瘾者。”陶然说,网络使用情况可分为正常使用、过度使用和网络成瘾,诊断为网络成瘾必须要符合一系列严格的标准。
怎样才算网络成瘾
11月8日,陶然等人制定的这个新标准刚刚通过了专家的论证。该标准详细界定了网络成瘾的“症状”“病程”及“严重程度”,被评审专家认为是目前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权威的诊断标准。
陶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新标准对网络成瘾症状的描述首先有两条:一是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二是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
除此之外,具备以下5种症状之一,就可以判断为网络成瘾。这些症状是:上网时间不断延长;想要减少或停止上网却不成功;明知上网会给自己带来或已经带来危害,仍忍不住继续上网;除上网外,对其他事物的兴趣明显减少,失去以前的爱好;用上网来回避现实或缓解不良的感受和情绪。
陶然说,网络成瘾可导致患者性格内向、自卑、与家人对抗及其他精神心理问题,出现心境障碍,部分患者还会导致社交恐惧症等。
根据使用网络的目的,新标准把网络成瘾分成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和网络交易成瘾5类。其中,网络游戏成瘾占82%,其次是网络关系成瘾,即网恋、网婚等交友方式。
同时,新标准还对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作了界定,平均每天非工作学习目的连续上网超过6小时,同时符合症状标准3个月以上。
在陶然看来,新标准的确立不仅为临床医学增加了新病种,还明确网络成瘾患者应由具有精神科的医疗单位收治,为这些患者得到科学有效治疗提供了途径。“网络成瘾是可以治疗的,一般治疗时间为3个月左右,80%的患者都可以通过治疗摆脱瘾病。”
据悉,新标准将送卫生部报批,在全国各大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精神科推广使用。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出台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国家。
新标准从何而来
“这个标准是我们4年来对3000多人进行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陶然说。
为了帮助网络成瘾者告别网瘾,2005年3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开展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集中住院治疗,并于2006年3月创办了国内第一家网络成瘾诊疗基地——“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及研究,这个基地在来自全国的3000多例网络成瘾患者的临床资料中,抽取1300余例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临床跟踪研究。“我们收集了50%以上的患者同时拥有的症状,然后我们又研究这些症状发作的频率。”陶然说。
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最初他们根据临床经验并参考国内外网络成瘾研究文献,拟定了一份诊断标准条目的草案,包括8条症状表现。
然后,对以“沉溺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或人际交往”为主诉就医的110例患者进行标准草案调查,向患者家属及其本人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将症状出现频率高于50%的条目保留,低于50%的删去,形成初稿。
接着再对符合初稿症状标准的408例网络成瘾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访谈、治疗,于出院1年时随访,根据随访结果统计网络成瘾复发率及诊断符合率。
最后,由全国多家医院精神科医生使用症状标准初稿对上述相同主诉就诊的150例患者进行现场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决定是否对初稿的语言描述作调整,确定诊断标准定稿。
在研究中,陶然发现症状标准草案中的第1、2条出现频率最高。“这两条正是诊断(物质)依赖综合征所必须具备的两条核心症状即渴求和戒断。”陶然说。
第3~7条症状单独出现的频率均在70%以上。因第8条“向亲友等隐瞒伤亡情况”出现的频率低于50%,故将其删去。
考虑到网络成瘾者多为青少年,陶然等人最后采用了一个灵活的症状标准,即2+1模式,具备成瘾核心特征的第1、2两条及后5条附加症状中的任意1条,而不要求7条同时具备。陶然说:“这样‘防治关口可以前移,以便对他们尽早实施医疗干预。”
目前,中国约有4000万未成年人网民,其中有一成左右沉迷网络。其中13~17岁青少年成瘾者比例最高,另外大学生中也有9%的网瘾患者。
网瘾算不算精神病
有消息说,中国成为第一个把网络成瘾列为精神疾病的国家后,将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
“中国在这项研究方面居于领先地位,因为我们是最早成立这种诊所的國家之一,我们有大量的病例,可以进行充分的科学分析。”陶然说。
但新标准公布后,在国内却没有得到一致的公认,不少专家对此提出了质疑。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心理学专家杜亚松教授说:“网络成瘾至今还难以断定是一种疾病,精神病更是无从谈起。”
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许明智也对把网瘾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表示异议:“是否有科学依据?因为对于网瘾是什么,医学界一直还有争议。”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黄悦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对网络成瘾的诊断,是比照成瘾性行为来定的。”成瘾性行为还包括赌博成瘾、酒精成瘾等,是精神障碍中的一种。“但网络成瘾要作为精神障碍中一个独立诊断单元,还有待精神科专家的认可。”
