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论文--浅论档案的定义和起源

2024-09-11

公共管理论文--浅论档案的定义和起源(精选7篇)

1.公共管理论文--浅论档案的定义和起源 篇一

姓氏的定义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相关的学科是人名学。

姓和氏有什么区别?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我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如姚、姜、姬、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命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因而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则著之以姓,因为“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氏族,起到“别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

中国古代姓氏的来源和分类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如唐氏,尧帝初封于唐(其地为中山唐县),周代又封其后裔为唐侯(其地在鲁县),以奉尧嗣,故其子孙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商氏。周初大封诸侯,各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的情况更为普遍,如齐、鲁、卫、晋、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魏、许、吕等均是以国为氏。

姓氏的类别和内涵

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少图腾演变为姓氏,如夏祖女志梦见流星贯地,化为神珠薏苡(车前子),吞之而生禹,故以薏苡为图腾,姓「姒」氏,「姒」即由「苡」字演化而来。再如周之始祖母姜嫄因「履大人之迹」而生稷,所谓「大人之迹」是指巨大的足迹,实为熊的足迹,故周人以熊为图腾,以「姬」为姓。又如东夷部族以鸟为图腾,史称「鸟夷」,有不少鸟类的图腾演化为姓氏,如鸟氏、凤氏、爽鸠氏等。

至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图腾为姓氏的例子更多。如云南彝族括扒人以「荞」为图腾,故姓荞氏;拉祜族以虎为图腾,故姓虎氏。此外如水鸟氏、瓦雀氏、野猫氏、孔雀氏等,均由图腾演化而成姓氏。

以国为氏

以国为氏,大体有四种情况。一为以古封国为氏。如唐氏,尧帝初封于唐(其地为中山唐县),周代又封其后裔为唐侯(其地在鲁县),以奉尧嗣,故其子孙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商氏。周初大封诸侯,各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的情况更为普遍,如齐、鲁、卫、晋、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魏、许、吕等均是以国为氏。

以国为氏的第二种情况是古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小国归化后,以国为氏,如汉代西羌滇国,于汉武帝时降汉,后人称为滇氏。唐永徽初,有吐火国遣使来献大乌,留居中国,称为吐火氏。

以国为氏的第三种情况是异国人来华定居,以其国名为氏。如东汉时安息国太子出家修行,游历中原,定居洛阳,遂称安氏。隋唐时,西域有个米国(今俄罗斯境内),其国人来华定居,人多称为米氏。印度古称天竺,有国人来华留居,自称为竺氏。

以国为氏的第四种情况是汉代以后,受封郡国的诸侯王,以郡国为氏,如汉代景丹封采阳侯,赵谦祥封周阳侯,张敖封信都侯,其子孙均以所封郡国为氏。

以封邑为氏

自周代实施分封制度之后,各受封于天子的诸侯国可在自己的封地内对公族卿大夫及有功之士赏赐大小不等的封地,俗称「封邑」,作为受封者的食采之地,故封邑亦称「食邑」、「采邑」。后人因以为氏,如温、元、苏、毛、甘、樊、祭、尹、陆、栾、郦、邴等。

与封邑性质类似,而所封采邑较小的「五等之封」,通常封于乡。其子孙以乡为氏,如裴、陆、庞、阎之类。

以地为氏

以地为氏有三种类型:有封土者以所封之地为氏,无封土者以所居之地为氏,也有以所生之地为氏的。如神农氏生于姜水,因而取姓为姜;虞舜因居于姚墟,因而取姓为姚;商代名相傅说因筑居于傅岩,故称傅氏,再如东郭、西郭、北郭、东门、西门等,均以生地或居地为氏

另外,也有以当地名山大川为氏者。如鲜卑族人居贺兰山之阳,后人称「贺兰氏」;越王无疆次子居欧余之阳,后人称为「欧阳氏」或「欧氏」。再如伏羲氏有一支后裔,迁徙到川东巴水上游,子孙留居此地,称为「巴氏」。

以族为氏

以族为氏者,可分两大类型:一是宗族、公族(主要是卿大夫、王公、大族)分支为氏。如楚有三族:昭、屈、景;齐有左、右公子,故分左、右两族。二是古代少数民族,以部落、部族为氏。如汉代鲜卑族有慕容部,后人称慕容氏;古匈奴有唿衍部,内附中原后,称为唿衍氏,也称唿延氏;古辽东有宇文部、完颜部,后人称宇文氏、完颜氏。

以官为氏

以官为氏者,多以其所任官职之职能、性质为氏。如春秋时,管理市场的官员称为「褚师」,宋、卫、郑、鲁等国均有此设置,子孙世袭此职,称「褚氏」。帝尧时,皋陶担任执掌刑狱的大理职务(司法官),子孙世袭此职,称「理氏」。商纣王时理利贞因直言进谏,获罪惧诛,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生」遂改「理」为「李」。周人夫辛有,二子在晋国任「董史」(管理晋国典籍的史官),后代以官为氏,称「董氏」。周代官廷中专管藏冰的官员叫「凌人」,后代称为「凌氏」。再如司马、司徒、司空、司寇、司工、司城、司土、司功等姓,皆系以官为氏。

以爵为氏

以爵为氏者,多为王侯公室等贵族后裔。如皇、王、公、侯、公孙、公士、庶长等姓氏,均以其始祖爵位封号为氏。但同姓未必是同源同宗,如王姓,有「姬姓」(周代王族)之王,如「太原王」;有子姓之王,如「汲郡王氏」(商代比干后裔)之王;有「妫姓」之王(舜帝之后);有「虏姓之王」(由少数民族汉化);也有亡国后的王孙公子改为王姓者,由于姓源较多,故王氏人口众多,成为中国大姓。

