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2024-07-27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共10篇)

1.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篇一

如何结合职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职校学生学习电工电子的兴趣

新会机电中专赖永镇

内容提要: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为了提高职校学生学习电工电子的兴趣,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掌握职校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师不求教得很深很难,但求学生个个学有兴趣,学有所得。

关键词:职校学生心理特点电工电子学习兴趣

提高职校学生学习电工电子的兴趣,首先必须了解所教班级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调查,掌握职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切实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和落后的教学手段。本文只在教与学这个侧面,结合职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提高职业学校学习电工电子科目的的途径。

一、职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1)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职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勤劳、节俭、单纯、朴实,由于没有高考的压力,无需要压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他们感情丰富、活泼好动、聪明任性,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2)具有较强的虚荣心和自尊心,渴望表扬和肯定

职校学生大部分在初中是差生,平时老师批评多,升入职业学校后,他们渴望友谊、理解和帮助,具有较强的虚荣心和自尊心,就群体而言,他们的兴趣广泛;就个体而言,大多具备特别的爱好并努力追求,从而形成特长。

(3)文科和理科的理论基础较差,不愿意学习电工电子理论

职业学校学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缺点和些不足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随着前普高扩招的持续升温,职校生源的质量持续下滑,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最近几年又适逢80年代所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所带来的全国新生人口总体数量锐减效应的影响。职业学校为了生存,不得不一降再降入学门槛。这些因素决定了职业学校的学生文科和理科的理论基础较差,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差,不愿意学习较深的电工电子理论。

二、提高职校学生学习电工电子兴趣的途径

家长将其子女送到职业学校,报读电工电子专业,是希望其子女学到一定的电工电子专业理论知识,学到一些电子电工的专业技能,使其在工厂找到一份与专业相近的工作。这也是职业学校的办学目的,教师应该如何做呢?

1、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从生活事例中挖掘电工电子理论

笔者多年任教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课余时间问学生,“你们为什么报读了电工电子专业”?学生答:“因为家里有很多电子电器,觉得很好奇,想维修它”。由此可见,学生是由于对日常生活中电子电器而报读了电工电子专业,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完全按照课本来教学,应该从生活事例入手,慢慢引申到电工电子理论。例如:我想给学生讲述“双金属片”的工作原理,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一上课,我就提问,想调查哪些同学家里有电饭煲,结果全班举手,全班同学家里都有电饭煲,说明同学们对电饭煲是很熟悉的。但是我问到电饭煲为什么不会将饭烧焦?电饭煲为什么能保温?这些问题学生就答不出了。带着这些问题,我给学生讲述了“双金属片”的工作原理和“双金属片”在电饭煲电路中的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我为了讲解电度表的工作原理,我在上课时由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留意到你们家的电度表吗”?大部分学生答“知道有,但没怎么留意”,“为什么供电部门要将电度表封住?”有个别学生答:“防止偷电”,我说,“对”,接着我就给学生讲解了电度表的工作原理,以及电度表进线和出线如果接反电度表会反转的道理。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职业学校的教师平时要多留心观察,多积累素材,这样在教学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将教室变成实验室,加强直观教学的效果

有些比较难一点的电工电子理论,学生平时是观察不到的,也很难理解,我们就要将教室变成实验室,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使学生看到实验现象,老师再讲解工作原理,学生就比较爱听了。如我在讲解“电压”这一概念时,我在教室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约10厘米厚的橡胶垫放在桌面上,我站在上面,并告诉学生,谁也不能用身体接触我。然后我用食指接触日光灯电路中的火线,并示意一个学生用试电笔接触我的身体。结果发现用试电笔接触我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时,试电笔均发光,我却与平时一样,没有触电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带着学生们的疑问,我给学生讲解了“电压”的概念,并与电流概念进行了比较,使学生加深了对“电压”概念的印象,加强了教学的效果。

