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比较

2024-07-12

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比较(通用9篇)

1.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比较 篇一

试作传统校园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比较。结合远程教育理论及自身实际及学习体会,试作传统校园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比较

暑期新课程远程教育培训学习体会

盛夏之际,烈日炎炎,我被通知参加本次新课程远程教育培训,开始心中亦不免疑惑??近些年来,诸多项目的培训,我参加不少,这一次的培训,是不是和以前一样,只是集中听听报告?通过为期十五天的学习,虽然略感疲惫,但倍受鼓舞,感觉收获颇丰。现在谈谈对这次培训的一点体会。

这次培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本次培训的形式新颖,手段超前,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竹溪地处偏远,大山阻隔,信息闭塞。而这次培训,却通过互联网,把大江南北近五十个县紧紧连接在一起!大家平等地听取名师讲座,平等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平等地与专家教授进行学习交流。

二、讲课的老师系教育部培训专家组成员,素质精良,意识超前,内容新颖,且授课方法得当,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三、交流互动,共同提高。本次由教育部组织的远程教育培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再也不是被动的去接受新观念、新知识!学员之间可以在网路上争鸣、讨论,通过交流,达到学习提高的目的。我们也可以向专家请教,虽然远在千里之遥,却又似近在咫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疑虑,往往会得到专家们令人满意的答复。

四、通过专家们的讲解,使我对教育教学规律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一是感到新课改的理念已逐渐在老师的心中树立。“自主”、“探究”、“教学要贴近生活”、“人文精神”等反映新课改理念的词语在老师们语言中经常出现。我在听的过程中把自己平时的教学和新课改的理念进行对照,反思自己的教学,感到还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够,特别是在探究的问题上。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该问题。

二是感到自己在教学上的总结工作做得还不够。对一门新的学科,在教学上我是很认真去进行准备。但在总结教学上的得失时,往往因为工作的繁忙而有所忽略。实际上,新课程改革初期是非常需要经验总结的。这对指导今后自己的教学很有帮助。

三是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建立新的教材观,即课本不是唯一的教材,案例教学的思想要在师生的心中扎根。平时除了自己收集教学案例外,还要发动学生一起来收集。力求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已进入了全面向纵深挺进的攻坚阶段。新课程不仅带来了新理念、新困惑,也给我们的教学生涯与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挑战。我们深信只要我们教师自身不断努力,向新理念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我们一定能够在新课程中品尝到更多的成功与喜悦,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

2.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比较 篇二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它植根于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性,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理性地从民族文化传统对比分析入手,进行创新教育,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课题。

1 中西方文化传统的特点与创新教育

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链接。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1991)认为,传统的涵义应该指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从过去衍传至今的东西,它不仅表现为物化遗传,更多的是通过这些物质而蕴涵的精神、理念、规则、秩序和信仰。文化传统受社会、哲学、思维、政治、经济、生存环境等深刻影响。中西方文化传统的渊源、背景不同,决定了各自的文化差异,给现代人的创造、创新及创新教育带来不容忽视的差异和影响。

1.1 哲学上的殊源,使我们顺应自然规律时不善于“挑战”

中西方传统哲学因为生存环境、社会状况、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们认为自然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整个宇宙万物,使人们不思去征服自然,而是听任自然的摆布,对自然产生一种崇拜、迷惘、甚至惧怕(王利红,1996)。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基础上所产生对自然恐惧的心理,削弱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扼杀了人们去探索自然和揭示自然科学规律的才智。这种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实质是做人治人之学,受其指导者更注重和顺应自然节奏,遵循自然规律,同时也形成了守旧复古、循规蹈矩、求实中用的思维方式,而不善于对自然的探索和科学的追求。

西方哲学的源头在古希腊。与中国的农业文明不同,古希腊贫瘠的土地和优越的海洋资源造就了盛极一时的商业文明。海运、捕鱼、采矿必须与大自然进行搏斗,这就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意识。对人来说,大自然需要驾驭征服,人与自然关系越紧密,所出现的无法解释的现象就越多,这就不断促进人们去思考和探索。“知识就是美德”、“知识就是力量”,哲学就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经验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对知的追求。所以西方哲学则以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本内容,强调天人相分,以求实求知为主旨,带有科学精神和宗教幻想,充满理性色彩。由于天人相分,也便衍生出一系列的二元并立,但归根到底正如恩格斯所总结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这种商业文明衍生出的哲学观不同于农业文明的哲学观,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社会结构,以个人主义取代了群体主义,以法律调整取代了伦理道德的调整(叶碧如,2000)。在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西方民族个性自由、民主精神得到了充分发展,同样形成了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探索自然的品质。

中西方哲学的分野决定了各自民族在面对自然、科学时的态度,中国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有其固有的存在理由和积极意义,但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在创造、创新意识上面必须合理吸收西方人面对自然、科学时的那种执着、张扬、大胆的积极哲学观。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国际化、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有一种紧迫感和差距意识。

1.2 思维上的差异,使我们长于认识世界而疏于解释世界中国人的思维

从诸子百家起,就比较擅长于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删繁就简,整体把握。“大道化简”、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成为智者的最高境界。一部《易经》,研究了几千年,仍有道不明、说不清之处,一幅最简单不过的阴阳图,涵盖了世界的大千万象。在这样的思维境界中,少注重条分缕析,排斥泾渭分明,竭力维护说也说不透,想也想不够的状态(曾德昌,2001)。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推崇朦胧、写意、含蓄的美,强调在和谐中去体悟达观,独钟对整体的直觉、体验、领会和顿悟、修养、践履。西方人的思维方法从最初就把着眼点放在大本大原问题上,注重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逻辑推理。德谟克利特认为:找到一个关于因果必然的说明比获得一个波斯王位还重要。可以说,在西方文明的一开始就比较注重科学的理性的教养,西方的祖先总爱把自己放在世界的对立面,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和眼睛去观察思考一切可以或可能被观察思考的事物,由想象而本质,一旦有蛛丝马迹便要追根究源。

