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2024-08-18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共11篇)

1.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一

浅析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宁夏中卫市申滩学校 沈生明

[摘要]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关键词]点拨 启发 引导 激励 培养兴趣习惯

随着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探究阅读的目标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怎样更好的进行阅读教学,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培养阅读习惯,也就成为我们探究的课题。

从引题着手,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想读

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语文教材体裁不一,内容丰富,因而新课导入并无固定模式可循,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的、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风格去加以充分的研究和设计、精心的改革和创新,使新课导入能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如教学《晏子使楚》这一课时,我先用一个小故事,(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这位傲慢的批评家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却说:“ 而我恰恰相反”。说完闪身让批评家过去。)听完故事后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浓,然后让他们谈谈对故事中人物语言的感受,很自然的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学习,战国时期的晏子是怎样用犀利的语言反驳楚王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读这篇课文的欲望。

以读为本,教学生会读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反复地默读,有感情地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字的意思,而且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首先,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以读为主线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初读读通文章,再读读懂意思,三读理清文章条理,四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五读感悟作者写作方法。其次,要指导学生读的技巧,如我在讲《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当读到“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我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读出语气,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大娘的感激之情。当学生抓住“失去、唯

一、怎能”词语时,指导学生读出语气,以读激情,引起共鸣。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的朗读在感情上更进了一步,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三,要保证读的时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试读、练读、品读和评议,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四,读书形式要多样。可以范读、引读、听录音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五,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注意读前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要动口、动手、动脑,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指导学生读书时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一篇课文或一段文章,不能平平淡淡地读过去,而是要抓住重点词句好好品析,这样才能既体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又体现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注意通过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如《再见了,亲人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比山高比 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勤于读书的习惯

教师应该每天都给学生提供阅读的篇目,要求学生把阅读生活化,习惯化,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天天阅读,每天必读。要像孙中山那样:“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存。”有了这种感觉,说明阅读已经生活化了。

精读课文,在读中品悟

教师应从选修课中精选优秀的篇目,让学生精读。叶圣陶先生说:“一语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要使学生层层深入,领悟文章的意蕴,朗读是最有效的方法。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各具特色。教学时,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关键情节去揣摩、去品味,读思结合,读中感悟,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使学生的所思所想充分发挥出来。

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边读边思,能够使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读得自觉,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阅读中的深刻思考,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往往转瞬即逝,这就需要及时动笔,记录自己的思考所得。文中优美的语段、重要的信息、精辟的言论或其他有价值的资料,要注意圈点批注,亦可做摘要、索引。对老师和同学分析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时记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质疑问难的习惯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和起点,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就有发现。创新源于置疑。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工具书,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这样,学生日积月累,久而久之,既养成了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增长了许多知识。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组织者和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读出自我,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个性飞扬。”《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还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些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都不容勿视。总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抓起,鼓励学生独立判断,激励学生求异创新,提倡探究性阅读。

2.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二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小说所占的篇幅较大。高中第四册六个单元中, 有三个是小说单元。小说在教材中占有如此比重, 是因为小说的作用举足轻重——师生通过小说的教与学,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各种表达方式, 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中艺术形象的分析, 使学生达到认识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而传统的教学方式, 很难达到这一目的。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 我们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 现当代小说阅读的教学方式绝不能沿袭传统教学方式, 而要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一.探究式阅读教学

我们实施互动探究式阅读教学的过程是这样的:第一课时, 熟悉课文, 让学生听读或自己读或用其他形式朗读课文 (如分组、分角色朗读, 朗读接龙等) 。待学生基本熟悉课文后, 老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本课的几个探究主题, 再分组研讨。一般是一组一个内容, 小组成员课后查资料、讨论、整理探究成果。第二、三节课各组推荐一位同学作总结发言, 其他同学补充, 老师适时点拨, 或组织同学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再讨论, 教师根据情况再予以补充。这种互动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完全适用于常规课堂教学。

