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难点及有效教学的思索教学反思(共8篇)
1.教学重点难点及有效教学的思索教学反思 篇一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 如何确定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如何根据学情突破
张淑燕
南通市跃龙中学
在探讨这部分内容之前,让我们先看看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的一段讲话:“最近到学校与教师们做“共同备课”的主题教研活动,听了很多节讲《背影》的课。教师们的教法,各有特点,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把焦点聚焦在“父爱”这个主题上。教学的重点都是第六段,也就是父亲买橘子那一段,讲授或者讨论,观察如何仔细,描写如何具体,人物形象如何生动,让学生形成对父爱的一种体认。课的最后,都让几个学生站起来说一说,“父爱伟大”,“父爱、母爱深情似海”等等。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也去观察,也去描写,也写心目当中的父爱。让学生体认父爱,这很好。但是,学习朱自清的散文,仅仅是体会父爱,适合吗?到位了吗?”
我们在讲《背影》时,是否也这样教或曾经这样教过?再或者是否也存在备课时对文体的重点难点把握不足这种情况呢?大家都知道,一节课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与败。本部分内容,我们就主要探讨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及如何根据学情来突破。
首先我们来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设计。现在主要的观点是需要依据单元、文体和学情等三个方面的特点来定。
一、依据单元特点
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是按单元式结构编排的,一篇课文究竟重点教学什么内容。那么就需要把它放在整个单元里进行考察,应该“瞻前顾后”,看到这篇文章的前后都有些什么文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课文形成了怎样的一个单元,这个单元具有怎样的目标设定,这篇课文在整个单元中肩负着怎样的课程、任务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与难点。例如《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祖国》《春望》等文章,编排在“爱国情怀”单元,那么教学重点难点就要确定为与“爱国情怀”有关的内容。如教学重点确定为“爱国情怀”在文中如何体现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如何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等。
二、依据文体特点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阅读是对某一特定文体进行解码、解释的具体行为,是一种文体思维的活动。文体不同,教学的目标和重点难点都会有所不同。本部分依据八上第二单元的特点主要与大家共同探讨散文、诗歌、小说、实用文体的重点的确定。
对于不同学段,语文课程标准都提出了各类文体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对此很多论坛进行了研究、探讨。对于散文的教学重点,明学圣的论文《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四个着力点》中指出,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关键是处理好四组关系,找准四个着力点。一是处理好文类共性与文本个性的关系,在文本个性上着力;二是处理好事实与情感的关系,在情感上着力;三是处理好文本内与外的关系,在文本内着力;四是处理好体式与学情的的关系,在两者的交集点是着力。
尤其是第二组关系稍作展开。散文是作者抒发自己对事物态度、看法、情感的文类。散文中会写到一些事实,即人、事、物、景等,但写事实不是目的,通过它们表现出的作者的态度、看法、情感,才是写作的意旨。所以,体悟作者独特的态度、看法、情感,才是散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那么前面王教授提到提《背影》,问题所在就非常清楚了。
林语堂说过:“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但它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如何确定恰当、适宜的诗歌教学重点难点呢?我们不防从诗歌的四个主要特征说起。一是功能特征。抒发情感、直视生命意义是诗歌最本质的目的和功能特征;诗歌教人远离功利、世俗,与这个本质有关。二是表达特征。诗歌依靠形象思维创造意象是诗歌的表达特征。跳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都与形象思维有关。三是声音特征。形成节奏和韵律是诗歌 显著的特征,诗歌的分行、有韵脚、复沓等形式,都是形成诗歌节奏所需要的。四是文字特征。语言凝练、精致是诗歌显著的文字特征。
有名家也曾说过,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古今中外没有无意象的诗歌。由上来看,是否可以把意象作为切入点,把诗歌的重点定在通过分析意象、发挥想象力,在诵读的基础上分析诗人通过什么手法抒发情思的以及对名句的深入理解上。难点就定在如何体验诗人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记入自己的情感内存,去理解人生,远离功利、世俗,形成崇高的人生追求。
至于小说,重点难点应是没有什么异议的。是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不过值得说的一点是,我们以往流行的一种“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分析方法,已被孙绍振教授否定。孙教授提出:小说之所以成为小说,关键就是写出人物间的情感“错位”;人物间的情感“错位”是认识小说的根本。分析小说重点就是分析人物间在情感上的既对立又重合的矛盾。以《最后一课》为例,好就好在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间的心理错位。一个贪玩的小学生本是怕老师的,但后来却四次称老师是“可怜”的人错位,这样就引出四次“可怜的人”的不同情感的理解,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深深的理解和爱国之情。再分析韩麦尔对小弗郎士的情感错位,小弗郎士迟到,背不出书,本应遭到老师的批评,然而韩麦尔先生不但没有批评,反而很温和,反而责备自己和家长,这种错位深刻反映出韩麦尔先生内心的痛苦、自责,对孩子的爱及寄予的期望等。
实用文的阅读与理解可以得其意而忘其文。在阅读中实用文的功能应是这样的:(1)当作样本或者例文,帮助学生阅读,或者指导学生学会应该怎样阅读。在学生理解文章说了什么的基础上,帮助或指导学生对所涉及主题的认识。(2)如果学生能理解文章,或者有些地文不甚理解,但老师认为关系不大,可以利用选文讲的东西或从一点出发,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对所涉及的主题形成自己的认识。
三、依据学生特点
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封面上有一段话,这段话在文中后面的插图中再次出现。孙先生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学生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王荣生教授也说过一段话:“学生已经知道的,是可以不教的,学生认为需要的,是这堂课里重点要教的;学生不一定能发现的,但教师认为对理解这篇课文,对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应该提出来教。”
孙教授与王教授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所以必须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目前,了解学情的主要方法有两种。
1.备课时根据文章特点凭自己的理解揣摩学情。
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一段很能体现语文教学真谛的话: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就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曾经有人问,钱老师上课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这么默契呢?钱老师回答说:“因为首先我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因此,仔细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是我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2.采取“设计预习导学案”的方式。
