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模型解题法

2024-07-23

高中化学模型解题法(精选9篇)

1.高中化学模型解题法 篇一

虽然地理知识比较零散,但是只要善于总结,同样可以找到学习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学好地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口诀解题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口诀解题法

1.一近快,七远慢。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公转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特别注意夏至日在远日点附近,而非远日点;冬至日在近日点附近,而非近日点。由此可以分析出北半球夏半年时间比冬半年长,北极极昼时间比南极极昼长。

2.左焦左倾左冬,右焦右倾右冬。在地球绕日公转示意中,如果太阳在左焦点,地轴向左倾斜,左边的那个位置就为冬至;如果太阳在右焦点,地轴向右倾斜,右边的那个位置就为冬至。冬至位置确定了,其余三个分至点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3.点北北升落,点南南升落。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从偏北的方向升起,从偏北的方向落下,即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从偏南的方向升起,从偏南的方向落下,即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4.点北北昼长,点南南昼长。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向北昼越长;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向南昼越长。

5.纬度差余角——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为H=90°-|α±β|。由公式可知α±β绝对值为某地到直射点的纬度差,它和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H互余。

6.180°经线为几点(地方时),全球进入新的一天的地区面积就占全球24分之几。国际日期变更线基本上和180°经线重合。当180°经线地方时为0∶00时,全球处于同一日期,之后,全球新的一天是从180°经线开始以每小时扩大15°的速度向西逐渐扩大,所以当180°经线为几点(地方时)时,全球进入新的一天的地区面积就占全球24分之几。

7.极昼区一天最小(地方时24∶00)最大(正午)太阳高度之和为直射点纬度的2倍。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最小太阳高度为0°,最大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为直射点纬度的2倍,其他极昼区,纬度增高1°,最小太阳高度增大1°,最大太阳高度减小1°。所以最大和最小太阳高度之和仍为直射点纬度的2倍。

8.上上西西,下下东东。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西方天空,月面朝西为正D;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东方天空,月面朝东为反D。

9.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在等值线图上,等值线向高值凸出,则中间的数值和两边相比为低值;等值线向低值凸出,则中间的数值和两边相比为高值。这种方法对所有等值线都适用。

10.大小小大中间走,闭合曲线大大和小小。两条等值线之间的数值大小按“大于小数,小于大数”的法则读数,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曲线内部的数值大小按“大于大数,小于小数”的法则读数。

11.凹坡通视,凸坡不通视。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由高向低,等高线由密变疏为凹坡可通视;等高线由疏变密为凸坡不能通视。

12.河流向凹,洋流向凸。在等高线图上,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即向凹;在等温线图上,洋流的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相同的,即等温线往哪个方向凸,洋流就往哪个方向流。

13.凹岸冲刷坡度陡,凸岸堆积坡度缓。较弯曲的河流,由于河水运动的惯性,河流对凹岸冲刷严重,凹岸坡度较陡;凸岸流速慢,泥沙堆积,坡度较缓。特别注意曲流处不能用地转偏向力。另外,凹凸岸的判断必须站在河中来看。

14.一陆南,七陆北。全球各地,无论南北半球,1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凸出;7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凸出。

15.东南西北风,向后退一风。在北半球,判断台风风向时,台风东部吹东南风,南部吹西南风,西部吹西北风,北部吹东北风。

16.北逆南顺,冬逆夏顺。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南极看为顺时针;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冬季呈逆时针方向。

17.低反高同。①受洋流影响,在中低纬度海区,海水等温线与等盐度线的凸出方向相反;在中高纬度海区,海水等温线与等盐度线的凸出方向相同。②中低纬度海区,海水等温线与等盐度线的数值变化趋势相反;在中高纬度海区,海水等温线与等盐度线的数值变化趋势相同。③中低纬度洋流呈现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中高纬度洋流呈现气旋型洋流。

18.左增右平,右增左平。在三角坐标图上,读取某一数轴上的坐标时,若该轴的数值向右增大(即逆时针增大),则作该轴左轴的平行线,平行线与该轴的交点即为读数;若该轴的数值向左增大(即顺时针增大),则作该轴右轴的平行线,平行线与该轴的交点即为读数。

19.暖前薄宽,冷后厚窄。锋面雨的降雨位置,暖锋降雨在锋前,而且云层薄,降雨区域宽;冷锋降雨在锋后,而且云层厚,降雨区域窄。

20.夏季上山林带上,冬季下川林带下。新疆天山北侧的牧场,受地势影响,夏季在森林带以上放牧;冬季在森林带以下牧场放牧。

高中地理学习的四个要点

学习地理,首先就要对所学的内容多动脑筋,想一想:“它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这样”等等。然后,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学习的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内容?还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情况?

(2)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3)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一个地区同另一个地区有差别,为什么有些地区又很相似?