在以爵为氏的同一姓氏中,又区分「族系」,衍生出:「以爵系为氏」的一种复姓类别。如「王氏」派生出「王孙氏」、「王叔氏」;「公氏」则有「公子氏」、「公孙氏」的区别。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

以名、号为氏

此类姓氏的来源,大都来自古代帝王、名臣、名人,如伏氏为伏羲氏之后,有氏为有巢氏之后,轩辕氏为黄帝之后,禹氏为大禹之后,汤氏为商汤之后,员氏为楚名臣伍员之后,金氏为少昊金天之后,甲氏为商王太甲之后等。

与「以名、号为氏」相同的另一类别是「以字为氏」。如白氏为秦国大将白乙丙之后(白乙丙,姓蹇名丙,字白乙);宋国大司马公孙嘉,字孔父,其子遂以父字为氏,称为孔氏。

以谥为氏

谥法起于周代,所谓「生有爵,死有谥,贵者之事也」,多为帝王、名臣死后追封加赠的褒奖之词,后世子孙引以为荣,遂以谥为氏。如庄氏为庄王之后,康氏为康叔之后,武氏为宋武公之后,桓氏为齐桓公之后,文氏为周文王之支系等。

以技艺为氏

古代百工技艺多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相沿既久,遂以为氏。如以陶冶为业者为陶氏,以屠宰为业者称屠,以卜巫为业者称巫氏。此外,如工氏、农氏、药氏皆为此类。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

以德行为氏

以德行为氏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吉德」即优良品德为氏,如赵大夫赵衰对人热诚温厚,有如冬天的太阳般可爱,故称为「冬日氏」。二是以「凶德」即劣行、罪恶为氏。此类姓氏多为历代统治者惩罚敌对势力或有罪臣民而强加于人的。如汉代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兵败被杀。因其早年曾受黥刑(脸上刺字),其族人被贬为「黥氏」。杨玄感因起兵反隋,被隋炀帝贬为「枭氏」。

以事为氏

以事为氏者多含有纪念意义性质。如夏代少康帝的母亲为避寒浞的追杀,怀着身孕从后墙一洞穴中逃出,回娘家生下少康。少康中兴恢复帝位后,为纪念此事,便命小儿子改姓「窦」氏,「窦」即洞穴之意。再如汉武帝时,丞相田千秋以年老,每奉旨入朝议事,特诏乘小车出入宫中,以示尊老之意,时人称之为「车丞相」,其子孙遂以「车」为氏。

以物为氏

古人常以祥瑞之物作为姓氏。如前秦符洪家,池生菖蒲,长五丈,其形五节如竹,当时的人称之为「蒲家」,后人便为「蒲氏」。再如长柳氏、长梧氏、长桑氏等均因家园有此祥瑞之物而以为氏。

以任所为氏

以担任某地职守而为氏者,在春秋战国时较为盛行,是以封邑为氏的一种变相衍生。如楚国兰氏、权氏、沈

氏、鄢氏,鲁国之匡氏等,均因其祖上曾分别担任兰县、权县、沈县、鄢县及匡县县尹而得姓。

赐姓、冒姓、改姓

此处的赐姓,是狭义的专指赐姓,不同于三代以前的「因生赐姓」,而是秦汉以后封建大统一的国家形成后,为褒赏笼络臣属的一种政治手段。赐姓多为历代帝王赏赐有功之臣为皇室姓氏,统称「国姓」,赐姓之制始于汉代。汉高祖刘邦为表彰娄敬、项伯的功绩,赐娄、项二氏为刘姓。唐代赐予有功之臣和归附的番邦异族为「李姓」者多达十六族。明太祖朱元璋也曾赐外甥李文忠、养子沐英、何文辉等为朱姓。南明隆武帝也赐郑成功为「朱姓」,人称「国姓爷」,以示荣宠。皇帝赐姓于臣属,并不都是褒奖、恩宠,对于政敌、叛臣,也赐凶险姓氏以示惩赏。如武则天称帝后,强令中宗皇后王氏改姓「蟒」,将起兵反对她的李姓诸王赐姓虺(音毁)氏。

冒姓之现象多发生于魏晋、隋唐,由于「九品中正制」及其以郡望门第评品人物,选官任职,出身寒门者往往有冒姓,攀附之现象。

改姓多为避仇、避难或避讳时,改称它姓。如东汉时有个聂台,和人结下怨仇,为逃避仇人追杀,改为张姓,隐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他的后人张辽,是三国时名将。

诸种复姓

中国复姓由来已久,尤其是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复姓更为普遍。

宋代郑樵在其所着《通志.氏族略》中,将复姓列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代北三字姓」四个大类,实际上复姓多至四字、五字以至七、八字的也还不少,尤其是宋代以后,经辽、金、西夏、元、清几代,中华各民族之间接触、交融日益频繁,奠定现代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基础。上述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姓氏,随着历史的进化和民族的融合,大部已简化、汉化,只有一小部分仍保留着复姓的原貌,如清朝的「爱新觉罗氏」等,一直沿用到现在。

其它姓源

中国姓氏庞杂繁多,姓氏来源千奇百怪。

如古代有一种「吹律定姓」的特殊方式。《白虎通.姓名篇》说:「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记其族。」因古代母系氏族社会,人多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有同祖而异姓,有同姓而异祖」,或因避仇改姓等,相互错杂。为区分族别,故有「吹律定姓」之法,即依据古代韵律而定姓氏。如《汉书.京房传》记载:「房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姓」。

此外,有以古都名为氏者。如少昊建都芬桑,后人有芬桑氏:黄帝建都于有熊,后人有有熊氏;周故都在岐,子孙留居者,称为岐氏。也有以古朝代名为氏者,如夏、商、周、秦、汉等。还有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姓为氏、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姓、简化改姓等等多种姓源,纷繁复杂,难以一一列述。

