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社会保险法体会(共8篇)
1.学习社会保险法体会 篇一
篇一:社会情感学习(sel)心得体会
社会情感学习(sel)培训心得体会
野鹤小学 江志国
经过为期三天的(sel)项目培训学习,我对社会情感学习(sel)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和理解,国内同行与英国专家给我们展示的同课异构精彩课堂更是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震撼。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窗,使我深受启发。
社会情感学习(sel)项目不完全是一个新事物,它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是一脉相传的。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身体,心智与情感的共同进步,而情感更是人性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社会情感是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时代与教育的需要。科技的进步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的认识、管理个人情感,理解个人价值,关爱他人,强化责任意识,构建与维持个人与他人、社会与自然的适当关系,善于沟通,能面对挑战等。都需要通过(sel)项目的实施来实现。
社会情感学习的本质就是通过学校教育管理,(sel)环境的建设,在学校内外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氛围,使学生获得对自我、他人、集体的正确认知和管理能力,培养自信心、责任感等,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人格与道德品质。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sel)项目在学校课程中正处于发展阶段,每个教师对(sel)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实施的效果也不是很好。这次培训专家的授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直观的印象,对我们今后的(sel)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新的启发。在过去我对(sel)课程的理解就是思想品德课之类的道德品质教育,语文学科中渗透的人文情感,数学课程中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之类的,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加,学习成绩的提高等。
对(sel)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开展方式也不对。通过学习才知道,(sel)课程的实施,主要根据七个主题(新开始、争吵与和好、想欺凌说不、向目标迈进、喜欢我自己、人际关系、改变),以活动的形式开展,把握好六个维度(自我认识、自我管理、他人认知、他人管理、集体认知、集体管理),通过教育管理,促进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在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全的人格,最终达到实现人性的完满发展的目的。
如何才能实现(sel)项目在学校得到良好的实施呢?这就要求学校要充分认识到(sel)项目实施的重要性,要构建适合(sel)学习的大环境,一切从学生为本,从儿童的视角来建设和美化校园,创办爱生学校。对教师进行(sel)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个人的(sel)思想理念和教学技能。运用结构化的课程给学生传授(sel)学习技能。并对学生获得的社会情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强化,形成长期的影响。在(sel)活动中教师应彻底贯彻全纳、公平、和谐的理念,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公平,安全的环境,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管理和指导,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获得社会情感学习技能,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除了进行单独的(sel)活动课之外,在其他的课程中必须渗透(sel)课程的核心观念:全纳、公平、和谐,采用多种方式开展(sel)课程教学,促进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
当然,我的学习和认识或许都还不够,(sel)项目的实施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教育的明天,我愿意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努力推进(sel)项目的实施。
2014.9.28篇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作者:杜晓蓉 黄森
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09期
我们近几年一直在研讨并把儿基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课堂教育教学中去。儿基会的理念我们是在学校的老师和自己自学中有一些模糊的思想理念,因为我们先前一直没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正规的系统化的培训。所以,我们主动申请参加了这次培训,我们很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我们很幸运,这次能目睹英国的专家和学者及中国的专家的讲座和示范课。虽然只有几天的培训,但是让我们的思想观和人生价值观有很大的触动,真是受益匪浅,大开眼界啊!外国的老师和中国的老师在教育风格和教育思想上是有所差别的。为什么我们在听英国茱丽老师的课几个小时下来是一种享受,一种轻松?她为什么那么有魅力?为什么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呢?为什么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欲望?连续听下来,不觉得烦躁不安。我们对此次学习谈一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情感的人,情感在人类个体的生存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及他们的自尊,更为重要的一面,则超越学生个体以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效果,因此,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被认为是情感教育的核心。”茱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发糖和赏识教育,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她和孩子们乐在一起,畅所欲言。赞美声在课堂中频繁出现,有老师对学生的赞美,有同学间的赞美。“良言一句三冬暖”,衷心赞美别人,会使对方心情愉快,自己也会从中感到快乐幸福。教育学生学会欣赏自己,也学会欣赏他人。赞美他人是一种美德,让学生学习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并大胆的表述出来,既是心灵的表白,也是自信心的提升,更是与他人友好交往的台阶。
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快乐的成长。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完成的。所以培养 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人离不开人际交往就象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人和”最重要。常言道: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具备交际能力就会迅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互帮互助,共度难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在交往中就会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就会得到尊重和友谊,在集体中享受友情,使基本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二、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动的心理动力源泉,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心理品质,是成功的关键。教育学生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多鼓励孩子的成长。鼓励学生去想,去做,敢于表达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获得成功的体验。
