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事迹(精选10篇)
1.爱国事迹 篇一
肖邦的爱国事迹
肖邦在波兰民间音乐的乳汁抚育下成长起来了。他不但热爱波兰民族的文化,更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波兰祖国。那时,他的祖国正遭受沙皇的奴役和欺辱,波兰的大地被俄、奥、普瓜分得支离破碎。波兰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如同地下的岩浆冲击沸腾,那时的波兰就像一座一触即发的火山。年轻的肖邦为苦难深重的祖国担忧,为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所鼓舞。
一天,肖邦看到了波兰进步诗人维特维斯基的一首题叫《战士》的诗。这是一首激动人心的诗篇,肖邦爱不释手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他情不自禁地轻声朗诵出来:
时间已到,战马嘶鸣,马蹄忙不停。
再见,母亲、父亲、姐妹,我告别远行。
乘风飞驰
扑向敌人
浴血去斗争。
我的战马快如旋风,一定能得胜。
我的马儿,英勇战斗,如果我牺牲。
你就独自掉转头来,向故乡飞奔
……
念到这里,肖邦激动得再也读不下去了。他清秀、白晰的面孔由于激动而涨得通红,他那以深邃(suì)、沉静的大眼睛由于战斗的召唤而炯炯闪烁。他推开窗户,遥望天空,乌云密布、阴霾(mái)沉沉。但是,他在沉寂中听到了惊雷,维特维斯基的《战士》这首诗正是划破这沉寂的呐喊,它抒发了波兰人民为摆脱奴役而渴望投身战斗的革命激情。
窗外起风了,乌云在翻滚。肖邦仿佛看到红旗在飘飞,战马在驰骋(chěn),一个个音符化作一把把利剑在向敌人的心脏刺去。他转身俯到写字台前,拿起五线谱纸,为《战士》这首诗谱上了曲。由肖邦作曲、维特维斯基作词的这首《战士》之歌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在波兰爱国青年中传唱起来,这支歌鼓舞着波兰青年纷纷投身革命洪流。
2.爱国事迹 篇二
一、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的性质转变,对爱国主义从古典到近代的形态转变提出了必然要求
1840年的鸦片战争决不是一次普通的海防反侵略战争,它的爆发是一个标志。在此之前,中国是一个与外部世界来往不多、独立发展的封建社会;自此之后,中国由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往往要打上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烙印,表面看起来中国似乎是独立的,实质上国家主权已受到帝国主义的严重侵害。这样的社会性质,从晚清到民国,一直也没有改变。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近代这110年的社会性质,前不同于秦汉以来任何一个历史朝代,后不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历史形态,即在封建社会崩溃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近代中国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社会残破,民不聊生,国家濒临灭亡的边缘。巨大的屈辱和灾难,给中华民族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正如十五大报告指出的:“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在强烈的爱国精神的鼓舞下,中国人民开始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艰难而执著的探索。一个又一个救国方案被提了出来,又在社会实践中逐个失败,经过了一系列这样不可缺少的发展环节之后,直到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才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第一个任务,也为第二个任务即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这一时期里,中华民族能够历尽千难万险,百转千回,却矢志不渝,不屈不挠,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辉煌,离不开爱国主义提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异常强大的敌人面前,我们的民族没有屈服,在极端深重的危机面前,我们的国家没有灭亡,如果没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这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一时期里,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百般屈辱中却能够渐渐觉醒,我们的社会在千灾万难中却能够始终保有进步的动力,我们的民族独立逐渐沦丧最后却能够失而复得,如果爱国主义一直停留在与封建社会农耕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古典形态,同样也是不可想象的。每一次反对外敌入侵的抗争,无不凝结着爱国主义的炽烈激情;每一个救国方案的提出,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的理性光芒;每一个救国方案的实践,都向爱国主义本身提出了顺应时代潮流而发展升华的必然要求;而每一次救国实践的失败,又都激起了爱国救亡的更大浪潮。同一段历史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近代百年既是中华民族在爱国主义旗帜下救亡图存的历史,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历史;同时也是爱国主义自身在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中蜕变转化的历史,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孕育、生成、发展、成熟的历史。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属于社会政治文化范畴,是一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由于国家在不同时代所面临的矛盾、困难、任务和目标的不同,反映在爱国主义上会使其呈现出一定的时代性特征,因而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爱国主义的不同历史内容,反映了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家民族最高利益所面临的挑战和矛盾的不同。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的封建农耕经济文化条件,形成了以“华夏中心主义”为基调、以“忠君”为表现形式的古典爱国主义传统。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型,必然要求发展出与近代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相适应,满足近代中国需要,符合近代中国特点的爱国主义形态。
二、近代中国海防爱国实践的喷涌澎湃,为爱国主义从古典到近代的形态转变提供了现实可能
