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城的历史

2024-06-27

关于长城的历史(共9篇)

1.关于长城的历史 篇一

历史的长城作文

眼前这幅画又唤醒了我沉睡密林深处的记忆,那8岁首次登临长城的遥远飘乎的模糊记忆。那天很冷,烈烈风舞长空,裹在那斑斑“虎皮”状的大衣中的我很兴奋地被父母牵着,经历了把“长城”一词从抽象到形象的实现的过程。

只记得游客如蚁,那商贩的叫卖声中也听不出秦汉的豪犷来。蒙混未化的孩童与博大深广的长城是无法对话的。长城如一智者,面对愚者,只好微微笑。从兴尽而归到现在,地球又公转了8周,一切都循律而变了无穷尽个参数,而有的似乎没变。

我凝视着眼前这张简易的印刷品,却感受着某些隽永的东西。

我们登临过的八达岭长城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长城。面前的长城,阳关外的长城,大青山脚下的长城,直至罗布泊戈壁上的长城,是真正的长城,也是历史的长城。他静静地矗立着,沉默着。他远离尘嚣,他摒弃虚假红尘,他的广袤曲深震退了浮夸的懦夫,喝退了孱弱的生物。与他接触的是坚强的勇者,和他注目的是刚健的生命。他起源于豪杰烽起的秦汉,绵延到未知的未来时空。他是活的。

长城沉默在高峻飘渺的峰顶。他身后的青黛色彩是他的品质,那薄暮的冬雪是他的尊严,无限好的冬雪展示着生的活力。

远眺,那畅流的身躯伸向未知的.神奇的自然;近瞻,如刀笔刻勒般的是长城莫名的刚正品质。在薄暮的猎猎作响的风中,听得出金戈铁马的厮杀冲打。铁与血的年代,群雄并踞的年代随着赢政的问鼎中原,跨入了别一个汉蛮对峙的时空单元;在子夜的狼嗥与风卷残沙声中听得出生灵的屈泣,窥得见漫漫长夜中期盼尧舜时代太平盛世的或污浊或稚亮的眼睛;在日出的那刹那,宇内震撼着的长城的长啸,莫又不是一曲低沉的长叹,或是一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笑容……”的清唱?

是非成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啊,民族的长城,历史的长城。

2.关于长城的历史 篇二

笔者以五年级下册《第12课筑起血肉长城》几个教学片段为例, 谈谈创设课堂情境的点滴做法和教学体会。

一、三奏国歌, 集聚学生的爱国情结

在学习《第12课筑起血肉长城》之前, 笔者开展了以“我眼中的抗日战争”为内容的相关调查, 发现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有这样的倾向:一是片面化, 对这段历史缺乏了解, 在认识上有偏差;二是浪漫化, 有部分学生认为抗战是一件很好玩的事;三是淡漠化, 很多学生对6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民族耻辱感没有深刻体会。在这基础上, 笔者结合电视台经常播放的抗战题材影视剧, 再度审视教材, 整合教学内容, 探寻最具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教学思路。

下面引用以“三奏国歌”为序的三个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教学片段1】一奏国歌 (播放国歌, 学生默唱) , 感受民族危难时刻的悲愤。

师述:1895年11月, 日军占领了台湾全岛, 1931年9月辽宁、吉林没了, 1932年2月黑龙江没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 狂妄的日本侵略者狂妄地扬言: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谁来说一说日军在中国的土地上都做了些什么? (略)

师述:当你们看到这样一幅幅惨无人道的画面, 当你们看到我们的同胞就这样被日本人蹂躏的时候, 你愿意做亡国奴吗?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同学们!面对敌人, 我们只能选择战斗……有一首歌, 我们如此熟悉, ——听, 它响起来了, 让我们一起来静静地聆听 (播放国歌, 学生默唱) 。

师述:这振奋人心的国歌, 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话: (屏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教学片段2】二奏国歌 (播放国歌, 学生起立同声歌唱) , 感受筑起血肉长城的执着信念。

师述:国难当头, 中华儿女站起来了, 爱国将领、留学生、儿童、港澳同胞、海外华侨都站起来了。全体中华儿女, 不论年龄、身份、职业, 不管身在何处, 都站起来了。 (略)

我们, 也站起来了! (播放国歌, 学生起立, 同声歌唱)

【教学片段3】三奏国歌 (播放国歌, 学生全体立正, 放声高歌) , 感受万众一心胜利前进的民族自豪。

师述: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在和平年代里,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得到了传承, 并发扬光大。

