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通用11篇)
1.油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篇一
太阳能汽车——创造洁净的生活环境
906李向玮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过去的100年里,人类先后完成了工业化,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地球上的能源资源是有限的,据科学家们预计,到2060年,核能(指裂变反应)及天然气将终结,目前世界上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也将于2075年左右被采尽。能源资源开发及利用和减少能源污染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大事。
汽车是现在人类在陆地上使用最频繁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在石油枯竭的危险处境下,许多国家致力开发太阳能汽车。太阳能汽车是一种靠太阳能来驱动的汽车,太阳能汽车使用太阳能电池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电能会在储电池中存起备用,用来推动汽车的电动机。白天,太阳电池把吸收的光能转化为电能自动储存在动力电池中,在晚间还可以利用低谷电充电。太阳能汽车不会排放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没有内燃机,在行驶时也不会听到内燃机的轰鸣声。
太阳能汽车按照应用太阳能的程度可分为两种形式:
一、太阳能作为第一驱动力驱动汽车;
二、太阳能和其它能量混合驱动汽车。
1982年澳大利亚人汉斯和帕金用玻璃纤维和铝制成了一部“静静的完成者”太阳能汽车。车顶部装有能吸收太阳能的装置,给两个电池充电,电池再给发动机提供电力。通过把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电能的消耗,驱动车辆的行驶。两人驾驶这辆车,从澳大利亚西海岸到达东海岸的悉尼,完成了一项创举。他们驾驶的这一辆汽车就是太阳能作为第一驱动力的汽车。
第二种汽车由太阳能和其它能量混合驱动汽车。太阳能辐射较弱,光伏电板造价昂贵,通过汽油发动机驱动前轮,蓄电池供电驱动后轮,电动机用于低速行驶,当汽车达到一定速度时便使用汽油发动起驱动,高效利用了能源。
内燃机中燃料燃烧的内能共有四个途径,大部分为烟气带走后的热量,还有一部分是克服摩擦做功和内燃机吸收的热量,最后一部分是有用的机械能。通常汽油发动机热效率为30%左右,普通汽车大部分都是用的汽油发动机,它向空气中排放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碳氧化合物等,对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产生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产生酸雨等现象。对于人体,严重损害呼吸系统,并且具有很强的致癌性。
太阳能汽车主要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高性能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率可达到35%,效率是低了些,但来自天空中的充足的光能足以使太阳能汽车运行很长时间,不会污染环境,更不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我相信在未来科技技术一定会大幅度的提高,到那时汽车一定会以更高效更节能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2.油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篇二
为保证航行安全, Kristy开始与飞船指挥中心保持联系, 通过塔台提示进入2号航道, 这是专为上班族和医院设置的飞行路线, 无路障、少阻碍, 全程运行通畅。飞行中没有地面交通的红绿灯, 但是塔台会电子操控全航线状态, 在密集或可能阻塞的时间、地段, 通过对讲机告知每位飞船驾驶者注意或者变道。Kristy沿着2号航道一路驰骋, 途中可看到A大楼位于50层的高尔夫球场, 她冲正在玩耍的朋友打了个飞吻;B大楼30层的餐厅, 飘出了美食的袅袅炊烟;C大楼26层是个植物农场, 她透过飞船玻璃正好望见一片片红彤彤的西红柿;D大楼15层是个幼儿园, 可爱的小朋友们正在排队歌唱……
嘟嘟……飞船时间指针提示, 目的地公司到达, 航行用时1分25秒!
立体城市的每座大楼都超过400米, 按照每座大楼容纳15万人口来计算, 中国超级城市北京约有2000万人口, 那么有100多个大楼就可以完全装下。
3.人类赖以生存的五大科学发明 篇三
火
我们无从考证在79万年前,非洲旧石器时代阿舍利早期文化中,火应用的实验者的身份,到底是谁发现、控制,并使用了火。但是他们所掌握的快速氧化反应技能,是使人类得以生存繁衍下去最重要的一项发明,一位名叫尼拉?阿尔彼森·阿菲尔的以色列考古队员表示,这是人类有能力制造并支配火的最早证据。
火的发明让早期人类拥有了恐怖的震慑武器——燃烧的火把,以保护自己和弱小的后代免受食肉动物侵袭。同时火也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在温度骤降时能够借此御寒。另外,火还能把生肉、蔬菜烤熟,为人类提供了更丰富的饮食,避免了营养不良。也许在所有的发明中,火是令人类能够在地球繁衍生息的最重大发明。
火的另一个用途是使食物变得香甜可口。通过烘烤、煎炸、蒸煮等方法,难以下咽的食物在远古大厨们的手中脱胎换骨,吃东西已经不仅是果腹,更是愉快的享受。就像2008年阿尔彼森·阿菲尔接受《科学日报》采访时说的那样:“火这个强大的工具的发明,让远古人类更自信,使他们脱离早期恶劣的生活环境,并最终在新的陌生环境中定居繁衍。”
火给猿人带来的其他好处也极为重要。由于猿人多居住在洞穴中,火可以驱散洞穴中的潮湿,因而减少了疾病,降低了死亡率。用火照明给黑暗的洞穴内带来了光明,也给晚间的烤肉、分配食物、准备第二天的活动等带来了方便。守护火种是猿人生死攸关的大事。
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经不用围在篝火旁啃食大块烧烤的兽肉,但使用能够生火的燃料的能力仍然是确保人类继续生存的关键。没有火,将难以烹调美食,更难以在寒冷地带生活。而且还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通过双手砸开和打磨石头,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用具。毕竟,在30万-40万年前,是火使穴居人发展冶金术成为可能。
农作物
如果我们没有农场种植粮食,将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采集山间野菜和围猎动物以维持生计,过着像12000年前原始人那样的采集和狩猎生活。狩猎和采集并不见得是一件十足的坏事,例如,这两种方式都非常灵活,可以使人类合理利用周围的可用资源,而且不会像现代文明社会那样肆意破坏生态系统。但是,这种生活方式限制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只能在相对狭窄的社交群体内活动。在现代明文社会中——从军事到工业再到购物商场的繁荣——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显然不切实际。这也是为什么对人类的生存来说农业发展如此重要的原因。
农业的进步确保我们衣食无忧