据悉,对网络成瘾判定主要是依据《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3)和《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
网络成瘾的概念是1995年由美国人伊凡·戈德伯格率先提出的。不过让人惊讶的是,这竟源于一个玩笑。
戈德伯格是纽约的一位精神病学家。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决定和人们开个小小的玩笑。他声称自己发现了一种新的精神疾病,名为“网络成瘾症 ”,并列出了7条诊断标准,包括“因网络而放弃或减少重要的社交和职业活动”“对互联网抱有幻想”和“手指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敲打键盘的动作”等。令戈德伯格意外的是,他的几位同事在看了这篇编造出来的“诊断标准”后竟然承认自己有网瘾,并写信给他寻求帮助。网瘾问题这才开始渐渐为人们所重视。
但戈德伯格本人并不赞成把网瘾列为精神疾病之列,“其实,玩牌、赌博或上网本身是没有什么可以成瘾的,人们之所以对此成瘾是因为他们借此来克服自身的压抑、焦虑或社交障碍。”戈德伯格说,“如果你把成瘾的概念扩大到人的每一种行为,你会发现人们读书会成瘾,跑步会成瘾,与人交往也会成瘾。”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相信确实存在着网络成瘾这种病症。美国圣波拿文图大学教授金伯利·杨就是一位坚定的支持者。
通过对网络使用者的调查研究,金伯利·杨制定了一套诊断标准,共10条。她认为如果受试者符合其中4条或是4条以上的标准,且持续超过12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可以诊断为网络成瘾者。事实上,国内网瘾研究者所使用的诊断标准,大多就源自她的这套标准。
4.精神病电影 篇四
2014-06-16 清华南都
这是10部与精神疾病、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有关的电影,可以用来学习心理学。
壁花少年 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美国 / 2012 / 剧情
评语:青春常常冷冰冰,本片讲述了一个孤独又害羞的高中生查理的青春。他先后经历了阿姨的去世、最好朋友自杀、被同学排挤欺负等各种事情。幸运的是他拥有一个欣赏他的老师,并交到两个高年级的好友。片中涉及到创伤后应激障碍,人际交往困难等心理问题,害羞的少年看此片可以学习如何交新朋友。
大象 Elephant
美国 / 2003 / 剧情 犯罪
评语:从现象出发如何抵达真相?本片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根据校园枪击事件为蓝本而拍摄故事。前50分钟像纪录片一样讲述几个高中生一天的生活,平凡、琐碎,有人哭泣,有人斗嘴,有人被议论……后20分钟让你看到平静又残酷的杀人游戏。
充气娃娃之恋 Lars and the Real Girl
美国 / 2007 / 剧情 喜剧
评语:宅男拉斯是个单身汉。一个人住在哥嫂家旁的车库里。生活无聊又孤独。忽然某一天他网购回家一个名叫比安卡的充气娃娃,并深深的爱上了她。片名虽叫“充气娃娃之恋”,但没有色情只有幽默与温暖。展现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精神疾病患者能够起到积极的治愈作用。家庭与社区的爱、支持和接纳让一个具有童年创伤,封闭自我的人能够重新建立起与人的真实连接。片中心理咨询师采用了系统脱敏法帮助拉斯克服拥抱疼痛。
心理游戏 The Game
美国 / 1997 / 悬疑 惊悚
评语:表示如果没有最后五分钟,这个片子挺好的,就讲有钱人被某牛逼集团诈骗,被骗得一毛钱都没有,无家可归,还杀死弟弟,最后跳楼自杀。但是最后的happy ending,告诉你
这一切是假的,主角的童年阴影因为这一跳就被治愈了,大家一起庆祝他的48岁生日,他被全世界整的这么惨还迅速切换到感恩和爱情萌芽的状态那就有点牵强了,之前的非常多地方也变得讲不通,比如河里死里逃生,比如流浪西班牙。
火柴人 Matchstick Men
美国 / 2003 /剧情 喜剧 惊悚 犯罪
评语:罗伊是一个强迫症患者。他洁癖,不允许别人穿着鞋走进他家;他谨慎,每次出门都要三番五次检查煤气和电源开关;不喜欢户外,在户外会惊恐不安,但他同时也是一个行骗艺术家。非常具有创意的电影,结局出人意料。
机械师 The Machinist
西班牙 / 2004 / 剧情 悬疑 惊悚
评语:失眠症,多重人格。好人做了坏事逃跑后在负罪感的折磨下,长达一年的失眠,骨瘦如柴。贝尔演技牛逼,减肥功力更加牛逼。
心灵访客 Finding Forrester
美国 / 2000 / 剧情
评语:第欧根尼综合症又名肮脏混乱综合症。当一个少年遇见一个古怪老人,彼此成了对方的心灵旅伴。老作家帮助少年找到自己真正的未来之路,少年也帮助作家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从心开始 Reign Over Me
美国 / 2007 / 剧情
评语: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灵受到重创的人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出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是喊“快点加油”的人,也不需要专家努力的帮助,而是友情的陪伴与温暖的爱。
自闭历程 Temple Grandin
美国 / 2010 / 剧情 传记
评语:自闭症。本片根据自幼患有自闭症的美国动物科学家、畜牧学博士——天宝·葛兰汀(克莱尔·丹尼斯 Claire Danes饰)的个人自传改编而成,讲述天宝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
致命ID Identity
美国 / 2003 / 剧情 悬疑 惊悚
评语:人格由多种成分构成,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整体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解体会导致人格分裂。本片是展现多重人格的一部经典影片。
来源网络:meiya
5.精神病宣传资料 篇五