(4)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

此外。学习地理,既要了解课本中的内容,学会阅读、使用、绘制地理图表等技能,还要留心观察自然和社会,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观察时,要动脑筋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

五步骤助你学好高中地理

1、确定目标,制度计划

目标就是方向,有了目标,同学们就有了刻苦努力的方向,因此,同学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目标。同时为了达到目标,就要制定计划。学习目标有远期、中期和近期三级目标,为了便于检测、指导同学们训练以及了解地理教学大纲中课程安排的特点,应以近期目标为主。要求同学们在教师帮助下明确自己在一个单元需要学习什么,知道能力水平要达到怎样的高度和自己采取怎样的办法措施等,每个单元目标实现以后(不论实现程度如何),都要及时进行学习小结,分析成败原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运用“制定目标计划—学习—目标检测—总结—调整学习策略”的模式,经过3至5单元的训练,使之成为同学们的学习行为习惯。

2、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同学们接触新知识的开端,是学习新知识的第一环节。预习能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自学兴趣、自学习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预习质量,避免预习成为走过场的形式,同学们可以采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预习模式。例如:《高中地理》第十章《人口与城市》中的第一节“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是什么(人口)→怎么样(增长和分布)→为什么(影响因素)。再如:新教材第八单元《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中的8.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是什么(环境问题)→怎么样(表现与分布)→为什么(产生的原因)。同学们也可以采用分步骤预习的模式。第一步,先看教材中有几个黑体字标题,从中可以了解教材讲了几个方面的大问题;第二步,根据每一个标题下面教材篇幅大小,文字和图表多少,大体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一般情况下,对重点和难点,教材都给予较多的文字叙述和图表示例,因而教材篇幅较大;第三步,在第一步、第二步的基础上,确定预习重点—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预习时,对一般内容快速阅读,重点和难点内容则应详细阅读,要找出教材中知识结构的层次和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掌握重、难点知识的关键,从而在较高的角度上理解、掌握重、难点知识。例如:对“新教材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中的7.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的预习,教材有三个黑体字标题,反映了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三种主要方式:即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商业;然后从三大标题后的教材篇幅大小,文字和图表多少可确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可作为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把预习重点放在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两大问题上。

当然,预习方法,要不断尝试,力求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例如:预习时作简要的笔记,将重点知识画线,疑难知识打问号或作标记,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3、课堂专心听课

听课是同学们获取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释疑解难的主渠道,是学习常规的最重要环节。因此,同学们要认真听好课。同学们听课时要做到五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口到。心到要求同学们听课要精力集中,全神贯注,不走神,紧跟老师的思路,认真思考,积极思维;眼到要求按照老师的意图,或看黑板,或看课本,或看地图等;耳到要求认真听课;手到要求或记笔记,或勾画课文重、难点,或做演示操作等;口到要求默读、朗读、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等。五到中最重要的是心到,只有心到,才能眼到、耳到、手到、口到,才能使眼、耳、手、口四者并用,并协调一致,高质量地完成听课任务。同学们听课要带着疑问听,要特别关注老师是怎样讲解重点、难点知识,采用怎样的思路,怎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知识,解决疑难,更要学会掌握知识,解答疑难的方法。同时还要认真做好地理课堂笔记。

做课堂笔记可采用三法:⑴标记法:把老师授课中的着重点,在课文文字内容密切处画上红线、红圈等标记。⑵见缝插针法:让学生在课文空白处记下老师授课时的注释,或者分析判读图像的方法,正确与错误的区别点。⑶归纳重点法:在笔记本上重点记录教师授课时对相关地理概念的解释,对相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进行归纳的要点、知识拓展点以及解答地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等。记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一是记录老师的板书,这一总分是笔记的主要内容;二是根据老师的板画,在笔记本上动手绘制一些内容重要的简单图形,如:夏至和冬至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近地面风的形成示意图,冷、暖锋天气图,水循环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三是记录老师讲解的典型范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同学们要花大部分的时间进行阅读教材、听老师讲解、思考问题和做课堂练习等活动,所以,同学们做笔记要遵循简而精的原则,避免只顾做笔记而忽略了其它课堂活动。

4、课后及时复习和作业

复习和作业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及时巩固预习、听课所获知识而采取的一种有效手段。根据人类的遗忘规律,复习和作业需课后及时进行。一般来说,在复习完相关教材内容,笔记的基础上,再来独立完成作业效果较好。

5、搞好单元目标检测、总结工作

每学完一个单元,自己学习成效怎样?目标实现程度如何?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成败原因是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后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纠正和解决存在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同学们以积极的心态完成目标检测、总结工作,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情况,以便确定今后的学习目标和制定计划。因而,单元目标检测、总结也是同学们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高中化学模型解题法 篇二

“拆题”解题能将综合性大题分解, 能很好的结合学生认知特点, 分散知识点, 集中力量, 各个击破, 只要成功破解各个拆成的“小题”, 大题就迎刃而解了. 本人在教学实际中尝试了“拆题”解题这种做法,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将自己“拆题”解题法做简单的介绍.

一、如何进行“拆题”解题

两个步骤, 首先审好题目, 理解题目, 拆分题目; 拆分题目后, 分散了知识点, 降低了难度, 我们就要采取各题击破的分题作答策略, 只要成功破解拆成的各个“小题”, 大题就自然攻破了. 下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具体说明.

步骤一: 审好题目, 理解题目, 拆分题目

“拆题”解题, 首先要学会拆分题目, 将大题拆成一个个小题, 拆成我们经常训练的基本题型, 遇到篇幅长的数学题, 我们一句一句的理解, 一个长句又分成若干个短句理解, 充分理解文字里面的数学含义和式子, 不漏读, 不误读, 这种读题方式对我们理解题目、拆分题目很有帮助, 而且还能减少学生误读题目的几率, 大大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例1对于正整数n, 设曲线y = xn ( 1 - x) 在x = 2处的切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an, 则数列}的前n项和为____________ .