中国的姓氏来源及其类别,虽然千头万绪,五花八门,若从现代生活的角度和科学体系看,可归纳为四大特色:第一,地域性,是以人类出生,居住,生活的地方为姓氏来源。如以国为氏,以邑为氏等即属此类。

第二,纪念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名字、徽号、谥号为姓氏来源。如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族为氏、以谥为氏、以爵为氏等,皆属此类。

第三,职业性,是以先祖所从事的工作、官职、技艺等作为姓源。如以官为氏、以技艺为氏、以事为氏、以职为氏等皆属此类。

第四,历史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图腾崇拜或与生活、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古老的姓氏,及少数民族的姓氏,大多属于此类。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口的繁衍增长,姓氏日益增多,姓源也日益复杂,甚至发展到「姓随人便」的程度。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地下工作者改用化名;一些着名作家和艺术工作者取用艺名;独生子女成婚后,兼用夫妻双方姓氏为后代取名等。另外,涉外婚姻中兼用中外姓氏者也比比皆是。凡此种种因素必然导致中国姓氏日益丰富多彩。

中国姓氏虽然源源流长,但历代由于受到地域、交通、通讯等多方面的限制,人们很难全面了解和调查各个姓氏的情况,也难以做出全国性的统计。因此虽然历代都有专人、专着整理这方面的资料,大都停留在姓氏的多少及部分姓氏的起源方面。姓氏文化在文字学、历史学、民俗学、心理学、教育学、民族学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学科中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功能,尚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整理和系统研究。

2.公共管理论文--浅论档案的定义和起源 篇二

我们了解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都是因为文学, 那么文学的起源究竟是什么?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从蒙昧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但是文学却是在文字产生前就出现了。历代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对文学起源进行探讨, 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释,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游戏说、心灵表现说、巫术说和模仿说等, 中国的古典文献也有相关的记载《淮南子·本经训》云:“心和欲则乐, 乐斯动, 动斯蹈, 蹈斯荡, 荡斯歌, 歌斯舞。”《吕氏春秋·古乐》载“帝尧立, 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但这些或与社会生活需要联系, 或出于物质生产需要, 或为某种构成文学艺术的手段, 并不是创作的动机或目的, 所以并不足以证明以上所提的文学起源说。

在这里首先说明观点:文学起源于原始人类的劳动实践和劳动实践中的需要。

我们知道最早的文学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造, 即原始歌谣, 那么我们就从原始歌谣入手来探究文学起源何处。这些歌谣是经过人们的口头流传, 在文字产生以后才有极少数被保存下来的, 这些作品比较接近原始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文学出现在文字发明以前, 从而把文学的起源推到了更古老的时代。如:

《吴越春秋》所载的一首《弹歌》:“断竹, 续竹, 飞土, 逐宀六。” (宀六, 古“肉”字) 这是一首古老的猎歌。描写了砍竹、接竹制造狩猎工具, 以及用弹丸追捕猎物的整个过程。

《礼记·教特性》载《蜡辞》:“土, 反其宅, 水, 归其壑;昆虫, 毋作, 草木, 归其泽。”这是祭祀咒语, 当时大雨泛滥, 土地被淹没, 虫灾、草木慌, 眼看是他们的收获无望。因而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企图利用语言力量来指挥、改变自然使之服从自己的愿望。

《周易》《归妹上六》里写到:“女承筐, 无实;士羊, 无血。”这是一首牧歌。写牧场上男男女女在剪羊毛, 男的看起来在 (割) 羊, 但不见血;女的在承筐装这, 但没有重量。

《吕氏春秋·音初》载有一首一句之歌, 后称之为《吼人歌》:“候人兮猗。”传说大禹治水, 娶涂山女为妻, 禹省视南土, 久不归, 女乃唱出这支歌, 渴盼禹的归来。

这些古老的歌谣反映原始人类的劳动生活, 记录他们的劳动过程, 美好愿望, 思想感情, 这就说明文学起源应在劳动生活中寻找。

对于这个问题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写到:“人类是在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原始人, 原始连话也不会说。为了共同劳作, 必须发表意见, 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加入那是大家抬木头, 都觉得吃力了, 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 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保留了下来, 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 也是文学家, 是‘杭育杭育’派。”

与之相应, 古书中也有相似的记载。《淮南子·道应训》载:“今夫举木者, 前呼‘邪许’, 后应之, 此举重之歌也。”

我认为文学作为一门艺术, 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鲁迅所谓“杭育杭育”派的“文学”是不具有任何审美价值的。它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减轻痛苦, 提高劳动效率的一种声音而已。英国批评家伊格尔顿说:“如果在公交车站上, 有人走到我面前, 低吟着‘你这尚未被夺走童贞的安静的新娘’, 那么我会意识到文学出现在我面前, 而‘你知道司机们在罢工吗?’这样的陈述, 则不会让人想到文学。”那么所谓的“杭育杭育”、“邪许”也就算不上是文学了。研究学者们认识它是具有一定的音乐性、节奏性, 一旦用语言代替便有了含义和韵律, 便成了文学, 把它看成是诗歌赖以产生的基础。我并不赞成这种说法, 即使是在今天, 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 遇到“举大木”这样的情况, 也指挥发出所谓“邪许”之声, 或许是普通的不具文学审美性的生活语言。总是对文字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在那种负重的情况下也不会作诗作赋吧!况且鲁迅的这段话和《淮南子·道应训》所载只是对很久以前的事的一种推测, 没有必要的佐证, 并不足以为据。

