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类专业简历

2024-08-20

行政管理类专业简历(精选7篇)

1.行政管理类专业简历 篇一

文秘管理类专业-求职简历

姓名:xxx 国籍: 中国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韶关 身材: 156 cm?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3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文秘/文员:文员,助理 前台接待/总机/接待生 前台文员 行政/人事类

工作年限: 1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 随时

月薪要求: 1000--1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1)月-201月,在广州市力闻数码设备有限公司 职位:文员兼出纳

(2)年7月-2007年11月,在广州佰拓流体设备有限公司工作,职位:文员

(3)本人在207月至9月份,在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东奥学校招生。 工作能力得到老师的认可。

(4)年9月-2005年7月,在佛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工作,职位:工人 离职原因:大学开学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 2007-07-01

所学专业一: 文秘管理 所学专业二: 商务英语(本科)

受教育培训经历: 2005年9月-2007年7月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东方分校 大专 专业 :文秘 , 获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东方分校“优秀学生”奖。

(2)209月-至今,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东方分校 夜大本科,已读完一年半的课程。即晚上上课,今年上半年毕业,不会影响到工作。本科专业:英语

已过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良好

国语水平: 精通 粤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1)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2)熟悉Word、Excel等办公软件操作;

(3)勤奋刻苦,性格开朗,善于与人沟通。

(4)适应能力强,工作认真、细致,责任心强,有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

(5)精通粤语、普通话,沟通能力强。

详细个人自传

我于2007年7月份毕业于广州市广播市电视大学,

我的大专专业是文秘管理,主修课程有:文书学、秘书学、中国文学、文秘管理与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商务等。

我对文秘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能熟练使用WORD、EXCEL、等办公软件,年,我获得了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东方分校2006年“优秀学生”奖。

在工作期间,使我对文员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人对工作负责,适应能力强,熟悉办公日常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及执行。有较好的团对合作精神,善于与人沟通,有上进心,性格开朗。在担任文员一职时,主要负责公司内部文档资料的整理与打印,收接发传真,电话的接听,公司发票的管理,增值税发票的开办,银行的对帐工作,公司人员的`日常报销

如果有机会能与贵公司面谈,我将十分感谢。我相信贵公司能给我提供施展才华的另一片天空,我也相信我的努力能让贵公司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个人联系方式

2.行政管理类专业简历 篇二

现在是信息时代——一个知识成为生产力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基本必要条件, 残酷的市场竞争使信息管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法则和技能。IDC的研究显示, 财富500强企业中, 信息技术投资超过生产设备投资的企业达到65%, 同时, 企业网络投资的回报率则高达10倍以上。审视这些数字的背后不难发现:能否更快更好的获得和处理信息, 已经成为竞争制胜的关键。现在企业评价的标准已经发生细微却是根本性的转变——强健有力要比规模庞大更具有未来价值。在信息时代, 管理信息系统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管理信息系统涉及信息、信息技术和人这三种重要的组织资源的协调和使用, 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完成与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相关的一切任务。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的学科, 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 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 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等一系列过程, 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学科。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建议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各大高校的很多专业都有开设, 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 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管理类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主要是从事管理相关工作, 在校学习管理知识和技能, 并能够把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去, 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针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 偏向于“管”, 偏向于讨论如何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与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 讨论如何进行组织的信息化进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系统, 控制和协调系统的开发过程, 起到一个管理者的作用, 通过两个学期的实际教学笔者发现, 很多的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在这门课中的角色, 定位出现偏差, 自然就达不到目标。

1.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 是课程成功建设的先决条件。目前, 国内对于MIS课程的教学目标普遍是使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初步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 懂得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等, 比较注重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的教学。国外一些大学管理类专业的MIS课程的教学目标, 比如哈佛大学是理解各种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工作;麻省理工学院是为更好的做出有关信息系统的决策提供手段和方法;斯坦福大学是理解支撑信息系统的技术学习, 使用提取信息的新手段和新方法等[2]。国外大学MIS课程的教学目标比较偏重于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的使用, 更好的偏向于“管”。针对国内管理类学生的具体情况, 可以在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关于信息技术、决策手段和方法等内容。