分析“对于正整数n, 设曲线y = xn ( 1 - x) 在x = 2处的切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an”这个句子长且暗含很多知识点, 我们可这样去理解: 先找主谓宾即“线的纵坐标为an”, 怎样的线呢? 看定语, 是“一条切线”, 怎样的切线呢?是“曲线y = xn ( 1 - x) 在x = 2处的切线”, 这样题目就被拆分成以下几个小题: 1求曲线y = xn ( 1 - x) 在x = 2处的切线; 2求切线与y轴交点的 纵坐标为an; 3写出数列}的表达式; 4利用求和方法求}的前n项和.用这种方法去理解比较长且难懂的数学题, 会大大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审题能力, 拆分题目后解题思路也相应产生.

步骤二: 分题解答

拆分题目后, 分散了知识点, 降低了难度, 我们就要击破各个拆成的小题, 只要击破我们拆成的各个“小题”大题就自然攻破了.

例2已知函数f ( x) = ax2+ bx ( a≠0) 的导函数f' ( x) =- 2x + 7, 数列{ an} 的前n项和为sn, 点 ( n, sn) ( n∈N+) 在函数y = f ( x) 的图像上.

( 1) 求数列{ an} 的通项; ( 2) 令, 求数列{ n·bn} 的前n项Tn; ( 3) 设, 数列{ Cn} 的前n项和为Rn; 求使不等式Rn>k/57对一切n∈N都成立的最大正整数k的值.

分析认真分析题目后我们将题目拆分成如下几个小题:

1已知函数 f ( x) = ax2+ bx ( a ≠0 ) 的 导函数 f' ( x) =- 2x + 7, 求 f ( x) 表达式; ( 易求得 f ( x) = - x2+ 7x)

2已知点 ( n, sn) ( n∈N+) 在函数 f ( x) = - x2+ 7x 的图像上, 求 Sn的表达式;

( 易求得Sn= - n2+ 7n )

3已知 Sn= - n2+ 7n 求数列{ an} 的通项公式;

( 利用Sn与an的关系求得an= 8 - 2n, 并得到bn=24 - n)

4已知nbn= n·24 - n, 求数列{ n·bn} 的前n项Tn;

( 利用错位相减求和法求得Tn= 32 - ( n + 2) ·24 - n)

5已知{ Cn} 的表达式, 求{ Cn} 前n项和Rn;

( 用裂项相消法求得Rn=1/2 (1 -2n + !) )

6求的最小值; ( 利用Rn的单调性求得

7解不等式1/3>k/57 ( k∈N+) 最后确定最大正整数k的. ( 易求得k < 19, ∴k = 18)

这样将一道数列综合题拆分成7基本题型, 解题目标明确, 把上述的7个小题解决了, 表达好了, 整个题就完美解决了,

二、“拆题”解题法能帮助学生有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能帮助学生审题: 用“拆题”的思想去理解题目, 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审题能力, 使得“读不懂题”“误读题”的几率大大降低;

2能降低题目难度: 分散知识点, 大题变小题, 难题变基础题, 使解题变得更容易;

3能帮助学生规范表达解答过程: 由于大题拆成了基本题型, 而基本题型是平时训练的重点, 表达规范能得到保证, 这样就只需表达好每一个基本题, 大题就表达好了, 这样能确保学生表达规范, 不丢失步骤分.

4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高思维品质: 所谓难题大题, 不外乎是一些综合性强的题目, 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知识全面, 基本功过关, 我们教师可以逐步剖析, 给学生以启发诱导, 把“难题”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好教材, 采用化大为小寻求松动点然后各个击破的策略, 将题目分解成经常训练的基本题型, 长期在教学中样坚持,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而且还能锻炼学生坚忍不拔, 孜孜求索的思维品质.

总的来说, “拆题”解题能达到难题浅解, 大题小解的目的,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题手段, 可以提高解题有效性, 对于综合大题, 首先多读几次题目, 把题意弄明白, 发现题目特点, 联想已学过的知识方法, 寻求松动点, 然后“拆题”解题, 化整为零, 分题解答, 分步得分.“拆题”解题法使解题的整个过程似行云流水, 使学生思路畅通, 达到曲径通幽的良好效果.

摘要:“拆题”解题法, 即根据学生知识能力, 将一个综合性难题, 拆分成几个基本题型, 化整为零, 然后分题解答, 从而达到难题浅解, 大题小解的目的, 提高解题有效性.

3.高中化学模型解题法 篇三

【关键词】高中化学 解题思路 守恒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7-02

高中化学中的守恒法,就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化学物质在反应前和反应后是不变的,我们解题的时候就根据这个不变的量,用这个不变的量来解题,这种方法就叫守恒法。守恒法是解决化学题目中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解题方法。常见的化学解题中常用的守恒法有:得失电子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

一、质量守恒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根据质量相等的原理,在解题的过程中进行计算或者推算,主要有反应过程中,化学元素的质量守恒、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的守恒、可逆反应中反应过程中总质量反应;结晶溶质总质量的守恒。比如把4.2g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14.4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体,然后加入氧气,让他们充分然后,再加入固体NA2O2,问题是,请问这个容器中固体增加了多少?根据我们化学反应公式,当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后会得到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化钠发生反应后会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在一起反应后会生成水,水与氧化钠反应和会生成氢氧化钠,所以这道题目的关键是无论加入多少的氧气,只要经过充分的燃烧,最后都会经过氧化钠释放出来,物质的总量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容器中的固体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二、原子守恒

