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见意象和典故(共6篇)
1.古诗词常见意象和典故 篇一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诗中的形象,包含人物形象和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有着传统的审美习惯,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像对后来咏史诗、咏怀诗、感遇诗发生了深刻影响的,源于屈原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回归自然”,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唐宋词更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悲剧史,它以悲愁为美,“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离别的,隐逸是解脱的;爱情的离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把握这个特点,很多古典诗词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方法与技巧固然是破译诗歌鉴赏的利刃,但只有结合实践并熟练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无穷的威力。只要我们平时广积博览,勤加训练,解读古典诗歌的意象就不是什么十分困难的事情
“燕”的意象。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 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尽态极妍,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2)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杨柳——伤别情怀,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以折柳表惜别、相留之意。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惜别怀远)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怨别之情。如 《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4)、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2.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3.南浦——水边送别之地
南浦多见于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的一个专名了。南朝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5、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6.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1)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对月思人,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2)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3)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4)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6.鸿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1)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2)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7、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 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7.莼羹鲈脍——思乡之情 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8.双鲤、鲤鱼——代指书信
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9、捣衣,行为类意象,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0、船——漂泊、自由
(1)浮萍、飞蓬、孤雁等用以表现漂泊之感,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11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他最终的归宿。他在诗中反复写到“船”意象,“危樯独夜舟”“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写照。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写下了《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2)“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韦诗描写春花、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写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化表现。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1、梧桐——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凄苦愁思。
自然界的梧桐细雨到了诗人笔下就让人感到凄楚悲凉了,家国破亡的伤痛,情人别离的哀愁,思念家乡的凄苦都可以在梧桐细雨中“听”得到。
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帷。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调宝 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张辑《疏帘淡月•秋思》:“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润逼衣篝,线袅惠炉沉水,悠悠岁月天涯醉。一分秋,一分憔悴。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
12、芳草——喻离恨 《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13、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14.水(1)、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在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常以水喻愁,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2)、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15.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16、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乡愁乡思(1)、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2)、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7、鹧鸪鸟——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18、沙鸥:飘零,伤感
19、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20、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20、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21、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23、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24、菊花——隐逸,脱俗,坚贞高洁的品质,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高尚、纯洁、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5、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不屈不挠,纯净洁白,坚强,高洁人格的象征。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高洁的品格。
26、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美好,杨花有飘零之意,兰有高洁之品。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27、松柏——傲霜斗雪,坚贞高洁,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28、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气节,积极向上,“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29、黍离——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30、草木——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3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表明自己的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32、红豆——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常用以象征男女爱情相思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
33、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34、连理枝、比翼鸟——比喻恩爱夫妻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35、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36、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37、投笔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38、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9、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0、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41、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42、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43、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44、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45、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悲凉