上课前老师要精心设计预习导学案,目的是让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内容自己先学会,并通过它反馈已经会了多少,还有哪些疑问。学生做好后,老师要仔细批改“设计预习导学案”,整理学生问题,整合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也就是说,一篇课文的重点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依据体式,正确解读课文所得。更重要的部分是,根据学情了解到的,“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学生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
以上主要谈的是重点问题,其实难点主要落在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难的一般不是选文本身,而是通过选文的学习,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理念联系实际
《枣核》重点难点的分析:
1.依据单元特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2.依据文体特点。这篇文章是散文,要能分析出文章是如何表现“友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的。如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朴实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3.依据学生特点。因本文比较浅显,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是学生“一望而知的”,所以不必做为重点,提及一下即可。品味朴实语言则是学生“一望而知,而感觉到又说不出来的”内容,如注意“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中的“手栽”一词;还有“你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 4 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这句话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有必要作为重点学习。至于“以小见大”的手法,在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如《一面》,但距离学生真正会运用这种手法写文章,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把这定为难点。另外,阅读本文,学生比较容易读懂爱国情怀,但因文中所叙之事距学生生活较远,离课程标准的要求“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还有差距,可以把“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作为难点处理。
这样《枣核》重点确定为:1.品味萧乾先生朴实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难点确定为: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2.掌握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确立了重点难点,关键还在于如何依据学情突破。那么如何突破呢? 首先课前让学生填写“预学案”,把学生的质疑交给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然后由老师分析。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抛出问题:本文通过捎带几颗枣核表现作者对故土的依恋,除此之外,还有思乡之举吗?请列举,并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手栽”,引导学生想象“友人” 的形象,想象友人开车,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的情形。进而品味萧乾先生朴实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至于“以小见大”这一难点的突破,可以联系琦君的文章《春酒》的阅读,学习以“小物件见大”的手法。(以小见大手法,还可包括以“小人物见大”“以小事件见大”“以小细节见大”等),请学生课后练写小片段,运用以“小物件见大”的手法。
《春望》重点难点的分析:
1.依据单元特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2.依据文体特点,通过分析意象、发挥想象力,在诵读的基础上分析诗人通过什么手法抒发情思的。本诗的意象有国都、山河、草木、花、鸟等主。运用了对比和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含义。3.依据学生特点,意象是学生“一望而知的”,但把“国破”与“山河在”对比手法是部分学生“感觉到但又说不出来的,”“花”与“泪”,“鸟”与“惊心”则是“一无所知的”。所以对比和乐景写哀情手法可做为重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则是学生“一望而知,而又一无所知的”对于“时”的理解,学生基本上都 理解错误,诗人与“花”“鸟”“泪”“惊心”的关系有部分同学理不清。所以对名句的理解也可作为重点。而 5 诗人的爱国情怀,是学生“一望而知的”。那么爱国情怀要提及,但不做为重点。但因为距学生生活较远,离课程标准的要求“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还有差距。可以把“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怀”作为难点处理。
因此《春望》重点确定为:1.了解对比和乐景写哀情等艺术手法。2.深入理解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蕴。
《春望》难点确定为:体会诗人的的感时恨别、忧国思别的感情。如何依据学情突破呢?
对于重点1和2可通过抓主问题的方法来突破。从题目中的“望”入手,提问诗人望见了什么,又望不见什么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望见的意象发挥联想和想象来体会;乐景写哀情可把“恨别鸟惊心”与“明月别枝惊鹊”相对比,帮助学生体会这种手法;对于“时”的理解,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形式美的特点----对仗,进而分析“时”与“别”对应,“别”是“与家人的离别”,那么与之对应的应是“国家的时局;还可运用“知人论事”的方法,适时引入背景的介绍。至于难点的突破,可把诗人的这种感时恨别、忧国思别的感情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相联系,感受古代文人崇高的爱国情怀。
补充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及突破。
有关文言文的教学的探讨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做为一线教师所能作为的主要是自己的课堂,我们必须清楚地明确我们所教的“这一课”文言文到底重点教什么,对学生而言,难点又是什么,然后,注重学生习得的规律,在课堂中采取相应的方法,实施以学定教。
“文言文”中的“言”主要指字词句,“文”主要指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诸要素。那么重点教“文”还是“言”呢?文言文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传承在古代文化。文字,文学,文化到底哪个作为重点呢?特级教师褚树荣经过探索明确提出从按学定教角度看,“初中学生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捎带文章艺术章法的初步鉴赏,文化的渗透点到为止。”也可可依据上文介绍的依据“单元特点”“文体特点”“学生特点”来做为文言文重点的补充。
明确了重点还有如何教的问题。首先对于重中之重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如何实施。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在语言学习中,习得比学得更重要,学得只起辅助作用。”“学得”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规则的过程。“习得”是一种下意识地掌握语言的过程。很明显对学生来说,习得的重要意义在于“下意识地掌握”。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下“意识地掌握”,就必须给学生时间阅读,反复、沉浸其中地读。让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切身地感受文言,体验文言,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文言素养。真正改变学生“怕学”文言文,老师“苦教”文言文的局面。
