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调研报告--农村生态环境(6篇)
1.中特调研报告--农村生态环境 篇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后作业
作业
1中国环境问题及应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目前,中国每年能源消耗量占全球19.5%,石油消费量一半多依靠进口,煤炭消费量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总和,高能耗产生了仅占世界
8.6%的GDP,却留下许多受污染的城市、全世界1/3的垃圾和频繁发生的环境事件。
我们必须从对子孙后代生存发展负责的高度,唤起对保护资源环境的高度自觉和警醒;中国决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老路,而要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环境保护要求把环境承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促使经济行为主体努力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尽量利用循环再生资源,激励其通过发展绿色产业获得新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制约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不会阻碍经济发展。同时,环境保护的要求改变了市场准入条件,使那些落后的技术和产业被淘汰出局,从而使先进生产力得到更大的发展机会。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我们不可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来解决环境问题。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这就要
求中国努力做到在发展中保护。
发展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祉,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民生问题,绝不能为了发展而宽容污染。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加强环境保护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是转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可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推进在保护中发展。
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但是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禀赋差、生态环境脆弱,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随着环保实践的不断深入,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不仅成为环保系统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而且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成为全社会共同推进环保工作的旗帜。
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大难题,两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当前,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结构调整、创新发展的时期,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将是国际社会长期面对的重大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大势所趋。绿色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以绿色经济、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和科技变革正在孕育繁衍。
中国将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鼓
励使用绿色产品,推行绿色采购,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目前,中国正在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这个规划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坚强决心: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一定要走出一条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作业2
中日关系的未来
——真正和解
中日关系从去年以来持续恶化,有识之士对此忧心忡忡,提出不少建议,包括签订海上条约或新的法律文件来实现关系再次正常化。然而,包括中日关系在内的东北亚国际关系问题,最终症结还在于历史问题上的真正和解,仅仅依靠法律方式不能实现。通过法律无法实现和解的历史问题
和解与法律解决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双方对过去达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面向未来构筑新关系,更多指的是双方相互的接受。战后在美国主导下,日本与东南亚国家通过较小数额的战争赔偿,从法律上解决了历史问题,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日之间则是通过中国主动放弃战争赔偿,谈判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与亚洲已经从法律上解决了历史问题。
战后,日本在接受《波茨坦宣言》,接受东京审判结果基础上回归国际社会,实现了同亚洲国家关系正常化,但这都是外力主导下进行的“被动的历史总结”。而对历史问题,日本一直没展现出“主动总结历史”的勇气。现在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很多根源于此。有人可能会认为,战后日本决心成为和平国家,反战和绝对和平主义的思潮不正是总结历史的结果吗?需要指出的是,这只不过是对过去的简单否定而非真正的总结。日本政府应当主导总结日本从开战到战败过程的原因。正因为一直没有做这项工作,现在才会出现对宪法不满意,对胜者强加的东京审判感到不公平的情绪。历史问题上的“经济账”和“道义账”
对于中国来说,在历史问题上算经济账,很多时候并非明智的战略选择,因为这里存在一个更为重要的“道义账”问题。如果过度强调所有问题已在法律框架内解决,就会在国际社会造成逃避道义责任的印象,在道义上失分。
对日本来说,明智的做法应当是向国际社会表明,日本与亚洲国家已经在法律上解决了历史问题,但为了真正的地区和解,日本愿意通过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告别过去面向未来。
作为侵略战争受害者,中国无疑在道义上有制高点,但要实现东北亚的真正和解,需要弱化受害者心态,在批评日本行为的同时也要对日本为和解作出的努力予以积极回应。
2.中特调研报告--农村生态环境 篇二
1 农村体育生态的基本理论
1.1 农村体育生态的内涵
体育生态理论是运用生态学理论对体育现象进行评说,对体育规律进行归纳,进而指导体育实践的理论。体育生态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中体育与环境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体育生态系统是从人类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体育,其结构主要由体育主体和与之相关的体育环境两部分组成。人类生态环境中的人或群体从事体育活动,就成为体育主体,而人类生态环境具体化为体育环境,体育环境造就一定的体育主体,从而形成体育生态系统,体育主体的各部分以不同的功能构成体育生态圈。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自我调节以及各生态因素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从而使系统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产生体育效益。
农村体育生态系统是相对于城市体育生态系统提出的一个相对应概念,是体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指在农村区域内体育与环境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其因素也是由体育主体和与之相关的体育环境两部分组成。适当地对农村体育进行优化,体育人口在变化,组织在完善,体育手段在发展等,都会使体育生态系统在不断更新,朝着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达到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1.2 农村体育生态分析
根据生态系统的内涵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农村体育主体要素包括体育人口、体育专业人员、体育赞助商和行政管理人员。体育主体是体育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系统,具有生产、消费和分解功能,能量流动功能,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自我调节功能。体育环境要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们是相对于体育存在的、对体育具有较大影响并与体育发展相互作用的物质实体或社会、文化因素。如体育天然环境和体育人工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环境等。体育的发展受一定环境的影响,又依赖于一定的环境发展。在生态平衡状态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相近,当系统内部某一系统因子发生变化,就引起系统的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恢复平衡并进入新的平衡状态。通过对体育系统各因子的优化和改善即体育生态化过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发挥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体育效益。正是这种平衡到不平衡到新的平衡的循环过程,推动了体育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育”的目标。
2 农村体育生态发展现状分析
2.1 农村体育生态主体现状
2.1.1 农村体育人口堪忧
体育人口指不以体育为职业,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关注体育、观赏体育的人们[1]。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逐渐被打破,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的政策放宽,使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土地上被解放出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其结果导致了留在农村土地上的大都是老人和儿童。农村参与体育活动主要应该是青年农民,然而,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很多年富力强、有文化、有知识的新型农民大量外流,农村人口呈现出“老少多、青壮年少”的人群分布特点,从而导致了原农村体育人口的流失,农村体育再发展出现了新的障碍。
2.1.2 农村体育专业人才匮乏
从农村实际情况看,体育专业人才主要包括农村体育裁判员、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体育人才的缺乏是农村体育无法形成系统化发展的限制因子。主要表现在:社会体育指导员还远不能满足于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的需要,而且大部分在城市,农村体育社会指导员的缺乏相当严重;农村中小学专业体育教师配备不足,大部分农村地区小学都还没配备专职的体育教师,有些学校的体育教师由担任其他学科的老师同时兼任;农村体育裁判员更是少见。经过调查了解到,在农村组织文体竞赛,大多是群众自发组织,因为没有专业的体育人才及编排、裁判、组织人才的匮乏,导致农民对组织、判罚等的公平性产生质疑,影响了农民参与体育的情绪,而缺乏体育指导使农民在体育外徘徊,严重阻碍了农村体育主体的优化。
2.1.3 基层体育组织功能弱化
基层体育部门是提供体育社会服务管理者,体育组织是开展农村体育工作的保障,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是新时期加快发展农村体育的重要环节。然而农村基层体育行政服务功能在不断弱化,负责农村体育工作管理者也大多属于兼职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乡镇则没有专门负责农村体育的管理人员,由于农村乡镇领导对农村体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乡镇财力和体育事业经费投入有限,管理人员缺乏等,使农村健身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农村体育“沙漠化”严重。同时,基层体育管理人员尚未切实转换服务理念,未能正确定位其职能和根本宗旨,“生态建设”意识淡薄,思想上过分重视上级政策倾斜而忽视体育生态在农村的发展,实践中不能主导当地农村体育生态建设。
2.2农村体育环境现状
2.2.1 农村体育自然环境
体育自然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农村体育天然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生活污染加剧,生态退化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止,水自然资源、大气污染以及地形、地貌严重遭到破坏,作为体育的一种载体,天然环境的破坏,将影响农村体育的发展。
