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情景与情感教育的结合论文

2024-07-09

历史教学中情景与情感教育的结合论文(精选8篇)

1.历史教学中情景与情感教育的结合论文 篇一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能逐渐提高学生的道德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青少年的未来成长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情感教育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篇文章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改善措施,希望能对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师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情感教育;教育因素;初中历史教学

对于初中来讲,正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关键时刻,同时,能保证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应当对教材当中的情感教育因素不断挖掘,对学生的情感进行良好的培养。

一、高尚的道德感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高尚的情感,道德感十分重要,同时,道德感能对人类的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情感体验。而道德感对于学生能如何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如果,道德感偏低,或是道德感不正确,则会导致日后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对社会产生危害,而在如今的社会当中,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并且,人类对道德标准形成了共识,比方说,义务感,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等等。而在历史教材当中,如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丁洋,如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以及戚继光沿海抗击倭寇等等都体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从古至今,无数的爱国先驱者闪烁强大的光辉,引导着更多中国人民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努力。而历史教师应当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在外国也有众多诸如此类的优秀事件,如奥林匹克的长跑运动,美国的独立战争,虽然,不出自于一个民族,但是其性质都是为了祖国,为了民族,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伟人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对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不一样的震撼,同时培养学生朝着该方向不断努力前进。

二、积极的理智感

理智感就是人类在进行智力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真理而产生的满足。青少年是人类发展的未来,而对于真理,新鲜事物会充满好奇感,探索感,一个积极的理智感是热爱社会,热爱生活,乐于探索新鲜事物,而对于谬论,偏见等,会产生厌恶的行为。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目前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类从原始社会不断进步到最终成为共产主义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坚持自身信念,坚定共产党的领导。而在历史教材当中,如孙中山,毛润之,岳飞,希特勒等等,可以进一步进行描绘,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什么人是对世界产生影响,什么人是对祖国,对民族产生影响。从而有一个正确的理智观念,为学生日后的成才,志向打下正确的基础。

三、正确的美感

所说的美感就是人类在审美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对于历史遗迹,遗物等等,比方说,青铜器、长城、北京故宫以及达芬奇的画像、古代埃及的金字塔等等让学生进行观赏,体会,从中体会出古人的智慧以及对艺术的赞美。而通过的李大钊,列夫托尔斯泰等人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的人格魅力,精神魅力,进一步形成自身的正确审美。

四、改善初中历史教学情感教育的根本路径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在知识上让学生能够学会,学懂,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情感进一步进行培养,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而在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应当进一步学习,紧跟时代步伐,现如今,各种媒体层出不穷,影视作品的质量也是各有千秋,对于学生的学习一定会产生影响,会导致学生误认为是正确的历史,因此,教师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树立正确的思想,将知识面不断扩大,利用最准确的历史事实来教育学生,同时,在教学当中贯穿情感教育。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进行培养。让学生在成才之前先学会如何做人。除此之外,还需要赋予学生积极情感体验情景,对历史知识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进行介绍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体验其中所内在的民族情感,让学生能从根本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在历史当中穿插扮演历史角色,或是欣赏历史人物,寻访历史古迹,写相关小论文等等,来不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对于有些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或是消极的生活态度,应当在对学生积极情感进行培养的同时,对学生更耐心的教育工作。

五、结束语

教学,其主体是学生,而在历史教学当中,需要以学生为根本,秉着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所有的教学,如果脱离了情感,则会显得虚伪。因此,为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发展,让学生能有健全的人格,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情感互相结合。并且通过这种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展示出自身的学习状况,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以及思维等互相产生摩擦,让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格,性格等不断完善,进一步升华。同时,情感教育也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逐渐加强自身的生存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对于学生来讲,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是最根本培养方式,只有学生有正确的美感,积极的理智感以及高尚的道德感,才能让社会的发展更具活力,而教学依照这种方向发展,才能将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翁家城.初中历史融入情感教育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8(15):147-147.[2]

陈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8(10):139-139.[3]

韩强.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18(8):134-134.

2.历史教学中情景与情感教育的结合论文 篇二

一、情境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 引导学生宏观地看历史

高中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 会用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历史, 学生进入情境中后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 这种感情有时会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呈现主观性, 他们觉得自己的感觉就是结论。然而这种感情有时很偏激, 它不能让学生宏观地看待历史, 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的这种感情进行有效的引导, 学生就很难正确看待历史知识。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时, 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话题谈起, 教师问学生有没有玩过《大航海时代》系列的游戏, 有许多学生很喜欢游戏, 他们对这个游戏很热衷, 教师引导学生给其他同学讲航海的故事, 其他学生被波澜壮阔的航海冒险故事吸引, 他们慢慢地进入情境。通过学生的讲述和教师的讲述, 近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慢慢会让学生产生自卑感。学生会觉得当年欧洲的文明远远不如我国, 然而他们却逐渐走向富强;而我们原先是富饶文明的国家, 现在却远远落后于西方的文明, 那就代表我国的文明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 我们需要全盘接受西方的文明才能走向富强。如果学生以偏激的态度看待历史, 就很难得到真实的历史结论,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横向和纵向地评估我们国家的发展。学生会看到近十几年来, 我们国家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先进国家, 我们之所以综合力量不能超过先进的国家有多方面的因素, 而不是我们的文明落后于先进的国家。教师通过情境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 再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感情, 学生能同时用感性、理性的态度看待历史。

