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论坛论文

2024-07-08

金融论坛论文(精选8篇)

1.金融论坛论文 篇一

2007中国农村金融论坛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12月6日

14:00-20:00 外地参会代表报到 地点:贵宾楼大厅签到处 12月7日

8:30-9:00 北京参会代表签到 地点:贵宾楼大厅签到处

9:00-9:50 开幕式及主题演讲 地 点:贵宾楼二楼谊和厅

主持人:中国银监会办公厅主任 赖小民 9:00 论坛开幕

9:00-9:10 主持人开幕致辞并介绍嘉宾 9:10-9:15 宣读中国银监会刘明康主席贺词 宣 读:中国银监会合作部主任臧景范 9:15-9:45 主题演讲

演 讲:中国银监会副主席 蒋定之

题 目: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9:45-10:00 茶 歇

10:00-12:00 主题论坛:中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 地 点:贵宾楼二楼谊和厅

主持人:中国银监会合作部主任臧景范

(6位嘉宾演讲,每人演讲时间20分钟;全部演讲完毕后回答代表提问)

1、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唐仁健

题目:当前农村金融的几个问题

2、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金融司副司长 曹文炼 题目: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3、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巡视员 张红宇

题目:农村金融支持与现代农业发展

4、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巡视员 丛 明

题目: 积极完善税收政策 为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

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税收法制环境

5、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 王 益

题目: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 积极参与村镇银行组建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行政总裁 翁富泽 题目:汇丰对中国农村金融的认识

12:00-13:30 工作午餐

A论坛: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及对策 地 点:贵宾楼二楼谊和厅 13:30-15:15 主持人:中国银监会合作部副主任姜丽明

(5位嘉宾演讲,每人演讲时间20分钟;全部演讲完毕后,20分钟回答提问)

1、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 易 纲

题目: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有关问题

2、中国银监会合作部主任 臧景范

题目:积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 刘梅生 题目: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回顾与展望

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杜晓山 题目:和谐金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浙江省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 朱范予

题目:从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入手 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

15:15-15:30 茶 歇

15:30-17:00 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杜晓山(4位嘉宾演讲,每人演讲时间20分钟;全部演讲完毕后,20分钟回答提问)

1、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 汤 敏 题目:如何解决贫困地区与贫困农户的贷款问题

2、吉林省银监局局长 吴 跃 题目:论我国农村金融的政策创新

3、浙江杭州联合银行行长 喻建新

题目: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完善法人治理的主要实践

积极影响和挑战

4、江苏省江阴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赵 益

题目:加快资本市场运作 增强“三农”经济服务

B论坛: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与创新 地 点:迎宾楼三楼第一会议室

13:30-15:15 主持人:金融时报社社长汪 洋

(5位嘉宾演讲,每人演讲时间20分钟;全部演讲完毕后,20分钟回答提问)

1、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 张 云

题目:面向“三农”、商业运作,发挥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 骨干和支柱作用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 韩 俊

题目:中国农村金融需求问题调查

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 吕家进 题目: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与创新

4、中国农业大学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教授 何广文 题目: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机制创新路径探讨

5、山东省农村信用联社副理事长、主任 张建民 题目:农村合作金融要发挥新农村建设金融主力军作用

15:15-15:30 茶 歇

15:30-17:00 主持人:中国农业大学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教授 何广文(5位嘉宾演讲,每人演讲时间20分钟;全部演讲完毕后,20分钟回答提问)

1、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 焦瑾璞

题目:中国农村金融创新问题探讨

2、中国人民大学农村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马九杰 题目:抵押品替代机制与农村金融创新

3、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行长 金维虹 题目:论我国农村金融的政策创新

4、山东省潍坊市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 王新声 题目:创新支农信贷产品 助推新农村建设

5、浙江义乌农村合作银行行长 朱云峰

题目:构建多元化服务格局,促进商城和谐发展

18:00-20:30 晚 宴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优秀论文颁奖仪式

12月8日

9:00-12:00 外地参会代表返程

2.金融论坛论文 篇二

2015年11月21日下午, 由中信集团旗下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期货、中信嘉丽泽等在滇分支机构联合发起的2015中信 (昆明) 金融论坛在昆明金鹰酒店成功举办, 各金融领域专家为到场400余名嘉宾共同打造了一场金融盛宴。

昆明中信银行行长林争跃先生在论坛上表示, 中信集团在金融领域里的专业、权威有目共睹, 中信银行也将充分发挥中信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优势, 为客户提供最具优势的综合金融服务。昆明中信银行在本次金融论坛上着重推荐了该行具有权威性和竞争优势的出国金融业务, 为到场嘉宾提供现场咨询和服务。

本次论坛邀请了中信证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博士、中信期货期权部总经理李东翰先生及中国证券执业分析师、国信证券高级研究员叶弘先生做精彩演讲。诸建芳博士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深入浅出的研判和分析, 李东翰先生以生动幽默的方式讲解股指期权和期货市场知识, 叶弘先生对股票实战操作策略进行专业阐述。

3.2015沪港金融论坛隆重举行 篇三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周禹鹏,《沪港经济》杂志社社长陈平田,上海黄浦区金融办主任江锡洲,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谷来丰,夸客金融创始人兼CEO郭震洲,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金融创新研究所执行所长、金融创新实验室主任张云峰,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众筹服务专业委员会主任、理财周刊传媒有限公司总裁陈跃,上海社科院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尤安山,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分析师桂浩明,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杨德行,爱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嗨企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总裁李宗达等业界领袖、学界专家,及来自上海香港两地的200余位业内精英共同探讨“互联网+金融”,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言献策。

陈平田社长为此次大会致辞。作为演讲嘉宾,谷来丰以“互联网如何加金融”为题、江锡洲以“互联网+金融:打造外滩金融聚集区”为题、郭震洲以“金融创新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题,分别发表演讲。在谷来丰的主持下,张云峰、陈跃、尤安山、桂浩明、杨德行、李宗达在大会的互动交流环节,就大数据炒股、众筹、“互联网+”对传统金融的影响、沪港两大金融中心的异同等热门话题各抒己见。最后,周禹鹏就“互联网+金融”发表讲话,他指出: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投资高回报时代也过去了,但资本仍然大有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价值在于满足普惠需求,普惠金融一定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互联网+金融将会有强大生命力,但风险控制是核心问题。

