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教学设计案例

2024-07-17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案例(8篇)

1.《乡下人家》教学设计案例 篇一

《乡下人家》教学案例

23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补郎中心学校教师:方维伦

学习目标:

1.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边读边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

3.教学重点:

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教学难点:

1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2了解课文在空间、实践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喧嚣的都市,每天在高楼大厦之间,在车水马龙的人流中,忙碌地学习,生活。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远离喧嚣,到“乡下人家”走一走,看一看,去体验另一番生活情趣。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乡下人家

作者在课文结尾这样,出示 说道“乡下人家,不论在什么时候,不论在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从这段话中,明白了什么?

拿起笔,在文中找一找乡下人家独特、迷人之美在那里,找出来,读一读,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那美丽的画面,感受一下乡下人家的美。

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细细品读,深入体会

1、(出示第一自然段)“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木屋,„„可爱多了。” 师:在描写瓜架的这一段话,你感受到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之美是什么? 指名说。

你能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解释一下“装饰”是什么意思吗? 在这里指什么?

我觉得在门前放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也是装饰呀?指名说。所以作者说“这是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农家小屋前攀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和叶,点缀于其中的青、红的瓜,色彩明丽,自然质朴、多有生活气息,多可爱呀!

读一读吧,指名读。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之美? 学生自主交流。(1)“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说说你的感受。指名说。

出示图片:出示芍药、凤仙花、鸡冠花、大丽菊的图片,进行介绍。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用那些词语来形容他们呢?(万紫千红、百花争艳、五彩斑斓„„)课文中也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华丽)

对呀,就读出你们眼中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五彩斑斓„„ 文中还有一个词语是用来形容这些花的?(朴素)

这对词语意思是相反的,可文中为什么说“朴素中带着华丽”呢?

指名说。它们不象城市里的花有漂亮的花瓶来衬托,有美丽的礼纸来包装,农村的花是那样的简单,那样的朴素,但朴素是最自然的,最自然的往往是最美的。

所以作者要说这些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的花,显出了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这正像杜甫所写的 “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齐读古诗)

指导学生再来读一读。

(3)接着交流“还有些人家,在屋后„„成群的从土里探出头来。” 把这句话中的“探出头来”

换成“长出来”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边读。是从“探”字中体会到的。这个字用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的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这番情景正像谚语所说的“清明雨水多,竹笋满山坡”、“春雨下一时,嫩竹长一尺。”学生朗读,并展示图片。

指导朗读:咱们都来当一次小笋芽儿,边做动作。(生齐读)

师:多可爱的小笋芽儿啊,告诉老师,你“探出头来”想干什么?(生自由答)教师引导:竹笋像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偷偷的探出头来,谁来充满好奇、调皮的读一读。指名读。

这些春笋多么富有生命力呀!我们在赋予它一些春天的生机勃勃再来读一读。(4)、生汇报“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只尽职尽责的母鸡,瞧呀,她正带着鸡宝宝们找食吃呢。

那只大公鸡呢,他在干什么?(指导学生读出母鸡的忠于职守和公鸡的骄傲、威武)河中的鸭呢?谁来读读。

在这个画面中独特、迷人在什么地方?

“捣衣”是干什么?这样的情景在城市是看不到的。

乡下人家,鸡鸭成群,它们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与人们相处的是那么和谐自然,能说这样的景色不——吗?能说这样的景色不——吗?

(5)、生:“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你认为哪里很独特、迷人呢?

城里人家都在家里吃饭,而乡下人家却在门外,在天高地阔的环境里吃饭。

老师眼前有这样一幅画面:天上红霞片片,鸟鸣声声,周围花儿朵朵,绿竹摇摇,身边微风习习,笑声串串,这样天高地阔地吃饭,能说不独特、迷人吗?一起读读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还不够自然、和谐、轻松,再自己练练,把你的感受融入到其中去。生自由练读——指名读(6)、“秋天到了„„甜甜蜜蜜的进入梦乡”

师:夜深了,乡下人家还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教师创设情境:春去秋来,劳累一天的人们要进入梦乡了,田野里传来阵阵蛙鸣,屋檐下响起一声声秋虫的呢喃

师:谁愿意当当可爱的纺织娘,用你的催眠曲把这些疲惫的人们送入梦乡。(指名学生读文)三

总结

1出示“乡下人家„„”

同学们,你现在对这一句话又有了什么样的理解?(引出自然、质朴、亲切、祥和„„)它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样一句话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并且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应该叫什么句?这样的写法叫先具体后概括。

同学们有了这样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现在真真切切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生齐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课下老师写了一首小诗。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在 读课文,不仅感受乡村的独特迷人之美,也来感受一下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独特

迷人

自然

和谐

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案例 篇二

作者陈醉云先生是台湾国立中央大学的教授, 写下这篇美文的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 对于一个离开故乡 (浙江上虞) 几十年的海外游子, 他听惯了城市的喧嚣, 过惯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 但最最怀念的还是儿时的乡下生活。在他的记忆里, “乡下人家, 不论什么时候, 不论什么季节, 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于是作者笔下的动植物, 被赋予了人的生命, 是一种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所以教学本课的时候, 要重点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中感受到“乡下人家, 不论什么时候, 不论什么季节, 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同时教学的难点也正是这个。

屋前瓜架趣

“青、红的瓜, 碧绿的藤和叶, 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 可爱多了。”

乡下人家总是那样勤劳, “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 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 或种南瓜, 或种丝瓜, 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 爬上屋檐”。那个“总爱”里透露着乡下人家的那份勤恳与爱美之心。屋前的瓜架是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这“风趣”就体现在“可爱”一词。屋前瓜架比那高楼门前的石狮子和大旗杆要可爱得多, 但并不是说石狮子和大旗杆不可爱, 只是可爱的程度不一样而已。瓜架色彩明丽, 生活气息浓厚, 纯朴而自然, 较石狮子和大旗杆而言, 它可爱在: (1) 色彩丰富。这瓜架不像石狮子和大旗杆那样颜色单一, 它有青的、红的, 还有其他更多的颜色, 而这么多颜色组合在一起又显得那么自然与和谐。 (2) 形状多样, 姿态优美。天下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 所以这么多藤藤叶叶就组合成了朴素又柔美的屋前瓜架。 (3) 具有灵动的美, 是对生命的热爱。因为那些藤叶是有生命的, 有对生活的向往, 它们每天都在变化, 每天都在拔节。

此板块通过细读屋前瓜架图, 来感悟这瓜架带来的“风趣”与“可爱多了”。重点也是难点, 要让孩子研读“可爱多了”这个词中的“多”到底多了什么。

(1) “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风趣”在哪里?

(2) 可爱在哪里?

(3) “屋前瓜架”后加一个字, 你觉得哪个字比较妥当?

门前鲜花丽

“有些人家, 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 芍药, 凤仙, 鸡冠花, 大丽菊, 它们依着时令, 顺序开放, 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朴素”与“华丽”本是相对的, 可用在这里一点也不矛盾。这些花的朴素在于: (1) 在农村随处可见, 并不名贵; (2) 家家户户门前的场地上随手种着, 不像公园里的花要精心伺候, 甚至有些本没有种, 而是花籽自个儿落地生根而已。

就是这些朴素的花, 却开得那么漂亮。为什么呢?是因为空间开阔、空气清新、肥料好……

此板块通过让学生比较“朴素”与“华丽”的本意来质疑文本, 同时明白为什么用这两个词语。

(1) “朴素”和“华丽”本来是相对的, 为什么课文中却说这些花是“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2) 这些花的“朴素”在哪里?