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讲, 对教学目标也要有明确的认识。刚接触到这门课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认为这是一门计算机类课程, 管理类学生的计算机相关知识相对较少, 在心理就会产生对这门课的不重视, 在进行教学之前要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 让学生认识到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是“三分靠技术, 七分靠管理”, 明确管理信息系统与人的关系, 人是MIS的主体。明确管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的关系, 事实上有了管理就有了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只是MIS的一个工具, 它满足了信息处理的需要, 又极大的推动了MIS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神经系统, 是一个人机系统, 是每个企业都具有的系统。

2. 案例与教学结合

案例教学在国外的M IS教学中已经很普遍了, 例如哈佛大学就有一个庞大的案例信息库。它已经成为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 增强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

管理信息系统中涉及到的很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 建议在开始这门课程之前, 教师能够给学生演示并简单讲解一个管理信息系统, 最好能够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M IS, 比如物流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库存管理信息系统或者第三方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 企业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性认识, 去学习这门课程就不会那么盲目。

在讲授系统开发的不同阶段, 可以用一个开发案例贯穿整个教学, 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去完成知识的学习, 也为学生上机实验过程打基础。对于不同理论知识的理解时也要结合一些小的案例来进行。教师将自己掌握的实际的MIS开发过程中的经验和常见的问题都要及时准确的传授给学生, 比如企业在准备开发信息系统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有哪些管理人员参与, 主要由哪些人员负责等等。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实际的经验, 这也是学生最想得到的。

3. 上机实验与教学相结合

上机实验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 也是使学生从理论认识到感性认识的一个过程, 加深学生对MIS及其开发过程的理解。M IS开发过程的5个阶段:系统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 上机实验应该在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安排, 而且应该尽量地使这五个过程连续, 最后学生得到的是一个完整的M IS。建议可以让学生去开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学校的食堂管理信息系统等贴近学生生活的, 而且是学生比较熟悉流程的系统, 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 而且有信息把这个系统开发出来。如果让学生去开发一些像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 学生对于这样的实际过程并不清楚, 没有通过实践, 工作流程也不清楚, 开发就无从谈起, 即使要求学生去做实际调查, 但是学生还处于上课阶段, 时间安排就成了问题, 效果也不会理想。所以上机实验效果的好坏与所选择的对象系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但是像第三方管理信息系统这类系统可以作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案例, 因为教师对这样的流程是很清楚的。

4. 整体的课程安排

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 并结合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特点, 建议在大三或大四的上学期来开设这门课程, 因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 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之前, 学生要具备管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等相关知识。建议课时安排见表。

三、结论

信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之一,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将日益增大, 只有掌握及时有效的信息, 才会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信息管理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将是现代知识工作者的基本技能,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讲授和建设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提高教学质量, 是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只有教学体系合理, 教学方法适当, 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文从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角度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将不断的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斯蒂芬·哈德: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M].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2

3.管理类专业实践创新体系探究 篇三

摘要: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对其实践创新体系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管理类;实践创新体系;创新创业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全球化演进,管理类专业学生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创业魄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实践教学作为增强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管理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管理类专业实践创新体系进行了研究探讨。

一、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起步较晚,由于管理学科不是纯技术学科,管理活动的柔性、权变性、多因性、多维性及综合性,决定了其实践教学活动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受到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无论在教学形式上,还是教学效果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管理类专业是应用性和创新性非常强的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在教学过程中,总的来说,还是偏重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仍处在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地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单一性、封闭性和局限性,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受到师资、实验经费、实验设施等软硬件条件的限制,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践内容开设比例较低,尤其是学科内跨专业或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较少,无法适应管理类专业系统性的特点,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实践教学内容大多只是对所讲授的课程知识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亟待提高。