整个会场座无虚席,与会者纷纷表示获益匪浅,希望今后能更多地参加此类活动。

4.金融论坛论文 篇四

房地产开发模式的创新,经营品种创新,既是房地产开发商和从事房地产金融行业的人面临的现实需要,也是永久的课题。

2010年8月11日-14日,2010博鳌房地产论坛在海南博鳌开幕。论坛邀请了樊纲、周其仁、陈淮、巴曙松、陈启宗、任志强、刘晓光、施永青、凌克等学者和企业精英参会,共议“新政下的中国房地产”。

13日下午,博鳌房地产论坛进入博鳌圆桌论坛讨论环节,讨论环节的嘉宾主持为:

盛世神州房地产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民耕先生

参与对话的嘉宾包括有:

金融分析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杜丽虹女士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财务学系教授颜至宏先生

世邦魏理仕中国区首席运营官金勇先生

平安物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邹益民先生

高和投资董事长苏鑫先生

昌盛中国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邹锡昌先生

卓越集团副总经理、融资总监邬风柏先生

庄凌顾问董事总经理张映光先生

以下为博鳌圆桌第二环节讨论内容的文字实录:

张民耕:我想我们这里面除了金融创新以外,今天下午讲的比较多的还是风险管理问题。其实创新和风险管理永远是一对对子,咱们从创新开始到风险管理作为过程,然后其他有体会的人都一起聊一聊。苏鑫先说说你的创新。

苏鑫:既然说创新,就得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维第一个体会就是敢于创业。我去年从SOHO出来,跟潘总已经干了11年了,干到董事。我跟潘总说应该出来创业。为什么呢?就是一种冲动,就是觉得自己应该圆一个梦。

受张总影响,基金是一个方向,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思路。我原来在SOHO一直管销售,我能看到民间资本最近五年茁壮成长,这些钱没有太多去处。你要创新,除了要有心态之外,你能在市场一线看到机会,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我就先说这么多。

张民耕:苏鑫说创新源于心态。然后又看到社会有大把的钱,有26万亿人民币在那里顶着,我们什么事不能干。谁还有创新和创业的推动。

邬风柏:我来自深圳卓越置业房地产公司,座谈万科的肖莉谈了即使手上有190亿现金,还是不敢用。所以业内是把房地产企业说成持有大把现金的穷人,就是因为风险的问题。

我谈两个体会,谈创新必须谈风险的问题。我们研究金融产品,从05年就是集合性单一信托。其实开发贷也非常好做,成本也非常低。我们05年做这个业务,尤其是07年9月份到08年3月份,当时信贷规模调控,国家所有商业银行都是信贷规模控制你了资金,由于规模的问题,我们其实从银行跨了一个渠道。债权人变成了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其实也是募集了私人银行的客户。这个业务使我们2005年10个亿规模渡过了难关。

第二件事情,我们这个企业是在09年11月3号在香港上市,当时因为股价问题,我们放弃了。其实我们放弃,我们是有资格的。08年准备上市之前,我们在09年9家在香港上市公司里唯一没有拿可转债的企业,所以我们有资格放弃在09年11月3号这个上市,就是我们没有太多压力,财务非常稳健。所以给我们很大的机会。所以我刚才讲创新,其实给你带来了一个防范风险的机会。

张民耕:创新就是和风险结合在一起,创新是为了创业,同时创新也是为了防范风险。刚才颜教授说的非常好,上市公司可能也有一个金融上不断创新,房地产商要逐渐两条腿走路。

颜至宏:因为我以前在国泰的时候,常常看到房地产方面。那个时候国泰有一个很好的地方,他愿意把内部人才交流,在建设公司那边遇到的问题,或者市场有哪些风险,房地产公司常常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所以国泰会把一部分人才借给他们用,帮助风险控管。

国内房地产这方面再往前走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如果创新的话,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国内想做一个房地产的指数,这个指数建立就不是很容易。这些东西都是涉及到相当多的学术方面或者技术方面的问题,这个是将来要走向房地产创新。这部分人才培训,还有公司愿不愿意投钱进来建立一个,能够帮助房地产行业把握风险,这是值得我们注意。

杜丽虹:我想说几句关于基金的问题,我是觉得现在大家整个地产行业都有一个基金的热潮,但是其实很多做基金的企业把它当做一个地产企业融资手段,但是有的时候你需要反思一下在投资人那个角度上,一个地产基金它的存在价值在哪。

一个私募的基金他区别于REITs,它的市场价值它满足一类特殊投资人的投资偏好。在国外,REITs是一个相对提供稳定投资的产品。私募基金它的风险比REITs要高,当然收益也相对更高一些。所以他面向的一类机构投资人,这类投资人一方面期限更长,能够承受更大风险。

另一方面,他们对于项目的识别能力和控制风险能力也更强一些,所以对于一般投资人来说,会觉得风险比较大的项目,在他们那儿风险就不是很大。所以基金存在价值就在于他对投资人做了细分,因此国外在成立基金的时候,其实他每个基金是有非常明确的定位,这一点是国内的基金,就是大家现在都在成立基金,但是基金定位不是很清晰。

国外基金分成几类,一类是机会型的,这类风险最大,但是收益也最高。另外有一类是增值型的,他收购一些项目,然后把它进行增值后再出售。还有一种核心型的,就是持有一些成熟的商业物业的项目,从这种策略上的区分,国内基金还看不到这样的细分,另外从产品类型来讲,比如新加坡的嘉德,他旗下基金会有分住宅开发的,商业部分也有分写字楼、商场、服务型公寓、工业地产的,还会具体区分新加坡、日本这种成熟市场,还是比如越南、印度这样风险比较高的市场,还是有套利机会的市场。这种细分根本目的使基金更符合投资人偏好。

在国内比较好的是保险公司可以投资于不动产,这虽然是一个资金的来源,但是对于保险公司这个投资人其实就是地产企业研究并不是很多。这个投资人想要的是什么?他需要的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东西。

虽然现在没有明确规定,但是我想他不会以物业公寓价值入帐,如果以公寓价值入帐,出现价值暴跌的话,保险公司资本金会损失很多,这个应该保监会不会允许,应该以租金收益、出售兑现收益入帐,头几年就只能是租金收益。租金收益,保险公司会要求租金收益应该在7%、8%的水平,他觉得不动产相对于债券,风险要高。

按照风险评估,他要求7%、8%收益率。现在国内这些不动产项目,你是否能给保险公司提供这样的收益?如果现在项目不能提供这样的收益率,你用什么项目可以提供这样乐观收益率呢?包括上午孟总提到的养老地产或者工业地产等等,总体来说,现在虽然大家都在成立基金,但是很多时候是地产企业从自己融资角度去考虑我有什么项目要卖,我希望融到多少钱,但是其实你另外一个角度,你需要了解你的投资人是什么样的,你为他们设计一些他需要的产品,这样基金才是一个双赢的渠道。