但这并不能推翻我们的中国文学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处于人类最初阶段的原始人, 求食与保存种族才是最基本的需要,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连底下都谈不上的生产力水平, 他们只能以勤劳的双手不懈地劳动着, 因为劳动才是他们生存斗争的真是写照和实际需要。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从需要出发, 那么文学也不例外。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 人们不再仅仅只为饥渴奔走, 闲暇时用自己的语言把劳动的过程、自己的愿望用自己的审美意识表达出来, 便有了原始歌谣。但由于没有文字, 所以只能口头流传, 再有后人记载整理。这是中国文学史光辉灿烂的第一页, 而它的根源就是原始人类劳动实践和实践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纲要》褚斌杰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中国文学史纲要》褚斌杰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3.浅论土地档案的管理 篇三

【关键词】新时期;土地档案;档案管理

On the management of land records

An Bing-bing

(Shiyan City Land Resources Bureau Shiyan Hubei 442000)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role of land records management is also increasing in all undertaking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new era of land records,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Key words】Land records;New Era Records Management

随着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管理正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宏观调控手段,而土地档案管理正是土地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土地管理档案是土地管理机关日常活动和工作成果的真实记载,也是保证全面科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资本,下面着重阐述新时期土地档案及其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关键之处。

1. 新时期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特点

(1)首先,新时期土地档案信息与其他类别档案相比数量更大,种类更多。从国家到省、市、县,再到乡镇基层的各级土地档案管理部门在土地管理工作中时时刻刻都产生大量的土地管理资料,尤其是地籍管理工作,因为地籍管理工作中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地籍调查、登记发证等等环节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关系到所有城镇、农村的千家万户,这所有的档案资料常常一个县就多达几千卷甚至上万卷,且其载体的种类繁多,基本有文字、图表、影像等等。

(2)再者,土地档案的时间跨度范围广且内容变更频率高。土地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相当一部分土地工作的工作周期时间比较长,这就使得记载这一系列工作活动的档案的时间跨度变得很大。此外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地的数量、用途、所属等性征也经常变化,而档案的编辑也必须全程动态跟踪管理,这就使其变更频率高。

(3)最后,土地档案的效益明显且其利用价值高。土地档案提供关于土地资源的各种资料,包括土地需求预测、土地现状分析等等,这些信息都是政府部分用来及时调整土地政策的直接和根本依据。此外这些档案资料还可以辅助政府部门协调各用地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而制定各种用地和配置方案,知道实现科学用地,合理用地,为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创造最好的环境。

2. 新时期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对策

土地档案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认,那么对于土地档案的管理工作自然也非常重要,只有不断的学习掌握新的有效的土地管理方法,才能适应新时期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而更好的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1)首先,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们要转变观点,重视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各项技术标准。实践表明,在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中,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属于一项幕后工作,因此容易引起一些部门甚至一些领导职员的轻视,最起码是不重视,进而不愿意在档案管理工作上多投资。但是实际上土地档案具有相当大的价值,其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进行衡量,我们应当转变观念,充分意识到土地档案管理工作是整个社会土地事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意识到土地档案的重要价值所在。我们应该加大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上的投资力度,为新时期实现对土地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创造必备的基本的软硬件设施和条件,提高这方面工作的水平、层次和效率。这里还有一点我们要转变并逐渐要重视的是在对土地档案实施信息化管理时我们需要建立统一的规范和技术标准,这样有利于管理制度更加有序和高效,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这方面工作上做的还很少。

(2)其次,在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中,我们需要重视提高土地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这里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培养专业的土地档案管理人才,只有提高了直接从事土地档案管理事业的工作人员的水平层次,土地管理工作的层次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若没有高素质的专业土地档案管理人才,先进的土地档案管理理念和土地档案管理技术就无法运行,那么优质的土地档案管理服务就无法提高,也就没有办法保证土地档案管理的质量。因此要充分的调动起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培养出一大批专业的土地档案管理人才,为良好的土地档案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的辅助国家土地事业的发展。

(3)为了更好的满足新时期的各项要求,我们在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手段上要大力推广使用土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并且大力推进计算机在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运用。21世纪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追求高效,信息化便是追求高效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作为土地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档案管理工作自然要实现信息化。具体的是当前要将土地档案与土地信息系统结合起来,把各种土地档案已数据库的形式分门别类的纳入到信息系统中,这其中包括地籍信息,用地信息,监察信息等等,实现土地档案的各种载体如文本、影像、图表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档案服务的实效问题。除了大大提高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外,实现土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还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工作人员在土地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随意涂改、修改等行为的发生,并且还可以尽可能大的延长档案材料的保存期限。

(4)最后,在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中,我们要稳定土地档案员队伍,加大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同时进一步规范档案的交接工作。土地档案对于整个社会的土地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各个地方,各级政府重点负责的土地工作有所不同,为了尽可能保证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稳定进行,稳定的档案员队伍是必要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尽可能稳定档案员队伍人员和结构。

(5)再者,如上述中所提到的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容易受到忽视,所以我们要加大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尤其要加大对土地档案的利用价值的宣传,宣传通过土地档案可以解决纠纷,排除险情,解决房屋修建等实力,介绍土地档案的重要以及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另外,在土地档案管理中尽量稳定档案员队伍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档案交接的规范,各级土地档案管理部门负责人在档案人员调动或离职时要在各方面把好关,先办理工作交接手续,再办理调动手续,切实把档案交接工作列入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单位工作制度中,列入土地档案管理有关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中。

只有通过对新时期土地档案信息各种理论特点的充分全面的把握,透彻理解土地档案的重要性和关键之处,并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寻求高效、先进的管理办法和管理理念,才能够切实做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切实做好土地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国土事业的稳定顺利开展,保证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慧玲.GIS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1,10:13~14.

[2] 张珍.土地档案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老区建设,2008,6:23~24.