因此,自己的正确评价,学生相互间的赞美,老师的赏识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对学生树立自信心的一剂良药。茱老师在教学《自信》这个课题中,为什么能把喜怒哀乐用情景表演出来?为什么活动结束后,都要让每个同学谈谈学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原来,自信可以通过表情、眼神、动作、肢体语言、语调等表现出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与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共同托起培养孩子自信的明天。
三、活动体验贯穿课堂教学
为什么茱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有圆圈游戏这个环节?学生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能力。圆圈游戏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发言的机会,使用圆圈游戏来激励学生,确保孩子们与不同的人们一起学习,使孩子们冷静,让不爱说话的孩子发言,收集孩子的想法。
培训学习回来后,我也模仿茱老师在课前做不同的分组游戏,孩子们心情愉快,对语文课越来越感兴趣了,发言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它有助于儿童的身体发育和身心发展,也是儿童和同伴交际的手段。儿童可以凭借游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锻炼他们的智力。当教育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可以更有效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获得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游戏能让孩子们觉得学习不是一种压力和负担,而是一种喜悦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及克服困难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中一定要设计好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
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同学间需要这种精神,而且我们教师间也需要这种力量。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上面这两种说法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三个和尚”是一个团体,可是他们没水喝是因为互相推诿、不讲协作;“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能“轻轻抬着进洞里”,正是团结协作的结果。有首歌唱得好“团结就是力量”,而且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一旦被开发这个团队将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
为什么儿基会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我们每个班级和班级、学校和学校要开展评比活动?怎样才能在小团体大团体中脱颖而出?在茱老师上《喜欢我自己》专题的《自信》的有个教学环节中,她给学生一个组发一张很大很大的白纸,让组里的每个成员共同完成,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有哪些征兆?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后展示作品,并评比评价。学生共同完成的作品简直超过我们的想象,把生气时的心跳,肌肉,面部表情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想,团队是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奇迹。正所谓“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我们老师也太需要这种团队合作的力量和精神,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永盛不衰!篇三:社会情感学习(sel)培训总结3 社会情感学习培训总结
2015年12月10--13日,我参加了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sel”项目县级培训,虽然只有短短几天的时间培训,但是我收获颇多。通过聆听了各位老师对“sel”框架和校本教材的解读。我知道了为什么需要“sel”、“sel” 是什么等等一些社会情感的知识。社会情感就是要通过学习管理、教育教学、家校合作等环境的建设,结合儿童发展的需要,在校内外形成互相尊重、理解和支持的 人际关系与积极氛围,帮助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获得发展所必需的对自我、对他人、对集体的认知与管理意识以及知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出有自信心、责任意识的学生,并且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和道德品质,有效地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获得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最后对教师分组,进行相关活动,从中我又看出了“sel”项目的学习有必要性,它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占着它的特殊地位,是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教育思想。在活动中,教师们以社会情感教育的六个维度展开了自己的教学,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素养。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及素养。只有具备良好的素养,才能以身作则,从而感染学生,使学生以自己为榜样,拥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既重智又重德,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主体性,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来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再次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你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教师要有心理容量,克服心理偏见,能够容忍学生的无知、宽容学生的过错,忍让学生的“挑衅”,扩展自己的精神世界;要能积极地悦纳自我,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要永远保持稳定的情绪,要耐得住贫困和寂寞,经受得起挫折和磨难,能控制各种情绪和情感,具有顽强的意志、良好的品质,果断和坚持性、沉着冷静的自控力。决不允许将个人不幸转嫁给学生,将一己私怨发泄给学生;要保持乐观的心境,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热爱学生,每天高高兴兴地上班,高高兴兴地生活在学生中间,不断地追求事业上的成就。一个伸手拥抱整个世界,敞开胸怀能够容下整个宇宙的教师才是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最后还需要具有爱心、耐心、恒心。社会情感学习的实施是一个长期、持久的工作。教师拥有一颗爱心,爱学生,爱身边的所有人,长期坚持下去,定会使学生喜欢你,从而更好地实施情感教育。总之,我会把本次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即将开展的社会情感学习校本课程活动中,在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让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2.学习社会保险法体会 篇二
