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感悟中升华(共8篇)
1.在阅读中感悟中升华 篇一
学员感悟学习中反思,交流中升华——在路上
1作者:李杰芳作者简介:李杰芳,三水中学教师,工作室学员
12月9-10日,我有幸参加全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教育专题报告会,聆听了李俊兴、吴旋州、郭玉良、陈晓峰、郭文红、李镇西等老师的精彩讲座,获益良多。下面就四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收获。
为自己工作,做工作的主人。
当我们的学生学习思想涣散、不思进取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语重深长地说:“孩子,你到底是为谁而学?学到的知识是属于你自己的,别人是不能拿走的……”凡此种种,责任教育,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可是,对于我们教师,是否曾经扪心自问:“我是为谁工作?”在报告会中,李俊兴老师提醒了我——为自己工作。多么朴实的话语,却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反思。
当满满的作业、厚厚的试卷摆在你面前等待批改的时候,当纷沓而至的备课、计划、反思、总结、学校活动轮番轰炸的时候,当一个个“问题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当个别父母对你的工作没有理解,只有责备的时候,当衡量老师水平部分领导只看分数而漠视你的努力的时候,当教师被公众舆论推到风口浪尖,被视为随意收礼,体罚学生,不负责任,工资过高的时候,你是否觉得教师这份工作真的很累,很辛苦,身疲心累高风险?作为教师,你是为谁工作?是为学生,还是为家长,还是为领导,还是为社会舆论而工作?如果你真是以此为由,那么你终将成为工作的奴隶,上班时来什么活就干什么,缺乏计划性、主动性,当事情的结果未能使各方满意时,我们便垂头丧气,驻足不前,一片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丧失热情,开始埋怨,独自伤悲,工作受人支配,情绪为人左右,那么也许这辈子“成功”真的也就与你无缘。
李俊兴老师提醒了我,应该做工作的主人,为自己工作,需要我们照镜子(了解),找梯子(提升),想法子(反思),上台子(展示)和搭架子(助人)。
是的,为自己工作,不需要别人督促,不论身在哪个部门,都是自己的部门,自己主宰自己,自己监督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规划自己的工作,自己想办法完成自己的任务。只有对自己工作的目的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以饱满的热情,自发的态度,进取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投身到工作中去。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为自己工作,忠诚是为自己,敬业是为自己,勤恳是为自己,服从是为自己,到最后,收获最多的也是自己。
为自己工作,也让我联想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分成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我们工作的原因,其实也可以对应到这些类别里面。但是,如果工作仅仅为了薪水,那只是人们最低层次的需求,而每个人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和要求,这是该理论认为的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工作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工资是我们工作得到的回报,除此之外,我们在工作中还能获得更多的技能和经验,这些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径,是我们应该孜孜追求的。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称心的工作,在工作中有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使命,有自己的规划,并努力地践行,这样才会使我们感到最大的快乐,正如李俊兴老师所言,“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想有点儿收获,有点儿作为。没有人去一个单位就是为了被解聘,可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职业倦怠?”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对人生的态度,为自己工作,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有价值的自己,最优秀的自己,最快乐的自己,最幸福的自己。
要学会巧妙地渗透赏识教育。
李俊兴老师还认为,专业化的班主任应该是面对班主任工作能做得对、做得好、做得巧,“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科学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巧”,“凡是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好好做。好,自为之”。而我需要转变的是如何在教育中把事情做巧,特别是如何巧妙地渗透赏识教育。
教育,是创造性的劳动,“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有很多也各有其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值得我们细细思考。正如李老师所说,“在这个统一教材、统一评价制度的地方,教什么不需要我们考虑太多,怎么教却需要费心思量。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在报告会上,他提到在学校部门管理中采用了填空式的“石门+好+()=?”模式,最后产生了教研处的“石门好课堂”,有德育处的“石门好活动”,有总务处的“石门好味道”,有办公室的“石门好风光”,有教务处的“石门好服务”,各显特色。李老师巧妙地用一个“好”字,从赏识的角度对老师们作了积极的正面的引导,首先让老师们以肯定和赞赏眼光看待部门建设,继而寻找本部门的特色,想象有什么闪光点,最后,形成一系列的彰显魅力、展现风采的办公室文化。
经过课后对李老师更深入的了解,我更发现了,不但在学校管理上,他在班级管理中还试用过选择式的“这是一个______的宿舍?A、伟大 B、团结C、不违纪 D、无与伦比”的管理形式,也曾经让学生们以“我是班上最……的同学,理由是……”造句,以《8班,让我感动的一个人》为题让孩子写作等等,由此看出,无论是管理学校,还是班级管理,我们都不难发现李俊兴老师在科学做事,他巧引妙导,用积极的鼓励避开人们消极的不良情绪,从正面加以引导,巧妙地用发现美、崇尚美的眼睛去管理部门、去教书育人。而在班级管理中,这样一种发现美、崇尚美的做法,其实也是在向学生渗透一种赏识教育。李老师善抓动机,循循善诱,尊重和赏识每一个生命,让学生心里充满阳光,使学生产生自信,增强动力,激发潜质,不断取得进步,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这样匠心独运的做法无疑是比单纯的说教更让人记忆深刻,更有意义,更起效果。
灌输思想观点时一种有效的途径是以结构化思维模式自上而下进行。
报告会上,李俊兴老师就三年级小学生记忆10个反义词(动静、得失、吞吐、详略、攻守、进退、始终、呼吸、是非、爱憎)的事例,介绍了分组记忆、情景再造的结构化思维模式。在结构化思维模式下,他创造性地实现了班会序列化。其中,最为吸引我的是“人格教育课”,他分设了8个主题:人因梦想而伟大(理想教育)、人因负责而伟大(诚信教育)、都是你的错(人际教育)、是否之间(行为教育)、石门情深(爱校教育)、中国少年说(爱国教育)、名生的成长途径(目标教育)、片言只语话别离(感恩教育)。每个主题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人人都是石中名片”,这便是该项课程教育理念的核心,自上而下,衍生出8个主题,利于记忆,利于理解,有系统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这对于我日后开展班会课有很大的启发性。
回首过去,我的班会课都只是单一的、随机的思想教育课,班会课之间没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学生也只能见树木,不能见森林。聆听了报告会后,我认为,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的班会课都应该各有一条主线,同一学期内的班会课都应该围绕这条主线,形成系列的班会课,上下一贯,结构严谨。因此,作为班主任,不仅要研究一节班会课的课内结构,还要善于研究班会课之间的结构,要让学生既能见树木,又能见森林。
第四,爱与智慧并存,重视自身专业化发展。
在报告会上,郭文红老师和李镇西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很多和孩子之间令人感动的故事。这再一次让我感受到,教育是爱的事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无论是多么特殊的学生,还是多么离奇的事件,正是对孩子的爱,赋予了郭文红老师超出常人的耐心、恒心和毅力。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躯默默坚守着爱的承诺,履行着爱的责任,没有抱怨,没有犹豫,想方设法,全力以赴,全心关注学生的感受与成长。
还记得,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师爱,首先应是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 正是因为有了爱,于是就有了李镇西老师与学生一起斗鸡、郊游、捉迷藏、打水仗、包抄手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换位思考,思学生所思,乐学生所乐,忧学生所忧,如此这般地爱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师与生之间便产生了难以割舍的依恋感。
