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体会

2024-08-20

生本教育体会(精选8篇)

1.生本教育体会 篇一

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

来到存瑞中学后我有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随后听了几节老教师的示范课,初步感受了生本课,后来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2.生本教育体会 篇二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方式和理念。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 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在当前的中职学校中提倡生本教育, 无疑是适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的。

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运用生本教育的一点心得体会, 以求教于同仁。

1“插秧”与“抛秧”的启示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以前插秧, 农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把苗秧插得密上加密, 一般一家要花上一到两天, 付出很多劳力和物力。他们以为劳动越多就会收获越多, 但粮食并没有因此增产。现在把插秧改为抛秧, 农民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 可以以优美的姿势抛出秧苗, 却获得了丰收。

这是什么道理, 怎么会出现“懒人有懒福”呢?那是因为抛秧为秧苗提供了充足的生长空间, 维护了它的自然生长和自由生长的规律, 提高了产量。

联系到我们的课堂教学, 许多教师也做着类似插秧密植的事情, 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 结果学生的思维不再想什么, 也想不出什么。

课堂是师生生命互动的场所,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维。

总之, 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

2 教学中运用生本教育理念的几点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何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呢?结合教学实践, 笔者提出4点体会。

2.1 纠正一个认识误区

生本教育提倡“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刚接触这个理念时, 有些教师可能不理解, 认为生本教育否定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甚至出现了不管学生、不批评学生、放任学生的抵触情绪。通过深入学习和探讨, 笔者认为“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 更不是要教师不管学生、不批评学生、放任学生。

教书与育人永远是教师的职责。教育部近期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 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可见, 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 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教师不管学生、不批评学生、放任学生”现象, 是与教师的职责相违背的。

“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导”并不矛盾。郭思乐教授有这样的比喻:“产妇的确是主体, 但她处在需要别人帮助的状态, 别人如何安排她, 她没有主动权。产婆既然可以安排产妇, 她当然就有主导权。那么, 作为主体的产妇, 她在自身生产过程中, 当然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主动的。但这种主动性的发挥更多地在于依靠身体的自然力, 或与身体的自然力反应相结合, 因而我们不把这种主动当主导。”

总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课堂上的“主角”, 教师要给学生主动学习和思维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由原来的“演员”转化为“导演”, 做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矫正者。

2.2 更新一个教学理念

中专逐年扩大招生规模后, 学生因学习目的不明确、文化基础不扎实、学习自信心不足等而引发的厌学情绪日益突出且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这是现实, 我们必须面对。这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不应再以传统方式看待中职生。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是“合格教育”, 不是“选拔教育”, 因此, 学校要努力摆脱“以分取人”、“一把尺”、“一刀切”的人才评价、选拔和培养体制。

2.3 改进一套教学方法

传统“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 学生没有什么轻松、愉快可言, 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 教学效果有限。差等生最反感这样的教学方式, 他们谈到这个问题总是叫苦, “陪坐”、“跟不上”、“听不懂”、“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等;中等生觉得虽然课堂上能获得一些知识, 但更多的时间自己没有很好利用, 一下课那些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就又忘记了;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则认为“老师讲的我基本都懂, 我不懂的地方老师又没有讲透”。

生本教育提倡“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我们必须从传统教学方法 (“一言堂”、“满堂灌”) 向现代教学方法 (行为导向教学) 转变, 采用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行动导向教学, 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 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职业教育活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 是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过程,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组织的起点, 而且学生自始至终参与。

行动为导向教学, 要求中职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 还应是高效的组织管理者、职业操作的教练员、有问必答的咨询师、探索创新的引路人。

2.4 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真正对学生做到“三相信”: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 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 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

中职教师要具有“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观念, 引导学生形成“天生我才必有用”以及“行行出状元”的信念。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注重的是成功教育, 引导中专生完成从自卑、自弃、自负到自尊、自信、自强的转化, 帮助中专生处理好“扬长避短”与“扬长补短”的关系, 促进学生目标明确地发展自己, 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以“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生本教育理念, 正以强大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影响着广大教师, 它必将掀起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热潮。蒉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3.生本课堂的体会 篇三

