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

2024-09-14

2007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8篇)

1.2007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 篇一

2007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我市教育工作继往开来,谋求教育改革发展新突破的一年。为此,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全国农村教育、全国职业教育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求真、务实、创新,推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心,狠抓管理创新,强化教育基础建设,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保障水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更快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为构建和谐平安--作出新贡献。

一、坚持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德育为首,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是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继续深入开展“树新风,除陋习”活动,弘扬民族精神等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和对家乡的热爱情感。二是认真开展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评估工作。三是坚持点滴养成,狠抓《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开展《守则》和《规范》竞赛活动。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法制教育、科技教育和公民教育,以丰富多采的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不断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知水平。四是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个重点,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为抓手,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逐步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特色。要以校本课程、实践课程、综合课程建设为牵引,加强研究性学习,实验操作课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2007年,将组织举办全市中小学生首届创新大赛,检阅全市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课堂素质教育的新成果。五是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工作。全面实施《学生健康体质标准》。今年三季度举办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各项竞赛,力争取得更多的好成绩。

二、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高质量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提升“两基”教育整体水平

在巩固“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抓好农村教育“三保”等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的同时,着力做好九件事:一是建立完善教育督导队伍,加强对县(市、区)的教育督导,推进依法治教工作的落实。今年省里要全面启动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将抽签评估20个县,评估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和进行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二是创新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努力抓好农村初中阶段的控辍保学工作。三是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进一步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助学机制,建立政府支持、社会捐助的帮扶平台,确保困难家庭子女都能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今年省政府将安排1.4亿元用于困难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安排4000万元用于贫困县和省定贫困乡的“一费费”补助。县(市、区)教育行政今年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贫困生捐助机制,市教育局将建立贫困生扶助基金,设立贫困生救助网站。四是进一步清理消化“两基”欠款。五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推进,今年省政府将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解决饮水、公厕和课桌椅问题,我们要积极配合我市新农村建设,做好学校建设的选点工作。建立和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今年市直、县(市、区)要组织一批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同时,要发挥农村远程教育设施的作用,优化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六是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更好地促进县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协调发展。七是要按照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做好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制定好工作实施方案,认真按中央要求实施。今年要推广--市教育局的经验,积极推进县级教育财务结算中心建设,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八是在2005年底基本消除一类危房的基础上,今年开始,着手建立中央和省、市、县共同分担的中小学危房改造新机制,中央和地方各出一半资金加以解决。今年省政府将安排4000万元配套,市、县两级要按要求尽快安排到位。九是要继续认真组织做好基础教育的各项工程。这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工作。主要有:寄宿学校建设工程、教育对口帮扶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工程。

三、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我市要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发展职业教育应该是振兴我市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2007年,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一是要认真召开好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十一五”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确立发展目标,拿出有力措施。二是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基础建设。2007年力争1-2所学校基本达到国家重点职校的建设标准,2-3所学校达到省级重点职校的建设标准(含民办),启动建设2-3个县级实训基地,力争1-2个基地进入省级首批建设项目。三是要挖潜职教优势,实施好四大培训工程。即: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推动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外沟通和对内联合,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等多形式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使我市职业教育更加适应市场的要求。四是建立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会,进一步拓展职教教研空间,提高职业教育教师教研水平.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市场专业需求,加强对我市职业教育优势专业、特色专业的规划和培育,努力形成3-4个拳头品牌专业。强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提升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2007年,中职学校招生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力争招生数突破万人大关,使普通高中与中职高比基本持平。

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和省相关条例,依法强化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监管,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对民办学校在建校用地、贷款、发展规划、教师流动、招生就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2007年3月成立--市民办教育协会,民办教育机构要按照新要求、新标准,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民办学校的教学管理、安全管理、财务管理、招生管理,严格民办教育机构设立审批,推动我市民办教育发展上档次、上水平。发挥我市民办教育机构中职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教育学校多的优势,推进我市高中阶段教育的大普及。

四、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工作力度,努力提高三项工作水平

一是积极抓好教育系统综治工作。综治工作要进一步推进学校综治规范化建设,城区学校要普遍建立较规范的综合治理工作室,规范制度和工作流程,推动学校综治工作迈向制度化。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坚持部门协作,常抓不懈,联合治理的工作指导思想,进一步强化关键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大对难点问题的治理力度,综治队伍要按照精干人员、齐备队伍的要求完善组织,明确职责和分工,形成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校园电视监控系统,要在2005年市一中、市二中、市四中、市第一幼儿园完成建立电视监控装置的基础上,力争在城区学校和县城主要学校全面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技防水平。2007年民办教育机构要普遍建立学校综治工作室。

要突出重点,着力做好预防和打击“法轮功”邪教活动。要抓组织领导和责任到位,认真做好教育系统内部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确保内部的稳定。加强调研,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依法化解涉访事件,杜绝进京上省上访,特别是群体性上访问题的发生。

二是在学校安全工作上,要紧紧围绕校舍、校园、消防、饮食卫生、交通五大安全问题,进一步夯实安全工作基础,持之以恒抓好安全教育,加大安全工作检查、安全设施维护、安全措施整顿的力度,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维护教育良好的安全秩序,保障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2007年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年初要组织对安全制度、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确保安全组织领导到位,安全职责到位,各项措施到位。各级各类学校在安全工作上,要实施定人定岗定责任的制度管理。

2、深化安全教育成果,2007年《关爱生命 关注消防》知识读本,要在全市城镇小学四年级开设课程。同时,要针对防雷电、防洪水和山体滑坡、防溺水淹亡、防交通事故等季节性事故,强化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师生防事故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3、抓好培训。2007年重点对寄宿制学校的食堂管理人员、炊事人员、采购人员进行饮食卫生知识轮训。清理不合格的学校食堂工作人员。

4、完善城镇学校及地处交通要道的农村学校的交通警示标志。

5、全面启动校方责任险工作。

6、要切实按照消防法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的消防设施,加强消防救生演练,确保消防安全万无一失。

