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的近义词

2024-08-24

融入的近义词(共8篇)

1.融入的近义词 篇一

融入新集体的秘籍

融入新集体的秘籍

河北平山外国语中学冶河文学社八年级 李彦莹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 “班级像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舞着、照顾着,长大了,成熟了,便要离开家庭,走向社会。”

你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融入新的班集体呢?

草尖(学生):我认为首先要热情主动,关心别人。爱是相互的,你怎样对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你!

阳光(学生):我同意草尖的说法。我认为首先应该从自我做起,要时刻为班级奉献、争光。要好好学习,并且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这会无形中提升你在班集体中的地位。

默认(学生):与同学的关系尤为重要,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要考虑自己的.言行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绿荫(学生):我觉得应该多参加集体活动,不要错过和同学们和谐相处的机会。

草根(学生):我认为日常交往中“第一印象”至关重要,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快速融入集体的关键。

桃儿的妈妈(家长):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日常交往中,发现别人的缺点或错误时,要懂得包容;发现别人所做的事情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时,要学会求同存异,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风行者(老师):学会赞赏。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美,日常交往中,要拥有一双善于捕捉对方优点的眼睛。发现别人的优点时,不要吝啬赞美之词,但要注意,赞美不等于奉承,赞美是基于客观事实之上的;奉承则相反,不但达不到优化人际关系的目的,还会让人觉得你很虚伪。只有真诚的赞美才是提升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车行子(老师):悦纳自己。想让别人喜欢自己,首先要自己喜欢自己。很难想象一个不接纳自我的人能与别人和谐相处。要接纳自己,就要了解自己,在和别人的相处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

(指导教师 周红梅)

2.融入的近义词 篇二

旷雪四川省乐山市乐师附小翡翠实验小学

参与人:

王玲湘特级教师, 江西省南昌市教育局教研室

戴建荣特级教师, 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郭爱香特级教师, 江西省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庞科军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

李祖文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小学

李晓瑜浙江省永嘉县外国语实验小学

主持人: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 早在《礼记》中就说:“入其国, 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 诗教也。”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直为大家所重视。本刊特约几位一线的优秀教师, 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 从为何教、教什么、怎样教、如何考等方面对古诗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回归诗歌本位

主持人:余秋雨先生曾说过:“在欧洲, 作为古代经典最显目的标志, 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 只有一种难于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 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 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正如余先生所说,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 它是“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在小学生中进行古诗文诵读是汲取民族语言精华、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熏陶的捷径。

郭爱香:古诗因其精练的语言, 紧凑的结构, 丰富的内涵, 真挚的情愫及能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等诸多因素, 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故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关于古诗教学, 在《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里有具体的描述, 低段阅读教学第7条:“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中段阅读教学第9条:“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高段阅读教学第10条:“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段) 。”学习要求随年段的提高逐渐提升。

李祖文:我想起陈越光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 如果他从来不知道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是何许人, 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 如果他对‘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等都一无所知的话, 他就没有资格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无法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主持人: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 怎样才能实施好古诗教学?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说:“学校教育对于诗歌知识的传授一直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 在学校里, 人们或者把诗歌作为传播或加强某种思想的工具;或者把它作为造句、修辞练习模仿的对象;或者作为考试的材料, 用它来测验记忆力……总之, 就是把诗歌看作并非它自身的东西。”要想行进在诗歌教学的正确路线上, 有必要重新认识诗歌。

李晓瑜:诗歌的起源和劳动、宗教、音乐、舞蹈有关。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 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而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 口耳流传, 可以不依赖文字。《淮南子·道应训》 (西汉) 里有这样的记载:“今夫举大木者, 前呼‘邪许’, 后亦应之, 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如果在号子中加进一些有内容和有趣的话, 那就是原始诗歌了。鲁迅曾把这种喊着“杭育杭育”的劳动号子称作最早的诗歌, 并风趣地说这是“杭育杭育”派。此外, 诗歌的起源还同宗教和娱乐有关系。古书《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阕。”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部落。三个人拿着牛尾巴, 边跳舞, 边唱歌, 歌辞有八段。这些歌辞就是原始的诗歌, 不过它们不是独立存在, 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形从现在世界上某些原始民族中仍可看到。诗歌首先和舞蹈脱离, 后来又渐渐脱离曲调, 但仍保留着音乐性, 即有节奏和韵律。其实, 诗又称“诗歌”, 就说明了它与音乐的关系。

庞科军:王尚文先生这段话的确振聋发聩, 我认为王先生是在提醒我们要回归诗歌本位。也就是说, 教师要依据诗歌的本身特点, 带领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感受祖国文化的灿烂,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感受意象, 领悟诗境。

意象是 (物) 象与 (情) 意的组合, 即诗中的形象, 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 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 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作为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 意象是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 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李祖文:有人说“21世纪是读图的世纪”, 因为信息的及时与丰富, 人们的读图能力决定了获取信息的广度与深度。古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恰恰就是图感。何谓“图感”?简单说, 是“图画感”, 更通俗地说, 就是“画面感”, 即面对自己的见闻, 头脑中能马上形成一幅幅相对独立的、有特点的画面, 如果写出来的话, 又能述其原貌的能力。

赵缺在《无咎诗三百序》中说:“诗者, 感其况而述其心, 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感其况”即意味着诗人是先“触景”, “述其心”而后“生情”, 从“发乎情”开始而又通过“施乎艺”而还原。作为读者而言, “施乎艺”是必然, 也是唯一可以与读者形成文本对话的途径。对于“艺”, 古人是“诗, 言其志也;歌, 咏其声也;舞, 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而我们现代人的“施乎艺”只在于“吟咏、朗诵”。从这个角度而言, 我们就缺失了诗歌的另一个特性———图感。

主持人:这个观点让我想到迪士尼公司提出的“看音乐, 听动画”。李老师就是提倡“看古诗”了?

李祖文:是的, 我认为对现在的古诗教学而言, 对学生“图感”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我们忽略的地方, 更是我们诗歌教学的一个缺失。

依据年段特点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主持人:古诗有着鲜明的特点。那么, 怎样才能依据其特点实施好古诗教学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庞科军:我先说吧。刚才我提到了意象。我们在阅读古典诗词时, 如果能够进行“意象还原”, 进入作者写作的内容, 与作者对话, “得作者之用心”, 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感悟到作者面对的“世界”, 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 更为深刻。康德在《批判力批判》中说:“想象力是自由的, 却又是自发地合规律性的。”我们在进行“还原”分析的时候, 最根本的是将作者写作的意象“复现”出来, 将作者所表现的生活“复现”出来。“意象还原”越是具体, 就越有利于文本的解读, 也就越有利于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

我觉得可以运用“在历史脉络中进行意象还原”、“在场景补白中进行意象还原”、“在表象依托中进行意象还原”和“在角色转换中进行意象还原”四种常用的意象还原模式。

当然, “意象还原”还应该根据小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心理特征, 在低、中、高段的古诗教学中各有侧重, 如低段古诗教学重在“还原”本身, 即学生利用课文插图、教师提供的影像资料等直观形象的路径, 读出“诗中有画”;中段学生重在表象中“还原”, 读出“画中有诗”, 链接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阅历, 使“意象”还原内蕴更加丰厚;高段学生重在意境中“还原”, 凭借积累的意象, 读出“诗中有诗”, 进行意象的品鉴和重构。

主持人:那在具体的教学中, 庞老师是怎样做的呢?

庞科军:下面简单说说吧。我在设计《饮湖上初晴后雨》中, 从历史脉络的纵向出发, 引用了不同时代的三首古诗, 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 又在历史的时空中互相印证了“西湖”的确是天下美景的论断。

师:白居易曾经在1200多年前当过杭州市的“市长”, 写下了“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是西湖”的诗句。一起读。 (学生读诗句)

师:几百年以后, 北宋大诗人, 也是杭州市“市长”的苏轼写了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起读。

……

师:到了元朝, 日本使臣答里麻游览西湖后写了一首诗———

(出示:昔年曾见此湖图, 不信人间有此湖。今日打从湖上过, 画工还欠费工夫。)

主持人:这样做, 学生就从三位不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眼中看到了他们各自心目中的西湖, 这样就避免了作家的主观性———因为文学作品往往是具有很强个性的。在历史的脉络中, 学生对“西湖”这一意象的建构就更加完整, 更加丰满。

庞科军:对的。又比如执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可直接将学生转换成王维的兄弟, 并根据诗意设计了登山的情境, 巧妙地将意象的还原结合在学生的“模拟活动”中———

师:现在我们作为王维的兄弟一起去登山吧!