二.自主式阅读教学

学生奔忙于“家庭—学校”之间, 囿于“课堂—课文”之中, 无暇顾及课外阅读, 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等可由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 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式阅读”。

“自主式阅读”关键在于还给学生以真实的阅读, 即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自由的阅读。教师不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上、形式上的大量讲解, 也不需要让学生作各种各样的阅读检测题, 需要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多维的研究空间, 将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或包含的信息, 让学生阅读时心无牵挂, 完全自主, 完全放松。我们在寒假进行了学生“自主式阅读”的尝试, 做法是: (1) 发给学生第四册语文读本, 推荐自主阅读的小说篇目。 (2) 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和方法。 (3) 提出自主阅读的要求。每天至少阅读1篇文章, 每人至少写3篇读书笔记。

三.对话式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 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对话式阅读教学”让学生、老师、课本三者皆到场且皆有话语权, 让三者自由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权威, 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活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平台。第四册的小说阅读教学基本上可以实施这种教学方式。

四.创新式阅读教学

所谓“创新式阅读”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 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深思、体味、思考, 进而读出疑问、读出新意, 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结论。如学习《祝福》, 从创新式阅读教学角度出发, 可采用编年谱、写死因调查报告、写传记等形式;学习《守财奴》可采取表演课本剧的形式等。

创新阅读是一种理念, 它洋溢着时代的气息, 代表了阅读教学的方向, 创新阅读也是一种方法, 它是学生阅读的高级阶段, 是教师阅读教学的理想追求。创新阅读教学从理论上看是可行的, 只要作好选择, 理清关系, 它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

3.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三

通过观察发现,近年来中考命题进一步以语篇为重点,且阅读文章的篇幅长、题材广、难度大。这些特点表现在阅读量明显增加,提高了阅读速度;选材多样化,更具有时代感;强化深层理解,大部分问题都需要整体阅读和分析才能正确判断。所以,我们一定要增加学生的阅读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为了提高学生阅读那解的能力,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呢?下而是我的一些体验,仅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读书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喜欢读书,我经常给他们讲一些爱读书的名人的例子,进行榜样教学。为了让他们真正喜欢读书,我就给他们介绍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书籍和名著等。八年级的学生英语词汇量还很少,让他们读太难得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我让他们先读一些简本的外国名著,并带有汉语翻译的,然后在慢慢读一些全英的故事小说等。

二、培养学生怎样读书

英语课本内的阅读材料是很有限的,为了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扩大他们的视野,必须加大他们的课外阅读量。但是课外阅读书籍的利,类不同,文章的内容也深浅不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有高低的区别,所以,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并且要根据不同的书籍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有些故事型文章篇幅比较长,旨在了解大概意思,这样的适合快读,也叫浏览(look through)。有些优美的文章,我们要细读,精读,掌握它的写作风格,可以一句一句地去读,遇到不懂得地方可以停下来做上记号。一边查阅工具书或者是向老师请教。在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时,应该指导学生怎样选书,怎样积累词汇。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词汇积累本,让学生记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然后查阅字典,记住词义,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词汇量就会大大增加,为以后的阅读减少生词的障碍。

三、搞好读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开展了课前5分钟的演讲活动,每天一个学生。在课前讲故事,复述课文,讲笑话等等,进一步巩同他们读书的兴趣。为了让他们坚持读书,我们还开展了手抄报活动,人人参加,题目自拟,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相应的插图。去年寒假前,我们举办了迎奥运的手抄报比赛活动,学生办出了《One world,onedream》《Welcome to Beijing》等。全体学生并参加了全国七年级手抄报大赛,其中有3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5人获得三等奖,这大大提高了学生们读书的乐趣。为了学生对阅读不感到枯燥,我们还举办了朗读比赛,读书知识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增强他们读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必须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增加他们的词汇量,培养他们的兴趣。

4.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当新世纪拉开帷幕的时候,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不深思: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对此,我们都有诸多感慨。这里,我就平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教学