创新教育是要突破传统,去对未知领域执着追求和积极探索,因此如何在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吸纳外域思维特点,是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和研究的切入点之一。

1.3 政治模式的不同,使我们易受权威影响而少个性张扬

古希腊文化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给人们提供了充分自由:身体的自由尤其是思想的自由。人们可以在无垠的宇宙和神秘的大自然中自由地驰骋畅想,去探索自然的奥秘,揭示自然科学的规律。在这种政治制度下,因为商业的繁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自由人有充足的时间及轻松的精神去对自然万物持有十足的敏感、爱好、惊奇,并孜孜不倦地去探索研究(启良,2001)。

相比较,中国有着漫长的封建专制制度,这种专制制度以等级特权为特征,少数地主阶级统治着绝大多数农民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统治,除了实行严刑之外,还不断鼓吹和完善封建道德体系,使人们按照封建伦理道德来完善自己的品德,追求所谓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在这种制度下,统治者可以一言九鼎,一手遮天;被统治者人微言轻,可以任意草菅,既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学术自由,思想被禁锢奴化,弃农经商属歪门邪道,工艺技术贬为“淫技奇巧”,一切必须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不容许逾距蹈规,犯上作乱。这样的政治背景熏陶,严重消蚀了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好奇心。如今封建制度已经消失,但封建专制对人的意识影响还存在,不可否认,满足现状、安贫乐道还在束缚着我们想象的翅膀和创新意识,创新教育需要一定的反叛精神和个性张扬,没有宽松良好的环境就无所谓创新。

1.4 文化背景的反差,使我们习惯于接受性学习而轻发现创造性学习

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是西方文化的民主性。在这样文化影响下,西方自由人可以充分地享受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人们从关注周围开始,去自由探索世界万物,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及社会万象,在此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科学分析的态度,养成了敏锐观察力和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思维习惯,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西方人科学的民主性格,因此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推动西方科学技术乃至人类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随着封建专制不断完善和加剧,在文化上也由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过渡到封建大一统的儒学一枝独秀。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在文化上完成了儒学为正统文化的专制主义。重伦理,轻科学,重经典的考订,轻生产技术及自然的探索实践,即使是在某些领域的发现已达到较高的认识水平,也被统治者视为左道旁门,不务正业。这种专制文化影响到教育,形成了教育史上重文轻理,重接受学习,轻发现创造,重引经据典,轻实践研究的传统,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听话顺从,守规中矩,俯首贴耳。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这样的文化背景,这样的教育传统,这样的学生,是很难适应现代化、国际化要求的,难以在创造创新上有所突破、展现才干。

2 扬长避短,树立创新教育的战略理念

传统不应该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它在连结和传衍过程中会发生变异,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并对异质文化吸收和兼容。这样才能使传统勃发生机,变得更充实、更有价值、并不着痕迹地融入现在,成为活的传统。毋庸置疑,在社会国际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有禁锢我们的一面,而且这种影响可以说是渗透到骨子里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化传统只有融入西方文化传统的积极因素,才能焕发新的活力。我们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瑰宝,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外域文化传统的璀灿。创新教育,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确实从理论观念和行为模式上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总感觉表层多,形式多,模仿多,急功近利多,微观效应多。从哲学的观点看,量变引起质变,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势必要引起质的飞跃,创新教育正面临着一道需要突破的“屏障”——传统和理念上的突破和超越。

3 结束语

通过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比较,我们需要在继承我们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吸取西方理性的传统文化,积极探索,以促进创新教育的开展。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建立创新教育战略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努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创新人格,在教会学生掌握各门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理性地思考。

参考文献

[1]E·希尔斯.传统论[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姜希星.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跨文化教育[J].石家庄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报,2004,(9).

[3]启良.西方文化概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4]王利红.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研究生专刊).

[5]叶碧如.中西哲学境界的基本差异及其共同趋向[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6).

3.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比较 篇三

关键词 MOOC 在线教育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一台移动设备+互联网,中国学生与世界一流名校的距离正在缩短为手指与电脑的距离。世界最大在线课程网络教育联盟“MOOC”,全新教育模式带来的冲击引发中国内地高校关于“学习革命”的新一轮探讨。

本文基于目前最热的MOOC话题,关于MOOC与传统教育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1 MOOC的定义与起源

MOOC发端于美国,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文简称。其中,“M”代表Massive(大规模),指的是课程注册人数多,最多一门课人数达16万;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指的是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指的是时间空间灵活,7€?4小时全天开放,使用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而且还能利用开放网络互动;字母“C”则代表Course(课程)。用户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观看。MOOC上的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5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提供解答。与十多年前兴起的单向 “在线课程”不同,在MOOC平台上,大学名师的讲授、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系统地实现。

2 MOOC在中国的现状

一台移动设备+互联网,中国学生与世界一流名校的距离正在缩短为手指与电脑的距离。不到两个月时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相继宣布加入世界最大在线课程网络教育联盟“MOOC”,全新教育模式带来的冲击引发中国内地高校关于“学习革命”的新一轮探讨。

日前“中国式慕课长三角论坛”上传出信息,我国87所高校加入“东西部高校联盟”,实现优质课程在线共享。数据显示,“中国式慕课”已覆盖300万在校学生。

3 MOOC对于高校体制的挑战

3.1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冲击以“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MOOC具有规模大、打破时空限制、开放程度高、可重复、强调学习的体验和互动等基本特点,其核心在于强调一个“学”字,即学生的学习。这些特点从根本上挑战了以往强调“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反映的是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现行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讲授,它反映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绝对话语权。MOOC的革命性在于强调一个“学”字,这样便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这种由“授”到“学”的权利关系的转变,得益于MOOC的基本特点。

3.2精巧的课程设计使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将无立足之地

与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不断加强相伴而来的是要求教师授课水平不断提高。慕课对教师授课水平的要求在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两个方面均有表现。一方面,就授课内容而言,课程内容必须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或兴趣。这就要求教学内容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因而教师在成为一名合格的讲授者之前必须先成为一名优秀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去攀登科学的前沿。不仅如此,教师更要了解学生,深谙教学规律,将学生的需要或兴趣巧妙地融汇到教学活动之中,使课堂与学生发生精神性的而非物理性的结合。

