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方案(精选8篇)
1.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方案 篇一
织金县八步镇青龙煤矿
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实施
工作方案
2017年5月12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根据国家、省、市、县人民政府及监管部门要求,结合我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矿生产现场的事故风险等级除了和一些固定的实体类危险源有关外,还和各种组合复杂的危险态紧密相关。而且,实体类危险源的安全性提高潜力不大或需要较长时间和投入,通过监控危险态改善工作场所安全状况更直接、有效。为了实现我矿风险预警管理,需要推广我矿风险预警管理模式。同时,由于事故风险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需要实现风险的动态、系统和全面的预警和预防。事故风险管理的核心和目的是实现风险的防范,将风险水平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为我矿生产风险防范提供即时、有效的信息保障,也是风险预警机制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将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编制的防控措施和体系,以及建立的人工管理型报警和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结合风险预警模式达到“风险动态预警、适时监控;管理有效、控制有方”的现代安全预防型管理目标。
以安全管理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我矿贯彻当前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围绕“事故防范在于落实预防在先”这一中心,落实我矿安全管理的主题责任和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摸清我矿安全生产中村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强化我矿风险控制,有效促进我矿的隐患整改,切实推进我矿建立和不断完善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对安全生产风险为进一步规范我矿安全管理工作、实现我矿对风险的超前预控,以预防我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我矿安全风险预警防控的组织领导,有效防范我矿安全生产事故,特成立安全风险预警防控实施领导小组。组
长:蔡云(矿长)
副组长:李汉良(矿安全副矿长)
成员:苏寻(工程师)、陈贵平(生产矿长)、唐远德(机电矿长)及各相关科室、专业及各工区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安全矿长李汉良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相关业务工作。
三、目标任务
通过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估、预警防控,使安全隐患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减少我矿一般事故,防范较大事故,杜绝和遏制重特大事故。
四、体系和制度
(一)风险管理对象提炼、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
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象,并符合下列要求:(1)风险管理对象的提炼要具体、明确,一般应按照人、机、环、管四种风险类型来确定;
(2)针对风险管理对象各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并形成程序;
(3)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遵从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全过程原则;(4)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要求;(5)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危险源监测
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不间断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并确保:(1)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2)危险源监测设备灵敏、可靠;
(3)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
(三)风险预警
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风险预警应:
(1)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2)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四)风险控制
建立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与执行,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并符合:
(1)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示的原则;(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
(3)制定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4)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规定,编制《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5)在进行重大以上风险任务时,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工作程序。
(五)信息与沟通
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我矿应确保:
(1)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评审;
(2)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3)员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急救人员;
(4)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并留有记录。
(六)风险财政管理
实施风险财政管理,以转移风险、降低风险成本、强化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并应:(1)建立《事故费用评估报告》及《风险财政评估报告》,《风险财政评估报告》应包含保险理赔相关分析;
(2)对单位事故损失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记录齐全;(3)按照国家规定,对员工进行投保;
(4)有我矿投保险种的记录和理赔费用的统计和赔付资料。
(七)工余安全健康管理
了解和掌握员工工余安全健康状况,对员工工余安全健康进行管理,并应:(1)定期组织员工开展有关工余安全、健康方面的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在员工业余活动集中区域张贴工余安全健康的宣传资料;
(2)组织员工对工余安全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防范措施;(3)鼓励员工汇报工余安全健康事故,并形成制度。
五、保障管理
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文化保障等方面建立并保持程序,以保障我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运行。
(一)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组织机构,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风险预控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应:
(1)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负责风险管理全过程;(2)由不同层次的有代表性的人员组成。
我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最终责任由我矿最高管理者承担。
我矿管理层应为实施、控制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和财力资源)。
(二)制度保障
1、建立健全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相关的目标、责任、奖惩、举报、投入保障、风险控制、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技术审批、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应急救援、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人员入井、跟班带班、班组建设、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并确保:(1)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到全体员工;
(2)有相应机构、部门负责上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培训、监督检查与考核。
2、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并确保:(1)相关活动遵守适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
(2)每年至少评价一次本单位对在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遵守情况,并形成评价报告;
(3)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
(4)资料齐全完善,有目录清单。
3、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规范体系文件、记录的管理,保证在体系运行的各个场所、岗位都能得到相关有效的文件、记录,并确保:(1)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文件收发、传达、归档;(2)文件收发、归档要有记录,并形成目录清单;
(3)作废文件有标识,销毁文件有记录,无在用的无效、失效文件;
(4)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相关的各种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
(5)记录保存和管理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并明确记录保存期限。(三)安全文化保障
建立并保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程序,以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功能。安全文化建设应:
(1)明确安全文化内涵、目标、内容、模式、建设流程,并最终形成实施方案;(2)以实现员工自我管理为目标;
(3)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贯穿于我矿的各项管理。
六、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内容
(一)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
建立并保持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程序,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和梳理,并制订员工岗位规范和控制措施,以实现人员准入、培训、监督全过程的流程管理。
1、人员准入管理
我矿应建立并保持员工准入管理标准,人员准入管理标准应:(1)明确岗位设置要求和岗位需求计划;
(2)明确员工准入条件(包括员工身体条件、专业技能、文化水平等)。
2、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
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为不安全行为控制提供依据。人员不安全行为梳理应:(1)全面、具体、准确、有针对性;(2)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分类。
3、员工岗位规范
在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的基础上,我矿应制订员工岗位规范,岗位规范应:(1)种类齐全;
(2)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
(3)规定各岗位所需个人防护用品和工器具;(4)明确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5)明确各岗位安全行为标准;
