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2024-10-23

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共9篇)

1.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篇一

南安小学教学质量评价与检测机制(试行)

使教师树立“知识和能力”与“态度和习惯”两者并重的教学念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抓好小学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一级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声誉。长期的小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控体系和评价机制,是难以将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落到实处的。为了使我校教学质量监控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确保新课标的全面落实和教学质量及教育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针对学校的实际中,研究并积极构建我校教学质量的监控方案。

一、监控目的

1、学生“人人达标”的教学思想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2、及时检验我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主动改进教学及行政管理措施。

二、领导机构

为加强对教学质量监测工作的领导,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教学质量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丁建明 副组长:沈攀 王垒

成员:各教研组长、一到六年级班主任

三、监控原则

1、导向性原则:体现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教师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

2、可行性原则:力争措施简单、明确、重点突出,行得通,落得实,改得快。

3、主动性原则:调动各级监测机构的主动性、创造性,变被动监测为主动监测,变指令性监测为自我创造性监测。

4、全面性原则:监测的内容要全面。既包括对学生学业质量的监测,又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测;既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监测,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监测。

四、监控内容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程度和优劣的状况。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过程的监控,包括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质量分析几个环节,二是教学效果的监控,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实践操作等方面。因而,我们的教学质量监测工作,主要从这两方面进行。

五、监控方式

采用集中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普遍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检查与指导相结合、自检与互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测。(1)集中监测

A:年级验收:

年级出题、各教研组统一标准、流水判卷、做年级质量分析(两次)

B:校级抽测:

学校出题、各教研组统一标准、流水判卷、做年级质量分析(两次)

期中检测、数学能力竞赛、读写能力竞赛、写字测试、朗读测试等

(2)随机抽测。

随机抽测的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

①对学生学业质量的抽测。侧重于形成性检测,充分发挥检测的诊断作用。评价方式既采用以纸笔考试为主的量化评价,也采用非纸笔化的质性评价;既注重水平性评价,更侧重发展性评价。抽测的形式包括对某学科单元教材的试卷检测、实验考查、上机操作、提交作品、日常口语交际、朗读课文、活动报告、课堂观察、实验操作、作业分析、成长档案等。

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抽测。对所有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管理制度等进行经常性的随机抽查、督导和反馈。实施听推门课制度,将听课、评课与视导、督导结合起来,有计划地随机监测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教学计划落实情况、备课和作业批改等情况。采取对学生不定期问卷调查的方法,调研本学科教师的教学情况。

六、监控体系

建立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监控网络,教师以自我监控和随堂监控为主,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而进行;教研组采用单项能力检测的方式,发挥其导向作用;教导处侧重于对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监控。重点在进行质量分析,质量反馈,发挥其激励、改进功能,及时调整师生的教学行为,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级监控:学校监控(主要由教务处负责)

(1)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包括进修、备课、听课、考勤等。监控小组成员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其中推门课不少于10节。

(2)严格按上级要求,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对教师进行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师资培训。做好教学的常规检查工作,定期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计划落实、备课和作业批改等情况。

(3)每学期召开至少2次教研组长会议。研究、讨论、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每学期不定期进行学科知识的抽查,并及时通报抽查情况。每学期召开1-2次学科质量分析会(并附成绩汇总表)。

(5)每学期分年级召开1-2次学生座谈会,不定期地采取对学生问卷的方法,调研学科教师的教学情况,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及作业布置量、批改情况。

(6)对后进生的辅导,拟定计划表,每月记录一次辅导过程,要体现目标和措施。二级监控:教研组监控

(1)加强教研组的备课活动,由组长负责,每周集体备课1次,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项探讨,并做到有书面记录。

(2)由组长牵头,汇总各班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名单,定期(基本上每月一次)出基本练习题,对本年级后进生进行质量追踪分析。

(3)教研组长负责各学科的教研活动,做到计划、时间、内容、小结四落实。每学期举行2次专题研究活动。

(4)教研组长不定期(每月一次)检查负责学科的任教教师批改作业和学生订正作业的情况,要作记录并及时反馈。三级监控:教师自我监控

(1)全校教师必须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六认真”要求。(2)每人每月听课不少于4节,除认真作好记录外,应对所听的课进行较为科学的评估,以及提出教学建议。

(3)积极参加区、校组织的各类培训,出勤率应达到100%。(4)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重点实行跟踪调查,有辅导措施,建立学习跟踪记录。

(5)部分年级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监测。教学质量与学校考核奖励进行挂钩。

南安小学 2014.9

2.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篇二

一、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兴趣

1. 结合生活, 使学生学以致用

在日常生活中, 自然科学问题比比皆是, 它们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头、活水”。利用好这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如, 学习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 H知识后, 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回家后简单测定自家周围水塘的水和雨水的p H值 (学校提供简单的器材或用品) , 并提出利用水资源和防止酸雨的建议, 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解决实际问题。

