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论时事(共6篇)
1.怎么评论时事 篇一
时事评论作文
时事评论作文
(一)电影《唐山大地震》从7月22日零点至7月25日24点,首周末票房超过1.6亿元,创国产影片票房新高。许多人走出电影院时眼睛还挂着泪珠,一些看完电影的观众说:好久没有这样感动过了。
这部影片的出现,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走向现代化过程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其意义超出影片本身,是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一次胜利之作,影片之所以被广大观众所认可,票房创历史新高,主要有以下三点。
突出展现个体经验。《唐山大地震》突出了个体经验的表现,通过主人公李元妮一家人长达32年的情感救赎过程,反映了唐山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并且对地震及灾后个体经验的呈现,贯穿电影始终。任何宏大的电影命题,只有通过个体经验的表现,才能让观众看到其中的意义。面对一个灾难性的历史事件,我们往往选择面对集体,怎样抗震救灾,怎样重建家园,这样的表现方式虽然非常正确,但存在艺术叙述的不合理,过多的宣传和说教,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同。
拍摄态度朴实真诚。不同于以往的商业大片,追求炫目的画面,《唐山大地震》克制了创作中难以避免的技术冲动和>戏剧冲动,用真诚而自然的拍摄方式,形象生动的对白,赢得了观众和市场的认同,而中国的电影需要的正是这种态度。
融入主流价值观。商业上获得成功的影片,都会传递一种主流价值观,《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亲情的可贵、生命的珍贵,以及生活的>温暖和希望,让每个人走出电影院的时候,都有一点温暖和爱,观众的情感得以接受。
时事评论作文
(二)泥石流吞噬甘肃舟曲 天灾无常引沉思 **年8月7日晚至8日凌晨,噩运降临正处于熟睡中的甘肃舟曲。因强降雨引发的泥石流灾害,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回水使舟曲县城三分之二被淹,电力、交通、通讯中断。从灾前舟曲的全景照片,几乎可以嗅到那个宁静山城的袅袅炊烟,而那一片祥和就在一瞬间被改变。一个村庄被泥石流整体没过,250万平米区域被夷为平地,超过5万人在此次灾难中身陷险境,缺少生活必须的饮用水和食物。这已经不是泥石流第一次降临舟曲了,对于灾害的预防与预警工作是否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呢?当然,现在还不是反思的时候,但下一次灾难的发生不会坐等人们去慢条斯理地理顺思绪。检索媒体五年前的报道,就曾有关于“陇上小江南”舟曲县水土流失严重而导致泥石流频发的警报。在天灾无常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人类活动造就了现在的这一切? 太残酷,太惨烈,容不得我们哪怕稍微喘一口气、再去想事情的前因后果。面对灾难,人类能够做的,不仅仅是重复的不知所措,而且应当包括对教训的深切记取,以及对自身错误的清醒认知。死者已逝,有多少,根本就是在睡梦中被泥石流所吞噬。活着的人们,究竟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继续?
心在痛,血在滴,为在一次次灾难中逝去的同胞,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和民族。伤痛需要爱来弥合,爱有待再长一些的痛感来得以张扬:是这些痛,给我们反思的力量。
时事评论作文
(三)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10月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人民日报10月9日)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能不能有一个好的形象,不是靠自己怎么说、怎么装,而是靠自己怎么做、群众怎么看。只有做到亲民、为民、利民,才能在群众中有着高大的形象和很高的威信。
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说明,人心向背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兴亡的根本因素。人心向背是一个党的执政能力,归根结底是它获得广大人民群众 认同或满意度的问题。关键是要确立以人为本思想,全力实施为民、利民、惠民的群众满意工程,确保群众满意和支持,这样我们就会在群众心目中有位置,我们说话办事就有公信力和权威性。要始终以人民群众欢迎不欢迎、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果真做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人民群众就会成为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坚强靠山。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作为人民培养的党员领导干部当然有责任、有义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由党的宗旨所决定的。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领导干部只有把自己的生死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生命才最有价值。相反,心中只想着自己的名利和地位,时时处处当官做老爷,最终将会被我们的人民群众所不齿,甚至被赶下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常修为民之德,常怀为民之心,常做利民之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突出业绩来回报人民群众的养育之恩。
2.怎么评论时事 篇二
所谓论据, 是指评论性文章中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 是形成论点和支持论点的基础。论据根据其性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事实论据。主要指能够证明论点的人、事、现象、统计数据等事实材料, 也包括历史事实。另一类是理论论据。主要指被人们所公认的科学公理、常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等。 (1) 在各类评论作品中, 有的事实论据使用多一些, 有的理论论据使用多一些, 有的两者结合起来使用, 这要看说理的实际需要。在运用论据进行论证的诸多方法中, 据事说理是最常用的一种, 笔者结合自己编辑、撰写时评的体会, 以一些优秀作品为例, 论述运用事实论据说理的优点, 事实论据的来源与要求, 从中探讨提高时评论证深度的方法。
事实论据说理的优势
时评是署名的评论文章, 代表作者个人发表意见和看法, 也就是站在个人而非官方或媒体的角度来看待评价某个问题或事件, 具有较强的“亲民”色彩, 作者比较彻底地放下那种“发布指示”的架势, 往往采用平民视角, 对评论对象具体剖析, 与受众进行平等的交流与互动。基于这样的特点, 时评写作常常使用据事议理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人们常说的用事实说话, 作者在论证过程中不仅注意选用具有说服力的事实论据, 还要对事实进行评点、阐释、引申, 从中挖掘出这些事实本身所蕴含的道理。这种论证方法的优点在于:
1、论证有力俗话说, 事实胜于雄辩。用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 很有说服力。发表于2006年2月13日《福建日报》10版的《维护湿地之美》, 是笔者撰写的时评, 受到中宣部新闻局《新闻阅评》的好评。文中为论证湿地维护的重要性, 列举了近年来发生在国外的两大惨剧:一是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地震海啸, 给受灾国家造成惨重损失。据世界自然基金会调查, 印度洋海域红树林资源遭到严重毁坏是其重要原因。二是2005年8月29日, 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南部, 几乎完全淹没了新奥尔良市。原因之一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周围众多湿地被排干了。从这两个举世瞩目的重大自然灾害总结出惨痛教训, 令人震撼, 发人深省。
2、提高时效时评, 时事之评也。 (2) 无论是对所评新闻事件自身的新闻事实进行解读、评价, 还是引入较新的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说理, 都可以增强时评的时效, 让人感觉得到文章是针对当今发生的事实或存在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 具有新意。有的来稿没有以新闻事实为评论由头, 论证过程中也没有以事例作为论据, 一味地以说理的方式来论证观点, 让人感觉这样的文章在过去也能写出来, 没有现实针对性, 不能作为时评。
3、增强可读性一般而言, 事例比较形象、有可读性, 说理比较抽象、有思想内涵。不同的评论体裁, 事例与说理所用文字的比例有所不同。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较为强调思想内涵, 说理性文字相对较多。时评虽然写作目的也是想让人接受作者的观点, 但需要较强的亲和力与可读性, 因此比较多地使用事实论据。事实论据与说理相结合, 不仅可以给人思想启迪, 而且提供给人们一些新的信息, 增添时评的形象因素, 避免单纯说理造成的枯燥、乏味。
事实论据的来源
一些时评来稿使用论据不充足或说服力不强, 说理也不够透彻, 显得单薄。这些缺点是由于写作前掌握的材料不充分、思考缺乏深度造成的。时评写作必需掌握充足的材料, 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 深刻了解所评析议题的实质, 才能精选论据来论证观点, 写出一篇既有可读性又能给人启发的好作品。事实论据作为论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所评议题自身的新闻事实时评大多是针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评论的, 新闻事件中的一些事实, 往往可以用来作为论据, 对其进行分析、点评, 可以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在小评论中, 往往就新闻事实本身讲道理、发议论, 一事一议, 就能表达作者的观点。而中型评论, 思路、视野需要拓展、延伸, 除了对事件本身进行评论, 往往还从外部引入事实论据, 纵横比较说理, 增加论证的深度。
