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2024-10-26

济宁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调研报告(精选8篇)

1.济宁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浅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的现状

摘 要:解决就业难题,重在“转移”。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的主体,并将伴随我国城市化的过程而长期存在。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新生代农民工身上独有的特征,分析其在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展望其未来转移就业的的趋势。这对于我国统筹城乡经济、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特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策;未来展望

劳动力转移理论始于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认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是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农业部门的排斥力和工业部门的吸引力交互作用的结果。[1]托达罗认为,影响农业劳动者迁移决策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二是预期在城市中找到工作的可能。[2] 今年3月份,温家宝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中又一次提到“就业”:指出解决就业难题,重在“转移”。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当代现实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事实上,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工毋庸置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第一代农民工正在“隐退”,而新生代农民工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2010 年1 月31 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传递出中央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新生代农民工的高度关注。因此,如何认识新生代农民工,其就业状况如何以及如何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就业状况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时代课题。

一、新生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通常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登记为农村户籍而在城镇就业的人群。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逐年增大,转移的速度也逐年加快。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至2009年,全国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占总体农民工比例约为61.6%,据此推算,全国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l亿人左右,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的重要作用。

由于年龄、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有关专家将其归纳为“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3]其实“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代农民工的区别远不止这些,他们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价值标准、工作需求、法律知识乃至人生态度等方面与上代农民工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上,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取向多元化。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和家庭规模的缩小,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都有别于上代农民工。在未进入城市打工之前,他们已受到较高程度的教育。2005年3月1日,教育部举行记者发布会,公布《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公告》,到2004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已达到93.6% ,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4.1%。同时, 由于电视在农村的普及以及大众传媒的兴起, 新生代民工有机会通过媒体了解、感知外部的世界, 视野、信息、观念等都有所开阔和变化。和父辈较为保守的思想观念不同, 新生代民工更注重个性独立与张扬, 对土地的依恋在逐渐淡化, 而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则远甚于父辈。新生代民工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 一是价值观基础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二是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化、实用化;三是价值取向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在道德认知、政治意识、社会评价、情感态度上已和传统农民“诀别”[4]。

(二)偏向于选择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职业

在行业选择上,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升一降”特征,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建筑业中呈下降趋势。《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2005年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中的比重分别为33.3%、21.7%和22.9%;而2009年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比重分别为39.1%、25.5%和17.3%。[5]比较易知:4年间,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上升了5.8和2.6个百分点,建筑业则下降了5.6个百分点。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显露出了行业倾向性,开始偏向于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行业。

(三)维权意识日益增强。

维权方式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传统农民工自我维权意识较弱,维权能力不高,权利被侵犯时往往采取怨气吞声或被动恳求的方式解决。而新生代农民工比上一代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都比父辈有更高的期待。并表现出维权态度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

(四)从打工动机上,“入城”动机明显强烈。

新生代农民工打工的动机和传统农民工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农民工的工作目标就是赚钱来贴补家用,有钱赚就在城市打工,没钱赚就“打道回府”。他们对于城市的依恋并不强烈,“生存理性”统治着传统农民工的精神世界。而新生代农民工已不仅仅满足于生存和赚钱,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生活,渴望能够像城市人一样体面地生活。城市的交通、教育、文化、娱乐等设施是贫穷落后的农村所根本没有的,城市人的穿着、生活以及休闲方式令新生代农民工艳羡不已, 同时也深深地刺激着他们脆弱的心灵。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55.9%的人准备将来“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远远高于17.6%的农业流动人口整体水平。[6]数据对比 说明:相对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希单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融人城市、追求归宿感的愿望更加强烈。

二、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生代民工作为正在崛起的阶层,面临的社会环境和上一代农民工已有所区别,在城市发展的机会已有所增加。但新生代民工的发展现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与现有制度不相适应

由于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多年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依靠一整套制度,包括户籍、社会保障、福利、劳动就业、人事、组织、教育、财政、住房制度乃至政治制度等,从总体上将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分离开来,形成了对市民的保护和对农民工的排斥。使得农民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不平等和缺失,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目前,以国有经济原有福利为标杆的体制几乎原样照搬;以民营为主的中小企业及各类民间服务组织不是以压低工资剥夺农民工福利,就是为规避风险,以无合同或变相合同来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新生代农民工仍然是经济意义上的劳动力而不是城市意义上的公民。[7]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需求与现有职业技能培训不相适应

为了适应城市生活并且尽可能地融入到城市主流社会之中,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着接受技能教育培训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对劳动者文化技能要求的提高,正在变得更为明显和强烈,他们甚至愿意自己花钱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事实上,新生代农民工在主观上已经明确意识到专业技能对他们在城市工作与生活的影响,也意识到他们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主观上有着对技能培训的强烈需求。

虽然,近几年针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进展很快,农民工培训逐步趋于规范化、制度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实施了具体的培训计划与工程,如“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和“雨露计划”等。但从总体上看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工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尤其是农民工培训主体多样化,但培训资源没得到有效整合,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监管乏力,造成农民工培训质量低下、技能提升有限,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迫切需要,特别是不能适应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造成人力资源市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三)情感、精神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

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同时,他们刚走出校门,仍处于“半成人”阶段,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强。由于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建筑业和制造业男性多、服务业女性多),这就使他们普遍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再加上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婚恋和精神情感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

(四)侵害新生代农民工权益问题突出

新生代农民工在基本劳动权益实现上与传统农民工相比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总体境况相似,仍旧普遍面临着一些共同的、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职业卫生健康保障不够等方面。据一项在广东的调查,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61.6%;遭遇工资拖欠的人所占比例为7.1%;人均拖欠工资1538.8元,差不多相当于人均1.5个月的工资。另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2009 年流动人口监测报告,60%的农业流动人口就业于工作条件差、职业病发生率高和工伤事故频发的低薪、高危行业。同时,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时,仅有60%的用人单位为其支付医疗费用。其中,服务业最差,这一比例只有47.3%。[8]

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

当前,必须加强严格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推动各类企业同新生代农民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严格实行《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外来民工休息休假权利,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经营生活,交友恋爱。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要依法保障农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二)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要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和管理户籍人口,转变到同时面向和管理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让农民工参与到城市管理当中来,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度。[9]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对进城农民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政策要求,完善对农民工保护的相关法规,出台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专门规定,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改革劳动就业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要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就业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框架下,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让农民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公开、公平的开展就业竞争。

要创新农民培训转移机制,大力加强对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就业能力。同时,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提供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四)更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要积极扶持打工者文化团体,不要“让农民工融入城”成了空话。

四、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后危机时期”的艰难复苏阶段,而中国经济在企稳回升之后亦面临着发展方式的转型。在此背景下,2009年末至20lO年初,我国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许多制造业企业正陷入用工短缺困局,普工和技工的同时短缺已成为诸多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10]20lO年3月至5月的短短几个月时间,深圳富士康集团连续发生了农民工自杀事件,自杀者年龄都在20多岁。这些现象要求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全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特征与管理方式的变化,以便顺应宏观经济形势,指导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流动。[11]个人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有以下几个趋势:

(一)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将出现地区性短缺和结构性短缺

随着人口状况的变化,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呈不断降低的趋势。国内劳动力供给高峰即将过去,劳动力市场将经常出现各种短缺现象,特别是结构性短缺现象。[12]主要表现为地区性短缺;部门性短缺;劳动力技能和年龄结构性短缺;工资趋于上涨;劳动关系和劳动市场的规章制度将向有利于劳动者变化。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我国农民工转移就业问题上的体现。

(二)农民工流向呈现多层次、多元化趋势

虽然沿海地区仍将是农民工的主要流向地,但是由于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中西部产业升级,将成为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内转移的地区,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会有所提高,将成为解决我国农民工就业的主阵地。而且,随着城市生存成本的上升,大量的农民工将不再以大城市、中心城市为自己的首要选择,中西部地区的二、三线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将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对象。

(三)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

在各大城市纷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形势下,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将面临变革。低工资、机械化、军事化的企业管理方式,以及难以融入城市的残酷现实与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之间的鸿沟成为劳资紧张背后的压力源头。[13]富士康事件之后,各大城市纷纷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将导致实力弱、低层次的企业被慢慢地淘汰。而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不仅会从人力资源战略上考虑,以高工资、高福利及更好的发展前途来吸引员工,同时会增加技术、资本投入,改变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四)农民工素质升级应与产业升级同步

劳动力价格上升是大势所趋。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以及由此引发的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型,不仅要求企业的管理体制满足新一代的需求,也要求劳动力素质升级应与产业升级同步。应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用质量来替代数量,提高农民工的竞争优势。

五、结语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为了其转移就业过程有序、稳步地推进,应该积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改进制度建设,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转变其培训重点和内容,要加强劳务输入地与输出地的联系,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为目标,尽快打破造成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通过城市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凌,李新文.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12)[2]许凌.宁夏扎实推进西海固地区生态移民工程[N].经济日报,201l-D2-26. [3]钟玉明.新生代民工呈现“三高一低”新特点[EB/OL].新华网,2005-07-12.[4]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J].东岳论丛,2009(8)

[5]刘丁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J].中国商界,2010,(10)[6]李培林,李炜.近年来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J].中国社会科学,2010,(1)[7]李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瓶颈与就业路径探析[J].职教通讯,2010,(12)[8]龚红莲.新生代农民工:特点、问题与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9]杨春华.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0,(4)

[10]吴强,刘小玲.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与对策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11]阳芬.新生代农民工自杀的社会学视角与预防措施——以深圳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为例[J].党政干部学刊,2010,(11)

[12] 黄陵东.结构性制约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自致路径[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1)[13]闫翅鲲,张立波.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障碍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

2.济宁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篇二

一、何为新生代农民工

1. 新生代农民工界定

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统一的定义, 比较受各界认同的是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的研究报告中给出的: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 年龄在16岁以上, 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具体可以理解为:“新生代”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的;“农民”指的是身份, “工”指的是职业, “农民工”即指户籍身份为农民, 有承包的土地, 却离开土地进入城镇, 主要从事二、三产业, 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人员。

2.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不仅包括成年后来到城镇务工的, 还包括从小跟随父母来到城镇, 一直在城镇中生活的青少年。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 同其父辈农民工群体, 以及同样在城镇中生活的本土城镇青少年群体相比, 有着明显的特征。据南宁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 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随着农村“读书无用论”观念的打破, 人们对子女的教育意识也日益强烈, 在这一环境中成长的新生代农民相比之下得到了更好的、更广泛的、更深层次的教育, 人格素养、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据调查, 南宁市某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率为68.3%, 相比老一代农民工的46.2%, 上升了22.1%。

(2) 市民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离开了农村, 长期生活在城镇中, 其生活、学习、工作、观念、习惯等逐渐被城镇同化, 其“市民化”倾向也日益凸显。

在观念上, 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在城镇扎根发展, 对城镇的归属感较为强烈;生活方式上, 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向往精神的享受和愉悦, 自我意识逐渐地增强。

(3) 过渡性。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以务工为生, 关注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水平的提高, 有一定的权利意识, 具有明显的城市人特征, 而且生活方式和观念习惯也日益接近城镇居民。但是受二元体制的限制, 他们的户籍身份却无法使他们摆脱农民的属性。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由农村人向城镇人的过渡的过程中, 兼具了农民与市民的双重性质。

(4) 双重排斥性。城镇生活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与传统的农民工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他们离开了土地, 对农业生产的了解不足, 其乡土观念也日渐淡薄, 因此, 新生代农民和农村社会有着些许的相互排斥性;此外,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条件的制约, 新生代农民工也很难真正融入城镇主流社会, 这使他们不得不处于一种被城镇排斥的尴尬境地。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教育

1.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教育的界定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化教育可以理解为: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进行以服务高质量就业为目标, 以培养择业、就业、创业本领和综合素质为任务, 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为重点内容的各类教育服务的总和。

2. 南宁市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的现状

研究者对南宁市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调查, 经过整理, 总结出了南宁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现状,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数较少。调查显示, 主要的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 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数较少, 在调查的农民工中, 仅有23.5%的农民工参与过职业培训, 其中影响因素很多。第一, 收入水平较低。新生代农民工的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000~1500元之间, 可想而知, 生活之余少有存款可用于教育。调查中45.2%的新生代农民工因为缺乏资金, 无法接受教育。第二, 家庭不支持。调查结果中, 仅有12.3%的新生代农民工家庭非常重视农民工在城镇的教育培训, 有35.3%的新生代农民工家庭不支持农民工在城镇的教育培训。可见, 家庭环境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的影响因素之一。第三, 教育资源缺乏。南宁市的基层农村中55%左右的人认为他们的教育条件只能提供基础的义务教育, 好一些的农村也只配备了中小学教育设施, 对于针对性职业教育和培训更是遥不可及。第四, 企业忽视员工教育培训。在参与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中, 认为企业重视员工教育培训的人数占6.7%, 认为企业不重视员工教育培训的人数占样本总数的80.6%。可见企业确实应当进行反思和改善。第五, 政府关注不够。只有1.9%的农民了解国家对城镇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政策, 一般了解的占19.8%, 没听说过的新生代农民工占60.2%。

(2) 职业教育的内容单一。在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受访者当中, 59.7%的人所参加的是农业技术方面的培训, 参加过外出务工技能培训的只占16.2%, 仅有4.1%的人接受过基本的文化学习。而且参加过培训的农民所学的技术技能类型较少, 84.4%的参加过培训和学习的农民只参加过一种技术技能培训和学习, 参加过两种或两种以上技术技能类型培训和学习的农民仅占参加过培训和学习人数的12.7%。

(3) 职业教育的渠道较少。在参加过培训的受访者当中, 由政府组织参与培训学习的占58.4%, 由企业组织参与培训学习的占17.5%, 自己通过各种关系寻找的占53.2%。由此可知, 政府组织和自己寻找是农民参加培训和学习的主要渠道。