体育人工环境,指体育场馆设施等。近几年来,我国对体育设施的投入是十分重视的,2006年国家安排资金9500万元,在内地8个省市选择25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进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使农村体育锻炼场地器材发展迅速。但农村人口众多,居地分散,体育器材、场地还远不能满足于农民的需要,体育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2.2.2 农村体育政治环境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十分重视。通过颁布各种法律、法规文件,强调了要尽快改变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薄弱状况。1995年出台了《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两个重要法律、法规文件,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几点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相继出台,表明了党中央对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视,“农村体育年”、“体育三下乡活动”更是体现了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新农村建设将给农村体育发展增添活力,尤其是《农民健身工程》的提出,对新农村体育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农村城市化发展滞后及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失衡瓶颈,给政策方针在农村地区的贯彻带来了困难。
2.2.3 农村体育经济环境
建国初,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通过一系列制度化措施构建了城乡隔离的“二元结构”。中国农村的发展一直依附于城市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制度化措施还构建了城乡技术结构、分配结构、价格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城乡经济不合理的现状。而且,我国农村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都较低,农业的投入产出比低,积累效益差,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滞后,产业化步伐缓慢,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农民增产难增收,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用于体育的投入是很微薄的,落后的农村经济影响了体育的发展。
2.2.4 农村体育文化教育环境
随着我国政府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以及教育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得到重视,我国农村体育文化教育迎来了有利机遇。但整体而言,农村文化教育还相对落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适应,表现在体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场地和器材设置、缺少专职体育教师等几个方面。首先,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长期存在重经济轻文化,文化事业占财政支出偏低,文化投入偏重城市,城乡差距加大,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体育场地和器材设备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文化现象,但目前体育场地和器材设备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是体育师资匮乏,缺少专职的体育教师,从学校的校长到任教的教师以及家长都普遍存在对体育教育认识的缺乏,学校体育的地位被逐渐弱化,甚至变得可有可无;再次是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农村体育文化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农村学校都没有配置电视,学生了解体育知识主要通过体育课时老师的讲解和传授以及体育教材的介绍,体育健身宣传难度大。
3 农村体育生态的培育与优化
3.1 增强农民体育意识,提高农民体育能力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健身意识的普遍增强是小康农村体育的基本要求,农民体育意识淡薄是制约农民参与体育的首要因素。因此,树立农民的体育意识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核心要素。首先,要建立与小康农村相适应的健身科技体育宣传体系。要面向全体乡镇农村农民,大力开展全民健身、科学健身的宣传工作,全面宣传全民健身的意义、方针、政策,宣传健身方法,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其次,要重视多渠道体育宣传。要加强与电视、广告、报纸等的联系,扩大宣传空间,提高宣传质量,同时要发挥好体育自身的宣传作用,如经常组织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再次,要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宣传指导作用,经常对农民进行体育技术指导,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能力。
3.2 培养农村体育专业人才,规范农村体育组织管理
体育骨干可以动员、组织群众参与和开展体育活动,宣传体育科学知识、传授体育技能、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引导群众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首先,应强化基层管理行为,完善和建立基层乡镇及行政村的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并通过这一专门机构的指导,加强体育骨干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体育人才在发展农村体育中的作用其次乡镇文体工作站应当有专职体育工作人员或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编制,保证村级、村落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正常开展;再次,要加强农村体育骨干的培养,把农民组织起来,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是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的有效手段;最后,县级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体育骨干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体育骨干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其作用。
3.3 完善农村体育组织体系,提高体育服务功能
农村体育单一的管理模式阻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抑制了基层体育工作者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体育管理的积极性。要提高农村体育的服务功能,应当要完善目前农村单一的管理体制。首先,淡化体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农村社会组织和个人的优势,吸纳他们参与到农村体育管理工作中来,形成农村体育管理网络,完善的农村体育组织服务体系是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的保障;其次,要建立健全农村体育组织,扩大其覆盖面,完善其运行机制,建立以乡镇政府为主导,以农村体育协会为核心,以群体单项体育协会为基础,以农村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为骨干,农村广大成员为主体的体育组织体系;再次,以运动健身项目为主线,以农村学校、乡镇为重点,村落为基础,形成覆盖面广、项目多、网络化的农村体育组织体系。
3.4 构建农村体育多元投入体制,促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体育经费短缺是制约农村体育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农村体育投入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农村体育的发展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应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多方面、多层次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加大社会办体育的力度,通过国家财政投入、省级财政补贴、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社会融资、市场运作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多渠道地增加对农村体育的投入;二是加大财政资金用于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明确资金渠道、用途和部门责任;三是运用经济手段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向农村体育事业投入,使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体育事业产业化,采用市场运作模式鼓励和促进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等。
3.5 树立农村体育生态意识,加强农村体育生态规划
由于农村体育发展中存在生态失衡问题,面临着体育与环境因素的协同和协调问题,因而体育也应该要进行生态规划,以生态观念来确定合理的目标协调体育与人类其他活动及与自然的关系。体育生态规划内容包括主体和环境两方面,其目标是实现体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体育人口发展规划、群众体育发展规划、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体育设施发展规划等。通过制定生态规划,帮助人们根据生态学理论认识生态系统的现状和矛盾,主动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使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城乡在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发展的不平衡,使农村体育发展的水平极低,体育生态严重受破坏,给农村体育生态化的研究带来极大的困难,发展农村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还很长。但从发展的眼光看,农村有其独特的生态体育发展优势和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城市体育生态的不断优化和发展,在经验和技术上为农村体育生态发展提供了可鉴之资。只要切实在宏观上进一步优化体育生态系统结构和健全完善管理体系,微观上合理构架多层次物能流良性循环体系和实现体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把生态体育作为农村体育发展的重点,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会实现。
摘要:运用体育生态理论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区域农村体育生态因素进行描述,认为对农村体育主体和体育环境的优化是实现区域农村体育生态化的基础;是构建生态体育和实现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体育,生态理论,体育生态,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向东,周青.人类未来的希望——蓝色生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8
[2]游海燕,肖进勇.体育生态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
[3]杨小波.农村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
[4]谢雪峰.体育生态研究的哲学前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1585-1586
3.《毛中特》实践调研 题目及要求 篇三
一、参考以下题目,从中选一题
1、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调查
2、村民自治状况调查
3、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
4、“公司+农户”模式下的公司与农户关系调查
5、大学生村官实践现状调查
6、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状况调查
7、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调查
8、农村新合作医疗制运行现状调查基
9、重庆统筹城乡发展调查
10、重庆新城镇化调查