2. 结合当地实际,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化学教学内容中, 往往会涉及许多具体的物质、现象和化工生产过程。为了给学生亲身体会, 在学习第二册第四章“金属的冶炼”时, 我带领学生参观了中南冶炼厂, 让学生可以亲眼看到生铁冶炼的设备、冶炼过程等。直观、形象的展示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的热情。

3.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 不适合课堂演示, 就可以上网寻找相关的课件和录像, 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和演示。这样, 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 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如, 在讲解化学键时, 在H2O的形成过程中, 我利用Flash软件将氢原子、氧原子的化合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 使肉眼看不见的化学反应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思考, 从而提出问题, 发现规律, 得出结论。

二、改革教育评价机制,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与能力

1. 增强学生探究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开发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交流中闪耀其智慧的光芒。例如, 在设计“实验室制取氨气”这一实验方案时, 我设计如下:一组同学通过药品氯化铵和熟石灰共热制取氨气, 其装置为固—固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一组同学利用浓氨水与固体氢氧化钠反应来制取, 其装置为固—液不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第三组的同学则采用直接加热浓氨水以制取氨气, 其装置与固—液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相同。经过实验, 大家发现这三种设计都可以制取氨气。这时我向学生提问:这三个装置有什么相同处和不同处?大多数同学都发现虽然主装置不一样, 但是气体的收集和尾气的处理是一样的, 然后我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三套装置还可以制取哪些气体?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到了肯定的结论。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实验成功的喜悦之中, 激发了其学习探究的欲望。

2. 走出课堂, 培养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置学习情境, 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可以激发其探究欲望, 培养其探究能力。在学习第六章“环境保护”的内容时, 我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对学校旁边的河水污染以及周边的化工厂的大气污染情况进行调查, 让学生亲眼目睹家乡秀美山川的污染情况, 了解被农药化肥污染的水塘的现状, 以及工厂的污水池和废气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课堂上我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发地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 在我的指导下, 学生把问题归结成几个专题。随后我把学生按个性特点、学习状况分成三个组, 如:性格外向的同学组成实践调查组, 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同学组成监测组, 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条件的同学组成网上调查组。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了研究活动的实施方案, 展示了研究成果。整个活动过程的参与既让同学们体验到探究思索的艰辛历程, 又让同学们感受到探究带来的乐趣和成功带来的喜悦, 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傅统先, 张文郁.教育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6.

3.改革评价机制实现教育公平 篇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一论断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教育将更加注重公益性,制定各项教育政策要把教育公平作为出发点。这一教育大政方针的明确提出,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勾画出理想的蓝图,使广大教育界人士振奋不已,同时也引起了他们的深刻思考:如何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怎样实现教育公平?

关于教育公平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公平不只是一个伦理观念,实际上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所以教育公平也是民生问题。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它与学生的成长发展、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但同时,教育公平需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完善。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公平包括方方面面,如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教育方法等。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的要求,也就是要通过不断改革逐步接近教育公平的目标。

目前,我们的教育公平是建立在考分公平基础上的,但考分公平也是相对的,因为考试本身是有弊端的,不一定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实际上以一种有弊端的方法来选拔学生,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公平:譬如,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一直很好。但因一次高考考砸了就可能失去升学的机会;又如,应试教育的考试方法对一些有培养前途的、素质能力都很高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可能不适应这种考核制度;还有各地高中教育的水平也不一样,这对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此,改革评价机制,对实现教育公平显得尤为重要。

本世纪初。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我国正在开展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生评价问题再次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焦点。因为,学生评价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它既是一个教育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现实问题。

传统的学生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只作静态分析、不作动态的展望;只注重表面现象、少有质的思考;只强调选拔和甄别的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发展的主旨。这些评价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禁锢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严重违背了现代基础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因此,传统的学生评价模式由于其评价功能片面化、评价标准一元化、评价过程静态化、评价主体单一化和评价方法简单化,已不再适应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无论是评价观念还是评价内容等诸多方面都亟待改革。

