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局关于构建和谐机关的思考

2024-08-01

物价局关于构建和谐机关的思考(共9篇)

1.物价局关于构建和谐机关的思考 篇一

对国税系统加强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机关的思考

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机关是机关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那么如何加强机关文化建设,以构建和谐机关呢?笔者认为应从四方面入手。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建立机制

开展机关文化建设活动,首先要注意解决管理者,也就是领导者的认识问题。领导者的认识程度至关重要,他们担负着倡导、设计、培育带动机关文化的重任。不仅要防止认为搞机关文化建设是“形式主义”,也要防止对文化的内涵缺乏科学的理解,把文化建设与一般文娱活动等同起来。拿我们国税局来说,领导层首先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

每个机关干部都有共同的追求、信念和行为准则;第四要实践、提高,不断优化,使全体机关干部自觉地培育群体意识、协作精神;第五要适时调整、更新、发展。由于客观条件变化或规划本身某些方面存在不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已失去意义,就应适时地进行调整和修改,使机关文化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选准突破口,增强凝聚力

在机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联系机关工作的实际,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最有影响力的问题进行解决,以打开局面,促进机关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以人为中心,尽可能地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潜质,注意增强机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机关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以人为中心,加强机关文化建设,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要创造文明的办公环境。加强文明办公场所建设,创建统一规范、文明有序的办公环境,是加强机关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本部门的工作理念、机关文化建设内容,以张贴画、宣传栏等形式张贴到会议室、办公室等,每个机关干部要选定自己最喜欢的人生格言并制作成标志牌,摆放到办公桌上,以营造机关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是要规范制度。机关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是机关管理机制、工作运行机制的外在表观,反映着机关工作理念,体现工作作风、管理特色和人员精神面貌。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对机关干部的群体行为和群体价值观发生重要作用。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按照履行职位职责指标、精神文明建设指标、重点工作指标等内容,实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结合起来,真正树立“干好工作是硬道理,提高素质是硬道理”的评价标准理念,通过对制度的推行,把机关理念、机制、风气等,转化为机关人员的实践行为。

三是要树立典型。把无形的机关文化形象化、典型化、人格化,有助于对机关文化的理解和贯彻。先进典型、先进人物身上体现着机关倡导的理念、精神等,是机关文化的人格化、典型化。要把机关文化建设与开展“优秀公务员”评选活动,与争创“机关服务品牌”、“机关服务明星”等评选活动结合起来。

2.物价局关于构建和谐机关的思考 篇二

那么, 如何构建和谐体育教学呢?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目标引领, 促进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和谐发展。

提起体育课, 大多数人头脑中想到的就是一群学生跑跑跳跳进行体育锻炼。其实这只是人们对体育课一种片面的理解。除了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外, 体育课程还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作为其重要的学习目标。在这些学习目标的引领下, 体育教师完全可以将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课程相结合。

1. 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德智美育的结合

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

钮文胜

获得运动技能, 提高健康水平, 形成乐观开朗态度的重要途径。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欲望,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如利用心理学的信任游戏, 让学生们在相互的游戏中找回因学习竞争而产生的信任危机, 同时利用游戏的乐趣释放心理压力, 从而提升了学生之间的信任度, 促进和谐学习氛围的形成。

2. 运动技能、心理健康与德智美育的结合

学生一旦发现并体会到了体育的美, 就会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和不断的运动实践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 并有所专长。这种兴趣爱好将伴随他们一生。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在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中, 学生们会不断增强安全意识, 学习自我保护知识和方法, 由此掌握野外生存的基本活动技能, 而这一切正是运动技能这一学习领域目标所期待学生达到的。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 体育教师课堂内容的设置必然要多样化;为了更快地让学生提高运动技能, 体育教师必然要将理论课、实践课和欣赏课有机结合。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运动专业知识、心理健康水平必然会大大的提高, 而这不正是运动技能与德智美育共同奏出的和谐之音吗?

3.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德智美育的结合

21世纪是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 健康是最珍贵的财富。因而体育课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发展体能的同时, 也需要对学生进行营养学、生理卫生保健、科学生活方式的教学。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极其沉重, 学生近视眼的比率由小学的22.8%上升到初中时的55.2%, 到了高中竟达到了70.3%。近视眼比率的提高不仅仅是学生视力的下降那么简单。由于戴着眼镜, 学生的学习受到了影响, 在成绩落后的情况下学生的自卑心理加剧, 心理卫生水平快速下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也因为这一变化大大降低。体育作为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的一门学科, 自然应该担当学生健康的保护神。体育课上徒手操、队列等练习能使学生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体育课上的体操、舞蹈或韵律操等活动项目也能矫正学生的身体姿势。

4. 社会适应、心理健康与德智美育的和谐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较好地遏制了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 但因此而产生的问题也让社会、家庭和学校大为头疼。多数独生子女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关心别人, 更不会和别人相处。当融入到学校、社会这个大环境时, 娇生惯养、意志薄弱、心灵脆弱和沟通能力差的缺点就暴露无疑。体育活动中, 学生能明显体会到与他人一起活动和独自活动的区别。为了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 家里一切“小霸王”的特权都将被学生自己没收, 随之而来的是与别人的合作, 是尊重、关心和帮助。在体育活动中他们摸索着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场上对手”“场外朋友”的关系。同学之间那份真挚而又亲密的关系无疑会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体育课上的那份和谐也必定会传播到社会上, 从而创造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二.教师引导, 促进体育教学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谐

体育教学系统与其他教学系统相比, 由于不可测因素较多, 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差很大。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备课中要正确细致地考虑到每一个因素。

1.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法和教学对象的和谐

学生是教学对象, 也是课堂的主体, 更是教学的中心点。因而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以及教法都要以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学优生特长的同时, 也兼顾并激发体育学困生的热情就成为摆在每位体育教师面前的难题。因而体育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的各个因素和环节。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 分析教材的魅力和兴趣激发点, 真正的把体育课变成一堂健康与美的创造课、展示课。

2.教学参与者之间关系的和谐

运动的主体是人的参与, 课堂的价值是人性的提升。对于一堂课而言, 良好的师生关系, 互助互爱的同学关系自然是一堂课的天籁之音。但如何让这乐章少些嘈杂多些和谐呢?