11、基层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调查
12、农村义务教育制实行情况调查
13、农民工状况调查
14、城市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状况调查
15、重庆国有企业一线职工工资增长情况调查
16、重庆国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情况调查
17、重庆民营企业的管理与文化调查
18、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
19、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调查
20、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调查
21、学校周边微小企业的税负调查
22、城市居民收入增长情况调查
23、重庆街头小商贩生存状况调查
24、参观红色景点(如红岩村、白宫馆、渣滓洞)、传承民族精神的观后感
二、如果学生自拟题目,题目内容须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
三、基本要求
1、调查报告要有调查时间、地点、对象、方式的介绍。格式如下:
题目
作者学号专业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式: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材料分析法等
正文
2、调查报告、观后感里最好附有作者实地作业的照片。
3、如采用问卷法应附有调查问卷
4、调查报告、观后感字数不少于2000,以A4纸打印。
5、建议1人1份作业。如有多人合作完成作业情况,则在内容、字数上相应增加要求,并将按照作者排序递减评分。
6、作业应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如发现网上抄袭、相互抄袭情况,将被评为0分。
4.中特调研报告--农村生态环境 篇四
一、调查主题: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现状和建议
二、前言:
1、工作任务:了解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现状
2、调查人员:
3、主要成果:在西安外事学院校园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
问卷200份,收回190份,收回率95%。
三、概要
1、调查目的:为了全面了解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情况
2、调查对象:当天在校园活动的校友
3、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随机问卷调查
4、时间:2012年06月09日
5、调查地点:西安外事学院南北校区校园内
四、正文:
1、校园文化简介: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融合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
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处不在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是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也是充满创造力的;是受着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也是苦乐兼备的。人生与社会、理想与追求、情与爱,都会在校园文化中表现出来。扰人心怀,催人思索,引人前行或诱人堕落。
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
2、调查结果统计:
(1)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性别
男生占总人数的32%,女生占总人数的63%(由于调查仅限于西安外事学院校园内);(2)调查对象所就读的年级
本科一年级(约占21%)、二年级(约占25%)、三年级(约占10%)专科一年级(约占%19)、二年级(约占15%)、其他(约占5%)(现在在校的学生大多为本科一、二、三年级和专科一、二年级,其他年级的学生已经离校实习);(3)调查对象每月的生活费
400—600元(约占15%)、600—800元(约占22%)、800—1200元(约占33%)、1200—1400元(约占14%)、1400元以上(约占11%);
(4)调查对象每月的主要消费
一日三餐(约占20%)、零食、饮料(约占32%)、学习(约占13%)、服装首饰(约占44%)、交友(约占32%)、上网(约占27%)、其他(约占28%)(5)调查对象对大学学习的感觉
非常轻松(约占18%)、轻松(约占16%)、一般(约占22%)、辛苦(约占28%)、非常辛苦(约占11%)(6)调查对象在空闲时间的休闲活动
看书(约占8%)、社团活动(约占13%)、玩网络游戏(约占24%)、做兼职(约占19%)、外出游玩(约占23%)、其他(约占8%)、(7)调查对象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
报刊杂志(约占17%)、广播(约占38%)、电视(约占3%)、手机(约占89%)、网络(约占73%)、与朋友聊天(约占31%)、其他(约占19%)、(8)调查对象在各项活动中的优先选择
自己宿舍(约占16%)、所在班级(约占21%)、党团组织(约占33%)、社会团体(约占29%)、朋友自发(约占74%)、学生社团(约占26%)(9)调查对象心目中社团的作用
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约占51%)、宣传教育(约占29%)、培养学生的能力(约占36%)、增进不同院系同学之间的交流(约占72%)、(10)调查对象最喜欢的社团类型
理论实践类(约占7%)、学术钻研类(约占13%)、体育类(约占19%)、文艺类(约占23%)、志愿者类(约占29%)、其他(约占14%)
(11)调查对象寝室内谈论最多的话题
学习(约占18%)、购物(约占43%)、网络游戏(约占37%)、异性朋友(约占62%)、明星(约占29%)、就业(约占52%)、体育活动(约占12%)、人际交往(约占62%)(12)调查对象认为学校举办的最能影响自己的活动
竞技性活动(约占26%)、参与性活动(约占17%)、公益性活动(约占34%)、学术创新性活动(约占67%)、自主性活动(约占29%)、职业招聘性活动(约占73%)
五、结论
1、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现状
校园文化依托并通过学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的职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但是,在操作校园文化建设时,人们又往往忽视了校园文化的价值意义,总是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使校
园文化偏离其价值意义。目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两难全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有的学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具体地说,各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离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教育的功利色彩较浓,无视学生主体发展的应试教育仍很有市场,初中变相分快慢班的做法屡禁不绝,艺术教育、劳技教育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显得相当薄弱,这些无不昭示着观念文化的滞后。
(2)、思维狭窄 缺乏现代教育意识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遗产,理当发扬光大。但也无需讳言,传统文化中的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有碍于现代意识确立的那部分内容也往往被我们所继承,而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古人对教师地位作用的界定,常被学校用来开展尊师教育,“天地君亲师”的至高地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拥有先天的权威,不利于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韩愈关于教师作用的界定,突出了教师在知识传承方面的作用,而无助于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传统的学习观强调勤与苦,那种悬梁刺股式的刻苦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诚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少学校把勤奋刻苦作为校训,告诫学生:勤奋再勤奋,刻苦再刻苦,掠夺式的智力开发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得以持续并使之具备了合理性。
教育要面向未来,首先要具有现代意识,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就要着力体现时代精神,扬弃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传统文化,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构建校园新文化体系,用全新的文化培育一代新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3)、过于封闭 社会衔接性不强
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总是按照传统的思维,尽最大可能构筑起封闭的校园文化体系,以抵御社会文化中的消极的有害的东西渗入,使青少年能在一个相对洁静的安全的学校环境中茁壮成长。校园文化的这种自我封闭状态,显然不符合开放性的现代教育要求,长久的封闭只能培养出社会适应不良的温室花朵,封闭的校园文化与博大丰富多元多彩的社会文化相比尽管具有相对的高雅性,但其单薄刻板的一面也不容忽视,师生接触的文化越是单
一、刻板、枯燥就越缺乏抵御诱惑的能力,学校只有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环境,构建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校内外的互动,使学生经受各种锻炼,增强
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选择、批判、抵制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才有可能使学生免受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毒害,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建议
现在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以网络游戏为主,我建议学校应当开展多的激发学生兴趣的业余活动。学生会应由学生自己主导,自己行使权利,不依附于校团委,能独立的完成校园活动。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实施:(1)深入开展校风建设
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
(2)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要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学科构成合理的专家学者队伍,逐步建立起内容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体系。通过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3)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4)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
(5)重视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制,加强高等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及时处理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要在各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在各地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下,积极配合公安、司法、文化、工商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维护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生活秩序。
旅游管理xx班调查小组
2012年06月09日
附件1
大学校园文化生活调查问卷
(1)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性别 A、男 B、女
(2)调查对象所就读的年级
A、本科一年级 B、本科二年级 C、本科三年级 D、专科一年级 E、专科二年级 F、其他(3)调查对象每月的生活费
A、400—600元 B、600—800元 C、800—1200元 D、1200—1400元、E、1400元以上
(4)调查对象每月生活费的主要消费(可多选)
A、一日三餐 B、零食、饮料 C、学习D、服装首饰 E、交友 F、上网 G、其他(5)调查对象对大学学习的感觉
A、非常轻松 B、轻松 C、一般 D、辛苦 E、非常辛苦(6)调查对象在空闲时间的休闲活动
A、看书 B、社团活动 C、玩网络游戏 D、做兼职 E、外出游玩 F、其他
(7)调查对象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可多选)
A、报刊杂志 B、广播 C、电视 D、手机 E、网络 F、与朋友聊天 G、其他
(8)调查对象在各项活动中的优先选择
A、自己宿舍 B、所在班级 C、党团组织 D、社会团体 E、朋友自发 F、学生社团