在一些复杂多变的化学反应过程中。虽然化学物质发生了变化,但是里面的一些物质原子的总量和以及溶液的浓度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个就是原子的守恒。例如:在2L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0.8mol二氧化碳,等到这两种化学元素充分反应以后,容器中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质量比是多少?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首先应该将两个化学元素的反应方程式写出来:NaOH+ CO2=H2O+Na2CO3,当CO2和NaOH产生化学反应以后产生Na2CO3,它还会CO2继续反应,成生Na2CO3,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小苏打,纯碱。Na2CO3是强电解质,它的密度为是532g/cm3,容易溶于水,熔点比较高,达到了851℃,具有盐的特性,在空气中容易氧化。当Na2CO3与 H2O 还有空气CO2产生化学公式是Na2CO3+ H2O + CO2=2NaHCO3,还要考虑到它盐的反应,Na2CO3+ H2O + CO2= 2NaHCO3,以及它的特点,这道题目就变得很复杂。但是我们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以后,它的原子数量和种类不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只要考虑化学反应中,钠元素与碳元素的守恒。我们可以将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物质量设为A、B,碳原子的守恒定律是A+B=0.8mol,钠原子的反应守恒定律是A2+B=1mol,根据这两个等式,我们就可以算出A=0.6mol,B=0.2mol,0.6与0.2的比值是3:1,这样很容易就将题目解答出来。

三、电子守恒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氧化还原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几乎贯穿高中整个化学过程。而解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是考试中的重点之一,用守恒思维来解决计算是必需掌握的方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得失电子守恒。例如下面这道题目:把 0.002mol/L约50.00mL的羟氨酸性溶液,和一定量的硫酸铁煮沸,当达到一定温度时,羟氨溶液与硫酸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将亚铁离子与0.040mol/L约50.00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混成在一起,最后羟氨产生的氧化物是什么?这道题目看起来,非常复杂。NH2OH、KMnO4、Fe2(SO4)3好几种溶液,但是在这道题目中,NH2OH只是作为还原剂,Fe2+在其中不过是充当了媒介物,开始被NH2OH从Fe2(SO4)3中将Fe2+还原出来,最后又成了氧化产物。NH2OH中的失去的电子转移到了KMnO4。所以我们可以假设NH2OH中的N是-1价,NH2OH氧化物的N是A价,然后根据电子守恒法,写出化学公式: A-(-1)×50.00 mL×0.002mol/L =(7-2)×50.00 mL×0.04 mol/L。最后解出A=9

四、电荷守恒

电荷守恒法解题的关键是即电解质溶液中,不论存在多少种离子,溶液都是呈电中性的,即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等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比如把镁条燃烧,然后将氧化物全部倒入50mL 4.0mol/L的盐酸中溶解,然后再倒入20mL 0.5mol/L 的氢氧化钠中和多余的盐酸,再加入一定量的碱,将溶液中的氨提取出来,用稀盐酸吸收,最后稀盐酸增重0.17 g,求镁的质量?这道题目可以直接套用电荷守恒的公式,将题目的中数值带入公式,通过计算,我们很容易就求出了镁的质量为1.92g。

五、结语

守恒法解题关键要点是抓住化学反应过程中,他们内在关系的变化,然后利用守恒定律删繁就简,简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效率。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丁玉娟,陈茂林.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5(13).

[2]邹美灵.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分析[J].数理化学习,2014(9).

[3]郑承红.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6).

4.代换法解题作文 篇四

代换法解题作文

这是个很长的题目:张师傅带了2个徒弟小李和小王,已知张师傅1小时的工作量小王要做2小时,而小李4小时的工作量小王要做5小时,现在张师傅做了8小时,小李做了12小时,小王做了10小时,师徒三人一共加工了1080个零件,求他们每小时的工作量各是多少?根据张师傅1小时的工作量小李要做2小时,而小李4小时的工作量小王要做5小时可知:张师傅2小时做的`=小李4小时做的=小王5小时做。那么张师傅8小时做的,小王要做5×(8÷2)=20(小时),小李12小时做的,小王要做5×(12÷4)=15(小时),如果1080个零件由小王1 人加工,需要单独做20 15 10=45(小时),则小王每小时的工作量是1080÷45=24(个),小李每小时工作量是24×5÷4=30(个)。张师傅每小时的工作量是24×5÷2=60(个)。代换法解题作文3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5.整体法解题例说 篇五

解答物理习题是学生巩固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过程,通过解题可以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众多的解题方法中,整体法在解决一些不涉及局部间的关系问题中,显得尤为方便、快捷,本文就整体法解题作些探讨。

所谓整体是指整个集体或整个事物的全部,而物理学中的整体不仅可视物体系为整体,还可将物理“全过程”视为整体。即整体法就是指对物理问题的整个系统或整个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

整体法的思维特点就是本着整体观念,对系统进行整体分析,是系统论中的整体原理在物理中的具体应用,它把一切系统均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而不必追究系统内各物体的相互作用和每个运动阶段的细节,因而避免了中间量的繁琐推算,简捷巧妙地解决问题。

下面通过具体例子来说明整体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一、视物体系为研究对象

当求解的物理问题不涉及系统中某个物体所受的力和运动时,则只需选取几个相关联的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就可求得所求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当运用适用于物体系的物理原理、定律时,则应取该物体系为研究对象。例如: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应取运动物体与地球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动量守恒定律时,应取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等。

例1.如图1所示,质量为M10kg、倾角为30的木楔ABC静置于动摩擦因数0.2的水平地面上。在木楔的斜面上,有一质量m10.kg的物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匀加