一、带头努力学习,在认识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把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习总书记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这些论断,深刻揭示了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作用,为我们更科学地把握其内涵特质和社会功能指明了方向。党员要充分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凝聚人心的功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导向作用;多元化交互整合功能,联系社会成员的价值纽带作用;共同价值观的认同功能,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价值标准作为;公众评价激励警示功能,判断是非曲直的价值尺度作用;以及惩恶扬善净化社会风气的价值武器作用。切实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从而以实际行动“外化于行”。
二、带头积极实践,在行动中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特质
党员虽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但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然选择,更是党员在新的发展条件下的新要求。党风带民风,党员在弘扬先进思想道德上作出表率、付诸行动是一种导向,更是有说明力的教育。党员应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姿态实践“四大”个人核心价值。1.爱国。爱国是凝结民族力量的核心纽带。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每个国人起码的价值归属。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英雄儿女为祖国强大奔走呼号、抛洒热血,为祖国的繁荣辛勤劳作、无私奉献,这是祖国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敬业。敬业是公民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人生的价值,只有在平凡岗位踏踏实实地敬业奉献才能实现远大目标,只有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才能达到。作为一名党员,对自己的岗位工作更要精益求精、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辉煌业绩。3.诚信。诚信是价值观基本道德元素。“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德。一个人只有诚实,才能获得他人信任,只有守信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公平正义的社会需要每个人用诚实守信来共同营造。人人诚实守信,心理踏实安全,彼此信任幸福。4.友善。友善是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也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道德基因。一个人心怀坦荡、友好善良、善待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理解、信任、尊重,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心情愉悦地学习、生活、工作。尤其作为党员对品质优秀者虚心学习、见贤思齐;对志同道合者协力同心、携手并进;面对他人不足过失,体谅包容、善于帮助;面对困难之人,施以援手、帮困扶弱、解急救难,让友善成为春风化雨,滋养和谐大地。
三、带头传承美德,在生活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准则
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的辩证关系凸现了传统美德对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在现今社会环境下,弘扬高尚优秀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尤显突出和紧迫。作为党员在日常生活中更要用高标准、严要求,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以身作则,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以良好的生活作风为原则,不附庸风雅;艰苦奋斗,不铺张浪费;遵纪守法,为民务实清廉,确立正确的“四德”行为,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标准树立了新标杆,为民众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标准,为净化社会风气、判断是非曲直提供了价值尺度。本文结合实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特质、内涵,分析探讨党员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
3.学习圈助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篇三
关键词:学习圈;终身学习;社区学习;远程教育
一、学习圈为终身学习提供了一种便捷方式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托瑞·珀尔森教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学习圈是瑞典成人教育的常见形式,请问该理念是何时提出的?学习圈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托瑞·珀尔森:没有人知道第一个非正式的学习圈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出现的。1902年,奥斯卡·奥尔森撰写了第一篇关于学习圈的文章,并发展了关于学习圈的观点和理论。这篇文章标志着瑞典学习圈的正式产生。
1912年,瑞典政府决定通过筹资购买学习圈所用的书籍来支持学习圈的活动。瑞典也因此成为首个由政府为该领域提供支持的国家。这是一种低投入的政府支持。学习圈启动时,当地政府筹资购买的书籍会在学习圈结束时归还给当地组织的分支机构,并存入学习圈图书馆。尽管政府对学习圈的支持有限,但对于个体的学习圈、当地的图书馆发展、综合的社区学习来说,这种支持显得非常重要。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学习圈这种学习组织形式已经正式确立。然而,学习圈的基本特征仍然是小群体活动。学习圈通常由5~10人组成,小规模的学习活动保证了每个参与者的积极参与,参与者可以相互讨论、报告最近学习的内容。这种特征决定了学习圈的人数一般在10人左右,人数虽然时多时少,但绝对不像常规学校的班级人数那样多。学习圈相对自由,参与者自发学习。多数学习圈每周聚一次,每次2~3小时,共持续2~3个月。参与者是平等的,小组中有一位领导,个体参与者自身的知识、经验和观点对学习的结果非常重要。参与者要设法将学习圈讨论的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参与者共同决定学习的目标、内容,以及学习的方法,由整个团队对学习的成果负责。学习圈的目的并不是聚积事实性的知识,而是培养和创造持续探索、质疑和学习的精神和氛围。每年,瑞典大约组织30万个学习圈,有将近200万名参与者。
1968年,我第一次参加学习圈的活动。之后,我与学习圈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那时,我既是学习圈的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学习圈是我在工作之外参加的重要活动。1981年,我开始撰写关于学习圈的文章,并换了工作,对学习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政府应重视民众终身学习的需求和权利
《世界教育信息》:建立学习圈需要什么条件?政府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支持?
