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使用教材策略

2024-08-24

教师如何使用教材策略(精选10篇)

1.教师如何使用教材策略 篇一

思品课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如何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老师谋划教学策略了。

思想品德课要求我们应当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题的生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使学习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因而教学策略的谋划就必须围绕此目标来进行。

思品课的教学面对的是各不相同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道德经验水平,要促使他们的道德认识、情感以及态度行为发生变化,促使他们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性和养成,我们思品课教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那我们思品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通过这次远程培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准确地把握教材,这是必要的前提。思品课要认真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思品课教师只有找准三者之间的连接点,依据课标和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做到“心中有课标,严重有学生”。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资源的设置要适合学生实际情况,同时要考虑不同班级的学生的差异性,使学生从整体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应有的知识和技能,使教材达到最优化。

其次,要谋划教学策略,这是教师最富个性的创造。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具体到教材本身,就是谋划教学策略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富有个性的教学策略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做支撑。品德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不但能补充完善丰富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识,这也是课程的核心理念。例如,在学习《我的家乡》这一单元时,大家就应该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去组织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可以开展“家乡的生产劳动”、“家乡的土特产品”,“家乡的变化”等主题的活动,使这一单元的内容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更有自己的特色。

三、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精讲少讲,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可以设置一些高于教材的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去查阅资料,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让师生共享学习成果。

四、是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依据学生情况和课标要求,灵活处理教材,设计出颇具特色的教学环节,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总之,思品课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素材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同时,也要求我们思品课教师通过各种形式促进自身专业化和自我德行的成长。

2.教师如何使用教材策略 篇二

英语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 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应当认真钻研《英语课程标准》, 熟悉新课标对高中英语知识所提出的要求, 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教材只是知识的一种载体, 教材的优点是标准、规范, 但这种规范往往会约束教师的创造性, 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地“教”教材, 而不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来全面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 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涉及教师自己要驾驭教材, 那么教师如何处理教材, 做到把课程知识与社会相结合,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开拓学生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呢?本文以高中英语 (人教版) 为例,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阐述对处理教材的一些做法。

二、正确处理和使用教材的具体措施:

1. 提高自身素质, 正确认识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新课标要求教师尽快领会新大纲的精神, 改变传统的讲解者的角色, 改变教学观念, 牢固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 提高自身素质,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学习上, 以学生为本, 在熟悉新课标、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大胆进行课堂教法的改革尝试,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教材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一种考验,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形势下, 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全新的教育理念, 加强教材培训, 多参与教研教改活动, 加大学习的力度。

2. 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这一精辟的经验之谈, 既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又阐明了引用已有知识为桥梁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 而且还鲜明地体现了教学中知识迁移的规律性。我们处理教材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 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新知识总是从旧知识中引申发展而来的。如完成式是教学的重点, 学生学习的难点, 讲过去完成式时, 借助time line先复习现在完成时的用法, 用线型图来讲解, 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 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3. 补充教材

补充教材并不改变教材原有的内容, 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教材。上课之前, 积累丰富的课程资源, 掌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材料, 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较彻底的理解, 只有学生已经懂得并记忆的东西才能成为学生的心理财富, 这样在上课之前, 教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英语作为一门工具学, 科除了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较广博的世界人文地理知识。高中英语第一册 (下) 17单元阅读Alone in Antarctica pre-reading部分有这样一个问题, Why do polar bears never eat penguins?课前给学生这样的任务:“同学们到网上或借助工具书找出有关企鹅的知识, 并利用课余时间讨论, 找出答案。”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企鹅生活在寒冷的极地, 可到底在哪一极, 一时真答不上来, 通过这样一个任务的设计, 使课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高涨。信息时代的快速变化让教师意识到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会借助媒体、工具书、参考资料解决碰到的问题很重要。“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这样学生在走出课堂后会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拓宽知识面, 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更新教材

依据教材超越教材, 教材有时也有自身的缺陷, 如它不具有及时性的特点。更新教材是补充教材的的一种形式。它意味着教师用新的教材替换部分教材的内容。而补充或更新, 都必须以维护原有的教材为前提。教学中注重利用有生命的文章, 有高品位的文章、有情趣的文章的欣赏和学习,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课堂教学已经不仅是通常说的“老师有一桶水, 给学生一杯水”的概念, 还要引导学生去寻找到水的源头。