要做到让学生沉浸其中地读,老师必须准确地分析所教“这一篇”文言文,学生的“一无所知”之处和“一望而知却又无所知”之处。然后从学生感受、体验角度出发,适当地引导。如余映潮老师执教《三峡》时,打破了 “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沉闷习字方式,敏锐地发现这篇文章的用词之妙,带“山”字旁和带“氵”字旁的字很多,奇兵突起地设计了这样的识字教学:请学生尝试趣味识字的方法,在文中找一找圈一圈带“山”字旁和带“氵”字旁的字,并想一想各自的意思。学生则通过“找”“圈”“想”和“说”的活动,下意识地掌握了生字的意思。再如余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指导学生有味地变形阅读。学生在余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活跃地将只有一段的文章试着分为两段、在段、四段来读。通过师生合作讨论交流,学生下意识地体验本文“记叙、描写、抒情”和“起承、转、合”知识,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练。
《晏子使楚》首先是一篇文言文,褚树荣教授明确指出学习文言文“初中学生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文言文词句理解与积累。肯定是重点。另外,依据单元特点,被纳入“爱国情怀”单元,自然感受晏子的爱国情怀也是重点之一。再者从文体角度分析,《晏子使楚》是一篇文学作品,感受晏子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形象也是重点。第四方面从学情看,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的”是部分文言词句的理解。尤其是本课涉及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及个别句子的理解等。这是必须做为重点的。
最后根据学情来看,学生“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是晏子的机智善辩在文章中如何体现的,即学生知道晏子是机智善辩的,甚至也知道运用了类比手法。但不知道此处类比手法,其实妙在用“橘”与“枳”作比后,原因归结为 7 “水土异也”,从而推断出齐人入楚为盗也是由于水土不同。这是十分巧妙之处。因为这样既表明了即使是齐人入楚为盗,也不是齐国人的问题,也没有把锋芒直指楚王,而是指向了楚国的水土问题。带有了几分幽默了。表面上避开尖锐的矛盾,而其实柔中带刚,此处的“水土”,已然指向了楚国的社会风气。那么可以把“晏子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形象”这一重点分开来,把晏子的机智善辩在文章中如何体现的做为重点。另外“政治家与外交家的风度”,也属于学生把握不太准的地方,学生能找到风度表现在机智善辩,沉着冷静,往往会忽视“避席”这一细节体现出的有礼有节,与楚王“视”的骄横无礼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晏子的风度。
学生“一望而知的”就是晏子的爱国情怀。但那么爱国情怀要提及,但不做为重点。但因为距学生生活较远,离课程标准的要求“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还有差距。可以把“学习晏子面对侮辱时的沉着冷静”作为难点处理。
《晏子使楚》重点:1.文言文词句理解与积累。2.晏子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在文章中如何体现的?
难点:感受学习晏子的爱国情怀和面对侮辱时的沉着冷静。确立了重点难点,关键还在于如何依据学情突破。那么如何突破呢? 文言文词句理解与积累部分中的词句的理解,主要放在“预学案”中,让学生对照课下注释主动学习,另有不理解的可以主动质疑。上课主要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解决。这样符合学生的喜欢探究的心理,还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还有学生没提出的而老师又认为是重点的,穿插在文章理解中讲解,这样让学生下意识地掌握了重点。
重点2的突破可先问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让学生有成就感,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追问”的形式,逐步深入,这样打破了学生内心的平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愿望。
关于难点的突破,可列出面对侮辱时常见的三种心理及理由。如怕,理由: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骂,理由:士可杀,不可辱; 驳,理由: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让学生比较中学会应对。也可适当拓展,如展示部分体现周总 8 理爱国情怀和机智沉着的外交小故事,也可列举歌德巧妙回击反对他的批评家的事例(这个事例更生活一点)。借此帮助学生感受学习晏子的爱国情怀和面对侮辱时的沉着静。也可把此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晏子的形象。
推荐文章:
余映潮的课堂实录《三峡》、《记承天寺夜游》。
董水龙老师的《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背影>教学案例》,《语文学习》2006年第6期
参考文献:
王荣生.《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孙绍振.《名作细读》
徐泽春.《小说欣赏基础:小说分析的钥匙》,《语文学习》2012年,第5期,第4页。
褚树荣.《文言文教学的“文化渗透”》,《语文学习》2012年,第1期,第52页。
余映潮.课堂实录《三峡》、《记承天寺夜游》。
杨联.《把握文本特质,切中核心价值,实施以学定教》,《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5B,第9页。
李冲锋.《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重构----2012年语文教育论著评析之七》,《中学语文》2013年,第7-8期,第18页。
2.教学重点难点及有效教学的思索教学反思 篇二
一、分层递进, 围绕重、难点
动作教学时, 根据学生的能力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划分出不同的难易度, 并紧紧围绕重难点中的一条主线, 引导学生从较容易的动作学起, 逐步增强练习的难度, 并与另一要点动作进行连接, 分层递进的组织教学, 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让学生阶段性地掌握要领, 使学生分层地掌握动作, 逐步完善重难点动作的质量。例如:跳上支撑——前翻下的教学, 将动作内容分解为三个由易到难步骤, 教学顺序为:“自主杠上支撑 (适应器械, 初步体验重点动作) ”——“跳上正撑 (直臂顶肩支撑, 学习重点动作) ”——“腹贴杠前翻下 (腹部贴杠前翻下, 学习难点动作) ——完整练习 (突破重难点) ”。这样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体能力, 从体会重点动作到学习重点动作, 继而与难点动作进行连接, 初步尝试练习, 最后不断完善动作, 学生就会感到完成动作学习较容易, 有效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重难点动作的掌握水平。
二、针对练习, 突破重、难点
体育教学受学生认知水平、心理因素、体能状况的影响, 导致不同的教学对象在学习同一教材、技术、技能时, 或一个教学对象学习相同性质教材, 所出现的问题也各不同, 因此, 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状况, 弄清楚为什么学生会感到难, “坎”在什么地方, 问题的焦点在哪里, 根据问题的所在, 抓住共性问题, 分化个别问题, 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 突破重难点, 使学生顺利地掌握动作要领及方法。
案例一: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不同练习方式的喜好, 教学时, 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选择他们喜欢的练习方式, 将重难点动作融汇其中, 有效激发他们的练习积极性。如中高年级学生喜欢游戏、挑战的练习方式, 在肩肘倒立的学习中, 可以通过小组间的合作, 将重难点动作融于用身体“书画”不同形状的图案和字母的趣味练习之中, 在游戏、比赛中潜移默化地学习重难点动作。以谁书写的L立得稳 (夹肘内收) 5秒比赛, 巩固学生的重点动作;以看谁写的L更标准、立得更直 (展髋挺腹) 的比赛, 突破难点动作。再如一组蹬地翻身上的动作教学时, 学生翻身上杠后, 抬头不及时, 往往容易翻下或支撑不稳, 可以利用杠前上方的标志物, 吸引学生抬头制动, 从而有效解决难点动作。这样的方法, 利用学生勇于展示、喜欢创新的心理, 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顺利完成重难点动作的学习。