托瑞·珀尔森: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认为建立学习圈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整个社会,尤其是政府认识到民众有终身学习的需求和权利。
每个儿童和青年都有学习的需求和权利,但只有父母理解他们,他们才能取得成功,而父母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从学校教育学到的知识大多是为职业做准备的,而公民还需要为了丰富自我而不断学习,这类学习就属于终身学习。
许多国家都认识到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希望从学习圈的实践中汲取经验,以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国家需要支持终身学习,像学习圈这种学习方式简便易行,但是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学习圈建立的过程也不尽相同,需要视国情而定。
《世界教育信息》:学习圈有可能在其他国家推行并发展吗?学习圈和其他学习社区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托瑞·珀尔森:学习圈是可以复制的。事实上,世界各国都存在着不同种类的学习圈。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瑞典政府已经为学习圈提供了100多年的支持。
在瑞典,公众对学习圈持赞成态度。我相信,学习圈也能对其他国家的人们有一定的启发,但每个国家还是需要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开发出最适合本国的学习方法,推动终身学习。
学习圈和其他学习社区之间的差异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大了,至少在瑞典是这样。瑞典的学习圈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它十分普遍,已经影响到学校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们会参与相当多的小组讨论。即使是现在的远程教育,也经常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网上组织学生学习。
三、组织者对新技术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有利于促进学习圈的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学习圈具有投入成本较低、加入方式简单、参与者具有平等的表达机会等特点。现在,这些特点都可以通过网络或移动电话实现,我们还需要用面对面的方式组织学习圈吗?远程教育和慕课的迅速发展,对于学习圈来说,是挑战还是机遇?
托瑞·珀尔森:我相信,面对面的交流永远不会过时。人们总是需要聚到一起,组成相对较小的群体,面对面地交流、学习。现代通信工具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情况。不过,你可以把互联网看作学习圈的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而不是一个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100年前,人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围绕一本书展开学习与交流。如今,学界也会或多或少地关注一本特定的书,不同的是,参与讨论的人可以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并在该群体中进行充分的讨论。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可能会给学习圈带来挑战,但也会带来机遇,这取决于学习圈的组织者对这些技术的理解与运用形式。
《世界教育信息》:您怎样看待学习圈的未来?学习圈是否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托瑞·珀尔森:未来,学习圈可能会发生改变,但不会改变太多。如果你相信面对面的开放型学习具有重大价值,那么面对面这种形式就不会被淘汰,也不会发生太多的改变。
我们尝试利用互联网重现传统的会议,效果很好。20世纪90年代中期,瑞典的一些民众高中和学习协会开始接触远程教育。自1996年起,随着民众共修网(folkbildning.net)的建立,民众高中和学习协会试图跨越地理距离,在网络上创建虚拟的聚会地点,供参与者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交流。民众共修网也是分享经验的论坛,是帮助远程课程的教师和学习圈组织者的网络平台。
远程教育的优势显而易见:人们无需在某个特定地点接受教育,或在某些特定时间学习。远程教育不仅针对相隔很远的人,也为那些出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参与定期聚会和全日制学习的人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远程教育的发展一直得到瑞典政府的鼓励。例如,2002-2008年,瑞典灵活学习中心(CFL)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CFL由政府建立,意在鼓励信息通信技术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有些远程课程全部在线授课,参与者之间并不聚会。然而,CFL的远程课程是在线教育和面对面学习的混合模式。这也是其被称为“灵活学习”的原因之一。
4.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心得体会
中村镇邵佳佳
按照县政法委的安排,我参加了山西省沁水县社会管理成都培训班的学习。这次培训课程安排合理,课堂气氛活跃,学员听课认真。课外参观了九里堤社区、黉门社区等单位的社会管理工作。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充分认识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通过这次培训,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学习内容丰富,理论实践结合。
在培训中,主要学习了《成都市新型社区建设与管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媒体应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课外还考察了九里堤社区、黉门社区等单位的社会管理工作等。我每一堂课都认真做好笔记,又一次重温了类似大学课堂的感觉。老师用精湛的理论、具体的事例、幽默的语言对社会管理各方面工作进行了讲解,而且很好的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在理论上更加丰富,对今后的社会管理工作有了具体的工作目标。根据学习内容,我对今后的社会管理工作有了全
新的认识,对自己工作触动很大,特别是对黉门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印象深刻。他们没有豪华的办公楼,没有专门的办公室,而是责任到人,每天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问题,记录问题和解决问题,给我们的工作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二、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深刻体会做好社会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走群众工作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社会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综合性、协调性极强的工作,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今后做好社会管理、信访工作的时候,我们一定多倾听群众声音,多吸纳群众建议,多为群众利益着想,真正做到“解民忧、帮民困、助民难”。九里堤社区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充分发动群众,有了矛盾先本楼解决,本楼解决不了的网格内解决,网格内解决不了的社区领导解决,通过层层的把关,争取把矛盾纠纷尽早尽快的解决在基层。这种模式既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又使本社区的人有了强烈的归属感,甚至社区的保安也在为流动人口的登记做着贡献,这种真正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三、通过学习,履职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管理的成员单位作为维护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
政治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在听了老师们的讲解后,我更加坚定了这种信念。我们作为社会管理工作人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处处不忘维护党和群众的利益,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转化成实际的工作方法,找出自身的问题,重新整理思路,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实心实意的为解决群众的问题出一份力,为维护中村镇的社会稳定出一份力。
5.学习社会保险法体会 篇五
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成熟的形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表现,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