高一英语第一册 (上) 8单元阅读The Olympic Games最后一段的内容In 2008, the 29th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in Beijing.To make it the best ever games, the capital city will make several big changes.New buildings and sports venues will be built.More trees will be planted and new roads will be built.The people of Beijing, and of the whole country, will be preparing to light the Olympic torch to welcome athletes and sports fan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每个句子都用一般将来时, 对于现在来说, 奥运会已成为过去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过去, 把握现在, 紧跟时代的步伐, 给学生的学习不断注入新的血液, 引导学生从过去和现在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部分内容, 既要学习原教材内容, 又要站在现在去学习它, 把每个句子变为过去式。这样的结果同学们都非常满意, 他们从不同的时空来进行对奥运会的描述, 语言运用能力和知识的拓展都有很大的收获。

5. 优化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面对教材容量大、课时有限的现实, 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有些教师抱怨课时少, 教学量大, 他们的教学效率很低。为此我认为教师在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 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就可以避免因为担心时间不够而完不成任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 提高课时效率,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容量。比如, 在英语高考总复习的教学过程中, 课堂气氛最沉闷的是语法教学, 教材中缺乏生动的实例现象, 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 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习效率有所提高。因此, 教师可以自制多媒体课件, 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 利用PowerPoint、Flash和录音等综合因素, 让学生归纳和总结, 从而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语法操练中解脱出来, 在实践中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也顺利达到了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6. 注意知识网络的形成

即将有关材料归纳成为一个体系。教材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构成一个体系, 标题则是这个体系的中心, 教材的所有内容都为这个中心服务。每个子目则是这个体系的分支, 同时又自行构成一个小体系, 又有若干内容为这一小体系服务。在处理教材内容时, 要理顺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 适当调整, 灵活处理, 做到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逻辑严谨, 使之构成一个严密科学的系统。现将The Olympic Games这一节的结构用网络型结构来处理, 使教学系统化, 学生学到一个教学内容的完整结构, 学到的东西知识化、系统化。

摘要:本文提出中学英语教师正确处理和使用教材的必要性, 并从六个方面探讨了英语教师处理和使用教材的具体做法, 旨在和广大英语教师探讨如何充分高效的利用教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中学英语教学作贡献。

关键词:英语教师,处理,使用,教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数学教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篇三

关键词:教材;重新建构;教学互动;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72-01

教师要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但不应简单的照本宣科,而应努力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营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教材的“深加工”可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

一、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

大量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这为数学题材的“生活化”及“情景化”提供了可能,把抽象的数学材料“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例如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一个问题“已知圆的半径为R,现要求在圆中作一个内接矩形,问如何做法,可以使矩形的面积最大?”

我是这样设计问题情景:有一个圆形的桌面,现在要将它改造成为一个矩形桌面,问如何改造才能使桌面最大呢?(让学生用圆形纸片尝试操作)由于学生思考数学问题更倾向于依赖直观、具体的东西的支撑。因此,设计数学问题,使之“生活化”,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强烈而持久的心理动力,步入数学的殿堂。

二、重新建构适合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教材体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一提法似乎并不排斥接受学习、尝试学习等其他重要学习方式,显然,理性的提法应是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任何一种单一的学习方式,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窒息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基于这种理念,教师必须重新建构教材,以适合学生多种学习方式。

为此,在使用教材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师应充分评价数学知识的多种价值

书本上的知识以显性与隐性两种形式并存。以显性的数学知识(数学事实、基本的数学概念和用数学科学解决问题的必要技巧)为载体,渗透隐性的数学。隐性的数学集中反映为具有数学元认知作用的各种思想方法,具有智能价值的数学思维过程以及具有人格建构作用的各种数学品质。显然,从学生的自能发展来看,“隐性数学”比“显性数学”更为重要。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教育价值,重新构建教材的结构,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性。

2、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认知规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认知特点去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重新设计教材结构,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建构”。

例如教学“函数概念”时,我的做法是:

(1)让学生阅读教材,初步认识函数的概念(自主学习)