师:你现在去干什么?

生:登山。

师:你腰上插了什么?

生:茱萸。

师:你们都插了“茱萸”吗?

生:是。

师:这就叫“遍插”。

师:现在我们到了山顶, 发现少人了吗?

生:少了王维。

师:少了你的哥哥王维。

师:你们想念自己的兄弟吗?

生:想。

师: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主持人:庞老师这样做, 就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模拟活动”中理解了“遍插茱萸”的意思, 领会了“少一人”之思念, 明白了“兄弟登高”的进程。

庞科军:是的, 意象还原构成的情境更加生动和丰满, 更加能与学生的经验世界进行联接, 学生的理解就更加全面和深刻。学生在阅读古诗时能根据自我的经验, 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意象, 变抽象为具象, 进入诗人多姿多彩的形象世界。学生由意象的积累而至意境的感受, 由意境的体悟而至对语言的热爱。意象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关联, 学生便如著名学者叶嘉莹所说:“我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 能有诗的情绪, 感动于花开花落, 落泪于天边的一丝流云。”古诗教学如是, 就走向了丰满的境界。

王玲湘:庞老师是从意象的角度来进行古诗教学的, 下面我聊一聊怎样从诵读的角度切入古诗教学。

古诗是汉语文本中最具有“歌”性的文体, 合辙押韵, 旋律优美。“歌”与“诗”都需要以声传情。古诗读起来节奏分明, 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 全无诘屈聱牙的感觉。“歌”通过“唱”, “诗”当然通过“读”了。古诗教学最根本的教学策略应该是“诵读”, 离开“读”, 古诗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而且“诵读”在古诗课堂教学中应当全程跟进, 诵读的要求也应层层深入, 拾级而上:初读, 字正腔圆, 读准读通;再读, 有板有眼, 读出节奏;品读, 有声有色, 读出诗意;诵读, 有滋有味, 读出诗情。如果把“读”看成古诗课堂教学的“经线”, 那么, “识写”“激趣”“想象”都是在“读”的推进中完成的。

郭爱香:低年级古诗教学的“读准读通”一定要“严”字当头。古诗是“歌”性文体, 朗读对字音的要求很高, 字字咬准, 且响亮、饱满, 做到南宋朱熹谈到古诗朗读时说的:“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例如, 读“春眠不觉晓”的“晓”字, 上声 (215) 如果读得不饱满, 吃掉了尾音, 读成“晓 (21) ”, 韵味就会大减。

每首诗读音指导的重难点不同。字音教学的处理要根据文本, 从学情出发, 运用生动、活泼的方法来突破。如《小池》中“阴、晴”的前后鼻音进行比较;“露、柔”边音与翘舌音的对比, 师带生做手势, 念顺口溜:舌头平平露, 露, 露;舌头翘起, 柔, 柔, 柔。再给“柔”扩词, 引导学生发现带“柔”的词语给人舒服的感觉。学生带着体会读词, 很清晰地掌握了难点字音、字义。

王玲湘:“停顿是朗诵的灵魂。”从低年级开始, 就要引导学生大体把握朗读的停顿, 渗透不同格律诗的节拍规律, 引导学生读出节奏, 读出韵味。如七言诗的“二二二一式”——“篱落/疏属/一径/深”, “二二一二式”———“树阴/照水/爱/晴柔”;五言诗的“二二一式”——“春眠/不觉/晓”, “二一二式”———“床前/明/月光”。古代的私塾先生读古诗、教孩子读古诗的时候, 总是摇头晃脑,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一样“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去”, 实际上就是用体态语在打节奏, 用动作传达诗意和诗情。这就启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 如:引导学生画停顿线读;教师用手势做无声的指挥, 进行引读;一句中生读前四个字, 师读后三个字, 然后反过来读等。

戴建荣:老师们谈了很多, 我来说说我的体会吧。我在教学古诗时, 特别注意诗的平仄规律 (“平声哀而安, 上声厉而举, 去声清而远, 入声直而促”) 。

不少老师读“静夜思”这三个字时, 可能会把“思”读作一声吧?其实这个字读作第四声。知道《静夜思》的“思”读第四声, 源于暑假中和徐健顺教授的闲聊, 之后又与陈国安教授聊这首诗, 他再次重申“思”应读第四声, 作名词用, 解释为“心绪, 情思”。

顺着这份心情, 在教学时, 我就从题目入手, 教平仄, 悟情感。先带着学生看题目。连着三个第四声, 仄仄仄, 用线连接, 直线下降, 学生由此体会到诗人此时情绪低落。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人的情感。等到学生对诗题、诗情有了较深刻的体会, 再朗读题目, 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当好。

新授之后, 该是运用了。在默写诗文之后, 学生能较快地标出这首诗的平仄, 进而连线, 画出诗人的情感线。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人的心路历程, 进而找到关键字词。最后是情感朗读。整个过程可谓顺畅, 学有成效。

常说教语文要“关注表达”, 即关注文字的表达形式和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诗歌教学同样如此。按照平仄, 画出诗人的情感线, 这竟是“关注表达”的最佳切入点, 可谓一举两得。

其一, 关注诗人如何透过20个字来抒发情感。由情感线中, 我们可以一目了然, 诗人起初的心情是高兴的, 然而一看到月光, 一想起自己远离故乡, 远离亲人, 心情即刻起了波澜;愈想愈冷, 乃至如霜;举头低头, 黯然神伤, 起伏跌宕;最后还是那轮明月, 温暖了孤寂而冷落的心。有意思的是, 情感线每次波折处, 恰恰是本首诗的关键词:月———霜———举———低———故乡。文字与情感浑然统一。

其二, 透过情感线, 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中, 我两次运用由平仄连线而来的诗人情感线, 让学生说说诗人的心路历程, 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效果都很好。

李晓瑜:说到读诗, 我觉得如同种花, 根芽植下, 总有一日, 花开锦簇。诗歌也是, 初见初读, 或许并不能尽谙诗中情、诗中味, 但到生命中的某一时刻, 某一场景, 诗便会应景应情脱口而出。

王玲湘:在教学古诗时, 还应关注“想象”这个词, 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不同类型的古诗教学手段、方法各异。写景诗因“诗为有声之画, 画为无声之诗” (西蒙尼德斯) , 化“诗”为“画”的桥梁是“想象”。因此, 想象在写景诗中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策略。

例如, 根据插图想象。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插图这一教学资源, 借助图画, 化“静”图为“动”景, 化“粗”轮廓为“细”线条, 化“虚”为“实”, 引发学生的联想。如《草》中的“离离原上草”的教学片段:

师:你们刚才组的词都是“离”现在常用的意思。在这首诗中“离离”是什么意思呢?

(课件出示“离离”在《辞源》中的三种解释:茂盛的样子;懒散的样子;裂开的样子。)

师:看看课文插图中的草, 我们该选哪一种意思呢?

师:仔细观察插图中的草, 谁来说说草长得什么样?

生:长得又高又密。

生:密密的一片。

师:草原上的草, (配合体态语) 有的比腰高, 有的比肩高, 一眼望不到边, 这就是———

生:“离离原上草”。

再如, 创设情境想象。《春晓》中“处处闻啼鸟”一句的“处处”, 渲染出户外的无限春光。怎么让“处处”二字转化成可知可感的画面和情境呢?我们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孟浩然被这么多鸟叫声吵醒, 他起床来到窗边, 听到哪儿有鸟叫?

师:听一听, 找一找, 近处的在———

生:花园里。

师:往上瞧———

生:屋顶上。

师:再高一点———

生1:树枝上。

生2:天空中。

师:想想, 还有远处的———

生1:小河边。

生2:山林间。

生3:田野上……

师:远处、近处、上面、下面、左边、右边, 到处都听到鸟的叫声, 这就叫—— (出示词卡:处处)

“处处闻啼鸟”是无限风光的具体意象, 教师抓住“处处”二字, 引导学生把它变成可感可知的“花园里”、“屋顶上”、“天空中”、“小河边”……把学生带入了“无限春光鸟竞鸣”的灵动意境中。

叙事诗中的想象其实是想象体验, 引导学生进入古诗叙写的情境中去感同身受、揣摩玩味, 是假想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中事。如《所见》中“牧童骑黄牛”的体验片段:

师:瞧!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走来了, 这就是——— (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

生:“牧童骑黄牛”。

师:走得太快了。谁再读读?