3.3撼动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改革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改革的方法纵然有千条妙计,但是检验教学改革成败的标准却永远只有“学”字这个一定之规,即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检验教学改革效果的唯一试金石。所以说,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才是教学改革的根本。而慕课恰恰符合了这个根本。因为,就教学改革的形式而言,慕课所依赖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模式使学习越发开放、自由和廉价;就教学改革的内容而言,慕课突出“精巧”二字,使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式的课程再无立足之地;一句话:慕课本身呈现的是教学改革进程中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形式,诠释的是教学改革目标上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3.4高校人才交流与竞争更频繁激烈

教师和学生都是高校内的人才,慕课全新的形式和革命性的教学价值取向将会导致高校内人才交流和人才竞争变得频繁。这种变化将会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和生生关系方面。

3.5迫使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管理行政化是困扰当今中国高校的顽疾。其症状是高校缺乏办学活力,学术领域权力侵占严重。造成高校管理行政化的原因诸多,但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办学体制上机械照搬行政的管理模式;二是管理上政府对高校简单的上下级管理方式和界定行政级别;三是文化观念上陈腐的官道文化和官本位思想对高校的束缚。

4总结

大学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我们不要让自己的眼睛只盯着MOOC。大学其实还有更大的可为空间,要建立适应于信息时代的创新教育文化和灵活开放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MOOC网上大学等会使大学消亡吗?.北京教育,2013(6).

[2] MOOC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电脑迷,2013.7.1.

[3] 姜澎.C9高校将共享在线开放课程探索跨校联合辅修专业培养模式[N].文汇报,2013.7.10.

[4] 沈敏.“开放在线课程”正在猛烈冲击传统大学.新华每日电讯,2013.7.19.

4.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比较 篇四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上存在失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政治教育为主,形成了以强调国家、集体利益为主要内容和个人绝对服从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取向的严重失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人学空场”,这种无视人的需要,忽视人的权利,漠视人的发展的教育,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和初衷,导致了异化的人,片面的人的普遍存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实现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和新模式的转换。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地位与实际地位不相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认为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是万能的,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片面地夸大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否认、淡化、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在教育实践中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往,我国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和以政治为中心的教育内容来教育和管理学生。学生与社会接触少,参与道德实践活动不够,服务社会的意识淡薄,以至于一些学生形成了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看作容纳道德理论知识的“容器”,以说理和单向灌输为主,无视具体的、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人,无视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个别差异性,忽视行为和习惯的养成。

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已经为大家所接受了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比较容易做到。坚持主体性原则,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教师认识和承认这一点以平等的态度看待学生、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

(二)以促进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格和综合素质和能力。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贯主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们衡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任何一种理论创新和任何一种实践活动以及我们现在任何一种工作得失的.最终标准和价值尺度。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的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是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和各种能力的形成,是其在实践中产生相应情感并反复体验和不断升华的过程,需要通过自我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完成。实践活动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它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应把学生简单地看作接受某种现成答案的被动对象,而应加强实践性环节,鼓励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参与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等各种实践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一)两种教育模式的内容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崇高的理想道德教育,以服从教育,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恪守本分为基本标准,以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为其调整范围。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个性教育、责任教育、人格教育为主要内容,并将道德调节的范围延伸至自我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以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不仅关注人的个体的发展,而且关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二)两种教育模式的方法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即教育者由外而内地“给予”受教育者以道德价值与规范,其方法是“单向一维”的灌输和说教。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认为道德实践活动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其在道德实践中产生相应情感并反复体验和不断升华的过程,需要通过自我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完成道德实践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它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升道德境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两种教育模式的目的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道德规范的维护与遵守,强调理论化形态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接受,以培养不逾矩的道德个体为目标,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其功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的统一,在强调维护社会系统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尊重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和创新精神,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社会性功能而忽视个体性功能的片面性。

参考文献:

[1]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47.

[2]吴彬.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人学反思[J].教育与职业,(7).

5.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比较 篇五

Comparision of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merica When we compare with America and China,we will find that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is two countries,and here I mainly talk about their difference in education.Throughout all kinds of points among their differences, we can sum up to six aspests.First,American Education tells students that study is just to study for themselves for the purpose of making them study without stress from their parents and society and letting them to think,to learn about they want,which makes American students learn flexibly and actively.With regard to China Education,it always makes some complex regulations for students to tell them learn what should be learned,how to learn and even when they should learn.As a result,students in China regard study as one kind of task,and get used to dealing with the homework passively.Second,as for the aspect about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America Education attachs a little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n basic knowledge but thinks highly of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ity, while in China,education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ignor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creativity and thinking ability.Therefore,in America students who get low grades tend to have high ability while in China students who get high grades don’t have enough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ird,concerning the condition in clas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class in China pays attention to discpline while the class in America pays attention to humans right.On the one hand,China Education is good at giving a conclusion to students and chinses teachers will try their best to help students with solving all the problems put forward from students.But in America’class,teachers are used to giving students some spiration to make them think more and more problems by themselves.On the other hand,in chinese class,if students disagree with teachers’opinions,they will be critized by teachers,but in America’class students will be praised if they put forward new views which are differnt from their teachers’.Fourth,I think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which can basically point out the roo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Edcation and America Edcation.It is about the difference in the examination.USA examination often offers an open environment to students to finish their exam so long as they hand in their answer paper within the limiting time.But in China,when faced with an exam,chinese students always feel nervous as if there are beasts in front of them.And in China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is just to test out students’ability while American test aims to find the problem,its existing gap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development.Fifth,about the difference on establishments of curricula and specialty,American education aims at adapting for society demand,they explicitly stipulate three big functions:ducation’servi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ty curriculum is to meet the social need and set up special curriculum or specialty which the society needs.In China’s universities,during quite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ty curriculum lacks the change and could not follow social demand.In the latest few years,the majority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ll started to pay attentio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newal of specialty curriculum so as to meet the need of society.Last,in general,the chinese children are not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the real social activities but in America the students can take part in every activity they want;that is to say,American students can choose activities to participate in by themseleves.It is said that the children in America start to take part in the real activity once they leave to school.For example,an 8-year-old boy can help other with washing clothes by which they can receive at least 8 dollars.Also,those children can play some musical instruments for the rich to earn some money which they usually use to hold some activities.All in all,in America ,children have all kinds of chances to contact with social environment.From the point of their view,they think education is equal to the life.But on the contrary,what chinese students only do is to bury themselves into study,which results in their shortage of outdoor ability even creativity to adap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 future.Through these kinds of comparison,maybe we can make sense of the reasons why America becomes so strong.A power of a country not only lies in its economy but also its education.That is to sa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 to creat more and more excellent people to make them devote their power to strengthen the country.By comparing,we have to admit that there have been many imperfections in our system of education.Our country needs improv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our economy needs talent people,so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rough comparison that it is high time for our country to improve our system of education and in the way of going ahead,imitation and innovation is in need.Only when our country modestly learn from other countries to take in their advantages in education can our country becomes really strong.-