案例二:学生因为自身能力的不同, 完成重难点动作的水平参差不齐, 并且有时会因为场地因素、安全措施等产生畏难情绪, 不敢练习。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场地、器材摆放, 降低难度, 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掌握动作重难点之后, 在标准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动作。如在支跳教学时, 可以从低器械开始练习重难点动作, 逐步增加器材高度, 让学生适应器械, 消除恐惧和为难情绪,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解决重难点动作;还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 摆放高、中、低三组不同难度的场地, 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针对性地选择练习场地, 学生重难点动作具有一定基础后, 再同一标准, 进行完整动作的学习。不仅增强了练习的针对性, 还可以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 有效提高动作质量。
案例三: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 在重难点动作掌握上会存在理解和进度上的差异, 有些学生刚刚接触, 便能掌握重难点动作, 而有些学生在需要不断的强化练习才能很好地运用, 这时,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间的合作互助、合作探究, 弥补他们的认知差异, 使重难点掌握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处于各个小组之中, 利用优秀生的带动, 拓宽动作的纠正范围, 有效提高动作教学质量。如在练习时, 教师根据学生能力, 均匀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小组内相互学习、相互提示、相互帮助,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促进学生学习重难点动作质量的提升;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动作问题, 设置不同的练习小组:完整练习组、强化重难点动作组, 引导学生针对自身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进入不同的小组进行学习, 解决相应的问题后, 再进行整体完善的练习。这样, 同质、异质的分组, 解决不同的重难点问题, 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互助能力、学习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三、量化评价, 细化重、难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有效教学的思索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关键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14-02
课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教学关键是课堂教学离不开的常用术语,是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弄清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是英语教学必需的要素,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弄清这些概念,教学就很容易偏离教学目标,学生不能重点把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也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在观摩教学、教案及与一线教师的交谈中发现很多教师并不是很清楚这些概念的含义,也没有认识到掌握这些概念对教学的意义。因此,弄清这些概念,把握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关键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语课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关键的概念
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步骤,是影响整个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学是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Bloom 的分类学 把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事实性知识是构成学科的最基本的要素,概念性知识是事实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程序性知识是如何做某事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元认知知识是对自己认知能力以及如何恰当地使用自己的认知能力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按照这种分类,构成英语学科的基本要素就是英语语音、词汇,词和词之间的联系规则就是语法,用英语表述需要特定的英语句型结构和话题;元认知知识就是对得体地使用英语的必要条件,包括相关的英语词汇、语法及句型的知识和对使用这些知识的情境与条件的准确判断能力。也就是说,语音、词汇、语法、功能与话题应该成为英语教学的内容。这和我国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具体的五个主要教学项目是吻合的。
教学重点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确定,也就是说,教学重点是指重点教学内容,是从教师的角度概括的基础性的英语学科内容,是与英语学科特点与结构相关的。应该说,语音、词汇、语法、功能与话题都会分别成为不同的学习阶段及不同学生的教学重点。但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五大项中,语法是英语学科内容中的基础结构,因此,语法项目往往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与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同一个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生来说,难点可能是不一样的,学生的难点一般是由新旧知识的差异、英汉差异造成的。
教学关键是解决教学难点的突破口,是和教学难点密切相关的。所谓学习,就是学生把新旧知识之间积极建立有意义的联系的过程。既然难点一般是新旧知识的差异、英汉差异造成的,那么解决难点的突破口就是给学生提供学生比较熟悉的、已经掌握的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与经验或常识,让学生准确认识英汉差异所在。
二、高中英语教科书中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关键的分析
关于教学内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归纳的很详细,把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以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项目的形式归纳为话题、词汇、功能和语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此书。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英语教师是在潜意识中围绕着英语教学内容展开,对这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的回答往往是第几课、练习几、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等,即把教学内容的概念与教学材料的分类、教学活动或教学方法混淆,使得课堂教学往往注重 “轰轰烈烈”的教学形式,忽视真正英语教学内容的传授,自然就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面向多数学生而分析的五个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供参考。
当然,这里分析的是五个整体单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每个单元一般分几个课时来讲授,那么,每一课时各自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会不同,根据内容的课时划分还应具体分析每一课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关键。另外,重点、难点及关键一般是板书的主要内容,不易用PPT呈现,而应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意识到课堂展开的各种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掌握这些教学重点内容,掌握课堂的重点及掌握的要领,以实现有效而高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Arends.Learning to Teach影印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2]鲁子问.英语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124.
