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礼仪教育为特色的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2024-06-20

幼儿园礼仪教育为特色的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通用2篇)

1.幼儿园礼仪教育为特色的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篇一

积极推动幼儿园课程的园本建设和发展——首届长三角幼儿教育发展论坛纪实

作者:

来源:早期教育2007年12月(2007-12-23)阅读数:459 网友评论:0 条

2007年9月22—24日,由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报刊社、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幼儿教育杂志社、早期教育编辑部、上海托幼编辑部承办的首届长三角幼儿教育发展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700余位幼教工作者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幼儿园课程的园本建设和发展”。开幕式上,由浙江大学幼儿教育发展中心友情出演的情景剧《教育,让生命灵动和绽放》彰显了幼儿园课程园本建设和发展的生机活力。围绕主题,本次论坛特邀国内(包括内地及香港、台湾地区)五位专家作了五场主题报告,并设立四个工作坊开展分主题研讨。与会代表围绕幼儿园课程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园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国际视野中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发展、上海市学前教育第二期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及其发展等议题展开了学术交流。

一、主题报告

(一)填补幼儿园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沟壑(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家雄)

朱家雄教授在论坛开幕式后作了题为“填补幼儿园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沟壑”的主题报告。朱教授反思了我国二十余年来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从课程编制的模式和课程实施的取向两方面分析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改革脱节的现象。例如,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园本课程”和“园本教研”等,或多或少借用了课程编制实践模式的一些基本思路。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能会对解决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起作用,但是其适用性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我国特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背景下更不可能普遍适用。课程实施也远非“应该怎样做,就要这样做”的事情,因为课程实施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朱教授认为,在改革过程中出现教育理念、教育决策与教育实践改革严重脱节的问题是必然的,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事实上,选择课程编制模式和课程实施取向的依据并非是孰优孰劣、孰是孰非,而是其适合性。权衡课程实施生态环境中各种影响课程实施的因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才是选择课程编制模式和课程实施取向的基本出发点。以这样的方式去思维和行动,才有可能缩短幼儿园课程的理念、决策与教育实践改革之间的距离。

(二)国际视野中的幼儿园课程园本建设和发展及台湾经验(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副教授林丽卿)

来自台湾的林丽卿副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全球教育背景下园本课程的兴起和发展。“园本课程”的概念源自“校本课程”。所谓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背景,通过中央、地方与学校三者权力责任的再分配,赋予学校教学人员权责,由学校教学人员结合校内外资源与人力,主动进行学校课程的计划、实施与评鉴。校本课程自20世纪60年代起逐渐兴盛,它的发展使学校得以彰显专业的教育者角色,承担在课程发展中应承担的任务与责任。林丽卿指出,校本课程强调合作与参与,如果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校本课程的理念就有可能流于形式,失去其真正的精神与意义。

林丽卿进而提出,园本课程目标的建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考虑中央的教育政策、学校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以及幼儿园本身对园本课程建设的愿景。而现今外来的课程模式、现成的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林丽卿指出了幼儿园构建园本课程过程中面临的几大问题:1.在构建园本课程时,无论是园长、教师、家长,或是教育专家、教育顾问、出版社,甚至学校董事会、股东,都不应该是完整课程的唯一决策者。2.幼儿园缺乏时间去做详细的计划、反思以及发展课程,缺乏足够的发展课程的智能和经验,缺乏经费支持。3.参与课程发展的人员不易形成共识。4.幼儿园若缺乏一种鼓励沟通、协作、讨论的文化氛围,园本课程建设将会非常困难。

(三)回归十年来香港幼稚园课程发展历程及案例分析(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李辉)

李辉博士是香港回归十年教育改革的亲历者,他从自身的经历和思考出发,为我们介绍了香港幼教课程改革的历程和经验。

1997年至2007年是香港幼教课程改革的黄金十年。在1997年至2003年,香港着力引进、移植外来的课程模式,如方案教学、高瞻课程和瑞吉欧教学法。这些外来的课程模式在推行不久之后即告失败。事实证明,西方的幼教课程模式并不适合香港的现实需要,香港幼教必须寻找自己本土的课程模式。因此,自2003年起,香港的幼教课程改革进入了自主创新阶段。2003年,故事综合活动教学法(SAIL)在香港诞生。这是首套“港产教学法”和本土化的幼教课程模式。故事综合活动教学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以故事为主要手段来促进幼儿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它与主题综合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利用有趣的故事作主干和线索,串连不同范畴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建构完整的、有意义的整合课程,以全面启发儿童的多元智能。理论和现实都证明,舶来的西方课程会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矛盾与冲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生搬硬套西方的课程模式注定是要失败的。