(6)确保在完成预定任务存在多工种交叉作业时,必须制定书面安全工作程序。
4、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制定
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以确保员工岗位规范的有效执行,措施应:(1)结合我矿自身的特点和员工不安全行为特征;(2)涵盖影响我矿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各类因素;(3)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安全行为分别制定。
5、员工培训教育
建立员工培训教育机制,以提高员工安全知识、意识和技能,员工培训教育应:(1)明确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的职能部门及人员,并有绩效考核制度;(2)有足够的培训资源;
(3)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为主的体系培训。
(4)每年末进行一次基于风险管理和事故分析统计的培训需求调查,并形成《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5)每年末对上培训计划的可行性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形成《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6)每年末根据上述两个报告,编制下培训计划,并以文件形式下发;(7)明确员工分层和分类培训内容与周期;(8)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培训;(9)建立员工培训信息档案;
(10)每次培训结束,形成单项《培训绩效评估报告》;(11)确保培训机构和师资,有相关资质证书;
(12)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进行考核或考试,并有完整的培训台帐;(1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前对员工进行培训并有记录;(14)新入矿员工要接受不少于72小时的安全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
6、员工行为监督
建立完善的员工行为监督制度,及时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并应:(1)确定监督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监督、考核人员;(2)明确监督范围、方式、频次;
(3)对监督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制定改进计划。
7、员工档案
建立健全员工档案,全面掌握员工信息,以实现分类管理,并确保:(1)所有在岗员工的档案齐全;
(2)每个员工档案的信息内容完整(内容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职业技能等级或职称、参加工作时间、简历、培训情况、违章情况、受奖情况、受处分情况、职务或工种变动情况记录);(3)对档案内容进行分析、评估,明确需重点监控对象。
七、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一)通风管理
建立并保持通风管理控制程序,以控制和消除通风系统中潜在的风险。通风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矿井和工作面必须具备独立完善的通风系统,采区应实行分区通风,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自然发火严重矿井的采区等,要设专用回风巷;
(2)风机、风门、风桥、风筒、密闭等井上下通风设施保持完好无损,通风巷道保证有足够的断面并保证不失修;
(3)矿井总风量、采掘工作面和各种供风场所的配风量,必须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4)风速、有害气体浓度等,必须符合《规程》要求;
(5)按规定及时测风、调风,保证采掘工作面及其他供风地点风量、风速持续均衡,并按规定的周期进行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6)局扇通风要符合《规程》的要求,采用双风机、双电源,能自动切换,保持连续均衡供风;
(7)生产矿井主要通风机必须装有反风设施,各种参数符合规定,并定期进行反风演习;
(8)通风基础测试报告、记录齐全。
(二)瓦斯管理
建立并保持瓦斯管理程序,通过瓦斯检测,及时掌握瓦斯浓度变化情况并采取措施,确保瓦斯得到有效控制。瓦斯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立完善瓦斯管理制度
(1)明确瓦斯防治责任,并细化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
(2)根据井下条件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加强瓦斯治理的各项措施;(3)严格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实行群防群治;
2、强化瓦斯检测
(1)有瓦斯检测专门机构,且人员配备满足要求;(2)每年对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进行鉴定;(3)相关入井人员按规程规定携带便携式或光学甲烷检测仪;
(4)瓦斯检查员严格执行瓦斯巡回检查制度,瓦斯检查记录做到井下牌板、检查记录手册、瓦斯台帐三对口;
(5)瓦斯检查人员严格按程序进行交接班;
(6)瓦斯检查地点的设置及检查次数符合《安全规程》规定;(7)每日按程序规范进行瓦斯情况汇报。
3、制订瓦斯隐患处理措施
(1)有瓦斯积聚排放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按措施进行排放;
(2)排放瓦斯前必须先确认回风系统的人员已撤退完毕,电源已全部切断,并已设置警戒栅栏、警标和停电牌;
(3)每次排放瓦斯都应做好记录,建册登记;
(4)临时停风地点,要立即断电撤人,设置栅栏、警示标志;(5)长期停风区必须在24小时内进行封闭。
4、采取瓦斯隔爆措施
(1)在矿井两翼与井筒相连通的主要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相邻采区之间的集中运输巷道和回风巷道、相邻煤层之间的运输石门和回风石门间设置主要隔爆水棚;(2)在采煤工作面进风巷和回风巷、煤层掘进巷道采用独立通风的其他巷道设置辅助隔爆水棚;
(3)对隔爆设施实行挂牌管理,定期检查隔爆设施的安装地点、数量、水量及安装质量。
5、建立瓦斯抽放系统,瓦斯抽放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瓦斯抽放系统符合《安全规程》规定和AQ1027-2006标准,并按周期对抽放系统进行测定,确保系统参数合理、运行有效;
(2)根据实际情况,应综合采取投产前的预抽采、采动层抽采、边开采边抽采、老空区抽采等措施;
(3)凡是应当抽采的煤层,都必须最大限度地抽采;
(4)矿井生产计划与瓦斯抽采达标煤量相匹配,采掘生产活动应始终在抽采达标区域内进行;
(5)掌握瓦斯基础参数,吨煤瓦斯含量、煤层的瓦斯压力、矿井和工作面瓦斯抽采率、采煤工作面回采前的瓦斯含量,达到有关标准。
(三)防突管理
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应建立并保持防突控制程序,通过采取突出危险性预测、防治突出措施、效果检验及安全防护措施等综合防治突出措施,有效控制突出风险。
对有突出危险的新建矿井,突出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必须编制防治突出煤层突出的设计。防突管理应确保:
1、突出矿井必须对突出煤层进行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和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以确定煤层和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
2、不同突出危险性的煤层或工作面,应有针对性的防治突出措施;
(1)对于有突出危险煤层,应采取开采保护层或预抽煤层瓦斯等区域性防治突出措施; 注:突出矿井开采煤层群时,应优先选择开采保护层防治突出措施;不具备保护层开采条件的突出煤层,应采用措施预抽煤层瓦斯,确保突出危险区域煤层掘进工作面在预抽钻孔的掩护下进行作业。(2)突出危险工作面应采取防治突出措施;
(3)无突出危险工作面进行采掘作业时,可不采取防治突出措施,但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4)石门揭穿突出煤层前,必须编制设计,采取综合防治突出措施;
3、实施防治突出措施后,应进行效果检验并确保措施有效,防突措施无效时必须采取防治突出的补充措施;
4、井巷揭穿突出煤层和在突出煤层中进行采掘作业时,必须采取震动爆破、远距离爆破、避难硐室、反向风门、压风自救系统等安全防护措施。
(四)防治水管理
准确掌握井田及其周边地表水系、地下水和采空区积水等分布情况,掌握当地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水位情况,评估地表水和各地下水系的风险,防治水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方针,组织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防治水计划,制定“探、防、堵、截、排”的综合防治措施;(2)井下防水、排水系统设计合理,能力满足实际需要;
(3)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针对主要含水层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害预报;
(4)每年雨季前对防治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5)防治水设施完善、设备齐全;(6)防治水专项应急预案完善。
(五)防尘管理
建立健全防尘系统,有效降低各作业地点的粉尘浓度,并满足:
1、矿井下列巷道应设置防尘洒水管道:(1)主要进风大巷;(2)主要回风大巷;(3)主要运输巷;
(4)带式运输机斜井与平巷、盘区进、回风巷;(5)采掘工作面所属各巷道;(6)煤仓与溜煤眼放煤口;(7)转载点;
2、所有水幕灵敏可靠,封闭全断面,使用正常,在下列地点应设置净化水幕:(1)采煤工作面进回风顺槽(水幕距工作面上下出口不得大于30m);(2)掘进巷道(在距迎头50~200m范围内);
(3)多巷掘进在回风巷风流汇合处下风侧200m范围内;(4)运输顺槽的转载点、溜煤眼上口及破碎机处;
(5)采区回风巷在与其相连的采掘工作面回风巷口下风侧50m范围内;(6)主要进风大巷、主要回风大巷;
3、防尘基础管理完善
(1)及时清扫巷道洒落的煤矸、浮煤,巷道积尘按冲洗周期定期冲洗;(2)按规定的周期测定全尘和呼吸性粉尘浓度,且不超标;(3)预防和隔绝煤尘爆炸措施完善;
(4)综合防尘管理制度完善,技术资料齐全。
(六)防灭火管理
建立并保持防灭火管理程序,以消除和控制矿井火灾风险,并确保:
1、防灭火设计符合《安全规程》规定;
2、新建矿井、生产矿井延深新水平时,必须对所有煤层的自燃倾向性进行鉴定,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每年对煤层最短发火期和自燃倾向性进行鉴定;
3、内外因发火管理和火区管理符合《安全规程》规定;
4、防灭火基础管理符合下列规定:
(1)有防灭火管理制度、矿井供水管路布置图;(2)及时对地表塌陷裂隙进行回填;
(3)有防火密闭管理台帐、火灾预测预报管理台帐、采空区技术管理档案;(4)有井上、下防火措施。所有地面建筑物、煤堆、矸石山、木材厂等处的防火措施和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防火的规定;
(七)监测监控管理
各我矿应建立健全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对矿井各重要场所“一通三防”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时掌握各种数据变化情况,并可实现对矿井相关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监测监控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监控系统的中心站、分站、传感器等设备齐全,安装设置要符合规定要求,系统运作不间断、不漏报;
(2)瓦斯传感器必须按期调校,其报警值、断电值、复电值要准确,监控中心能适时反映监控场所瓦斯的真实状态;(3)当瓦斯超限时,能够及时切断工作场所的电源,迫使停止采掘等生产活动,并及时按程序进行汇报;
(4)定期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趋势判断;(5)相关记录、报表内容应与实际相符。
(八)采掘管理
建立并实施采煤、掘进管理程序,消除和控制采掘系统和作业中的危险源,且符合下列要求:
(1)采掘设计要体现安全高效的原则,并保证采掘关系正常;
(2)采煤工作面长度、推进长度、采掘工作面巷道布置、断面和煤柱留设尺寸的设计应考虑潜在的风险;
(3)作业规程的编制应考虑最大限度的降低作业中的风险,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4)巷道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各类尺寸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施工及地质条件变化时应有补充措施;采煤工作面初次放顶、收尾、搬家倒面、过构造、过冲刷带、过积水区、过空巷等要制定专项措施;
(5)支护设计应合理选择支护方式、支护参数,各类支护设施可靠有效;(6)对采掘工作面顶板实施监测,并阶段性做出趋势分析和判断;(7)确保生产矿井、水平、采区和采煤工作面安全出口畅通。
(九)爆破管理
建立并保持爆破管理程序,以控制爆破材料储存、运输和爆破作业过程中的风险,并确保:
(1)爆破材料和爆破设备购置渠道正规,有合格证和说明书,并进行入库检验和登记;(2)有专门的爆破器材存放地点,存放点周围环境、存放分类符合《安全规程》相关规定;存放地点有明显标志;