(1) 共建和谐师生关系

首先, 师生之间要真诚相待。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 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的心情, 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也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 在做良师时, 也别忘了做学生的益友。全国优秀体育教师斐顺安平时关心和热爱每个学生, 从不鄙视那些生理上有缺陷的体育差生, 经常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并用科学的手段训练他们。他所培养的学生赵学恩获得残疾人奥运会跳高冠军, 并保持世界记录。只有像斐顺安那样关心和爱护学生, 师生之间才能够建立起信任, 师生之间才会有共同的语言, 才能在一种感情融洽、团结友爱的气氛中密切合作, 形成和谐的环境,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 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若教师能主动参与学生的练习、活动、游戏, 无形中就缩短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此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每节课的不同特点, 穿插游戏、音乐等。

(2) 共建和谐同学关系

如果一个交响乐队拥有最好的指挥, 而演奏者之间不能齐心协力, 这个乐队必定无法奏出和谐的乐章。课堂也是如此。教师应加强正面引导, 教育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真诚对待、团结合作, 创造团结友爱, 共同进步的和谐课堂。

三.课堂拓展, 促进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关系和谐

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它具有普遍性和统一性。它对于部分爱好体育的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其次,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技能传授的过程, 也是一个为学生提供体育终身学习的过程。因此, 体育课要是想真正达到让学生强身健体的目的, 就得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每所学校都会安排体育活动课, 这使得课外辅导成为可能。体育教师在活动课时在操场上转一转, 在篮球场上和学生打一打, 在足球场上和学生踢一踢。这不仅和谐了师生关系, 也让学生在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得到一些知识和实践技巧。

3.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高校 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邹向群(1959- ),男,吉林通化人,通化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教育。(吉林 通化 134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构建高校和谐校园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617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047-0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奋斗目标,这是指导我国新时期社会全面发展的一大纲领。校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高等学校作为构成社会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责无旁贷,同样,努力建设和谐校园,积极推动社会和谐,也是高校担负的特殊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舞台,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态势。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由此可见,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校园,也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校园。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高效运行状态,主要表现为大学理念的和谐、发展战略的和谐、管理机制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校园文化的和谐、资源配置的和谐、收入分配的和谐等。构建和谐校园,关键是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和谐校园要能够包容这些矛盾,并通过和谐校园的运行机制化解这些矛盾。

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性

构建和谐校园对于高校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构建和谐校园,关系到每位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1.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要求。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和群体,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子聚集的场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构建和谐校园,就是充分发挥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培养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一个和谐的校园,必将对构建和谐社会带来非常重大的影响。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不仅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更是因为高校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基础。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影响教育质量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正逐步激化,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又强烈要求我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必须和谐,只有和谐的校园,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教育质量。

2.是维护校园稳定和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构建和谐校园是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和谐、稳定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团结广大师生员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青年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受环境的影响很大,校园周边环境也一直是困扰学校对青年学生教育的一大难题。当前在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极大地侵蚀着学生的心灵,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现象十分普遍,有的甚至已严重影响学业,导致留级、退学等不良后果。高校要维护稳定,就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上网的硬件条件,以良好的环境和内容,把学生从校外的网吧吸引到校内的机房中来。同时,还应当特别重视“网络校园”建设,实现学校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发展的和谐。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这样一个大发展的机遇期,高校要快速协调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有效化解风险,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建设格调优雅的校园文化,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促进校园安定有序。只有实现了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高校才能真正改善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把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校也才能迈入可持续发展的快速轨道。

3.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使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和激励人。构建和谐校园正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高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高校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引导者,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以人为本就是要建立起师生员工身心愉快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和谐校园的构建正好体现了这种要求。大学生是宝贵的社会财富,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在这个深刻变化的社会,他们所承受的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明显增强了,极易出现发展不和谐的情况,因此,只有在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下,我们的大学生才能真正受到人文与科学精神的熏陶,摒弃不良因素的影响,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观的必然产物,是顺应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现代社会建设人才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作为高校工作者,应当弄清其中的矛盾,寻找最佳构建途径,为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1.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了这种价值取向。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并指导和谐校园建设,不断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并维护师生、员工的各种权益。

2.激发校园的创造活力。全体师生各尽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要求。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鼓励和支持广大师生积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与技能。学校要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全体同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广大师生富于创造精神,积极参与各种创造性的工作和活动,争相为增强校园创造活力做贡献。

3.培育和谐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创造和积淀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文化,它包括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优美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等。师生员工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只有建设起全校师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自主参与的学校文化,才能真正把学校建设成和谐校园。和谐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和谐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的和谐发展。

4.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教职工是办学的主体,维护好教职工的利益,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构建和谐校园,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注意解决各个利益群体的不同的切身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如何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重点。通过创建和谐校园可以实现校园政治清明、风气清正、关系融洽的浓厚氛围,更好地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和谐快速发展。

5.维护校园的安定有序。校园的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方面,而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要维护校园的安定有序,建立一种促进校园和谐的长效机制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必须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抓紧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以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学校存在的各种矛盾,维护校园的安定有序。

6.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学校教育就是要创设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爱好、潜能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才,使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特点鲜明的主体。

7.关注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群体。当前影响校园和谐的热点、难点问题很多,不和谐因素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校园不和谐因素开始动摇人们对“教育公平”核心价值理念的信心。同时,高校引入成本分担后,高等学校的贫困生越来越多,高校学生的贫困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因此,我们要关注校园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群体,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高校要切实解决贫困学生的学费和生活问题,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在此基础上,还要对贫困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融洽和谐关系的形成。

8.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成为大学生诸多压力中最主要的压力源,直接影响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高校要在做好学生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增进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和学习,提高毕业生人文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并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途径,实现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以优质的教育服务让学生平稳毕业,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

总而言之,高校校园的和谐是整个和谐社会的一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构建和谐社会”到“构建和谐校园”,是高等院校应该认真思索和做好的重要工作。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高校协调、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恒.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2).