农业发展实际上不是一项科学发明就能推动的,而是一系列科学和科技成果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早在几千年前就发明并应用的灌溉技术、轮作法和肥料。然而这一切都始于人类从采集的野生植物中找出可食用的植物种子,并种植、照料它们,最终收获。通过分析现代食品的DNA,那些“基础农作物”的由来——像小麦、大麦、鹰嘴豆、扁豆、亚麻等等——可能要追溯到9000年-10000年前的亚洲西南部地区。
水净化
许多到发展中国家旅游的人都有这样的亲身体会:被病原体污染的饮用水会导致胃痛、腹泻等一系列疾病,不得不急忙赶往当地的医疗诊所。但是患上与水污染有关的疾病可不仅仅会毁了美好的假期。根据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报告显示,在世界范围内与水污染有关的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罪魁祸首,每年都有340万人因此而丧生,这一数字远远高于战争、恐怖袭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夺走生命的总和。特别是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小孩,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和其他压力导致免疫系统虚弱,随时面临生命危险,每天有大约4000条生命丧生于肮脏的饮用水。
在过去,这种情况更糟糕。几个世纪以来,即使在发达国家,通过水传播的霍乱总会离奇的周期性爆发,夺走成千上万条生命。直到1854年,英国科学家约翰·斯诺发现这种疾病是由被污染水源中的肮脏微生物所致。于是他想到一个好主意,即把氯稀释在水中以杀死微生物,这种疾病的患病率因此骤降。从那以后,更多的化学和过滤技术应用到饮用水净化中,从而保证了我们饮用水的衛生安全。
抗生素
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人都会面临因感染细菌性传染病而死亡的风险,这些疾病有时会蔓延至几大洲。例如腺鼠疫,又叫“黑死病”,仅在十四世纪就夺走了大概2亿人的生命。
十九世纪20年代末,伦敦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弗莱明博士的内科医生,尝试研制一种抗菌剂时发现,培养皿中被污染的细菌抑制了他正在观察研究中的病原体的生长。亚历山大于1929年发表了关于这一发现的科学文章,他的一个学生塞西尔·潘恩最终成为第一个证明青霉素作用的临床医生,青霉素也来自于一种霉菌,能有效预防人类感染细菌类疾病。从此以后,青霉素和其他抗生素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大规模传染病的死亡率。例如,在瑞典,一种婴儿生殖道感染的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从1911年的千分之一降到1970年的十万分之一。
食品保鲜技术
我们厨房里的水果或蔬菜罐头等食品,虽然看似毫不起眼的文明进步,但民防官员却建议大家保持这种保鲜食品的习惯。为什么呢?因为无需冷藏设备也有保存食品的能力,可以确保人们在遭遇自然或人为灾害时继续生存,一旦灾害中断我们的电力供应,将难以获得新鲜的食品供应。
罐头的起源要追溯到十八世纪末期,与当时的军事需求密切相关。拿破仑的军队由于饥饿、坏血病和营养不良而伤亡惨重,远远高于与敌军战斗导致的伤亡人数。于是法国政府悬赏12000法郎,征求一种在野外也能长期贮存士兵口粮的方法。一个名叫尼古拉·阿佩尔的法国人,他曾经是糖果制造商、厨师以及啤酒酿造者,结合各种烹调食物的方法,想出一个主意:将食品装到瓶子里,并用软木塞密封,然后浸泡到沸水中煮,以将瓶子里的空气挤压出去。他认为空气会使食物变质(半个世纪后路易斯·巴斯德发现,这种做法实际是通过热能将导致食物变质和疾病的微生物杀死)。
4.油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篇四
绿色节能建筑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向
摘要: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开展20多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节能效果还不甚理想,绿色节能建筑可谓建筑的.最高典范,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可以真正做到把环保节能设计的概念贯穿全局,从整体规划布局到建筑单体构造都全面考虑可持续发展,从社会道德和良知上来对我们子孙后代负责.作 者:夏逸平 夏禹 华雪 Xia Yi-ping Xia Yu Hua Xue 作者单位:夏逸平,华雪,Xia Yi-ping,Hua Xue(工程兵指挥学院四系)夏禹,Xia Yu(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学院)
期 刊:中国环境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CONFORMITY ASSESSMENT 年,卷(期):2010, “”(2) 分类号:X3 关键词:绿色 节能 建筑5.油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篇五
一、人类活动与第四次生存环境危机的递进过程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内容、方式,外在表现为人类活动的作用及其效果。
人类活动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人类诞生以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断争取生存条件,扩大生存空间,提高生存质量,人类活动从一开始就带有改造自然的意义,正是人类对自然逐步的改造,才使洪荒原野上出现了城镇、道路、农田、水库、大坝、矿山、工厂等人类社会的标志,所以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作用表现为自然环境的改变。二是对社会经济形态的作用。社会的基本要素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思想文化因素等五大类基本要素[1]。人类活动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其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口数量和质量不断增加,社会规范愈来愈完善,社会文化不断繁荣,物质生产愈来愈丰富,技术进步不断加快。
由于人类活动的作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时而发生冲突,历史上,已引发四次大规模的生存环境危机。