3、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拓学生的视野

政府越来越重视职业学校的硬件建设,学校里的多媒体教室越来越多。我们作为电工电子专业的老师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我在互联网上查找到水力发电站、风力发电站、太阳能发电站等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学生看着图片,老师进行讲解,教学的效果比较好。又如,我用flash 5.0软件将压缩机的工作过程、将桥式整流的电流走向制作成课件,一边播放给学生看,一边讲解其工作原理,教学效果非常好。

4、布置电子制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电工电子专业还有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就是布置学生进行课外电子制作。教师先要有一个成功的样品,拿到教室里给学生看,并演示其效果。接着教师要画出其电路图,将每一个元件的参数标明,让学生回家动手制作。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就是布置学生的课外电子制作,电路原理要比较简单,而且要有声或者光的效果。例如:我布置学生制作“电子变音警笛”,用的元件不多,电路也很简单。有些学生在自己家里损坏的家用电器里取出变压器、喇叭、导线,部分电容、固定电阻和可变电阻,然后到市场上买一点元件,就制作出了“电子变音警笛”。当学生们将自己的作品在教室里演示时,从他们的脸上就可以看到他们成功的喜悦,对那些平时比较懒,尚未动手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震撼。接着,我又鼓励那些有成功作品的学生,将他们的制作过程、走了哪些弯路,有哪些经验和教训通过文字写出来,贴在教室里,给那些没有动手的同学做参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和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要多发现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勤劳、刻苦的优点,多表扬、鼓励他们,引导他们从喜欢电工电子专业到肯钻研电工电子专业的理论和维修技能。俗话说“老师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只要我们提高了学生学习电工电子的兴趣,激起了他们的潜能。在“兴趣”这个老师的带领下,学生毕业之后,在电工电子这个领域,他们会做出令我们惊讶的成绩来。

2.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篇二

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动力, 是数学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当学生在精神处于兴奋状态展开数学学习活动时,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就会在追求与探讨中发展数学的思维能力, 促进智力的发展, 获得较大的成功;同时, 这种愉快的精神感受又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二者之间相互促进, 使数学学习活动更加活跃、有效, 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更加和谐的发展。

下面我来谈谈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数学学习兴趣具有后天可塑性

兴趣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是在人的社会现实及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其学习兴趣不会先天就有, 而是在学习过程中, 随着对知识的理解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所以兴趣具有后天可塑性。

很多中职学生虽然不具有数学学习兴趣, 但他们的可塑性强, 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 创造一系列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积极引导学生在后天的努力下建立数学学习兴趣, 直至形成比较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教与学中居于主体地位的学生, 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领悟、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 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形成数学意识, 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

二、数学学习兴趣具有个体情绪性

数学学习兴趣具有个体情绪性的特点。情感心理学指出, 客观事物本身并不能单独决定一个人的情感体验。决定一个人情感体验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如果客观事物满足个体的某种需要, 则会引发快乐之类的积极情感体验;如果客观事物不满足个体的需要, 则会引发痛苦等消极的情感体验。据此, 在教学活动中, 决定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的是学生的学习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关系:如果学习活动能满足学生的某种需要, 则学生对学习会产生快乐积极的情感体验;反之, 如果学习活动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学生对学习则会产生痛苦等消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厌烦情绪, 从而对学习缺乏兴趣, 不愿意学习数学。所以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关系。

分析中职学校的学生, 他们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 很多学生没有数学学习的习惯, 他们大多数都缺乏数学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 绝大多数同学都没有数学学习的兴趣, 而很多学生对网络游戏却很感兴趣。笔者发现所在学校的中职学生中有较大的群体喜欢游戏, 比如现在学生中比较盛行的 “地下城”和“梦幻西游”两种游戏, 分别有0级到60级和0级到155级的级别, 他们经常会一起讨论, 说××已经达到哪一级了, 谁谁又更厉害了等等。究其原因, 他们对网络游戏津津乐道是当他们通过努力一级一级往上升级时, 他们感觉到了攻克难关的成功体验, 有成就感, 进而更有兴趣。

