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养成教育

2024-08-11

初中生的养成教育(精选8篇)

1.初中生的养成教育 篇一

初中生礼仪养成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1.探讨什么是礼仪

2.探讨什么是养成3.探讨中学生礼仪的常规

4.探讨中学生礼仪养成的执行计划

教学重点:

目标:1.探讨什么是礼仪

目标:2.探讨什么是养成目标:3.探讨中学生礼仪的常规

教学难点:

目标:3.探讨中学生礼仪的常规

目标: 4.探讨中学生礼仪养成的执行计划

教学方法:

查阅资料、探讨、争论、归纳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查词典、百度搜索,探讨:什么是礼仪?

网络定义:1.礼节和仪式。2.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解释:

1.礼节和仪式。这是传统的解释,“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礼节;“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

2.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这里的方式分行动型和非行动性,像鞠躬,给老人让座等,就是行动型的,也就是尊重的形式,这需要行动才有效果,;而像庄严场合不嘻笑,别人睡觉不吵闹等,就是非行动型的,也就是行为规范,它不需要行动就有效果。礼仪:礼节和仪式。

总结: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

二、探讨;

中学生有哪些礼仪常规?

分组发表意见

板书归纳总结:

(一)、坐的礼仪

1、上课时,身坐正,手平放桌面上,双脚平放在地板上,看书写字做到“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胸口离课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

2、与人交谈,神情专注,自然大方,不翘二郎腿。

3、在公共场合,入座讲究谦让,不争抢。身坐正,不斜靠,不影响他人。

4、就餐入座讲秩序,有长辈在场,应让长辈先入座。

5、长辈或其他客人来访,应起身示座。

(二)、立的礼仪

1、升国旗要行注目礼,唱国歌要肃立。

2、课堂师生施礼要立正,两眼注视老师。

3、集合集会快、静、齐。

4、上课发言或朗读课文,头正身直,自然大方。

5、有来宾询问情况,应主动起立。

(三)、行的礼仪

1、上下楼梯靠右走,出入教室、办公室、会场等按指定线路走,不拥挤,出入各“室”轻声慢步,不影响他人。

2、遇见师长,主动让师长先行。

3、登台发言或演讲,先行礼再发言,讲完后行礼再归位;接受奖状、奖品要双手接过,并鞠躬致谢。

4、集体活动,听从指挥,按队列行走。

5、平时走路落落大方,不奔跑追赶,不打架。

6、上、放学走(骑)人行道,不闯红灯,过马路时先两边看,再从容走过。

(四)、说的礼仪

1、上课迟到或进办公室喊“报告”,经允许后方可入室。

2、入他人居室,应轻轻敲门,征求室内人员同意后方可入室。

3、找别人问话,用“请问”,答后致谢。若对方答不上来也要表示谅解和谢意。

4、不直呼师长姓名,要用准确的称谓。

5、得罪别人要说:“对不起、请原谅”。别人向你道歉,应说:“没关系”。得到别人帮助要说:“谢谢”。别人向你致谢,要说:“不用谢”。

6、遇到来宾或师长要主动问好,使用“您早”、“您好”、“再见”等礼貌用语。

7、与同学别后初见应相互问候、打招呼,分别时互道“再见”。

8、在集会、教学楼区等安静的场合,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学习、工作或休息。

9、不吵架、不骂人、不说谎、不乱议论别人的缺点,有意见在适当时候面谈。

10、不叫同学不雅的绰号,不给他人取绰号。

(五)、穿的礼仪

1、衣着整洁,朴素大方。

2、不化妆,不佩戴首饰,女生不烫发(不焗彩油),男生不留长发。

3、在校不外穿背心、裤衩;不穿拖鞋、不披衣、敞衣、散扣;男生打球时不赤背;课堂上不戴帽。

三、探讨中学生礼仪常规的执行计划

探讨

总结:

成立礼仪监督评判小组

定时定期抽查

评价量化计入学习纪律小组操行评比

教学反思:

教育在孩子们独立思考,独立规划,独立运作的前提下,才有让人慰安的执行力。活动育人,是德育根本。

2.初中生的养成教育 篇二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千百年来被人尊称为“圣人”, 而后来被人尊称为“亚圣”的孟子更是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大, 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在西方, 人们多信奉基督教,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 其实在笔者看来, 中国人对儒家学说的推崇一点也不亚于西方人对基督教的信奉。