.m/s,在这过程中木楔没有移动。求:地面速下滑,当滑到路程S14.m时,其速度v14对木楔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图1 解析:物块m与木楔M在相对静止时,是一个整体;当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经时间t后,m获得了速度v。此时在水平方向上,物块m获得速度vx,木楔M保持静止,因此m、M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上所受合外力不为零。以整体(m、M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则物块m与木楔M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内力,系统在水平方向只受地面对木楔的静摩擦力f的作用,即系统在水平方向所受合外力为Ff,其冲量使系统在水平方向动量发生改变

pmvx

物块从木楔上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有

Svtvt/2

对系统水平方向应用动量定理有

ftmvx0

而vxvcos 联立以上三式解得:

mvxmv2cos10.14.23/2f0.61N

t2S214.方向与vx方向相同,即水平向左。

二、视运动全过程为研究对象

当所求的物理量只涉及运动的全过程而不必分析某一阶段的运动情况时,可通过整体研究运动的全过程来解决问题;特别是运用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时,只需分析运动的初态和末态,而不必去追究运动过程的细节;对于处理变力问题及难以分析运动过程和寻找规律的问题,更显出其优越性。

例2.一个质量为m,带有电荷量为q的小物体,可在水平轨道ox上运动,O端为一与轨道垂直的固定墙。轨道处于匀强电场中,场强大小为E,方向沿ox正向,如图2所示。小物体以初速度v0从x0点沿轨道运动时,受到大小不变的摩擦力f作用,且fqE。设小物体与墙碰撞时,不损失机械能,且电量保持不变。求它在停止运动前所通过的总路程S。

图2 解析:小物体受到的电场力FEq大小不变,且方向始终指向墙,小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由于fqE,不管开始时小物体是沿x轴正方向或负方向运动,小物体在多次碰撞后,最后必将停止在原点O处。以小物体运动的“全过程”为研究对象,电场力做功为正,大小为qEx。摩擦力做功为fS,全过程使用动能定理得:

2qEx0fS0mv0/2

22qEx0mv0解得:S

6.分解质因数法解题教案 篇六

专题解析

通过把一个合数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质因数,来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叫做分解质因数法。

许多题目,特别是一些竞赛题,初看起来很玄妙,但它们都与乘积有关,对于这类题目,我们可以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解。因此,掌握并灵活应用分解质因数的知识,能解答许多一般方法不能解答的与积有关的应用题。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还可为一些数学问题提供新颖的解法,有益于开辟解题思路,启迪创造性思维。

例题精讲

1、有60个同学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去慰问解放军叔叔,每组不少于6人,不多于15人。有哪几种分法?

巩固、有168颗糖,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不得少于10颗,也不能多于50颗。共有多少种分法?

例2、一个数的平方等于324,求这个数。

巩固:一块正方形田地,面积是2304平方米,这块田地的周长是多少米?

3、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15平方厘米,长比宽多6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巩固、甲数比乙数大9,两个数的积是792,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例4、把15、22、30、35、39、44、52、77、91这九个数平均分成三组,使每组三个数的乘积都相等。这三组数分别是多少?

()×()×()=()×()×()=()×()×()

巩固,把40、45、63、65、78、99、105这八个数平分成两组,使两组四个数的乘积相等。()×()×()×()=()×()×()×()

5、有四个学生,他们的年龄恰好一个比一个大一岁,他们的年龄数相乘的积是5040。四个学生的年龄分别是几岁?

巩固1:四个连续奇数的和是19305,这个四奇数分别是多少?

例6、王老师带领一班同学去植树,学生恰好分成4组。如果王老师和学生每人植树一样多,那么他们一共植了539棵。这个班有多少个学生?每人植树多少棵?

巩固1:王老师带同学们擦玻璃,同学们恰好平均分成3组。如果师生每人擦的块数同样多,一共擦111块,那么,平均每人擦了多少块?

巩固2:有3250个桔子,平均分给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剩下10个。已知每一名小朋友分得的桔子数接近40个(不等于40)。求这个幼儿园有多少名小朋友?

7、小明用2.16元买了一种画片若干张,如果每张画片的价钱便宜1分钱,那么他还能多买3张。小明买了多少张画片?

巩固:将750元奖金平均分给若干个获奖者,如果每人所得的钱数化成角为单位的数就正好是得钱人数的12倍,求获奖人数和每人分得的钱数。

8、在等式35×()×81×27=7×18×()×162的两个括号中,填上适当的最小的数。

巩固、自然数a乘以4752,所得的积正好是自然数b的平方。a最小是()。

9、求在625×1024×15×70的积末尾0的个数。

巩固:84×300×365×(),要使这个连乘积的最后五个数字都是0,在括号里最小应填什么数?

巩固2:已知5个数依次是13、12、15、25、20,它们每相邻的两个数相乘可以得到4个数;这4个数每相邻的两个数相乘可以得到3个数;这3个数每相邻的两个数相乘可以得到2个数;这两个数相乘最后得1个数。问最后这个数从个位起左数,可以连续地数到几个“0” ?(第二届“华杯赛”决赛二试题)

10、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母亲对孩子们说:“你们是否发现在你们中间,大哥的年龄等于两个弟弟年龄之和?”儿子们齐声回答说:“是的,我们的年龄和您年龄的乘积,等于您儿子人数的立方乘以1000加上您儿子人数的平方乘以10。”从这次谈话中,你能否确定母亲在多大时,才生下第二个儿子?

巩固.小英参加小学数学竞赛,她说:“我得的成绩和我的岁数以及我得的名次乘起来是3916,满分是100分。”能否知道小英的年龄、考试成绩及名次?