三、数学学习兴趣具有可迁移性

现代汉语新词典有“兴趣迁移法”的解释:运用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因素, 把人们的兴趣从一种消极的事物转移到另一种积极事物上来。是一种运用心理学关于兴趣迁移的规律做思想工作的方法。对数学学习而言, 其学习兴趣同样具有这一特性, 是具有可迁移性的, 而一般情况下成人的兴趣比较稳定, 青少年的兴趣容易转移, 所以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兴趣而迁移至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3.结合学生特点 激起学习兴趣 篇三

一、创设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1.以导引趣

导入新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开始。好的开头,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情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0的认识”时,笔者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熊妈妈要外出有事,给三只猴每人3个桃,老大中午吃了1个桃,老二中午吃了2个桃,老三中午吃了3个桃,剩下的桃晚上吃,晚上它们各吃了几个桃呢?从老三晚上一个桃也没有了“引入”0“的学习。这样导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本课内容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2. 以疑引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设置疑问,鼓励学生质疑问。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利用已学过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并且请了不同的学生试一试,教师都能很快地说出正确答案,学生都感奇怪。教师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3.以动引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成功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在玩中有所学,有所得。例如:同学们排队去游玩,小明前面有4人,后面有7人,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在解答这类题型时,让学生亲自去站队,既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题型的理解。

二、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动手操作,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象思维占主体的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为了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采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时,让学生先摆13个正方形,然后在下面摆8个圆片,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起,把圆片和正方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教师问:哪一行摆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正方形哪一部分和圆片同样多?请你们用手指一指,再指出正方形比圆片多的部分。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指得对不对?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正方形比片圆多几个?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正方形多,圆少,正方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多的部分,从而体会到多的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2.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稳定兴趣

在教学“算24点”时,笔者设计了三种题型: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三种题型由易到难,让学生掌握算24的方法和技巧,并达到巩固升华的目的。然后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队,以比赛的形式贯穿。这三个环节的教学,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寓教于乐,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活动,使学生在新奇激烈的活动中,通过算算、想想、听听、议议、讲讲,心情舒爽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三、通过情感体验和激励,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1.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例如,教学“9加几”时,笔者先出示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景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及时结合情境提出有关计算的问题,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得到的方法也可能不同,先分小组,让学生在组内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教师重点说明“凑十法”的计算过程,使学生理解“凑十”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这样的过程,将原来由教师讲解的计算过程交给了学习小组去讨论,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算法的雏形,也让学生再次体验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2.重视师生情感的培养,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因此,教师平时要多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喜欢教师,进而喜欢数学。 “好表扬”是学生的重要的心理特点。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4.学生学习的特点 篇四

学生学习的特点:①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②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③学生是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⒉加涅按照学习结果的不同把学习分成了哪些类型?

①言语信息的学习②智慧技能的学习③认知策略的学习④态度的学习⑤运动技能的学习

⒊简述桑代克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极其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这种刺激—反应联结主要是通过尝试错误、不断修正行为而形成的,是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形成的。学习就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因此,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为试误说。桑代克根据其经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他用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取代了传统联想主义的观念之间的联结,提出学习无须意识参与的观点,受到后来的行为主义者的关注。但他又强调先天本性以及满意、烦恼、定势等因素的影响,这与后来的华生等的行为主义又是不相容的,在这种意义上桑代克又不完全是行为主义者。

⒋什么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它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有什么不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地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经典条件作用论可以解释应答行为的产生,而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可以解释操作行为的产生。

在斯金纳看来,经典条件作用仅能解释小部分行为,大部分行为的形成都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建立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是强化。

斯金纳发现,有机体作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他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如果一个操作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

⒌假设某学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请根据所学理论说明应该如何培养他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

⒍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极其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其要点如下:

⑴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⑵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Ⅰ动机原则。Ⅱ结构原则。Ⅲ程序原则。Ⅳ强化原则。

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①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建构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并最好画出各组成要素的关系图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死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②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③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征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④要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⒎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的主要观点极其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奥苏贝尔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强调对学校情境中的学生学习进行研究。他的认知同化论的主要观点如下:⑴有意义学习①含义: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这既是有意义学习的定义,也是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②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⑵意义的同化。奥苏贝尔认为,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他提出了三种同化模式:①下位学习②上位学习③组合学习