4.档案的起源与发展 篇四

首先, 档案的起源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它涉及档案的性质、种类、发展规律, 同时还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文字学、图书馆学等各学科的知识。因此, 探讨档案的起源对档案史学理论的研究无疑会起到良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要探讨档案的起源, 我们应该先弄清楚档案的定义。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个人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及其他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这个定义明确地指明了: (1) 档案来源三个方面, 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个人; (2) 档案产生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及人们的日常生产活动中, 反过来这些社会活动又是档案记录的范畴; (3) 档案内容储存在文字、图表、声像及其他载体之中, 并通过文字、图表、声像及其他载体记录方式表现出来; (4) 档案是一种记录工具, 具有原始的直接的根本属性。

记忆功能是档案一切作用的基点, 档案起源时最基本的作用是满足人们记忆的需要。有些人认为, 在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 人类在漫长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 产生、发展了思维和语言。但语言不能传诸远方和流传后世, 人们为了适应日益频繁的联系和交往, 为了表达一定的概念和弥补记忆力的不足, 客观上要求把记忆、备忘“扩展到人们的大脑之外”, 于是, 逐渐产生了“结绳”, “刻契”等辅助记忆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古代秘鲁人把不同长短和颜色各异的细绳, 用不同的距离和不同形式的结拴在一根主绳上, 绳子的颜色代表不同事物的种类, 结子的位置、距离代表不同的数量, 用以帮助记忆。秘鲁人的这种“结绳”记事方式与我国祖先几无不同。另一种记事方法“刻契”, 即是在树木、竹片、器皿等器物上刻画各种式样的符号、标志以记其事。随着人手的发展和完善以及人的观念形态的进化, 人们产生了将从劳动实践中得来的认识、情感、情绪和思想表达出来的强烈要求, 于是出现了较之“结绳”、“刻契”等更直观的记事方式, 比如壁画、雕刻等, 在我国江苏发现的将军崖摩崖石刻画, 上面刻有人体、兽面、农作物及多种符号, 这些符号反映、记录和表达了人们的生活、情感乃至信仰直接反映了4000多年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面貌。这些原始壁画、雕刻后来一方面演变为绘画, 一方面演变为文字。这些载体方式, 就其性质来说, 虽然不是我们所说的现代意义上的档案, 然而可以认为它们为档案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起到了保存记录、辅助记忆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它包含档案的某种成分, 可以看做是原始形态档案的萌芽。正是由于远古时期原始档案雏形的产生, 才为人类开创了档案的起源。而另有人则认为:原始记录方法如结绳、刻契、贝珠带等都不能称之为档案, 是因为这种记录方式所记录的内容只有当事人知道, 当事人死后或不在时, 别人就无法了解它的内容提要, 这种记事方法离开了当事人就失去了留待参考和有利用价值的这一档案最本质的特征。因此这种不能离开当事人的原始的记录, 在当事人还在时, 它有参考利用的作用, 在这个条件下它包含有档案的成分, 如果一旦离开了这个环境就失去了档案的成分, 这种记录方式我们不能称之为档案。完整的档案是可以离开当事人这个特殊环境的。用文字记录的载体离开了当事人这个环境, 我们照样可以参考利用。因此两种记录方式应该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应混为一谈。

笔者与前者观点略有相似之处, 认为原始的记录方法, 如:结绳刻契、贝珠带等是档案的初级阶段, 正因为结绳刻契、贝珠带等记录方法离开了当事人别人就无法了解它的内容提要, 故人们才想到利用其他记录方法来代替它们, 以便使自己的思想能够源远流长。

档案的发展应该用档案载体的发展来体现。档案的载体是档案信息借以记录与存在的物体。档案载体的演变正是档案的发展史。档案的载体又分为以下几种: (1) 档案的多载体; (2) 档案的纸张载体; (3) 档案的磁盘和胶片载体; (4) 档案的电子载体; (5) 档案的生物载体; (6) 泥板档案; (7) 纸草档案; (8) 蜡板档案; (9) 羊皮纸档案; (10) 图纸档案; (11) 缩微档案。

1.档案的多载体。从人类开始将某种文字符号记录在某一物体上, 以记忆与保存行为发生的那个时候开始, 档案就已经产生了。夏商时代, 人们将档案信息记录在甲骨、金石上面。商代后期, 由于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 出现了在青铜器上刻字的方法, 即后来所称的“金文档案” (“铭文档案”) 。秦朝, 人们使用竹简、石刻记事。两汉时期, 简牍和缣帛是普遍而又重要的书写材料, 与甲骨、青铜器、坚石等相比已有了很大的进步。

2.档案的纸张载体。汉魏时期, 纸张的发明, 使档案进入了一个飞跃的发展时期, 纸张具有记录简捷, 传递方便, 价格低廉等优点, 因此, 很快取代了竹简、丝帛, 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纸张档案的出现给档案信息传播与保存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3.档案的磁盘和胶片载体。从人类发明电影胶片和音乐唱片开始, 磁盘和胶片载体的档案就产生了, 磁盘和胶片记录档案信息可以把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记录在上面, 这比纸张所记录的单一图文信息进步多了。磁盘和胶片所反映的人类社会活动, 更加生动逼真, 可以比纸张更方便地复制、缩微、交流、传递, 实现多版异地归档保存, 增加了档案的安全性, 它主要有照片、录音带、录影带。

4.档案的电子载体。人们通过敲击键盘或光电扫描、录音、视频涂写将纸质档案转换成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的记录形式是由计算机中“0”或“1”的数字转换 (又称“比特”) 完成的。因此, 人们常常把电子档案与计算机等同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记录在计算机并在计算机网络中运行电子档案, 其载体是目前为止人类所发明的最现代化的档案载体。