6.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比较 篇六

搜索时间:2009年7月11日星期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专科教育的比较

吕鑫祥

各类各级教育之间的区别,实质在于培养目标的差异,其他因素大都由此而派生。因而,本文着重进行有关教育的培养目标的探讨,然后进行相关因素的研究。

当前,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水平,已达到一定程度。我国社会的人才结构与世界发达国家已基本相同。我国教育类型和层次的构成也不可能离开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所以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也是廓清本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1991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适应基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生产工作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国家教委高教司颁布的教学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工程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试行)》中提出:“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工业、工程第一线,从事制造、施工、运行、维修、测试等方面的工艺、技术和管理工作和一般设计工作”。

《普通高等医药专科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和基本要求》等文件中提出: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县及县以下农村和厂矿等基层医药卫生工作,或医药院校,医学科研及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辅助工作”。“毕业生主要担任卫生医师、临床医师、检验师、护理师、技师、中医师等职”。

《全国高等农林专科教育座谈会纪要》等文件提出:农林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高级农林技术应用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业务方面“获得助理农艺师或高级技术员的基本训练”。

财经类专科教育有关文件提出:“普通高校财经专科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分配主要面向基层,在各级财经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

上述国家教委颁布的文件以及国家教委高教司颁布的各类高专教育的教学文件所提及的高专培养目标内容是迄今为止,对高专培养目标最明确具体的阐述。

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学院应当利用自己同企业、行业关系紧密的有利条件,结合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企业事业单位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1993年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所颁布的文件《关于改革和加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工作的若干意义》中提出:“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适应城乡企事业单位生产、工作第一线需要的,又红又专的应用型或职业型高等专门人才”。

1995年国家教委教职[1995]12号文件中提到:“职工大学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担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部分中级)实用技术、管理人才的任务”。

1995年8月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全国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会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用工作。这类人才一般可称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从上述国家教委有关文件对高等专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阐述以及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承担实体职业大学和职工大学培养目标的规定。我们可以得到明确结论: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并可归结为以下四点:(1)人才类型是技术型(应用型、实用型等)人才

(2)人才层次是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如比技术员高一层次的高级技术员)(3)工作场合是基层部门、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

(4)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

(二)我国高专教育与高职教育办学机构的实际培养目标,可以进一步论证上述结论。1.高专:

上海机专――生产现场工艺人员和管理人员。上海化专――生产一线工艺及运行技术人员。嘉兴工专――现场技术及管理人员、工地施工员。杭州工专――中小型工厂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盐城工专――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技术和管理)2.职业大学:

金陵职业大学――大专层次第一线应用型人才。江南大学――各行各业生产一线专门技术人才。

常州工业技术学院――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的一线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襄樊职业大学――大专层次的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的一线高级应用技术人才。苏州职业大学――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及管理人员。3.职工大学:

上海轻工业局职工大学――生产一线工作的工艺人员和管理人员。

上海机床公司职大――从事数控机床编程、调整、操作及维修的技术人员。上海二轻局职大――从事生产线上工艺工作及工艺装备设计的技术人员。上海仪电局职大――从事生产现场工艺工作及工艺装备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大同矿务局职大―煤矿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机电技术人才。

沈阳新光动力机械公司职大――从事柔性加工自动线上的编程、调试、操作及 维修等工作的专门技术人员。

由此可见,我国各高专及高职院校实际的培养目标也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培养的是同一种人才类型――技术型人才。

从上述学校的教学计划看,也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1)主要以高中文化作为学习专业的基础。学制一般为2~3年。学历为大专层次。(2)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要掌握扎实。

(3)强调专业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实践能力(包括专业工作所需的技能)的培养。在办学方面,高专和高职都重视服务目标的针对性、(地方、行业和企事业),都与地方、行业及企事业有广泛合作。因而,在办学方向也有较大的一致性。

(三)从六十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国际高等教育产生了结构性调整。当前世界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由三种教育类型组成:学术教育、工程教育及技术教育。1.学术教育――培养发现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

2.工程教育――培养将客观规律(即科学原理)转化为设计、规划和决策的工程型人才。3.技术教育――培养将设计、规划和决策(图纸、文件)转化为物质产品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技术型人才。

上述的“工程”与“技术”概念,是由这类人才的活动特征和工作内涵所规定的,因而具有广泛含义的。“工程”用语已延伸到包装工程、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等。“技术”内涵也已覆盖到管理技术、教育技术、营销技术、运行技术等。

学术教育与工程教育各国大都由传统大学或高等院校来承担,而技术教育则由六十年代后兴起的高职院校来承担。

如美国的学术教育由综合性大学承担,工程教育由专门学院承担。而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承担技术教育。

英国的传统正规大学承担学术教育,工业大学与专门学院承担工程教育,多科性技术学院承担技术教育。

德国的综合性大学承担学术教育,工业大学承担工程教育,而高等专科学校及职业学院承担技术教育。

法国的传统正规大学承担学术教育,大学校(又称高等学府)承担工程教育,短期技术学院及高级技术员文凭培训班承担技术教育。

日本的综合性大学承担学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技术科学大学承担技术教育。

韩国以综合性大学与专科大学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以初级职业大学培养技术型人才。新加坡以国立大学与理工学院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以技术学院培养技术型人才。

