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12课新文化运动

2024-07-16

八年级12课新文化运动(共8篇)

1.八年级12课新文化运动 篇一

八年级上册11——22课复习提纲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建军节、军旗升起的地方):①背景:国民党右派叛变,实行血腥屠杀政策。②时间和领导人:1927.8.1,周恩来、贺龙、朱德等。③结果:占领南昌,南下遭失败,朱德、陈毅率部分队伍转战湘南。④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2.秋收起义:①背景:汉口会议(八七会议)后,派毛泽东到湖南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②时间、领导和地点: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③结果: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向湘赣边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意义: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即:井冈山革命道路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井冈山精神:立足国情,理论联系实际、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

4.井冈山会师①时间1928.4;②会师部队和领导: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湖南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③成立的军队和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毛泽东为党代表。④意义: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5.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历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1934.10——1936.10)

1.长征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红军长征开始和结束的标志:1934.10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长征;1936.10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结束。

3.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湘江-强渡乌江-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挢-爬雪山-过草地-1935.10到达陕北吴起镇会师-1936.4.红军三大主力(红

一、红

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长征精神:①革命英雄主义。②集体主义。③艰苦奋斗。④乐观主义精神等。

8.遵义会议⑴时间:1935年1月⑵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③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④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⑶意义: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4-16课)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1.九一八事变时间、地点、借口、日军行动、蒋介石政策和东北军行动、结果和影响? 1931.9.

18、沈阳、日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为借口、日军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东北军撤入关内、结果:日军侵占了东北三省。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2.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12.12)发生的背景、目的、时间、发动者和性质、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代表、结果和意义?

⑴背景:①日军将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

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东北军张学良、十七路军杨虎城接受中共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遭拒。④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杨进攻陕北红军。⑵目的:通过“兵谏”,逼蒋抗日。⑶经过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⑷性质:爱国“兵谏”⑸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代表、结果和意义①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派周恩来等②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蒋被释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③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1927-1937)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背景、时间、地点、借口、日军和中国守军的行动、结果和影响? ①背景:日军企图占领华北。②时间和地点、借口、日军行动和中国守军的行动1937.7.7,北平卢沟桥,日军借口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拒,日军进攻卢沟桥,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力抵抗(二十九军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等先后为国捐躯)。③结果:平津沦陷。④影响: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七七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变为“八路军”“新四军”。

3.南京大屠杀

①背景:1937.8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1937.12,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②南京大屠杀时间和遇害人数:1937.12杀害30万人以上.③南京大屠杀启示:日本侵华对中华民族犯下滔天罪行;日本侵华史实和罪行不容否认;日本当局应反省道歉;应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不让悲剧重演等。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1.抗日战争中“血肉筑长城”的三大战役

①平型关大捷:1937.9,八路军115师,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②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③百团大战:为了粉碎日军实行的“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1940.8,彭德怀率领八路军投入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地区,摧毁日伪军据点和交通线的攻击目标。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2.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日:中国共产党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抗战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3.中共七大

⑴背景、时间和地点:①抗日战争胜利前夕②1945.4③延安

⑵内容:①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⑶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4.抗日战争的胜利

⑴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标志:1945.8.15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八年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割占)。

⑵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①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②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配合和援助。(如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进攻中国东北的日军。)③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抗战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④华侨和国际友人援助。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年多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②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反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也做出了重要的奉献。

5.抗战胜利的认识(启示):中华民族具有反抗侵略的爱国精神,中国人民英勇斗争使中国免于灭亡,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取得反侵略胜利,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落后就要挨打,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提高国力,居安思危,以史为鉴,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等。

6.中日近年以来因历史认知问题、东海油气和钓鱼岛问题及东海防空区问题和日本政要叁拜靖国神社问题等关系紧张,应如何认识和改善中日关系:勿忘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友好交流,协商解决争端,力避战争,合则两利,战则两伤,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等。

第17课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

①背景: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②目的:蒋介石为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为了欺骗人民。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③概况(时间、代表):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④结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⑤意义:教育了人民,使中共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2.全面内战的爆发时间和标志:1946.6,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进行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3.转战陕北:①背景:1947年3月,国民党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②经过: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后,一直转战陕北。③结果: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进行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4.挺进大别山:①时间、标志(领导、部队和目标)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②意义(结果或影响):开辟大别山根据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

第18课战略大转移

1.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

⑴辽沈战役(关门打狗)时间:1948年9月—11月。作战部队和指挥者:东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战果:歼敌47万余人,解放军攻克锦州、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⑵淮海战役(猛虎掏心)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作战部队和指挥者:中原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战果:以徐州为中心歼灭和改编敌人55万余人,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⑶平津战役(瓮中捉鳖)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作战部队和指挥者: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战果:攻克张家口和天津,歼敌52万余人,1949年初傅作义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⑷ 三大战役历史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工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渡江战役:①时间、下令者和作战目标:1949.月,毛泽东、朱德下达,打倒蒋介石,解放全国人民②结果:1949.4.23,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国民党退往台湾。

3.解放战争胜利原因:①人民群众支持。(正义战争)②中共正确决策与指挥。③解放军英勇善战。④国民党统治腐败黑暗、士气低落、军心涣散、指挥失误等。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状元实业家张謇①人物简介: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②办实业背景:《马关条

约》签订,外国人在中国开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剥削中国人民。③目的:挽回中国的利益,发展本国工商业。④口号和创办的工厂:“实业救国”、大生纱厂等 ⑤发展概况和结局:一战间快速发展,一战后被吞并。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发展的三个阶段、特征和原因

⑴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萌芽,原因:①外商企业的刺激;②洋务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和戊戌变法的推动。但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发展缓慢。

⑵一战期间,进入了“黄金时代”。原因:①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的掠夺;②辛亥革命的冲击和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⑶一战后,民族工业再度受挫。原因:①帝国主义经济实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②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落后的原因和特点

⑴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

⑵特点:发展曲折短暂,总体落后;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落后),和沿海沿江大城市(内地几无)。

4.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认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没有前途,实业救国行不通。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原因

①西方文明的传入②辛亥革命的推动③学习西方并创新。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和作用?

⑴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出现:①19世纪初轮船、火车传入中国。作用: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极大的促进了商品的流通。②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商人用它来传达生意作息;记者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⑵文化生活的变化

①照相和电影也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②1872年上海创办《申报》。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③1897年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⑶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原因: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改变落后习俗的法令)

剪辫、易服、废缠足等,废除了跪拜礼代之鞠躬、握手,取消大人老爷称谓代之先生、君。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轮船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铁路的数量很稀少,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照相只有钱人家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1.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为了确保行车安全,詹天佑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揭开制碱奥秘的候德榜: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化学家候德榜,研制出纯碱,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撰写《制碱》一书。

3.我国在古代科技发明领先于西方,而到了近代西方的科技发明却领先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原因是什么?

①封建制度统治阻碍,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闭关锁国的政策。

②八股取士的科举③中国古代文明属封建社会的农业文明,而近代的科技发明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

4.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⑴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思想家魏源:主张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

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②反对闭关锁国。③“师夷长技以制夷”。著作和内容及思想:《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编写的目的(主要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⑵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主张:①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③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译著《天演论》,主要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影响:启发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二)1.新式教育的开端原因、概况、影响?