你了解焦虑症吗?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临床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与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两种主要形式。
一、广泛性焦虑障碍又称慢性焦虑症、普遍性焦虑,是一种自己不能控制的,没有明确对象或内容的恐惧,觉到有某种实际不存在的威胁将至,而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样的痛苦体验。还伴有颤动等运动性不安,胸部紧压等局部不适感及心慌、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出汗、尿频、尿急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症状。
二、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症、惊恐发作,以突然出现强烈恐惧,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患者常在无特殊的恐惧性处境时,突然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犹如“大难临头”或“死亡将至”、“失去自控能力”的体验,而尖叫逃跑、躲藏或呼救。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胸痛或不适、眩晕、呕吐,出汗,面色苍白、颤动等。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一月可数发,间歇期可无明显症状。
警惕焦虑!如果你有以下症状,请及时咨询我们!
1.比平时容易紧张或着急;2.无缘无故在感到害怕;3.容易心里烦乱或感到惊恐;4.觉得可能将要发疯;5.觉得一切都不好;6.手脚发抖打颤;7.莫名头疼、颈痛和背痛;8.容易衰弱和疲乏;9.不能安静坐着;10.有晕倒发作,或觉得要晕倒似的;11.一阵阵头晕;12.最近总是心跳得很快;13.吸气呼气都感到很困难;14.手脚麻木和刺痛;15.莫名胃痛和消化不良;16.常常要小便;17.手脚常常紧张出汗;18.常脸红发热;9.难以入睡,晚上睡得不好;20.常做恶梦。
对精神心理疾病的五大误解
1.精神心理疾病只是一般的情绪和心理问题,自我调节一下就好。
专家解释:精神心理疾病是一组有着脑神经和生理生化指标改变的疾病!它和高血压、肾炎等一样,是一种普遍的疾病。全球超过10%的人在他生命的某个阶段会罹患精神心理疾病。一旦确诊为精神心理疾病,就应该及早到正规医院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自我调节是根本不能解决问题的!
2.患了精神心理疾病一生都得受此疾病的折磨。
专家解释:精神心理疾病完全可以治愈!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精神心理疾病可在半年到数年不等的时间内康复。关键在于选好正规医院和医生,并坚持治疗。
3.得了精神心理疾病的人都是“疯子”、“傻子”。
专家解释:精神心理疾病是每个人都可能罹患的疾病,它就像感冒,只是一种普通的疾病。村上春树、丘吉尔、玛丽莲梦露、张国荣都曾是精神心理患者。我们没理由歧视精神心理患者,也不必为有心理疾病而自感羞愧。患了心理疾病并不能说明一个人心胸狭窄,也不能说明一个人意志薄弱。
4.患了精神心理疾病真是一件倒霉透顶的事。
专家解释:精神心理疾病对你的发展很可能是件好事!它让你去经历精神心理的各种烦恼,它让你陷入反思和内省,它让你学会抗争和奋斗,治愈后你可能会达到比以前更高的层次。就像焦虑过后你会有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镇定从容,抑郁过后你会有笑看人生云起云落的闲适洒脱。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5.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药物副作用很多,吃药是自找罪受。
专家解释:很多患者害怕服药,怕药物的副作用给自己带来痛苦,怕药物依赖,从不肯吃药或一好转就停药,造成治疗不规范,病程迁延不愈。其实现在很多新型的药物副作用很少很轻微,成瘾性低,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规服用,不但不会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一旦确诊,就应该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坚持正规治疗直到痊愈!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情感障碍(又称心境障碍)的一种,主要特征是情绪(心境)低落,它往往还可以出现许多伴随症状,常见的有:
①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②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④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 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⑦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⑧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
如果一个人出现情绪低落的同时伴有上述症状中的四项时,就可以确定存在抑郁症状了。有了抑郁症状并不能诊断为抑郁症。因为正常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时也会感到忧郁悲伤,据估计约15-30%成年人一生中某一时期曾出现过抑郁症状,但不一定都是病态。一般来说,只有程度严重、旷日持久、殃及日常社会或生理功能才算病态。这就是诊断抑郁症必须具备的时间标准和严重程度标准,即抑郁症状持续至少2周,以及由此造成病人社会功能受损,或者给病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一旦达到病态,确诊为抑郁症,就应该及早进行正规的治疗,以抗抑郁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可望康复痊愈。抑郁症分类