二是媒体已发布的可靠事实过去, 多数评论作者都注意做资料积累, 现在延用这种做法未尝不可, 但网络的兴起为写作材料的查找提供了极大便利, 可以大大减少手工记录材料的数量。只要你记住一个关键词, 上网搜索就可以查到大量相关材料。这就要求时评作者要关心时事, 只有了解时事, 写作时才会想起关联的新闻, 然后上网查找。查找到的材料需要比较鉴别, 尽量引用出自主流媒体的报道, 有条件时应查找刊登报道的报纸, 确保材料的准确可靠。
三是自己所见的事实时评作者在工作生活中所看到的事实, 如果适合证明论点的需要, 也可以作为论据。笔者写《维护湿地之美》时, 就用到了在采访中了解到的一个事实论据:“龙海市紫泥镇的防洪堤虽然是土堤, 但由于有湿地4400多亩红树林保护, 经历历次台风袭击, 至今安然无恙。”这个活生生的事例, 用于说明保护湿地能得到丰厚回报, 是有说服力的。
事实成为论据的条件
在一些来稿中, 虽然也用了事实论据, 但有的事实来源不可靠, 有的与论点关系不够密切, 有的过于陈旧, 显然不是时评所需要的论据。事实之所以成为论据, 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真实
真实是对事实论据的最基本要求。如果新闻评论用了假事实, 那么以此事实推出来的道理也是站不住脚的。 (3) 如今媒体普遍关注社会热点新闻, 但由于事件当事人说法不一, 有时前面的报道与后面的报道有较大差别, 此时匆忙发表评论, 容易引用到失实的论据。有的作者凭蛛丝马迹就进行推断。重庆市今年高考出现31名考生民族身份造假的事件, 一篇来稿对有关部门没有公布造假者身份进行评论, 作者从已曝光的两名考生家长是官员的事实, 认定能够为孩子制造假民族身份的考生家长都是有权有势的, 而调查组势单力薄, 进而推断未公布的原因是调查组顾虑考生家长的权势。这样的论据没有可靠的来源, 论据与论点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结论肯定是不可靠的。果然, 重庆市有关部门很快就公布了处罚结果, 31名违规考生被取消了录取资格, 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处理, 并说明了不公布考生身份的理由。作者所质疑的问题并不存在。党报对于热点新闻也应关注, 但应等看清事实真相, 或权威部门发布了消息后才予评论, 从而避免评论失实而影响声誉。
2、典型
在可以证明论点的诸多事实论据中, 应当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实。发表于2008年7月2日《福建日报》10版的《还典型人物以“人间烟火味”》, 获屏山时评征文一等奖。为了论证“自由散漫只要不出格, 没必要动辄与‘组织观念’、‘纪律观念’挂钩搭线”的分论点, 作者举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例子:袁隆平也自称是个“自由散漫”的人, 他认为, “自由散漫、自由自在给我很大的帮助, 可以专心致志搞研究, 给我提供了一个空间”。连大科学家都有“毛病”, 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典型人物十全十美, 这样的事例令人信服。典型事例是从诸多材料比较中产生的, 搜集材料应当多多亦善, 这样既有助于论点的提炼, 也有利于写作时的从容选择。
3、精当
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 选择的事实论据必须恰当, 即与需要证明的论点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否则, 再生动、典型的事实, 用于评论中也是无益的。同时必需精简, 贵精不贵多, 力求“以一当十”。这就要求一方面精选事例, 另一方面对事例进行加工, 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 以适应评论写作的要求。
4、新鲜
新闻评论的新意, 不仅来自观点的新, 也来自材料的新、角度的新。 (4) 毫无疑问, 人们阅读时评的主要目的是受到思想启发, 但如果同时获得一些新的信息、知识, 则会得到“意外收获”, 增添阅读的兴趣。好的时评都十分注意用新材料、新角度来表达新观点。发表于2008年2月18日《福建日报》10版的《此心安处即故乡》, 获屏山时评征文一等奖, 文章用到了“在没有预见到雪灾会来临的时候, 某沿海城市就通过鼓励一些民工把家人接来过年的办法, 把民工留在企业”的事例, 进而分析这样做的好处。人们阅读文章时不仅可以了解作者的观点, 而且可以获知安排农民工过年的一些新情况。时评写作也可用历史典故、旧闻作为事例, 材料的新是相对而言的, 其衡量的标准应当是没有为其他评论所引用, 也就是事例所蕴含的思想未被他人所挖掘过。
当然, 时评属于议论文范畴, 事实论据要与说理有机结合起来, 或先亮观点, 后事例佐证;或先叙事, 后分析、点评;或夹叙夹议, 事理交融, 共同为证明论点服务。同时, 时评写作从敏感的触发、材料的搜集、论点的提炼, 到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把观点表达出来, 是一个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据事论理的论证方法还应与时评写作其他环节的操作方法、其他论证方法结合起来, 综合运用, 让好的议题得到充分阐释, 写出有深度的时评作品。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编辑、撰写时评的体会, 以一些优秀作品为例, 论述运用事实论据说理的优点、事实论据的来源与要求, 从中探讨提高时评论证深度的方法。
关键词:事实论据,时评,证论
参考文献
①姜淮超主编:《新闻评论教程》,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P.106①姜淮超主编:《新闻评论教程》,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P.106
②谢宗贵:《新闻解读与评价》,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P.145②谢宗贵:《新闻解读与评价》,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P.145
③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P.279③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P.279
3.高中时事评论写作思维训练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中 时评 思维 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时事评论,即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评判。在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将时事评论写作引入高中阶段教学,既是适应高中作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也符合新课程课标的要求,有利于促进高中生的思维发展,对于有效提升高中生的作文能力大有裨益。
一、时评的思维训练功能
(一)时评对“个性化”的张扬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新课程提出高中阶段“考虑不同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单要教会学生如何结构文章,更要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深入分析,加厚学生的知识积淀,引导他们走向更开阔宽广的天地,让学生写出真实而富性灵的好文章。
而时评的材料一般是最近的热点新闻,内容新颖,话题“火辣”,贴近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而且,既然是评论,你就必须旗帜鲜明地亮出你的观点,发表你的主张,阐述你的论据,允许甚至鼓励你的自由、个性化地表达。
(二)时评对思维的收敛性要求,有利于增强学生写作思维的严谨性
其一,时评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及其结果的有效率的表达,它所使用的思维方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它的思维特征最主要的表现为收敛思维、聚焦,训练时评写作就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收敛思维水平。收敛思维对高考作文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不可小觑。首先所有的高考文题都是收敛思维的结晶,考生必须以此作为基础,才能展开思路进行发散,同一文题可以有各种不相同的立意角度,但都不可离开统一基础。尤其是近年来最热门的新材料作文,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发散,均不能脱离材料及其含义作文。再者,记叙文的线索、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和全文的结构均由收敛思维演化而成,没有收敛思维,文章的材料分散杂乱、结构松弛无序、将难形成统一的整体。
其二,随着网络微博、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高中学生越来越多的获得了发表意见的机会,他们表达看法、参与讨论的欲望空前高涨。但同时,他们又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习惯于碎片化的阅读,看问题又比较容易情绪化、片面化,肤浅化甚至极端化,需要我们适当的引导、点拨。
二、开展时评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一)整合教材资源,全面准确理解文体特征
对于时评的文体特征的理解,很多高中老师仅仅局限于高中必修教材,这是非常不全面的。
以广东的粤教版为例,除了必修4有专章介绍时评外,还有选修8《新闻阅读与写作》、选修12《常用文体写作》、选修15《论述文选读》,共3本选修教材中均有一个单元的教学安排,这几本教材虽然从不同侧面阐述了时评的一些特征,但是都不完整,我们需要将这几本教材加以整合,才能完整地理解时评这种文体。