46、蝉 ——品行高洁、(1)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2)寒蝉——悲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其他常用典故
47、螟蛉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48、神器 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49、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50、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51、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52、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53、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54、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55、问鼎 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56、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
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57、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58、三尺 是法律的代名词。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59、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60、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1、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62、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63、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64、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65、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66、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67、执牛耳 用“执牛耳”指盟主。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68、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69、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70、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71、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72、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73、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74、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75、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76、仁人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77、传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78、玉成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79、口碑
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80、壁还
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81、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82、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83、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84、心许
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85、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86、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87、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88、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89、染指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90、射影
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91、掣肘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92、雷同
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93、涂鸦
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94、城府
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95、借光
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96、物色
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97、不才
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98、方寸
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99、提刀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100、下榻
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101、润色
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102、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103、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104、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105、班马 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06、问鼎
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晋书·王 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今常以喻谋求夺得。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107、辞第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108、钓鳌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109、三尺 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110、还珠 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111、金鸡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112、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13、青眼 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114、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115、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116、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117、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118、青鸟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119、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 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120、碧血、化碧——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朱敦儒《木兰花慢》:“化碧海西头,剑履问谁收。” 121、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唐人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122、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23、玉:高洁,脱俗。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tuó,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124、“山林”和“宫阙”,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南山,代表隐居的地方 ; 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鸿蒙、希夷、太清、太虚指天地尘世。
125、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126、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127、簪缨(冠):官位,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西楼、小楼:闺怨之情
丝竹:音乐; 汗青:史册; 寸管:笔;、琼玉、碎玉、冰花、六出:雪 鸿雁、尺牍、尺素:信 须眉:男子;
巾帼:妇女; 娥眉(蛾眉):美女 桑梓:故乡;
轩辕:祖国; 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后庭花:亡国
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怀桔:指孝顺双亲。
128、其他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猿猴:哀伤,凄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鹄:理想,追求 鸟:象征自由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海浪:人生的起伏。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金风:秋风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