(2)教师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函数事例,使学生对函数概念加深理解(接受学习)

(3)学生举出生活中函数的具体事例,灵活运用概念(体验学习)

三、教与学互动,促进教材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推进的,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教师预定轨道进行,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重要的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问题,尤其当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充分发挥时,教学过程远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必须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资源,开发教材,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锐角三角函数”时,学生提出钝角有没有三角函数值?为什么?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各种怪念头,加以正确引导,有的甚至可以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开出创造之花,结出创造之果。

四、拓展教材的时空局限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如何拓展教材的时空局限,盘活教材,引导学生广泛地、多方位地获取知识信息,应用知识信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后,可以组织学生测量学校的建筑物、旗杆、烟囱的高度等。当学习完“统计初步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设计“某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交通阻塞的原因及对策”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访问、获取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完成课题研究。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教材的知识得到了应用,个人的能力达到了发展。

2、合作学习,共同提高,拓展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学习更新的知识,获得更实用的技能。新课程数学教材中的作业是新教材的新增亮点,是研究性学习的简明形式,它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合作精神、科学态度、创新意识等,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综合应用的拓展素材。

例如新课程高中数学教材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中结束部分的实习作业“了解函数的发展历程及其广泛应用”就比较清楚地表明了实习作业的目的是了解函数的形成、发展的历史,体验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实践中把这一拓展素材作为一次课外作业,以小组形式去完成,教师有效地进行评价,比较出各小组的优劣。各小组为完成这一任务,就会去尽心尽力地完成每一个细节的内容,就会去阅读相关的数学书籍和浏览相关网站了解数学家们在函数方面的贡献,了解函数发展的历程,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听取别人的想法与建议,互相取长补短,形成统一的认识,并以实习报告的形式展现出来。体现了小组的整体力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的拓展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4.如何创造地使用新教材 篇四

如何创造地使用新教材

吉林省农安县小城子中心校 曲汉华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数学》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们的发展,反映未来社会的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新体系。此教材使用三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这才是一套顺应时代,适合素质教育的全新的好教材。它大大地放开了教师的手脚,为师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而且教材的形式与教学的模式同步,如试一试、量一量、实践活动等教材中的核心栏目,都为培养儿童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5.教师如何使用教材策略 篇五

泉州市泉港六中李晓阳

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校进行了将近一年,作为实验区的一名基层教师,通过这近一年的教材使用与实践,明显地感觉到:新语文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老师的自学和创新;但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将是一大考验----------对教师的备课量及能力要求相当高;而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恐怕将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因能力较低、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差而感到无所适从。

一、新教材文美意丰、删繁减难,易激发学生兴趣,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新教材选取新文、美文,大大吸引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教育学生“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忆读书》,引发学生产生感情共鸣的《我的老师》以及《美猴王》、《犟龟》、《山中避雨》等。这些文章文质兼美,生动有趣,贴近生活,教益丰厚,且题材广泛:社会风尚、校园文化、家庭琐事、科技生活无不反映,体裁多样:散文诗歌小说童话科幻故事尽收眼底;时代性强了,可读性强了,与学生实际生活近了,因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课后习题的设计既重基础,又重灵活,激发了学生思索的兴趣。同时,“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新颖、活泼,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新教材设计了“说特征,猜同学”、“采仿任课老师”等较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由于各种活动趣味性、实践性强,又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因而更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

二、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

新教材降低知识难度,强调基础,减轻理论知识的繁琐记忆,注重实践,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同时,新教材的使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力地促进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进行主动、自觉的学习。因而主动性成为这种学习方式的一种特征。新教材有力地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逐渐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新方式。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对旧教材而言,新教材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要求学生以自学为主,不需作过多的分析,主要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朴素、优美的语言魅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认识文章选材典型的特点。课后习题也由原来的八个减为四个,而且侧重于学生的感情体会。这样的设计编排,极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出现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执教”、“模拟生活”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

三、新教材体例清晰,重点突出,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便于教师理解和使用,更利于教师创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便于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意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明显转变,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

新教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广阔空间,教师便有机会能动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情境、激情引趣”,“转变角色、引导示范”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如《美猴王》一课,由于根据名著《西游记》改编的各种动画西游记,连续剧《西游记》更是老少皆知,家喻户晓,完全可以让学生来讲故事,而教师不必代劳,只须点拨。这样学生都会兴趣盎然,积极而又愉快地投入学习中。