同学们, 无论你身处世界上哪个国度、哪个角落、哪片天空, 只要唱起我们的国歌, 都会向世界传递一个民族的最强音……唱国歌! (播放国歌, 学生全体立正, 放声高歌)

当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先后三次在教室内响起之时, 学生好像一下子穿越了那时空的隧道, 身临其境地来到了那个庄严、神圣的场面, 从悲愤、执着, 进而到自豪, 从默唱、起立同声歌唱, 进而全体立正, 放声高歌。课堂情境引人入胜, 学生发出了来自内心的, 最真实的呼唤, 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二、对话细节, 寻找“历史人”心灵踪迹

如今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历史”部分不再以系统学习历史知识为主要目的, 而是着力于向学生抒发一种深邃的人文情怀, 唤起学生对祖国、民族的自尊、自豪之情。

下面以P105认识抗战人物《英雄杨靖宇, 长活在人间》的教学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教学片段4】

师:《英雄杨靖宇, 长活在人间》这一故事的哪些细节深深震撼了你的心灵?

生1:高寒、缺氧, 在粮食、服装、药品完全断绝的恶劣环境下, 坚持同日军日夜激战, 最后只剩下7个人……

生2:身患重病, 衣服破烂不堪, 直到最后实在跑不动了, 壮烈牺牲……

师:如果说野菜还能勉强吃下去的话, 那么树皮能吃吗?棉絮能吃吗?

生:不能!

师:一个人要把树皮和棉絮吃下去, 那是件容易的事吗?

生:非常困难!

师:那么, 是什么力量让杨靖宇将军吃得下这些东西呢?

生:为了活下去, 为了抗日!

师:让我们来看这样的一个材料吧!

日军的迷惑:日军根据连续追踪估算, 杨靖宇缺粮已有半个月。完全断食在5天以上, 能够在零下40多度的气温下存活并坚持战斗, 简直是一个谜。为解开这个谜, 敌人解剖了将军的胃, 发现胃里竟没有一颗粮食, 只有棉絮、树皮、草根, 在场的日伪人员无不震撼和胆寒。

师:这其实就是一种精神, 一种中华儿女艰难负重的浩然正气与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片段4中, 我紧紧抓住野菜、树皮、棉絮以及日军的疑惑等细节来开展教学, 让学生深刻感悟到杨靖宇是个杰出的抗日英雄……学生在与课本真真切切的对话中, 感受到了“历史人”的真实叙事和心灵踪迹, 感同身受, 走入了历史, 走进了真实的感情世界……

3.明代北京长城的历史沿革 篇三

关键词:九边;蓟州镇;昌镇;真保镇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107—02

一、明王朝修筑长城的背景

明朝对于长城的修筑,无论从规模、数量、技术等多方面讲,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明王朝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称为九边或九镇。每镇设有总兵官领辖。《明史·兵志三》记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明王朝推翻元朝建立新政权之后,元顺帝仍然占有东至呼伦贝尔湖,西至天山,北抵额尔齐斯河及叶尼塞河上游,南至现在长城一线的广阔的领土,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时,明初与残元几次交战的失利,也使得太祖放弃了彻底消灭残元军事力量的想法,于是军事防御显得尤为紧要。《明史·兵志三》记载:洪武六年,太祖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听从了淮安侯华云龙的谏言,“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于紫荆关及芦花岭设千户所守御。又诏山西都卫于雁门关、太和岭并武、朔诸山谷间,凡七十三隘,俱设戍兵。九年,敕燕山前、后等十一卫,分兵守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关烽堠百九十六处,参用南北军士。”修筑了北京燕山山脉到军都山山脉之间的关隘。至“靖难之役”,成祖登基,对于长城的防御更是重视,《明史·兵志三》记载:“然帝于边备甚谨。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濠,烽堠相接。隘口通车骑者百户守之,通樵牧者甲士十人守之。武安侯郑亨充总兵官,其敕书云:‘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傍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重门御暴之意,常凛凛也。”永乐以后又先后放弃了大宁卫、东胜卫,明代整个防御线被迫南移数百里,至山西大同,陕西榆林—带。而大同、榆林地区则基本上无险可依,只好多修长城。“土木之变”,长城的一些关隘和城堡遭到了严重的毁坏,代宗即位后,立即下诏修复沿边的关隘。至武宗、世宗朝,明廷的腐败,国力的衰弱,迫使朝廷在心理上加强了对长城防御的依赖,明廷投入了更大的精力修缮和加固长城,原来不相连的关隘得以连接,至此,明长城全线相连,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二、蓟镇长城的历史沿革