4.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与解决 篇四
一、教学重点难点的新认识
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是因为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无所不包,尽管作为中学历史课程的内容已经筛选,但仍然很庞杂,且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重与课时少的矛盾,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清主次,区别轻重,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以前中学历史教学目标更多强调掌握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定教学重点更多地是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出发,将某一历史知识是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有重要作用或影响作为确立教学重点的依据,或者是从教科书的体系出发,将历史知识做出比较,确定重点,很少讲历史学科特点与基础教育特点结合起来考虑。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实际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学重点尤其是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要判断是否为教学难点,就要分析学生学习难点形成的原因,一般形成学习难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对于学习的内容,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因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不能较快或较好地理解。例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时,由于学生缺乏对远古时代历史的感性认识,所接触到的考古材料又十分有限,因而在理解远古人类历史的时候,就时常感到困惑:远古时代既然没有文字,其各阶段的划分及那些形象的描述是怎样得知的?如果这些问题学生得不到解答,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就难以掌握。所以,该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获得对远古人类生活的感性认识,使其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状况。
第二种是在学习新的概念、原理时,缺少相应的已知概念、原理作基础,或学生对已知概念、原理掌握不准确、不清晰,使学生陷入了认知的困境。例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经常会涉及一些特有的专业名词或历史概念,像“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租借地”“近代化”等,中学生对这些概念是比较陌生或模糊的。在教学当中,如果教师不能把这些概念讲透,那么学生在学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所造成的危害时,就会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所以,让学生明白这些概念的内涵就是教学时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
第三种是已知对新知的负迁移作用压倒了正迁移作用。即已学过的知识在对学习新知识时,起了干扰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转化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对过去概念、原理的回忆上,而未能把这些概念、原理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反而成为难点。如在学习美国的“西进运动”时,一些学生把在以前学习到的关于黑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和在南北战争中南方种植园主对黑人奴隶压迫的史实,负迁移到对“西进运动”后果的理解,把对“西进运动”的后果之一——对当地印第安人的屠杀迫害,理解为对黑人奴隶的迫害,所以,如何让学生真正明白美洲大陆居民的构成情况,就成为教学突破难点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种是教材中一些综合性较强、时空跨越较大、变化较为复杂的内容,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这些内容往往非一节课所能完成,这是教学中的“大难点”。如中国古代史上的政治制度、民族融合等问题,近现代史上近代化的进程等问题。这些问题讲好了,可以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讲不好则成为生硬的说教。因此这类内容在教材处理和教学方法选择上都是难点。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
以此为依据,从历史教学内容的科学系统来看,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为教学重点难点;从教育学的活动要求来看,培养学生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学重点难点;从情感教育和品德养成来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重点难点。总之,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为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内容
教学重点指教材中最主要的内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它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历史教学的重点是指体现历史基本线索、主要化解和直接服务于具体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2、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由教学目标确定。如:《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课程标准规定其知识目标是“了解大运河的概况及其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以大运河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因此,有关大运河的教学内容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如何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就成为教学的难点。
由具体内容在整体课时(单元)内容中的地位确定。如:《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中将“贞观新政”作为教学重点是因为该内容是初唐政治最主要的内容,也是评价唐太宗的主要依据。
由知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意义来确定是否可以作为教学重点。如:《合同为一家》一课将“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作为重点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为维护国家统一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时二者是统一的。例如“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中,“废分封,立郡县”一目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需要适当补充材料加以说明。有时二者又不统一,如“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课,重点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主要措施,而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时教师就不能过多地补充材料,而需要对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历史作用作简要的评价。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
1、突出教学重点
在准确确定重点之后,就应该考虑采取措施如何做到真正突出重点。仅就教学内容的组织处理而言,下列几个方面对突出重点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分清主次。特级教师支玉恒说:“那种把教材所有内容无巨无细都钻得深而透之作法,并非聪明之举,如果进而把这些东西都要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则更是弊多利少。面面俱到其实面面不到。浅尝则止,水过地皮湿式地教学,是绝对不可取的。因此吃透教材,首先是吃透教材的重点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灵活调动教学内容,可以围绕中心问题合理变动顺序,力求从系统发展过程中突出中心环节,做到既有中心,又有向心力,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二是围绕重点作必要的补充,以求课堂讲授内容具体、深入、明确,使重点更加突出、丰满。对于非重点的教学内容,则予以适当精简,概而述之。三是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予以切实保证,使重点部分得以讲清讲透。当然,突出重点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总结、积累。
2、突破教学难点,方法很多,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变生疏位熟悉,其目的都是为了化难为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多媒体辅助法。对于头绪较多,时空概念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媒 体辅助法,这主要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同时发挥作用,以便更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教学,头绪多,地名多,人物多,光靠老师讲,学生看,恐怕很难弄清楚,但如果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些内容。