爱心,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但是并不是全部的素质。教育除了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等。这在陈晓峰老师看来,要求我们班主任要用专业化引领教育教学工作;这在郭文红老师看来,推动学生转变的最大动力,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业、智慧,教师要自觉学习,共同成长。他们都纷纷表示,教师的智慧主要源自自教师的专业化,教师专业化对教师发展极其重要,教师专业化需要通过专门训练、终身学习和教学实践逐步来获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掌握教育教学技能。
那么,该如何加强自身教师专业化发展?我认为,今后我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第一,坚持阅读。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资源,而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前提,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知识是日新月异的,这就需要我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第二,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参加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讲座、报告会,请名师、专家指导等等。第三,坚持反思性教学。通过反思,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习惯进行审视、筛选,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反思,形成属于自己的专业理念,甚至是个性化的理论体系。
我想,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单凭一腔热情和满怀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心态的调整、做事的巧妙、思维模式的改变、专业化的发展,都需要我在学习中、在实践中、在反思中不断地完善。终身的职业,需要我终身学习,终身修炼。
在路上2作者:梁鹏程作者简介:梁鹏程,北外附校三水外国语学校教师,工作室学员
在工作中,我常这样问自己:“”每天这么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为此我经常感到困惑,困惑的是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却说不出选择的理由。前些天,通过刘永要工作室这个平台,我有幸聆听了为期两天的来自全国各地极具教育情怀的几位名师的讲座。几位名师的教育成长故事让我感悟颇多,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些年的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同时也激发了我对班主任工作的重新认识。
回味这场活动,我对李俊兴老师的印象最深的。下面我根据李俊兴老师的几句话,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一下我对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思考。
李俊兴老师说,“为自己工作”,让我想起了四年前大学毕业时,进过工厂,呆过培训机构,后来才应聘到学校当老师。初上讲台,当时不能说是满怀什么教育梦想,只能说是为了能够保住一份工作,心里也一心只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工作做到不让领导有意见。所以,我告诉自己,我不能虚度光阴,我要让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不断提高。
刚接过班主任工作时,很多事情我发现不是自己一开始想象的简单,学生问题五花八门,让我束手无策。于是我开始对教师这个职业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甚至出现了离职改行的念头,但最后每次要做决定的时候我才发现,我还是离不开三尺讲台。就这样,我开始静下心来,开始尝试认真地去做好当时不喜欢的班主任工作。三年的班主任生活,这个过程是很艰辛的,也是很多人不理解,也很难体会得到的。这种艰辛只有我和我的学生感受得到,而且感受的最深刻。
现在想想,我当时坚持下来的理由有两个。第一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现在我成功了,因为我确确实实比四年前对待班级管理多了一些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第二个是我的潜意识里面,可能我还是很喜欢当老师,当班主任的,我在这里也收获了自己的快乐。
启发:无论什么时候,既然选择了,就努力做好自己。因为走过的路长了,回头时会发现,留下的痕迹,得到的收获,都是自己的。李俊兴老师说,“对学生关爱才是一个好老师”。我没能完全记录下李老师对学生关爱的解读。但我深刻领略到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影响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学生具体需要什么,家长需要什么,社会又需要什么。同时反思自己,我们能给什么?我们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们如何帮扶一个学生?我们用怎么样的方法?
李老师分享了他如何关爱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其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的个性化教育的认知的四个阶段,即学情调查——分类教育——个性教育——反馈调整。李老师介绍了每个阶段的措施和实施办法,意图通过关注学生学习流程并以数据调查为依托,加强学生个性化学习诊断,同时通过导师强化,使教师角色变转调控学生学习的过程。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何为关爱”。对学生的关爱不是简单的生活包办,而是对学生的个性化进行调查研究,帮扶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这就要求老师要有清晰明确的意图和目的。反观我的班主任工作,我觉得我对学生关爱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表层,缺乏调查研究,缺乏科学管理的方法。特别是像李老师这样的学习管理。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课堂评价应该有所不同。但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找到成为好学生的感觉。这才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启发:关爱学生是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找到变成好学生的感觉,而不是去伤害他。
李老师说“学生的几个最佳发展期”:1.刚入学第一周;2.大考前后;3.表彰会后;4.家长会前后;5.模拟填报志愿前后。这几个发展期的关键词为:规范、心态、方法、动力、目标、合力。在分析这个最佳发展期时,李老师强调,管理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当时,让我想起了刘永要老师班会课公开课的片段,当时刘老师在班会课设置了一个环节,那就是让听课的老师写写对“有为”的理解。当时我写下了我的理解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李老师讲的这句话和我所理解的“有为”有些不谋而合,但是再仔细分析,原来还是大有区别的。我对有为的理解只有前半部分和李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后半部分我仅仅强调结果,做正确的事情。而李老师重视过程方法的正确性,只有方向和方法正确才能真的做出正确的事情。可见,名师不愧是名师,对问题思考的深度、高度和角度确实不一样。
启发: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方式,才能做正确的事情。与名师的差距,就在于名师重视过程与方法。
李老师还分享了很多管理经验,比如说李老师的管理方法:温和、坚定;核心问题讲清楚,有标准;老师不做学生的蜡烛;包容学生度过难关时需要时间上陪伴,态度上包容,方法上科学;关注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学生是最好的评课专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与地,而是答非所问等等,这些无不让我对李老师产生无比的敬佩,也让我慢慢地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独有的一种魅力。
如果要问这一次培训的收获,我只能说它带给了我情感上的前所未有的触动。尤其是李镇西老师分享的那些感人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因为过去三年,我也有很多和李老师一样的故事。学生毕业后我们经常联系,我们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和兄弟。这让我在学生毕业后也还享有做班主任的幸福。平日里,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着我们之间浓厚的感情。我很庆幸,我常常能收到他们毕业后给我写来的信。细细品读他们的 来信,我感受到了为师的幸福。由于他们每一个同学的来信都很长,在此只和大家分享一位同学的来信。这个同学在高中时还不太愿意主动找我谈话呢!写给鹏程:一封学生的信
转眼间我们高三七班(体育)已经分散差不多六个月的时间了,也开始了各自的大学生活,各自都追着自己的梦想而奔跑。我也不停地努力为出国而着想!