儒家学说的内涵其实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论是达官显贵, 还是贩夫走卒;无论是黄发老人, 还是垂髫孩童, 人们在说服教育他们的不良行径的时候, 都能够从儒家的经典著作中找到一定的依据。仅就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说,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 就不知为多少为官者提供了一个膜拜的标准;即使对于普通人而言,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吾日三省吾身”等观念, 无不对中华民族形成的独特的东方式含蓄、内敛、隐忍等民族特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 儒家的传统思想有其局限性, 但其提倡的“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等观念对于形成中国独特的人际关系、人文理念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推进作用。有西方专门研究人员称, 正是这些儒家思想对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浸染, 中国人之间独特的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才被世界所认同, 所羡慕不已。

二、当代中学生的道德现状

首先是智育与德育的发展不能同步, 智育的发展大大超过了德育发展的水平, 形成了当今中学生的教育用一条腿走路的现状。其具体表现为如果单纯地去看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的成绩, 那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成绩都非常优异, 即使是要求他们背诵一下中学生守则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他们也许都能背诵得得心应手, 但如果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你看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的有几个, 真正能够做到文明礼让、拾金不昧的又有几个?有的学生在学校表现还是可以的, 但一回到家里就又成了小公主、小皇帝,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其次, 中学生的道德现状主要表现为没有一定的责任意识, 其主要表现为, 对生活中的一些幸福的事情感到理所当然。比如学习, 他们是不会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的, 只是认为学习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 怎么会不让我上学呢。所以在校时他们便无所事事, 没有一定的责任感。有的学生不愿意做班干部, 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不愿意打扫卫生, 不愿意值日, 这些都是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的体现。

还有令教师痛心疾首的便是当代中学生的一些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改变令我们不能接受。比如, 我们长期教育大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一套做人的法则在当今中学生的身上则是完全行不通的, 他们认为这些都是骨灰级的思想了, 对他们新新人类而言, 根本就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三、初中课堂上加强儒家思想教育的重大意义

在孟子看来,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 (处理好五伦关系) 。情感的存在不是孤立的, 它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现代社会“明人伦”较之传统社会“明人伦”的范围要大得多, 我们都懂得“独木难成林,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我们既要提高自身能力, 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 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加强学生儒家思想的浸染, 使其不愧为一名炎黄子孙。还要把他们的品行真正打造成中国人的品行, 不要为了提升成绩而不择手段, 甚至泯灭良心。近年来, 在不少地方举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来加强青少年的伦理道德观。例如, 在南方的一些小学就举办了“爱妈妈, 做好孩子”的活动, 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孝顺长辈的品德。

3.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养成教育 篇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四学段,即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且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一课程标准跟以往的相比,显现了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不仅规定了阅读的总量,还对分段阅读目标做了具体的量化规定,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做出了提示。

然而,不管是大城市学校的调查,还是城乡一级学校的调查,无论是外校的调查,还是本校的实际问卷、访谈等调查都显示:由于多种媒体的冲击,特别是电视、电脑、手机等对学生的影响,课业的增多,初中生对课外阅读渐行渐远。调查中显示:学生阅读时间少,氛围差;阅读没有深度,目的呈功利性;阅读内容单一,阅读面狭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阅读作用无法体现,等等。因此,语文教师在注重课内阅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督促、检查工作,坚持长时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养成教育。这样,语文教学才会走出死角,才会让学生腹有诗书,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养成教育呢?

一、“诱惑”学生读课外书,感受课外阅读的好处

人教版七年级第二篇课文是冰心的《忆读书》,文中冰心通过回忆自己年幼、年少、中年时的读书经历,给青少年朋友提出了“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希望。学习这篇文章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好时机。学生刚上初中,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教师讲的话、提的要求,他们都愿意接受,积极响应,都想着给教师留下好印象。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提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必读书目,介绍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杂志等,要求学生每天的阅读量达到2000字以上,并能坚持做一些读书笔记。然后在每一节课前用3~5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些有关读书的故事,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犹太人家庭中引导孩子读书的故事:在每个犹太人家庭里,当孩子稍稍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几滴蜂蜜,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其用意是犹太家长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要多读书。可见犹太人爱书如命。犹太人的聪明与他们多读书分不开。又如,中国孩子李路珂的读书故事:多年前,出生在一般家庭的15岁的李路珂考上清华大学,20岁攻读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当人们用看待天才的眼光来看这个孩子的时候,她的父亲却说:“女儿并非智力超常,她与别的孩子的区别只是在于,当别的孩子正在拼命去读、背一些无关紧要的、最多只是供翻翻而已的文字(主要指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文)时,我在让孩子读《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经典作品。课外阅读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还可以介绍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教学故事:魏老师在中学教语文时,虽然肩上有学生升学的压力,但他总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内就领着学生把课文学完了,剩下的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的学习活动。他这种做法却能把普通校的“差班”教成考试成绩超过重点校的“实验班”。