由于受传统学生评价模式的影响,我们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往往采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曲一调的刻板式教育。没有活力,束缚思想,不受青年学生欢迎。教育者永远高高在上,动辄对学生批评、指责,甚至召开后进生座谈会,有意无意地对他们进行刺激,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容易引发其消极不满、抵触的不良情绪。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积极构建一个评价功能全面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全新的发展性评价机制,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发展性评价是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生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功能应由传统的“甄别选择”转变为“育人为本”,要保证能使绝大多数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鼓励少数“超常”学生追求卓越;学生评价标准应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体系;评价过程动态化,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注意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发展趋势,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评价主体互动化,包括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本人在内的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体系,将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互评及学生自评有机结合起来;评价方法多样化,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有形评价和无形评价相结合,运用表现性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等多种模式,清晰、准确地描述学生的进步状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改革应建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机制的改革,也为我们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比如,在和学生交谈时,运用“平等对话”、“心理互换”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形式自然,师生人格平等,客观上为开展思想教育创造了民主、和谐的气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电影、演讲、漫画等艺术形式来进行。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领导、学生处、班主任或政治教师工作的“专利”。其实,各科任课教师、家长乃至我们的整个社会,都应自觉承担起教育学生成人、成才的责任。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目标一致。协调合作,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 篇四

华龙区金堤路小学

孙小丽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很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但是长期以来,我们都只注重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活动,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因此,透视并研究课堂中的学生评价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行为的理论分析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课堂教学评价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应该既包括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自评和他评活动,也包括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自评和他评活动。根据评价客体的不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评价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1、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身学习和发展中的各方面所做的价值判断。自我评价是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中的一条主线。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诊断、自我矫正、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2、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即学生互评,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相互对各自学习和发展中的各个方面所做的价值判断。学生互评有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一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目前学生评价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效的学生评价行为,对于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以及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评价行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评价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没能实现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科学引导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评价行为

1、科学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 评价本身就是主观性极强的活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时更需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以确保自我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1)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留给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时间,应该尽可能创造良好的评价氛围,让学生主动去评价,确保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适时性。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目标和标准要具体而明确,这是高质量自我评价活动的重要导向,是学生自我评价取得成功的关键。自我评价的标准可以由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制定,教师要在可能的条件下,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关键的或阶段性的自我评价目标,以确保学生自我评价的整体效果。

(3)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内容要全面,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不是对自己今天的表现简单地做出“好”或“不好”的陈述,而是要正视自己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实践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实情。(4)学会反思是自我评价的关键。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一种认知策略,通过再现学习活动过程使学生洞察学习的本质,启迪思维,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外在评价或他人评价只有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真正结合,并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才能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目标。

(5)自我改进和发展。事实上,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诊断和自我发展的过程。自我发展是学生自我评价的真正目标,是整个评价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步骤。无论信息反馈来自何种渠道,无论所反馈的信息是如何及时、有效,如果不及时改进,就毫无价值和意义。

2、科学地引导学生对他人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他评活动主要是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应该注意的是:

(1)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要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进行,不能简单地凭个人喜好来评价。评价标准的制定应该由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制定。评价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态度和情感等有关课堂教学的各方面内容。学生要认识到科学评价对于促进教师发展和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尽量避免主观臆断。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对教师进行奖励或惩罚,而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要适时并且要及时反馈。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那种仅仅在学期结束时给学生发一张教师测评量表的评价方式,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给予学生评价的时间和空间,及时与学生交流各种信息并且反馈到教学实践中,以鼓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

(3)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组织形式要多样化。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一对一的同伴评价,或者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或者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等。一对一的评价方式实施起来比较方便,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随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开展互评活动,学生也可以自行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互评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评价形式。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就很适合开展组内成员的相互评价。小组之间的评价是一种以群体状态、行为和结果为对象的学生评价活动,一般在小组之间开展竞赛的背景下进行。

5.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之评价机制 篇五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应用,使得新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在推行的新的课程改革中,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无疑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堂的质量、氛围与学生的兴趣、小组的参与系于一线。本文将从学生个体、学习小组和学科考评的机制中展开讨论,从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科任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做到课堂的主人。

主题词: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内容 评价机制原则 评价机制实施方法与保障

一、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构建的意义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从中点拨、引导。如此的课改显然是颠覆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其压力与难度显而易见。但课改势在必行,我们不得不改!于是,各大学校、各个学科顶住压力、各显神通,想想到现在为止也有几年的历史,而反观其效果,表面化和形式化的倾向比较严重,未能达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具体表现在:

1、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爱举手,更不爱发言,教师说什么就埋头写什么,甚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味道。

2、合作探究环节比较混乱,学生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要讨论什么。并且在这个环节,部分学生借机聊天,讨论与本课无关的内容,给课堂质量带来较大影响。

3、学生对本课的目标、重点和要求把握不准,在自主学习环节

针对性不够。

4、学生对小组的得分和教师的评价抱无所谓的态度,集体荣誉感相对缺乏。

5、部分学生太在乎小组的分数而发生争辩,甚至对老师的评优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课堂秩序与课的正常进行。

