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烈士陵园的工作总结(通用12篇)
1.去烈士陵园的工作总结 篇一
曾子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节不仅是我们缅怀先烈、祭奠亲人、追思古人的节日,更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重温贤
良古风的重要方式。荣辱也好,兴衰也罢,通过扫墓这种严肃而传统的形式,也能够凸显出炎黄子孙“不忘本”的意识。
国家不能没有历史,社会不能没有记忆。在扫墓、祭祖、追思先人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忘记中华大地的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曾经毅然决然的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永远长眠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也正是他们的殷红鲜血,书写了爱国主义最壮丽的诗篇。这些英雄人物是中国的脊梁,是民族的骄傲,其事迹、形象和精神价值已成中华民族厚重历史的一部分。
一个有温度的时代,必然致敬英雄。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在国家层面上,我国已通过立法确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清明节期间,很多人自发前往烈士陵园祭奠,也已经明确地表明:不管时代怎样变迁,无论环境如何改变,尊敬英雄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清明祭祀祖先不仅是为了慎终追远,根本目的还在于教育今人。我们祭奠革命英烈也不仅是为了单纯地回顾历史,更是为了能够在缅怀中凝聚前行力量。从这些革命英烈的事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可以增强执政为民责任。可以说,祭奠活动是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意和深切怀念,更是继承先烈遗志、积蓄发展力量的一次精神洗礼,有助于凝聚13亿多人民之力推动全面小康步伐。
清明祭先烈,传承英雄志。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更是一个社会的价值标杆。时间长河流淌不息,却冲不淡我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每个炎黄子孙内心深处都有着一份英雄情结,有着一份浓厚的家国情怀。而今革命先烈追求的理想已经成为现实,我们更感肩上责任重大,要从一言一行做起,让英雄精神世代传承。
清明为什么要扫墓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冬至后的第108天,一开始与扫墓祭祖无关。扫墓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墓祭是贵族活动,在古代,平民百姓没有墓,只有贵族才享有墓。到了秦汉时期封建等级没有那么森严,老百姓有坟地后才仿效贵族举行祭奠活动以缅怀先人,称之为家祭。到汉代以后,墓祭才逐渐形成风俗。
扫墓又与寒食节有关。“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唐玄宗则把“寒食墓祭”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一直沿袭至今。但是后来寒食节那天严禁烟火,因此扫墓祭祖便推迟至与寒食相距一两天时间的清明,久而久之,两节合一。于是清明扫墓祭祖便成为了传统的习俗,并流传至今。
清明节的现实意义
我国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知恩图报的思想,此后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这种思想的外在表现之一,就是祭祀的盛行。节日期间,对天地自然和对国家有功之人进行祭祀,在我国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如果说冬至祭天、夏至祭地,主要是感恩天地自然的话,那么清明节的扫墓祭祀,就主要是对有功之人的感恩。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对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最大的有功之人是父母。对于父母的恩情,子女需要用“孝”报答。在传统思想里,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清明扫墓(上坟)是“祭之以礼”,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用祠堂祭拜、坟前祭拜等多种方式来表达对去世父母的感恩之情。当然,清明时节不仅要祭祀自己去世的父母,还要祭祀列祖列宗,这是对于血缘祖先的共同感恩。
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幸福地生活,除了具备生命这个最基本的条件之外,还要拥有生产的技能、生活的知识,发现、领悟美的能力以及相对安定的社会秩序等,而这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我们的前人,所以我们都要感恩,更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发扬这种精神,肩负起历史责任和使命,为我们的祖国,为各个民族为人类地球安宁祥和添光彩带去希望!
“生身不忘宗,千里赶上坟。”清明节以其特有的祭扫活动,将生者周期性地置于和先人共处的情境之中。在千里赶上坟的路途中以及在先人的坟墓前,一个人总会重新回想起所受到的恩惠,并由此激发、强化报答之心。所以,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不仅是感恩情怀的体现,还是培育感恩情怀的重要时机。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您在世上生存多少个年月,而在于您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国家为社会做了什么?清明节的祭奠沟通了生死,引发了我们对生死之间问题的思考。对清明节众多习俗活动的参与,是一种生命意识的教育过程。平常的日子里,死亡与人们的生活相隔很远,但在清明节就会上演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就会让我们珍惜有限的生命,让以后的生命活的更加有意义,让我们学习继承先烈的遗志,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勤奋上进,智慧理事工作和生活,礼貌待人,做一名优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做一名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华夏儿女。
2.做好新形势下烈士褒扬工作 篇二
地方政府加大对烈士纪念设施的投入和重视
大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烈士褒扬工作,规划引领陵园公园一体化,坚持继承与发展并举、建设与保护并重,加大投入力度,开展纪念活动,营造缅怀烈士、崇尚烈士、学习烈士的浓厚氛围,来告慰在大丰这片热土上牺牲的革命先烈。大丰市烈士陵园始建于1958年,占地201亩,园区内现有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馆、烈士英名墙、烈士碑林园、著名烈士英烈园等纪念设施,载录革命烈士2046名,存放烈士遗物史料952件,每年接待前来凭吊瞻仰的社会团体、各界人士及烈士家属80万人次。