(3)发爆器及发爆器的钥匙由放炮员随身携带;(4)爆破材料运输方式符合《安全规程》相关规定;
(5)爆破前按照《安全规程》编制爆破作业说明书,爆破材料按照爆破作业说明书的内容选取,按照说明书进行爆破作业,并执行“一炮三检制”和“三人连锁”放炮制度。
(十)地测管理
建立并保持地质测量控制程序,确保采掘作业遇有地质构造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预控措施,以保障采掘作业的正常进行,并确保:(1)矿井各类地质报告齐全、规范;(2)在生产过程中各项地质预测预报及时;
(3)掘进给向及时、准确,贯通测量精度符合规程规定或工程要求;(4)基本矿图齐全,内容、精度符合《我矿测量规程》的要求,更新及时;(5)对开采沉陷区进行有效治理,防水(沙)、建(构)筑物保护煤柱设计合理。
(十一)供用电管理
建立并实施供用电管理程序,以控制和降低供电、用电风险。供用电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供电系统应安全可靠,矿井供电必须为双电源、双回路供电,任一回路都能担负矿井全部负荷;严禁两个回路取自同一区域变电所、同一母线段;
(2)井下各水平中央变电所、井下主排水泵房、主要通风机、地面永久抽放泵站、固定式压风机、矿井立井提升人员系统全部实现双回路供电;
(3)矿井设备、电缆的选型与安装及机房硐室的设置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并应充分考虑其安全性与潜在的风险;
(4)供电系统及设备相关保护应齐全、灵敏、可靠;
注:上述保护一般指:欠压保护、失压保护、短路保护、过流保护、过电压保护、过负荷保护、接地保护、单相断线保护、漏电保护、急停保护、闭锁保护、无压释放保护等。
(5)大型设备检修要制定专项措施;(6)停送电严格执行工作票管理制度;
(7)确保供用电主要场所通讯畅通、并有足够的照明;
(8)设备监测、检修、维护到位,确保设备完好、运行可靠,防爆性能符合要求;(9)设备基础管理规范,各种图纸资料齐全,且应分类存档,便于查阅。
(十二)运输提升管理
建立并保持运输提升管理程序,以控制和降低运输、提升过程中的风险。并确保:(1)各种运输、提升设备运行正常,安全设施、保护齐全、灵敏、可靠;
注:上述保护主要指:打滑、温度、烟雾、堆煤、防跑偏、急停、拉线、速度、断带、防纵撕、逆止、自动洒水、电气闭锁、欠压、过电流、过卷、过速、限速、松绳、防坠、一坡三挡、指示器失效、满仓及“信、集、闭系统”等保护。
(2)各种运输、提升装置完好、连接件紧固,并定期检验;
(3)运输巷道、运输胶带(轨道)、运输设备相对空间应满足安装、检修、维护及人、车通行的要求;
(4)运输线路、路面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5)车场、硐室设置和环境符合相关规程要求;(6)运输提升设备技术档案、资料齐全、符合规范;(7)运输提升设备检修记录齐全。
(十三)压气、输送和压力容器管理
1、我矿压气及输送系统设计应科学合理,并确保:(1)压气设备配备齐全,设备数量、能力满足要求;(2)定期对压气设备进行检修,安全阀和放水阀动作可靠;(3)新安装和检修后进行打压试验;
(4)输送管路设施布置符合《安全规程》的规定;(5)有空气压缩机操作规程和使用管理办法。
2、压力容器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立压力容器管理办法;(2)有压力容器完好和存储标准;(3)压力容器有出厂检验合格证;(4)建立压力容器管理台帐;(5)定期对压力容器进行打压试验;
(6)移动式气罐有便于区分类别的颜色和代码,并与《GB7144-86气瓶颜色标记》相一致;
(7)不同气体的气罐分类存放,有防倒装置;
(8)气瓶有防震胶圈、安全帽和减压器,乙炔发生器有回火防止器。
八、其他综合管理
规范准入、应急与事故、消防、职业健康、环境保护、手工工具、计量器具、登高作业、起重作业、标识标志、施工单位等方面管理,使我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覆盖我矿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和全方位。
(一)证照管理
(1)我矿施工设计符合国家现行《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及国家、行业有关标准、规定和要求;
(2)初步设计为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的设计。(3)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规范;(4)确保我矿安全、环保设施严格遵守“三同时”原则;(5)确保施工建设单位具备施工建设资质;(6)保证质量合格,有国家相关部门验收记录。
(7)保证我矿有有效的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矿长安全资格证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证件。
(二)应急与事故管理
制订并保持事故应急控制程序,以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证职工安全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
1、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并应:
(1)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要求,编制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
(2)严格按程序对预案进行审批,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修订;
(3)确保所有员工都经过《应急预案》及《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培训;(4)确保我矿保安体系完备,通讯报警系统有效,所有人员熟悉事故汇报程序;(5)至少每年组织一次救灾演习,有演习计划、演习方案及总结报告;
(6)确保有矿山救护队为其服务,我矿企业应设立矿山救护队,不具备单独设立矿山救护队条件的我矿企业,应指定兼职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或联合建立矿山辅助救护队;
(7)应按相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应急救援管理平台。
(8)每一班组至少任命2名经过培训的专(兼)职急救员,急救员名单要在本单位张贴、公布;
(9)每年至少有10%的员工接受急救培训;
(10)所有重点作业场所应配置急救箱,急救箱应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并进行标识;(11)急救箱内保存一份《急救用品清单》,有专人定期检查,保证医疗器械、药品的完好齐全;
(12)有急救箱配置分布图及急救用品明细表;
(13)井下设置的急救箱、隔离式自救器等设置位置有明显的标识;
(14)有急救用品使用记录,并定期对使用记录进行分析,以查找受伤害原因。
2、规范事故管理,作好事故汇报、统计和总结工作,事故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事故发生后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相关规定逐级上报,并做好相关记录;(2)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结束后,应及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并对现场抢救工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现场抢救工作总结;
(3)根据事故类别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事故调查结束后,形成《事故追查记录》、《事故调查报告》;
(4)对所有事故进行统计,建立事故和事件统计数据档案,并及时向员工公布;(5)定期对事故进行回顾,以强化风险意识与预控能力。
(三)消防管理
建立并保持消防管理控制程序,以提高应对火灾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
1、根据实际需要配备消防器材及设施,并应确保:
(1)依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编制本单位的《灭火器配置标准》,现场配置与标准相符;
(2)消防器材放置处有反光功能的标志牌,放置位置不得它用;
(3)消防器材设在明显、便于取用的地点,周围无阻塞;不应设置在潮湿或强腐蚀性以及超出其使用温度范围的地点;
(4)消火栓的设置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5)有消防设施分布图和消防器材明细表;(6)对所有的消防器材进行编号;(7)建立了消防设施定期检查制度;
(8)灭火器按规定周期经专业部门检验、维护;(9)消防设施维护、检验期间需配备相应替换器材;(10)有《消防设施维护和保养制度》;
(11)建筑物公共场所安全出口、消防通道等始终保持畅通。
2、定期组织进行消防演练
(1)制定《消防演习计划》,并按计划实施;(2)有义务消防组织,消防队员名单要张贴公布;
(3)所有专兼职消防队员都按《消防管理条理》规定进行培训和训练。
3、定期向员工宣传消防知识
(1)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消防安全宣传;(2)定期对员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
(3)确保消防急救电话和消防队员联系方式向全体员工公示。
(四)职业健康管理
建立并保持员工职业健康控制程序,及时识别和控制职业健康方面的有害因素,保障员工职业健康。
1、为员工创造安全、健康的作业环境,并应确保:
(1)作业人员周围环境(温度、噪声、煤尘、烟尘等)满足健康要求;(2)各作业环境及餐饮、洗浴等公共场所卫生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3)员工个体防护及各作业场所健康安全防护设施齐全有效,提示标志醒目;(4)有为我矿提供及时服务的医疗机构,设置能满足员工日常健康检查和紧急救护需要。
2、建立员工健康检查监护制度,及时掌握员工安全健康状况,做好员工职业病预防工作,并应:
(1)对在岗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和健康监护符合《安全规程》规定;
(2)有符合《职业病防治法》的职业病防治计划,并按计划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3)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员工健康档案》;(4)每次体检结束后,对员工提供预防疾病和职业病的医学建议;
(5)对发现患有职业病的员工,立即通知并提供治疗及康复条件并妥善安置;(6)员工上岗、转岗、离岗前,进行健康检查;(7)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宣传、培训。
(五)环境保护管理
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程序,及时识别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预防环境破坏和污染事故,保持我矿环境良好。环境保护应:
(1)制订完备的环境综合治理计划和目标,有专门机构检查;
(2)规范我矿废油脂的回收管理,设置防止油脂泄漏和废油回收的设施或装置,并对废弃油品进行标识;
(3)严格落实我矿废气或粉尘物质监测和控制措施;
(4)对我矿污水排放和净化进行监测,确保污水通过管路排放到地面集中处理,符合《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技术要求;
(5)确保我矿噪声防护完善,对作业场所噪声进行监测,噪音超标地点应有降噪措施;(6)对我矿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管理,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和人员进行处理;(7)规范我矿放射性设施管理,废弃放射性物质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六)手工工具管理 有手工工具完好标准、使用规程和管理制度。并符合下列要求:(1)有手工工具检查清单;
(2)自制手工工具、非标制作的手工工具要预先制定标准,并经批准;
(3)不使用时,要将工具整齐摆放在指定的工具箱(包、袋、套)或库内,利刃工具有专门的护套;
(4)集体手工工具由专人管理;
(5)有手工工具使用管理台帐,损坏的工具应及时更换;
(6)在高架平台使用手工工具时,手工工具必须加装固定的手腕带;(7)用于井下作业的手工工具,应考虑防爆要求;(8)对气动工具使用前进行风险评估;
(9)有使用的气动工具的登记台帐、管理办法和定期检查记录。
(七)计量器具管理
建立计量器具管理制度和台帐,并确保:
(1)定期对计量器具进行校准和检定,并有记录;(2)计量器具维护及时和保养记录齐全;
(3)计量器具存储在适宜环境下,做到防水、防火、防锈、防变质(现场)、防损坏。
(八)登高作业管理
建立登高作业管理制度,并符合下列要求:
(1)登高或高空作业防护设施符合《建筑施工高空作业安全技术规范》;(2)高架作业平台的设计、制作和安装符合《固定式工业钢平台》的要求;(3)梯子的制作和安装符合《移动式轻金属折梯安全标准》、《固定式钢斜梯安全技术条件》、《固定式钢直梯安全技术条件》的要求;
(4)行人台阶的设计和施工符合《行人台阶设计要求》规定;(5)爬梯有编号,并有《爬梯使用管理台帐》;
(6)固定梯至少每季度检查一次,移动式爬梯、脚手架除使用前要检查外,至少每旬检查一次;
(7)高空作业人员经过培训,并持证上岗。
(九)标识标志管理
建立并保持标识标志管理程序,以规范标识标志的使用、设置、检查与维护。标识标志的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全体员工培训标识标志的含义,并建立标识标志公示牌板;(2)井巷标识牌板的安装不应妨碍人车通行;
(3)工作和作业场所标识标志的设置应便于作业人员观看;(4)消防器材和急救设施存放点有明显的指示标志;
(5)噪音超标区、有毒有害区域、危险区域及受污染区域应有警示标识,并保持完好;(6)所有工业管路均有介质色标和介质流向标识;