三是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工作。2007年要进一步充实各级教研力量,完善市、县、校三级教研组织,围绕课改研究,新课程教学研究、学科竞赛、课堂素质教育等教育教学科研工作,配强、培训各级教研人员,力争在校本研究、国家和省级课题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五、采取切实措施,抓好五方面重点工作的落实,努力提高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2007年,必须重点抓好关系教育整体进步的五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一个教育。即师德师风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素质的内在要素,是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2007年师德师风教育要在学校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取得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育的激励机制,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要建立对教师师德师风多维考评机制,将教师的行为规范引入组织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之下,列入评先、晋级的重要条件,与教师的成长进步挂钩。二是准备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发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强化对教师师德师风、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教师爱岗敬业,争做先进的自觉性,使教师队伍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2007年要树立一批爱岗敬业,并在艰苦环境下忘我工作,有突出表现的先进典型。三是加强督查,进一步加大对教师违纪、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查处,对体罚、侮辱学生的现象和乱收费行为,要从严查处。

2、启动实施两项工作。一是高等教育发展工作。2007年,要围绕“十一五”末要有自己的本科教育的目标,先建立“高等教育筹建处”,并展开各项筹建工作。二是幼教发展工作。根据省、市幼教工作会议精神,2007年全市幼教工作在抓好城区、县城幼教发展上档次、上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启动实施农村幼教发展工作,按照每个乡镇要建立一所公办幼儿园的要求,2007年率先在15个乡镇建成10所中心幼儿园,力争建成15所。

3、抓好三项工程。一是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7年在农村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力争上半年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二是启动学校标准化实施室建设工程,2007年在城市学校和县城骨干中小学率先启动建设18个标准化实验室,力争年内在市区和县城分别建成2-3所和4-5所样板学校。三是继续抓好优质高中建设工程、启动建立新的危房改造机制、实施“两改一更新”工程。通过各级努力,达到以下目标:优质高中建设,贵溪一中二期工程启动;余江一中启动实施二期工程;市一中校内优质高中建设基本完成;市四中启动实施东校区建设。危房改造在2005年基本消除D类危房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危改成果,建立新的危改长效机制,加大对二、三类危房的维护改造力度,消除校舍安全隐患。同时,对自然增长的危房,进行调查登记,及时采取安全措施,编制上报改造计划。“两改一更新”工程,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突出农村中小学校这个重点,安排经费狠抓落实。

4、办好四件实事。一是针对铁路学校已移交地方的现实情况,调整城区学校布局,启动实施市师范附小搬入原铁二中办学工程。同时将原师范附小校园整体移交市二中,以缓解市二中办学用地小、班额过高的压力,改善城区学校办学条件。二是全面启动实施校方责任险工作。此项工作,要确保城镇学校全部到位,力争农村中小学基本到位。三是建成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启动贵溪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努力争取余江县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立项。四是建立完善贫困生网站。各县(市、区)要在7月底前普遍完善和建立贫困生网站,以扩展贫困生受助范围。

5、建好五支队伍。即建好优秀校长队伍、优秀教师队伍、优秀班主任队伍、优秀教学科研队伍和优秀辅导员队伍(学科竞赛、创新大赛、少先队辅导员)。2007年,要将建设五支队伍,作为夯实教育发展基础,提升教育教学整体工作水平的重要工作来抓,分类制订实施方案,采取切实措施,稳步推进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五支优秀队伍的作用,促进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2007年教师培训要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重点、倾斜农村”的思路,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农村小学英语和农村幼儿教师为重点,举办农村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新课程教师培训、小学英语教师进修培训、农村幼儿教师进修培训和中小学校长培训。教师节期将围绕五支队伍,评选表彰一批优秀校长、教师、班主任、教研员和辅导员。

六、加强教育自身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是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抓好人民武装、工会、计划生育和共青团工作,力争各项工作均有新起色。二是进一步加强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执行好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费制”收费办法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认真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免收借读费工作。推进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加强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认真治理教育乱收费问题,树立教育行业的良好形象。力争2007年教育行风测评排位有较大幅度的前移。三是强化教育工作调研,精简文电,推进市教育局内部办公自动化建设,力争搭建起与省厅政务平台。四是从2007年起,市教育局将对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机关及局属事业单位实施目标考核与管理。五是认真做好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争取社会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六是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力争建成一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七是认真准备,积极做好迎接省二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和各类教育教学的评估工作。

2.2007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 篇二

一、深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改革

分类指导东中西部推进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贯彻落实《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 重点支持贫困地区改善薄弱学校基本教学条件和生活设施, 办好必要的教学点, 推进解决超大班额问题。统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 定期通报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综合利用多种方式推动项目省份提高管理水平。提出义务教育阶段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开展学区制管理工作调研, 适时提出指导意见。对各地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情况开展过程性调研。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指导, 搭建工作推进平台, 总结好经验、好做法, 探索新思路、新举措。推进图书馆、条件装备标准制定与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均衡配置。

二、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

印发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实施意见, 推动各地合理划定入学范围、有序组织升学、规范办理手续、实行阳光招生、加强宣传引导, 不断提升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管理水平。印发进一步做好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 指导和帮助大城市明确总体要求、细化阶段目标、规范招生行为、加强监督查处, 全力做好中心城区、热点学校、主要时段、关键环节工作, 加快破解义务教育择校难题。坚持实事求是, 区分建制镇和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不同情况, 指导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三、深化义务教育育人方式改革

创新工作机制和活动载体,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印发减负工作规定, 推动各地制定出台实施方案, 明确责任追究办法。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减负万里行·第2季”活动:部署各地减负自查;开展减负工作督查巡视, 及时查处和通报不规范办学行为;开展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工作, 抽查每个地市的一些学校予以施测, 并将开展减负工作的情况加权考虑, 得出合理结果, 适时公布。加大宣传力度, 创新宣传手段, 积极倡导“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的科学理念,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推出一批轻负优质先进案例, 加以培育和推广。

四、深化基础教育治理结构改革

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推动学校依法管理、民主管理、自主办学、社会参与。开展管办评分离工作调研。探索发挥家委会作用的有效机制。建成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督促各地制定实施细则, 抓好系统培训, 部署系统运用。制定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 启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实验区工作。指导各地按照备案的专项规划优化学校布局。制定中小学校安全管理标准, 细化工作指导, 落实岗位职责。将人防、物防、技防纳入学校标准化建设。研制中小学应急疏散演练指南, 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和演练。创新方式方法, 举办好第19个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进一步指导做好预防学生溺水工作。开展以消防、安全防范、校车管理等为重点的安全检查。召开校车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 总结交流和积极推广校车试点运营地区经验。推动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工作的意见》, 创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教育形式。