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振兴松原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抢抓重要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因此,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对松原来讲,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就是目前面临的最大机遇。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战略,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谋划全局,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继实施东部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在省委八届四次全会上,省里研究确定了加快吉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在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上,市里也提出了振兴松原老工业基地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这些目标和任务,既是我们审时度势、洞察时机、把握机遇、敏锐应对,适时提出的适应性目标,也是力求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前提。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松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和指导方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松原的情况看,建市以来,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利润、招商引资、粮食产量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等八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三。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继续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和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支柱产业相对单一,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长期、稳定的农民增收渠道尚未形成;在建及储备项目中科技含量高、产品结构优、产业链条长的项目还不多,对全市经济起支撑作用的大项目比较少;各项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文化事业、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滞后和不足等等。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采取得当的应对措施,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关心百姓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任务的重要条件。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群众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但经济社会发展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城乡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依然存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构建和谐松原的历史任务,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为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证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构建和谐松原必须牢牢把握的几个原则
构建和谐松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用新思路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推进松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6.创新社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邢台市桥东区东郭村镇党委书记 乔国兵
通过专题学习,我对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受益匪浅。结合本次学习,下面结合实际我谈谈对创新社会管理肤浅认识和体会:
一、创新社会管理是新形势下基层最大的政治任务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分层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愈加复杂的背景下,以创新求和谐,积极创建社会和谐的新体制已显得尤其重要。党中央、国务院敏锐发觉社会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适时提出要创新社会管理,正是切中了矛盾要害,扭住了问题关键。因此,作为执行党的政策、方针最前沿的基层,我们一定要从政治高度来看待创新社会管理对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极端重要性,自觉增强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创新社会管理贵在关注民生
我认为,作为最基层的乡镇领导干部,在创新社会管理上要从关注民生上入手,把握好重民生、顺民意、解民忧三个落脚点。
重民生,就是要坚持把改善民生与促进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主要是体现在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上,扎根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心坎中,反映在为民谋利的行动上。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
1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和发展社会事业,这些民生大计也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原着力点,要优先解决广大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顺民意,就是我们在谋划社会发展、各项事业时,要时刻以民声、民意为基础和方向标,相信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群众智慧。顺民意,就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听取群众的利益诉求,把决策部署考虑更周全些,把困难问题想得更严重些;就是要统筹兼顾,照顾各方,协调一致,切实把群众想办、愿办的事情办好,集中力量把一些难事办成。例如村居在实施旧村改造的问题,一定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好事办好,切不可操之过急,哪怕停一停。
解民忧,就是要在解决群众具体困难忧愁中使实劲、见实效,把主要精力、全部心思都用在为民办实事上,用在主动联系、沟通群众感情上,下力气解决群众反映敏感、解决难度大的热点难点问题,以诚挚之心、真诚之举赢得百姓实心实意的满意度,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三、创新社会管理重在基层
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最重要、最直接的阵地在基层,只有打牢基层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座大厦才能牢牢矗立。我认为基层创新社会管理中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机制。基层党委和政府是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应将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列入基层
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方面,以加强考核为“指挥棒”,制定和完善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这项工作占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管理考评的比重,充分激发各部门、各单位做好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加大投入为“助推器”,加大对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的保障力度,在人、财、物等各方面加大投入,并且更多地投到各村组,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保证有人做事、有钱办事。
二是化解矛盾。把化解矛盾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依托基层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实行矛盾纠纷大排查,完善大调解机制,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推动矛盾纠纷“大化解”。开展以“每周一走访、每月一约访、每季一查访、每年一评访”为主要内容的“四访”活动,组建村居“民情巡访理事会”,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及时把各类问题解决在基层、消化在基层。