第二,架桥铺路法。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初中生一下子 弄不懂,可以设计一些铺垫,通过架桥铺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铁骑牛更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关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是难点,直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讲,初一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不妨做些铺垫,创设一些新情景,让学生想象:战国的含义是什么?处在这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厄运?学生答: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强。铁农具出现后,奴隶主就驱赶奴隶用锋利的铁农具为自己开垦荒地,增加财富。可是在奴隶制下,奴隶的地位如何?他们是否会有积极性?学生答:他们没有人身自由,生产的再多,自己还是什么也没有,不会有生产积极性。于是一部分开明的奴隶主尝试着改变剥削方式,他们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劳动者,每年收获的时候向承租人收取大部分收货物作为地租。劳动者通过一年的耕耘,也可以留下一小部分收获物自己支配。你们觉得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学生答:奴隶为得到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在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中,劳动者不再称奴隶,而是农民,这些开明的奴隶主也就是新兴地主。这样,虽回避了生产力如何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问题,但没有回避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第三,补充材料,化解难点法。对于一些结论性难点,化解的方法是需要引用一些 典型的事实材料,并以材料为依据进行分析,从而化解难点。例如《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一课,如何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对于刚接触世界历史的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指导学生查阅该法典的相关内容: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许可,就把奴隶主头上的奴隶标志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在阅读、感悟材料中,就不难理解“它是一部奴隶主性质的法律文献”,其实质是保护奴隶制度的。用材料分析法破解难点,不仅给人印象深刻,而且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第四,表格比较法。比较法是人们通常运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正如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例如,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将两次战争的领导阶级、民众动员、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方面内容列成表格加以对比的话,那么上述不同结局的出现也就很自然了。这种对同一特征或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而帮助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
第四,分层设问法。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妨把问题按难易程度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问题,小坡度式地层层递进,划难为易,由易到难。例如,如何帮助学生认识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世界史中的国体与政体、国家政权的性质等问题本身就超过了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将这一大问题分解成以下几个台阶:(1)3月18日革命是哪两个阶级面对面的生死搏斗?(2)巴黎公社组织机构的组成成分怎样?(3)公社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为哪个阶级服务?(4)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学生沿着这些台阶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
5.拼音教学重点难点 篇五
一、汉语拼音中最重要的是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
至于这三部分里面所包含的不容易理解的地方,一一进行说明。①23个声母: b p m f d t n l ɡ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其中zh ch sh r是翘舌音,也叫卷舌音;z c s是平舌音。②24个韵母可以分为: 6个单韵母:ɑ o e i u ü
9个复韵母:ɑi ei ui ɑo ou iu ie üe er 其中er为特殊复韵母,不和其他声母组成音节,只能自成音节。9个鼻韵母:(包括5个前鼻韵母、4个后鼻韵母)
ɑn en in un ün(5个前鼻韵母)ɑnɡ enɡ inɡ onɡ(4个后鼻韵母)
③16个整体认读音节: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其中最容易写错的是整体认读音节“ye,”学生容易写成“yie”。需重点记忆。
二、其次是音节加声调的位置学生也容易写错,因此只要记住标调儿歌就能避免。儿歌是:
有ɑ不放过,无ɑ找o e ,i u并排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其中,学生最容易出错的是复韵母iu和ui的标调。
三、最后也是孩子记忆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小ü和 j q x y 拼写时的去点规则。需要家长在家辅导时不断强化。为了加强记忆,也为孩子编写了儿歌,内容是: 小 ü 小 ü 有礼貌,见了j、q、x和大y就摘帽。j q x 和大y,从不和u在一起。
关于拼音的教学,我们大部分都是通过有趣的儿歌、故事等形式给孩子讲解。但由于时间短,内容多,孩子掌握起来有些困难,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复习巩固。
相信练的多了,孩子就会觉得轻松易学了。另注: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中为什么没有uo,现解释说明一下:
音节分为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如果uo在音节中出现,该音节为三拼音节。u为介母,o为韵母。
三拼音节一共有82个,以下是全部的三拼音节表。
多音节:ia
ua
uo
uai
uan ian iao iang
6.《桃花心木》重点难点教学 篇六
在“不确定”与“确定”间走一遭――《桃花心木》重点难点教学
作者/郭连芬
《桃花心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体会“我”从种树人的话中感悟到的深刻道理。浙教版作业本第5题(一)的作业正是针对这个教学点设计的。题目如下: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读画线的句子,注意其中加点的词语。对于树来说,“不确定”指的是_______;对于人来说,“不确定”指的是_______。树要学会在“不确定”中 _______;而人则要在“不确定”中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的写法。
(2)联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生活中的“不确定”?我们又应该怎样面对这些“不确定”呢?
分析:第(1)题的第一组空格有点难度,第一格必须在梳理这个自然段表达的几层意思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格没有现成答案,必须在理解了种树的道理后领悟到。第二组两个空格的答案就在画线句子里,没有难度。最后一个空格也没有难度,因为以前已多次学习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只要第(1)题迎刃而解,第(2)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题目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前两个空格学生可以尝试做,但是答案的正确与否是“不确定”的,因为他们的思考还不够深入,理解还不够透彻。想要获得一个“确定”的正确的答案,需要教师的适当引领。因此,在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后,我让学生自己评价对题目答案正确率的把握,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前两个空格的答案没有把握。于是,一起合上作业本,打开课文,深入阅读。
一、学推理,悟原因
1.聚焦“不确定”。
师:从刚才的题目中,你捕捉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词语?
生:“不确定”。
师:课文写到了种树人的什么事“不确定”?
生:给树浇水,什么时候浇水,浇多少水,间隔多久等都不确定。
2.默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思考:种树人为什么给树浇水不确定?这种不确定的行为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出示板书,学生思考推理:
通过这样的推理,学生比较清晰地理解了种树人浇水的不确定,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的不确定,以促使树能扎根地下,找到水源,茁壮成长。这样处理,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有效地训练了思维。
二、找句式,悟表达
1.默读这两段,思考:为了讲清这个原因,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为什么要这么表达?画出相关句子,写出批注。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的特点与目的,并有感情地朗读。
(1)追问:“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突出老天下雨的不确定性)
(2)一连三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如果)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突出了浇水不确定的重要性)
三、读结果,悟辩证
1.齐读课文结尾(第14、15自然段),思考。画出能概括现在的桃花心木特点的词语,写出你的体会。
2.交流。
师:透过“优雅自在”,你看到了什么?读着“勃勃生机”,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透过“优雅自在”,我看到了现在桃花心木的美丽,也看到了它曾经扎根地下汲取水源的顽强。
生:读着“勃勃生机”,我读懂了桃花心术必须克服缺水的困难才能茁壮成长。
师:是啊,树在生长过程中,克服了“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这样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得到了一个确定的结果――树的茁壮成长。
四、学做人,悟道理
1.思考:树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扎根地下,就有了确定的结果――茁壮成长。那么人呢,如何从不确定走向确定?(我们要经受生活的挫折,战胜神种困难,才能自立自强,逐步成长。)
2.点拨明确:作者就是这样,由桃花心木的生长悟到了人的成长的道理。这种方法就叫――借物喻人。
3.齐读第14自然段,引领提升: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可能会面对哪些“不确定”?该如何面对?