当然,由于新教材在教学上较灵活,教师的备课量就增加了不少,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因课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考虑不同的教法等。

四、反思、商榷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东西。比如,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研”要求学生课外应自觉学习,课内才能积极发问,才能做到课堂上的深层次的“动”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回答问题。然而,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根本就没有完成小学的教育而升入初中,能力较低、基础薄弱,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后天不补”。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就连简单的回答问题都不能,更不用说深层次的动。比如在一班,往往一堂课下来,学习较好的同学会觉得很轻松,上课气氛非常活跃,一节课很快就过去,并且受益非浅。但仔细思量一下,其实一节课就是这些能自觉、认真地读书的学生的专利,甚至是表演,而另外的那部分同学的学习效益恐怕就不如人意了。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不乏有社会因素。曾经有家长打电话来,说“我的孩子身体较弱,头脑不好,你们不要对他那么严格。他都不会了,你们还不多讲点,却来提问。”当然,这样的家长毕竟是少数的,但起码看出社会对课改知之甚少。其实,这样的上课情况并不单单在一班出现,在其他学校也一样。前阶段在民族中学、山腰中学、美发中学听课时,发现几乎有这样的共同点:上课时被提问到的人次很多,但重复不少,真正被提问的同学不多。因此,如何调动各方面的因素,使另外那部分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恐怕是问题的关键。

由此,我想新一轮的课改在农村是任重而道远,如何能够使另外的那一部分同学学有所得还有待于慢慢去探讨。

6.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数学教材 篇六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有收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作为教师要深刻的懂得: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敢于跳出教材。教师不是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是合理的开发者,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而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下面我谈谈从圆的认识教学,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一. 感悟画圆方法,建立圆的动态表象

在下乡视导中,我随堂听了3节圆的认识,在学习画圆步时老师们都采用根据书本的插图采用演示指导法教这个环节,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原因是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画圆的过程,没有对教师的演示过程产生深入的思考。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画圆,并在画圆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形成圆的这条曲线的特点,改变了以往的因画圆而画圆的纯技术层面的教学。我进行了如下指导。

同学们,你们能画圆吗?准备怎么画?(用圆规画)试一试,展示学生失败的作品问:这是怎么创造出来的?说说看可能出现的情况:在画圆的两脚的距离变化了;中心点移动了;画圆时没有一次画完;画圆时没有用手捏住把手进行旋转、、、、看来圆这个特殊曲线围成的图形不是随便能画出来的。那么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画圆的方法。

二. 体验圆的描述,形成对圆的概念认识

人教版教材的56页例2,是让学生通过剪圆,折圆,反复折圆来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而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让学生体验圆的描述,形成对圆的深刻认识。我认为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对圆的描述,让学生明白半径大小与圆的紧密联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请同学们画3个大小不同的圆,请同学上台进行描述,同学们可能把画的圆放在投影仪上一看就知道了。如果远在外地的爷爷奶奶想听听你对圆的描述,你能描述出来吗?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怎么来说。看来同学们对圆的描述困难很大,那么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两脚之间的距离小,画的圆小。两脚之间的距离大,画的圆大)。请同学们在每个圆上画出两脚之间的距离,同学们知道两脚之间的距离叫什么吗?导出半径,直径和圆心,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再提问,现在同学们能描述圆的大小了吗?试一试,指名回答,如画了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画了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元等,再同桌之间互相描述你画的3个圆的大小。

三.展开圆的想象,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

在以往的教学中,通过折圆,得出圆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半径,其实通过折圆是得不出圆的特征的,而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创新,可以运用极限的数学思想,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展开想象较好理解圆的特征。可以这样教学;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正方形,把正方形的四个角去掉,变成八边形,把八边形的八个角去掉,变成了多少边形,如果把32边形的32个角去掉,会变成多少边形,请大家想象一下,这时的图形越接近什么图形?(圆),出示演示过程,那么圆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呢?(无数条)真的有无数条吗?再演示正n边形接近圆时的直径与半径,再让学生想象圆有多少条直径,多少条半径。通过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圆的特征,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拓展圆的知识,加深对圆的深刻认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是数学课堂的体现和验证。我设计的练习尽量做到形式多样化,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作业层次化,同时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设计生活化的题目。圆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几组题:

1.基础练习:

①我会找直径和半径,58页做一做的第1,3题,②我会判: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 ),两端都在圆上的直线叫直径。( ) 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   半径1厘米的圆比直径2厘米的圆小。(    )③我会填:练习14的第二题,用表格出示,④我会画: 做一做的第二题。形式多样和具有层次性的练习,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拓展练习

①为什么草原上的蒙古包是圆形的?为什么绝大多数植物的根和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下水道的管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②老师带领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需要在操场上画一个直径是8米的圆,可是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画呢?请 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好办法。

3、创造性练习

在纸上画大小不同的圆,然后设计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4.人文与圆

用多媒体出示中国的阴阳太极图,中国人剪圆形的窗花迎接过新年,古代的赵州桥的拱是半圆形的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圆的美的魅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数学的兴趣学习,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7.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篇七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的“三角形”一章中, 我有这样一种设想:把“作三角形”的内容提到“三角形的判定”前面上, 先让学生有“手感”。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这样的教学, 事后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前一轮的学生好, 学生能够按照书上指导的方法进行画图和作图, 也能对图形的是否全等做出较明确的判断, 即根据全等图形的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 等等, 学生只要对两个通过作图得到的三角形进行重合比对, 就能从感性上先得知这样制作的三角形是全等的, 这为后面的理性判断三角形全等打下了基础。

对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 更加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是教学的辅助工具, 工具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时变一变, 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材的改变和创新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要尊重学生的知识建构特点, 以学生的知识发展为依据, 如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和思考问题可能会对学生更加有帮助。

例如, 我在教北师大版的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平行线》时引导学生先认识“三线八角”, 再认识平行线的性质。书上是根据直观的认识认识同位角, 我对同位角的“同”进行解释:同即同方位, 同侧, 同上或同下。我根据知识的统一性, 将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也一起认识到位。内错角的“内”是两直线之间, “错”是错开, 在异侧, 在第三条截线的不同侧, 如同一墙的一内一外;同旁内角的“同旁”是第三条截线的同旁, 如同在一墙的同边, 而内字依然是两直线的中间。我结合“看图与名称”的方法与学生一起认识这三种角, 对“三线八角”进行统一认识, 然后当节进行强化练习和巩固。这样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就简单了, 也更深刻了。在后来的练习和检测中, 学生对三线八角的认识比往届的学生掌握情况更好, 都能清楚地识别它们。这节课后, 在第二节课就八角满足什么条件时, 才会两条直线平行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做深入探索。从这次的教材的创新使用和组编, 给学生的思考与探索空间和时间宽裕了许多。

创新不是预设的, 而是一种启发, 一种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沉淀的发散, 是对学生当时的学习内容的一种直接判断, 是一种教学的灵感。

再如, 在教学方程应用题时, 我用打油诗指导学生的解题思路, 全诗如下:

解应用题之有法可依

三遍四遍题意现, 分析真现题中量。

设元找量列方程, 稿中已有等式现。

回头再审题意无, 方知方程妙绝伦。

耐心解题把式用, 我笑应用真简单。

其中关键是结合各种分析方法在纸上列出各量之间的关系, 把相关量表示清楚, 就会促使学生加快理解应用题的解题策略。教学中以它为指导思想, 以实际的解题为实践, 通过与老师的沟通, 学生很快就喜欢解决应用题了, 对应用题的畏惧感随之减少。

我觉得在教学时, 教学手段要创新, 要不断改善, 几个轮回, 都应用老把式教学, 会跟不上时代, 跟不上年轻一代的思想,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改革, 在学习中教学, 在适应中进一步成长, 同年轻人一起再成长, 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生命和活力。