(9)调查对象心目中社团的作用(可多选)
A、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B、宣传教育 C、培养学生的能力 D、增进不同院系同学之间的交流(10)调查对象最喜欢的社团类型
A、理论实践类 B、学术钻研类 C、体育类 D、文艺类 E、志愿者类 G、其他
(11)调查对象寝室内谈论最多的话题(可多选)
A、学习B、购物 C、网络游戏 D、异性朋友 E、明星 F、就业 G、体育活动 I、人际交往
5.中特调研报告--农村生态环境 篇五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 3 篇
【篇一】
2020 年以来,xx 镇以创建省级卫生乡镇为契机,按照“锦绣 xx、美丽花园”的总体发展要求,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高质量继续加大对人居环境整治的推动力度,切实把此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做到治标与治本相结合、集中清理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专业队伍与发动群众相结合,思想上 xx、安排上同时、行动上同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现将上半年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针对组织保障和政策宣传存在的问题,强化学习,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
1.以组织保障为基础,强势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我镇结合实际,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为常务副组长,以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驻村干部、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由三位班子分管,制订下发了《xx 镇农村
人居环境整治的实施方案》《xx 镇改水改厕工作实施办法》《xx 镇拆违拆临奖惩办法》等。
2.以宣传为引导,迅速掀起全民参与整治的浓厚氛围。
一是做镇村干部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到陈坊实地观摩、召开动员会议、示范村水南、艾家实时带动,镇村干部形成环境整治共识,各村都积极行动。二是召开各村乡贤、五老、在外创业人员整治座谈会,通过座谈会,起到了小会撬动镇村环境大整治的效应,让他们认识到乡村振兴首要是环境整治。三是分片召开群众大会。环境整治需要全民参与,大整治化解为群众各家“门前三包”,村民自行做好房前屋后垃圾清理和破危房屋、废弃畜禽圈舍、旱厕拆除及秸秆的清理,二、针对基础保障和实施举措存在的问题,夯实基层建设,做到真刀实枪加油干。
1.环境整治在提升工作。一是全面推行以党政主要领导履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责任为目的的“林长制”,建立覆盖到村级“林长制”组织体系。二是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构建镇村河长组织体系。三是大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化运作,严格落实“421”管护模式,制定各村环境卫生管理机制,配备配强保洁队伍,聘请保洁员 61 名(含竹桥旅游区的 4 个)1 名垃圾清运司机和一名现场管理员,配备不锈钢板车 61 辆,勾臂式垃圾箱 70 个,实行保洁区域网格化管理。镇、村以及公司三家联动,同步推进,半年来多次开展“非正
规垃圾堆放点专项整治”“集镇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墙面广告专项整治”“双陈河周边畜禽养殖专项整治”“水库退养水质还原”等各类专项整治,对问题突出的重点部位,反复整治。
2.改水改厕再普及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厕所革命”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镇自 2018 年开展“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以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厕所革命”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一项重要工程来实施。2019 年我镇共改厕 122 户,其中贫困户 55 户,普通农户 67 户。2020 年初我镇再次对全镇农户使用厕所情况进行摸排,摸排出使用旱厕和无厕的农户共 474 户,1—5 月份改厕 54 户,6 月份改厕 303 户,7 月份改厕 70 户,截止 7 月底我镇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达到 90.08%,目前还有 47 户农户未完成改厕任务。这些未完成改厕任务的农户争取在今年 9 月底完成。
3.拆临拆违力度再加大工作。一方面以申报 2020 年新农村建设点的竹桥 xx 村、xx 村和 xxxx 村为示范点,对村内猪栏、牛栏、厨房、杂房及废旧闲置房进行拆除;另一方面在对新新农村建设点拆违拆临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对过往新农村建设点进行巩固提升,避免出现反弹现象。今年以来拆除猪牛栏、危旧房、空心房共计 12000平方米。
4.最美“1+5”创建再扩面工作。年初,县委、县政府在陈坊积乡召开的全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现场推进会上发出了创建“锦绣 xx、美丽花园”、创评最美“1+5”总动员令,并且在 4 月份召开的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对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岸线、美丽通道、美丽森林公园创建典型进行了表彰。这一块是我们的短板,只在美丽通道上勉强拿了一块牌子。5 月份开始我镇实行“抓点、促线、带面”的原则,以竹桥和艾家两个村为试点,以竹桥—官边—柏林—艾家为重要线,以全镇各村为覆盖面,进行再全面提升,要求各村在 8月底全部清除村庄空地杂草、乱堆乱放和乱搭乱建等。
三、针对资金保障和项目监管问题,全力督查验收,做到惠及群众出成效。
一是积极构建“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实行多方筹资,镇财政将拿出一定的资金,以奖代补,对工作开展有力,成效明显的村进行奖励。各村也要加大投入,列出专项资金。二是镇党委、政府将与各村签订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目标责任状,并纳入年度目标考评体系。坚持分管领导不定期列出需要督查的细则,尤其是上级督查反馈的问题和几项工作需要的软件资料,镇纪委对每个村进行针对性督查,并将督查情况进行通报,确保各项工作落地生根,产生实效。同时定期开展检查评比活动,对存在的问题当场指出,并提出整改意见,做到有组织、有标准、有记录、有奖惩,确保此项工作得到落实。
【篇二】
对于这次调查工作,xx 市地调队领导高度重视,市队派员参加调查,县队工作人员直接调查,参加座谈会,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现将这次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 自我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在垃圾、污水处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调查结果显示:
1、垃圾处理情况 100%的行政村实现了生活垃圾每日清理、清运和集中处理;100%的行政村雇有保洁员;100%的行政村没有陈年垃圾;44.4%的行政村实现了垃圾分类;100%的行政村农作物秸秆得到有效利用(粉碎还田或由专门收储单位回收)。
2、厕所粪污处理情况 有 71.3%的农户使用卫生厕所;自 2018 年以来新建的房屋中有98.6%的建有配套的卫生厕所;自 2018 年以来,有 70.4%的行政村新建了公共卫生厕所;85.2%的行政村的卫生室有卫生厕所;81.5%的行政村村委会有卫生厕所;77.8%的行政村学校建有卫生厕所。
3、污水处理情况
有 18.5%的行政村实现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有 14.8%的行政村部分实现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还有 66.7%的行政村没有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有 11.1%的行政村有正常使用的污水处理设施;有 7.4%的行政村正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还有 81.5%的行政村没有污水处理设施。
4、村容村貌建设情况 有 100%的行政村村内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100%的行政村村内主要道路、公共活动场所周边安装了照明设施;88.9%的行政村村庄周边、道路两侧以及公共场所周边进行了绿化;63.0%的行政村 2018 年以来新建了体育健身场所。
二、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总体评价 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总体评价较高,有 92.6%的行政村认为本村人居环境整治整体变化很大,改善明显;只有 7.4%的行政村认为变化一般,略有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1、资金落实不到位 目前,有些农村人居环境改造项目已经完成,资金却一直没有落实到位,存在拖欠施工方的情况;有的乡镇,上级承诺的以奖代补措施,也一直没有兑现。xx 县某村 2018 年建设的污水管网,一直到现在还未验收、未运行,拖欠施工方有 80 多万元。
2、项目资金少,只能建设村中很小的区域
现在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由于上级每年的资金有限,各村只能轮流申报,申报上以后,实施下来也只能建设村中很小的区域范围,其余部分只能等以后逐步建设。
3、在投资建设上,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之间的差距较大 近几年,由于脱贫攻坚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贫困村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都享受到了特别的照顾和优惠。林州市某贫困村近几年投入的资金达 800 多万元,而周边其他的非贫困村投入的资金也就数十万元,而且这些资金都是村集体自筹资金。xx 县某贫困村近几年投入的资金达 1600 多万元,而周边其他的非贫困村每年只能轮流申报建设项目,一次也就数十万元。
4、某些项目建设上要求上报的材料多而繁琐 调查中有村干部反映,在厕所改造项目中上级要求对村中每户村民厕所改造前、改造中、改造后都需要进行拍照和相关资料整理,为完成这些上报材料给他们增加了很大的工作负担。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减少一些繁琐的上报材料。
四、目前的需求 1、建设排污管道和设施 在调查中,村干部和群众最强烈的需求就是希望能够修建排污管道和设施,进一步将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建设的更加宜居、美丽。
2、能有足够的资金满足农村后续的人居环境建设
目前,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项目和资金只能满足村民对主要道路和环境的改善,还有部分村中心区域以外的地方仍然破旧不堪,环境很差,需要有持续的资金继续投入,完成后续的环境改造和建设,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3、建设集中供暖工程 这次调查中,我们走访了几个城中村,群众普遍反映:近几年,由于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冬季取暖不让村民烧煤球,只能用电暖气取暖,费用太高。村民希望能够建设集中供暖工程,这样和市区(县城)的集中供热管网连在一起,在寒冷的冬季也能享受到干净、舒适的取暖环境。
【篇三】
2018 年以来,我区严格按照省、市要求,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抓紧抓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推动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经过调研,我们认为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开始逐步显现,下阶段整治工作建议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立足区域实际,通过逐步夯实工作基础、加强规划引领、形成科学管理机制、整合全社会力量,统筹结合,确保打赢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首仗。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状 目前,我区主要是以实施“六大行动”为抓手,统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一是农村生活垃圾。制定了《xx 区农村生活垃圾