把烈士纪念设施建设保护工作纳入规划,经费纳入预算,科学规划设计,精心组织实施,推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和建设工作齐头并进。他们抓住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契机,将陵园公园一体化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政府投入3000多万元,对烈士陵园进行大规模扩建改造,完成了大批基础设施建设、景点开发和环境改造。
设施保护科学化、合理化、完整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他们在重新改造、布展时既要考虑到新技术、新材料的综合利用,又要借鉴国内外先进展馆的经验,结合当地政府的财政状况,使纪念馆真正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区、国防教育基地的作用。纪念馆在布展中突出了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人和事,为了加强展示效果和寓教于乐的作用,采用了高科技的多媒体工艺。
对纪念碑、烈士墓等建筑设施进行修缮。硬化美化纪念广场2000多平方米,投入150万元,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北侧,新建了一座长23米,高3.2米的烈士英名墙。将97座散落于大丰各地的烈士墓迁入烈士陵园,并在烈士纪念碑的四周形成一个碑林园。投资120万元,新建英烈园,为方强、李增援两位著名烈士树立铜像。
拓宽活动载体 充分发挥宣教功能
坚持褒烈宗旨,弘扬英烈精神。陵园管理处收集整理烈士事迹,汇编成《大丰英烈》《红色印迹》《新四军与大丰》,免费发放各乡镇、各中小学,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加大科技投入,引入多媒体储存播放手段,把烈士档案、英烈故事等馆藏资料制成影像资料,方便查阅和保存。
创新理念,丰富宣传载体。他们在烈士纪念碑的东北侧,新建著名烈士方强、李增援雕像,提高市民对烈士的认知度。协助市党史办拍摄电视专题片《铁军号手李增援》,宣传战地艺术家李增援同志短暂而伟大的一生,回顾和宣传新四军的抗战精神。
拓展功能,深化褒烈工程。他们积极拓展和延伸革命纪念设施和教育基地的社会功能,深入到学校、部队、机关事业单位,用光盘、展板有针对性的宣讲大丰革命史和红色文化。每年清明、五四、七一等纪念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组织人员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和继承发扬革命精神的坚定决心。主动与团市委、市教育局、中小学校签订德育基地共建协议,开展“迈入成人行列,建设锦绣中华”18岁成人宣誓活动及共青团团员入团宣誓活动,帮助青少年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责任编辑 李赞庭)
3.去烈士陵园扫墓作文 篇三
我们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白花,迈着沉重的步伐来到了烈士陵园。我们登上长长的台阶,来到了一块高大的纪念碑前,碑上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广场四周种着四季常青、昂首挺立的松柏,犹如革命烈士日夜守卫着陵园。接着活动开始了,辅导员老师告诉我们: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不禁深深为之感动,情不自禁地低下头默哀,脑子里闪现了许许多多的革命英雄: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等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
随后,我们穿过松柏林,到了烈士墓前,我们行了一个队礼,双手恭恭敬敬地把小白花献给可敬可爱的烈士们,心里默念到:安息吧,先烈们,我们永远怀念你们!最后我们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馆。在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一些革命烈士遗留下来的背包、决心书,立功奖状等等,仿佛还能够依稀看到战士留下的斑斑血迹。还有一组组烈士们珍贵的照片,从他们的眼神中透露着豪气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看着看着,我心潮澎湃,仿佛看到鬼子疯狂地向我军扫射,战士们身上连中数弹,但是仍然与敌人顽强地拼搏着…。
4.去烈士陵园扫墓小学作文 篇四
烈士陵园坐落在雄伟的青云山脚下,四周都是翠绿茂密的松柏。我在山脚下买了一束花,有黄菊花和白菊花,听大人们说,黄菊花代表思念,白菊花代表祭奠,是清明节特有的花。
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高耸入云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面刻着金色的引人注目的八个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前已经摆放了许多花圈和花束,我手捧着鲜花,郑重地摆放在碑前,久久地望着纪念碑,深深地鞠了三躬。然后,我环顾纪念碑上的浮雕,上面雕刻着一些战士们战斗的情景与乡亲们推着小推车给部队送战斗物资的情景。原来当时的战斗情景是这样的啊,怪不得说军民鱼水情深呢!
接着,我们又去了墓园。一块块方正的黑色墓碑静静地躺在地上。我看到墓碑上刻着战士们的名字,算算年纪,他们很多都还不到20岁!这正是人生的大好年华啊。要是生活在现在,他们这个年龄刚刚考上大学,正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可是,为了新中国,他们奋勇杀敌,在战场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5.去烈士陵园扫墓小学作文 篇五
府山公园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在穿过越王台沿着石阶往上走,在一块宽广的大草坪上高高地耸立着,据说安葬在此的有60位为了解放新中国而在战斗中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我们为他们献上了自己亲人制做的小白花,低头肃立在英雄们的面前,默默地沉痛怀念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
这时,我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一幕:战士们拿着刀枪,冒着炮火,穿过硝烟,迎着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赴后继和敌人顽强拼命,战死沙场的壮丽场面,他们是多么地刚烈啊!为了新中国,他们用双手撑起了一片蓝天,用血肉驻成了一座大坝,抵挡风雨,用自己的身体为我们开创了一条幸福的大道。
6.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背后的故事 篇六
在沈阳市于洪区陵东乡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长眠着123位志愿军英烈,其中有获得特级战斗英雄荣誉的杨根思和黄继光,还有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孙占元、杨连弟……陵园于1986年被定为首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苍松翠柏的背后,留存着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陵园的修建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以下简称为陵园)是由东北人民政府拨款,东北军区政治部负责修建的。陵园于1951年4月动工修建,同年8月完工,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其中烈士墓占地面积为4万平方米,分为东、西、北3个墓区。每座烈士墓均是用水泥砌成丘状,墓碑朝南,上刻烈士英名及生前事迹;墓内用砖砌成1米多宽、2米多长的长方体空穴,后部留有砖门,灵柩由此入葬后,再重新砌好后封土。陵园的附属建筑为坐东朝西、面阔五间的砖砌平房。