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也是创新的一种, 对内容表达的创新, 创新只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有时可以适当地改变书上的参考答案。例如, 在七年级下册的有效数字教学中, 对学生很难区分的有效数字问题, 我改用科学计数法就很简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个容器中的液体体积为16.7毫升, 要求近似到十位, 书上给的答案是近似到10毫升, 就得到近似数20毫升, 这个数的有效数字是2。学生看完这个答案是很迷惑的, 没看前面, 看20, 认为是近似到个位 , 哦 , 是不对的。又在前面学过科学计数法, 大于10的可以用科学计数法, 我在教学时进行改革, 把答案写成2×10的形式, 这样看, 2就是有效数字, 且数值是20, 一下子变得清晰。

8.教师如何使用教材策略 篇八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材;整合;补充;自编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6-0074-02

有效教学是指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获得进步和发展的教育活动,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点。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为了使科学课程的目标不再是口号,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这就要求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路培琦老师曾说,“教材是什么,教材就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思路。你遇到这个素材和思路,要想办法达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因此你就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当成圣经来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教材当做一个例子来做,也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认识科学世界的一个例子。既然是例子,就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训练点,还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变化,因此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促进学生发展,解析整合教材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科学素养,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调整,必要时把教材拆一拆、合一合、改一改。

(一)调整单元顺序及课的内容顺序

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需要调整单元顺序。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在阳光下”,按教材顺序要排到10月中旬以后上课,这个时节变得昼短夜长,光线弱,不利于研究阳光下的影子、彩虹、物体温度等内容,因此,可把它调整到第一单元上。又如《怎样加快溶解》(教科版四年级上册)一课,活动一是通过肥皂的三个对比实验研究加快溶解速度的三种方法,活动二是让学生从吃糖的生活经验来理解、验证活动并得出的结论,这种活劝顺序安排有驳于科学探究的宗旨,我在教学时把吃糖活动放在教学开始部分,从吃糖的生活经验中获得感性认识,这有利于设计怎样加快肥皂溶解的实验方案,从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科学。

(二)改编教材内容

现行教材中,有些内容从本地取材有困难,或实验现象不理想,此时需要对教材内容做一些改动,例如,《油菜花开了》(教科版四年级下册)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花的构造,而学校周围没有油菜花,却有数棵苹果树,风把许多苹果花吹落在地,因此,我把课题改成了《苹果花开了》,我带学生到苹果树下观察苹果花,也达到了同样的教学目的。再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科版)一课,我把马铃薯改成葡萄,既省盐又省水,实验改用烧杯就可以做,也可以用桂圆、熟鹌鹑蛋、柑桔等代替马铃薯;再如,养蚕在本地很难开展,我把养蚕改成了养菜青虫、毛毛虫、蚜虫等内容,为了饲养更科学,还发动家长找资料,并选择不同的食物做对比实验,也达到了同样的教学目的。

二、联系生活实际,补充教材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仅要求教材不断更新,更要求教师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对现有教材不断调整、补充。为此教师要树立处处有资源的现代教育资源观,广泛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一)利用学校资源补充教材来源

学校科学教育资源分两类,一类是存在于学校环境中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实验室、阅览室、校园网、学校建筑、花草树木。另一类是存在于学校群体中的,如教师特长、阅历、学生智力上的发展差异等等。如果教师能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将会极大地丰富教材,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自然水域中的水》这一单元后,可以利用校园网、阅读室等资源了解更多的关于水的知识;又如在教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我们自己》这一单元;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医务室,让同学之间相互测肺活量、视力、听力,检查指甲、牙齿的卫生状况等,这些补充教材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历。

(二)利用社会资源补充教材

社会教育资源主要指存在于校园外的资源。它包括家长的阅历、职业背景、家养动植物、工厂、农田、企业等等。科学教育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资源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亲近自然、关注社会,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如在教《关心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时,我把教材改编成了课题研究的形式,让学生广泛运用考察、访问、参观、实验、测量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在学植物单元时,我把课堂搬进了农家的菜园地,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了菜园地的树、花、草、蔬菜等植物,还邀请家长给我们讲解。

学生在走出校门的学习中体验自然、体验社会,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科学启蒙教育面临着重大改革,未来教学不但要求教师会“教”书,还要会“编” 书,为此,教师不但要有课程整合能力,还要有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在实践中把教材提供的材料创造性地转化为课堂教学,才会适应面临的科学课程的改革。