6、缺乏必要的小组激励与评价机制,组员的发言、讨论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表扬,因此学生对课改失去兴趣,课堂氛围也表现得不活跃。小组合作学习,本意是锻炼学生的自学、表达、合作的能力,但出现以上偏差,除了教师研究学生、研究小组、研究教材和研究教法不够以外,完善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缺乏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从课堂上学习小组和学生个体的表现来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希望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使课改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声音大气来,让学生真正做回课堂的主人。

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内容

由组长对本组和其他组员进行考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避免组长的不公平评价,可以在各个组中进行交叉考评,并且每周实行不同的交叉顺序。每节课后,组员可以到相应考核组长处核对上堂课的考核情况,尽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并且每天到本组考核表上签上组长的名字。本表上记录的违纪情况,一定要严肃处理,记录到个人操行评定中,并计算入本组的总分评比中进行公示

此表由学科班长真实记录每个学科的评优情况、同学们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并提出自己的改进办法,每天交由科任教师签字确认,以便老师掌握本科的学习情况。本表评优一次计1分,纳入考核中进行计算。

此表中,学科评优积1分,学生发言一次积0.1分,违纪根据操行评定扣分乘以1/10计入最终的总分计算,最后根据总分进行排名,由各学科班长、考评小组和班主任签字确认。

三、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原则

合作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更要有利于班风、学风的形成,以及小组的健康发展。所以,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我们应把握原则:

1、评价要及时:考评表下发时,要强调小组考评和学科考评的及时性,即每堂课上要实时、真实地记录每组的发言、讨论和违纪情况,以及每学科的评优情况,下课后及时核对签字,不能出现下午补登上午的评优发言情况。

2、评价要公平、客观: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关注细节,区别对待学生的举手发言,做到每组发言数量的公平、质量的保证。评价时要从班级整体出发,客观把握制定的评价标准,要让每个学生都心服口服,保证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3、评价要多元化:评价始终要围绕班级班风学风和学习小组的健康发展而进行,而班级的组成是学生,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评价不应局限于学习成绩,还应加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素质的修养、体育艺术的发展等;评价的主体也不应局限于科任教师、班干部,还应包括班主任、班上的所有学生。

四、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实施方法与保障措施

要使一个评价机制长久、有效地运行下去,我们必须采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鼓励、监督这个机制的运行,同时我们要在运行中不断地思考总结,不断地调整改进,以更好地调动学生,顺利地开展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1、实施基础: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性格普遍比较内向,心理素质较弱,所以学校、班级应注重学生性格、胆量的锻炼,比如多组织一些班会活动、演讲比赛、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以调动学生兴趣,活跃班级气氛,让学生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形成自信、竞争的意识。

2、实施办法:学习委员每周将表

一、表

二、表三发到各学科班长和组长手中,周末由考评小组统一核算结果,并将结果上报班主任处存档;为了避免组长在记分过程的失误或是作弊,每周应交叉考评,并不定时更换考评顺序。学科考评表中,每节课的小组评优得分应有任课教师在相应位置签字确认。

3、保障措施--监督:本机制的实施,需要有效的监督才能突出公平。因此,应激励全民参与,相互监督、相互举报,凡是被举报弄虚作假经查实的,要坚决处理,可以根据情况严重性进行扣分或者一票否决制。

4、保障措施—激励:评价机制的制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评价的结果也要结合学生的切身利益让其产生效果,否则学生就会对此机制不屑一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评价的结果可以与学

生的操行评定、清洁、评优、综合素质等项目挂钩,还可以对表现好的小组、个人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五、结束语

6.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篇六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政治课教学评价应立足于引导教师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重视个体差异,关注成长历程,重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学评价体系。

一、亟待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改革

1、教学评价内容要多元化

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内容应改变过去偏重政治理论知识的单维评价,强调对学生基础政治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内容的多维评价。教师在平时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认知态度、行为习惯、情感变化、意志品质、交往与协作能力等,并把这些纳入评价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辩证思维方法评价学生,促使学生在自身内部进行整合,做到知行统一,表里如一,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2、教学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学生通过自评、生生互评,有利于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增加自我意识、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认同评价结果,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发挥评价的作用。其次,家长参与评价有利于家长走近教学,改变观念,可增进对子女了解,也形成家校的教育合力。

通过学生、家长、教师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能够比较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及其他情况,有利于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了解,培养学生的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懂得感恩和承担责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3、评价标准要多样化

以往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是活生生的充满个性色彩的动态过程,可以说很多所谓的“差生”是由于我们的评价标准单一而“制造出来”的,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教学评价度,强调对评价对象人格的尊重,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教学评价标准

应采用多层化,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应该明确“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4、在评价方式上多元化