1、巧妙地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所谓故事嘛,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寓言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真相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2、畅谈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孩子气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与此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学会写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我们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盘古开天地》后,教师可介绍《女娲补天》;结合《草船借箭》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和《中化上下五千年》(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所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

4、摘录批注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三、激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5.新课标下如何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篇五

—关于阅读教学的反思 一 阅读教学所取得的成绩:

1.关注设计层次(读前、读中、读后)。

2.关注阅读技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关注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

二 阅读教学从在的主要问题

1.阅读教学过程过于模式化河机械化,只关注结果而忽略体验过程。

2.过于强调对技能的训练,忽略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

3.深层次思维关注不够,停顿在信息提取层面。

4.语言学习脱离阅读内容和阅读过程。

5.急于要求学生进行语言输出,不给学生提供语言和信息内化的时间和机会。

三 阅读教学的反思和启示

Ⅰ Why do we read?

1.乐于阅读,基本养成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2.掌握概括大意,理解词义,预测故事情节等基本阅读方法。

3.基本掌握阅读策略,初步形成语感、阅读技能。

阅读技能的几个方面:

1)略读 2)扫读 找读 跳读 3)预测

理解大意

理解细节、结构、图表信息 理解指代、逻辑关系

阅读是建构意义的过程—要有背景信息,理解词义。Ⅱ What is reading? Constructing mean: 建构意义(有阅读过程的体验,有信息的理解和内化,能动的交流)

Ⅲ How do we read? 1.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⑴ 阅读素养的概念与提出 理解、运用、反思的能力 ⑵ 评价阅读素养的五个标准 A 理解事实寻回信息 B 理解整体意义 C 发展诠释能力

D 反思与评价所读内容-理解深层含义 E 反思与评价文体特征(结构)2.关注阅读策略的培养和渗透。3.有效设计课堂。把握课堂中提出的问题

识别what,where, when 直接获取信息

分析 有追问why 评价 do you think 运用

4.搭建常规教学与测试间的桥梁。Ⅳ 分阶段有效设计阅读教学活动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

读前活动 3-5 分钟

1)明确目的2)熟悉话题 3)预测内容 4)猜词

5)激发兴趣 6)布置任务

读中活动

1)认读、略读、跳读

2)标图、连线、填表、排序、补全信息、标题 3)预测、判断真伪

读后活动

6.新课标下感受性阅读教学之思考 篇六

新课标下感受性阅读教学之思考

江苏 新沂 ●鲍九斤

摘要:新课标大力倡导感受性阅读教学,感受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自己从语言中产生真实地情感冲动、情感共鸣,积淀情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感受性;阅读教学;新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取向――感受性阅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受到广泛关注。方智范教授认为,倡导感受性阅读是为了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在阅读目标上,感受性、体验性是教师要重点强化的方面,而让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点。

一、感受性阅读的基本内涵

(1)感受性阅读是自主性阅读。所谓阅读,就是以特定作品为媒介,借此感悟作品中潜藏的作者的情思。从一定意义上说,阅读其实是一种灵魂与灵魂之间的拥抱,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而这种拥抱与对话则发生在作者与读者之间。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营造一种氛围,让文本直接面向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去读,认真地去读,兴奋地去读。而让学生有阅读之感受性的重要保证,是给予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

(2)感受性阅读是体验性阅读。感受性阅读,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合乎时代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方式。它已成为新时代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也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理想追求。感受性阅读强调教师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学习的目的,使语文教学迸发出青春的旋律。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生命个体的激活。比如《桂林山水》一课,在教学如何理解“水美”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的训练内容。①从不断变化的句子中,感悟桂林的水美。如见到漓江的水时往往会赞美,若变成感叹句又如何?要通过不断变化的语言,激起学生的丰富情感。②重视细节描写,体会漓江水之美。比如,可以让学生感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意境。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调动学生的感知与情感活动,让学生进入漓江畔的情境之中,感知漓江的安宁,漓江的美丽。