课堂教学改革强调以生为本,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着,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在教材上下功夫

教材是教育教学专家和名特优教师的集体智慧结晶,教材中知识点的确定、材料的选择、内容的编排方式都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往往是集知识性、教育性、人文性于一体。我们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要从内容、顺序上吃透编者的教学意图和教育意图。要在教学中灵活使用教材,做好学生和编者的牵线人,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入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清楚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点,知识脉络,把握好各章节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教师才能收放自如,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在课堂中下功夫

(一)心中有目标

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上好课的前提。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征,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目标。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过程的把握过程中,注意明确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有效地克服一刀切的弊端,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人性化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活动有情境

学习情境应该指情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如增力剂一样,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科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因此,构建有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三)引导有方法

伴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我们的课堂势必会发生一些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要变成“畅所欲言”,学生的“纹丝不动”要变成“自由活动”。“师说生听”要变成“自主探索”,那么在这些的背后,我们教师千万不要使自己的课堂失去效力,要组织有效的活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积极参与是指心理上、情感上对参与的体验,学生的参与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自觉自愿的,而不是消极、被动、应付地参与。学生在课堂中一方面表现出对活动具有浓厚的活动兴趣和高昂的活动热情,自始至终体现出了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参与活动的范围上,不是少部分人参与,而是人人都卷入其中,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与认知的深度,思维的品质相关。那种通过简单的思维和简单的活动方式参与课堂活动的,只能称作浅层次或低效的参与;有效参与是涉及内在思维和复杂活动方式的一种深层次参与。有效参与是学生认知发展、有效学习的保证,离开学生的思维的有效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结果。有效的活动是学生积极参与与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

(四)作业有创新

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尤其是前置性作业练习,是对学生课前所学知识的检测。作业设计,不应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注重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凸显学生主体,变被动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设计内容生活化、活动主体化、形式多样性、过程探索性作业,让学生做问题的探索者。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做实践的成功者。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在作业的提供上,可以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减少统一性,增加选择性与弹性。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做学习的创新者。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題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为此作业设计中,我们应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为目的,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创新。设计自主性作业,让学生做知识的建构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应享有学习的主动权。在作业设计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为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有效的教学应建立在对学生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之上,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作业、开放作业、自主作业形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延伸与发展,同时也体现了生本教育下的生本课堂。

(五)教后有反思

课后的有效反思是生本课堂的助推剂。新课程标准下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从而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课后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及时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再来指导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教师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出现已经出现过的缺陷,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生本教育学习体会 篇四

富家沟小学郭静

郭思乐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充分体现在“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这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以前的课堂,每一节的上课内容不会预先告诉学生,很多的问题都是突发式的,因为老师觉得学生都知道了上课的内容与问题,这节课就没有了新鲜感与吸引力了。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很难实现。作为教师,我们的确有点扭曲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我们似乎很在意学生犯错误,希望他们能在同时间内掌握相同的知识。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学生有一段相当笨拙的学习过程,不能允许错误的出现呢?“评研”,正是体现了对学生学习人格的尊重,为他们提供了“出错”和“改错”的机会。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而生本教育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学生,先学后教。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生本课堂里,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要合作,要交流,学生站起来表现自己的机会很多。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而老师是要努力做到“隐身”,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而教师应该是组织学生交流他们 1的预学所得,要观察课堂,适时点拨,驾驭整个课堂,这也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首先,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平。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另外,教师必须要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存。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充实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发展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5.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五

从2011年11月,我们有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随后,我们一起听了专家报告和生本示范课,初步感受了生本课,后来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观摩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每一个看过观摩课的老师,都对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印象深刻。我也不例外,心想如果我班上的学生也能这样对学习充满热情,思维活跃,知识渊博,侃侃而谈该多好啊!