生:“牧童骑黄牛”。 (语速较慢)

师:牧童和黄牛可熟悉啦!他悠然自得地坐在宽厚的牛背上, 摇呀摇, 晃呀晃, 就像坐在摇篮里, 可舒服啦!

生:“牧童骑黄牛”。 (摇头晃脑)

师:真有味道。

李祖文:我还是围绕我开始谈到的“图感”来说一说我的做法吧。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一课是《一去二三里》, 首先我们来看看所配插图:

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尝试从诗歌营造的图像出发或者入手, 遵循“诗者, 感其况而述其心, 发乎情而施乎艺也”的规律来教学, 是不是能够更好地展示古诗的原貌呢?我们可以利用古诗的诗句特色来涵养学生的“图感”。大致可以从这样几个步骤来着手:

1.先遴选出古诗所营造的意境所必备的景物图像, 可单图多幅 (也就是一幅幅单独景物图像) 。比如《一去二三里》这首诗, 可先遴选出村路、亭台、花的单幅图像。2.我们将多幅单图让学生来拼接或者组合, 形成一幅较完整画面。3.让学生动笔添加图画中欠缺的部分景物 (因为单靠部分图画是不够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的) 。4.让学生来说说自己拼接或者组合的图画都有什么, 都讲了什么。特别注意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添加别的东西。5.尝试让学生将自己所说的文字配到图面或者下方。6.让学生思考:自己所配文字是否影响整体画面? (此处可以暗示诗歌语言的凝练) 7.对比原诗原插图。

当然, 对于《一去二三里》这首诗而言, 中间的步骤是否合适, 值得考究。但对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来说, 这其实是可以尝试的, 是可以通过这样的步骤来弥补我们平时古诗教学对“图感”涵养的缺失。

全面、灵活的检测

主持人:刚才大家从不同的角度, 谈到在教学中可切入的点———可以针对意象切入, 可以针对诵读切入, 可以从平仄的规律切入, 可以从图感来切入。或许还会有更多的切入方式:可以对同主题的诗进行对比赏读, 可以透过同一诗人的不同诗作来深入认识这个诗人……但不管怎样, 我们总要抓住古诗的特点来进行。接下来, 我们聊一聊怎样去检测古诗的学习更为全面。

李晓瑜:古诗可以采用口试与笔试结合的方式。口试应重在吟诵。笔试, 不论是形式是内容, 重在应用、分类、积累, 重在兴趣的持续。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古诗积累卡”和“古诗星级卡”来检测学生学习古诗的情况。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积累卡”和“星级卡”上有一些简单的项目需要学生或家长填写, 如会背诵的古诗的题目、作者, 最喜欢的诗句等。在学校积累的古诗由小组长判定等级 (优、良、合格) , 在家里积累的古诗由家长判定等级。积累到五个“优”, 则“古诗星级卡”上得到一个星, 五星则可以在班主任处领到一个奖品或在家长处满足一个小愿望。通过这样的形式, 可以让学生把枯燥的背诵变成主动的吟诵。这样的检测方式对低年段学生的效果不错

至于试卷检测, 可以在命题方向多去关注古诗内容、意象;关注诗句的运用;关注诗句的修辞;关注改写新诗, 简释诗意。下面简要列举几种适合不同年段的出题方式供大家参考。

题1:关注古诗内容

———低段

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借月表达了自己的思乡情的诗句是:______。

《嫦娥》这首诗, 让你联想到哪些关于月的传说:______。

题2:关注诗意简释

———中段

《泊船瓜洲》是______的意思, 这首诗是______代______写的, 表达了诗人______的感情。

题3:关注诗句运用

———中段

春日, 公园里垂柳千丝, 游人如织, 此时, 你会脱口而出的诗句是:______。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在______的情况下人们经常使用这两句诗。

题4:关注诗中意象

———高段

按要求各写一句诗句:

诗中月:______

诗中山:______

诗中花:______

诗中树:______

题5:关注修辞 (诗中的比喻, 诗中的夸张, 诗中的拟人, 诗中的对偶等)

———高段

题6:关注诗句情感 (高段)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悲凉)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惆怅)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感动)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豁达)

题7:关注古诗积累 (按教材要求默写古诗)

———高段

主持人:“出奇文以制胜。”考古诗何尝不应如此?李老师出题奇而巧, 浅显而全面, 既检测了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 又暗示了古诗应用的一些方法。

3.融入的觉悟 篇三

不仅仅是两全齐美

这将是很多人生活中最精彩的一页—梦想和工作完全一致。这样的生活至少令一部分人很羡慕,按规矩他不应该告诉外人这一切如何得来,但做人不能太小气,何况他本已十分幸运。

出场人物:江泳涛

职业:自由摄影师

工作与户外:职业的选择来自于儿时的梦想,梦想与工作完全重合,过着两全其美的生活。真是一个“lucky dog”。

我清楚地记得7岁时父亲带我乘坐直升机低空飞行时的感觉。绿色的田野、褐色的山峦、一个一个村庄从风挡下掠过,这个世界第一次令我惊讶。从此,我甚至痴迷于在放学后去火车站外看一列列客车、货车驶向远方或仰望天空中的飞机、鸟类以及任何能飞的东西,并想象着他们会到什么地方以及会看到什么。

也是那一年,父亲试着教我使用一台老式双镜头反光式120相机。我的记忆中,在当时,一个生活没有压力的两个孩子的爸爸不仅仅会炒菜会打沙发,他甚至独立完成了盘片装轴、拍摄、冲卷、印像以及装裱这一整套复杂的专业操作,这仅仅是用于家庭生活的记录。也许,他认为我应该去分享其中的乐趣。

但是父亲没有想到,照相机被我视为了童年时代最为珍贵的一件玩具,直到今天。是的,从那以后,我几乎没有长大。我活生生地处于童年的梦想中—背着自己选购的某一台相机,摄影包夹层里放着机票、护照、信用卡和杂志提出的专题计划,或许与登山队员一起住在中尼边境的雪山上,或许面带笑容向法国里昂老城的一群嘻哈少年解释,“The photo will be printed ina Chinese magazine,Meybe.”

那是1995年,我刚有了第一份工作,朝九晚五,标准的上班族。但是感谢我的父亲和我童年梦想所下的“毒”,工作两年后我的第一次大采购就是全套野营徒步装备和带两只镜头的尼康FM2相机。这在当时是超酷的。因为旅行已经不稀奇了,户外、极限,才是花费颇多、令人向往的极致自由。即使是那台既昂贵又不好用的全手动FM2,也因为独处于相机自动化的潮流中而带有了诸如坚忍、控制、无欲等等几乎是具有宗教色彩的象征。于是我辞职了。

之后,我用两年时间在一家商业摄影公司从助理做到了摄影师,又用两年时间在一家网站和两家杂志做编辑,每当我头昏脑涨在图片库为某个户外、极限运动的文稿挑选题图时,看见的是,摄影:John,摄影:Tom,见鬼,摄影:Max等等,都是老外。于是我发现了众所周知的秘密—我的同行们大都喜欢拍绝色美女、美轮美奂的风景、精致的名牌商品或者深刻的社会、文化题材。于是我又辞职了。

我想我需要绝对自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工作,去做中国拍摄户外、极限运动以及旅游、人文题材的大家。

那是2001年,极限运动专家大胡带我进入了高山攀登的世界。再次感谢我的父母,尽管并不强壮,但我有天生的高山适应性。当时山驴两界的一些朋友中,已经呈现出十足的赶时髦、打标签的热热闹闹的风气。但我时时有着如履薄冰的感觉,我已经离开了稳定的生活,只能向前不能后退。我开始关注所有精彩刺激的户外、极限运动,每次拍摄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也是最重要的。

到了秋天,我使用120相机完成了6325米的姜桑拉姆二峰攀登。两年后,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纪念攀登,我一路从珠穆朗玛峰大本营拍摄到了7100米北坳营地。天哪,正如一位著名专栏作家戏噱国内蓬勃发展的登山运动时说的,“登山是人类的一小步,个人的一大步”。真是一点没错,虽然我确实付出了很多,虽然我似乎具有这方面的一点天分,但这一切还是来得太多太快。我扪心自问,是否真的热爱所得到的一切。而当我再次带着相机上路时,我很满意,我依然感觉到自己保留着童年的那份梦想。