回想过去我们还一直埋怨时间过得好慢,也不知道怎么了,我们分开了,曾经一起努力一起奋斗,为大学而奔跑,现在的我真的超级怀念!我们就像 A TEAM:那个矮矮胖胖的肥仔程就是我们的军师带领我们飞,他真的是个好老师,是我遇到最好的班主任,总被我们欺负,他种种行为我们都恨不得打他一顿却十分爱他!十分敬佩!加尊敬!我们这个班级出了名捣蛋,霹雳哗啦谁都降服不了,也只有他能了,或者是金爷!MR.KING!想想都害怕,这个肥仔鹏真的我们都不知如何说他,教学呢?真的只要跟着他步伐就能学懂,他做老师真的就像我们的父母,跟他聊天,比父母都更玩得开!
想到当初在选体育的时候,我后悔选了体育,可现在我觉得我没选错,体育给我带来的真的是普通文理科生无法带来的享受!曾经爸爸问我你每个学期读一万多的学校来受罪值吗?值!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那种感觉;那么累还要继续!我们要继续因为我们不服输!在从刚开始时每天的锻炼,每天乳酸堆积到楼梯下不了,腹肌痛的挺不直腰到现在我们身强力壮,虽然现在八块变成一块了,可值得!那时我们都在拼命的练:为了体育高考能考到好成绩。我们经历的所有回忆都是美好-无价的。高三如果不拼何时拼?我们那年体育高考遇到百年一遇的下雪,天气原因却阻止不了我们体考的开始,我们穿着田径服奋斗着,脸上被雨水撒到湿。相信那时的你们都穿着羽绒保暖,可我们仍然在赛场上奔跑着!这就是我们体育生!我荣幸自己是体育生!
自从来了七班,认识很多有趣的人,这帮伙伴陪着我一起长大,我们一起锻炼一起忍着辛苦不喊累,兄弟们遇见你们是我成长中最幸福的时候。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经历没好好珍惜,直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的话,我会对那经历说三个字:快重来!如果上天非要我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兄弟们,我很庆幸我能认识你们,你们是我生命中珍贵的记忆!FOREVER!
2.在阅读中感悟中升华 篇二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 (下册) 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2.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 知道爱护、尊重、正确使用人民币, 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3.在生动开放的活动中, 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 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知道1元=10角, 1角=10分。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人民币进行购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各种小面值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创设情境
师:这是阜新市内最大的购物商场——新玛特 (课件播放情境图) , 你们和家长去这个购物商场买过东西吗?如果去过, 就请介绍一下买过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
生1:我买过一个书包, 用了15元钱。
生2:我买过各种自己喜欢吃的小食品, 差不多用了30元。
生3:我爸爸曾经给我买过一双运动鞋, 花了63元。
师:像刚才大家说到的15元、30元、63元…..这些都叫人民币, 元是人民币的单位。除了元, 你还知道哪些人民币的单位?
(学生回答。)
师:对, 人民币有两种, 一种是金属制成的叫硬币, 另一种是纸制成的叫纸币。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 我们不但要认识人民币, 还要用人民币来买文具。 (板书:买文具)
【评析】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 了解学生有无购物经历, 既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又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
二、开展活动, 引导探究
活动1展示图片, 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 把自己课前准备好的人民币摆出来, 向其他同学说一说, 你是怎样辨认出来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
(小组交流。)
师:我给大家也带来一套人民币 (把人民币学具贴在黑板上) , 谁能到前面来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在介绍时把你认识的人民币分一下类, 并说明理由。
生1:按元、角、分进行分类。
生2:还可以按纸币和硬币分类。
(课件演示分类结果。)
师:一边说, 一边板书:元、角、分。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板书:人民币单位)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 元、角、分三个单位中, 谁最大?谁最小?说明理由。
生1:元是最大的, 分是最小的。因为1元钱能买两支圆珠笔, 而1分钱不能买。
生2:我还知道角排在中间, 1角钱能买一把小刀, 1分钱不能买。
【评析】本环节教学, 根据学生平时已有的经验,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通过给人民币分类, 引出人民币的单位。
活动2观察人民币的特征
师: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准备好的人民币, 比较一下, 看你能从人民币上发现什么?
