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兰亭集序赏析(共10篇)
1.书法兰亭集序赏析 篇一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2.书法兰亭集序赏析 篇二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 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 在山阴 (今浙江绍兴) 兰亭“修禊”, 会上各人做诗, 收为诗集, 王羲之为诗集写的序文, 即为《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 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序文的开篇, 作者便用骈散相间的清新文字, 向读者描绘了清朗幽静的湖光山色。“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流觞曲水”, 单是这深邃清新的环境就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再加上“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的聚会士人, 足可以想见集会的欢乐与盛大。当时天公作美,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真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在这种和谐的自然氛围中, 虽然没有音乐助兴, 但是广阔的宇宙, 繁多的物类也足以极尽视听的娱乐了。所以作者说“信可乐也”。
这融入自然与人情的乐是作者的第一感情状态, 之所以说是第一感情状态, 是因为作者感情并没有单纯地停留在这湖光山色与饮酒赋诗的欢乐中, 而是对普遍的人生状态做了深入的探究和总结。“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这静与动的不同, 便是作者归纳的两种人生状态。有的人喜欢足不出户, 斗室之中便有人生之乐;有的人喜欢涉足自然, 游山玩水, 在名山大川中抒发豪情壮志。推而广之, 世间万物又何尝不是非“静”即“动”呢?然这动静之乐又不会长久存在, 乐中寓痛, 乐极生痛, 这是作者的第二种感情状态。人生无常是作者痛的根源, 也是普遍的人生之痛的根源。在这里, 文章的可贵之处是, 作者没有泛泛地说人生无常, 而是对人生无常的事进行了归类, 即“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也就是, 美好的感情不永恒, 美好的事物不永恒, 美好的生命不永恒。作者概括的如此精当, 不能不叫人叹服。“痛哉”, 面对三种人生无常之事, 谁又会不痛呢?
在这里作者感受到了“死生亦大矣”的事实, 这一事实不仅作者感受如此, 在作者看来, 古往今来所有的人感受都是如此, “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这是作者第三种感情状态。这“悲”是在生命短促这一事实面前人类普遍情绪的反映, 即人生苦短。
作者在乐、痛、悲的感情变化中, 向我们抒发了人生无常、人生苦短的感慨。但是作者并未将我们引入虚无的消极之中, 作者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事实中, 要留下集会的诗文, 供后人“兴怀”和“有感”, 这是作者“人生应有为”的思想的体现。
同时, 作者对生命的看法, 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盛行的清谈之气的反对。魏晋之时玄学兴盛, 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 亦谓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 不谈国事, 不言民生, 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 如何强兵裕民, 何人政绩显著等, 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 遭到讽刺。因此, 不谈俗事, 专谈老庄、周易, 被称为“清言”。这种“清言”在当时很流行, 特别是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 更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 各抒歧异, 摆观点, 援理据, 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 “清谈”成为时尚。
3.书法兰亭集序赏析 篇三
深圳获奖的5位作者是深圳书法界的优秀代表,他们生活于深圳,来自全国不同的城市,有60后、70后、80后,他们的状况可以说是深圳书坛的一个缩影。与之呼应的是,在深圳的各行各业活跃着近千上万书法爱好者的身影。目前,深圳有数十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有近百名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有上千名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这正印证了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著名书法家刘恒评价深圳书法的佳话:“纵观当今书坛,气象繁荣,菁英辈出。而颇具气象者,当属深圳。”
5位获奖作者植根于传统,又有着现代的思维,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彭双龙行草承传“二王”,体现了帖学一脉中精致小巧的一面,雅致而耐人寻味;左奇志的小字取法“二王”,笔法细腻,笔画简洁,起承转折灵活多变;李锐取法欧阳询,作品风格一如其名,峻拔锐利;孙宪华榜书出自于龙门四品,下笔凌厉而厚重,有一股震人心魄的力量;魏有永以孙过庭草书风格为主调,近年又融合于右任行草,建立了个人艺术的风格。
这次举办“深圳市获全国书法‘兰亭奖’作者作品展”,不仅是展示这些深圳书法家的创作实力,也是为打造“书法深军”的整体构想迈出了重要一步。希望通过这次高水平的书法展出,能使更多人了解深圳书法蓬勃发展的现状,呼唤更多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深圳书法繁荣和发展的浪潮中,为深圳书法赢得更多荣誉!
