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2024-11-09

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共9篇)

1.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篇一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调查报告

一、社会调查活动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的时间安排

依据省电大及市电大关于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综合实践的相关规定,我于2011年10月-11月参加了以“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

第一阶段:2011年10月,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会,明确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要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二阶段:2011年10月1日——10月30日„„(所做的具体调查活动,如确定被调查对象)

第三阶段:2011年11月1日完成社会调查活动报告的撰写。

(二)调查内容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公民应该享有由政府提供的最基本的服务,其覆盖的范围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事业(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和社会基础设施(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等三个方面。本次调查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

(三)调查方法

为使综合实践的社会调查活动既能得以顺利开展,又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达到真正学习的目的,我制定了较为合理的社会调查计划,包括调查对象的筛选、相关调查问卷网址的发送、指导被调查者进行网上调查及对被调查对象进行相应的访谈、问卷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等;在社会调查方式的选用上,我主要除规定的网上“问卷法”,还以“非结构式访谈法”与被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就需探知的被调查者关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等若干选项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解。同时,还通过调查报告提纲编写、“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在指导老师的悉心辅导下使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能得以较高质量的完成。

(四)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是浙江省舟山市范围内18周岁以上的常住人口(包括:常住本地的户籍人口;户口在外地,但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者)。问卷回收份,其中,„„

二、关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现状

本次“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调查”涉及的调查面较广,也能较为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调查的概况,笔者依据调查过程及相关的数据,综述如下:

1.就业问题

关于就业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四题问卷,分别为“当地政府就业服务”“就业岗位获得途径”“希望政府有何种提高就业率的措施”及“影响就业的障碍性因素”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就业还是存在很大问题,就业不高,政府做的还不够。

2.住房问题 关于住房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三题问卷,分别为“您对现有住房的满意程度”“ 您购买过经济适用房吗?”“ 发展经济适用房的目标是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您认为应该怎样保证这个目标”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看出舟山房价高,工资底。

3.社会保障问题 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五题问卷。分别为“请问当地中小学校的学杂费免收情况”“您本人目前是否参加了以下医疗保险?”“如果您目前没有参加社会医疗保险,那么主要原因是什么?”“ 您认为自己所参加的医疗保险方式有何不足?”“您参加了以下何种养老保险?”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看出社会保障基本做的还是可以的,人人都有保险!

4.社会治安问题 关于社会治安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四题问卷。分别为“您对您所在地区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如何?”“您认为在公共区域安装电子监控设备等安防设施对您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是否有帮助?”“您认为您所在地区的公安见警率如何?”“ 您认为您所在地区的治安问题主要由什么原因引起?”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看出舟山治安还是到位的,只是外来人员的流动,很难管理好社会的治安,我们舟山的治安还可以做的更好。

5.公共文化设施问题

关于公关化设施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二题问卷。分别为“您所在地方的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转情况”“ 您所在地有以下哪些公共文化资源”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的设施还是常使用的,不过形式可以更多!

6.居民生活问题

关于居民生活问题,本问卷设置了共二题问卷,分别为“您所在地的自来水的使用情况”“ 您所在地区的电力使用情况如何”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舟山有的地方还是偶尔会出现停水停电的情况,不过基本还是可以满足大家的需求!

7.环境问题

关于环境问题,本问卷设置了共二题问卷,分别为“您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您所的在地河涌污染情况”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舟山还是可以做到同一处理,不过河流还是有轻微的污染!

三、关于提高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思考

(一)地方政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绩效是地方政府应尽的职责

(围绕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目的阐明地方政府职责等)

(二)加大改善就业环境力度,解决百姓生计问题

(三)着力规范住房政策,保证百姓居有定所

(四)合理布局社会治安,确保百姓安居

总之,通过本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既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现实状况,„„。

09秋行政管理:唐浩2011年11月1日

2.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篇二

1 浙江省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分析

自2008年浙江省率先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以来, 基本公共服务城乡统筹、区域均衡和全民共享得到有效促进,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但与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 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期待相比, 现阶段该省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存在不小差距。

1.1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区域人口素质存在一定差距

根据《2012年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全省学前三年入园率为95.8%, 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9%, 小学生师比为19.3:1, 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92%。初中入学率为99.98%, 初中生师比为12.6:1, 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66%。普通高中在校生87.58万人, 专任教师6.45万人, 生师比为13.6:1, 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02%。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72.47万人, 专任教师3.23万人, 生师比为19.2:1, 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4%。全省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普及率为97.9%,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为98.29%, 升入普高和中职的普职比为1:0.94, 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3.8%。可见, 浙江省教育总体水平较高。但是, 从图1来看, 2012年浙江省地区间人均教育经费差距明显, 基础教育区域差异显著。2012年, 浙江省11个地区中人均教育经费最高的是宁波市, 达2452.87元, 最低的衢州市仅1230.40元。

1.2 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公共服务水平区域差距明显

根据浙江省卫生厅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 2012年末, 浙江省共有卫生机构30267个, 床位21.33万张, 卫生技术人员近40万人, 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万人, 注册护士12.13万人。可见, 浙江省公共卫生资源总体较多, 医疗卫生水平较高。但是从表1可以看出, 浙江省各地医疗卫生差距仍然较大, 区域公共卫生资源分布非常不平衡, 配置不合理, 在公共卫生资源存量上, 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如表1所示, 杭州市的每个指标都要远远高于其它地区, 从千人床位来看, 杭州千人床位为7.06, 最低的是台州为3.17;从千人卫生人员来看, 杭州千人卫生人员数12.49人, 衢州千人卫生人员数仅为5.86;从千人医生来看, 杭州千人医生数为3.92人, 衢州千人医生数仅为1.96人。其它各地区间差距也非常明显, 其中宁波、嘉兴、湖州、舟山等地区相对处于高位, 而温州、衢州、台州、丽水相对处于低位, 表明浙东北部地区居民享受的卫生资源优于浙西南地区。