生1:人民币上有国徽, 有数字。
生2:有的人民币上有毛主席头像, 还有的后面是万里长城的图案。
生3:我还发现人民币上有小黑点, 有的还有明线条。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毛主席是我国的第一任主席, 是他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让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人们为了纪念毛主席, 所以把他的头像印在了人民币上。小黑点是盲点, 盲人摸的……爱护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对每一个人民币持有人规定的义务。我们在持有和使用人民币的过程中要注意妥善保管, 保持票面整洁, 不要故意裁切、损坏人民币;不要在票面上书写、涂划等等, 以免影响人民币的正常流通。
【评析】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观察, 热烈地交流, 找出各种面值人民币的特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爱领袖、爱祖国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从而让学生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活动3探究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认识1元=10角, 1角=10分。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70页, 看书上的图, 你们能说出这些文具的价格吗?
师:在这些文具中你最需要什么呢?请你摆出所需要的人民币, 准备付钱吧!
生:拿一个2角, 3个1角, 或拿5个1角……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呀!
师:哪些小朋友想买圆珠笔?怎么买呢?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摆1元钱, 并汇报。)
生1:2角+2角+2角+2角+2角。
生2:5角+5角。
生3: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
生4:1角+2角+2角+5角。
……
师:1元钱可以摆10个1角的, 那你知道, 元和角有什么关系吗?
生:得出结论:1元=10角。 (师板书)
师:谁知道1角可以换几个1分?
生:1角可以换10个1分。 (板书1角=10分)
师:谁还知道1角可以换几个2分?换几个5分?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分别汇报。)
师:想一想, 1元钱还可以买哪些学习用品?
……
【评析】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知道, 而买东西付钱的方法是学生比较熟知的。教者根据教材买文具的场景图, 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的付款方式, 使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探究求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同时在互动交流中澄清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4兑换人民币
师:现在我拿5元钱到你们小组去换相同数量的零钱, 你们应该怎样和我换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把钱拿起来给老师看看。
(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由活动。)
师:生活中你们遇到过需要换零钱的事情吗?
生:我们每天上学坐环路汽车需要准备好1元的零钱。
……
师:从现在开始, 你们可以随便拿一张人民币, 去找同学和老师换零钱了!
【评析】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以形象记忆为主,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比较短。教者在这个过程中, 把教材中的静态知识动态化, 设计了师生“换钱活动”, 建立了开放式的教学空间, 学生在富有趣味性、应用性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 提升了智慧。
三、实践应用, 巩固新知
1. 填一填教科书第71页第1题, 先读题, 然后按要求在课本上完成, 再核对填写的答案。
2. 做教科书第71页“填一填”第2题, 先观察, 然后按要求在课本上完成, 再核对填写的答案。
3. 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1页“填一填”第3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 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环节, 教者对练习题的做法都有具体的要求,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收获最大的是什么?希望大家回家后, 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家长一起到超市进行一次真正的购物活动吧。
3.在朗读中感悟,在情境中升华 篇三
一、 以读激情,以读促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最直接的感悟文本的手段,也是学生接触文本最直接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感知和体验中,联想和想象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实际上是要开启学生的想象,去领会作品的深层含义。
在教学课文中总指挥长倒数发射时间的部分时,我采用了最简单有效的教学手法——读,让学生自由地读,不断地悟,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指挥“神舟”5号的总指挥长去读,通过想象总指挥长当时紧张、激动、喜悦的心情去读。这样,不用过多讲解,过多分析,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当时的气氛,再通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十秒?”这个问题去检验学生的朗读、体会是否到位,以读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飞船升空的场面十分壮观,气势恢弘,文章中第12自然段就描写了这个场面。我在网上找到了一段相关的视频,是先看视频,来做情感铺垫呢,还是先学文字来感受情境呢?几经斟酌,我选择了先学文字,因为“只有先对文本有了深刻的认识,才会对文本背后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共鸣。”在教学时,我紧扣“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巨龙”“划破长空”“地动山摇”“腾空而起”“直接苍穹”等关键词的理解,利用课文录音帮助学生进一步读好文本,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学生的内心已经充满了想一睹发射场景的渴望,这时播放视频,学生的感情得到进一步激发,再让他们谈谈看了这发射场景后的感受,想象在酒泉卫星中心为杨利伟送行的人们的心情,学生更能有感而发,有的放矢了,真所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二、 以情激情,以情促读
教学情境是一种关系特殊的环境,是认识、情感、行为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情境,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语言以情传情,不仅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的情境。为学生奠定感情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以情促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含义,体会文本背后的感情。
在教学“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这一段时,我播放了秒针走动时“嘀嗒嘀嗒”的声音,让学生体会那种时间的紧迫感,进而感受人们心情的紧张,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自己在什么时候也是心弦绷得紧紧的,比如发试卷时,口语考试等,通过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场面,帮助他们感受人们紧张的心情。这些情境的创设,学生对“一秒一秒地逼近”“绷得紧紧的”“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聲”这些词语有了感同身受的体会,自然就能读出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