当然,我也为广告公司拍摄,有时候也为时尚生活类的杂志工作,我甚至为自己喜欢的作品或经历撰写稿件。我的身份在商业摄影师、撰稿人、山友、驴友、车友、船友等等之间变换。一些新认识的朋友会有兴趣表示他们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此时我又会泼些凉水。是的,这种生活充满新奇,但现实是我依然是个穷摄影师,拍摄时常需要透支脑力和体力,甚至带有一点点危险,而具体的工作也并非时时充满写意、刺激。总之,这份工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的难度,但也不是可以轻易完成的。如果你不能24小时、365天、一生一世地忠于它,最好不要奢望会有什么结果。

生活别有洞天

有一种人,也许是天生的基因决定,他们心里暗藏着渴望探索未知、渴望探险的冲动,一旦时机成熟,这种激情便会喷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之后必然的结果只能是将户外与工作完全结合起来,把工作当作户外,把户外做成职业。只有二者完全重合,他们心里才踏实。踏实之余,工作就容易作出骄人的成绩,甚至能推动某个地区某项事业的发展。

出场人物:王大勇

职业:探洞专家及户外商业机构经营者

工作与户外:在户外行业从事工作,创建国内惟一技术型民间专业救援队。

我的第一次户外探险活动是在我上大四那一年的5月(也就是1995年)。为了登太白山,我们四个人省吃俭用了一个月。虽然没有登顶,但在10天的时间里,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和大自然接触的那种心旷神怡;虽然遇到重重困难,但团结一心和40个白吉馍(西安特产)让我们最后顺利归来,军大衣的烟熏味一直困扰室友半个多月。

毕业后,忙着找工作、跳槽、开公司等等,只有从照片中去回忆探险的味道。开始有时间考虑业余活动的时候是1999年底,没想到,心里对探险的向往一下就占据了上风,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

现在,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选择洞穴探险?”事实上,我是通过调查研究,经过慎重考虑才做了这个决定的。重庆的喀斯特地貌覆盖区有三万平方公里,很多地区的洞穴都是处女地,有待于探索和发现。而每次我通过SRT技术到达无人涉足的地方时,心里都十分激动,感觉像登上一个陌生的星球,第一步总是踏得小心翼翼。这种由探索未知地域而带来的震撼和激动,很快就让我对洞穴探险上瘾了。

洞穴探险在国内一直是由国家机构进行,由于技术含量高、涉及多学科,以及洞穴资源的不确定性,使洞穴探险一直没有在民间普及。真正喜欢探险的人,不只是爱好一项活动,而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喜欢向未知挑战。所以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认为有必要为民间的洞穴探险做点事情,这才最终确定了洞穴探险的发展方向。

真正开始实施推动计划的时候,才发现问题很多。首先是时间问题。发现和探索洞穴要花掉大量的时间,而且洞的长度不到最后时刻是无法知道的。现在总结起来,我差不多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是在野外,而且都很集中,比如10天、15天不等。这后面如果没有家里人支持,那是不行的。其次是经费和人员问题。洞穴探险必须要出测绘图,所以一般都要求三个人成一组。长时间的测绘对人员、以及人员的时间安排都有很高的要求。现在一般爱好者都是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长一点的洞穴就要去多次才能完成。物资消耗也很突出,绳索的磨损、生活必需品的消耗、电池等等。长时间专注于探洞,我的换算标准都已经变成“绳索”了,一看到贵一点的东西,首先冒出来的概念是“又可以买好多米绳子了”。最后还要静下心来把测绘数据绘成图。所以探完一个洞,一般时间都不会很短,比如“彭水的红岩洞”,我们第一次去是在2004年5月,而真正完成可能要在今年的8月份了,其长度才不过七公里。

现在我已经全身心地投身于探洞事业了,为了有发展的动力,我从一开始就探索洞穴探险的商业价值:经营户外产品、开设SRT培训班、为公安部队提供技术支持、为媒体提供图片、文字和影视、接收商业洞穴探险活动等等,由于在国内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使我们有机会和国家大型项目接轨,所有的这一切都有利地为洞穴探险提供了支持,也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良性循环的模式已经初具规模。

当然,探索是无止境的,现在的运作模式是不是能长久,后面的路又要怎么走还要认真考虑。我很清楚,在新领域有探索的快乐,也有沉重的责任感。

超越平凡的生活

走遍天下是很多人孩提时候的梦想,能实现梦想,还能从中获得生存的资本,确实值得羡慕。“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能挣钱,这也算是一种幸运吧!”门光远,参加达喀尔拉力赛最年轻的中国车手,他能够借工作去世界各地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但同时,赛车手的职业也让他体验了更多的艰辛、痛苦和无奈。

出场人物:门光远

职业:职业赛车手

工作与户外:工作等于户外,2005年,作为最年轻的中国车手参加了达喀尔拉力赛。

我从很小就对赛车充满向往。从十四岁开始,我有了想成为职业车手的想法。在北京的一次车展上,遇到了后来成为我师傅的任志国,按照他给我的地址找到了他,是我对赛车的热爱与坚持打动了他,把我留在了身边。2001年,我更有幸成为他的领航员,跟随他参加了很多赛事,也积累了一些现场的经验。2003年底,我在全国短道赛取得新人冠军之后,成为海淀驾校车队的签约车手,也算是从业余的赛车手向专业车手的转变。成为专业车手后,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到全国乃至世界去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可以说,是赛车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范围。

赛车如果是属于自己的,那作为车手就永远只能是业余的。因为以个人的能力不可能拥有太好的赛车,也很难以个人的能力完成高强度的比赛。越野赛只有坚持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做后盾。

拉力赛的赛场通常都是非常艰苦的,作为赛车手也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沿途的景观,所有的心思都在比赛的进程中。所以每到一地,能有空闲的时间,我也会尽可能地多走走,多看看,见多方能识广。非洲、欧洲、亚洲,我走了很多的国家和地区,这种生活是我小时候非常向往的。现在,赛车,不仅是我的爱好,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看世界的机会,更是我赖以生存的根本。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能挣钱,这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有了一个好的起点,不能浪费资源,有了机会不要等,少走弯路,达到一个阶段之后继续向下一个阶段前进,让自己的运动生涯在坚持的过程中达到最终的高度。我参加赛事不只是为了参与,我是想经过积累了解世界最高水平,与最高水平的车手一起竞争,最后能够战胜他们,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车手。因为坚持,我已经把不可能的梦想一个个实现了:我终于成了职业赛车手,终于参加了世界最艰苦的达喀尔拉力赛。

能够参加达喀尔拉力赛一直是我的梦想,在我看来开车本身就是最大的乐趣,从来没有开够过,因为能够开车的机会太少了。国内的赛事比较少也是一个方面,达喀尔一天的行程就差不多是国内一年全部的赛程了。

达喀尔拉力赛考验的就是车手的经验,经历之后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然而,我要完成达喀尔赛事的愿望,在第七赛段被现实破灭了,虽然在黑夜中乃至到了第二天的阳光下,我依然坚持自己可以继续。我们的后援车也赶到了现场,但因为在前两天他们遭遇了翻车事故,所有配件都没有了,所以虽然我的汽车只是变速箱坏了,但是因为没有配件,我就不可能再继续,我的第一次达喀尔比赛只能到此结束。

我和我的领航员在空荡荡的原野中孤零零地等着组委会救援的到来,一直坚持着等了三夜四天。因为我们是在赛段的中部,而且这一赛段事故频发,尤其是摩托车手遇到的困难更大,也更危险,所以救援队先去救他们去了。白天是阳光直射,夜色中四周黑茫茫一片,在死亡一般气息中等待,而且还不得不面对退出的失落,那种心情只有我自己能体会。我们带的食品很少,幸亏(当然在我看来是幸亏)有一辆参赛的卡车坏在了我们的不远处,他们车上带的食品还多一点,于是我们把食品和水放到一起,我们不知到要坚持多久,所以每天只吃一点点,这让我体会到了平时难以经历到的饥饿。现在回顾比赛,没有坚持到终点,我并没有感觉特别的沮丧,只是强烈地感觉到遗憾。从这次失败中我得到更多的是意志的磨练。我将继续属于自己的征程!