张民耕:学者提的问题确实是预见性和深度是不一样的,给我们进行做基金过程当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做基金本身又有一个市场定位的问题。

现在做基金是为了什么呢?做基金就是为了解决社会上大量资金资源错配。巴曙松说过一句话,现在钱是股票不敢买,房子不让买。刚才杜小姐又讲到了现在保险资金是各个资金追逐的对象,现在正好有中国平安的邹先生在这儿,能不能给我们一点希望。

邹益民:各位都在谈金融创新或者房地产开发模式创新,其实可以看到这么十几年走过来,我们房地产开发商是非常的累,他们一方面要去拿地,要去筹钱,要去盖房子,要去做销售,大部分房地产公司老板们是从头做到尾的,整个链条都在做,但是其实每一个人也好,每一个公司也好,他都有他的专业。

你可能是某一个人是专业特别会拿地,例如合生,早期他们拿的地非常棒。有些人可能特别能够筹钱。其实找亲戚朋友借,这也是一种私募。只是不是那么正规而已。这几年,宏观调控又是一会儿一个事,所以大家感到筹集资金比较重要,再加上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资金,所以私募、房地产股权投资这就逐步逐步被大家的提上来了。

如果回过头看美国、日本,其实开发商是开发商,出资人是出资人,出资人跟开发商可以是分开的。这个开发商严格讲就是把有钱人愿意投资房地产的资金拿过来,然后去对土地进行规划,对项目进行规划,我们在香港叫做项目管理者这么一个角色。规划之后他自己又不干,他又扔出去给建筑商去做。他所做的角色就是去做一个项目策划,把项目策划书交给房地产投资基金,把钱拿过来,然后再找建筑商去完成这个项目,再找销售商把它卖掉。这样的话你就把自己专业做得越来越专业,你也可以走得路越来越好。

张民耕:从全能香港模式向分工的美国模式,这也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走的业务创新道路。这个路我们希望越走越顺利。现在开发商确实很累。如果能够分开,投资是投资,开发是开发,销售是销售,物业管理是物业管理。这个时代一定会到来,随着我们的创新。金勇先生,你从这个过程管理和策划角度看看我们创新。

金勇:对创新谈了很多年了,我还主持一点创新的事,我在华尔街做的时候,华尔街创新更多围绕各种各样监管制度,在各种各样法律和条文里面可以找到一些缝隙,可以做一些事情。这是跟国内差不多的。

第二种就是把风险和回报不同的配比,把两边能够配起来,这也是创新的方式,国内六年前就开始,前几年都是我怎么样拿完地开发,也就是怎么样把钱忽悠过来,找各种各样方式说你这里能到银行贷款,主要目的就是忽悠钱,忽悠来了能够开发。到现在随着商用地产发展越来越快,现在可能到了一个创新很好的契机了。这个时间我们可以看到,就拿一个做商业物业整个的投融资,从时间点来讲,像恒隆地产要做一个项目花15年。商用地产前7年或者前5年,70%出资率之前,你的回报率实际上不够付银行贷款。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贷款一点意义都没有,而银行贷款在现阶段是最便宜的资金成本了。恒隆用的完全是自己的钱,而且没有负债率,这是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有负债率,前七年是负的,你物业里面连贷款都还不起,还要贴钱。到有什么时候的时候,会逐渐用一些别的金融手段把自有资金替代出来。这个过程从0年到15年,资金运作非常复杂。要达到资金整个投入,像恒隆地产做到30%多,资金里面技术手段很有意思,这是一种真正的创新。

真正到我们每个物业经营里面,它适合于不同的物业、适合于不同的经营条件下,我们可以有一种不同的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资金来源,得到不同的回报和风险的配比,我觉得这是我们往下要做精的事情。现在确实是一个好的契机。

张民耕:金先生说的是把商业地产通过创新做精,使它能够有稳定回报,能够符合金融产品需要。邹锡昌先生,在房地产模式创新下你有什么感受?

邹锡昌:我是比较早做商业地产的,我是95年,当时在广州老城区里,我们盖了总面积30万的综合体。那块土地是部队用地,土地方占35%股权,我占65%股权,我一个人投资,那个时候95年的时候,正是我们朱鎔基打击房地产的时候,房地产不能贷款。当时也没有什么房地产基金,完全是自有资金来源。

那个时候我算吃了豹子胆,在我们开工过程中又碰到亚洲金融风暴,香港一个基金当时答应投资3.5亿,最后他损失惨重,也不投资了。我咬牙挺下来了,到99年我建成了,中途确实资金不够,卖了10%的散铺。因为我们商场面积也大,广州市除了天河城,我们是最大的。

我们12万经营面积,卖了1.1万平方,但是卖的也是比较偏的位置。以返租经营形式返租回来。商场卖散了肯定不是一个好商场。这个大道理是对的,但偏偏我这个中华广场卖10%,但是我是返租形式,通过这五年统一经营,中华广场变成一个另类,没有因为卖散而不行。

到05年我交给小业主的时候,他们做什么都不影响我们的大局和我们知名度。实际上现在小业主还是自动找回大的商家经营。在现在来讲,好在我做了一个中华广场。我们现在租金回报相对是很高的,确实有30%、40%回报,但是做商场一定要守得住。前三年很重要,可能搞不好,为了稳定你的客户群,为了经营,为了打响知名度,可能要亏小小。

三到五年水一定要过,过了这个就康庄大道了。这跟住宅不同,做商场我认为还是地段、地段、地段。商业一定要在旺的地方做,才能做。现在住宅老是给人骂,这两年实际上调控,以广州为例,写字楼今年实际上是涨的很快,上半年从两万快,现在平均写字楼广州已经上涨到2.3万到3万元之间。好的商场基本上没有人卖的。所以商业物业还是很值得投资,也值得各房地产基金投资,唯一一点,投资前几年利润低一点,后几年可以高一点,这样就可以达到丰收。

张民耕:邹锡昌先生讲的是经验之谈,我的体会就是伟大是熬出来的。熬的过程需要一些创新,股权融资、固定回报返租,总之不能弄散了。最后我隆重推出前《财经》杂志资深记者,也有创业冲动的张映光先生。你面对房地产运营模式的创新、经营门类的创新、房地产金融创新这种滚滚而来的热潮,你有什么感受?