二、实施感受性阅读教学的操作策略

(1)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与权利。《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阅读的时候,其自主性越强,则越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尤为重要。学生各人的知识水平不同,且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必须尊重。学习方式要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师只在一边相机引导。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老师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可以准备一些问题来提问。比如,倘若要你欣赏漓江水,感悟桂林山的特点,你想如何做?学生通过思索,会想出一些办法。有的说,可以有感情地朗读;有的说,可以抓住一些重点字、词、句;有的说,可以边读,边欣赏插图……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欣赏漓江水,感悟桂林山的特点。如此,学生有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习会更加专注,更加投入,体会更加深入,更有个性。

(2)激活课堂,让个性的花蕾尽情绽放。课堂教学应是师与生之间,心灵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激活课堂,关注个性,凸现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①以“读”激活课堂,使学生学有情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语,以读悟情。②以“说”激活课堂,使学生学有动力。好的语文课,要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教师要将生动活泼的演讲形式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教学论文 )学生可以上台朗诵一首自创的配乐诗,或者朗诵课文。优美动听的乐曲和波动心弦的朗诵,像一股股暖流沁入学生的心田。这能充分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么本课也达到预期的`效果。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乐趣充分调动起来了,则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提高。

(3)创设实践情境,拓展学生创新时空。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学生需求,努力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及课外语文学习资源,为学生的阅读探究与创新拓展时空。如在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之后,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到图书室、网络去收集有关王二小的故事,以进一步地了解王二小人小志大、英勇顽强的精神。在学习了《秋天到了》之后,可以带学生观察家乡秋天的景物,写成观察日记,使阅读走向广阔的生活,将语文课程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裕的拓展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可运用“一点突破”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即以课文中关键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过渡段等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步延伸、扩展,突破教学重点。如我在执教《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抓住关键词“永远”“白衣战士”,通过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仔细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主人公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语句,品读感悟,加强理解。

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这样,才能加强学生阅读后独特的感受性。如教学《燕子》一文后,我组织学生利用春游的机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自己看到的燕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沂市时集镇西洪小学)

7.新课标下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解 篇七

一、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 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源于生活, 是生活的间接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被语言文字反映出来, 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语文去感受和了解古今中外人们的生活。一个语文阅读能力高的人, 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更深刻一些。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应将教学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让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 并引领他们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和理解生活。新课标指出, 学生应“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 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 调查访问, 相互讨论, 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叶圣陶也说, 课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以课本为引子, 教会学生去认识生活, 让他们从生活中获取知识, 从而在精神上获得更大的愉悦。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应该主动地去观察世界, 并亲自参与社会活动, 与丰富多彩的生活“亲密接触”。某一个假期, 笔者将学生组织起来, 分成小组, 每一小组可以自由选题。教师指定一名小组长负责工作, 让他们对生活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内容可以是交通方面的, 也可以是环保方面的。笔者要求学生将调研结果用文字表述出来, 开学后, 每一小组向全班同学作调查研究报告, 其中以《对兰州市噪音污染的调查与研究》《兰州方言特征》《甘肃少数民族调查》《兰州市街道商铺错别字不规范字调查》为题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另外, 笔者还把大量阅读资料推荐给学生, 并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阅读, 以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拓展他们的视野。与此同时, 写周记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好途径。只有阅读与生活融合, 课堂与生活结合,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观”。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教师为了赶进度、挤课时, 以学生多做题为重, 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 往往把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这一目标给忽略了。课堂上缺少学生朗朗的读书声, 语文课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语感是在大量的阅读中提高的, 而朗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最重要的一条途径。笔者在平时搜集、整理了大量阅读资料并提供给学生, 这些资料内容丰富, 题裁多样, 不拘时空。其中有古诗词, 有短小精悍、古今中外的散文和小小说, 等等。笔者利用早读时间把这些课外材料推荐给学生, 让他们去认真阅读。通过阅读和思考, 学生对阅读材料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在反复的训练中他们的语感能力也初步得到了提高。除了利用早读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外, 笔者还利用课堂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笔者经常精选一些与课文内容相近的阅读资料让学生自己阅读, 以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 提高其欣赏能力。在反复的阅读训练中, 学生自己悟出了一些读书技巧, 从而逐渐提高了语感能力。