三是改善民生。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投入,为群众办更多的好事、实事;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帮扶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征缴和管理,不断完善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生活救助、社会互助、法律援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基层群众。
四是发挥职能。要充分发挥基层社村居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调解工作,离不开法制宣传,我们应立足居民利益无小事、务实高效的原则,积极深入到村居群众当中,及时给受助群众提供法律帮助和咨询。同时加大与派出所、司法等部门的联动援助力度,充分建立和发挥社区法律服务作用,依托社区法律教育宣传的平台,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活动。近期,我们东郭村镇群众工作站结合东郭村镇法庭驻点法官,开展司法调解,同时邀请镇法律顾问,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帮助群众从法律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引导群众依法维权,取得一些创新社会管理的宝贵的经验。
7.学习社会保险法体会 篇七
课堂教学是学校组织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认识了解社会和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渠道。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 笔者认为只要用心对待, 精心设计, 就能让学生喜爱《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以下是我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将《品德与社会》课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
传统的品德课教学大多是老师照本宣科, 学生表面上是在聚精会神地听, 其实听得索然无味, 这样的教学方式收到的效果也是不明显的。因此, 在现实的教学中, 就存在着教师和学生都有点轻视品德课教学的现象。但新课程《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培养学生做人的学科, 它对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起着很重要的启蒙作用, 实在是不能颓废。所以要想使学生爱上《品德与社会》的课堂, 这就需要老师将《品德与社会》学科与语文、音乐等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 这样就能改变以往学生不愿动嘴、不愿动手、不愿动脑的习惯, 能使《品德与社会》课变成一池活水。据了解, 在刚接触这门课时, 同一个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表现和在语文课上的表现简直判若两人。于是, 老师在教学中就决定利用《品德与社会》学科和语文学科两者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和融通性, 把《品德与社会》课当作语文课来上, 将《品德与社会》课的每一个环节像语文课一样精心设计, 把语文课上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方法运用其中。学生不愿阅读教材, 老师指名读或分角色读, 并且还设计思考题用幻灯打出, 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 一改平日品德课只有老师一人读讲的现状。学生用这样的方式去阅读教材, 就可以避免以往的敷衍塞责。另外, 现行的《品德与社会》课本身文字内容就很贴近生活, 读到与我们联系密切的内容, 学生的思想自然而然得到升华, 教育效果初步就达到了。教材中有生动的画面, 学生还能边读边欣赏。形成习惯后, 学生就愿意读书, 兴趣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任务, 不会再等待老师一人去“引导”。对于设计出的问题, 老师也让学生像在语文课堂上一样分小组讨论, 派代表汇报, 学生在汇报过程中, 同时也会提醒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 之后也可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除此以外老师还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像语文课那样给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比如, 在教学《我的祖国多辽阔》一课, 老师在结束语时问大家:“祖国地大物博,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的热土, 你身为一个中国人有什么感受?”学生发言踊跃, 纷纷表达出心中骄傲自豪之情。于是, 老师又要求他们写下自己的感受。同学们感受多多, 其中有一位同学还联系了2008年的奥运会, 表达了中国人那种激动、自豪的心情。了解同学们感受后, 老师很高兴。因为老师的课前预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参与, 我快乐。这样的课堂, 学生怎么会不喜欢?
音乐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 她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教师可以用音乐这一特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 用《歌唱祖国》来导入《我的祖国多辽阔》一课, 用以营造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欲望, 产生无限的遐想;用《爱我中华》来导入《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一课, 课堂气氛顿时被带动起来, 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不用教师导入语言, 学生自然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课堂实践证明, 用音乐来导入《品德与社会》课, 学生备加喜欢, 课堂效果好。
二、将《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敞开
《品德与社会》课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是开放性的, 所以教师就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 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 让《品德与社会》课成为一个开放性的、生成性的课堂, 学生也乐于走进这样的课堂。怎样能把《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敞开呢?首先要丰富教材的内容。因为教材中的每一课语言文字是有限的, 仅靠短短的几段话, 学生是不能掌握所学知识的, 所以在平时, 老师就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和充实课程内容。比如, 在教学五年级第四单元《我们都是中华儿女》这一主题时, 老师就带着学生到电教室上网查了很多关于民族风情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使学生知道每个民族之间虽然在历史传统、文化信仰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但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从学生发出一次次惊讶声中, 我们感到这样的课堂学生喜欢。通过这样的学习, 教材中抽象的文字, 变得具体了, 生动了, 学生的印象深刻了。视野开阔了, 认识提高了。其次, 要拓展课堂上的空间, 让学生走出教室, 自己去获取知识。在教学四年级《花钱的学问》这一单元时, 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编排教学课题。比如:“家里的钱从哪来?”“钱用到哪里去了?”“买不到合适的东西怎么办?”“钱该怎样花”……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自己回家或到学校周围小超市去调查。布置这些学习任务目的是让学生不要把眼光只局限在课本上, 注意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从教室这样的小课堂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 获得购买商品过程中的基本常识, 真正懂得花钱的学问, 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最后, 让课堂敞开还需老师创设一个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表演”, 老师也要主动参与。因为有了老师的参与, 学生会更加积极, 活动开展得会更有意义。同时, 通过活动师生的距离也拉近了。这种教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课堂, 这种教师与学生亦师亦友的关系, 不就是和谐课堂中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吗?