有所爱,有所弃

把工作与爱好统一起来,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甚至要靠信念来支撑。

出场人物:陈杰

职业:国家某部委公务员

工作与户外:2005年5月,作为中国珠峰测量队成员,到达海拔8250米的高度。

我自幼喜欢运动,后来大学和读研期间利用暑假游历名山大川,最终把目标锁定在巍峨壮美的雪山上。工作后,我也坚持登山,或许登山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工作与登山的矛盾很大。工作是繁忙而严肃的。大量训练、具备良好的体力,却是登山的一个最基本要素。如果只是玩玩,大可以随意洒脱一些。但如果想实现些许艰难一点的理想,严格和完整的训练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如果是自由职业者,也许可以抽出大量时间来。但若是早八晚五的上班族,加班加点是常事,那么就会很难了。

登山者的生活是一种简单、单纯并略带偏执的生活,有时就靠一种信念支撑。现代社会分心的事情太多,很难专注办事。选择攀登,就必须心无旁骛、目不斜视,不能被外界干扰过多,除非你是自由职业者等有闲阶级,或者以登山为职业,否则登山和学习、工作、生活的矛盾会很大。在工作之余进行登山和训练,只有克服惰性,对艰苦的训练发自内心的甘之如饴,才能成功。那些认为工作太忙无暇锻炼的观点只是借口,还是爱得不够。

我工作时见缝插针,在工间操的时候爬爬楼梯;加班到十点钟,再加个“夜班”,锻炼到夜里一两点钟。在工作之余,为适应艰苦的远行,使自己习惯在西藏登山时的艰苦生活,我“土法炼钢”,进行了全方位的锻炼—自己做酥油茶,自制炒面和在里头,做成“糌粑”;为训练自己忍受异常生活的能力就熬夜登山,打破生活节律地锻炼,变着法儿“摧残”自己;为进行耐寒训练则常年用凉水擦身,洗凉水澡;以前脾胃虚弱,喝不得凉水,为锻炼自己,就经常喝凉水;以前吃不好就容易闹肚子,现在就练习用手抓东西吃,增强自己的适应性。付出总有收获,2002年,我登顶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

可能是因为以前有一些登山成绩吧,2003年的攀登珠穆朗玛峰活动因我当时工作非常繁忙,单位领导没有同意而未成行。此后不久,西藏体育局的姬嘉局长出差到北京,他说中日女子联合登山队要在2005年联合攀登珠峰,欢迎我加盟。我很高兴能有这次机会去圆梦,同时提议攀登珠峰时,最好能结合测量工作,重新测量珠峰。

我对自己登山并不抱太大希望,只是随缘而已。今年年初,国家测绘局了解到我有一定的登山经验,并曾取得过国家级运动健将资格,就致函我单位,商请借调我参加此次珠峰测量活动,作为一名测绘干部参加登顶测量工作。我单位领导很开明,同意我参加此次测量活动。

登山给予我的实在太多了,但我也知道,失去的也实在太多了。如果没有登山,也许我会更快乐,也许我会更痛苦,也许只有天知道。应该坚持下去,还是就此和大多数人一样过平常的日子?

每个登山者登山的目的是不尽相同的,或是因为时尚潮流,或是因为爱好兴趣,或是因为理想信念,或是因为工作需要。难道什么事儿都要安装个意义?登山既不神圣,也不庸俗。国外的登山者即使登顶珠峰了,回来后也没有什么,他们只是完成了一个心愿而已。

登山实在是一项特殊的运动,在我心中,已经为登山留下了一块永久的绿荫。登山的每一幕历历在眼前,登过山的人,会更加珍惜生命,会更好地珍惜生活。登过山的人,更能感到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爱自己,关心自己的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

长假的旅行,延长的生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怎样做学问乃至做一个完善的人,古人早就这样高度概括地告诉我们了。这是学业、事业和人生之车的两个轮子。车到山前必有路,但是,这两个轮子少了哪一个,车都很难向着更远的前方、向着更高的目标直行的。行走、授业,王挺借用其职业的便利—每年的寒暑假进行长途远足,从他的旅行中受益的不仅仅是他自己以及他的家人,还有他的学生们。

出场人物:王挺

职业:大学教授

工作与户外:工作与户外无关,但是每年的两个带薪长假实在令我等普通上班族垂涎三尺。

一年有两个带薪长假,这就是教师职业最令人羡慕之处,也是我自1975年留校任教,至今没有跳槽的原因之一。

1981年的暑假,我独身骑车经郑州去西安,经太原返回,这是我第一次可以称为“户外运动”的远行。那是一次探访华夏古代文明之旅,让我对远行有“相见恨晚”之意,从此一往情深。之后的一个个寒暑假,我数走黄土高原、四进西藏、五去可可西里、两下云南四川,还有新疆、甘肃、广西……持续的一次次野外旅行经历,一次次地丰富着对大自然的感情,也丰富着自己的心灵。很多同学当上了老板,有钱有车有房子,而我的工资却几乎全部用在了路费、装备和摄影上。即便这样,我也对当时留在学校老老实实当教师的选择无怨无悔,一年两个长假的旅行,似乎是延长和丰富了生命与人生。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让人感到满足和充实的呢?

从旅途受益的不仅仅是我自己。归来后同家人、朋友分享旅途中的收获,讲不完的故事、看不够的照片,每人心中都充满欢乐,曾经的遇险也是美好的回忆。女儿也受了影响,17岁的那个暑假,自己去了青海,到可可西里找到我,然后我们一起去了西藏。她回到青岛后,电影《可可西里》上映,几乎是第一时间,她就约同学一起看了,她妈妈给我发短信:“你女儿说她想可可西里的人了。”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战士在她心里埋下了种子。她高考报的专业是“环境科学”、“森林工程”和“园林”,都是她自己选择的。

事实上,从我一次次旅行中直接的最大受益者或许还有我的学生们。外出拍回的几千张照片,成了教材和范本,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们,成为了一扇扇向外面世界打开的窗口。学生们年轻的心灵按捺不住了,纷纷要求:“胡子老师,带我们出去吧!”于是,在1994年暑假,带了四位同学穿晋陕峡谷,走延安,徒步沙漠中的古长城、畅游母亲河……八千里路云和月,行程400公里,速写黄河、探访乡亲、观看民间戏曲演出、聆听高亢的信天游。回校后举办了“黄土印象—师生陕北绘画、摄影、散记展”,在全校师生中引起轰动,引起了更多人对旅行、对大自然的向往。

梦想随旅程实现

对一个真正热爱旅行、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最美的景色不在于他去过多少别人没去过的地方,而应永远在他所在的任何地方,在他的眼里、心里。对户外有着超凡热情的人,即使工作与户外无甚关联,他也能在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尽享户外,用眼和心领略自然的壮美。如果没有那颗易感的心,那得到的仅仅是一张免费机票而已,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意义。

出场人物:井中月

职业:贸易公司高级职员

工作与户外:商务考察和谈判等工作机会令他们经常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工作虽然与户外无关,但是因工作能四处周游,借机享受大好户外时光。

离开非洲已经三年了。过去的一千多个日夜,有多少次梦里重又回到乞力马扎罗的雪峰、维多利亚的瀑布、好望角的灯塔、玛塞玛拉大草原上万兽齐奔、几内亚湾的碧波汲着细沙。我在博茨瓦纳的沙漠间驾车疾驶,我在肯尼亚的山岭上背包跋涉,我在刚果的雨林里踟躇前行—非洲,那一块让我魂牵梦萦的大陆,在我的生命里第一次让我领略了世界的壮美和人生的真谛,并且从此,我真正爱上了户外旅行。

从非洲回来后,我写作了《走进非洲》系列文章,很多喜欢我文字的朋友都以为我是发烧级的玩家或者职业的旅行者,可是当有人问我为什么去非洲的时候,我也只能说,为了工作。

在去非洲之前,我仅仅在北方一些地方背着大包走走转转。当事业的选择出现的时候,我忽然间隐隐感觉到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可以看到更广阔世界的窗口。美国的发达现代和商业文化在文明古国面前显得苍白、孱弱、幼稚;欧洲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从雅典到卫城、从米开朗基罗到康德、从诺曼征服到拿破仑王朝,她的每个城市、每座建筑、每块石头都透露着历史的纵深和文明的厚重,对欧洲,我还没有准备好;只有非洲,亿万年前造物主选择了这里教会我们的祖先离开森林直立行走并飘扬过海到整个地球,那时陪伴他们的无数动物至今仍在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大陆繁衍生息,那时的山川依然静谧,那时的海洋依然奔腾。我想,如果要选一个工作的地方,那里也许是个全新的开始。