蓟镇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是明代长城九镇中最重要的一镇,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提到:“蓟镇,为京都左辅。当大宁未彻时,与宣府、辽东,东西应援,诚藩篱重地也。自弃其地以与兀良哈,而宣、辽声援绝,内地之垣篱薄矣。嗣后,朵颜日盛,侵肆有加,乃以蓟州为重镇,建置重臣,增修关堡,东自山海,西近居庸,延邪千里,备云密矣。”可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明史·兵志三》记载:“蓟之称镇,自二十七年始。时镇兵未练,因诏各边入卫兵往戍。既而兵部言:‘大同之三边,陕西之固原,宣府之长安岭,延绥之夹墙,皆据重险,惟蓟独无。渤海所南,山陵东,有苏家口,至寨篱村七十里,地形平漫,宜筑墙建台,设兵守,与京军相夹制。’报可。时兵力孱弱,有警征召四集,而议者惟以据险为事,无敢言战者。其后蓟镇入卫兵,俱听宣、大督、抚调遣,防御益疏。朵颜遂乘虚岁入。三十七年,诸镇建议,各练本镇戍卒,可省征发费十之六。然戍卒选懦不任战,岁练亦费万余,而临事征发如故。隆庆间,总兵官戚继光总理蓟、辽,任练兵事,因请调浙兵三千人以倡勇敢。及至,待命于郊,自朝至日中,天雨,军士跬步不移,边将大骇。自是蓟兵以精整称。”《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九记载:“明史稾曰:蓟之称镇,自是年始,昌平称镇,自三十九年后,总名蓟镇。”但蓟州境内长城防务的建立,则始于洪武初年,《明史·兵志三》记载:“洪武六年(1373年),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谕令各上方略。从淮安侯华云龙言,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百二十又九,皆置戍守。”《永平府志》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达发燕石等卫屯兵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宁、界岭等三十二关。”自英宗正统之后,北部蒙古族的势力得以较大的恢复,蒙古骑兵南下抢掠的次数越来越多,所以修筑长城的事屡被提出,《明史·兵志三》记载:“正统元年,给事中硃纯请修塞垣。总兵官谭广言:‘自龙门至独石及黑峪口五百五十余里,工作甚难,不若益墩台瞭守。’乃增赤城等堡烟墩二十二。”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土木之变”,英宗被俘,蓟镇长城亦遭到瓦剌也先部的破坏。景帝即位后,下令修复长城,《明史·景帝本纪》记载:正统十四年“十一月癸未,修沿边关隘。”《临榆县志》也记载:“景帝景泰元年(1150年),提督东京军务右佥提督御史邹来学修喜峰迤东至一片石各关城池。”英宗重登皇位后于天顺年间多次命蓟、辽、宣、大总兵修城堡、边垣、台堑。《明史》卷一百八十七《洪钟传》记载:“(弘治)十一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整饬蓟州边备,建议增筑塞垣。自山海关西北至密云古北口、黄花镇直抵居庸,延亘千余里,缮复城堡二百七十所,悉城缘边诸县,因奏减防秋兵六千人,岁省挽输犒赉费数万计。” 《永平府志》卷四十二记载:“弘治中,蓟辽巡抚洪钟筑边墙,自山海抵居庸,凡二百七十余处。”蓟镇长城,较大规模的修筑,特别是在长城上砌筑砖石和修建空心敌台,多是从隆庆至万历初由戚继光所建。戚继光是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被命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次年朝廷中止练兵计划,命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明史》卷二百一十二《戚继光传》记载:“隆庆初,给事中吴时来以蓟门多警,请召大猷、继光专训边卒。部议独用继光,乃召为神机营副将。会谭纶督师辽、蓟,乃集步兵三万,征浙兵三千,请专属继光训练。帝可之。二年五月命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章下兵部,言蓟镇既有总兵,又设总理,事权分,诸将多观望,宜召还总兵郭琥,专任继光。乃命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诸处,而浙兵止弗调。录破吴平功,进右都督。寇入青山口,拒却之。自嘉靖以来,边墙虽修,墩台未建。继光巡行塞上,议建敌台。略言:‘蓟镇边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则百坚皆瑕。比来岁修岁圮,徒费无益。请跨墙为台,睥睨四达。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然边卒木强,律以军法将不堪,请募浙人为一军,用倡勇敢。’督抚上其议,许之。浙兵三千至,陈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边军大骇,自是始知军令。五年秋,台功成。精坚雄壮,二千里声势联接。诏予世廕,赉银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十一所载的空心敌台,全部注为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所建。《永平府志》卷三十引《国榷》中亦记载:“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夏四月,乙卯,增蓟镇,昌平敌台二百。”关于空心敌楼的建筑经过,修筑方法和用途等,戚继光在《练兵杂纪》卷六中记载如下:“先年边城低薄倾圮,间有砖石小台,与墙各峙,互不相救。士曝立暑雨霜雪之下,无所借庇。军火器具如临时起发,则运送不前,如收处墙上,则无可藏处。敌势众大,乘高四射,守卒难之。一墙攻溃,相望奔造,大势突入,莫之能御。今建空心敌台,尽将通人马处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围阔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冲处数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缓处或四、五十步,或二百步不等者为一台。两台相应,左右相救,骑墙而立。造台法;下筑基与边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中间空豁,四面箭窗,上建楼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每台百总一名,专管调度攻打。台头、副二名,专管台内军器辎重。两旁主、客军士三、五十名不等。五台一把总,十台一千总,节节而制之。”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十一载:蓟镇长城又分为三大部分,即蓟州镇、昌镇、真保镇。(1)蓟州镇:东自山海关连辽东界,西抵石塘路亓连口,接慕田峪,镇界延袤一千七百六十五里。又分十二路镇守,为:山海路、石门路,台头路,燕河路、太平路、喜峰口路、松棚路,马兰路,墙子路,曹家路,古北路、石塘路。(2)昌镇:东自慕田峪连石塘路蓟州界,西抵居庸关边城,接紫荆关真保镇界,延袤四百六十里。又分三路镇守,为:居庸路、黄花路、横岭路。(3)真保镇:界自紫荆关沿河口,连昌镇边界,西抵故关鹿路口,接山西平定州界,延袤七百八十里。又分为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故关镇守。