⑶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①逐渐分化原则②整合协调原则③先行组织者策略

⑷接受学习。所谓接受学习,就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以定型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需要任何发现,只需将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适时再现或应用。

⒏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极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生观①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在创造。②学生观: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儿童的巨大潜能。其次,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因此,教学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⑵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⑶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社群,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⑷情境性学习:建构主义者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性任务情境挂起钩来,提倡在教学中使用真实性任务,让形式通过一定的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以此建构起能灵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

这些观点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基于这些观点,建构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设想。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旨在是学习者形成真正的、深刻的、灵活的理解,为此,教师需要就学习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概括、分析、推论、假设检验等思维活动,来建构起与此相关的知识。

⒐举例说明奥苏贝尔提出的同化的三种模式。

奥苏贝尔提出了三种同化模式:①下位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例如,知道了“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种特例,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②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例如,儿童在熟悉了“胡萝卜”、“豌豆”和“菠菜”这类下位概念之后,在学习“蔬菜”这一上位概念。③组合学习,当学生的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比如质量与能量、需求与价格,再比如凭借关于水流的知识来了解电流等。

⒑什么是先行组织者?举例说明什么时间需要提供先行组织者以及如何提供?

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5.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五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提出:使人愉快,要让教育活动有兴趣,教学要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要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就可以把数学学习当作一种享受,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那么,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小学Th学习的特点

第一,小学生的依赖性很强,在他们的思想中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学,在课堂上,教师要

通过各种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做到教师勤教,学生乐学。

第二,小学生无意识占主导地位,活动性较强,在课堂上,小学生很难长久集中精力去听课,在上课的时候有时因外界的条件的改变而分散精力,很难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认真的听课。

第三,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比较浅显,对事物的认识停

留在大概轮廓上和整体形象上,不能深入的、透彻的分析问

题。比如学生认识字来说,他们只记住了字的轮廓,却没有把握每个字的笔画顺序,完全凭感觉写字,无法精确的写完

整字。

第四,小学生容易随意性和情绪化。小学生的活动很少受大脑的控制,较多的时候受兴趣的控制。在课堂上,他们

感兴趣的知识,能集中精力去学,学习效果比较好,一旦对

学习不感兴趣,他们就不听课,甚至在课堂上睡觉,如果老

师制止这种行为,学生有时会反抗,所以,小学生很容易情绪化的。

二、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Th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引导和

激发人在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内在动力,直

接促进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

一种潜在的素质,是克服困难,推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单纯,但有缺乏对问题的思考,不能主动的学习,所以,教师有积极的引导,通过

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这样,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开拓了他们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课件、视频、动画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动手操作,激发学Th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如果教师一直讲解,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下降,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尽教师演示,没有学生亲自操作而获得的知识是肤浅的,过一段时间会忘了。只有让所有学生参加实践操作,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参加学习活动,才能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增长知识,例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小组合作,组合成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的构思和各种三角形的不同,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会大大的提高。

四、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Th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的教学致力于将学生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在知识讲授这一阶段,安排适当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把

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模拟现实的各种活动中,学生就会产生一

种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例如,学习了四年级下册封闭问题的植树后,让学生站成方阵的游戏,玩手拉手的游戏,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引发学生产生进取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效率的目的。总之,兴趣是学习中的活跃因素,只有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学生才能记住知识,提高成绩。

五、设置多样化练习,增添学习兴趣

练习是强化基础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学生经常被一些枯燥的、乏味的、机械性的,重复性的练习抑制了学习兴趣,为了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组织各种形式的练习,让他们带着兴趣,快乐的完成练习。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钟面模型,并拨动分针观察时针的变化,同桌之间互拨时间,并读出时间,在完成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认识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同时,还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

六、利用好奇心、好胜心,增强学习兴趣

好奇心、好胜心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在学习中总

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杨,此时,学生感觉很高兴,增

加的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他

们的动口、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学习。在教学

中组织各种比赛,看谁算的快,算得准,解决方法多,方法

巧妙;或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表各种意见,引起不同观点的见解,促进学习兴趣。

6.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篇六

关键词:心理特点,化学教学,学习兴趣

教书育人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化学学科与生产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 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化学教学中, 教师利用学生对生活生产需求的心理进行化学兴趣的心理培养, 特别是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开发创新能力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化学实验具有无法替代的心理兴趣诱发力