5.档案的生物载体。将档案信息以脑细胞作为载体记录在人类大脑中的, 可以称为生物载体档案。生物档案是唯一可以沟通人类整个文明史的档案。不管是在远古时代人类所发明的最为原始的符号, 还是在遥远的未来人类所发明的乙太档案, 都是产生于人类大脑, 然后才转换成其他载体档案的。生物载体档案既是最为原始的, 又是最为现代的, 是一直伴随人类脑细胞这一记录档案信息的载体。

像泥板档案、纸草档案、蜡板档案、羊皮纸档案均为欧洲国家古代档案。

人们用黏土制成一定尺寸和厚度的泥板, 然后用木棒、骨棒把文字刻在上面, 在太阳下烤干, 这样就形成了泥板档案。

在古埃及沼泽地带有一种特殊的植物叫纸草, 将这种材料制成书写材料, 然后将两张甚至多张连接起来, 形成纸草卷, 用芦管笔蘸墨水在上面写字, 写好文件的纸草卷放在圆筒盒内, 标上标签以备查用, 这就形成了纸草档案。

古罗马人在木板上涂一层蜡, 用尖笔在上面写字。尖笔是用石头、骨头、象牙或金属制成, 需长期保存的文件, 便写在蜡板上。这就是蜡板档案。

羊皮纸是兽皮制作技术逐步改进的结果, 纸草档案只能一面写字, 羊皮纸可以两面写字, 是书本形的, 而不是像纸草一样呈卷形, 更易于存放。羊皮纸在公元1世纪时已成为罗马人的通用书写材料, 这时用羽管笔, 书写材料也由没食子酸铁墨水代替了炭墨水。

缩微档案即通过缩微摄影技术拍摄在缩微胶卷、缩微平片、缩微卡片上的档案。

综上所述, 档案载体由简到繁, 由低级到高级不同阶段的变革, 都标志着人类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进步, 它的发展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发展中。

参考文献

[1]穆岚岚.档案的载体与形态[J].黑龙江档案, 2005 (6) .

[2]沈成玉.档案的起源和载体演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8 (19) .

[3]杨光建.档案的起源与发展[J].档案时空, 1994 (4) .

[4]刘越男.由档案起源诸说想到的[J].兰台世界, 1997 (3) .

5.浅论中职学校体育档案的管理 篇五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体育档案管理 管理措施

一、中职学校体育档案的主要内容

学校的体育档案管理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不仅包括学校在政策上与体育相关方面的一些文件,还包括体育教学中包含的一切,如体育教材、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规划,等等,还包括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如教师的相关资料,学生的身体素质数据,等等,这些都属于学校体育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学校的体育档案管理不仅涉及方面比较多,而且是比较复杂的。因此,管理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学校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体育教学、档案管理就更严格。在今后中职体育教学领域中,要加强对体育档案管理的重视和研究,使中职学校的体育管理无论是在管理方法上,还是在管理水平上都能够得到较大提高。

二、学校体育档案建立的意义

学校体育档案管理无论是对体育教学领域的发展,还是对学生体育科目学习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将学校体育档案建立的意义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学校体育档案的建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体育教学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更加规范化,同时学校能有效掌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合理调整。其次,体育档案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学校的办学思想。所以,体育教师在这种思想的带动下,无论是在教学水平方面,还是在自身体育教学能力方面都能够不断自我提高。再次,学校体育档案的建立使学校体育教学方面的材料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同时,通过对体育档案的整理、归纳,还能够将体育教学相关实践转变为教学经验,从而将这些经验更好地应用在体育教学之中。

三、中职学校体育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

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档案的建立对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体育档案的这些作用,做好体育档案管理工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而作出更大贡献。

(一)强化对学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与重视

对于任何一个工作而言,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与重视,那么工作开展就不一定会十分顺利。对于中职学校下的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同样如此。要想做好体育档案的管理工作,首先学校领导必须给予该工作充分重视,并且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给予充分的指导。无论是在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布置上还是在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审查上都要将工作做好,将工作落实,切实树立学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之风。

(二)建立学校体育档案各项规章制度

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做好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所以,中职学校要想做好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育档案管理规章制度。这一规章制度的制定不仅要能促进体育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水平提高,还要使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有制度可依,进而使学校的体育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健康地开展。

(三)加强对学校体育档案的收集

学校的体育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包含内容多,而且工作是比较繁杂的。所以,体育档案收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正因为体育档案内容繁杂,所以,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遗失、没有整理的现象,使档案管理工作不全面。因而,对于学校体育档案的收集工作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一方面,可以将体育档案内容分为若干类,将收集人员相应分为若干组,每组收集人员负责一种或几种固定资料的收集,以此方法避免出现体育档案信息遗失的现象。另一方面,做好体育档案的电子档案管理。电子档案管理是当前档案管理的重要形式,由于电子档案易收集、易搜索的特殊性,因此,学校体育档案管理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四)做好学校体育档案保管和利用工作

体育档案的管理工作还包括对体育档案的保管和利用。一方面,保管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如果保管工作做得不好或者有纰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丢失很多重要档案资料。对于体育档案的管理,尤其档案中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资料要妥善、重点保管。同时,对于档案保存时间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档案给予确定。另一方面,学校体育档案的管理,不仅在于管理工作本身,还在于对体育档案的利用。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对档案的利用,充分利用档案才是档案管理工作价值的实现。

(五)提高学校体育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

要想加强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除了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档案管理领域得到了很大发展和进步。现代化档案管理方法与手段更是层出不穷。所以,学校的体育档案管理工作只有不断向着现代化管理方向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学校对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蓉.高校体育档案管理现状及信息化趋势[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6.公共管理论文--浅论档案的定义和起源 篇六