(四)幼儿园课程园本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理念及实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虞永平)

八十年前陈鹤琴和张宗麟在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的学前课程研究是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园本课程研究的起点。虞永平教授指出,课程建设应有园本意识,课程建设的园本化是一个合理的方向。我们不能因为园本课程建设的艰巨性和非普适性而否认园本课程存在的价值,否认课程园本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普遍性。园本化的本质是适宜性,这种适宜性意味着课程要适合幼儿园,适合教师,适合幼儿园所在区域的文化,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其中,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是最重要、最本质的要求。园本课程的起点是适宜性,而我们最终的追求不是“园本”,而是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虞教授在报告中分析道,当前幼儿园对“园本课程”存在以下误解:1.把园本课程等同于特色课程。2.认为园本课程建设是短期的任务。3.把构建园本课程当作赶时髦。4.认为建设园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5.把建设园本课程当作不受约束的随意行动。6.随意给“园本课程”起名字、贴标签。幼儿园在建设园本课程时也存在如下偏差:1.缺乏理论支持。2.误解理论及他人的经验。3.机械地贯彻理论。4.关注文本而不是关注过程。5.急于展示甚至推广自己的课程。虞教授进而指出,课程的园本建设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整体的课程建设,第二层次是局部的课程调整,第三层次是教学方法、策略的改进。幼儿园应在《纲要》的指导下,从自己的条件、基础、状况出发构建园本课程,切不可好高骛远。

虞教授认为,构建园本课程要从儿童出发、从社区出发、从教师出发、从课程文化出发。其中儿童是最核心的出发点。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儿童,关注儿童的想法,关注儿童的性别、气质、兴趣、学习方式、生活经验等要素对课程建设提出的特殊需求。

(五)世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主席、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华)

张华教授在主题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是要让幼儿走得更快,还是走得更远?许多经验表明,在知识、技能学习方面,中国的幼儿与其他国家相比是走得最快的。这不仅不是幼儿和整个民族的福祉,反而是个体和社会的悲剧,因为“走得更快”很可能以阻碍幼儿“走得更远”为代价。张教授为与会代表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外国小学生学习、游戏的照片,借此说明幼小衔接的本质不是使幼儿园“小学化”,而是让儿童拥有流畅、自然、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生活。学习是幼儿精神自由的自然体现,幼儿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家长和其他成人只能为幼儿提供学习的环境或条件。教育者的使命是保障幼儿意志的自由和探究、创造权利的实现。为此,教育者必须在幼儿园和社会中确立“幼儿的标准”,即确立幼儿这一独特人生阶段的内在价值标准,其中既包括“幼儿文化的标准”,也包括“幼儿个性的标准”。张教授最后在报告中指出,重建幼儿学习的有效方法是走向“探究学习”,这是发挥幼儿学习主体作用、保障幼儿精神自由、实现幼儿探究创造权利的根本途径。

二、研讨工作坊

分主题一:幼儿园课程的历史传承和发展

课程问题是幼儿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全国各地幼儿园都在不懈探索,努力创建符合自身需求,凸显自身特色的课程。江苏南京实验幼儿园探索出一套完整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体系,他们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顺应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客观规律,合理选择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科学组织教育过程,促进儿童的发展。许多幼儿园注重挖掘传统教育资源,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教育思想。浙江上虞鹤琴幼儿园秉承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念,发展了五指活动课程,提倡课程内容要源于幼儿的生活,课程目标要根植于幼儿的发展,“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由张雪门担任首任园长的浙江宁波第一幼儿园丰富和完善了张雪门的行为课程体系,进一步凸显了行为课程的最大特色,即“生活化”“行为化”“本土化”。上海宝山区山海幼儿园地处陶行知先生的第二故乡,他们秉承陶先生倡导的对儿童开展科学教育的理念,确立了以环保教育为切入点的科学教育办园特色。浙江慈溪实验幼儿园则注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他们认为,区域活动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与集体教学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丰富课程资源,浙江杭州大关苑实验幼儿园还深入挖掘节日教育资源的价值,进行一系列节日主题活动的研究。通过交流和研讨,大家认识到,“课程不是一种固定的框架,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流程”。幼儿园应权衡课程实施的生态环境,不断实践、反思,创建符合自身需要的课程。