[2]姜艳华,陈丽杰.构建和谐校园的途径探研[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3]张新康.高校和谐校园构建刍议[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胡晋山,王本贤,林卉.创建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6).

[5]孙洪和,吕囡.关于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10).

4.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篇四

陈佳奇

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验班 学号:41101319 联系方式:***

【摘要】:社会和谐是国家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保证。而构建和谐校园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本文将通过从阐释和谐校园的特征入手,探求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促进高校建设生机勃勃的未来。

【关键词】:校园、和谐、建设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1在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二是提高国民素质,为民主社会培养合格公民。高校是传承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建设和谐校园一方面有利于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个体,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也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将和谐文化向社会广泛的辐射。

一、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

1、和谐校园是安定有序的平安校园。平安是和谐的基础,稳定是和谐的保障。和谐校园首先是平安校园,在这样的校园里,师生员工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常识,能够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一方面能够常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预防工作,及时消除隐患。另一方面即使遇到突发性或者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师生也具有自救意识和能力,将灾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在这样的校园里,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自觉遵守纪律和秩序习惯。人们心态平和,秩序井然。

2、和谐校园是具有浓郁文化和学术氛围的书香校园。校园是传播知识,孕育文化的摇篮。理应带有浓厚的书卷气息和深厚的书香味。在这样的校园里,人们把读书当成乐趣,当成精神的享受,而绝不是功利性的以完成考试为目的。书的世界是丰富而又多彩的:书中有光明,可以烛照我们的内心;书中有警示,指导人生之舟绕过暗礁和险滩;书中有天籁之音,让我们回到自然的怀抱,返璞归真;书中有历史的回响,让我们领略刀光剑影、世事沧桑„„书中跃荡着睿智的情思、流淌着纯美的情怀、延展着跌宕的故事,传达着绝妙的诗意,才是书香的根本原因。”2校园里,人们手不释卷,低吟浅诵,伴随着清晨的微风和斜阳的余辉,在花的芬芳和鸟的鸣啼里,构成一幅美的画卷。在这样的书香飘逸的校园里,人们读书、思考,写作、表达和实践,对于个人的成长将是大有裨益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3、和谐校园是民主团结、道德法制的文明校园。民主法制,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人们普遍牢固树立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自律习惯,遵守共同认可的道德、纪律和制度,追求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价值取向,从而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校园民主风气浓厚,人们的愿望和期待受到尊重,学习和工作是作为享受生命的一种手段。人们从言行到举止,从服饰到仪表,从礼仪到心灵都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校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4、和谐校园是充满智慧和生命力的校园。和谐校园应当是激情洋溢、活力四射的。在校园里,从事教育工作的是一个个有着个性特点的教师,教育面对的更是一个个青春鲜活的生命个体。“老教师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年轻人的激情与创造同样重要”,教育需要激情和智慧,学生成长也需要激情和智慧。在教与学、在交与育的过程中,根植于激情的师爱会迸1《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肖川《教育的真情与智慧》岳麓书社2005年3月第一版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

发出智慧的火花,让教师领略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同时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也学会辩证理性地思考,在学习交流、探索的过程中丰富自我,逐步发掘人生的价值。

6、和谐校园是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谐校园的建设也不能忽视生态环境。一个和谐的校园,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珍爱生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场所。每个人都树立起对他人负责,对后代负责的理念,自觉地保护环境,把校园当成自己的家。同时,学校的每个人都应和睦相处,诚信正直、民主平等,严于律已,宽容别人,让爱与关怀充斥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1、干部表率,思想引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构建和谐校园,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的表率作用是基础。“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只有干部首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务实的工作作风,勇于牺牲的精神,开拓创新的思维,科学的管理理念,民主谦虚的品质,对人对事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形成领导集体和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才能团结和带领导师生员工不断进取。同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照亮人类前进的火炬”,校长对师生员工的引领首先是思想的引领。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教师只有真正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④理解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教育是为人生的幸福奠定基础,为民主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才能自觉地注意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一生的发展铸就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格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因此,校长要让教师清楚学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方法培养人?”只有让全体师生员工都了解并形成共识,才能使办学的理念和目标由学校的号召和要求,变为师生自觉的行动。

2、制度保障,奖惩分明。以前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叫“一个好校长等于一所好学校。”说明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其个人的政治意识、道德素养、人格魅力、办学理念、工作作风对学校的发展和特色是至关重要的。几年前,一个美国人写了一本书叫《美国总统是靠不住的》,说到没有制度作保障,只依靠个人的道德操守其实是很危险和难以持久的,且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因此,一所好学校应当有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和激励的机制,有一套激励校长有所为,制约校长有所不为的规章制度,让全校每一个人想干事业有舞台,做出成绩有地位。也让每一个人都有所制约、有所敬畏。如果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那这个人就很可怕”。一套好制度在一个好校长的贯彻执行下,才等于一所好学校,才是从实现人治走向法治的的保障。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不是搞一团和气,不是绝对平均主义,不是不要批评与争辩。如果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质量高低一个样,你好我好大家好,就会严重挫伤更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校园风气不正,矛盾重重,那就与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南辕北辙。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必须要创新学校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机会公平、客观公正、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考核评价激励制度,并严格要求和实施,从而形成学校内部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良性竞争机制,让混世魔王没有天地,让南郭先生没有土壤,让校园充满活力,充满和谐。

3、加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化解矛盾的能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矛盾无处不在。“和谐社会应是能有效化解内部矛盾的社会,”⑤构建和谐校

园,不是指没有矛盾,也不可能没有矛盾,而是有效化解学校内部的矛盾。在学校内部由于所处岗位不同、思想认识差异等,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统筹兼顾,把学校的长城利益和师生员工的具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不同群体、不同岗位的利益结合起来,公平公正地解决和处理矛盾。这对领导者和管理者来说“需要高超的领导艺术、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公平公正的立场。”⑥要实现上述要求,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提高政治敏锐性和对矛盾的分析洞察能力以及科学思维和决策能力。让校园在矛盾的化解中创造新的和谐。