数据来源:2013年浙江统计年鉴。

注:机构和人员都包含了村卫生室的机构和人员, 但不包含乡镇卫生院在村卫生室工作的执业 (助理) 医师和注册护士数。数据来源:浙江省卫生厅信息中心。

1.3 社会保险覆盖不均, 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差异显著

浙江在加快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 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各项社会保障事业蓬勃发展, 社会保障工作成绩斐然。目前, 在浙江城镇以五大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保障覆盖范围逐渐扩大, 保障能力逐步增强, 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094.76万、2624.02万、1065.58万。但是如表2所示, 2012年浙江省各区域之间社会保险覆盖面存在明显差距, 各项社会保险的参保比例中, 浙东北地区均远远高于浙西南地区, 这说明浙东北地区享有社会保险的人口比重明显高于浙西南地区, 居民生活得到了较好的保障。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情况来看, 参保比例最高的宁波市达到62.09%, 参保比例最低的金华市仅为21.69%;再从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情况, 杭州市参保比例最高, 达到91.43%, 温州市参保比例最低, 仅为19.28%;另外, 失业保险参保情况显示, 参保比例最高的仍然是杭州市, 比例为34.06%, 比例最低的衢州市仅为8.77%。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2013年浙江统计年鉴。

2 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

2.1 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是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证, 地区人均财政收入表明一个地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地区间和不同政府级次间财政能力的均等化程度, 将直接影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程度。由表3可以看出, 浙江各地区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及人均公共服务等呈现较大程度的不均衡。在2012年浙江省11个地区人均财政收入的比较中, 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是宁波市, 为26596.56元/人, 相应地其人均公共服务及人均教育经费也是最高的, 分别为1738.98元、2452.87元;而人均财政收入最低的台州市, 其人均公共服务及人均教育经费也相应地处于低位, 分别仅为821.60元、1230.40元。可见, 各地区政府财政能力悬殊较大, 其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差异较为显著。

单位:元

资料来源:2013年浙江统计年鉴。

2.2 转移支付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区域间财政能力的不均衡不仅受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影响, 而且与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息息相关。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无法有效改变的情况下, 政府须通过转移支付来均衡各地区的财政能力, 从而实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化。但在我国, 繁多的转移支付形式使得转移支付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从而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均等化的实现。在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中, 包括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体制性补助和专项转移支付, 而财力性转移支付又包含了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等很多项。实际上, 只有一般转移支付才能实现均等化, 但现在一般性转移支付在整体转移支付中所占比重很小, 使其均等化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相对于一般性转移支付, 目前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所占比重很大, 但专项转移支付政出多门, 资金分配透明度不高, 对促进地区间财政均等化的作用不明显, 对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功能就更弱。此外, 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 税收返还也占很大部分, 但目前的税收返还是在保证地方既得利益的原则上进行的, 如果一个地区上缴的税额越多得到的返还也就越多, 税额越少的地区其返还额也就越少, 这种不合理的税收返还制度不仅不能解决财政水平不均衡问题, 反而会扩大这种不均衡, 使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难以实现。

2.3 财政支出的结构不合理

财政支出结构问题就是财权和事权的划分及界定问题。我国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明确且不规范, 财权逐层上收而事权逐层下放。从财权方面来看, 如税收的立法权、举债权等都集中于上级政府, 下级政府除了固定的地方财政收入和上次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外, 没有其他的财政来源。而从公共服务的事权方面来看, 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 大部分是由基层政府承担的。但是, 由于地方政府财力受限, 于是就会把有限的财政收入用于能增加其财政收入能力的经济建设, 而对财政收入没有直接影响的基本公共服务则会采取放任的态度, 没能很好地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是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能力不足的关键所在, 如果这种情况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区域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会变得越加困难。

2.4 政府绩效评估不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唯GDP论的政绩考核体系, 政府的关注集中在GDP的增长、地方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吸引外资等“硬指标”方面。由于政府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管理和监督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 对基本公共服务有效的评价和责任机制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 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和能力缺乏评价和衡量的标准, 地方政府即使有财力也不愿提供, 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软指标”普遍被忽视, 如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等问题未能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政府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 公共服务职能薄弱, 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也是我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瓶颈。

3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均等化的政策建议

3.1 提高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着力提升当地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政府的财政能力就越强, 即人均财政收入越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也越高。因此, 若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必须加快经济发展, 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的基础上, 逐步增加国家财政投入, 增强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海岛地区和库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和公共资源配置的倾斜力度, 健全完善各项扶持政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金融支持力度, 切实改善欠发达地区的民生工程设施条件, 着力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从而加快推动该省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均衡。鼓励发达地区通过资金支持、定向援助、对口支援等各种形式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 同时为弥补政府供给的不足, 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即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 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 从而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

3.2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建立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机制

首先, 要充分考虑区域人口和财政能力, 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目标, 科学合理地确定财政转移支付的额度。其次, 要明确财政转移支付的重点,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知道, 浙江省的丽水和衢州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其政府财政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转移支付时应对这两个地区有所倾斜。再次, 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尝试多层次、多方向的转移支付模式, 即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模式。

从浙江省实际来看, 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 如果只依靠上级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 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会经历非常漫长的过程, 因此有必要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如可以要求浙东北发达的地区抽出一部分财力转移到浙西南不发达的地区, 以补充纵向转移支付制度的不足。此外, 要完善转移支付的形式, 取消税收返还制度。税收返还制度维护地方的既得利益且其数量巨大, 不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所以应该分批分步骤取消税收返还。与此同时, 还应注意转移支付形式的法制化, 以法律的形式把转移支付的标准、内容等事项确定下来, 从而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保证和促进转移支付合理合法运行。

3.3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

要规范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 协调财权和事权。首先, 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 在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之后再匹配相应的财权。由于基层政府和民生联系更紧密, 可以更好地提供和执行解决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方法, 并能更加迅速地反馈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解决情况, 因此应由下级政府规划并完成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但是, 由于财权的逐层上收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 所以要配合其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支出, 就要由上级审批上级财政拨款扶持, 专款专用。随着财权的上移, 上级政府逐渐重视事权的执行能力, 并可以针对相应下级政府事权的要求转移财力, 这样便可以达到了财权和事权的匹配状态。当前, 要加快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不断加大财政资金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 尤其要确保对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投入。

3.4 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和监督体系,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生产管理和运行机制

为充分调动政府的主动性和责任意识, 使政府更好地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要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纳入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建立适合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评价机制。要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监督评价体系, 对资金的整个分配流程进行监管和跟踪反馈, 增强政府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同时, 要确保信息的公开和透明, 政府进行转移支付应用、专项的投资等都通过媒体和网络向外公开, 对于资金流向都有帐可查, 既有助于全民监督, 同时又能反馈人民意见, 确保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应理顺政府与公共服务部门的关系, 逐步形成决策、供给和考核三分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张晋武, 张献国, 岳凤霞.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9 (1) .