我国台湾地区以综合性大学培养学术人才和工程型人才,以技术学院培养技术型人才。

我国香港地区以综合性大学和理工学院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以工业学院培养技术型人才。

这里必须说明,高等学校所办教育类型是必定存在着一个主要倾向,但决不是绝对的。办学机构与教育类型不是完全对应的如美国普都大学,内设工程学院培养工程型人才,又设技术学院培养技术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调整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总趋势是完全一致的,即正在形成以上述三种教育类型为框架的高等教育体系。其核心问题是需要不断加深高等技术教育的认识。

(四)既然高专、高职从教育本质来说是共同的,那么,为什么我国在八十年代开始,又产生了高职这类教育实体,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教育概念呢。这是必须探讨的问题。这里有两方面的因素促成了这种现象的产生:

1.首先是我国的高专虽然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但是建国以来举办高专教育较多是作为对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一种应急措施;而不是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来对待的。如1953年高教部部长马叙伦在全国高等学校行政会议上说:“为了解决迫切需要,1952年曾在高等学校内大量举办专修科,这是完全必要的。1953年仍需招收一定数量的专修科新生以适应最近几年国家建设的要求。同时,从国家长期建设的需要考虑。更必须培养大批真能掌握高级技术的专门人才。随着中等工业学校工作的加强,今后高等工业学校应尽量减少专科招生名额的比例,逐步做到把培养技术的任务由中等技术学校及其附设特别班担负起来”。

195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的《高校部1954年的工作总结和1955年的工作要点》中指出:“根据国务院指示,专修科应及早停办。从今年起即减少专修科招生任务。大力加强中等专业教育的领导”。这样的指导思想的存在也决非偶然。这是当时全盘学习苏联模式的影响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前苏联是没有高专只有中专的)。当然,更主要的还是我们对高专的社会功能和国情认识不足的缘故。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专教育几起几落未能得到正常又扎实的发展。特别在教学内涵上,尚未形成自身的特色。而且由于起初专修科大都是普通大学举办的,因而,必然会受到本科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方面成为同专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因而,高专毕业生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基层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是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经济发展愈来愈迅猛,社会对一线应用人才的需求也日趋迫切。于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在几年内,一百多所职业大学就应运而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也在此基础上提出。2.作为高职教育实体的职业大学与职工大学,能更及时更准确地对社会一线人才需求作出反应。

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深化,必定会对社会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的职业岗位产生影响。一些岗位消失了;一些岗位的智能内涵不断丰富;同时又产生了一批新的职业岗位。这种职业岗位的变化必然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与地方和企事业有较紧密联系的职业大学和职工大学,能更及时觉察到新的要求并能更准确地作出反应。

就这一点而言,职业大学与职工大学比普通高专具有较大的优势。所以,这也是高职能够产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高专与高职虽然在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历史形成的各种因素,二者会并存一个时期。

(五)从当前我国实际情况看,高职与高专在“大同”下尚有“小异”。这种“小异”体现在专业设置,也就是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上。

我国高职与高专在专业设置上有以下几种针对情况: 1.一种技术:如包装技术专业。

2.一组岗位:如机构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3.一个社会公有岗位:如会计专业。

4.一个行业岗位:如汽车性能参数测试专业。

高专的专业设置是1、2、3三种情况,而且以技术来设置专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就高职的主要教育实体,职业大学和职工大学来说,主要是2、3、4三种情况,尤其是4,体现出明确优势,办得很有成效。形成这种情况,有高专历史发展的因素。也有高职院校与企事业紧密联系的客观原因。

工厂企业欢迎这种针对行业岗位的专业设置。上海许多邮电分局领导对上海邮电职工大学培养的程控电话交换机房调试、操作和维修人员,十分器重,认为在这一岗位上,职大毕业生比其他院校毕业生,工作起来更为顺手得力。当今,国际上许多国家提倡企业办学,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所属松下电器工程学院,丰田汽车制造集团公司所属丰田汽车工科大学等,都是适应本企业特殊需要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技术而开办的。行业办学的模式,在美国甚为流行,弗吉尼亚州35家企业出资合办夏博兹维尔纺织学院,就是一个典型实例。该学院实行工读交替,开设课程力求与企业密切联系。

所以职工大学与职业大学专业设置的这一特点,符合国家需要和国际潮流,也是高职院校发扬优势的体现。结论是:

(1)当前我国的高专与高职同是高等技术教育,二者无本质区别。(2)由于我国历史发展形成的缘由,高专与高职尚会并存一个时期。

(3)高职院校应发挥与地方经济、企事业紧密联系的优势,更有效地为它们服务。

7.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比较 篇七

一、两种教育模式产生的时代背景比较

(一)专才教育模式的时代背景

专才教育模式主要以“苏联模式”为代表。二战后,由于苏联建设需要大量专家和科学技术人才,这就促使工科院校和其他单科院校的大量设置,在设置的这些院校中非常强调专门教育,而忽视综合教育。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也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其目的是想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尽快建设成为科技发达的工业国,培养大批的科学技术人才成为当务之急,而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经验及其对新中国合法性的承认与支持,使我们学习苏联在情感上有了认同感,共同的意识形态将中苏共产党的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苏联模式成为理想的模仿对象,模仿的结果就是50年代的“院系调整”,许多综合大学被分解为单科院校,注重专门人才的培养[2]。

(二)通才教育模式的时代背景

通才教育模式主要以“美国模式”为代表。美国是由欧洲的移民组成的国家,创业和开拓的移民在功利和实用观念的指导下,萌生了注重实用专业和课程的教育思想,形成了美国大学专业和课程的宽泛性和实用性特点,形成了既要培养公民又要培养学者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一批科学家进行调查,对他们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有重大成就的科学家大多具有广博的知识,于是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再次强调通识教育,倡导大学主修课程要与普通课程结合起来,实施广博文理教育[3]。除了美国,在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也实行了通才教育,认为过多的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训练,影响个体的全面的发展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主张在本科实行通才教育,而把专业教育放在研究生阶段进行。