张映光:首先在座的都是做开发、做基金的,都是专业人士,我不是什么专业人士,以前是做媒体的,现在做的事情也是跟媒体关系很紧密。所以信息比较多一些。也就是从旁观者角度。

我很同意张民耕谈的一个观点,美国有这么多金融创新产品,他实际上也是逼出来的。就是在老的模式走不下去,才有新的模式。我们确实在08年的时候有几种模式玩不下去了。

第一种模式,咱们说资本模式投上市前私募这个模式,这个模式时代可能终结了。这个模式给基金创造的很多暴利,比如说恒大一年两年没有上去,但是上去后,还有四倍回报。我跟美林蓬钢交流这个事情的时候,他也说到我现在才考虑新的模式。为什么?因为上市前私募这个模式做不了。确实好的公司也不多了。这个背后就是拿地,然后上市,再拿地这种方式维持不下去了。

第二种就是作为开发商来讲可能现在也面临一个困境,大型开发企业,尤其是住宅开发企业,当市场特别好的时候,地王频现的时候,他不敢拿地。经过08年调整之后,我们看到理性民营开发商不敢拿地了。市场不好的时候他也不敢拿地。有一些企业有独特模式,比如像SOHO模式、恒隆模式,我跟他们都沟通过,他有一个困惑问我,我们利润这么高,卖的这么好,为什么股价不好?为什么SOHO股价总是上不来?

因为资本市场投的是预期,你永远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在做,确实对房地产投资来说,这是安全的。你永远不储备土地。但是对资本市场来说他不认可。他看不到你的预期,也许你明年没有项目了,利润就掉的很厉害。

所以这是资本市场给你的评价,他是一个悖论。还有企业有这样一个困惑,市场好的时候,我为了追求快的周转率,我必须降价销售。市场回来了,我又没有货卖了。

过去十年高增长模式可能现在发生变化了,我想人民币基金前景非常广阔,包括商业地产前景非常广阔,一些大开发商必须做一些成本结构调整和资产配置,可能以后一些大的品牌开发商往两个方向走,一种就是走投资方向,恒隆是开发商,SOHO是开发商,但是更像一个投资商了。

比如恒隆地产99年价格最低的时候拿了一个住宅项目,他用了10

年,07年市场最好的时候卖了一个最高值,但是在大陆是不可能的。另外一种类型就是往建筑商方向发展。人民币基金我最欣赏的就是凯德模式,他确实是一个成熟基金模式,有住宅基金、有商业基金,他可以用一个对冲基金筹的钱投商业,他把风险由民间资本承担,而不仅仅由银行和购房者承担,他对整个市场来讲,对房地产长期发展来讲是一个很健康的事情,是一个健康的推动力。我觉得在座的探索是一个先行者角色,是探讨未来主流商业模式。

5.金融论坛论文 篇五

主题:转型中的金融品牌创新

北京·2011年9月21日-9月22日

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竞争压力不断激增的背景下,金融品牌如何强势突围?在快速变化的新媒体环境中,金融营销如何脱颖而出?在金融需求不断变化、细分中,品牌营销如何应对?2011年9月,第七届中国金融品牌论坛,行业领袖、业内专家、著名学者聚首北京,纵论转型中的金融品牌创新,指点品牌营销路径,共同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金融品牌管理新机制。

议题:

* 转型中的金融品牌创新 * 金融行业品牌声誉建设与维护 * 社会化媒体时代金融营销策略 * 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的平衡 * 跨界联动中的品牌提升 * 内容为王:金融品牌传播突破

* 2011金融品牌研究报告 * 金融品牌营销传播实践案例

时 间:2011年9月21日-9月22日

地 点:北京 香格里拉酒店(海淀区紫竹院路29号) 主办单位:中国金融品牌论坛组委会  论坛主席:招商银行行长 马蔚华 博士

 联合主办:

招商银行 中央电视台 阳光保险集团 腾讯网 央视市场研究  支持媒体:

21CN财经、CCTV证券、财经、财智生活、财智生活网、创业邦、凤凰财经、哈佛商业评论、和讯网、华夏时报、华语传媒、经济观察报、MSN中国、品牌中国网、时代周报、首席财务官、搜狐财经、TOM财经、投资者报、网易财经、新华网、新浪财经、雅虎财经、优酷网、亚洲银行家、中国新闻网、中国企业家、中国企业报、中国网  与会人员:

国内外银行、保险、基金、证券机构的总裁、副总裁、品牌总监等高层管理人员300人以上。

 2010、2009、2008中国金融品牌论坛部分嘉宾: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交通银行行长牛锡明、时任深圳发展银行行长肖遂宁、海通证券董事长王开国、北京银行行长严晓燕、兴业银行副行长陈德康、国信证券副总裁陈革、华泰保险董事长王梓木、渣打银行中国区总裁曾璟璇、VISA全球市场副总裁李胜、美国信诺保险公司客户直复营销副总裁Don Van Scyoc、招商证券总裁杨鶤、北京大学教授陈刚、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黄升民、南开大学教授白长虹、厦门大学教授黄合水、中欧商学院教授刘胜军、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曹国伟、CTR市场研究副总裁田涛、亚洲银行家总裁Emmanuel Daniel等。 本届论坛拟邀嘉宾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刘明康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 杨再平

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吴定富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尚福林 招商银行行长 马蔚华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行长 傅建华 交通银行行长 牛锡明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 中国银行行长 中央电视台广经中心副主任 阳光保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兴业银行行长 中国民生银行行长 北京银行行长 腾讯公司网络媒体总裁 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广经中心主任海通证券董事长 银河证券董事长 国信证券副总裁 鹏华基金副总经理

艾瑞咨询集团总裁 新周刊主编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执行院长 招商证券总裁 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汇添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

杨凯生 李礼辉 何海明 张维功 李仁杰 洪 崎 严晓燕 刘胜义 程 宏 王开国 顾伟国 陈 格 曹 毅 杨伟庆 封新城 朱晓明 杨 鶤 范勇宏 陈灿辉

嘉实基金总经理 赵学军 鹏华基金副总经理

曹 毅 腾讯公司网络媒体产品部助理总经理 刘 曜 南开大学教授、博导 白长虹 北京大学教授、博导 陈 刚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黄升民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黄合水 央视市场研究副总裁 田 涛 央视市场研究金融研究部总监 占向东 央视市场研究媒介智讯总经理 赵 梅 实力传播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 郑香霖 旭日因赛广告有限公司首席创意执行长 Murphy

 往届金融品牌论坛网址:

2010中国金融品牌论坛:http://finance.qq.com/zt2010/zhaohang/ 2009中国金融品牌论坛:http://finance.qq.com/zt/2009/zhaoshang/ http://finance.ifeng.com/topic/news/2009jrpp/