[2]张启春.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间转移支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9 (1) .

[3]周俊.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探析[J].学会, 2009 (10) .

3.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篇三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原则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象征,是为公民提供教育、知识、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它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提高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具有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应当坚持什么样的原则,是摆在图书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公共图书馆公益性、平等性、便利性三个基本原则出发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原则

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本质的特征,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公共图书馆。必须明确事业的公益性,在任何时候都应当坚持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位。

公共图书馆本身是普及群众文化的重要阵地,是提高公民素质的平台;也是公民文化权利、支持终身学习的有效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原则上应该免费服务。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和地方当局的责任。必须制定专门的法规支持公共图书馆,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为公共图书馆筹措经费。”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事业,它的生存完全由公共资金来维持,是由政府通过全民税收支持其经费开支而面向全民开放,它对任何人的服务都不应该直接收取费用。因此,无偿地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使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不可动摇的位置。图书馆界前一时期出现过“创收”“产业”的呼声,或者是搞“一馆两制”,服务项目收费,办理借阅证收费,借热门书收费、听讲座收费、查阅期刊收费等等,这些都偏离了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教育事业的定位。把图书馆推向市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变图书馆为“租书馆”或经济实体,这是对公共图书馆性质的改变,其结果只能使公共图书馆的形象严重扭曲,必要业务萎缩,社会职能虚无,名不副实,如果把“图书馆产业化”,势必把公共图书馆引入歧途。

公共图书馆既然是国家兴办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免费为全民所利用的公共文化教育设施,各级政府对公共图书馆必须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公共图书馆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无偿对广大读者进行文化宣传、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促进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图书馆的义务及最基本的社会职能,也是图书馆必须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公共图书馆的平等性原则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政府必须最大限度地使得公众的需求得到满足,使得每一位公民对社会资源都能够公平享受,这体现为公共图书馆平等性原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写道“公共图书馆是人类各种思想和各种观念的记录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有史以来收集人类的各种发明创造记录的最重要的机构,同时,它也是人类成就让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利用的地方。”《宣言》还强调指出:“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公共图书馆必须尽一切努力接待读者。无论本地区各种人的肤色、种族、年龄、性别、宗教信仰、语言以及教育程度的不同,图书馆的大门必须自由地、平等地为本地区的任何成员开放。”保障公民自由平等地获取信息、平等享用图书馆各项服务与设施的权利,是公共图书馆平等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换言之,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既要包括城市、中心发达地区的居民,也要包括农村、边远落后地区的公民,即所谓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身份不分高低贵贱,都应当有机会享有公共文化服务。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呈现地域性差异,一方面是东、中、西部的差距,一方面是城乡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造成文化与信息的不平衡,也将会造成进一步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开展送书下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等重大文化工程,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但基层群众文化机构的运转仍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在构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充分考虑平等性原则,构建公平合理的图书馆体系结构,大力开发以城市为中心、向社区乡镇辐射的、广大城乡居民需要的文化资源建设,构建省、州(市)、区(县)、镇公共图书馆网络,让基层群众能够公平享受文化服务,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三、公共图书馆的便利性原则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当保证人人便于享有,而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容易获取的服务。因此,公共图书馆设施布局合理、就近服务群众生活、简化服务流程等便利服务都十分必要。总之,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保证服务具有最大限度的便利,这便是公共图书馆的便利性原则。

便利性原则首先要体现在图书馆的建筑、机构设施和环境上,要考虑到地区、人口的分布,服务半径的大小,尽量方便广大读者利用图书馆。有的新馆设备及布局并不符合专业的标准和要求,讲究豪华而不实用;还有的图书馆像个迷宫,读者被支使得跑上跑下而不得其门;公共图书馆还必须为弱势群体着想,设置专门的残疾人与年老体弱者设施,还有一些必要的附属服务,比如餐饮、休息等也应在考虑之内。其次是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图书馆现有的许多规章制度大都是从有利于图书馆的文献保护和便于管理出发,而不是从有利于读者的使用出发,如读者在进入阅览室的时候,不允许携带自己的有关资料。也不允许带包,给读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在开放时间上,图书馆也应改变作息时间机关化的作风,实行全年开放制度,双休日和节假日是读者到馆的高峰期,适当的延长每天的开放时间。最后,图书馆还应该简化各种服务流程、办证手续,减少各种办证条件。有些阅览室可以实行免证阅览制度,要把尽量节省读者时间、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实现。

总之,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必须围绕三项工作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财政投入为保障、以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为基本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提高公共图书馆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董志珍.公共图书馆免费平等服务的文化价值解读.图书情报工作.2008.11

4.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篇四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源头活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则是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前提,完善的体系可以从文化和精神层面提供支持,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繁荣农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针对公共文化设施维护资金短缺、利用率不够高、基层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人才队伍力量薄弱、特色文化挖掘不够等问题,结合永昌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同时强化对外免费开放经费和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加大文化投入和保障机制。

二是将群众性文化活动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的管理、维护、运行经费等纳入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三是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使之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的有益补充。

二、加强管理督导,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

一是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服务行为。

二是合理布局和科学配置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根据区位和人口密度合理配置文化设施,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三是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的阵地作用,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日,大力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四是将面向基层的各类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防止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