⑴原因:科举考试(四书五经)选拔人才不适应当时中国的需要。开明官员要求教育改革。⑵概况:①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②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③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遍兴学校。④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⑤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⑶影响:

2.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⑴新文学的开端于:五四运动时。

⑵新文学艺术的主旨: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⑶新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鲁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己》等;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等历史剧。

解放区文艺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⑷新艺术的代表人及作品

①美术大师徐悲鸿(擅长画马)《愚公移山》等;②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代表作分别是《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

⑸文学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结论):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2.八年级12课新文化运动 篇二

关键词:八年级,阅读,方法

八年级新目标英语课本下册中每个单元都增加了阅读文章, 而在这些文章中出现的词汇和语法都是和目前学习的知识有着一定的差距, 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怎样给学生更多更有效的阅读知识, 阅读技能, 怎样提高阅读能力是摆在英语老师面前的一个问题。在此, 我想谈谈自己在课堂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方法。

一、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强调阅读课的重要性, 使学生在心目中重视阅读课

学生的英语阅读效果常常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水平。有的时候, 学生的耐心是很重要的, 大部分学生一看到阅读文章, 觉得好长, 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卷怠的情绪, 没了耐性读下去, 最后导致阅读效果不佳。如果学生对教师的阅读材料背景介绍产生兴趣, 或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 或受教师和同学的阅读情绪的影响等等, 都能使他们提高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浓厚, 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形式等充满好奇心, 有急于获得阅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的强烈欲望。所以我在阅读教学导入过程中尽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尽量让学生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二、授课之前, 让学生预习并要求学生主动到阅览室或者网上查寻相关的资料

鼓励学生预测所要阅读的内容, 明确阅读任务, 讲解必要词汇。

例如教Unit 1中的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时, 我请学生从网络上找相关的图片或者动画片, 并提问学生问题,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videos and pictures?

What do these robots look like?

What can they do?

这样不仅自然地引出这课所要掌握的重要的词汇, 并且把文章中一些学生还未了解的机器人的知识先通过图片让学生有初步的印象,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知识背景。

教Unit 3中的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时, 我让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头寻找资料, 向同学讲述刘翔和杨利伟的个人情况;马丁路德金的事迹;美国的911事件和人类第一次探月活动。又例如教这册Unit 4中的阅读文章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时, 我让每位学生查阅有关徐本禹的情况, 并且每人转述你认为他说的最感动你的话。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要开展思路, 设计有意义的, 适合交际的活动, 为后面的阅读做好适当的铺垫,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阅读文章时, 应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任务, 注重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 提高他们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1. 根据文章的内容, 准确把握词义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每当遇到生词的时候, 总是为之头疼, 一下子就觉得这个文章难, 甚至于放弃整篇文章的阅读。有的成绩好点的同学就开始翻阅字典, 了解单词的确切意义, 其实如果通篇理解全文, 往往不必了解每个单词的确切含义。

例如教Unit 2中的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时, 文中有这么一句:Pushy parents are nothing new, but now parents seem to push their children a lot more.pushy这个单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是很容易理解, 但是当把整个文章阅读完就会了解到英美国的学生没有什么自己的时间可以放松, 那么就可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没有必要去查阅字典了, 所以学生应该学会在阅读的时候放弃一些词, 等到文章的意思概括后在去理解它, 或许理解的更到位。

2. 每个段落都有其中心意思, 理解重点句子, 提高阅读速度

每个段落都有一个句子表达这个段落的主题思想, 这个句子叫主题句, 其他句子则围绕主题句进行说明或阐述。

3. 猜测文章的内容, 一个文章的题目就是题眼, 题目往往更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书, 阅读文章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获取信息, 而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读文章进行猜测的能力, 如通过文章的标题猜测文章内容, 根据首句猜测段落, 根据开头猜测结尾等。

三、阅读后给学生写作任务, 让学生进行自我巩固

读后的活动可以要求学生书面表达阅读体会, 或就某一话题联系实际进行小组讨论, 在这个用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英语思维的能力和文章的谋篇布局能力, 这些能力不但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也有利于学生抓住文章要领, 了解文章组织结构的能力及对篇章的推理能力, 巩固了知识点。在读后的活动中特别强调写, 或改写, 或复述。

参考文献

3.八年级12课新文化运动 篇三

1. My father is the f____ person in my family.

2. I want to go to the movies. Which cinema is the n____?

3. Tom is a bad worker, but Jim is even w____ than him.

4. There isn’t e____ food for sixty people, so I’ll go and get some.

5. We did a s____ of what books students like reading.

6. Hotels usually cut their p____ in winter. About 200 yuan a night is enough.

7. Jason’s clothing store has the best quality c____.

8. Last week’s talent show was a great s____.

9. ——What do you think of Funky Fashions?

——I think it’s the w____. It has really bad service.

10. Wuhan is in Hubei P____. It’s one of the biggest cities in China.

Ⅱ.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The box is ____ of all.

A. heaviestB. the bigestC. the heavier D. the biggest

2. ____, English, math or Chinese?

A. What do you like bestB. Which do you like best

C. What do you like better D. Which do you like better

3. We can’t live ____ air.

A. withoutB. withC. toD. out

4. Math ____ one of the ____ subjects in middle school.

A. are; important B. is; most important C. is; more importantD. are; much important

5. Children have got ____ things than they had before.

A. more B. many C. muchD. most

6. It’s much ____ today than yesterday.

A. hotB. hottestC. the hottestD. hotter

7. This shirt is ____ cheaper than that one.

A. many B. a little C. littleD. most

8.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____ than that of Australia.

A. smallerB. largerC. lessD. large

9. Mr Black or Mr Smith can take this job, but I am interested in who is ____.

A. the most carefulB. more carefulC. most carefullyD. more carefully

10. PriceSmart is the ____ supermarket. It has really the best service.

A. badB. goodC. worstD. best

11. FM 97.4 is the best ____. It plays popular music every day.

A. fast food restaurantB. clothing store

C. radio stationD. music store

12. What do young people think ____ places in town?

A. about B. overC. ofD. out

13. Boys love action movies ____ girls don’t often go to see them.

A. and B. soC. but D. or

14. Sanya is ____ the south of China.

A. toB. onC. inD. at

15. I like the Screen City because it ____ the biggest screens.

A. hadB. has C. haveD. is

Ⅲ.完形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pollution around us, __1__ air pollution, soil pollution, noise pollution and light pollution. They are bad __2__ our health in many ways.

Burning gas, oil and coal creates air pollution. It can cause sore eyes and __3__ problems.

With the increase of poll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litter is everywhere. It makes our environment dirty. People put lots of rubbish in the land. Farmers use too many __4__ in the fields. They destroy the soil. So soil pollution has become serious.

Noise pollution can make people __5__. For example, people may lose their hearing if they work in a __6__ place for a long time. Too much noise can cause high blood pressure __7__.

Working for a long time in strong, changeable light __8__ cause some kinds of illnesses. It makes people feel __9__ and is especially bad for the eyes.