由于不断新陈代谢,人口数量不断扩大,人类为了生存,早期是依赖于周围的自然环境,并逐渐使用天然火来改变进食方式,烧熟的食物提高了食品的可消化性,减少了食物中毒危害,促进了原始人类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长。这时普遍引起原始部落原有生存环境内的食物资源相对不足,原始人类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迁徙。当地球人口密度很小时,迁徙是恢复生存环境活力的有效方式,但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加,高频率的迁徙就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这就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第一次生存环境危机[2],从而迫使人类寻找新的生存途径,原始工具的使用为人类解决第一次生存环境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原始工具的使用和采猎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的食物供应有了进一步保障,这就促进了人类的交流和人口数量的进一步增长,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后,地球上人口数量已由100万年前的12.5万增加至500万人[2],旧的采猎方法已无法获得更多的食物,于是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生存环境危机,这次生存环境危机的解决得益于农业的诞生。
在农业诞生后的最初5000千余年时间里,农业经营方式主要停留在游耕农业阶段。随着医药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这时可供游耕的土地不断减少,不同部落和部落联盟之间争夺土地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不断引发大规模冲突。大约在距今5000余年前后进入第三次生存环境危机时期,这次生存环境危机的最终解决得益于金属工具的发明。人类逐步结束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开始从事定居生活的传统农业生产。随着金属工具——特别是机械的使用和逐步完善,工业化进程加快。约在公元1763年,结束了长达8000多年的农业社会时期。
工业社会自17世纪~19世纪的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随着蒸汽机、电力等机械动力代替人力、自然力之后,大规模的工业体系开始形成,工业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和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消耗。在短短的200多年时间内,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世界人口不断膨胀,人类不仅只需解决生存问题,还努力提高生存水平,因此加大向自然界的索取和改造,其范围从生物资源到矿产资源扩展到生态资源;同时人工合成物和其它生产的废弃物引发大气、水和土壤等污染加剧。致使能源、水资源等基本生活物质和生产资料短缺问题日趋严重,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日趋恶化,引发第四次生存环境危机。
二、水资源与第四次生存环境危机关系
水圈是仅次于大气圈的广阔的生命维持系统。有机体本身大部分是由水构成的。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的有机体在内,其组成至少有60%甚至高达90%以上都是水[3],水也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地。
水资源问题成为第四次生存环境危机的关键与水资源属性相关。由自然资源分类系统可知,水虽是非耗竭性资源,但是易误用、易污染的资源。自从地球相继产生水和诞生人类以后,水发挥着生命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和生态资源等作用,当生产力不发达、人口规模较小时,水足以维持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其“不可替代性”、“有限性”、“稀缺性”等资源属性呈“隐形”状态,而未被人们所关注。笔者认为水源和水资源是有区别的,地球上所有的气态、液态和固态天然水应称为水源,具有“量”与“质”并可被人类利用的水源称为水资源。
一部分在时间或空间上不可以被利用的水源在经过适当的物质和知识资本作用后可转变为水资源,水源具有非耗竭之特性。但水资源在时空尺度和质与量等方面都是有限定性的。地球上陆地水量为0.48亿km3,占地球总储存水量的3.5%,就是在陆面这样有限的水体也并不全是淡水,淡水量仅有0.35亿km3,占陆地水储存量的73%,其中的0.24亿km3分布于冰川、多年积雪、两极和多年冻土中,现有技术条件很难利用。便于人类利用的水只有0.1065亿km3,占淡水总量的30.4%,仅占地球总储存水量的0.77%[4]。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也有很大差异。巴西、俄罗斯、中国、加拿大、美国、印尼、印度、哥伦比亚和扎伊尔等9个国家就占去了水资源总量的60%,在中东、南非等地区水资源贫乏。在时间分配上,降水主要集中于少数丰水月份,而长时间的枯水期是少雨或无降水,这种集中降水又往往集中在几次比较大的暴雨中,极易造成洪涝灾害,给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带来不便。
人类活动影响。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水资源需要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生产污染水源加剧,水资源可用量减少;再是浪费水资源现象严重,水资源无效使用量增加。现代工业生产以大量消耗能源和水为其特征,每生产1吨合成纤维需要2500-5000吨水,生产1吨铝比生产1吨钢需要多15倍以上的能源和10倍以上的水。目前全世界每年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对水的需求达3500立方公里,几乎占世界径流量的1/10[3]。这是以工业社会为背景,以生活、生产、生态所需水资源短缺成为第四次生存环境危机主要特征的根本原因。
当代水资源问题的形成是由于自然和人类社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在现代水问题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正如环保科学家保拉·迪萨多所言:“地质时期也曾发生过长期的干旱,但是自然界中的各种力量相互作用最终使生态达到了平衡。由此可以证明,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人为造成的后果,自然界本身没有错误”[5]。
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环境和改变社会经济形态之作用,对水资源造成影响,从20世纪 论文天下
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这类活动愈来愈普遍,规模愈来愈巨大,影响愈来愈严重。透析现实中的水资源问题及其成因,我们可以得出两点重要启示。
一、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人们依水而生、择高而居,近代以来人类兴修水利工程,只能一时或局部地解决水灾害及其水资源问题,现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需要把水资源问题放在与水相关即“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之中,采取各种技术、经济、行政和法律等综合措施才能解决长期和根本性水资源问题。