二、管理类专业实践创新体系的构建

管理类专业实践创新体系的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管理人才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掌握多学科知识融合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以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为主要形式,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为依托,以开放性实验为平台,结合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与实际情况,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模块、开放式”的实践创新体系。同时,根据学生反馈信息不断优化调整实践创新体系的相关内容,形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相对独立、动态弹性的系统体系结构,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开放式实践环境。

管理类专业实践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多种因素相关联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1.目标体系

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考虑、统一规划实践创新体系,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力求把“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内容体系

以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自主设计与实施为突破口,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实践创新内容的模块化设计,以开放性实验为平台,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科技创新基地,结合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各类竞赛如“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沙盘模拟大赛”、“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以及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等方式,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培训、竞赛等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保障体系

健全的保障体系是实践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示范中心的硬件设施,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高素质的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队伍等都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4.监控体系

管理类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加大了监控工作的难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周到细致的管理实施细则并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修订和完善,规范教学管理,强化过程监控,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5.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一方面,学生成绩的评价按照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原则进行,对学生的科研素质、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精神进行多层面、多维度、全面客观地考核,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另一方面,综合评价创新性实践活动的管理效能,提高运作效率。

综上所述,构建以高层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为特征的实践创新体系,营造具有综合性、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研究水平、经营管理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既具有开拓、创新、创业精神和竞争、合作意识,又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江彦,王金圣:基于能力培养的经管类实验教学体系创新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

4.电子商务管理类专业简历 篇四

目前所在: 白云区 年 龄: 20

户口所在: 广州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诚信徽章: 未申请 身 高: 162 cm

人才测评: 未测评 体 重: 50 kg

人才类型: 在校学生

应聘职位: 行政专员/助理, 前台接待/总机/接待生, 文秘/文员

工作年限: 1 职 称:

求职类型: 实习可到职日期: 一个月

月薪要求: 1500--20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增城,佛山

毕业院校: 广东白云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07

专 业 一: 商务日语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粤语水平: 精通

其它外语能力: 日语水平一般

国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外语水平:英语达到听、说、读、写大学英语3级水平。已考英语应用能力A级

计算机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熟练使用MS Office和WPS Office撰写策划文案、设计表格统计数据、制作文稿演示、教学课件等.

其它培训情况:参加大学组织的自学专升本学习.

个性特征:性格开朗、乐观,与同学关系融洽;对待生活态度积极在校期间担任班级班长一职,曾多次组织团体训练活动,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

有C1汽车驾照

个人自传

5.物业管理类专业求职简历 篇五

2002.4-2005.9 在广州市东晟集团房地产有限公司,在本公司期间担任一年空调工程:监理职务及工程部领班。

2005.9-至今 在广州市中银保利华普置业有限公司,广州市银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分行 担任工程部助理工程师 主任

毕业至今一直从事本职工作,有一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主要从事中央空调及家用空调、水泵机械,高、低压运行、维修、保养等各方面工作。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北京市制冷职业学校
最高学历:大专毕业-1998-07-01
所学专业一:制冷、高、低压 维修、护所学专业二:建筑工程管理
受教育培训经历:1995年7月毕业于连云港市灌南县第一中学,在校期间担任班委会委员。

2月-8月在北京市制冷职业学校,空调制冷、电工专业,学制三年后获发中级毕业证书。

在广州市高级机电技工学校,考取高级制冷证书。

10月在广州市高级技校考取制冷技师证书。有技师职称

在广东工业大学进修建筑工程管理系,在读、、、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良好粤语水平: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其它技能:持有C1驾驶证,且有两年的驾驶技术熟悉广州交通路线,具备日常办公室计算机操作能力。

6.行政管理类专业简历 篇六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是信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它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综合性、实践性很强,通过对该门课程课堂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信息处理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组织实施的能力,对于信息管理专业开设这门课,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具有管理学、信息管理、程序设计、数据库等相关知识。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必须开设一定量的实践课程,通过查阅一些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设以及多年的教学,发现存在几方面的问题:(1)学生感觉理论太多,难于理解,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少的实践课程,但部分理论由于实验条件和时间的关系,难于在实践中来逐一模拟;(2)实践课程主要针对一些知识点的训练,学完该门课程之后,学生感到知识点非常多,实践较散,希望通过一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把课程知识整合起来,让学生能很好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虽然各高校均开设了一定量的实践课,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达不到课程教学目标。