With __10__ pollution, our planet will become greener and our health will be better. Let’s be greener people.

1. A. such asB. for exampleC. as well as D. because of

2. A. to B. in C. for D. of

3. A. breath B. breathe C. breathed D. breathing

4. A. chemicalB. chemicalsC. chemistD. chemistry

5. A. blindB. lameC. deaf D. healthy

6. A. noise B. noisy C. quietD. quietly

7. A. as well B. too C. alsoD. either

8 A. mustB. needC. shouldD. may

9. A. comfortable B. possiblyC. terrible D. terribly

10. A. little B. lessC. few D. fewer

Ⅳ.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A)

Many teenagers feel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people in their lives are their friends. They believe that their families don’t know them as well as their friends do. In large families, it is quite often for brothers and sisters to fight each other and then they can only go to their friends for some ideas.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eenagers to have one good friend or a group of friends.

Even when they are not with their friends, they usually spend a lot of time talking among themselves on the phone. This commun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children’s growing up, because friends can discuss something. These things are difficult to their family members.

However, parents often try to choose their children’s friends for them. Some parents may even stop their children from meeting their good friends. Have you ever thought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o choose your friends? Do you choose your friends or your friends choose you? Have you got a good friend your parents don’t like? Your answers are welcome.

1. Many teenagers think that their ____ can understand them better.

A. sistersB. brothersC. friendsD. parents

2. ____ is very important to teenagers.

A. Making friendsB. Meeting friendsC. Living with friendsD. Fighting with friends

3. Teenagers usually like to ____.

A. go to their brothers and sisters for helpB. communicate with their parents

C. make friends with their parentsD. discuss something with their friends

4. The sentence “Your answers are welcome.” means “____”.

A. Your answers are right

B. You should give us all the right answers

C. We’d like to have your ideas about the questions

D. You are welcome to understand your friends

5. According to the writer, parents should ____.

A. choose friends for their childrenB. understand their children better

C. welcome all their children’s friendsD. stop their children from choosing friends

(B)

4.八年级12课新文化运动 篇四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庄严:庄重而严肃。雄伟:雄壮而伟大。瞻仰:恭敬地看。

络绎不绝: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凝滞:停止流动。

怦然:形容心跳,怦,象声词。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牺牲: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誓师:军队出征前,统帅向将士宣示作战的意义,表示坚决的战斗意志。上溯:往上推求或回想。

逶逶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缔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刘成章,1937年生于祖籍延安市。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读初中时开始发表作品。写过诗歌,写过歌词和剧本,歌词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出版过七种散文集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相关知识:

1958年5月1日,矗立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从此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纪念性工程被载入史册,并成为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主要象征。

每当人们漫步于天安门广场,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拔地而起的身影的时候,一定都想知道当初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那些日日夜夜——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主任由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国际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同志担任,秘书长为薛子正。

为了体现周恩来总理关于建筑纪念碑目的在于“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指示,1953年3月首都兴建委员会从240多种设计方案中精选出8种,向专业设计人员广泛征求意见。这8种设计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设计,高而分散的典型设计,做成三座门的设计,矩形主柱式碑形——高的典型设计,有了望台的设计,红墙上立碑的设计,碑顶立群像的设计和最后被采用的碑形设计。

关于纪念碑建在何处,也经过广泛的讨论。开始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楼上,有人主张就中华门的原址建立,也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上。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将纪念碑设立在全国人民政治活动中心——天安门广场。

纪念碑的位置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它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广场中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一个和谐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筑群。纪念碑总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68米,雕刻着170多个人物,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关心的事情,是在他们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份珍贵的毛泽东手书批示。事情缘于朱启钤、章士钊、叶恭绰三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后,向毛主席建议,对纪念碑的设计提出新的意见,如:浮雕史料应特别慎选,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图画不可漏略;浮雕用材可考虑铜铸;整个图形宜再行斟酌;各部分纹样宜另行选择,明清两朝纹样纤弱无力,不宜多用等。毛泽东主席看到建议后,批示:“彭真同志,此件请付委员会讨论并邀建议三人参加。” 在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中还有另一份毛泽东主席亲笔修改的纪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原碑文是彭真同志拟写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毛泽东将它改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纪念碑建造过程中,毛泽东主席于1955年6月9日为碑心石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周恩来总理书写了毛泽东主席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的碑文。1952年8月1日,修建纪念碑工程正式开工。

纪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称得上是中国建筑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岗石,重达百吨,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采运工作历时七个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这项工作,开采用打槽办法,运输用滚木及推土机牵引滚移。纪念碑浮雕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汉白玉矿。纪念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筒体,将碑座和碑身各部分石块牢固地拉结浇注在一起。碑心石正、背面的题字都有阴文镌刻在石面上,然后采用中国传统的镏金方法,做成钢胎金字镶嵌进去。碑题、碑文共用黄金130余两。整个纪念碑用1.7万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作家刘成章的《读碑》,通过记叙自己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程,体会到了纪念碑所承载的历史分量的沉重和中国人民为中国的胜利所付出代价的巨大。掀开了中国革命悲壮历史的一角,让我们在极度的震撼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一使命感,在灵魂的洗礼之后重新面对生活。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6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情,并随着作者瞻仰纪念碑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加深。

第二部分(7-15),作者读了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才领悟到自己一直没有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基本的东西。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第三部分(16),作者再次读碑时,心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三、写作方法

(1)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

本文将鲜明的画面、浓郁的情感与理性的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带领读者身临其境达到感同身受之效,又增强了文章的深度与厚度,从而使文章意蕴丰富,情真味浓,可读性强。(2)大处着眼,小处着墨。

作者从大处着眼,引导人们思考怎样对待今天的生活,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又从小处着墨,精于用诗化的细节去撩拨人们敏感的神经,引起读者心灵的颤动,汹涌起内心情感的波澜。

四、重难点导析

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作者所去的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土纪念碑。“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寂静,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残破的碑身给人一种沧桑感,时隔半个多世纪,历史已经久远,当初如火如荼地战斗过的热土如今已归于沉寂,曾经燃烧着的鲜活生命化作碑上的名字在阳光和风雨的腐蚀中黯淡了生命的痕迹。四周一片寂静,这里仿佛已被人遗忘。如果不是看到这些密密麻麻,像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谁会体会得到“牺牲”二

字的分量?那是一个个有名有姓,有亲人和情感的血肉之躯化为尘土的轰轰烈烈的悲壮故事。有谁能体会得到这种牺牲的代价,那里一个熙熙攘攘的庞大队伍,不是用水泥砌成的,而是千千万万个血肉之躯筑成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笔画都是一个凄美、悲壮的故事,如果没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再理性和诗意的思考都无法掂量这种牺牲的分量。

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那一个个密密麻麻排列在“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上的名字,让作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凝重;“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使作者产生前所未有的悲壮感;陪同者讲述的故事,让作者意识到这些战士一样有自己的父兄姐妹,体会到了他们的亲人读碑时热望的失落,用个体的生命价值丈量了群体生命的分量。