五、深化基础教育德育工作改革

3.2013年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点 篇三

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深入贯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加强规划的实施协调和监督管理,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指导各地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激励、竞赛等工作机制。继续组织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会同财政部制定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补贴政策,启动实施技师培训项目。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开展申报评审工作,落实补贴资金,完成8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项目建设任务。召开行业、企业技能人才工作推进会。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宣传力度。

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工作。开展职业培训年活动。推动在全国百家城市开展技能振兴专项活动,进一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面向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开展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培训对象需求、更高质量的职业培训公共服务,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加强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础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的意见、促进就业训练中心发展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度等政策性文件。加强职业培训规范管理。在全国推广应用职业培训实名制管理系统,加强对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管和对职业培训全程的监督,保障培训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加强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指导地方加强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职业培训教材开发工作。

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工作。大力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研究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框架体系,制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包开发指导手册。实施好技工院校国家建设项目。进一步实施好中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中职示范校建设计划,适时对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完善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政策。研究出台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文件,开展技工院校教师正高级职称改革试点,制定下发技工院校开展企业在岗职工学制教育文件。制定三类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评估细则。组织开展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评估工作。加强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举办技工院校校长暑期研修、技工院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和技工院校招生宣传活动。完善全国技工院校电子注册和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做好技工院校年度统计等工作。

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和职业技能竞赛工作。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加强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办法。组织开展2013年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指导协调省级、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工作。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严格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设立审批,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监督管理,继续做好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质量管理评估工作。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基础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加快职业描述信息审核、职业归类等工作,完成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加强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开发和国家题库建设工作。

开展基础性工作。召开系统工作会,总结交流近五年来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近期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思路。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工作。开展职业培训公共服务、职业资格制度、创业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度等重点工作调研,开展职业能力建设领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加快立法工作进程,会同有关部门推动《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条例》(草案)、《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等尽快出台。做好职业能力建设援疆援藏工作,做好国际交流合作和外事工作。

4.2007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 篇四

1. 上半年完成院内“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第一次评审立项工作。年底进行院内“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的第二次评审立项。

2. 4-5月间完成两个江苏省、两个苏州市“十一五”课题的开题工作(邀请江苏省教科院、省教育厅等专家来院)。

3. 争取立项2个江苏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抓住5-6月申报的机会,每两年一次,有研究经费支持的)。

4. 促使每个系(部)成立产学研实体(电子系研究所、化工系的研发中心可作重点,外语系的翻译社也可试行,其他各系部跟上)。每个系部要与地方企业联合搞科技开发,电子系、机电系、化工系进院经费不少于5万元,外语系、商贸系进院经费不少于3万元,基础部、师范系进院经费不少于1万元。全院争取申报成功1个省级工程中心或研发中心或测试中心。(年底前完成)

5. 修改《系部科研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对系部科研工作的考核。(6月底前完成)

6. 与太仓市科技局合作,搞一次太仓市民营企业与各系部对接活动(下半年)。

7. 邀请院外专家来院举办2次全院性的有影响的学术讲座(上、下半年各一次)。每个系部组织讲座不少于10场,鼓励本院教师开院内讲座。

8. 负责特色、创新项目,完成学院特色、创新报告。(10月前)9. 出2期《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5月出一期,10月出一期),争取拿到江苏省准印证。

10. 加强学院科研队伍建设,积极争取引进2名主要搞科研项目开发或科研管理的人才,充实学院的项目开发及科研管理办量。

科研处、高职教育研究室

5.2007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 篇五

渝环发„2007‟33号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

关于印发2007年全市环境宣传教育

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环保局,市环保局经开区、高新区分局:

现将《2007年全市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各地、各单位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四月二十四日

—1—

2007年全市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环保工作历史性转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全市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和环保中心工作,努力做好各项宣传教育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按照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和全市第九次环保大会要求,紧紧围绕“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等全市环保中心工作,扎实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为全力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重庆环保,全面落实胡锦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业务工作

围绕一个中心:紧紧围绕“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全市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开展环境宣传教育。

突出两个重点:一是环境新闻宣传。二是党政领导干部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

深化三项措施:一是加强环境宣教能力建设。二是强化环境文化建设。三是建立健全环境宣传教育协调机制。—2—

搞好四项活动:一是重点抓好“直辖十年看环保”暨“六〃五”世界环境日系列宣传活动。二是继续开展重庆环保世纪行活动。三是深入实施“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四是做好区县环保工作有关负责人专题培训活动。

(一)环境新闻宣传

1.围绕贯彻落实《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展专题新闻报道,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宣传力度。

2.围绕“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以及“十一五”总量控制和污染物减排等环保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做好环保先进典型和环境违法典型案例的深度报道,增强环境新闻的立体感、纵深感。

3.以庆祝重庆直辖十年为契机,组织实施“直辖十年看环保”和“六〃五”世界环境日专题采访报道活动,集中宣传直辖以来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

4.按照重庆环保世纪行主题,制定新闻采访计划,组织新闻媒体开展集中采访活动,切实推进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解决。做好五年来重庆环保世纪行活动总结工作。

5.建立完善新闻协调机制。坚持新闻发布制度,规范并强化新闻发布工作。

(二)环境社会宣传

—3—

1.开展“直辖十年看环保”暨“六〃五”世界环境日系列宣传活动,策划实施大型环境文化公益宣传和群众活动,全面展示重庆直辖十年环保工作成就。

2.深化“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在巩固原有创建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绿色社区”评选范围和影响力,力争覆盖全市所有区县。启动“绿色机关”创建活动试点工作。

3.开展第二批重庆市环境友好企业创建活动。认真总结重庆首批环境友好企业创建经验,优化创建标准,完善评选程序,做好第二批市级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工作。

4.启动“环境圆桌对话”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和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为解决热点环境问题进行有益探索。

5.用好环境宣传平台,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充分运用公众环境信息屏、显示屏及“重庆环境”网站等宣传平台,向公众提供环境信息、宣传环保政策、传播环境文化。办好《重庆环保通讯》、《环保参阅》,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平台。