【关键词】档案;作用;问题;策略

基础建设是医疗机构为了未来全面发展和医疗业务的开展而从事的基本需要的设施建设。随着县级医疗机构改革的进行和深入,医疗业务不断的扩大,基础建设档案也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当务之急是必须高度重视县级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准确率。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杜绝不利于基础建设档案管理的因素,为子孙后代积累宝贵的历史财富,是我们每个医疗机构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基础建设档案在县级医疗机构管理中的作用

1.1对推动县级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县级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档案是县级医疗机构建设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材料,档案管理的最基本目的是记载基础建设在建设、改建、维修、使用过程和结果的技术状态记录。基础建设档案管理的关键是及时收集基础建设项目开工前到竣工交付使用后的各种报批文件、合同协议、洽商变更等各种类的资料,由于县级医疗机构基础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环节多、内外协作关系复杂的特点,因而形成的档案有多种载体、档案数量多、保存价值高。这些档案既是县级医疗机构工程建设的真实记录,也是整个县级医疗机构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县级医疗机构的建设、维修、管理、改扩建服务,又为县级医疗机构的经济建设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服务。所以,做好工程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对推动县级医疗机构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为县级医疗机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现状和历史依据

基础建设档案涉及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建设单位以及建设单位的主管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任何基本建设缺少基础建设档案,就缺少了使用和改造的依据。它不仅反映了该建筑物的变化和发展,为县级医疗机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现状和历史依据,也对县级医疗机构发展和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地上地下交叉工程涉及提供周围相互关系相互要求的条件;为历史查找、产权查证、经济纠纷以及科学研究等提供素材,它不仅服务于今天,也有利于未来,所以越来越受到各级建设单位和县级医疗机构管理者的重视。

1.3基础建设档案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宝贵信息资源财富

档案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宝贵的信息资源,是县级医疗机构和社会的财富。收集、管理和保护好这种资源是每个职工的义务和责无旁贷的职责。例如我院基建科的全院总平面图上仔细、认真地在每个建筑物旁都标注了建筑年代和面积,这张图纸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它包含了自上世纪50年代建院至今所有建筑的年代和面积,它减少了我们许多需要到档案室大量查阅资料的麻烦,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将原图保存起来,平时使用复印件,而且还将上面的数字以电子表格的形式摘抄整理出来,这就更加便于查找、保存和计算了,特别是每年向县卫生局做报表时,这一表格是我们最可靠的依据。

2.县级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基础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政策性指导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在投资、管理、建设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们经历了改扩建、代建、改造装修、拆迁征地等建设工程,每一次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尝试、一次学习的过程,但最缺乏的是对工程政策、性质的了解和指导。对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流向提出了新的问题。

2.2档案知识缺乏

由于历史的原因,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一致,对档案的知识特别是对基础建设档案知识了解得不够,缺乏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

2.3全员档案意识不强

基础建设档案资料应该力求完整、正确、真实、严谨,在工作中发现与施工单位和相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日期有的不明确或没有写;工程的名称前后不相吻合;施工单位来函有的编号较乱,有没有编号的、有重复编号的;请示报告之类的函件有的没有标题。这些不仅给档案管理人员归档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在接收上级审查时也很麻烦。

3.对县级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档案管理的建议

3.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是搞好县级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保证

基础建设档案的科学管理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维修、改造、扩建,健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系列制度。县级医疗机构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进行多项改革,随着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日益增多,边建设、边报批、边设计的事情常有发生。这给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应制定相应的基础建设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做好基础建设档案前期的收集工作,力求后期档案的完整、真实,使基础建设档案资料具有真实性,从而确保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和准确率。

3.2加强文件形成者、档案管理者的业务培训

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员档案意识是发挥档案价值作用的前提。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档案,必须发挥全体参与人员的档案意识,一起参与档案收集,特别是在项目建设初期,遵循项目建设和档案形成的规律,对项目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树立科学的档案观,让科室内每个工作人员都知道、了解、重视基础建设档案管理这项工作,各负其责,大家尽量配合把好自己的关口。这是做好基础建设档案和县级医疗机构档案工作的有力保证。

3.3改进方法,不断提高基础建设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

7.电视台音像档案全程化管理浅论 篇七

关键词:档案管理 重要性 面临问题 全程化管理

一.音像档案存在的价值

1.时代的纪实性。比如央视最近在播的《东方主战场》就是调用、汇集大量珍贵历史音像资料,编辑制作而成。历史已经过去,但音像资料向我们再现当年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的画面,展现了真实而又厚重的历史,音像资料能让人们准确回顾历史真实模样。

2.独一无二不可替代性。音像档案的形成,产生的现代化录制手段和方式,是纸张载体的文档不能比拟的。音像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相对于传统纸质文档具有灵活性,主动性的优点,随时可以捕捉到精彩瞬间留下记忆。并且具有真实性,实效性,时过境迁历史事件的现场是无法追补的。

3.潜在价值性。音像档案资料,本身存在的价值,是广播电视的财富,与此同时,也是在制作节目时,重要的音像视频借鉴材料。

二.当前电视台音像档案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音像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工作不够重视。每个电视台都有音像资料库,加上数据每天不断增多没有全面系统的模式去管理,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一部分的流失,并且存在着管理混乱的情况,随着音像档案的不断累积,会造成大量的珍贵档案资料的遗失和损坏。

2.缺乏必要的专业管理人员。很多电视台对音像档案的管理还停留在纸质版上,在收集和保管方面又缺乏具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意识不到音像档案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3.音像档案管理设施落后。由于重视程度,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很多电视台缺少必要的音像存档设备,导致音像磁带变质,发霉,图像看不清晰等各种状况,以致最后损坏。

4.相关管理部门不够重视。在很大程度下,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生产和制作新的节目中,追求新节目带来的经济效益,并没有给音像档案管理投入更多的关注点。