这些感性认识激起了作者理性而灼热的思考:“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不是一个模糊的群体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集合,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方土地几乎都洒下了他们的鲜血,中国革命进程的每一秒钟,几乎都有一个先烈倒下去。这怎能不让人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沉思,从而擦亮眼睛,重新看待自己平凡而美丽的生活!【练习解答】

一、可从作者读碑的态度(“更慢”,“细心地看”),所读的内容(外观,题词,碑文,浮雕),读碑历程(20余年前到现在)等方面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作者读碑不仅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是要从碑上获取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二、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情。但是,作者见了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看到密密麻麻,像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体会到“牺牲”二字的分量,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激起了作者理性而灼热的思考,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为之动容,为之沉思,从而擦亮眼睛,重新看待自己平凡而美丽的生活。

三、作者第一次真切地认识到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竟有那么多的英雄儿女倒在了血泊里,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正是因为这种代价的巨大,我们才没有理由抱怨、厌弃今天的生活,才会意识到应加倍珍惜自己,并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新的辉煌。

四、1.运用比拟的手法。通过描写表现了人们凝神屏气仔细瞻仰的情态,同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我脚步几乎凝固的瞻仰状态。

2.运用排比手法极写字多,突出了我受到的震撼。

3.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对泉声的描写抒发此时作者心头的悲戚和震撼之情。4.“这么多”的反复使用,表达了作者心头涌起的悲壮感和震撼。

五、本题意在启发我们阅读上的建构意识,作品的意义在读者无数次阅读过程中,一次次生成,在读者阅历的增长中逐步丰富和完善。因此我们可留意如何常读常新。【类文品读】

国魂 赵忠祥

用满腔的情感谱出最炽热的乐章,让自己的同胞兄弟在一个历史阶段热血沸腾,万众一心,而这乐曲的旋律还应该流传于后世,流传到全世界受到世人的共同尊崇。

《马赛曲》、《国际歌》、《第九交响乐》、《义勇军进行曲》、《我的祖国》、《芬兰颂》、蓝色多瑙河》„„贝多芬、肖邦、聂耳、斯荚塔那、西贝柳斯,这些乐曲属于作曲家的祖国,也属于全人类。

当我们提到这些作曲家就会想到他们不朽的乐曲,听到这些火焰般的乐曲就会想到作曲家的英名和他的祖国。

约翰·施特劳斯使他的祖国声名远播。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五十年来,在升起五星红旗的上空回响,在与一百多个国家的交往中,代表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形象与尊严。

西贝柳斯的交响乐《芬兰颂》,促成了他的祖国芬兰的独立。这些乐曲和这些作曲家是他的祖国的骄傲,是他的国家的国魂。

1995年6月8日上午,在西贝柳斯的塑像前,我们一一留下与这位传奇人物塑像的合影。

西贝柳斯是芬兰的国魂,是芬兰人的骄傲,是伟大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中的寿星,他安详地走过了人生的漫长之路,终年九十二岁。

爱他的芬兰人民和芬兰政府已在西贝柳斯生前为他举行了五次全国性生日庆典,从五十岁开始,每十年为他过一个盛大隆重的生日。西贝柳斯是芬兰的民族英雄,他以他的音乐作为芬兰独立斗争的动员令。在赫尔辛基市郊,有两组雕塑,一组是作曲家的塑像,另一组雕塑是一大束管状的集合体。看到这尊结构纷繁的宏伟纪念碑,那管状物使我们仿佛感到1899年11月在赫尔辛基的露天演奏中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的音波,这座纪念碑上的建筑代表着当年的旋律,长笛、竖琴、双簧管吹奏的乐曲以及铜管的如炮火的惊天动地的音响,最终是弦乐排山倒海的胜利进军。

被沙皇禁止了言论自由的芬兰,正当民族情绪激昂之际,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成了导火索、催化剂与唤起民众的进军号角。那一天(1899年11月),这一片露天场地爆炸了,沸腾了,怒吼了,所有能扔上天空的东西都抛上了天空,所有的人站立起来,登高呐喊“芬兰!”“芬兰!”“我们的芬兰!”

从这一天起,《芬兰颂》在全国回响、震荡、共鸣。这支乐曲使芬兰全国的男女热血沸腾,这支乐曲鼓动了所有的芬兰同胞准备奔赴战场。如今《芬兰颂》成了第二国歌,仍令芬兰人热血沸腾,令芬兰人无比骄傲。

在西贝柳斯的纪念碑前,我浮想联翩,我对欧洲音乐大师们的敬仰之情此时也翻涌胸中。在波兰我在肖邦的故居前,聆听过透过他故居的窗户飘出来的这位钢琴诗人的乐曲,为他感伤的旋律,为他的孱弱身躯所涌出的巨大的爱国激情所感动,想到他死在异国,死前嘱咐友人把他的心脏带回他多难的祖国,我不觉泪

水盈眶。至今他的同胞以他为荣耀,肖邦是波兰的国魂。

我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为转播新年音乐会多次采访,我采访过近几年来轮流执棒指挥爱乐乐团的三位大师,玛泽尔、穆蒂、祖宾·梅塔。他们都是外国人,但他们深爱着施特劳斯的乐曲。我也采访过爱乐乐团的首席乐手和ORF(奥地利电视台)的同行们,我们最近几年来,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现场相聚,共同探讨与解决我们的转播事宜,我从中国第一次现场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至今已工作了十二年。十二年来,我是每年第一个聆听金色大厅乐曲的中国观众。我先观看乐队的排练,然后在正式演出中,我再进行现场直播。我按照奥地利广播公司向全世界转播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的国家与地区发的通稿,核对乐曲间歇的时间,并做必要与简短的修改润饰。在十二年的工作中,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每一年都会更深地打动我。十多年每一次在现场转播的时候,都能体会到全场的激动、亢奋与陶醉。这就是恢宏优美的乐曲——《蓝色多瑙河》所具有的魅力。每当这一连续演奏了八十多年的压轴曲目在新年的第一天响起第一个小节,第一个乐句,第一组旋律时,世界各地来的观众无疑都像被点燃了激情之火,他们狂喜地鼓掌,全身心陶醉。《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的第二国歌,约翰·施特劳斯是奥地利的国魂。

《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歌乐曲激昂地奏响时,多少中华儿女都会眼含热泪,无比激动,国歌永远令全中国的人民热血沸腾。聂耳——中国的国魂。

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波尔塔瓦河),那一波一波雄浑的旋律像在人们的心头奏响,它使所有聆听这一乐曲的人们都会感慨动情。斯美塔那——捷克斯洛伐克的国魂。

西贝柳斯,我有幸在您的纪念碑前留影,也留下我对您的崇敬之情。爱国主义是狭义的,因为他爱的是生他养他的祖国,然而爱国热情又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感情,任何一位伟大的爱国者都会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敬重!1.世界一些乐曲的旋律能够传于后世,受到世人尊崇的原因是什么? 2.你对“这些乐曲属于作曲家的祖国,也属于全人类”一句话如何理解? 3.“这些乐曲和这些作曲家是他的祖国的骄傲,是他的国家的国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称西贝柳斯、约翰·施特劳斯、聂耳、斯美塔那是各自国家的“国魂”? 5.为什么说“西贝柳斯是芬兰民族英雄”?