(三)环境教育培训

1.加强党政干部环境教育。深化党校环境教育,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举办环境保护专题研讨班。

2.推进青少年环境教育。一是启动第五批“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二是开展环境教育课件大赛。三是联合市教委组织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四是编写环境保护地方教材。

—4—

3.强化环保从业人员培训。一是举办区县环保局长及环保工作有关负责人专题培训。二是组织环保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三是开展环保业务技能培训。

三、能力建设

1.出台《重庆市“十一五”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意见》,初步建立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的环境宣教工作机制。

2.加快实施世界银行——重庆市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系统项目。进一步建立、完善公众环境信息发布系统,出台《重庆市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推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整体提升全市环境宣教能力。

3.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整合环境宣传力量。一是建立全市环境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市级有关部门和区县的联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形成全市环境保护“大宣教”格局。二是建立和完善局系统环境宣传教育协调机制,形成全局系统宣传教育“一盘棋”。

4.启动环境宣传教育标准化建设。加强与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的沟通,推进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的通知》(环发„2006‟37号)精神落实,提升全市环保宣教机构、队伍、和能力水平。

主题词:环保宣教要点通知

6.2007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 篇六

遂宁市经济委员会

2007年工作总结暨2008年工作要点

2007年,我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经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及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项目推动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集聚和整合优势资源,加快发展五大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推进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发展,切实强化经济运行综合协调,努力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全市工业经济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工作成效 2007年,我市工业经济在2006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速度效益同步增长,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一)发展提速,增幅一直保持全省第一。1—11月全市24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7.5亿元,同比增长34.3%,比全省平均增速高9.1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可完成增加值74亿元,同比增长34%,占年度目标70亿元的105.7%,比年度增速目标26%快8个百分点。

(二)产销两旺,运行质量稳步提高。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业务收入213.5亿元,同比增长56.2%,预计全年可完成230亿元,同比增长56.2%,比年度目标26%高30.2百分点;1—11月产销率达99.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8个百分点,预计全年产销率可达99%,比年度目标97%高2个百分点。1—11月新产品产值累计实现25.2亿元,同比增长53.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8.1亿元,同比增长34.7%,预计全年可实现 20亿元,同比增长34%,比年度目标20%高14个百分点。

(三)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发展加快,支撑作用更加明显。1—11月,全市五大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51.6亿元,同比增长30.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76.5%;截止11月末,全市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重点企业已达78户,比上年增加29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9.85亿元,同比增长50.0%;工业产值上亿元的企业42户,增加 13户。盛马化工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30亿元;高金食品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六户上市公司发展势头良好,1—11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11亿元,同比增长22.6%;实现利润6.13亿元,增长34.7%;实现利税8.29亿元,增长19.7%。

(四)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1—11月,全市完成工业项目投资48.5亿元,同比增长47.9%,其中技改投资完成28.8亿元,同比增长39.1%,已超年计划6.7%。华润锦华无梭高档面料扩能、美宁生态食品深加工二期、海英电子一期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华润蓝剑(遂宁)啤酒一期、美青氰胺三聚氰胺循环经济产业链等一大批工业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为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节能减排有序推进,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明显。省政府挂牌督办的7户重点环境污染企业,6户企业已完成限期治理工程目标任务,1户企业被依法关闭。按时完成了市政府与省政府签订的5家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二、所做主要工作

(一)科学部署,全面落实工业目标任务。早在2006年底,市经委就组织力量深入区、县、企业调查摸底,研究提出了2007年全市工业工作意见,经市人民政府同意,于今年1月15日以遂府办函„2007‟4号文下发各区、县人民政 府和市级有关部门执行。一季度狠抓工业“开门红”,将目标任务逐月层层分解落实,逐月督查通报完成情况。继续实施工业责任目标考核,以遂府办函„2007‟76号下达了2007年全市工业经济责任目标,年终将逗硬考核奖惩。

(二)研究政策,引导工业经济科学发展。认真开展调研工作,共撰写各类调查报告30余篇,形成各项规划10余个,制定工业发展政策性文件20余个。调研工作得到省经委的充分肯定,《遂宁市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研究》获全省经委系统优秀调研课题三等奖,《探索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获全省经委系统优秀调研课题优秀奖。先后牵头组织草拟了以市委办、政府办的名义出台的《关于激励企业家加大投入做大做强工业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等四个工业工作文件、《遂宁市调整工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等四个工业工作文件和《关于打造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基地的意见》,以市工业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出台的《遂宁市2007-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规划》、《遂宁市培育“百亿企业”工作方案》,在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优化园区布局、提升工业产业档次、提高工业土地利用水平、打造优良产业承接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狠抓重点,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抓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狠抓了全市申报四川省大企业大集团工 作,按照申报条件,先后组织美丰股份、沱牌集团、高金食品、盛马化工等企业申报省大企业大集团,对企业申报资料准备进行了认真指导和审核,确保了我市美丰股份、高金食品、盛马化工3家企业列为全省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对象。指导高金食品、盛马化工、美丰股份、沱牌集团、美丰集团、明星电力6户企业制定了“百亿”企业发展规划,筹备召开了6户重点企业专题研究会,制定了《遂宁市培育“百亿企业”工作方案》,拟定了《遂宁市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实施意见》,建立和完善了6个企业推进小组,完善了运行协调机制,强化了项目推进工作,梳理了企业具体问题,落实了相关责任单位。二是抓重点项目。坚持每月定期通报30项市级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每季度向省经委报告省重点技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组织市工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联合会审及召开协调会,较好地解决了项目审批、项目用地、项目建设等方面遇到的相关问题,有力地推动了重点技改项目的实施。美宁公司生态食品深加工二期、华润锦华无梭高档面料扩能工程、东盛电子钽电容器生产线、海英电子电路板一期、立泰电子一期、盛马化工50改80万吨常压装置等一批项目已建成竣工投产;华润蓝剑(遂宁)啤酒一期、水都纸业生态纸浆纸产品技改一期、美青氰胺三聚氰胺循环经济产品链等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经过努力,今年争取到省经委给我市23个企业(项目)技术改造和创 新无偿资金支持1598万元。三是抓工业招商。认真研究我市产业发展现状,编制和包装一批项目进入招商引资项目库,每个月组织指导各产业推进办研究一次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与美丰股份公司多次沟通,引导美丰股份在安居区投资近20亿元建设60万吨复合肥项目;引导华润锦华公司实施无梭高档面料扩能工程;引导华润(遂宁)啤酒实施年产20万吨啤酒迁扩建生产线项目;推进电子产业配套发展,引入广东三环电子公司拟在开发区微电子工业园首期投资8000万元建设陶瓷电子项目;与省电力公司、华润集团等企业加强沟通,加快推动华润万通化工公司新上项目;引导华润香港五丰行与美宁集团、颐康实业在资金、技术、人才、销售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四是抓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快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出台了《遂宁市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开展了我市首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评审。指导美宁集团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使我市通过省级技术中心认定的企业达到了7家,企业研发能力明显增强。继续实施名企、名品、名牌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指导美丰股份公司完成了“美丰牌”尿素申报四川省标志性品牌及行业标志性品牌工作。帮助高金公司开展品牌建设,高金食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到目前为止,我市已获中国名牌产品2件,中国弛名商标4件,省级著名商标11 件。五是抓企业上市。根据市政府与中国证监会四川监管局、深圳证券交易所签署的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合作协议,加强对后备上市公司的指导,进一步规范我市企业上市工作,全力助推企业上市。会同市政府金融办等部门举办了全市上市后备企业培训会,邀请证券专家莅遂对20户上市后备企业进行了上市辅导培训,增强了上市后备企业业主的信心,为企业描绘了上市融资蓝图。今年7月,高金公司已成功上市,成为股改后全省第一家上市公司。