嘉靖二十九年(1650年)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明史·职官志二》记载:“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嘉靖二十九年置。先是,蓟、辽有警,间遣重臣巡视,或称提督。至是以边患益甚,始置总督,开府密云,辖顺天、保定、辽东三巡抚,兼理粮饷。万历九年加兼巡抚顺天等处。十一年复旧。天启元年,置辽东经略。经略之名,起于万历二十年宋应昌暨后杨镐。至天启元年,又以内阁孙承宗督师经略山海关,称枢辅。崇祯四年并入总督。十一年又增设总督于保定。”

参考文献:

[1]华夏子.明长城考实[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2]文物编辑委员会.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3]中国长城学会.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3]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续文献通考[Z],《四库全书》本.

[5]永平府志[Z],清光绪二年刻本.

[6]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Z],清光绪五年刻本.

[7]戚继光.练兵杂记[Z],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4.关于长城的历史 篇四

题签十六:长城的历史及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The Great Wall, symbolizing China’s ancient civiliz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nd grand construction wonders in the world.The building of the Great Wall first began in the seventh century BC.The first section of wall was built by the Qi Kingdom and the Chu Kingdom.In Chinese history, there are three climaxes of building the Great Wall.They were in the Qin, Han and Ming dynasties.The sections of the wall began to be called the Great Wall in the time of Qin Shihuang.In order to ward off harassment by the Huns and for the use of further defensive projects, many sections were linked up and expanded and finally it was extended into a Great Wall.The total length of the Great Wall was over 5,000 kilometers long, so in Chinese, we call it “Wan Li Chang Cheng.” The Qin Great Wall started from Lintao, Gansu Province in the west and ended in Liaodong, Liaoning Province in the east.The second climax of building the Great Wall was in Han Dynasty.In order to ward off the Huns as well as to protect the Silk Road, the Great Wall in Han Dynasty extended towards the west for another 5,000 kilometers long to the Lop Nur Lake in today’s Xinjiang.The Han Great wall started from the Liaodong Peninsula in the east and ended at the foo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 in Xinjiang, with a total length of 10,000 kilometers.The last large-scale project on the Great Wall was carried out in the Ming Dynasty.In order to ward off the harassment of the remaining forces of the Yuan and the newly raised ethnic tribe of “Nu Zhen”, the Great wall had been built.The total length of the Ming Great Wall was more than 7,000 kilometers from Yalu River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the east, to Jiayuguan Pass in Gansu Province in the west.It passes nine cities,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The functions of the Great Wall in Chinese history are in four aspects, they are in military, economy, perfect harmony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and the friendship between Asians and Europeans.The structures of the Great Wall are the beacon tower and watch tower.Beacon towers were built on both sides of the Wall at the commanding points, which were at the top of the mountains or the twists and turns for making warning signals.Whenever the enemy was sighted, fires were lit on the top of the beacon tower at night, and the smoke was made during the daytime.Watch towers were built at regular intervals on the Great Wall itself for watching over the invading enemy.A watch tower was usually two stories high, and the defense soldiers lived inside.The ground floor was used for storing weapons and had a number of windows for archers.The upper floor had battlements, peep holes and apertures for archers.In the middle of the tower there were small living quarters for the defense soldiers.The watch towers were not only used by the defending troops to take shelter from the wind, rain and heat, but also to fight and check the enemy’s advance, and store arms and ammunition.Next I’m very glad to introduce the Badaling section.It was listed a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monument