6.《芬兰颂》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这支乐曲的作用是什么? 7.芬兰人民对《芬兰颂》的最高评价是什么?芬兰人民和芬兰政府通过哪些行动表现对西贝柳斯的深深的爱? 8.文中两次提到《义勇军进行曲》,其作用各是什么? 9.在波兰,我在肖邦故居前,听到这位钢琴诗人的乐曲,为什么热泪盈眶?(参考答案:1.是因为这些乐曲起到了激励人们的作用,让自己的同胞兄弟在一个历史阶段热血沸腾,万众一心。2.这些乐曲曾给他的国家带来了荣誉,曾鼓舞他的人民起来抗争;说属于全人类,是因为

音乐无国界,是人类共有的财富。3.统领下文。4.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成为“唤起民众的进军号角”;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奏响时,世界各地来的观众都像被点燃了激情之火,狂喜地鼓掌,全身心陶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永远令全中国人民热血沸腾;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聆听这一乐曲的人们都会感慨动情。5.以他的音乐作为芬兰独立斗争的动员令(或答:他的音乐唤起了芬兰民众为独立而斗争)。6.沙皇禁止言论自由,民族情绪激昂;唤起民众,使芬兰全国的男女热血沸腾,鼓动所有同胞准备奔赴战场。7.①第二国歌;②生前为他举行了五次全国性生日庆典,从五十岁开始,每十年为他过一个盛大隆重的生日,在赫尔辛基市郊,树立他的雕塑像。8.第一次表现国歌代表全中国的形象与尊严,第二次是表现聂耳是中国的国魂。9.死前嘱咐友人把他的心脏带回他多难的祖国,为他涌现出的巨大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凝滞()逶迤()缔造()怦然心动()偌大()

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⑴泉水如泣如诉。()

⑵碑如苍茫无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⑶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⑷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

3、下列句子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要是把那些名字也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B、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C、南泥湾有一个泉,叫做九龙泉。

D、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

4、品读下面的语句,说说这段文字在词语使用上的特点和作用。

难道不是铭刻着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

5、“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如何理解句中的“悲壮感”和“使命感”? 悲壮感: 使命感:

6、面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你会作何感想呢?请简要说明。

二、同步解读

①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到纪念碑。(甲)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乙)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束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mŠ()深。(丙)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丁)发觉,我并没有读懂!②南泥湾有一个泉,叫做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它的正面,像个ch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ch“()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③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我然后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是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多么恢宏的一片声音!④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就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⑤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⑥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7.按拼音写汉字。

8.文中甲、乙、丙、丁处填人最恰当,效果也最好的一组关联词是()A、不过

然而

但是

竟 B.然而

但是

不过

才 C.不过

然而

但是

才 D.但是

不过

然而

9.下面一段文字应放在第 节之后。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10.文中画线的三个问句依次是()A、疑问

设问

反问

B.设问

疑问

反问 C.疑问

反问

疑问

D.反问

设问

反问

11、文中加点的“这一层”是指

;“最基本的东西”是指。

12.文中写道,“我并没有读懂”,又说,“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作者到底读懂了没有?他读懂了些什么?

三、美文赏读 天安门前看升旗

在琐细的日子里,人不知不觉就变得淡漠,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身处闹市,却如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巳没有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去看看呢?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科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看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国歌令我又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的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13.第一段中加点词“似乎”用得很好,请你说一说为什么这个词用得好。

14.作者从“我”所“看”到的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天安门前看升旗”的场景。写国旗班的战士,既描写了全体战士的,又刻画了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愈益升高这一亮点。写观看升旗的人们,既从面上写了、超乎“我”的想像,又有国旗班战士出现时人群的躁动,红旗徐徐上升,国歌声起时喧闹人群的骤然宁静,以及“我”则更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这样一些特写镜头。这些特写镜头中,是写作的重点。

15.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16.指出文中与第1段文字相照应的句子。

17.这篇文章记叙了“我”由

的情感变化,表现了“我”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的“

”的思想境界。

(参考答案:1.略 2.⑴拟人⑵比喻⑶比喻、设问⑷排比 3.A 4.运用叠词,突出烈士的名字很多。(意近即可)5.“悲壮感”是几千万烈士的牺牲,令人震撼,“使命感”是面对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新中国,我们该肩负起什么样的使命。6.略

7、弥、储

8、A

9、⑤

10、D

11、文中引用的碑文上的文字;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5.八年级12课新文化运动 篇五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2、了解科幻小说的深意,学习多角度,多侧面探究小说的主题。

3、培养环保意识,激发热爱自然的兴趣。重点难点

1、文章中两处照应题目的“喂-出来”的作用。体会想像奇特的艺术美。

2、理解本文现实与想像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的科幻小说。

2、作者:星新一,堪称日本科幻界的一个奇才。以1000多篇精巧别致、富有哲思的超短篇小说享誉世界,被尊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在科幻方面,代表作有(短篇集)《恶魔天国》、《人造美人》、(长篇集)《声网》、《梦魇的标靶》。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

哂笑()牟取()众目睽睽()履行()棘手()铆钉()贪婪()颤颤巍巍()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象荆棘刺手。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任劳任怨:做事不知劳苦,不怕别人埋怨。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的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的合理,心理很坦然。

不容质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3、熟悉情节:

开端:风吹庙倒,深洞出现(洞现)发展:各路人马,各显神通(探洞)“ 高潮:新奇公司,尽收垃圾(填洞)结局:石头飞出,危机初现(洞满)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文中的故事是否真实?

明确:不会有这样的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在里面。2.你认为故事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明确:环境保护问题

3、思考:说说文章的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喂--出来“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答:这道题让我们体会题目的作用。第一处照应文题,同时为下文作铺垫,以引发下文的情节。第二处照应文题,照应前文第一处的语句,同时启示读者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时候一到,结果就出来了。环境因素的不断积累,到时就会造成严重的公害。表明”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十分拥挤。希望引起人们的警觉和重视。

4.文章中写了几种人?这几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人是不是有他们的影子? 明确:为了自己的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三、课堂小结:作者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一切破坏环境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到头来危害的的是人类自己。

四、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3分)A .缠绕(rào)纷纭(yùn)众目睽睽(kuí)B.贪婪(lán)哂笑(shěn)莫衷一是(zhōng)C.牟取(móu)跌落(diē)雨后春笋(sǔn)D.倾泻(qīnɡ)铆钉(mǎo)任劳任怨(yuàn)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 .狐狸 惩罚 栅栏 颤颤魏魏 B.灵通 渊博 贪婪 争先恐后 C.钠闷 思索 置疑 震耳欲聋 D.奔驰 倾泻 棘手 心安理德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3分)A .有一个人怀疑他说:“该不是狐狸洞吧!” B.“不,还要过去一点,就在那边。”

C.可是,并没有任何回声从洞底下传上来。于是,他就在附近捡了一块小石头准备要扔进洞里去。D.他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吩咐道:“赶快把它填掉!”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3分)