综合练习

1、将37分为甲、乙、丙三个数,使甲、乙、丙三个数的乘积为1440,并且甲、乙两数的积比丙数的3倍多12,求甲、乙、丙各是几?

2、1×2×3ׄ×40能否被90909整除?

3、ABC×D=1673,在这个乘法算式中,A、B、C、D代表不同的数字,ABC是一个三位数。求ABC代表什么数?

7.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作用 篇七

一、模型分类

1.理想模型

理想模型是高中物理模型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模型, 在理想模型中我们会忽略一些次要因素, 将研究对象简化。比如质点、点电荷、光滑斜面、匀强电磁场、自由落体、完全弹性碰撞、各种匀速运动以及题中暗示的理想条件等。理想模型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实物模型和过程模型。

下面用几个简单的例子对这类模型的建立和运用进行说明。

(1) 匀速圆周运动

质点在以某点为圆心半径为r的圆周上运动时, 其轨迹是圆周的运动叫“圆周运动”。这里要注意的是, 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是匀速率,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匀速圆周运动考题中容易出现的物理量有:重力 (G) 、向心力 (a) 、线速度 (v) 、角速度 (ω) 、半径 (r) 。

常用的规律主要有:基本公式 (如向心加速度等于线速度的二次方与半径的比值) ;质点所受合外力指向圆心;系统机械能守恒等。匀速圆周运动还可以根据题目信息, 进一步将题目细分为:绳模型、杆模型和弹簧模型, 而且在平时的训练中, 一定要注意区分三种模型的异同。

匀速圆周运动中涉及到实物模型质点和过程模型匀速运动, 所以在解题过程中一定注意提取题目中信息, 尽可能将题目简化后建立模型。

(2) 平抛运动

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 初速度为零的运动, 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经常出现的物理量有:重力加速度 (g) 、时间 (t) 、初速度 (v0) 、质量 (m) 。运用的规律主要有:基本公式 (如竖直方向的位移, 水平方向位移x=v0t, 速度夹角的正切值等于位移夹角正切值的2 倍) ;加速度始终为g, 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等。

在理想模型的问题中, 模型建立后会得到一些相关物理量, 只要将这些物理量根据学过的规律, 代入相关的公式中问题基本就能得到解决。

2.等效模型

等效模型会将一个抽象、复杂、陌生的研究对象转变为一个具体、简易、熟悉的事物。具体如:磁场中磁感线、电场中电场线、等效电路图等。运用等效模型解题的重点在于物理规律的运用 (如沿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磁感线的切线方向为该点磁场方向) 。

二、解题应用

学习了物理模型之后如果不能巧妙的利用, 那么物理模型在题中也不会起到理想的作用, 通过解题过程讲解怎样使用物理模型解题。

例题1.由三颗星体构成的系统, 忽略其他星体对它们的作用, 存在着一种运动形式:三颗星体在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 分别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 绕某一共同的圆心O在三角形所在平面内做相同角速度的圆周运动 (图示为A、B、C三颗星体质量不相同时的一般情况) , 若A星体质量为2m, B、C两星体的质量均为m, 三角形的边长为a, 求

(1) A星体所受合力大小FA; (2) B星体所受合力大小FB;

(3) C星体的轨道半径RC; (4) 三星体做圆周运动的周期T。

解析:首先需要建立模型, 题目中出现了质点和匀速圆周运动模型。

(1) 在高中天体物理题中, 常常需要将天体运动理想化, 抽象成质点的匀速圆周运动, 并且只需考虑题中所涉及到的天体对运动的影响。由平行四边形定则有:

(2) 同样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

(3) 三个星体的环绕运动可看作角速度相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故:

因为, 化简得:

代入等边△ABC, 分析解得:RC=a

(4) 三星体周期相同, 对C星体:

例题2.如图所示, 长度为的轻绳上端固定在O点, 绳子下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 (小球的大小可以忽略) 。

(1) 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 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 小球保持静止。画出此时小球的受力示意图, 并求力F的大小;

(2) 由图示位置以初速度为零释放小球, 当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及轻绳对小球的拉力 (不计空气阻力) 。

解析:同样先建立模型, 此题含质点模型、圆周运动模型和绳模型。

(1) 物体的受力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此题物体的受力并不复杂, 绳子的拉力沿绳子方向, 质点受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拉力水平向右, 画出受力分析图:

由于此时小球静止, 得出三力的合外力为零, 所以:F=Gtanα=mgtanα

(2) 由于在圆周运动中机械能守恒, 所以小球到最低点的动能等于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得出:, 解得。在圆周运动中, 所以当, 利用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等于合外力得:F向=mg+F绳, 解得F绳mg+2mg (1-cosα) 。

三、小结

本文通过物理模型的分类和运用模型解题来讨论物理模型在解题中的作用。通过本文可以看出, 对于物理模型问题, 只要确认了模型内容, 正确的代入学过的相关公式, 一道看似复杂的物理题就会变成一道简单的数学题。题中的具体计算过程都是数学问题, 物理知识只用来简化抽象出模型和列出具体的计算公式。

摘要:模型的建立对高中物理很多题目的求解至关重要。例如理想模型, 有很多题都需要我们将理想模型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所谓的联系就是将实际问题进行简化, 保留其中的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 抽象成一个容易求解的物理模型, 熟练的运用模型可以大幅度提高解题效率。但现在人们大都将高中物理学习的重点放在了解背过的一个个物理模型, 而忽略了物理模型的使用技巧。我们在这篇文章中用解高考物理题的方式, 系统性的讲解怎样更好的运用物理模型解题, 旨在对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作用做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物理模型,理想模型,等效模型