三、把握课程标准,自编教材

新课改强调课程目标的落实,而对于课程的执行却给予了学校和教师很大的自主权,《科学课程标准》是编写科学教材的依据,因此围绕一个《科学课程标准》出现了多种版本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敢于对现行教材进行大胆的解析和整合,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编、改编、调整、补充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瞬息变化的信息。例如,上完《食盐在水中溶解了》一课,我让学生回家找出更多类似食盐的物质去研究,如碱面、洗衣粉、白糖等等。第二天,有个学生汇报时说,他在饮料中加入的冰块也“溶解”了,我很吃惊,从表面看“融化”和“溶解”在现象上很相似,但实际上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我自编了一课《融化和溶解》。再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活动三,让学生比较同体积清水和盐水的轻重,教材要求学生用称的方法比较,而学生想到了尝、烤、用鸡蛋看沉浮、导电法……有些方法是我始料不及的,对此我给予表扬肯定,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专门自编一课《清水和盐水的区别》,允许学生选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实验,这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9.教师如何使用教材策略 篇九

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教材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教材,另一个是如何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与钻研教材。

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因此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很好的使用教材,它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数学教学来说,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学生消化与巩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必得有一个过程,认真地阅读与钻研教材,是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措施之一。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一些法则、定义、定理及某些结论的叙述和概括,学生总不是一听课就掌握了的,但通过课后的认真阅读和仔细钻研教材,结合回忆教师的课堂讲解,一般能够加深理解,逐步学会用正确的数学语言去叙述它们,也能为灵活运用打下基础。加上课外作业及不断的复习,学生就能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了,即使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强,似乎听了课后就能掌握,但如果不肯在钻研教材上花些工夫,掌握也会是暂时现象。

2. 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解答习题是基础知识的初步应用。众所周知,只有在通过教师的教学和自己的钻研教材,牢固地掌握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以后,演算习题才会得心应手、迎刃而解;同时,教材上所列例题,一般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指导学生课后认真钻研例题,反复推敲,也能收到广开思路之效;特别是在学了一种新的方法以后,解题要点、书写格式等往往都需要以例题为样板,这样,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就更为重要了。

3. 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钻研精神。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独立钻研的精神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数学教材虽然也和其他教材一样,是根据教学大纲用科学的连贯的叙述来说明教学内容,但也有它独特的词汇、不同的叙述格式和语言特点,因此,必须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这不仅能大大减少接受新教材的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因而得到提高,同时,还为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创造了条件,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扩大视野,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教学脱离课本,例如有的教师叫学生合上教材听课,除了布置作业以外,从不利用教材,课堂上有些空余时间,往往只布置学生解答习题;学生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不良习惯,下课后首先解题,不愿阅读教材,直到解答习题遇到困难时才翻阅例题,期末复习时也不会全面阅读教材,平时能反复钻研教材的更是寥寥无几。

这种现象的存在已经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例如许多学生不能用连贯的科学的数学语言叙述定义、定理,回答教师这方面的问题往往断断续续,不知所云。这主要是学生没有认真阅读教材的`结果。从平常的测验和作业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材料说明这一问题。如有些学生连最基本的代数公式也没掌握,出现(a+b)2=a2+b2这样的错误。如果在学习这些公式时,教师能很好的指导学生钻研教材,学生完全懂得(a+b)2=a2+2ab+b2的道理。加上反复的练习巩固,是不会出现这类错误的。

在数学教学中究竟要怎样运用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呢?这里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数学课一般可以不要求学生预习,但可以布置学生事先通过认真与钻研为新课服务的一些基础知识,从而为新课讲解铺平道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恰当地运用教材,对于例题,事先由教师写在小黑板上,教学时让学生合着书听教师讲解的做法不是在所有的年级都恰当的,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增强,应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理解的能力,教师只加以检查,订正或重点说明。(当然,对某些应用题及几何题,为了不让学生看到应用题的列式或方程及几何图形的辅助线,以及引导学生思维,教学时不让学看课本是可以的);应该注意的是对于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复习起来有一