(1)原发性/继发性。原发性是指既往健康或曾患有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抑郁状态。继发性是指大脑与躯体疾病、酒瘾与药源性等所有可查出的继发性原因。
(2)内源性/反应性。内源性抑郁是指来自内部的,主要根据两个临床表现,即躯体特征性症状(早醒、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和病程的自主性,一旦发病,环境因素不再对疾病起重要作用。内源性抑郁症在目前医学上理解为是一个综合征,表现为抑郁心境、兴趣丧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早醒以及情感的昼夜变化。它可能存在着某些生物学上的变化,受某些因素诱发,但病情呈自主性,病前有稳定的性格,需要积极地治疗,电休克、抗抑郁剂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反应性是指抑郁情绪由外界的因素引起,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环境因素始终起重要的作用。
(3)精神病性/神经症性。精神病性抑郁是指患者除有典型的抑郁症状外还伴有片断的或短暂的幻觉、妄想(妄想抑郁)或木僵(抑郁性木僵)。神经症性抑郁则不伴有重性精神病性症状。(4)儿童抑郁症。儿童抑郁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持续的心境不愉快,以抑郁情绪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儿童抑郁症女孩多于男孩。
(5)更年期/老年期。这是以年龄阶段来划分的一组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是指抑郁首次发作于更年期,不是任何其他因素引起。老年期抑郁症是指首次发病于老年期(65岁以上),以抑郁心境为基础,以焦虑症状为突出临床表现,有较多的躯体等不适主诉,病程长,预后差。
(6)隐匿性抑郁症。是一组不典型的抑郁症候群,临床上常称之为抑郁等位症。抑郁情绪并不明显,且常被持续出现的多种躯体不适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悸、胸闷、气短、四肢麻木等现象所掩盖。
(7)季节性情感障碍。这是一类与季节变化关系密切的特殊的抑郁症。一般在秋末冬初发病,没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表现心境持久地低落,情绪忧郁,常伴有疲乏无力、头疼、喜欢觅食碳水化合物、体重增加。在春夏季自然缓解,至少连续二年以上秋冬季反复发作即可诊断,强光照射治疗有效。多见于女性。
不容忽视的抑郁症状!
如果你有以下症状,请及时咨询我们!
1.闷闷不乐,情绪低沉;2.早醒,晚上睡眠不好;3.痛哭或觉得想哭; 4.食欲下降;5.无缘无故地感到疲乏;6.不愿和异性亲密接触 7.体重下降;8.便秘;9.心跳比平时快; 10.觉得生活毫无意思;11.头脑混沌;
12.经常做的事情都觉得困难;13.不安而平静不下来; 14.对将来看不到希望;15.比平常容易生气激动; 16.犹疑不决,很难作决定; 17.觉得自己很没用; 18.不喜欢白天的任何时段; 19.有自杀的想法;
6.精神病防治康复 篇六
一、背景
——我辖区精神病患者受经济水平、医疗条件以及陈旧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精神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由此造成的突发肇事肇祸事件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随着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儿童精神残疾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柯克牙社区排查精神病人等高危人员按照精神病健康状况进行分类管控,做到“一人一档”建立管理台账,逐人制订可行的管理措施,将每一个精神病患者和高危人员纳入管控视线,做到不漏户不漏人。
——“十二五”期间,为进一步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依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病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本方案。
二、任务目标
——在辖区内对重症精神病患者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康复工作,为贫困患者提供医疗救助。——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建立示范性康复设施,培训孤独症儿童筛查、诊断、康复训练专业技术人员。
三、主要措施
(一)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
1、组织管理
——组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指导实施、督导和评估验收工作。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卫生、民政、公安、残联等相关部门组成的精神病防治康复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社区制定本地精神病防治康复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技术指导
成立技术指导组,负责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技术指导,指导开展摸底调查,对患者进行诊断,制定治疗与康复方案,开展人员培训、检查评估等。
3、治疗康复
——以精神病卫生机构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发挥社区卫生室、单位医务室以及监护小组的作用,形成住院、门诊、家庭病床、家庭看护为主要形式的治疗系统。