三、传授阅读方法

8.新课标下的名著阅读教学 篇八

在阅读主要人物不多的小说时,可以指导学生用人物关系图来阅读整本书。取一张8开的白纸,横竖各折两折,从第二竖列开始按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写主人公、与主人公相关的事情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例如,我们读《西游记》时,主人公就是唐僧师徒四人,先写孙悟空的出场。什么地方,怎么出场的,经过了怎样的过程,为什么访仙问道,访仙问道经历了哪些困难,经过这样的梳理,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只需要看人物关系图表就一目了然了。以后学生每多读一回,就在图表上多增加一回的人物以及相关信息。主要人物登场的先后顺序,妖魔鬼怪的先后登场,各自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武器,与唐僧师徒四人是为什么争斗,如何争斗的,唐僧师徒四人又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可以注明是自行取胜还是请神仙帮忙,为什么请他帮忙,当然这已经带有一点儿研究的性质了,不必全部要求)。等到一本书读完,一张纸上就密密麻麻布满了各种符号和具体内容,有时甚至因为信息太多不够写而加接的,信息也显得杂乱无章。作为教师继续跟进,指导学生整理人物关系图,抓取主要信息,形成简明的人物关系图,其他信息采用注释的形式,另外附注,以便随时提取信息。这样,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就十分深刻了。这种阅读方法同样适用于《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小说。学生自己整理获得的知识,远远要比教师整理好了让他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要牢靠得多。

在阅读人物众多的小说时,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情节结构图表的形式来阅读整本书。一部名著洋洋洒洒数十万字,情节盘根交错,而能在读者心扉留下深刻影响的其实不多。因此,指导学生阅读这样的名著,可以从学生熟知的故事入手,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每一个故事都是独立存在的,同时有影响这其他的事情的发生发展。以情节入手,就好像串起一串珍珠。例如,我们在阅读《水浒传》时,“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故事。从它入手,先弄清楚鲁提辖打的谁,为什么打的,打的结果如何,产生怎样的后果。然后分析细节,他和谁一起的,怎么会遇到他的,这个人物身上在之前又有什么样的故事;他事后又向哪里去了,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整理,小说就形成了一个一个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情节链,牵一链而知全书。每个故事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是谁,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也就能够一目了然了。如泰州市中考题:《智取生辰纲》出自我国古代名著《_________》。这则故事中因丢失生辰纲后来被逼上梁山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对这样的题目就不会目瞪口呆或者胡乱猜测了。

在阅读主要人物相对单一、故事情节线性发展的小说时,可以指导学生用阶段结构图表的形式来阅读整本书。这一类小说,主人公的成长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都有关键性的影响他一生的重要的事情。依据这些重要的事情,结合主人公的年龄、成长地点的变化等等因素,可以把主人公的一生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再对每个阶段发生的故事进行具体分析,那么,我们对全书就能够做整体的、综合的分析了。如,指导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可以根据保尔的成长进程,把保尔的一生分为4个阶段。保尔的一生有四个阶段:从童年到参加红军,是他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保尔“窥见了生活底层,窥见了沉淀和渣滓,也闻到了腐烂的味道”。在红军队伍里,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苏维埃政权,是保尔人生经历的第二个阶段,他和战友们“骑着骏马迅速地奔跑”,狠狠地打击侵略者反革命者,足迹踏遍了全国。参加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是他的第三阶段。而最让他伤心的则是失去健康的第四阶段了。他右腿残废,双目失明。而最痛苦的是,他远离了他所热爱的工作,他甚至想过自杀,可他挺下来了,以文学为武器,“走回了队伍,开始了新的生活”。我们对他每一阶段中受影响最深的人和事进行图表分解,那么,考《鋼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这本书的考查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了。运用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阅读《格列佛游记》。