在教学“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时,我紧扣“欢腾”二字,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春游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老师宣布明天去春游时教室里的场面。这下教室里热闹了,大家手舞足蹈起来,有嘴里发出“耶”的,有鼓掌的,有拥抱的,总之是“一片欢腾”,再让他们想象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的景象就轻而易举了。深刻理解了欢腾,自然也就能把人们的喜悦、激动读好了,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凝聚着编者的灵感、激情和思想,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师、文本和学生三者中,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有效地阅读,让学生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此以来,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拓展,创新的潜质得以发挥。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读上下足了功夫,以读激情,以情促读,帮助学生同文本有了心与心的碰撞。
4.在阅读教学中感悟幸福 篇四
重庆市开县南门镇万里中心小学范小松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必须深入感悟课文,体验生活里读的幸福,才能感动学生。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素养”的理念,将语文教育提升为文化感染与人文关怀。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材,更多地出现充满诗意和丰富感情的文学作品。爱是教育中语文素养的出发点,也是人文关怀的旨归。带着对文学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投入阅读教学,才能在教师感悟幸福的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幸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验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教师读悟课文对开展课堂的阅读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深入感悟课文,体验生活里读的幸福,才能感动学生,让学生也充分读课文,体验学习的快乐与幸福,实现教师自己工作的价值。
在生活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说法:“教初中的老师是初中水平,教小学的老师是小学水平,你教一年级就是有一年级的水平”;“一点小学语文,谁都可以教,没有任何难度,更没有任何深度”;“小学语文谈什么文学,小学生是可以谈文学的对象吗?小学语文,除了字词,最多就是训练学生写作文”;“小学作文,不就是那几个块面,多背几篇现成的优秀作文,足够应付了”。步入教学环境的初期,我觉得这些说法很有道理。
有了几年的教学生活体验,结合我几年不断的多方位学习,我越来越怀疑这些说法。随着我对教育认识的深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我的理解彻底改变了,我的心里完全推翻了这些说法。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素养”的理念,将语文教育提升为文化感染与人文关怀。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材,更多地出现充满诗意和丰富感情的文学作品。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终于放弃了许多繁难的内容,与时俱进地收入了许多近年的性灵文学作品。我一直喜欢文学。现在,我也喜欢起小学语文课文
了。我乐读精思着语文课文,感受着新课程改革的活力。我发现了小学语文课文的张力,不断地探索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与专业素养,小学语文教学才可以有更多可为。我在小学语文课文里找到了快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寻觅到了工作着的幸福。
爱是教育中语文素养的出发点,也是人文关怀的旨归。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到了爱的重要性,学着去爱学生,学着去爱教育。爱让我依恋文学;爱让我理解教育,懂得教育的真谛;爱让乐于深入感悟教学,深入教材,获得自己丰富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爱让我胸怀宽广,我饱含对学生的爱意在课堂上与学生合作着。我不由自主地调动自己的爱,和着语文课文里的爱,对孩子们进行爱的教育,帮助孩子们提高人文素养,让孩子们感受与体验人文关怀,并学会人文关怀。
在读文备课中,我常常沉浸到优美的课文意境中去,被丰富的情感打动,被美的语言打动,情不自禁地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下自己浓郁的文思。
今年我教学我校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是语文出版社的A版教材。每篇课文我都细读,感悟后都会写下几行文字。浓情的课文,过几天再读,又产生了不一样的感受,我再次写下来,记录我心里的点点滴滴思悟。例如本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家乡的桥》。第一次读,我写下:“柔美的家乡,亲切的乡情,浓浓的回忆,是生命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远离家乡,远离江南水乡,家乡的美却更加真切,思乡的情更加浓厚。”第二次读,想得更多,我写下:“家的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思乡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特别是现代社会节奏太快,时髦的新潮一个接一下,人们目不暇接,就在人们还来不及做出反映之时,时尚已经远去,人们忽然发现,稳定的精神家园去之已远,儿时的桥,儿时的那盏装满故事的明灯,儿时的雨后嬉水„„都一股脑儿涌上心头,调浓了思乡的情,那家乡的点点滴滴愈来愈柔美,愈来愈妙不可言,让远离家乡的性情中人牵肠挂肚,愁肠百结,从那柔软的心里流淌出不尽的优美文字。”第三次读,我依然有想法,写下了自己的思考:“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思乡会一直存在下去吗?会不会成为历史,躺在已泛黄的文学中?如果存在,将来的人是怎样思乡呢?思念家乡的什么呢?”再读,我又想到了余光中,马致远等诗人写的许多乡愁的诗和思乡的歌。读悟课文,我总有层出不穷的感受。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将自己的几次读后感爱读给孩子们,想通过我自己的感悟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帮助孩子们体会作者的思乡情结。通过读悟,我引
领着孩子们将“家乡的桥”解构开来,使孩子们明白了“家乡的桥由在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桥,造型千姿百态的桥,名字各具特色的桥,充满欢快的童趣的桥,作者的思乡之情五个层面构成”,领会文中“桥”的丰富意蕴。我从少数孩子闪着亮光的眼里看出他们真切的领会了,感动了。而我,也更加感动了。
知识性的课文,我也用心研读,同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例如,语文出版社A版四年级上册第七课《仙人掌王国》,我用心读完后,在课题上方空白处写下:“仙人掌,这个浑身是刺的朋友,原来也有这么多学问。知识真正无处不在。阅读中,我不仅知道了仙人掌的品种数量,更了解到了它的现实价值。仙人掌可以„„真令人兴奋!有心人的知识,总在分秒不停地积累。同样,有心人不会放弃任何积累知识的机会。”只要完全投入地去读,我总能收获一些感受。
就在这样的读悟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小学语文里的文学气息和知识信息,体验到了教学工作的幸福。我激情满怀,兴致勃勃地引领着孩子们进入活的语文课文中去,带领孩子们逐步走进充满知识与人文关怀的语文世界中去。
我的激情感染了孩子们,孩子们十分兴奋。我抓住时机,顺势将自己的感受深情地读给孩子们分享,不折不扣地传达给孩子们,并步步深入,教给孩子们感悟课文的方法,指导孩子们将心里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纯洁的文思用笔流淌出来。在我的感染与引导中,每位孩子在学完每一篇课文后都写下自己的感受。其中,有个孩子在学完第一课《为成长鼓掌》写下:“让我们为自己见识的成长鼓掌„„我喜欢这篇课文。”我的抛砖还真能将学生的玉引出来。我感到满足与无比幸福,我的帮助对孩子们确确实实地产生了意义,我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可惜,感受的很多部分是只可意会的。学生没有我的那些丰富的阅读经历和人生体验,不可能和我产生通感,也不可能那样深入地理解课文及文中的感情。我为自己无法将只可意会的思绪传达给学生而感到难过。但我相信,一定会有学生在将来某一天明白我的苦心,领会我的感受。我更坚信我对孩子们的感染不会是徒劳的。
带着对文学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投入到阅读教学中,我发现,当我幸福地阅读着文字时,也在阅读着我人生的幸福;不仅如此,我也在帮助着学生愉悦地感悟课文,感受成长的快乐,体验关爱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蒋碧野.“感受—升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