(四)综合协调,确保工业经济高速运转。一是做好工业经济的综合分析、预测、监测工作,坚持每月一次的定期分析和平时不定期的预测、预警,并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实行跟踪监测,确保健康运行。二是抓好煤、电、油、运、天然气、资金、市场开拓等要素的综合调度协调工作,城北110KV变电站增容扩能工程、明星过军渡变电站第一台发电机组建成投入运行,进一步增强了城区供电能力;500KV变电站前期工作进度顺利,大英220KV变电站将在近期开工建设。11月以来为稳定市内成品油市场供应,多方协调,确保需求。为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今年配合市中小企业局相继组建了德天投资担保公司、财源互助担保公司,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同时,加强银政企合作,加大了银行给企业的贷款额度。加强与西南油气田和川中矿区的沟通协调,积极为一批中小企业落实天然气7000多万方。三是加强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制,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平时加强安全生产的不定期检查,确保工业企业无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五)优化环境,助推工业发展。一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市整规办年初对全年的整规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春节期间,全市统一开展了一次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平时工商、药监、卫生、文化等部门扎实开展各种专项整治活动,通过整规,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为企业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平台。二是大力开展企业减负工作。全市32个行政部门和5个区县政府,清理废止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件19件,修改5件;出台对企业检查收费明白卡,下发企业,为企业抵制“三乱”提供有力帮助,今年5月,市经委获省人事厅、省减负办先进集体奖。三是开通企业服务热线(2266666),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投诉平台,电话从6月6日开通至今,共受理各类热线电话103件,其中各类投诉和要求协调解决问题的29件,建议1件,相关政策咨询70件,抽查电话3件,均能100%的在规定时限内办结,企业反映良好。

(六)加强队伍建设,确保机关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今年,市经委认真开展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通过学习整顿,针对存在的问题,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机关制度;同时加强党的建设、综治、稳定、反腐倡廉工作,制定了机关思想政治工作12345制度,建立了重大社会事项风险评估机制,出台了经委系统信访文件应急预案等,完 成了党风廉政建设牵头工作。认真开展“五创联动”工作,特别是在建设锦华花园中,协调企业做了大量工作,同时派出7名同志到社区及20多名同志轮流到中央商业区、农贸市场开展“五创联动”工作。为提升遂宁形象和知名度,协调企业为中美滑水明星对抗赛捐资42万元,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

三、存在的问题

今年我委在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工业项目招商引资还须艰苦努力。二是土地、资金、天然气供应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三是工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2008年是实施“十一五”计划非常关键的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我委将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创业、坚忍不拔、富民强市”的总体要求,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项目建设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以技术改造和创新提升工业经济质量,以结构优化和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提升工业经济实力,以优质服务创优发展环境,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0%以上;利税增长25%以上;产销率达到99%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0%以上;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4%;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户。2008年我委将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推进项目实施,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加大项目引进、培植、推进、服务、考核等方面的创新。把引大客商、上大项目作为项目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引进一批知名度高、实力强的大企业和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深入推进320万吨燃料油,6000万片高档轴瓦、60万吨硫基复合肥系列产品、新绿洲印染服装搬迁扩能、集成电子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促使早日投产见效。二是推进自主创新,着力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继续实施“名企、名品、名牌”战略,形成品牌效应。落实激励政策,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发争创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牌、名品。支持有重要条件的企业争创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深入开展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三是打造百亿企业,强壮工业支撑力量。继续大力实施百亿企业培育规划,从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品牌打造、人才培训等方面重点支持高金食品、盛马化工、美丰股份、沱牌集团、美丰集团、明星电力等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力度,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展更多的规模企业。四是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围绕提升五大优势产业,发展光电子、微电子、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新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成渝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推进产业集中化、链条化的发 10 展步伐。努力实现电子、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跳跃式发展。五是加快园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规范工业用地管理,加大单位土地投资额,努力协调国土部门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向园区工业企业倾斜;进一步规范工业项目集中会审制度,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快工业园区项目的审批、环评、征地等手续办理,推进项目的建设实施。按照园区产业布局规划,积极引导同类企业集中发展,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加快形成较大规模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六是加强运行调控,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增长。集中力量协调解决好重点企业、重点地区、重点产品的资金、天然气、电力等生产要素及产运销衔接,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确保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七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服务效能。切实抓好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党风廉政工作,强化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努力把经委干部队伍建设成为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廉洁勤政好、工作作风实、战斗能力强的队伍。