以上的读书好处帮助学生解决了成绩与阅读关系的问题,也让学生放下了“课外阅读会影响学习成绩”的包袱。“诱惑”学生阅读,还可以阅读的好文字“相诱”,以阅读的有趣情节“相诱”,以成功人士的阅读经历“相诱”,达到让学生喜欢阅读,营造阅读氛围的目的。

二、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积极的阅读态度

初中生求知欲旺盛,精力也旺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关键是大部分学生常把课外阅读当做是一种消遣,为消磨时间而进行浅阅读;而有一部分教师、家长的阅读功利心太强,把课外阅读看做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如果一段时间不见效果,教师、家长往往不再坚持,这样的阅读就很难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不能体现阅读的力量。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积极、投入的阅读态度。

在教学中,笔者感到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这也是心理学中所说的“首因效应”。如给学生一个自主阅读的空间(图书室),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要求他们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这节课让学生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好自己喜爱的书后,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做一份简单的手抄报展览出来,供学生在课余时间欣赏,互相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在点评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仅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学有所获,而且原来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受到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意识。这对学生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当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去阅读时,阅读的良好态度已初步形成,再引导他们选择适合的读物,有计划地阅读就可以水到渠成。

三、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读物,做好阅读计划

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仍爱幻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可推荐他们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如童话、科幻小说、民间故事、寓言等,还可以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繁星》《春水》《童年》《昆虫记》《鲁滨孙漂流记》《哈利·波特》等具体书目进行阅读。在初二年级阶段,学生的思维已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特别是初二下学期及初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占较大比例,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水准已有较大发展,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此阶段主要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千古传诵的经典美文,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的四大名著,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还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或书籍。如教学《山中避雨》时,就让学生看丰子恺的《缘缘堂》;教学《风筝》时,推荐他们阅读《朝花夕拾》,等等。这样,学生从这些书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

为了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便于近距离赏析模仿,可以推荐他们阅读一些期刊,如《读者》《青年文摘》《科学》《国家地理》《军事武器》《意林》《小小说选刊》等。

向学生推荐了书目后,很有必要让学生做一份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不做计划,阅读就会随意,随意的态度就会造成阅读可能流于形式。让他们自己或是阅读小组制定好计划,并按计划执行,小组定期向教师汇报阅读情况。教师也要勤于过问,了解在阅读中学生碰到的问题,指导他们作深层的阅读。

四、引导学生组成高效的阅读小组

初中生喜欢在活动中竞比,喜欢交流。阅读小组是一个学生竞比、交流的平台。竞比可以是组员之间,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所以,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可由学生自由组合,人数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组员之间往往是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的情况,个性的互补可以发挥小集体的相互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提高。小组定时交流阅读过的书目、内容、感受等,达到互相介绍好书、阅读争论、共同认识提高的目的。

五、引导学生保证阅读时间,养成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做过一个估算:初中生1个钟头可以阅读1万字,即使费点心思的,1个钟头也可以阅读5000字,一本大约10万字的书,每天只读1个钟头,20天就可以读完,一年可以读18本,中学3年可以读54本,再加上两个假期,以8个星期算,每天读3个钟头,3年又可以读24本,总共78本,7800000字。这样,我们不仅能完成上面所列的阅读内容,还有时间反复咀嚼精华,不断深化。如果学生没有那么充足的时间,可以保证每天30分钟的阅读时间,阅读课外书不少于2000字,做1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摘录自己认为写得好的精彩语段、章节,并让家长、同学监督、评赏。把这项工作当做阅读的“基本功”,进行长期的养成教育,日积月累,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引导、培养学生动笔读书的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在阅读过程中,很多学生很少动笔,有时只是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去阅读。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记下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时的感受,记下自己的读书体验,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养成教育必须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长时间的实施过程,语文教师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团结起来,从学生入学的七年级开始,就要想办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先是教师个人在班级中营造阅读氛围,然后才能形成整个班级、整个年级的阅读氛围,再形成一所学校的阅读氛围。坚持三年的课外阅读养成教育,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取的知识到九年级时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样,一届届坚持下去,就会营造浓郁的校园阅读氛围,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让学生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4.初中生养成教育讲话稿 篇四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习惯》。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刚出生下来本性没有什么太大区别,是后天的习惯养成,使人与人之间性格品质产生了差异。可见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将对我们的一生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好习惯会让我们终生受益。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有自己的好习惯,鲁迅先生爱惜时间,撰写无数著作,留下绚丽的文学瑰宝。曾国藩勤奋好学,以‘勤’‘恒’二字自勉,至死手中仍握卷书。这不难看出,良好的习惯,是为人、做事成功的基矗那么好的习惯从何而来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身边的一点一滴。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和—谐的音符,看看我们的学校吧。校园内,干净整洁,宁静幽香;教室内,窗明几净,书声朗朗;操场上,右侧行走,三两成行;活动时,互敬互助,友爱大方……这些动人温馨的画面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校园重现,构成了绕阳河一中一道道靓丽的风景。这都离不开绕中数十位教师的辛勤付出,离不开数百位学生的精心维护,为我们今后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同学们,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如花蕾似朝阳,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学习都是由一件件小事构成的。小事如滴水,积多成汪洋;细节如土石,聚众成峰峦。我们不能对身边的小事轻视怠慢,因为所有成功者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关注身边的每一个细节,从小事做起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成为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种坚持到底的信念,一种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一种没有任何借口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也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