令中国“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主要来自海洋方向。“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帝国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外民族矛盾的直接起因,并且加剧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在近代历史上,“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们,都打过我们”,百余年间,帝国主义先后发动了数百次侵华战争和事变,这些侵略,绝大多数来自海洋方向,或是与海军有很大的关系。“在一百余年的中国近代史中,真是有海无防,仅来自海上的外国入侵竟达四百七十余次。”甚至有人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如果说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构成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海洋方向入侵与反入侵的军事斗争,则关系着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胜负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命运。”
我们经常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近代中国的大门,其实,这不仅仅是对鸦片战争一例个案的生动描述,也是对以其为代表的整个近代期间帝国主义侵略特点的准确概括。首先,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基本上都是海上强国,其侵略行为带有浓厚的海洋背景———通过海上霸权对外侵略扩张是当时资本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共同特征。其次,对中国的历次侵略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依赖海军,列强的海军在战争中或为主力或为先导,平时也动则以武力相威胁。严复曾感叹:“自道咸以来,沿海诸边,往往多事”。“迩者江淮之间,英日最盛,而德亦狡焉思逞矣。俄涉东省,法入滇粤……凡其浅水军舰,随时皆有直达腹地之忧,而地方官吏始棘手矣。或交涉稍有枝节,或萑苻稍见鸱张,动且鼓轮而来,装炮悬旗,肆行恫喝。”即使是与中国陆地接壤的俄罗斯,海军力量在侵略中国时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瑷珲条约》的签订,奕山就受到了俄国兵船鸣枪放炮的武力威胁。在后来的北京谈判过程中,俄国故伎重施,派兵船集结在天津附近海面。
列强侵略接踵而至,万里海疆频频告急,触发了海防抗争的风起云涌,随着民族战争依次爆发,海防爱国主义在近代反侵略抗争中首当其冲,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高潮。近代中国在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下海禁大开,海防形势异常严峻,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海防建设一方面任务异常复杂艰巨,另方面却要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意无意制造的重重阻碍与困难。此虽非中国之福,而中国必自此而自强。正是这紧张严峻海防形势、脆弱如卵的海防安全和一再失败的海防斗争,给国人上了最生动直观的海防教育课,极大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加速了民族觉醒,令“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成为时代的呼声。
为建设海防、保卫海防,中国人民外与侵略者、内与卖国势力进行了尖锐的斗争,表现出炽热的爱国情感、深沉的理性探索、坚韧的爱国意志和无私的效国实践。尤其是“在民族战争期间,爱国主义为社会接受的程度最广泛,其传播的范围和速度急剧扩大和加快。”在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下,爱国主义凸显为一切要求进步的中国人反抗侵略的共同思想基础,“救亡图存”的口号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志士仁人都召集到爱国主义这面旗帜之下,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一方面,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本主义海上强国对中国进行非正义的侵略,占据反侵略正义地位的中国封建主义在生产力上却落后于敌,而且始终以维护自身狭隘统治利益为最高目的,往往置民族大义于不顾投降卖国,使得以忠君为表现形式的古典爱国主义在海防斗争实践中虽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却最终被证否;另一方面,海防爱国主义应时代召唤而喷涌澎湃,海防惨败的苦果一再激起新的探索,列强侵略造成的一切负担,最终都转嫁到劳动人民的头上,使得广大民众具有最顽强的反抗精神,形成了近代爱国力量的坚定主体。由海防形势演变引起的如此种种情形慢慢汇集成某种客观条件,使古典爱国主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心理基础发生了动摇,为爱国主义内容实现蜕变超越,孕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近代形态提供了现实可能。
三、海防爱国主义孕育了近代爱国主义的萌芽,开启了爱国主义从古典到近代形态的蜕变超越
反抗侵略,巩固海防,是近代中国海防爱国主义的中心主题。在这一主题之下,中国古典爱国主义传统中的御敌献身精神在海防领域延续传承、发扬光大,“华夏中心主义”等陈腐思想在严峻的海防危机中得到批判摈弃蜕变超越,“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近代爱国主义要素在海防需要中得以孕育萌芽传播扩散。
抵御外侮、反抗侵略,是爱国主义的永恒主题,既是中国古典爱国主义与近代爱国主义的相同主题,也是近代中国不同形态爱国主义共同的基本主题。在中国古代史上,凡是外患袭边、民族危难之际,就是爱国主义喷涌高涨之时,就会有民族英雄挺身而出,英勇抗敌。霍去病、岳飞、文天祥、戚继光、史可法……抵御外侮、反抗侵略,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一种的象征,是千百年来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光辉闪耀,世代流传。
帝国主义频繁的海上入侵,决定了民族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最为直接、最为激烈、最为悲壮、也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爱国主义表现形式。历次海防战争本身就体现着中国爱国主义的光辉,战争的根源是“西人东来”的侵略意图与国人保卫家园的爱国精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古典爱国主义在近代海防战争中的自然延续,一方面使御敌献身精神发扬光大,如众多将领的以身殉职、无数无名战士和百姓的血洒海疆,另方面也逐渐产生出爱国主义的近代因素。
近代爱国主义有三个基本要素:一,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是近代爱国主义的基本主题;二,向西方学习,是反帝爱国的合理手段和核心要素;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是反帝的逻辑要求和学习西方的历史流向。