(7)危险化学品的运输车辆和储存场所有符合标准要求的标志;
(8)固定管路和有害介质管路上的阀门有标签,并在管路布置图上有识别标识;(9)地面公共场所和井下巷道有避灾路线指示标志;
(10)仓库、车间、道路、露天场地按功能要求进行划线分区管理,并有功能分区标识;
(11)设备有标有最大载荷(负荷)的标签,大容量的储罐要加标签说明介质和危险性。
(十一)施工单位管理
1、我矿应对施工单位进行管理,规范施工单位准入,预防施工单位生产事故,并应:(1)制订施工单位管理制度和办法;
(2)在选择和确定施工单位时,须确认其符合安全健康管理要求,具备相关施工资质;(3)要求施工单位对可能发生的赔偿责任进行投保,并实行风险抵押;(4)在承包合同中明确安全健康管理方面的条款;(5)确保施工单位有安全管理负责人,并具有相应的资质;
(6)确保施工单位有内部安全健康管理制度,并有针对具体项目的作业规程;(7)保证开工前所有施工人员接受安全健康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8)每年至少对施工单位进行一次安全评价。
2、我矿应对施工单位现场施工进行安全监督和管理,并应:
(1)对施工单位进场人员、材料、施工机具、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2)确保现场有具备安全资质的管理人员跟班作业;(3)定期、不定期对施工单位施工现场进行检查;
(4)确保施工单位每班召开班前会,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
九、检查、审核与评审
(一)检查
1、制定反映我矿全面风险预控管理绩效的考核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1)涵盖并满足本规范的要求;(2)结合我矿自身特点;
(3)符合促进风险预控管理的方针和目标的实现;
2、定期或不定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应:(1)系统、全面;
(2)重点关注可能产生不可承受风险的危险源;(3)记录真实、准确、可追溯;
3、对检查发现的不符合项:(1)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按照不符合的处理程序予以纠正;
(3)重新审核或制定相应防范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二)审核
制定并保持体系审核程序,定期开展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审核。以审核实施情况与体系的符合性,评价是否能有效满足我矿的方针和目标。体系审核应:(1)覆盖体系范围内的所有运行活动;(2)由能够胜任审核工作的人员进行;
(3)对审核结果进行记录,并定期向管理者报告,管理者应对审核结果进行评审,必要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4)及时将审核结果反馈给所有相关方,以便采取纠正措施;
(5)对已批准的纠正措施制定行动计划,并作出跟踪监测安排,以确保各项建议的有效落实。如果可能,审核应由与所审核活动无直接责任的人员进行。注:这里“无直接责任的人员”并不意味着必须来自企业外部。
(三)管理评审
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应:
(1)确保收集到必要的信息以供管理者进行评价;
(2)根据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环境的变化和对持续改进的承诺,指出可能需要修改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方针、目标和其它要素;(3)评审结果应予公布,并应跟踪监测其改进情况;(4)将评审结果形成文件。
十、工作要求
1、全矿所有职工要认清目前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
2、领导小组要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制定方案,明确风险预警的目的,形成长效机制,确保我矿安全生产。
3、牢固树立“煤矿事故是可防可控”的理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排查(自检自查、回返复查、阶段检查、日常检查等)。
4、针对排查出的隐患和问题,按照专业进行梳理、认真思考,形成定期的安全状态分析制度。
5、每月召开一次针对瓦斯治理、水害防治等有可能诱发事故的大隐患专题会议,做到提前风险预警、消除事故隐患。
2.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方案 篇二
1 加强组织领导
将劳务分包安全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明确各部门安全职责。工程管理部门对劳务分包队伍日常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指导、考核;审查保证安全施工的机械、工器具及安全防护设施、用具的配备;监督检查劳务分包队伍作业过程中安全和技术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违章现象和不安全行为;负责劳务分包工程“四措一案”编制等工作。安质部负责劳务分包队伍资质审查,监督检查劳务分包队伍在审定资质范围内从事相应等级的承装工作。对资质审核通过的劳务分包队伍,核发劳务分包队伍资质审查备案合格通知书。
2 完善制度管理
根据实际情况,下发《外协施工队伍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并在试行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同时还下发与其配套的《外协施工队伍入网作业资质审查备案登记》《安全资质审查合格证书》《电力建设工程劳务分包安全协议输变电工程—土建工程劳务》《电力建设工程劳务分包安全协议A04—输变电工程—安装工程劳务》,建立《大、小工台账》及《劳务分包队伍名录》,通过不断完善制度管理,进一步规范劳务分包安全质量管理,防范劳务分包安全事故及纠纷的发生。
3 明确准入流程
3.论丝绸之路廊道旅游安全风险管控 篇三
【摘要】本文以丝绸之路为例,分析遗产廊道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安全风险成因。研究显示,丝绸之路遗产廊道旅游风险成因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的直接与间接作用、自助旅游者经验能力不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三方面。基于此,本文从“趋利”和“避害”两大管控体系出发,构建基于旅游公共服务视角的遗产廊道旅游安全风险管控体系。本文认为,“趋利”管控体系应包含信息服务、交通补给、便民服务、区域合作四方面,“避害”管控体系应包含规避旅游风险、完善救援体系两方面。
【关键词】丝绸之路;遗产廊道;旅游安全;风险管控
遗产廊道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兴领域,最初源自于美国针对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区域化遗产保护战略。遗产廊道诠释了世界遗产由“点”状保护向区域化“面”状保护的根本转变,其以特定历史活动、文化事件为线索,将众多遗产单体串联成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廊道遗产区加以整体保护(王丽萍,2011)[1]。
2014年6月,“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也提出将2015年国家旅游年主题确定为“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2]。然而,丝绸之路沿线遗产廊道多为区域间经济流通、商业发展通道,气候、交通路况较差,某些地形险峻,步行艰险,对旅游者安全意识和承受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同时,廊道旅游者多为自驾游、徒步等自助旅游者,追求回归自然和深度体验;对廊道环境认识不全面,缺乏自助游、自救经验等,这也导致遗产廊道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率逐年增长,如重庆7.11事件[3]、四姑娘山驴友失踪事件[4]等。如何对遗产廊道旅游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已逐渐成为沿线旅游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丝绸之路遗产廊道是一种线性遗产区域,跨越多个行政区域,对其保护和管理采用区域而非局部点的概念,因此政府公共服务将在廊道旅游安全风险的管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旅游市场大众化、散客化的新趋势下,旅游公共服务也成为影响游客目的地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趋势,分析丝绸之路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旅游安全风险及成因,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角度,提出丝绸之路旅游安全风险管控的措施和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遗产廊道
20世纪60年代,绿色廊道(green way)概念在美国逐渐发展成熟。绿色廊道具有2个显著特征:绿色和廊道,“绿色”表明存在自然或半自然植被的区域;“廊道”是人类、动物、植物、水等通道。20世纪80年代,遗产廊道作为绿色廊道和遗产区域的融合诞生,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王志芳,孙鹏,2001)[5]。遗产廊道在绿色廊道基础上,注重对遗产廊道沿线和辐射区内文化遗产的保护,集游憩休闲、文化、生态保护于一体。
根据李伟等(2004)[6]研究显示,遗产廊道有如下基本特征:首先,遗产廊道是一种线性的遗产区域,既可以是运河、峡谷、道路、铁路线,也可以是指串联单个遗产点的线性廊道。其次,遗产廊道的保护采用区域而非局部的概念,廊道内部可以包括多种不同的遗产。最后,遗产廊道保护强调综合性,将历史文化内涵放在首位,同时强调经济价值和自然生态的平衡。
(二)遗产廊道旅游
遗产廊道多为古代商贸通道、驿道等,沿线拥有大量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具有较强的旅游开发价值,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如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巴蜀栈道、海上丝绸之路、古运河等。遗产廊道旅游注重展示遗产廊道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转变为可视或可感受的载体,展示历史上曾经的辉煌,以真实、直接的方式展示廊道上的古代风情(李跃军,2003)[7]。
国内关于遗产廊道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角度:遗产廊道旅游价值探索、遗产廊道旅游开发以及古道旅游品牌打造。尹芳(2012)探讨了福建省古驿道概况及其旅游价值;并指出,闽驿道开发徒步旅游或与水上漂游活动相结合的古驿道旅游产品[8]。王丽萍(2012)分析滇藏茶马古道价值与历史背景,提出新茶马古道价值观——构建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并指出这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古道完整价值的途径[9]。关于遗产廊道旅游开发研究较多,如刘小芳(2009)在世界遗产视野下探讨古道旅游开发的价值,提出通过申报世界遗产以强化其价值[10]。刘建峰等(2008)和张洁等(2007)均提出构建古道旅游发展的“点—轴”开发结构,优化古道旅游空间结构,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11][12]。
(三)旅游安全
20世纪90年代,旅游安全问题引起国际广泛关注,针对游客的恐怖活动和犯罪现象等问题逐渐增多,掀起旅游安全研究的高潮[13]。1999年我国实行长假制度后旅游业快速发展,大众化旅游时代到来的同时也带来许多安全问题。2000年以来,尤其2003年“非典”事件的发生,使得学者们对旅游安全问题更加关注[14]。
目前国内旅游安全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安全基本理论[15]、旅游安全保障体系[16]以及旅游安全案例实证分析[17]3个方面。
自助游由于其自主性、分散性、高风险性等特点,旅游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于团队旅游的新问题。目前,关于自助旅游安全的研究较少,多集中在自助旅游特点及安全问题原因的分析[18]、自助旅游安全管理[19]等方面。文谨和宫辉力(2007)指出自助旅游过程中,参加者信息与经验不足、公共补给与救援缺乏、旅游地点偏僻、缺乏专业化组织是目前自助旅游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18]。梁海燕和朱璇(2012)从背包旅游角度指出,我国要建立适合的背包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就必须加强背包旅游安全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研究[20]。endprint
我国遗产保护界从21世纪初引入“遗产廊道”思想[21],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对遗产廊道旅游安全风险的研究确实少之又少。因此,亟待深化遗产廊道旅游安全风险的研究,以提高遗产廊道旅游安全系数,促进遗产廊道旅游的安全发展。
二、丝绸之路旅游安全风险及成因
(一)丝绸之路