当你走在校园的每一处地方,都请你安静、文雅,不要吵闹;当你见到客人、家长和老师,请你鞠躬行礼,热情地问好;当你手中有了垃圾,请一定将它们丢在垃圾桶内;当你走过果园和花坛,请留住它的美丽……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和修养,这些小细节也是你的良好习惯是否养成的重要标志。

5.初中生的养成教育 篇五

课题研究报告

我课题组从2011年1月开始,进行了《培养农村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这一课题的论证、申请、立项,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通过改变教育理念,优化教育环境,采用多种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一年多来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也使一大批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其他习惯,校风校貌焕然一新,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教育有过这样的论述:“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远的习惯,终生为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 这段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的模式。学习习惯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均与学习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近年来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形成学习习惯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学习目的、态度、常规、方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学习

能力。所以大凡有远见的老师、家长,无不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作为一件头等大事来抓。新课程把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已作为首要学习内容,因为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促使学生更加主动、自觉、积极投入地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是学生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长远的意义、价值。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对孩子的要求不能坚持经常,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甚至不闻不问,放任自流。长此以往,学生各种习惯均较差,尤其学习习惯更差。初一年级是由小学到初中的重要过渡阶段,知识量明显增加,学生感到适应困难,据我们调查显示,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虽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但在课前预习、课堂积极主动思考、课后认真复习这三个环节上仍有大约80%的学生没有这种学习习惯,课前预习上大约95%的学生无此环节,而课堂上思考的目的性不强,课后复习也仅局限于完成课后家庭作业,显得消极被动,而家长和教师也有一部分认为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智力因素,而忽视了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体现在:

1、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自主性。

2、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的作用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

3、学习方法不当,不会学习。

4、学习意志不坚,不能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退缩,经不起考试失败的挫折。

这些不良的学习心理及习惯,严重阻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的甚至厌学,产生辍学的念头。

中学生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最适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这是由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学校决定以此为契机,大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逐渐形成多方面的良好习惯,以响应全面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通过课题研究,为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使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发展的理论研究更加丰富与完善。

二、目前对学习习惯研究的成果

早在1921年,著名教育家、学者楚图南先生就十分注重少年儿童成功习惯的培养,写过《怎样养成成功的习惯》,提出习惯决定成败;中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就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做过调查研究,证明学习习惯的好坏对学习成绩的好坏有直接、重大的影响;2001年-2005年,孙云晓等主持了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对少儿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调查研究,证明行为习惯与人格形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另外还有不少教育者从学科领域、地域差别等不同侧面对学习习惯研究有所涉及。

归纳起来,目前对于“培养学习习惯”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以

下特点:

现有的研究: 研究视野集中于证明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对行为习惯的研究、对习惯与学生人格、道德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范围多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不少教育者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工作进行总结,也取得了一些对学习习惯方面研究的成果。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及具体展开的工作:

柳河乡一初中长期以来非常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来提高课堂实效,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在言传身教中不断向学生潜移默化地灌输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思想。我校的青年教师也勇于探索,进行大胆的尝试,以课例研究为形式开展了许多工作。

1.专家、老师进行有关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专题。帮助学生明确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2.每学期初各任课老师指导学生制订“课后作业完成时间表”,培养他们科学用时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3.利用家访、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使学生明确“当代社会知识更新和知识激增速度飞快发展,知识的学习越来越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密切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确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开发潜能,为将来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4.每章节(单元)教学结束,要求每个学生设置本章节(单元)的知识结构图,挑选有代表性的题型,在学习小组交流复习的体会,介绍“好学、范学、勤学、巧学”的事例,培养他们合作学习、主动复习的学习习惯。

5.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培养他们勤于动手、勤于动脑的习惯。6.课堂教学中设置抢答题,培养学生专心听讲、仔细认真、积极发言的学习习惯。