必修4第一单元“关注社会”,侧重了解时评的文体特征,对于入门训练有借鉴作用。选修8第三单元“新闻评论”,侧重介绍时事评论具有新闻文体的一些特征——时效性、政治性、说理性;选修12第二单元第1节“时评”,侧重讲述时评作为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据实而评(事实性)、应时而作(时效性)、凭理而断(评析性);选修15第二单元第三章“时评”,侧重介绍了时评作为评论文章的一些特征——针对性、评析性、群众性。以上分布在各册书中的章节,都有对时评的介绍,既有共同点,也各有侧重。我们如果要对时评的文体特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解,则需要整合以上各章节的内容。时评的文体特征可以完整地表述为五点:话题火辣(针对性)、应时而作(时效性)、据实而评(事实性)、评理而断(说理性)、大众声音(群众性)。因为这些均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选题和表达结构、语言风格的问题,不讲清楚这些问题,我们高中生的时评写作就很容易与杂文相混淆,影响时评的表达效率。
高中生写时评应该有意识地与社会上的时评区别开来,目前,社会上的时评越来越表现出杂文化的倾向,他们追求思想的广阔性,纵横开阖,用语喜调侃、冷幽默,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但是也往往导致文体不清,这一点,高中生训练时必须避免,文体一定要规范,杜绝杂文化倾向,因为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高中生训练时评主要是为了特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
(二)依据文体特征,设计课堂教学
就文体特征而言,时评是论述文的一种,它重说理评析,但同时,它也有新闻作品的特点,具有新闻传播的特性,如结构规律、语言风格等更趋近于新闻作品。
在高中很多课例中都提到一种训练模式,他们还从教材中找到所谓的范例文章,强调时评写作的一般构思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本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将这种结构视为构思时评的一般结构方式。殊不知,这种指导是不严谨的。尽管时评归到了论述文一类文体中,但是它在结构上区别于其他议论文体的特点在于:总是把论点放在前面,把新闻事件放在前边。这是因为具有新闻特性的时评,特别讲求传播的效率,它把论点放在开头,就类似于新闻报道的消息体裁的“倒金字塔”——把最重要的事实、事件发展的高潮和结局放在开头。“论点前置”结构在新闻评论中具有普遍性。这涉及的实际上是适用于时评的表现方法,或者时评表达的规律。
(三)明确训练目标,把好选题关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设计出适合高中生写作的时评类作文题。不是所有的国家大事、新闻热点都能拿来给高中生评论,也不是所有的生活现象、热门话题都能拿来做题目。
nlc202309032336
在选择话题时,我们需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考虑学生对话题的关注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地域特征尽量选择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话题, 尤其是在时评写作训练的初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广东的多数高中生相对于北京等地的学生,对政治性话题、国际性话题关注度不高,但对身边的民生问题、经济话题和维权问题关心较多。二是要注意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虽然有些话题非常热门,比如计划生育政策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等,学生也有很高的关注度,但是由于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知多凭着情绪上的指引,而缺少必要的专业背景,容易得出“计划生育必须放开”“高考必须取消”等偏激的结论。三是要注意话题本身的敏感度。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还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而高考作文实际上就具有价值导向功能,要求高中生在作文中表现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考生的言论空间一般不能超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
(四)训练有序,保持思维训练的连续性
高中时评写作训练是很有必要贯穿于整个高中写作教学过程中的,我们高中三年的训练应该有一个合理有序的安排,依据学生心理发展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在符合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有阶段性、有目的性地加以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增强学生作文能力。
高一下学期后半学段,大多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思维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形成关心生活、参与生活,展开恰当联想和合理想象,不断取得生活素材和生活经验,又能切实地反映生活的能力,着重正确立意和选材。
高二年级思维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积累和思考的习惯,形成收集各种材料、整理分析材料并进行议论评价的能力,在实际生活里养成下判断、推理都有条理的习惯,合理安排文章结构。训练目标:写好时评,即掌握基本的论证结构――并列式和层递式;把握由总论点分解为多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分析的方法。
高三年级思维能力则着重培养思辨能力,要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辩证分析,把思考引向深入。训练目标:会写时评,即学会谋篇布局,注意论证结构的严谨性、周密性;培养思维,写出有自己独特见解、较为深刻的论述文;学会综合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论证时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富有文化内涵。
(五)创新训练形式,培养思维品质和能力
(1)让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处于自由的写作状态,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
我们很多教师在指导时评写作训练时,仍然是老一套的做法,只是局限在课堂内,通常要求学生一小时内完成800字的作文,老师讲学生练,而忽视易为青年学生喜爱的微博、论坛等网络新媒介,形式单调乏味,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自然也就发挥不出时评的训练优势。
(2)从新闻点评的训练入手,给学生一个简单的思维路径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更注重训练新闻点评的写作,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它见解(判断)突出,且有简洁的论证过程,新闻点评可以为我们的时评训练提供一个阶梯。我们的时评写作本来就需要由短而长,由浅入深,所以新闻点评对于我们培养时评写作能力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如:
案例一:请你就下面这一类社会现象,谈谈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不少于80字。
台湾歌星周杰伦一曲《东风破》,风靡一时,于是,许多从不喜欢民乐的年轻人找来古曲《东风破》欣赏;北师大教授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宣讲《论语》,由此《论语》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资;大型电视节目“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很多人再读《红楼梦》,“红学热”再度升温。
参考点评展示:
(1)传统文化借助现代传媒,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这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承。现代人往往觉得古典文化距离自己非常遥远,但流行歌曲、电视节目可以拉近这种距离,从而发挥现代传媒受大众喜爱的优势,推动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2)人们盲目追随时尚,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心态浮躁。传统经典应被大众熟知,但如果只因流行音乐、电视节目而去关注它,那么,只是凑热闹,并不能深入了解其精髓,对传承优秀文化不利。
此则新闻点评,包含的思维过程有:(1)聚焦,抓准评论现象的实质——传统文化借助现代娱乐传媒热闹一时;(2)摆出自己的判断,写作简短的评析。拿出己见,简要论述。(好,好在哪;不好,为什么)
所以,当学生对完整的时评写作感到棘手时,我们不妨首先降低难度,从训练新闻点评开始,先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写作思维路径。
(3)以活动促写作,以写作促阅读,提升思维的深度。
在现今的网络新媒体下,高中生受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的影响,认识问题较肤浅,写出来的时评一是浅,只是表面的议论;二是空,只是在直接地表达情感,没有深入去分析。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就必须创设活动平台,将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 以活动促写作,以写作促阅读,加大学生阅读的量,最终加深写作的深度。
总之,以时评写作思维训练为切入口,提升高中生的写作思维能力是探索有效作文教学的一个尝试,是落实常用文体写作教学任务的一个策略。时评写作思维的有效作文教学策略要求我们既要尊重时评的文体特征和思维特征,又要尊循高中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特征,科学有序、循序渐进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陈佳民,柯汉琳,吴惟粤,陈建伟,王土荣,陈妙云,等.常用文体写作[G].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 李园香. 高中生,写点时评又何妨[J].江西:江西教育,卷(期)2008,(36).