(4) 职业教育的需求大。据调查, 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中, 所接受的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美容美发、维修、建筑、厨师、家政、服装等行业。在调查中, 有意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占75.1%, 他们表示这种教育很有帮助。据粗略统计, 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学历培训的占11.1%, 选择技能培训机会的占56.2%, 选择艺术培训的有17.9%, 选择法律培训的占16.8%。还有人想获取创业技能和保障保险等方面的知识教育。

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教育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1. 城镇化的界定

城镇化是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及工业化的出现而产生的, 是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 通常指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一种重大变迁。

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1) 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人员支撑。城镇化是一个大量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工程, 人力是必不可少的,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主力军, 势必要担以重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相比, 我国的城镇化需要的人力不光是数量上的, 更重要的是质量。这就需要教育的力量来装备我们的队伍。通过职业教育, 农民的人力资本将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从而为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储备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

(2) 加快城镇化进程。良好的教育体系有助于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针对城镇化发展进行的职业化教育, 有助于使新生代农民工更快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 这必将促进城镇化进程。此外, 职业教育可以促使农民工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从而提高生产力, 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率和质量, 加快城镇化建设及城市的健康发展。

(3) 促进城镇精神文明建设。职业教育可以把技能教育、职业素养、公民品德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传达给农民工, 这种文化的力量、科学的精神能在有形或无形中对生活在城镇中的新生代农民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而促进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4) 改善城镇中就业结构。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转入城镇, 离开了土地, 离开了农业, 逐渐转入二、三产业, 甚至选择了自主创业。在职业教育的培养下, 接受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在务农的就业方向上, 多了更多更广的选择, 同时也推动城镇化发展中产业的转型和结构的调整, 实现了人力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

(5)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产业, 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职业化教育的引领下, 更多的相关行业随之衍生, 丰富城镇化产业类型的同时, 也可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增强人们对城镇化建设的满意度和认同感, 增强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四、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教育的对策建议

尽管学术界已经给出很多有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但结合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 有些措施还有待完善和补充。

1. 政府

(1) 增加经费投入。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费是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良好职业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政府应保障和适度增加相应支出, 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得以顺利进行。

(2) 完善政策。政府在出台指导性政策的同时, 也应该完善检查监督制度, 形成完备的政策制度体系, 保障农民工的权利, 同时加强政策的执行力, 使信息化的文字决策和规章制度得以落到实处。

(3) 加强宣传。鉴于一部分农民工对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够了解, 政府应组织运用如宣传报、宣传栏、广播、电视、座谈会等多种途径, 以农民工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将政府的信息和决策传达给农民, 并做好意见反馈, 让农民工了解并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 增强其权利意识。

(4) 规范机构。政府指导下设立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机构和部门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 职责分工要明确, 严格执行和监督经费发放和使用, 避免多端管理的混乱和责任的推诿, 形成系统的机构管理体系。

2. 社会

社会各界应当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化教育引起重视和关注, 端正对职业院校、机构和有关专业的态度, 积极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化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专业人士或者掌握职业教育知识的人可以自发形成组织或团体, 主动向新生代农民工传达职业教育的知识、职业素养、技能技术等信息, 尽可能地拓展职业教育渠道。

3. 企业

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是不可或缺的, 企业应当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 负责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相关的上岗培训和专业指导, 在就业中期和后期, 也应当进行及时的职业指导和考核, 以便进行培训的调整和完善, 促使农民工发挥最大潜力, 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4. 专业职业教育机构

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下已经有不少的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浮现, 国家也看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在积极地推动教育机构的改革, 着力促进职业院校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职业教育院校也应当担负起国家、社会的重任, 将教育的力量发扬光大。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这部分, 要做好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对象、培训教师等的合理安排, 配备良好的教育设施和师资资源, 提前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分析, 针对性地传授相应的知识, 做到技能知识与人格素养并重。

5. 家庭

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背景是影响其接受职业化教育的因素之一, 尽管在当今已经有不少农民家庭意识到知识文化的重要性, 可是他们对职业教育、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认识还有待提升, 很多人没有了解职业教育的效果, 因此应当转变观念, 支持新生代农民工抓住机会接受更多有用的知识, 不仅在物质上尽可能为其投资, 还应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支持。

6. 个人

作为新生代农民工, 首先应当树立观念, 知识改变命运, 尽管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 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可是在就业面前, 还需要专业教育的补充和提升。相比传统农民工来说, 缺乏耐劳力的新生代农民工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文化软实力是弥补自身不足的一件法宝。因此, 新生代农民工应积极主动寻求教育机会, 敢于表达出自己的诉求和培训需求, 努力在获取更多技能技术的同时, 提升自我的职业素养, 做到内外兼修。

参考文献

[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 2010-06-21.

[2]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课题组, 张昭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06) .

[3]黄志强, 容溶.广西新生代农民工之特征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02) .

3.济宁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比较;就业选择;因素

一、就业特征

(一)就业的地域特征。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相对开放,学历较高,选择就业已经不仅仅以高收入为目的,学习技术和未来发展等方面也是考虑因素之一。另外,他们向往都市生活,并渴望移居城市生活。秉着这些目的,跨省流动的比例和向大城市流动的比率在变大。

(二)职业技能和就业。通过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是职业技能较低。有57%新生代农民工不具备任何职业技能,有22.7%的人具备初级技能,具备中级以上技能的人不到20.2%。而且,不具备任何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里,大约四分之一的人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通过这样的现状看,新生代农民工和其他农民工相比也没有大的差别。因此,如同第一代农民工,一旦出现经济形势的变动或就业形势的恶化,就不得不选择回家种田。新生代农民工脱离农田并向城市流动,是城市化的一个过程。由此,若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不能满足人力市场的需求的话,既不能在城市立足,也无法回家种地,就到了失业的地步。因此,政府和企业就要开始重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术。

二、就业途径

根据葛正鹏、王宁、琚向红(2009)研究来看,不满25岁的年轻农民工中,通过朋友介绍找到工作的占40.6%;通过中介所和招聘广告的比率比较低,分别有1.9%和0.9%。另一方面,通过网上招聘的比率有8.5%,这一比率也展现了网络信息时代的特征。在25岁至35岁的农民工里,通过朋友介绍的比率有所下降,相反,通过人才市场找工作的比例达到了19.5%。通过非正规方式就业的即其他方式的比率达到33.8%。36岁到45岁的农民工,在朋友介绍下找到工作的很少,近二成人通过劳动力市场找工作。总体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或老乡介绍的比率逐渐降低,利用劳动力市场或人才交流中心等方式的比率逐渐升高。而利用网络手段多见于年轻人。