从南非到刚果、从坦桑尼亚到贝宁,工作的关系使我有机会访问到整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我曾经因为工作需要深入刚果热带雨林,在刚果河流域迷路盘桓,使我有机会亲近这条哺育了整个非洲的大河,也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大河之魂。我也曾驾车纵贯中南非,从赞比亚的稀树草原穿越博茨瓦纳的沙漠,一直到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永远忘不了的,是那一望无际的辽阔。两大洋的海,深邃幽远。坦赞铁路的乘车经历更使我深刻体会了黑人兄弟的纯真、质朴、善良,我想那是他们体内流动的最接近我们祖先的血液使然。

那一年的圣诞节,我选择了攀登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来结束我的非洲之旅。乞力马扎罗,一直是我在非洲旅行一年多来心中最神圣的目标。她在非洲最富饶的赤道草原上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形成终年不化的雪顶奇观。她像一尊神女,俯视着、庇佑着非洲大陆上她的子民。

当一轮红日跃出地平线,万丈光芒铺满了大地,我站在乞力马扎罗的顶峰尽情极目,草地辽远、大河奔涌,层峦的远山如画般凝固,浩渺的烟波如诗般流淌,分不清是梦幻还是真实。万仞雪峰之上,五星红旗在非洲之巅飘扬。

像我一样利用工作机会旅行的人不在少数。在非洲各个国家奔波,我经常在机场等行李的时候看到一个个硕大的、写着中国字的专业户外背包,正好奇的当儿,总会有几个和我一样的中国人来把它们取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是来非洲出差或工作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的增多,这样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我所认识的好多国内企业派到非洲的朋友,所携带的行李从来不是正规的商务旅行箱,而是毫无例外的户外背包,工作的、旅行的物件统统塞进去。不管在什么地方,一有机会就背上大包走出去。

接到公司的最新任务,下一个要去出差的地方是北非了,那是我在非洲大陆最后的遗憾。到了北非的撒哈拉,就接近了地中海;海的那边,就是欧亚文明的发源地了。而我的梦想,将随着我的旅程一个一个地实现。

周末胜利大逃亡

每周两天的休息日和每年两次的黄金周假期,这是大部分上班族所能够掌控的、为数不多的自由时光。用旅途填满这一段段短暂珍贵的假日,是最明智的选择。

出场人物:小今

职业:公司职员

工作与户外:工作与户外无关,但是周末与长假,还有间歇性的出差,全是上路的理由。

周末的出行计划通常来自于灵感突发,“逃亡”行动可以从周五下班开始。借故推迟几分钟离开,这样就能回避涌出办公楼的人流;将藏在文件柜中的背包拎起,转眼工夫就能将工装换成一身精干的打扮。为了能让周末的48小时增值,赶夜班车是最佳的选择,无论是颠簸在高原上延安,还是穿梭于秦岭下陕南,居住在关中平原上似乎就有这一点点交通便利的优势。

由于时间的限制,一般周末的脚步都放不开、走不远,与形形色色周游世界、闯荡江湖的饕餮旅途相比,我的出行也只能算作是餐前的一碟开味小菜;或者是躲在近郊果园里的一饱口福;或者是摘取汉江边茶园的一缕清香;又或是聆听秦岭深处地质队小院里的一片寒暄,再或是懒懒享受黄土窑洞前和煦的阳光。这类的行程通常记载不进名山大川的影子,但足以点点滴滴地收起出门在外的愉悦。

胜利逃亡的结果往往是狼狈遣返,因为不但要精确计算好周一早上走进办公室的时间,还要将一脸的风尘仆仆掩盖于忙碌之下。疲惫是难免的,兴奋是难得的;不动声色是难免的,眉飞色舞是难得的。短暂的收获,可以让接下来紧张的五天工作日都不显压抑,于是下一个周末的“预谋”又在其间悄悄滋长。

我曾经在户外玩家的朋友圈子里做过一次小调查,了解黄金周出门最怕什么。不出意料,结果当然显示最怕人多、更怕车票难买,这也正是我每次大假出行最头疼的事。要么需要早早地打通关系为订票做铺垫,要么是硬着头皮告假一天提前出行或推迟返程。这样一来,周围的同事们都知道了我在黄金假期的动向,要么流浪在江南水乡,要么奔驰在甘南草原,要么游弋在琼海沙洲,要么滚爬在长白山天池。收假后带回的旅途故事、风景照片、特产美食是可以同大家分享的,但逃在门外的那份艰辛与品在心底的那层甜蜜,却惟我独享。

4.我们需要真正的融入团队 篇四

2-3月份的春雷行动现在每个区域、每个团队都在马不停蹄的进行着,南昌区的新建、建贤市场取得了突破的成绩,成绩的背后是团队,团队的背后是他们每一个成员。他们真正的融入到了整个团队,我们从去年到现在,一直在强调团队的配合,我们真的做到了吗,我们真的融入到了团队了吗?

现在是预付款收取、新用户开发的黄金时期,每个营销服务员都在积极的努力着,正是这春雷行动的会议营销把团队的成员组织到一起,从会议的策划、目标用户的邀请、市场宣传、会议准备、技术交流,会议过程中的分工协作等等,一场中型、大型的计划交流会的整个流程需要团队的配合,那么我们有没有真正的融入到团队中去呢,我们在团队中做每一件细小的事情时有没有考虑过做得更好呢,虽然有明确分工,但是我们需要主动的去做。在邀请用户或者实地拜访用户,就是把部分用户当做成各自区域的目标用户进行沟通,例如在技术交流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与部分用户进行实际交流,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发现用户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给予解答,会前对部分用户进行多交流,会议举行的过程中多观察用户的动态,发现部分用户的需求点,我们将部分关注的用户在会后及时的反馈给本区域营销服务员,便于在后期的回访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拜访,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整个团队需要对各自区域市场有一定的了解,这个了解不是被动的,而是我们主动的去关注,只有对不同市场的了解,我们才会去思考,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建议,团队成员间相互交流,每个成员将自己工作上取得好效果的方式方法,及时的与大家一起分享,不管是否适合大家,但是需要提出,只有大家的想法多了,方法也会多了。

融入到一个团队 需要为这个团队去着想,为团队的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那我们首先是需要在团队中付出自己的行动,只有相互得到认可,团队才会融洽,每个成员之间的沟通才会更加畅通,如果团队成员间缺乏沟通,缺乏了解,那么这个团队的力量将无法体现,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策划市场、共同开发终端用户、共同突破市场,目标一致,真实的体现出团队的力量!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的前提是我们需要真正的融入到整个团队!

5.融入老屋的芬芳 - 初二作文 篇五

晨雾乳白,挡不住老屋,挡不住万枝柳条在风中挥舞,时而舒缓,时而急骤……如一支支软柔的毛笔。一只只雪白的鸭儿们,研磨了一塘墨绿汁,又浓,又酽。塘里种有不多的莲藕,这阔大的的荷塘是父亲用六个白天六个黑夜建成的。堤岸上,点点新绿围绕荷塘延伸,又沿着盛满露珠的青石板的缝隙向上伸展,伸展到老屋旁的稻场边,开始兴致勃勃地张望。婆婆翘着嘴角儿,从堂屋里出来了,向右转身,颠簸着三寸小脚儿,前来迎接这满眼的新绿。

浅绿的小草们,你挤着我,我挤着你,散发出撩人的芬芳。草间嬉戏着不少的小虫子,或知名,或者不知名儿的,追赶着,跳动着……这时候随风也飘来了野物们动情的欢叫抑或肆意号叫,从斜对门岩壁上大大小小的山洞而来,外带奔跑的毛狗散发出来的狐味儿,来了又走了,或者扩散开去。正午阳光,从高过老屋的老杏子树的枝叶间,撒下了一稻场碎碎的金子。

山风来了。婆婆转过身,坐在可以靠背的木椅上,端看摇动的金子,眼睛老舍不得眨一下儿,微微的笑意却从脸颊爬上了眉梢。

听听,潺潺的`溪流从老屋右侧茂密的竹园里出来,沿岩边尽情地向前奔跑,向着神秘的清江奔跑。小溪边是大片大片绿油油的油菜,由几条土石坎儿和几棵高大笔直的杉树横向隔断,其间长着多棵光秃秃的木梓树。庄稼地的尽处种满了桑木,接着有一片杂生的树林,林间大多数是黄荆,有花儿们的姹紫嫣红,也有鸟儿们的婉转歌唱。

偶尔间,窜上来野猫儿,摇摆着粗壮的大尾巴,在老屋周围溜几转,又旁若无人地独立于稻场中央,沐浴阳光。

夕阳醉汉一样,习惯性卧倒在西山上。稻场中央的野猫儿渐渐望向老屋上的青瓦,望得好出神——是在默读?还是在探视呢?