9.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九

在新课程目标的推动下,现在的英语教学与以往的英语教学相比,在环节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阅读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英语教师有长远的眼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在重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重视学生加强阅读能力的提高。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注重词汇,精选材料,努力做到精泛结合。

掌握词汇是英语的基本功,而阅读却是扩大和应用英语词汇的最终之路。词汇学习要结合语篇,体现词的应用,不宜孤立进行。为此,教师要精心选择补充阅读材料,建议尝试报刊阅读等,走教学内容多元化之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将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才可以避免因阅读的走马观花停留在肤浅的理解层面。

课堂阅读作为学生提升自身阅读能力的平台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说课堂上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课后相对应的泛读练习对于学生巩固在课堂上初步形成的正确阅读思维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加强长难句分析,努力培养阅读情商。

加强对英语句式的研究,特别是长句分析,分清主谓宾,这是阅读基本功。要矫正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养成以意义和句法结构较为密切的组词或句子为单位进行阅读,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文章大意。

由于学生课下缺乏监督,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十分不利于阅读目标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有十二分的耐心和毅力,教师指导并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多练,终能看到成效。在阅读方面高情商的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他们会主动、自觉地阅读,不沉溺于短暂的利益之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情商,使他们成为不怕困难、持之以恒、高效率的阅读者,这需要教师的爱心、细心和智慧。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解题技巧。

从近几年高考情况来看,试卷正从侧重语言知识向侧重语言能力转变,题型从单句向语篇过渡,阅读理解作为考查学生英语能力的主要题型,阅读量和阅读速度以及设题难度持续增加。高考中阅读对学生的考查不外乎几个方面:段落大意,细节题,词汇题,推断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技巧,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如略读、查读、限时读等。总之,教师要在教学生阅读时,应该贯穿这些做题策略和技巧,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怎样查找信息,怎样通过分析问题来推理判断和揣摩作者意图等。

阅读理解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的理念、改变教学方法,精心选材,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训练,学生在考试时才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才能把英语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达到英语新课程教学的目的。

10.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十

一 旧题新做,再弹琵琶日日新

初一新生告别了无忧无虑的小学生活,他们怀着激动和新奇的心情,迈进了初中的门槛,开始了紧张而又有序的初中生活。与小学相比,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更多,知识难度更大。在初中新的学习生活开始的时候,如果学生缺乏心理准备不能及时调整就会出现不适应。学生在初一年级的学习既是其小学学习的飞跃,又是其初中学习的起点与基础,在客观上起着小学与初中的过渡与衔接作用。能否搞好初一年级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初中三年学习的成败。这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尤其是在现行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做好初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过渡衔接工作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做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渡和衔接呢?

就语文学科而言,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一定联系,但小学向中学的过渡不是轻易就能完成的。进入中学后,同学们要想学好语文,首先就要了解中学语文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区别。只有了解了这些区别,才可以在初一阶段做好充分的过渡衔接工作,为整个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从阅读教学的内容看,小学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强调识字、写字、解词、造句、默读、背诵等,比较偏重于识记;而中学语文学习则提高了层次,强调正确领会词句含义,理解文章脉络层次,把握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其次,小学的语文知识主要来源于课本;中学所学的语文知识已经远远超出了课本的范畴,各种书籍、报刊、影视、戏剧、广告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生都是值得广泛深入学习的生动教材。再次,小学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学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中学语文教材较之小学又有了新的“亮点”,如:古诗文大量出现;文学作品比例大增;增加了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综合性学习全面开展。二 过渡准备,磨刀不误砍柴工

面对以上这些新的变化,初一的新生只要掌握好一套科学的、有效的、针对中学语文的阅读理解的方法,就一定能轻轻松松地学好语文。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理解方法呢?我觉得做好以下几个过渡准备非常重要。

1.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

(1)在朗诵古诗文中培养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背诵课内的古诗文,还要求学生每周背诵 1~2首课外的古诗文。学生每日预习,有不懂的问题写在纸条上,由语文课代表集中交给老师。老师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精讲,并指导学生朗诵,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在阅读经典美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经典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文化内涵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我们要竭力营造经典阅读的氛围,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广播站等教学资源,定期开放图书室,向学生推荐经典名著。如高尔