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大农发〔2018〕3 号),给各镇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备共拨付 196.6 万元。二是农村厕所治理。大力开展“厕所革命”,2018 年完成改厕任务 471 户,目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 83.74%。三是污水治理。在区内全面开展清淤清废行动和沿河农村黑臭水体的摸排,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建设,强化运行监督管理,已完成中心城区的建设路、御湖路雨污分流管网工程及五一西路污水处理厂管网工程验收。四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完成 xx 内湖水域禁航禁捕、禁投禁养工作,大湖水质逐步改善,2018 年总磷指标有 7 个月检测结果退出劣Ⅴ类,小块区域出现 III 类IV 类水体。五是村容村貌。2018 年顺利通过创建省级卫生城区(镇)省级考核评估验收,全年共成功创建省级卫生村 3 个、市级卫生镇 3个、市级卫生村 6 个,灭蝇、灭蟑达到国家标准 B 级,灭蚊、灭鼠达到国家标准 C 级;目前已完成“空心房”摸底并初步制定实施方案,已建成通村组公路 34.393 公里。六是乡风文明提质。全区“三沿六区”可视范围内乱埋乱葬、大墓、豪华墓摸底登记造册,设置公告牌,各镇公益性公墓选址已确定、正在进行规划方案设计;制定并下发了《xx 区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方案》,建立了移风易俗工作联席会和乡村党员干部移风易俗分片包干责任制,党员干部签订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承诺书的签订率和公示率均达到 100%;成立了“农村法治及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向广大群众宣传各种法律知识。
二、存在的问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足和问题明显存在。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个别镇、村推动力度不大,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起来。二是环卫基础设施进展缓慢。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工作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工作任务推进不畅。存在垃圾分类减量不到位、未建设采用 PE固定床生物膜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的片区污水处理厂、暂未实施“空心房”整治、未完成区、镇、村级及公路沿线所有敞开式垃圾池拆除等问题。四是村落空心化、老弱化和村集体经济弱化。许多农村人口外出打工,空心化现象严重,且留守人员多为老弱病残者,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五是群众参与意识不强。群众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文明卫生习惯还未形成,主动参与意识不高。
三、意见建议 一是夯基础、出重拳,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水”文章。各镇集镇区及 9 个示范村各建设 1 个采用 PE 固定床生物膜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的片区污水处理厂。做好“房”文章。集中开展“空心房”整治,拆除残垣断壁,完成村庄整治;实施“农村公共空间整治工程”,重点整治集镇乱搭乱建、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靠、杆线乱拉乱接等现象。做好“地”文章。建立农户初分减掉 40%的生活垃圾量,保洁员细分回收 30%的再生垃圾,村里精分减少 30%的有害垃圾的垃圾分类减量“三分三减”新模式。
二是点示范,面联动,绘好美丽乡村建设“全域图”。打造“果蔬小镇”“小龙虾小镇”等各具特色小镇,创建美丽乡村,改造或建设具有湖乡风貌特色的农民住房和民宿,着力打造城乡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布局合理、业态创新升级的“乡村振兴样板镇村”,以点带面,形成“一片多线、一线多点”“湖乡+农垦+生态”的乡村旅游精品旅游线路。
三是明奖惩、聚合力,打好齐抓共管“组合拳”。一方面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突出考核奖惩。建议建立“专账专户”,对每个村安排3 万元启动资金或引导资金;实行以奖代投,创建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给予每个示范村 6 万元奖励,各镇奖励 15 万元;在全区开展评选活动,评选出一、二、三类村(社区),对一、二类村(社区)给予奖励,激化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强化宣传,引导全员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清洁家园”社会实践活动;在 xx 电视台开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专栏,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宣传一批好典型、曝光一批脏乱差,总结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实行农户、门店包庭院整洁、包生产废弃物收集处理、包垃圾分类减量的“门前三包”责任制,并纳入村规民约,引导群众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成员,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 3 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 3 篇
【篇一】
2018 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来抓,以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为重点,全力推进“净美三秦”、“美丽家园”建设,全市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和提升。该工作受到省人居办考核肯定,我市留坝县还被评为“2019 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农村“厕所革命”持续深入推进。市上统一制定印发了《xx 市农村“厕所革命”推进方案》,形成了市级统筹、县负总责、部门指导、镇办推动、村组实施的工作格局;结合实际,确定了三格化粪池式(“三格”是指由三个相互连通的密封粪池组成,粪污由进粪管进入第一池依次顺流到第三池,第一格收集粪污,第二格厌氧消化,第三格沉淀储存)、沼气池式、集中排污式三种改厕模式供县区借鉴参考。市县镇村成立了四级技术服务队,对农村改厕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技术指导和服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厕所革命”整体推进村 102 个,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 58 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65%。
(二)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截止今年 6 月,全市在 2048 个行政村建立了 1 万余人的农村环卫保洁队伍,在 176 个
镇办建成镇级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 72 个。建成镇级转运站和压缩站33 个,配置户用生活垃圾收集箱 30 余万个、垃圾收集清运车 4629辆、村用生活垃圾收集箱 3374 个,基本达到 88%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全省 85.07%),形成了以县区政府为责任主体、镇(办)为管理主体、村级组织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第三方运维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运行体系。全市累计建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 10373 公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 127 座,日处理能力 20660 吨,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达 44%(全省 35.5%)。“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局面正在扭转。
(三)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积极推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去年以来,累计投入 1.94 万台套秸秆综合利用机具,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92.2%;出台了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方案,提升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8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 95%。
(四)村容村貌明显改变。实现了辖区内所有行政村沥青路、水泥路全覆盖,“四好农村路”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近三年来累计投资 11.46 亿元,建成饮水安全工程 1508 处,解决和改善了 155 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用户端电压合格率达 98.41%,供电可靠率达 99.71%以上,电网改造效果显著。完成农村造林绿化 15.85 万
亩,义务植树 725 万株,全市村庄村内绿化面积达到 55.11 万亩,农村环境进一步绿化美化。
(五)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步伐加快。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分类标准,全面完成了全市村庄分类。围绕“弄干净、搞整齐、无污染”的基本要求,扎实开展村庄清洁“净美 xx”春、夏、秋、冬四季战役。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 4 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5个、中国美丽田园 5 个。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 1610 家,年接待1310 万人次,经营收入达 8.1 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缺口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涉及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方方面面,所需建设资金投入巨大。目前,仅改厕有中央和省级部分配套资金,市县财政投入有限,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改厕、治污、垃圾清运等资金缺口大。据初步估算,要完成全市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85%的改厕任务,资金缺口高达 5 亿元以上。
(二)工作进展不平衡。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各级各部门精力主要在脱贫攻坚上,个别县和基层一些地方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力量投入不足,加之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工作进展参差不齐。2019 年,在厕所革命整村推进中,目标任务为 236 个村,仅完成 102 个,占当年任
务的 43.2%;完成污水有效治理村 908 个,占应治理村的 44%,完成污水有效管控村 424 个,占应管控村的 21.9%。
(三)村庄规划编制滞后。目前,全市实际完成村庄规划编制 273 个,仅占应编制规划村的 13.2%。由于受技术力量、时间、经费等因素制约,大多数村尚未进行村庄规划编制。
(四)村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农村几千年来的生活习惯、农民的环境意识、留守人员的现状,决定了宣传、教育、引导工作任务繁重。部分地方存在以干部意愿代替村民意愿,干部代替群众做主,导致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群众还给干部提意见”的被动局面;一些地方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垃圾收转站、公共厕所等设施“重建轻管”现象比较严重。
三、几点建议 (一)坚持联合推动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确保全民参与。对标中央和我省部署及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意见,进一步压实市级专项推进组和县镇村各级工作责任,全力推动面上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着力提高村民主动参与意识,组织和动员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形成全民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和良好氛围,彻底扭转“要我建、要我改”向“我要建、我要改”转变。
(二)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确保资金保障到位。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支持,加大市县财政投入,全面整合涉农资金,通过
政府购买服务、群众自筹、社会捐助、部门联保、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多管齐下解决改厕、治污、垃圾清运、运维管理等整治资金缺口大的问题。
(三)坚持村庄规划编制与村容村貌提升相结合,确保特色鲜明。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和“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种类型,统筹农村生态保护修复、农村产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布局等要素,扎实做好村庄调查、分类、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提高村庄规划编制水平,配套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绘好蓝图、打好基础。