(3) 成就这些花如此靓丽的原因是什么?

(4) 句式练习:春天, 芍药绽放出娇艳的笑脸;夏天, 凤仙____;秋天_____, 鸡冠花与大丽菊;冬天, ____。

(5) “门前鲜花”后加什么字恰当?

屋后春笋探

“几场春雨过后, 到那里走走, 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 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这些笋芽儿们是多么富有生命活力啊, 成群结队而出;又是多么淘气可爱的小家伙们哪, 瞧———“探出头来”了。着眼这个“探”字, 我们仿佛看到了雨后春笋那迫不及待的神情, 那是对春雨的贪婪吮吸, 那是对雨后田园气息的尽情吐纳, 那更是对春回大地的急切渴望。

此板块着重研究一个“探”字, 来感悟雨后春笋的勃勃生机。

(1) 你读懂了什么?

(2) “探出来”与“长出来”有什么不同?

(3) 说话训练:如果你是这些小春笋, 你那么快从地里钻出来想看什么?

(4) “屋后春笋”后面加什么字?

院里鸡群欢、河里众鸭闲

“鸡, 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乡下人家养鸡养鸭是最平常不过的, 所以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 只是“照例”而已, “总要”而已。院里鸡群是和和美美的一家人, 生活在一起是多么的开心啊!“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 就会有鸭子, “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 它们也从不吃惊”, 这又是一群怎样悠闲自得的鸭子呀!

此板块不做铺陈, 让学生感受到院里鸡群那份开心与河里众多鸭子的那种悠闲。

(1) “院里鸡群”后面加什么词比较恰当?

(2) 乡下人家的鸭群在小河里觅食嬉戏, 这是一群怎样的鸭子?

门前晚饭闹

乡下人家的晚饭是高谈阔论的, 是无拘无束的, 而此时:

“天边的红霞, 向晚的微风, 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 都是他们的好友, 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 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向往、令人回味的乡村美景图啊!但作家呢?他就像是一只远方的鸟儿, 几十年啦, 他还从未回过巢呢!作者陈醉云先生就是怀着这份浓浓的乡思与淡淡的乡愁写下了《乡下人家》。去不了的地方叫远方, 回不了的地方叫故乡, 所以在作者的心里, “乡下人家, 不论什么时候, 不论什么季节, 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此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朗读与想象来感悟乡下人家的那份美丽, 同时插入作者介绍, 让孩子明白游子心中的那份回忆, 从而使他们能珍惜童年时代的点滴美好。

(1) 读着“门前晚饭”的场景,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加个什么字最好?

(2) 带着那份浓浓的乡思与淡淡的乡愁读读晚霞中的乡下人家。

夜静催眠恬

秋天的晚上, 人们在纺织娘“织, 织, 织, 织呀!”的叫声中进入了梦乡, 那是一种甜甜蜜蜜的美, 更是一种安安静静、祥祥和和的美!

此片段也不做详细品读, 让孩子们在朗读中体味这种和谐之美, 体味“夜静催眠”之后用哪个词更恰当, “甜”还是“恬”?

“乡下人家, 不论什么时候, 不论什么季节, 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所以在学习本文的时候, 教师不可牵着学生走。以上几个板块由学生自主发现, 自由选择学习顺序。当学生对文本全部解读完毕, 教师可以带领大家再做一个整体的回顾, 同时进行想象拓展, 做一个小练笔。关于这个小练笔, 笔者不认同从陈醉云这个游子身上入手, 因为这个单元不是把乡愁作为重点在学习, 而是让孩子们“走进田园, 热爱乡村”, 所以小练笔的题材可以从“乡村”着眼。

此板块意在让学生养成回顾整体的阅读习惯和勤动笔墨的写作习惯。

3.《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解读:

作家陈醉云的《乡下人家》文本清新幽静,文笔优美,犹如清静的山泉缓缓而过,体验着风趣别致的瓜棚,欣赏着朴实无华的芬芳,口味着鸡鸭觅食的情趣,感怀着院落晚餐的诗意,沉醉着月夜睡梦的静谧。文章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感染着每一位读者。基于课文的体裁,我在设计教学时,努力把这些画面让学生可触可摸,并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使他们悟文学文。从课题入手,让学生预测内容,即对乡下人家的画面有初感和期待,这也是读题预测策略。对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汇报感受,让学生明白读文就要有想法,有感受,真实表达。然后,对文章6幅画面进行梳理,摘录主要内容,用词语概括,把握文章内容,这也是利用摘录策略进行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全文6幅画面,如果逐一汇报,则课堂显得平铺,苍白,没有导次,学生自然会厌烦。于是,我采取聚焦段落的策略,让学生重点学习“瓜藤满加”一段,通过汇报交流,创设情境,让学生懂得用读文章想画面,入境想象找感觉,带着感情读课文的方法,读懂“瓜藤满架”和“鲜花绿竹”的画面。然后对这两段生动形象句子的分析,让学生弄明白作者是抓特点、运用对比、拟人等手法写出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启发学生练习仿写。课尾,给学生预留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

教学目标:

1.利用预测,引起学生对乡下人家景色的学习期待。通过朗读,交流汇报的方式,验证自己的感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文章读通读顺,读准“依着”“觅食”等词语的读音。借助金文造字,理解“觅食”的意思。运用读句字换词的方法,理解“时令”的含义。运用解释联想的方法,理解“捣衣”“纺织娘”等词语的意思。通过汇报印象深刻的画面,使学生梳理描写文章画面的信息,并结合梳理,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把握。

3.聚焦描写瓜藤的段落,运用读文字,想画面的方法,读出瓜藤的景色。创情入境,调动学生感官,让学生想象瓜藤下的感觉和做法,以此来感受乡下人家景色之美。

4.运用读文字,想画面,入境想象找感觉,带着感情读课文的方法,练习学习课文第二段,感受鲜花绿竹的独特、迷人的风景。

5.通过对前两段生动优美语句的理解,汇报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进行讲解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对比手法和拟人等修辞方法,就能写出画面感。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写一写乡下人家其他的景色,加深对乡下人家的印象。

6.预留课后任务,让学生用本课学到的方法,练习学习后4幅画面,并指出下节课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

教学重点:

感受乡下人家“瓜藤满架”和“鲜花绿竹”的独特、迷人的风景。

教学难点:

借用课文写法,写出自己心中乡下人家的一处景色。

教学过程:

一、读题引入

1.引导学生说出对城市的感受,引入课题,齐读课题,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预测一下这篇文章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

2.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题眼,先把题目弄懂,顺着题目去想课文内容,建立学生想象的画面,为接下来学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谈感受

1.自由读课文,读后谈谈感受。

2.学生读文后聊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围绕课文说一说读后的感受,有助于整体把握课文,使学生充分地交流,能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对课文段落的描写,有初步的印象。】

三、把文章读通读顺,把握文章脉络

1.让我们把你的感受送到文章中再美美地读一读。

第一自然段:“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shì),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注意引导学生把顿号处读停顿。后边的长句子要断句。

第二自然段解决“时令”含义。

第三自然段理解“觅食”。

第四自然段理解“捣衣”。

第六自然段理解纺织娘。

2.课文又读了一遍,哪些画面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

梳理:瓜藤满加、鲜花绿竹、鸡群觅食、鸭子戏水、院落晚餐、月夜睡梦。

3.围绕板书,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乡下人家的瓜藤满加、鲜花绿竹、鸡群觅食、鸭子戏水、院落晚餐、月夜睡梦独特、迷人的景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大意,能对文章整体有所把握,并且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学生的口述,使学生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知道文章的大体意思。】

四、聚焦“瓜藤”,掌握学法,练习仿写

1.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同学们,通过这几次读文,我发现乡下人家的气息离同学们越来越近了。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走进乡下人家,去感受那里的田园风光。我们先来品味品味乡下人家的瓜藤景色。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画面?

