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的导入方法

2024-08-18

历史课的导入方法(精选9篇)

1.历史课的导入方法 篇一

例谈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 东庄一中

陈金利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证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如果导入不当,学生一开始就会感觉这节课上着没意思,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不集中,教师讲课的情绪也会比较低落,这节课的学习效果一定不佳。因此,成功的导入是成功课堂的金钥匙。

因此教师要匠心独具,巧妙的创设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导入,使学生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哪些导入方法呢?下面我对常用的、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导入方法做一简单介绍。

一,复习导入法

这种方法的选择要求是新旧课之间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在“温故”的基础上深化到“知新”、融通到“变化”。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 》一课时,教师先复习上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的知识,提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在学生回答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的基础之上,继续提问“如何改革开放”,怎样改革?又怎样开放呢?这样的导入方式,既温习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又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用悬念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有利于教学活动与学生心境达成一致,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2、历史故事导入法

介绍有悬念的历史故事是新课导人的方法之一。尤其七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很强,课前导入介绍有悬念的历史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伐无道 诛暴秦》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可以首先讲秦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的封建帝国,然后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秦朝都城的市场上却出现了如此的奇怪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成为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接着讲述秦朝的统治残暴无情,建阿房宫、筑骊山墓、修长城,赋税、徭役、兵役十分沉重,刑法严酷,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朝短命而亡。这种设置悬念的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疑问,使他们有兴趣学习和理解下面的内容。

同时,在今天的历史教学中,与所学阶段知识有联系的电影、电视剧几乎涵盖了所有。只要在教学中随意择优一讲,学生自然会知道以下的故事。如在讲到《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从讲林则徐的故事开始,学生自然就知道了这场战争的背景。但故事毕竟是故事,它与事实、知识有很大的区别,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

3、歌曲导入法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是最活泼的年龄段,他们对歌曲特别喜爱。所以在课堂之前以与本堂知识有关的歌曲来导入,可谓是既新颖又易接受的好方式。比如在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时,引导学生听或者唱《国歌》是最好不过的导入法。在讲到《巴黎公社》一文时,引导学生听或者唱《国际歌》是贴切到家的做法。讲《抗美援朝》时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等。这样的方式可以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一上课就被一种情绪所感染,达到气氛活跃、情境交融的目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知识,理解情感,达成目标。

4、用名诗词或名言名句导入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了不少的古诗文、名言、名句及作者。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导入学习情境是十分自然的。在讲到《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先以王昌龄的《出塞》来引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中的龙城飞将是谁呢?从而引出汉与匈奴的关系。

在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时,教师可以先出示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习《辉煌的隋唐文化》时,可以用李白的诗歌导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魅力。

5、以纪念日或节日导入

在近年的中考中,将现实生活中的纪念日或节日作为引子,检测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试题比比皆是。而在教学中,运用此方法导入教学过程也是很好的。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用“禁毒日”导入,学生自然就会明白此纪念日的意义。

中外历史上,有许多特殊的日子,用它作为导入的引子,也别有新意。如中国历史上,用5月4日引入对“五四运动”的学习;用7月1日引入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学习;用8月1日引入对南昌起义的描述;用10月1日引入对“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学习。世界史上,用7月4日美国国庆日,引入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用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引入学习《法国大革命》。

6、成语导入法

历史教科书上,有许多成语典故,信手拈来,用在教学导入中,言简意赅,直截了当,字字铿锵,寓意深刻。如围魏救赵、道路以目、卧薪尝胆、揭竿而起、四面楚歌、约法三章、破釜沉舟、闻鸡起舞、击楫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公车上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等。

7、用实事导入

历史课讲的是过去的事,有些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但今天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是与历史事件相联系的,如当今印巴矛盾、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等等。如果我们教师了解了这些热点问题,用这些热点来引入课堂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比如我们在讲《动荡的中东地区》时,电视上的“新闻联播”就是很好的导入素材。学生会探究“动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等等。讲冷战时,结合当今的“利比亚”局势,北约军队对利比亚的空中打击,这样,看得见的事实更能增加知识、激发兴趣、增强探究的欲望。

8、利用现有的综合媒体,截获多媒体信息导入课堂

这种方法其实与讲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我觉得应该还是分开为好。这种导入法比讲故事更具体、生动。我在讲到《辛亥革命》一课时,提前给学生提供了电视剧《孙中山》的几个要点剧情让学生去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历史背景、革命原因、经过、结果都能基本理解。事先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顺利。如果具备多媒体教室,这样的课就更不在话下了。