如前所述,反抗外敌侵略也是古典爱国主义的基本主题之一,所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这一要素的近代特性只能是“帝国主义”。很明显,这只能是中国爱国主义近代化的一个外部动因和逻辑前提。历史表明,近代早期,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最初所表现出来的恰恰也只能是古典爱国主义的自然延续,而它又无技以制夷”从少数先进分子的个别思想,发展为影响广泛的社会思潮,进而形成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最终趋向反封建的历史道路,代表了近代爱国主义层层递进的展开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向西方学习,这一要素的最早萌芽,是在海防实践中孕育并被明确提出来的。
鸦片战争期间,购置和仿造西式武器装备的师夷制夷活动已经在海防前线出现,开启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最早实践。林则徐认识到“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提出引进西方“良器”,学习西方“熟技”。他曾组织编译有关西式大炮瞄准发射技术的书籍,还委派龚振麟等人对西式武器加以研究和仿造。佛山的军工厂采用了许多西方造炮技术,在加工工艺、瞄准仪器、炮弹种类、发火装置、炮座、火药配比等技术上进行了模仿和改进。林则徐到粤后“购西洋各国洋炮二百余位,增排两岸……并购旧洋船为式,使兵士演习攻首尾、跃中舱之法”,又曾“捐资仿造两船,底用铜包,篷如洋式”。广州知府易长华和士绅潘仕成模仿夷船式样制造了战船。潘仕成和大城知县高邦哲还分别制成水雷并进行了实验。在浙江战事吃紧之时,嘉兴县丞龚振麟首创铁模铸炮法,大大加快了铸炮速度。魏源称赞该法“一工收数百功之利,一炮省数十倍之赀,且旋铸旋出,不延时日,无瑕无疵,自然光滑,事半功倍”。1842年,龚振麟著成世界上最早全面论述金属型铸造的科学著作《铸炮铁模图说》,并印发沿海各省参用。
即使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成果,1842年6月攻陷吴淞后,英军在当地军工厂中发现了中国仿制的西式大炮和滑台。因此,在近代反帝爱国运动中先后登上历史舞台的两种潮流,向西方学习和反对封建制度,才是近代爱国主义的关键因素。近代爱国主义在反侵略中孕育,在学习西方中萌发,在反封建中确立。可见,“师夷长技:“这并非第一次看到中国人的才智和善于模仿,我感到这次战争在某些方面,将使他们得到的好处比坏处要多。战争将启发他们的智能,将来任何时候如果和中国人再发生战争,我们将比这次遭到更多的困难。”如果说战争真能启发智能,那么也只能是外因,它的启发离不开内因的作用,鸦片战争在中国首先启发的是那些战时坚决抵抗侵略和战后继续关心海防、建设海防的有爱国心、报国志、效国行的人的智能。
理论来源于实践。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岭南地区和江浙、福建等东南沿海抗英前线曾经一度出现购置、仿制西洋武器的浪潮,虽然由于技术障碍及战后清廷上下苟安思想抬头和对海防建设的忽视,它并未带来近代军事工业在中国的勃兴和西洋军事技术的大规模引进,说明此时尚未形成向西方学习的普遍自觉。但它毕竟是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初次尝试,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第一次启动,是国人御侮抗敌激情和理性的结晶,展现了近代中国海防爱国主义的一个方面,为海防爱国主义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一个起点,开启了一条道路,为心忧海防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思想营养,对战后一些目光敏锐的思想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进主张提供了启示和借鉴的材料。曾参加过鸦片战争浙东抗英的魏源,战后把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如何抵御和战胜列强侵略上面。他与林则徐交游甚密,承其志,继其业,在林所辑《四洲志》的基础上,历经十余年之艰苦努力,几经扩版,增补编撰成长达百卷的《海国图志》。在序言中他明确指出:此书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并称“攘剔”外敌,“奋武”海防,“此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也”,爱国激情跃然纸面。他在书中饱含激情而又不失理性地总结反思了鸦片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勇于承认先进技术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力不均、技不等而相攻,则力强技巧者胜”,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以期达到“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的目的。可见,“师夷”只是其海防思想之手段,而目的则是“攻夷”、“款夷”、“制夷”。
四、结语
中国古典爱国主义与近代爱国主义区别的关键在于反侵略的途径不同,不同的反帝途径又形成不同的历史流向,严守“夷夏大防”与师夷制夷革新变法是二者区别的重心所在。爱国主义在近代中国正是以其古典形态作为出发点,在反抗帝国主义海上入侵的伟大斗争中,应海防需要而逐渐孕育出学习西方这一近代因素的最早萌芽。“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萌芽诞生得异常艰难,它冲破了“华夏中心主义”的思想樊篱,惊醒了“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迷梦,颠覆了“用夏变夷”的单向文化传播思维定式,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思想解放的第一缕曙光。虽然其成长壮大仍然阻力重重甚至因而一度停滞不前,但是巨大的军事功利价值赋予其顽强的生命力,它一旦产生就会沿着自己的逻辑向前发展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上升过程,爱国主义从古典到近代形态的蜕变超越,归根结蒂是从海防爱国主义肇始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20, 697.
[2]毛泽东选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340.
[3]刘华清.中国近代海军史·序[C]//吴杰章.中国近代海军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9:1.
[4]许华.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J].福建论坛 (文史哲版) , 1998, (5) :25.
[5]严复.严复集:第1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121, 257-259.
[6]李文海.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224.
[7]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 (二)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68, 569.
[8]魏源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7:174.
[9]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8:141.
[10]赵春晨.论鸦片战争期间以岭南为中心的“借取”西洋武器浪潮[J].历史教学, 2003, (3) :18-23.
[11]戚其章.<南京条约>与中国近代化的启动[J].东岳论丛, 1997, (2) :67.