预设:

(1)瓜藤长长的,密密的样子。(出示练读: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2)看到南瓜、丝瓜。(出示练读: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3)美丽的瓜藤。(出示练读: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3.老师要表扬刚才这几名发言的同学,通过听他们的发言,这瓜藤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近了。看,我们已经来到瓜架下,那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

预设:

(1)摸一摸瓜藤(2)闻闻瓜香(3)照张相(4)静静地坐一会。

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悟,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4.小结:这段话写得多美呀!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读这一段的?

学生汇报,然后出示学法:

(1)读文字,想画面。

(2)入境想象找感觉。

(3)带着感情读课文。

5.试着用这个办法,练习学一学第二自然段“鲜花绿竹”的部分。

(1)学生自学。

(2)小组交流。

(3)交流汇报。

6.回顾这两段文字,看哪些句子写得好,是怎么写的呢?

根据学生汇报,总结出运用对比方法,拟人的修辞,抓住特点,来表现画面。

7.那我们是否能用这种方法,也写一写乡下人家的景色呢?

引导学生看书,可以写写院子的大树,屋后的菜院,远处的禾田……

8.学生写后评一评,你觉得他写得怎么样?从学生的发言中巩固理解写法。

【设计意图: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聚焦段落,指导学生如何学好写景文,用什么办法学会文章的意境。并且利用练习,自学去巩固自己掌握的方法,达到应用。美的画面能激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仿照6幅图写一写,能更加激发他们对乡下人家美景的理解。】

五、总结课堂,预留任务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的风景。下节课,我们看看这篇文章的段落特点,还有其中一些优美的语句是怎样写出来的。下课。

【设计意图:一堂课学完,学生要有收获,有反馈。通过类似写景文的学习,让学生继续巩固写景文的学法。在课尾,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指名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板书】 21、乡下人家

瓜藤满架

鲜花绿竹 独特

群鸡觅食

鸭子戏水 迷人

院落晚餐

4.《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篇四

课《乡下人家》,齐读课题。

1、老师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词的掌握情况,听写对照课件自批自改。指导:我们写字的时候,不

光要写正确,还要写美观。刚刚听写的时候,老师发现“归巢”的“巢”字写得不够好,范写“巢” :上下结构,上边的三个小撇折不要太长,而且要均匀紧凑,“果”字的一横要长些,拖住上方,才漂亮。在本上工整的写一遍。

2、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了乡下人家,感受了其中独特的美,想一想我们从乡下人家都看到了哪些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画面呢?

生汇报:描绘了瓜藤攀檐、鲜花轮绽、雨后春笋、鸡鸭觅食、鸭子戏水、院落晚餐、月夜睡梦这几幅画面。

二、精读品味

师:作者用清新优美的语言把乡下人家富有诗意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你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乡下人家给你留下的印象吗?(独特、迷人。)师:是呀,课文的作者也有着这样的感受,请大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那么乡下人家的一道道风景到底迷人、独特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留给你印象深的句子,并作好批注。

学习瓜藤满架

课件随机出示: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

装饰:“装饰”什么意思?(对器物表面添加纹饰、色彩以达到美化的目的。

(城里人用什么装饰房屋?

乡下人家是用什么装饰的?

这装饰有什么特点?(别有风趣)。“别有风趣”表现在哪儿呢?同学们,请你们联系这个自然段的一、二两句话来说一说。(随机读)这些装饰从开花到结果慢慢地在生长,在变化,它们是有生命的,充满了勃勃生机。乡下人家是用青、红的瓜和绿绿的叶来装饰,那城里又是用什么来装饰的呢?生汇报,我们再看看石狮子和旗杆给你的感觉吧!出示幻灯片生汇报,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对比突出对瓜和藤的喜爱。

师;你理解的真好,那你就把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吧。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农家的装饰给我们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那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吧。

引读:

师:春天来了,乡下人家总爱„„生:在屋前搭一瓜架„„爬上屋檐

师:比那„ 生: 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夏天来了,当花儿落了的时候生:藤上便结出了„„绿绿的叶。

师:比那„ 生: 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秋天到了,青、红的瓜„„生:碧绿的藤和叶„„装饰,师:比那„„生: 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再美美的一起读读吧。

师小结:瓜藤满架、绿意盎然、这样的美景在其它地方是看不到的,难怪作者赞叹道:生齐读最后一句。学习鲜花轮绽

过渡语:读得真好!乡下人家不但屋前有别有风趣的瓜架,其它地方也很美,我们在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吧。生汇报我从(有些人家)这句中体会到农家的门前一定很美,虽然这些花生长的环境差,看上去很普通,但开得很茂盛。这些花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可是在农家开得艳丽。

师:是的,乡村风光本来是朴素的,鲜花的开放却使之增添了许多明丽的色彩,零落的土石堆旁、破旧的墙角边都遮掩不住那抹艳丽的色彩,真是一派迷人的风光啊。再读一读这句话,还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这些花是按季节的先后有顺序地开放的。师:你从哪里看出这些花是按季节的先后有顺序的开放的?生:我从依着时令、顺序开放中看出来的。师:真厉害,能通过文字来理解“依着时令。顺序开放”,那让我们在一起感受一下吧..(理解:(“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播课件)每个季节人们都可以欣赏到花的美丽:春天,俏皮的芍药早早的绽开笑脸,夏天刚到,泥土里的凤仙花就忙着展开花瓣,鸡冠花也不落后,紧接着就来比美了。秋天到了,大丽菊开始争奇斗艳„„这就是文中讲的:“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师:一年四季都有鲜花陪伴,如果你就生活在这个农家小院里,你的心情怎样?生“高兴”、快乐“那快把你快乐的心情表达出来吧。指名读。

学习雨后春笋

过渡:屋前百花争艳,屋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谈一谈。

生汇报:我从(几场春雨)这句中体会到下雨之后,春笋长的很快。生:我从成群这个词中体会到春笋多。生:我从“探“这个字中体会到,雨后看到春笋就像个调皮的小娃娃一样。这个句子还是拟人句。

理解:“探”。一个拟人的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笋芽破土而出的那可爱的景象。

如果你就是那探出头来的笋芽儿,你探出头来想干什么呀?现在看到了什么呀?这时的心情怎样?带着欣喜之情自己读。读出喜爱之情。谁想做个可爱 的笋娃娃? 那你们就一起来读一读。

乡下人家,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难怪作者要这样的赞叹:

这么美的风景想不想记在心里?赶快来背一背,把它积累下来。

指名背,课后还要把好的句子写在积累本上。

学习鸡鸭觅食鸭子戏水 过渡:我们在对比、想象中领略到了瓜、藤、鲜花和嫩笋的独特、迷人之处,那么其他的风景又怎么样呢?继续来汇报。课件出示句子:“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生汇报:我从“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这句中体会到乡下人家的雄鸡十分高傲、威武。生:我从”大踏步“这个词感受到雄鸡就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充满了斗志。生:我从”率领“这个词中感受到母鸡很慈爱,很尽职。带着自己的孩子去觅食很从容,而雄鸡就像男主人一样保护着自己的家人,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还它们也从不吃惊。人和动物相处和谐。

师小结:是啊,这些动物、植物和乡下人家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是多么地和谐呀!真是道独特的风景,难怪作者赞叹道:齐读最后一段。接着汇报你喜欢的地方。