4.时事评论摘要 篇四
正视避邻运动
“别建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 yard),五个字母的英文简称NIMBY(邻避),意指居民希望保护自身生活领域,免受具有负面效应的公共或工业设施的干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邻避运动正成为一个潜在的冲突源。
邻避运动兴起,建立在公民环境意识和权利意识觉醒的基础之上。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专制时代,不存在邻避冲突;在听命于政府指令的计划经济时代,也不存在此类冲突。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的发育,民众萌发了“群己权界”意识。此次事件中有一群中学生参与,也表明了这一不可逆转的“代际变化”。而当地政府从观念到行为,均未跟上这种变化。
邻避冲突观念的缺失,还暴露了地方政府发展主义导向固有的弊病。把GDP增长等同于公共利益,不仅造成公共利益的萎缩和扭曲,也导致公共利益的泛化。一方面,真正的公共利益,如公正的政策、公平的司法、公民的权利、良好的环境,由于不能立即带来经济增长而被忽视;另一方面,政府只要借公共利益之名,便可进入各个领域,包括纯粹的商业项目,容易结成政商联盟。这使政府作为公共利益承担者和利益纠纷仲裁者的身份遭到质疑,更使其公共职能受到商业利益扭曲,常常要为私人利益背书。其结果必然是政府公信力受到严重损伤。什邡事件说明,“硬发展也有道理”的思维,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坚持以发展为中心的同时,不断加强公信力建设,正是各级政府的历史性任务。
在欧美,邻避运动曾推动了法治、政府管理和公民参与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国,如能应对得当,也会对政府改革和体制转轨形成积极推动。在城乡建设全过程充分尊重邻避关切,有助于政府从利益冲突的相关方转变为中立的仲裁者,有助于改善政府的形象,使其变成善于倾听、尊重民意的协调者、沟通者,进而成为合格的领导者。倘无视邻避运动勃兴的现实,甚至斥为“刁民造反”“顾小家不顾大家”,则未来类似事件更易激化,后果会越来越严重。
建立良善社会的起点
提升社会道德水准,政府肩负着主要责任。良治能够弥补道德不足,而败政则必然催化道德败坏。
佳木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见义勇为和杭州“最美司机”吴斌舍己救人的事迹,引发了舆论对“平民道德英雄”的赞颂。从这些寓伟大于平凡的公民英雄身上,国人看到了“建立良善社会的希望”。
舆论的期盼无可厚非。不过,良善社会的建设,真的应当、而且能够从底层民众做起吗? 当代社会本来具有崇尚公共精神的共识。而中国目前的公共精神衰落,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来自公权力之滥行。现代社会对公私权有明确界定,承认私权的合理性,并且把勇敢维护私权视作公民应有的品格。侵犯私权,为法治所不允;以公权之名侵夺私权,是最大的败德行为。以制度保证公权执行人个人正直高洁、不贪不腐亦至关重要。倘公权滥用及贪腐行为不能受到遏制和惩治,则从源头上污染了社会伦常,极易扭曲社会行为,也很难期望社会凝聚力。
著作权法应首重权利保护
“权(力)进(权)利退”,轻著作权权利人保护,是此次草案的致命缺陷。
《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下称草案)从3月31日始,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为时一个月。此草案几乎涵盖了著作权领域被长期关注的问题,有进步之处,但缺憾也颇为显著。在关乎著作人权利和互联网侵权的重大问题上,相关利益方并不平衡,权力部门和互联网企业对立法的影响明显过大。本期《新世纪》周刊面世之时,距此次征求意见截止期尚有一周。继续评议草案之不足不当,呼吁具备法律正义精神的《著作权法》问世,已经进入关键期。
然而,纵览整篇草案,对于多年来饱受侵权之苦的书刊等传统精神产品,并无显著加大产权保护力度的条款;针对侵权赔偿过低的现状,草案提出若多次故意侵权被课以1-3倍的惩罚性赔偿,却又平添了“著作权或者相关权登记、专有许可合同或者转让合同登记”这一不具相关性限制;在关乎网络著作权保护的关键条款中(第69条),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不承担著作权审查义务,对涉及其“知道或应当知道”的注意义务缺乏应有作为。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具有空前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在坚持产权保护的同时,亦须虑及新媒体创新和运营,兼顾社会共享精神产品。但是,在中国的语境下看待著作权保护与各种利益关系时,首先应当考虑的还是维权本身。长期以来,中国产权保护严重不足,相关法治体系远未完善,“入世”后涉外官司不断,至今未能与国际接轨。若能借此次修法之机,将著作权权利人的保护置于首位,将有望弥补中国进入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缺陷。对此不应有任何犹疑,更不应为利益者所左右。
国企改革当走向何方
国企改革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改善市场结构,完善市场体制,使之更具竞争性和效率,使市场建立在更为公平的基础上;二是使国有资本更好地惠及国民,例如,通过上市,国有资产实现了资本化,流动性更强;划转国有资产或国有股份给社保基金,可以提高全民保障水平。以目前央企的规模和实力,完全可以为全体国民养老、社会保障、医疗等福利的改善做出更大贡献。国企改革,将带来公众财富的普遍提高。
媒体须自律
媒体须在商业和权力的双重压力下守住底线,坚持社会公器角色 2011年7月10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达芬奇‘密码’”,将销售意大利品牌为主的达芬奇家居推上风口浪尖。时隔四个月,达芬奇家居举报央视报道虚假,并称数名中间人涉嫌敲诈勒索和诈骗。达芬奇“造假门”戏剧性地转变成记者“造假门”。我们希望,央视以及接受达芬奇举报的有关部门能介入调查,查明真相,给公众满意的交待;当事各方的冲突,最终能够在法治的框架下获得解决。
这一事件中有几个关键角色:媒体、媒体从业者、企业、公关公司和掮客。它们形成了一条生物链,共同分食畸形“舆论监督”衍生出的利益,并把遏制舆论监督设做最终目标。传媒中国网(北京赫立传媒广告公司)从达芬奇家居拿下的一单价值300万元的“公关生意”,可谓这一生物链的最佳诠释。
应当承认,当今媒介公关业作为新兴产业获得发展,自有其合理的社会需求。但大潮之中泥沙俱下,行业中等而下之者渗透到媒体内部,更有媒体人在公职之余自开私人公关公司行利益冲突之实,使媒体沦为帮助少数人致富的私器。在这里,公关公司说到底还是帮闲者,更重要的还是媒体在商业和权力的双重压力下能否守住底线,坚持社会公器角色。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媒体从业者把报道权、版面和频道等当做掌控在手的稀缺资源,用来交易其他利益,“非法公关”应运而生,就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达芬奇事件,折射了中国目前令人担忧的传媒生态。不过,它也为媒介审视自身并加以改进提供了机会。
媒体内部自律机制的形成,比外部监管更为重要。为净化中国媒体环境计,媒体内部必须建立起采编和经营分离的“防火墙”,并在编辑部内部加强监控管理,建立起抵御商业诱惑和权力干预的机制;媒体业应当以行业公会为平台,统一明确职业操守准则,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媒体自律机制的建立,离不开社会监督,特别是公众的批评与保护。在发现自身问题后以沉默待之,以护短处之,这种是非颠倒的局面必须扭转。陈卫星教授谈传播学考研