二、水资源复合系统实际是“天—地—人—水”互相耦合的复杂巨系统。水资源的自然补给来源主要由气候环境中的降雨、蒸发等因素决定,相对于某一地区其变化幅度小且时间尺度长,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产生及循环与地理环境(下垫面和地层结构)密切相关;人类活动一方面作用于水资源形成和循环过程,表现为影响水资源的产水量,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又在不断地“供、用、耗、排”水资源,表现为影响水资源的用水量和质量。
三、节水是协调人类活动与水资源关系的重要途径
依据水资源复合系统中“天—地—人—水”互相耦合关系,可以分析某一区域或流域内形成水资源问题的主要方面。在一定区域和时间尺度内,①降雨量和蒸发量变化幅度较小;②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条件引起产流量的变化有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例如:太湖流域人类活动剧烈,流域下垫面变化较大,根据太湖流域1956至2000年降水系列,采用“水资源产水量模型”计算得出,2000年太湖流域水资源产水量为161.4亿m3,建国以来该流域水资源产水量增长10.2亿m3,增长了6.7%,水资源产水量增加不多,这是南方水网地区的普遍情况,我国北方地区,由于下垫面改变,同样降雨条件下水资源产水量减少,例如海河、黄河流域产水量近20年来减少10%-20%;③社会经济发展使用水量大幅度增加,例如:太湖流域2003年水资源总用水量达到306.3亿m3,其中生活和生产用水量共298.3亿m3,占总用水量的97.4%,2003年总用水量比1980年的234.6亿m3增加71.7亿m3,增长了30.6%,其中一产用水量减少33.8亿m3,二产用水量增加77.8亿m3,三产用水量增加7.7亿m3,生活用水量增加12.7亿m3。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是必然趋势,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将随之增加,但必须有效控制。这是形成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方面,也是人类社会可以自我调控的最主要途径。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是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首开研究之先河,目前已普遍应用于企业、非营利组织、行业、区域和政府及其事物的各项管理中,战略管理是某一组织形式(事物)高层管理者为了该组织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
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我国政府以缓解人类第四次生存环境危机,解决水资源问题,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在充分分析水资源及生态与环境危机的外部因素和内部条件基础上,选择和确定的有效战略。
确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缓解水资源危机战略选择的理念十分重要,这方面我们有深刻的教训。例如:水资源问题不是单一的技术问题,而是系统管理问题,在以往的水管理中,管理中心和重点在于技术和工程管理,而战略管理思想较为缺乏。也就是说,水是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互相耦合,客观存在“天—地—人—水”循环与互动关系的战略性资源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因此,在管理水资源的过程中,没有建立科学系统的观念,没有从战略高度建立复合管理系统。
选择节水型社会建设战略,实现战略目标,重要的是将战略付诸实施并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在这方面政府与学术界已有很多成果。例如汪恕诚部长提出节水型社会工作十大重点,并指出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念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的一场革命。胡鞍钢教授等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最能够反映对治水模式转型的要求,是一个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的过程,需要水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政府共同发挥作用,实现微观上资源利用的选择,中观上资源配置的高效益,宏观上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
依据战略管理理论,管理有效的硬性要素是战略和策略、组织结构、机制和制度,软性要素是人员、作风、技巧、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节水型社会建设战略管理也是如此,特别要注重组织结构、机制和制度这两类要素。
节水型社会建设战略实施组织是全社会,不仅仅是水利职能管理部门和各级政府。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职能管理部门发挥具体策略、监督、管理及其推进作用,全社会成员和多样组织参与,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有效组织形式。亚里士多德曾经过:大凡涉及多数人的公
共事物,常常也是很少有人关心的事物,对于公共河流及水资源来说也是如此。由于公共资源属于自由进入、不能排
他的物品,追求个人最大化的行为也就驱使个人只管使用,而不愿管理,以免支付一定的成本。国家以授权的方式允许各种性质的组织和个人介入资源管理,让多种类型的组织来履行和实现国家对集体资源的控制权,改变资源管理的单一结构,建立集体规范,使政府与个人之间的沟通、监督和管理更加方便,使公众在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资源等方面实现合作,实现自利与互利的协调。
机制和制度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保证。在公共资源的提取和使用方面,自利和互利的一致性常常并不明显,在公共领域,以自利原则为基础的自发合作行为,局限于一定的层次、范围和条件。自利与互利、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协调一致,需要建立特定的机制才能实现。另一方面在涉及公共的、长远的利益方面,自发合作机制并不一定能确保所有人都遵守合约,因为在别人都遵守合约,进行合作的时候,自己如违背合约则可能受益最大,所以,公共领域的组织制度,不能只依靠自发合作的契约机制,而需要依赖于伦理、法律、制度性的控制和强制。
6.人类生存环境的哲学思考 篇六
现代社会,主体活动的文明程度,决定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劣状况.人的主体活动表明,各种当代问题与主体活动之间具有因果联系,在主体所能控制的全部事物中,最需要加以控制的是主体的行为,失去控制的主体活动是一种可怕的力量,主体活动的失控状态是各种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了摆脱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危机,避免令人担忧的人类前景,我们应认真反思主体行为,树立主体约束意识,从根本上保证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化发展.