A .他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关掉了扩音机

B.把扩音机紧靠住洞口,把音量开到最大限度,震耳欲聋的声音源源不断地从扩音机里传了出来,经久不息。

C.一位新闻记者拿来一根很长的细绳子,把只秤砣缚在一端,小心翼翼地往下放……D.记者们很快就打听到了这件事,一马当先地开着小汽车赶了来。(解析:D项里的“一马当先”换成“争先恐后”)5.选取近义词填空。(4分)

(1)是否可以从中(B)什么利润。(A.谋取 B.牟取)

(2)大家使劲一拉,绳子(A)(A.居然 B.竟然)在洞里的什么地方断掉了。(3)他用(A)(A.不容置疑 B.毋庸讳言)的口气说道:”服从命令,你们赶快撤离!"(4)战场上隆隆的炮声(A)。(A.震耳欲聋 B.振聋发聩)2013年下期八年级语文学科

12《喂——出来》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主备人:杨环 执行时间 月 日 总课时编号 审核

班 组 组员姓名 小组检查 教师回查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2、了解科幻小说的深意,学习多角度,多侧面探究小说的主题。

3、培养环保意识,激发热爱自然的兴趣。重点难点

1、文章中两处照应题目的“喂-出来”的作用。体会想像奇特的艺术美。

2、理解本文现实与想像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学习:

1、小说中的“洞”比喻什么?这个洞真的是无底的吗?

明确:比喻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表面上是,正象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已经不堪重负

2、想一想,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来

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这是一个循环式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幻想出这样一个洞?这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

【剖析】这个洞正是人们幻想的集中和极具讽刺性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将废气、废水、废物排向天空海洋和大地,正是以天空海洋和大地为“洞”,依赖于它们的广袤和深邃。这种行为反映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苟且心理。

2、这篇小说写的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以下几种说法,你同 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A、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B、提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C、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小说警示人们,污染环境,破坏大自然,其结果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四、拓展延伸

以前你对垃圾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小说后,你又有哪些新的想法、新的做法?

五、课堂检测:

㈠阅读课文最后7个自然段,完成8~12题。(19分)

8.选文第二段中写高楼大厦“连接不断地竖了起来”,把“竖”改成“建”好不好?为什么?(4分)

答:不好。因为“竖”不但写出了高楼大厦高高耸立的形态,而且突出了建设速度之快,轻而易举便建成了。

9.“渐渐地,海洋和天空又变成了美丽的蔚蓝色,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透明的玻璃一样”一句在文中有着怎样深刻的含义?(4分)

答:自然环境表面上美丽,但实际上却蕴含着危机,就像脆弱、易碎的玻璃一样。

10.“喂——出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照应标题,照应开头年轻人的喊声,起初不闻回声,但回声传出后,人类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11.文中的人将所有的废弃物丢弃在洞中,从没想过后果,假如有一天丢进洞里的垃圾一起都“出来”的话,你认为这个世界将变成怎样呢?(3分)

答:人类将遭到报应,必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可以先简要描述人类破坏环境带来的后果的一个情景,然后得出结论。)

12.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5分)

答:负面的事做不得,小错误要及时纠正,正面的事情要坚持不懈的做下去。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

6.八年级12课新文化运动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典型事例生动说明事理的方法和叙说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2.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3.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培养谦虚好学的好品质。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典型事例生动说明事理的方法和叙说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2.层层设疑,安排巧妙。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培养谦虚好学的好品质。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初一我们曾学过《斜塔上的实验》,知道说的是哪位科学家的事迹?(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播放视频)再结合《斜》谈谈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在他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科学精神?(不畏权威,勤于思考、不断实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勇于创新、善于探索,不怕权威)这样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说出了一句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震撼力的话——“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正音:

颖慧yǐng 啁啾zhōu jiū 臆度yì duï 喈喈jiē 阐释chǎn 翌日yì

匣子xiá

门枢shū

弥补mí

笃信dǔ 嗣后sì

窒息zhì

宽宥yîu

毋宁wú nìng

优柔寡断guǎ 饶有兴味ráo 迥然不同jiǒng 2.字词释义:

臆度:臆测,主观地推测。

阐释:阐述并解释。臆断:凭主观推测来断定。迥然:形容差别很大。嗣后:〈书〉以后。愕然:形容吃惊。宽宥:宽恕,饶恕。

茫昧:模糊不清。

天资颖慧:形容人生性聪明 聊以自娱:姑且用来自寻娱乐。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饶有兴味:形容人的兴致很高。饶,丰富。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三、整体感知

下面请大家初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一,并尝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三段内容: 个人知识越多,圆就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即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无知。①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长期的经验”:这一发现并不是凭空捏造,有大量事实可作佐证。“似乎”一词并不作全盘否定,表明作者的谦虚,表明这一发现是无意地形成,从朦胧的感觉而逐步清晰。也发现本身提出了一个矛盾的现象:人表面上的才气、能力与知识拥有的实际状况成反比,表达了一个与常人的认识颇不相同的观点,透出了新意。(作比较)

②以“从前有一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详细说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③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四、探究文本

1.精读第二段,找一找本段中以一个人为例,写到了哪些乐音?讲到了哪些发声原理?这个人的感受分别怎样?

鸟儿的叫声(借助呼吸之气发声)→极为惊异、佩服、自得愉悦; 牧童的笛声→惊诧不已,意识到无知,决定主动探求;

拉弓声→惊愕可想知,意想不到,相信自然界尚存其他方法,不再惊讶; 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指尖敲杯子的杯口→奇妙;

黄蜂、蚊子、苍蝇、蟋蟀的发声(靠翅膀快速振动发声)→好奇、茫味、不理解、不相信,以为不可能另有他法;(作比较)

风琴、喇叭、笛子、弦乐器;铁簧片发声(含在嘴里,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以为无所不晓;

蝉的乐声(没明白发声原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知识太贫乏,笃信世上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像的方法。

2.你知道蝉的发声原理吗?

蝉的歌唱是它求偶的呼唤,将要婚礼的标志,只有成年雄蝉才会唱,雌蝉都不会发声。开始低沉,逐渐欢快,天气越闷热,唱得越欢,时间越长,凉风一吹,它就默不作声了。腹部两侧,各有一片弹性较强的薄膜,叫“声鼓”。外面覆着一块盖片。里面有鼓膜和完美的扩音系统,由两片褶膜、一个音响板和一个通风管组成。高歌时,用肌肉徐徐颤动,拉扯动鼓膜,振动空气,发出的颤音在褶膜里扩大,然后它从音响板上反弹回来,音量变得更大。接着,张开穴上的盖片,鼓声就传扬开来了。因此蝉是动物中出色的“鼓手”。

3.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吹口哨、吹树叶等

4.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一个人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无知。5.可见,本文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6.本段主要运用哪一种表达方式?与第3段有何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第2段记叙,第3段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7.第3段是如何说明的呢?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

以第2段对蝉的认识作类比,并将“手心”和“遥远天际”形成对比,表明不了解彗星成因毫不足怪,应予谅解,应当受到宽宥。(作比较)8.结合第3段,你认为作者从本质上讲,为什么说自己不知彗星成因应当受到宽宥呢? 第三段开头第一句(承上启下)。“我还可以„丰富性”总结第二段,说明人们无论在哪方面,知识都极为有限。“其方式在„无能”启下,说明在人们探索出未知奥秘之前的惊愕,并且有时亲自实践,亲身经历,都不足以充分认识客观世界,同时也说明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复杂性。所以即使不能探求出结果也应当受到宽宥。显示了他的坦然,不以无知为耻。

9.作为天文学家的作者,反对地球中心说,支持和发展了地动说,有力地证明了哥白

尼的日心说。在天文学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仍谦称自己有许多问题尚不理解。那你能运用本文开头提出的观点谈谈作者是真的无知吗?