5.在阅读教学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 篇五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应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对于我们中职类的语文课程应当同样适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老师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影响到教学效果,于是在教学时往往把语文课朝着有趣的方向发展,在语言应用能力方面有所淡化,认为语言运用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可是,语文是一门学科,同样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不断的练习才能学好,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展示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
一、善于把握课堂突发环节
语言的学习是在一篇篇或优美或理性的课文中展开,老师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导学生注意语言运用的妙处,然而语言本身是非常灵活的,只有通过亲身感悟往往才更见成效。所以善于把握课堂突发环节,在课堂上多和学生交流阅读内容,在交流碰撞中可能更能引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比如《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第三自然段开头说到:“且不说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要求学生回答作者描写了哪些故都景色时,不止一个学生的答案就是上文引述的内容,我觉得这是阅读习惯所致,所以没有简单的否定学生,而是通过读课题、读段落最后让学生自己也觉得答案很矛盾,这时大部分学生才恍然大悟的说“且不说”就是否定后面的内容啊。通过这次看似无意的插曲让学生意识到句子本身的逻辑性,我觉得比解决课堂预设问题有意义的多。还有一次在上《琵琶行》一课时,学生把“妆成每被秋娘妒”一句翻译成“人们都很妒忌琵琶女的美貌”,我及时指出他们的错误却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在反复阅读中思考出翻译成“羡慕”似乎更符合语句的感情色彩,只有通过实际阅读培养出的语感才能习惯成自然的运用到阅读和表达中去。
二、重视学生的说和写
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上已经不习惯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了,更多的时候学生对某问题的回答需要老师挤牙膏式的帮助,还常常辞不达意、如鲠在喉,这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缺乏训练的表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课堂上持续不断的逼迫学生说和写。比如象《永远的蝴蝶》这样感情细腻的文章就要求学生直接在课文旁写下自己对文中爱情的感受,看似三言两语,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把脑海中不连贯的感悟变成逻辑清晰的语言。再如上《醉花阴》这一课时,学生同样写下了对这首词的感受,在交流时有位同学说李清照在重阳节这天怀着凄凉的心情抒发了对丈夫的思念,立刻有学生认为“凄凉”一词不太恰当,结果学生各抒己见,不仅分析了词作者写作时的生活背景、还从人之常情的角度给予审视,有的同学还拿作者后期的《声声慢》作对比,认为前者是孤独寂寞,后者才是凄凉哀婉,虽然只有少数同学具有这种较高的能力,但是他们在课堂上带动了其他同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言感悟中去,这种氛围对学习语言也很有利。除了课堂以外,我要求学生一周一篇美文抄写,强迫他们阅读较好的散文、小说;对一周一篇的练笔,有时我要求学生抄或写读后感,有时是对课文仿写比如《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等,有时是根据学校大的活动而定,我给学生布置的作文篇篇内容明确,要求也简单,就是要说清楚想说的,把内容和语感放在首位。
三、调动诵读积极性
语言需要勇敢的表达,所以历来语文课堂上的诵读都非常受重视,可是不知几时,课堂诵读成了朗读好的同学的专利了,慢慢地朗诵录音似乎又占据了示范朗读的半壁江山,我觉得对于课堂诵读我们不能视为流程,认为只要示范朗读、全班齐读、个人诵读每个环节都做到了,就是语文课上的充分诵读,就能给学生感悟语言表达语言的机会了。实际上,看似单纯的诵读环节需要我们根据教学课文的不同安排不同形式的读才更加有效。比如《致橡树》这首诗歌学生都非常喜欢,我先安排齐读,一遍读完同学们觉得很有气势,我说大家能够感悟到了诗歌中慷慨激昂的宣言,可是这是首爱情诗歌,还应当饱含深情啊,于是请了一位朗读较好的同学示范诵读,然后请程度不同的同学诵读,尽管声音条件不同,可是每位同学都很认真的模仿,感情很真诚,这就是对语言最好的感悟。最后我播放了录音,但要求同学们注意的是重音、停顿等细节化的问题,完善同学们的诵读。对于一些较容易的散文,我通常把阅读的机会让给普通学生,她们最需要在这样的场合大声锻炼自己,大胆的用自己的感情诠释课文。在课堂诵读中,老师应积极参与进来,有的老师习惯播放录音,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差距,认为读得这么好我肯定达不到这水平。而老师的诵读,尽管有的地方不够完美,却是学生喜欢模仿的对象也更加亲切,实际效果会更好。
四、展开想象、品味语言
文学是想象的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我们反复品味语言、展开想象,感受文字的魅力。现在,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上已被广泛运用,很多教师喜欢制作精美的课件营造课堂氛围,引领学生进入良好的课堂情境,适度的画面和音乐渲染的确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然而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就会喧宾夺主,学生只重视声画刺激而不重视文章内涵的理解,更不会去品味语言,感受文字想象的空间。我曾经有过一次公开课的经历,当时上的是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我利用movemake技术制作了精美的荷花动画,虽然那篇教学设计获得省一等奖,但别人最大感受就是课件做的很花哨,这对我触动很大,后来在参加说课比赛时恰好又抽中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次我吸取教训根据教学构想设计了朴实的课件,它很好的表达了我的课堂构思,获得了评委认可。还记得当时一位评委问一个参赛者“你的教学内容是荷塘月色,可你课件中的画面多数是白天,这会不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后来我又在别人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同样的启发,记得那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间一段描绘田园风光的诗句,授课老师并没有急于用画面帮助学生明确悠远宁静的意境,而是反复要求学生对“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几句进行想象描述,并从远近、动静和色彩等角度多重提示,直到学生在不断描述中渐渐明确这是一幅非常和谐充满生机的画面,才展示了一幅总结式的课件,我觉得这样的语言品味真正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歌中淡泊明志的精神,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欣赏语言本身的魅力,提高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非常值得借鉴。
6.在“站”中升华作文 篇六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最近我发现在公交车上的次数多了。
我每天上学,放学都是一个人在公交车上颠过来,颠过去。是个人总是想自己更舒服一点,这么远的路程,谁都不想站着,初一时,我这样想着,把自己和看过作文中的人同化,感觉自己这样没什么不好,车上有老人时只需要装作自己很困,闭上眼睛在座位上,大睡一通,就可以万事大吉,逃避别人异样的.目光了,再说,也不是每个老人都有座位可以坐,也就是说,我并没有一点可以惭愧的理由。
但是我错了,真的错了,上天偏偏为我安排一个和我一路的同级学生到这里,刚开始初一,我走得比较早,并没有发现他的存在,但一次上学,我走迟了和他鬼使神差地遇上了。
那天我乘的是7:40的车,好像有点迟了,但还是看到远方一位穿南外校服的同仁远远地从他妈妈的电动车上下来,赶紧跑上车,而我因为等车时间长,上车时间充裕,所以我早已气定神闲地在车上找了个座位坐了下来,并且看着他上车,所幸,车还算空,前排的座位还有一个,就是我旁白的那一个,当然他在我身旁坐下来。这是噩梦的开始。
后来,过了几站,有老人上来了,看着他那蹒跚的步伐,在公交车那晃动的车厢中艰难地走过,真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地从我面前走过,但我还是情不自禁地闭上眼装睡,就在这时,旁边好像多了一个空位。我往旁边瞟了一眼,没错,他让了座,这让我觉得无地自容,感觉到了自己与他的差距,同为南外人啊!