三、立足农村实际,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一是根据农村发展实际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充分挖掘全县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农村文化资源,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二是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参与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主体(包括村委会、民间文艺团队等)的奖励和扶持力度。三是系统化、常态化征集基层群众公共文化需求信息,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精准度和满意度。

四、注重人才培养,壮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一是创新机制,招聘急需的文化专业人才,着力解决乡镇文化专干不能专职专用以及文化人才老化等问题。

二是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专业指导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工作制度化,加强对乡镇、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乡镇、村(社区)文化管理人员、民间文艺团队等群体就文化服务的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培训,帮助其提高技能。三是充分发挥乡土文艺人的作用,建立乡土文艺人才库,着力解决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不足问题。同时,不断优化激励措施,吸引有一技之长,热衷于基层文化工作的乡土文艺人兼职文化辅导员,鼓励文艺人才积极创作精品。四是认真落实民间艺人的优

待措施,经常性组织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和传习展演活动,适当将非遗艺术引入“课堂教学”,通过特色课堂、作品展览、体验传习等活动,推动非遗项目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五、深入挖掘内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5.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篇五

(一)继续支持库区基础教育。

支援省(区、市)要鼓励本地学校与库区学校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手拉手”活动,通过教学现场观摩、远程培训等方式,开展库区教师培训;建立教师岗位聘用、业绩考核与支教经历直接挂钩等机制,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方面向有支教经历的教师倾斜,支持优秀校长、教师到库区支教。国家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库区基础教育,在项目安排上继续向库区倾斜。

(二)支持库区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支援省(区、市)、国家有关部门要帮助库区职业院校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开发实用性教材,为库区培养市场适用人才;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支持职业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支援省(区、市)要每年邀请库区教师到本省(区、市)学习交流,派骨干教师赴库区支教。

(三)加大对库区医疗卫生支持力度。

支援省(区、市)要组织本省(区、市)医疗卫生机构到库区对口帮扶,与有条件的库区县级医院建立远程会诊系统,组织专家到库区进行义诊或医疗讲座,开展基层医务人员交流,为库区基层医务人员开展培训;要发挥在办院理念、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与库区医疗卫生机构共建特色诊室。湖北省、重庆市在实施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安排补助资金时,继续向库区倾斜。

(四)支持库区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发展。

支援省(区、市)应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库区基层科技、文化、体育等专业人员的培训,与库区开展文化、文物保护、体育的合作与交流。国家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对库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支持,关心库区基层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对文物保护利用的指导与支持;在开展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等项目时,继续向库区倾斜。

(五)支持库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篇六

浙司[2003]267号

各市、县(市、区)党委组织部、司法局、民政局、农业局、农办、综治办、普法办: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司发[2003)2号)和省委组织部、省综治办、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普法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浙司

[2003)42号)的精神,进一步规范我省村务公开工作,不断提高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深化我省“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的开展,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巩固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果,现制定《浙江省“民主法治村”建设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并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基本标准》是在全省各地广泛开展“民主法治村”建设工作基础上总结提炼形成的。它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提高农村法治化水平为出发点;以保障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现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为前提;以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方向,为我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奠定基础。各地在贯彻实施《基本标准》过程中,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领会和把握《基本标准》的精神实质,并使其真正落到实处。要切实把《基本标准》作为“民主法治村”建设活动的主要依据,结合工作实际,总结经验与不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民主法治村’’建设活动不断引向深入。要强化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按照《基本标准》确立的各项要求进行全面对照检查,从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入手,使“民主法治村”建设不断走向规范。要与当地开 1

展的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先锋工程”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村民自治模范县”、“文明村”、“平安村”等活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整体发展,特别是检查考核时,要尽可能做到统一考核,综合评定,成果共享,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各地开展“民主法治村”建设情况,将列为“四五’’普法考核验收内容之一,对“民主法治村”建设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将被推荐参加由司法部、民政部组织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评比表彰。附件:浙江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基本标准

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

浙江省司法厅

浙江省民政厅

浙江省农业厅

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

浙江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浙江省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0三年十月九日

附件

浙江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基本标准

一、村级组织机构健全,并能有效发挥作用

1、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健全配套。按照《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村党组织健全,并成为“五个好”的村党组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条例》,建立健全包括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村民(社员)会议、村民(社员)代表会议、村民小组及村民委员会的下属单位在内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按照有关规定,共青团、妇女、民兵等组织健全。

2、各村级组织依法组成,其成员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

3、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能自觉接受村党组织的领导,村民委员会依法开展村民自治工作,村经济合作社依法管理和发展村级经济工作。

4、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能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各项职责,在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协助乡镇人民政府积极开展工作。

5、各村级组织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并能认真执行各项制度,廉洁奉公,热心为村民服务。

二、有完善的民主选举程序,村级民主选举制度健全

1、选举工作制度健全,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2、村民能充分行使法律法规和政策赋予的民主权利,不受非法干涉白。

3、选举程序规范、合法、公开,并严格执行,选举秩序良好。

4、选举结果群众满意,真正做到了把那些坚持依法办事、廉洁奉公、公道正派、勤劳实干、热心为村民服务的人选进村级组织。

5、村民委员会任期届满,按期进行换届选举,无未经批准自行提前或延期换届选举的行为。

6、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代表由村民推选产生。设有村民小组的村,村民小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无任何组织或个人指定、委派或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组长的行为。

7、对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罢免,依法定程序和条件实施。

三、有完善的民主议事程序,村级民主决策制度健全

1、把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起来。建立健全村级事务,特别是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制度。决策过程中,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2、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依法组成,制度健全,并能较好地发挥决策作用。

3、村级重大事务经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再交由村民(代表)会议或社员(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4、村级重大事务的范围明确。主要是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尤其是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并能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5、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程序明确。作出的决议、决定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并能严格执行。

四、有完善的村民自治章程,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健全

1、依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内容全面、合法,没有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相抵触,不含有侵犯村民合法权利的内容,并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

2、严格执行以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为基础的各项民主管理制度,民主渠道畅通。

3、村级各级组织之间关系明确,工作协调。村级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功能发挥较好。