10.教师如何使用教材策略 篇十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作用在于规范,即规范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这种教材观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都拘泥于教材;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重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不再是教学中唯一的“法定文化”,教材的功能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新课程提倡“材料式”的教材观,即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材料,是教学资源之一,其根本特征是“范例性”。新课程的理念认为,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的教学活动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话题”进行交流,从而获得发展。教材内容不等于课程内容,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不能僵化地依据教材实施教学,而应从内容、结构、方法、进度以及资源整合等角度对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要体现 这个基本理念,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也就是说,对教材的处理,要在“调”“增”“删”三个字上下工夫。

一、教学顺序的调整

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时,教师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对教材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1、调整单元之间的顺序

单元之间的调整就是对各单元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可以将相关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也可以将教材中某个单元的内容安排在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的同时或发生的前后进行单元的整合,学生就更加应用自如了。对单元教学顺序的调整,可以激活学生认知的兴奋点,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使他们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2、单元内的调整

单元内的调整是指教师根据单元内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调整教材的呈现方式

有时教材中的个别语言材料或过于枯燥,或呈现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根据需要调整教材的呈现方式。例如,人教版教材第3单元第9课中有therebe 句型的教学内容。教材编者在该课中设置了一幅图和一段16行的阅读材料。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个语法项目,并且该句型的中英文差异较大,教材又是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直接要求学生阅读该文段,这对初一学生来说不仅难度大而且很乏味。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更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活动,比如可以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先教授关于家居的单词和therebe句型,待学生基本掌握后再设计一个任务:了解教师新居的情况,并根据教师的回答画出草图。教师还可以创设如下教学情景:教师告诉学生自己刚刚搬了新居,并问学生是否想了解自己新居的情况以及想知道哪些情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刚学的单词和句型进行讨论。讨论后,学生以组为单位向教师提问,并从教师那里得到问题的答案。这个设计的优点在于:口语练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就能够跟上学习时度,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避免阅读长段文字的枯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需求是多样的,分组活动可以使学生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从而能体现尊重差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上述教学情景本身具有真实性,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前提是信息差的存在,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教师新居的情况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二、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

当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有重“精”轻“泛”的倾向,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量十分有限,这严重制药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扩展相关教学内容。人教版下册第4单元Section A 部分中涉及了有关职业的名词,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教师可以提前做调查,了解学生家长所从事的职业,在课堂上适当扩

展词汇,之后让学生介绍自己父母的情况,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英语,也可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如今的教材早已不限于教科书,而是涵盖了包括广播电视节目、音像资料、多媒体光盘、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以及报纸杂志等其他课程资源。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本本”学习中走出来,设法丰富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及其运用,拓宽学生的学习和应用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发展到积极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上来,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三、删减教学内容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特别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删减包括材料数量和质量的缩减。有些同类型的练习数量过多,则可省去一部分,如果不仅要缩减材料数量,还对其进行教学方法的处理,那么就是质量的缩减,即调整教学要求,四、教材取舍和调整的本质

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承载着课程设计者的课程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代言人”。但无论教材编写得如何尽善尽美,其内容和结构都蕴涵着整齐划一的教育需求,无法满足教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教师只有对教材有所取舍和调整,才能提高教材对具体教育情景的适用性。Mc-Donough和Shaw(1993)在谈到英语教材的取舍和调整问题时,提出了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概念,并以此作为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的出发点。外部因素主要是指教学情景特点,如学习者特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和班级规模等;内部因素主要是指教材的内容和组织,如话题内容、覆盖的技能、语言水平和练习分级等。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本质上是一个“匹配”的过程,即改变教科书的内部特征,使其更加符合特定情景的教学需要。Madsen和Bowen(1978)将这种“匹配”称为“适合”原则,即“教材、教法、学生、课程目标、目标语及其语境、教师的个性和教学风格等几个相关变量之间的适合性”。也就是说,教材本身可能是连贯和紧凑的,但不一定完全适合某个具体教学情景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结构可能存在不协调的方面,但却可能具有更大的适应性。

另外,教师最了解具体的教学情景,了解学生的个性、能力、兴趣和需要,在如何正确和灵活地处理教材的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即使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也不是完全“复制”教材,总是或多或少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造,其目的是使教材

和教育情景相互适应,使课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同时也更能彰显教学的个性和体现课程实施的差异性。

上一篇:鸟岛(第二课时)教案下一篇:多肉植物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