在那辆车上,我后来还是让座了,为了自己的自尊心,也为了对得起身上的校服。这个状态维持了好久,不过我心里总觉得还是比他矮了一截,虽然我比他高。
7.在阅读中感悟中升华 篇七
在讲《为成长鼓掌》一节课时, 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之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拓展延伸, 这部分包括了三项内容:介绍记录自己成长经历的实物、图片或资料;请你说一说自己的长处, 说说自己的进步, 也为自己的成长鼓掌;想一想:“鼓掌是一种……;鼓掌是一种……”仿照课文说一说。
纵观整节课教学内容, 本环节安排得可谓锦上添花, 那就是学生在充分感受到成长快乐的基础上, 又进一步做到了某些内在东西的提升:进一步深刻地感受到成长的足迹, 形象而丰富地认识、理解了抽象的“成长”这一概念;还进一步感受到了自身成长的快乐, 有助于增强他们乐观、自信的精神;创新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也在想一想、说一说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是语文标准所大力提倡的。教材在安排了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之外, 还安排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 其目的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拓展延伸其实也就是综合性学习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学习侧重于活动性, 拓展延伸侧重于知识性, 但它们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互为补充, 互为促进, 二者都革命了学习的方式, 改变了过去语文教学的封闭性, 学习方式更灵活, 学习方向更宽泛, 真正做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课外拓展延伸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语文教师用书》当中的教学建议给我们提供了多种开放而有活力的拓展延伸形式:有的是要求阅读的, 如《为成长鼓掌》之后推荐阅读童话《丑小鸭》, 目的是进一步认识自信, 增强信心;《太阳, 你好》之后让学生阅读说明文《太阳》和诗歌《太阳的话》。有的是要求创编续写的, 如学习了《小人国》之后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继续飞翔, 重回小人国, 又会有怎样的奇遇?请你也来创作经历”;《为成长鼓掌》之后仿写句子“鼓掌是……鼓掌是……”。有的是要求讲的, 如《为成长鼓掌》中的“说一说自己的长处或进步, 也为自己的成长鼓掌”;《家乡的桥》讲了许多桥的故事, 所以拓展题有“根据《家乡的桥》中的不同名称讲一讲、编一编与桥有关的故事”;这里还包括那些介绍类的, 如当导游介绍家乡的桥 (《家乡的桥》) ;以蜗牛的身份自我介绍———蜗牛的自述 (《蜗牛慢条斯理的生活》) 。有的是要求画一画的, 如画一画开国大典会场的布置图 (《开国大典》) ;画一画詹天佑挖掘隧道时采用的中部凿井法示意图 (《詹天佑》) 。有的是要求策划设计的, 如“如果现在面对法布尔, 你想对他说什么?如果要你为法布尔设计一个雕像, 你准备怎样设计?” (《昆虫迷》) ;“联系自己生活的环境, 写一写身边的秋天, 出一期秋天的墙板” (《秋的原野》) 。有的是要求搜索收集的, 如“搜集资料, 了解一些二战及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的资料” (《生命的签证》) 。
拓展延伸的形式、内容可谓五花八门, 不可尽述, 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设计不同的拓展题目, 以求全方位、多层次的进行练习。
这些丰富多彩的拓展活动, 无疑对学生产生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深刻的影响, 有的题目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是教材相关知识的补充、延伸、扩展;有的可以使学生深化对内容的理解, 使文章的思想、中心得到提高与升华;有的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培养, 包括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有的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表达方式, 在表达方法的模仿、运用中得到巩固与提高。
在《家乡的桥》一课中, 有人设计了多项实践活动, 实际也融入了拓展延伸的内容, 我们设计时不妨可以拿来借鉴: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画一画《家乡的桥》;当导游介绍家乡的桥。;搜集更多的桥的图片资料;积累与桥有关的古诗等文学作品;根据《家乡的桥》中的不同名称讲一讲、编一编与桥有关的故事;设计一座你心中的桥;你的家乡也有桥吗?写一写你的家乡的桥;交流:你知道“桥”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你知道“心灵的桥”是什么意思吗?
再看下面学生在《昆虫迷》的拓展延伸中的练习:
题目:如果现在你面对法布尔, 你想说什么呢?如果要你为法布尔设计一个雕像, 你准备如何设计?
几位学生对问题一的回答:
法布尔先生, 您是一个具有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刻苦有毅力的人, 就是这两点让我十分佩服。我明白了为什么只有您才能写出科学巨著《昆虫记》。虽然我不是很喜欢科学家, 但您让我十分佩服。
刻苦自学的毅力和决心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我佩服您!
天哪!我不是在做梦吧!见到您真是太高兴了, 来握握手吧!
对问题二的几种回答:
我的设计是这样的:法布尔趴在地上, 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周围的人都盯着他, 因为这样能突出他的认真。
我准备在四周雕刻许多昆虫, 以表示法布尔在昆虫学方面的成就, 法布尔则在中间, 用一个放大镜在观察着一只苍蝇。
我设计出的雕像应该是法布尔趴在地上如痴似迷地观察着昆虫, 就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兴奋不已。
怎么样, 这些是不是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有着很大程度的提升呢?