4、师生参与、民主治校。“都说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我也认为这也是素质教育面向未来的标志。培养创造者的前提是教育必须充满民主。没有民主,便没有创造;没有民主,便没有民族的未来”。⑦民主是专制的天敌,只有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大力开展民主教育,相信师生,依靠师生,在实施好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才能最大地激发师生的智慧与活力。构建和谐校园,符合学校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也符合师生员工的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师生是构建成和谐校园的主体,学校领导要充分相信和全心依靠师生员工,健全以教代会、学生会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和自主教育组织,尤其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巨大作用,广开言论,认真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民情,集中民智,才能构建和谐校园。

5、党政重视、社会支持。有为才会有位。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学校首先奋发有为,做出成绩,让成才、家长放心,才能让党委、政府和社会满意,才能更好地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更好地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同时,学校也要主动让党委政府和社会了解教育,了解学校,注重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努力为社会培养大批用知识和智慧武装起来的人才,才能真正体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也才能为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发展先进文化并最终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办出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注释:

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227页。②肖川《教育的真情与智慧》岳麓书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318页。

③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113页。

④《现行教育法规与政策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二版第400页。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华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180页。

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华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195页。

5.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论思考 篇五

为什么要构建和谐校园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加深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全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提出的全新历史性课题。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高校的调整、合并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合理发展越来越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

面前的艰巨任务,片面追求规模,忽视教育质量提高的问题也仍然存在着而且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成员之间的利益分化、利益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深入思考构建和谐校园的问题也必须引起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是校园人际关系和谐。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和谐校园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理想的大学教育离不开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实现四大教育的和谐发展。

首先,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该看到,和谐校园是建立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基础之上,需要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支撑。因此,需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和谐校园,为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等方面承担起高等教育应有的历史重任。

其次,构建和谐校园,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创造活力是学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和保护好广大教师的首创精神,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断增强校园创造活力。

最后,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和谐校园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园井井有条,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都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在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气平和地干事业、求发展。

怎样构建和谐校园

在构建和谐校园这个系统工程中,需要从思想认识、管理创新、政策调整等方面着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是大方向,是宏观思路。具体来说,构建和谐校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沿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思考,现阶段的紧迫的任务是:

第一,构建和谐校园要努力实现办学层次与办学类型的和谐发展。随着高校的扩招,全国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9,在校生已达2300万人,成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愈加突出。数量的快速增长给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当然,并不是数量的增长一定会导致质量下降,但二者关系必须处理好,这就需要学校从全面质量观出发,综合考虑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和谐发展。而高校在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没有处理好三者关系的现象,致使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单调化、模式化,研究生教育以及高职教育简单套用本科教育模式,使教育事业无法得到协调的发展。未来大学的发展将更加多样化,随着发展空间和方式的不断拓展,以不同的层次、类别和形式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受教育者的成分也更加多样化,高等教育要更加以人为本,实现不同层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注重整体协调发展。

6.关于构建和谐办公室的思考 篇六

一、构建和谐办公室的主要内容

和谐办公室是指办公室单位内部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人与单位之间相互依存、单位与外部环境融洽联通,形成一个政令畅通、人和气顺、运转有序、蓬勃发展的良好氛围。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

办公室的主体是人,和谐的办公室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既有个人自由发展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的平台,又有全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团结友爱、互守诚信、相互促进的团队精神。这是评价一个办公室是否和谐的首要标准。和谐办公室就是要人和,人和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人和出感情、出健康、出效率。

_.体现人文关怀,构筑凝心工程。就办公室而言,一是关心干部进步。对干部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表扬。对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要及时给予关心。二是关心干部身体健康。适时开展干部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为干部搭建强身健体的平台。三是关心干部生活。要积极想办法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经常过问干部生活中的冷暖,对困难的干部要帮助,体会到组织的温暖。四是要做到人尽其用。对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年青人,既要注意给他们提供锻炼和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其“冒尖”,又要严格要求他们,使其避免失误,少犯、不犯错误;对中年同志要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发挥顶梁柱的作用;对老同志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充分尊重他们,发挥他们的余热,起好传帮代的作用。

_.体现相互尊重,创造和谐环境。一是加强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干部干部积极传承中华文明,做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模范,带头落实“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做到以德服人,以德感人,以德聚合人心。二是加强人际交往关系的正确引导。要通过一些有益的制度和活动,正确引导同事与同事之间、干部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的交往向着健康、正常的方向发展。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和睦相处,共同进步。三是大力开展遵纪守法教育。使干部人人依法办事,遵守廉政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清正廉洁,不贪不占,做到淡泊名利,淡泊金钱。只有这样,才能使人际关系更加纯洁,更加和谐,更加长久。

_.体现平等竞争,营造良好氛围。在工作上做到“三分三合”,即职能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责任上分,决策上合。要加强团结,相互尊重,形成全局上下齐心协力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在政治上引导人。要时刻关心干部干部政治上的进步,充分发挥局党委的教育领导职能,引导干部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其找准人生的坐标,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二是在机制上激励人。构建科学的用人机制,不断激发干部干部的创造力。搭建适合个人施展才华、辐射能量、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工作平台,通过自己的创造和奉献体现社会的认同,获得人生价值。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工作有成效,兢兢业业干事,开拓创新出成果的能人给予奖励;对无所事事,工作平庸、缺少建树的人,给予必要的警示;对工作不出成绩,业务水平低又不虚心学习,只想投机取巧的人给予相应惩罚。三是在业务上锤炼人。要压担子,加负荷,通过开展工作评比、技能竞赛等活动,使干部的业务能力不断增强,工作成绩更加突出,整体工作水平登上一个新台阶。

(二)高效、规范、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

和谐的办公室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秩序,这是评价一个办公室是否和谐的另一个重要标准。良好的工作秩序包括:一是规章制度科学实用。通过各项制度的落实,达到做好工作的目的。而制度务必要实用、有效,否则形同虚设。二是激励机制科学到位。设定的激励机制真正能激活单位干部的内驱力,在单位干部中能真正形成一个人人比贡献、个个创佳绩、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围,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三是工作成效明显突出。这是办公室最终的价值取向。工作不完成,工作完成的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要用干部的满意度来检验个人的工作业绩,用服务对象的认可来衡量单位的工作成效。就此而言,构建政令畅通、运转协调、科学有序的工作机制,是构建和谐机关团队的重点和目的。