李 锐
李锐,1975年生于安徽泾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盐田区书协副主席,广东省书法院特聘创作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红星宣纸集团专职书法家,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获2013年全国第四届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二等奖)。
评论家丁政如是评论:
李锐的每一件作品都有比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显然他比较注重作品的外在形式感,除一副对联是用素纸外其它七件均为形式,也很讲究。乍看还会误以为是文物是古代作品。
章法上大开大合,疏密对比强烈,字形的大小、字距行距的变化都比较大;用笔上方圆并重,内掖外拓兼施,往往尖笔入纸,驻留收放回旋有度,有时略增加一些类似于褚河南的跳跃用笔或类似于赵佶之装饰性处理,很是俏皮。他用笔的速度应是迅疾的,但当留时留得住,具有很好的节奏感,观其书很像欣赏音乐作品。
李锐的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已做到了古,虽不能说字字有来历,但可以说深入继承了传统,善学都师之法而不师之迹,弄潮于当代书坛,又能尽量回避书坛的习气,不学流行书风。
李锐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二等奖
左奇志
左奇志,1977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号荆紫山人,别署子丰斋,现居深圳,现为中国书书法家协会员,深圳盐田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和畅社成员。
评论家靳继君:
左奇志以“二王”为宗的小草一路作品,行草相杂,书写中带有明确的即兴性,挥运中的形式语言十分丰富,《书谱》的“执,使,转,用”的笔法原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发展观念,“ 草以点化为情性,使转为行至”的风格表现,“五乖五合”的辩证演绎跃然纸上。
得“二王”精髓而又不满足小草难以潇洒奔放的制约,在思辨的过程中,与大草不期而遇了。纵观左奇志的草书创作,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个字的笔画拙巧相间,不但不显突兀,反而浑然一体,别具一格,行成奇险,宽博的气势。奔放的笔法和狂放不羁的布局,并非恣意妄为,而是成竹在胸,一蹴而就。如此匠心独运、具有时代的创新性和鲜明的个性色彩。因而他的作品狂而不乱,在潇洒中流露着隽永。
左奇志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获奖提名
彭双龙
1984年出生于河南固始,2008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法学和管理学双学士学位,2012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攻读书法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艺术顾问,深圳宝安区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深圳宝安书法艺术研究社副秘书长,和畅六友成员,“信阳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第三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三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佳作奖。
评论家西中文:
彭双龙的书法,那劲健爽利的线条、丰富精微的用笔、行云流水的气势、萧散放逸的韵味,实实在在表现出“二王”帖派的高古气息和现代人的才情。
双龙的行草书以“二王”一脉为主,但在其中又可以看到颜真卿的内敛浑劲、苏东坡的圆融放达、王铎的奇崛纵横、白蕉的萧散畅达,乃至碑派用笔的方折峻奇。双龙能把他采撷到的丰富书法资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又统一于一种风格之内,使得其笔下的书法语言十分丰富,充分体现其深厚的技法功力和高超的统合、驾驭技巧。
他能以高蹈远举的超越意识来看待书法史以及书法上的各家各派。这种超越意识使他不致陷入技法的泥淖中不能自拔,并且使他的书风有着常人难以具备的萧散、恬淡和从容。
彭双龙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三等奖
魏有永
魏有永,1976年出生于湖北,2001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和畅社成员,职业书法工作者。
评论家吴慧平:
魏有永作品主要以行草书为主,草书出入于孙过庭的《书谱》及怀素《小草千字文》之间,又有意把于右任的简洁、朴茂融入其中。行书基本上是以二王为旨归,追随传统。
魏有永对草书的字形及笔法很熟练,行气贯通,在墨色的运用上故意运用了浓墨与枯墨的对比,节奏感十分强烈。整篇章法完整,可以看出其驾驭行草笔法较为熟练的控制能力。在二王系列书风的基础上,是当代书法风格“尚形”的一种成熟而常见之形式。
观今年所作,与兰亭奖作品相比,明显少了一些形式方面的制作,对于书法的本质——线条的锤炼更显用心,比以前更加深入而单纯。
魏有永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获奖提名
4.兰亭书法的感悟 篇四
李向东
少时练字选择碑帖,有点阴差阳错。那时觉得欧阳询、赵孟頫的字好看,攒了半年零花钱赶到新华书店,却只有文物社的兰亭序和勤礼碑。兰亭序两毛六,勤礼碑页数多,九毛五!忍着心痛买下。因为要学楷书,兰亭序就束之高阁。少年惆怅的打油诗依稀记得:余生最爱欧赵体,唯独不得两字帖。笔下不堪练鲁公,无可奈何泪沾睫。
重拾这本兰亭帖已是十八年后,当时只身离京赴任异地,随身带上它,可以打发晚上的孤独。起初没有特别喜欢,只是第一行书的名气太大,想着应该学。一上手,才知道它的艰难,临了十几遍,仍然不得门道。要是在北京家里,或许早就换帖了。因在外地,只有这一本帖,闲暇全给它了。数十遍后,有了形似的模样,自己开始欣喜了,兴冲冲地拿回北京求见老师,却是劈头盖脸的批评,“这儿写散了……”,“这儿用笔不对……”,蔫蔫地返回。如此多次,痛苦,困惑,窃喜,再困惑,再窃喜,百遍之后,俨然捅破了临帖的窗户纸。老师终于说,你用的笔法挺多的。临习十年,愈发感叹兰亭笔法之神妙,布局之天成,令人仰望辄止。