(四)坚持督查考核与问题整改相结合,确保目标实现。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列入各级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实绩考查的重要内容,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坚持明察暗访、媒体曝光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坚持检查通报、点评评比与考核奖惩相结合,形成整治环境树样板、直面问题抓整改、互比互学促提高、进度倒逼奋争先、全民动员齐参与的浓厚氛围,为“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而不懈努力。
【篇二】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 2019 年工作要点安排,5 月中旬,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各委办负责人、部分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深入xx 等有关乡村和企业,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高度重视,组织有序,目标明确,统筹推进,环境面貌显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了大量扎实细致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深入研究,工作谋划精细务实。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制订了《xx 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xx 县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实施方案》《xx 县农村“厕所革命”行动方案》《xx 县农村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实施方案》《xx 县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站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等,紧扣目标、靶心不散,突出重点、集中用力,细化措施、多重保障,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工作规范,也为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提供了标准遵循。
(二)聚焦短板,重点任务有力推进。不断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党原、xx、荔堡 3 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已顺利建成投运,组建专业队,配备垃圾清运车和专门人员,开展房前屋后、村庄周边、面源污染、交通沿线垃圾治理。全力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全面整治黑臭水体。建成了 5 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站,汭丰镇污水处理站主体完工,其余 7 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及管网建设正在抓紧推进。稳步实施农村厕所改造,建成滚塑一体化化粪池无害化卫生厕所1077户,正在开工建设120座,2019年厕所革命整乡推进项目正在有序实施。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以泾汭河 xx 沿线为重点,精心培育“千村美丽”、“万村整洁”示范村,通过拆除废旧庄基,清除乱贴乱画,取缔乱搭乱建,栽植绿化苗木,清理河流漂浮物等措施,农村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提升。围绕资源综合利用,深入开展废旧农膜回收行动,建办 xx 县普惠再生塑料回收有限公司,推进资源化利用;扶持建立 9 个废旧农膜回收点,全面完成 14 个乡(镇)20 个地膜残留监测点位二次采样工作,全县共回收废旧农膜 390 吨,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三)探索实践,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坚持“政府组织、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群众动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力推动的生动局面。立足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制定了《xx 县农村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方案实施细则》(试行),组建了村级共管共享理事会,在全县范围内选聘公益性岗位人员 1500人,负责做好乡村道路维护、环境卫生保洁、公共安全管理、村庄绿
化等工作。初步建立垃圾清运“户分类、村(庄)收集、乡(镇)转运处理和县处理”的工作模式,基本做到了乡镇垃圾处理全覆盖。定期对全域无垃圾治理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确保了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健全村级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体系,完善村规民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序推进。积极探索村庄保洁、革除陋习的管理办法,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乡村各具特色的工作措施有效激发了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整治的内在动力,健康文明、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正在全面形成,全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呈现出全域推进、各方配合、群众参与、效果显现的良好态势。
(四)规划引领,村庄风貌明显改善。全县先后完成汭丰郑家沟、罗汉洞土堑坳、xx 黄家铺、党原高崖、玉都下坳等 29 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规划,确保村庄建设在规划的指导下有规有序有效推进。注重优化村庄建设布局,突出地域特色,重点在布局形式、建筑风格、绿化配置、户型选择、重点节点设计完善等方面下功夫,建成了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既展现田园风光,又融合现代文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美丽村庄。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但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需要和群众期盼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农村环境整治成效覆盖面还不够高,彻底改观仍需久久为功。存在重点线整治,轻面上扩展,整体环境面貌有间隙。受不良习惯和落后观念影响,一些村庄卫生保洁工作不到位,“脏乱差”问题长期存在,没有
得到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垃圾终端无害化、废旧地膜资源化、粪肥有机化、农药使用标准化的困难困惑依然突出。二是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教育引导的任务依然艰巨。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主力军依然是保洁员,大多数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消极观望,不主动作为,存在“干部干、群众看”“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改变陋习、转变思想观念的任务依然艰巨。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资金投入压力较大。由于涉农资金整合难度大、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排水排污管网、农村改厕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多数项目只预算初建投资,运行、维护、管理所需经费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三、意见建议 (一)深化思想认识,增强工作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期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主攻方向,切实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强措施、补短板、建机制、促提升,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现实需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我县有良好的生态基础、较好的新农村建设基础、坚实的产业基础、丰富的文化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中走在前、做样板。
(二)紧扣重点任务,持续推进治理。要紧紧围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和规划管理等重点任务谋划布设项目,因村施策,精准发力,分类治理,全面推进,确保目标明确、成效明显。重点区域和重点乡村要进一步精细管理,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促进面上工作顺利开展。要以问题为导向,持续完善好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站等重点骨干项目,使其发挥应有作用。完善工作体系,推进环境全域治理工作。
(三)发挥主体作用,实现共建共享。要进一步利用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各类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和认识水平,逐步改变柴草乱放、污水乱排等生活习惯;要进一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落实主体责任,提倡广大群众树立“垃圾不落地、xx 更美丽”等文明行为。要提倡村民意愿参与、开展监督的权利,动员村民积极投身美丽家园建设,提升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鼓励农民全程参与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支持村民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增强农民参与整治行动、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经验,表扬本乡(镇)本村组典型户、典型人、典型事,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四)构建保障机制,确保常态长效。健全资金保障机制。要继续加大多渠道筹资力度,形成“本级财政奖补、上级单位争取、部分投入整合、受益群体自筹、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格局,着重挖掘社会企业、在外乡贤等资源,争取互利共赢。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要坚持建管结合,逐步建立健全完备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运行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要健全责任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形成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的工作格局。
【篇三】
一、主要情况 2018 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以“百千工程”为抓手,坚持规划引领,突出问题、目标和效果导向,基本做到垃圾清了,厕所改了,水沟净了,乡村美了,打造了一批“六有”美丽乡村新亮点,农村人居环境取得明显改善。
(一)坚持聚焦民生,高位推进乡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强化了保障措施,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新安江流域水体生态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突出全要素谋划、全覆盖保洁、全链条监管、全流域治理,实施全域农村生