老屋后旁也是竹园,不成形但很茂密。屋后千竿竹,家藏万卷书。这野猫儿定是在默读吧。很久了,才不舍地离去,转身停下脚步还回望。

山风靠向山边,月亮悬在湛蓝的夜空中,那么孤单地悬着。这时候,山边跑上来了几颗星星,眨呀眨的,不想给月亮一个人寂寞吧。

6.未来将融入我们火热的青春 篇六

当时间的车轮碾到今天的时候,当挂历上赫然显示12月9日的时候。我相信,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这一天——十二月九日。

十二月九日,一个普通但不平凡的日子。时光倒流,回溯到一九三五年。阳光依然懒懒散散,冬日依然寒冷凄清,但空气却急速的流动。因为在北平——历史的故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事——为反动投降和压迫掀起了学生总运动。

到处是挂满的的标语,到处是飘舞的纸单,到处是舞动的小旗,到处是怒吼的口号,到处是热血沸腾的青年人。

我们不会忘记这一天,百年前的这一天。我们更不会忘记,更不会忘记那些在故都的恐怖下,高呼着口号,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可敬可爱的青年。

是他们,在国家存亡的关头,振臂高呼,促使了反动派的妥协。

我们不会忘记他们,那些可敬可爱的青年。他们是民族的拯救者,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先驱。

那么,朋友们。正值青春年华、年少轻狂的我们,该用怎样的行动诠释青年的含义呢?

处于二十一世纪和平下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展现青春的风采呢?

对此,我只想说两个字“努力”。也许我们会不屑地说“现在是和平年代了,没必要整日努力。”

但是,朋友们。难道我们真的希望这个大好青春就毫无意义的流逝吗?

难道我们真的希望我们年老时,翻起年轻时的影集只看到那单调苦涩的青春吗?

不会的,我相信,一个有理想,有智慧的青年都不会希望自己平平淡淡一辈子。我们都渴望理想实现,让自己的青春大放光彩。

7.对现代陶艺融入生活的思考 篇七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诺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指出:"物质生活的需要即人的生存和安全的需要的满足是最初级的需求阶段,而作为人的自我满足与自我实现这一极为重要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则是体现了人所具有的更高程度的价值观",而艺术则恰恰是满足人们更高的精神需求的一种形式.现代陶艺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特质而成为其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现代陶艺脱胎于传统陶瓷,是艺术家借助于传统技艺来表现艺术家的情感世界及其艺术主张的艺术形式。它取材于泥,经水的洗礼,火的熔炼后已经摆脱了传统陶瓷重实用的本质定位,而转向了纯粹的精神表现世界。由于水的柔性、土的润性以及在烧制中火的随性使现代陶艺具有了比其他任何现代艺术形式都浓郁的或温润尔雅或古朴自然的艺术审美特征。作为一种审美的艺术创造性活动,现代陶艺拥有着传统陶瓷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可塑的自然泥性表达,丰富的釉色以及神秘的窑变,加之艺术家的巧妙构思,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享受以及心理震撼。现代陶艺是精神的物化,更是一种文化新式样的形式,是现代艺术与陶瓷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现代陶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正快速地融入到大众生活中去。

一、现代陶艺融入公共空间

现代陶艺介入公共空间,主要是通过其形式审美及思想情感方面影响周围的环境来实现的。现代陶艺隶属现代艺术,形式审美上已经彻底颠覆了传统陶瓷在其形式审美上的诸多限制,已经抛弃了平、光、亮的审美理念。陶艺家通过或单一或复合的泥料的运用,经拍、打、按、印、扭、拉、划等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并加强了现代陶艺的艺术感染力,以前所不闻的起泡、流釉等现象,被当作"自然流露"而保留,并刻意制作出相当的效果来体现陶艺家的创作风格与情怀。形式的创新在现代陶艺的制作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艺术家不遗余力的去探索陶艺形态的新方面,以此确定自己的艺术风格。审美是表达陶艺家艺术追求的精神体现,陶艺作品所指向的精神意蕴与情趣是现代陶艺的生命力,西班牙陶艺家劳迪·卡萨诺瓦斯就曾讲道:"每件艺术品就是能够唤起人们思考的形式,一种令人沉思冥想的理由,一种能够启迪灵魂的力量。现代陶艺在人文脉络以及美学价值的教化上拥有着巨大的能量。思想情感的显示上现代陶艺更拥有本原的积淀。就我国而言,陶瓷文化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化中陶瓷文化是不可不提的,从原始彩陶到原始青瓷,从唐代三彩到宋瓷的辉煌,直至元、明的青花,人们对陶瓷艺术有着特殊的情感。现代陶艺或温润干涩、或大气精巧,给予现代人以返朴归真的陶冶,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人文价值的文化时尚。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进入了机器生产的时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促成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作为整个社会的集散地,聚集了大量的社会个体,在这里,大型的公共空间和个人居住空间的并行互动构成了复杂的混合物,也构成了对于归属感和公共意识更为复杂的需求。城市中人们的生存空间则到处充斥着冰冷的钢筋混凝土,面对着人们的归属感,城市的规划建设需要有生命的艺术的介入。水、土、火是构成这个世界的一些基本元素,自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已经学会筑泥为器,或满足生活需要,或缘于宗教用途,古老的土著人也已经学会利用陶土和釉料制作精美的图腾标志,古老而又年轻的现代陶艺介入公共空间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现代陶艺由于其自身的生成特征和文化属性而更容易为人类与环境所接纳。现代陶艺融入公共空间是以改善人们生存环境以及提升人们精神文化品位的现代城市建筑理念为己任的,它迎合了人们的"回归自然"的生存心理,营造了更具人性化的优雅的生存环境,与更多的现代公共艺术相比现代陶艺更具有情趣性,"现代陶艺的泥性之美、釉色之美、烧成之美及工艺成型过程中艺术家通过手对粘土的引导和交流所留下的丰富'手语'痕迹,增加了陶艺与人性本源的诸多亲切感与广泛性。这种直入心灵的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共同形成了陶艺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视觉语言和审美内涵。"[1]可以由视觉至心理引起人们的亲近感,正如许江所言:"中国陶瓷艺术是一种文化的重建,在日益都市化的环境中重建自然与人心的关系,重建润眼、润掌进而润心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

现代陶艺融入公共环境的实现形式

(一)现代陶艺壁画

由于现代陶艺是经高温烧制,所以具有坚硬、抗腐蚀、易清洗、长期使用不褪色等特点,现代陶艺的这些特点使陶艺壁画得以长期置于外部空间长久经日晒风化而不至于产生变形、褪色等问题。陶艺壁画的内容以及装饰手法等表达要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要符合公众的审美情趣以及心理认同感,还要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如佛山南风古灶内的壁画便是其中典型代表,壁画制作原料为取自当地的陶土、当地釉料,内容为佛山制陶业的整个发展过程,整幅壁画粗犷、豪放,壁画的泥喂、釉性十足与整个南风古灶的艺术文化气息交相辉映,古色古香的陶艺壁画使到过的观者交口称赞。

(二)陶瓷雕塑

近年来,随着城市文化品牌的提出,各地争相打出自己的文化品牌,环境雕塑大兴其道。大型的环境雕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较之其他如不锈钢以及铜等城市雕塑而言,陶瓷雕塑无论是从文化传承,还是艺术表现上,都更能与周围的环境相一致,更能缩短环境与人的距离。"手工技术的美与机械技术的美相比,手工技术的美常带有个人的情趣,贯穿着个人的精神,保持着经验、感性的特征。"[2]陶瓷雕塑表面会留下创作者的手工痕迹,这与"动手有功","手工为美"的理念不谋而合。陶瓷雕塑更具人情味,他维系并造就和谐生态的生存理念。泥料釉料的丰富,烧成方式及技术的发展都为烧制大型陶艺提供了可能性。