一年前的偶然机会,朋友拿出启功先生的作品,让我临写,感到笔法比兰亭少得多,居然临得形似。自此,一些人纷纷让我写启功的字,持续到现在,竟疏远了兰亭。
前些天,面对渊博的剑武先生,将近期习作和一张几年前临的兰亭片段一同奉上,得到了让我挂不住脸面的话:写启功有局限,无法超越自己,还是那幅兰亭好。在大海里和在小河里学出来的游泳水平是不一样的。刹那间,我醒悟到自己的倒退和迷途。
我赞同剑武先生的看法,启功的字雅致、秀劲,有书卷气,蕴涵学识,然而因为其经历而富于理性,笔笔从不妄下,用笔和结体比较平和简单,起伏变化少,所以不能够开天辟地。兰亭序则因为魏晋社会而开创了书法史上巅峰的中和之美,作品神清骨秀、耀文含质,笔法不激不厉,动辄中庸,进入了从心所欲的自由境界,无时无处不散发着悠悠的魏晋风韵。魏晋时代长期的战乱,让这些士族意识到,生离死别太过轻易。生命的长度不可奢求时,只能选择拓展宽度。于是张扬的、个性的个体被重视和渲染,崇尚自然、超然物外,托杯玄胜、远咏老庄的文化应然而生。这种环境,诞生传奇的兰亭序,奏响绝唱千古的广陵散,沉吟悠然的菊花香。
兰亭序内容俊逸,作者感物兴怀“死生亦大矣”,但并不是“一死生”即泯灭生命的意义,要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把握世界与人生的意义,珍惜生命的快乐。这就是魏晋风度的精神理念和审美人格。临帖时,或许临的不仅是字,更要悟内容,气韵自然贯通。启功先生认识到这一点,只是错过了魏晋。即使是历代一致看重的唐怀仁集圣教序,也已失去了魏晋,形和韵已经褪变,通篇的气是零碎的,如果不结合墨迹书帖学习,只恐误入歧途。我
这一离经叛道的断言,恐遭众人口诛笔伐。
右军将动静、雄秀、奇正、方圆、刚柔结合得如此妍美,以至于历代的书论如何赞誉都不为过。我更欣赏黄庭坚的感受:“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其书法集孔子和老庄于一身,如绛云飞天,随形而变,神妙莫测。有人说,只要从兰亭学到一点,就可成一家。米芾学其神,则称雄赵宋,赵孟頫学其形,则独领千载。如果现在的名士们超脱义理规矩,散发山阿,白眼权贵,是否也能够得意忘象,气韵生动呢?前日,有报道陕西终南山隐士五千,不知右军能否再生。人生一世,在忐忑中来往,重要的是珍惜生命的意义。想起了自己去年的一首词:
入此尘嚣久,寻暇遁郊原。左右无觅陶令,桃花漫篱藩。千啼百啭莺雀,姹紫嫣红香远,依稀见炊烟。临池有兰亭,开轩面青山。
得好友,如对月,谈笑间。望断苍穹万里,挥手五千年。既思南阳茅庐,更怀西蜀亭舍,书枕谒古贤。把酒逐心潮,德共天地宽。
5.《兰亭序》书法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由古至今谈论行书,没有不提到王羲之的,他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被喻为“天下第一行书”,更是必不可少的范例。《兰亭序》的书法精美奇妙。现存的临摹本以冯承素的“双钩填廓”摹本为最好。古人称王羲之作《兰亭序》,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飘若浮云,娇如游龙,波谲云诡,变化无穷”,一改汉魏以来质朴稳拙的书风,开妍美流便的先河,其雄秀之气,似出天然。作者的风度、气质、襟怀、情操,亦糅进了作品之中,标志着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本课《兰亭序》叙述行书的源流和讲解行书的特点。课前提供充分的与《兰亭序》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编排舞台剧表演。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组织,通过小组的形式协作进行。以学生表演舞台剧的形式创设一个相对完整、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让学生从自己的性学习和表演中归纳出行书的产生、特点、推广、辉煌等内容,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教师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和内容展示,引导学生深入赏析《兰亭序》及其它行书代表作,从中感受到书法的美,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陶冶和升华。
学习者运用自己的头脑形成对事物或现象的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建构与创造文化的过程。其中,开放、互动、探究是课程观的关键。
教师需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熟悉相关的书法、搜集充足的资料以便在课堂当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它不一定要求教师人人都会写,当然会写更好,但它要求教师能指导学生写。
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或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情境性教学设计。
3、注重协作学习。
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要设计好教学环境,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各种信息条件。二课前准备
教师提供部分有关《兰亭序》的背景资料给学生,并对学生提出任务和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查找有关资料,学生按照收集的资料以小组的形式编排一个和《兰亭序》有关的小舞台剧。
三学案内容及学习实施步骤 教师引入
学生汇报和表演,新课程要求在美术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并在动手实践中使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的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朝着目标和方向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小组1:《兰亭序》的诞生