3.爱国人物事迹素材 篇三
詹天佑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中间有个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得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家效力。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在毕业之后他就回到了国内,但是当时的清政府对于一些国内的人才是十分不信任的,像修铁路这些都是有外国人主持的,尽管詹天佑非常有才干,但是他也只能当助手。在19的时候,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这个时候英国、俄国都争着要修这条铁路,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这条铁路就能够控制整个中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却达成了“协议”,如果中国这条铁路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都不提供,他们以为中国人会让他们来修建这条铁路。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很多人对他不放心,觉得他是自不量力,说他是胆大包天,还有很多人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但是詹天佑却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詹天佑把全部的精力都放进了这条铁路里,他和工人们一起在工地吃住,细心勘察,大胆试验,经过多年的艰辛劳动,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修建成功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的这一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由此也是能够看出来詹天佑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士。
4.爱国名人事迹 篇四
19,吉鸿昌回乡探亲时,拿出全部积蓄,利用一所破庙作校舍,创办了“吕北初级小学”。吉鸿昌立下规定:凡是贫家子弟,一律免费上学。学校规模一度壮大,曾被誉为“豫东第一”。
1925年10月,吉鸿昌升任绥远省督统署直辖骑兵团团长兼警务处处长。不久又被任命为第36旅旅长。十几年里,吉鸿昌虽不断升官,但却丝毫没有改变“当兵救国,为民造福”的初衷,时刻铭记着父亲“作官即不许发财”的教诲,平时省吃俭用,兴办公益事业。他严于律己,也约束部队不许扰民。吉鸿昌结识共产党员宣侠父等人,开始接触革命思想。1926年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响应北伐。吉鸿昌率部参加了西安之战。1927年4月,吉鸿昌所部扩编为第19师,升任师长,归属冯部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所辖。国民革命军沿陇海路东征,吉鸿昌率部攻克洛阳、巩县,又强渡黄河,占领豫北重镇新乡,奉军被打得抱头鼠窜。吉鸿昌所部被誉为“铁军”。
1928年任第30师师长,调防甘肃天水。1929年7月,吉鸿昌进兵宁夏,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兼第10军军长。他整饬了军队和吏治,致力于汉回团结,提出了“开发大西北”的口号,决心为民兴利除弊。
1930年4月,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吉鸿昌奉命率部从宁夏出潼关,参加讨蒋大战。9月,冯玉祥的西北军战败。吉鸿昌为了保存实力,接受蒋介石改编,就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不久被蒋派往光山、商城一带进攻鄂豫皖苏区。
吉鸿昌对进攻苏区十分反感。他“托病”到上海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随后又化装到鄂豫皖苏区进行了考察,思想上受到很大触动。随后曾在潢川组织所部起义参加工农红军未果。蒋介石发现吉鸿昌有“谋反”之意,便解除了他的军职,逼迫他出国“考察”。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在国外,吉鸿昌利用记者的采访,以事实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种种罪行,并斥责英国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和蒋介石对日妥协的丑恶行径。在德国,吉鸿昌曾多次要求到苏联参观访问,遭到蒋介石反动政府使馆的百般刁难,不予签证。悲愤之下,吉鸿昌挥笔疾书:“渴饮美龄血,饥餐介石头。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吉鸿昌闻讯立即回国寓居天津,秘密与中共华北政治保卫局联系。不久,他整理出版了《环球视察记》,借以抒发他忧国报国的热情。同年4月,吉鸿昌在北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爱国的旧军人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从此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他按照党的指示,到湖北黄陂、宋埠一带召集旧部策划起义。起义失败后,他赴泰山动员冯玉祥出山组织武装抗日。吉鸿昌毁家纾难,变卖家产6万元购买武器,积极联络各地抗日零散武装,作起兵抗日准备。
1933年5月26日,吉鸿昌同冯玉祥、方振武等抗日将领依靠苏联的武器支援和集合东北义勇军在张家口宣布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任前敌总指挥兼第2军军长。败退的热河军,蒙古族武装,察哈尔当地民团和一些当地的土匪武装建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旋任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向察北伪军进击,在收复康保、宝昌、沽源等城池后,吉鸿昌又指挥部队向多伦进攻。经过五昼夜血战,7月12日终于收复多伦。察北四城的收复,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然而,蒋介石却反诬同盟军破坏“国策”,令何应钦指挥16个师与日军夹击同盟军。
1933年8月26日,吉鸿昌率领3000多人试图去商都同抗日同盟军高树勋会合,建立苏区。但遭到国民党军队拦截,苏区无法建立。吉鸿昌无奈之下找到了方振武,准备一同进攻由国民革命军驻守的北平城。9月21日,行进到日军和国军交界的非武装区。日军飞机投放传单,要求吉鸿昌部队3日内离开,不然派兵剿灭,吉鸿昌在3日内离开了。10月10日,吉鸿昌部队在进攻到北平附近的昌平被中央军,晋军,西北军包围,军队哗变崩溃。
随后,日军主力在察边境集结,并驱使败退伪军准备重新进攻。苏联在国民政府的压力之下也停止了对同盟军的支援。国民政府中央也派出要员去说服同盟军领袖冯玉祥放弃独立割据的念头,将部队交给中央指挥。而中共则在同盟军内部开始宣传策反,准备将抗日同盟军发展成红军,在河北山西建立苏区。内忧外患之时,同盟军内部的东北义勇军部首先表示归附中央。冯玉祥也发表声明取消了同盟军司令的头衔。8月15日,伪军重新进攻多伦。分崩离析的同盟军不敢正面对抗。在15日夜连夜不战放弃多伦,全军转移。转移之后,剩下的5万抗日同盟军彻底瓦解。
吉鸿昌战至10月,因弹尽粮绝而失败。为了保存抗日实力,吉鸿昌与方振武到国民党第32军驻地同商震谈判。不料,蒋介石却电令商震把吉鸿昌和方振武押送北平审问。途中,吉鸿昌用计使方振武脱身。车行至北平城外,押送人员在吉鸿昌感化下,冒着生命危险放走了吉鸿昌。
天津吉鸿昌旧居1934年5月,吉鸿昌回到天津,组织成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他被推为主任委员,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他家三楼一角,设立了一个秘密印刷所,出版了机关刊物《民族战旗》报。他的住宅也成了党组织的地下联络站,因而被党内同志称为“红楼”。
1934年11月9日晚,吉鸿昌在法租界秘密开会时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被法国工部局逮捕,后引渡到北平军分会。11月23日,北平军分会举行了一场所谓的“军法会审”。吉鸿昌在法庭上义正词严地说:“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由于党的教育,我摆脱了旧军阀的生活,而转到为工农劳苦大众的阵营里来,为我们党的主义,为全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这正是我的光荣……”
1934年11月24日是吉鸿昌殉难的日子。面对“立时枪决”的命令,吉鸿昌镇定安详地向敌人要来纸和笔,挥笔疾书,写了自己坎坷曲折而终于走向革命道路的一生,历述蒋介石祸国殃民的种种丑行。在给夫人胡红霞的遗嘱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吉鸿昌披上斗篷,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他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声色俱厉地对特务喝道:“我为抗日而死,为革命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死后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把椅子来!”吉鸿昌又命令道:“到前面开枪!共产党员要死得光明正大,决不能在背后挨枪,我要亲眼看着蒋介石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当特务在吉鸿昌面前颤抖着举起枪时,他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革命万岁!”在这震山撼岳的呼喊声中,英勇的共产党员、中华民族的英雄吉鸿昌壮烈地牺牲了,年仅39岁。
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吉鸿昌被定为全党褒扬的革命烈士。周恩来在1971年指出:“吉鸿昌同志由旧军人出身,后来参加共产党,牺牲时很英勇,从容就义,很有必要把他的事迹出书。”
1984年,在吉鸿昌烈士牺牲50周年前夕,扶沟人民在烈士陵园吉鸿昌烈士陈列馆前,为烈士塑了铜像。邓小平为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吉鸿昌将军牺牲五十周年纪念辑》题写了书名。聂荣臻亲笔题词:“民族英雄吉鸿昌烈士永垂不朽!”