化学实验是开发学生心灵兴趣的一把金钥匙, 当学生看到老师给他们演示的镁带燃烧、硫磺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等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和火星时, 普遍表现出来惊喜激动的神情。当老师请他们阅读实验内容, 准备自己动手实验时, 同学们简直兴奋得又喊又跳。可是, 紧接着, 又开始担心自己实验的失败。这时, 紧扣学生这种心理的需求, 及时讲解反应的原理、有关实验的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学生就会全神贯注地学习、记忆和思考。结合教学过程, 教师充分利用化学知识的科学性, 吸收学生的情感应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给学习化学带来一种特有的学科乐趣的向心力。

二、注入趣味因素,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稳定心理兴趣

在九年级《化学》中, 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占60%以上的内容, 而这些内容各成体系, 各具特色, 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逻辑框架来帮助学生掌握记忆这些知识。所以知识的客观机械性和松散性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要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把元素的化合价编成易于上口的口诀, 将酸、碱、盐溶解性编成顺口溜。如:“K+、Na+、NH4+、NO3-盐入水无影踪, K+、Na+、Ca2+、Ba2+四碱是可溶, 硫酸钡、氯化银为典型不溶。”解决了酸、碱、盐溶解性的记忆问题。又如要求熟记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的排列顺序时, 如果死记硬背会给学生一定的心理障碍, 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歇后语:“岳父的工作———养、闺、女、 (倒) 贴。”学生一下子哄笑了起来, 因为他们明白这是“氧”“硅”“铝”“铁”的近音, 通过这样一笑, 学生的心理障碍消除了, 相信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氧”“硅”“铝”“铁”引出的趣事。又如传授“分子间有间隙”的概念时, 由于分子是微观的, 看不见、摸不着, 解释很抽象, 用“水和酒精混合”实验做完后, 学生仍是很迷茫。我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日常生活中一只麻袋装满了黄豆, 此时在这只麻袋里还能不能倒进去大米?”学生回答:“能。”此时, 我用两个一样大的烧杯, 一个烧杯装入1/2的黄豆, 另一个装入1/2的大米, 然后, 把两者在一个烧杯内混合, 结果混合物的体积小于一个烧杯的体积, 这样, 把抽象的微观现象转化为具体的表面现象。学生看得清、记得牢, 又消除了记忆上的障碍, 促进了学习兴趣的健康发展。

三、控制教学的梯度和难度, 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乐趣

在化学教学中, 注重教学的梯度和难度, 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手段。它往往决定学生学习的成败。长期与连续的失败会使学生志趣水平低下, 丧失斗志, 不思进取, 只试图对失败进行自我防卫, 变得上课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遇到问题不敢提问, 不会主动去探究, 久而久之对学习产生了厌倦, 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 为给学生学好化学树立信心, 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采用生动、直观、形象的例子来解析, 降低知识的难度, 如:讲“元素”的概念时, 学生往往与“原子”混淆, 虽然我将“元素”和“原子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介绍给学生, 学生还是似懂非懂。我还是举了一个通俗的例子, 以人类和人之间的关系为例, 人类———元素, 人———原子。提问:“两个人类这句话有意义吗?”学生都笑着摇头。通过这样的回答, 学生明白了, 元素只有种类, 没有数量的含义;原子既讲种类也有数量。在课堂教学中, 把教学内容分解成难度不一的几个知识点,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训练。如把一些简单易做的实验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操作, 在同学面前展示他们灵巧的动手能力, 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 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一些中层生解释实验现象, 说出反应原理, 培养他们逻辑推理能力;让尖子生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 探究生活生产中的某些问题,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7.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篇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比较其它传统学科,它的内容丰富有趣,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上机时,可以确定一些有意思的上机目标,让学生去探索实现方法,尽量将探究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及应用对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学生喜欢观看直观、生动、有趣、形象的图片和动画,多媒体课件集文本、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于一体,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