三.如何做好电视台音像档案全程化管理

从有音像记录开始,我们在历史上就留在了非常多,也及其珍贵的音像资料,那些记录着那个年代的方方面面,其存在的意义有无限的价值。音像资料是媒体经营的重要战略资源,尽管这样,我国的电视音像管理还处于一个初始的阶段,音像档案是一个具有非常明显的现代化科技产物,它需要一种与之匹配的管理方式,现在落后的管理方式与它的特性形成巨大的落差。导致电视台音像档案管理不够系统化,全面化,有着复杂的原因,如何做好电视台音像档案全程化管理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1.改变静态模式

从静态的管理方式转变成动态的管理方式,在之前很多电视台的音像档案都是以地方、各频道单位进行分散管理的,因此,造成很多音像资料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在各电视台之间不能很好地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使用。不仅阻碍了音像视频传播,而且也造成管理成本的提高,使用成本过高,也不利于电视广播媒体的总体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网络时代兴起,过于单一的广播电视产业,受到冲击甚至是挤压,在新的传播技术影响下,广播电视的发展必须接受严峻的考验。

2.实现数字化存储

A在传统的音像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种守旧落后的管理模式,已经与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脱节,我们需要一种紧跟时代步伐的集约化管理模式。

B.由于媒体设备的不断更新,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更具有优势,音像档案管理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从收集,整理,编目,查询,一条龙式的,科学的利于网络技术合理化管理。在音像管理中,相关部门加大对信息数字化管理建设投入大量资源,比如,计算机,扫描仪等,培训管理人员的操作能力,逐步建立一个平台,对音像档案进行备份,以做双重保险,实现数字化转换,对档案的保密级别进行分类,做好重要保密资料的保管工作,对音像档案管理人员的权限进行验证识别,不同职务的人验证权限的不同,使得保密层次得到体现,也让软件系统的安全性得到保证[1]。再加上利用数字媒介,比如,光盘,硬等,它们存储的量大,安全性很高,寻找资料更方便,能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这样也方便了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为新的节目产生提供很好的音像资料。在全台各部门系统配合下,实现网络一体化。

C.采用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缩短查询资料的时间,很大的提高工作效率,紧跟时代,迅速发展的步伐,也使得档案资料,实现它的价值最大化。例如,英国BBC广播公司在中国买了纪录片《故宫》之后,对纪录片里的镜头分解,把建筑物进行分类,作为主题形式先在电视上播放,最后放其到网站上售卖,不仅收获了非常高的收视率,而且也收获了很高的利润,一举多得,使得音像档案的价值实现了最大化[2]。

3.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性

A.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各电视台应该设置专门的音像档案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岗位,电视台相关领导对音像管理部门人员进行严格要求,定期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给他们提供进修专业技能的机会,与各电视台之间可以做一些合作交流活动,音像管理部门领导制定一些针对本部门的工作岗位制度,通过考试,技能大赛等活动,来提高音像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B.结合实际情况,以档案管理要求为前提,电视台音像档案管理部门负责人应该为档案管理制定合理,可行的管理办法,对档案的一系列制度加以完善,例如,音像档案的收集,音像档案的管理,音像档案的面目以及借阅档案等,并严格落实执行该规章制度,保证音像质量的完整性,科学的使用音像档案,使音像档案充分发挥其该有的价值,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3]。

4.利用资源优势,实现价值最大化

A.在电视台开发制作新节目,合适的主题方向下,考虑与音像视频档案,调用音像历史资料,把资料进行整合,这样既能让观众感受到节目的高度和深度意义,从另外一方面,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台里制作电视节目的成本。

B.加强地区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改革开放以来每个地方都在变化,城市的不断变迁,作为地方电视台,对本地区音像档案中的人物,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以及地方性旅游景点,进行系统,开发制作管理,让独一无二的地区特色资料,走向广播电视市场,并能取得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4]。

5.国家相关部门加大宣传音像档案管理重要性的力度

国家宣传部,应联合国家档案局广电总局,要求各级电视台提高对音像档案管理的宣传力度,把音像档案管理和生产制作节目,当做是一个指标和任务,改变以往的,只重视生产制作节目,轻视档案管理的行为。要有一条引导下属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线,加强监督管理下属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定期开展业务探讨和交流活动,并制定相关的细则制度,来严格要求各级电视台音像档案管理工作。

总之,电视台音像档案全程化管理是一个寻求发展的过程,它是一项长期的,全面的,系统的工作,这不是一个电视台内一个档案部门的事情,也不是仅仅靠国家相关部门加大技术投资,就能解决的问题。央视包括各级电视台作为国家和党的主要宣传舆论媒体,可以说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对广播电视档案,进行妥善管理进行合理使用,不仅能提高电视台的经济效益,还能使其发挥它的历史价值,有着比较普遍性的社会效益。除此之外,广播电视机构的档案管理效果及发展状态,对广播电视的发展前景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网络发达的新时代下,要做好电视广播档案管理工作,主要从音像档案管理人员,音像档案管理技术以及音像档案发展方向入手,打破常规管理,善于总结管理经验,适当在档案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从而实现音像档案全程化管理的突破性变化。音像档案是历史最直观,最形象的见证,音像档案是传递给电视台一种历史责任,这是一种传承的担当。因此,做好音像档案全程化管理是每个电视台应扛起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孙耀琴.电视音像档案资料管理模式的转变[J].视听纵横,2011.

[2]卓淑平.电视音像档案资料管理模式的转变[J].兰台内外,2014.

[3]刘海平.关于广播电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3.

[4]赵天亮,沈虹霞.城市电视台音像资料管理与开发模式初探——以杭州电视台音像资料管理为例[J].当代电视,2012.

上一篇:教师考试美术类简答题下一篇:通信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