作 者:赵力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淮安市委党校 刊 名:实事求是 英文刊名:SEEK TRUTH FROM FACTS 年,卷(期): “”(6) 分类号:B1 关键词:
7.油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篇七
英语语言的树形结构使得英语中长句特别多。翻译原作时, 译者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对长句的处理。遗憾的是, 到目前并没有关于长句的权威定义。王佐良曾提出“英语句子的平均长度为17.8个单词”, 所以, 译者暂且把长度在35个单词及以上的简单句、复合句和并列句定义为长句。英语长句具有以下特点:“结构复杂;多重逻辑层;文字的意思通常需要根据内容扩展;并列成分常见;后缀修饰语频出”。
2长句的翻译步骤
(1) 分析句型:分析长句是简单句、并列句还是复合句, 找出长简单句的主干、并列句的并列部分、复合句的主句和从句。
(2) 理顺关系:划分句子层次, 理清句中修饰语与被修饰语的关系。
(3) 辨析词义:英语单词大多是一词多义, 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大。所以, 应该根据语境, 借助词典或工具书, 选择恰当译词。
(4) 试译原文:根据以上分析和理解, 按照汉语的论理逻辑和叙述逻辑的表达习惯, 试译出来。
(5) 加工润色:对原文和译文反复对比推敲, 使译文做到选词准确、忠实原文、行文流畅。
3长句的译法
(1) 顺句操作
有些英语长句所叙述的一连串动作基本上是按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安排, 也有些英语长句的内容是按照逻辑关系安排, 这与汉语表达方法比较一致, 因此翻译时一般可按照原文顺序译出。
例:In view of these facts (1)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the business of growing up presents more problems to the boy than to the girl, // (2) and that cases of men who assume the dress and perform the role of women occur among the Hopi, though rarely, (3) /whereas instances of women rejecting their role for that of the opposite sex are unknown. (4)
原句的第一层意思应该在 (3) 前划开, 即第 (4) 小句与前文构成表示对比的并列句。第 (1) 小句是表示原因的介词短语。第二层意思是在第 (2) 和第 (3) 小句之间划开, 它们是由and引导的并列句。在第 (3) 小句中含有一个由who引导的定语从句。第 (4) 小句中rejecting...sex是instances...women的后置定语。原句先因后果的逻辑关系与汉语的表达习惯基本一致, 因此可以采取顺句操作进行翻译。译文如下:
鉴于此, 在成长过程中, 男孩子比女孩子出现的问题多一些也就不足为奇了;男人穿上女人的衣服, 扮演女人的角色, 这一现象在霍皮族里偶有出现;然而, 霍皮族女人是否想扮演男人的角色还无从知晓。
(2) 句式重构
英译汉中句式重构指的是拆掉原句的部分或全部构造, 重新搭架子。但须切记的是, 在重新搭架子时所需要的“材料”却基本都是原句拆下来的。
例:While the roles of both sexes require endurance, industry, and patience, (1) /that of the Hopi male, in contrast to the female, requires constant vigilance and a high degree of adaptability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natural, supernatural, and social forces of the less restricted and less secure masculine world. (2)
原句是由while引导的并列句, 即第 (1) 小句和第 (2) 小句是表示对比的并列句。第 (1) 小句是一个简单句, 在翻译时要注意对industry的词义筛选。根据上下文可知原句陈述的内容与人的品质相关, 所以, “勤勉”这一词义放在此处恰到好处。第 (2) 小句中出现了Hopi一词, 借助平行文本确定Hopi是住在亚利桑那东北部的霍皮族人。第 (2) 小句的that指代的是前文中的role, in...female表示对比;in...world做第 (2) 小句的目的状语。按照汉语表达习惯, 我们通常先说目的状语, 再说句子主干。所以, 可采用句式重构的译法。译文如下:
无论男女在生活中都需具备忍耐、勤勉和耐心的品质。与女性不同, 为了应对自然、超自然以及由于缺乏规则限制和安全感的男性世界所导致的各种社会势力的斗争, 霍皮族的男性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和极强的适应能力。
(3) 化整为零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西洋人做文章把语言化零为整, 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有时, 英语长句中主句与从句或主句与修饰语间的关系并不十分紧密, 翻译时可以把原文的某个成分从原来的结构中分离出来, 译成一个独立成分、从句或并列分句。
例:Even the gift-giving kachinas aid in defining the sex roles by presenting the girls with kachina images/which are fertility symbols/designed primarily to be hung up in the house/and not to be used as dolls, and the boys with arrows which, although used in play, are important symbolically and are highly valued.
原句是一个长简单句, 其句子主干是the gift-giving...sex roles。although...play做让步状语。which...symbols是kachina images的后置定语, 过去分词短语designed...dolls做定语。如果按照“……的”这种方式译出的话, 译文的定语过长, 给读者头重脚轻的感觉。所以, 翻译时按照汉语多用短句的习惯, 按意群切分为四个短句, 这种“化整为零”的翻译方式比翻译成“……的”方式更简洁明了。译文如下:
甚至在赠与孩子们礼物时, 克奇纳神都体现出了性别的不同:赠与女孩的礼物是克奇纳神的形象, 她是生育能力很强的象征, 主要挂在屋子里, 而不能当作玩偶;赠与男孩的礼物则是弓箭, 虽然是玩物, 但它却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并得到高度重视。
4结语
译者在翻译一件作品之前可以借助参考资料预先认识该作品的主题, 随后对作品细节的理解就有了正确的大方向。其次, 浏览平行文本既能帮助译者理解原文还能帮助译者找到恰当的表达方法。要想翻译出优秀的作品, 既要具备扎实的翻译基础, 还应博览群书, 了解各方面的知识。译者在翻译长句过程中深刻感受到, 理解了的东西未必能准确地表达出来。正如傅雷所说:“翻译重在实践”。
所以, 要想翻译出优秀的作品, 我们不仅要仔细推敲涉及到的相关词汇、句子的理解, 还应该博览群书, 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众所周知, 好的译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杂家。其次, 国内学者通常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表达和审校三个阶段。译者在翻译长句过程中深刻感受到, 理解了的东西未必能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 提高汉语水平、培养汉语语感势在必行。在审校阶段, 要不厌其烦地多次推敲润色。
每次修改时都会发现有很多需要润色的地方, 这一翻译过程使译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翻译的确是一门苦差,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 不但要有热情, 更重要的是有高度的责任感。正如傅雷所说:“翻译重在实践”。学翻译就像学游泳, 只在岸边听教练讲解、示范是永远学不会的。所以, 要想提高翻译水平, 平时必须多多实践, 体会翻译规律, 积累翻译经验。同样, 要想克服英语长句翻译的难题, 我们就必须多多实践。在实践中,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英语长句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Walter, Goldschmidt (ed) .Exploring The Ways of Mankind[M].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71.