兴趣最重要的品格就是思维和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即凡是感兴趣的东西都会积极主动地去想、去做、去研究。有了兴趣,就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创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应当重视兴趣培养和利用。

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只有首先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了兴趣,充满好奇心,才会主动去学习、探索和研究。在这方面,信息技术课程有一定的优势。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功能和界面,而且可以得到立即反馈,使学习者获得多重刺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和活动的效果。许多教学软件与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既有利于学生参与,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相当重视,学生学起来比较感兴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这一特点对于课程教学有重要意义。

一、满足求新心理需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求新是正常人的心理。兴趣最初是由于能满足个体对于新事物认知探索的需要而产生的。由于需要,对某些知识技能进行学习和研究,经过一段接触,逐渐产生了兴趣,形成新的需要。不断互相促进,推动个体进步。

如在教学之初,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多媒体电子贺卡,用声音、图像、音乐、色彩的奇妙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学习图像处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用计算机做出的图画,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在学生打开图画软件后,让学生亲身体会计算机画图操作的优越性,从而强化兴趣。

教师要注意积累资料,在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事实说话,用鲜活的知识丰富和加深学科知识,展示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奇异,应用前景的广阔,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产生探索学习的渴望,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我想学”、“我爱学”的积极转变。教师要注意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深入挖掘学科特点,不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形成和展示信息技术课科技至上、创新领先、奇妙无尽、兴趣盎然、自主发展的课程特点。

二、设置适度疑难问题,巩固学生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意味着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才能激活思维,注意力才能持久。疑难适度则学生既不会因任务过于容易而厌倦,也不会因难度过大而畏难不前。

教师要学会设置疑难,注意问题的难度适应学生特点。提出问题后注意根据学生不同情况给予指点,促使和帮助学生战胜困难,增强成功体验,巩固课程兴趣。如在图文并茂部分的练习设计上,可以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基础弱的同学完成模仿性练习,能够用powerpoint制作一组幻灯片;基础好的同学要自行设计制作具有动态播放效果的幻灯片,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快乐,提升对课程的兴趣。

三、注重学生成功收获,鼓励学生创新

学习是为了创造,学习的最佳收获是创新。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到课课有收获,有成功愉快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间进行争论,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并回答或讨论,對有疑问的问题,延迟评判,让学生自己探索。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及时综合、反馈。采用多种形式,如表扬、肯定、赞许、奖励,要让学生体会到进步、提高和发展,增强成功体验,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

如在学生掌握了WPS文字处理软件中改变字体大小的操作后,让学生自己尝试在powerpoint软件中进行改变字体大小的操作,鼓励学生发现;在学习了网页设计后,就让每位同学设计一幅作品,让全班每位同学依次展示欣赏完成的作品,还可以打印出来送给亲友,让学生有成就感;考核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设计制作一幅富有创意的电脑作品,这样学生都想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独特的想法融入到作品中,展示收获,发挥才能,奉献才思,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黄埔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法[J].课程、教材、教法,1996,(10).

[2]王晓芜.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实践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篇八

一、通过学习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对体育课的评价是很最重要的一关,首先我们应该看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或整个体育学习过程中是否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相互评价,教师是否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的乐趣。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为他们而服务的,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了解学生主体的差异,给予不同的教法,进行指导和帮助,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分不同个体等进行合理评价,因材施教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学是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所以,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是评价该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一堂体育课学习中,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去锻炼自己,这样的效果定然可佳,然而,要想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去发展自己个体进步的话,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充分发挥,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评价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如果我们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就会尽情去做,会努力去达到学习目的;(2)我们应该选择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如引导发现法、赏识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自主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等等。而这些教学法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用民主的、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从而发展他们的智能和体能。(3)要有传授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动作技能,对重点技术环节详细讲解、示范。要做到精讲多练、多介绍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去尝试,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提高自我反馈能力。总之,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技能,是学习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体进步的重要途径。