1 课程能力培养

各高校的实验条件以及师资水平不同,对于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动向有所不同,部分学校侧重于走管理路线,部分学校由于计算机方面的师资较强,实践环境条件较好,侧重于信息系统方向,本文主要针对信息系统方向,具体来说,该门课程实践主要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如下能力和素质:

(1)方法、技术和工具: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各阶段常用的工具的使用、认识相关技术和方法,比如:E-R图、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U/C矩阵、Visio工具建模、Power Designer建模、Rational Rose建模等。

(2)系统分析能力:做系统最难的部分在于系统分析,特别是需求分析,需求是开发系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做好需求分析,一切工作都没有意义。

(3)系统设计能力:需要做好功能模块的设计、代码设计、物理配置方案设计、输出输入设计、算法设计等。

(4)程序设计能力:需要熟练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如:VB、C++以及基于B/S开发的ASP、JSP等工具。

(5)数据库设计能力:能够掌握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熟悉SQL语句的使用。

(6)文档编写能力:文档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完成的重要文档有项目陈述报告、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体系结构设计报告、数据库设计报告、系统实现报告等;

(7)团队协作能力:一些系统比较大,非常复杂,这需要很多部门和很多人参与进来,团队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性实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8)坚强的意志:做系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要求学生有连续作战的精神和毅力,甚至需要熬夜,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2 实践项目

针对学生所需具备的能力,需要开设一定量的实验教学课,进度可以根据所安排课时灵活调整,若课时不足,可以安排学生课外课时进行。实验除了验证性实验之外,还应有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期中设计性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1]。部分实验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对于信息管理专业,建议开设的实验如下:

(1)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通过所给案例,分析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组织)的关系,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及功能的理解。

(2)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能够根据所给案例进行系统战略规划,掌握B S P方法。

(3)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根据所给案例对系统进行可行性、需求分析,掌握系统分析相关描述工具。

(4)数据库设计。从需求分析得到数据概念模型(E-R图表示)并进行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5)软件工程建模工具应用。能够使用Power Designer或Ration Rose工具进行建模。

(6)算法设计。利用程序流程图和N-S图进行模块算法设计。

(7)系统分析、设计、实施。根据所给案例进行小型系统分析、设计,实现一个简单演示系统,并完成相关文档。

3 实施效果

我校信管专业MIS课程理论安排36学时,实践教学安排36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在考核中的比重,开设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采用指导、开放等实验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外,由于MIS相关理论在不断完善,实验方法手段、实验技术不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MIS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参考文献

[1]http://jd.sjtu.edu.cn/BKPG/pjlt/pjjb/2007-01-26/1169823334d4181.html, 2011-3-10

[2]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行政管理类专业简历 篇七

关键词:电力行业专业群管理类专业

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相近或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行业中的产业链、企业中的岗位群。专业群内的专业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基于电力行业的管理类专业群主要是为电力行业培养管理人才的专业群。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各专业可以在电力行业体系中完成教学任务,共同设计部分实践项目,共享实践设施、设备。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间,电力工程教育培养造就了一支工程技术人才队伍,为我国电力工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但从目前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的普遍现状来看,还存在一系列令人忧虑的问题。随着电力企业体制改革带来的电力企业重组、“厂网分家”,导致管理层增多、管理岗位细化以及直接生产人员减少等,使电力企业的管理人才需求增加。电力企业的管理型人员在知识结构上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生产、又懂流程的管理专业人才,但现在的实际状况远远达不到要求。因此,对管理类专业的办学进行重新定位,对基于电力行业人才培养的管理专业群构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电力行业对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