under special preservation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1961 and was listed by the UNESCO as one of the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1987.The Badaling Great Wall is about 75 kilometers northwest of Beijing, and it is the best preserved part of the Great Wall.Bada means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to all directions.”The Great Wall at Badaling average 7.8 meters high, 6.5 meters wide at its base, and 5.8 meters on the top, wide enough for five horses or ten soldiers walking abreast on the wall.It has one side with battlements and the parapet is on the other side.The side with the battlements is about 2 meters high, and the parapet is one meter high.The outer side of the Wall is topped with crenellated battlements, and a square sized hole below for shooting arrows and also for keeping a watch over the enemy.The parapet is on the inner side.Juyongguan Pass is located 50 kilometers northwest of downtown Beijng.There was a 20-kilomere-long valley called “Guangou Valley” from south to north, with 4 passes along the valley.They were of great strategic importance in defending the national capital, Juyongguan Pass is one of them.Inside Juyong Pass there is an ancient marble platform known as “Cloud Terrace”.It was built in Yuan Dynasty.There used to be three Tibetan style pagodas built on the terrace with a road passing under it from north to south.Later, when the pagodas were destroyed, a temple was built.However, the temple was burnt down in a fire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so only the terrace remained.The Cloud Terrace is 9.5 meters high, 26.8 meters from east to west, 17.6 meters from north to south at the base, and it narrows towards the top.In the middle edge of the archway, there is a carving of a “golden winged bird” with the carvings of several animals.Inside the arched passage, there are carved in relief Buddhist images on the wall.The images of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the Buddha of Ten Directions and 1,000 Buddha statues were all carved on the wall.Today on the way to Badaling Great Wall, you can see a railway running by the Badaling Expressway.It is well-known at the Beijing-Zhangjiakou Railway.It was the first railway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by Chinese itself.Its chief designer was Zhan Tianyou.

5.八年级历史钢铁长城3 篇五

知识疏理

1、钢铁长城的形成:经过人民解放战争的锤炼,人民解放军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为了捍卫祖国领土主权,构建“海陆空”强大的战略防御体系,党中央筹建了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增强了国防力量,筑就了钢铁长城。

2、人民海军的建立:华东军区海军是第一支人民海军,先后建立北海、东海、南海舰队,并不断改进武器装备,研制了导弹驱逐舰、核潜艇,构建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的海军体系,扩大了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加强了祖国海防。

3、人民空军的建立:人民空军是在陆军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外购买到国产研制的过程,空军力量逐步加强,防空御警能力大大提高,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重点难点

1、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国防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走科技强军之路,成效显著。人民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空军的现代化建设也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3、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同时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典型例题

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阅兵式上没有出现的兵种是()①海军

②陆军

③陆地战略导弹部队

④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对于这种分组式的选择题一般利用排除法。根据开国大典的图片、音像资料可知印象本题考查对我国组建的导弹部队的掌握,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是在20世纪50年代筹划并逐步建立的,所以③④不可能出现在1949年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答案: C 例2:不是组成海军多兵种体系的是()

A.潜艇部队

B.海军航空队

C.海军陆战队 D.导弹部队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我国海军兵种的掌握,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不断补充新型舰艇,现代化水平也有了提高,海军有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正确答案:D 能力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导弹部队组建于20世纪

()

