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医师个人总结

2024-09-25

消化内镜医师个人总结(共2篇)

1.消化内镜医师个人总结 篇一

2014年消化内镜室护士长工作总结

2014年对于医院及我科来说都是一个转变、成长、奋进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们不断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在医院领导和护理部主任、科主任的指导、关心及支持下,在医院各部门的密切帮助下,我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圆满地完成了消化内镜室护理工作任务。我科护理人员的安全及责任意识、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加强,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现将本人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三甲复审”为契机,全面提升消化内镜室的护理建设。在2014年,消化内镜室以《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实施细则》为标准,以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提升服务水平为核心,以等级医院评审工作为动力,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强化科室建设及整体内涵建设,提升护理管理水平,在护理质量、护理服务、护理安全、护理效果、护理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均有有明显提升;不断完善科室科学管理长效机制,提高科室特色优势和提高疗效、整体实力和医护服务质量,促进科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评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职能部门的反馈及时整改,建立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记录本,记录存在的问题、分析、措施、执行情况,及时反馈整改情况。在医院组织的多次核心条款、模拟评审检查中,消化内镜室护理相关条款检查结果全面达标,并成为兄弟科室学习的榜样。

二、以“三好一满意”为目标,全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就诊需求。全科工作人员始终以“三好一满意”为工作目标,努力提高了我科内涵建设和服务水平及诊疗优势的发挥,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全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就诊需求。消化内镜室现处于上升期,由于电子内镜的普及,人民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的逐步提高,求诊患者不断增多,给消化内镜的诊疗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我们深刻认识到,压力也是动力,我们在科室工作中,积极协调与各临床科室的关系,完善服务流程,多为临床提供诊断支持;积极开展内镜下治疗,吸引其他医院不能完成的治疗病人;加强内涵建设,以准确的诊断、轻柔的操作、热情的服务吸引病人;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项目,通过新设备的引进,提高科室的竞争力。通过以上措施,消化内镜室的就诊人次及患者满意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4年1-11月我科共完成胃肠镜检查15611例,实现业务收入约810万元,对门诊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在95%以上,回访电话表扬2次及表扬信1封,并多次获得患者口头表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及经济效益。

三、以“持续质量改进”为发展动力,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确保护理安全。

护理质量与安全是医疗服务的基础,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内容,只有树立持续质量改进的观念,常抓不懈,才能保证医院护理工作的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在2014年我根据护理部的质量工作计划结合消化内镜室的护理工作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内镜室质量工作计划,充分发挥质控小组的监管作用,实行站护士长—质控组——站级护理人员的三级质控,落实科室全面质控,各质控小组严格对照《护理持续质量改进评价标准》并遵循PDCA循环模式,体现持续改进,实行目标管理。每月选出该月重点改进项目进行讨论分析,整改追踪,讲究实效。严格执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管理制度,将一些典型案例归纳总结组织全科护士学习,起到警示作用。全年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4起,其中医疗设备相关1起,医务相关2起,护理相关1起,已经讨论分析、整改追踪。通过在工作中发现薄弱环节和导致医疗纠纷的高危隐患,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杜绝问题的出现。通过以上措施消化内镜室全年没有发生一起护理差错事件。

四、以“永续创新”为发展思路,优化护理人才梯队建设,提高护理科研水平。

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消化内镜室采取“学习、进修”的方式,一方面积极鼓励通过自学考试等办法提升学历,消化内镜室现本科学历护士3名,在读本科3名,改善了护理队伍知识结构及文化层次,优化护理人才梯队;另一方面通过外出学习进修,拓积极与同行进行交流总结本学科的学术经验,积极参加护理学术交流活动。在护理科研方面,加强对护理人员科研意识的教育,尤其是年N2、N3级护士,提高认识。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科研设计及论文撰写知识的学习。2014年消化内镜室完成科技局计划课题结题1项,发表省级以上论文2篇。通过提高医护人员的科研学术能力,为科室发展储备人才,为建立起由技术骨干、后备青年等不同层次的消化内镜室护理人才梯队做坚强保障。

当前,消化内镜室作为XX市人民医院医疗战线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奋发有为、敢于担当的消化内镜人正以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态势,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和决心,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信念和追求,积跬步,致千里,不断巩固和拓展等级医院评审成果,持续提升能力,提升水平,奏响了消化内镜事业蓬勃发展,为xx市人民医院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的目标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消化内镜医师个人总结 篇二