师生共同总结:行书的产生,好的艺术作品往往留有艺术遐想的空间,应当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如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让学生随着作品风格展开丰富的联想,跟随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书法家的人格魅力和书法风格的相互关系,把书法作品的鉴赏上升到对人品和精神的欣赏。教师只需把作者的生平和经历稍加提示即可。
小组2:唐太宗与兰亭序 师生共同总结:《兰亭序》对后世的以及行书的与推广 师生共同评价,并投票选出最佳剧本和表演。教师提出问题:《兰亭序》中有20个“之”字,请学生找出来并观察它们的写法有何不同?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进一步总结明确行书的用笔与章法特点等 教师出示一些历代行书名家的代表作,并设问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其风格特点,有效的教学提问可以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并且在了解书法家艺术经历和艺术观点时通过故事和视频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发言大胆可以看出给予他们的启发是深刻的。
教师总结拓展
课外实践活动:将《兰亭序》中相同的字剪出再帖到一起,然后欣赏与临摹。四教学反思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体会《兰亭序》的语言清新优美。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将是新课标教学的发展方向。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深刻的体会和反思。
书法、篆刻通过塑造汉字的形象美,造成种种意境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汉字艺术。“书法·篆刻”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新增设的一个学习模块。学生在深入了解并研习中国传统汉字艺术的同时,逐步形成一定的审美素养,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它能使我们获得精神的愉悦;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情趣,养成耐心细致、精确严谨、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和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提高创造能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6.兰亭书法节进校园活动方案 篇六
首届“校长杯”全国百佳书法少年征选进校园活动
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贯彻落实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更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书法艺术。第三十四届兰亭书法节特别策划,首届“校长杯”全国百佳书法少年征选进校园活动,旨在推广书法文化及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学习兴趣。通过联动媒体、学校和社会资源,推动书法教育的全面普及。
1.助推兰亭书法节从“专业主体”向“大众主体”扩散;
2.培养学生书法兴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少年启蒙教育阶段,培养少年书法兴趣。通过联合新浪的媒体力量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动书法文化发展。
3.营造书法文化教育氛围;通过有冲击力、有震撼力、有影响力的书法文化活动,让少年学生爱上书法国粹文化,从而营造书法文化教育氛围。
4.加强各书法特色学校之间的交流;参加“校长杯”全国百佳书法少年征选活动入选的学校校长,可获邀出席颁奖礼。通过颁奖活动,加强了各校之间文化交流与互动。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第三十四届兰亭书法节组委会 承办单位:新浪浙江、兰亭书会
三、活动时间
2018年6月12日
四、活动地点
西子湖小学
五、活动形式
(一)口号:闪耀吧 书法少年
(二)主题:
首届“校长杯”全国百佳书法少年征选进校园活动
名师书法课堂开课了
(三)拟定流程:(时长约45-50分钟)
1.邀请书法家述说书法故事(历史、趣味等),推广书法文化(时长约15分钟)
2.书法大师指导传授书法学习技法—现场书法作品点评及指导(时长约30分钟)
3.合影
7.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七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1《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谮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困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生死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记下来,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代阅读的人,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