_.坚持第一要务,提高管理能力。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的本质是对机关后勤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它直接关系到机关与机关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而如何处理好这个利益关系,某种意义上说,又是构建和谐机关团队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要按照“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的要求,科学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目前,一是积极推进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重点抓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并对职务接待货币化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二是加强公共资源管理,把增量上、存量上、入口上、动态上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落到实处。三是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降低行政运行成本,高度重视资源节约,抓好节约型机关建设工作。四是加强局机关和直属单位有关制度建设,真正做到制度优先,靠制度管人、管事。

_.提升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为省委和省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为省直机关服务、为广大干部干部服务”是办公室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构建和谐机关团队的关键所在。为此,要不断提升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技能,改善服务设施。一是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不断更新服务理念。要始终坚持“三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振兴某省老工业基地的大局和全省经济发展由“快走”变“快跑”的新形势,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保障。二是办实事办好事,提高服务水平。要根据省直机关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想方设法,竭尽全力为省直机关办实事,特别要在不断改善省直机关的办公环境方面下功夫。三是在抓好为省直机关服务的同时,要关心局属干部的生活,保证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支付,保证离退休干部退休金的足额发放。

_.夯实经营基础,提高竞争能力。经营工作是事关办公室____余名干部干部安居乐业的大问题,是我们构建和谐机关团队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按照“经营市场化”的要求,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以市场为导向,在竞争中找出路、谋发展、求壮大。一是已开工的项目要抓紧建设,务必按要求时限完成,同时,要规划和储备一批市场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二是总结推广财务集中管理、划小核算单位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建立符合各单位实际情况、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三是继续推进服务社会化,加强沟通与合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扩大服务社会化的范围和项目。四是深化改革,稳妥地进行股份制改造,抓好同业重组,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的路子。

(三)和谐、优美、舒心的工作环境

构建和谐的优美环境,形成人与环境的和谐,是构建和谐机关团队的重要方面。

_.创造优美的“硬件”环境。一是要改善办公条件,要使办公条件逐步满足社会的发展和工作任务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要注重办公条件的科技含量。二是搞好办公、住宅区域的绿化、净化、美化工作,形成一个规范、整洁、优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_.打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有教育意义的参观考察活动,符合机关事务管理特点的培训活动。各项活动要体现浓郁的文化氛围,体现深度的文化熏陶,有利于增长知识和才干,使干部干部达到展示才华,张扬个性,彰显能力,烘托氛围,扩大视野,提高素质的目的。

_.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做好办公室各项工作,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和谐,离不开厅机关其他单位和部门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各级领导对我们的重视和关怀。因此,要处理好各种关系,要多请示、多汇报,多协调、多沟通,努力营造一种党委和政府关心重视、其他单位和部门支持配合的和谐外部环境。

二、构建和谐办公室工作措施

构建和谐办公室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系统工程,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长效措施加以构建。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构建和谐机关团队,是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办公室来说,有利于提高机关事务工作管理的能力,提高为领导、部门、基层服务的能力,提高综合协调的能力,更加适应新的形势、新的职能和新的任务。办公室全体干部应充分认识构建和谐机关团队的重要性,树立和谐机关团队人人有责的观念,把思想统一到构建和谐机关团队的具体要求上来,做到全员参与构建,人人尽职尽责。

(二)齐抓共管,综合施策

各科室要充分发挥优势,密切配合,搞好动员,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构建和谐机关团队的合力和整体效应,将构建和谐机关团队的工作,落到实处、引向深入。一是针对员工内部的矛盾,要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在找准摸清矛盾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通过个别谈话、交心谈心、民主生活会、细腻的工作方法等方式,解开思想疙瘩,着力化解矛盾,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二是针对管理上的矛盾,要随时抓住矛盾的焦点,调整管理方式。管理上的矛盾往往是因为有的目标制定的过高,使干部丧失了工作信心;有的是因制度考虑得不周全,使制度不切合实际;有的是在执行制度过程中走样等原因造成的。针对这些情况,要及时修改有关管理制度,调整管理方式,使制度更趋合理,管理方法更切合实际,使工作秩序步入正常化轨道。三是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做到严格认真执行政策,本着先易后难、关心干部利益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并耐心做好群众来访的解释工作。

(三)领导带头,率先垂范

7.关于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若干思考 篇七

(一) 和谐校园的涵义。

和谐,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配合得当适当与均匀。”它强调多种关系与要素协调、均衡地完美统一与融合。这里先选录两种代表性观点, 然后再谈谈自己的看法。 广东省罗平中学陈锦才认为:和谐校园是一种以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 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 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 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 徐州师范大学李成坤认为:高校和谐校园是以合理的目标定位、组织结构、运行机制、高效管理, 特别是以人为本, 充满活力、协调、稳定发展为基本特征, 为高校发展营造最优化的氛围和环境, 确保高校以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专业优势等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以上两种观点分别代表了部分中学和大学对“和谐校园”的理解。这些解释都属于描述性解释, 体现了和谐的本意。构建“和谐校园”可以看作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

(二)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1.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与构建和谐社会, 是相辅相承, 缺一不可的。一方面, 和谐社会与高校和谐校园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另一方面, 高校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稳定基础;再一方面, 和谐校园为和谐社会提供了人才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以及一大批“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这都主要来源于高等教育。

2.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必要举措。

稳定是和谐基础。贫富差距拉大引发了拖欠学费的问题, 心理压力问题、就业问题等等直接影响到校园的稳定。高校要维护稳定, 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 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大力促进校园和谐。这既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必要举措,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 构建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和谐能够凝聚人心, 和谐可以团结力量, 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 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诚信危机的现实表现。