在学习评价中加大实践活动的考查力度。当前社会实践活动是政治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里说的实践活动,既包括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社区服务、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观看电影、撰写小论文等,又包括学生在课堂上、校园内参与教学的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的活动,如参加辩论赛、模拟扮演、收集资料做课件、办展览、出黑板报等。只要是学生在深化认识、提高能力、转变情感等方面去做,都应视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是一种更直接、更真实的评价,它能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和真实情景来表现他们的学习成效,既能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能揭示出学生的态度、责任心、合作精神等。

5、调整评价视点,重视学生对教学评价的参与。

过去评价教学的视点聚焦于教师,评教师怎么教;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应该把视点聚焦于学生,评学生怎么学。看学生怎么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看学生的参与程度,既看参与的深度,又看参与的广度;看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探究式还是被动式,探究的程度如何;看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不仅看知识的含量,更要看知识的整合程度和迁移程度;看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感受,以及对教学的认可程度、愉悦的程度。在这一点上,我校每次考试结束后的评教评学,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以此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6、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让学生多样化发展。

新课程主张教学评价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个性差异,存在着不同发展水平。在实践中,我们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在评价标准上多元化,抓好对知识、能力的单元形成性评价,并着重抓好单元测试后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对尚未达标的学生实施个别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教学,同时有计划的设置选做题,增强题目的选择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来做。让不同的学生获得

不同的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现今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的不足

1、评价内容多纸上谈兵,忽视实践内容和德教功能;

2、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机制;

3、评价标准硬性化,不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7.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篇七

一、道德评价对象

道德评价既是道德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又是为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服务的。学生是道德活动的主体, “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因此, 作为一个基本的手段, 在道德教育的体系中, 道德评价必须始终围绕学生和实践这两个核心。这两个核心的确立, 意味着解决了在道德教育体系中道德评价的对象问题。“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我们就不能适当、合理地进行道德评判”。艺术职业教育不仅要加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还要突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艺术高职道德教育中的道德评价机制, 使艺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等特点, 还要有高尚的艺术道德素质。高职艺术学生的职业价值是在舞台上展现自己, 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出现在公众面前, 而他们的言行举止又发自他们内心的道德素养。不同学生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一样, 内在的道德水准也有差别, 因而了解艺术高职学生主体的特性是开展道德评价的第一步。哲学上的主体性是指实践与认识活动中的实践者、认识者或行为者本身, 德育中的主体性是哲学主体性的延伸。艺术高职学生道德主体是一般主体的特殊表现, 包括艺术高职学生个体、群体与类道德三个层次的主体, 其中个体道德主体是基本。道德教育的道德评价范围必须严格限定在这样一个范围, 否则就会误置道德评价的立场, 进而产生诸多不必要的道德争议与冲突。

二、道德评价形式

一般来说, 道德评价有自我与社会两种道德评价形式。艺术高职学生的道德评价首先是学生个人的, 然后才是道德教育体系层面的。两者所评价的都是发生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尽管这种行为广泛而多样, 但两者所评价的是大学生生活与实践中那些具有道德意义, 有利或有害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同一般的道德评价一样, 两者的道德评价以舆论、习惯、信念等方式实现。一方面, 它使道德教育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为艺术高职学生的内心信念, 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与品质;另一方面, 又使艺术高职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品质外化为一定的道德行为, 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 实现道德从需有到应有的转化。通过这种良性互动, 使这种道德评价与艺术教育的观念在学生主体中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并用以调节学生与道德银行之间的关系。这种调节一旦产生作用, 就说明艺术教育的道德观念发生了作用, 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未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被学生认可以前, 都属于他律。要实现道德规范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必须通过道德评价来实现。在艺术教育体系里, 作为基本的手段, 道德评价的过程就是向艺术高职学生推行、宣传道德规范的过程, 也是学生接受道德要求的过程。

三、评价标准及其检验

在道德教育体系里的道德评价标准上必须坚持实践与效果的有机统一, 英国学者穆勒认为, “功用主义的伦理学家主张动机虽与行为人的品格关系很大, 但与这个行为的道德性无关”。不同的社会, 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阶级, 历来有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欧洲中世纪鼓吹人的道德修养途径唯一正确的就是信仰神, 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却提出了知识就是美德的命题。道德教育体系里的道德评价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前提下, 侧重道德评价的实践性与效果性, 因为实践性与效果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定社会与阶级的道德和规范总是依附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力水平直接体现着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水平。道德评价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反映, 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只能接受实践与效果的检验。

在道德评价体系里, 这种检验如何实现呢?一般来说, 它可以通过行为监督、价值导向、精神聚合、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等多种途径。前四种是属于他律性质的, 他律性道德评价是道德评价的主要手段。在道德评价里, 以艺术高职学生艺术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德才兼备为标准。艺术高职学生的道德表现是他的才艺表现的价值导向与精神聚合。没有道德内涵的表演只能是艺技, 而不能是艺术。艺术高职教育追求通过艺术道德这种价值导向影响学生主体的内心信念, 通过内心信念的增强, 培养学生主体的艺术道德习惯。