二、及时点评和总结

评价有学生自我评价,也有教师评价。对生理和心理共同成长的学生来说,获知自己在学习等方面的任何进步都是很重要的,反馈能增强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大学阶段是学生自我价值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大学第一年,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没有独立的、内化的评价自我的标准,他们的自我评价主要是根据他人的评价如教师、同学等,从而形成对自我的评价,在众多人当中,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有着权威的地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显得举足轻重了。如:在一次游戏教学中,当游戏告一段落时,我对刚才的活动进行评价:1.自我评价。四个小组中,为什么有的小组跑得快?找出原因。2.小组评价。找出自己小组的不足,进行战略调整。3.教师评价。我把学生没提到的或没想到的地方进行评价,表扬好的,然后告诉学生,不论做什么事情,当做到一定的时候,要进行总结,这是为了做得更好。得到表扬的小组更加兴致勃勃,没有得到表扬的也受到鼓舞,不甘落后,小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学生自始至终处在兴奋之中。

9.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九

——德江县枫香溪镇八一爱民学校:王安松

【摘要】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源于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

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以及智力开发有着很大影响。

深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激趣功能,让学生主动学 注重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爱学 合理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好学

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让学生乐学 【关键词】

情感因素 动机 激趣功能 主动学 探索者 研究者 发现者

探索精神

学习兴趣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源于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如学习数学的动机与数学学习价值的认可,对学习对象的兴趣,成功的学习经历体验,适度的学习焦虑,成就感、自信心与意志等。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以及智力开发有着很大影响。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不考虑超负荷训练的数学教学可能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历留下阴影,从而造就许多“失败者”的心态,并以这种心态去面对今后的人生,这是我们今天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要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就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在这里本人就怎样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几点做法。

一、深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激趣功能,让学生主动学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形成了数学知识所特有的逻辑序,而这种结构特征又不只是体现为形式化的处理,它还可以表现为多样化的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自然连结和转换,这样数学知识系统就成为一个相 互关联的、动态的活动系统。即就是说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科学,看起来十分枯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挥好教材内容的激趣功能,利用学生好动、喜想、好奇的天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心里,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例如:教学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33—35页例

1、例2(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这节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乘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前本人认真研读教材、参阅了教师用书,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教学时,我直接从算式出发,让学生在观察、验证、反思中学习新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索发现知识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注重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爱学

在学生来到学校之前,他们已经拥有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经验。而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从学校里获得的经验会比在学校外的日常生活所获得的经验更多、更重要。正是基于这些校内、校外的经验,学生才能够通过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由此发展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且往往是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因此,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颗石子,为什么水面的波纹呈圆形向四周展开?车轮是圆的,如果改成正方体,长方体或其他形状行不行?为什么?等这些与数学 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都发生在我们身边,充满了生活情趣。这些问题一旦呈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使学生不自觉地成为探索者、研究者的角色,从而提高了学生爱学数学的动力。

三、合理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好学 激励,在心里学上指激发、激励人的良好动机。我们知道,学生都自己的自尊心,他们都希望自己的成功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适时的、恰当的、真诚的、由衷的鼓励和表扬能推进学生的发展。如在计算99×16时,大部分学生都按照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法则进行计算或者把99看成是90加9进行计算,这样就比较繁杂。但有少部分同学却把99看成是100减去1进行计算,很快正确地计算出得数。这种算法不同于常规算法,但优胜于常规算法。我及时表扬了这部分学生,还请他们说清了算理。成功给了这部分学生愉快和满足,同时也激励了他们去实现新的成功。

四、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让学生乐学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问题解决构建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

我在教学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83—84页“三角形的分类”时是这样设计的:

1、复习角的分类、复习三角形的特点;

2、让学生准备若干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三角形;

2、教学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把手中的三角形分类吗?(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观察、推理、验证、归纳得出:三角形按角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接着引导学生用集合的形式加以总结归纳。

3、我们前面是按角分的,还能 怎么分?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学生通过测量边的长短,把三角形分成三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使学生乐学的目的。

【参考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用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教育》。注:本文于2013年04月发表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素质教育》的第54期上。国际刊号:ISSN1005—4197,国内刊号:CN11—4350/G4。