毋庸置疑, 由于体制的不完善、法制的不健全以及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使得大学生诚信观淡漠, 诚信行为缺失, 其境况令人担忧, 凡此种种, 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和谐的杂音, 为和谐校园建设设置了巨大的障碍。一是大学生学习行为中的诚信缺失。最典型表现就是考试作弊, 考试替考、夹带、偷看等作弊在高校屡禁不止, 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二是大学生经济行为中的诚信缺失。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 目的是资助家庭经济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大学阶段学业。但是贷款学生的还款情况不容乐观, 使其贷款成为“坏账”, 这直接损害了放贷银行的利益, 无疑加大了银行继续向贫困大学生发放低息助学贷款的顾虑。这样的局面长期下去, 又会给学校、银行借贷, 乃至整个社会的信誉带来不良影响。三是大学生就业行为中的诚信缺失。一方面, 在就业应聘过程中, 有些毕业生为了推销自己, 在简历中信口开河, 假证书、假成绩、虚构经历等不诚信行为充斥职场。另一方面, 在就业过程中, 大学生不履行就业协议的情况也比较突出。与用人单位签约后, 找到条件更好的单位便不辞而别, 而且想方设法规避违约责任。

(二) 大学生心理问题较突出。

1.适应能力弱引发抑郁症。

大一年级学生因为学习、生活、社交等不适应而不得不提出休学、退学申请, 这不得不引起笔者的深思, 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 大学生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大学生们不再是过去被人们誉为的“天之骄子”, 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与中学的差异性, 竞争激烈、学习方法、生活方式难以适应, 一旦有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挫折, 他们不免产生失落, 自卑的心理。

2.人际交往所引发的心理孤独、焦虑。

现今大学生中, 独生子女居多, 不少学生, 缺乏生活锻炼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大学里, 很多事情都要学会自己做, 因而会遇上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太多的不习惯和生活中的独立性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压力。由于缺乏社会锻炼和经验, 想要和别人交往, 但不知怎样和别人交往或交往失败, 故而形成怀疑他人、怀疑一切的心理, 害怕与人交往, 经常采取封闭自己的心理, 从而导致性格孤僻和心理焦虑。

3.家庭贫困所引发的自卑、孤僻。

贫困家庭, 甚至特困家庭, 这使不少大学生在校也常为生活而发愁, 家中寄的生活费低, 在与其它同学出入餐馆、娱乐场所, 甚至连参加班里组织的活动, 都得考虑再三, 就是因为这些原因致使不少学生放弃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成了名副其实的“独行侠”, 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三、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对策

(一)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 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首先, 开展诚信教育, 签署学生诚信保证书。制定学生诚信守则, 针对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恶意欠费等不诚实行为都要有详尽的惩罚规定, 并且签署诚信保证书。 其次,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这当中包含的指标有:无故拖欠各类应缴费用;考试作弊行为等等, 档案以“大学生诚信记录卡”的形式发到每人手中, 每学期记录一次, 最后毕业时交还学生作为证明, 用于就业、升学或永久保存。 最后, 在建立学生档案制度的同时, 我们还要注意经济困难的学生, 从思想、生活上关心他们, 相应的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 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 促进良好校风养成, 全面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保证

1.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建立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也就是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时, 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烦恼, 减轻心理负担, 维护心理平衡, 这主要讲究的是心理调适技巧。其次, 要树立健康的消费心理, 不与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攀比, 不参与高消费活动, 克服“盲目消费”。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 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最后,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是走出“心理孤独”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慢慢适应环境, 慢慢愿意与更多人交往, 心胸变得更加博大。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关怀。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中心, 特别是新生。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优势, 和学生成为良师益友, 甚至知心朋友, 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对个别较严重的应加以更多的关心和干预, 让他们尽早走出心理误区。

总之, 构建和谐校园任道重远, 需要全体校园人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鼎立支持和积极参与, 为整个社会的和谐乃至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本文对和谐校园的涵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此基础上对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进行了阐述。重点分析了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诚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郭枫焰, 范俊德.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N].华南新闻, 2005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

8.物价局关于构建和谐机关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和谐 思想 文化精髓 管理创新 和谐校园 办学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校园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认识和实践,对高等学校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必须十分关注和积极思考的问题。什么是和谐思想,为什么要创新和谐理论,怎样构建和谐校园,研究和实践这些问题,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和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和谐的思想,最早出现于古籍《国语》里。在《国语·郑语》里记载周幽王八年时,郑桓公与太史史伯谈论“兴衰之故”和“死生之道”时,就首次提出了“和”的概念。史伯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万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者也”。(《国语·郑语》卷十六,《四部丛刊》初编本)虞夏商周之所以能够成就与天地一样长久的赫赫功业,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在天地和人事之间创造和合关系:虞幕能够“听知和风,因时顺气,成育万物,使之乐生”;夏禹能够熟悉水性,因地疏导,“使人物高下,各得其所”;商契能够了解民情,因伦施教,使百姓和睦,皆得保養;周弃能够播种百谷,繁育蔬菜,让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①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传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提出的“天人合人”等思想充分表明,追求社会和谐

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当代和合学创始人张立人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天道”与“人道”近百个范畴的系统梳理,认为和合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滋润在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里。②

二、和谐理论——中国现代管理的创新

古今中外的文明中都有关于和谐思想的宝贵成果。在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哲学家很早就把“和谐”作为哲学的范畴,毕达奇拉斯学派有句名言:什么是最美的——和谐。新毕达奇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尼柯玛赫在其《教学》中提出:美是和谐的比例。柏拉图提出了“公正即和谐”的命题,在其《理想国》中提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放大的国家。认为个人本性的灵魂包括理性、意志、欲望三个部分,而这三个部分在每个人身上的比例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人。那么国家也就有三个等级的人,管理国家是理性强的哲学家,保卫国家的是意志强的战士,创造社会财富的是欲望强的民间艺工。在理想国里,各个阶层的人应该如同人的灵魂的各部分的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和谐。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层对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则说,各因素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用矛盾、差异、对立、同一等范畴深化了对和谐的认识等等。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一书,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是“和谐制度”,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和现存社会终将被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魏特林则直接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的和谐”,而是“全体和谐”。这一见解得到马克思的高度称赞,并在一定意义上给马克思以启发,他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③