1951年12月10日,东北军区将陵园正式移交沈阳市民政局管理。之后,陵园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改造扩建。
1962年10月,在陵园内正中增建了一座高23米,呈四棱锥形,由花岗岩砌成,顶部是铜铸的中朝两国国旗,国旗下为手握冲锋枪的志愿军战士铜像的烈士纪念碑。
当时,中共中央东北局民政系统的同志曾专程到北京请毛泽东为纪念碑题字。毛泽东说:“董老的毛笔字比我好,请董老题字吧!”于是,董必武挥毫题写了“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12个大字。
该烈士纪念碑上的471个字的祭文是由国务院负责起草,周恩来总理审定的。
郭沫若在为陵园题写园名的同时,赋诗一首:
煌煌烈士尽功臣,不灭光辉不朽身。
鸭绿江南花胜锦,北陵园畔草成茵。
英雄气魄垂千古,国际精神唤万民。
峻极高山齐仰止,誓将纸虎化为尘。
1999年,在陵园内扩建了广场,兴建了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展出面积为1500平方米的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陈列、收藏着400多件珍贵的文物。
如今,陵园占地面积达24万平方米,遍植各种树木4000多株,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翠柏掩映着繁花,苍松覆罩着绿草,丰碑迎接着朝阳,既庄重肃穆,又清新典雅,有力地烘托了革命烈士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使前来参观的扫墓者肃然起敬。
迎接英灵
陵园中所安葬的烈士遗体,大多是1951年5月至1955年底,由朝鲜战场运送回来的。当时,烈士们牺牲后,一般都是直接掩埋在战场附近。所以,在后来决定将部分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时,首先由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去当地寻找烈士墓,起出遗体后,运至丹东市,经入棺装殓再转运到沈阳市。每位烈士的入园登记表上,均盖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的印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谭开云等领导的亲笔签名。
当年,陵园还在修建过程中,便有烈士遗体相继送来安葬。第一位入陵园安葬的烈士为志愿军第六十六军第五八八团团长赵兴玉,四川省达县石岗岭人,1916年出生,1933年9月参加红军,1937年12月入党,历任县大队长、营长、副团长、团长,1951年1月在朝鲜战场牺牲,入园时间为1951年5月。
在每位烈士遗体入园时,有关方面都要举行追悼仪式。其中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等3位烈士的下葬仪式尤为隆重。当年的《东北日报》 《沈阳日报》 《人民日报》等报刊对此均有详尽的报道。
1953年2月24日晚8时20分,当载有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3位烈士灵柩的火车驶入沈阳南站时,东北军区政治部、治丧委员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各界代表在站台上迎接灵柩,恭谨地将灵柩抬上灵车,前往设在沈阳市中心区广场(即今八一公园)西侧的灵堂。
在精心搭建的灵堂祭台上,并列着3位烈士的大幅遗像。按照传统的丧葬习俗,由沈阳市各界人士组成的烈士治丧委员会成员轮流守灵。7天后,公祭活动正式开始。在连续3天的时间里,宛如潮水般的人群踏着积雪,抬着花圈,前来祭悼英烈。灵台前,很快布满了花圈、挽联、祭文、誓词及祭品,以致需要增搭灵棚方可容纳。
3月6日清晨,沈阳市各界人民代表22000多人齐集广场参加追悼大会。在一片哀乐声中,3位烈士的灵柩被分别抬上3辆军用卡车,其车厢的四角,站立有护灵的志愿军战士,他们头戴钢盔,手握钢枪,全副武装。车厢板用白布覆盖,车前挂有两条又长又宽的用白布制成的挽带,当地党、政、军领导和各界代表数十人手执挽带在前引灵,随后为蜿蜒1公里长、抬着数百个花圈的送葬队伍。数十万市民冒着寒风,肃立大街两旁,迎候、目送烈士英灵向陵园进发。
当日11时50分,送葬队伍在步行1个多小时后到达陵园。13时整,3位烈士的灵柩同时下葬,在雄浑悲壮的哀乐声中,治丧委员会负责人为3位烈士的墓碑揭幕。
一级战斗英雄杨连弟烈士遗体的入园时间为1953年5月15日。
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烈士遗体的入园时间为同年7月4日。
杨连弟和杨根思两位烈士下葬时,沈阳市各界人士均在陵园内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最后一位入园的烈士
1994年,陵园迎来了最后一位入园的烈士。他的名字叫何渠若,1920年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1938年7月参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从抗大毕业后,历任独立旅秘书、连指导员、旅政治部主任、团政委。1951年4月入朝,历任团长兼政委、副师长、师政治委员。朝鲜停战回国后,先后任第三十九军政治部副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1971年2月,调任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简称“军停会”)朝中方面中国人民志愿军委员。
何渠若再次入朝后,主持完成了“军停会”档案整理工作,形成了《十八年军停会斗争策略》。他带病自学英语和朝鲜语,遵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与朝鲜人民军代表密切配合,高质量地完成谈判任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和以金日成名义颁发的“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常言道:“外交无小事。”在“军停会”谈判期间,每天要连续坐着六七个小时,有时长达12个小时,且中间不休息,一旦有人起身上厕所,对方便会认为是退场抗议。何渠若由于在战争年代就患上了肠粘连和胃病,后又得了小肠疝气和心脏病,为了维护中国代表团的形象,他在举行谈判的前一天晚上,就开始禁水,兜里揣着各种急救药物,以免谈判中途上厕所。在他的日记中,多次出现这样的字句:心脏病又犯了,凌晨一时就寝,人很疲累等等。1972年冬季的一天,何渠若正在谈判时,心脏病突然发作,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呼吸急促,但他仍然坚持到谈判结束,才被送到当地医院抢救。1973年2月,遵照上级的指示,何渠若回国治疗,同年9月病逝,终年53岁。
到陵园扫墓次数最多的烈士子女
在陵园烈士亲属来访登记簿上,出现次数最多的名字是“杨长林”。杨长林是杨连弟烈士的长子。几十年来,每年清明前后,或者从天津出差来沈阳,他都一定要到陵园来,他的弟弟和妹妹也多次来到陵园。