当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就能给学生以足够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历史课的导入方法 篇二

一、从学生心理特征角度导入新课

1.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好奇是思维的先导,中学生正处在对事物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问题。如讲授七年级历史《伐无道, 诛暴秦》时,恰巧港台在热播电视剧《楚汉双雄》,上课前我就告诉学生,你们上好了这节课就会发现,电视剧里面讲的一些内容和历史事实是有出入的, 这样学生上课就格外认真。

2. 利用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基本形成阶段的心理特征,设问置疑导入新课

中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基本形成阶段。为此,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具体经验的支持,把抽象的概念和命题同化于他们的认知结构中。 设问就是要结合教材重点,把新课中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置疑的形式诱导学生,给学生以极大的悬念, 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讲《秦王扫六合》一课中,可以这样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吗?”“为什么要称自己是皇帝呢?”“为什么秦朝要修长城?”这几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一下就把学生引入正课之中。

3. 利用学生独立性不断增强的心理特点,激发讨论导入新课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正处于心理自我阶段,自我评价越来越趋于客观、公正和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我理想,追求有意义的价值和目标。因此,在中学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充分张扬学生的自我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努力创造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自信、乐于探索、 善于交往和自我调控的品格。

4. 利用学生好动特征,提前实践导入新课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点在现在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针对学生喜欢活动课和多媒体课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动手实践。如讲到八年级《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课,我提前布置社会调查作业,要求学生了解父母以前的生活、调查家乡30年前的生活、采访老年人等,有这些课前活动为基础,新课就自然导入且效果甚佳。 现代学生很喜欢上多媒体课,而且也通过电脑课掌握了一些基本技巧,笔者就让学生设计一些课的幻灯片,结果从中还发现了不少好作品。这些做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奇妙的效果。

二、以学生自发需要为中心导入新课

所谓的以学生自发需要为中心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学生喜欢的、 感兴趣的、愿意接受的导入方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 图片欣赏导入

图片种类有很多,有历史地图、 历史文物、历史图画等。如在讲“文艺复兴”时,可用《蒙娜丽莎》画像导入这幅作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由此引入有关文艺复兴的内容, 转入新课。

2. 影视欣赏导入

在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可以播放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庄严宣告的历史镜头,从而导入新课。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可以剪裁有关鸦片战争的片段导入等。

3. 歌曲欣赏导入

音乐是能最迅速地打动人心的艺术。现在的中学生大都喜爱唱歌,所以用歌曲导入新课,既新颖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改革开放》前,可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进而提出“有一个老人”是谁?“画了一个圈”的“圈” 是指什么?

4. 热门话题导入

利用学生中流传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也是一种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 适逢电视台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 学生中广泛流传三国人物和战争故事, 利用这一机会,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看《三国演义》,议论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英雄人物。你们知道《三国演义》 反映的是怎样一回事吗?它所讲的是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事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3.初中历史课导入方法谈 篇三

关键词:历史 课堂导入 导入方法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顾名思义,开门见山就是在上课伊始,教师直接进入主题,阐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用这样的导入方法引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开宗明义,学生能够直截了当地明白自己将学到什么。直接导入法是教学实践中常用到的方法,如果运用得当,不拖泥带水地直接点题,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大变革的时代”时,教师可以对课题内涵进行解析,即解释“大变革”这一概念,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变革,从而逐渐进入了封建社会,由此带领学生学习新课,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对于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前后联系,旧知导入

把前面已经学过的旧知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联系起来,藉由旧知导入也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比如,在学习“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在我国的东方,有一个岛国,那就是日本。在古代,日本频频袭扰我国沿海地区,我们称之为倭寇;到了近代,日本明治维新后,其基本国策就是侵略中国,因而在1894年发动了甲午战争,在1915年和袁世凯签署了“二十一条”,在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三省,并将魔爪伸向了中原地区。面对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团结起来,进行了一场历时八年之久的艰苦斗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这一课。这样的导入,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学生沿着历史的脉络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也为接受新知识奠定了基础。

三、展示教具,直观导入

初中历史教学中可用的教具很多,如实物、模型、地图、文物图片等,这些直观的、具有历史感的教具,可以很快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比如,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时,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展示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图片,“同学们,这是3千多年前奴隶主使用的器皿,非常的精美,是青铜文明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高超工艺水平。3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当时的经济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这样的图片,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引导学生走入正题,让学生带着探索的心情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四、谈古论今,联想导入