开始的时候,我总怕学生自己解决不了学习中的问题,几次下来却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慢慢的我也在语文课堂上添加了适量的生本理念。首先,精心挑选前置作业,有些问题有些难度,尽量让学生经过思考、总结可以完成,而不是直接在书上找答案。尽量做到每课布置一个查找资料的问题,以读引读,让学生超越文本,开拓视野。其次,课堂上我尝试着让学生成为一名小老师,给学生充足的空间,把主动权循序渐进地还给学生,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经过他们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学生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也逐渐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他们得到了释放,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你可以时常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给你带来的惊喜。

不过在生本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问题。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学生有时总是绕着问题打转,就是说不到点子上,但是热情度又很高,让你不忍心打击他,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学生、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期间遇到的问题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问题的表述很不完整,有时学生也会很不合作,前置作业完成效果不好,这些都会让我感到失望、迷茫。

6.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六

孟滢

通过学校发给我们的阅读资料,我有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本教育学习,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我所任教的学科美术作为一门小学科,在生本教育教学中我把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衍射到自己的学科,在实践中摸索。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习了生本教育之后,我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比如在《我们身边的线条一课》学生课前准备好一根线或者是带线条的物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身边在什么地方有线条、分小组交流观察,展示交流成果服装,学具,树叶上都有美丽的线条,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

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在小学阶段,对于刚刚步入懂事年龄的孩子来说,自主学习还是件比较有难度的事情,但是我会慢慢一点一点地指导,一点一点地引领,完成学习任务。

一节课在上课之前,备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做到课上积极地旁观,就要求课下主动“备学生”,把所有的方式都想到,包括师生对话。在课上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动作及眼神给予学生积极地暗示,从而让全体学生都积极投入课堂活动中,只有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才能主动学习。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节美术课的片段。一位较内向的同学,着急的情况下说话会有些口吃,原来只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听课,基本处于被遗忘的角落。自从我在课堂中实施“生本教育”之后,他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也渐渐有所表现,我也经常表扬他,他变得更加积极了。在这一节课中,他的手又举起来了,但站起来后,可能是由于紧张,说的话根本听不清楚,我微笑着抚摸着他的头说:“别着急,慢慢来。”经过我的鼓励下,他的信心似乎更足了,认真地介绍他课前观察的小鸡的出壳过程,蛋壳先是裂开一个小口子,然后在母鸡和小鸡的共同努力下,开口越来越大,可以看见小鸡的身体了,最后小鸡奋力一蹬便脱离了蛋壳。因此,教师要始终保持用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和得到肯定。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像“太好了!”“棒极了!”“谢谢!”“真让人难以相信,你们会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等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鼓

励学生。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学习就更有兴趣了。

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课前的实物观察,课堂中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都是教师通过开拓思维使学生产生自我意识并不断强化的方式。如《船》一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在课堂设计时,我注意到,孩子和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需要自己观察研究,有的需要用实物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而有的需要大量的图片。所以这一课我以动画、图片,实物导入,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观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大胆进行创造的动机。在课堂中,尽可能多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获得一种“我明白了”的自信投入到学习中。在活动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强调“与众不同”的创作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产生一种自我判断的审美意识。这种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思维方式激活了课堂,让我收获了惊喜,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出现了一批富有创造力的作品。

学生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如我在《谁画的鱼最大》课堂中,为学生准备的图片及制作成作品的鱼都是侧面的鱼,但有一位学生画了一条鱼是从上往下看角度,所以有两只眼睛,而我自己都被一种固定视角所影响,以为他画的是条停止呼吸死去的鱼。我庆幸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如果不是这样,又怎会有不同视角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的作品呢?