珍珠:美丽,无瑕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2.浅析古诗词常见意象 篇二
一、自然景观类
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怀人的代名词。
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流水
在我国古代诗歌里,流水总是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
3.斜阳
古诗词中,斜阳是诗人们乐于运用的意象。这一意象又被称作夕阳、残阳、落照、残照、落日、斜日、斜晖等等。用它比喻老年将至;或比喻内心凄凉
例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风
风主要可以分为春风、东风、西风和狂风等。春风意喻旷达、欢愉和希望;东风代表春天和美好;西风象征落寞、惆怅、衰败和游子思归;狂风则比喻作乱和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例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烟
古诗词中,烟雾象征着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缥缈和理想的落空、幻灭。
例如:烟笼寒月水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冰雪
古代诗歌用冰雪的晶莹剔透比喻心志的忠贞和品格的高尚;也比如环境的恶劣和恶势力的猖狂。
二、植物类
1.杨柳
“柳”与“留”发音相近,借“柳”表达挽留之意,所以杨柳代表离情依依。
例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落花
“落花”所代表的是暮春时节,“伤春悲秋”是我国诗歌的重要主题。飘零的落花在多愁善感的诗人心中,总会引起或浓或淡的愁绪: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另外有些诗人认为,花虽坠落,但万物更加生机勃勃,使人精神抖擞。于是,落花又被用来表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例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孤直傲岸是松的品格。
4.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5.梅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成了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6.梧桐
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
三、动物类
1.鸦
在古人眼里,乌鸦是一种不吉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例如: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2.杜鹃(杜宇、布谷、子规)
凄怨哀伤,乡愁乡思。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3.猿啼
在诗歌中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篇三
(1)菊:隐逸 高洁 脱俗
(2)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3)兰:高洁
(4)牡丹:富贵 美好
(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9)莲 :出淤泥而不染 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10)丁香:愁思或情结
(11)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2)黄叶:凋零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3)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4)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5)竹:气节 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悲伤
(7)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水云类:(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 美好
(3)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4)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5)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 江湖诡谲(7)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9)雪:纯洁 美好
(10)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13)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悲惨 凄恻(2)鱼:自由 惬意(3)鸿鹄:理想 追求(4)猿猴:哀伤 凄厉(5)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6)沙鸥:飘零 伤感
(7)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 追求 漂泊
(9)(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10)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11)鹧鸪鸟: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12)蝉: 高洁
●器物类
(1)玉:高洁 脱俗
(2)簪缨(冠):官位 名望
●颜色类
(1)白:纯洁、无暇 丧事(2)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3)绿:希望 活力 和平(4)蓝:高雅 忧郁(5)黄:温暖平和(6)紫:高贵 神秘
(7)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其它类:
(1)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2)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3)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4)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5)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6)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7)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8)城市(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9)破晓:初现希望
(10)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11)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12)深夜:愁思怀旧
4.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篇四
(一)酒、饮酒
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李清照)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李白)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晏殊)
(二)羌笛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1.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遇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三)柳
折柳 “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四)月(残月、明月、新月、玉盘)
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张继)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李白)
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
(五)流水
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短歌行》曹操)
(六)斜阳(夕阳、落日)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范仲淹)3.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望江南》温庭筠)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第二日)(七)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李白)
(八)风、霜、烟
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雁门太守行》李贺)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武陵春》李清照)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九)落花(落红、残红)
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武陵春》李清照)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晏殊)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自珍)(十)松 坚贞高洁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刘桢)
(十一)梅
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陆游)(十二)菊 坚贞高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陶渊明)(十三)萍
多传达惆怅和哀愁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文天祥)(十四)梧桐
凄凉悲伤的象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十五)草木
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杜甫)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短歌行》曹操)(十六)杜鹃
(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十七)鸿雁、青鸟
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1.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李商隐)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十八)舟
表达离情别绪、思乡、愁苦之情。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李白)
5.诗词鉴赏常见意象 篇五
诗词鉴赏常见意象