Q1、您认为传播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中处于什么地位? 答:从学科门类上讲,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不同于思辨性较强的人文科学,也不同于追求纯粹客观规律的自然科学,其意义在于与社会象征实践不断的对话之中。传播学研究的复杂性在于它本质上处理的不是纯粹的信息传播技术问题,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建构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把传播学的研究目的定义为通过理解和把握象征符号和符号系统的生产、处理和效果,以便解释与这些生产、处理和效果相关联的现象。今天的传播学是所有社会科学门类中,触及面最广、横断面最大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这种横断面的学科特征,其实也是当今信息化时代特征的一个体现。但必须看到,传播学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依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中依然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这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所应当具有的知识统摄功能,依然十分依赖经典的社会科学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所提供的方法、概念和理论基础,在学科对话和知识反哺方面还远远做得不够。
Q2、传播学和新闻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一般认为这两个学科处理的侧重点有差别,新闻学多处理的是新闻报道实践中的操作性问题,侧重于职业教育,而传播学一般具有较强的学术色彩,从社会观乃至世界观层面反思人类的信息和符号活动,以及社会关系的建构问题。当然,传播学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被理解为一种对策性研究,可以成为策划报告之类的技术操作。但必须强调,一个学科在学术理路上真正的进步和发展不可能依靠实效性很强的对策性研究,而必须在面对实践问题的时候透过现象对社会发展逻辑本质上的把握,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应当具有的学术潜力和思想动力。所以,如果硬要把新闻学和传播学在学科意义上进行划分,其实意义不大,技术性的研究和实践操作,是离不开对社会逻辑的学术洞察的,一个没有思想源动力的实践个体,也就很难具有当代新闻实践所需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论是学习新闻学专业,还是学习传播学专业的同学,都应当联系社会实践、回应社会需求,在提高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洞察问题逻辑的能力两方面加强训练。
Q3、未来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如何? 答:传播学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与这个时代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紧密相连的。正是这个时代趋势,使得人们不得不正视无处不在的信息以及符号象征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动力机制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进行科学的研究。所以,从这一点看,传播学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关键是如何从学科范式的角度形成学科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机制,如何提高传播学本身的跨学科对话能力和知识统摄能力,同时也要充分强调传播学方法的社会应用能力,如何在学术研究的过程加强学术思考对现实问题的把握能力,如何对当前中国社会转轨中出现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重新建构做出信息传播层面的学术阐释,等等。新闻业的变化可能会因为技术更新而产生行业重组的职业震荡,而传播学由于本身与社会成长的紧密联系,倒有可能在越来越强调主体关系的社会发展中开拓越来越大的活动空间。
Q4、在考生着手复习、择校报考方面,您有哪些忠告或建议?
答:今天,大规模的扩招已经使得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和学习出现了许多问题,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搓揉,已经使得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成为今天大学精英教育中一个突出现象。希望同学们在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的时候,不仅仅要依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现实需要的逻辑,还要看到通过专业的选择和方向的定位,能否为激发自己的知识兴趣提供足够的空间。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技能获得的过程,同样是一个锻炼思维、提高对社会逻辑的把握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锤炼人生观和塑造健康的主体意识的过程。Q5、如何能学好传播学?在学习方法和思路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没有捷径,只能是在建立在大量知识积累,包括对各种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把握,以及对社会现实发展的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之上。当然,必须注意的是,对经典学科知识的把握不是要用这些方法和理论取代传播学的研究,而是使之重新融入到传播问题中去,发掘出新的思考路径和问题意识。当然,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样的要求似乎有些高,但对一切立志于传播学研究事业的同学而言,这应当是一个追求的目标。
Q6、很多考生认为传播学深不可测,理论概念比较抽象,您认为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
答:相对于一些经典学科,传播学的概念和理论理解起来其实并不十分困难。同学们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可能还是与知识视野的大小有关。如果没有对社会理论的发展有一个脉络性的把握,对传播学理论的理解就难免会存在问题。因为,今天传播学的大多数研究都是以各种不同范式的社会理论为基础的。
Q7、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答:这里无法给出一个统一的回答,因为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但从传播学本身的逻辑来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应该包括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传播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训练,理论和方法必须是辩证统一的。所以,同学们就需要在方法论、方法技术、社会理论基础、传播学基础理论等方面全面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
Q8、您认为最值得向考生推荐的五本书有哪些?