学习院落晚餐

生汇报:我从中感受到乡下人家的生活很平淡,但平淡中又不乏和谐和甜美。生:我感受到乡下人家的人们很开心,他们生活的很幸福。那你就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吧。

师:同学们,这样的一幅自然和谐的风景画,在城里是看不见的所以作者赞叹道:齐读最后一段。夜静催眠曲

吃完晚饭,劳累一天的乡下人也该好好的休息一下了。就连这宁静的秋夜,也美妙的像一幅画!(播放课件)看!皎洁的月光笼罩着静谧的小村,人们安然入梦,这样的月夜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宁静,静谧、祥和„„)可是你听,是谁在叫?怎样叫?这样的叫声把月夜衬托得更加静谧安详赛过——催眠曲!什么样的曲子才是催眠曲呢?应该怎样读?(轻缓)指读。

(二)回归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

1、刚才,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了乡下人家,可以看出,作者是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特点。真是美得朴素,美得动人,让我们美美地齐读第七自然段,(出示)

2、看板书总结写法: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了如诗如画的乡下人家,作者运用了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运用了对比和拟人的写法,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描写了乡村生活中的特点,表达出了自己的喜爱赞美之情。其实不光作者有这样的感受,很多文人墨客都曾用心地描绘过乡下人家,著名诗人戴望舒曾写过这样一首小诗(课件出示)请同学们打开书本104页。

A、生自由读诗。

C、交流:诗人描写了哪几种景物?读了小诗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描写了小草;小白菊;凤蝶儿;云。几种景物。我感受到了乡间小路雨后的清新与生气。

四、总结全文

5.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理念和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阅读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文本研读,易从多角度呈现教学亮点。

《乡下人家》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文章通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教学这篇文章,一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随文章的叙事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学习难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生字、新词。)

一、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

方法一:

1、出示乡村风光照片及录音(鸡鸣声、狗叫声):今天,胡老师带了一些图片来,你们想看吗?看这画面,听这声音,你们想到了这是什么地方?对,这是乡下。

2、有一位叫陈醉云的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体的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乡下人家》,一起走进乡村的生活,一起领略它那独特的美。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板书)

方法二:

同学们,你们对我们的家乡有什么认识?是啊,袅袅的炊烟、潺潺的流水、成群的羊群、淳朴的民风,这是一幅多美的画卷呀,著名的作家陈醉云用细腻、优美的笔写下了《乡下人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它的美。

(设计意图:城市的孩子对于乡村的认识比较模糊,因此我采用了风光照片的方式,不仅可以对乡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农村的孩子,文中这些情景对他们并不陌生,让他们从身边说起,从生活谈起,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也能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乡下人家究竟怎么美?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句子时,可以多读几遍。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名接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提醒:注意“巢”不要读成“cáo”,冠字在本文的“鸡冠花”一词中读“guān”。将课文读通,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3、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读,老师知道有的同学已经读得正确流利了,但有的同学还需要继续努力,生词同学们认的怎样呢? 出示词语:

屋檐、装饰、芍药、鸡冠花、捣衣、和谐、率领、倘若、归巢、催眠曲、大丽菊、天高地阔、月明人静

指名同学读。

4、生字认识了,学起课文来就轻松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或者这样设计问题:“课文围绕这哪一小节展开描写?”)

5、交流默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最后一节)。(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拿起笔来读书自己总结、概括,学生才会慢慢学会读书的方法。)

三、精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1、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2、学生讨论后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3、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的语句做上记号,在旁边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设计意图: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人、文本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和呼应。“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感受乡村的美景。)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乡下人家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走进乡下人家,去感受那独特、迷人的风景。板书:独特 迷人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读自悟。读一读喜欢的段落,说一说感兴趣的景色,想一想生活在其中的乐趣。关注他们情感的生成、个性的体验和生活的联系。

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本文的教学目标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等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朗读的训练,写法的引导,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二、品味语言,感悟美景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设计问题。

2、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乡下人家,哪处景色让你感受到它的独特、迷人?

3、根据学生的回答按课文顺序进行交流

(1)如学生读第1自然段,(看来,你从那屋前搭的瓜架中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让我们一齐来看看这瓜架,出示第一自然段,自己读一读,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那份独特、那份迷人?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可爱多了。

自己再读读看,你尤其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的?

*“一个个”师: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评价:看来,你只看到了两三个瓜。给你这么一读,瓜可真多呀!看来,沉甸甸的瓜果真的挂满了枝头。这真是果实累累呀!

*“青、红、绿绿、碧绿”。小结:看来,你从瓜架的色彩上感受到了它的迷人。谁来读?评价:是呀,红绿相间,多么鲜艳的瓜架呀!谁再来读?听你这么一读,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仿佛就在我们眼前。看来这迷人的瓜架一下就把你的目光吸引住了。我们一起来读读。

这一个个青的、红的瓜,预示着丰收的到来,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看图(画面定格)

想想我们常常在城市中看到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再来看看我们眼前的瓜架,你又想说什么?

是的,这不仅是可爱的、别有风趣的装饰,还给乡下人家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怪不得„„引读(出示第一句话)

(2)穿过这瓜架,让我们来到门前的场地上,看看那儿还有什么独特、迷人的风景?根据学生的朗读出示第二自然段,看来,这门前的鲜花把你的目光吸引住了,自己读读看,你能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鲜花的独特、迷人?

*“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我们来欣赏欣赏。(看图片)。小结:这些鲜花是农村里最常见的,却开得如此旺盛。真是”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点红)再读读看,你还读出了什么?看看这“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这两个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呀,一年四季都有鲜花陪伴,这农家小院真是迷人,谁来读?评价语、在你的朗读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百花齐放的画面。多么独特的农家风光呀。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

过渡:乡下人家时时刻刻都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惬意,让我们在春姑娘的带领下,来到屋后的竹林中,(出示)自己读读看,漫步竹林中,你最喜欢什么呢?如生读第一句,(出示竹子这一句)小结:看来,你十分喜欢那绿竹。在茂盛的竹林中漫步,凉风吹拂,多么凉爽,惬意呀!谁来读?指名两人读。自己在读读看,(出示两句的)你还喜欢什么呢?如生读春笋的。读了这句,你能告诉大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从“探”字体会到什么?你能把这份可爱读出来吗?评价:作者多喜爱他们啊,把他们当成了人来写,谁来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文字,感受这份生机。(出示竹林、竹笋的句子)

小结:屋前鲜花开,屋后春笋冒,乡下人家简直成了一个天然的植物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这独特、迷人的农家风光。齐读第二自然段。

(3)小结过渡:看来,引读——(课文最后一段)再看看课文,你还能从哪些地方地方感受到这份独特、迷人呢?

如生说鸡(出示课文第三段)指名读,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评价:多么温馨的一家人呀!谁来读!有了这浓密的竹林,这空阔的场地,乡下人家自然总要要养几只鸡,所以说,读句子“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乡下人家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引读“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多么自由多么快乐的一群鸭子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小结:确实,引读——(最后一段)

(4)我们刚才跟着作者的脚步来到乡下人家的房前屋后,时间过得真快,此时太阳已经落山了,正当我们准备回去的时候,热情的乡下人家邀请我们留下来吃晚饭,(出示第5自然段),自己读读这段话,此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呀?师随意地走向学生中间,亲切地问:“你坐在哪里吃晚饭呀?”亲切地问另一学生:“你边吃晚饭看到了什么呀?”有意识地引导,抬头望望屋前,低头看看脚边,那小河里呢?再问另一学生:“你听到了什么呀?”(农民们在谈论什么呀?)