青山——(1)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改的特色,是诗人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2)是故乡的象征。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脁《游东田》)
(3)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水——(1)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用来喻绵绵的愁思。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来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雨——(1)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韦应物《幽居》)
(2)苦/寒/冷雨多表现失意与愁苦之情(往事如烟,人生苦短)。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表现雅致的意境,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4)表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苏轼《定**》)
云——(1)白云,寓思乡情。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杜甫《恨别》)
(2)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3)浮/乌云,喻奸佞小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月亮——月亮的别称有:“蟾宫”、“桂宫”、“玉兔”、“蟾蜍”、“嫦娥”、“婵娟”、“银钩”、“玉钩”、“玉弓”、“玉盘”、“玉轮”、“玉环”、“玉镜”、“天镜”、“明镜”。(1)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天材教育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3)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4)表现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5)人生的圆满、缺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柳——(1)以折柳表惜别,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汉代有《折杨柳》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在《雨霖铃》)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4)表现春天的美好。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5)触发往事如烟的兴亡之感。
芭蕉——表现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李清照《采桑子》)
芳草——喻离别的愁绪。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社会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梧桐——表现凄苦的心情。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李山浦)
梅花——象征高洁人格。(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红豆——寓相思之情。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天材教育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菊花——象征品行的高尚和纯洁。(隐逸 高洁 脱俗)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莲——“莲”与“怜”音同,常借以表达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西洲曲》)梅子——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蝉——(1)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故以蝉喻品行高洁。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2)表达孤独无助、孤苦无依之情。
“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蝉》)
(3)秋后的蝉(“寒蝉”)命在旦夕,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多用来烘托离愁别绪。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杜鹃——寓悲苦、乡愁、乡思之情。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蟋蟀——与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寓惆怅之情。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姜夔《齐天乐》)
猿啼——寓悲伤之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乌鸦——寓衰败、荒凉、不祥之意。(小人俗客庸夫 哀伤)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大雁——(1)鸿鹄,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2)哀鸿/孤雁,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孤独)
“三更忽轸[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龚自珍《己亥杂诗》)
(3)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4)鸿雁,指代音信、消息、书信。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
鹧鸪鸟——勾起人们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天材教育
燕子——(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
(2)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3)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
(4)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常用来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昔盛今衰、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
船——(1)抒发漂泊之感。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2)“泛不系之舟”,抒发追求自由之情。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周南·关雎》)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常用在唐代边塞诗中。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曲》)长亭——寓送别之情(陆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南浦——寓送别之情(水边)。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关山——多与思乡念人有关,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吹笛》)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一般与豪情壮志相关。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天材教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多借此抒发闲情雅致。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斜阳、烟霭、清霜——(1)寓沉郁、思古幽情。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2)寓惆怅、凄苦、悲凉情绪。
“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拾遗】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海浪:人生的起伏 谢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竹:气节 积极向上 历史的发展趋势; 绵长的愁苦 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荒凉 偏僻 离恨;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身份、地位的卑微 幻灭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桃花:美人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兰:高洁 的力量 牡丹:富贵 美好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东风:春天 美好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鱼:自由 惬意 霜:人生易老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成功 雪:纯洁 美好;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瘦)马:奔腾 追求; 漂泊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沙鸥:飘零 伤感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鸟:自由 天晴:欢愉 光明
天材教育
玉:高洁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冠):官位 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征人怀乡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
船:兰舟(美好情感、欢愉相会);
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 樯撸(借代大船、战船)浮萍、飞蓬、孤雁:漂泊 白:纯洁 无暇 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命途多舛
对死者的怀念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六朝旧事/南朝旧梦: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
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衿:有才能的人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衰败/萧条 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朴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南山:隐居的地方 桃源: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隐居的人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后庭花:亡国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情感的孤独; 心胸的广阔 浮生:短暂虚幻的人生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6.准确识别和理解古诗文中的典故 篇六