答:五本书的容量太小了。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信息的把握也不能够被限定在一个指定的范围之内,比如指定的参考书。所以,还是希望同学真正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筛选和把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卫星教授简介: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研究生。1988年被国家教委公派赴法国留学,师从法国当代传播学奠基人贝尔纳•米涅教授,在法国斯汤达大学(格勒诺布尔第三大学)获信息传播学博士学位。曾任法国巴黎《欧中经贸》杂志主编。曾任教于广州暨南大学新闻系,2000年调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并担任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2005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赴欧洲担任国际传播客座教授。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5.时事评论 篇五
数年以前新闻是以人性为主,如今的新闻多以人“性”为主。
以前上初中的时候总看新闻,其实也并不是我想看,而是我的父亲。每当晚七点新闻联播的时候他总是会打开守在电视机旁边,所以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每次看新闻的时候父亲总是会感慨,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外面的农村,也就连农民也住得是楼房。要知道那个时候我所居住的还是从爷爷手中传下来的黑房子。而那时候,不仅仅我是这样,在这个西北地区的小山村里面,几乎也全都是这样的土坯房。
可是慢慢地,家里的条件发生了改变。虽然翻盖了新房,但是还是那种砖木结构的,总是比不上电视新闻中农人所居住的那种二层小楼房。
想想那个时候还是很可笑的,我想制造这种可笑想法的唯一原因就是信息不够发达。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中买了电脑之后我的世界好像从此彻底的变了。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好吧,最开始的感受我还是选择不讲了。因为那真的可谓是从一种思想到另一种思想的巨大改变,而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在物质观,更是在一个人精神观与金钱观。
其实在以前没有电脑的时候,我的所有思想还是被禁锢在新闻联播中农人住小二层楼房的情节里。我相信里面所说的让全国所有的老百姓都齐奔小康,住洋房。这个从中国产生了小康二字直到如今,穷富的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也不见得有那个村的人存折上面的钱数是一样的多的,更不见得所有的村子现如今都有着便利的交通,顺畅的水电。而这些最基本的,直到如今在西北农村还是有部分地区没能实现,更别说十几万二十几万盖新房子了。
我喜欢在百度里面看新闻,但是那也只是刚开始。现在也逐渐的产生了一定的厌恶,我不知道现在国人的究竟是想看什么?如今打开新闻首页,没有了某某人见义勇为;居多的便是见义勇为反被诬陷。没有了某某教师舍身忘己,居多的到时老师强奸学生的丑闻;没有了某某官员为人民服务,居多的到时贪污受贿被双规。
安逸,似乎我们的国人已经习惯了。所以在这种安逸中就会变得无聊,变得无趣。先是从物质方面满足自己,而其次,就是从精神方面来满足自己。物质方面现在于部分人而言还是很简单的,所以在这方面简单的人在精神方面想要满足自己的方式就是从异性身上获得。所以现在的社会才多出来了这么的小三,多出来了这么多的性事件。
然而,如果从物质方面都不容易达到满足自己的人,他们就会在平时的工作中,在生活中寻求得一点儿精神方面的慰藉。当然,在这个安逸的法制的社会中,我们不可能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去发泄。所以现在的社会中就多出来了这么多的洗头房,练就出来了这么多的异性技术人员。还有昨天我所看见的一条雷人新闻,十个巡查组,九个竟然调查出了贪污情节。呵呵呵,这个数字我真是不知道教中国这十几亿老百姓情何以堪。国家减免了部分税收,设置了医疗保险。等等这些惠民利民的政策在不断地实施,可是这中间还是夹杂着一些蛀虫败类。
贪污,现在在政界已经是一道难以磨灭的坎。人数太多,关系网,等等这些已经是太过于复杂。所以也只能杀鸡儆猴。没办法,这就像是一棵树的根部生了虫,灭虫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找到其根源......今天晚上吃完晚饭,等我从门外一圈回到家中的时候,父亲正坐在电视前面看新闻。过了好一会儿对我说到:“这现在的社会怎么还有这样的事情?中央电视台怎么都播放出来了?”
一看原来是父亲看完新闻之后看焦点访谈,我也便跟上看了一会儿。父亲的惊异是对的,这些原本本不会,不应该出现在央视的新闻,现在也呈现在了这农村人的眼中,这一点足以让人感觉到欣慰。
可是我依旧是想不通,这新闻究竟是怎么了?
看看数年以前的报纸,思虑这是人性进了一步还是社会进了一步?
对“辉哥”刑拘事件的诸多思考
20日凌晨,张家川县公安局通过官微称,“由于杨某散布谣言、煽动群众游行,严重妨碍了社会管理秩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对杨某涉嫌寻衅滋事案立案侦查,并依法刑拘”。(9月22日新华网)
自两高关于网络谣言的司法解释出台以来,各地对网络谣言可谓重拳出击,一批批网谣大V纷纷落马,群众对此是拍手称快。众所周知,捕风捉影、混淆视听、空穴来风的网络谣言,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给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人们对此是深有感触深恶痛绝!然而对“辉哥”一案而言,却是舆论、司法都往一边倒,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质疑,其过中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英国哲学家边沁曾经说过:“温和的法律能使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具有人性;政府的精神会在公民中间得到尊重。”按照《刑法》原理的谦抑原则,立法机关只有在该规范确属必不可少——没有可以代替刑罚的其他适当方法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将某种违反法律秩序的行为设定成犯罪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章第二十五条对“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已有明确规定,所以应该适用行政处罚。
俗话说: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作为一名16岁的未成年人,无论是生理上、心理上、知识上、阅历上,与成年人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评判他,更不能把他与“大V”等同起来,相提并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章第十二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规定:审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执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因此,“刑拘”的处罚是否妥当,值得大家研究研究!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法治原则。笔者百度了所有网络,没能找到“辉哥”的QQ和微博,只有一张模糊的截图——“试问小县城的法院×××的工资如何才能投资建起一个几百万的TKV”;“看来必须得游行了,中国的警察怎么成这样了?”虽然言词上有些不妥,但事情究竟是真是假,还要等当地调查后给个说法,才能打消大家心中的疑虑。再说,公民有集会、游行的权利和自由,我们应该在法定的范围内容给予尊重。
最后,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一方面我们要加强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增强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同时,要加大网络的监督管理力度,及时删除不良网络谣言;此外,要严格法律长度,准确把握处罚界限,才能使法律偏废不乱象,充分发挥法律应有的作用。
孩子,你到底怎么了
2013年9月14日,抚州临川二中发生命案,高三学生雷某不满班主任管理将其杀害。双方矛盾源于案发前日,雷某课间玩手机被收走,班主任孙某要求通知家长。
2012年 12月,广西柳州市某中学一个初二男生因与同学违反校规带食品进校园,遭执勤女老师王某劝阻。两名同学不听,将王某拖入男厕所殴打,踢打王某的下体,致王某四肢痉挛,后被送入医院治疗。
2011年3月6日上午,9年级(4)班第三节正上着英语课。一名钟姓男生上课时戴着耳机听歌。上课的古老师上前制止,要他遵守课堂纪律。钟同学不但不听,反而唱起歌来,越唱越大声。此时古老师上前摘下学生的耳机,钟同学却突然站了起来,大声吆喝:“你再动我就试试!”古老师再去摘这名同学的耳机,没想到学生用手一扯,耳机断了线,学生当即给了古老师一个耳光,又吆喝道:“算给你面子了。”学校领导闻讯赶至,这堂课只能暂停了下来。古老师被送到龙村镇卫生院,被诊断为“轻度脑震荡”。
3月8日第六节课,正在为7年级(5)班上英语课的黄老师也遭打了。当时坐在课堂第一排的钟某金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又画起画来。黄老师上前提醒了他。下课铃响,这位身高仅1.5米的男学生随手端起自己坐的方凳子砸向老师。幸亏黄老师比他高,才避免受伤。
3月9日下午第三节课,8年级(2)班又传出了学生上课打老师的事件。这次打人的是一位姓钟的女学生。当时刚毕业任教的张老师正上着语文课,当她发现钟某萍同学正低着头玩手机时,张老师上前劝说。钟某萍不但不理会,还说:“我不做作业关老师屁事!”张老师拿过她的手机,钟某萍二话没说,随手拿起凳子向老师头部砸去。幸好张老师反应及时,手被撞肿了。钟某萍又和这位年轻老师拉扯了一阵,导致张老师的手擦破了皮。……