三、将课堂上所学知识放到生活中去体验
现在的学生在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呵护中舒适幸福地生活着, 事事如意的生活自然能给他们带来快乐。但是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成长的道路上, 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和失败。所以, 如何教育学生面临苦难和挫折是《品德和社会》课的一项主要任务。可是仅凭读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他们没有亲身体验过。于是, 老师就该想方设法让学生把从课本上学的知识拿到生活中去实践。在教学《尝尝苦滋味》一课时, 老师让他们回家寻找苦滋味, 一定是自己在做事中体会到的。经过几天的苦心寻找, 学生回到教室想说的话太多, 都来和老师“诉苦”。多数学生都讲到在帮妈妈做家务时尝到的“苦头”, 还说出了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些小困难的。听了同学们的发言, 老师感到非常欣慰。因为是老师的引导让他们尝到了苦滋味, 虽然体验时间不长, 但受益匪浅。五年 (下转第133页) (上接第132页) 级的孩子们生活阅历虽不算丰富, 但也有一些挫折与失败的经历和体验, 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直观的、肤浅的、停留在表面的, 需要老师通过课内外活动引导他们更深层次的体会与理解, 认识挫折对人的进步与成长的积极价值, 获得人生的丰富体验。所以课本上的知识要经常拿到生活中体验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增长了知识, 又锻炼了学生生活的能力。
8.学习社会保险法体会 篇八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学习社会; 学习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164-02
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也是人成为社会的人的主要途径。学习是 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终身教育己成趋势的条件下,只有善于学习、学会学习、创新学习的民族,才能永远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都强调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又指出,“要努力传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我国优秀文化、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在促进学习型政党建设进而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因此,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科学性、目的性、广泛性和发展性,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个体及社会的全面发展,满足全社会对知识的需求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学习社会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
对于什么是学习社会,学术界对此有多种表述。哈钦斯指出,所谓学习社会,是指“每个人均可在教育机构中获得基本的博雅教育,并且能在教育机构之内或之外,继续不断地进行博雅学习的社会,也是一个有着真正的大学作为独立思考和批判中心的社会,学习社会是一个经历价值转化的社会”。波希尔指出,学习社会的基本观点是把学习当作是“正常的和日常生活之事”,而教育则被视作为“所有公民潜在的人权”。高体健认为:“学习社会是一个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能够充分满足全民终身学习多样化需求的社会。”
以上论述,不管在细微处有多大差异,但他们都共同强调了学习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有学习机会、每一个人成长的各个时期都需要学习、学习不再是学习者的外在需要、社会构建了公平合理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成为社会的中心的文明社会。一个社会既然赋予学习和教育如此重要的地位和这样崇高的价值, 那么这个社会就应该有一个它应有的名称一一即学习社会或学习型社会。
对于学习社会的基本特征,近年来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张寿荣在《国际继续教育一一终身教育发展动态》一文中介绍了1996年在 欧洲召开的两次世界性继续教育大会的有关情况,会议提出的学习型社会应具备五个特征:①学习被认为是一项毕生持续不断的活动;②学习者对其自身进步负责;③考评肯定进步而不是指责缺点;④处事能力、个人和共同的价值观、团队工作精神被认为与获取知识同等重要;⑤学习是学生、家长、教师、老板 和社区之间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以上各方共同努力,共同提高。
胡梦鲸指出,就其实质意义而言,学习社会的本质具有下列特征:①学习社会是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②学习社会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社会;③学习社会是一个无学习障碍的社会;④学习社会是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的社会。
综上所述,根据学习社会的基本内涵,我们认为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①学习社会是一个人人参与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机会不为少数或特定 年龄层的人所独享。学习机会应向全体民众开放,为全民所共享。任何人只要在任何阶段、任何时间想要学习,均有适当的教育资源可供利用,教育、工作及休闲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从事各种活动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②学习社会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社会。学习者是学习社会的主体, 个体是一个主动学习者,学习不再是个体的外在需要,而是学习者全面发展的内在愿望。学习者的人权、问题、需求及自我实现的潜能,均将受到充分的重视。③学习社会是一个无学习障碍的社会。