A.40年代

B.50年代

C. 60年代

D.70年代

2、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

()

A.北海舰队B.东海舰队 C.南海舰队 D.华东军区海军部队

3、中国海军形成多兵种体系是在()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4、下列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的是

()A.北海舰队组建

B.研制导弹驱逐舰队 C.组建导弹部队

D.百万大裁军

5、中国开始组战略导弹部队是在()

A.1956年 B.1957年

C.1964年

D.1968年

6、弹部队主要任务是

()

A.进攻

B.防御

C.核反击

D.防空 7、1971年由我国自行研制,担任多次科学试验和外出访问任务的舰只是

()A.巡航舰

B.导弹驱逐舰

C.太仓舰

D.核潜艇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1:毛泽东在1958年指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74年,我国终于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材料2:1956年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指着飞翔的飞机对外宾高兴地说:“我们自己制造的飞机飞过去了!”

材料3: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以钱学森为首的科学家在1964年自行研制导弹成功,两年后进行了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读了上述三段材料,你有何感想?

三、简答题

结合课本简述新中国以来我国人民解放军有哪些重要的巨大发展和变化。

四、活动与探究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碍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造成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分离.因此,有的人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无力去收复台湾;有的人认为美国是纸老虎,不可怕,中国有能力收回台湾,只是时机未到,你的看法怎样?

知识拓展

导弹的种类

按导弹的基本用途进行分类(即按导弹的发射点与目标的地理位置进行分类)有如下几大类:

1、地对地导弹(亦称面对面导弹):是从地面或海面上(或海面下)发射,用以摧毁地面或海面上(或海面下)的目标的导弹。

2.地对空导弹(亦称在对面导弹):是从地面或海面上(海面下)发射,用以摧毁各种高度的空中目标(包括弹道式导弹弹头)的防空导弹和反弹道导弹。如美国的爱国者MIM、法国的“西北风”防空导弹。

3.空对地导弹(亦称空对面导弹):是从空中飞行的飞机上发射,用以摧毁地面或海面上(或海面下)目标的机载导弹。如美国的AGM—130空地导弹、“百舌鸟”反辐射导弹、前苏联的AS—7“克星牛”导弹。

4.空对空导弹:从空中飞行的飞机上发射,用以摧毁空中目标的机载导弹。如美国的AIM—120A.俄罗斯的“闪电”空气导弹。

根据射程可将导弹分成:近程的、中程的、远程的和洲际的导弹。近程导弹:射程在1000千米以下的导弹。

中程导弹:具有1000—5000千米的射程的导弹。远程导弹:具有5000—8000千米的射程的导弹。洲际导弹: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的导弹。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B

5、B

6、C

7、B

二、材料分析题

新中国致力于建设强大的海军、空军,并发展了导弹部队,人民解放军军种不断完备,科技水平和作战能力逐步提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简答题

⑴人民海军从无到有,改变了旧中国“有海无防”的状况,新时期,海军兵种增加,自行研制发明了世界一流的装备。⑵人民空军的建立,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了一批新兴飞机。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⑶导弹部队的成立,是中国人民加强国防力量的重大成就。⑷裁军措施和科技强军战略,是人民军队建设服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而迈出的重要一步。

四、活动与探究

6.关于感官享受的历史思考 篇六

马克思认为,“感觉的人性”是在“人化的自然界”里实现的,条件是社会异化必须被消除。只是当人之外的世界完全地变成了人的自我客体化时,人才会在他之外的世界里得到确认。只有在那个时候,人才会在由自己创造的世界里进行一种自我享受,而同时他的需求和感官充分发展起来。

真正的人性高于大自然;大自然是被精神所占有的精神的“另外一个世界”。就人类的活动而言,无论是在思想和意识中,还是在劳动和实践中,都是历史的轴心,它确定了人在大自然中的位置。

原始民族的思维绝对不是混乱的、非逻辑性的或者前逻辑的。他们只不过在活动中使用不同的手段和其他的战略,特别是使用一种“具有事物的逻辑”,在其中,感官和理性是最密切地相互联系的。这种思维的工具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在大自然中发现的差异和差别。我们的社会还在充分利用的来自工业革命之前和一部分是来自史前时代的重要发明,都归功于感官的理性的作用,它是用感官素质的术语对现实进行的考察。除此之外,它还存在于艺术中。因为艺术品把现实中很不明显的结构突出出来,它们不仅能够满足感官,也能够满足理智。就这样,无论在感觉方面,还是在认识方面,艺术在我们周围的世界里给我们引路,因为,对艺术来说,感觉和认识密切相关。