5.“爱国”标签不能乱贴 篇五
都说中日韩打比赛不用动员,果然。开场不久双方即展开对攻。中方凭借主场之利和数万名观众的呐喊助威,小伙子们打得气势如虹,一会儿短传渗透,一会儿长传急攻,只可惜配合欠默契,射术不精,光开花不结果,上半场没踢完已尽显疲态,失误频频。而日本人表面上慢悠悠倒脚,似乎缺乏激情,但几脚直塞和穿插跑动,慢中有快,飘忽推进,每次进攻都对中方大门构成不小威胁。
眼看着有利的天平渐渐倾向日队,这时候,我们主裁判的“爱国哨”站出来了。只要双方有身体接触,多半判日方犯规;中方队员一倒地,日方多半吃黄牌;而面对中方队员的犯规则视而不见。开始观众很开心,对主裁判“胳膊肘往里拐”的“爱国哨”山呼海啸般鼓掌叫好,对日方的不满和争执则报以嘘声。但是,随着“爱国哨”越吹越不像话,观众也由窃窃私语演变成起哄,到下半场纷纷倒戈,“爱国哨”换来的是挖苦和斥责,日队反享受了主场一样的礼遇。
赛后有媒体评论说,尽管是场平局,其实我们输了,输在所谓的“爱国哨”。这有违公平竞赛的体育道德,让观众难堪,令国家蒙羞,帮倒忙,不得人心。说轻了是“好心办错事”,说重了是给国家脸上抹黑,这与中国应有的大国风范格格不入。
其实乱贴“爱国”标签的不光体育,在经济领域可能更多。如———
消费爱国论。金融危机以来,政府在农村启动“家电下乡”计划,在城市推行“以旧换新”活动,刺激需求,拉动生产,有些地方大张旗鼓地宣传“买家电就是爱国”,“买农机就是爱国”,“积极消费就是爱国”……理由是:你只有积极消费,市场流通才活跃,企业才能排产,工人才会有活干有饭吃。否则,出口出不去,内需又不旺,只能是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这种推论不能说完全没道理,但是,有需求才能购买,过度消费并不利于我们这个资源紧缺型国家的长远发展,不应提倡。理性消费于国于民有利。
“节约”爱国论。节约什么?成本。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一些国家的财富缩水、购买力下降,专盯着便宜货进口。中国出口商品历来以物美价廉享誉世界。在外销商品竞争中,我国有些企业为了“把无利可图的合同变成有利可取”,既要卖得贱又要有钱赚,往往选择降低成本。为降成本,不惜降低原材料档次,修改配方,降低质量标准,甚至以次充好,等等。而在外商提出质疑,我国主管部门批评责难时,这些企业主还振振有词,说这是“爱国行动”。理由是:我国资源紧缺,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企业减少用料或用次料、节水省电,有利于生态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些储备,有什么不好?虽然降低了成本支出,但对于有弹性的质量标准我们还是达到了订单下限的规定。外商不应鸡蛋里挑骨头。
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能罔顾事实。事实是:质量低劣会败坏“中国制造”的形象,你几家小厂拿了订单,大批“中国制造”企业可能因你而被逐出国际市场拿不到订单,孰轻孰重,于国益害,不难分辨。
6.毛泽东爱国事迹 篇六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毛泽东爱国事迹》的内容,具体内容:毛主席是一位爱国人士,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希望大家喜欢。一、毛泽东与唐家圫(棠佳阁)唐家圫(也叫棠佳阁)是毛泽东的外婆家,从韶山冲往西翻过一座大山,在山坳上放眼望去...毛主席是一位爱国人士,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希望大家喜欢。
一、毛泽东与唐家圫(棠佳阁)
唐家圫(也叫棠佳阁)是毛泽东的外婆家,从韶山冲往西翻过一座大山,在山坳上放眼望去,是一片风光旖旎、林木茂密的浅山岗。唐家圫就在那边的山肚里。只是唐家圫的居民不姓唐,全姓文。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文家最小的女儿。
毛泽东出生的时候,外祖父已经去世,外祖母健在。他还有两位舅舅,大舅文玉瑞,二舅文玉钦。按照文家的排行,毛泽东分别叫他们七舅、八舅。七舅还是毛泽东的干爹。
当年,毛泽东去外婆家,不用说外婆,两位舅舅也很爱他。外婆家还有五位表兄:泮香、涧泉、运昌、梅青、南松。毛泽东去了,表兄们和他同桌开餐,同床共被,同放牛,还一同上山掏掏鸟窝。这里是他童年时代的乐园,藏着他一个个金色的梦。
毛泽东外出后,母亲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外婆家。母亲生病,由舅舅、舅母们细心照料。唐家圫的墙壁缝里,藏着有好几封毛泽东写给舅舅的信。其中有一封是 1919 年 4 月 28 日,毛泽东从北京回到长沙接母亲去治病,写信向舅父母报告母亲病情的:“家母久居尊府,备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状现已有转机,喉蛾十愈七八;疡子尚未见效。来源本甚深远,固非多月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学担任职员一席,闻家母病势危重,不得不赶回服侍,于阳历三月十二号动身,十四号到上海,因事勾留二十天。四月六日由沪到省,亲侍汤药,未尝废离,足纾廑念。”
还有一封是 1922 年 11 月,毛泽东在长沙主持中共湘区委员会和中国劳动组合部长沙分部工作时写的。当时有朋友回乡,他修书致候:
舅父母大人尊前:
久不通信,疏忽得很。二位大人谅都人好,合室谅都安吉。甥在省身体尚好,惟学问无进,甚是抱愧。刘先生回乡之便,托带片纸,藉当问候。有便望二位大人,临赐教诲为祷!