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将“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丝绸贸易的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经中亚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到达地中海的罗马,是连结亚欧大陆古代文明的交汇之路[22]。
古代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有多条“丝绸之路”: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北向蒙古高原,西经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西安经成都到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途径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从南洋到阿拉伯海,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丝绸之路”等[23]。本文主要研究分析的是途径西北沙漠绿洲的“丝绸之路”(见图1):以西安为起点,经过甘肃、新疆,抵达中西亚,连接地中海沿岸诸多国家,全长约7000多公里,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丝绸之路沿线历史遗存丰富,文化特色传统独特,异域风情、文化遗址、自然景观与风貌等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丝绸之路沿线既有气势磅礴的自然景观如天山、大漠风光、雪域冰川、高原牧场,也有历经沧桑的古堡遗迹如楼兰、尼雅、高昌等遗址;有神秘奇特的雅丹地貌,也有风情各异的城市绿洲……[24]丝绸之路发展旅游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二)丝绸之路旅游安全风险及成因
旅游风险是指自助旅游者在旅游行程中,由于内外条件的改变,导致意外或非理想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该风险的产生主要源于旅游行程以及旅游地所提供旅游服务条件[25]。旅游安全风险会因旅游地、季节、气候、文化、路线等不同而有所差异。丝绸之路旅游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两方面: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自然风险如气候多变、地势复杂等,社会风险如交通设施、通讯技术、旅游救援和基础设施等不健全、不完善。
丝绸之路旅游者主要是自助旅游群体,自助旅游者与普通团队旅游者相比,往往由于旅游行程随意性大,更容易受到气候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同时,自助旅游者往往自驾、徒步或乘坐非正式交通工具,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丝绸之路沿线地形复杂,意外事故多发等。导致丝绸之路旅游风险的原因复杂多样,具体分析主要成因包括以下三方面:
1.自然环境的直接与间接作用。
遗产廊道气候、地形复杂,旅游者在旅游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天气变幻、路况湿滑等自然意外,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如冰川融化、雪崩等都是人力无法控制的。丝绸之路路途艰险,沿途经过戈壁、沙漠、高山峻岭,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增加了旅游者的自然风险,给旅游者造成人身伤害,还会影响旅游者的心理变化,影响其判断、决策,给旅游救援增加难度。
北起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的夏特古道,蕴含丰富的历史和辉煌,贯通天山南北,夏特古道路途险峻,集考古、探险为一体;木扎特的冰川支离破碎,穿越途中,冰缝、冰河以及汹涌的南木扎尔特河都将给旅游探险者造成很大的威胁,是丝绸之路上高危探险线路之一[26]。夏特古道海拔超过3500m,具有极大的危险性,2010年1名北京驴友在过穆扎特尔河时,被湍急的水流冲倒失踪[27]。
2.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丝绸之路地域广阔,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资源跨度大,遗产廊道分属的不同行政区间缺乏相关的协作,旅游信息发布不及时,旅游公共服务的漏洞使得旅游者在事故、灾害发生时无法获得及时的信息支持。目前关于丝绸之路的网上信息大多是景点介绍、旅游线路产品推广以及自助游记,关于丝绸之路旅游气象、路况、治安、交通网络及人文习俗等相关信息介绍仍然较少,信息更新速度较慢,信息漏洞给旅游者出行带来许多不便。
丝绸之路沿线尚未形成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机场、航线、火车较少,难进难出[24]。丝绸之路相关的旅游硬件设施缺乏科学规划,旅游自驾营地建设、补给建设尚不完善,汽车旅馆、汽车维修站点等信息不够完善,自驾旅游者常因不了解路况信息、偏远路段等导致交通事故多发。
此外,我国旅游急救体系尚不完善,许多事故发生时派出的警方、部队救援队伍,缺乏专业救援知识;丝绸之路沿线复杂的地形、气候条件,也增加了救援的难度。
3.自助旅游者经验能力不足。
自助旅游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丝绸之路旅游者的经验能力的缺乏与不足也增加了旅游过程中的风险。旅游者对于野外风险的感知能力不足,基本的伤口处理和急救知识的缺乏,以及高强度的户外运动对旅游者体力、身体素质的高要求,使得自助旅游者的安全风险增加。
丝绸之路旅游是一种户外旅游活动,旅游者多是通过网络结识同伴,对旅行线路的设计与丝绸之路的了解上,存在信息缺乏的问题;非专业性的组织缺乏相关知识和遇到险境的自救能力的培训。同时,丝绸之路旅游者的风险感知低,对潜在的旅游风险感知不足,又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也加剧了丝绸之路廊道旅游中的一些安全风险。
三、丝绸之路廊道旅游安全风险管控机制
旅游业是关联性和综合带动性极强的公共服务产业,旅游资源、旅游服务对象都具有典型的公共性,因此旅游公共服务在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旅游业的稳定发展必须依托政府提供的基础性公共服务;同样,公共医疗卫生、社会教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和便利条件 [28]。
丝绸之路旅游爱好者多自驾、徒步,对旅游公共服务的依赖性更强,缺乏完善的公共服务和救援体系,旅游者的旅游安全风险将会增加,旅游安全事故发生时,无法得到及时救援,将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本文从旅游公共服务角度出发,从信息服务、交通补给、便民服务、区域合作以及规避风险、紧急救援方面提出丝绸之路旅游安全风险管控的措施和建议。endprint
(一)旅游公共服务
旅游公共服务,即政府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为满足海内外游旅游者的公共需求,提供具有明显基础性、公益性服务和产品的总称,旅游公共服务有多种分类,按照存在形态可分为实物性旅游公共服务、精神性旅游公共服务和信息型旅游公共服务,按照需求可划分为普遍性旅游公共服务和差异性旅游公共服务[29],按照服务内容可划分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交通便捷服务、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以及旅游行政服务等内容[30]。
2011年《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旅办发〔2011〕222号)提出要全面实施“安全旅游目的地”战略,到“十二五”期末,为游客提供体系完备、设施齐全、优质高效、标准规范、舒适安全的旅游公共服务,基本完善5大旅游体系、旅游示范8大工程。本文据此,提出构建丝绸之路廊道旅游安全管控体系的相关建议。
(二)构建丝绸之路遗产廊道旅游安全管控体系
通过上述对丝绸之路发展遗产廊道旅游的资源特征、旅游安全风险成因的分析,本文认为丝绸之路廊道旅游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可以从两个角度着手:“趋利”与“避害”,即从积极准备和避开危害两方面入手,对遗产廊道旅游中的安全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
1.趋利
“趋利”,指积极准备,防范旅游灾害、风险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旅游者都需要做出努力。丝绸之路旅游更多的是“无景区旅游”,需要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好预警和旅游公共服务。
(1)信息服务。优化旅游资讯网络服务,为遗产廊道旅游者提供全面的旅游信息服务,充分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以及新型通讯设备发布信息。利用好微信平台、微博等APP应用向丝绸之路自驾、徒步等自助游者传递即时交通、气候等信息。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和帮助,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2)交通补给。丝绸之路地域广阔,旅游者多自驾、骑行或徒步穿越丝绸之路,因此要加强营地补给供应,完善自驾、骑行营地的建设,优化自驾车旅游服务区、骑行服务区建设,为游客提供能量与物资的补给、维护保养等服务。
(3)便民服务。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政府应推出更多的旅游惠民产品和相关服务措施。丝绸之路遗产廊道地处偏僻、远离市区,携带大量现金往往会存在金融安全问题,通过加强银行业的合作,扩大专项银行卡使用范围,增强游客的金融安全和消费安全。同时,也可考虑同银行业的合作,如发行旅游主题银行卡,便利旅游消费。
(4)区域合作。健全部门间、区域间的合作机制,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的旅游环境。推动区域间相关协作与信息、便捷交通、安全保障及惠民便民服务对接,逐步实现区域间无障碍旅游。如区域间无障碍旅游医疗保险服务,使游客在丝绸之路旅游仍然可以享受医疗保险,提高自助旅游者的医疗安全保障。
游客自身也要增强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成熟的“丝绸之路旅游者”。首先,储备相关知识和信息,如遗产廊道目的地相关历史、地理信息,即时旅游状况、急救知识和野外生存常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急救机构和相关电话,出发时丝绸之路沿线的天气状况等。其次,做好心理、生理和物质上的准备。丝绸之路沿途地势险峻、自然条件恶劣,需要旅游者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较强的风险承受力;做好心理准备,去迎接丝绸之路旅途中的各种艰险和不适条件,并做好户外旅行设备准备,如防寒服、防滑鞋、常用药品等。
2.避害
“避害”包括两方面,一是规避风险,二是完善救援体系。
规避风险是指旅游保险意识。丝绸之路廊道旅游者为自助旅游者、背包客,要增强保险意识,为自己购买意外险、救援险,以保证出事后的抢救、报销,变事后补偿为事前预防、事中救助,利用保险转移部分风险。西方国家目前推出许多新的旅游保险险种可参考借鉴:如针对喜爱徒步探险活动的年轻人的“个人事故保险”、“体育多种险”等多种专门承保保险。丝绸之路旅游者为户外险境中需要的旅游救援投入“旅游救援保险”,转移旅游意外风险,同时及时获得救援。
紧急救援是指在旅游安全事故发生时对旅游者提供的紧急救护与援助,是保障旅游安全的重要环节。紧急救援包括专业旅游救援和民间安全救助两种,专业旅游救援主要是一些相关的旅游救援组织,如中国国际旅行社救援中心、广州紧急救援中心等。民间救助,指来自不同旅游者之间的帮助,是旅游救援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丝绸之路遗产廊道地处偏远,专业的救援组织需要时间赶赴现场,此时民间救助常常第一时间发现事故地,对旅游者展开安全救助。因此完善旅游紧急救援尤其民间救援对于完善丝绸之路旅游安全风险管控体系非常重要。
四、结论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是区域间经济、商业交流的通道,历史文化丰富,沿线拥有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旅游开发价值大,对游客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是丝绸之路廊道特殊的地理、气候、交通等状况,廊道旅游安全成为发展丝绸之路旅游的重要条件。现有的旅游安全研究多从旅游资源特点、事故原因角度提出防范措施,本文分析丝绸之路廊道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及成因,从旅游资源的公共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角度,提出丝绸之路廊道旅游安全管控的措施,包括:信息服务、交通补给、便民服务、区域合作、旅游保险、紧急救援等方面。但是文中构建的旅游安全风险管控体系仍是是宏观方面的安全体系建设,微观层面的具体措施尚未展开研究,如信息服务、交通补给等,文中没有对具体的旅游信息平台、自驾营地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但遗产廊道旅游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离不开各个微观层面的具体建设措施,这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王丽萍.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以滇藏茶马古道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1(5):61-66.