基的《海燕》初读时,同学们只知道这篇文章是以海燕来影射人物形象,却不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于是我在教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上网查找高尔基《海燕》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在课堂上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同学们对海燕所代表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很有帮助。(3)在引领互动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我特别关注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原初认知与情感体验,当学生的认知还比较“单一”、情感体验还不够“丰富”时,要引发学生探究欲望,通过追问、旁问与即时评价交替的进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我在教《论语》八则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一种智慧?”学生 1回答:“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要去学习,永远有学习的意识,这是一种智慧。”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但这不是唯一的答案,其他同学还有智慧的发现吗?学生 2补充说:“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要变得谦虚,别人也乐意教你,你就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学生 3继续补充..,学生相继发言。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同学们的阅读兴趣空前高涨。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关系。北宋教育家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强调了学习质疑问难的精神。阅读过程中也是这样。阅读的过程应该是质疑问难、联想比较的过程。有些文章较深,不好理解,有疑难,自然要质

疑。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体会、心得和灵感。我们应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可以摘录文章中优美的词句、警世名言,可写札记或读后感,谈谈你对文章内容情节或人物的看法,或者对原文进行改写、续写、扩写。如《丑小鸭》文末写到“但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而是——一只天鹅!”可以续写《丑小鸭变成天鹅以后》。通过不断的练笔,会给学生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使他们不再为写作文而头疼。

(3)养成读书中要感悟领会的习惯

阅读文章不能只求读懂则罢,应力求感悟,力求致用。重要的是把作者的人生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心得体会,把读文章获得的肤浅感觉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在心灵上产生巨大的震撼,对社会进行深层次的审视。例如读《珍珠鸟》可感悟到人与自然的重要性,人要与自然一起和谐发展。读《伤仲永》可体会到当今社会要想成为真正的人才,除了靠天资聪颖以外还要通过自己后天的勤奋。3.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1)朗读是基础

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阅读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

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2)质疑是深入

在语文阅读教学掌握朗读方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具体地说,就是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它是阅读教学在朗读基础上的深入。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对此,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自己也有这方面的实践,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古人的这些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以启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3)创新是关键

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强调学生不必囿于唯一的一个答案,可以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去理解作品的内容。为了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我总是对教参给予的只有唯一答案的内容不讲或少讲,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针对课文的特点,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

三 衔接尝试,小试牛刀争先锋

有了以上精心的过渡准备和语文阅读习惯的养成,我们不妨进行以下阅读教学的衔接尝试。

1.新瓶装老酒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可选择适当文章,采用老课重上的方式(用中学的教学方式重上小学课文),以明确中学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要求,教会学生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当然,这些阅读方法和思路要结合具体的课文教学进行,为了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可先选择较为简单的文章,甚至是他们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文章重新切入,深入浅出地上好几节关键的衔接课,让学生切实有效地感受到初中语文学习与小学语文学习的不同目标和要求。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上)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在小学语文教材里也学到过他的另一篇童话,题目叫《卖火柴的小女孩》,有不少教师觉得既然学生小学已学过安徒生的童话,就没必要多讲,于是就干脆跳过这篇课文,或者粗略地带过。的确,同类型的课文,重复分析大家都已懂得的内容没有价值,也浪费时间;但如果以此为契机,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用初中的方式再上一遍,让学生了解中学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可先阅读小学的相关教案,了解小学对此篇文章的教学处理情况,然后再设计好自己的衔接教学方案。初中的教学应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如在教师教学之前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课文上圈点勾画,提出自己的疑问,以此让他们逐渐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同时还组织学生交流,共同探究。2.新酒新品尝

小学阅读教学重视语文基础,如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等;阅读方面,以积累、阅读为主,如语言积累、知识积累等,让学生熟悉并