关于老师和学生,这些我们已经知道的还有隐藏下不知道的种种恶性事件,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责任,教育的悲哀。孩子,你究竟怎么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留守儿童开始一下子多了起来,大批的农村人涌入了城市。当我们的社会主义标榜着奔小康的时候,当社会上百分之二十的人却掌握着社会上百分之八十的财富的时候……让我想起了杜甫的那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贫富差距实在太大,社会压力也自然随之大增,人与人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我们一直实行的计划生育确实从实处缓解了人口压力,但是,优生优育似乎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落实。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一个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父母长辈的呵护疼爱中小心翼翼的长大。在这我不说成长,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的逐步成熟,这是一种历练,让你可以称之长大成人的历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一个细胞都健康,才会有全社会的健康。只有以家庭的和谐为根基,才会有全社会的和谐。家庭教育“为民族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家庭教育对人一生影响至关重要。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家长民主儿女生平等之心,家长独断儿女生专行之念,家长仁慈儿女博爱,家长暴戾儿女残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等等,都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对人一生的教养息息相关、处处相连。人类教育的共同三大基本内容:健康、情感、求知。对应的三个习惯:整洁、微笑、阅读。保证这三大内容落到生活实际中的三个习惯的养成,离开了家庭教育几乎是不可实现的。然而,家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已经影响甚至是严重扭曲了婴幼儿、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此,必须为家庭教育立法,使每一位家长和孩子的监护人,为教养子孙而修行。
当李天一案件在这社会上引发舆论一片哗然,从出事一直到现在,他们依旧在娇惯、放纵和包庇这个所谓的荒唐至极的未成年人。14岁的时候,李天一便拥有了一台名为酷橙诱惑的宝马车。李天一在美国读书期间因违纪被学校劝退,其父母不仅未教育孩子,还试图用钱摆平,最终未果。李天一父母还纵容其子在小区车库里打冰球,引发冲突后,不仅不认错道歉,又企图用钱和权摆平。强奸案发生后,以其父将军的地位和其母艺术硕士的身份,应该算知书达理之人却至今未向受害人道歉,以己之如此品行放纵孩子可谓达到极点。以至于后来李天一案发后,其父母托关系走后门企图为其子开脱;梦鸽试图利用特殊的身份平息事端。这种情绪进一步扩张,以至于她强求律师为李天一做“未参与轮奸行为”的无罪辩护。最后,李天一原辩护律师薛某主动请辞。
作为一个受党教育多年的歌唱家李双江来说,对于一个有着硕士研究生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梦鸽来说,本来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可以娇惯孩子但要有度、制约孩子的行为和孩子一旦犯错,决不能包庇。孩子犯错犯罪后应该向公众诚恳道歉,挽回影响;向被害人代子谢罪,诚恳忏悔;劝其子坦白交代,争取宽大处理。这一对爹妈的反其道而行之,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这一案例再次告诉我们,当人们越来越注重学校教育,越来越注重分数的提高和所谓重点校的选择时,不可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尤其是家长的道德操守和言传身教。道德操守和言传身教无关地位、无关财富、无关学历。如果天一生在普通且知书达理之家,可能不仅不会如此堕落,还会很有出息,像李云迪那样。但是,大错已铸成,还能怎样?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果父母不注重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教诲,依旧让他横行霸道,目无法局,无所畏惧,那么我认为他就全然已经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一个只会狐假虎威欺凌弱者玷污法律的人,迟早都会再次酿成大祸。这说明家教很重要。
21世纪更需要知识的力量。当社会大肆宣扬“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的时候,又为了教师这个行业做了些什么? 对于这些被殴打或残忍杀害的老师们正在以一种沉默的态度忍受这些看似未成年人的叛逆,愤怒等不稳定的负面情绪所带来的迫害。记得我高中的一个班主任在一次班会上说:“其实老师的地位还不如你们。”看似是玩笑话,其实透漏着诸多无奈与痛心。很多家长普遍认为,我既然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了,孩子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而老师则需要全权负责。常常见到因为一点小事,家长在学校对老师大吵大闹。这种情况,似乎孩子犯错已经被完全忽略,他们唯一认定的就是,是老师的责任。没有任何一部法律可以保障老师在这方面的权益。老师打学生是体罚,而学生打老师,只因为是未成年人,更多的时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那些违背师德的教师行为应该予以谴责,同时,对那些恪守师德、尽职尽责教育叛逆期未成年人的教师应该予以尊重和理解——对于后者,我们的社会可能还做得不够。众所周知,日本的教师地位是很高的,日本中小学教师职业被视作“圣职”,教师被称为“先生”,与议员齐名。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是为社会作出巨大牺牲的职业,因而是无比神圣的,教师本身也是廉洁清正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只有真正重视教育了,才有可能健康繁荣发展。这说明社会教育保障和尊重很重要。
当前,一些地区和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违背教育规律、重智轻德、重文轻体的现象,单纯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倡导多年的素质教育得不到具体落实,应试教育仍是占主导,这导致中学教育存在“智育强、德育弱”的现状,学生品德习惯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在校期间没有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我们学校的法制教育也是相当滞后的,一些学校认为法制课与重要考试没有任何关系,无开设的必要,也就不开设。在一些学校即使开设了,也是应付一下,走走形式,并不能让这些未成年人真正培养其良好的法制意识。这样的法制教育没有多大效果,它根本没有把法律的观念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自觉遵守法律并把法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甚至让未成年人钻法律的空子。正是这种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不完善,造成了一些各方面正在成熟的未成人的价值取向存在偏差,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据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我国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大约有3亿4千万,其中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未成年人行为有心理问题的百分率为12.9%,表现为忧郁症、恐怖症、焦虑症等。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1%,大学生则有16.1%至25.4%的心理障碍患病者。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不良、情绪稳定性差和学习适应不良、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等方面,由此可见,未成年人现在的心理问题极为严重。而现在我们的许多学校却仍是没有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很少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这使得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及时的解答和引导而更加严重,他们不能承受时,很可能走向极端,通过暴力等方式发泄出来,造成犯罪。
另外,随着生理上的发育成熟,未成年人开始产生性的生理冲动,并萌发性意识,这时候他们渴望了解有关性的知识。但是由于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通,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使得他们在性知识上表现为愚味无知,于是他们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色情网站及淫秽录像制品等。在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下,他们可能很难控制增加的性冲动,从而走向违法犯罪。
这说明学校教育很重要。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种种环节上的疏漏,导致了孩子们心理不健康的生长。一个叛逆期孩子的出格行为,将会彻底改变彼此的命运轨迹。这些被他们魔鬼式的冲动伤害的人身心都遭受巨大的创伤,或失去宝贵的生命,或丧失生活的信念……而原本悲剧的始作俑者不该是这些孩子,在这如花似玉的年纪……
当悲剧发生的时候,在深深的惋惜和震惊之后,更多的应该是社会对此的反省的自责。
张枫逸 :法律不能成为打击报复的私器
敲诈勒索罪、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合同诈骗罪,把这三大法规异化为打击报复的私器,不仅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戕害了司法的公平公正,造成寒蝉效应。
据9月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湖北钟祥大生化工有限公司排污并屡出事故,村民魏开祖、余定海为此上访维权,却以敲诈勒索被当地警方刑拘。法律专家表示,将合理索赔变为敲诈勒索罪,将正常上访变成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将合同纠纷变成合同诈骗罪,这三项罪名已成为一些政府机关和不法企业打击报复举报人的“法宝”。
根据刑法,敲诈勒索罪的客观条件是威胁使他人畏惧而交付财物,主观条件是非法占有。在本案中,企业排出的污水、有害气体、粉尘、噪音,导致村民的猪圈、山林、庄稼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村民就有索赔的权利。何况,企业之前已经与村民签订赔偿协议,具有法律效力,村民上访要求履行协议,属于合法行为。即使索赔金额存在差距、维权方式有些过激,也应在法律的框架下通过诉讼、调解等正当方式解决。然而,当地公安部门以涉嫌敲诈勒索罪将上访村民刑拘,硬是把一起环保维权纠纷,演变成了一起刑事案件,令人愕然。
司法是公器,绝不应异化为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家丁。敲诈勒索罪、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合同诈骗罪,把这三大法规异化为打击报复的私器,不仅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戕害了司法的公平公正,造成寒蝉效应。正如魏开祖的辩护律师所言:“如果这都算敲诈勒索构成犯罪的话,以后谁还敢环保维权?”