三、行业种类的选择

(一)求职过程中重视的因素。严善平(2009)在调查珠江三角洲9个市的农民工,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求职过程中重视的因素。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在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农民工的关心程度较高。其次,相比挣钱多这一因素,受到高度关注的还有能够学习知识技能、有好的福利等因素。因为为了外出打工而离开亲人离开家乡,农民工重视收入、福利待遇以及长远来看与收入紧密相连的知识学习和技术培养等因素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工作轻松、能对社会有贡献、工作环境舒适、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等因素,并没有得到重视。也就是说,如果能确保就业安全并能挣钱的话,即使付出的辛苦多、工作不轻松、空闲时间也没有,也会作为选择的对象。因此也就没有闲情去追求社会贡献和成功的喜悦了。我们只看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中特别是学历高的农民工重视的就职条件是,能够学习技术,其次是公司或企业领导的亲切程度。同时还重视在就职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企业福利、工作的稳定性。工资的高低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要比第一代农民工的重视程度低。忽视眼前的收入,然后倾向于对于未来知识储备及能力提升的重视。对于农民工来说,能使自己在职场上有很好的立场,能够心情愉悦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不同行业的就业比率。在蔡昉(2011)中提到过2009年的全国新旧两代农民工的不同行业的就业比率。第一代农民工就业集中在制造业,其中以建筑业为主。同时我们再看新生代农民工,他们集中在制造业,在建筑业工作的比率很小。

北京市作为经济发达的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农民工。通过北京市的外来人口研究,可以掌握农民工的情况。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11c)数据显示,从16-34岁的北京外来人口的就职行业来看,商品销售行业最多,占到28%,其次依次就是制造业、住宿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在高技术层、接待客人的服务业和商品销售业中,年轻人占得比例很高。

由此可见,在北京市的就业情况和全国相比都有一个共同点,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建筑业比重变得比较小。但是就业比率占到首位的并不是全国就业率最高的制造业,而是商品销售业,同时酒店餐饮业的比例也很高。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选择上的特点,也看到了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一些变化。这对日后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有着很大帮助,这也将作为另一个课题来研究。

参考文献:

[1] 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2——“十二五”时期挑战:人口、就业和收入分配[M].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济宁市农机报废更新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随着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受益于国家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市农业机械保有量大幅增加,同时农村原有的各类农业机械正面临更新报废。为做好此项工作,促进全市农机更新换代,促进农机节能减排,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市农机局根据省农机修配站《关于做好“建立农机报废更新制度加快淘汰老旧农业机械”调研工作的通知》(鲁农机修字

[2011]3号)的要求,结合我市老旧农业机械的实际情况,对全市进行了深入调研,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业机械装备结构的现状

截至2010年底,我市拥有小型拖拉机(发动机标定功率小于14.7KW)保有量78564台,其中使用年限6—11年34531台,12年以上的25555台;大中型拖拉机(发动机标定功率大小或等于 14.7KW)保有量32050台,其中使用年限11—15年9954台,16年以上的3271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5526台,其中使用年限6—10年6125台,11年以上的817台。

二、农业机械报废的范围

根据先进适用、经济有效、保护环境、保障安全的原则,重点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提排灌机械、耕整机等涉及人身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农业机械实施更新报废。

三、农业机械的报废标准

拖拉机的报废年限应根据其用途的不同和功率的大小分别该定,至少将农用型和兼用型、运输型分开,例如单纯从事农田作业的拖拉机,只在三夏、三秋农忙季节当牛使用,平时很少使用,每年的使用时间不到两个月,其报废年限就应该长些;而既从事农田作业(跨区作业)又进行运输作业的大型拖拉机其报废年限就应该短一些。经调查认为,拖拉机或联合收割机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报废:

1.小型轮式拖拉机使用年限:农用型在9年(运输型及兼用型7年)以上的(或累计工作1.4万小时);

2.中型轮式拖拉机使用年限:农用型在10年(运输型及兼用型9年)以上的(或累计工作1.6万小时);

3.大型轮式拖拉机使用年限:农用型在15年(运输型及兼用型12年)以上的(或累计工作1.8万小时);

4.链轨拖拉机使用年限在15年以上的(或累计工作1万小时);

5.功率降低值超过出厂额定标准15%的;

6.耗油率超过出厂额定标准20%的;

7.机车严重损坏,经测定,一次性修理费超过同类机型新购价50%的;

8.使用多年且无配件来源,技术状态恶化,影响安全使用的;

9.国家规定明令淘汰的机型。

关于其他农业机械的报废条件,我们建议使用动力相同的机械,其报废标准可以互用,如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可以参照拖拉机的执行,报废条件主要按累计作业时间或者使用年限,以及相关的耗油量、功率、安全性、污染排放、修理费用、配件等技术经济指标。具体设定了四种可以申请报废的条件:一是在使用年限上,根据《拖拉机报废与禁用标准》和农机从业人员实践做法,拖拉机使用年限初定为8-10年;对联合收割机,根据实际情况和调查研究,确定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使用年限为6年,背负式联合收割机使用年限为4-5年;二是技术状态恶化,噪声、排放等指标超标和影响安全使用的;三是国家明令淘汰的;四是其他需要更新报废的。

四、报废农机回收拆解机构应具备的条件

回收解体机构应具有农业机械综合维修业务资格、拥有拆解和停放报废农业机械的场地、有必要的拆解设备和消防设施、符合环境保护标准,从事报废农机回收拆解业务的经营性单位,接受农机质监、监理部门的监督。

五、农业机械报废残值的确定

报废农业机械的残值确定应遵循市场规律,但从保护农民利益出发,不应低于国家规定的保护价值,一般按高于废旧金属回收金额计算,比如小型轮式拖拉机残值约为

2000—3000元,中型轮式拖拉机残值约为3000—5000元,大型轮式拖拉机残值约为5000—6000元等。小麦联合收割机约为2000元,玉米联合收获机约为6000元。

六、鼓励措施

对已满报废期限或者达到报废条件的农业机械提倡使用者主动申请报废,同时财政应当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报废旧机予以补偿、更新机具予以鼓励。补贴的方式可以采用直接补贴给报废农业机械的所有人,也可以为报废旧机的农民购买新机提供贴息贷款。借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可以建立农机报废的国家级专项资金,配合各省市县的财政补贴,从政策上引导农民,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当然,农机报废专项资金如何与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进行衔接,从有利于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大势来说,也值得有关部门研究。

七、报废农业机械的所有人、回收机构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农业机械所有人有依法按时更新报废农业机械的义务,同时享有国家优先给于各类农机补贴的权利;有自主选择报废企业的权利;报废农机回收企业有依法享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同时应履行社会义务,禁止报废农机整车、“五大总成”和拼装车进入市场交易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交易;有配合农机部门依法管理的义务。

对拖拉机驾驶员不在规定期限内办理拖拉机报废手续,继续驾驶报废拖拉机的,应由农机监理对拖拉机实行强制报废,并视情节轻重,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对倒卖报废拖拉机、拼装拖拉机,销售拼装拖拉机的单位和个人,农机监理部门要经常性地会同公安部门、工商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吊销营业执照,并处相当数额的罚款。

八、加强对报废农机回收企业的科学管理

拟从事报废农机回收业务的企业,应当向当地农业机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接受农机质监、监理部门的监督。农业机械管理部门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的原则择优选定。回收解体机构对报废的农业机械应当及时拆解,对有利用价值的零配件,经技术人员鉴定,可作为维修零配件使用,使用时必须注明“回用件”字样,并建立回用件保管使用台账、报废机具档案。同时,应当规定回收解体机构的相关禁止性行为:不得维修、转卖报废的农业机械或者使用报废的发动机、车架、变速箱、前后桥维修农业机械,不得使用残次、报废零件拼装农业机械。农机管理部门应当对报废农机回收拆解机构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