活垃圾治理 PPP 项目,重点推进新安江流域等水域保洁服务,开展了覆盖水陆空的立体环卫作业,并积极探索智慧化管理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市场化运营方式,引进中环洁公司负责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清扫、转运等日常处理,祁门等 5 个区县中心转运站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项目覆盖全市乡村常驻人口 116 万人,保洁范围涵盖 101个乡镇 691 个行政村(自然村)以及 660 条河流。同时,建成运行全国首个市级垃圾焚烧发电厂,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基本达到 100%。二是有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成乡镇政府驻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 83 个,325 个已建成和在建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三是稳步推进农村改厕。全市累计完成改厕 51516 户,其中自然村改厕 39423 户,中心村改厕 12093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83%。四是强化资金投入保障。积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去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 3.8 亿元。发挥财政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6.4 亿元,有力保障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坚持探索创新,建设具有 xx 特色的美丽新乡村。以美丽乡村建设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抓手,突出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建设农民生态宜居美丽幸福家园。一是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立足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创新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围绕扩面提升、干群共建、乡村活化、投入绩效、美丽经济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 xx 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新路径。目前全市 91 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完成整治,建成和在建省级中心
村 399 个、市县级中心村 123 个,xx 区、xx 区、xx 区、xx、xx 县先后获得“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黟县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成功典型。二是“百千工程”成效显著。去年以来,坚持“以清开局、以拆破局、以整提升”,突出问题导向、示范引领,通过召开户主会、引导村民投工投劳+适当务工补贴等形式,采取分三阶段、分重点评估验收的办法,完成 2019 年度 210 个自然村环境整治,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52 个、重点示范村 19 个,《xx 市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千工程”》做法由省委副书记信长星批示在全省宣传推广。
(三)坚持农民主体,鼓励引导农民共建共享美丽家园。突出农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主体地位。强化政策引导,利用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户主会等形式,将各级政府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措施及意义、目的、内容、成果宣传到位,让农民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好远景,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增强其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自觉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变“等等看”为“主动干”,去年以来,累计组织干群 23.6 万人次参与整治,收回侵占村集体土地 2.596 万平方米,献计献策近4300余条,主动让出土地 800 多块、捐款近1230 万元、捐物 2520 余件、投工投劳近14 万余次,不仅拉近提升了农民群众参与度,而且融洽了干群关系,提升基层干部威望。强化民主决策,通过多种方式征求群众意见,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凡涉及规划建设、项目实施等群众利益的事,都应先征求群众意见后
实施。强化富民增收,积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力争每个农民在建设发展中受益,将农民群众的力量凝聚成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存在问题 (一)垃圾保洁水平仍需提高。虽然中环洁公司接手我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后,在硬件方面投入较大,效果较好,但也存在差距,一是保洁质量有待提升。部分地区保洁队伍保洁标准不高,支巷和河道垃圾清扫不到位,有的乡镇不得不另外派人进行二次清扫。二是保洁队伍力量不足。有的乡镇反映,中环洁公司运营后,对原来的保洁员队伍进行了缩减,比如,王村 xx 有保洁员 70 人,后期留用的仅有 46 人,造成了保洁力量不足。三是清扫转运不够及时。垃圾运输车辆调度分配不够合理,部分偏远地区垃圾转运较慢,存在垃圾堆放现象,特别是节假日垃圾堆放量大。
(二)污水项目效益仍需加强。部分乡村污水处理设施管网施工不标准,接户率不高,有的接户率不到 50%;部分管网存在错接、漏接现象,改厕与污水治理项目衔接不畅,有的设施损害后未得到及时维护,终端运转不正常等,影响整体工作水平。同时,2019 年度省级中心村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进度较慢,后期若不加快进度,将影响整体验收工作。
(三)改厕工程进度仍需加快。一方面,今年前期由于受疫情、改厕排查整改等因素影响,全市整体新改厕进度较慢,其中,xx 区
由于依托亚行污水处理项目,推行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一体化治理、招投标和施工,但因该项目因程序繁琐、周期较长,导致改厕进度偏慢,目前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低于 50%,距离一类地区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90%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乡镇对改厕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前期改厕过程中存在一些施工质量不达标、改厕后未及时竣工验收等问题,目前已按照省里要求正在整改。
(四)资金保障力度仍需加大。全域农村环境整治任务较重,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乡镇财政支出压力较大,存在一定资金缺口。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全市财政增收压力突显,市、县、乡镇配套资金压力较大。
三、工作建议 今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统筹推进疫情常态化防控和高质量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目标任务,深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让全市村庄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一要统筹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继续总结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 PPP 项目运行经验,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合作方式和内容,督促项目运营公司提升保洁质量,优化力量分配,扩大覆盖范围,最大化发挥社会购买服务的效益。要落实乡村在垃圾保洁工作中的属地管理责任和作用,既要厘清项目运营公司和乡镇工作职责范围,也要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配合,不断优化保洁队伍考核办法,探索建立垃圾保洁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切实调动乡村参与垃圾保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继续创新管理方式,完善无人机巡视巡查智慧环卫系统,设置二维码管理方式,进一步提升偏远山区和水域的管理和质量。要完善垃圾处理链条,实现“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确保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不断改善乡村环境卫生状况,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要大力实施“百千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对照全市三年行动目标任务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全面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要抓好问题排查整改,坚持问题、目标、效果导向,因村施策,健全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综合村庄区位、资源、交通等方面条件,充分发掘乡土风情、传统文化、传统村落、徽文化、地域特色,统筹好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打造一批美丽乡村新亮点。要切实抓好以“五清一改”、农村“三大革命”为重点的自然村整治,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年底前完成 1.5 万户以上改厕任务目标,xx 区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90%以上、其他区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85%左右。要持续递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要提升村庄规划设计水平,突出地方特色,以农村环境改善带动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三要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市政府要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集中加大投入,最大化发挥资金效益,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良好基础。要进一步主动谋划向上争取,力争更多的政策和优惠红利落到
全市。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落实已建成项目专项经费和管理人员,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行,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
6.中特调研报告--农村生态环境 篇六
一、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选择攀枝花市盐边县进行调查。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了3镇 (永兴镇、渔门镇、桐子林镇) 4乡 (和爱彝族乡、惠民乡、高坪乡、国胜乡) 的18个村, 对其中的302户家庭共1656人进行调查。在被调查者中, 25岁以下者占10.63%, 26~45岁者占50%, 46~65岁者占29.78%, 65岁以上者占9.57%。
2. 调查方法及内容:
调查由川北医学院护理学院社会实践调查小组 (共计23人) 于2010年7月14日至7月20日进行。调查人员在调查前对问卷内容和调查技巧进行了统一培训后, 以2~3人为一组, 深入到户进行调查。此次调查的方式有问卷调查法、资料搜集法。其中部分问卷由被调查者独立填写, 剩余部分由调研组成员通过访谈形式把问卷题目融入到谈话内容中。另外, 我们还通过访问村干部搜集一些关于该县的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居民个人情况、居室环境、村落环境和居民健康四部分。个人情况包括民族、性别、年龄、工作及居住区域。居室环境包括房屋结构、家庭生活能源、居室通风条件和采光条件、家电使用情况。村落环境包括饮水方式、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水资源、土壤资源利用。居民健康包括居民对健康的理解、做健康咨询的方式、做健康检查次数和频率、卫生保健的意识和行为、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的防治意识和行为状况、居民饮食状况及常见疾病的种类。每小组调查后即时核对调查表, 立即补充和更正信息;每日进行总结, 进一步确保信息准确性和一致性。
3. 统计学方法:
对每一份调查结果进行逐一整理, 将数据录入Excel。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酗酒定义为至少一次饮酒量≥50克以上白酒或相同酒精量的其他酒;吸烟的定义为每天至少吸1支, 连续吸烟≥1年;“偶尔锻炼”和“从不锻炼”为缺乏运动, 即指每天的体力活动<30min。
二、结果
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18个村, 302户家庭 (汉族212户, 少数民族90户) , 共1656人 (汉族1160人, 少数民族496人) 的生存状况信息。性别比 (以女性为100, 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 其中汉族为103.8, 少数民族为107.5) 。当地人口结构、劳动力分布, 见表1。