杨长林说,他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时间是1951年的10月,那时他才8岁。当时,杨连弟作为志愿军战斗英雄国庆观礼团代表归国观礼,并应邀列席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后,杨连弟回到了天津老家。那一天,杨长林的小伙伴突然跑来告诉他:“长林,你爸回来了!正在学校作报告呢。”杨连弟作完报告后很快就重返朝鲜战场,父亲穿着军装骑着白马徐徐远去的背影,永远定格在了杨长林的记忆里。
杨长林说,当年,父亲牺牲的消息在报纸上登了,电台里也播了,但全家人起初并不知道,因为家里没有报纸和收音机。后来,是邻居看到了报纸告诉了他的母亲,因为他的母亲不识字。“母亲当时就惊呆了,一脸茫然,而且一直都不相信,总觉得父亲会回来。直到父亲的《烈士阵亡通知书》送到家时,母亲才相信,父亲已经与我们永别了。”杨长林闪着泪花回忆道。
杨连弟的妻子比丈夫小1岁,杨连弟牺牲时,她才32岁,小儿子杨长勇刚出生。“母亲一个人将我们兄妹4人拉扯大很不容易。每逢父亲忌日,她总是拿着父亲的照片偷偷地落泪。前些年,母亲时常到机关、学校、部队作报告,对下一代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2010年11月21日,母亲在天津逝世,享年92岁。”杨长林说道。
没有迎来的一位英灵
当年,陵园曾经做好了准备,迎接一位烈士的英灵。但后来被告之,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这位烈士的英灵安葬在了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志愿军烈士陵园。
这位烈士的名字叫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他是毛泽东和杨开慧所生的长子。毛岸英1950年10月参加志愿军,同年11月25日在敌机突然轰炸志愿军总部时牺牲。
后来,随着一些材料的陆续解密,人们对于毛岸英烈士的安葬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毛岸英牺牲的当天,曾有人提出要把烈士遗体运回国内。时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彭德怀经过反复考虑,作出了就地安葬的决定。后来,毛泽东在接见彭德怀等志愿军领导同志时强调:“岸英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并说,“你们做得对。”
1954年12月中旬,志愿军总部鉴于黄继光、杨根思等战斗英雄和团以上干部烈士的遗体均已运回国内,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就安葬毛岸英烈士一事给中央军委发来一份请示,军委总干部部起草了复电,要求志愿军总部将毛岸英的尸骨运回北京安葬。当这个复电的电文呈送此时已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审批时,他觉得不好擅自决定。于是,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说明了他的意见。
总理:
昨二十四日赖传珠同志拟一封电稿,将毛岸英同志尸骨运回北京,我意埋在朝鲜,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名义刊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的经过,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与其同时牺牲的另一参谋高瑞欣合埋一处。以此教育意义甚好,其他死难烈士家属亦无异议,原电稿已送你处,上述意见未写上。特补告,妥否请考虑。
敬礼
彭德怀
十二月二十五日
周恩来当时看了彭德怀的信,想到金日成已来电请求将毛岸英的尸骨安葬在朝鲜,他认为彭德怀说得有道理,毛岸英的尸骨不宜运回国内安葬,更不宜在北京安葬,应该和牺牲了的志愿军烈士埋在一起,这样做政治意义更大。于是,将彭德怀的信批转给毛泽东阅示。
毛泽东在彭德怀的信上用铅笔批示道:“同意德怀同志的意见,把岸英的遗骨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掩埋在朝鲜的土地上,也不要为他举行特殊的葬礼。”
当日,周恩来在彭德怀的信上作了“尊重你的意见和朝鲜同志的要求,请(传珠)重拟复电”的批示。刘少奇、邓小平圈阅后也都表示同意。
后来,当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毛岸英的弟弟毛岸青的妻子邵华再次提出“迎岸英回家”的请求时,毛泽东这样回答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也应该埋在朝鲜。”
令人动容的一笔捐款
在陵园接受捐款的登记簿上,记录有蔡正国烈士的儿子蔡小东的名字,捐款的数额虽然不是很大,但说起来,却是令人动容。
蔡正国,1909年生于江西省永新县丰田村,1929年参加革命,1932年参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4月12日在朝鲜前线牺牲,时为第五十军副军长。当年,毛泽东在看到志愿军总部发来的电报后,悲痛地说:“蔡正国、蔡正国,不幸殉国,又折我一员骁将!”
蔡正国的妻子张博是一位美丽、坚强的女性,她于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3年4月与蔡正国结婚。张博生下第一个女儿时,因为没有奶水哺育,孩子出生不到一个月就夭折了。1948年,第二个孩子蔡四东的出生,让蔡正国和张博的丧女之痛得以缓解。1953年2月,他们的第三个孩子诞生。蔡正国从朝鲜前线来信,为这个男婴取名叫“小东”。就在张博忙着办手续,要带着两个儿子去朝鲜与蔡正国团聚时,传来了蔡正国牺牲的消息。一年后,刚年满6岁的大儿子蔡四东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相继的丧夫、丧子让张博悲痛欲绝,精神几近崩溃。后来,在蔡正国烈士安葬时,由于蔡小东还小,张博没有带上他,一个人来陵园送别丈夫。
蔡正国牺牲6年以后,在组织的劝说下,张博勉强同意改嫁,新婚丈夫名字叫董凤奎,是某军医院的政委。当时,她与董凤奎来到陵园祭奠蔡正国。董凤奎在墓前宣誓道:“蔡副军长,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照顾好张博同志,照顾好您的儿子小东!”此刻,一旁的张博已经是泪如泉涌。抗战时期参加革命、朴实敦厚的董凤奎兑现了他的诺言。婚后,他再也没有让张博去领儿子的烈属抚养费,也没有再要一个自己的孩子,他在病故前最后办的一件事情仍是为了安置烈士遗属的生活。
蔡正国牺牲时,由于蔡小东还在襁褓之中,他的身世很自然地被隐瞒下来。直到他18周岁,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后,才由蔡正国生前的战友集体出面,告诉了他生命中应该知道的一切。蔡小东至今清晰地记得,那是1971的一天,他奉命来到大连一所疗养院的会议室,推门进去一看,不由愣住了,沙发上笔挺地坐着迟浩田等一群将军。时为旅大警备区副司令的赵国泰对蔡小东说:“今天我们把你找来开这个会,要郑重地向你说明你的身世。”接着,将军们依次举手发言,向浑然不知的蔡小东讲述起他父亲过去的事情。他听了十分震惊,当让他发言时,他慷慨激昂、滔滔不绝,但究竟讲了什么自己并不清楚……他终于因刺激过度而昏倒在地。
蔡小东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来到了陵园祭奠父亲。母亲打开了一个漆皮剥落、锈迹斑斑、上了锁的铁皮箱,让他看了父亲留下的遗物:各种纪念章和历史照片;伴随二万五千里长征保存下来的中国工农红军公略步兵学校第一期学员“毕业证书”、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笔记和日记、抗美援朝期间写的16封家书,还有一件牺牲时穿在身上、血迹斑斑的毛背心和几个使用过的公文包。
多年后的一天,蔡小东在和妻子在整理父亲留下的遗物时,忽然发现怎么没有《革命烈士证明书》呢?年事已高且身体欠佳的母亲对此也是说不清楚。烈属的身份虽然确凿无疑,但没有《革命烈士证明书》毕竟是父亲遗物收藏、传承的遗憾。蔡小东为此询问了有关部门,所有的人都对他说:“你父亲是副军长,还做过代军长,不可能不发给你呀!”