今天,在这个值得庆贺的日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陈敏章消化内镜中心成立暨首家全国(消化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通过现场验收评价举行庆祝大会。

我谨代表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向“陈敏章消化内镜中心”成立首家全国消化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通过现场验收评价表示热烈的祝贺!北京协和医院是一所有着悠久严谨求实历史的、久负盛名的中国医学高等学府的临床和教学医院。近百年来,为国内外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医学专门人才。由于医院党政领导的团结进取,有着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学科——消化专科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自1973年开始,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的陈敏章教授开始了消化内镜技术在临床诊疗的应用,并于1983年创建了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诊断治疗了大量的疑难疾病,为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培养了许多消化内镜临床应用的专业人才。陈敏章教授在担任中国卫生部部长期间,也非常重视内镜事业的发展,1990年11月2日,他在繁忙的政府工作中,还特意参加了我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内镜医学学术大会”。即使在生前患重病期间,还经常电话询问我们全国各专科内镜的新技术发展状况,并建议成立全国性医学内镜统一规范培训,统一协调的团体,现在,他的这一愿望已经实现了。

今天,陈敏章消化内镜中心成立,是历史的延续,是老一辈消化内镜专家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精神的体现。作为内镜医学工作者,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和鼓舞。我们相信,“陈敏章消化内镜中心”成为全国消化科内镜临床诊疗和技术培训的一个重要基地。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早期使用临床医学内镜的老一辈专家林莜舟、张孝骞、彭勇炎、高铭文、周殿元、曹世植、凌奇荷、郭应禄、夏恩兰、于中麟、陈敏章、张宝善、陆星华、张齐联、刘国礼、吕云仙、张时绥、刘恕等教授,对我国内镜医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老一辈从事内镜的专家勤谨开拓、锐意进取,使我国医学内镜诊疗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近十多年来,樊代明、张阳德、敖英芳、陈训如、韩德民、那彦群、王国民、邹声泉、孙颖浩、刘衍民、张剑、王立德、陈世益、程正昂、姚礼庆、李远斌、何剪太、华克勤、周兵、瞿佳、谭敏、方加胜、孙建军、姜泊、刘钢、王天佑、陈捷、刘桐林、李逊、张秋航、胡三元、张卫星、钟惟德、唐安洲、王秋生、梁志清、郑志清、郑成竹、郭玉芬、王存川、刘新光、王卫东、李年丰、刘玉杰、郭曲练、洛一凡、宋茂民、孙维佳、蔡道章、霍继荣、肖德明、赵小昆、沈守荣、郑民华、李康华、王光生、张怡、肖劲逐、阮景德、李时悦、冯秋实、彭健、陈湘、李强、张旭、许庚、莫曾南、王玉杰、黄宗海、卢榜裕、郑泽霖、刘京山、王广义、李玉民、丁义涛、陈南生、黄顺荣、王跃东、王成友、李国新、王国斌、李徐生、张亚卓、陈革、李兆申、吕农华、李坚、唐承薇、范志宁、刘思德、徐红、赵洪川、杨云生、吴运林、聂占国、侯晓华、崔毅、厉有名、彭贵勇、杨爱明、王俊、李单青、李六亿、邓小虹、胡必杰、武迎宏,王维教授等,将老一辈开创的内镜事业发扬光大,使得医学各专科内镜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诊疗技术水平与先进发达国家同步。

今天,还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首家全国消化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通过了现场验收评价,成为我国第一家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并即将向全国招收培训消化内镜医技人员。

根据国家卫生部卫办医发(2006) 31号文件通知要求,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受卫生部委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筹建十一个医学专业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并对符合培训要求和条件的基地进行评价验收。经过两年的筹备和组织,已经有123家三级甲等医院的406年专科提交了“筹建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的申请。经过书面筛选,专家委员会评审,第一批获准筹建内镜诊疗技术基地的医疗机构有82家,126个专科,并已在近期开展现场验收评价工作。骨科、泌尿科、呼吸科、普外科、胸外科、眼耳鼻喉科、妇产科、麻醉科、神经科内镜与内镜消毒灭菌感染控制科,都开展了医学内镜下临床诊断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且发展迅速,现将建立各专科内镜诊疗技术的多个全国性培训基地。

上一篇:交叉组下社区检查党建材料简报下一篇:九年级作文汇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