敬颂
德安!
甥 毛泽东
十一月十一日
后来毛泽东远离家乡,在神州大地纵横捭阖,但也时常惦记着唐家圫的亲人。
从这些书信可以看出,毛泽东是非常孝顺母亲,也非常挂念外婆家的亲人,他对唐家坨的感情非常深。
二、抢板凳的故事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人,绝不是什么天命,也不是什么机遇,而是他每天刻苦求学,发愤向上,六岁能撰联,八岁能吟诗,人人称奇。
毛泽东长到两岁时,他的母亲怀上了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文七妹把他送到外婆家棠佳阁长住。毛泽东的儿童时代是在外婆家棠佳阁渡过的。他在这里的故事很多。
毛泽东的舅舅文玉钦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文才不俗,附近农户家的婚丧喜庆、撰联写对,少不了他。他还在家里开了个启蒙馆,附近有 10 多个学生在这里启蒙。在这启蒙馆还发生过毛泽东抢板凳的故事。
毛泽东 3 岁时,就喜欢认字,一字连认三遍,他就记住了。一天,舅舅开的启蒙馆开学了。他听到蒙馆里读书声,甩掉手里的小木锤直往教室里跑,他大舅母追都没有追上,他跑进教室,就去抢与一个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学生的板凳。这学生只得向先生告状:“先生的外甥坐了我的板凳。”他舅母追到这里,双手去抱外甥,见外甥毛泽东双手抱着凳子不肯,大舅父去抢,差点把舅父的眼镜打掉。文玉钦见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想要读书,只得另找一条板凳放了一个简易桌子,让其旁听。从此,毛泽东成了启蒙馆里的旁听生,并养成了好学、好问、勤写、勤练的习惯。
三、六岁做对联的故事
(一)
毛泽东在第一年就学了《三字经》,第二年学《百家姓》,只学认字,不求其意。但到了第三年不仅要学认字,还要求解其意,有时还和舅父吟诗作对了。
有一次,毛泽东的舅父文玉钦准备出外做生意,一心想发财,供奉财神。正好毛泽东看见了,缠着舅母问:“舅舅拜的是什么菩萨?”“舅父拜的是财神菩萨。”“为什么要拜财神菩萨?”“拜财神菩萨,赐你舅舅出外做生意发
财。”毛泽东听了飞步跑到启蒙馆,拿了笔,展开纸,做了一副对联的上联:“磕几个头烧柱香,就想发财,谈何容易?”但下联他想不出来了。这时舅父文玉钦进来了,“石三你在写什么字?”边说边凑近一看,才知道自己的外甥在做对联,做好了上联,难想出下联,文玉钦有意提示:“钱靠劳动,粮靠耕耘才能得来。”“对!”真是聪明人,一提就活。只见他做出了下联:“流几身汗费些力,才能进钱,讲也简单!”舅父文玉钦,满心欢喜,六岁年纪能做出比较贴切的对联,将会成为毛家秀才,说:“石三,舅舅现以财神菩萨为题作联,我出上联,你作下联行不行啊?” “行!”,“只有几串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石三想了又想,握笔在纸上写了下来:“不做一点事,早也拜晚也拜,教我如何!”送给舅舅,舅舅摸了摸石三的头,连说:“好!好!真是文家的好外甥。”
(二)
毛泽东六岁那年的正月十五下午,大舅父、二舅父带着毛泽东还有表哥文泮香、文运昌等到附近一个大的集镇看花灯。这里有一姓文的人家,是从湘乡高冲搬到这里来住的,是远房的文家兄弟。这户有三兄弟,大哥是个屠户,杀猪宰羊是一把好刀,并在街上摆有屠板,经营猪、牛、羊肉。二哥是做铳药和经营鞭炮生意的,家有三杆三眼铳出租。满老弟夫妇在小街上办了一个饮食店,以卖烧饼为生。这天,毛泽东是第一次到这个集镇看热闹,事事感到新鲜,样样感到好奇。他一遍问舅父文玉瑞:“街上户户贴了春联,为什么这文家也不贴幅对联,热闹热闹?”文玉瑞来时还没注意,毛泽东一说,他走到门外一看,果未贴联。他进去问老大:“大哥,你家今年未贴春联。”“是呀,今年一是生意好,太忙了,二是还没想出贴
切的好联来。”毛泽东听了说:“我来试试看。”文家老板看着天真的毛泽东问:“玉瑞老弟,他是谁?”“他就是七妹的儿子石三伢子,还在我弟开的蒙馆读了几年书。”“这是我们文家的根,好!你就做幅联给舅爷,晚上舅母做好菜给你吃。”毛泽东要了笔墨纸张,一会儿做了一联,上联是:“数一道二的大户”,下联是“惊天动地之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舅父文玉瑞接过来又看:“好!口气大,又贴切!”然而,文家老板左看右看看不懂,“石三,你舅舅没有念过书,看不懂,你给舅舅解释解释。”毛泽东笑了笔说:“请大舅舅原谅外甥没有做好。小舅舅、舅母办饮食店卖烧饼是一个一个的卖给顾客,所以说是数一道二的大户。二舅舅做铳药,经营鞭炮生意,只要一放,就噼噼啪啪,惊天动地,故称是惊天动地之人家,大舅舅是屠户,杀猪宰羊不要衙门批准,杀一头交点税,这叫先斩后奏!”舅舅听了连说:“好!好!我文家七妹的儿子,将是毛家大秀才。快买红纸写好贴上。”毛泽东请舅舅文玉瑞写好了对联贴上大门两侧。因所贴对联与众不同吸引了街上看热闹的人群,一位花甲老者说:“粗看象似文家有人在京城奉就高官,细嚼而是勤劳做生意的农家。有味!有味!这幅春联值百块大洋”。
(三)
毛泽东外婆家是一个大屋,屋前有一块大晒谷坪,晒谷坪紧靠一只大塘,塘外有三合土围墙,一年,正值六月天气,晚饭后全家大小都坐在坪里歇凉。毛泽东和几个同龄人去地坪做游戏,舅父文玉瑞谈到了高冲文家婆媳闹矛盾的事,毛泽东马上搬凳坐下静听。高冲文家与棠佳阁文家是排行兄弟。去年娶了一个姓张的媳妇。媳妇完婚不久,八月十五日媳妇要求婆婆
7.小学生爱国事迹 篇七