8.理清文脉,在阅读中升华逻辑思维 篇八
一、抓住人物,探寻记叙文主题思想
记叙文通常以人物、事件的发展和变化来行文,通过对具体情境中人物的描摹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而很多情况下,人物的行踪、人物情感的变化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因此,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贯穿于文章始末的关键要点。当然,人物的变化通常也会伴有其他的要点。而以人物为主要线索的文章通常会出现不止一人的现象,阅读时,只需抓住其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和经历,便可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我们不妨探讨以人物为主要线索的记叙文,如何理清其结构支脉,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在讲授《鸿门宴》一课时,由于人物众多,加上又是古汉语,很多学生刚开始会觉得人物关系混乱,晦涩难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刘邦、项羽这两个大家熟知的人物为切入点,先把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分为两组。刘邦手下主要是张良、樊哙和告密者曹无伤;项羽手下主要是范增、项庄和背叛者项伯。然后再回来看文章,脉络一下子就清晰起来,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刘邦最终建立了汉朝跟这一次成功的逃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项羽的仁慈成就了他人,毁了自己,历史就在一念之间定格。
再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沿着黛玉的行踪讲述了她第一次进入贾府的所见所想。无论是黛玉眼前出现的人物还是经过的不同地点,都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脉络。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感,我们不仅看出了贾府显赫的地位、富足的生活和严格的礼教,也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主要人物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为《红楼梦》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和最后的家族没落埋下伏笔,并形成鲜明的对比。
记叙文无论以什么来作为骨架支撑都是有路可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寻找这些要点,理清关系,久而久之,学生总结记叙文主旨时的无奈就会迎刃而解。
二、分析意境,感受抒情文情感脉络
散文最大的结构特点就是形散意不散,看似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貌合神离,而实际上是散而不乱,一线贯穿。一篇优秀的散文,作者的表达一定是处处紧扣文章的主题思想,文章的脉络也一定是自始至终蕴涵于其中。散文的阅读,最忌讳的就是断章取义,前后脱节,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领略每一句、每一段、每一个意境的情感,更要着重体会它们之间暗含的关联,这种情感线索一定是自上而下,互相连接。只要学会理清其经纬,便自然而然地领悟了文章的主旨。
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一文,作者开篇就说北国的秋清、静和悲凉,其实这也是作者内心的一种独白。接下来写南国之秋凉意不够,北国的秋天的槐树、蝉、雨都带有压抑和悲秋的色彩,每一段单独看都是成立的,而相互之间又联系紧密,紧扣主题。就连情绪的表达最后也拿出了佐证,并不是只有国人写悲秋,外国诗人也有。作者借对秋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社会现状的深刻感受。这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看似每段都可以单独成文,而实际上都是在表达着一种情绪,相互关联着。
再如《荷塘月色》一文,读者一开篇就被作者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拨动心弦。但紧接着我们体会到的是静,小路和月色朦胧的静。荷塘中间又和周边的景色以及古代诗篇作对比,突出荷塘的静,让我们不禁要思考营造这样静谧的意境何意?原来是要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宁静,每一段都和开篇所表达的内心情感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文章最后点题,揭示了颇不宁静的原因——惦念着江南。文章思维缜密,结构严谨,情感贯穿始末,这样分析就很容易抓住脉络,也能理解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散文看似抓不住中心,实际上处处透漏着主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引领学生去体会每一个意境,会发现一篇散文,每个意境的背后都是同一个情感,就是作者真实的内心想法。
三、遵循问题,寻找议论文论述思路
对学生来讲,议论文的文章结构和思路脉络的把握相较于记叙文和散文,显得更清晰和容易一些。议论文一般是遵循问题模式展开,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者通常会开篇提出观点,之后找出实际的论据来论证,最后提出该如何解决和谈一谈作者自身的体会等。即便先驳后立的文章,也会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部分。在议论文阅读中,指导学生找出哪里提出什么观点,举什么例又是为了证明什么,作者希望人们怎么做,就很容易把握整个行文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清论证的思路、论证的方法,进而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这对学生议论文写作也是一种有效的提升手段。
在讲授《劝学》一文的文章结构时,笔者先带领学生复习了议论文的一般结构,然后让学生自主分析第一段。学生就想开篇有没有提出观点?提到青、蓝、冰、水、木等又是为了证明什么。学生很快就找到“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接下来先用“青出于蓝胜于蓝”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个比喻来佐证中心论点,如果停止学习一定不可能青出于蓝,也不会冰冻三尺。紧接着进一步运用“木直中绳”的例子比喻论证君子更应该广泛学习,反省自己,才不会犯错,才会不断进步。学生很容易地找到了论点和论据,就会很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观点。
再如周先慎先生的《简笔与繁笔》,先是提出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的辩证关系,接下来举例论证。简笔用得好,惜墨如金,可以言简意赅。繁笔用得好,用墨如泼,言简义丰。接下来作者的论证又有所侧重,反对当时文章创作冗长繁琐的现象,提出简练为文的观点。文章的结构只要抓住这几点就一眼明了了,也就很容易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观点。
整体上来讲,议论文结构清晰明了,只要认真阅读,就很容易找到文章的整体结构支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围绕论点论据来提炼,议论文的结构就会了然于心。
叶圣陶老先生这样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会乱走的。”阅读不仅在高考中至关重要,在生活中也非常重要,因此更好地理解文章,更深刻地和作者通过文章有精神上的同步和交流,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和情感是最基本的能力。作为师者,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更要引导他们掌握自主阅读分析的方法。
【在阅读中感悟中升华】推荐阅读:
在观摩中感悟 在学习中成长07-26
在活动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08-26
在比较剖析中感悟课文09-10
在音乐中感悟人生作文09-20
让学生在快乐读写中感悟传统文化07-02
在考察中感悟——参观北京特殊教育学校09-05
在世界中的感悟优秀作文600字08-07
“阅读期待”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8-02
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养成独立人格专题08-13
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的指导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