西方早期的和谐思想,早早就被应用到了社会管理、企业管理中。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企业结构的混合化、企业发展的国际化,大中小企业的协作化和垄断企业规模的巨型化,向管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催生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流派,并最终形成了一些新的和谐理念,如整体和谐。这种和谐管理思想不是注重单向度的和谐,而是多方面的和谐:企业内部的和谐、企业的对外和谐、管理过程的和谐、企业功能的和谐。而在当代,生态环境的变化极大限度地影响到社会经济,因此又有人提出综合型和谐管理的理论,并称之为生态时代的绿色和谐管理。这种思想,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管理思潮。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社会和谐,应该是比单向度的人机和谐、人际和谐、整体和谐、生态和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社会全面和谐。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和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新的社会发展战略,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政府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完善政府运行机制,规范政府活动,提高政府效率,惟有改革才能创新,创新才能和谐,和谐才能稳定,稳定才能发展。实际上,社会和谐也就是中国现代管理改革与创新的目标。

三、和谐校园——中国高校办学的目标

高等学校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载体,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肩负着为国家、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部分,同时,和谐校园的构建实际上也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途径和发展目标,和谐校园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的条件,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促进事业发展。

1、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学理念求真务实

和谐校园建设需要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用科学的发展观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办学的“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源于学校的“传统”,又不拘泥于它的传统,它是宏观把握教育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的微观思考,对学校的师生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同时,它又要具有可感知的,具有可操作性,而成为大家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贯彻于学校各项工作过程中,被全体师生认同和追求,逐步积淀为学校文化。以“和谐”为理念的学校文化,它既要体现学校的个性又要具备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目标。学校发展要结合自身的实际,依靠科学发展规律,集思广益,合理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现指导思想的高度一致,方向、结构、规模、效益等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重大问题决策要透明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注重决策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的和谐统一。实施计划要合理调动资源、协调各方关系,工作脚踏实地、实现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达到计划目标与实际行动的和谐统一。

2、坚持管理人本现,制度文化以人为本

“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证。学校建设人本民主和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就是让所有学校成员工作学习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而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科学管理的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奋发努力地工作,勤奋刻苦地学习,愉快幸福的生活。

满足教师的发展追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度建设要立足于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为学生搭建成长舞台。制度制定要突出激励和鼓励的思想,公平和服务的原则、规范和务实的效能。具体制度建设要尤其注重教代会制度,教师培养制度,教育教学考核评优制度,学生奖励评优制度等制度的建设。④

3、贯彻人文关怀观,校园环境温馨向上

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和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和谐校园建设内容之一,是实现校园内人与环境、人与人、心与身和谐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通过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基础设施与自然环境)。为师生提供舒心惬意的工作学习场所,另一方面要通过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师生积极参与决策管理,以校为“家”,视学校发展为己任。具体表现在:学校建设以实际出发解决好关系到师生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教学活动中,给教师充分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学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积极主动要求进步;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探究科学规律;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立参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校园文化方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师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培养技能、提高素质。

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具体实践中表现为:以“天和”的协和平等精神,构筑高校发展与社会自然、校内活动开展与校园自然环境、学校治校理念与校园环境建设的和谐。以“人和”的人格独立精神,营造校园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以“心和”的自律宽容精神,形成学校师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豁达开阔奋发进取的健康心态,创造美好的和谐校园。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职业大学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① 薛安勤,王连生.国语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38-46.

② 王传满. 和谐文化的内涵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5):69-71.

③ 成思危.和谐社会理念的哲学基础[J].中国职工教育,2006(11):56-59.

9.关于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思考 篇九

一、我国税收征纳关系的现状

税收征纳关系是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在税收征纳活动中所形成权利和义务关系。2001年4月28日通过的新《税收征管法》对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权限和责任,税收执法程序及纳税人的权利保护等方面都作了科学合理的规定。该法的颁布完善了我国的税收执法运行机制,对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税款的及时入库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虽然我国在税收执法上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但是在实际的税收征纳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税收征纳关系主体双方关系有时较为紧张,影响了税收工作效率。从纳税人方面来看,纳税意识还不强,普遍认为纳税只是一种负担,是一种义务,由此导致一些偷税,逃税,欠税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在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税务机关的服务意识还不够强,“衙门”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体现在工作中就是办事程序人为复杂化,纳税手续繁琐。有时甚至出现滥用职权,超越职权收关系税、人情税、态度税的现象。税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也常常自认为是国家权力的化身,有时不免态度生硬,盛气凌人,不太尊重纳税人。现实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既损害了国家的税收利益也影响了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

二、构建和谐证纳关系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和谐征纳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本质是要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关系。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诚信融洽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和社会基础, 并且, 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是一个过程, 是一种目标与方向, 是各种关系的综合反映。从法律角度来说, 法制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 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 立法、执法和守法从根本上说来, 就是社会关系的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的配置。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配置愈公平、愈合理、愈透明, 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就愈协调、愈顺畅。执法和守法就是对权利义务关系配置的遵循和实施。税收征纳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历来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和谐征纳关系也就成了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构建和谐征纳关系是降低税收征收成本的有效途径。从纳税人这方面来讲,和谐征纳关系的构建,能大大提高纳税人的学税法、懂税法、守税法的意识,有效减低纳税人的逃税心理,减少偷逃税现象,使“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应尽义务”的观念深入人心,变“要我纳税”为“我要纳税”,促进纳税人诚实申报,诚信纳税,主动配合税务机关的征管。这样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的阻力减少了,也降低了税收征收成本。

从税务机关这方面来讲,和谐征纳关系的构建,营造了诚信纳税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样就不需要税务机关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征、管、查”,税收也会有大幅度地增收。有助于推进税务机关进一步改革,精减机构,减员增效,降低税收成本。