7.生本教育,激动人心的教育变革 篇七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博士点召集人、博士生导师,历任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的郭思乐教授为创始人主持开展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项目。

生本教育以生为本,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生本教育历经17年研究的蓬勃发展,由最初的15所实验学校发展到现在逾千所,取得了丰富、瞩目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无数实验学校因此改变面貌,成为社会认可的学校。

广大学生获得了“快乐、素质、成绩”三丰收,素质教育的系列问题得到了突破性的解决。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学生激扬的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很好的专业发展。特别是生本教育网络学院的成立,使所有学习者都进入一个班团,建立了与指导教师、学友的感受、问题、教案、教学资源、教育评价的不间断联系,大大推进了生本教育的发展。

在生本教育实验期间,郭思乐教授撰写了《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谛听教育的春天》(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等学术论著。他主持的研究团队在《人民教育》《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报刊刊登多篇论文。生本教育研究和实验连续三届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获一、二等奖,2007年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经验之一,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编的《新时期素质教育案例选编》。

由《人民教育》记者采写的通讯《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以及2009年、2012年的生本教育专辑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2015年第4期《人民教育》“生本教育:课程与教学再造”专辑再度引起巨大关注,激发了全国各地学习和实践生本教育的新一轮热潮,并且在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引起重视,生本教育被列为师范课程,使学生得以在源头处学习生本。

生本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种接连四次被《人民教育》首肯并大幅专题报道推介的先进教育理论与教学方式,也是唯一一种历经18年风雨现实考验实践而茁壮成长发展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更是唯一一种由内地输出到香港、澳门并在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造就教学影响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生本教育研究高度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关注。国家督学、原《人民教育》总编傅国亮先生指出“生本教育是科学的、系统的、彻底的理论,是主流的实践模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田慧生院长专程考察并撰文肯定:“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1999年创立的,到今年有17个年头。概括起来生本教育有四个突出特点,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有四大方面的突出贡献。第一,生本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第二,生本教育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有效的实践形式。第三,生本教育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涌现出的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本土特色的我们自己的教育流派。第四,生本教育是一套成效显著易于推广的教改优秀成果。”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

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生本教育的德育观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发挥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下面简介近期的生本教育实践学校或地区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

山东省桓台一中是一所有着六十多年办学历史的省级重点中学,它在四五年的生本教育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坚定进行扎实的生本教育实践,明明白白地走生本教育之路。拥有32个班的2012—2015级的生本年级,2015年高考中,在山东全省重点本科录取减少644人的情况下,山东省桓台一中32个班,重点本科净增102人,9个学科学业成绩均平均提高30%以上。高考成绩从全市第七跃居第二位。

更惊人的是,山东省桓台一中的语文学科通过三年坚定、全面、彻底地推进生本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在2015年的高考中,语文高考成绩超过140分的2人(分别是山东省第二名,山东省第三名),超过135分的9人,超过130分的73人,超过120分的400余人。对比2014年,含桓台一中在内的所有淄博市23所高中,语文高考130分以上仅4名,而2015年高考仅桓台一中生本级就有73名。生本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桓台一中语文学科成绩实现了不可思议的提升,语文学科也从原来的弱势学科变为强势学科。

河北承德市。2015年高考揭榜后,致力推进生本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河北承德市成绩进步喜人,市教育局萧俊泉副局长第一时间发简信向郭思乐教授报喜,简信内容如下:郭思乐教授,通过实施您的生本教育,今年承德的高考又有跨越性的提高!几乎每所高中都有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并且前景愈来愈好!对于生本,我充满信心。(经了解,15所高中,有14所有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学生)

江苏省扬中市。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扬中市先后派出四批次校长、学科骨干教师赴广州各生本实验学校学习生本教育。2015年3月,扬中市教育局邀请郭思乐等专家到扬中市举办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暨扬中市生本教育推进会。此后,扬中市各级各类学校掀起了“学校变、课程变、教师变、学生变”的“生本风暴”,“生本”逐步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抓手,成为教师教学的扳手,成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推手,教育系统“说生本、研生本、用生本”蔚然成风,不仅课堂在学习方式、课堂互动、课堂气氛等“形”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在课程再造、前置作业、课堂总结、课后巩固等“质”上也开始落实,“生本教育”为扬中各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2015年高考,扬中市1046人参加考试,重本线达234人(不含体艺),达线率22.37%,比2014年提高6.44个百分点,位居镇江市第一。本二达线641人,达线率61.28%,比2014年提高13.5个百分点,位居镇江市第一。扬中市教育局发文称生本教育为扬中市的高考整体水平提升作出了积极突出的贡献。