学习社会主张,所有学习机会应公平地向所有有能力、有需要的人开放,消除在入学资格、教学空间、教学时间、 教学形式、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考试评价、毕业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和障碍。学习成为所有人的基本权利,而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④学习社会是一个发展性的社会。社会与人的变化无止境,学习作为发展 的手段,将延续个体的一生,成为持续的、终身的活动:学习化社会无止境, 过程从初级到高级,从局部到全体:学习的价值观产生了根本的变化,要经历“生存需要一一发展需要一一完美需要”的过程,学习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 充分的重视。⑤学习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每个公民对外界要保持开放性,向各种不同的观点保持开放性;终身教育体系向全民开放,没有任何资格限制;终身教育体系内部,各级各类教育及教育机构互相开放;各国终身教育信息网络相互开放,世界将会成为一所供全球公民时时、处处学习的大学。⑥学习社会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它的理想性在于学习障碍的去除,学习机会的均等,学习时间和空间的拓宽,学习潜能的充分发挥,学习价值观的自觉,人人均能一生中通过学习,不断增进知识,发展技能,提高素质,完善自我,进而取得成功。
2 学习社会的学习理念
学习社会是社会进步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一个社会发展的方向。传统的学习模式将受到革命性的冲击,正如英国教授、咨询家查尔斯•汉迪在《非理性时代》中所指:我们的教育需要被再发明,学习必须贯穿于人的一生,要彻底地重新考虑我们的学习方法等。学习型社会我们应树立新的学习概念。
(1)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传统观念中,我们一般把人生划分为成长、受教育、 工作、退休、养老几个阶段,这种划分己不能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在知识社会、 学习社会,必须转变把学习和工作、退休、养老截然割裂开来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2) 要培养和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以往的学习,外在于学习者本身,学习是被动的、应付的、功利的。学习社会中学习是学习者内在的需要,是生活方 式的内在要素,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知识、技能、情感、心理等全面发展的 过程,是人成为人的过程,是完善人格的过程。学习者成为社会的中心,学习 成为一种权利和责任,学习成为人的一种自由活动,人们将更加自觉、主动地 参加有组织、有系统的文化学习、专业技术培训或接受行为规范的教育。学习 者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将得到充分的展现。
(3) 学习内容要选择。社会的进步演变,使人类知识总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有人统计知识的增长在19世纪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长1 倍,现在则是3-5年增长一倍。当前,信息每20个月增长1倍,而科技的信息量增长更快,若将20世纪60年代的信息量设为1,80年代则增至8,而到 2000年则达到23,近50年人类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己超过过去两千年人类的总和。与此同时,知识更新周期在不断缩短。据调查,知识的更新周期也从18世纪知识的 80-90年,缩短为5-10年。不论此类统计是否科学,但知识的更新速率日益加快是不容置疑的。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的载体愈趋多样和丰富,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知识的这种发展趋势客观上造成了人的接受知识的能力与蓬勃增长的浩瀚的知识量之间的矛盾、人的有限的学习年限与知识迅速老化之间的矛盾, 学习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学习,学会根据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要慎思之、明辨之、审问之,只有进行认真的辨别和分析,才能选择自己最需要、最有利于完善自己的学习内容。否则,在茫茫无 际的知识海洋中不知所措、无所选择也会酿成"溺水而亡"的悲剧。
总之,只有对学习社会有较全面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学习观,促成自我全面发展,才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高体健,《学习社会的概念与基本特征》,《中国成人教育》,1998年第7期。
[2]黄富顺,《大学在学习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因应》,《开放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3]胡梦鲸,《学习社会的概念意涵与发展条件》,《成人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4]刘道玉,《面向21世紀大学生的学习观》,《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5]李文利,《高校教师要树立现代化学习观》,《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11期。
【学习社会保险法体会】推荐阅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体会07-25
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学习心得体会10-14
学习《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心得体会07-02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心得体会10-29
卫生局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心得体会10-16
《历史与社会》学习心得08-12
社会情感学习培训总结(黄梅)07-28
社会学学习阅读书目10-04
社会主义建设个人学习心得08-17
学习中国梦弘扬社会正能量有感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