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恰恰是他天文知识丰富的反映,他一定是运用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从多方面对彗星的成因进行探讨,但发现一切解释都不能尽如人意,从而感慨自己的无知。

10.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优点值得学习?

谦虚、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勇于探索,坚持实验的毅力„„对照伟人,看看自己,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与明俱进,不断探索未知世界。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

六、情感延伸

文中遗留的未知问题,随着科学的发展,有的已有了答案(蝉),而有的仍在争论之中(彗星成因)。那么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谜团等着我们去探索、寻找答案。破译这些谜团,人类智慧将全面突破现有的极限。让我们大家铭记伽利略的箴言: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让我们不断地学习,去寻找一个又一个的答案。

请你写一篇随笔,谈谈你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板书设计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事理说明:已知有限 未知无限 说明顺序: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说明方法:举例子等

语言特色:严密精确、生动形象,逻辑性强

一个学生曾问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老师,您的学问那么渊博,为什么还那么谦虚?”“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已知的在圆内,未知的在圆外。知道的越多,这个圆就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结论:随着个人知识的增多,他所意识到的未知世界的问题也增多了,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的无知。爱默生说“一切都是谜,一个谜的答案是另一个谜”你知道声音和乐音是如何发出的吗?你知道蝉为什么会“唱歌”吗?你知道彗星是怎样形成的吗?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这位世界级的科学家说了一句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震撼力的话“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伽利略(1564~1642):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早年入修道院学哲学和宗教。1581年入比萨大学学医。历任比萨大学、帕多瓦大学教授。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大家肯定还记得他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理论吧。通过实验,推翻了向来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因而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著作《对话》《论述》。

写作特色:

1、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文章以人类对声乐成因的认识逐步深化发展而又愈感困惑的事实为据,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用例颇为典型。

叙说事例时,作者又把千百年的认识史浓缩成一个人的故事,显得集中紧凑,生动形象,富有趣味:“人迹罕见”等为他的无知(不知笛、琴)提供了恰当的环境依据;尽力描写琴笛之形象特征;充分表现主人公的孤陋寡闻和强烈的好奇心;细腻地写出他的探索行动(对蝉的全方位研究)可见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2、结合记叙、描写、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

3、文中新疑迭出,安排巧妙。

文章突出主人公的自我感受与客观实际的矛盾,大量使用“然而、但、可、却、又”等关联词语。第二段的层次过渡都体现了一种转折关系。

7.八年级12课新文化运动 篇七

一、历史课与政治课的相互补充

历史和政治同属社会科学, 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和人们对这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只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历史更注重客观的史料和论从史出, 而政治则是把这些史料通过整合、加工, 抽象为一种理论。

历史与政治的关系反映在基础教育体系中也是如此。虽然历史与政治是两门不同的课程, 但实际上, 历史不可能没有政治的影子, 政治也贯穿于历史的每个角落, 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中, 很好地体现了政治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哲学原理。15世纪以后, 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 对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但当时西欧的黄金却严重匮乏。自从《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流传以来, 欧洲人一直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因此,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寻金热”的流行, 是新航路开辟的内因。奥斯曼帝国造成的商业危机和当时具备的客观条件, 则是新航路开辟的外因。总之, 新航路的开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在新航路开辟前, 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 认为从欧洲向西航行也能到达东方, 但这一认识需要实践证明。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 证实了地圆学说。因此,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依赖于实践,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 而不是一点, 因此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 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 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 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新航路的开辟,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弱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西欧逐渐兴旺发达起来, 这是矛盾的一面;新航路开辟后, 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政治控制、经济掠夺, 造成了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 这是矛盾的另一面。由此可见, 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我们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二、历史课与地理课的密切关系

历史有很强的时空观。掌握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是纵的方面, 即要记住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 这样才能掌握历史的进程;一是横的方面, 即要知道在同一时间之内在不同空间都有哪些事件, 这样才能看到历史的全局。

谈到历史的不同空间, 就与地理产生了不可割裂的联系。历史课中的地点问题比时间问题复杂。人类活动在地球上, 人类的活动是和他们所在地方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地理条件是多种多样的, 又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不清楚有关的地理条件, 就谈不上对历史事件的真正理解。地理条件并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却是重要因素。所谓地理条件, 包括位置、地形、气候、物产、交通、居民点等, 这些在地理课上都可以学到;但就历史课来说, 还须注意历史地理条件, 即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看地理条件。

在探索新航路方面, 具有雄厚航海实力的意大利城市应当唱起主角, 为什么却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封建国家捷足先登, 走在海上探险的最前列?在学生初步回答的基础上, 我再归纳要点如下: (1) 两国都处在大西洋沿岸, 地理位置有利。随着欧洲范围内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特别是意大利与尼德兰之间, 商业交往日趋频繁,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贸易地位和航海地位得到了加强, 意大利热那亚的许多水手纷纷迁居西班牙和葡萄牙, 从而使之掌握更先进的航海技术。 (2) 这两国都建立了中央集权, 已准备好向扩张殖民地和缔造殖民帝国这一步骤前进。特别是被称为“航海家”的葡萄牙国王———恩里, 在推进葡萄牙航海事业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被称为近代地理发现的鼻祖。 (3) 两国均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从8世纪初起, 这两国就处在外来穆斯林的统治和压迫下, 经历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在长期的民族斗争中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宗教情绪, 因此, 当他们向海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天主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综上所述, 将地理条件和人类历史文明的变化联系起来学习, 是非常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历史现象的。但通过一系列的地理历史的讲述, 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这样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认识:地理条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不是决定因素。

三、文科综合整合中的注意事项

历史课与政治、地理课虽然联系密切, 不可分割, 但是历史课毕竟不是政治课、地理课。历史课重点讲历史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了解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这其中会包括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 会涵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造就了不同历史、不同文明的地理条件, 但这不是“历史课”的目的。历史作为一门课程, 除了要求学生了解基本史实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历史教学一定要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 即使是为了丰富和深化教学而联系政治、地理学科的相关内容或方法, 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内容, 而且这种联系要以历史为基础, 不可喧宾夺主。

8.八年级12课新文化运动 篇八

1. Peter, could you please take out the trash?

⑴could是情态动词can的过去式,但在本句中Could you do…?不表示过去,而表示请求帮助或请求允许,用以表示礼貌、委婉或不确定的语气。对Could you/I…?问句的肯定回答常用Sure./Certainly./Of course.;如作否定回答常用Sorry…或Oh, please don’t.,一般不用No开头,用No显得态度很生硬,不礼貌。eg:

Could you help me with the box? 你能帮我拿一下这个箱子吗?

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hospital? 你能告诉我去医院的路怎么走吗?