二00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主题词:文秘工作 年度工作 总结

抄送:省经委,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纺

织、食品、机电、轻化协会。

遂宁市经济委员会办公室 2007年12月29日印

7.2007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 篇七

总体工作要求:抓学习引领发展, 抓投入保障发展, 抓改革促进发展, 抓项目带动发展, 抓管理服务发展, 抓队伍支撑发展, 统筹兼顾, 分类指导,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确保教育事业和谐稳定发展;实施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强县工程建设,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提升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实施大学特色化发展战略, 提高高等教育竞争力和贡献率;完善教育事业投入保障机制, 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统筹各类教育的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 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通过持续不断地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 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使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 人民教育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一、深化教育改革, 进一步完善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1. 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的任务落到实处。

以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分解为重点, 加强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情况的指导和督促检查, 推动相关厅局承担分解任务的落实。加强与国家教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各市、各高校教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 建立协同推进教育规划纲要落实的全方位、全过程工作机制。开展对国家级、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跟踪调研, 加大督促检查力度, 加强指导和信息报送工作, 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建立督查考评机制, 加强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 确保教育规划纲要任务的落实。

2. 深化办学、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探索建立沈阳、大连、锦州等区域性高校资源共享和合作机制。推动2~3所高校进入省部共建行列, 扎实推进已开展省部共建高校的项目实施。积极推动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教育综合改革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鼓励校企、校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支持联合举办二级学院。推进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本科高校取消或剥离附设高职院工作, 拟取消4所、整合6所。支持资源稀缺城市举办本科教育, 完成两所本科院校设置。推动11所独立学院转设、2所退出及5所尽快完善办学条件的工作。加强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 通过整合、撤并等方式解决存在的职业学校散、小、低、差及民办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等问题, 年内减少中等职业学校50~80所。实施民办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研制营利和非营利民办学校分类标准, 规范民办学校财务和资产管理, 制定校长准入标准和制度, 建立民办学校退出机制。推动有关高校做好异地建设置换工作。加强对学校教育用地的规划管理, 防止任何形式的违规建设和改变用途。

3. 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落实《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 依法对7所高校试点制定的大学章程进行核准备案。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完善高校治理结构, 启动省及地方高校大学章程制定工作。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学校章程制定工作, 建立学校章程核准备案制度。继续推进依法行政, 促进行政权力运行和正确使用, 加强对重大执法事项的监督, 确保教育行政执法工作公平、公开、公正。开展《辽宁省职业教育条例》等立法调研。做好教育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及规范性文件法律审核和备案工作。制定并实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 组织编写《现行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汇编》, 加强校长、教师法制培训,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开展新一轮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 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进程。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规范高校教师的人事代理, 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 做好正高级教师评审和新旧中小学教师职称体系过渡工作。建立健全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4. 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加强招生计划管理。

加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探索与研究, 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办法, 严格管理特殊类型招生。精心组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建立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制定高校对贫困地区实施定向招生政策, 探索定向录取等多元录取方式。改革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办法, 扩大高职院校独立自主招生、对口招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学校办学条件、办学能力、学校秩序、学科专业结构以及分专业就业率等情况, 科学合理确定学校年度招生计划, 适度扩大专升本、中职升本、中职升高职的招生计划。

5. 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实施辽宁教育国际化推进工程, 提高国际交流层次和水平, 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鼓励高校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工作和讲学。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 力争达到1.65万人, 增长10%。加大公派出国留学和聘请外国专家力度, 实施新一轮高校领导能力建设培训计划, 加强汉语的国际推广, 推动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 力争增加2~3所孔子学院。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监管, 规范办学行为。组织实施好新加坡政府奖学金项目。办好第十三届辽宁国际教育展, 做好“华夏园丁大联欢”和“辽宁省大学生艺术团赴美巡演”等重大活动组织工作。

二、推进基础教育强县工程,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6. 加快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连锁发展、公益普惠、管理创新的工作思路, 积极推进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 加强学前教育管理, 一季度前完成幼儿园分级标准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工作, 规范办园行为。规范幼儿园收费标准。推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 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200所, 推进法库县、义县、铁岭县等地村屯连锁幼儿园发展, 探索乡村幼儿园连锁办园模式。扶持非营利民办幼儿园 (含连锁幼儿园) 改善办园条件, 提高保教质量。扩大城市学前教育资源, 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0所, 推进城市地产品牌连锁幼儿园建设。鼓励各市通过政策引导, 支持地产企业开发建设幼儿园30所, 引进若干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幼儿园, 兴办面向大众、收费较低、资源共享普惠性连锁幼儿园, 初步形成办园条件、设施设备, 教师配置、经营核算、经营管理连锁化办园新局面。各市一季度完成城乡幼儿园布局规划, 二季度全面组织实施。

7. 推进基础教育强县工程建设。

完善基础教育强县标准, 组织各县 (市、区) 制定实施基础教育强县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计划, 完成年度改造任务。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 (市、区) 建设, 推动26个县 (市、区) 达标。继续推进农村初中进县城办学, 落实法库、新宾、桓仁、宽甸、黑山、阜蒙、大石桥、西丰、凌源、朝阳、建平、盘山、建昌等县 (市) 在县城续建、新建18所初中的试点, 完善相关政策, 解决初中学生进县城后校车和困难学生生活补贴等问题, 同时, 量入为出, 不产生新的债务。开展农村办学点分布情况调查, 制定办学条件、教学质量保障政策和措施。

8. 推进高中教育多样化、优质、特色发展。

遴选16所特色普通高中实验学校, 提升高中特色教育水平, 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开展示范性普通高中复检工作, 提升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落实《沈阳经济区教育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 实行域内12所优质普通高中跨市招生, 促进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杜绝划分重点班、实验班现象和炒作高考信息、校际间挖学苗等违规行为。

三、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提升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整体水平

9.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客观需要, 调整职业教育层次、类型与结构, 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开展职业本科取向的教育试点, 促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沟通与衔接, 搭建职业人才成长“立交桥”。研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政策和措施。

10.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高标准推进3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 加快推进28所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建设, 再遴选推荐10所中等职业学校, 争取进入国家示范校建设计划。启动省级示范职业院校建设, 建设一批集教学、生产、科研多功能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

11.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以开展社区教育为重点, 探索继续教育新模式, 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加强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 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启动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改革,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实施大学特色化发展战略, 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12. 推进特色大学建设。