四川广元市。广元市利州区、剑阁县于2013年县域整体实施生本教育。经过两年的实践,一大批学校和教师通过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开展生本教学,实现了学校面貌明显改变、教师教育激情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状态显著变化。从广元市生本实验学校老师实施生本教育情况看,有以下五点成就:一是践行生本理念的教师更自信,职业幸福感更强。二是生本教育使学生学习更轻松快乐,素质成长更全面。在课堂上,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积极参与讨论、踊跃争取展示,表现出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三是按照生本理念管理的班级更有活力。利州区上西中学、剑阁县武连职中等学校按照生本理念管理班级,构建“自主管理”模式,从学习小组到整个班级,改以往“控制学生”为“激扬学生”,真正实现了学生锻炼成长、教师工作轻松。四是实施生本教育的学校更有生长力。利州区嘉陵一中实施生本教育两年来,学校课堂已实现外来观摩全开放,教师能力、学生成绩全面提升。五是体验过生本课堂的家长、社会人士都认可。生本教育不仅让师生幸福,还使家长折服,得到社会认可。观摩过生本课堂的家长都为自己孩子在课堂的表现惊喜不已。广元市新建的广元天立国际学校的生本课堂,让到校考察观摩的省市领导和各方面人士赞叹不已。

广西融水县。融水实施生本教育教学改革后,教育办学综合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了大幅提升。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被柳州市评为优秀等级,中考A+上线人数突破100人,位列柳州六县第一。中职学校毕业生素质高、就业好,学校吸引力强,今年招送生超额完成上级目标任务,为柳州市第一。2014年高考成绩实现新突破,二本以上457人,融水中学600分以上8人,为柳州市六县同类学校最好,融水也是柳州市六县唯一的两所高中都获得市高考质量一等奖的县。生本教育实施助推了融水教育改革与发展,给苗山教育带来了可喜的进步和变化,获得了上级的肯定和社会的点赞。

湖南株洲景炎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学校以生本教育为核心办学理念,10多年来坚定贯彻生本理念,矢志“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教育理想,坚持“教育提升生命,教育激扬生命”的教育观,恪守“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办学理念,树立“不做纤夫,甘做牧者”的教师观,以生本教育整体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发展成为株洲市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引领湖南全省民办学校和株洲教育的潮流。学校已经连续13届学生中考成绩笑傲群雄,各项指标蝉联市区第一。

湖北大洪山长岗中学推行“生本教育”已有三个年头。三年来,该校教学质量不断再上新台阶。2013年138人参考,上A等18人,第一批次80人;2014年131人参考,上A等23人,第一批次79人;2015年,该校112人参加中考,上A等线27人,全市73所初中,上线率再次稳居全市第一。单科优秀率排名政治、物理全市第一,数学全市第三,语文、英语、化学全市第四,历史、地理全市第五,生物全市第十三位。

长岗镇中心学校校长黄华表示,这当然得益于学校推行了“生本教育”课堂改革,努力打造生本优质课堂、生本幸福课堂、生本激情课堂。三年来,“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逐渐成为长岗中学课堂教学的崭新模式。“尊重、信任、关怀、乐观”的生本理念逐步成为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

邯郸市新兴中学。自2012年以来,通过七大行动全员、全面、全过程深度开展生本实验,构建了以生本课堂、生本德育、生本管理为载体的“三生”教育体系,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成功实现了学生素养、快乐和成绩的“三丰收”。中考成绩市直25所初中排名每年前进2个名次,其中2012年第11名,2013年第9名,2014年达到第7名,荣获邯郸市教育局“中考优秀学校”称号。