分主题二:园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园本课程的建设与推进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热点,目前很多幼儿园都立足本园实际构建园本课程。浙江湖州实验幼儿园在汲取多年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促进了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历经50年,形成了独特的园所文化,仓U建了特色鲜明的情感课程。它以终身教育观、情感理论等为理论依据,旨在培养健康活泼、自主自信、乐于探究、合作创造的适应21世纪生活的儿童。浙江杭州新华实验幼托园从2001年开始探索托幼一体化课程,以情绪健康和身体健康为重,确立“开心、开口、开步、开窍”的婴幼儿发展目标。江苏南京太平巷幼儿园和上海崇明县西门第二幼儿园在园本课程建设道路上分别摸索出适合各自幼儿园的田野课程和绿色教育。田野课程具有理念包容、目标整合、内容开放、形式多样、资源丰富、过程动态、评价多元的特点;绿色教育则与环境创设密不可分。它们都从生态角度出发,强调以幼儿的生活为中心,培养幼儿初步的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幼儿关注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上海黄浦区荷花池幼儿园创建了以艺术教育为主的园本课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收获了音乐、语言、美术“三朵金花”齐开放的艺术教育成果后,他们又提出了“整合与自主”的艺术教育思想与操作方式。围绕园本课程管理,浙江大学幼教中心周熔老师指出,课程的园本化是在追寻一种新的对学习的含义和价值的理解,重构教师与幼儿在交往情境中的意义和关系,寻找最适宜的园本管理。总之,园本课程的建设是一个持续、动态、逐步完善的过程,各幼儿园需要在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园的课程。

分主题三:国际视野中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发展

来自长三角各省市的六位园长就全球一体化趋势中如何以国际视野审视、吸收、借鉴他国的优秀文化,并结合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来建设和发展幼儿园的课程介绍了他们的思考和实践探索。浙江省级机关北山幼儿园通过多年的探索,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吸取了方案教学“以儿童为本”的精髓,在开放性主题活动中引导幼儿深入探究。浙江上虞爱弥儿幼儿园位于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的家乡,他们不仅认真研究、秉承陈鹤琴“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的理念,还认真解读和吸收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自然教育课程”的实践和探索。上海静安区威海路幼儿园介绍了他们在实践蒙台梭利课程园本化过程中的思考。他们提出,应特别注意处理好蒙氏课程与上海二期课程及本园特色之间的关系,使蒙氏课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相结合。江苏南京第一幼儿园从国际视野下“培养目标的定位——现代人与世界人”“课程研究的取向——本土化与国际化”“课程文化的选择——一元化与多元化”“课程交流的方式——走出去与引进来”四方面介绍了他们建设和发展幼儿园课程的经验,开拓了与会教师的思路。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李辉博士、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幼儿教育系林丽卿副教授主持并积极参与了代表们的交流。李辉博土说,吸收、借鉴他国的幼儿教育思想和课程模式必须与中国的国情、地方的地情和幼儿园的园情结合起来,不应盲目跟随。他认为,如果只是照搬国外的某种课程模式,那不叫借鉴,更不是创新。

分主题四:上海市学前教育第二期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及其发展

上海市学前教育第二期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研讨吸引了许多代表的参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周洪飞老师首先就“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形成”作了专题报告。她指出,教师在整体把握幼儿在园活动时间与内容方面及课程整体安排上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幼儿园课程编制的意义,增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研发能力和课程实施的质量。之后,周洪飞老师就幼儿园如何设计科学而有特色的课程方案提出了若干基本要点。接着,上海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王海蕾、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龚敏、南汇区宣桥镇中心幼儿园夏美红分别从实践层面作了“课程的园本建设与发展”“关注日常教育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关注平衡:课程变革的边界”等专题发言。

工作坊是载体,研讨是手段,研讨工作坊还给与会代表和专家提供了充分的互动时间。与会代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什么是弹性的作息制度”“‘低结构’活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什么活动适合分组教学”,等等,专家们积极回应,气氛非常活跃,充分体现了会议的学术性质。

本次论坛还组织与会代表赴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浙江省级机关北山幼儿园、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杭州新华实验幼托园及浙江省军区机关汪庄幼儿园观摩教学活动。与会代表就展示的教学活动与点评、互动专家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为期三天的论坛为与会代表搭建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与会者不仅加深了对幼儿园课程园本建设和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而且就各自构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经验进行了充分的交流。首届长三角幼儿教育发展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经三家承办单位协商,第二届长三角幼儿教育发展论坛将在上海举行,让我们共同期待!