二、专才与通才教育模式中教学过程的比较

(一)课程设置的比较

1. 专才教育课程设置。

专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受到国家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具体体现,国家在急需更快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的情况下,就只能采取一种走捷径的方式,把专业细化,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在历史上迎合了社会生产急需专业人才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其历史作用不容抹杀。但是学生从一进入大学就开始自己所选专业的学习,这是一种在比较窄的范围内“打深井”的方法。在中国的高校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高校中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缺少变化,没有能跟上社会的需求。

2. 通才教育课程设置。

提倡通才教育模式的美国大学传承的是一种文理融合的“自由教育”。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主修如化学、经济学或文学等专业外,还跨越不同学科,从道德哲学、伦理到数学逻辑,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从历史到其他文化研究都广泛涉猎,为了适应社会,美国高校开设了许多专业和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来选择专业或转换专业和学校。美国高等教育制度极为多样化和灵活。在美国高校里,必修课目少,选修课目多。在众多美国的大学中,在新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和第二年里,一般是不进行专业的选择,而是让学生广泛地学习很多课程,在大学第三年的时候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作出自己的正确选择。

(二)本科教学方法的比较

1. 专才教育教学方法。

苏联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掌握、重视专业实践能力养成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特别重视课堂讲授,约占课内教学总学时的70%左右。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然减少了讲授时间,却更注重讲授方法的启发性和探索性,并且在以讲授为主的同时,力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性,此模式显示了教师在教学方法中的主导作用,使教师能够比较好地驾驭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但是学生的主动性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其创新意识也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3]。中国的大学目前采用多媒体可见的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主要围绕教材展开,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而且每一个部分对学生都有明确的要求,一般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后练习,以巩固所学的内容,这也体现了专才的教育模式。

2. 通才教育教学方法。

通才教育模式偏于前职业教育或职业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半成品”的专业人才,实际上是一种“通才”。在美国的大学教学中,讲授只占1/3,一般以重点、难点为主进行讲授,重在讲清学科的主要脉络、发展方向和前沿状态,讲授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在于指导学生自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课内少讲、课外多学,课内重点授、课外广泛读,成为美国的重要教学方法。这种通才的教育模式重视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但是因相对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而使学生毕业后都需要通过再培训才能上岗。

(三)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方式比较

1. 专才教育模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方式。

采用通识教育模式的大学对于学生成绩的判定常常倾向于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的综合,较为单一,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缺乏评价。而在对待学生毕业论文的态度上,以专才教育模式为主的国家对毕业生论文的价值要求比较高,学生所写的论文既要有理论价值,也要有使用价值。

2. 通才教育模式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

采用通才教育模式的大学注重在评定学生成绩时能反映出其综合学习能力,在评定过程中引入多元化标准,以确保评定的准确和客观,因此,在考核学生时更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某一门课程,学生成绩的决定因素除了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外,还包括论文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平时测验成绩、讨论活跃程度、上课出勤情况等。在这种任何教学行为都可以影响学生成绩的体制下,学生必须注重平时成绩的积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就没有松懈的机会,美国高校对学生能力评价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体现了“广博”的教育模式。

三、专才与通才教育教学模式比较启示

(一)重视人文课程与科技课程的融合

当今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这必然要求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结合,而高新技术研究也要求多学科的综合。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意识到文化素质是形成综合素质的基础,人的人文底蕴越深,视野越宽,其融会贯通的能力、再创造的能力和内化的能力才会越强。在高等教育中,重视人文教育,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顺应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大潮流才能走在时代前面。大多数以专才教育为主要教育模式的高校,人文教育延用了几十年前的教育模式,开设的课程老化,学生不感兴趣,比如在中国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课程大多只占总学时数的18%左右,其中还包括8%的英语。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人文课程的比例更少了。借鉴通才教育模式,我国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提供多种人文方面课程以及能够培养学生交往能力、体现各学科交叉融合的研讨会,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真正使通才教育的理念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紧密结合起来。

(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质量问题,培养“通才”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首先,教师的讲授应具有鲜明的方法论意识,传授科学知识和原理时最好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简明地介绍给学生,解释科学成果背后所蕴涵着的科学家们的辛勤劳作与追求真善美的高尚品质,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与技能,而是在更深层次上领悟到知识背后的方法论基础以及附着在知识上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文化性。其次,老师应多采用启发教学和探讨型教学。启发性教学就是启发学生去思考,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而探讨型教学首先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它要求老师熟知学科领域的知识,有能力提出问题,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方向。在探讨中,一个人的独创见解可能成为他人的借鉴,彼此的方法不谋而合将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各自的观点不一致时将促使共同思考,师生之间的相互提问,体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专才型教学模式的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只是在考试前背笔记,复习老师勾画的重点,为了考试而考试,而考试形式通常是闭卷,这种评价学生能力的方式是不科学的。其实可以把考试的方式多样化,比如对学生的学期成绩考核,可以采用多种指标,如期中、期末成绩,课堂发言成绩,论文成绩等等作为考试的综合指标,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更高标准地要求老师。

参考文献

①顾明远.教育大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②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比较 篇八

关键词 传统教育;网络教育;优势互补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9)12-0102-02

Search on Complement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Network Education//Qiao Guichun, Wang Zhongguo

Abstract According to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network education in detail,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proper way they can work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problems. Only by combining two educational modes can we realize the complementary strength and make classroom teaching more solid and productive.