后来,经蔡正国生前所在部队和民政部门专门抽人查证,发现当年确实漏发了蔡正国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还有抚恤金。这样,蔡小东在父亲牺牲40年后领到了补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但当工作人员把按照当年标准应发的610元抚恤金交给他时,他傻眼了,一再地表示,自己不是为这抚恤金来的。经过再三劝慰,蔡小东才把抚恤金领了回去。之后,蔡小东经过慎重考虑,把抚恤金加倍捐献给父亲陵墓所在的陵园,终于圆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为53位烈士寻找亲人
陵园落成以后,每逢清明节,当地党政机关、驻军和各界人士都要前来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平时前来祭扫者也是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自建园以来,祭扫者累计超过2000万人次。
让陵园管理部门感到纠结和不安的是,尽管他们做了许多努力,但到2008年清明节前夕,在“烈士亲属来访登记簿”上,仍然有53位烈士的名字下面一直是空白。他们希望能和这些烈士的亲人们联系上,这样不但能让烈士的亲人前往祭拜,告慰烈士英灵,更是抢救烈士资料的一项重要工作。
2008年3月18日,陵园管理部门向前来采访的《沈阳日报》记者伏桂明倾诉了这一希望,指出如今烈士的兄弟姐妹大多已七八十岁,如果再不抓紧寻找,就可能永远没有机会为烈士扫墓了。伏桂明当天便向报社领导作了汇报。
《沈阳日报》以党报的高度责任感和新闻良知,在第二天发表了题目为《抗美援朝烈士的亲人们,你们在哪里》的文章,介绍了53位烈士的简况;同时,开辟了“期待重逢·寻找烈士亲人”专栏,发出“抢救烈士资料,弘扬烈士精神,告慰烈士英灵、安慰烈属情感”的呼唤,并由此开启了“寻找烈士亲人活动”。
然而,仅凭一份名单,要寻找多年杳无音讯的烈士亲人,这个过程远比想象的要艰难、曲折得多。同志们需要设法跨越三道“关卡”:第一个是地域辽阔带来的不便。这53位烈士的家乡分散在全国13个省份,对于一个城市党报来说,难度可想而知。第二个是行政区划的变化大。从烈士牺牲到2008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各地行政区划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很多地名甚至已完全更改,而且,有的烈士籍贯登记本身就是错的。第三个是信息闭塞。多数烈属仍然住在较偏远的农村和山区,能够听到“寻亲声音”的渠道很少。但是,同志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们联络了13个省的200多个地区,克服重重困难,远赴烈士家乡,从城市到村庄,行程11970公里。同时,“寻找烈士亲人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敬烈士、爱烈士、亲烈士、继承烈士遗志、传承烈士精神的氛围弥漫了整个辽沈地区。从退休职工到在职人员,从中小学生到大学生,从现役军人到复员转业的老战士,都在关注这一活动的进程,许多人自愿加入到寻找烈士亲人的行列当中。期间,发生了很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2008年3月20日晚,《沈阳日报》得到了第一位烈士亲人的消息——孟文彬烈士90多岁的姐姐孟须和外甥女郭东北住在河南省郑州市。郭东北打来电话说,抗美援朝开始后,舅舅和准备结婚的女朋友都参加了志愿军,相约胜利回国后再结婚,可他最后却永远离开了大家。当时家里只接到了一个关于他牺牲的通知,却不知道葬在哪里。这些年,她母亲和家里人一直都在寻找舅舅遗体的安葬之地。
林广山烈士的弟弟、68岁的林光海是寻找到的烈士亲人中第一个来陵园扫墓的。2008年4月2日上午,林光海手拿自己绘制的哥哥肖像,老泪纵横地跪倒在哥哥墓前,诉说着50多年的牵挂。他坚持了50多年寻找哥哥,一直未果。直到一天下午,思兄难耐的他在家里电脑上哆哆嗦嗦地输入了哥哥的名字,居然出现了《沈阳日报》登出的53名烈士名单,“林广山”赫然在列。
也就是在这一天,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沈阳日报》发起的“寻找烈士亲人活动”的消息。之后,有关省份的50多家媒体,还有众多的网站、论坛和更多的人们先后加入了为烈士寻找亲人的行列。
为了寻找侦察英雄齐进虎烈士的亲人,有关同志用了1年多的时间。资料记载齐进虎烈士的家乡是“山东省莱城县崖头区前圩村”,但从2008年3月19日开始,报社百余次致电山东省有关方面而没有结果。在此期间,同志们了解到山东没有“莱城县”,只在莱芜市有个莱城区。有读者说威海有个崖头镇,可能就是“崖头区”。于是,报社又给威海市和崖头镇打电话,但当地人都说没有“前圩村”这个地方。之后,一次次出现新线索、新希望,又一次次断线、失望。直到沈阳市政法委的一名工作人员给报社打电话说,其妻子的老家离齐进虎烈士的家乡“前密文村”不远,才重新有了一个新的寻找方向。2009年4月4日,记者在当地民政部门帮助下,终于通过电话与齐进虎烈士的弟弟齐进山取得联系。烈士家乡的准确地址是“荣成市崖头镇前密文村”。
当年,由于条件所限和种种原因,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一个个地进行仔细核对、甄别。不少烈士原始记载的家乡地址早已“面目全非”,需要多方查询,方有确实信息。如山东籍烈士李锡臣家乡记载的是“复程县青崮集北区单店村”,但该村早被更名为“曹县苏集镇单店村”。还有山西籍烈士刘光义的老家记载时为“应县三区南应村”,但有关同志在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里,研究了3份应县不同年代的地图,找到了一大堆带有“南”字的村名,就是没有找到“南应村”。再查地图时,发现了一个叫安营的村名。有人提出:“会不会南应就是指安营?因为当地方言把‘安’读成‘南’。”结果,这听起来有些不靠谱的怀疑被证明是正确的。烈士的长孙刘永清一家就住在安营村,当初的登记者不懂山西方言,就把“安营”记成了“南应”,造成了一个横亘50多年的“误会”。
从2010年3月24日开始,寻亲行动进入实地寻找阶段。由记者伏桂明率领寻亲小组分赴山西、河北、江苏等省寻亲。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们先后找到了郭文仲、王瑞、王守正、曹国英、张和祥、贾广和等烈士的亲人,并把一支由28位烈士亲人组成的扫墓团带到了沈阳市。
同年9月5日,伏桂明又率领寻亲小组奔赴湖南、湖北和陕西等省。这次,他们寻找到了曾南生、张明钦和任怀勋3位烈士的亲人。
10月13日这天,张明钦烈士的女儿张荣珍来到了陵园。她在父亲的墓前,开始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哭诉……
72岁的张荣珍对陪同她的人们说,1938年,父亲与同乡的几个青年到延安参加革命时,她才3个多月大。母亲既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把她拉扯大。从记事起,她就踏上了寻父的旅程,只要听到一点父亲的消息,她就写信询问情况,几十年内,这些信件多是石沉大海,没有一丝音讯。后来,她从远房本家一个哥哥那里听到父亲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并得知父亲生前所在部队在天津市。为了确认此消息,她专门向该部队写了一封信,不久,部队派人来调查。又过了一段时间,两位军人专程给她送来了国家民政部于1980年5月4日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还有父亲的遗照和抚恤金。此时,她才真真切切地明白父亲已不在人世了。这一年,她已经42岁。之后,她曾经去了父亲生前的部队,想知道父亲安葬在哪里,但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只知道烈士的遗骨运回了国内。