九、有关建议及意见

农业机械种类多,涉及面广。农业机械的报废更新涉及到农机产品的生产制造、使用维修、报废回收、更新管理等诸多环节,需要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综合管理,特别需要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规范、支持和引导。为了建立农机报废更新制度的长效机制。我们建议建立完善以下几点农机报废更新制度:

(一)按期报废与鼓励更新相结合的制度。对已满报废期限或者达到报废条件的农业机械提倡使用者主动申请报废,同时财政应当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报废旧机予以补偿、更新机具予以鼓励。补偿的幅度应高于废旧金属回收金额,按农民的话说,“至少要比卖废铁强”。补贴的方式可以采用直接补贴给报废农业机械的所有人,也可以为报废旧机的农民购买新机提供贴息贷款。

(二)实行报废更新计划管理制度。为有序推进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工作,应当对农业机械的报废更新实行计划管理,向社会公布,并组织实施。农业机械更新计划应当包括更新机具的品种、机型、数量、补贴标准和实施方案。

(三)农机报废更新的有关工作制度。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对符合报废条件的农机,应当及时告知农机所有人。农机所有人凭行驶证、机主身份证明、购机原始发票证明申请报废。

(四)加大报废农机回收拆解机构的监督管理制度。农机管理部门应当对报废农机回收拆解机构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明确规定回收拆解机构对报废农业机械及其关键零部件应当及时拆解,禁止销售、维修已报废的农业机械或者利用报废的零部件拼装农业机械。对违反规定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

5.如何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 篇五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民工。他们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的群体,是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一个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因其数量庞大和身份独特而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他们能否实现稳定就业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因而,需要从治国理政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密切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引导这一群体在实现环境、身份、观念转变中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在温饱的环境中长大,对城市充满了向往,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打工的,有些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一是“干不长、频跳槽”,稳定就业难实现。笔者曾经在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三年对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过调查,发现他们在城市稳定就业的比例只有17%,超过80%的人频繁换工作。其中最长的工作时间是一年,大部分是春节后便换工作。没有稳定的就业,就难有自身的成长积累。如果长期处于无业状态,就会成为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二是受教育程度高,待遇要求高。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农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上一代农民工。他们从小就与电视、手机相伴,比较了解外部和城市的生活,他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和乡村文化有了差异。他们不单纯需要稳定的薪资,更多考虑劳动环境、发展空间、文化生活等方面因素。他们外出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而且追求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三是职业期望值高,工作耐受力低。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大多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职业期望值比较高,他们更加看重发展前景、社会地位和人身权利,而在工作耐受力和吃苦精神上远不及上一代农民工。他们不再老老实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不再省吃俭用攒钱往家里寄,更不会挣够钱回家盖房娶妻。他们更注重企业的人性化管理,认为这样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工作的信心和动力才会更大。

四是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影响就业。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其产生自卑心理。另外,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所在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经常受到一些不公正对待,这些情况的存在使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不利于就业和个人成长。

五是社会保障不全面。近年来,由于城市房价涨幅过快,目前房价已经大大超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承受力。另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相对不稳定,无论个人或企业均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很少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有保障水平极低的保险,而且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绝大部分处于中低层职业,面临着很大的失业风险,没有全面的社会保障,失业后将难以保障其基本生活。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保险属于社会资源再次分配,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资源再次分配中获得较少的份额,不利于城乡居民平等地享受改革开放成果。

二、如何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更高质量的就业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要使新生代农民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群体,以宽容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接纳他们,从经济上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从政治上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益;从文化上帮助他们解决继续教育、文化生活等问题;从社会上帮助他们解决身份认同等问题。具体而言有以下五个重要方面。

一是完善城乡就业制度。要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列入公共预算,从根本上做到有人抓、有人管。一方面,要在就业政策上对新生代农民工一视同仁,要将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管理服务范围,取消地域、身份、户籍、行业等各个方面针对农村劳动力的政策性限制,实现就业政策的普惠共享;另一方面,要在就业服务上实现城乡平等,面向所有城乡劳动者,积极提供全方位、平等的就业服务。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

二是提高工资待遇,改变工作困境。一方面,要提高用工待遇,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在当前劳动关系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合理、劳动收入比例过低的背景下,适度提高工资标准对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尤为重要。建议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引导劳资双方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增强农民工在工资分配中的话语权,完善相关岗位的行业标准,改进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吸引员工稳定就业。一方面,要建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长效机制,通过签订责任状将欠薪治理情况纳入政府考核,明确各级政府的监管责任,建立有效的预防和处置机制。另一方面,加大普法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农民工参保和维权意识,依法查处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事件。

同时,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要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鼓励企业开展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文体活动,活跃其业余文化生活。凡是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一律免费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

三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地位,促进其融入城市。农民工市民化,不仅要在数量上实现农民工身份、工作的转化,而且要在质量上实现其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价值观念等与城市居民融合。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必须从制度上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要消除政策性歧视和排斥,为农民工的市民化提供条件,农民工在落户、就业、社会保险、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并妥善处理承包土地、宅基地的使用权及收益。赋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集中建设一些能够满足基本居住条件的农民工公寓,用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租得起、住得下、留得住。

四是强化技能培训,实现素质就业。根据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技能培训。培训内容要贴近农民工,除了继续教育、职业技能等传统培训项目,还可以开展创业培训、法律培训、心理培训等,多方位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促使新生代农民工实现素质就业。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企业要把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并根据企业发展和用工情况,重点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岗前有培训、在岗有提高。

五是做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规划。新生代农民工普遍缺乏职业发展规划,找不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在职业选择、技能培训和岗位稳定性等方面有许多不足。他们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城市就业所必需的专业要求了解不多,很多人不知道职业规划,偶尔有了解也是片面地认为职业规划没什么用处,致使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直接导致了频繁跳槽等现象,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另外,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时比老一代农民工更注重经济效益,往往哪家企业收入高就往哪里跑,盲目跟风,由此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开展职业规划是相当必要的。要指导新生代农民工做好自我评估,通过自我评估,认识自己,分析环境,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规划。同时,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使他们及时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和适应城市生活。

6.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寒假调研报告 篇六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专业班级:201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6班姓名:魏艳

【摘要】“二代农民工”又称“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与以往的劳动力有所不同,受教育文化程度比较高,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对农业、农村、农民等并不熟悉。同时,他们又渴望融入城市,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何去何从,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和敏感的社会问题。关注他们的社会归属问题,建构一种合理制度并采取适当对策使他们顺利实现城市化和非农化的转移,既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也关系到未来中国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虽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注定会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但我们应不断努力,及早调整相关政策,及早化解其中可能出现的矛盾。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问题关注未来

目前在社会上,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很多农民不得不去城市打工,出现了很有中国特色的一幕:农民工。随着时代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和我国“人口红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出生在农村,却在城市长大,如何融入社会、融入城市,成为政府官员和广大学者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新一代的农民工,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希望改变自己的困境,追求幸福的生活。很多农民工在城市里居住,于“富二代”、“官二代”相比,他们没有富裕的生活、显赫的家世,从出生就生活困顿,是城市的最低阶层。经过我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所存在的问题和希望以及政府应该为农民工采取的措施。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1、新生代农民工的“新”