继续重点支持“985”、“211”高水平大学建设, 完善省部共建机制。积极参与教育部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推动协同创新, 提升区域整体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 大力推进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建设与发展, 推动高校参加第三轮学科评估。鼓励和支持10所左右高校以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为重点, 面向国家行业发展和需求办出特色。力争3所高校获批开展授予博士学位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实施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 确保教学经费的投入, 支持50个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县域经济的专业建设;优化本科专业布局和结构, 鼓励高校特色专业参与国家评估, 对高校布点较多的5个专业开展办学水平综合评价试点, 引导高校加强专业建设。

13. 加快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资助1000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组织开展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建设第二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探索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设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探索资源共享共用、成本共担、过程共管的运行机制。

五、突出素质教育战略主题,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4.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以游戏活动为基本内容, 纠正幼儿园“小学化”教学倾向。构建高效课堂, 推动中小学校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创建100所小学、50所初中课程改革示范校。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 推进小班化教学, 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生态环境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应用水平。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15. 创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开发一批具有改革引领作用的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组织职业院校师生技能竞赛活动, 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遴选50个工科专业开展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开展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研究与试点。开展1000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6.全面加强体育和艺术教育。

实施体育、艺术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加强体育、艺术教师培训, 推进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举办形式多样的大中小学生体育竞赛活动。举办第二届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竞赛活动, 实现85%以上的中小学生达到合格标准的目标。举办高校体育教育、艺术教育论文报告会, 开展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观摩和高校公共体育优评活动。组织开展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积极参加全国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强化学生体育和艺术特长培养, 推进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加强学校卫生教育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做好大中小学的国防教育工作。

17.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实施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确定2012年为高端人才引进年, 落实重点学科领军人才海内外引进计划和辽宁特聘教授支持计划, 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上半年基本完成2名高端人才引进任务。开展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组织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设立2000个岗位以缓解农村教师结构性问题。推进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实施教学名师和专家型校长成长计划, 启动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培训工程, 推动百名校长、万名教师交流。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强高校中青年教师实践教育能力培养。探索建立教师登记制度和教师数据库。支持免费师范生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完善教师荣誉称号体系, 理顺奖励、表彰评定程序。评选表彰500名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 评选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各50名, 表彰600项高校教学成果奖。引导高校形成学术优先的风气和氛围, 科学评价教授的教学、科研活动。

六、积极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 全面提高教育的服务能力

18.建设重大科技平台,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全面提升高校服务能力。

继续实施高校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工程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工程,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提升建设大平台、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能力。完善年度目标考核和责任制, 推进10个重大科技平台建设。通过前期培育, 吸引、培养、凝聚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 提升高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培育重大科技成果的能力。创新重大科技平台运行的体制机制, 推进校、所共享资源、协同创新。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 改进科研评价方法。启动大连工业大学服务瓦房店市、沈阳工业大学服务辽中县县域经济试点。推进沈阳农业大学新农村研究院建设, 探索建立高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9.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落实试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对口实习、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链有效对接, 推进立项学科与全省产业集群对接。完善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创业联动机制, 充分发挥社会需求在调整专业中的引导作用。围绕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实施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集群专业 (群) 建设工程,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三农”能力, 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内涵建设, 启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 培训新型农民和农民工20万人次。

20.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制定并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坚持以现实问题研究为导向, 立项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支持高校面向社会开设名师大讲堂, 建设精品文化讲坛, 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引领力。开展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活动, 普及新知识, 推广先进文化。探索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 发挥咨政育人、文化传承创新等作用。

21.加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

建立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体制和机制, 推进第一批立项建设的大学视频公开课全部上线, 遴选并建设第二批视频公开课, 启动建设200门左右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开通本科教学网。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资源信息库建设, 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 高校优质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国家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辽宁分库试点, 做好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 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测评体系, 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提升语言文字工作品位。结合迎接“十二运”, 组织开展第十五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 进一步营造推广普通话和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社会氛围。

七、切实保障与改善教育民生, 努力提高人民满意度

22.规范办学行为,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按照省级统筹、政府主导、整体推进、标本兼治、强化督察、严肃问责的原则, 争取相关部门支持, 通过专项督导、随机抽查和集中治理等方式,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有效遏制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现象,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通过宣传教育, 营造积极健康的规范办学舆论环境, 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环境, 营造家长能够理解支持的社会环境。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和作业量, 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招生秩序, 严禁炒作中、高考成绩。治理各种不规范办学行为。严肃处理公办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等违规违纪行为。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网络体系, 努力探索“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 探讨建立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长效机制。

23.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

落实民族教育政策, 筹备召开民族教育工作会议, 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完成内地民族班扩招任务, 做好招生录取、毕业考试工作, 加强民族班管理。继续做好教育援疆和援藏工作, 召开教育援疆专题工作会议。完善特殊教育政策, 落实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加快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开展“医教结合”新模式试点, 探索特教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新途径。

24.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实施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建立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 加快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完善高校奖助学金发放制度, 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政策, 研制研究生国家资助政策。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在校生服义务兵役和“村官”、“三支一扶”项目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工作。

25.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引导高校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继续实施就业援助工程、创业引导计划、毕业生入伍预征等就业项目, 确保就业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通过就业援助和兜底安置等措施, 使应届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平台建设, 构建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 各高校、市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支撑的创业孵化基地群。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挖掘新的基层就业项目, 启动实施农村和城市社区文化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和高校农技类毕业生到乡任职计划。

26.切实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问题少年和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

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 (农民工随迁子女) 、孤儿和残疾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就学状况开展专项调研, 制定政策, 实施动态管理。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政策, 免学费、免教科书费和在中考中享受省重点高中、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政策。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就学状况专项调研, 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做好未成年犯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八、加强保障能力建设, 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27.完善教育事业投入保障机制。

加强教育经费保障, 积极协调新增财力, 确保重点支出, 加快预算执行,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协调落实资金, 加快推进初中进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等民生工程实施。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 建立投入经费检查督促机制, 严格落实经费分担责任, 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增加高校生均拨款标准。完善高校收费政策, 规范收费行为。加快高校债务化解步伐。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 增收节支。建立学校债务情况数据库, 严格控制负债学校新上项目、新增贷款和薪酬津贴的发放。加强对高校的经费使用全过程监管, 搞好专项审计, 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能力。