[2]何刚强.笔译理论与技巧[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41.
[3]李桂芳.论英语长句的汉译[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1) :137-140.
[4]李亮.英语长句的断句译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9 (7) :75-76.
[5]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149.
8.油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篇八
疾病“战争”下的脆弱、恐惧与无知
《疾病的隐喻》的作者、美国著名女作家、评论家苏珊·桑塔格说过,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里,那座封闭起来成为孤岛的小镇,则很形象地塑造出了一个她笔下的小王国。她认为这是一个自古就有的疾病的隐喻,在隐喻中,患者和疾病都被妖魔化。不过现在看来,对于流行性疾病,并不是被妖魔化不妖魔化的问题,而是在于人类在这样的疾病面前的无知、恐惧与脆弱,正如小镇里的居民在死亡的威胁下茫然无措、无所适从那样。
2009年一部新电影《解冻》,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几个生态学专家在北极考察,偶然发现了冰川解冻后复苏的远古猛犸大象身上的寄生虫。面对可怕的寄生虫,其中项目主持教授决定让寄生虫寄生在自己身上,欲利用这个寄生虫教训人类对于冰川融化的漠不关心。后来在他女儿的努力下,制止了这一冒险行为。她女儿回到家乡后,开始了这种宣传,却在社会上引发广泛的质疑与嘲讽。但社会的嘲讽声还未平息,一只从北极飞来的带寄生虫的小鸟,被一只宠物狗给吃了。此后,人类的一场大灾难降临了。而具有强烈吊诡意味的是,这部电影被认定为限制级恐怖电影,变成吓唬人的纯艺术加工与创作——这也正恰恰和这部电影里那位死里逃生的教授的女儿,从北极回归社会后所做的灾难警世努力被重重质疑与嘲讽一样,把这部电影的警示意义和深刻主题给消解殆尽了。
其实,我以为,这部电影,可以很好地说明我前面提到的几个词汇:无知、恐惧与脆弱。人类的无知,指的是非要灾难来临,才真的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否则,都是各自享受着现代化的一切成果,今朝有酒今朝醉,并且还十分健忘。其实,针对《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这本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一书,作了较好的分析,更可以验证人类在疾病前面的无能和无知。书中说到,1918年大流感之后,在许多世界最优秀的研究者作出两年超乎寻常——并且孜孜不倦——的努力之后,1920年,韦尔奇心灰意冷地预言道:“我想这场流行病很可能已经过去,而我们对这种疾病的控制并不比1889年疾病流行时的人们熟练多少。这是个耻辱,却是事实。”
而恐惧则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脆弱以及寄生虫或者病毒的凶猛程度,一旦闯入病毒领地的人类被传染了,那么将在恐惧与病毒的双重攻击下,人类不堪一击。和人类相比,病毒这种生命形式拥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变异能力,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生存,它很古老,甚至比人类的历史还早很多,就这样安静地在这个地球上繁衍。很多时候是自大的我们闯入了它们的领地才引起不可预计的后果。《逼近的瘟疫》有云:“希望改造世界,改变人性,以便创造一种自我选择的生活方式,这种选择将引起许多难以预知的后果。人类的前途注定要继续被称为一种赌博,因为大自然会在某个预料不到的时间,以某种预想不到的方式,进行反击。”
“疾病改变历史”的可能
苏珊·桑塔格那句话,其实很值得解读,它深刻地指出,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一出生,就陷入了疾病王国,成为疾病的俘虏,意味着从始至终,人与疾病之间不可能得到和平共处的,要对抗就必将是一辈子的战争。而更为愁人的是,这战争是代代相传的,是人类非生存即灭亡的恒久战争。在人类文明史上,瘟疫、鼠疫、麻风病、天花、霍乱、疯牛病、SARS病毒、禽流感、还有如今正在肆虐的甲流和变种甲流,以及艾滋病毒等短期或长期笼罩的凶猛病毒,都让我们陷入时有时无的恐惧之中,甚至这些疾病,一度几近或者可能已经消灭了一方的人群,如中世纪的黑死病造成欧洲三分之一的人死于这场浩劫,还有玛雅文明消逝的传染病之说,真可谓“疾病改变历史”。
说起“疾病改变历史”,先引用一个小故事:公元1812年,法国皇帝拿破仑发数十万精锐之师,征讨俄罗斯,发誓“永久结束北方巨人”。但令皇帝沮丧的是,历史并没有因为梦想而改变。后来能够重新踏上法国土地的法国士兵不足六千人,步兵步履蹒跚,骑兵摇摇欲坠,能派上用场的还不到一千人。一般认为,让拿破仑大丢颜面的,是俄国寒冷的冬天以及撤退不当,但是有没有另外一种对这一历史的解释呢?拿破仑这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前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当了皇帝以后却是屡战屡败,尽管也曾屡败屡战,但结果却是一而再地丢掉皇位,终老荒岛。前后差别如此之大,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诸如欧洲势力、属下不力等因素,传统史学已经讲述得很多了,但偏偏有人别出心裁,认为是法国皇帝的龙体造成了自己的失败。具体说来,就是他的痔疮导致了他的滑铁卢,进而改变了法国以至世界的历史——痔疮改变了世界史。
这种像是野史的轻松表述,是卡特赖特与比迪斯合著的《疾病改变历史》一书试图要表观的一种观察角度。作者讲了许多故事,从疾病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史,着重阐述疾病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他们认为:“在特别强调历史的社会学方面的因素时,有必要审视那些疾病曾经产生重要影响的时段,尤其是在其重要性被大多数传统的历史学家忽视或误解的时候。”
这本书还表达了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罗马的衰落与居然瘟疫有关,因为瘟疫导致罗马人出生率下降,大量人口死亡,才让日尔曼人进入罗马军团,也让天主教能够有传播的土壤;俄国沙皇尼古拉的皇储阿列克赛患有血友病,结果来自西伯利亚的巫师拉斯普廷干预了朝政,最终导致了沙皇独裁制度的终结;而黑死病改变了英国的封建制度,以及为天主教失去对欧洲的统治埋下了伏笔;希特勒年轻时有妄想症,这种症状一步步地把他推向人类恶魔的位置,等等。书中也展示了和《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相似的、但却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原来到了近几十年,战场上因为敌人杀戮死亡的人数才与因疾病杀死的人数差不多。而以前,在战争中死亡的人绝大多数没有那么英勇,而是死于疾病。