历史事件都是有因果联系的,现在发生的很多事情、现象都是有历史原因的,因此,我们在谈论“今”的时候,可以和“古”联系在一起,通过联想的方式来导入学习。比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之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台湾所谓的“大选”刚刚落幕,民进党获得胜利。在这场沸沸扬扬的“选战”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企图将台湾分裂出去的台独分子。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为什么台独分子数典忘祖,叫嚣分裂?为什么他们非常亲近日本,甚至有些人还以自己是日本人为荣?今天,让我们走进历史,学习“中日甲午战争”。初中生生气勃勃,对社会热点都比较关注,我们联系当今的一些重大事件、节日、事例等,可以瞬间提升学生的关注度,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可以追根溯源,可以延伸拓展,真正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五、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历史学习也不例外。讲故事就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历史中有很多真实的故事,教师娓娓道来,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初始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教师可以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引入学习: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说的就是战国时赵括的故事,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谈起兵法头头是道,谁也难不住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军中统帅,只会生搬硬照,不知变通,造成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战争频繁的年代,有过很多经典之战,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六、质疑问难,问题导入

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悬念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善于质疑问难,利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悬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在一探究竟的强烈心理下投入学习,效果颇佳。比如,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中的第一幅,问问学生: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内容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谁领导了这场战争?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在“为什么”的引领下全神贯注地走进新课学习。

七、学以致用,经验导入

初中生年龄不大,却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从这些生活经验出发去引导学生,可以使学生在回忆生活经验时进入学习状态,进而投入课堂学习。比如,在学习“农作物引进新品种”时,“同学们,大家对烤红薯都不陌生吧?香喷喷的烤红薯现在在我国种植很广泛,它是不是中国的本土作物?如果不是,又是从哪里引进的呢?接下来我们就能揭开这个谜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着手,贴切、自然地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舒服、有趣,也可以把枯燥的历史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可谓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历史课导入对学生有着直接影响,我们不可轻忽。当然,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必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杜威.关于历史课导入的一些浅见.中学课程辅导,2014,(17).

4.浅谈历史课导入语的设计 篇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定会目不离屏;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释卷;而一堂好课,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的授课过程中。所以,要提高历史课教学的实效,导入语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语言是教学中师生进行交流的基本工具,导语导得好,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吸引力,又能使教师讲课水到渠成、轻松自如;反之,教师平铺直叙,学生兴趣索然、精力涣散,教师也难以得心应手,费力不讨好,效果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应重视导入语的设计,让历史课导入语充满魅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首先,教师必须做好几个准备工作:一是多看书、报、杂志、影视或上网,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这样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导入语时就会有丰富的素材。二是要认真专研教材,从而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这样才能用生动、适合的导入语来达到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学生特点,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入语要切合学生实际。

其次,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导入语的设计没有固定格式,针对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方式,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行了。一般说来,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一、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导入

不言而喻,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师生关系变得亲切、自然,从而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例如:我在上《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时,我就这样导入:“同学们,在法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伟人,他有一个有趣的名字——„拿破仑‟,这个„破轮‟(„仑‟的谐音)有什么好拿的呢?(学生大笑)正是这样一个有着奇怪名字的人,却在法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位伟大的拿破仑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勇敢的拿起„破轮‟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以上导入语通过对“拿破仑”一词的故意曲解,不但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这节课有了较浓厚的兴趣,而且暗示,拿破仑将在动荡的政局中走上政坛。(因为他拿的是“破轮”啊!)

二、利用故事、典故导入

学生喜爱听故事或典故,在上课前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比如,在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时,我在上新课前讲了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叫岳飞,他在母亲教导下,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勤学苦练,学了一身好武艺,又熟读了许多兵书。当时,北方金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到处抢劫、杀人、放火,一直打到了宋朝都城东京,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8000多人俘虏了,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为保家卫国,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队伍。出发前,岳母亲手用针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并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希望你永远为国效忠,誓杀金贼!‟岳飞牢记母亲的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快成为一名抗金名将。”讲完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岳飞抗金的故事?”学生回答:“想听。”我说:“好,这节课就给大学讲述有关岳飞抗金的历史事迹。”学生兴趣起来了。盼望我讲新课。