与老一代农民工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存在很大的不同。一是他们具有的文化素质较高。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大多数是在读完高中后,更或者在读完初中后,选择外出打工。相对于老一代的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二是新一代的农民工是对家乡的认同度弱。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是因为对家乡的发展条件不满意,外出去寻找更好的发展前途。家乡的落后让他们对家乡的认同度弱。三是对社会满意度较低。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当他们怀着美好的梦想来到大城市里,但是社会给他们的是艰苦的磨砺,现实并不是那么的如愿。渐渐的当初的美好愿望在渐渐模糊,渐渐的对这个社会也不再是那么满意。还有维权意识增强、生活时尚化等特点。李后强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充满着自我矛盾的特殊人群,即介于农村人与城市人之间,既难融入城市也难回到农村。这些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也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新”。

2、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存在的问题

(1)心理情绪问题。

①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

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然而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

②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农民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政府的疏离感,感到自己过多地承受了改革的代价,是改革中的吃亏受损者,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和对政府、社会的失望、埋怨情绪。

③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这种孤独寂寞使不少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对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利。④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农民工的过客心理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经常受到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从而容易产生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对立怨恨情绪。

⑤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种心理的长期潜伏和蔓延,必然引发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并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反社会心理。

(2)对城市的适应问题

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从心理上认同城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拓展。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价值观念的适应要高于对城市规则的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愿望倾向于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人” 很多青年农民工的愿景参照系已经由农村劳动者向城市同龄劳动者转变,由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向拿自己的现在与他人的现在比转变,由个体纵向比较转向群体横向比较转变。

(3)就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后,不会仅局限于在建筑工地、低端工作岗位谋生,这部分人还将迫切需要逐步提高劳动报酬,以真正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保证。但从客观情形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学历、技能的影响和制约,尚未完全具备和土生土长的城市人平等竞争高端岗位的能力。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和知识方面的培训,在就业机制上向较弱势群体倾斜。

(4)社会保障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社会保障缺失的问题。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大方面来说,农民工都没有得到应有完善的保障,社会保障问题也会使农民工危机意识加重,从而影响农民工心理,导致一系列随之而生的社会问题。

3、新生代农民工的要求和希望

(1)新生代青年农民工渴望学习,发展意愿强烈;农民工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主要是专业技能知识,法律知识,文化知识。他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作用,希望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2)在城市适应的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既要接受现代文明的观念,又要了解城市的各种规则,他们对前者的接受要高于对后者的了解。

(3)维护打工者的群体利益和尊严,追求体面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方式。这在新生代农民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4)他们对收入的期望比较高,希望能够有足够的钱维持家用,他们自己省吃俭用,把大部分收入寄回家用或者储蓄;

(5)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全力投入子女教育。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并且教育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由于自己的学历的限制,导致收入限制。

(6)生活方式的选择,向往城市生活。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利益诉求 :保险,福

利,医疗,教育。

二、破除困境,为农民工构建和谐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意愿上,新生代农民工倾问于城市生估,一些人希望在城市定居。因为他们对长时间工作生活所在的城市具有感情,为城市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适应了城市的环境以及生活的方式和习惯,对城市产生了很强的归属感。这是他们对于城市文明的认可。也有少数人选择“差不多”的时候回家生活,这首先是考虑到了城市里高昂的生活费用。城市人口的增加,尤其是农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是一定的必然。城市化的加快、交通、经济联系的加强,会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迁移,融入到城市生活。为此,政府努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是一项大事,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希望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城市管理者应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尽量为农民工提供与当地人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最重要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继续完善农民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层次,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农民工参保率。除养老保险等外,要格外重视失业保险,以帮助职业不稳定的农民工度过困难期。继续提高农民工的保障水平,争取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经济、社会特点的多种形式的农民工保障制度。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全部纳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关心关爱农民工群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救助机制,各地政府应逐步降低农民工入户门槛,争取尽早取消户籍的城乡划分这种不公平的等级划分,让社会更和谐、更阳光。

2、为新生代农民工制定相应的住房政策

要为农民工获得城镇住房制定相应的政策。新生代农民工要想摆脱流离颠沛的状态,“居者有其屋”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客观地说,在户籍制度未取消的前提下,任何城市的住房政策制定者都不敢也不愿首先将农民工纳入自己的保障住房范围,若农民工可购买经济适用房,将吸引过多农民工直至城市不堪重负。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为农民工提供廉租房,为新生代农民工修建宿舍或单身公寓。长远看,应综合考虑集体农村土地制下农民入城后土地权益的变现问题,即将农民工作为集体一员“共同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其个人的财产性收入,变为购买城市住房的“第一桶金”。

2、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① 建立公平合理的农民工报酬、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机制。尽量为新生代

农民工提供免费或低学费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帮助其掌握更多更好的谋生技能。加强培训,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稳定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需求,促进就业的关键是提高其就业能力,而素质和技能培训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重要一环。

② 制定、完善保护农民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农民工权益的维护涉及面广、难度大,必须有法可依,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要坚决消除对农民工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政策,补充和完善保护其“国民待遇”和合法权益的条款,同时,要尽快出台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针对农民工目前依法维权能力较弱的情况,要动员各有关方面,开展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益。

3、大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 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加大对农民工的舆论宣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

农民工所作的重大贡献,引导用工单位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营造关心、尊重和爱护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畅通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保障农民工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政治权利。贯彻落实修改 后的《选举法》有关城乡居民选举“同票同权”的规定,制定相关措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选举权。逐步提高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各级党代会、人大和工会代表大会及企业职代会中的比例,增加其参政议政、权益表达、参与决策管理的渠道和机会。注重在优秀农民工中发展党员,逐年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在劳 动模范、高级技工技师以及有其他突出贡献者中的比例。

积极组织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注意加强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服务,加大对他们心 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开展社会关怀活动,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婚姻问题,为他们组织开展交友联谊活动,为解决婚姻问题创造条件。

三、调研总结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也就是现时的流动新力军,以蚁簇形式话跃于城市各行各业。其中大部分人从事加工服务业。在各地,习惯将非本地户籍的流动打工簇统称为农民工。农工民和其它一个流动人群官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无论流动到那官员都是当地的主人。无法切身感受到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的辛酸。而农民工则被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多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后代。也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人口。也就是过去的留守儿童或者流动儿童中的大部分长大后的新一代。80后出生的农民工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分界线。他们走的还是父辈的路子——进城寻梦。随着时代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和我国“人口红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出生在农村,却在城市长大,如何融入社会、融入城市,成为政府官员和广大学者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又称“农二代”,他们没有“富二代”、“官二代”那么多可以仰仗或继承的资源,因而对社会公平和平等竞争的渴望格外强烈,权利意识也比父辈明显要强很多。社会转型期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的打破,让“农二代”得以走出土地和大山。但“农二代”的生活质量不是拥有几件名牌、有一套城市住房就能改变,他们需要在就业、择偶、交友、求学等权利生活层面,拥有和城市人同样的机会。如果只是把他们定位于农民工的后代、城市基础建设力量的接棒者,则注定他们还将延续父辈的命运轨迹,更强化社会固有的出身论和血统说等不良观念。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建构一种合理制度并采取适当对策使他们顺利实