Key words traditional education;network education;advantages complement

Author’s address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Henan 473061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它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它具有独特的魅力,网络教学在中国刚一露面,就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是由于网络教学的开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它必然存在着一些弱点。因此,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关系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对比

谈到传统教育,往往会提到它的种种弊端,比如“填鸭式教学”、学生学习被动、教学内容陈旧等。但是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网络教学也是一样。作为后起之秀,网络教育的优势迅速凸显,吸引着众多教育者的关注。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很多资料是直接拿传统教育的缺点和网络教育的优点进行比较,这样得出的结论有失偏颇。本文将从2个角度将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进行对比(表1、表2)。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传统教育的某些劣势网络教育正好可以补充;而传统教育的某些优势恰恰是网络教育所没有的,这正符合从正反两面看待问题的规律。由此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目前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如何和谐共存、优势互补。

2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

2.1 网络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商网络中存在异常丰富的现代教育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这种教学信息的多元化,可以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的向往。学生在网络中不仅要接受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与综合。当学生从传统教育耗时、重复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后,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学习并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虽然网络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但是网络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情商上却有较大的困难。传统教育可以弥补网络教育的这一不足。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以便在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教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对学生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2.2 网络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传统教育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网络教育中学生往往是单独学习,单独解决问题。学生独立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和学习地点,有很强的独立性。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是动辄求助于教师,更多的是自己通过网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独立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有可能向自我中心转变。传统教育中学生和教师彼此互相联系,经常交流,经常从事同一活动,接触的时间很多,彼此之间也更容易沟通,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经常在各项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中得到体验,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日益增强。这种合作精神的培养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开展合作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网络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传统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网络教育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可以置疑权威、调查研究并进行考证,可以把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新观点、新想法公布在网络中,没有人会阻止他们这么做。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可以真正做到个性张扬、观点独特、语言丰富。

然而,网络信息传播中缺少“守门人”的角色,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人都可以传送信息,这些信息不需要经过审核和批准。面对各种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学生很容易迷失其中,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且过度上网容易使学生逃避现实,依赖于网络,对身心带来不健康的影响。传统教育则不同,学生接受的教育材料是经过严格筛选、严格考证的,不符合社会规范、道德标准、法律范畴的内容一般不会出现在教材中,而且学生的日常行为受到教师的严格监控。如果出现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教师会运用教师权力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纠正。

2.4 网络教育侧重用于高等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传统教育侧重于基础教育就目前我国网络教育面对的知识层次而言,主要是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就学历教育而言,笔者认为,网络教育的重点应是高等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因为网络教育要求学员自主学习,学习的自觉性很高,这对尚未成年的中学生来说很难做到[2]。对成人来说,很少有充足的时间重返教室进行系统学习,他们更注重高效而实用的知识,对学习时间、地点的灵活性要求较高,网络教育恰恰可以满足成人的这种需求。

对于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次,教师都接受过专业训练,能按照教学论原理以班级组织和课堂教学形式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知识和经验的传授。再次,师生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网络教学难以替代的[3]。

3 正确对待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3.1 理智看待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首先,尽管网络教育有着传统教育无法企及的优点,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传统教育。毕竟传统教育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有着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理智对待网络教育,不能走极端。一种极端是将网络教育作为“花瓶”:目前网络教育多出自名校,一些单位为追求新技术,打造名校效应,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却不能充实信息和利用,信息孤岛、建用脱轨、效率低下等问题屡屡出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花瓶”;另一种极端是过分依赖网络,自己的教育思想就会迷失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名师的教学风格之中,剩下的就只能是拼盘似的教案和课堂。

3.2 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从表面上看,目前网络知识的数量很多,但真正适合于学习的网络知识较少,并且这些有限的网络资源水平也参差不齐。网络课程资源重复且不能共享,网络教育机构自行设计制作自用的课程资源几乎是各做一套,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极大浪费,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上做不到相互取长补短,存在一种无序的状态[4]。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各网络学院应该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共同把某些课程打造成精品,切实为广大学习者服务。在适当的时候,教育机构或政府应起到一定的协调作用,引导网络教育走向系统化、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余效诚.关于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21(3):22-25

[2]王焕玲.浅析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3]张小巧,郭根生.浅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关系[J].电化教育研究,2008(2)

9.论教育中的传统与革新论文 篇九

巴格莱(WilliamC.Bagley)是美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之一,是要素主义的提倡者及要素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与新人》是其诸多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也是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的经典著作。在该书中,巴格莱立足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式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现实。站在谋求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高度,分析和研究了当时美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弊病,在承认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批判,并重新论证了已被近代资产阶级传统教育所证实的种种教育原理,试图将进步主义教育和传统教育两种理论的合理之处结合起来进行教育实践的改革,强调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中的基本要素,以培养有文化、懂科学、爱和平、可为人类文明进步做贡献的新人。

一、思想基础

(一)社会进化论

巴格莱以社会进化论为其研究的思想基础。在《教育与新人》中,巴格莱开篇就从生物学角度对人类的进化过程加以描述,进而对人类社会进化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探讨,并多处谈到人类社会所存在的战争、滥用资源、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等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均与归结于教育作用的人类文明程度有关,对教育在社会进化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强调。他把社会进化定义为“积累和精化知识的过程”,并指出“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即认为教育是促进人类社会进化的—个基本活动,因此。教育能“使人类从欺诈、恐惧、迷信、过失中解脱出来”,具有防止社会退化的功能,如果教育这一重要功能被忽视,人类社会就会出现灾难。从社会进化论及其引发的这些观点出发,巴格莱在《教育与新人》中指出,一个国家如果教育质量低下、教育标准松弛、教育管理疲软,必然不利于克服社会进化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一定要普及学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以保证每一代人都可以有共同的理想和思想核心,并对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有共同的理解。

(二)知识观

巴格莱指出,进步主义教育以“实用”作为衡量知识价值的尺度。巴格莱认为“知识具有高于和超越我们所设计的‘工具’的价值。知识可以作为背景,同时也可以作为工具,它的价值可以是解释的。也可以是功利的”,即认为知识的工具价值是不可否认的,但这并非是判断知识价值的唯一标准,知识更有超越于工具价值的背景价值,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获得的知识只是作为个人的意识或生活内容的“背景”潜在地发生着影响,并不直接发生作用或解决现实问题。相应的,知识的功能包括工具性功能和背景性功能,二者都不可被忽视。另外,巴格莱认为知识还具有第三个功能,即训练智力的功能,明确指出对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个人的思维力、理解力和判断力等心智能力,还可以在训练心智的过程中形成坚持性、意志力和自信心等心理品质。