7.去烈士陵园扫墓小学作文 篇七
又到了一年的清明节,学校组织我们六年级全体师生一起去舟山烈士陵园祭扫革命烈士墓。
中午12:50,我们从学校出发,经过20分钟的行程,终于到了海山公园。大家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上面刻着四个大字:海山增辉。我们排好队,怀着沉重的心情,陆陆续续的走进去,没有一点声音,很安静。远远望去,苍松翠柏,绿绿的草坪像一大块地毯铺满整个烈士陵园。一路走上去,有各种各样的树木,许多草坪上坐满了人,还有好几只小狗,原本寂静的公园被他们打破了。我看着周围,林荫间的小路衬托着烈士陵园的幽静。走了许久,终于到了山顶,在那边我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大纪念碑,它是林茂成烈士纪念碑……大约过了二十分钟左右,是我们南海实验学校的扫墓仪式,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开始是解放军战士为革命烈士献花篮,他们一步一步缓缓的走上前去,庄重的敬礼,然后鞠躬;紧接着是初中学生代表,他们也很严肃的把花圈摆放好,深深地向烈士们鞠了一躬。第二项,默哀三分钟,大家把头都低下,为伟大的革命烈士默哀。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不禁想起了那些为解放国家而庄严牺牲的战士们:为了掩护连队主力和群众转移,同敌人浴血奋战,最后终身跳下悬崖的狼牙山五壮士……接下来第三项,是少先队代表献词,他们四人手捧文件夹,在我们正前方深情朗诵,让家要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不辜负他们对我们的期望。下面开始教师代表讲话,团员们宣誓,少先队员们宣誓,我们少先队员共同举起右臂,宣着“时刻准备着”的誓言。最后一项是敬献小白花,大家把制作好的白花拿在手中,然后往上走,一个一个烈士坟墓在我们眼前停留住,所有的人轻轻的把小白花献在一位烈士墓中,缅怀先烈……
在海山公园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了,2点左右我们就坐着校车回来了,车上我的心里一边想着:啊!那些革命烈士真的太了不起了,作为一名舟山人,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缅怀烈士,继往开来,如果不是他们解放了舟山,现在也就没有这么美好的日子了,是无数的革命烈士用鲜血、青春、生命换来了充满希望的春天!
8.二年级去烈士陵园扫墓作文 篇八
【去烈士陵园扫墓_作文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今天是四月四日,是人们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校长决定七年级全体师生去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扫墓。
早晨,空气格外的清新,太阳格外灿烂,仿佛在为我们增添生机。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了。
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我抬头一看,高高的大门上写着几个金黄色的大字,“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我怀着悲痛的心情,迈着沉重的脚步走了进去。一条宽大的水泥路两旁种满了松树,桃花,迎春花,冬青等。好象在为沉睡的烈遮风挡雨。陵园的正前方有座雄伟的纪念塔,上面有毛主席题的几个严的大字“华东革命烈士纪念塔。”塔的周围有朱德元帅的题词“为了战争而死无上光荣。”还有饶赖石的题词:“烈士英名永垂不朽。”塔前方有无数精致的花圈,在微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好象节日的礼花一样灿烂耀眼。不时漾出烈士恿敢的身躯。
今天,是我最难忘的一天。如果没有许许多多革命烈士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去烈士陵园扫墓_作文2】
今天是清明节,我和老爷、姥姥、姨姥姥、妈妈,一起去烈士陵园扫墓。
一进大门,路旁两排笔直的松柏郁郁葱葱,再向前走远远看见一座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着,周围摆满了花圈和鲜花。
省市领导、胸前挂满奖章的老英雄、院校的学生、少先队员等许多人都参加了纪念活 动,我也将带来的鲜花放在了纪念碑前。
陵园内有吉鸿昌等许多烈士的墓碑,我得太姥爷、太姥姥也在其中。
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加倍珍惜。
【去烈士陵园扫墓_作文3】
在我们县城的城南有个烈士陵园。清明节快到了,当我路过陵园时,发现烈士墓前,多出了许多白色的纸花。虽然我才三年级,没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扫墓活动,但在清明前,我还是去了趟烈士陵园,为他们献上了我自己做的纸花。
对于革命英雄和烈士,我知道的真的不多,只是从课本和课外读物上以及电影电视上知道了小兵张嘎、放牛娃王二小、英雄刘胡兰等。对于他们,我真的是从心底佩服。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有多少烈士英雄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
小时候常听太爷爷讲许多我们本地的英雄人物打日本鬼子的故事,讲他们以前艰苦的生活,讲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的神话与鬼怪故事。 现在我才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革命烈士们没有绝顶的武功也没有通天的法术,在敌人的刺刀子弹面前,他们一样会痛苦的牺牲。但他们的凭着自己崇高的信念和对美好未来的坚持,终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对于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珍惜。虽然我们不用再走上战场,但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祖国的未来更加繁荣富强,让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去烈士陵园扫墓_作文4】
今天,秋风习习,秋雨绵绵,我和妈妈准备到烈士陵园观赏秋色。
我们来到烈士陵园,看见两棵铁树在大门口摇摆,它的.叶子尖尖的像一枚枚大针,在给秋爷爷织毛衣。我们继续往前走,看见银杏树在风中低着头不停地煽扇子,煽来了秋的凉爽。我们走在铺满碎石的小路上,看见鸡冠花、月季花、一串红,在秋雨中盛开出火红的花朵,像是烈士用鲜血染红了一样。
我们走在树林的旁边,低下头看见满地的白玉兰绿油油的,像三月的韭菜一样长得特别旺盛。突然,我看见几朵白玉兰花还没有凋谢,白玉兰是春天开放,为什么秋天还在开呢?妈妈说:“这是因为有些白玉兰生命力顽强,所以不会凋谢。”它多像革命烈士在战场中顽强拼搏的精神啊。抬头一看,松树和柏树四季长青,挺拔有力,好像是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精神。
站在烈士陵园的亭子上,四处张望,烈士陵园的秋色真美呀!