注:a分母为排除非劳动人群
2. 居室环境现状。
盐边县居民在房屋结构中以砖瓦结构为主 (58.4%) ;家庭生活能源以木材、秸秆为主 (45.81%) ;大都使用节能清洁产品, 如节能灯、太阳能、沼气等;居室通风条件和采光条件均很不错;借助攀枝花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安置太阳能农户所占比例高达92.58%, 安置沼气农户所占比例达29.51%。家电使用以彩色电视机、电话、电饭锅、电扇为主 (76.8%) , 因此, 家中目前存在最严重的污染是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污染。
3. 村落环境现状。
盐边县是一个由汉族、彝族、回族、傈僳族、苗族组成的一个多民族县。只有55.5%的农村居民采取集中式供水方式。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35.5万吨, 生活垃圾约0.7万吨, 每年畜禽粪便排放总量达67万吨。同时, 城区工业污染向当地农村转移趋势增加, 一些城郊接合部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其处于二滩水电站的核心位置, 水资源十分丰富, 主要水资源除自然降水外, 还有地下水资源总量占3.1亿m3, 全县共有水资源量25.66亿m3, 占攀枝花市总面积的60.84%。盐边县农业用水主要依靠自然降水, 大小水库、蓄水, 引水工程等给农田补充, 供农作物、林木吸收利用。据调查, 现今大量的生活污水 (有机质、洗涤剂) , 农业 (化肥、农家肥) 、工业废水, 垃圾等排入湖水, 而喷洒在农田里的农药、化肥等污染物, 经雨水冲刷随地表径流有50%~70%进入水体, 从而形成水体污染, 使水质恶化。
4. 农村居民健康现状。
(1) 农民的卫生条件和就医情况。调查中发现, 盐边县居民对健康的理解往往仅局限于身体健康 (62.3%) 而忽略心理和社会道德健康;主动做健康咨询的仅占 (45.2%) , 定期做健康检查的次数太少、频率过低, 就医行为少。对“看病费用可以报销多少”的问题, 回答可以报销30%~60%的为929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56.1%;可以报销60%以上为36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2.2%。在“全家去年医药费支出多少元”中, 1000元~3000元的为1401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84.6%;而去年的医药费支出估计占全家的总收入50%以下的为1360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82.1%。 (2) 卫生保健的意识和行为。被调查的农村居民的卫生保健的意识和行为 (见表2) 。 (3) 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的防治意识和行为状况。农村居民的饮食状况 (见表3、表4) 。 (4) 据义诊发现, 当地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血压普遍偏低, 这可能与当地海拔较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结构有关。除此之外, 胃肠炎症、妇科疾病、肩周炎、皮肤病等疾病也是当地的常见病。
三、讨论
1. 调查显示, 当地农村的男女人数相差不大,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性别比无明显差异。
这与当地大力倡导男女平等以及落实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有关。人口结构中汉族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少数民族, 这与当地政府鼓励少数民族生育政策有关。当地农村的劳动力以务农为主 (占65.9%) , 但汉族的外出务工高于少数民族, 与少数民族受教育的程度低于汉族有关。
2. 调查显示, 当地家庭生活能源以木材、秸秆为主 (45.81%) , 与当地森林覆盖率高, 木材产量大有关。
太阳能普及率高达92.58%, 与攀枝花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密切相关;当地的沼气的普及率 (29.51%) 超过四川省的沼气普及率 (21%) , 主要与当地政府补助安置沼气的农户政策有关。推进农村新型能源建设, 可以重点搞好农村沼气的推广应用, 继续开发水能等清洁能源。
3. 调查显示, 当地的村落环境中主要存在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因此, 当地应大力实施绿色环保建设, 搞好植树造林、农田林网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屏障, 加强土壤污染和水污染的治理。 (1) 合理使用农药, 重视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农业生产中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使用范围、喷洒次数, 提高喷洒技术, 改进农药剂型, 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使用, 重视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开发生产。可采用种子包衣、内吸药剂浸种、拌种、涂茎、滴心、撒施颗粒剂、定向喷雾等施药技术, 减少农药施用量。 (2) 合理施用化肥, 增施有机肥。严格控制有毒化肥使用范围和使用量, 增施有机肥,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可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 改善微生物的流动条件, 加速生物降解过程。推行秸秆还田, 增加土壤有机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 在以有机肥为主的条件下, 产前提出施用各种肥料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及相应的施肥方法。通过测土配方施肥, 为农民提供确切的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期, 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 减少化肥的浪费, 避免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3) 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 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在工业方面, 要求企业生产中排放的“三废”必须在工厂中进行回收、处理, 开展综合利用, 变废为宝, 化害为利。对于目前还不能综合利用的“三废”, 务必进行净化处理, 使之达到国家排放标准。重金属污染物, 原则上不准排放, 固体垃圾, 一定要经过严格机械分选和高温堆腐后方可施用。工业废水种类繁多, 成分复杂, 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 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 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 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 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规定进行净化处理, 这样既利用了污水, 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 (4)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以村为单元, 以农户为基础, 通过配套建设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农村废弃物分类收集与处理利用设施、农田有害废弃物收集设施, 综合集成推广各类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 推进农药化肥减施, 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与转化利用, 以点带面, 逐步推进, 让全县农村达到“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的目标。
4.
调查发现, 当地居民对健康的理解往往仅局限于身体健康 (62.3%) , 主动做健康体检的人仅占45.2%, 定期做健康检查的次数太少、频率过低, 从不锻炼的人达53.4%, 就医行为少。在基本的卫生保健意识和行为中, 41%~68%的农村居民具有正确的知识, 但超过半数的农村居民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就医成本之高, 从客观上对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这样势必对农民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当地部门应大力进行健康宣传、教育, 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和科学饮食的习惯, 改变其只注重身体健康的片面认识;通过增设心理咨询中心, 注重群众心理健康;改善社区卫生条件、就医环境等, 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定期开展义诊等实践活动, 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利用人群健康知识、健康行为、生活质量等调查问卷, 提高农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初级卫生保健形成率, 使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精神状况达到良好状态。
总而言之, 农村卫生问题和农民健康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 任重而道远。进行卫生保健知识的推广与教育, 进行健康观念的宣传和卫生行为的干预, 开展综合性的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居民体育锻炼和健康体检的积极性, 增强农村居民对隐患疾病的认识, 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讲座等, 都将是今后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重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只有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村的医疗卫生水平, 加快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完善生活环境, 也才能不断促进村民健康、快乐地生活劳动, 进而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要:目的:了解重工业城市——攀枝花的农村生活环境和居民健康状况。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 抽取了攀枝花市盐边县3镇4乡, 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资料搜集法, 调查302户农村家庭 (共1656人) 的居室环境、村落环境、健康状况。结果:在房屋结构中以砖瓦结构为主 (58.4%) ;家庭生活能源以木材、秸秆为主 (45.81%) ;大都使用节能清洁产品, 如太阳能 (92.58%) 、沼气 (29.51%) 等;居室通风条件和采光条件均很不错;家电使用以彩色电视机、电话、电饭锅、电扇为主 (76.8%) 。饮水方式以集中式供水为主 (55.5%) ;每年当地产生生活污水约35.5万吨, 生活垃圾约0.7万吨, 每年畜禽粪便排放总量达67万吨;家里使用杀虫剂、农药、化肥占 (78.4%) 。当地居民对健康的理解往往仅局限于身体健康 (62.3%) ;主动做健康咨询的仅占 (45.2%) , 定期做健康检查的次数太少、频率过低;有7.7%的人经常锻炼, 38.9%的人偶尔锻炼, 53.4%的人从不锻炼;为数不少的人 (1381人, 83.4%) 对“被狗咬伤才会得狂犬病, 被其他的动物咬了不会得狂犬病”的问题认识错误;当地居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血压普遍偏低。结论:盐边县农村的生活环境中电磁辐射污染、土壤污染和水污染较严重, 当地领导应大力搞好农村生活环境建设, 加强土壤污染和水污染的治理;当地卫生局应重视居民健康状况, 普及居民的健康、卫生知识, 特别是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和科学饮食的习惯。
关键词:农村,生活环境,居民健康
参考文献
[1].焦淑芳, 尹香君, 王瑜等.北京市城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2 (4) :174-176
[2].文华成, 杨新元.当前农村沼气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生态经济, 2006 (11) :70-73
[3].黄晶晶, 林超文, 陈一兵, 张庆玉.中国农业资源污染的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06 (12)
[4].顾东风, 黄广勇, 徐希胜等.北京房山农村8年健康促进对人群心血管知信行的影响[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2 (1) :8-111
【中特调研报告--农村生态环境】推荐阅读: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07-30
婺源环境调研报告08-09
生态修复调研报告09-10
人大新农村调研报告08-04
农村安全饮水调研报告08-24
农村合作银行调研报告10-06
农村基础设施调研报告07-01
农村安全生产调研报告08-09
农村耕地抛荒现状调研报告08-15
农村垃圾处理的调研报告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