参考文献

[1]李峰丹.高中物理理想模型构建及应用, 2015

[2]乔洁琼.理想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3

[3]李世财.高中物理模型教学探讨, 2011

8.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守恒法 解题 应用

高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它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想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必须合理运用守恒法,将复杂抽象的化学知识加以分解,使其更为简单直观,减少运算量,提高运算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化学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中化学解题中守恒法概述

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停运动的状态,但却遵守着物质守恒定律。一般而言,守恒法是高中化学解题中的重要方式,它主要是指物质发生反应之后,能够利用物质之间的内在守恒定律,对生成物以及反应物的质量进行计算,能有效处理较为复杂的化学难题,提高解题的效率。在高中化学解题过程中,采用守恒法不需要对过程细节与途径变化加以考虑,只需了解反应物之间的联系,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在应用守恒法时,对于各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变化形式,必须进行准确分析和掌握,从而对各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确定。值得注意的是,在对物质间的内在联系加以分析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对多个化学反应关系式加以板书,并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二是在解题过程中,有效贯穿某一种元素的存在形式。

二、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化学反应一般遵循守恒定律,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经常会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守恒法,如质量守恒法、电子守恒法、元素守恒法、原子守恒法等,从而有效建立等量关系,提高解题的效率。

1.质量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所以在化学反应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化学量“守恒”关系。质量守恒主要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总和不发生任何变化,同时溶液在稀释和配制过程中,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在高中化学解题过程中,通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其反应物与生成物总量不变原则,可对相关问题进行计算。

例如,某氢氧化钾固体中含有7.2%的碳酸钾以及2.8%的水,将1g的该样品放入到40ml的盐酸中,并且盐酸的浓度为4mol/L,同时将多余的盐酸中和到30.8ml的氢氧化钾溶液中,并且氢氧化钾溶液浓度为1.07mol/L ,将中和后的溶液加热蒸干,求出固体的质量。

解析:如果采用传统的计算方式,将会导致计算结果较为复杂。在该题中可以利用已知条件了解到最终固体为氯化钾,其中氯元素来自盐酸。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出n(HCL)= n(KCL)=4 mol/L×0.04 L=0.16 mol,所以m(KCl)= 74.5g/mol×0.16 mol=11.92g。

2.电子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一般电子守恒法在高中化学知识中的应用,多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广泛应用。其主要原因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会出现得失情况,得到的电子总数总是与失去的电子总数相等,得失电子总数遵循守恒定律。

例如,在浓硝酸中完全溶入镁和铜的合金4.6g,如果硝酸发生还原反应产生300ml四氧化二氮以及4000ml的二氧化氮气体,那么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则生成沉淀的质量是多少?

解析:由已知条件可以了解到,最终生成的沉淀物为氢氧化镁以及氢氧化铜。结合电荷守恒法可知,n(OH-)=2 n(Mg+)+2 n(Cu2+),同时合金失去电子总物质的量与镁离子和铜离子所带正电荷总物质的量相等。电子转移的总物质量等于四氧化二氮以及二氧化氮所转移电子的物质量,其中氢氧根物质的量为1×4L/22.4L/mol+2×0.3L/22.4L/mol=0.46mol,沉淀的质量=氢氧根质量+合金质量=0.46mol×17 g/mol+4.6g=12.42g。

3.元素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元素守恒法主要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过程中,其所有的化学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仅仅只是其形式发生了变化。一般元素守恒包括离子守恒以及原子守恒,其中离子守恒是离子反应前后,其数目不变的原理加以计算。原子守恒是结合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种类不变的原理进行计算。在化学解题中采用元素守恒法时,不用对化学反应式加以计算,只用对离子起始和终止反应时的对应关系加以了解,并通过守恒定律加以计算即可。

例如:在1L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0.6mol的二氧化碳,其溶液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物质的量之比为多少?

解析:在对该化学题进行计算时,如果采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加以计算,则需要对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加以板书,并列方程式加以求解,这样过于繁杂。可以采用质量守恒定律,由题可知反应过程中碳原子和钠离子遵循元素守恒定律。假设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为X,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Y,根据元素守恒法可知碳原子为X+Y=0.6mol,钠原子为X+2Y=1 mol,解之得X=0.2 mol,Y=0.4 mol,因此X?誜Y=1?誜2。

4.原子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原子守恒法主要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其各个元素之间的原子个数保持不变,并且物质的量也不变。

例如:在一定量的水中放入过氧化钠和1.05g铝的混合物,使其进行充分反应,反应之后没有剩余的固体,然后在该液体中加入50ml1mol·L-1的盐酸,这可使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沉淀消失。请分别求出原混合物中铝的质量和过氧化钠的质量。

解析:由已知条件可知,题目涉及的相关化学反应式为:2H2O+2Na2O2=O2+4NaOH,2H2O+2NaOH+2Al=3H3+2NaAlO2,H2O+HCl+NaAlO2=NaCl+Al(OH)3,3HCl +Al(OH)3=3H2O+AlCl3。最终溶液中包含有AlCl3以及NaCl,假设NaCl的物质的量为X mol ,AlCl3的物质的量为Y mol,则Al物质的量为y mol,Na2O2物质的量为x/2 mol。所以1/2×78+27y=1.05,x+3y=0.05,解之得x=0.02mol,y=0.01mol,所以氧化钠的质量为0.27g,铝的质量为0.78g。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解题中充分应用守恒法,能够将复杂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更为直观简单,简化求解过程,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一般将守恒法应用在高中化学解题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题的能力,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高效。◆(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中学北校区)