2.幼儿园礼仪教育为特色的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篇二

一、问题的提出:

《规程》规定:“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不得少于二小时”,新《纲要》指出:“开展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的、大自然的活动,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户外活动在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虽然游戏材料比原来充足了,但符合幼儿体能发展要求的玩具还不够。教师在活动中缺乏培养幼儿交往和合作能力的意识。对幼儿运动技巧的指导性不强。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晨间户外区域游戏”作为园本教研的内容,力求通过教师们的学习、实践和探究,充分发挥晨间活动的作用,提高幼儿体能锻炼的实效,促进教师科学组织晨间活动的总体水平。

二、教研目标:

优化幼儿园晨间户外锻炼活动,使得目标、内容、形式、指导、评价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化,消除户外锻炼机械重复练习的学习模式,以游戏化学习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幼儿园课程实施游戏化的进程,充分发挥户外活动的整体功能,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三、教研内容

(一)晨间户外活动游戏内容 内容选择要注重其趣味性,趣味性的游戏内容可以充分运用传统游戏、民间游戏、自选游戏、自编游戏等。

1、传统游戏:巧用旧游戏,给传统游戏注入新的活力。

2、民间游戏:丢手绢、跳绳、扔沙包等,只需要简单的材料就可进行,不受人数的限制,同时让幼儿拥有活动的选择权。

3、自编游戏:教师根据现有的活动器材,充分利用各种器材的特点设计游戏情节,对器材进行一物多玩设计,让幼儿在愉快的玩乐体验中享受成长。

(二)晨间户外活动游戏的组织形式 把单调乏味的机械练习变成有趣的模仿活动或有情节的游戏活动,探索情景性、自选性等游戏的开展。使幼儿轻松、愉快地参与活动,增强体质。

1、情景性游戏:设置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故事情景性的场景。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

2、自选性游戏: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自己选择喜爱的活动器材进行自由玩,教师随时关注并与幼儿共同捕捉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游戏。

(三)晨间户外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活动中教师往往袖手旁观或放羊式让幼儿自由玩器材。活动如果单纯追求游戏而缺乏指导策略,也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预设了以下四种指导策略的研究:

1、启发式指导:幼儿在活动中有不会使用的器材,教师点拨启发个别指导。

2、参与式指导:教师以游戏中的角色参与融入幼儿的活动中,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及时指导。

3、示范式指导:在游戏活动之前,幼儿对基本的动作技能缺乏正确的掌握,这时需要教师示范动作或让幼儿指导幼儿。

4、发现式指导:教师在活动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幼儿的学习困难给予帮助指导。

(四)晨间户外活动科学化的评价

科学评价有利于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心中有目标,只有通过多元多形式的评价才能更好促进活动游戏化的进程。

1、过程性评价:每一次活动中及时进行现场点评,或当天的户外活动结束后教师及时进行晨间谈话小结评价。

2、主题性评价:通过亲子趣味运动会,在趣味性的运动会上开展多种运动项目,或组织同年级段的趣味体育活动游戏,在主题性的活动中围绕幼儿的各方面表现评估动作的发展状况。

3、阶段性评价:根据幼儿的各自身体发展水平,主要针对走、跑、跳、平衡、攀爬等发展目标,在平衡性,柔韧性、灵敏性、协调能力等阶段性通过达标测查活动来评价。

四、预设教研过程:

1、在仔细研究儿童主体因素和环境因素提供的可能性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方法:(1)行动研究法;(2)观察研究法;(3)案例研究

2、了解到幼儿园晨间户外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其中活动范围小,活动内容单一等情况设计了一些解决的方案。

3、我们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些游戏,把晨间户外活动寓于有情节、有角色、有竞赛的游戏之中,使之新颖生动,增强孩子对游戏的兴趣。

4、通过家长调查表了解家长们对活动的意见,反馈对于孩子们晨活动的开展效果,得到家长就孩子的晨间户外活动的支持,并且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

五、研究成效

上一篇:燕子小学生禁毒誓词下一篇:2011级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