4、能组织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公共事务。村民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村民会议,并有不少于半数的村民参加;每季度至少应当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并有不少于三分之二的村民代表参加。

5、村委会印章的制发使用和管理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印章保管人的确定,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建立印章使用的审批、登记和备案制度。村委会换届后能及时办好移交手续。

五、有完善的公开办事程序,村级民主监督制度健全

1、村级干部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行为规范公开化,能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2、建立健全完善的村干部管理制度,包括民主评议干部制度、离任审计制度、过失责任追究赔偿制度、干部引咎辞职制度和责令辞职制度。

3、建立健全规范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凡村级重大事项和与村民密切相关的事项,都按时公开。

(1)村务公开的范围应当包括: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事项的实施情况;村财务收支情况;村土地、集体企业和财产的承包、经营和租赁情况;征用土地各项补偿费使用情况;宅基地使用审批情况;村民承担费用和劳务情况;水、电等费用的收支情况;优抚、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情况;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情况;村干部工作目标执行情况;村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承发包情况;税费收缴情况;招待费用支出情况;村干部报酬与补贴情况,以及涉及村民利益普遍关心的和群众要求公开的其他事项。

(2)村务、财务公开的时间应当固定统一,做到定期、及时公开,村财务一般每季度公开一次,有条件的村可每月公开。重大事项随时公开。时限长的事项,可以每完成一个阶段,公布一次。

(3)村务、财务公开的形式应当方便村民实行民主监督,做到场所固定,面向全体村民。一般通过村务、财务公开栏进行公开,必要时可通过村民(社员)会议、广播宣讲进行公开。

4、建立健全规范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村级财务要全面实行委托代理制,纳入电算化管理,按照《会计法》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要求,做到账簿健全,科目完整,管理严格,手续完备。村级日常开支的审批程序明确、规范,并能严格执行。

5、推行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并向社员(代表)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预算方案和执行情况及结果。

6、建立村级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对村级项目的经营情况、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核,提出意见和建议。

7、建立村级民主监督小组。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没有发生因村级账目不清,村务、财务不公开而引发的群体性上访案件。

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人员、有阵地、有措施

1、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能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按照“四五”普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实施。

2、成立法制宣传教育领导机构,有专人负责。村级有法制宣讲组,村民小组有法制宣讲员。

3、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全面,能结合农村实际学习宣传与农民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4、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多样,有固定的宣传阵地。

5、法制宣传教育做到与依法治理实践相结合,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法律素质不断增强。村干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七、积极开展农村法律服务,农民能够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基层组织能正确引导农村法律服务工作的开展,采取有力措施,帮助、指导农民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农民具有依法维权的意识,懂得寻求法律帮助的渠道。

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化、制度化,农村治安稳定

1、治保、调解组织体系完善,人员配备到位,工作制度健全,能充分发挥作用。

2、村民遵纪守法。连续三年无重大刑事案件,无群体性上访事件,无违反计划生育的行为,无失学儿童以及无其他严重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3、连续三年无因民间纠纷激化转化为刑事案件、无因民间纠纷引起的非正常死亡。民间纠纷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不低于本乡(镇)的平均水平,做到一般民间纠纷不出村。

4、安置帮教工作到位,连续三年无归正人员重新犯罪。

5、对本村的暂住人口管理有效,教育有方,其合法权益得到平等的保护,违法犯罪占暂住人口总数比例低于本乡(镇)的平均水平。

九、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不断发展,村民安居乐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1、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性增长,农民收入逐年递增。

2、干群关系融洽,政令畅通。

7.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篇七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 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 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 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具有重大意义。而公共财政投入则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体制保障, 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政策工具、管理手段, 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十一五”期间我国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截至2010年底, 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84个, 文化馆 (含群众艺术馆) 3264个, 乡镇 (街道) 文化站40118个, 村文化室20余万个, 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各级财政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为此, 黑龙江省财政厅教科文处与黑龙江省文化厅共同组成了调研组, 在2010年10月对选定县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主要采取走访、考察、参观、座谈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调研基本了解了县、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运行及经费保障情况。

二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保障机制运行现状

本次调研根据县乡经济建设及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的不同情况, 选取了三个县 (市) 分别是A县、G县、S市 (县级市) 。这三个县 (市) 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 完成两馆一站一室硬件建设, 公共文化活动组织有序。

1. 县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第一, 完成“两馆一站一室”硬件建设。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目标之一既是:力争到“十一五”期末, 城市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 在农村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经过五年的建设四个县 (市) 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 完成“两馆一站一室”硬件建设。

第二, 完善了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体系。针对乡镇机构改革以后农村文化工作组织职责不明晰的现象, 在上级组织部门、宣传部部门的指导下, 健全了农村文化机构。明确了乡镇党委书记文化工作为第一责任人, 乡镇党副委书记主管落实, 主管文教的副乡长、专职文化站站长、村党支部书记、村团支部书记共同配合、分工协作的领导格局。同时根据群众的文化爱好和群体规模, 鼓励创办民间文化协会, 形成了组织引导、馆站实施、协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公共文化组织体系。

第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各乡镇广告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这些活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常规性公共文化活动, 如节庆文化系列活动、广场文化系列活动等, 这些活动规模较大, 参加人数众多, 受益面广;二是文化艺术竞赛系列活动, 如诗歌大赛、书画竞赛、秧歌大赛等, 通过竞赛带动文化活动的开展, 发现文化活动的骨干和新生力量;三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活动, 如G县的“情系老区村”慰问演出、微雕、诗歌创作、民俗画等, A县的“绿乡欢歌”大型文艺演出、绿乡民俗版画创作, S市的皮影戏、剪纸、风筝制作、民间文学、秸秆工艺品、满族萨满神调等。

2. 县、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基本情况

县、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包括财政投入和吸纳社会资源两部分, 其中财政投入又包括人员经费和专项投入。县、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支出形式包括公用经费、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取暖费等。县、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拨款及时、使用规范。

三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1. 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总量不足