7.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善于提问、乐于研讨的习惯。

8.帮助学生及时订正,培养他们及时纠正错误的学习习惯。上述教学实例,是我们日常开展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摸索,探讨的实践,点点滴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理论。这次,我们决定将“学会学习,潜能开发”先进理念后和我们过去的实践通过科研课题的形式,将实践的成果上升到理论层面,并加以推广应用。

课题主要是要达成5个习惯养成的目标:

1、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

2、学生上课听讲、思考的习惯

3、学生阅读习惯

4、学生作业习惯

5、学生复习考试习惯

由于我们的课题较大,有的在实践中已经实施,有的将要分阶段进行,还有的以交叉研究方式展开,着重开展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1.进行理论学习——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进行理论论证

通过对心理学理论学习我们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加大学习内躯力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现代教育技术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学习符合认知规律,记忆规律和思维规律,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学习是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由于现代教育媒体的参与为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逐步启发和诱导学生把学习过程变为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我们也得出:在中学各科教学中必须做到以教乐学,以学促教,使教与学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才能自然而然地学会学习。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首先是会学,然后才是善学,从而培养学生的优秀学习品质,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通过自己的自觉活动去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进行课堂教学探索——通过公开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方法指导

每位课题组成员上了一节带有学法指导性质的公开教学课,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它们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公开课;《在烈日和暴雨下》公开课;《十三岁的际遇》公开课;《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公开课。在公开课上,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传授学习方法,把“指导”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便从教法中悟出学法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提高听课效率;提高阅读能力;认真完成作业;改进复习方法;做好学习笔记;提高应试技能;学会检索方法;丰富见习内容;从学法指导入手指导学生学会

学习,引导学生从“我学会了”向“我会学了”转变。引导他们自主探索,质疑解难。他们学会了许多应具备的能力。

同时通过“学会学习,潜能开发”专题讲座的方式系统传授学习规律的知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3.进行个案研究——归纳培养学习习惯过程中的共性

我们课题组成员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的预习、复习、练习等随时加以指导,并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自学方法和自学经验,选择获得成功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作典型带动。充分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沟通交流的渠道,以便相互学习和借鉴。着重于诱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的内驱力,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并对教与学的方法及计划做及时的调整。通过建立一个积极、主动、乐学、向上的小群体或班集体,促使部分已形成不良习惯学生的转化。针对各类型心理素质的学生,通过谈心,加强个别指导。

我们课题组组织召开了学生代表座谈会,到会学生一致认为有了学法指导,学习不再吃力。他们希望下学期多上一些学法指导课。有的学生说,以前上数学课无目标,无方法,较枯燥,很难一会儿就听懂。现在教师教了我们方法,我们有方法,有步骤,学习起来得心应手;有的说,我学会了如何去思考,有了思考方法,我的解题水平提高了。从学生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实验对象进步很大,在学习过程中懂得了学习方法,在合作学习中锻炼了能力,思维得到了训练,为将来的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4.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我们课题组对学生学习感受的变化归纳为: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探究的起点。恰当的问题是引发探究的催化剂。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通过导语、媒体、实物、图片、表演、游戏、对话、文字、故事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途径,为学生创造有利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开展学情调查——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为检验两年来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成果,课题组在12年秋期对柳河一中七年级28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及分析 如下:

(1)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从上调查显示,约占94%的学生一听到上课铃响了以后,都能停止户外活动,迅速进教室。但进教室后讲话的学生所占的比例约占36%左右之多。上课用的学习用品能每天带齐的还不到总人数的70%。究其原因,学生书包沉重,为减轻负担,每天只携带课表上安排课程的学习用品,有时临时调课,便显得慌乱;有的则由于自理能力差,没有自觉整理书包的习惯。书本、文具盒随意乱放的现象或还在课桌里的约占14%左右。做好课前准备是学生上好课的基本前提,它有利于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保证上课的质量。这一方面学校已按行为规范的要求、标准进行了训练,但检查考核评比工作未能深入持久真正落实,出现了抓一抓,紧一紧,放一放,松