2007中国金融品牌论坛:

http://finance.sina.com.cn/focus/2007jrpp3/

2005中国金融品牌论坛:

http:///focus1/08zgjrpplt/

http://finance.ifeng.com/topic/2008jrpp/

2011中国金融品牌论坛

活动议程

(主持人、嘉宾以实际出席为准)

主题:转型中的金融品牌创新 时间:2011年9月21日-9月22日

地点:中国 北京 香格里拉酒店(海淀区紫竹院路29号)议程: 9月21日

主持人:CCTV主持人 李梓萌 14:00-14:30 论坛签到

14:30-14:40 主持人宣布论坛开幕,介绍到会嘉宾 14:40-15:00 开幕致辞

致辞嘉宾: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刘明康

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吴定富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尚福林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 杨再平招商银行行长 马蔚华

15:00-16:00 议题之一:转型中的金融品牌创新

演讲嘉宾:招商银行行长 马蔚华交通银行行长 牛锡明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 杨凯生 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广经中心主任 程 宏

阳光保险集团董事长 张维功 腾讯公司网络媒体总裁 刘胜义

16:00-16:10 茶歇

16:10-17:10 议题之二:金融行业品牌声誉建设与维护 主持嘉宾:北京大学教授、博导

刚 主讲嘉宾: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 杨再平

嘉实基金总裁 赵学军 对话嘉宾:北京银行行长 严晓燕

银河证券董事长 顾伟国 中央电视台广经中心副主任 何海明

17:10-17:35 行业主题报告 主 题:2011金融品牌研究报告

主讲嘉宾:CTR央视市场研究金融研究部总监 占向东

17:40-18:40 晚自助餐

18:50-21:00 创意传播饕餮之夜

精选国内外创意传播广告近200条,以液晶大屏幕震撼播出,广告盛宴,感官分享。现场专家分组点评,参会嘉宾即时互动。

主持嘉宾、点评嘉宾:北京大学教授、博导 陈 刚

南开大学教授、博导 白长虹

旭日因赛广告有限公司首席创意执行长 周俊仲

9月22日

09:00-10:00 分论坛一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金融营销策略 主持嘉宾: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 黄升民 主讲嘉宾:兴业银行行长 李仁杰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行长 艾瑞咨询集团总裁 对话嘉宾:新周刊主编

腾讯公司网络媒体产品部助理总经理 10:00-11:00 分论坛一 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的平衡主持嘉宾:南开大学教授、博导 主讲嘉宾:中国民生银行行长 海通证券董事长 国信证券副总裁 对话嘉宾: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执行院长 CTR央视市场研究副总裁 招商银行总行办公室主任 11:00-11:15 茶歇

11:15-11:40 金融品牌传播创新案例分享

主讲嘉宾:招商银行总行办公室主任助理 点评嘉宾:南开大学教授、博导

09:00-10:00 分论坛二 跨界联动中的品牌提升

主持嘉宾:北京大学教授、博导

傅建华 杨伟庆

封新城 刘 曜 白长虹 洪 崎

王开国 陈 革

朱晓明

涛 秦季章

袁晓懋 白长虹 陈

主讲嘉宾:招商证券总裁 杨 鶤

汇添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灿辉

对话嘉宾:阳光保险集团品牌部总经理 张 杰

10:00-11:00 分论坛二 内容为王:金融品牌传播突破 主持嘉宾:厦门大学教授、博导 主讲嘉宾:实力传播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 招商基金总经理

对话嘉宾:鹏华基金副总经理 11:00-11:15 茶歇

11:15-11:40 金融品牌传播创新案例分享 主讲嘉宾:阳光保险集团

点评嘉宾: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主任

12:00-13:30 午自助餐

14:00-16:30 金融品牌创新圆桌会议

主讲嘉宾:北京大学教授、博导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 CTR央视市场研究媒介智讯总经理

黄合水 郑香霖

曹 毅 何海明 陈

6.优秀论文介绍 - 中国金融论坛 篇六

一、最佳论文(1篇)

罗知、张川川:《信贷扩张、房地产投资与制造业部门的资源配置效率》(2015年第7期)(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论文简介:

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关乎我国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增长的关键。在此背景下,罗知与张川川两位作者围绕房地产投资是否带来资源错配这一重大问题,在《信贷扩张、房地产投资与制造业部门的资源配置效率》一文中进行了非常出色的研究。文章在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变量设计、工具变量选择以及回归结果解释等方面非常具有新意,实证结论稳健并富有深刻洞见。

文章发现:第一,通过房地产对制造业的投资挤出等作用渠道,城市房地产投资增加导致制造业部门资源配置效率的显著下降;第二,国有企业获得廉价信贷资金并大量用于房地产投资,成为信贷扩张背景下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的重要原因。

文章研究结论具有鲜明政策含义:第一,促进房地产市场良 性发展不仅能够避免房地产泡沫,而且也有助于提升制造业部门资源配置效率;第二,避免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提高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其关键在于,让市场对信贷资金价格的形成发挥决定性作用,确保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获取信贷资金时具有公平的市场地位。

二、优秀论文(7篇)

1、陈永伟、史宇鹏、权五燮:《住房财富、金融市场参与和家庭资产组合选择——来自中国城市的证据》(2015年第4期)(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论文简介:

随着住房改革的进行,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空前发展,住房财富已经成为家庭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此同时,我国的股市及其他金融产品市场则出现了相对低迷。那么,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呢?目前相关文献极其稀少,而陈永伟、史宇鹏、权五燮三位作者在《住房财富、金融市场参与和家庭资产组合选择:来自中国城市的证据》一文中,填补了研究的空白。文章通过一个简约的两期模型,刻画了房地产的“财富效应”与“风险效应”,并提出相应的实证假 说。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创新性地以“住房财富增值”作为住房财富的工具变量,利用IVProbit与IVTobit回归方法发现,房产财富增加显著提升了家庭对金融市场的参与概率,增加了家庭对风险资产的持有比例,表现出显著的“财富效应”。

文章加深了我们对房产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互动关系的理解,让我们认识到,不能简单轻率地将股市低迷归咎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文章的研究对于促进房地产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2、吴华强、才国伟、徐信忠:《宏观经济周期对企业外部融资的影响研究》(2015年第8期)(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论文简介:

微观企业的融资行为是投资之基础。探讨外部融资行为影响因素的经济周期依赖性,对于宏观经济管理和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吴华强、才国伟与徐信忠三位作者在《宏观经济周期对企业外部融资的影响研究》一文中,对现存文献进行重要拓展,研究了宏观经济周期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渠道。文章基于“金融加速器”视角提出四大假说,理论基础十分扎实。