县、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资金主要靠政府投入。虽然近年来, 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投入, 但总体而言, 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偏低, 并且多年来一直维持在一定水平没有增长。如表1~表3所示, 2007~2009年, 除A县2009年外, 被调查三地文化事业财政拨款总量维持在400~500万元左右, 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在0.3%~0.9%之间。

资料来源:根据G县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定点调查表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S市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定点调查表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A县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定点调查表整理

2. 公共文化服务主要项目财政投入经费不足

第一, 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经费不足。调研中发现, 近年来不断的财政投入已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完善, 硬件设施基本齐全。但后期与硬件设施相匹配的维护、维持与保障上所需的财政投入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由于缺乏维护与运行资金, 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运行依然存在“守摊子”现象, 一些建成的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甚至没有使用痕迹。

第二, 专业人员培训经费不足。黑龙江省县乡镇公共文化活动有较强地域色彩, 主要活动多以地方戏曲小剧场演出、节庆日迎庆活动、东北大秧歌、文化室活动、文体竞赛等形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以及对专业艺人培训经费的不足, 青年人愿意从事专业文化事业的日趋减少, 调查显示文化从业人员老化现象严重, 演职人员青黄不接。文化局领导称“在我们这里50岁的小生, 在台上舞枪弄棒, 几分钟就气喘吁吁了”。

第三, 公共文化活动经费不足。县乡镇文化投入主要是公用经费、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取暖费, 只能保证各地文化部门的正常运转, 活动经费严重不足, 严重影响了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 调查显示活动经费不足成为县乡镇公共文化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

3. 缺乏有效的财政投入绩效评价机制

调查显示, 由于缺乏有效的公共文化投入绩效评价体系与机制, 各地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的情况与效果不尽相同, 存在一定随意性和文化偏好, 如有的乡镇文化局领导爱好写作, 因此经费投入偏好举办诗歌创作比赛、出版文艺作品, 有的则偏好书法绘画、或者声乐、戏曲等, 未能很好体现公共文化公共性、公益性的特点。

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议

1.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标准

投入保障机制的基本作用就是保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运行于维护中资金的满足。合理的财政投入标准可以使政府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或者避免资金投入的不合理、不公平等现象的发生。应根据调研了解各地区、城镇和乡村的实际情况, 如当地的人均收入、农村家庭平均收入、当地的物价水平等因素制定财政投入的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

2.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以奖代补制度

在保障机制当中可以利用一定的补助资金去设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设立这项制度不但可以引导和激励地方财政部门加大农村文化投入, 进一步支持地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也规范和加强了中央财政补助地方的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奖补资金的分配应遵循“规范公平、鼓励先进、引导投入”的原则。主要用于地方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保护优秀传统民间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培养文化队伍、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支出。

3.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监管机制

财政投入机制中监管机制必不可少, 一般应由财政相关部门、审计部门或其他第三方独立部门负责。对公共文化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监管, 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

4.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评价机制

建立公共文化投入事前投入评价和事后评价体系, 一是事前投入价值评价, 根据共公共文化项目的申报单位的要求, 对所申报的项目进行考察, 测算、收集各项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 制定评价工作管理办法和工作规范;根据项目实施者和相关具有专业判断力的专家共同评判所投项目的可投入性、合理性和预期可实现的价值来达到审批的目的。二是事后投入绩效评价, 对于公共文化项目实施后, 资金投入的绩效进行评价, 绩效评价工作结果可以向社会公布, 同时将评定结果反馈给保障机制, 成为保障机制中以奖代补制度实施的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1]荣跃明.公共文化的概念、形态和特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1 (3)

[2]刘淑兰.政府创新与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8 (3)

8.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篇八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

近几年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2005年我国名义城乡收入差距为3.22:1,若把基本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因素考虑在内,其实际收入差距已达到5~6:1。按照这个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因素在城乡收入差距中的影响约为30—40%。从农村的情况看,农村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造成广大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学费高、上学难等情况,直接导致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不到保障。严重的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会威胁到社会公正的理念。提高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即不论居民是居住在农村还是城市,都有平等的获得享用政府提供的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笔者认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界定不能过于宽泛,在目前财力水平下实现大量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不切实际,也不能过于狭窄,需包括民众最为需要、最重要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应该是与每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每个社会成员都应享有的、为人民生活所必须的公共服务,由于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在城乡差距巨大,许多地区的农民的饮水、用电、出行等许多事关衣食住行的问题还没能解决,笔者认为现阶段的基本公共服务应包括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

二、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

我国城乡基础公共服务水平很不平衡,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备受关注的教育、卫生问题,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间供给不均问题非常严峻。

基础教育方面,财政拨款是城市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农民则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主要负担者。2001年,我国城市小学的生均经费为1483.98元,而同年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为797.6元,城乡生均经费对比为1.86:1;医疗卫生方面,国家对治疗服务拨款的80%用于城市医疗机构,目前,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均。我国城乡之间的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的对比都已经超过了2:1;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显著,一是保障范围的不同,城市的社保项目比农村要全面的多。另外是保障水平的差距,2003年城镇人均社会保障支出达1612元,农村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为16.7元,城市人均享受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是农村的96倍多;基础设施的差距,虽然近些年国家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但相对于城市完备的公共设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很落后。2005年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仅为61.32%,2006年,我国农村还有近100个乡镇、近4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有近1万个乡镇、30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

三、转移支付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转移支付作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途径,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着某种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转移支付就是为了解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不平衡和各地区之间的横向不平衡产生的。财政转移支付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途径就是转移支付。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落后的条件下,由于县乡两级财政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主体,中国县乡两级政府共同提供大部分重要的公共服务,是最重要的政权级次。而这两级政府的自有财力却很薄弱,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在我国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我们重视并努力发挥转移支付的均等化作用至关重要。

四、我国转移支付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未能发挥作用的原因分析

1.我国转移支付的结构影响了均等化作用的发挥

我国现在的转移支付有税收返还、原体制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结算补助和专项转移支付5种方式。由于原体制补助是分税制改革之前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的应该取消的方式,年终结算补助所占比例较小,我们主要分析其余三种转移支付方式的均等化效果。