一松的现象,或还没有引起各任课老师的足够重视。在貌似平静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2)学生上课听讲、思考的习惯从上表显示,能真正做到上课从不做小动作、注意专心听讲的学生比例不高,其比例还不到20%,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要求学生上课时眼睛注视老师,根据老师的要求注视黑板或看课本,不讲废话,不做小动作。学生的听课行为往往受学习情绪影响和教师授课质量、组织教学的能力所影响。学生感兴趣的课,开小差做小动作的现象相对较少,反之则多。另外,学习环境干扰等因素,也会干扰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上课听讲时能积极思考、爱动脑筋近占26%。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爱动脑筋学生数的百分比四、五年级较高,说明这个年级的学生求知欲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强。遇到疑难的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能主动请老师、同学,约占61%,但上课时不动脑筋,有疑问时不敢发问的学生也不在少数。甚至有4~6%的学生学习敷衍,有疑惑也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在这里也反映学习能力的问题。学生学习过程应是不断地生疑(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和解疑(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热爱学习,勤学苦练、善于思考的精神是不可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因此,不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善于思考的习惯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学生阅读习惯从表中显示得到,绝大多数学生(88%)能坐直身子,双手执书,他们的读书姿势是正确的。良好的读书姿势有益于学生的健康与正常视力。学生中能经常自觉阅读课外书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六年级阅读情况则处于低谷,仅为31%。课外阅读能增长知

识,开阔视野,多读好书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由于毕业班学业的负担,没有过多的时间,使学生对课外阅读未引起足够重视。各年级勤做笔记或圈划情况较好(63%)。需进一步发扬。

(4)学生作业习惯有效地进行作业,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能培养一个人健康的学习习惯和高度自觉的学习责任感。但目前许多学生作业的方法不健康,做作业前并不注意复习知识,不把握重点、难点及理解作业的内容和要求,而是拿起本子就做,因此能做到先复习再作业的学生比例并不很高。三年级占42%,四年级占67%,五年级占43%,六年级占29%,学生作业的习惯与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有序训练很有关系。做完作业后能自觉验算的学生仅在27%,不少学生依赖于家长检查或打听结果的高达60%,这不仅说明学生的自信心存在问题,引起关注,而且它掩盖了学生学习上的许多薄弱点,影响老师得到的反馈信息的正确率,使老师不能及时很好的调控。但从表中显示,学生已养成了及时订正的习惯,占80%。它也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质量。

(5)学生复习考试习惯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表中很清楚地显示。能自己自觉经常复习的近占37%,尤其是六年级学生,只有19%,碰到问题,自己思考解决的占16%,而极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这个习惯,而是通过问老师、同学等方法来解决。但也说明已养成不懂就问这个习惯。考试测验时,81%的学生能独立思考,认真答卷、实事求是、不偷看、不作弊。成绩不理想时,60%的学生能分析原因,改进学习方法,不断努力。成绩不够理想时,有39%左右的学生不敢告诉

家长。家长关心自己的子女的学习成绩,希望知道孩子学习上的真实情况,能真实汇报成绩是学生诚实的表现,也是健康心理的表现。学习上有困难时,不必顾虑重重,要如实告诉家长,争取家长的帮助。为此,老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向家长汇报作业情况和学习成绩的习惯,以便家长与学校配合,形成合力,争取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结论:

1.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2.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3.学生自身来自学习和考试压力大,逆反心理强,需要教师和学生及时有效的沟通。

4.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环节落实不到位,打折扣,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严重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意图不能有效落实。

5.大部分学生认可年级、班级的严格管理,需求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良的学习风气,需要老师的理解和认可。

6.大部分学生认可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能理解和尊重教师的劳动,喜欢严格要求,认真负责,教学严谨,方法新颖,尊重学生,善于沟通的教师。

四、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在学习上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例如能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积极主动的探索问题,也能大胆主动地进行质疑,注重课前的预习以及阶段的总结,学习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

高,同时也对学习更有兴趣及积极性。

2.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积极探索,深入研究,撰写了论文:

金玉祯

《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连茂丽 《小学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杨丰歌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问题分析与思考

6.初中生的养成教育 篇六

以课程教育改革理念为基准,以现阶段初中生思想发展情况为依据,以市场经济所需的素质人才为教育目标,以提升整体初中生核心素养为根本任务为核心,创新优化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内容,从多种途径入手培养学生的习惯,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

一、结合本校发展特色,创新德育教育

初中学校因为地域文化间的差异,自身所具备的历史文化等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多种方面的信息,将其作为本校特色德育教育内容,灵活利用此特色去开展生活教育。例如,在整合原有资源的前提下,致力于落实德育教育,以11中学的德育6字品质“自律、自觉、自信、自主、自尊、自强”为教育关键,做一个遵纪守法、谦让文明的初中生。在发展过程中,教师群体需要紧紧围绕“诚”展开德育教育,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借助多种集体活动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除此之外,我校还围绕“感恩创星”德育设计活动,定期举办“星级”学生评选工作,开展文明守纪星、学习进步星、环保卫士星、强身健体星、团结友爱星、诚实守信星的评选活动,参观“军旅”,使学生对纪律、集体等产生强烈的认知[1]。当前经济社会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共存的时期,因此在发展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保证教育行为的时代性,在发展共性的基础上发展当地特色,进而实现优质的育人效果。