——精神卫生机构承担重度急性期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对病情较重且不稳定、没有条件住院的病人设立家庭病床,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介经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出院的患者。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居委会及监护小组的协助下,定期随访病人,开展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监护和社区康复,早期发现精神疾患,根据需要及时转诊。
——村卫生室、单位医务室以及监护小组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指导下,督促患者按时服药,进行康复训练,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向医务人员报告。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康复服务
——多方筹集资金,加强精神病康复机构建设,统筹规划,为精神病患者康复及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利用社区康复站等社区服务设施开展精神病患者日间照料,开展心理疏导、生活自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家属培训等康复活动。
(三)对贫困精神病患者实施医疗救助
——将贫困精神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逐步完善相关保障制度,形成救助机制。
——通过实施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项目,重点解决 贫困患者急性发病期住院和稳定期免费服药的问题。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将参合人员患精神病住院医药及相关治疗费用纳入报销范围。
——贫困精神病患者属于惠民对象的按照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开展惠民医疗服务的指导意见》文件的规定给予减免。
(四)加强基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队伍建设
——制定培训计划,对从事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管理人员、社区医生、康复人员、志愿工作者及家属进行培训,提高基层精神病防治康复专业服务能力。
——对社区医生从事包括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在内的公共卫生工作按规定给予适当补助,稳定基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队伍。
(五)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
——发挥现有妇幼保健、特殊教育网络和有关社会力量的作用,探索建立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康复训练的干预体系。
——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及筛查、诊断专业人员培训。
(六)宣传普及知识
发放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和宣传画册,利用“助残日”、“精神卫生日”等多种活动,加强精神卫生宣传教育,反对歧视精神病患者,为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经费
(一)经费:用于人员培训、检查评估、调查摸底、建档立卡、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精神病患者康复训练等。
五、检查统计
(一)检查
——对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每季度进行督导、检查。
(二)统计
按照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报表的要求,上报统计报表。
7.精神病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12年8月3日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早期干预一科, 早期干预二科、儿童少年精神科、中西医结合精神科、普通精神一至六科等14个精神科病区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 当天共有患者964例, 其中男性480例 (49.79%) , 女性484例 (50.21%) ;住院次数1~12次, 其中初次住院者684例 (70.95%) , 第2次住院者192例 (19.92%) , 第3次住院者48例 (4.98%) , 第4次住院者22例 (2.28%) , 第5次住院者11例 (1.14%) , 其他7例 (0.73%) 。
1.2 方法
采用一日法[4]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次数、疾病诊断和用药情况进行时点调查。用药种类包括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抗焦虑药/镇静催眠药, 其他作为辅助药物。调查除辅助药物以外药物的使用频率和日使用剂量, 按照在医嘱单中使用的次数将其分为单用, 2个品种合用, 3个品种合用, 4个品种及以上多品种合用。调查结果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诊断分类
964例住院患者中, 精神分裂症625例 (64.83%) ;情感性精神障碍199例 (20.64%) , 包括抑郁症110例, 双相情感障碍63例, 躁狂症26例;其他精神障碍140例 (14.52%) 。140例精神障碍中, 癔症10例, 神经性厌食1例, 急性应激障碍2例, 与文化相关精神障碍2例, 适应障碍5例, 睡眠障碍3例, 人格障碍2例, 器质性精神障碍32例, 躯体形式障碍11例, 强迫症9例, 品行障碍1例, 偏执性精神障碍2例, 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2例, 脑萎缩所致精神障碍2例,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1例, 恶劣心境1例, 混合性焦虑和抑郁障碍1例, 焦虑症12例, 乙醇所致精神障碍28例, 其他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2例, 分裂样精神病6例, 分裂情感性障碍1例, 癫痫性精神障碍1例, 创伤后应激障碍2例, 阿尔茨海默病1例。