四、多元化道德评价方式

道德多元与标准多元也带动了艺术高职道德教育中道德评价方式向多样性转变。现代道德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性与他人。因此在进行道德评价时, 就需要评价者进行换位思考, 也不能离开被评价者所处的环境与条件。

艺术高职学生道德非对称性也促使道德评价多元化。因为道德接受具有选择性, 不是道德教育的照单全收。“不可能像传递一种科学只是那样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对方”。道德的开放性结构, 增加了道德的不确定性, 这也促使道德评价走向多元化。“人生的困惑与奋争, 理想的冲突与搏斗, 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历史的迂回与前进, 价值的扬弃与重建, 既造成了‘生活’意义的色彩斑斓, 也造就了‘生活’意义的扑朔迷离”。艺术高职学生道德的不确定性特征凸显。除上述以外, 我们在以道德的名义进行评价时, 评价的往往是某个人的具体行为, 但这个行为并不能确定这个人的道德性。因为在这里可见的是道德行为, 而道德的品质却远非你看到的那么简单。这也导致了道德评价的多元性。

因此, 在艺术高职道德教育里, 多方评价是践行德才兼备理念的实践基础, 是使道德教育原则与规范发生作用的标杆, 是使原则与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因此, 它在评价对象上, 必须以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作为评价对象, 必须以善恶标准作为评判的一般标准。

然而, 要做好多方道德评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的困境在于道德评价主体与道德价值主体既可能统一, 也可能不统一;多方道德评价手段在认知上既可能统一, 也可能不统一。尽管做好多方道德评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艺术高职学生道德的多元化、不对称与不确定性已经说明了多样化手段的合理性。尼采说, 上帝死了, 因此我们必须重估一切价值。笔者认为, 时代变了, 艺术高职学生的道德观变了, 道德评价的手段与尺度也必须跟着发生变化, 而正是这一点, 是艺术高职道德教育中道德评价根据的内在构成。

参考文献

[1]肖雪慧.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N].光明日报, 1986-02-03.

8.英语教学中评价机制的作用 篇八

关键词:教学评价;学习兴趣;创新精神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导向作用的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不断进步。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学生的评价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效果,同时也要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标准和谐的统一。”这样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创新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评价的理念、目的、内容、标准、方式和手段等无一不对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科学的评价能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度反思。要达到形成性评价,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原则。

一、教学评价的针对性原则

传统的作业布置具有统一性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过程,会出现照顾了高分生,低分生就“吃不了”,反过来,照顾了低分生,高分生又“吃不饱”的现象,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体现针对性,即可避免上述现象。采取把提高能力的题目分配给高分生,从多方面激发他们潜力和兴趣,而对于低分生,选择降低作业的难度,布置关于巩固基础知识的内容,同等条件下减少作业的量,甚至可先分析评讲,再让他们做作业。只有这样,全班学生领到了都力所能及的任务,完成的效果都很好,也就都能得到满意的评价。

在课堂的提问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学生在学习中会存在智力、兴趣、态度、语言能力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根据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有针对性。比如,对班级低分生,给他们难度偏低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总会给出类似于“Very good,you are clever!”等的评价语。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 It doesn’t matter.”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也有助于消除英语学习当中的畏惧心理。而对高分生,我则提高要求,如课后要多做能力考查题,增加阅读量等。这样调动了低分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发了高分生的创造性。

二、教学评价的人性化原则

在以往的作业批改过程中,学生不参与作业质量评价活动。这种做法导致教师埋头于大量的作业批改中而没有充分的时间潜心钻研教材、教法。学生因大量的作业叫苦连天,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新时期高中英语教学的人性化原则在此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以下较为人性化的做法。

1.學生自批

为了使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把批改的部分权力下放给班级的学生,使批改作业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思考、自我探究的过程。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对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有着重大作用,学生会逐步地由被动、消极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创造性的学习。

2.学生互批

在学生互批作业这一环节中,学生都能做到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反复思考,细致检查。学生在批改别人的作业时,会把自己的做法和答案与别人的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就使自己正确的东西得到进一步强化,错误的东西得到进一步抑制。实践证明,这种互批作业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师生共批

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同时也是涉及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和全员互动等多种互动形式,是互动步骤的统一体。所以,英语作业的最佳效能也应多方向、多角度化。尤其是考试中的书面表达和学生的写作作品,我都要找学生面批,一一指出其中的优缺点,及时表扬,适时指点。此时完全能深切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因此他们更能记住教师说的话,更能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成长。这也符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上所提出的: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特点。