1.1 电力行业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新时期电力行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要确保电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适应行业发展、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目前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要求电力企业的管理型人员在知识结构上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生产、又懂流程的专业人才,但现实状况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从各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面来看,目前缺乏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1.2 电力行业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电力企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专业性极强。目前很多电力企业聘用人才时最看重的是实际工作经验与面对实际工作的应用能力。而目前大多数毕业的学生难以达到要求,多数学生缺乏与企业实际的内在联系,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很少,因此学生从步入工作岗位到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常常需要很长的适应周期,难以满足电力企业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要。

1.3 电力行业需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的管理人才

通过社会调查,现在企业十分重视的是员工的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如今社会变化的节奏很快,知识技术爆炸,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电力行业竞争不断加剧,而电力企业管理人才教育质量的提高往往滞后于电力企业的实践要求,电力行业管理人才除了具有一定的电力理论与技术、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因此应以面向行业、面向市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

2 依托电力行业的管理类专业群的建设内涵

专业群建设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特色专业为龙头,以涵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践基地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依托行业办学的理念及其应用。因此,依托电力行业的管理类专业群的构建应包括如下内容:

2.1 电力行业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依托电力行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依托电力行业的管理类专业人才特征。其中培养目标主要是电力行业的管理人才,包括从发电、供电、输变电、电力营销以及整个电力供应链中涵盖的电厂及电力设施建设、电力物流等过程中的管理人员,从这一目标出发涉及到的专业群应包括电力企业管理专业、电力工业工程专业、电力工程管理专业、电力营销专业、电力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培养规格主要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电力行业专业技术与管理知识并重,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存,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协调发展的理念,设计电力行业管理类专业群中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选择电力行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即人才培养途径,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具体教学模式。

2.2 电力行业管理类人才实践基地建设的构建

电力行业管理类专业群构建的主要特点就是各专业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在实践基地建设中应紧紧围绕电力行业,与电厂、电力公司、电建公司密切联合,构筑实践教学平台。把学校融入电力企业之中,把电力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校,同时各专业还应根据教学需要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对电力企业的管理进行模拟仿真训练,从而整体设计优化实践环节,突出电力行业职业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3 电力行业管理类人才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团队的建设也应该紧紧围绕电力行业管理类专业群的建设目标与教学模式,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应该既具有管理理论知识的教师又具有电力行业相关技术的教师;职称结构应既具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老中青结合的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教师又具有工程师等实践经验的专业实践教师;从教师的综合素质来看,应该既具备专业理论课的讲授能力,又具备电力企业管理的实践能力,以满足依托电力行业办学的需要。

2.4 电力行业管理类人才教学资源库建设

电力行业管理类人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以电力行业管理类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电力行业管理专业群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特点,在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电力行业管理类专业的培养体系,基于电力管理的实际工作场景、实际项目导向的办学模式,构筑电力行业管理专业所需的一切资源,最终形成一个涵盖电力行业管理类专业所有媒体信息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实现系统化与规范化管理以及资源共享。包括专业标准库、课程标准库、课外辅助教学库等内容。

2.5 依托电力行业的管理类专业群的建设方式

依托电力行业的管理类专业群的建设强调以学科为基础、以行业为导向、以产学研为途径的建设方式。

以学科为基础强调电力行业管理类专业群的构建主要应以电力工程技术为背景的工学与管理学学科为基础,突出工学与管理学的结合,培养具有电力工程背景的管理人才;以行业为导向就是要以电力行业为导向,根据电力行业各类企业的管理岗位需求特点,构筑依托电力行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产学研为途径主要指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将教学、科研和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实际结合起来,把最先进的管理类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并解决电力企业的实际问题,以科研促教学,让学生在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产学研结合,共同促进管理类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研究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7(6).

[2]李定清.论应用型本科的定位与培养目标[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3]秦力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5).

[4]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辽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网络资源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研究》(项目号:B1-211)及沈阳工程学院2010年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电力行业的管理类专业特色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号:Z1003)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虹,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副主任,教授。

上一篇:党校考试选择题下一篇:我的梦想优秀精选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