2.2 年龄分布
964例患者年龄7~81岁, 平均 (34.31±14.50) 岁。其中, <20岁108例 (11.20%) , 20~29岁348例 (36.10%) , 30~39岁197例 (20.44%) , 40~49岁158例 (16.39%) , 50~59岁83例 (8.61%) , 60~69岁47例 (4.88%) , 70~79岁21例 (2.18%) , ≥80岁2例 (0.21%) 。
2.3 用药情况
964例患者中, 调查当日使用1种精神药物244例 (25.31%) , 使用多种精神药物720例 (74.69%) 。其中, 联用2种精神药物403例 (41.80%) , 联用3种精神药物178例 (18.46%) , 联用4种精神药物66例 (6.85%) , 联用4种以上精神药物73例 (7.57%) 。
2.4 药物使用频率和剂量
2.4.1 抗精神病药使用频率和日使用剂量
964例患者中, 抗精神病药使用频率和日使用剂量见表1 (表中仅列出使用例数大于10的药物) 。居前5位的为喹硫平 (22.72%) 、利培酮 (22.51%) 、奥氮平 (21.47%) 、氯氮平 (18.26%) 、阿立哌唑 (7.88%) 。使用例数小于10的抗精神病药如下:帕利哌酮9例, 硫必利6例, 氟奋乃静2例, 洛沙平2例。
2.4.2 抗抑郁药使用频率和日使用剂量
964例患者中, 抗抑郁药使用频率和日使用剂量见表2。居前3位的为帕罗西汀 (7.99%) 、舍曲林 (4.98%) 、米氮平 (4.98%) 、氟西汀 (2.59%) 。使用例数小于10的抗抑郁药如下:氟伏沙明和氯米帕明各6例, 安非他酮2例, 度洛西汀和马普替林各2例, 西酞普兰1例。
2.4.3 抗焦虑药/镇静催眠药使用频率和日使用剂量
964例患者中, 抗焦虑药和镇静催眠药使用频率和日使用剂量见表3。居前5位的为氯硝西泮 (16.49%) , 阿普唑仑 (15.35%) , 劳拉西泮 (13.38%) , 丁螺环酮 (10.58%) , 奥沙西泮 (5.29%) 。使用例数小于10的抗焦虑药和镇静催眠药如下:唑吡坦8例, 地西泮7例, 艾司唑仑3例。
2.4.4 辅助药物的使用情况
辅助药物的使用情况:用于催眠的中成药 (舒眠胶囊和甜梦胶囊) 43例 (4.46%) , 情感稳定剂 (包括碳酸锂、丙戊酸钠、丙戊酸镁、拉莫三嗪、奥卡西平) 276例 (28.63%) , 健脑药 (包括茴拉西坦、吡拉西坦、奥拉西坦和石杉碱甲) 153例 (15.87%) , 升高白细胞的药物 (包括小糪胺、利可君、维生素B4) 74例 (7.68%) , 心脏保护药 (包括普萘洛尔、阿替洛尔、辅酶Q10、心宝丸、曲美他嗪) 358例 (37.14%) , 润肠通便药 (包括酚酞、通便灵胶囊、蓖麻油) 85例 (8.82%) , 对抗锥体外系反应 (EPS) 的药物 (包括苯海索、东莨菪碱) 329例 (34.13%) , 降血脂的药物 (包括非诺贝特、辛伐他汀、苯扎贝特、脂必泰) 56例 (5.81%) , 降血糖的药物 (包括格列苯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12例 (1.24%) , 肝脏保护药 (包括肌苷、葡醛内酯、硫普罗宁、复方甘草酸苷) 171例 (17.74%) , 治疗胃病的药物 (多潘立酮、西咪替丁、维生素B6) 211例 (21.89%) 。
2.5 药物治疗方案
964例患者中, 仅使用1种精神药物的治疗方案共有244例 (25.31%) , 前6位的用药方案为:喹硫平58例 (6.02%) , 奥氮平47例 (4.88%) , 利培酮42例 (4.36%) , 氯氮平32例 (3.32%) , 阿立哌唑11例 (1.14%) , 阿普唑仑10例 (1.04%) 。
使用2种精神药物的治疗方案共有290例 (30.08%) , 前6位的用药方案为:利培酮+氯氮平30例 (3.11%) , 喹硫平+利培酮18例 (1.87%) , 利培酮+劳拉西泮17例 (1.76%) , 利培酮+氯硝西泮15例 (1.56%) , 奥氮平+阿普唑仑14例 (1.45%) , 喹硫平+阿普唑仑14例 (1.45%) , 喹硫平+氯硝西泮13例 (1.35%) 。
使用3种精神药物的治疗方案共有178例 (18.46%) , 前3位的用药方案为:利培酮+氯氮平+氯硝西泮7例, 喹硫平+利培酮+劳拉西泮6例, 喹硫平+利培酮+氯硝西泮4例, 利培酮+氯氮平+劳拉西泮4例, 帕罗西汀+丁螺环酮+阿普唑仑4例。
964例患者中, 共有461例 (47.82%) 使用了镇静催眠药。其中, 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共计384例 (39.83%) 。两种苯二氮卓类药物联用共计57例 (5.91%) , 其中, 阿普唑仑+氯硝西泮21例, 氯硝西泮+劳拉西泮18例, 氯硝西泮+奥沙西泮14例。此外, 还存在单一或合并使用镇静催眠类中成药或非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情况。
3 讨论
在本次调查中, 抗精神病药使用频率居前5位的是喹硫平 (22.72%) 、利培酮 (22.51%) 、奥氮平 (21.47%) 、氯氮平 (18.26%) 、阿立哌唑 (7.88%)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能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 并对阴性症状和某些认知症状有效[5], 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少, 被广泛用于临床, 已成为抗精神病药物主流, 已逐步取代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此外, 喹硫平、利培酮、奥氮平和阿立哌唑已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FDA) 批准用于治疗双相障碍, 与心境稳定剂联合使用, 可提高疗效, 不增加转相风险, 且起效更迅速[6]。本调查中, 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共计824例 (85.48%) , 因此, 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喹硫平、利培酮以及奥氮平的使用频率较高, 已成为我院精神科临床使用的主导药物。氯氮平是目前公认的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最佳的药物[7], 在我院临床应用中仍居前5位, 主要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使用, 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但应注意检测患者白细胞情况。龙森等[8]报道, 近年来其中使用较多是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和利培酮等。与我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使用情况基本一致。