三、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几点浅见

如何协调化解征纳矛盾,逐步形成一个互信、平等、融洽、和谐的新型税收征纳关系,是税收管理所面对的迫切而重要的问题之一。

(一)进一步完善税收立法,巩固征纳关系基础。在整个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当中,税收立法的问题应该说基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希望社会各界特别是纳税人更多地关注税收立法。积极参与税收立法活动,这样使整个税收在实施的过程当中,真正使征纳双方建立在一个和平和谐的环境当中。也就是说征纳双方不单纯是一个矛盾的方面,还有一个统一的方面,统一的方面在立法的过程当中,也有一个非常充分的体现。比如在税收实际法当中,具体的一个税种,首先要规定,对什么人要进行征税,对什么人进行征税实际上就是谁作为纳税人,对什么人进行征税,明确这个税种的征税对象,是对收入、所得还是营业额还是拥有的车辆等?同时还有规定征多少税,要确定一个税率,这个税率基本上确定了企业赚了多少钱,应该向国家缴纳多少钱,也就是它的税负,对企业来说就是税负。对税制要素就是税率,同时规定计算缴纳税款的依据,如何确定?这也需要在税法当中加以明确。同时是否享受税收优惠,你的经营行为是不是国家鼓励的,在鼓励范围内可以享受一部分的税收优惠,充分体现地的权益,从法律上叫税收法定的意义。在征管的程序法当中,以征管法为代表,在征管法当中非常明确税款的征收程序和纳税人缴纳税款的程序,征收是税务机关的事情,交纳是纳税人的事情,征收和交纳的过程作为一个程序在征管法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定。从整个立法的内容来看,都是征纳双方利益关系一种平衡是征纳双方具体内容的体现。

(二)处理好执法与服务关系,摆正征纳关系位置。依法治税是国税工作的灵魂,它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各个层面和所有环节。我们常说,“公正的执法是最好的服务”,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即一是税收执法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形式,而良好的税收服务必须通过公正、公平、文明、高效的税收执法来实现。严格、规范、文明的税收执法,能够创造公平、公正的税收法治环境,能够有力地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的税收服务。二就税收工作发展而言,离开法制的发展,只能是一种暂时的、失序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可能是全面的,因此也没有可持续性。离开法制的发展,不可能最终为社会提供强大的有保障的公共服务,国家、人民和社会的、利益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维护。优质的纳税服务却无庸置疑地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改善税收法治环境,促进执法质量的提高,从而最终有利地促进依法治税的发展进程。国税工作必须坚持把税收服务理念贯穿到税收执法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切实将执法为民、聚财为国落到实处。将国税执法、税务管理、税收服务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促进良性互动的征纳关系的建立,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公正的执法、科学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三者本身就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将三者割裂开来是不科学的,只有将执法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公共服务,并运用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加以规范,我们的国税工作才会获得真正的发展动力,也才会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三)全方位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征纳关系和谐。一是以真情实感尊重纳税人,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树立“税收的征收管理应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 为纳税人服务”的价值观, 坚持“科技加管理、法治加服务”的征收模式,“在尊重纳税人权益中依法行政”。为纳税人服务,不仅是一项制度工程,更是一项感情工程。我们对纳税人在情感上要尊重、理解和体谅,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把纳税人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维护好,把纳税人需要化解的矛盾化解好,需要解决的困难解决好。落实纳税人权益保障制度,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是税务机关优化纳税服务的重要内容。几年来,全国税务机关积极开展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等工作,及时受理、调查、处理纳税人投诉和群众举报,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二是为纳税人提供税法宣传咨询服务。1992年以来,税务系统每年4月开展全国税收宣传月活动,在全社会普及税法知识。温家宝总理为税收宣传月批示指出:要通过开展税收宣传月活动,进一步增强公民纳税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诚信纳税的良好风气。税务机关要坚持税收宣传常态化,多角度、多渠道开展有关纳税人所关心的税收热点、重点、难点宣传,多听取和采纳纳税人意见和建议。三是最大限度地为纳税人提供办税方便。本着方便纳税人的原则,充分发挥现有服务场所的作用,并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电子服务场所,合理简化办税环节,减轻纳税人负担。为纳税人办税提供方便、降低成本。四是不折不扣地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五是积极为弱势群体纳税人提供法律援助。

(四)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缓和化解征纳矛盾。在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处理纳税人的利益表达,将是对税务机关的一个挑战。而形成群众利益的制度化表达渠道,形成解决利益冲突的制度化机制,无疑是和谐社会下税收管理的一个努力方向。

一是畅通纳税人参与税收管理的渠道。让纳税人参与税收管理,监督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行为。要采取定期召开座谈会、聘请监督员、设立意见箱和公开举报电话等方式,进一步畅通纳税人反映问题和意见的渠道。

二是建立纳税人参与税收管理的组织。目前,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多样的经营组织和经营方式并存,税收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较之以前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要达到精细化管理,不仅要靠提高税务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素质,而且还应该借助社会的力量综合治税。

三是积极实施查前“人性化”约谈。税务部门应引进人本管理理念,充分发挥纳税评估的作用,及时掌握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在发现疑点执行税务检查前,约请纳税人交换意见,以有效缓解征纳矛盾。约谈通知书用语要委婉,充满了善意的提醒。税务机关帮助纳税人自我检查,对自查中有疑点的企业,实行税务约谈,就是请当事人到税务机关面谈,提醒纳税人核实自身情况,解释说明税务机关提出的涉税疑问,给纳税人一个自我纠错的机会,体现对纳税人的信任与尊重。真正使“约谈”让纳税人感受到人性化执法的魅力”。

四是建立税收政策提醒和培训制度。税务机关应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组织企业财务人员或办税人员进行税收政策培训,尽量减少企业由于对相关税收政策不熟悉而带来不必要损失,减少征纳之间的无谓纠纷。

五是推行纳税信用管理制度。建立纳税人信用档案,将纳税信用等级公布于众,形成可以为全社会所共享的诚信纳税资信信息。另外,税务机关应当建立失信纳税人公告制度,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工具曝光失信纳税人的“名单”,或者定期在办税大厅公布,供公众随时查询,接受全社会监督。

上一篇: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下一篇:关于小学生童话作文400字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