在这种环境下吃饭,你有什么感受?能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名读

口中品着美食,眼中赏着美景,心中想着丰收,心情能不舒畅吗?谁再来读

天上红云片片,鸟鸣声声,周围花儿朵朵,绿竹摇摇,身边微风习习,笑声串串,这样天高地阔(点红)地吃饭,能说不独特、迷人吗?齐读

出示乡下人家吃晚饭的图片,这就是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变红(自然、和谐)谁能通过朗读把这幅自然、和谐的画面展示在我们眼前?指名一人读(配乐读)评价语:1这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怎能不激起我们对乡下人家的向往之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人,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生动有趣的田园风景画啊,来,咱们再把这句话美美地读一读,配上音乐。

我们不禁感叹:引读——(最后一段)秋天的夜晚,如果住在乡下人家你还能听到什么?出示第6自然段,那你来读一读,你听出来了吗?纺织娘仿佛在说些什么?指导朗读,小结:这纺织娘的歌声,分明是一首丰收之歌。怪不得辛苦一天的人们,连他们的梦也如此甜蜜。一齐读。

总结课文来到了乡村,于是我们看到了屋前可爱的瓜架,可屋前遍地的鲜花,屋后富有勃勃生机的竹林,见识了鸡鸭成群的欢乐场面,闻到了清新的空气,啊

乡下人家引读——(最后一段)同学们,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此时此刻,有什么感受呢?写下来。

交流,评价

总结课文今天我们一起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了风景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走进了大自然,感受了自然之美。

(设计意图:给学生学会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四年级下册课标中有一个学习要求,既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教学中注意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阅读。对文章的重点段落反复阅读,能够使学生很快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课文的每一个段落都很美,但是不可能处处讲,处处读,这就要有选择的读和讲。对于较难理解的,对于作者的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都要重点来学习,来读。如:作者通过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探”字的理解,对鸡的描写,纺织娘唱歌等等,都写得非常生动、形象,不仅要充分的读中感悟,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指导书写生字。

1.生齐读生字,说说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

2.师重点范写“冠”“率”“搬”三个比较难写的字。注意字的结构,摆放要匀称。3.学生练写:抄写生字、生词。

四、布置作业:

1、让我们在课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乡下人家冬天是怎样的呢?用你的笔写下来。

附:检测题:

一、“美”丽阁。

精美

完美

丰美

优美

秀美

壮美

华美

俊美

雄壮美丽叫()

完备美好叫()

清秀美丽叫()

精致美好叫()

俊俏美丽叫()

非常美丽叫()

华贵美丽叫()

多而美好叫()

二、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安静 寂静平静 清静 宁静 幽静 ①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四周非常()。

②我独自走在()的小路上,心情显得格外的()。③在这个()的夜晚,大地似乎也睡着了。

如果……就……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①骆驼()身体很大,()走路并不笨拙。

②()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孩子,我()会告诉他:和时间赛跑,就会成功。

附:描写乡村美景的诗句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陈醉云简介

6.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分析:

《乡下人家》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 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一幅幅乡村风景画面:房前的瓜架,屋后的竹子,门前空地上的花等,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作者还通过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纺织娘在月明人静的夜里,便唱起歌来,都体现了作者喜爱乡村生活的感情。

教学中可运用三年级训练的“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体会想象课文每段内容描写的画面,再抓住最后一段话,交流自己对乡下生活哪处风景最感兴趣。“阅读链接”《在天睛了的时候》描写了雨后天晴的乡间小径,可以读读背背,体会作者快乐的心情。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5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学情分析:

学生基本都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生活并不陌生,但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可以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 的方式展开教学。本文语言朴实生动,清新秀美,教学是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绘声绘色的读,这一方面恰恰是学生的薄弱环节,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教学重、难点:

感受乡下人家诗情画意的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一、音乐情景导入:

1、【多媒体播放音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学生随着音乐节奏拍掌。听过这首歌吧,这首歌叫《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今天我们就踏上乡间小路,哼着乡间小曲,嗅着乡间花香,跟随作家陈醉云一起走进乡村的生活,一起领略它那独特的美。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乡下人家》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板书)

【设计意图】启迪思维,使学生发现美。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美就在我们身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用歌声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

二、自学生字,练习朗读: 1.出示“自学指导”:

⑴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⑵练习将课文读通顺。2.检查自学成效:

⑴出示有生字的句子让学生练习朗读:

⑵指导书写,你觉得这些生字中哪些字不容易写好? 师板演:率 巢

⑶分段朗读全文,提出不明白的词语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小声地读课文,遇到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想乡下人家的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说一说乡下人家的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乡下人家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

2.交流朗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最后一节)。3.朗读最后一段,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

⑴朗读最后一段,一边读一边想:“独特”和“迷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⑵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

4.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吧!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的语句做上记号,在旁边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屋旁搭瓜架、门前种鲜花、屋后冒春笋、院里鸡觅食、河中鸭嬉戏、门前吃晚饭、夜静催眠曲。)

板书:独特 迷人

五、品味语言,感悟美景:

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乡下人家,哪处景色让你感受到它的独特、迷人?

1.屋后冒春笋(谈谈你喜欢的原因)一场春雨过后,一群鲜嫩的竹笋探出头来。

谁让你的心头一动,“探”字还可以用哪个字来代替,如果把“探”字换成“长”字,好不好?(作者的用词是多么的精妙、生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耐人寻味呀!简简单单的一个“探”字让我们体会出了这么多。)

多可爱的一群小竹笋呀!告诉老师,你们这样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想干什么?(带着你对语言文字独特的感悟,谁再来读)

(你们眼中的那一道道美景,心中的那千万种感慨,就是乡下人家 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院里鸡觅食(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或是耸着尾巴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你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在你的眼中,鸡的一家生活的怎么样呀!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温馨美满的鸡的一家展现在大家面前?

同学们,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着书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读懂文字所包含的意思。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读这个温馨美满的鸡的一家时,请同学们静心想一想,作者仅仅是在写一个温馨美满的鸡的一家吗?从字里行间我们还体会到了什么?

(乡村生活的悠闲、和谐、温馨、恬静、活泼的氛围,一种温暖朴实的文化。)

3.门前吃晚饭(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老师也被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深深地陶醉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听后说一说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①谁曾经在院子中,天高地阔的吃过晚餐,谈谈你的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轻松、自然、惬意、温馨。)

②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如果老师把“。”变成“„„”,那是什么意思呀?发挥想象还有哪些好友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出示幻灯片)

③师小结:将近晚上,红霞辉映,晚风轻拂,倦鸟归巢,在这奇妙的大自然的怀抱里,边享用晚饭,边闲话家常,这般的温馨、恬静、自然、和谐,真是乡下人家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刚才,同学们通过品读课文,欣赏了一幅幅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再来读读这句话,相信你能读得更好。

(乡下人家,不论„„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你能用这个句式来说说你现在对“独特、迷人”有怎样全新的理解呢?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情感升华。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的小诗《在天晴了的时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可在课内简单介绍一下著名诗人戴望舒)

2.背诵课文中优美的段落。

3.我们就是乡下人家,这里的春夏秋冬景色是多么的迷人、独特呀!用你手中的笔描绘一下我们身边的乡村美景吧。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使学生创造美。阅读后写一写,激发学生带着知识走向生活。当阅读完一篇文章后,每个学生都有着丰富的感受、体验,这时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便可事半功倍。

七、板书设计:

无论何地 21 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

7.《乡下人家》教学设计案例 篇七

师:《山行》 这首诗同学们还记得吧?我们一起背一背。

(生齐背《山行》)