在抗抑郁药的使用中,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帕罗西汀位居第1位,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舍曲林与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米氮平使用频率并列第2位,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居第3位。抗焦虑药和镇静催眠药的使用中, 氯硝西泮 (16.49%) 、阿普唑仑 (15.35%) 、劳拉西泮 (13.38%) 位居前3位。氯硝西泮是临床常用的合用药物, 起效快, 作用时间短, 并能注射给药, 用于躁狂发作治疗早期, 可有效地控制兴奋、激惹、攻击等急性症状[9]。但不能预防复发, 且长期和大剂量使用可出现药物依赖性和耐受性, 应避免滥用。对于顽固性失眠, 一些抗抑郁药 (如曲唑酮) 和镇静类中药也可以使用[10], 但是这些药价格相对高, 医师用药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支付能力、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11]。
本调查与我院2009年调查情况相比[12], 首次住院患者增加 (由62.88%增加至71.09%) , 单一精神药物的治疗方案增加 (由19.52%增加至25.31%) , 联用2种精神药物的治疗方案降低 (由39.04%降低至30.08%) , 联用3种精神药物的治疗方案降低 (由28.16%降低至18.47%) 。总之, 单一精神药物使用频率增加, 联合用药使用频率降低, 单一精神药物治疗和2种精神药物联用治疗仍然占主导地位, 精神药物使用基本合理。近年来, 国家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深入开展, 有更多疗效好, 不良反应轻微的新型精神药物 (如喹硫平、利培酮、阿立哌唑、帕罗西汀和佐匹克隆等) 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 因此, 医师可以在疾病的早期给予单一新型精神药物干预, 有效避免了精神药物的联合使用。
总之, 964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精神药物使用的一日调查显示, 我院精神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随着新型精神药物的广泛使用, 新的用药问题可能会显现, 医护人员和药师应联起手来, 真正做到精神药物的有效、安全、经济和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司天梅, 何燕玲, 周茹英, 等.三个地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处方方式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 (10) :705-707.
[2]司天梅, 舒良, 于欣, 等.10省市抗精神病药使用现况的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4, 37 (3) :152-155.
[3]Sinaikin PM.Categorical diagnosis and a poetics of obligation an ethical commentary on psych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Ethical Humsciserv, 2003, 5:141-148.
[4]朱华, 王凯, 李丽红, 等.深圳市福田区129例慢性精神病患者用药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 (12) :2517-2519.
[5]陈海支, 钱敏才, 钮富荣, 等.精神疾病出院患者用药情况调查[J].医药导报, 2011, 30 (6) :373-374.
[6]王来海, 吕路线.临床精神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50-251.
[7]马金芳, 陈永新.小剂量氯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药导报, 2013, 32 (10) :46-48.
[8]龙森, 王泽民, 何敏, 等.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药物治疗情况分析[J].医药导报, 2011, 30 (6) :807-809.
[9]王来海, 张瑞岭, 马金芳.精神科门诊一日精神药物使用调查[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12 (3) :290-293.
[10]肖立群, 廉鹏, 张旺信, 等.曲唑酮治疗老年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患者临床观察[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2, 21 (3) :253-254.
[11]翟国金, 赵靖平, 陈晋东.湘鲁两个医疗机构精神分裂症患者经济负担的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7, 40 (1) :41-44.