人类与疾病的关系,其实才是真正的永久战争,正如《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作者在给本书台译本写作的中文版序中所言:“1918年的流感本为天然灾害,但人类愚行却加遽了它的严重性。政府忙于打仗,未能投入足够的资源来保护大众的健康;战时的言论检查使得报纸媒体报喜报不忧;社会大众互不信任而彼此猜忌,不愿对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那时的人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手头正在忙活着的世界大战,其实只是国与国或者由国组成的集团之间的战争,而没去重视的流感,才是一场更为艰苦、悲惨、绝望的战争:1917年至1918年,流感在全世界杀死了一亿人,甚至更多,其中小说故事的发生国——美国,被杀死了两千万人。
人类永不消停的生存焦虑
写下《美丽新世界》的赫胥黎曾经感慨“医学已经进步到不再有人健康了”,但是,试想如果没有医学,人类在疾病前面就将是更加脆弱了。不过,尽管如此,在人类和疾病的长跑比赛中,人类始终是占下风的。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曾发布报告说,目前全球新型疾病爆发之快前所未有,平均每年就有一种新疾病。由于新型疾病正逐渐具有更强的抗药性,医学发展赶不上疾病的变化,人类健康面临严峻威胁。
举个大家都正在关注的例子,甲流,其实就是流感的一种,但是到如今为止,流感增加到多少种了呢?流感病毒大致分A、B、C三种类型,不过要是加上各种变异的类型组合,就不知道有多少种了。而目前甲流病毒变异病例又在挪威、香港被发现,仿佛像是在和人类打“游击战”,或者玩“躲猫猫”——于是,人类的生存焦虑便难以消退。
不过,人类社会当今面临的灾难,其实不仅仅只有传染疾病,还有更多的现代风险,这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并且需要郑重提出来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最早提出“风险社会”这个概念,认为风险社会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不断扩散的人为不确定性逻辑;二是导致了现有社会结构、制度以及关系向更加复杂、偶然和分裂的状态转变。所以,当今的风险与古代的风险不同,是现代化、现代性本身的结果。风险社会的风险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如恐怖活动、社会冲突;生态的如生物链断裂、环境恶化;技术的,如核技术的、化学的、生物的风险。这些风险是现代化的产物,是人为的风险。这种风险与以前的自然风险如地震、洪涝干旱、饥荒等明显不同。
但是,贝尔或许没有考虑到,21世纪的人类,面临的却是现代风险和传统风险的双重夹击,因为如影随形的传统风险,并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被人类战胜,更没有被强大的现代风险“竞争下岗”,反而形成了二者错综复杂的强强联合。就如现在的甲流,现代社会下的全球村人口频繁流动,将原来并不能够全球范围内扩散的疾病,升级为难以控制的全球扩散的疾病,这个地球真的变成了“最后的一座小镇”。不过,也没有必要太悲观啦,焦虑是对的,这是一种时刻的警惕,但是矫枉过正也不行,生活还是要继续。更何况,人类从来没有坐以待毙的习惯——末日来临了,还有好几艘中国制造的诺亚方舟在喜马拉雅山上等着呢!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中被很多人关注乃至放大的人性问题,几乎是人类在面对战争或者死亡之时最容易被探讨的问题。但实际上,这不只是人类的本性,而是所有动物的一种本性(人也表现出了动物性)。人性在灾难面前,无论是光辉还是暗淡,都是无关紧要的。最紧要的是,如何不让疾病特别是传染病成为一场难以遏制的灾难,如何在其萌芽之时,全人类团结合作,用技术的手段把未来的噩梦隔离开来。对这个议题的探讨,比人性如何如何,来得更有意义,更具现实感。
9.人类生存危机作文 篇九
是金钱导演了这场空前的盛战,身后是人类与自然厮杀后残留的痕迹,没有血流成河,没有刀光剑影,只有大地母亲悲痛的呻吟,凄凉地没有了声音。
金钱,闪着光芒的金钱,它的力量足以驱使人类毁灭森林,污染环境。人类竟妥协被利益蒙蔽了眼睛,为金钱自掘坟墓,摧残自己唯一的家。
耳畔没有太多的声音,沙漠里望不见边的戈壁,也许那曾经是一片茂盛的森林,如今却寻不见飞鸟的踪迹。失去了绚丽的外衣,褪去了往日羞涩的美丽,你是否知道,我们生存也面临着危机。沧海桑田的痕迹,时间带走了往日的和谐,留下一张张可憎的嘴脸。
地球一次次声嘶力竭的呼喊,我多想拥抱着它,可是力量太小,以至于无能为力。它哭了,那颗无私的心碎了,汶川、玉树是它不可痊愈的伤口。罗布泊、胡杨林是它消逝已久的美丽。在你们金钱日益增长的时候,你们是否知道我们的家园在日益衰退,人类的生产也面临严重的问题。我似乎看见它的胸膛里深藏许久的痛苦与无奈。
10.人类生存危机初中作文 篇十
树林里的豹子,它们的皮有漂亮的花纹,可以给人类做成豹皮大衣,很值钱。更残酷的是,它们的肉还有净洗功能,就是可以把一片豹肉中提炼的物质放入洗衣机,衣服就会洗得更干净。于是,有的人抓到豹子后,先把豹皮剥下来,于是豹子没有豹子样,只是一团血肉模糊的肉了。然后卖掉肉,即使不对肉作任何加工,它将会在5天内死掉。我觉得杀豹是一件残忍的事,因为豹子也是生命啊。
而大海里的鲸鱼,也受到了劫杀。鲸皮可以做衣服,内脏在死亡后可以做药或香料,肉质鲜美可以食用。在全世界,鲸受到了大量的捕杀,我认为,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任意捕杀其他动物是不对的,因为动物也是生命啊。
不必援引枯燥的数据,不必借用古老的格言。只要看一看身边所剩无几的动物,就应当惊愕地承认,它们几乎已经灭绝了。
今天,和龙并肩而行的林中之王——虎,也所剩无几,9个亚种已灭绝4个,亚洲虎已从6万只锐减到二千只了。在大海中的很多鱼类,由于我们很少关注它们,受环境污染和地球温室效应,这些鱼类也在慢慢消失。
11.油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篇十一
一、终身教育的涵义
终身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被称为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当然,终身教育的内涵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最初,终身教育担负的主要内容是学会生存。学会生存要求教育担负教给人们求得生存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其实质在于获得与自然竞争中自强、独立的生活下去。学会生存目标的核心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为人们提供学习的钥匙——学习能力,以便使人们在一生中能够连续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学习,不断获取运用所需知识的能力。学会生存也强调了经济与科技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波动对个人的挑战,如生态问题、环保问题等。因此,学会关心又成了21世纪教育的主题。学会关心强调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调培养人的知识整体性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培养个人的自知、自尊和自信。