9.四六级阅读各题型高效解题法 篇九

比较结构

1、比较级,比较级的表现形式是+er或more。

2、最高级,最高级表现形式是+est 或most。

3、词汇首段,作为比较来考的词汇有:――like,unlike,different from ,differ from

4、句型结构――as……as

二、绝对意义――first , least, none

三、唯一性――only solely unique

如何思考:

1、将问题中或选项中的比较原则与原文类似语言现象相对应

2、文章中的比较原则一般都对应后文的问题,四级原文出现比较要敏锐的感觉道一般都会有一道题目的。特别是全文的段首句、段末句和文章中心解释句。

3、选项中出现比较在原文找不到对应时,该选项直接错误。Only most less more。

指代原则

做题步骤:

1、返回原文找到指代词所在的位置

2、向上搜索名词性的词组或句子

3、用四个选项替换该指代题

4、补充说明――this that it such 既可以指代单数名词,也可以指代他们之前的句子。

主题题型

1、有主题句时,与主题句相对应的为正确答案――如何找主题句:主题句具有总结性,一般位于文中三个地方①全文首句(出现得最多)②一段末句,一段末句出现转折或结论时常出现主题。③第二段的一、二句,二段对一段进行总结或否定时常出现主题。例如进行总结的文章;进行否定的文章;

2、文中没有主题句时,各段首句相加,其中共有的词汇为本文的主体词,必须出现在主题题型的正确答案中。

主题词的特征有:①一般为名词或名词词组;②出现频率较高;③一般位于段落首句。

根据语言提示寻找主题

1、根据文章结构确定主题,常见的结构有:

①结论解释型的文章,结论为主题所在。一般首句是个判断句或者有态度时就常是结论,尤其是首句之后紧跟较长的例子或细节时。

②现象解释型的文章,解释为文章主题所在。――问句出现在一段首末句,问句等于现象。回答就是主题。

③问题解决方案型文章,解决方案为文章主题。

2、文章首句中的主题名词,尤其是主语在后文被重复时,暗示首句为本文的主题句。

主题题型的变体

1、标题,本文最好的标题

①正确答案对应文章的主题词;②选项范围要恰如其分;

2、写过目的①写作目的等于中心思想;②文章中谈到困难或问题(problem,difficulty,hardship)时,包含下列动词的选项优先考虑:warn,remind,

四、主题题型的正误选项的特征

1、正确选项必须包含文中的主题词;

2、错误选项主要有两种:①包含细节;②出现了原文中没有提到的内容。

文章中出现两个对立观点时,作者可以明确支持其中一派;如果不明确支持其中一派,他的态度一般是折衷的。

词义题

一、返回原文找到被考的词或短语

二、做题方法

①根据上下文确定同义或反义关系(寻找词性和语法功能相同的词,根据他们来确定意思)

②根据词根或动词词组的副词判断意义

三、字面意思或大纲中的第一个意思通常不是答案

例证题

1、例证题的总原则:问一个例子或类比的目的或原因,答案为该例子前后总结说明性的话。

2、两种模式:

①先总结,后例子答案往前找;给出例子时常有提示词: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②先例子后总结答案往后找;给出总结时常用提示词:therefore thus 等结论性词汇。

3、三种情况:①全文性的例子,答案为本文的主题;②段落性的例子,答案指向段落主题句,在本段的首末句;③在没有标志词的情况下,问一个单词例证什么,通常等于问该单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例证题和指代题一样,比较干扰选项是比较不出来的,选出正确答案了就不要看其他的选项了。

对于文章写的比较郁闷,作者观点不明确的文章,作者对文中的问题一般表示关注。

因果原则

1、隐性因果:即问题出现因果词,但原文找到的句子没有因果词,一般集中与段落的前两句;尤其是前一句是因后一句是果。

2、显性因果:①因果名词(在问题中有因果,在原文中也有因果):reason result basis ②因果动词:base on ,be due to , result from , result in ③因果连词或介词:because, with, why , for, as ④因果副词:therefore , thus ,as a result 在文章中看见因果词就要想到后面会考到;在选项中看到因果词,就要想到文中的因果现象。

如果文章中谈一个现实问题,解决方案一般不够完美,所以涉及解决方案的选项具有以下特征才是正确的:①目前解决方案不行;②需要继续寻找解决方案。

实验型文章实验目的指向主题或目的不定式,对于实验性文章,实验代表人物有了,再看实验目的,然后是实验结果,凡是与这三点无关的句子都要快读。

有时候有的段落没有题,没有题的段落出现在选项里常常是干扰选项。

选项错误大多跟形容词和副词有关。

文章的主题可以用两个方式来表达:①直接阐述作者的观点;②否定与作者相反、相对立的观点。

推理题

1、问题中有线索时,根据线索找到原文相关句,与相关句意思一致的为正确答案。所以说不管题目中有imply include infer,只要问题中有一个线索,比如:人名、地名、关键词,就拿着这些词回原文找和原句一对应,就出来答案。

2、infer题,一般对应相应段落,否则对应文章主题。此类题目一般题干光秃秃的没有什么线索,这时我们应该看该题的位置,如果是文章开始,那就对应文章开始;出在2、3、4那就一般和234对应,最多错一个段落,否则就是对应文章主题;如果在最后的话,那优先对应文章最后。

上一篇:教体局职责下一篇:mr检查临床禁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