8.精神分析疗法对精神病治疗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精神分析疗法;精神病;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60-02
精神病患者在临床上最为显著的症状便是幻觉和妄想,其中幻觉包括幻听和幻视,而最为常见的妄想主要包括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因此,大多数人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看法便是疯狂,但对于精神病医生来说,精神患者出现的幻觉和妄想属于感知障碍,也就是说患者在精神上出了问题。心理治疗学主要应该在于着手患者的幻觉与妄想,而现代精神病学却是通过药物来对患者的幻觉和妄想进行控制,进而来改变精神病患者的行为,但其诊断的标准并不为患者认可。因此,本文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精神分析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52.32±11.20)岁;病程6.0-24.0个月,平均病程(12.32±4.65)月。对照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53.65±12.32)岁;病程7.0-26.0个月,平均病程(13.62±5.33)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精神障碍。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药物包括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氟哌啶醇、氯氮平以及舒必利等,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精神分析疗法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过程包括共情、自由联想、诠释、面质、移情与反移情、释梦以及修通。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 )表示;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
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优良率为86.6%,对照组为36.7%,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3.1 精神病治疗方法
精神病学在精神分析学创立以及精神药物发明后,便被分为两个角度来诠释,两个角度分别包括神经学和基因学的角度以及精神分析的角度。其中从神经学和基因学的角度来看,此种观点认为导致精神病患者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躯体出现病变以及遗传基因的表达方式,因此,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不论病因而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症状相同的病例放在一起,然后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为其命名后确立诊断标准,然后对患者用药。但这种观点在不断出现各种新症状的今天,使得精神病在临床上的诊断与统计数据越来越丰富,但却没有增加对精神病症状的理解。除此之外,这个观点下的分类系统缺乏给心理学进行思考的空间,因此也就难以对精神病的成因进行解释。而另一个观点是从精神分析角度对精神病进行分析,但病情较重的患者却难以在传统精神分析的观点下进行治疗,因此在精神病学中精神分析对其的影响越来越弱。
目前临床上对神经病患者的治疗的主要方式是进行药物治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与脑科学、基因遗传学以及神经科学等学科存在紧密的联系。科学理论能打很大程度上推动精神病的研究,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证明精神药物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缓解效果。但在临床治疗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如爱、恨、生命以及伦理抉择。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优良率为86.6%,对照组为36.7%,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精神分析疗法能显著地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3.2 精神分析疗法
英国莱恩和库佩质疑精神病学基本立场和观念,他们认为精神病学错误地将精神病患者考虑成精神世界,并且不应该要求患者回到理性的世界,这是由于精神病患者其实存在基本伦理学立场,也就是说即便是病情严重的精神病患者也不应该被社会所排斥。他们的临床技术主要是基于足够好的环境这一理念,他们认为精神病患者患病的原因在于母亲没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其足够好的环境,因此,对于治疗者来说,他们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让病人退行到其感到足够好的环境。并且在反精神病学派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对精神病患者病情进行分析的过程可以持续2-3h甚至更长的时间,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在患者感觉冷时为其盖毛毯,在患者感觉渴时可以喝茶,这种治疗方法就是将精神病患者放置于一个足够好的环境进行治疗。
总结
综上所述,精神病患者在临床上最为显著的症状便是幻觉和妄想,其中幻觉包括幻听和幻视,而最为常见的妄想主要包括关系及被害妄想。精神分析学者却认为精神病患者精神问题的所在之处不在于妄想和幻觉,而是在出现精神问题时努力想要回到正常世界中的过程。因此,采用精神分析法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该主要着手患者的幻觉与妄想。
参考文献:
[1]孙聪,霍大同.论精神分析疗法对精神病治疗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3(36):443-444.
[2]张晓.精神分析疗法对精神治疗的应用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23(8):471-471.
9.患上精神病原因 篇九
精神病的危害是非常的严重的,如果没有及时的采取治疗措施,那么精神病将有可能影响我们一生,治疗精神病刻不容缓。解放军153医院神经外科的专家表示,精神病一定要赶快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是它的原则。人们对于精神病有很多的疑问,他们会经常问为什么我们会患上精神病呢?下面就请解放军153医院神经外科的专家为大家介绍一下精神病的病因。
郑州精神病医院的专家介绍说患上精神病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与精神病的发病有着很重大的关系。患者亲属中患上精神病的几率都比一般人群高,而且与患者血缘越近的,就越容易患上精神病。这是精神病的原因之一。
2、生理原因:有时候,生理在患病过程中也起着作用,患上精神病,其中精神病的原因与人体的生理因素也是有关的。
3、精神刺激:刺激性生活事件对疾病的发生有诱发作用。刺激性生活事件可触发具备精神病患病倾向者的症状,并使其出现得更为明显。
【精神病】推荐阅读:
红船精神与革命精神08-03
关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看法06-16
精神病的治疗方法08-20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09-17
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总结06-24
精神病宣传日活动总结10-24
大学生村官精神:用青春谱写村官精神06-22
雷锋精神的作文200字:雷锋精神伴我行07-05
五四精神和雷锋精神演讲稿08-15
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九分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