再如:在讲《难忘九一八》时,我这样导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众所周知的故事。然而,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却置中华民族利益于不顾,执意要上演‘鹬蚌相争’的故事——倾尽全力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而日本帝国主义见有机可趁,便加快了侵华的步伐。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难忘九一八》”。

这样,通过运用历史故事、典故导课,使枯燥的历史课有了巨大的吸引力,强化了历史课的教育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利用热门话题导入

利用学生中流传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适逢电视台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学生中正流传三国人物故事和战争故事,利用这一机会,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看《三国演义》,议论刘备、关羽、张飞等。你们知道《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是怎样一回事吗?它所讲的是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事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四、利用疑问、设置悬念导入

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我这样讲;“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四日都要过一个节日叫„五四青年节‟,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那么,什么叫„五四运动‟呢?它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接着我板书课题《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五、利用诗词导入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我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我先有感情的朗诵了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一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然后问学生:“你们理解毛主席的这一七律诗的意义吗?长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节课我就给同学们讲一讲《红军不怕远征难》。”由于同学们被诗的意境感染,听起课来聚精会神,这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六、利用浓浓乡情导入

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又有谁不会为家乡的人杰地灵而感到自豪呢?故乡的山水草木,风物人情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无限向往,可以唤起学生对历史的真实而亲切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印象之深是任何空泛的理论概念难以达到的。例如,在上《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课时,我就这样导入:“同学们,前不久我们春游参观了徐霞客故居,我们对徐霞客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是江阴马镇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最早描述石灰岩溶地貌的著作,我们被他的事迹和精神所感动,而他正是生活在明代。在明清时期,其实家乡文化的繁荣与祖国的文化的发展大致是一致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祖国在明清时期的文化。”通过利用家乡的文化人情来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到了浓浓的乡情,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并对要新课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

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采用联系现实法、联系国家时事政策导入法、名人名言导入法、图片导入法、联想对此法等等方法来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这里就不再—一举例了。

最后,在设计历史课导入语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所用方法和材料要切合教材内容实际,要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联系.不能牵强附会,同时又要求是要学生易于接受或熟知的。

2、方法要灵活多变.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方法、材料,要随时变换花样,不可千篇一律。

3、设计的内容要能体现出趣味性或启发性。

4、时间一般在3分钟左右为宜。长了会占据新课讲授时间。

5.历史课的导入方法 篇五

【内容摘要】历史课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给学生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它要求学生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边听讲边展开联想,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呢?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教师的开课导言即导入语。导入语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想谈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导入语历史现象热点问题诗词情境

历史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它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枯燥无味,因此,要求学生在听课时尤其要集中注意力边听讲边展开丰富的联想,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思考,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

如何让枯燥无味的历史课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我认为要精心设计每节课开课的导入语。如果导入语新奇、有趣而且符合学生的年级段和年龄段特点,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则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

我认为设计导入语没有固定模式,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年级,选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行了。

一节课的开课导入语能否作到新奇、有趣、吸引学生,要求历史教师应广泛搜集各种与本节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应该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内容特点,结合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学习基础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精心设计开课导入语。

一、再现当时历史现象进行导入。

学生喜欢看电视,在上课前三分钟,可利用多媒体放映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视频,再现当时历史画面,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我在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教室,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的“黄海战役”片段,看完片段后,教室非常安静,我开始与学生进行问答交流:

1、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什么电影?学生回答:《甲午风云》。

2、它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

3、从刚才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什么?学生回答:中国失败。我再设问:那么,中日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又是怎么样爆发的?中国为什么会失败?这场战争的失败又将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学生就非常感兴趣,注意力以下子就集中起来了,他们急于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利用热点问题进行导入。

利用最新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方法。如: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节时,⒐11事件刚刚发生,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国。我是这样导入的:先利用多媒体放映⒐11事件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当看到世贸大楼顷刻间化为乌有时,学生当时喊了起来,我问:相信大家都知道刚才看到的录象是什么事件,学生齐声回答:⒐11事件。我开始导入:当⒐11事件发生后,美国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人们都在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由此爆发?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目光重新聚焦在前两次世界大战,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导入就深深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诗词进行导入。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我在讲《中国古代著名的封建皇帝》这一专题时,我和学生一起朗诵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然后设问:毛泽东笔下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封建皇帝是不是象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究竟有哪些贡献?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分析《中国古代著名的封建皇帝》。由于学生被诗的意境感染了,听起课来聚精会神,这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提出问题进行导入。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中国共产党诞生》时,我这样讲;“同学们,我们每年的七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学生回答:是党的生日。那么,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 “中国共产党是那一年诞生的?她诞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与以往的党派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五、创设情境进行导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活跃大胆的思维和很强的表现欲。因此,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这一舞台的真正“演员”。