师:真好!不愧是有实力的班, 背诵得那么有韵味。同学们, 在这首诗中, “人家”在云雾深处, 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是一户怎样的“人家”, 诗中没有直接描写出来。 今天, 就让我们随着《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去领略一下那“人家”独特的小院风光吧。

【点评:巧引古诗话“人家”。高老师从学过的古诗《山行》入手, 让学生背诵, 抓住古诗中的“人家”, 很巧妙地引入课题《乡下人家》, 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同时还了解了学生的诵读水平。】

二、通读全文

师:高老师是第一次给你们上课, 对同学们不熟悉, 就请你们推荐一位同学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吧。

生:请班长陶晓红来读。

(陶晓红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师:太棒了!班长就是班长, 了不起!我知道他们为什么推荐你来读了, 你肯定是咱们四·六班的小播音员。这一自然段中出现的生字你都读准确了, 最难读的一个字你也读得很准确。

(师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乡下人家, 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 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 或种南瓜, 或种丝瓜, 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yán) 。当花儿落了的时候, 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 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 衬着那长长的藤, 绿绿的叶。青、红的瓜, 碧绿的藤和叶, 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shì) ,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 可爱多了。)

(师用红颜色强调“一”字)

师:对于这个“一”字, 可能很多同学在上小学前就认识了, 你们再听听陶晓红同学朗读, 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个“一”的读音和后面“一”的读音不一样。

生:第一个“一”读四声, 后面几个“一”读二声。

师:陶晓红同学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一”字在朗读时是要变调的, 怎么变我也说不清楚。

师:正如陶晓红同学所说的, “一”字在朗读时是要变调的。“一瓜架”中的“瓜”读一声, “一”字要读四声, 而后面的几个“一”字后面跟的字都是读四声, 所以“一”字读二声。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一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陶晓红同学你来推荐一位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一定是她的好朋友, 朗读也那么有水平。“笋”是平舌音, 你再读一读。

(生再读“笋”)

师:这次读对了。在乡下人家的小院里常看见四种花, 生活在城市的我们, 可能对这几种花并不熟悉, 老师将这四种花的图片带来了。

(师课件出示: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这四种花的图片及词语。师边出示, 生边说出花的名字。)

师:读“凤仙”的“仙”字时嘴角往两边拉。试一试。

(生试读, 效果很好。)

师:“鸡冠花”的“冠”是多音字, 在这儿读“guān”, 还有一个读音是“guàn”。

师:这些花开的时间还不一样呢。芍药开在初春, 凤仙开在春末初夏, 鸡冠花开在夏天, 大理菊开在秋天。作者用了两个词语来形容它们的开花特点。

生:依着时令, 顺序开放。

(师课件出示: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并指名朗读。)

师:刚才推荐同学读书, 现在我要请一组同学轮读后面两个自然段, 每人读一句。

(一小组的学生轮读课文, 一个学生读一句。生开火车读。有一个男孩轮到他读时说什么也不读。高老师一番鼓励后, 男孩还是不肯读, 高老师请了旁边的男孩帮他读。)

师:这一小组的同学读得很流利, 只是有两个生字读得不够准确, 一个是翘舌音“率”, 一个是平舌音“耸”, 咱们一起读读。

生:“率”是个多音字, 还有一个读音是“lǜ”“, 效率”的“率”。

师:咱们班的同学单独读书都很不错, 齐读怎样呢?咱们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齐读)

师:进入梦乡时, 声音大吗?

生:小。

(师课件出示:纺织娘图片)

师:这就是纺织娘, 一种能鸣叫的昆虫。它的叫声抑扬顿挫, 像唱歌一样, 可好听了。该怎样读呢?

生:有节奏地朗读。

师 (读) :“知, 知, 知, 知呀!知, 知, 知, 知呀!”

师:谁会模仿纺织娘的叫声呢?

(生读句子的时候声音自然小了, 效果很好。)

师:最后一自然段, 就由我来读一读吧!不过我想邀请刚才那个不愿意读课文的小男孩和我一起读。 (对小男孩) 你愿意吗?

(男生还是不吱声)

师:你不愿站起来的话, 坐着读也行。

(师就弯着腰、头对头地拿着话筒和小男孩一起读起来。小男孩还是显得别扭, 声音也很小, 有时候根本没有发出声音, 但是师还是这样鼓励他:“你看, 如果你能站起来读, 肯定会读得更好。”小男孩站起来了, 师把最后一行字留给了他朗读, 小男孩流畅地读了最后那句话:“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点评:通读全文为读通, 关注学情求实效。在这个板块中, 高老师并没有老套地把生字词语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认读, 而是将字词放到整篇课文中, 通过推荐读、小组学生轮读、全班齐读、老师带读等方式, 检查学生的认字情况。特别是对于容易读错的地方, 比如“一”的变调, “笋、耸”是平舌音, “冠、率”是多音字, “仙”字发音时的嘴形等, 高老师都一一进行了指点。这样的读就叫读通, 这样的读为后面归纳段落大意做了铺垫。

最让人感动的是, 高老师对那位轮读时不愿读课文的小男孩再次关注, 用她的带读, 用她的言行去引领孩子由不愿读到大声诵读。什么叫有实效, 这就是有实效。小男孩由原来的不愿意读, 不愿意交流, 不愿意和别人合作, 到后来能和老师一起读课文, 我想, 此时的小男孩心里会泛起阵阵涟漪, 高老师留给他的不只是读通了这句话, 还让他在心底树立了学好语文的信心。】

三、厘清主要内容

1.方法引路

师:同学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 我们再次浏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思考一下:你在乡下人家的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生浏览课文第一自然段。师巡视, 并表扬生一边读一边勾画的好习惯。)

生:地点———小小的屋檐。我看到了青、红的瓜, 碧绿的藤和叶。

师:请借助课文中的语言, 用完整的句子说一说。

生:作者在屋前看到了一个瓜架, 或种南瓜, 或种丝瓜, 那些瓜藤攀上了棚架, 爬上了屋檐。

师:你是抓住了段落中关键的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吗?

生:我在乡下人家的屋前看到了瓜架, 瓜架上有青的、红的瓜。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这个问题, 真好!谁还能用更简洁的语句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在屋门前看瓜。

师:再缩短点。

生:屋前看瓜。

师:真不错。你有高度概括的能力。你能不能将“看”字换个其他的字, 使意思与课文内容更接近?

生:屋前种瓜。

师:归纳得好, 很简洁, 我们也知道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老师奖励你一支粉笔, 请你把它写在第一条横线上。

(生上台写话)

师:同学们, 就用这样的方法, 自己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来读, 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生自主学习, 相互交流。师一边巡视, 一边表扬鼓励。)

2.汇报交流

生:我将第二自然段概括为“门前种花”。

生:我认为他概括得不全面, 这一自然段后面还写了在屋后种竹, 所以应该概括为“门前种花, 屋后种竹”。

生:我还能换几个字, 让概括的画面更美, “门前几株花, 屋后数枝竹”。

师:这“数”字用得真妙, 你简直像一位小诗人。你也把这几个字写在黑板上。

生:我将第三自然段概括为“看见养公鸡”。

师:母鸡到哪儿去了?再改一改。

生:“看见养公鸡、母鸡。”

师:在哪里养鸡?

生:我将第三自然段概括为“院里养鸡”。

生:我将第五自然段概括为“傍晚门前吃饭”。

生:我将第六自然段概括为“夜里纺织娘唱歌”。

(看着板书, 师生一起再次了解课文内容。)

3.乡村印象

师:课文也读了, 内容也归纳了。现在你觉得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人们虽然不富裕, 但是很快乐、幸福。

生:乡下人家, 养鸡又种花。

生:我觉得乡下很美。

生:我觉得跟我们城市比起来, 农村的生活要自然一些。

生:就是原生态一点。

师:乡村生活更贴近自然。那么乡下人家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呢?