现城市化和非农化的转移,既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也关系到未来中国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虽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注定会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但我们应不断努力,及早调整相关政策,及早化解其中可能出现的矛盾。

党和政府对农民工问题始终高度重视,近年来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工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我国进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阶段,随着农民工群体内部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 主体并必将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该群体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新诉求和新问题,这些诉求和问题的积累已经开始显露出对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工家庭幸福及其个人发展的负面影响。这就使有针对性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成为国家发展中事关大局的紧迫问题。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性、城镇化的过程性、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社会利益结构的凝固性,使得农民工问题十分复杂。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既涉及农民工的共性问题,又有其群体特殊性。问题的解决既要着眼全局和长远,着力完善制度和体制、机制,大力提高已有政 策、措施的效力和效率,促进问题的根本解决;又要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出发,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为目标,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最关键的环节——就业培训、住房、社会保障和公 共服务为重点,以素质门槛、学历门槛、技能门槛、人力资本积累门槛、社会保险缴纳门槛和稳定居住门槛等为主要标准扩大户籍改革的口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力争尽快取得新进展。

新生代民工身上富有很多时代的气息,这些气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他们身上也带有一些时代的陋习,约束他们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新生代民工,而新生代民工的发展又要社会来提供保障,两者相互相乘。所以,除了社会要改变对新生代民工的看法和待遇之外,新生代民工的崛起还有赖自身知识的增加,中国的崛起靠的还是知识。在学好技术和本领的同时,新生代民工还应抓住工作中的机遇和挑战,适时的表现自己的能力,搞好与周边的人的关系,抓住机会往上发展。与此同时,对自己严格要求,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分步突破也是很重要的。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协调社会与新生代民工的关系,新生代民工必定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他们的辉煌足迹。

【参考文献】

1、人民网

2、华西都市报(成都)

3、4、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东岳论丛》2009年第8期

7.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保障问题研究 篇七

1.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和特点

目前理论界对新生代农民工有不同的理解, 如王春光把年龄在25岁以下, 于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看作第二代即“新生代农民工”。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将新生代农民工界定为“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年龄在16岁以上的新一代农民工。笔者认为, 新生代农民工是相对于老一代或第一代农民工而言的, 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和21世纪初进入城市务工或经商、户籍仍在农村的流动人口。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是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这个时间段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 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所处的大环境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 他们身上必然会呈现出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的新特征。

第一, 文化程度高。得益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 各方面素质基础较好, 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据2004年一次抽样调查表明, 在新农民工流动就业人群中, 文盲占2%,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6%,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5%,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 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

第二, 职业期望高。从就业趋向上来看, 新农民工敢于“挑肥拣瘦”, 就业意向多在于“白领阶层”, 不愿从事脏、累和收入低的工作, 从而引发了“民工荒”。

第三, 打工的主要动机是追求个人的发展。第一代农民工进城打工是为了温饱, 而新一代农民工大多数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求得自己甚至后代能拥有和城里人基本一样的生活条件, 生活场所, 文化背景, 发展方向和基本权利。他们对城市生活有强烈的向往, 希望能在城市里有一席之地。

第四, 对生活品味有所追求。与第一代农民工保持农民艰苦朴素的本质不同, 新生代农民工更加的追求时尚。将打工的工资用来购买品质好的食物、生活用品, 追求时尚的服装、发型, 使用科技含量高的手机等电子产品。

第五, 具有一定的维权意识。在城市中, 农民工处于边缘地位, 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属于社会低层。同父辈们相比, 新农民工不堪忍辱负重, 如劳动强度大、长年加班、工伤得不到补偿、同工不同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得不到保障等。

第六, 社会身份特殊。虽然在家乡有承包地, 本人脱离了农业生产, 但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 身份依然是农民。

2. 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权

发展权是指个体和集体基于持续而全面的发展需要而获取的发展机会均等和发展利益共享的权利。1986年联大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 由于这种权利, 每个人和所有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 在这种发展中, 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够获得充分实现。”由此可见, 一国之中的任何个人都有权享受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成果, 并促进和实现自己更好的发展。可以说, 发展权关注的不仅是人权在量上的落实和取得, 更着眼于人权在质上的提升和飞跃。

新生代农民工发展权是新生代农民工有权在城市务工和生活过程中进行一系列参与、促进发展的活动, 并且从中争取发展机会、获取发展利益, 从而维护自身尊严、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的权利。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国家公民, 应当享有和其他社会成员平等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社会保障等, 它既包括农民工享有享受政治、经济、文化成果并促进其自身发展的权利, 也包括其有权平等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机会。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 就业竞争力不足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他们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善于接受新的事物, 更具有自己的思想及追求。然而, 相对于城市里的青年人来说, 其受教育程度相差甚远。新农民工在就业竞争中落后于城市青年。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农业劳作的经历, 所以在高强度农业劳作基础上的吃苦耐劳方面的品质上, 新生代农民工要逊色于老农民工们, 加之在进城务工也缺少必要的技能及经验, 使得他们在需要技术以及强劳动力的行业方面的就业竞争中落后于老农民工。

2. 就业信息渠道有限

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的就业信息大部分来自于非正规渠道, 多是通过熟人、亲戚介绍工作, 或是自己上网获得就业信息, 只有少数通过正规的职业介绍机构找到工作。虽然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完善了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 但存在落实难的问题。一方面输出地的就业信息难以及时合理的对接, 另一方面, 输出地政府只起到信息提供的作用, 其效果远没有经熟人介绍理想。

3. 就业起点与自身理想差距较大

作为有文化的一代农民工群体, 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平等的需求更为强烈。他们希望与同龄的城市青年一样, 共同享有城市的基础设施、教育、公共服务等资源。从农民工身份转化的角度来看, 他们正处于农民身份职业化, 公民化的转变。然而, 由于知识水平, 就业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新近接触社会的新生代农民工阶层的起点很低, 工作范围多数都在第三产业。试图通过目前的考试、竞争取得稳定的工作或编制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果加以正确的就业引导, 可以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工作的动力, 但如果放任这种现象的存在, 势必会影响生产力的科学管理, 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4. 劳动权益保障不足

由于农民工在社会上还处在弱势地位, 在就业时一些企业会通过签订不合法的劳动协议, 以身份证作抵押, 克扣工资, 同工不同酬等形式, 侵害农民工的合法劳动权益。

从南方网记者刘志毅发表的《潜伏富士康28天手记:员工签自愿加班切结书》可以看出, 通过签订自愿书之后, 打工者的加班时间就不再受法律规定的每月上限36小时的约束, 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 又能逃脱法律的制裁。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3月公布的《2009年农民工监察调查报告》显示, 2009年外出的农民工中, 平均每个月工作26天, 每周工作58.4小时。其中, 劳动强度最大的是餐饮业, 每周的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而《劳动法》明确规定, “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这种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还很多, 并且长时期的存在。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 由于年纪轻, 阅历浅, 多数心理承受能力十分有限, 在遇到困难时缺少依靠和帮助, 很容易走向极端。震惊一时的富士康已发生14起跳楼事件, 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在14起跳楼事件中, 死者年纪最大的仅为25岁, 有的跳楼者刚刚入职两个月就走向了极端。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保障, 不仅要严格的从法制上给予他们保护, 更要在心理上给予他们支持。