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先交代集会的时间、地点和原因,接着描写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等景色以及与会者的高雅之举和乐趣,由此抒发作者的人生感受,最后点明写序的缘由,“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通篇着眼“死生”二字,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哲学观点,于悲伤感慨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2兰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兰亭集序》.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8.书法兰亭集序赏析 篇八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王羲之最好的书法作品,也是李世民最爱的书法作品。《兰亭序》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全篇书法前疏后密,疏密有秩,排列井然有序。不幸的是因为《兰亭序》太优秀,最后成为李世民的陪葬品,有幸的是李世民生前让很多名家临摹了《兰亭序》,才让此书法的摹本流传至今。
首先,上图!《兰亭序》的高清图赏析:
以下就是《兰亭序》的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行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大矣,岂不痛哉!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有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下面是原文的释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胸怀抱负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的交谈;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
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9.徐传法书法作品赏析 篇九
徐之腾为徐传法先生造像徐传法先生近照
徐传法,1971年生,山东临沂人。2008年获西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师从周永健先生、曹建先生;2015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钟明善先生;现为山西忻州师范学院书法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临沂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
近年有学术论文30余篇发表于《书法研究》《中国书法》《书法》《艺术百家》《美术观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等期刊;入选全国第九届、第十届书学讨论会等全国性书学研讨会六次;获第七届、第九届山西省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著有《兰亭集序>—生命悲欣的咏叹调》《历代经典碑帖技法解析-乙瑛碑》等;多次参与国家社科课题、省部级课题研究。
书法作品入展全国首届手卷展、第二届草书展等全国性展览近十次;2013年曾在深圳举办“墨分五色”五人书法联展。西南大学博导、中国书协理事曹建教授评语:
传法于书法之热爱,源于内心,十数年不改初衷,近年来无一日不亲近笔砚,其与笔墨之亲,已成日常。或许因为书法的熏陶,其人性情恬淡,志气和平,其书作遂于笔法精进之中多显书卷之气。就书体而言,其篆、隶、行、草均有较大进境,尤其行草书更擅胜长。其行草铸基二王、孙过庭一系,广以旭、素,畅以明清大草,率意流畅而颇具法度,笔势生动而爽爽有一种风气。素处以默,渊默如雷,这或许正是徐传法书法的此在与彼在,而一以贯之的静默、本真正是其以书法为生存的基本状态。
坚守本真,出以真我,于艺术家自身创作而言,弥足珍贵。就书法成就人生之至境来说,或可再进。以我之笔表我之意与以我之笔写无我之意或有不同,而后者的忘己,或可达于无己,无己之艺术,或可更具有生命力与拓展力北京大学博士崔树强教授评语:
我与传法熟识,是他在西南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那时候,给我的深刻印象是,他很勤奋,也善于思考,在读书期间就发表了不少文字。后来,他毕业去了山西,我更是时常从书法报刊中拜读到他的文章。他也勤于临摹,频频参加各项展览。他的书法,根基于传统,浸淫于二王帖学一脉尤深,能得流变飘逸之趣。从他的小楷和隶书作品来看,可以感觉到他锤炼笔法所下的功夫。在信息越来越开放的今天,他的书法不能说丝毫不受时风的影响,但总体上还是秉承了中国传统书法的主流精神的。他既为文,又为艺,游心于艺,吐露为文,这是一种以生命体验的文化心态来建构他自己的艺术世界的。山西师范大学硕导杨吉平教授评语:
传法君文静、瘦弱,为典型之文弱书生。彼此虽然经常问讯,但总少谋面,因而基本属于相见亦无事,别来忽忆君一类好友。
一个人令人思念最起码说明他是一个好人,这个非常重要。傅山先生云: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从书如其人的角度讲,书法艺术是好人的艺术,换句话说是君子的艺术,小人、乡愿等等应该与书法艺术是无缘的。
传法的人品好,文章也写得好,经常看到他的短评、体会等小品文章,文气芋纤,每有心得,启人良多。也拜读过他研究姚茫父的长篇大作,分析条理,评价允当。可见,他是一位有思考的书法家。
为往圣继绝学 求正气之所由
山东大学 张传旭 文
传法,而立之年,从东海之滨,入川求学;三年后,又举家迁往山西,其好学之精神,诚可嘉也,其艰辛劳顿,亦可知也。
传法从学习期间始,书法作品,评论文章,时时见诸报端。书法清新雅致,日渐进步;文章惊拔,超越时俗之外,大家有目共睹。
传法的作品,以行草见长。行气一脉贯注,笔法明朗清爽,结字秀美,气息纯正,格调清雅。以传法的悟性与勤奋,沿此溯流而上,心无旁骛,假以时日,成就不可限量。一些大幅书作,以当今书坛的标准来衡量,与当代名家的大作相比,亦不逊色。但如果把目光仅仅局限于当代,则目光不可谓不短浅也。当代书法之凋敝,书坛之平庸,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所处之时代,经济昌盛,交通发达,出版繁荣,前所未有。各种珍稀法帖,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前世名家,王侯将相,何人能有此等奢侈之条件?只可惜,我未见一人能潜心于一碑一帖,不亦悲夫!欧阳询遇残碑断碣,驻足数日,竟成大家;黄庭坚见怀素自序,三日顿悟草法。传法当三思!