现代陶艺融入到公共空间中去重新审视人、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在与环境中的陶艺发生关系时,不仅能感受到作为艺术的形式审美,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意蕴。正如皮道坚先生在《扩展眼界的当代陶艺》中讲到的:"虽然他使用的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媒材但它关注的却是当下的人性、社会和自然……可以说在当代艺术的诸多方式中现代陶艺是唯一兼有原始性、现代性和公共性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纵观国内一些大型的室外现代陶艺我们会发现,他们很大程度上演绎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表现在装饰方法上,这使得现代陶艺更具文化生命力,现代陶艺创作中优秀的传统技艺的传承所带来的是,文化底蕴对公共环境的人文充实与思想优化,公共环境中的现代陶艺可以让生命个体从中找到自己的文化脉络并感受其熏陶。现代陶艺联络了人、建筑、环境,营造出一个符合现代人文精神的居住环境,探索了传统文脉与传统材料在当前语境下的契合点,它更加适应东方人的文化气息,展现出壮丽绚烂的东方文化。

现代陶艺以其全新的理念诠释着当今环境艺术的新理念,以其独特的材料特征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人类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以及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现代陶艺一定会成为公共空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二、现代陶艺进入室内空间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我们的生活步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拖着沉重的身躯,人们思考着精神的释放以及灵魂的再塑造,通过泥土的洗、炼,直至成型烧制的现代陶艺,以其朴实无华的品性承载着现代人许多失落的梦想。

在当今的家具环境中现代陶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质地淳朴的器皿类陶艺,语言独特的抽象类陶艺,釉色典雅的装饰性陶艺,无不为家居装饰平添了几份灵性,注入了些许历史文化气息,为人们营造出自然温馨的感觉,迎合着当代人们的心理需求。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先驱威廉·莫里斯层讲道:"艺术和美不应该局限在绘画和雕塑的范围中,所有人都能够采取高尚的普遍的装饰产品来布置我们的生存环境,应当消去艺术和生活的界限使生活艺术化"。现代陶艺作为使生活艺术化的典范,其进入室内空间应为其自身特点。

现代陶艺融入室内空间必须基于其艺术化的品性与整个家居环境和谐共生,既相互协调,又不失个性。如体量合适的抽象类陶艺置于客厅之中,既美化了客厅环境,又能提升主人的艺术文化气息。现代陶艺是有着优美情调的,"陶艺上的优美情调自人类制陶开始就已经存在,它不是一个流派,也不是一种风格,而是陶艺家通过独特的材质和工艺技能体现出天然的表现力,以及个人情感在作品中的流露"[3]。造型独特、设计优雅、釉色柔和的装饰性陶艺置于卧室之中的话,可以使你觉得既浪漫,又温馨,消去你一身的疲惫,引领你进入梦的意境。厨房之中一套个性十足、造型奇特的餐具,会让你的生活别具情调,别致的生活由此可见。一套手工的茶具、咖啡具会给你的闲暇之余带来无限惬意。

现代陶艺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家居品位,还可表现出自然纯朴的生活气息,满足我们的精神审美需求。它洗涤着冰冷和机械的家居空间,增添许多亲切和儒雅,给人们带来悠闲怡然的生活,为我们在家具上的装饰以及在在文化艺术上的提升注入新鲜血液。

现代陶艺融入我们的室内外环境,虽然是近几年才真正起步,但无论在自身材质,还是陶艺的意蕴内涵,亦或是群众基础方面,现代陶艺介入生活都拥有着巨大的优势。充分地研究、探讨陶瓷材料的相对优势,创作出独具特色的陶瓷艺术品,是陶艺家们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尽管它还年轻,但却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国正值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为陶艺介入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以人为本精神至上理念的深入人心,从远古走来并注入时代审美理念已面貌一新的现代陶艺,一定会在精神文化领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白明.世界现代陶艺概览[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11页

[2]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141页

8.融入或淡出的生活 篇八

元旦期间正是当地节日最多的时候,原来印度人就有无穷的热情,到了节日,这种热情更是可想而知,那是绝对的满城尽带狂欢色。

退伍军官可仲的田园生活

阿仲(ARJON)是老阿在当地的一个朋友。阿仲出生在婆、罗门种姓家族。曾在部队服役15年,服役期间每两年转一个地点。1975年他在与中国西藏亚东的乃堆拉相接,的边境、服役了两年,几年前他又回,到那里去探视了一次,在他眼中,中国军人纪律严明,甚至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位军人乱扔过哪怕一张巧克力纸一估计那时的中国军人还吃不到巧克力这种东西吧。而走在印度的街上扔个纸片实在是太小意思了,你不扔地上基本上也找不到该扔的地方。因为我、梁子、还有他,三个人都到过乃堆拉这个地方,所以相互为这个地点着实兴奋了一下。

三年前阿仲在这里买了4000平方米的土地,做起了真正的“地主”,在大片田地的中间,他建起了两间相对的大房子,一问是厨房,一间是卧室。中间作为休憩之所,也是每天晚上他的六条狗睡觉的地方。除了这六条狗,他还养了数只猫。他亲自开着已经锈迹斑斑的车来,小镇接我们,穿着一身雪白的传统印度服装,风度堪称翩翩。在印度很少有卖烟和酒,啤酒比之于中国那就是很贵,一瓶折合人民币约十六元。所,以我们假以狂饮为目的,也只是买了六瓶酒。酒一到车上,阿仲就打开了一瓶边开车边仰头频饮,他的一只手握方向盘,一只手扶着酒瓶子。我和梁子都觉得这位阿仲实在是太不一般了,禁不住欢笑连连。印度的公路基本都是双车道,路边就是土基,没有专门的骑行道,公交车通常都超载又开得飞快,我总是担心那车随时会撞到一起,但据来了数次印度的梁子说,就是这样的路况,她基本上就没见过车祸——好像骑行的少,汽车也并没有汇成流——起码我们的行程中是这样。

经过一个小镇,临街几个陶罐摊,下面开口的陶罐是当地人用来烧柴做饭的,圆罐是用来烧水的。老阿现在已磨练成了一个简约生活的高手,一看这质优价廉的罐子立刻就买了一个,阿仲也抱了两个。

阿仲的家在一个被青山环绕的村庄里,他的手下有几个工人,名叫拉什米的妇人是他的厨师,负责给阿仲做饭,而阿仲自己负责给狗和猫做饭——它们是单身的阿仲最好的伴。车刚穿过村庄进入阿仲的领地,他的狗就已经遥遥摆着尾迎来。阿仲跳下车唤着每条狗的名子与它们相拥。我们怯怯而悄悄打量着他这建在大片田地中间的家,转回头,却发现阿仲的白衣已褪去,身上只有少到不能再少的那么一点或许可以称为衣服的衣服。

经过了一个紧张难眠的夜晚——因为阿仲说他的家在田野里,四周的蛇非常多,有时还会爬到屋里来。我天生最怕蛇,阿仲的大卧室根本没分区,就是一个四人间,而且绝对的夜不闭户。窗子不多却四处透光,我在最角落里,既防着蚊子又担心蛇。

当太阳升起,鸟在窗外鸣叫,绿色的味道飘来,空旷的气息涌现。一个工人从树上采了一个椰子,拉什米用小勺子慢慢地挖出椰肉,然后,我们吃到了椰酱米糕,很清新的味道。

这几天正是当地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阿仲专门买了礼物,而且为每一位工人发了钱。村子里的几个人也许是得到了口信,一早过来领礼物。阿仲给一对母女一人一件礼物,还让工人给每人切了一块瓜。他站在一边,双手抓着自己的胡子给它们做造型,然后就以这样的姿态目送着母女离开。

早饭过后,阿仲开车带着我们去村子里看他的房子。先到他的“管家”家里去叫人开门,一家人对他充满敬重之意。房间内非常简单,但像每一户印度家庭一样,无论如何要有一台电视机的。

经过大片自然成长的田野,阿仲带我们去了一个印度教的寺院。这里的女萨杜一见到他就给了他一个热烈的拥抱,然后互相揽着腰走向了房间。进寺院是不允许穿鞋的,阳光正浓,地上全是细沙,我穿着一双飞机上给的特别粗糙的袜子也被拒绝了,赤脚走在这样的路上对于我确实是个考验。

上一篇:词语感情色彩分类下一篇:一件令我感动的事优秀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