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措施

1. 完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

(1) 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工会组织。工会原意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的社会团体。我国《工会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有会员二十五人以上的, 应当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不足二十五人, 可以单独建立基层工会常委会, 也可以由两个以上单位的会员联合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新《工会法》实施十二年来, 在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但由于农民工群体流动性大, 受关注程度不高, 以及就业中不公平及歧视现象严重, 农民工从工会中获得的利益与保障十分有限。

目前的工会组织形式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 可操作性不强。我们应充分考虑农民工群体的特点, 有针对性的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有以下建议:

第一, 打破以企业、单位为界限的组织形式, 在农民工聚集的城市, 以城市或城区为单位, 建立区域农民工工会组织。对该区域的农民工进行统一登记、管理。

第二, 在农民工管理中坚持管理为辅, 保障为主的原则。在就业合同, 劳动保障以及劳资纠纷方面为农民工提供服务。

第三, 农民工工会除必要的岗位需要专业人员外, 可吸纳农民工作为工会的工作人员。这样农民工更明确自身的特点、需求及困难, 使农民工工会的工作有的放矢。另外, 可为农民工设立专门的公务员岗位, 从政府层面提高对农民工阶层的重视与尊重, 逐步提高农民工社会地位。

(2) 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劳动法》规定, “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在实际操作中, 大多数用工单位并没有与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有些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合同, 过多强调用人单位的权利以及农民工的义务, 是不平等的合同。因此, 应严格规范农民工用工制度, 制定统一、规范的合同样本, 在合同中应详细体现工作岗位, 劳动报酬, 工作时间, 保险缴纳等相关内容。将合同交由农民工工会备案, 并由工会负责审查、监督。

2. 完善就业培训机制

目前, 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文化教育培训的途径有很多, 但其在培训内容、手段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存在不足。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以及农民工就业培训出现的问题, 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合理利用开发教育资源。目前的中职、高职技术学校有着良好的师资力量以及教育实训资源。打破学与工的界限, 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 设立新生代农民工进修班, 在教学内容、授课时间上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实际情况, 减轻由于学习给农民工带来的负担。

第二, 优化培训内容。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以及实际的用工需求, 应设置实用性强的培训内容, 如餐饮服务、车工、钳工、数控、汽修等课程。并在课程设置中多一些操作, 少一些理论, 切实地培养一技之长。

第三, 建立企业定向委培的培训模式。由政府牵头, 建立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定向委培机制。企业负责提供一部分的培训经费, 支持培训机构设立专门的课程, 定向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 从而增加农民工就业的目的性。

3. 完善就业信息渠道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渠道有限的, 导致了务工难的局面。有时新生代农民工还会陷入黑中介的陷阱中。因此就业渠道建设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保障至关重要。

第一, 强化农民工工会的就业指导职能, 设立专门的就业信息交流平台, 将农民工的职业特长与企业用工需求归类, 合理推荐工作, 提高就业效率。

第二, 建设公益的就业信息网站, 招工与务工双方面都提供免费的信息服务。网站的建设还应强调权威性, 稳定性, 防止钓鱼网站欺骗农民工, 侵害其权益。

第三, 加强就业市场监管, 坚决取缔黑中介, 完善各种职业介绍机构。

第四, 建立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就业信息联系, 使新生代农民工第一时间获得就业信息。

参考文献

[1]陆益龙.户口还起作用吗——户籍制度与社会分层和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 2008 (1) .

[2]杨玉华.马克思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经济评论, 2007 (2) :20-25.

[3]张俊良, 何晓玉, 陈丹.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 2007 (5) .

[4]李军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共需求指标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2.

[5]中国统计摘要 (2010)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53.

[6]肖瑞, 李利明.农村土地变迁之路[J].经济管理文摘, 2003 (2) .

8.济宁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职业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 就业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达2.69亿。从新生代农民工当前的处境来看,城里容不下他们,他们自己又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处境尴尬。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成为当前改善农民工处境、优化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教育对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重要作用

再发展和再培训成为当前促进农民工就业及城市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市场需求的扩大,使得职业教育成为当前适应性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关调查显示,53.7%的农民工处于不良工作状态中,这里的“不良”包括劳动技能欠缺、生存环境恶劣等。因此,通过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改善农民工处境、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1.缓解城市压力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农民工群体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以及城市经济建设日益饱和,新生代农民工处境日益艰难。他们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眼界不断拓宽,再也无法适应在农村务农过活的状态;但是一旦他们要在城市继续待下去,又缺少必要的生存技能和本领。城市经济建设发展虽然离不开农民工群体的支持和辛勤,但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负担也日益加剧。因此,用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就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升农民工素质与职业技能、帮助农民工适应相应岗位、改善农民工生存的重要途径,同时更是缓解城市压力、保证城市各项“机能”正常运作的有效措施。

2.有效促进城市化进程

职业教育能有效提高农民工群体的整体素质及素养,不仅能教给他们新的生存技能或是指出新的从业方向,而且对于他们的思想观念及价值理念也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不仅是缓解城市压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力量的新生代农民工,如果能接受职业再教育的话,能更好地将所学所受实践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如果农民工选择继续留在城市,也能更好地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推动城镇城市化进程,为社会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做出贡献和努力。

二、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具体实践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重要作用和必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并采取措施。

1.深入了解农民工特点,抓住培训要点

就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来说,其与一般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开展,首先应对农民工群体的特点进行深入了解,对农民工所需的技能有完整、系统的规划,对农民工所需的职业素养进行细致的划分。比如,对农民工群体来说,其再教育与一般职业教育的最大差异在于价值观、世界观。因此,职业教育的基础培训环节,要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整体思想状态开展,基础价值观念的培养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要帮助农民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仅能端正农民工的学习培训态度,同时还能提高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2.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有的放矢

除了思想观念、岗位价值、职业教育必要性的培训与训练外,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再教育过程中,还应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农民工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丧失了青年时代的学习潜力,换句话说,从生理机能方面来说,农民工群体接受职业教育并不适用于广撒网的方式,培训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相应的岗位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减轻农民工的学习压力,提高其学习效率。比如,某一农民工如果想从事电焊工作,那么只需将电焊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教授给他即可。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一定要从农民工群体的实际特点出发,重视基础的思想教育,帮助农民工进行准确的学习定位和自我定位;其次,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技能训练,避免广撒网的方式,尽可能减轻农民工的学习压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玉梅.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

[2]徐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武汉大学, 2014.

上一篇:优化教学环节 打造高效课堂下一篇:冬季施工施工组织设计(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