因为原始艺术和异国艺术早就被融入了现代艺术,现在已经熟悉它们的我们,已经不能很好地想象非洲艺术和其他艺术在当时所意味着的文化地震。原始艺术对他们的吸引力在于其基本活力和力量、健康朴实以及突出依靠感官和感觉的表达能力。这些素质正是被自然主义主导的十九世纪欧洲艺术所缺乏的。对这些欧洲艺术家来说,与原始和古老艺术的结识,是回到了源泉。受到这些启发之后,现代艺术更强烈地体验了现实,这归功于没有因为许多世纪的一神论、资本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影响而变得狭窄或被歪曲了的感官素质。由于通过原始艺术吸收了非洲和欧洲文化的感官感觉的内容,现代西方文化弥补了在进步祭坛上失去的丰富的和充分的感官素质。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把几个虽然以这样的方式受到了超现实主义影响、但在其作品中仍然能看到大自然基本特点的艺术家指出来。因此,他们的艺术品看上去也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们有机地生长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是现代和古代、大自然和文化的奇妙结合。由于画家、雕塑家和其他人受到原始和古老艺术的影响,那种思想也遭到他们在行动中的反驳。对这些艺术表现方法的吸收意味着,丰富的和强有力的感官素质和感觉,使西方文化重新获得了活力。由此我们也许可以得出结论说,真正的进步实际上在于一些东西重新被我们发现和结合过来了,它们是被片面、狭窄的技术和资本主义社会压迫和遗忘了的我们作为人的存在中的一些因素和层次。这样,为了盲目的进步牺牲了的东西,还是被记住和结合起来了。

7.关于长城的历史 篇七

这堂课涉及到了国防知识,初二学生对军事知识有一定的爱好,又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学习本课内容的积极性很高。但学生掌握知识有限,理解问题往往从浅显,认识问题也不够深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特点。一旦课堂环节处理不好,问题要进行引导不好,很容易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我在探索教学模式,出现很多的问题与疑惑,但是这堂课用传统教学方法来处理的话,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如果大幅度“放手”,有些知识学生又不了解,课的深度提升不上去,所以,经过反复的琢磨与推敲,我在导课时,播放了1949新中国成立时的大阅兵,和建国70周年的大阅兵两段视频,进行了对比,激发学生兴趣。自主学习提纲用填空的形式出示,要求学生10分钟之内解决,因为都是很简单的知识点,所以很快就完成了,下一环节不对答案直接分小组扮演角色海、空、导弹部队三支军队,介绍自己军队的建成与发展,解决了知识点的落实问题。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知识拓展,用图片、资料讲解武器、装备等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名词。合作题:新中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进行知识提升。用模拟战场,进行知识回顾。

但我在联系实际方面还不够,在今后教学中还要多联系现实,关注学生兴趣。用视屏导课消耗时间,视频的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不如直接导入课题。 课堂组织中,各组展示点评要改进,要求要明确,避免重复。

8.关于长城的诗歌 篇八

2、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李益《塞下曲》

3、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贺知章《送人之军》

4、征人饮马愁不回,长城变作望乡堆。——王建《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5、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汪遵《杞梁墓》

6、危楼缘广漠,古窦傍长城。——李端《度关山》

7、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陆游《古意》

8、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卢照邻《紫骝马》

9、岭坂风回树郁盘,长城如带雾中看。——丁澎《度岭见长城》

10、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张祜《听筝》

11、若算防边久远名,新安岂更胜长城。——罗邺《新安城》

12、秦筑长城在,连云碛气侵。——周朴《塞上行》

13、迹固长城垒,冤深太子陵。——许棠《雕**中作》

14、独夜长城下,孤吟近北辰。——许棠《失题》

15、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刘方平《梅花落》

16、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陈陶《续古九首》

17、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18、长城扫遗堞,泪落强徘徊。——文天祥《至广州第七十七》