二、制定科学有效的行为习惯制度,高效构成德育服务机制

初中教育正处于学生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通常情况下初中生的成长特点是可塑性与叛逆性共同存在的`。由于学生家长忙于工作,大部分学生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大部分长辈都比较溺爱孩子,对学生学习方面没有过多的帮助。行为习惯的培养一般都是保证学生的温饱即可,并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管理学生的学习。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必须构建与之对应的发展机制,高效构成德育服务机制。只有在构建行为机制时尽可能多告诉学生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可以做,才可以避免激发学生的逆反情绪。如:在发展过程中初中学校可以构建《阳光少年行为管理机制》《中学生一日常规》《流动红旗评分标准》《初中生文明行为要求》等机制,并从间操、卫生、值日、教育、安全消防、文明礼仪等方面制定要求,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将开学初期将周一定于常规教育日,周一下午各个班级需要召开常规教育会,将班级内各项教育抓早、抓真、抓深。需要注意的是,现今德育教育并不是单一的管理学生,而是站在学生学习发展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管理,使学生成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对象。因此,初中学校方面需要自主构建“七位一体”德育服务体系,简单地说就是以德育校长为首,以政教处、校团委为辅导,联合学生会、班主任、教师等群体构建上下结构的德育体系。

三、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树立学生行为意识

以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例,其十分关注在实践中学习,学生自主形成良好习惯,简单地说就是在实践中养成良好习惯[2]。在实践活动中,教师群体需要正视学生的地位,其作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借助活动实践形成的习惯是具备长远性,只有要与之对应的情况就会展现出来,如徒步、游泳。因此,在培养初中生行为习惯过程中需要结合天时地利,积极开展本校特色校园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阶段划分为三层:初期养成;信心教育;实践感知教育,结合三个阶段开展与之对应的实践活动。如:军训、节假日庆祝活动、拔河比赛、父亲节母亲节感恩回报活动、演讲、辩论赛等。尤其是我校开展的读书会友活动,对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带来诸多帮助。具体操作如下:其一,保证初中生阅读时间。每周的周三下午利用下午时间组织全校学生一同阅读,并为学生统一颁发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其二,教师与学生一同品读书籍,传承文学经典。要求各个班级班主任自主选取一本适宜本班学生阅读的作品,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文学涵养,并懂得了为人处世的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抓好初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是发展初中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因此,初中学校方面需要积极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从整体上提升初中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吕其林.抓好五个要素构建学校德育体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7):40.

7.初中生的养成教育 篇七

一、运用“看划读记”, 激发预习兴趣

1.看

通看全文, 包括课文前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注释、课后练习等。预习课文时边看课文, 边用红笔把生字圈起来。看完课文之后再看注解, 没有注解的再查字 (词) 典, 弄清字形、读音、字义, 如遇到新词, 不仅要知道它的解释, 还要联系课文, 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如在预习文言文《岳阳楼记》时, 有些字词在现代汉语中经常出现, 但词义已发生改变。如“政通人和”中的“通”是不同于现代汉语常用的“通过”的, 联系上下文应解释为“顺利”。最好每人都有一个生字专用本, 把这些生字记下来, 这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 还便于复习、记忆。长期积累, 就会增加识字量、用字量, 避免或减少写错字。

2.划

课文是从众多名家的作品中精选出来的, 文中一定有表现中心思想、人物性格的句子, 或说理精辟、描写生动的句子, 或闪耀着思想文采光辉的句子。如在预习课文《春》时, 把课文后三段文字划出来, 然后进行仿写:秋天像, 秋天像。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 学生就会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同时还会提高作文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3.读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朗读课文有帮助记忆, 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如在预习《沁园春·雪》时, 学生要充分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然后注意朗读的情绪变化, 多读几次课文就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记

在课文的空白处作旁批。一是记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是记下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这就是说, 把课文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 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起来, 拿到课堂上来解决。自己有什么看法、想法, 赞成的或批评的, 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几句, 说对说错都不要紧。这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刚开始可能写不了一两句话, 也可能抓不住关键的地方来评。但不要着急, 只要坚持练习, 就会逐渐抓住关键的问题, 评论的字数也会逐渐多起来, 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然会相应的提高。这样, 学生在听课时就会全神贯注, 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激发阅读思考, 提高学习效果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会有思考, 有思考才会有创新。因此, 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每次讲新课之前, 我都引导学生参照预习要求和课后思考题去理解课文, 把握文章主旨。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前, 我引导学生着重思考以下四个疑难问题: (1) 作者一看到或想到父亲的背影, 就忍不住流下眼泪, 是什么打动了作者? (2) 作者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写好在哪里? (3) 欣赏课文的插图罗中立的油画, 结合课文内容和你的生活体验, 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4) 有人这样描写父亲:“父亲像一张弓, 蓄一生之势要把孩子射出大山。”请你结合课文和自身的经历描写一下养育你的亲人。学生通过预习, 虽然不可能理解和弄懂所有问题, 但教师讲课时围绕学生提出的疑难来组织教学,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注重检查落实, 养成预习习惯