二、核心教育观

巴格莱分析了进步主义的教育理论及其相应的教育实践,认为进步主义存在着偏激或狭隘等不合理之处,也正是这些不合理主张,如强调以盈利为动机、以节约为教育原则、以直接有用为教育目的、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兴趣为主和倡导活动课程等,致使当时的美国教育出现各种不尽人意的现象,巴格莱对这些都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相应的教育观。

(一)教育的指导原则:节约与浪费并举

巴格莱认为进步主义所强调的以盈利为动机、以节约为教育原则、以直接有用为教育目的的教育主张都属于短期的教育目标。巴格莱引证了大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事实对进步主义的这种思想进行了驳斥。认为在这种教育思想支配下,教育的目的就只能是提供一些可以直接用于谋生的知识技能,必定不利于个人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他指出,社会的发展变化迅速,根本无法预知人们在以后的生活或工作中到底能用到哪些知识技能,因此。一个人受教育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超出其日后实际应用的所需不是教育的浪费,而是教育的必须,即从长远角度来讲。掌握人类文明的永恒要素是必须的,即使是教育的浪费。也不可取消以知识作为背景的教育。所以。“教育不仅应该用节约原则支配,还应该用浪费原则指导。”在重视短期目标的同时,更要注重长远目标,教育不应是急功近利、短期要求回报的活动,而应是一种长远的投资行为。

(二)课程观:以系统的学科课程为中心

对进步主义所提倡的活动课程,巴格莱认为“无论在小学还是在中学都有重要的地位,这点应给予肯定”,他指出学生通过非正式途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应提供多样的机会来促进学生个人经验的获得,但这种学习不能占据教育的核心地位。

巴格莱强调“在全国的所有学校课程中,特别是在普及学校教育的课程计划中,需要有相当天范围的共同因素”,认为应把代表文化核心要素的系统的学科课程学习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而这些要素不是静止不变的,所以学校教育应持续不断地探讨和确定人类及民族文化中的共同要素。为此,巴格莱在著作中提出了一套学校课程体系。传统的课程被重新解释并加以强调,要求美国普通中小学重新审查它们的课程计划,以保证学生学到最有价值的学科知识。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强调应该选择能够代表人类种族经验中具有永恒价值的要素;在课程设置上,主张以包含人类文化中共同要素的学科为核心,设置基本科目来培养学生的读、写、算等基本能力。设置几何、拉丁文等科目来训练学生的心智能力,设置地理和历史等科目来丰富个人的知识背景;在课程标准方面,针对美国各区教育课程自治的情况。提倡确立全国各地统一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教材的编排上,主张必须按照逻辑系统进行编写。

(三)教师观:中心化、专业化、高要求

巴格莱对进步主义“以儿童为中心”、“以兴趣为主”等观点给予了批评,从社会进化的角度,认为教师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因素,应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巴格莱指出,未成年人对成年人的依赖是人性所固有的。教师作为人类知识的拥有者,掌握着学科的逻辑体系,了解教育过程和儿童的身心特点,所以能够且必须掌握在教育中的主动权,而教师的指导,则是促进学生学习获得实质性进步的最基本因素,如果教育忽视教师对儿童的适当教导和控制,仅以儿童及其兴趣为主进行,将不能充分发展和实现人所具有的潜能。巴格莱认为教师培养不力及教师的素养不足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众多教师教育机构的开设和运作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是必须的。其通过对一些教师教育成功实例的客观分析提出了教师教育观。如强调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重视教师的知识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并且,巴格莱还指出需要设立一个强有力的专业组织来保证教师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及待遇等,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巴格莱还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教师的整体素养方面,认为不仅要具备必需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诸如文学、艺术、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等丰富的背景知识。在教师的功能方面,要求教师应将教学看作一项艺术创造的事业,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包括在设计教学和活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功能、口头讲授使学生有成效地掌握母语的功能、发现和培养学生特别天赋的功能、用人格因素来影响学生的功能等。在教师的职责方面,要求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还要“用人类的经验教育学生,鼓励学生有生活热情和加深对生活意义的理解”,更要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关注学生的健康,尤其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另外。还要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兴趣、天赋及才能并引导其积极发展。

三、现实意义

巴格莱在《教育与新人》中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传统但不僵化,理性却不保守,虽然在许多方面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基本观点对现今的基础教育改革仍有启发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一)树立符合当今实际的知识观,重视教育的“浪费原则”

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回答形成了不同的知识观。不同的知识观对教育改革进行着不同的指导,可以说,知识观的确立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知识观,才能给予教育改革以正确的指导。当前社会发展迅速,符合或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巴格莱着重强调的知识的背景价值及进步主义所强调的知识的工具价值都非常重要,巴格莱所提出的知识的背景、工具和训练心智三大功能对现在的教育改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对于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效用,也应重视和遵循教育的“浪费原则”,重视学生对可以作为背景的知识的学习。另外,也要非常重视知识对人的心智的训练功能,只是训练的方式并不是学习拉丁文等那些古典的方式。而是创造机会去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和创造等能力。

(二)学科课程占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巴格莱指出,基础知识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最基本的经验。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需,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必需。因此,无论何时都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知识多是间接经验的,并以系统的学科课程的形式呈现,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应以系统的学科课程作为主体,而辅助以活动课程和经验课程,我国的课程改革不能忽视这一点。并且,科目及学科知识的选择不应是固定不变的,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更新,要能满足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在近年的课程改革中存在着一些误解,如有些人极端地认为课程改革就是减少一些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多开设活动课程和研究性课程,或多增加一些艺术类或体育类课程,或者认为减少甚至不布置作业就是对学生的人性关怀,就是适应现今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正因为这种误解,影响到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和基础教育的质量,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实际上,这次课程改革的主旨并不是要削弱系统学科课程中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要进一步的加强,《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就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旨及理念,尽量少一些误解和形式化的革新,在强调学生个人活动和经验的同时,依旧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理性认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建设

上一篇: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下一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评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