隶书,八法之渊薮,钟、张、大王之源泉。如同汉代之学术,可谓百川归于大海,博大、隐秘、玄妙,深不可测。清代之隶书,诚如清代之经学,真可谓“小学”者也!当代之隶书,又拾清人之牙慧,惨不忍睹!传法认识到隶书在整个书法史上之地位,识见远在同侪之上,可谓独具慧眼。只可惜实践上的功夫尚未跟上见识,诚可叹也!眼高手低,进步指日可待,自古至今,尚未有眼低手高之书家也!
当代书坛之最大弊端,在于书道正气之丧失殆尽。油滑、小巧、做作、丑陋、浮躁,成为书坛主流。君不见书坛名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观其书,则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听其言,则束书不观,胸无点墨。记得徐无闻先生曾说过,如何能雅? 远离书坛也!传法入川学习,不知思考过徐先生的箴言没有?
正者,止于一。一者,道也,尽善尽美之谓也。纵观书坛,正统、正大、正气之作,稀若麟凤。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传法如能深入书法正典,研读古今圣贤之书,善养浩然正气,正大气象方能充塞于书法之中。无有正大气象,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书家。传法等青年才俊,躬逢盛世,识见卓越,书道之振兴,或许有望也!书法名家陈巨锁先生评语:
临沂徐传法,其书能传乡梓二王法脉,所作小行书尤为精到,形质古朴,法度雅正,笔姿流美,神采涣然。是卷墨香四溢,韵致可人,当可传诸久远也。
隶书斗方
团扇2 行草书斗方
10.兰亭集序赏析 篇十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师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余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参加雅集的多为当世名士,一道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事后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这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文风清秀、语语珠玑,是古代序跋散文中的妙品,更珍贵的是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之颠。此序共二十八行、三百廿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五个“怀”字、七个“不”字,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表现,都依类赋形,千变万化。其中“之”字多达二十字,有的如楷书工整,有的似草书流转,但都大小参差,千姿百态,令人赞叹不已。
《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其挑,或短或长,其折,有横折、竖折、斜折。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其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兰亭序点画注重提按顿挫,精到而多变,同一点画,写法多样,无法而有法,能寓刚健于优美。结构强调欹正开合,生动而多姿,同一字形,绝不重复,能尽字之真态,寓欹侧于平正。[]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总览全篇,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画从容而神气内敛。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蕴藉的艺术感受。从形质到神韵均成为后人学习行书的典范。
《兰亭序》表现了晋人特有的超然玄远的深情与风采,这种深情与风采为晋人所独有,为后人景仰。《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
欣赏《兰亭序》,会获得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兰亭修禊,使王羲之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挥写下千古杰作《兰亭集序》,正因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为他笔法精严,故能使笔底如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为他诸美皆备,故能使这篇文稿的挥写最终达到高华圆融的境界。在这件尽善尽美的作品面前,后世名家虽竭力临仿,却都未能得其全。南唐张泊云:“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而王羲之本人也只写下这一杰构,其后他再度书写《兰亭序》,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绝伦,沈尹默说“当时逸少本天全”,赞美了《兰亭序》的杰出有其不可重现的机缘,自然就非他人所能企及的了。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后世珍视其布白之美,临摹者虽难免渗入各自的笔性,但无人稍变其章法布白。正如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所说的那样:“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兰亭序》的章法,仿佛如天生丽质,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无与伦比。
【书法兰亭集序赏析】推荐阅读:
兰亭序书法教学设计09-02
兰亭集序第三段赏析08-16
王羲之兰亭序赏析08-02
《兰亭集序》真迹下落06-15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08-20
兰亭集序教案免费10-07
《兰亭集序》导学案10-09
兰亭集序名句默写练习07-28
高一语文教案:兰亭集序08-08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及反思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