要切实把预习落实到位, 教师的督查指导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较差、自律性较差的学生, 我会采用小组长检查、同桌互相检查、教师课堂中进行检查等方式。在交流中我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 指导学生明确重点、难点、易错点, 在课堂上尽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又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见解被大家所认同而倍感自豪, 在品尝预习成功喜悦的同时, 也增强了学好课文的自信心。

8.探讨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篇八

【关键词】初中生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策略

众所周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长期的坚持下才能形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能使人受益一生,同时一个坏的行为习惯会危害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养成教育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养成教育,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一般从日常行为的训练着手,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卫生习惯、语言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思维习惯等等,不仅给与正确的行为指导,还训练和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养成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进行自我教育的要求

初中学生对是非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已经拥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所以,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在自我教育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从而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创建一个和谐良好的氛围。

(二)要具体的因人制宜

养成教育不仅涉及到每一个学生,还牵扯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个方面,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教育。对不同的学生来说,所处的客观环境、社会状况家庭背景,学生自身的胜利、心理、接受能力、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如果用统一的教育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养成教育也要因人而异,了解学生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恰当的措施。

(三)要以正面的教育为主

所谓的正面教育就是指直接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用讲道理、摆事实的方法,循循善诱,用道理使学生信服。特别是针对学生因缺点产生的错误,要及时的对其进行引导疏通,从正面说服他,从而震撼他的内心。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完善,可塑性比较强,教师要能够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教育,为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打下充实的基础,使真善美等良好品质深入到学生的内心。

(四)要注重实践

一切行为习惯的养成最终都要应用到具体的生活中,所以,养成教育要特别注重实践的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还要教会学生能够在实践之中落实自己的言行。实践的教育要扎根于日常生活,比如爱惜粮食、言语文明、爱护公物、尊师爱幼、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等,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用结合,从而言行一致,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二、促进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要让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初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还不能意识到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而不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就需要教师给与正确的引导,通过各种励志案例及专业解释,使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重视日常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未来的个人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责,家庭作为养成教育的第一堂课,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有重大的影响。学校要与学生的家庭保持紧密的联系,及时地将学生的行为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也从学生的家庭中了解学生在家的行为表现,从而给与正确的指引。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承担着培育孩子的重任,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育,做好学生的监管,还要积极的配合学校,共同努力,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实践锻炼常抓不懈

将道德教育与现实的生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是培养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常用方法,但是在行为习惯教育中,部分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实践重视程度不够。实际上,实践遍布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需要从小事做起,常抓不懈。实践的教育要扎根于日常生活,比如爱惜粮食、言语文明、爱护公物、尊师爱幼、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等,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用结合,从而言行一致,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四)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养成教育的内涵

随带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养成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随时代的发展以新的视角来看养成教育。现今我们正处于市场经济阶段,创新精神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所以,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不能过于严格的拘束学生的行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能以牺牲创新精神为代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能够依据时代的需求,不断的增加新的内容,比如搜集信息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团队合作的习惯、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习惯、敢于质疑权威的习惯、诚信的习惯等等。

(五)充分的利用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班风对一个班级体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班风的好坏、集体意识的状况和集体道德水平的高低,对班级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是有着重大影响的。在道德教育中,要积极的发挥班集体的积极作用,使班集体的整体道德风貌良好,达到比较高的思想境界,形成一个刻苦钻研、积极向上的班级学习氛围,学生在班集体氛围的感染下受到无形的制约和鞭策,而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行为表现,成为一名奋发向上、互助团结、关心他人、品格高尚的学生。所以,班主任要培育良好的班风,促进行为习惯教育的健康发展。

结语:综上可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初中学生来说意义非凡,学校要借助家庭和社会的力量,相互配合,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的推动学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新课程:下旬.2014(02).

[2]蔡振生.对良好行为行管养成教育策略的思考[J].中国科技教育.2012(11)

[3]闫书广.素质教育实施的路径之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6)

上一篇:“用行动担当责任”读后感下一篇:安全教育“十个严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