例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时,我先展示了一幅茫茫无际的大海的图景,让学生尝试,如果你处在当时,你要去做远洋航行,应准备或具备哪些条件呢?学生很活跃,有的说要有指南针,有的说要具备天文地理知识,有的说要有航海经验、造船技术等等。我及时对学生的想法做了肯定和总结。然后我设问:那么当时为什么要进行远洋航行?远洋航行究竟要具备那些条件?远洋航行会成功吗?又将对世界产生那些影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就有了很大的兴趣。

6.初中历史导入 篇六

吕梁市交口县回龙中学赵新变 魏书生老师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在历史课堂中新颖独特的导入能先声夺人,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愉快地接受历史新知识,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历史课,就必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教师必须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精心设计导入,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介绍几种课堂导入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这是最常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还能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可是一些老师仍在重复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的老模式,毫无新意。因此在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例如在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要围绕“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史实进行导入,可以先问学生“哪次战争和哪个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生回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再问“哪次战争和哪个条约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最后问“那又是哪次战争和哪个条约使中国完

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这样,通过一个个的问题,既让学生复习了前三课的内容,也让学生意识到中国近代社会性质是由“开始—加深—完全”这样的层次逐步形成的,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纵向思维能力。

所以,复习导入法不再是教师忽略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简单的继续下一课的内容,而应该先整理好课时之间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从而做到真正的温故知新。

二、图片导入,直观形象

历史本身具有过去性,很难真正的再现,而图片比较直观、形象,所以在历史课堂中运用恰当合适的图片进行导入,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案例也很多。比如在教授中国古代史下册《辽、宋、西夏、金并立》时,可以引用电视剧《天龙八部》中一些人物的图片资料,如:乔峰、段誉、虚竹、西夏公主的图片。问:“他们是谁?生活在哪个时期?是哪个民族?”学生会答出他们分别是契丹、大理、宋朝和西夏的。然后教师简单地讲解契丹是当时的辽,大理是当时的西夏,而宋是北宋,那么这些政权是如何建立的?”很自然的导入,会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也可以进一步挖掘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美国的诞生》这一课,我们可以用美国的国旗进行导入,该国国旗由13个条和50颗星星组成。13个条代表美国独立前13个殖民地,一颗星代表一个州,50颗星代表现在美国的50个州。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200多年前,它确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美国是怎样走上独立道路的?华盛顿又是个怎样的人物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第12课《美国的诞生》,很自然的就引出了课题。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把图片融入到多媒体课件里边进行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设置悬念,引生入胜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由于年龄小,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历史课堂中导入时,设置悬念,给学生留一些疑问,用老师的激情去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新知识的教学做铺垫,往往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如讲五四运动时,一开始提出一个问题:“ 每年的五月四日是什么节日?”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五四青年节”,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呢?学生着急的翻开课本自己找答案,举手回答是“五四运动”。那么,五四运动何以值得人们这样纪念?它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五四爱国运动》这一课。或者用另外的一个问题:“为什么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鸣礼炮时,有礼炮54门,齐鸣28响?”这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告诉学生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齐鸣28响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的斗争,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为什么要纪念五四运动呢?五四运动是怎么一回事?以此导入新课——《五四爱国运动》。设置悬念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学生在这样的导入中被深深地吸引到课堂,使他们

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探究的兴趣。

四、诗词朗诵,激情导入

我们经常说“文史不分家”,而且初中生可以掌握的诗词也很多了,所以在历史课堂的导入中,我们可以引用一些名家的诗词,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语文基础知识,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讲述丝绸之路时,我们可以朗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简单讲解后指出丝绸之路不只吸引古人,直到今天,她仍然是许多人心目中的胜地,由此而然地进入新课。再如学习红军长征的内容时,不妨豪迈地朗诵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在朗诵之余,不但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而且会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所深深感染。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中国诗词的精炼、生动、优美,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另外,历史课堂中的导入还有很多:如故事(典故)导入式、创设情境式、音乐导入式、谜语导入式、顺口溜导入式、角色扮演导入式、时事导入式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每课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掌握学生的特点,巧妙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但切记导语定要有针对性,关联性,启发性,要短而精悍,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每一节精彩有趣的课堂中收获知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使学生