评价的作用是积极的,评价的方式也是多样的。除了以上教学常规的评价形式外,还可以包括日常学习笔记、考试纠错记录、答题经验技巧、测验成绩以及在问答、朗读、游戏、比赛、会话表演等活动中的表现。总之,不论以何种方式,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都应以课程目标及相应级别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以确保达到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9.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篇九

[摘要]根据机制设计理论,好的机制应同时满足信息有效和激励相容两个条件。但在委托代理关系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极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不良后果,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教师教学评价中,可以通过信号传递、合同筛选、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等方式,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有效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把学校整体目标与教师个人目标融为一体。

[关键词」机制设计;委托代理;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教学评价

在组织资源中,人永远是唯一能动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无论何种组织,如何选好人、用好人、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引导和促使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作出最大努力,都是有效实现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任务的中心工作。I时于学校而言,同样面临上述问题,也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由赫维克兹创立、马斯金和梅尔森进一步发展的机制设计理论,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思路,并因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本“文运用机制设计理论的有关知识,从分析委托代理关系下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问题人手,指出由此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后果,最后从信号传递、竞争上岗、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几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好的机制应同时满足信息有效和激励相容两个条件

所谓机制设计理论,主要是研究“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能否设计一套机制(游戏规则或制度)来达到既定目标,并且能够比较和判断一个机制的优劣性”fzl。在不同的经济机制下,存在着不同的信息成本、不同的激励反应,进而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在经济学文献中,经济学家通常认为一个好的经济机制应同时满足如下三个要求:它导致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有效利用信息及激励相容。这些要求是评价一个经济机制优劣和选择经济机制的基本判断标准。具体应用到某一个组织,除了实现特定目标外,好的机制应同时满足有效利用信息和激励相容两个条件。

二、委托代理关系下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尤其在委托代理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信息不对称

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数量和质量不相同。在经济学中,信息指的是“有关某些事物的一些信息或知识”。它可以分为公共信息和私有信息两大类。其中的公共信息是指“双方都知道的信息”;私有信息是“一方知道,另一不知道的信息”,或者“一方知道的多,另一方知道的少的信息”。比如通常所说的“知人知面不知心”,这里的“人”、“面”便是公共信息,这是双方都知道的;这里的“心”,便是私有信息,各自心里怎么想,只有自己知道,而另一方不知道。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主要问题是签约前的不讲真话和签约后的不守诺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信息经济学可以称之为“如何让人讲真话、如何让人守诺言”的学问。

(二)激励不相容

所谓激励相容,是指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利益和目标直接一致。而激励不相容,指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和目标不一致。比如委托人希望少花钱多办事,而代理人则希望多赚钱又不要太辛苦。代理人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是受利益驱动的,他们倾向于采取自己利益或效用最大化行动,而这种行动,又经常不利于委托人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如果不解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激励不相容问题,就会产生极大负面影响。比如雇员会发现减少工作努力程度,同时却又可获取全部工资,对于自己是有利的。一个组织,如果有相当比例的雇员处于这种偷懒或者敷衍状态,那么组织目标的实现,也就是一句空话。

三、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可能导致的后果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讲,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其他人的所有私人信息,从而极易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这也是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所导致的两个严重后果。

(一)逆向选择

所谓逆向选择,是指签约前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拥有信息少的一方作出不利于另一方的选择,导致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通俗地说,就是“好的或优秀的没选着,偏偏选中了差的或劣等的”。比如在人才招聘市场上,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雇主拥有的信息少,雇员拥有的信息多:每位雇员都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雇主并不清楚,只是大体上能估计出雇员的平均能力。这样,雇主在给雇员工资待遇时,就没办法给不同能力的雇员以不同的工资,只会按平均能力来支付工资。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力高于平均能力的雇员,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只值这么多钱,去别的单位,待遇可能会更高些,因而通常会做出跳槽的选择,以谋求更高的待遇。这也是现实生活中,人才之所以流失的重要原因。这样持续下来的结果,流失的往往是那些能力比较强的人―因为能力强,在别的单位能获得更高的待遇;剩下来的,往往是那些能力比较差的人―因为能力差,即使去了别的单位,待遇可能差不多,或者更低,还不如干脆留下来算了。

(二)道德风险

所谓道德风险,是指签约后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拥有信息多的代理方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以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侵犯拥有信息少的委托方的利益,而委托方又不能观测到会给自己带来风险的代理人的`这种行动。

四、机制设计理论应用于教师教学评价的途径

机制设计理论的中心任务,就是研究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条件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为此,首先要将不同能力的人区别开来,避免逆向选择现象的发生;其次要根据“能力一岗位”匹配原则,按每个人的,能力模型和能力水平(能级)将其安排在相应的岗位上,使员工的能力与其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之间建立良性匹配关系;最后要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估制度,根据不同岗位员工的不同贡献,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实现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激励相容。