那天下午2点多钟,谭千秋老师和往常一样正在给学生们上课,课堂上安静极了,同学们正在认真听讲。他们全然不知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即将降临。突然间,先是沉闷轰隆的声音,接着,教室剧烈地摇晃起来。 地震! 谭千秋老师意识到情况不妙,他大吼一声:“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上跑。此时,房子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轰隆隆倒塌的声音,一股股尘埃腾空而起,顿时,什么也看不清了。 或许是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傻了,当谭老师回过头时,发现班级中还有四位同学还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冲出去已来不及了,情况紧急,谭千秋想都没想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课桌太小,难以遮挡四个学生的身躯,谭千秋就弓着腰,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盖着身下的学生……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
5月13日22时12分当搜救人员从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他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的抢险人员都落泪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他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是他这一生永远忘不掉的。
8.爱国,从身边小事做起 篇八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我们的祖国吗?你们爱祖国吗?
生 :喜欢!我们爱祖国!
师 :好!今天我们就来一次“爱国情怀”大型专题征文赏析活动,让我们在同学们的习作中去进行一次爱国旅行吧!我们来比一比、看一看,谁写得更棒?谁能成为我们的小作家?好吗?
生 :好——
师 :“爱国情怀”大型专题征文赏析活动,现在——开始——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川雄奇;我们的祖国文化灿烂、河水秀逸;我们的祖国胸怀宽广、人民勤劳。生活在这样的国度,我们怎么能不爱祖国?那么怎样做才算是爱国呢?(开篇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接着用设问,引出下文。)
爱国是敬畏。当你瞻仰着旗杆上冉冉上升的五星红旗,庄严地向她致敬时,这是爱国。
爱国是勤奋。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这是爱国。
爱国是环保。当你拒绝一次性用品, 不乱扔垃圾,参加环保活动,保护好环境卫生时,这是爱国。
爱国是节约。当你把废水、废纸恰当地利用好,极力反对铺张浪费时,这也是爱国。(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一咏三叹,表明什么是爱国。)
陆游临死不忘收复中原,疾呼“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爱国。詹天佑不顾帝国主义的蔑视,主持修建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这是爱国。华罗庚、钱学森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效力,这是爱国。
历史上爱国的仁人志士还有很多,当今社会亦不乏爱国的热血之人。(承上启下,既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
洛阳民工王凤兴去年3月在黄河小浪底工地做工时,发现外籍工长偷工减料, 危及工程质量,他愤而制止,并检举报告,消除了一起重大的工程质量隐患。
王凤兴举报后,有人对举报产生疑问。王凤兴说:“我用生命作担保!”并表示:“你们要是不查彻底,我就躺在这里,让你们将我一块儿埋进去。”一名外籍管理人员责怪王凤兴没有事先跟他讲, 给他们的承包造成了很大损失。王凤兴回答说:“你光说你们的损失,我们中国的损失就不大吗?你们只管十年内的问题, 二十年、三十年、一百年后出了问题谁来管?”这就是王凤兴,挺直腰杆的硬汉子,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用民工王凤兴的具体事例表明爱国应从小事做起。)
你看,这些不都是一件件小事吗?只要心里永远装着祖国,永远想着为祖国作贡献,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爱国是敬畏、是勤奋、是环保、是节约、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爱国,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如此,民族复兴,指日可待;中华腾飞,势不可当。(总结全文, 点明主旨。说明爱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表达出民族复兴、中华腾飞的美好愿景。)
(指导教师:王明红)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作文写得怎么样?
生:太棒了!
师:棒在哪儿呢?
生1:我觉得她很会写文章!她运用了很多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对。她很会运用修辞手法!通篇排比,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加强了语气。还有吗?