文章发现:在经济扩张时期,托宾Q对债权融资的正向影响会增强,对股权融资的正向影响会减弱;现金流对债权融资的 负向影响会减弱,对股权融资的负向影响会增强。因此,企业债权融资和资产负债率呈顺周期性,而股权融资呈逆周期性。文章还发现,经济周期对外部融资的影响具有企业规模、产权、行业等方面的异质性。

文章研究结论具有重要政策启示:第一,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着力调整结构,优化信贷投向,确保企业在面对负向经济冲击时能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第二,要优化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管理,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3、苏春红、解垩:《财政流动、转移支付及其减贫效率——基于中国农村微观数据的分析》(2015年第4期)(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论文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农村收入不平等与贫困依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那么,我国农村当前的政府转移支付和税费系统是否减少了不平等和贫困吗?转移支付和税费系统是累进的还是累退的?是亲穷人还是亲富人?转移支付在反贫困中的效率如何?苏春红与解垩两位作者在《财政流动、转移支付及其减贫效率—基于中国农村微观数据的分析》一文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又系统的考察。利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査数据,本文创新性采用财政流动剖面和财政流动矩阵两种方法,测度了中国农村的财政流动,计算了农村各类公共转移支付的反贫困效率。结果显示,转移支付和税费系统减少了农村不平等和贫困;虽然税费表现出了累退特性,但转移支付和税费系统整体而言是累进的;五保户补助等政府转移支付种类比较精准地瞄准了贫困问题,减贫效率相对较高、溢出效应相对较小;养老金亲穷人程度较高,农业补助具有亲富人特征。

文章研究具有重要政策含义:第一,应规范农村“一事一议”筹资制度,把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所需的部分费用合理地分担给农民;第二,应继续保持诸如低保、五保补助这类针对农村贫弱人群的公共转移支付制度。农村养老金在增加补助标准的同时需考虑家庭人均收人的差异;第三,整合归并转移支付资金,建立面向农村贫困家庭的瞄准机制,使公共转移支付符合垂直支出效率大、减贫效率高、溢出效应小的优化标准,籍此达到公共转移支付减少贫困与不平等的再分配初衷。

4、汪小圈、张红、刘冲:《幼年饥荒经历对个人自雇选择的影响》(2015年第5期)(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论文简介:

自雇者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 创新和改革的源泉。然而,目前针对自雇群体的实证研究非常有限,我们尚未完全理解影响个人自雇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自雇者个体特征差异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汪小圈、张红与刘冲三位作者在《幼年饥荒经历对个人自雇选择的影响》一文中,将大饥荒作为一个外生冲击,利用DID方法,基于非常详实的证据回答了,个人幼年经历如何影响其成年后的自雇选择这一重要问题。

文章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发现,幼年经历较为严重饥荒的个人更不愿选择自主经营。作者发现人力资本这一传统影响因素的解释力度有限,而更可能的原因是幼年的饥荒经历影响了风险偏好,进而影响成年后的职业选择。作者为进一步验证风险偏好这一假说,考察家庭的风险资产投资,发现幼年经历较为严重饥荒的个人更不愿进行金融风险投资。

与以往大饥荒研究侧重人力资本影响不同,本文关注幼年经历对长期风险偏好的影响,这是一个崭新的视角。文章丰富了关于自雇影响因素的研究,必将对后续文献带来重要的启发。

5、孔东民、王亚男、代昀昊:《为何企业上市反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基于制度激励视角的研究》(2015年第7期)(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论文简介:

在标准的MM理论框架下,IPO不会改变公司价值,也不会 改变随后的技术创新行为,因而不影响企业生产率。作为对MM理论的修正,“融资论”认为,企业上市能够扩大融资渠道、分散创新风险,促进企业创新;“激励论”认为,企业上市导致控制权分散、创新者剩余索取权分散,阻碍企业创新。这些理论观点孰对孰错?孔东民、王亚男与代昀昊三位作者在《为何企业上市降低了生产效率?—基于制度激励视角的研究》一文中,从制度激励这一富有启发性的视角,考察IPO对TFP的影响。

文章发现,企业TFP在IPO之后显著下降;为控制生命周期效应所带来的内生性,作者采用倾向得分配对法,重新筛选样本并执行公司间检验,发现上市公司长期生产率低于非上市公司;最后,利用经理董事长两职合一、地区产权保护以及发明者离职进行分样本检验,证实管理者激励、信息披露激励以及发明者激励均显著影响IPO后的TFP降低行为。

文章揭示,在企业向公共股权市场转移时,其面临着资本市场便捷融资与企业生产率下降之间的复杂权衡,这为当前IPO制度建设和上市公司监管提供了明晰的政策借鉴。

6、唐东波:《挤入还是挤出: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研究》(2015年第8期)(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论文简介:

基础设施是否是一国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其超前发展对于 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真地重要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目前并无定论。唐东波在《挤入还是挤出: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研究》一文中提供的洞见是,基础设施投资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为私人部门提供更好的服务和设施来扩大社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进而提升所有部门的生产效率。因此,评价基础设施投资效果的应该着眼于,是否存在私人投资“挤入”效应,是否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文章发现,第一,整体来看,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私人投资具有较强的挤入效应;第二,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挤入效应大于中西部地区;第三,挤入效应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环境和开放水平。市场环境改善和开放水平提升强化了挤入效应;而在西部地区,市场环境和开放水平过低甚至带来了挤出效应。

文章研究清晰地表明,应将市场化改革在政策议程中置于优先地位,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7、徐润、陈斌开:《个人所得税改革可以刺激居民消费吗?——来自2011年所得税改革的证据》(2015年第11期)(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论文简介:

消费需求不足已构成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制 约因素。那么,减税是不是刺激中国居民消费的有效政策措施呢?国内对税收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税制设计,鲜有文献深入考察税收与居民消费关系。徐润与陈斌开两位作者基于最新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巧妙利用DID方法,对2011年个税改革的消费刺激效果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文章发现,减税政策对于提升工薪阶层消费效果非常显著;由于流动性约束预防性储蓄和短视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个税改革对不同类型家庭消费的刺激效果存在明显异质性。

7.金融论坛论文 篇七

一、全球金融危机的理论思考

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 不断演化升级,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与会专家对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救助、影响与其反思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对话。