新兴中学远离市区,地处偏僻的央企新兴铸管公司武安工业区,每年的小升初过程中总有大量优秀生源流失到市区热点学校,但新兴中学初中毕业时考入市一中等省级示范性高中的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且平均分、合格率都有很大的提升。这足以说明:生本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的提升,还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提高。

广州市天河区(从1999年开始)。教育局领导说,生本教育发源于天河,因为郭教授就是天河人,他创办的生本教育大本营也在天河。生本教育也发展于天河,在天河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十几年来,在郭教授和他团队的推动和指导下,生本教育在天河从生根发芽到茁壮成长,最后结出了累累硕果。首先,生本教育改变了天河人的教育观念,“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成了我们的共识。第二,生本教育激活了学生,一切以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让学生真正领略到了学习的意义,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三,生本教育幸福了教师,你给我一片天地,我还你一片精彩。生本教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以生命的精彩让教师享受教学之快乐,为师之幸福。第四,生本教育腾飞了学校,华阳小学十六年坚持生本教育不动摇,由一所普通小学成长为老百姓最向往的学校,成为全国生本教育的一面旗帜。

天河区骏景小学开办之初就实施生本教育,迅速成为家长心目中的名校,昌乐小学、华颖外国语学校、珠村小学、长板小学、113中学陶育实验学校、沙河小学因与生本结缘,学校快速发展,成为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期待生本教育在天河继续发扬光大,做得更大更强。

进行生本教育实践取得了成效,很多生本教育实践者一不小心成了名校、名家、名师,其实,那都是“副产品”。生本教育所造就的成绩远不止如此。

8.生本教育体会 篇八

[摘 要]在“生本课堂”理念下,由教师一手策划、包办的“体会教学”已经不适应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需求。针对当前“体会教学”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需要厘清的两种关系以及三个方面的解局策略,力求探索一种在师生互动的状态下,由学生自己“体会”并学会“体会”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生本课堂;体会教学;有效实施

何谓“体会”? 体会,意为体验领会。用于人对某种境界或事物的感受。《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体会”一词,且主要出现在第二、第三学段“阅读”板块的目标与内容中。例如同样是词句理解的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1]目标是“了解”。第二学段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2]第三学段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3]第二、三学段目标是“体会”,只是体会的要求不一样。第四学段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目标是“体味”。显然,小学中、高段要重视语文的“体会教学”。“体会”既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学生要逐步养成的一种能力。

在当前倡导“学为中心”的背景下,对“体会教学”具有更加迫切的需要。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主张“无为而为”,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自主。[5]理念的更新固然是积极的,但当下有些标榜着“生本”理念的语文课,其“语文味”却消失殆尽。如何在“生本”理念下实现“多学少教”与语文课教学的有机融合?“体会教学”的有效实施是关键。

一、生本课堂背景下“体会教学”的困局

“体会”一词古来就与“亲身体验”有关。在意义的演变、沿用中,“体”又引申出“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意思,诸如“体谅”“体恤”等等。由此可知,“体会教学”,即注重帮助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感受、理解文本语言的内涵与意义,发现语言运用的巧妙与独到。“体会”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重要方式,但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是“虚晃一枪”,没有将“体会教学”落到实处。

1.“体会教学”的滥用

“体会教学”应该在什么环节进行?有些教师并没有深入思考过。只是在课堂中随口提出“体会”一词而已,但没有实际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小学四年级的一堂语文课上,为了体现“学为中心”,让学生小组合作体会词语的意思。学习小组拿出《词语手册》就读了起来。显然,所谓的“体会”已经成为变相的“灌输”式教学。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体会”能力的培养有多大作用?“生本”不是一句空口号,应该从更实用、科学的角度考虑教学。

2.“体会教学”的泛用

有些教师将“体会”设计和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单”结合在一起。教师在“学习单”中明确设计出体会学习的整个路径,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体会下去即可。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的《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首先通过预学单让学生理清前四节诗所描写的“地点”“原来的景象”“现在的景象”。然后设计如下体会作业:

这四节诗在格式上相似,都先写原先的景象,再通过“可是”这个词语转折,描述了现在的景象,最后发出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诗句中反复的疑问,让人体会到作者对战争的憎恨与不解。

从作业完成情况看,学生的体会是平面化的。我们以一个阅读者的身份去想象,这样的回答离文字的丰富意味实在是相距甚远。这些看上去面面俱到、层次分明的“导学单”,只是换汤不换药的作业训练而已。

二、生本课堂背景下

实施“体会教学”需要厘清的关系

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也进入了生本时代。要整理生本理念融入语文课堂的阻碍,应该首先思考和明晰两组关系。

1.形与神的关系,注重学科味道

课堂教学技术的提升离不开模仿。追求教学技艺的形同,只是模仿的初级阶段。更适切的模仿,应该是追求教学技艺的神同。领会某项教学技术背后所代表的教学思想,如此才能将教学技术“学”到手。当前生本课堂的教学实践,因为理解不同,实践路径也有所不同,各学科也有各自的体现渠道、操作方法和步骤。小学语文,首先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教师在实践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时,不应该一味追求时髦和热闹,应保持自己清醒的思维能力,除了知道生本课堂是依托生命本能,为学生会学、乐学、善学而设计的课堂,知道学生拥有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6]更应该知道,语文学科有自身的学习规律和特点,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文教师既要相信学生能自己“体会”,也要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语言的悟性。

2.破与守的关系,注重学段味道

很多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呈现一种特别理性化的教学趋向。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时,设计了五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

问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个镜头?

问题2:“宽敞”和“拥挤”“封闭”和“清新”这两组词矛盾吗?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问题3:这两节的写作手法和以往有什么不同?用这样的写法进行描写,写出了什么?

问题4:为什么“我”却偏爱图书馆里的一个个小镜头?

问题5:这些小镜头告诉了我们什么?

以问串学,确实使整堂课显得非常简洁。但似乎还缺了点什么。例如在问题2的教学上,学生们一致认为“宽敞”与“拥挤”不矛盾,虽然很宽敞,但因为人太多,使宽敞的图书馆也挤了起来,这是用反衬的手法来写看书的人非常多……这样的体会少了点什么呢?少了学生的多元理解,少了体会内涵的过程。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具有“基础性”和“养成性”,一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必须注重“体会”能力的训练,如怎样朗读、默读、揣摩、比较等,切不可断“体会”引导之腕,求“自主”学习之新。坚守学段特点并不意味着保守,突破教学桎梏也并不意味着拔高要求。生本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破”“守”有度。

三、生本课堂背景下“体会教学”的解局

“体会”学习的过程表现为外部信息和自身内部信息的结合,这种“结合”的实现要靠“对话”。正如伽达默尔的一个著名表述所说:“对话双方展开的交谈乃是一种“视域的融合”。在对话中,文本的视域和读者的视域同时呈现,读者自己的视域并不必然重合于文本的视域,最有效的对话只能是实现部分的融合。”这也启示我们,文本真正说出了什么,有赖于对话交谈中复活了什么,具体化了什么,建设性地生成了什么。[7]因此,生本课堂背景下“体会”教学的解局策略,在于教师要有目的地去推动这种“视域对话”走向生动、有效。

1.辨“文体”而为,让“体会”教学有维度

我们对任何一个文本的理解都具有二重性,既有通过文本“含义”对作者“原意”的追索,也有借助文本“含义”对“意义”的构建。[8]如果文本靠近“科学文本”,那么阅读解释当以“原意”追索为主;如果文本靠近“文学文本”,那么阅读理解当以“意义”构建为主。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是科学小品文。一位教师在教学“至少”一词时这样设计“体会”学习:

(1)破坏这些资源后,我们还能到别的星球上去吗?为什么?

(2)点拨:注意“至少”一词了吗?什么意思呢?