二、终身教育将直接导致学习社会化的出现
终身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学习社会化。所谓学习社会化,即求得自我实现的学习被贯穿于每一个人终身的社会,它跟终身教育所倡导的社会是统一的内涵,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学习社会化的主要标志是全民学习意识普遍形成,换句话说,终身学习必须是自愿的,否则终身教育会成为压迫人的工具。
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使“学习即生活”的理想变为现实,生活的学习化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所以,终身教育的进一步确立和完善,必然使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从理想演变成现实,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现实意义上讲,终身教育原则在我国进一步确立和应用,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前和长远的客观要求。从当前来看,广大从业人员更新知识、提高学历层次的要求十分普遍,实施终身教育无疑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从长远意义上看,终身教育对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终身教育原则在我国的进一步确立和实施,意味着成人教育的规模和内涵,将会越来越扩展和丰富。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成为满足终身教育需要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成为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教育法》关于受教育者的规定,特别是“从业人员有依法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使从业人员教育与培训的一些现行政策法律化,把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落到了实处,也使终身教育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未来中国改革和发展中必将回响终身教育这一主旋律。
三、职业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未来社会中,新技術、新专业将层出不穷,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不仅要求掌握本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还要求掌握其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此外,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越来越多,对人的知识技能也越来越宽。科技发展、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及价值观念的改革,使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层次有逐步提高的趋势,高层次的教育也将越来越受到欢迎。社会发展持续加快,科技发展突飞猛进,职业流动加快,使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学生不可能仅通过中等职业学校几年的学习就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全部(包括变化着的)。知识和技能,也不能指望通过一次性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会受用终身。因此,一个国家以终身教育目标作为所有教育子系统的方向,便是面对当今时代的挑战所做出的最恰当的应答。
职业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得以实现的物质载体。国外研究表明,一个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高低是与经济效益成正比的。一般职工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5%,经过培训的职工建议能使成本降低10%一15%,受过良好教育职工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20%以上。这说明,对一个企业的职工或其他行业的职工而言,不论曾取得过什么样的文凭或参加过什么样的培训,都要重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正是以“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为宗旨,与人们受教育的最终目的——获取职业和适应职业联系得最为直接和紧密。如果说技术是人类的终身伴侣,那么职业技术教育则是每个人职业生涯的终身伴侣。终身教育的提出与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拓展了宽阔的领域。职业技术教育是终身化职教发展长卷的开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21世纪职业技术教育与终身教育相伴而行,必将催生出一个新的,更加发达、便利、文明的技术世界。
【油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推荐阅读:
油脂油料介绍08-18
废弃油脂回收协议06-28
动物是人类的老师的作文08-06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09-16
高中化学油脂说课稿08-12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说课稿08-27
人类呼吸的教案06-23
人类对大自然的启发07-21
地球写给人类的信09-09
“地球”人类的母亲作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