德江县枫香溪镇八一爱民学校:王安松

10.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篇十

【关键词】学困生;兴趣;能力;培养;提高

初中正处在性格发展和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社会观念和态度,有相当大的模仿性和受暗示性,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他们的人格尚未成熟,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对社会的复杂性缺乏清醒的认识。他们性格的不成熟性,使他们模仿性强、适应性强,好表现自己,不良行为或多或少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而“学困生”某些不良行为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这种不良得不到及时矫治,就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1 “学困生”的通病

①表达能力差。他们知识匮乏,言语不够规范,厌学、压抑,个性活泼有余,调皮捣蛋屡教不改。②行为习惯差。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容易分散,静不下心来,爱左顾右盼,坐姿不雅,纪律涣散,几乎每节课都要和同学讲话,若同桌不理睬,则会做小动作,影响他人学习。③学习成绩差。不按时完成作业,不爱学习,更不在乎学习成绩的好坏。每次考试后试卷常常是看都不看一眼,往书包里一塞就完事。④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父母的爱或受父母过度溺爱,表现出一种自卑的心理,并将这些心理“疾苦”发泄在同学、老师身上,但又不愿向他人透露。

2“学困生”成因

2.1 家庭影响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城市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一部分家庭相当贫困,因此家庭教育,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①来自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②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③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质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学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学校影响

虽然近年来,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2.3 社会影响

城市边缘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家长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城市边缘地区较富裕家庭,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在家备受父母、祖父母等几辈人的呵护,几乎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同时受拜金主义思想影响严重,学生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4 认知影响

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初中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3 “学困生”兴趣的培养

3.1 关爱学生,激发兴趣

对孩子的爱,表现在教师的天职是不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学困生往往是被老师冷淡、学生奚落、家长放任的学生,由于得不到老师的关怀、学生的帮助、家长的重视,他们在学习上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久而久之,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不断下滑,一步步退到了学生的后面成了差生。对这些学生,只要我们老师献上一颗关爱之心,用爱心打开他们冰冷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搭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抚慰他们受伤的灵魂,他们会感到被老师关怀的欣慰、被老师爱护的喜悦,从而听老师的话,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3.2 帮助学生,培养习惯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评学生,更不能把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必须看到学生的不同基础,只要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就应当给与肯定、鼓励和表扬。转化学困生只要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走进他们的实际生活,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体察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把赞赏、夸奖、微笑送给他们,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他们往往会在老师的正确指引下不断前进,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3 辅导学生,增强信心

转化学困生,关爱是前提,辅导是关键。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很多,但学困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造成学习困难,影响着进一步的学习,教师可以有意将简单的问题交给学困生完成,作业可以采取两套题目,让学困生完成较简单的一组,既能让他们尝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又可避免他们不思考去抄袭的可能。课后,教师还要注意有针对性地进行铺导,采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对学困生的作业进行面批,对不懂的问题要细致、耐心地讲解,他们就会被老师的不辞辛劳、循循善诱所感化,从而走出自卑的心理世界,勇敢大胆地探究、积极主动地实践,自强不息地进取,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4 采取的方法措施

4.1 尊重“学困生”,是提高其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

学生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教师犹如一把钥匙,如果钥匙能把宝库打开,就是一把好钥匙,而“学困生”要想获得成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当他们获得成功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学困生”有一个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因此,只有对“学困生”抱有诚挚的爱,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帅生关系。热爱学生,融洽的师生感情是转化“学困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情感投身到学生心里。

4.2 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适时采用成功教育,激发学习动力

个别辅导是对学困生进行教育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大部分学困生基础差,上课又不专心,有时连课都听不懂,他们积累的问题往往较多。老师要抽课余时间给他们进行个别详细辅导,鼓励他们提问,帮助他们彻底理解,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惑。个别辅导还会让学困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挚爱,这对增强学困生的信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把良好的期望具体化为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要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更要 进一步诱发他们“闪光点”。

4.3 注重教学艺术,激起学习兴趣

上一篇:低年级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下一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分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