(一) 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李杨教授通过对当前金融机构的困境、全球股市的重创、国际汇市的宽幅震荡、流动性极度紧张等现象的分析, 指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一是美国实体经济增长停滞;二是美国特有的赤字经济;三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疏远化”;四是货币政策推波助澜;五是美元霸权延缓了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武汉大学黄宪教授认为, 目前对这场罕见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研究中, 有一个重要的诱发和加速因素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关注, 它就是“巴塞尔协议”指引下的资本监管模式。巴塞尔协议引发了三个效应, 即“监管套利效应”、“信贷紧缩效应”和“亲经济周期效应”的合力, 在客观上成为金融危机诱发主因之一, 并促使金融危机加速传导至实体经济。华中科技大学徐长生教授认为, 2000~2001年美国网络股泡沫后, 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 只得用房地产市场刺激美国经济增长, 采取低利率政策, 由此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宋清华教授认为,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金融创新, 源于金融创新导致的金融市场全球化、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华中科技大学蓝寿荣教授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投资银行家的贪婪、欺诈, 衍生金融工具仅是投资银行家手中的道具。湖北经济学院刘宁博士通过介绍美国国际集团 (AIG) 在此次危机中的表现, 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政府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以及管制缺位。

(二) 金融危机的救助

李杨教授指出, 杠杆效用在金融领域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如果杠杆化作用被滥用, 杠杆率无限制地提高, 便会酿成金融危机。危机的解救是“去杠杆化”, 并且只有央行和政府财政提供资金才是金融危机救助过程中降低“去杠杆化”风险的唯一路径, 但此过程却是痛苦而又漫长的。华中科技大学徐长生教授认为, 技术创新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治本之策。下一轮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增长点是生物、能源、环保技术, 中国必须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以及能源、原材料和粮食供应短缺的约束, 成为新一轮世界技术革命的领导者之一和重要参与者, 而非追随者。武汉大学周茂荣教授针对政府的4万亿元投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当前, 为保增长保就业而采取的4万亿元投资措施意义重大, 但同时也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如加剧中国的重工业倾向;固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 阻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重复建设造成的效率低下, 易诱发下一轮通胀和银行呆坏账。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只有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外需逐步转变为主要依靠内需拉动, 才能使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湖北经济学院吴少新教授作了《如何看待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信贷超高增长》的报告, 表达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心。他从中国信贷超高增长这一事实出发 (2009年1~4月新增贷款5.2万亿元, 完成全年计划104%, 超经济增速98%) , 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得出:这一超常增长具有政治驱动、畸形化特征, 存在大的隐忧, 甚至有诱发通胀和蕴藏更大不良资产的后果。因此, 特定时期信贷超常增长是必要的, 但目前存在超高的风险, 需要转变信贷增长方式。

(三) 金融危机的影响

李杨教授从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大宗商品价格三方面详细地论述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特别是对外汇储备的规模、币种与资产选择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曼教授从金融危机中农民工返乡潮这一表象出发, 深刻揭示了金融危机中企业老板、农民工、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得失, 指出了中央政府在其间的困境与无奈, “保八”战役成为中央政府应对这一两难的无奈之举。但简单地“保八”并非成为应对危机的最优选择, 必须选择一个良好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林建华副行长作了《对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几点看法》的报告, 他从银行业务实际出发, 认为相对于其他国家,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还是很有成效的,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危机的三个重要特性, 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以更好地应对此次危机, 并提出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几点对策。

(四) 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宋清华教授对金融危机中金融创新进行分析, 得出了两点教训和三个启示。两点教训, 即金融创新不能远离实体经济;金融创新不能远离金融监管。三个启示, 即成也金融, 败也金融;成也金融创新, 败也金融创新;成也风险管理, 败也风险管理。对中国而言,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而应更加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创新。华中科技大学蓝寿荣教授对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刻的法学思考, 指出纯粹实体经济下制定的法律不能适应虚拟经济要求, 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湖北经济学院卢传锋副教授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视角审视了美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 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建议。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湖北经济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梅学书副主任作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湖北的影响和对策》的报告, 全面分析了危机对我省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可能的机遇, 并从扩内需、调结构、打基础、重民生等方面给出我省应对危机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对策。湖北省商务厅研究室主任唐华作了《金融危机下的湖北内外贸易形势》的报告, 用具体的数据, 分析了当前湖北省内外贸易的严峻形势, 针对我省省情, 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调整经济结构, 坚持扩大出口, 坚持市场调节为主, 政府引导为辅等三个方面给出湖北应对此次危机的可行性对策。湖北经济学院胡凯博士从交易费用的视角, 论证了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制度优化问题, 提出了降低内生、外生交易费用的策略安排。湖北经济学院孙玲博士基于2007~2008上半年湖北省外贸出口企业换汇成本的数据, 测定了外贸企业能够承受的人民币汇率定价区间, 从企业自身、政府、外汇管理部门、商业银行四个方面提出了湖北省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湖北经济学院唐翔博士在对湖北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特点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了湖北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湖北企业审时度势形成多层面“走出去”格局的整体思路与相应战略抉择。

8.国际金融论坛十周年年会巡礼 篇八

近日,2013国际金融论坛(IFF)十周年年会在京成功举行。大会主题为“重启改革,世界和中国的未来”。在北京国贸大酒店会场,世界精英领袖、全球财经政要汇聚一堂。

国际金融论坛主席成思危、理事长戴相龙、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荷兰前首相维姆科克、欧洲中央银行前行长特里谢、阿拉伯王国利雅得省长图尔基亲王、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六方会谈美国代表团团长克里斯托弗·希尔、国务院参事汤敏、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胡怀邦、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中国公司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李若谷、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金立群、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等出席并发表了精彩讲话,分别对世界金融形势与发展方向进行全面解析和高层对话,就中国和国际社会如何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下携手共进展开讨论。

国际金融论坛主席成思危为大会致开幕词,国际金融论坛(IFF)十周年开幕大会由国际金融论坛(IFF)理事长戴相龙主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书面致辞,国际金融论坛(IFF)共同主席、欧洲中央银行前行长、30集团主席特里谢视频致辞。