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字、词、句、段落、篇章,熟悉书面语言,增强语感。初中阅读教学以理解阅读为主,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把握文章层次、段落、文意和写作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迅速而准确理解一般文章的能力。要求进行一些必要的智力训练,教授一些思维方法,以训练思维的准确性、条理性和敏捷性。中学阅读教学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如下:整体阅读——研读——迁移。整体阅读:首先要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然后教会学生先快速地、粗略地读全文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路、全文的主旨和写作特点,获得整篇文章的框架印象。研读: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去仔细、深入地阅读,去分析思考文章的各个局部、片段,甚至推敲一句一词的意义、关系以及它们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迁移:在完成课后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同类特点的文章,举一反三,鼓励其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并提高自读能力。

总之,初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过渡衔接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的发展,关系到九年一贯制教学模式的实质内容。在过渡衔接教学中要研究大纲、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充分考虑到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变化,要对学生的身心变化心中有数,要以旧知识为起点,更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观念、思路和方法上有一个质的突破。具体地说,就是及时地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做好心理过渡,以此让学生平稳顺利地完成过渡,轻

11.浅谈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阅读习惯 审美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新课标将语文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往的应试教育过多的关注了工具性,实施新课标以来,又一度出现了偏向于人文性的倾向教学。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做到两者的统一。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给予学生科学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拿到开启阅读大门的钥匙。

阅读的基本过程是认读——理解——吸收。这三者中认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吸收是结果。陶渊明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前一句话对于读文章第一遍要快速阅读,只求了解主要内容;后一句读文章要下苦功,“钻”进去才能读出来,有收获。这里前者是基础,读一篇文章应先通读全遍,得其大意,老师必须给学生以阅读方法点拨,否则速读根本无法实现。

在教学实践中应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特征和文体特征,抓住中心,欣赏优美语句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现代语体文大致分为三大文体:记叙文(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说明文(对象特征、条理、方法)、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只要把握住文体,阅读就会相当顺利。

抓住中心,就是要找准选段或文章的关键的词句。找关键词和关键语句的方法一是语感,二是分析体会,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找关键词句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阅读是一种技能,要养成这种能力,需要经历一个自觉锻炼和训练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阅读方法的点拨,使学生建立科学的阅读习惯,才不会陷入无序化、低效阅读的泥潭之中。

(二)审美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首要任务。无论是阅读课内的还是阅读报刊上的文学作品,我们都应该注意欣赏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体会课文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时注意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思考这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及对揭示主题所起的作用。可是如何使学生做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积淀人文素养;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言语交际能力的基础。因此,应该把 “读”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把握其韵律,体悟其意象,注意语音停顿、感情重音、高低强弱、轻重缓急、逻辑重音,感受语气、节奏、情感、韵味,反复诵读,反复体味。只有入情入境反复吟诵,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情趣和韵味才能产生。比如品读《荷塘月色》一文描绘的那幅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融融的清新美丽的景象时,我就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那淡淡月色下荷花的飘忽,那水气叶色月光交相杂糅的朦胧。朗读前可先让学生体会该怎样读,才能正确把握意境,讨论后再明确:语气要舒缓,语调要适中,停顿要合理,这与作者想排遣心中烦恼,月夜独游荷塘,陶醉于美景中的情境相吻合。读重叠词,就要读得轻缓舒徐,音律要更协调。但是语调中不能带有压抑和沉郁,更不能太活泼轻快。感情重音的把握还应落在文中那几个富有极强表现力的动词上,读出动作出现的过程美,体会其无可替代之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更要细心品读安谧、恬静、柔和、朦胧之美及作者已陶醉其中的那种细腻的情感。

2.广泛阅读,深入思考。阅读单凭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应搭建广阔的知识平台,鼓励学生多读有益读物,多关注社会发展,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兰亭集序》的教学中,组织了硬笔软笔书法比赛,设置社会活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等,使学生扩大视野,拓展思维能力,真正做到阅读的主人,感悟人生,体会人间的真善美,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上一篇:三种翻译资格证书比较下一篇:成功做领导者的12大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