——Could you give me a bottle of orange juice, please? 你能给我一瓶橘子汁吗?

——Sure. Here you are. 当然可以,给你。

⑵take out意为“拿出去”,此处可用put out替换。take out既可表示把某物拿出、取出,也可以表示把某人或某物带出去。out在这里是副词,take out若与名词连用,则名词可放在out之前,亦可放在out之后;若为代词,则此代词必须放在out之前。eg:

Please take out your book from your bag. 请从你的包里取出你的书。

I’m taking Sarah out far a meal tonight. 今晚我要带萨拉出去吃饭。

My brother is taking me out to go for a drive. 我哥哥要带我去兜风。

2. I agree.

这句话表示对某人的观点表示同意。在这里是“I think so.”的意思。当表示对某人的观点不同意时可以说I disagree.,即I don’t agree.。eg:

“That music is quite good.” “I agree.” “那乐曲真棒。” “我同意。”

相关链接:表示同意的其他表达:

I couldn’t agree more. 我非常赞成。That’s just what I think. 我就是那样认为的。

I feel the same way. 我有同样的想法。That’s a good point. 这个想法不错。

3. Do you like to make your bed?

make your bed意为“整理你的床铺”,make在此处意为“准备,整理”。make还可意为“制造,做”。eg:

She makes a fire every morning. 她每天早晨都生火。

I like to make breakfast. 我喜欢做早餐。

相关链接:do与make都有“做”的意思,但do一般强调动作,而make强调做的东西,意思重在“制作”。eg:

My aunt made a coat for me. 我阿姨给我做了一件衣服。

Don’t do it like that! 别那样干!

4. Thanks for taking care of my dog.

这是用以向对方的行为表示感谢的日常用语。其中的thanks也可以说成thank you。for作介词,其后接名词、代词或动名词作宾语,表示感谢的原因。eg:

Thanks for your e-mail. 谢谢你的电子邮件。

Thanks for your helping. You’re so kind! 谢谢帮忙。你真是太好了!

相关链接:对感谢的答语“不客气,没关系”有以下几种说法:

You’re welcome.That’s all right.That’s OK.It’s my pleasure.

With pleasure.Not at all.Never mind.It’s nothing.

5. Take him for a walk.

⑴take sb. for a walk意为“带某人去散步”。eg:

My mother often takes me for a walk. 我妈妈经常带我去散步。

⑵take作动词,在这里的意思是“把……拿出去;带……出去”。常用短语take sb. to sp.,意为“带某人去某地”,take a bus/car to…意为“乘坐公交车/小汽车到……”。eg:

Your mother is ill. You must take her to hospital. 你妈妈病了,你必须带她去医院。

My father is taking a plane to America. 我父亲准备乘飞机到美国。

6. Play with him.

play with表示“玩”或“玩耍(弄)”,一是指动作或小孩子的无意识行为;二是指一种不严肃的行为。eg:

It’s dangerous to play with fire. 玩火很危险。

You are not playing basketball. You are only playing with the basketball.

你们不是在打篮球,而只是在玩那个篮球。

7. I’m going to work on my English project and then meet my friends.

work on意思是“从事,忙于,着手开始”,其翻译要根据所接的宾语而定,on是介词,后接名词、代词或动词-ing形式作宾语。eg:

He is working on a new book. 他正在写一本新书。

My bike is broken, so I have to work on it. 我的自行车坏了,所以我得修一下。

相关链接:与work相关的短语:

work at研究,致力于……work out制订,想出(主意等),算出难题

Unit 12

1. It’s the closest to home.

close to意思是“靠近;接近”,相当于next to,但是在程度上close to要比next to更高,主要表示空间或时间上密切接近。eg:

The church is close to the railway line. 教堂紧靠铁路路轨。

It is close to twelve. 就要到12点了。

David’s house is quite close to the Global Theater. 戴维的家离环球剧院很近。

2. It has the most comfortable seats.

⑴comfortable用作形容词,表示“舒适的,安逸的”,是多音节词,所以它的最高级是the most comfortable。eg:

The bed was comfortable and I slept well. 床很舒适,我睡得很好。

⑵seat作名词,表示“坐席,座位”。eg:

We had a good seat at the front of the theater. 我们在剧场前排有个好座位。

Here’s a seat for you, Granny. 这是给您的座位,老奶奶。

3. What do young people think about places in town?

think about意思是“考虑,认为”,后接名词、代词或动名词。eg:

How do you think about this plan? 你认为这个计划怎么样?

She is thinking about visiting her teacher. 她正在考虑拜访她的老师。

4. The most popular clothing store is Jason’s.

⑴clothing是集合名词,意为“服装”,是所有服装的总称,没有复数形式,“一件衣服”要说an article of clothing。eg:

This shop sells men’s clothing. 这家商店出售男装。

The winter clothing in the shop is very expensive. 这家店里的冬装非常贵。

⑵Jason’s是名词所有格,在这里表示店铺。当名词所有格修饰的名词是商店、诊所、家时,名词所有格后面的名词通常省去。eg:

Let’s go to the doctor’s. 让我们去医务室。

They had a dinner at the Green’s last night. 他们昨晚在格林家吃的晚饭。

Your skirt is broken. Take it to the tailor’s. 你的短裙破了,拿到裁缝店修补一下吧。

5. Last week’s talent show was a great success.

⑴last week’s意思是“上周的”,表示时间、距离、城镇、物体、度量单位等名词的所有格时,可以直接加’s或s’(复数时)。eg:

It’s three hours’ walk from here to the town. 从这儿到镇上走路要三个小时。

Northwest’s hills are turning greener and greener. 西北地区的山变得越来越绿。

⑵success意为“成功;成功的事”,可作可数名词也可作不可数名词。eg: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失败乃成功之母。

The plan was a great success. 这项计划极为成功。

His new book was a great success. 他的新书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相关链接:success的同根词:successful adj. 成功的 succeed v. 成功

6. We did a survey of what movies students like watching.

a survey of…意思是“……的调查”,可与make, do, present等动词连用,表示“对……做调查/研究”。eg:

Make a survey of the use of the students’ pocket money.

关于学生们对零花钱的使用做一个调查。

We should make a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 我们应该进行民意调查。

7. The price of a hotel room is about 320 yuan a night.

price作名词,意为“代价;价格”。price作主语时,谓语一般用单数形式。谈论价格高低要用high或low,谈论东西贵贱要用expensive或cheap。eg:

Pay a heavy price for the victory. 为了胜利付出沉重的代价。

The price of wheat is high now. 现在小麦价格高。

注意:对price提问只能用what。eg:

What is the price of the book? 这本书多少钱?

8. Harbin is in northern China.

in northern China意为“在中国的北部”,当表示某地在某地内部时用介词in。eg:

Sanya is in Hainan Province. 三亚在海南省境内。

Japan is in the east of Asia. 日本在亚洲的东部。

相关链接:当表示两地相邻但互不相属,也不接壤时,用介词to。eg:

Japan is to the east of China. 日本位于中国的东边。

on则表示两地接壤。eg:

上一篇:牢记入党誓词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下一篇:2011年入党积极分子第一季度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