生:作者认为:“乡下人家, 不论什么时候, 不论什么季节, 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关键词:独特、迷人。)

【点评:步步追问为简练, 挑动学生学习情。以生为本, 教会学生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是高老师教学中的又一大亮点。如何让学生将段意归纳得更为简练?高老师不是直接告诉, 也不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屋前搭瓜架、屋后春笋冒、水中鸭嬉戏”等固定的内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 而是步步追问, 顺学而导。高老师不时说:“谁还能用更简洁的语句来回答这个问题”“再缩短点”“你能不能将‘看’字换个其他的字, 使意思与课文内容更接近”……在充满智慧的期待中, 学生把一个个长长的句子, 变成了简洁的句子。有了这样的方法, 学生很快就举一反三地归纳了其他段落的大意。】

四、细读文本

1.体验鸡的情趣

师: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的?我们仔细读读课文。你认为哪一自然段最有趣呢?

生:第三自然段。

师:好!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要求:字字入目, 句句入心, 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养鸡独特、迷人的地方。生自主学习, 批注勾画。)

生:我感受到了“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能体现乡下人养鸡的独特。

师:独特在哪里?

生:这鸡很有气质。

生:我还能从“耸”字感受到雄鸡的得意。

师:“耸着”就是———

生:高高地翘着。

师:体会得真好!你能读读这段话吗?

(生朗读, 但读得不够好。)

师:这只雄鸡可能害怕旁边的那只母鸡。来, 你再加点表情试试。

(生再次朗读, 加了点表情, 进步很明显。)

师:你看, 表情一加, 就不一样了吧!要求再高点, 加点动作试试。

(生第三次朗读, 加了点动作, 读得绘声绘色。)

师:这哪里是一只雄鸡呀, 简直就是……

生:简直就是一位大爷。

师:“鸡大爷”, 你来读读。

(生读)

师:这哪里是一只鸡呀, 简直就是一位将军, 在视察自己的士兵。“鸡将军”, 你来读读。

(生读)

师:这哪里是一只鸡呀, 简直就是一个黑社会老大。

(众生大笑)

师:黑社会老大都来了, 乡下人家院里养鸡还迷人吗?被你这么一说, 老师感觉有点恐怖了。

师:别老盯着雄鸡, 看看旁边的母鸡。

生:我从“率领”一词, 感受到这里的母鸡也很特别。

师:你对文字的把握非常敏感。“率领”一般是指谁率领谁呢?

生:一般指将军率领士兵。用上“率领”这个词感觉母鸡也像将军一样了。

师:这还是鸡吗?

生:不是了。

师:像什么呢?

生:将军。

生:司令。

生:元帅。

生:国王。

……

师:是啊, 你看看这些鸡, 多自由啊!来, 把你们的理解读进去, 我们全班来齐读这一自然段。

师:城里人有的也养鸡, 请看———

师: (课件出示城里人养鸡的情景:鸡笼里装着一只公鸡、三只母鸡。) 这是城里人养的鸡, 它们为什么没有乡下人家院里那些鸡的气质?

生:因为它们不自由, 被关在了笼子里。

师:是什么让农家小院的鸡这么自由呢?

生:主人不限制它们的自由。

师:怪不得土鸡贵呢。

生:我们家也养了鸡, 我们家的鸡是自由的。我们是养在楼顶的花园里, 在花园里鸡可以自由行走。

师:但在乡下的鸡, 不仅可以在花园里走, 它们还能在树林里走……

生:在草地上走。

生:在小路上走。

生:在竹林里走……

师:所以作者说, 乡下人家门前养鸡也是很独特、迷人的。

师:好呀!同学们抓住了关键词, 想象出了院里养鸡的生动画面, 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刚才初读课文时, 咱们将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为 “院里养鸡”, 如果能加上表达自己感受的词, 就能概括得更生动些。

生:院里鸡自在。

生:院里鸡悠闲。

【点评:注重情趣想画面, 引发见解为多元。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是高老师教学中的又一大亮点。她为了让学生头脑中有画面, 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率领”“耸着”等关键词语, 来想象雄鸡、母鸡的那种大摇大摆、威风八面以及自由自在、悠闲自得的神情的画面。然后让学生带着表情、做动作进行诵读体验。学生在想象与诵读中, 把一颗颗稚气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地里, 散发出无比灵动的生活气息。高老师再次回扣到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上, 如“门前鸡自在”“门前鸡悠闲”比原来的“看见养公鸡”无疑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大胆、有效地取舍, 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上,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有所为, 有所不为”。】

2.想象鸭的画面

师:乡下人何止养鸡, 他们可能还会养……

生:养鹅、养鸭、养猪、养羊, 等等。

师:提到鸡, 我们很快就想到了鹅、鸭、猪、羊……咱们来想象一下, 乡下人养鸭又会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拿起手中的笔在第三自然段后面写一段养鸭的话。

(师在发放给生的课文资料中隐去了原文写鸭的第四自然段)

师:大家可以借助课件上出示的养鸭图, 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写一写乡下人养鸭的景象。

(生写, 师巡视指导。)

生:鸭, 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在屋前的小河里, 你会看到鸭爸爸和鸭妈妈带领着一群小鸭在水里欢快地嬉戏, 河面上荡起了一圈圈涟漪。

师:感谢你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鸭嬉戏的画面。

生:小路上的鸭, 伸着脖子, 大摇大摆地走着, “嘎嘎嘎”的叫声, 好像在说:“鸭大爷来了, 快让路。”

师:你笔下的鸭成了大爷了, 真有意思。你还可以这样写:“鸭在小路上大摇大摆地走着, 伸着脖子‘嘎嘎嘎’地叫着。”这样写, 是不是就更通顺了呢?

师:其实作者陈醉云也写了乡下人家养鸭的, 想看吗?

(师课件出示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生认真地看, 表情各不相同。)

师:有没有和作者写的一样的?

(生都摇头)

师:有没有认为自己比作者写得好的同学?

(没有学生举手)

师:刚才那位同学写鸭“伸着脖子, 大摇大摆地走着”, 写得就很有情趣。

生:我认为我写得比作者好:有的鸭在河中觅食, 有的鸭在水中嬉戏, 有的鸭在唱歌。

师:有自信, 你用上了排比句, 笔下的鸭快活自在。

生:一群群鸭, 有的扇动着翅膀互相追逐嬉闹, 我觉得“扇动翅膀”和”“追逐嬉闹”写得很好。

师:你笔下的鸭生活得很幸福。

……

师:看样子同学们笔下的鸭都很有自己的特色。可咱们还得谦逊一点, 在与课文的比较中, 你有没有觉得作者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生:我觉得作者这个“倘若”用得好。养鸡是家家都养的, 养鸭要有一条河, 我觉得作者用词准确。

师:用这样的眼光去读课文, 你就会发现文章中更多的秘密。

生:我觉得作者写鸭在乡下生活得自在, 没有像我们一样把鸭当作人来写, 而是写“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 它们也从不吃惊”。

师:作者写鸡、鸭的自在, 用了不一样的表现方法, 文章更富有变化。这是你的发现, 真了不起!