19、独向长城北,黄云暗塞天。——张籍《送流人》

20、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刘禹锡《经檀道济故垒》

21、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陆畅《题悟公禅堂》

22、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李益《统汉峰下》

23、唯见长城外,僵尸如乱麻。——徐晶《阮公体》

24、大漠山沈雪,长城草发花。——卢纶《送刘判官赴丰州》

25、一御瑶池驾,讵忆长城阴。——杨师道《咏饮马应诏》

26、危竿缘广漠,古窦傍长城。——李端《相和歌辞·度关山》

27、血染长城沙,马踏征人骨。——苏拯《古塞下》

28、祸起萧墙不知戢,羽书催筑长城急。——无名氏《秦家行》

29、大漠羽书飞,长城未解围。——崔《早春边城怀归》

30、黔黎欲半空,长城舂未已。——苏拯《长城》

31、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卢照邻《雨雪曲》

32、遥嶂侵归日,长城带晚霞。——郑《塞外三首》

33、中冀分两河,长城各万里。——张说《送李侍郎迥秀薛长史季昶同赋得水字》

34、长城哭崩后,寂绝至如今。——周朴《秋深》

35、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36、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高适《蓟门行五首》

37、长城高际天,万人守。——陆游《古筑城曲》

38、玉塞抵长城,金徽映高阙。——徐九皋《关山月》

39、长城连不穷,所以隔华戎。——袁朗《赋饮马长城窟》

40、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李益《登长城》

41、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

42、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子兰《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43、一门同秘省,万里作长城。——李嘉佑《奉酬路五郎中院长新除工部员外见简》

44、秦王按剑怒,发卒戍龙沙。——徐晶《阮公体》

45、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姚合《送邢郎中赴太原》

46、犹恋长城外,青青寒草春。——刘长卿《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疲马》

47、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万楚《骢马》

48、广德者强朝万国,用贤无敌是长城。——杜牧《关亭长句四韵》

49、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贯休《杞梁妻》

50、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汪遵《长城》

51、长城备胡寇,嬴祸发其亲。——陈子昂《感遇诗八首》

52、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武元衡《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

53、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54、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汪遵《长城》

9.关于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探讨 篇九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备课环节不仅要整理搜集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教学资料,同时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其中既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又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做好准备工作。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这样才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除了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学生同样也要在课前进行认真地预习工作。而为了保证预习的效果,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例如,教师可以在上新课之前给学生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在下节课上课之前,通过提问或者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检查。

二、重视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是一节完整的课程所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有效的导入,不但可以引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兴趣,同时,围绕着新授内容所设计的导入内容还可以起到引入新知识,做好铺垫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高效的课堂,就一定要重视导入技巧的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技巧包括图片导入法、歌曲导入法、诗词导入法、设疑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等等,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注意导入内容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够使得导入环节发挥应有的功能。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开元盛世》这部分的内容,就先给学生介绍了杜甫的《忆昔》一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透过诗句的描写,学生可以看到当时繁荣富庶的盛世情景,从而对当时的社会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再引出今天的新课“开元盛世”,学生会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三、重视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双向地沟通与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学质量有所保障。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往往就是缺乏这种互动,很多时候,课堂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的知识传递。由于缺乏沟通与交流,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教师都无法获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凭借主观的经验加上统一的教参来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来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这样才能够迅速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从而使得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努力营造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使得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地投入到思考活动中。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努力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围绕着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我在给学生上到《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昭君出塞”的影视剧片段,在看完这个片段以后,学生自然会在头脑中形成很多的问题:王昭君是谁?为什么她要出塞远嫁到匈奴?当时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到底怎样?由此可以看出,在一定情境的感染之下,可以自发引起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占据主动。

五、指导学生科学的记笔记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记笔记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对待的工作。然而,看起来很简单的记笔记,其中也蕴含着大学问。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一提起笔来记笔记就顾不上听教师讲课,而一认真听讲就顾不上记笔记,这就是典型的缺乏技巧的表现。课堂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整理知识脉络,以供自己将来复习巩固知识所用。因此,学生在记笔记时,无需把所有的内容都动笔记下来,而是简单地把一些知识重点、知识脉络给记下来,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除此以外,学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脑袋也不能闲着,而是要对教师所讲地知识进行思考,要学会“一心二用”。当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在遇到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放慢讲课的速度,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这样,在边思考、边记笔记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听懂课、听好课。

高效的历史课堂是实现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综合历史素养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才能真正提升整个历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摘要:课堂是开展历史教学工作最主要的场所, 因此,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一个高效的历史课堂是提高历史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本文中, 笔者结合了自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简单对如何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进行了一些探讨, 希望能够为历史教学工作更加高效科学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谭红艳.试论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J].新课程学习 (综合) , 2010年08期

[2]刘追湖.论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年01期

上一篇:如何进行公司合并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