生2:还有就是作者的叙述很有条理,从历史上的爱国人物写到身边的爱国的普通人,说明爱国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师:对!我们写文章就要有理有据。
生3:还有就是读完文章后,我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师:说得真好!一篇好文章要想引起别人的情感共鸣,就需要我们运用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来表达感情,结合一些修辞手法和具体事例来进行描写。
9.寻先辈事迹,铸爱国精神 篇九
尊敬的评委、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城关镇第二小学三(1)班的学生蔡大为,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寻先烈事迹,铸爱国精神”。
神州大地,五千年华夏文明,孕育了多少爱国人士,纵观历史长廊,多少成 名人物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岳飞深入骨髓的“精忠报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霍 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他们哪个不是胸中藏着强烈的爱国情感? 哪一位不是爱国的实干家?再有烈士吉鸿昌、以身殉国的董存瑞,宁死不屈的刘 胡兰。那一个不是为了中国之奋起而鞠躬尽瘁的仁人志士;回望周恩来在周会上 的那一句慷慨陈言“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震憾人心,这一誓言,不仅贯彻 在他自己的一生,也激起无数中华儿女的读书奋进之心。?正是有一群像他们一 样的爱国先辈,铸就了我中华民族百折不回、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
走过百年屈辱的历史,抛开东亚病夫的耻帽,新中国在举步维艰中缓慢前进,无数优秀人才有一颗爱国之心引领,毅然回国效力,邓稼先就是留学生之一。当他听说中国科技退后,就放弃了博士学位,决定为祖国出力。因为他知道: 自己是中国的儿女,是炎黄子孙。邓稼先以惊人的速度研制了氢弹、东方红 卫星。还有辗转回国的钱学森。解放后,钱学森决定回国,却遭到了美国当 局反对,美国一位海军次长甚至咆哮道:“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 师,我宁愿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回到中国!”后来,由于钱学森的抗议 和美国友人的帮助,移民局把关押在拘留所的钱学森释放,但仍然对他进行 监视。他和夫人蒋英继续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抗争,经过几年的抗争,钱学森 终于如愿以偿的回到了祖国。
这些知识分子中,有很多默默无闻的人工作在一线。他们为了什么? 他们 为了美丽的河山,不被外国人嘲笑。为了心心念不念的祖国,有一天能以傲 人的姿态站在世界面前。故宫、长城,那个不是规模宏大、气势辉煌?泰山、黄山,那个不是风景秀丽、雄伟壮观?造纸、火药,哪个不是让中国人骄傲?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先辈的事迹历历在目,徐徐展开,是他们一颗拳拳爱国 之心,将中国在泥泞中托起,是他们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将五星红旗染得愈加 鲜艳。
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一颗颗卫星的发射,改革开放的深入贯彻,我国已 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 题。要想我们祖国的名字更加的响亮,我们这代就必须不断的努力学习,不 断的改造自己,将自己变成一个四有人才,来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来 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要完成这 个艰巨的任务,我们更需要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 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中国这个名字才会更加响亮,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树立在 世界之林当中,才能让我们的祖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 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努力学习吧!为了21世纪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 让东方巨龙更加崛起,让我们把祖国装入心中,努力为中华做出贡献吧!
10.让语文课堂飞扬爱国激情 篇十
一、创设情境“煽”起爱国情怀
俗话说, 情由境生。语文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 就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 能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情感基调。因而, 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和创设各种美好的情境, 以煽起学生的情感。
例如, 在讲“民族精神”这一话题时, 我不是采取泛泛而谈的填鸭式, 而是创设了一个有关青海玉树发生特大地震的情境:在抗震救灾现场, 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发扬我军听党指挥, 服务人民, 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 弘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 冒着频繁余震的危险, 与时间赛跑, 和死神抗争, 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顿时, 课堂教学的气氛活跃起来, 每个同学在交流发言时是那么的自豪。这时我不失时机地“煽”情: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人民解放军是祖国的钢铁长城, 人民子弟兵的卓越功勋, 人民不会忘记, 祖国不会忘记, 历史不会忘记, 他们依然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在教茅盾的《白杨礼赞》时, 拿出一幅摄影《堤岸杨姿》, 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力争上游的精神风貌……这些情境恰如其分地“煽”起学生的爱国情怀,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网络 拓展爱国视野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 更应该是教书育人,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
因此, 教师要注意收集信息, 注重整合, 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拓展学生爱国视野。例如:在讲“责任”时, 我引入了“藏独分子破坏奥运圣火传递”和“越南征兵”、“菲美军演”、“南海局势紧张”的视频, 学生看后群情激昂, 爱国情绪高涨, 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使他们对肩负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讲“感恩”时, 我抓住当前热点巧妙引入“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改革开放”、“港澳回归”、“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奥运会”、“神舟载人飞船”、“嫦娥奔月”、“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视频, 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更让他们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
三、吟诵诗词 弘扬民族精神
通过诗词教学, 弘扬学生的民族精神,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这正是语文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
在诗词中, 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 都可以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素材。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反复吟诵、细致体悟, 并以炽热的情感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欢颜”、“我的祖国/只有两个字/如果拆开来/一个是中/一个是国/你可以拆开来读和写/甚至嚎叫/但你不可以拆开/字里的人们/不可以拆开字里的天空/不可以拆开字里的土地/不可以拆开这两个字/合起来的力量/如果你硬要拆开/你会拆出愤怒/你会拆出鲜血”……《满江红·写怀》、《七律·长征》、《我的祖国》等脍炙人口的诗词通过听读、范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 字字句句直击学生的心灵, 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极大地弘扬了民族精神。
四、高唱红歌 点燃爱国激情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精神,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我充分利用语文早读课、自主课、朗诵课, 积极发动并组织学生高唱红歌, 点燃他们的爱国激情。
红歌嘹亮, 激情飞扬。比赛中, 四个小组60多名学生以豪迈奋发的激情, 带来了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我的祖国》、《东方红》、《七律·长征》、《英雄赞歌》、《松花江上》、《解放区的天》、《社会主义好》等红色经典歌曲。参加比赛的学生都以饱满的热情登台演唱, 用炽热的激情歌颂党、歌颂伟大的祖国。整个比赛, 同学们激情飞扬, 课堂上气氛浓烈, 掌声、喝采声此起彼伏。最后, 全班同学起立, 齐声高歌《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把比赛推向高潮。
在新时代新课标下, 抓住契机, 让中学生唱响红歌, 感受红色精神, 感悟红色魅力, 意义确实非同一般。
【爱国事迹】推荐阅读:
爱国拥军模范单位事迹07-21
名人爱国事迹100字10-23
詹天佑的生平爱国事迹08-14
爱国作文:肤浅的“爱国主义”[英文]08-15
爱国的初中作文:学习爱国主义精神06-17
爱国演讲稿:什么是爱国主义09-01
爱国的名言警句表达爱国之情的句子09-10
爱国主义宣誓词以及爱国主义诗歌10-13
描写爱国的经典诗句_关于爱国的古诗句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