(一)信号传递

解决签约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信号传递,即信息劣势方采取措施诱使信息优势方发出私有信息;或者信息优势方主动向信息劣势方发出自己的私有信息。以上两种途径,都能消除信息非对称状况,从而规避逆向选择的风险。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斯宾塞(MichaelSpence)对信号传递模型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迈克・斯宾塞的模型里,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有关雇佣能力的不对称,雇员知道自己的能力,雇主不知道,如果雇主没有办法区别高生产率与低生产率的人,在竞争均衡时,不论是高能力的人还是低能力的人得到的是平均工资,即我们熟知的吃“大锅饭”。于是高生产能力的工人得到报酬少于他们的边际产品,低生产能力的人得到的报酬高于他们的边际产品。迈克・斯宾塞证明:在上述情况下,虽有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中具备信息优势的应聘者,可以通过教育投资程度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而雇主根据这一示意信号,便可以将不同能力的人区别开来。因为一般说来,高能力劳动者,由于素质高,接受能力强,因而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低,通常愿意选择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而低素质劳动者,则反之。这样,高能力劳动者通过显、示更高的教育水平,就向雇主传递了关于自己能力的信号,雇主可以根据不同教育水平中所包含的能力差异信息,对各个雇员的能力做出判断,并做出合理的安排,比如给予不同的待遇。

(二)合同筛选

除了已有的学历、职称、科研成果这类信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逆向选择现象的发生以外,根据信息甄别理论,不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还可以提供若干个交易合同,供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选择,后者根据自己的私人信息选择一个最适合于自己的合同。这样,不具有私人信息的一方,便可以通过调整合同“筛选”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或者说,诱使拥有私有信息的一方显示其私有信息。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拥有信息优势时,人们并不总是说谎或行骗。只有在这么做可以从中获利时才‘有撒谎的动机。具体到学校和教师之间,除了根据上面提到的教育信号来识别以外,竞争上岗也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能将不同能力的教师区别开来。对于教师而言,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岗位,就如同不同层次的教育一样。比如同样的岗位,高素质的教师,干起来可能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低素质的教师,干起来可能会焦头烂额,很是吃力。还比如不同的岗位,高素质的教师,可能会主动接受难度高、强度大、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而获得更高的待遇;而低素质的教师,则往往因为能力有限,通常只会接受难度低、强度小、比较容易完成的工作,并因此获得较低的报酬。

(三)目标管理

既然组织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设立的,那么无论是信息有效、激励相容,都是为了更好地促成组织目标的实现,因而都是处于手段层次上的。所以著名’企业战略专家姜汝祥博士反复强调:“请给我结果”;“要结果,不要理由”;“结果第一,理由第二”。原因在于倘若目标未能实现,那么任何原因、理由和借口,都是第二位的,因为相对于过程和手段来说,结果要重要得多。同样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目标必须是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的,为此必须对目标进行分解,细分为可操作的子目标。

学校目标可分为总目标、院系目标、科组目标和教师个人目标。在制定目标程序上,学校首先要结合实际,先制定出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的总目标,让教师看到学校的发展前景,以此激发老师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后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到院系、科组和个人,形成子目标,同时确保各个子目标的完成,能充分实现总目标,并使上下各部门对各层次目标取得认识上的一致性,据此确定工作方向、工作内容、工作重点,以及为达到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等等。最后根据预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也可以将不同素质、不同能力的教师区别开来。

(四)绩效考核

如果说签约前,学校可以主动根据信号传递将不同能力的教师区别开来,或者通过竞争上岗的形式诱使教师传递私有信息的话,那么签约后,则可以通过目标管理来实现。但仅仅委托人就可以设计一个激励合同,使代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这就需要在推行目标管理的基础上,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将教师的报酬与其任务完成情况挂钩。

实际工作中,学校管理者应根据学校一定时期内要达成的总目标和各个子目标,建立不同岗位的绩效指标和相应的绩效评估制度,并通过绩效沟通和与奖惩相挂钩的形式,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确保各个子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实现学校总目标。当然,学校绩效考核机制设计框架中,还应包括与之相关的配套制度和设施,如人才选拔制度、岗位设置制度、绩效评估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培训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

★ 小学体育教育质量提高途径及策略论文

★ 浅论如何提高航海类高校成人教育质量论文

★ 运用电子白板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 提升学校内涵 提高教育质量

★ 怎么改变气色?提高免疫力?

★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与成效

★ 改进学术评价机制任重而道远

★ 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 教育质量亟待提高

★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论文

上一篇:师德师风学习阶段总结下一篇:四年级状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