关键词:暗引典故 《晋书全译》 误解
古诗文中经常引用典故。《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对典故的解释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1]《汉语大词典》对典故的解释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2]引用典故有明引,有暗引。明引是指出古事或指明古语的出处,人们容易看得出来。如: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司马迁《报任安书》)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荀子《劝学》)
暗引则不指明出处,讲究剪截融化。所谓剪截融化就是裁取古事古语并加以改易,使之适合作者自己的本意和对仗严切等方面的需要。如: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王勃《滕王阁序》)
或者如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说的“有时候甚至把典故只融化成一个词或词组,表面上就更看不出有什么出典,但是作者却是有意识地在用典”[3]。如:
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王勃《滕王阁序》)
意思是遥望太阳下的长安,手指云中的吴会。但这里其实是用了典故。《晋书·陆云传》记载,陆云与荀隐相遇,互通姓名,陆云自称“云间陆士龙”(陆云是云间人,即现在的上海市松江区,古属“吴会”),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荀隐是西晋首都洛阳附近的人,“日”隐喻首都洛阳)。这里就是不知道典故的出处,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也是可以的。但有些时候,如果不知道这些词语实际上是浓缩了的典故,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就容易误解文意。如:《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吾荷国恩,年宦已极,启足归泉,无所复恨。”《二十四史全译》翻译为:“我蒙受国家之恩,年龄和官职已经极高,现在迈步往黄泉路上走,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把“启足”翻译为“迈步”,显然没有认识到“启足”是用了典故。“启足”是开启衣被查看手足,后世指善终,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朱熹《四书集注》:“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于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4]
我们用《二十四史全译·晋书·第三册》里面的误译来说明准确识别和理解暗用典故的重要性。《二十四史全译》是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重点项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规划重点项目。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出版。绝大部分译文准确、流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晋书》包含大量的章表奏启,多用骈文,文字艰深,经常暗用典故。这些地方的翻译容易出错。举例如下:
1.《卷六十二·列传三十二》(1429页)
(原文)若必月旦,则颜回食埃,不免贪污;盗跖引少,则为清廉。
(译文)如果一定要按月品评人物,那么颜回俸食少,不免贪得卑下;盗跖任官时短,则成了清廉之士。
这里没有认识到“颜回食埃”和“盗跖引少”用了典故。“月旦”泛指评论。应译作:如果一定要加以评论,那么颜回吃沾有尘埃的食物,不免被认为贪得卑下;盗跖分赃时拿得少,则成了清廉之士。《孔子家语·卷五·在厄》记载颜回吃掉孔子沾染了尘埃的饭食,子路发现了,误认为颜回贪而不廉。“盗跖引少”出自《庄子·外篇·胠箧》,即所谓“盗亦有道”,盗窃时勇敢而分得少,才能成为大盗。
2.《卷六十四·列传三十四》(1454页)
(原文)故华元厚葬,君子谓之不臣;嬴博至俭,仲尼称其合礼。
(译文)因此华元厚葬,君子认为不合身份;嬴博极俭,仲尼称赞他符合礼仪。
这里没有认识到“华元厚葬”和“赢博至俭”都用了典故。应译作:因此华元厚葬其君,君子认为华元没有尽到臣子的规谏的道义;季札把儿子葬在嬴博之间,仲尼称赞他符合礼仪。《史记·宋微子世家》:“二十二年,文公卒,子共公瑕立。始厚葬。君子讥华元不臣矣。”《说苑·卷十九》记载楚国的贤人季札到齐国出使,其子死于齐国的嬴博之间,就葬在那里,葬礼简单合礼,“孔子曰:‘延陵季子于礼其合矣。”
3.《卷六十七·列传三十七》(1508页)
(原文)敦大逆,宜加斫棺之戮,受崔杼之刑。
(译文)王敦大逆不道,应该掘棺戮尸,依崔杼那样处理。
这里没有认识到“受崔杼之刑”用了典故。应译作:王敦大逆不道,应该掘棺戮尸,像春秋时齐人对待崔杼那样。“戮尸”就是挖坟开棺,将尸体枭首示众。《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春秋时齐国权臣崔杼杀害齐庄公,后崔杼被齐人戮尸。
4.《卷七十·列传四十》(1590页)
(原文)乃崎岖寇难,契阔艰虞,匪石为心,寒松比操。
(译文)在外患内乱中崎岖前行,在艰险中历尽离散,心比石坚,操比寒松。
这里没有认识到“匪石为心”用了典故,应译作:具有不像石头那样可以转动的坚定不移的心。《诗·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孔颖达疏:“言我心非如石然,石虽坚尚可转,我心坚,不可转也。”
5.《卷七十一·列传四十一》(1594页)
(原文)昔宋杀无畏,庄王奋袂而起,衣冠相追于道,军成于宋城之下。
(译文)以前宋杀无畏,庄王拍案而起,士族士绅相追于道,在宋城之下排列好军阵。
“衣冠相追于道”是“剑及屦及”(又作“剑及履及”)的改写,非“士族士绅相追于道”。《左传·宣公十四年》记载宋国杀了楚国的使者无畏,“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言楚王急欲出兵为使者报仇,迫不及待地跑出去,捧鞋的人追到窒皇之路,捧剑的人追到寝门之外,驾车的人追到蒲胥之市,才追上他。
6.《卷七十四·列传四十四》(1645页)
(原文)有人伦识鉴,拔才取士,或出于无闻,或得之孩抱,世人方之许、郭。
(译文)善于品评鉴别人才,选材取士有的出自默默无闻的平常之家,有的在幼年就得到赏识,当时的人们把桓彝与许迈、郭璞相提并论。
“许、郭”应指许劭和郭太。二人均善于鉴识人才。《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后汉书·郭太传》:“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许迈和郭璞都是西、东晋之交的人,都喜欢寻山访道,追求长生,不以“有人伦识鉴”出名。
7.《卷七十八·列传四十八》(1751页)
(原文)圣上宽明,宰辅含弘,虽射钩之隙,赏之故行,雍齿之恨,侯之列国。
(译文)圣上宽弘明达,宰辅胸襟博大,即使有射中带钩的仇隙,奖赏照样赐予,有雍齿那样的怨恨,照样封为列侯。
这里没有认识到“雍齿之恨”用了典故。“雍齿之恨,侯之列国”应译作:即使像刘邦对雍齿有切齿痛恨,也照样把仇人封为列侯。《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刘邦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功臣们争功,疑惧不安,张良劝说刘邦急封多次反叛窘辱刘邦而后归附刘邦的雍齿为侯以安众心。
8.《卷七十九·列传四十九》(1792页)
(原文)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或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
(译文)虽然种植的情趣不很高远,但还是要教育子孙有淳厚退让之风。有时因为狂放,或许让他们举鞭策马,与万石的风度相似。
这里没有认识到“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用了典故。后半句应译作:有时子孙轻薄,希望让他们学习万石君石奋的儿子石庆举起马鞭数马的数量后才告诉皇帝马的数量的谨慎的作风。“万石”指西汉万石君石奋,与其四子均官至二千石,故以万石为名。《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非“举鞭策马”。
9.《卷八十七·列传五十七》(1943页)
(原文)景、亳垂统,本吞燕之开基。
(译文)景、亳承袭帝位,靠的是兼并的开创之业。
原文标点应作:景亳垂统,本吞燕之开基。应译作:商朝帝王把帝业传到后代,靠的是先祖高辛氏与简狄所生之子契开创的基业。景亳是地名,为商都,在今山东曹县。传说简狄吞吃了燕子遗下的蛋而生了契,契即殷商的始祖。
10.《卷八十八·列传五十八》(1960页)
(原文)殷若复尔,恐招华士之诛,故不敢不至也。
(译文)刘殷如果再像以前那样,恐怕要招致华士的诛罚,所以不敢不来。
“恐招华士之诛”非“恐怕要招致华士的诛罚”,应译作:恐怕要招致像太公望对华士一样的诛杀。《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齐国隐士华士自己耕种而食,织布而衣,不出仕,隐居山林,姜太公望认为他无益于国,把他杀了。
11.《卷八十九·列传五十九》(1971页)
(原文)愿明公思高祖纳娄敬之策,悟张良履足之谋,远临深之危,保泰山之安。
(译文)愿明公思考高祖接纳娄敬的计策,领悟张良为人穿鞋的谋略,远离面临深谷的危险,确保泰山般的安稳。
前两句应译作:愿明公思考汉高祖接纳娄敬迁都的计策,迁移都城;领悟张良踩刘邦的脚示意封韩信为齐王的谋略,封赏成都王囧。(因为当时成都王囧势力很大,威胁朝廷。)汉高祖六年,刘邦建都洛阳,娄敬劝说刘邦“都关中”,刘邦“即日驾,西都关中”(《史记·留侯世家》)。本文非用张良为圯下老人穿鞋的典故,为老人穿鞋,算什么谋略呢?《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平定齐地后,派人请求汉王刘邦封自己为临时的齐王,刘邦正要生气,张良“蹑汉王足”,示意刘邦当时控制不住韩信,于是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12.《卷九十·列传六十》(1989页)
(原文)元帝比少康之隆,处仲为梗,海西微昌邑之罪,元子乱常。
(译文)元帝追求少康的兴盛,处仲从中作梗,海西察办昌邑的罪行,元子扰乱纲常。
应译作:晋元帝司马睿像夏朝的少康中兴夏朝一样中兴晋朝,但王敦叛逆;海西公没有西汉昌邑王一样的罪过,但是桓温废掉海西公,立简文帝。王敦字处仲,晚年叛逆。桓温字元子,为东晋权臣。西汉霍光废掉昏乱的昌邑王,立汉宣帝。桓温伐燕失败,为树立权威,效法霍光,废无罪的海西公,立简文帝。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90页。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二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年版,第114页。
[3]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68页。
[4]朱熹:《四书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2页。
【古诗词常见意象和典故】推荐阅读:
初中古诗词常用意象整理08-04
古诗词中的“燕子”意象09-18
论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10-20
古诗中的物象、意象09-30
古诗中柳的意象10-31
古诗中草的意象11-19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07-28
病句和古诗词鉴赏方法及攻略07-29
古诗文默写和诗词赏析10-04
古诗和名句谚语和俗语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