成思危指出,过去10年是全球经济起伏跌宕的十年。2008年开始的一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陷入困境,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均遭波及,国际金融体系遭受重创。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仍然严重,欧债危机风险尚存,金砖五国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金融体系与监管改革刻不容缓,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建立势在必行。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全球经济复苏和金融问题困难重重,重建全球金融新框架和制定新的规则成为当务之急。国际金融论坛(IFF)2013全球年会,将通过全球财经领袖和IFF成员间的高层对话,进一步探讨世界经济格局变迁与全球金融改革,为世界和中国经济金融的未来发展提供前瞻性的思想和可能的途径。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世界与中国经济金融的未来、国际金融改革等宏观问题以及中国经济金融问题展开探讨。会议期间,各界领袖对中国经济新格局和未来蓝图进行了展望,为改革可能遇到的挑战提供了前瞻性意见,提出了可能的应对途径。与会嘉宾还就全球经济金融未来版图畅所欲言,贡献了真知灼见。另外,关于中国城镇化圆桌会议与互联网金融圆桌会议也于会议晚间同时举行。数十位企业领袖和业内专家参加了谈论,就中国城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网络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防范等话题各抒己见,献策建言。

另外,在欢饮致辞中,成思危宣读了国际金融论坛第三届理事会主要名单:IFF主席、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IFF荣誉主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美国总统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前主席保罗·沃尔克,IFF共同主席、韩国前总理、第56届联大主席韩生洙,IFF共同主席、欧洲中央央行前行长、30集团主席特里谢。

IFF理事长、中国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书记、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天津市市长戴相龙,IFF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金立群,IFF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兼行长李若谷,IFF副理事长、原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IFF副理事长、欧洲50集团主席、法国前财长埃德蒙·阿尔方戴利,IFF副理事长、国际金融协会(IIF)前总裁查尔斯·达拉拉等。

国际金融论坛(IFF)是独立的,非营利、非官方国际学术组织,是在中国、美国、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及相关国际组织、全球金融机构和领导人共同发起下,于2003年10月在中国北京创建。

转眼间,一个年轻的、独立的国际智库,国际金融论坛(IFF)已经走过了10年风雨历程。10年来,见证了世界经济的跌宕起伏和巨大变化,并伴随中国的发展一步步成长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国际金融论坛(IFF)的创建和发展得到了200多位全球财经政要领袖的参与支持,并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温家宝、王岐山均曾出席会见与会嘉宾。

值此国际金融论坛(IFF)建立10周年之际,会议荣幸地邀请了中国国家相关领导人、各国政治与金融领袖,联合国、世界银行、IMF以及学术界、民间社会的领军人士,以及来自IFF超过100位全球成员出席会议,共同探讨中国与世界新格局,审议和检验世界范围的经济和金融政策。

群英荟萃 献策建言议金改

在国际金融论坛(IFF)十周年年会,与会嘉宾就全球经济金融未来和中国金融改革议各抒己见,献策建言,题畅所欲言贡献了真知灼见。

成思危:金融改革需沿着“三化”推进

在会议上,IFF主席、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表示,作为虚拟经济的金融业是以实体经济为依托,但我国金融发展并未跟上实体经济的步伐,金融改革需要沿着“国际化、市场化、系统化”方向进一步改革。

国际化,就是要提高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国际化就需要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如果无法做到这点,人民币就很难成为国际市场的储备货币。因为当作为储备货币存在的人民币出现贬值的时候,无法兑换成其他货币来规避风险,就会造成市场参与者的损失。所以,所谓金融的国际化其实主要是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市场化就是要实现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还要增加市场的主体参与者,让参与者多样化,要引入民营资本。还有一点,金融业一定要认识到自身是服务业的属性,在观念上进行转变,加强金融服务,才能实现市场化。

系统化,是说我们的监管要系统化。也就是十八大提到的,要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目前金融市场监管是采取“一行三会”(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的监管方式,这种监管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风险是互相流动的,不可能静止停在一个地方,另一方面,资金是需要迅速流动才能产生更多的效益的。所以,混业经营和综合监管是系统化的目标。各个监管部门之间需要协调、配合,才能起到系统监管的效果。endprint

另外,在谈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关键的问题时,他强调,最关键就是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也就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尊重市场经济的三大规律:价值规律,价格不能和价值脱离。所以这样看,我们实施的补贴政策和限价政策都只是权宜之计;第二个规律是供需规律,市场的供需规律是由价值来决定,而不是计划决定的;第三个规律是竞争规律,我个人觉得需要注意协调好四个关系,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公平和效益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戴相龙: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原央行行长戴相龙表示,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当务之急。

他还表示,应从三方面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步伐:一是启动个人香港股票直通车;二是扩大境内投资机构对境外的投资,建议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境外投资范围从股票和债券扩大到直接股权投资;三是扩大境内外合格投资机构的投资额度。

在谈到人民币国际化时,戴相龙说,人民币国际化的途径主要通过市场的推动,应先从周边国家,再到亚洲地区和“金砖四国”,再到欧美发达国家。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推进,要通过多个离岸市场进行,香港是人民币国际化最优的离岸市场。

戴相龙还指出,允许民间资本依法设立发起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将扩大民间资本的投资范围,也有利于增强金融机构的活力。既要重视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也应重视发起设立中小型资产管理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可设立“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投资基金”,聚集更多民间资本,通过资产管理公司专业运作来投资金融企业。如果此类基金的规模迅速扩大,也可让它们投资国有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或把一部分国有股转让给此类基金。这既有利于集中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金融业,也可缓解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压力。

金立群:民营银行准入要搞存款保险制度

在论坛上,IFF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金立群认为,融部门改革,应放开民营银行进入市场,要有一些思想准备,如果有一些银行会破产,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些部门不能以此借口反对拖延金融改革进程。

他还表示,民营银行准入的话就要搞存款保险制度,大银行反对的理由,无非是增加他们的成本。他们认为自己又不会破产,存款保险金是让他们出钱而已。这个没有道理,因为这些大银行隐性得到了国家支持,人家愿意把钱放在那里,所以才不会破产,他已经得到好处了,出点钱是应该的。

李若谷:政府职能调整是改革关键

在会议上,IFF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兼行长李若谷表示,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攻坚区、深水区,像中国这样有十几亿的国家实现发展城镇化、现代化是过去历史上没有过的。如何调整好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是一个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

他认为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要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发展需要出发对症下药。根据需要不断探索、摸索一条符合我们的一条道路,那么怎么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一个非常非常困难的问题。政府职能调整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

第二是矫枉不能过正,凡事过犹不及。我们改革既要符合中国实践也要吸收其他国家改革发展当中的经验。既不能依赖政府,市场要起决定性作用,但不是政府就不作为了。

现在谈简政放权,这是一个做过很多年的事,过去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这个怪圈能不能跳出来,怎么能够让政府真的不去干预,真的让企业负起责任来。现在企业是躺在政府身上的,政府批准了同意了我就做,他躺在身上,以后他要自己立起来,我得决策这个事该做还是不做,企业还不适应。

上一篇:科技创新报告下一篇:作文课题实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