7.中学历史教学导入方法新谈 篇七

一、巧妙设问法

在讲到“大一统的汉朝”时, 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今, 中国人被等称为汉人, 流通的汉文字亦被统称为汉字,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此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他们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后, 我立即导入课题:“汉朝的影响为什么如此大呢?今天, 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 走进《大一统的汉朝》。”又如, “江南地区的开发”这篇课文比较枯燥, 我也采用了这个方法。我首先提问:“如果你是个打工仔, 你希望去哪里打工呢?为什么?”很多学生回答:“想去南方, 因为那里经济发达, 有很多就业机会。”我乘胜追击:“大家想知道南方经济是何时发展起来的吗?”运用此方法时, 教师应该注意所提问题要与课文联系紧密, 同时, 应该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媒体导入法

我在讲“三国鼎立”时, 适逢电视台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 于是, 我先用媒体播放了《三国演义》主题歌, 随后引出问题“这部电视剧反映了哪个历史时期?如何评价剧中的历史人物呢?”又如, 在讲到“辉煌的隋唐文化”时, 我播放了电视剧《大明宫词》的有关片段, 引导学生讨论当中的有些内容, 导入新课。电视台经常播放一些历史剧, 如《大汉天子》《康熙大帝》《雍正皇帝》等, 均可用于教学。这种方法非常直观, 学生的兴趣很大。但是, 运用此法时, 应切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应向学生说明电视剧含有演绎的成分, 不能完全取代历史事实;再则, “课上十分钟, 课下十年功。”此方法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备课;还需具备多媒体设备。

三、实物导入法

当讲到“灿烂的宋元文化”时, 我首先拿出指南针给学生看, 学生不明白我的用意, 我接着提问:“你们知道指南针是何时发明的吗?你们想了解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吗?”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了。又如, 在讲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 我将石榴、核桃、葡萄等展示并分与学生, 学生疑惑不解, 我乘机提出问题:“这些食物都是大家所喜爱的, 可你们知道它们原产哪里?又是如何传到中原地区的呢?”从而引出课题, 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联系现实, 学以致用。

四、诗词导入法

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例, 我先用多媒体放映岳飞的词“满江红”, 然后提出问题“岳飞所写的‘靖康耻, 犹未血;臣子恨, 何时灭’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这个事件之后, 政权发生了什么变化?”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再如, 在讲到“繁盛一时的隋朝”时, 我首先指出“隋朝虽然短暂, 却留给了后人一笔财富”。接着, 我用多媒体出具《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与胡曾《卞水》、皮日休《卞河怀古》的诗歌, 再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大运河, 这两位诗人的观点为什么不一样呢?隋朝灭亡真的与大运河有关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种方法在“开元盛世”、“辉煌的隋唐文化”等课文中均可采用。其好处就在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学生。

五、谜语导入法

如:我在讲授“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 首先打了一个谜语给学生猜, 谜面是“泰山腾空”, 谜底是一个历史人物。当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猜出是“岳飞”时, 我马上请他介绍有关岳飞的故事, 接着, 我提出问题:“当时的中国大地上, 有哪些并立的政权呢?这些政权之间的关系如何?”从而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俗话说:“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以上几种方法, 并非孤立使用, 有时可以综合使用。任何课堂教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 应该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精心设计, 不断创新。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探索和积累, 争取在课堂教学这个艺术的海洋中, 游刃有余。

摘要:“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本人经过十余年的探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归纳了其他一些导入新课的方法, 仅供大家参考。

8.历史导入方法及举例 篇八

【关键词】历史;教学;导入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理念、内容、方法也被愈来愈多的师生所接受。这场深刻的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关注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民主关系将逐步形成;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将得到充分的体现。俗语说:“万事开头难”,有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课堂教学,新奇、有趣、巧妙的导入,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历史教学的导入方法很多,我在此挑几种类型浅谈一下:

一、诗词导入法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楚辞、两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流传都非常深远,而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唐诗和宋词,中国历代著名的大诗人、大词人比比皆是,这些大诗人,大词人的很多诗词都蕴含丰富的历史知识,我们要善于挖掘诗歌与历史的关系,以诗证史。用诗词来对课文进行导入,可以勾起学生儿时的回忆,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能够轻松的介入学习。作为一名教师,要将文学与历史学巧妙的结合起来。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七律长征》毛泽东一九三五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写于长征途中,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的路线什么样的?结合地图说明路线,长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由此引入本课。

二、影视导入法

影视导入法即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上可以通过众多的影视作品来作为课堂教学导入的内容和手段。利用影视作品经典镜头导入,这就要求我们寻找影视作品中既能突出历史主题,又能激发学生认知和调动学生兴趣的经典片段并设置必要的问题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需要教师对所选影视作品的细心推敲、精心设疑、小心求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我们可以给出以下话剧剧《茶馆》中的秦二爷的台词:“我要办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40年后的秦仲义 “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中日亲善,把我的工厂就亲善过去了,咱们的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怎么又变成了逆产。仓库里有多少货呀,全完!哈哈!”“我的势力小,干不过他们!可倒好好地办哪,那是富国裕民的事业呀!结果,拆了,机器都称废铜烂铁卖了!全世界,全世界找不到这样的政府!”给出以下设问: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那些历程,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说明了什么?我们一起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三、对联导入法

关于对联大家并不陌生,我国的习俗中在春节会贴春联,新人结婚会贴喜联,可以说对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对联包涵的意境是非常丰富的,而且语言也是脍炙人口,通俗易懂也为我们利用对联在历史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课程导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在历史课程导入时,如何选择对联,怎么通过对对联的设问来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能力水平都得到有效提高,这是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分册中的《清末新政》时,引用19世纪末张之洞与梁启超对联:“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张)。梁启超对之曰: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可谓少年得志,才华横溢。然后再据此《清末新政》。

四、演讲稿导入法

演讲稿是一种特殊文体形式,多用于我们公共场合,用途很广。演讲稿又叫演说词,它是在大会上或其他公开场合发表个人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的文稿,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历史上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以演讲的形式出现,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新颖的形式。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学习历史。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我们引用《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八十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大陆上创立了一个孕育于自由的新国家。他们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并为此献身……

综上所述,历史课的“导言”當然不限于这几种方法,教师设计导言,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引用心理学上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移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这样的导言才有效。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方法可以混合、穿插使用,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来进行,不可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9.历史课的导入方法 篇九

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种历史课堂导入法

文/严洪辉

摘 要:导入新课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一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讨高中历史课堂中常用的导入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导入;课堂教学;新课改

探索新形势下高中历史课的导入方法,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改变传统历史课教学的形式单一性的必要手段,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课堂导入方法做一些探讨。

一、情境导入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巧于设计情境,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授《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时,先放映一段关于当时世界潮流的视频,问学生:当时的世界潮流是什么?接着播放一段当时中国状况的视频,问:当时的中国是什么状况?学生答:愚昧落后。然后呈现鸦片战争的一组画面,问:中国人该向何处去?这样学生就很轻易地理解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原因及怎样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歌曲导入

美好的歌曲,动听的旋律,具有净化心灵、营造良好气氛、陶冶情操的作用。威武雄壮的歌曲更是可以振奋人心,调动激情;悦耳抒情的歌曲可以令人心驰神往。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效果的音乐来导入。如,在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课时,先播放《春天的故事》,引起学生思考: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变化?歌曲内容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设计的问题就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故事导入

历史课缺乏趣味性,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说教课。风趣幽默的故事对学生而言总是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授《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时就运用了这一方法。先打出人类飞天梦想的幻灯片,然后提问:关于人类飞天的梦想,大家还知道哪些?待学生回答后,我做了如下讲述:飞天一直是人类的追求,中国古代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壁画上有飞天舞,宋代万户冒险飞天等等。如今,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后终于变成了现实。而成功飞天的背后,是我们科技迅速发展的结果。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能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活动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活动则是引起兴趣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各种活动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百家争鸣》这一课时,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让学生从“穿衣”的角度加深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大大强化了教学的目的性。

五、问题导入

新课程提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就会问:“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只会使学生照本宣科,对知识的理解却没有体现出来。我尝试打破传统,让学生先看一段《开国大典》视频,思考为什么中国把这重大的历史镜头给了毛泽东同志?引出课题:改变中国命运的毛泽东思想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这样学生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内容,又能对知识结构有一个宏观把握。

上一篇:10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下一篇:项目技术负责人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