小组合作交流。要求:(1)试着用上刚学到的追问或者连续假设的方法;(2)尽量说得完整、有条理。
通过这四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在“不确定”与“确定”间走了一遭,对于作业本第(1)(2)题的解答自然驾轻就熟了。同时,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得以有效突破。教师将作业指导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疑问主动阅读、求知、解决问题,真正经历了从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7.会计技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研究 篇七
关键词:会计技能 教学 练习
会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保障社会会计人才的培养对促进全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会计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内容。在会计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做好理论部分的课程教学,更要做好技能实践方面的教学。会计技能教学一直是会计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技能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翰林提传票翻打、点钞、手工做帐等方面的技能教学。重视会计基本技能的学习对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有重要价值,同时的基本会计技能掌握的情况也是评价一个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现对如何做好会计技能教学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会计技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会计技能教学是会计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但从国内当前的会计教学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
1、熟练、快速、准确是会计技能学习的重点。会计基础技能主要包括翰林提传票翻打、点钞、手工做帐等。一般来说,一个学生在学习一两次后就可以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了,但会做并不等于学会了会计技能。翰林提传票翻打、点钞技能掌握的重要标志是学生可以快速、准确、熟练的操作,主要体现在快和准两方面。仅通过一两节课就想让学生掌握这两方面的操作技能是非常不现实,必须通过大量练习才能真正实现。手工做账是一个会计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一切会计工作开展的基础。手工做账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财务科目建立、财务数据收集、分类、做报表等方面操作能力,技能学习的关键在于能独立、准确的制作财务报表。可见会计技能学习的内涵是不一样。根据不同的技能特点开展学习模式不同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技能学习和掌握。
2、重视理论忽略技能学习,是教学有效开展的难点。一方面,从国内现有的会计上岗资格考试及其他会计职业认证考试的内容来看主要以理论知识的考试为主。翰林提传票翻打、点钞、手工做帐等方面的技能检查都不在考试考核的范围内。受考试制度的引导,很多学生把学习的精力都放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上了。另一方面,在一些会计教学的教师眼中,技能的学习只能依靠學生自己勤于练习,尤其是像翰林提传票翻打、点钞、手工做帐等方面的教学。在基础会计技能中,手工做帐方面还稍微涉及的比较多,在翰林提传票翻打、点钞等技能的教学方面都是一带而过,希望学生课后勤于练习。最后,就是认为会计基础技能的学习太过简单,对技能的学习过程不太重视。
▲▲二、当前做好会计技能教学的有效策略
受传统会计教学思维的影响,会计技能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有限。这与长期以来把会计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理论学习有关系。正是这个原因,造成很多拿到会计上岗证的准会计人员竟然不会做账。重视会计技能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改革,现对该方面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一些会计职称考试中将会计技能的考核纳入考试范围内。正如英语考试的改革后将听力、口语纳入考试内容一样,将会计技能纳入职称考试范围足以引起广大会计从业人员的重视。同时,相关考试内容的改革也足以引起会计教学教师的重视。重视会计技能的学习是做好相关内容教学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提高学生会计技能是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关键。当前的会计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必须做一些改革,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2、对会计技能采取有针对性的练习教学。翰林提传票翻打和点钞技能的核心点在于操作动作方面的熟练。在关注翰林提传票翻打和点钞技能重要操作要点的讲解同时还要重视学生自我的大量练习。练习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分享一些实践中的小经验,通过实践分享帮助学生掌握操作中的小窍门。对于手工做账技能的教学则先要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先重视会计做账理论知识的学习,再通过练习将理论知识变成实践技能。教学中可以采用先讲解,再老师带着学生做,最后学生自己做的方式开展。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相互检查自己做到的财务报表,相互指出问题和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能力上的提升。
3、保障会计技能教学的课时安排。在一些会计教学中常常忽视技能教学,压缩技能教学课时和内容,这样对推行技能教学是极为不利。给会计技能教学足够的课时安排是非常重要的,技能的掌握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大量实践操作练习是关键。在会计科目的学习中要安排足够的时间用于相关技能的练习。一方面,提醒教师和学生会计技能的学习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足够的练习时间才能熟能生巧。
4、建立会计技能水平的评价标准。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会计技能水平评价标准对教学开展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翰林提传票翻打和点钞技能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如果能够明确自己要到达的标准则练习就会有目标性而不会散漫。针对翰林提传票翻打和点钞技能制定技能评价等级标准是非常重要的。明确学生一分钟内需要达到工作量作为技能是否熟练掌握的标准,这样技能的教学也就有了目标。对于手工账目技能的掌握一般以学生能独立制作财务报表为标准,该方面的能力标准不能量化但可以通过考试的形式加以检查。
▲▲三、结束语
会计教学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社会对专业素质过硬会计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会计人才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作为一名专业素质过硬的会计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会计基础技能。会计技能是实现会计工作高效开展的关键,重视会计技能的教学研究对促进会计人才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雷.传票技能强化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
[2]邓颖莹.中职专业技能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2008,(11).