(1)税收返还占了很大的比重,1994年我国税收返还占到转移支付总额的75.4%,之后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直到2005年,税收返还在转移支付中的比重为36.1%,与其他转移支付方式相比仍然是最大的。

我国的税收返还是具有逆均等化作用的。因为税收返还是按基数法计算的,在地方政府上缴的资金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返还给地方,因此,越富裕的地方上缴的数额越大,得到中央政府的返还也越多,形成了“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税收返还的规模越大,城市得到的份额就越大,农村得到的支持就越少,其逆均等化作用就越大。

(2)我国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很低。虽然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在不断增大,但相对规模依然很小。在国外均等化转移支付占总转移支付的比重在50%左右,但在我国,1995年一般性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资金总额的比重不足1%, 2006年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绝对规模达到了1527亿元,但也仅达到总转移支付的11.3%。

在我国,一般性转移支付是真正具有均等化意义的转移支付方式,大部分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到了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它的计算方法与其他的转移支付方式不同,采用因素法,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按照公平、公正,循序渐进和适当照顾老少边穷地区的原则,主要参照各地标准财政收入和标准财政支出的差额及可用于转移支付的资金数量等客观因素,按统一公式计算确定。

(3)专项转移支付在我国的转移支付中也不小,2005年我国专项拨款占转移支付总额的比重为30.7%,是仅次于税收返还的转移方式。

规范的专项转移支付具有均等化作用,但我国的专项转移支付存在许多问题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我国的专项拨款的分配缺乏科学依据和标准,存在“跑部钱进”、 “人情款”等人为性、随意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往往缺乏发言权和竞争力。事实证明,专项拨款大都流入了城市,而农村地区得到的专项拨款很少,违背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初衷;我国的专项转移支付中有相当部分是有条件的拨款,需要地方拿出一部分配套资金。在这种情况下,越是需要资金的贫困地区越拿不出配套资金,在争取该项转移支付时缺乏竞争力,而相对发达的地区却能得到转移支付,进一步拉大了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差距。

总之,我国的转移支付的结构是不合理的,具有逆均等化作用的税收返还占了最大的份额;真正起到均等化作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由于所占比重太小,均等化作用微乎其微;而本来能够起到均等化作用的专项转移支付由于问题太多导致其均等化作用的丧失。事实也证明,我国的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并不明显。

2.农村地区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也拉大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农村获得的转移支付资金比城市少,加之农村转移支付资金的效率低下, 这样缩小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更加困难。首先是无条件的转移支付,这些转移支付资金不规定使用方向,地方政府有很大的自主权。从理论上来说,地方政府接受的无条件拨款应该用来提供民众最为需要的公共服务,但由于我国转移支付监督体制的落后,给某些地方政府使用“黑洞”创造了条件。在各种考核指标、政绩证明等因素的影响下,政府官员更热衷于一些“达标”、“升级”项目,而并非民众所需的项目。由于农民被排除在公共项目的决策、监督之外,无法反映自己的意见,相当部分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维护政府机构的运转,使本来就落后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雪上加霜,拉大了与城市的差距。对于专项转移支付,由于中国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庞大,项目繁多,造成管理上的困难。2005年的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及财政资金专项审计发现18个部门挤占挪用财政资金和其他有专项用途的资金7.02亿,用于本单位办公楼等基建项目建设1.39亿元,用于日常经费开支和其他项目支出5.63亿元,充分暴露了专项转移支付监管不力。本来用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专项拨款就有限,效率低下,再经过挪用和挤占,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专项资金就更加捉襟见肘。

五 、完善转移支付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促进转移支付均等化作用的发挥

第一,取消税收返还。但我们应该看到,税收返还的规模巨大,又是维护地方利益的,贸然取消必然引起地方的不满。因此我们应分步实施,逐步到位。我们可以设定一个过渡阶段,在此过渡期内保持现行的税收返还的运作方式不变,每年从中央给地方的税收返还中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的来源。刚开始时可以适当的确定一个较小的比例,如5%,以减小地方的阻力,之后逐年增大比例,直至最终取消。把税收返还逐步调整到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势必会使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有显著增长,增大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

第二,增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提高其在转移支付总额中的比重。必然会提高转移支付在城乡之间的均等化效果。我国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是中央从每年的收入增量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调整地区间的利益分配格局,这种增量调节直接导致了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过小。因此,要增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相对规模,必须改变增量限制,才能使政府为均等化转移支付提供足够的资金。

第三,整合现有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更多的用于为农村地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转移支付也应按照公式化的方式公开、透明的发放,从源头上杜绝“跑部钱进”现象。并且,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应注意向农村的倾斜。另外,对于极度贫困地区,要取消配套资金的限制,直接为落后地区提供财政支持。这样,可以使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获得更多的转移支付资金,提高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2.加强对农村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一,把农村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纳入县级政府的预算当中,我国的税收返还等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是纳入了预算当中的,但专项拨款并未纳入预算中,很难受到人大的监督。所以下一步我们要把整合的专项拨款纳入政府预算中,以加强人大和群众的监督。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转移支付资金的挪用,使转移支付资金更好的用于提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第二,建立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价机制,确保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果。设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组织专业小组,聘请专家,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具体用途、数额和达到的效果进行评价,并负责向公众公布评价结果。

第三,强化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项目的审核,确保把有限的转移支付资金用在“刀刃”上。基于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严峻形式,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应把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基本生存需要放在优先地位,提供农民最为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9.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自查报告 篇九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自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自查报告1

自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以来,我所的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絮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在报告如下: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成情况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全村居民726人,全镇居民健康档案累计建档726人建档率 00%,其中电子建档726份,建档率 00%。

(二)健康教育。

发放健康资料500多份,更新宣传栏每2月 次,举办健康教育讲座2次

(三)免疫规划。

按时完成卫生院下达的各种免疫通知,通知到户。督促儿童完成免疫规划。

(四)传染病报告与处理。

未发现传染病病历,上报数为0

(五)儿童保健。

积极完成新生儿家庭访视并做好了家庭访视记录

(六)孕产妇保健。

积极发放孕产妇保健手册

(六)老年人保健。

全镇对6 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67人,健康管理率 00%以上,督促完成健康体检率达95以上