【点评:故意留白为仿写, 作品对照显匠心。高老师在发给学生的文章里隐去了写鸭的段落, 故意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在写的过程中, 高老师并没有提醒大家运用什么方法, 但学生自然而然地把写鸡这一自然段的拟人方法运用到了习作中, 学会了仿写的方法。更巧妙的是, 高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 而是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作者的作品相比较进而明白:写作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作者写鸡、鸭的自在, 用了不一样的表现方法, 使文章更富有变化, 读起来更有趣。

在读写结合中, 有的教师是“为写而写”, 高老师的这种安排是为读“鸭戏水”这一自然段而写, 为领悟表达方法而写。这种安排达到了读写结合的又一境界。】

五、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着用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 领略了作者笔下乡下人家的鸡、鸭的独特与迷人。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种学习方法。

(师课件出示:看似读懂处, 还需再深入。关键词句一抓住, 生动画面自然浮。)

师:同学们, 你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几个自然段, 咱们下节课来交流。下课!

【点评:总结升华有高度。高老师结课极其简洁, 归纳的方法也很简练, 读来让人朗朗上口。】

【总评:一幅简洁明快的农家画卷———如果说作家陈醉云用朴素而清新的语言,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 那么高红老师则用机智而幽默的话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简洁明快的农家画卷图。纵观高老师的这堂课, 没有雕琢的痕迹, 然而, 处处体现了她的匠心独运。一是课件极其朴素。字幕外加三幅图片:一张是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等四种花的图片, 一张是纺织娘的图片, 还有一张就是农村、城市的雄鸡图。这是为城市学生走进文本所做的必要铺垫。二是方法极其简单。提高学生归纳段落大意的能力, 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的句式归纳, 不断追问, 层层递进, 逐步达到言简意赅;读写结合, 由仿到创。如高老师精心选择了“院里养鸡”这个片段, 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文本语言文字的魅力, 从而让学生读出情趣, 读出画面。既而话锋一转, 高老师引导学生以“乡下人养鸭”为话题写话, 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三是语言颇具幽默感。在整堂课中, 幽默语随处可见, 笑声连连, 从而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四是效果富有实效。高老师狠抓字词的落实, 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让学生体验鸡鸭的情趣, 想象文字的画面, 捕捉文本的秘妙, 留给了学生展示能力的空间。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这堂课中, 高老师在努力引导学生, 让学生进行创造。

8.《乡下人家》文本解读及教学设想 篇八

作者陈醉云先生是台湾国立中央大学的教授,写下这篇美文的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对于一个离开故乡(浙江上虞)几十年的海外游子,他听惯了城市的喧嚣,过惯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但最最怀念的还是儿时的乡下生活。在他的记忆里,“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于是作者笔下的动植物,被赋予了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所以教学本课的时候,要重点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中感受到“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同时教学的难点也正是这个。

屋前瓜架趣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乡下人家总是那样勤劳,“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那个“总爱”里透露着乡下人家的那份勤恳与爱美之心。屋前的瓜架是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这“风趣”就体现在“可爱”一词。屋前瓜架比那高楼门前的石狮子和大旗杆要可爱得多,但并不是说石狮子和大旗杆不可爱,只是可爱的程度不一样而已。瓜架色彩明丽,生活气息浓厚,纯朴而自然,较石狮子和大旗杆而言,它可爱在:①色彩丰富。这瓜架不像石狮子和大旗杆那样颜色单一,它有青的、红的,还有其他更多的颜色,而这么多颜色组合在一起又显得那么自然与和谐。②形状多样,姿态优美。天下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所以这么多藤藤叶叶就组合成了朴素又柔美的屋前瓜架。③具有灵动的美,是对生命的热爱。因为那些藤叶是有生命的,有对生活的向往,它们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在拔节。

此板块通过细读屋前瓜架图,来感悟这瓜架带来的“风趣”与“可爱多了”。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孩子研读“可爱多了”这个词中的“多”到底多了什么。

①“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风趣”在哪里?

②可爱在哪里?

③“屋前瓜架”后加一个字,你觉得哪个字比较妥当?

门前鲜花丽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朴素”与“华丽”本是相对的,可用在这里一点也不矛盾。这些花的朴素在于:①在农村随处可见,并不名贵;②家家户户门前的场地上随手种着,不像公园里的花要精心伺候,甚至有些本没有种,而是花籽自个儿落地生根而已。

就是这些朴素的花,却开得那么漂亮。为什么呢?是因为空间开阔、空气清新、肥料好……

此板块通过让学生比较“朴素”与“华丽”的本意来质疑文本,同时明白为什么用这两个词语。

①“朴素”和“华丽”本来是相对的,为什么课文中却说这些花是“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②这些花的“朴素”在哪里?

③成就这些花如此靓丽的原因是什么?

④句式练习:春天,芍药绽放出娇艳的笑脸;夏天,凤仙_______;秋天,鸡冠花与大丽菊_______;冬天,_______。

⑤“门前鲜花”后加什么字恰当?

屋后春笋探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这些笋芽儿们是多么富有生命活力啊,成群结队而出;又是多么淘气可爱的小家伙们哪,瞧——“探出头来”了。着眼这个“探”字,我们仿佛看到了雨后春笋那迫不及待的神情,那是对春雨的贪婪吮吸,那是对雨后田园气息的尽情吐纳,那更是对春回大地的急切渴望。

此板块着重研究一个“探”字,来感悟雨后春笋的勃勃生机。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探出来”与“长出来”有什么不同?

③说话训练:如果你是这些小春笋,你那么快从地里钻出来想看什么?

④“屋后春笋”后面加什么字?

院里鸡群欢、河里众鸭闲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乡下人家养鸡养鸭是最平常不过的,所以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只是“照例”而已,“总要”而已。院里鸡群是和和美美的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是多么的开心啊!“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就会有鸭子,“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这又是一群怎样悠闲自得的鸭子呀!

此板块不做铺陈,让学生感受到院里鸡群那份开心与河里众多鸭子的那种悠闲。

①“院里鸡群”后面加什么词比较恰当?

②乡下人家的鸭群在小河里觅食嬉戏,这是一群怎样的鸭子?

门前晚饭闹

乡下人家的晚饭是高谈阔论的,是无拘无束的,而此时: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向往、令人回味的乡村美景图啊!但作家呢?他就像是一只远方的鸟儿,几十年啦,他还从未回过巢呢!作者陈醉云先生就是怀着这份浓浓的乡思与淡淡的乡愁写下了《乡下人家》。去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了的地方叫故乡,所以在作者的心里,“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此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朗读与想象来感悟乡下人家的那份美丽,同时插入作者介绍,让孩子明白游子心中的那份回忆,从而使他们能珍惜童年时代的点滴美好。

①读着“门前晚饭”的场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加个什么字最好?

②带着那份浓浓的乡思与淡淡的乡愁读读晚霞中的乡下人家。

夜静催眠恬

秋天的晚上,人们在纺织娘“织,织,织,织呀!”的叫声中进入了梦乡,那是一种甜甜蜜蜜的美,更是一种安安静静、祥祥和和的美!

此片段也不做详细品读,让孩子们在朗读中体味这种和谐之美,体味“夜静催眠”之后用哪个词更恰当,“甜”还是“恬”?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所以在学习本文的时候,教师不可牵着学生走。以上几个板块由学生自主发现,自由选择学习顺序。当学生对文本全部解读完毕,教师可以带领大家再做一个整体的回顾,同时进行想象拓展,做一个小练笔。关于这个小练笔,笔者不认同从陈醉云这个游子身上入手,因为这个单元不是把乡愁作为重点在学习,而是让孩子们“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所以小练笔的题材可以从“乡村”着眼。

此板块意在让学生养成回顾整体的阅读习惯和勤动笔墨的写作习惯。

上一篇: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下一篇:医务人员入党自传怎么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