[3] 段文平.会计基础技能训练[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8.教学重点难点及有效教学的思索教学反思 篇八
河南省新县高级中学 余海珠
摘要:随着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不断对新课程的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越会感到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它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们不断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同时 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们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本文立足于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高中课程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高中物理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 物理教学 教学反思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
一、新课程改革带来了转变 1.1教师的观念开始转变
课程改革实施来,我校一线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可喜的转变。绝大部分的物理教师已经认识到物理的教学不仅仅只是物理知识的传授,而更多地关注让学生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而更多地应是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实例、活动、游戏、实验等形式引入知识点,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教师在课程观、教学方式、教学材观、评价观、学生观等方面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教师还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经过一段的实验,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减少定性评价,增加发展性评价;减少批评与否定,增加鼓励与表扬。在现在的课堂中,“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好!”、“真不错!”这样的表扬词已经取代了“不对!”、“太笨了!”、“不要胡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保护了学生表达与质疑的勇气。
1.2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
在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转变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同程度地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了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大胆对同学、老师的方法提出疑问;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了与同学合作及交流。教师只需要适当加以引导,学生所获得的就远远超过了书本上的知识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探索知识的乐趣。
1.3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 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1.4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二、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2.1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问题
在一年的课程改革后,教师们往往对“双基”的落实问题感到困惑,往往担心学生的“双基”变得薄弱,知识点不能落实,运算能力减退,运算速度减慢等等。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双基”?我们以前所讲的“双基”,究其根本只是“书本知识”而已,所说的“双基落实”,只是“书本知识落实”而已,并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而且,对“双基”本身而言,它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课程标准》与《大纲》相比较,不能拿以往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学生,现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有用的、必备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在物理的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我们应该重温《课程标准》,更加准确地把握在课程标准下,对“双基”的新要求,新标准,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观念。
2.2物理教学中的优化问题
在课程标准中,我们提倡在物理教学时,注重方法的多样化,不提倡方法的单一性。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感到担心,让学生的多种方法存在,不优化方法是否会影口向学生的应试能力?只使用自己的方法是否就是个性得到了发展? 我们认为,在物理的实际教学中并不是不能优化方法,而是看你在什么时候优化?由谁来优化?强调方法的多样化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从不同程度上去体会成功,体会探究与创造·的快乐。但老师在学生充分挖掘方法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自主优化,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好方法的优势,从而接受并掌握。我们不提倡的是教师直接灌输的优化,而学生自主探究、比较后的优化才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做法。
2.3课堂活动与教学任务完成的矛盾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当我们在课堂中开展了大量活动时,教学任务常常不能按期完成;而不开展课堂活动,又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违背。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矛盾? 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我们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要倡导的课堂活动?在新课改的要求中,倡导我们教师要从实际中、活动中、游戏中试验中引入物理知识,这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也倡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我们还要明确任何的课堂活动都是为教学任务与目标服务,准确定位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对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是至关重要的。2.4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并不是在每一节都需要安排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形式,同样也要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要求适时、适度地采取各种教学形式,能够探究的就开展探究,不能开展或不必要开展的也不能强行安排。始终要明确一点,不管是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是教学形式的选择都要为教学的目标服务,就应该是有效的,有利的。2.5“培养自学能力”的局限性问题
鉴于传统教学教师灌输过多、学生主动性太弱的弊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已经成为教学领域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学生自读教材;学生依据教材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对提问中暴露出的学生理解不透彻、不深刻的地方或所谓重点、难点加以讲解;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应当肯定地说,“培养自学能力”的种种探索和实践着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毫无疑问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过,“培养自学能力”的做法也愈来愈暴露出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其一,它几乎使课堂教学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个人行为,学生间缺乏交往和合作;其二,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因为学生的自学往往成为对教材的阅读、理解、记忆过程,无形中由教师“灌输” 3
变成学生的“自我灌输”。那么,我们今天就不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当然不是。只是说,以学生自行阅读、理解、记忆为主要标志的所谓“自学能力”,充其量是一种低层次的“自学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初级阶段”。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角度看,课堂上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从一定的情境出发,通过多向交流与合作,一同讨论、探究、发现,以此得出某种结论,获取某种知识。所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把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相互合作解决问题作为其主要内容。
什么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算得上多年来教学领域的一句“流行语”,人们相当自然地把它和“先进的教学观念”相联系,甚至划上等号。但是,在新课程实验蓬勃开展的背景下,如果我们对此加以细致地考察和深入地思考,一定会意识到,对“教会学生学习”这个命题,无沦是在理论的把握上,还是在实践的操作上都存在着太大的差异。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支配下,在不同的教学氛围中,人们的认识和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妨把它分解一下来分析。说到“学习”(当然是指中小学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长时间来,人们理直气壮地把它窄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把文化知识的学习窄化为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教材内容的学习窄化为考试要点的学习。学生“会学习”,成了能够有效地记住、理解特定的教材内容,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各种“变式练习”,能够在“题海”中奋力搏击,到达成功的彼岸。所谓“教会”,不过是提哄给学生某种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陵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概括起来说,这种“教会学生学习”,是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特定的方法高效地掌握特定教材的特定内容,在特定的检测、考试中能够有优异的效应。有理由认为,如果说,“注入式”、“满堂灌”、“题海战术”等使应试教育不得人心,而这种“教会学生学习”的做法却给应试教育外加了“包装”,注入了“兴奋剂”,带来了某种“生机”和“活力”。
三、处理的对策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3.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4
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3.1.1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错误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3.1.2重视物理模型的运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3.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物理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能提高专业素质,还能提高分析、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的能力。
3.3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3.3.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3.3.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3.3.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参考文献:
【教学重点难点及有效教学的思索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教学重点与难点模板10-02
浅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突破09-27
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10-11
二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11-08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06-23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重点09-22
抓重点词句进行阅读教学07-10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点滴11-03
英语教学法期末复习重点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