八)慢性病管理。高血压:登记高血压患者数3 人,已纳入管理3 人,糖尿病:登记糖尿病患者数2人,已纳入规范化管理2人

(九)重性精神病管理。

本村未发现重性精神病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健康档案建档

个人基本信息缺少联系方式,健康体检存在缺漏项,如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用药情况、健康问题、健康指导选项等项目填写不完整,不够规范、已建电子档案使用率低,更新慢等

(二)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等慢性病

规范管理率不高,控制达标率不清。随访次数欠缺,随访工作开展不够细致,内容填写较为随意

总之,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应该理清思路,查找不足,按要求落实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自查报告2

为进一步规范我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提高项目服务质量,逐步实现均等化,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方案》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指标体系》及贵州省卫生局《关于开展20xx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精神,我院于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对我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使用及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自20xx年1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以来,我院就将此项工作做为重点工作来抓,今年12月按照卫生局有关文件精神组织人员对20xx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自查。

(二)全面自查,严格考核

此次自查由院长张信强组织,通过听取各村卫生室负责项目人员汇

报,查看档案等形式进行。自查的.内容主要为:是否实行组织管理,是否规范使用资金,是否按要求建立健康档案,是否按要求开展慢病管理、老年人保健、重性精神病管理等。

1、项目组织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

为切实加强对项目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确保实现项目预期工作目标,我院切实加强和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的管理,实行专

户核算,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各项健康教育活动中使用的资金均在此范围内。

2、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执行情况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我院通过集中建档、门诊建档、入户建档等方式来提高建档率,进一步提高了重点人群健康档案的建档率。共建立居民健康档40015份,建立率达到了85%。其中电子档案已录入40015份,电子档案建档率达到了66%。

健康教育:为了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普及卫生知识,我院利用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设置了宣传栏,每季度更换一次,根据季节不同制做了多种宣传资料,通过集贸市场发放宣传单、电子显屏、学校集中培训等形势大力宣传,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水平和健康生活方式及防病的相关知识,全年发放3种宣传资料,其中包括1次中医知识,总计发放宣传资料1500余份,全年进行了3次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其中包括1次中医知识加大中医知识的普及。参加参与健康教育知识讲座200余人次。参加各种培训在岗人员和村卫生室人员总计50人。更新健康教育宣传栏全年共20余次。

预防接种:不断加强预防接种的规范化建设,今年我院乙肝首针接种率在75%以上,乙肝、麻诊疫苗接种率在95%以上,其他麻诊疫苗均在90%以上。

儿童保健与孕产妇管理:我辖区共有自然村14个,年平均生育儿童400余名,为了更好地开展儿童保健工作,我院依托村防疫医生和计生专干的平台,对辖区内0-6岁儿童彻底地进行了摸底排查,为其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对新生儿进行访视,并纳入保健管理,根据年龄段不同对其进行体格检查,为所有适龄儿童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并及时更新档案内容,儿童健康管理率70%,儿童系统管理率60%。

孕产妇健康管理:我镇共有常住人口7万多人,孕产妇年平均400

余人,为了提高高孕期妇女的保健管理,我院及时地和妇幼、婚检、结婚登记、镇计生办进行沟通统计,最大限度地摸清辖区内孕产妇数量及分布情况,及时地为孕妇发放叶酸,为产妇建立了保健手册,开展2次孕期保健服务及产妇分娩后访视及产后42天健康检查。

老年人健康管理:我镇共有65岁以上老人5500人,根据项目要求,我镇卫生院组织了业务精干的大夫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入户检查,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进行了健康知识普及、对其服药及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指导,提高了老年人的防病知识和生活质量。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xx)版》的要求,坚持为辖区内35岁以上常住居民首诊测量血压一次,对已确诊高血压患者每年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并免费测量血糖一次。20xx年已建立高血压患者档案2464份,建档率达到70%,高血压患者管理率达到85%,管理人群血压控制满意率达到70%。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对已确诊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并免费测量血糖一次,及每年至少4次的面对面随访。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按照疾控中心的文件要求,我院建立了传染病报告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配备了专门的疫情报告员。按照传染病管理要求,建立了传染病门诊,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传染病报告及时率、报告率100%。定期对院内人员和村防疫医生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培训,并协助疾控中心开展了疫点处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排查,留观、随访,做好预防消毒工作。根据卫生日的主题开展了结核病、艾滋病等防治知识的宣传,积极配合市疾控中心对非住院的结核病、艾滋病人员进行治疗管理,有效地遏制了传染病在我镇的流行。

二、存在问题

1、公共卫生服务队伍不健全。由于我乡实际情况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比例不足,没有固定的人员负责,现公共卫生负责人为兼职,难以满足公共卫生工作需要。

2、项目执行水平有待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覆盖面存在不足,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健康档案计算机管理率偏低,已建档案存在诸如:缺项、漏项,随意涂改,健康体检不及时等不规范现象。

3、慢性病人系统管理不规范,随访不到位;妇幼保健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围产期保健、体弱儿筛查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存在较大空白。另外,由于部分村居民电话变更,未能及时更新信息,导致部分档案无法核实。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1、.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作为我院工作的重点,促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圆满完成工作目标。

2、进一步明确负责人职责,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纳入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充分发挥我乡疾控、保健对村级工作的指导、培训职能,扩大培训范围,规范居民建档技术服务,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3、加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落实更新,对工作突出的人给予资金奖励政策。

4、规范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流程,认真学习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规范,加强人员培训,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全面掌握健康档案的建立、管理、使用等基本知识,提高健康档案的质量,确保20xx年下半年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目标的完成。

5、继续核查每个村居健康档案相关工作,对信息及时查漏补缺,完善公共卫生工作。

安场卫生院

上一篇:上学期教师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关于幸福终点站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