28.大力加强教育督导督查。

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常规督导与专题督导相结合的原则, 以教育经费政策执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范管理办学行为等为重点开展督导工作。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建设, 加强督导队伍培训。做好“双高普九”收尾工作, 完成全省最后一批25个县 (市、区) “两类新三片”“普九”评估验收。制发基础教育强县 (市、区) 督导评估细则, 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 (市、区) 暨基础教育强县 (市、区) 督导评估。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研制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实施方案, 开展高校督导调研。

29.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搭建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教育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研制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方案, 举办教育信息化与软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加强队伍建设, 成立专家委员会, 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

30.加强教育宣传、教育科研工作。

加强和改进教育宣传工作, 把握教育宣传的主阵地, 加强教育厅门户网站建设, 打好教育宣传主动仗, 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在全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教育科研工作, 实施教育决策支撑体系建设工程, 提高教育科学规划的质量, 推进重大项目的研究, 为宏观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咨询服务。

九、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保障教育事业和谐稳定发展

31.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

深入推进教育行政部门和大中小学校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贯彻落实全国第20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 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理顺高校党的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高校基层党的建设, 推动各级党组织党务公开, 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党组织作用, 推进本科高校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设, 加大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 加强理论研究。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 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推动省属本科高校校长绩效考核。加强省属高职院校领导班子建设, 推进岗位规范设置。加强领导干部、后备干部教育和培训, 拓展和完善高校干部教育和培训体系, 推进领导干部的选拔和交流。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 扩大民办高校党委书记选派覆盖面, 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加强高校统战工作, 创新同心工程形式和内容。切实做好抵御和防范专项工作。

3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优化育人环境。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坚持育人为本,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加强和改进对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 推动学雷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 评选100所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 评选100所思想道德建设示范校。组织中小学生走出学校, 走进社会,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进一步增强中小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情感。强化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作。着重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大学生道德楷模、优秀特困大学生、大学生志愿服务标兵、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及时发现并宣传典型事迹。

33.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营造良好的办学环境。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 及时发布安全预警, 提高预防灾害、传染病、食物中毒、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能力。广泛开展安全教育, 加强安全防范体系建设, 落实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深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 净化育人环境。加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校车管理。做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收尾工作。加强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标准化建设和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确保学生饭菜价格稳定、食品卫生安全。进一步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机制。做好信访工作, 深入排查、依法依规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开展影响高校稳定隐患排查, 健全维稳工作信息报送机制、形势研判机制和部门联动机制, 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妥善处置涉稳事件, 全力维护高校稳定。

34.加强反腐倡廉工作, 推进教育行风建设。

结合实际,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加强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完善符合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加强对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健全中职资助政策落实情况的长效监管机制, 继续开展教育乱收费专项治理, 评选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 (市、区) 、学校。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规范学校教学科研行为, 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惩治力度, 建立健全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35.加强机关制度建设, 提高教育部门服务水平。

加强机关制度和作风建设, 实现机关科学化管理和规范化运行, 全面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 (首办) 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 加强服务性机关建设。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精简会议、文件, 倡导短、实、新的文风。完善机制、规范程序, 建立健全工作督办制度。加强保密建设和管理。加快办公自动化、信息化建设, 实施教育系统多功能通讯指挥系统建设工程, 提升机关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干部参加培训。加强机关文化建设, 创建和谐文明机关。加强对直属单位的服务和管理, 支持直属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关心老干部的生活和健康, 为老干部服务。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36.认真做好厅直机关党建工作。

8.2007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 篇八

一、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以更严的精神更实的作风推进教师工作

1.切实加强党建工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认真落实《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员干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规定》,严格执行“六大纪律”。巩固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结合中央专项巡视反馈意见,切实抓好整改落实。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2.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党员教师延伸。坚持为教师服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党员教师延伸。不断加强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坚持以德治教和依法治教相结合,对党员教师更严一层,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3.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把抓落实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努力使每项政策举措落地生根、见到实效。注重健全重大项目管理制度,推动项目承担单位制定实施办法,重点管理使用好项目经费。注重创新督促推进方式方法,打通每项政策举措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为乡村学校培养补充、稳定留住更多的好老师

4.加强乡村教师培养补充。深入实施特岗计划,鼓励省级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注重村小、教学点教师补充。推动地方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鼓励各地选聘退休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深化“县管校聘”示范改革,推进城镇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

5.推进待遇编制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尽快实现连片特困县全覆盖。推动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村小、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首批荣誉证书。

6.提高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改革实施国培计划,提供符合乡村教师实际需要的持续混合式培训,培训乡村教师校长不少于100万人。推动地方整合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优质资源,建立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三、着力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7.深化教师培养改革。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全面推进教师培养机制、模式、课程、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综合改革,研制加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文件,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培养质量。启动教师教育监测系统建设。

8.推进教师培训改革。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推进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激发教师参训动力。深入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教师不少于200万人。推进名校长培养工作,造就更多的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启动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6-2020年),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新人职教师岗前培训,重点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四、不断健全教师管理服务制度,进一步营造教师发展良好生态

9.推进教师资格职称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地方完成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和首次评审工作,研究制定深化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文件。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中小学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推进中小学领导人员管理制度改革。出台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政策文件,推进高校调整教师考核评价导向,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配合推进高校编制管理改革研究。

10.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出台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标准、乡村教师校长培训指南,研制高校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标准。

11.完善教师管理信息平台。完善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教师管理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教师管理服务效率。

五、推动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从源头和根本上遏制违反师德行为的发生

12.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各地各高校制定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细则和办法,落实好严禁违规收受礼品礼金、严禁有偿补课等管理规定。

13.创新开展师德教育。开展优秀教师巡回报告进校园活动,为广大师生上好师德教育开学第一课。推动组织师德典型走进课堂生动诠释师德内涵,讲好师德故事。

14.加强师德典型表彰宣传。做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营造尊师重教良好风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国家教师荣誉制度。组织好第32个教师节宣传庆祝活动。

上一篇:人生有你更精彩作文下一篇:求职信范文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