(3)“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所以,人类移居其他星球的想法能实现吗?用文中的话告诉大家。

像这样意义严谨的“科学文本”,教师在“体会”设计时关注让学生直接追索词语本身的意义,然后联系文章理性把握词语的内涵。而上文提到的《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属于文学文本,教学应让学生借助已有的感受、体验,将文本世界转换为学生的再体验、再感受。“体会教学”应讲究文本的“定位”和“定向”。

2.有“情趣”而问,让“体会”引导有温度

君子之教喻也。如何“善喻”?指教师能够有智慧地提问题,为学生创建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师、生围绕该情境展开对话,实现“意义建构”,达到“自主体会”。

如何创建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教师应该特别关注核心问题的设计,让问题尽量开放、集约。“开放”指的是问题的答案不唯一;“集约”指的是问题应尽可能有思维的含金量。可以问在难点处、重点处、转点处等。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词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情感,设计了这样的导学问题:“同学们,品词如品茶,越品越醇。词学家胡云翼先生在《宋词选》中说,这首词中老和小写得最生动有趣。你认为呢?”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学问题:“同学们,你曾经和你的好朋友或亲人送别过吗?这短短28个字,你认为哪个地方的描写最能表达作者送别朋友时的心情?”这些问题,除了注重集约性、开放性之外,都抓住了学生的童心,具有趣味性和亲近性。将“体会教学”不露痕迹地糅合在问题设计中。

3.有“层次”而导,让“体会”点拨有深度

对于“体会”而言,感知语言的字面意思是一回事,真正读懂、感悟则是另一回事。对于一些意蕴丰富的文本,“体会”不应仅仅停留在作者所说文段的字面上,而应进入文字背后的话题。因此,体会文本的含义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点拨。点拨到位了,学生的“体会”便会展现一种新的情势,使“视域对话”进入深层次。教师的点拨引导可以体现在“体会”设计的层次性上。

设计的层次性可以从教学推进的整体架构去考虑。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设计教学的整体板块如下。

板块一:解译词句,入景;

板块二:品字品词,入境;

板块三:拓展品悟,入醉。

遵循这样的教学板块,由字词到画面,由情境到情感,学生对文本的体会由表及里,真正感受到了古诗词之魅力。

设计的层次性也可以从某个“体会点”的引导策略去考虑。文本中有些内容与形式,学生凭借一己之力可能很难体会到位,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共同获取并理解大量感受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将“体会点”不断提升和扩大,逐渐接近学习目标。例如一位教师这样设计《清平乐·村居》的“品醉”环节。

环节一,引“醉”:农家生活为何让作者醉了呢?

环节二,说“人”:了解辛弃疾的简历。

环节三,导“情”:

(1)播放古代战争场景的影视片段。

(2)沦陷区的百姓能看见“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画面吗?只能 ;沦陷区的百姓能过上“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生活吗?只能 ;沦陷区的孩子能这样的“……溪头卧剥莲蓬”自由劳动、玩耍吗?只能 ……

环节四,吟“醉”:看着这和睦、幸福的一家人,作者怎不陶醉!(诵全文)

这样层次分明的设计、左右逢源的援引,学生的体会空间一下子被延伸了,体会自然水到渠成。当然,教师辅助学生“体会”的策略可以是多向的、有选择性的,包括还原语境、联想触发、汇聚比较等。

综观以上三方面的解局策略,教师应坚守两个原则:一是时间充足原则,教师要为学生的单独学习或者合作学习留出足够的时间;二是协助延迟原则,必须是学生“体会”在前,教师协助在后,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语文“体会教学”,应该克服“急功近利”的弊端,注重“体会”过程的设计,使“体会”成为学生生成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以及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过程。

参考文献

[1][2][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苏保中.生本课堂的内涵、特征及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2):51-53.

[6]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

[7]朱贻渊.语文教育的悖论及出路[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8]李维鼎.阅读理论的分歧、阅读理解的弹性与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学习,2004(2).

上一篇:《汉语拼音4 d t n l》教学设计下一篇:关于战争的作文:蓝天与硝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