[2]新华网.我国确定2015年为“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1/14/c_1113256158.htm,2014.endprint
[3]新浪博客.重庆潭獐峡7.11事件19名驴友遇难周年祭.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efdc6b0100judi.html, 2010.
[4]腾讯大成网.14人穿越四姑娘山失踪12天.http://cd.qq.com/zt2011/travelost/index.htm?pgv_ref=aio,2011.
[5]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J].中国园林,2001(5):85-88.
[6]李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城市问题,2004(1):28-31.
[7]李跃军.试论中国古道旅游线开发思路[J].前沿,2003(11):79-81.
[8]尹芳.福建省古驿道旅游价值探析[J].旅游管理研究,2012(7):22-25.
[9]王丽萍.遗产廊道视域中滇藏茶马古道价值认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4):34-38.
[10]刘小芳.世界遗产视野下的茶马古道旅游开发——兼论茶马古道的世界遗产价值[J].旅游论坛,2009,2(2):199-204.
[11]刘建峰,张洁,王桂玉.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云南茶马古道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1):81-86.
[12]张洁,杨桂红,阮冬梅.云南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J].资源与产业.2007,9(3):51-53.
[13]郑向敏,宋伟.国内旅游安全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5,19(5):1-7.
[14]郑向敏,高玲.国内近年关于旅游安全研究的综述与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2009(5):17-24.
[15]李巧玲,彭淑贞.旅游安全及其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06(1):65-68.
[16]张进福.建立旅游安全救援系统的构想[J].旅游学刊,2006,21(6):39-43.
[17]郑向敏,范向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安全问题研究[J].旅游论坛,2008,1(1):66-72.
[18]文谨,宫辉力.国内自助旅游的安全问题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2):78-80.
[19]刘莉文.自助旅游安全问题的三核安全管理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3):205-208.
[20]梁海燕,朱璇.国内外背包旅游安全研究述评和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1):25-31.
[21]俞孔坚,奚雪松.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8):975-986.
[22]新华网.习主席笔绘中蒙合作美丽图景.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4-08/22/c_133575461.htm,2014.
[23]新华网.丝绸资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3-12/26/c_125886655.htm,2013.
[24]梁雪松.遗产廊道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以丝绸之路中国段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25]何国萍.浅析我国景区旅游安全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4):19-23.
[26]中国古道网.夏特古道介绍.http://www.cngudao.com/Web/roadDetail.aspx?roadId=203.
[27]中国旅游新闻网.北京10名山友穿夏特古道1死1失踪组织方未备案.http://www.cntour2.com/viewnews/2010/6/25/0625083954.htm,2010.
[28]董培海,李伟.关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解读——兼评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研究,2010(4):86-90.
[29]李爽,黄福才,李建中.旅游公共服务:内涵、特征与分类框架[J].旅游学刊,2010,25(4):20-26.
4.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方案 篇四
编制: 审核: 审批:
工作方案
Xxxxxx 2017年10月
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做好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各项工作,进一步促我厂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实现安全生产再上新台阶,有效遏制特大事故的发生,根据各级政府关于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的要求,我厂特制定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深化我厂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排查治理各施工标段安全隐患,狠抓隐患整改工作,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落实,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二、组织机构
为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监理部成立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
三、隐患排查治理管辖范围、内容和方式及分工
(一)排查治理范围:排查施工各标段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落实、施工工艺、作业环境、劳动纪律、现场管理、事故查处和消防安全等内容。
(二)排查治理内容:在继续落实以往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全面排查治理施工各标段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落实、劳动纪律、现场管理、事故查处等
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具体内容如下:
1、检查的重点内容
(1)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总经理及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各职能机构、各岗位生产责任制建立及落实情况。(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情况;技术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建立、执行情况;隐患排查整改、重大危险源监控、作业现场安全监督检查情况;各施工队伍安全监管情况等。
(3)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情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4)安全培训教育情况。各项目部建全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全员(包括农民工)培训教育及考核情况;项目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5)应急管理情况。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情况;应急救援物资、设备配备及维护情况;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及演练情况。
(6)事故处理和责任追究情况。事故报告制度建立情况;未发生事故按照零报告制度报告,已发生的事故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要求,人在吸取事故教训,对有关责任人的追究和落实整改情况。
2、生产现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主要内容 :
(1)建立生产各方责任主体安全责任是否落实到位;
(2)现场工作人员是否全部经过安全教育培训;“三类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是否全部持证上岗;
(3)存在重大危险的工作是否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并按规定程序
进行论证和审批;是否严格履行安全技术交底程序;
(4)是否按规定进行防护,安全防护设施是否安全有效;(5)生产设备安拆是否符合规定程序要求;
(6)各类生产机械、电气设备安全防护装置是否齐全;
(7)生产现场用电系统是否符合规范标准;
(8)易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作业环节和部位是否存在事故隐患;(9)职工宿舍、生产场所设施是否安全使用要求;(10)消防设备是否按规定配置;
(11)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物品是否有专人管理;(12)以酒罐、酒库为重点的所有设施进行隐患排查治理。
(三)、排查治理方式: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要做到“四个结合”:
1、坚持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与深化安全专项整治结合起来,狠抓薄弱环节,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2、坚持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于日常安全监管结合起来,加强治理 “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工作力度,消除隐患滋生根源;
3、坚持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与安全管理和技术进一步结合起来,强化安全标准建设和现场管理,加大安全投入,推进安全技术改造,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4、坚持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完善事故应急救援案体系,落实隐患治理责任与监控措施,严防整治期间发生事故。
(四)排查治理职责分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
安全”的原则。实行“条块结合、各方联动、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
四、重点时段
1、加强监督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为“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的活动创造安全稳定的生产环境。
2、以生产现场防事故、防火、防食物中毒,车辆碰撞、人员伤亡等安全隐患排查为重点,抓住容易发生事故的重大隐患,加大治理力度。
3、加强高空作业的管理,高处作业均须先采取防止坠落措施,检验验证合格后方可进行。在高处以及其他危险的边沿进行工作,临空一面应装设安全网或防护栏杆,否则,工作人员须使用安全带,防止高空坠落事故发生。
4、认真总结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成果和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和要求,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使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监理组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开展,落实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特别要全面落实监理组组长负责制。健全工作机制,明确监理组职责分工,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全力抓好此项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切实负起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理责任。
(二)突出重点,全面治理各类隐患。隐患排查治理要突出四个重点:即:陶坛库、酒罐、特种设备、特殊工种等重点部位,事故多发、易发的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的重点环节; 要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后患。
(三)加强检查力度,确保取得实效。
安全管理部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不定期进行检查。对因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力而引发事故的,要依法查处,严肃追究责任,对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走过场的将予以批评和经济处罚及清场。
(四)标本兼治,着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要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契机,不断加强和规范安全管理与监督。举一反三,推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预防和杜绝同类事故的发生。
5.安全风险管控专项行动方案 篇五
一、编制依据
根据省电力公司六届一次职代会暨2011年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公司开展“2011年专项行动”工作要求,结合《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安全工作意见》和《省电力公司2011年安全工作意见》,决定在公司系统全面开展“三个百日”安全风险管控专项行动,特制定行动实施方案。
二、工作目标
1.贯彻落实“两个规范”。
通过宣贯国网公司《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基本规范》,实现安全风险的超前分析和流程化控制,控制一般安全风险,严防重大安全风险。通过宣贯《生产作业风险管控工作规范》,杜绝作业现场人身伤亡事故。通过“两个规范”的实施,全面完成国网公司安全责任目标,一类障碍次数明显下降。
2.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动线路清障”。
通过开展电力线路清障专项行动,实现“三清理、一规范”工作目标。即清理一批严重危害电力线路安全运行的树木;清理一批严重危害电力线路安全运行的建筑;清理一批严重危害电力线路安全运行的爆破点;规范一批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固定施工作业的行为,确保外力因素造成的线路跳闸事件明显下降,减少人为外力因素造成的电力线路跳闸事件、事故的发生。
3.规范完善电力设施安全警示标识。
按照履行社会责任、依法生产经营、营造安全环境的原则,参照《国家电网公司安全设施标准》,完善生产经营场所安全警示线和安全防护设施;针对所有输、变、配电设施,在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和遭受人为破坏之处安装安全警示牌。
三、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为保障专项行动顺利开展,各项保障措施有效实施,成立安全风险管控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相关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
主要职责:
负责审定专项工作目标、方案和保障措施;协调解决专项行动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定期听取项目进展情况汇报,督促各专项行动的有效实施。
(二)办公室
领导小组下设专项行动办公室,挂靠安全监察部。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主要职责:
负责制定专项行动的实施计划、方案和保障措施;组织对专项行动进行宣传、贯彻和实施;按照进度计划,分阶段对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考核。
(三)专业项目组
办公室按照专项行动内容要求,下设三个专业项目组。
1.贯彻落实“两个规范”项目组
组长:
牵头部门:安监部
配合部门:生产技术部、调度通信中心、基建部、营销部、农电部
工作内容:认真执行国家电网公司《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基本规范(试行)》、《生产作业风险管控工作规范(试行)》;制订“两个规范”具体实施细则;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行的原则制订落实方案;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指导和总结。
2.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动线路清障”项目组
组长:
牵头部门:安监部
配合部门:生产技术部、农电部、基建部、营销部
工作内容:编制“省市县三级联动线路清障”工作方案;制定清障工作措施,对清障情况进行跟踪、指导和总结。
3.“规范完善电力设施安全警示标识”项目组。
组长:
牵头部门:安监部
配合部门:生产技术部、调度通信中心、基建部、营销部、农电部
工作内容:清查变电站内、输电线路、配电设施和生产经营场所现有安全警
示标志状况,执行《国家电网公司安全设施标准》,完善安全警示标志。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1—3月份):宣传发动阶段
1.组织公司各单位开展“两个规范”宣贯工作,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完善《省电力公司安全管理工作评价办法》。
2.开展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动线路清障”行动的宣传,积极协调政府出面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各单位积极行动,综合整治危害电力线路安全运行的各类违章现象。
3.制订规范完善电力设施安全警示标识活动方案,对该项工作进行整体安排部署。
第二阶段(4—9月份):实施推进阶段
一、按照“两个规范”和实施细则要求,督导“两个规范”在基层单位和工作现场的具体实施。
2.布置各单位认真排查所辖区域电力设施保护区内存在的各种违章现象和隐患,查明违章和隐患的基本情况,逐类分类登记造册,全面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动线路清障”行动。
3.完善生产经营场所安全警示线和安全防护设施;完成安全警示牌需求统计和招投标,完成存在涉外安全风险处的安全警示牌的现场安装。
第三阶段(10—12月份):改进提高阶段
1.借助秋季安全检查对各项活动进行验收总结,查找问题,修正工作计划。
2.组织各基层单位进行自查和互查,交流经验,相互督促,努力提高活动实效。
3.召开专项行动总结会,总结经验,巩固成果,制订2012年推广计划。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成立专项行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确保活动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单位要参照公司活动组织机构设立本单位活动办公室及工作组,明确日常工作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对口进行工作联系及信息报送。公司各工作组成员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充分沟通,超前谋划,自觉履行职责,对各单位开展活动的情况及时进行检查督导。各专业项目组要定期召开专项行动汇报例会,向领导小组汇报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审定
重大举措,根据需要对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定期开展现场督查工作,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2.开展安全风险管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贯彻落实《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基本规范》,按照国网公司“抓执行、抓过程、建机制”安全风险管控活动工作要求,开展安全风险管控活动,并将活动覆盖公司系统各专业、各领域。加强电网运行风险评估分析,强化设备质量全过程管理。继续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订公司系统“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落实各单位、各部门、各级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职责,逐级动态跟踪隐患治理进展情况,提高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管效率,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考评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以开展春、秋季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为载体,全面布置、落实和考核各项工作开展情况,针对安全性评价、隐患排查治理、设备状态评估及年度方式分析等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整改、监督环节,明确主要工作要求和措施,对电网、设备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实现超前分析和流程化控制,形成“管理规范、责任落实、闭环动态、持续改进”的安全风险管控机制。
3.实施作业风险全过程管控,避免人员责任事故发生。
贯彻执行《生产作业风险管控工作规范》,开展动态风险管控,加强作业计划编制和刚性执行,减少和避免重复、临时工作。开展安全生产承载力分析,从工作组织,人员配置、现场实施等环节,落实作业风险防控措施;加强春秋季检修施工、大现场综合检修、应急抢修作业安全管理,针对现场作业过程中的计划编制、作业组织、现场实施等关键环节,梳理全过程作业活动流程,明确主要风险及其控制措施,实现超前分析和流程化控制,形成“流程规范、措施明确、责任落实、安全可控”的动态风险管控机制;加强现场安全工作管控,落实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要求,认真执行班前会制度,严格执行“两票三制”,严格执行防误操作规定;结合国网公司反违章工作管理办法,完善省公司反违章工作管理办法,持续开展反违章活动,严肃查纠管理违章、装置违章和行为违章,切实避免现场人员责任事故发生。
4.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动线路清障”
针对线下违章树木、违章建房、违章施工等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的严重危害,向政府进行专题报告,供电部门为主,公安、土地、林业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开展集中清理。大力宣传专项治理目的意义及相关法律、法规,促使公众认识到
违章植树、建房、施工、放炮采石等行为的危害性,形成线下违章的自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各供电单位提前组织人员对辖区电力线路通道内的障碍物进行统计,形成具有电压等级、线路名称、杆号、缺陷内容、数量、所在地的汇总表,为彻底进行线路清障提供可靠依据。加强用电管理环节中的电力线路隐患治理,在用电报装环节,认真审验建筑和施工作业临时用电申请,吸纳各施工场所附近电力设施运行维护单位参与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遏制线下违章隐患出现。健全专业巡线岗位责任制,巩固专业巡线和特殊巡线的人防体系,落实重要线路和重点地段的技防措施。与公安部门联合成立市、县、乡三级电力设施保护联防支队,逐级签订联防目标责任书,定期巡视,统一奖惩。联合安监、公安部门下发通知,对特种作业的大型施工机械司机采取定期集中培训,统一发放安全作业准驾证,同时全面排查全市特种作业车辆,统一登记,造册建档。
5.规范完善安全警示标识,推行安全设施标准化建设。
6.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方案 篇六
为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安全监管局 贵州煤监局关于印发《贵州省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定级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黔安监煤矿„2017‟2号),结合我矿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方案。
一、成立组织机构
为保证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有效开展,并落到实处,特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小组及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公室。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科学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以治理隐患、防止大事故为目标,以落实责任为重点,全面排查治理隐患,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的长效机制,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实现对安全生产风险超前预控,规范安全风险,有效防范和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
三、目标任务
通过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估、预警防控,使安全隐患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减少煤矿一般事故,防范较大事故,杜绝和遏制重特大事故。
四、工作内容
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体系,以排查治理煤矿生产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隐患,以及煤矿安全生产体制、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落实、劳动纪律、现场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1、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和员工岗位工作规范及落实
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规定各工作岗位所需个人防护用品,明确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明确各岗位安全行为标准。
2、煤矿隐患整改台帐和小结
对检查出来的安全隐患按“五落实”原则,落实整改措施、资金、时限和责任人及验收人。
3、管控各系统运行及完好标准落实
管控煤矿通风、瓦斯、火灾、防治水、顶板、机电运输、监测监控、瓦斯抽采等生产系统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管控“六大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3.1通风管理
3.1.1矿井、采区和工作面是否具备完善的通风系统; 3.1.2各风门、风筒、密闭等通风设施是否完好; 3.1.3风速、有害气体是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3.1.3双风机、双电源能自动切换,保持连续均衡供风。各个作业点的测风、分风按时操作,供风点的风量、风速是否合要求。
3.2瓦斯管理
3.2.1煤矿建立完善的瓦斯管理制度明确落实到各岗位; 3.2.2强化瓦斯检测,对瓦斯等级进行鉴定;瓦斯检查员严格执
行瓦斯巡回检查制度,严格执行瓦斯“三对口、三签字”管理,瓦斯检查员严格按程序现场交接班,每日按程序进行瓦斯情况汇报;制定瓦斯隐患处理措施,排放瓦斯严格按措施操作,对临时停风地点立即断电撤人设置栅栏、警示标志。
3.2.3加强瓦斯抽放设施日常维护,确保瓦斯抽放设施能正常工作及抽采达标。
3.3防治水管理
及时掌握本矿和周边矿井的水系情况,坚持做到“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方针,并编制防冶水计划,制定“防、堵、疏、排、截”的综合防治措施。
3.4防尘管理
建立健全防尘系统,有效降低施工地点的粉尘,在主要大巷各转载点、煤仓,采煤工作面回风风流交汇处安装喷雾并能正常使用。采掘管理:所有施工地点必须要编制措施和技术操作规程并严格按规程措施作业。
3.5顶板管理
加强顶板管理,采掘工作面严禁空顶作业,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每班派一名安监员现场监督支护质量,每旬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顶板支护质量进行检查验收。
3.6机电运输管理
按规定实现双回路供电;井下机电设备保持完好,杜绝电气设备失爆;禁止非防爆和淘汰产品下;提升运输设备保护装置和安全防护设施齐全、有效。
3.7火工品管理
严禁购买、使用非法爆炸材料;建立并严格执行爆炸材料储存、运输和井下爆破作业制度,井下严格实行“一炮三检”和“三人连锁”放炮制度;雷管、炸药“领、用、退”数量一致,实行闭合式管理。
3.8灭火器材管理
灭火器材不允许失效,并建立管理制度,数量配备要足。3.8监测监控
日常监测监控系统专人维护;传感器校检;加强采、掘工作面传感器悬挂管理等。
3.9其他
3.9.1煤矿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和关键设备、装备的完好状况及日常管理维护、保养情况,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
3.9.2应急预案制定、演练和应急救援物资,设备设施及维修情况。
3.9.3建立完善的应急的管理体系,每年组织一次救灾演习并要有计划、方案和总结报告,设立兼职救护队。
四、工作开展
1、制订方案,进行动员部署
按照工作内容的要求,各有关责任人要认真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整治工作,矿每月定期(10日、20日、30日)组织三次全矿地面、井下范围内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整治工作,组织全矿井下范围内顶板管理、机电运输、一通三防、水害治理安全生产大检查。
2、突出工作重点,认真开展活动
按工作内容的要求,各有关责任人员要认真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并制订整改方案,认真进行整改。对危险源和安全隐患进行辩识如发现问题交给责任人进行风险预警。
五、相关要求
1、各相关人员必须认真落实好各自责任,分好工,确保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取得成效。
7.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方案 篇七
电力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 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于电网能力的要求进一步加大, 需要加强管理, 推动电网运行实现专业化和精细化。电网的运行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应对其进行良好的分析, 做到有效预防, 保证电网的正常输送。
1 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管理内容分析
1.1 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