法律成私器,首先在于公权力干预司法。时下在一些地方,公检法看似独立,却能被有的权力部门呼来唤去,鞍前马后。辽宁省西丰县原县委书记张志国,派警察到北京拘传对西丰县进行舆论监督的记者,引发舆论一片哗然,被称为“史上最牛县委书记”;而轰动一时的彭水诗案、稷山文案、王帅帖案等事件中,当事人因为诽谤罪遭到刑拘或公诉,也暴露出了司法部门不依法办案、个别领导非法干预司法的问题。
同时,法律成私器,还在于信访处理的失范。一些群众反映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只好多次上访,甚至围堵政府办公场所,采取过激的方式闹大维权。对此,有关部门不是三省吾身,检讨自己,而是运用劳教、司法定罪的方式予以压制,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升级。
培根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过十次犯罪。法律异化为私器,势必损害公众对于法律的敬畏,践踏法治社会的基石。遏制这一现象,需要有关部门严格依法办事,增强法治意识,捍卫司法的独立性,对“权大于法”说不。同时,政府要摒弃维稳思维,正确对待上访,按程序和法律妥善解决问题,消除不公土壤。此外,对于打击报复者,要依据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切实保障群众上访举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你收看今天的《时事开讲》,我们再会。
南都社论:审慎适用人身强制,尊重保障公民权利
日前,广州中院召开一年一度的行政案件点评会,并发布了2012年度行政司法审查报告,为行政机关执法“号脉”。据广州市中院副院长余明永介绍,今年3月起,广州已停收劳教人员,收容教育、收容教养案例也在逐步减少。他强调公安机关使用人身强制,对象要准确,不要随意地用。
这已经是广州中院第九年召开行政案件点评会,此类通常被称为“民告官”案件的行政诉讼,一直以来存在从程序到实体、从形式到内容的诸多困难。今年5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郑鄂所作《关于行政审判工作的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最近五年里,广东省法院受理三万余件行政诉讼案件,判决行政机关败诉的占10.30%。即便是这样不算高的行政机关败诉率,也还是迎来外界“民告官案件胜诉超一成”的评价。不仅如此,即便是行政诉讼案件确保行政首长出庭应诉这一细节,都会面临颇为艰难的推进。民告官之难,可见一斑。
此种不同法律部门围绕典型案件的专题讨论,希望可以有助于执法机关的严格、审慎执法。正如余明永所言,多年来,公安、国土房管等机关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从开始的拼命维护自己,到现在的越来越尊重事实,转变很大”,并认为广州公安的执法水平是进步最大的。这显然不仅是行政机关观念的自发转变,而是借由法律督促与监督,渐次生发出的权力约束性,亦即行政权力的依法行政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每次行政案件点评会,均将限制人身自由引发的诉讼置于最重要的位置,盖因公民人身权利作为最重要的法定权益,其受尊重、得保护的状况,被视为权力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地方治理是否循着法治轨道推进的风向标。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司法机关为执法部门的具体执法行为做法律把关的一道关键防线,其适用法律严苛与否,会成为指导执法部门下一步行政行为的具象依据。广州中院副院长余明永强调,“就应该对行政机关有严格的要求,必须要在有关证据、事实都非常清楚的情况下,你才能够剥夺人身的自由权”,这不仅应视为司法机关严格把关的宣示,而且也是法治社会对执法机关严格执法、人性化执法提出的要求。
应当说,到目前为止,即便是在劳教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背景下,针对收容教育、收容教养措施的法律部门表态依然不多见。而广州中院此次行政案件点评会所透露出的信息,也让公众看到法律部门不仅在直面具象的劳教改革问题,同样也在思考诸如收容教育、收容教养等“类劳教措施”的改革,此为社会发展与法治进步的必然要求。余明永说“收容废掉了,劳教停了,收教也在减少”,让人不免回想已然成为历史的收容遣送制度,其废止过程的艰辛与付出的代价„„
此类人身强制措施有极为相似的共性问题,即尽管有各自不同的制度初衷,甚至不乏“教育”、“教养”等柔性措辞,但均采用监狱式的羁押、管理模式,并未经法检部门的法定制衡程序,对公民人身自由予以长时间的剥夺。南都社论此前有专文探讨“类劳教措施”的清理、改造问题,正是基于该类人身强制做出的程序、决定的主体、惩罚的严重性等方面,有违现行《宪法》、《立法法》、《行政处罚法》的基本规定。
广州中院、公安等多个法律部门对此类长时间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措施,不乏审慎、深入的思考。能跳出劳教看到其他几类人身强制措施背后共通的法律困境,并在实践中以严格适用现行法律为基础,审慎研判不同案件的不同情况,让收教措施逐步减少,值得肯定。尽管对此可能依然不乏争议,同一个案件的两审法院、不同法律职责的部门之间,在自由裁量、法律适用准确度等方面所展开的讨论,也将有助于进一步厘清相关法律问题。
诚望法律实务部门围绕人身强制类行政案件的专题讨论,对审慎适用收容教育、收容教养等人身强制措施能有大的推动。而同时也应看到,以法治化的要求指导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确保公民权利(特别是人身权利)得到法律保障与尊重,显然才刚刚开始。
戎国强:鲁迅与孔子是怎么成“敏感词”的
6.高一时事评论作文 篇六
自从有了“扶不起的老太”,公众在面对此类问题的时候不得不“多一个心眼”;自从有了“宰人岛”、“天价虾”的传说,公众在消费的时候不得不对自己的消费价目“刨根问底”;当我们在百度输入“天价理发”的时候,呵!被“坑”的又何止小顾一个人呢?
对此,笔者的观点是,莫让“天价理发”荒了人心。
纵观“天价虾”、“天价理发”他们干的都是“刀尖上舔血”的买卖,小顾所遭遇的“天价理发”如此:店家见“谈不拢”,态度开始强硬;“天价虾”亦是如此:僵持一段时间后,周围有其他饭店的食客劝走吧,但是当作势要走时,老板就拿着一根大棍子,威胁,并且打电话叫人过来,说吃完霸王餐想跑。这对于一名“外地人”,当然是“致命的威胁”。有的人为了自己能够全身而退,擦擦眼泪,只能让钱受苦了,于是“天价虾”、“天价理发”赢了。有人咽不下这口窝囊气,选择报警了,结果被曝光了。
无论“天价虾”还是“天价理发”分明存在价格欺诈依然无疑,要不然绝对不会产生“天价虾”按个算,“天价理发”按夹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