【去烈士陵园扫墓_作文5】
9.不工作的时候,我们去沙龙 篇九
民间社会的自我释放
在北京这样高压的城市中,人们如同被一道道铁门隔断了彼此的联系。互联网上人们交谈甚欢,讨论激烈,但线下的生活里,大家的社交却通常是目的性和功能性极强的,这些交流多半只停留在表面,无法作为内心的慰藉,必须要有一种打破限制、注重公共交流的空间来完成这样的工作。
“青年公共空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欧洲,大约为20年以前,在美国出现在10年以前,在中国则刚刚起步。它的兴起往往伴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在一些大城市首先盛行起来,然后再向着其他地区辐射开去。“706空间”的创办者邬方荣认为这是城市中的青年人们相交往的新趋势,他要在这件事上做个探路的潮人。
产生这样的想法也并非一蹴而就,邬方荣此前曾经做过一个项目叫“开放大学”,就是将高校中很多名师的课程用YY直播,使网友能够在线观看,类似于中国的网络公开课。但是做了一年多,他发现虽然每堂课都不缺少观众,但他无法感觉到自己为这些人所带来的改变,他与这些网上的人们始终有着突破不了的隔膜。所以他意识到,如果不能面对面地见到对方,就很难感受到彼此影响的力量。
邬方荣想到让“沙龙”这种古老的形式复辟,来满足青年人们相互交流的渴望。于是他打算租一套房子,举办不同类型的沙龙,让大家都可以到里面,挑选自己想要谈论的话题。如此,每个人都可以在谛听的同时进行表达,没有那个站在高处的老师,没有嘉宾,人们通过互动自发地获得价值。
民间的响应快得令人吃惊,邬方荣把这个想法放到追梦网上,一个半月的时间,他筹来了将近13万元,这些捐款基本全都用于房租。很多青年文化交流团体也纷纷投来合作的意向,读书、观影、派对,“706空间”起步之初就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承办方,需求量之大超出了他的设想。只要交上大约10块钱,就能参与到这套房间所有的活动中来,除了活动的费用,加入沙龙的规则极其简单,邬方荣说,过来就可以了。
类似于这样的青年空间,如今在上海、成都、福州等地也都相继建立和开放。邬方荣将之形容为一种来自民间的社会公益,目前虽未实现盈利,但社会效益已经十分可观。青年人选择到这样的场合相聚在一起,是一种内心需求的自我释放,是快餐生活下的精神自恰。
职业之外的成长
马立震是一名程序员,但他同时还有另一个身份,即“706空间”的管理人员。担任这个职务是纯粹义务的,但他每天晚上坚持来这里“坐班”,因为这里总能遇到有意思的人,听到有趣的见解和故事。
在农村的时候,马立震觉得大学是个思想交流的地方,结果考上了大学他却没找到能交流思想的人,室友们躺在床上总是没说两句就睡着了。上了班之后,除了业务,其他的事情也很难再和同事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心里的这个需求始终没能得到解决,马立震起初把它诉诸互联网,但他发现所有的兴趣讨论,到最后都难免沦为意气之争,大家经常误解对方的意思,交流很难持久。
后来,马立震知道了“706空间”,他了解了这个理念之后,立刻发觉这就是自己心中最想做的事儿,他联系到邬方荣,跟着一起操持起来。
毕业之后的一段时间,马立震曾十分迷茫,他和一帮哥们儿创办网站,一心梦想着赚钱,结果内心嘶吼着,成功却离自己越来越远。他纳闷,技术上自己没问题,也能吃苦,但就是每一次尝试的效果都令人失望。后来他听到了一位互联网大佬的演讲,登时醍醐灌顶。他意识到技术的局限性,它不能决定未来,理想更不能靠蛮力来实现,是人的学识和思想决定了这一切,决定了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身为一个IT男,马立震在“706空间”里谈论的尽是些人文、社科的内容。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靠在墙上翻看起来,成了他的习惯动作,他说读书占据了自己玩游戏和喝酒的时间,因为唯有这样才能和别人有话说,才感觉自己还在进步。马立震认为恰是这些造就了自己当下的人格,这是所从事的职业无法给予的。
其实“706空间”里时常可以找到各种职业的人们,大家怀揣着疑问、困扰、心得和创见钟萃于此。到了休息日,两个卧室和一个客厅有时还会分成3个不同的话题区域,同时举办3场不同主题的沙龙。这些职场人们在不同的主题间来回穿梭,和不同的人聊上几句,请教几个问题,在职业之外,他们找到了共同的交集。
这是最好的休息
“国外的人们可以用很多不同途径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不同的圈子,去稀释自己的焦虑感。我们往往只和同行打交道,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兴趣建立不同的圈子,让人的精神有所依靠。”说这话的人叫王鹏,他当过多年的图书编辑,现在正转行去当英语教师,可他最引以为豪的职务是一个读书会的会长。
如果一个读书会仅仅是人和书的相遇,在王鹏的标准中是不合格的,它必须有人和人的交流。书只是一个平台,认识不同的人,才能够进入不同的世界。王鹏说,来这里和大家一起读书、交谈,是最好的休息。因为读书沙龙这种基于文化平台的交流则是多维的认同,它直接影响了一个人考虑问题和行动的方式,在精神和情感方面所带来的满足可以让一个人真正地消除孤独感。
从前的观点倾向于认为,一个人过得不开心,是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失去了平衡,但社会学家夏学銮提醒我们,人还需要另一个支点,这就是公共生活。
10.清明我们到烈士陵园去小学作文 篇十
天气一直阴沉沉的,我们去商店匆匆买了些纸花,便开车去了二淌垭烈士陵园。