识别风险是做好电网风险管控的首要工作, 在国家电网安全管理过程中, 以电网的检测系统为根据, 评估和监控整个电力的运行情况, 并就检修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一并进行风险评估。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供电需求都是可能产生运行风险的重要因素。在电网运行中所获得的数据是进行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 其中安全阀值是提供系统潜在安全隐患的重要参数。运行数据和安全阀值是进行检测的主要要素, 然后针对检测的结果, 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这样就顺利的完成了风险的排除工作, 从而使电网能够正常的运行。
1.2 提高解决风险的工作能力
要做到准确的识别和评估电网运行中所存在的安全风险, 对其进行彻底的解除, 就要不断的提高解决风险能力的水平, 而这一切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首先应有一个基本的预案设计, 研究和分析比较常见的风险问题, 使解决措施更为科学、合理、有效。同时还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来说,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应积极投入到电网的检修工作中, 不断的积累经验。在日常中相关部门还可以采取实际演练或模拟训练的方式来加强一线人员的实践工作能力, 使其能够对各种风险及时的发现, 并进行加以解决。
2 加强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管理的措施
2.1 明确规章制度,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才能得到有序的发展, 电力部门也不例外, 应整合工作制度, 将关键部分提炼出来, 使工作人员能够对其有一个全面细致的理解, 从而找到工作重点, 明确工作任务。可以组织所有的工作人员学习风险控制, 明确学习时间, 最后以考试的形式来检验学习效果。要对电网调控存在的安全风险有所了解, 并使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培养和加强工作人员的电网检修能力, 所谓的电网检修就是以检修计划为发出点, 检查和修理电网运行情况, 并能够及时的排查除风险。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是电网的运行风险管控工作特别要留意的地方, 这其中包括冰雹、雷电、泥石流等极端恶劣天气对电线造成的威胁。
2.2 体系化的管理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
按照时间梯度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主要是通过每周、每月和每个季度的学习成果和制度执行效果来评估工作效果, 使管理工作更加体系化、规范化。值班人员的排列是以周为单位的, 也就是说每周都有人来值班, 检查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值班人员要对电网安全管理知识进行了解, 还要明晰电网调控与运行的基本原理, 评估潜在的安全风险, 能够找出产生风险的原因, 并能够妥善解决。每个月都要对值班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并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 使他们彼此之间能够有效的沟通, 查缺补漏, 增加其工作的责任感, 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并加以完善。每一个季度要组织考试, 考察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工作难点, 使他们的专业知识更加牢固, 并积累工作经验,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3 加大电网运行的调控审核力度
电网运行的调控审核力度不仅能强化管理, 也能达到创新管理的目的。设立组织者是实现电网调控安全审核的有效途径。如, 设立值班主任能够简化调控工作流程。填写电网运行日志、填写和执行指令票、检查和处理常见安全风险事故是值班主任的重要职责所在, 一旦发现问题, 要在第一时间通知有关人员。可见值班主任的责任重大, 在工作中如果他们没有尽职尽责, 玩忽职守, 就要接受调查, 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条款进行相应的处理 (可采取降低考核分数的方式) 。值班主任应自觉的按照相关规定对工作进行自检, 使工作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
2.4 建立完善的风险预防控制机制
就一般情况而言, 电网调控中潜在的风险是能够有效预防的, 因为值班人员在检修的工作中对基本风险可以提前了解, 应分析电网的网架结构, 对那些薄弱地方进行试探性的检查, 进而得到准确的供电信息和电网运行的状态, 提前做好电网运行的安全风险防范工作, 最大限度地掌握风险, 达到电网安全有效运行的目的。预防风险的工作程序包括落实检修计划、就电网的运行情况提前分析出潜在的安全风险, 制度有针对的预防措施、对风险事故进行实战演习、工作交接班时要对高危风险和相应的解决措施一并交接清楚。这里我们以某地供电公司的电网运行风险控制的工作经验为例, 来加以说明。他们先对本地区的用电情况做了全面的调查, 进行要求各大电网对自己的电力运行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预判, 并形成书面文字———制定年、季度预测报表, 上交给相关的管理部门, 这样做能够使电网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实践表明, 正是实行了以上的一系列方法, 使该地区的电网运行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观, 供电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2.5 采取有效的激励政策, 激发工作积极性
要对那些管控风险工作突出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奖励, 单位里可以设立“优秀标杆”奖。要对调度、监控方面的工作人员分别进行优秀评选。做到优秀的人进行奖励, 进而吸纳为储备干部。评选活动要大力宣传, 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显现出榜样的力量。同时还要勇于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于工作中, 这样使丰富的管理经验、技能强的工作人员、先进技术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而推动电网调度风险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充分了解到电力系统要想得到通畅的运行, 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电网安全风险控制是解决供电中的突发事故的有效措施。处于这样重要的位置就需要电力部门的足够重视, 积极有效的推进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作为工作人员也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 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拥有一个认真的工作态度, 严谨的工作作风, 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预知各种潜在的安全风险, 做到有效把控, 并在出现问题时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使电力运行更加安全, 为人们的生产生活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姚恒琦.浅析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风险与管控[J].江苏科技信息, 2015 (4) :61-62.
[2]徐卫东.影响电力调度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控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18) :242.
[3]严立云, 周海晓, 刘沛, 等.电网调度运行的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19) :111.
8.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方案 篇八
【关键词】供电企业作业现场;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前言
在供电企业中小型作业现场,保证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是供电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也是供电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地区配电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配网现场施工作业出现点多面广、作业环境复杂多样的情况。在施工作业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将严重影响作业的安全系数。作业现场安全风险辨识与控制管理是风险管理的核心。通过作业前对作业现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安全管理的缺失进行辨识,分析出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因素,再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在作业过程中实施控制,预防人身事故、人为责任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可控、能控、在控”的目標。
一、供电企业中小型作业现场工作现状
(一)中小型作业现场缺乏科学的风险预控机制
我国供电企业普遍存在忽视中小型作业现场的风险预防和控制的现象,导致供电企业现场作业风险预防和控制缺乏手段,遇到安全事故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抢救,没有一套完善的作业现场安全风险管控的机制,存在风险分析和预防控制措施难以同时落实、风险评估和去除隐患不连贯的现象,原有的管理手段不能对作业现场工作全程进行有效管控,无法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实施有效的监督。
(二)现场作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和辨识缺乏依据
供电企业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数据库和流程,存在风险辨识靠估计、风险分析粗线条、风险估计走过场的现象,无法准确辨识作业现场安全风险指数。输变电设备运维单位落实电网风险预警控制措施,提前消除影响电网正常运行的缺陷和隐患,落实责任人制度,加强对重要变电站、重要保电线路的管控力度。重点掌控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危险点,做好预控和防范措施。此外,针对改、扩建重点工程,运行管理单位应提前介入、参与项目和施工方案的审查,从源头上优化项目方案和施工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风险;在工程实施阶段,做好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负责人资质审查与“施工三措”、现场安措设置关,牢牢掌控工程每日的安全生产状况与进展情况,确保施工现场的人身与设备安全。
二、作业现场风险管控的措施
(一)科学评价,准确辨识风险
市公司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梳理各专业现场作业任务、作业过程及其相应的作业环境、作业条件、作业方法,辨识可能存在的各种物(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等事故风险,采用了省公司《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对于安全生产条件的风险进行辨识与控制。同时,把省公司《供电企业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三个分册充实、调整为七个分册,结合本单位作业实际补充完善对应的典型控制措施。防范手册配以相应事故案例,形成适用于本公司特点的作业现场风险辨识防范标准。
(二)再造流程,实施全程管控
1.班组绩效考核指标:风险辨识与控制培训实施与效果;典型作业预先风险分析范本编制质量;作业预先风险分析的全面性、准确性,控制措施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作业现场风险辨识与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风险辨识及典型作业预先风险分析范本库的动态维护情况。
2.基层单位绩效考核指标:班组风险辨识与控制培训的计划下达、组织实施及效果检验开展情况;生产环境静态风险识别的实施情况;典型作业预先风险分析范本编制质量;大型作业现场勘察、“三措一案”编制下达情况;作业预先风险分析控制表、作业指导书的审核情况;作业现场标准化安全监督检查表库建立与实施情况;对班组作业现场风险控制的评估、考核情况。
3.管理部门绩效考核指标:风险辨识与控制培训的组织及效果检验开展情况;生产环境静态风险识别、典型作业预先风险分析范本库编制的组织情况;大型作业现场勘察、“三措一案”编制下达情况;作业预先风险分析控制表、作业指导书的审核情况;作业现场标准化安全监督检查表库建立与实施情况;对基层单位安全风险辨识与预控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评价、考核情况。
(三)强化管理配套
为规范生产作业现场安全管控,落实安全管理到位、安全工作到位和安全监督到位,相关管理人员必须经常深入生产现场,了解、掌握安全生产情况,指导和协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到岗到位人员重点关注施工环境恶劣或施工难度极高、易发生人身伤害或人员误操作的高危作业现场。检查制定的工作方案是否合理,关键环节风险预控措施是否完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各项规章制度、反事故措施是否严格执行,现场是否存在违章现象等。
(四)应用技术手段
为了确保人身、电网、设备安全,推行的输、变、配电设备安全运行第一责任人管理制度,将现场设备的安全运行管理责任明确到个人。同时应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应用多年来的尝试和实践,输、变、配电设备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实现生产运营的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为加强施工现场作业的安全管理,将设备安全运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从设备运行管理延伸至施工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
三、结语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以风险管理和控制为导向,贯穿电网企业的生产全过程实践证明,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和整体,体系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毫不动摇,才有可能使基层供电企业真正实现本质安全。与复杂、专业的安全评价方法相比,在企业基层生产岗位作业场所实施风险评估方法、最后一分钟风险评估法、工作安全分析法,更符合生产管理的实际,方便现场操作使用。
参考文献
[1]徐素萍.班组作业现场的过程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
[2]王景焕.关于电力施工的项目管理探讨[J].门窗,2012.
【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方案】推荐阅读:
煤矿安全风险管控制度10-24
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办法06-26
XX市关于构建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08-06
煤矿机电运输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评估报告09-11
质量风险管控方案10-23
消防安全风险评估方案09-24
财务工作思路以及管控财务风险措施09-29
税收风险管控08-08
风险管控制度11-17
煤矿安全风险分级工作制度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