晕车的我昏昏沉沉睡了一路,终于到了烈士陵园。打开车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镌刻着“红色东壤”四个大字的大理石,反面在不起眼的地方刻着这位英雄的平生功绩,皆是用红色颜料晕染,看上去别具一番气势。
沿着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往上走,刚下过雨的草地中散发着一股泥土与青草混合的清香,路边种着的栀子和蔷薇盈满了露珠,低垂着头,像是在给这位无名英雄默哀。外围种着枫树,树叶隐隐泛红,亦不难看出未来“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别样风采,微风掠过,红叶们便在风中双手合十,一摆一摆地拜颂着长眠地下的红军烈士。
11.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感受作文 篇十一
喜悦,从得知自己获得了少数不多的去扫墓拜祭的名额起,心里有的就是喜悦,电视里的始终是剧情,亲眼目睹才是现实。有这样一个机会,希望能够做好。
荣幸,能够目睹了烈士留下的遗物与事迹,泛起一阵酸楚。想想现如今的生活,先辈付出的代价有多大。如我们带领人所言,如今我们能够做到就是好好学习,争取为国争光,秉承爱国精神。
12.最高的情商,就是满怀感恩去工作 篇十二
这位父亲无疑是睿智的。所有的年轻人都应将这三句话深深地记在心里,始终秉行这个原则做事。
或许每一份工作都无法尽善尽美,但还是要感谢工作环境,感谢老板,感谢每一次的工作机会,满怀感恩之心去工作。即使起初位居他人之下,也不要去计较,要积极地将每一次工作任务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
因为每一份工作都有宝贵的经验和资源,如失败的沮丧、成功的喜悦、老板的严苛、同事间的竞争等,这些都是任何一个工作者走向成功必须体验的感受和必须经历的锻造。
目前一些处在实习期的大学毕业生,还没干活就先和老板谈条件,或者在新岗位上刚取得一点小成绩,就和部门主管讨价还价,这是不合时宜的。他们应该懂得感谢企业的培养,而不是计较是否应多拿几百元钱,应该在自己有业绩的时候,再向企业提出合理的加薪要求,这样在企业里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程序员史蒂文斯在一家软件公司干了八年,正当他干得得心应手时,公司倒闭了。这时,又恰逢他的第三个儿子刚刚降生,他必须马上找到新工作。
有一家软件公司招聘程序员,待遇很不错,史蒂文斯信心十足地去应聘了。凭着过硬的专业知识,他轻松地过了笔试关。两天后就要参加面试,他对此充满了信心。
可是面试时,考官提的问题是关于软件未来发展方向的,他从来没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他被淘汰了。
不过这家公司对软件产业的理解让他耳目一新。他给公司写了一封感谢信:“贵公司花费人力物力,为我提供笔试、面试的机会,我虽然落败了,但长了很多见识。感谢你们的劳动,谢谢!”这封信经过层層传阅,后来被送到总裁手中。
三个月后,史蒂文斯却意外地收到了该公司的录用通知书。原来,这家公司看到了他知道感恩的品德,在有职位空缺的时候自然就想到了他。这家公司就是美国微软公司。十几年后,史蒂文斯凭着出色的业绩成了微软的副总裁。
在企业中,知道感恩的人会更受到欢迎。人力资源专家表示,许多知名企业在招聘员工时,看重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专业知识,而是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和融入企业的速度,换句话说,就是能否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踏实做人、做事。
诚然,雇用与被雇用是种契约关系,可在这种契约关系的背后,就不能有感恩的成分吗?
一位由普通职员晋升为总经理的人士这样说道:“我刚到这家公司时,只是一名没有任何经验的普通职员,缘何在短短两年内就被晋升为总经理?这是因为,我时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我感谢老板给予我的机会,我感谢同事对我的点滴关怀与帮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正是这种感恩之心,让我更加努力工作,我要尽最大的努力来回报这一切,没想到,生活却给予我更大的回报。”
满怀感恩去工作,并不仅仅有利于公司和老板,感激能带来更多值得感激的事情,这是宇宙中的一条永恒的法则。不要以为工作是平淡乏味的,当你满怀感恩之心去工作时,你就很容易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更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人,一个有着独特的个人魅力的人。
你要相信:感恩将为你开启一扇神奇的力量之门,发掘出你无穷的潜力,迎接你的也将是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成功机会。
【去烈士陵园的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去烈士陵园扫墓感受08-25
参观烈士陵园的意义07-19
清明节烈士陵园活动总结08-27
清明节烈士陵园扫墓活动总结06-17
清明节在烈士陵园的发言稿07-03
祭扫烈士陵园作文06-22
参观烈士陵园有感08-18
苏州烈士陵园扫墓感想09-08
自贡烈士陵园观后感08-14
烈士陵园扫墓演讲稿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