二、情境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 引导学生实践地看历史

高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 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以后, 会对历史事件发表种种看法, 他们觉得历史中提到的人做的事情全部都有问题, 却不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考虑历史局限性, 他们觉得如果历史中的人们有自己这样处理事情的思路就不会犯历史错误。学生用这种理想化的状态看待历史, 也不容易看到历史的真相。教师要用引导学生实践的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历史。

比如引导学生学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时,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有些学生看到西方民主制度的先进性, 就认为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是最好的, 中国共产党明明看到先进的民主制度在前, 却不使用西方的民主选举制度, 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有私心, 他们的行事并不是如党章中宣传的一般。学生如果不能了解目前我国民主制度实现的难度, 就会持这种偏激的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偏远的农村开展劳动, 学生只有亲自去极偏远的农村才会了解到农村的通信不够发达, 人们从客观条件上无法开展民主;偏远农村人民教育水平低下, 对他们普及民主知识非常困难;偏远农村的生活非常艰苦, 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吃饭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实践, 才能了解“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意义, 以后他们思考虑历史问题时就会从现实的角度思考。

三、情境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 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历史

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时,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学生被情境中的价值观感染, 他们的价值观就会产生偏差。部分学生认为历史真相是唯一的, 只有坚持历史真相, 才是做学问的态度, 抱持这种观点的学生对不同的观点持排斥态度。如果学生不能以辩证的角度看待历史, 就难以得到历史的真相。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 认为明代的制度是封建官僚制度, 而清代却是半奴隶半封建制, 那么明代的制度一定更先进, 清代的制度一定很落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 要谈论一个制度, 不能单从一个角度去分析, 而要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等多个角度去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学者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 让学生阅读学者如何去分析一个国家的制度。

四、结语

3.历史教学中情景与情感教育的结合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情境教学 情感教育 结合

0.引言

在当今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需要教师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下,并结合历史教学的特点与学生的需求等进行分析,以便对教学活动进行创新与改革。通过实践证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情景教育与情感教育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挖掘情感教育的内容,创设科学合理的情景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与爱国情怀。

1.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應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仍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情感与正确历史观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学枯燥无味,使得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从而使得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1)教师在设置教学情景的时候,缺乏合理性。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有的教师为了凸显出教学方式的新颖,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技术,忽视了教学内容,使得教学设计不符合教学需求。有的教师过分注重教学氛围,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的需求,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较低。(2)在历史教学中缺乏情感教育。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一味地将知识灌注给学生,为学生生硬的讲解内容,在教学中只是根据书本知识讲解,缺乏情感教育,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与爱国情感[1]。

2.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的措施

2.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引进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方式,体现出人性化教学理念,充分利用自身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爱国热情。同时,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是否符合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兴趣。(1)可以创设实物情境。在教师讲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根据我国古代的发明与发现以及书画、戏曲等实物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利用文字、艺术品等进行实物展示,让学生对历史进行形象的感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在实物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一些难以找到实物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教师在讲授原始社会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将早期人类的遗骨、生产工具以及工艺品等进行展示,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分析与比较,对原始社会进行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借助模型来展示,例如,教师在讲授石器时代的工具时,可以通过模型来展示,让学生了解历史。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感受历史发展过程的变化,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进行分析研究,选择适当的音乐教学方式,渲染教学氛围,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3]。例如,教师在讲述《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章节中的“音乐与影视艺术”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贝多芬、舒伯特等音乐艺术家的代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表达的情感。(3)通过生活情境教学。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将学生引进到历史的现实中,教师通过对自身情感让学生了解到历史的真实性。通过古建筑、沿传下来的风俗以及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历史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能力。

2.2培养学生情感

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情感是最容易感染学生的,也是容易吸引学生的因素。教师需要重视自身的情感,利用自身的情感教学。首先,教师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来引导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对历史进行真正的理解。通过利用自身的情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尊重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4]。其次,教师需要利用生动的语言以及肢体动作等进行教学。通过生动的语言与肢体动作可以为情感教育进行渲染,在对历史事件中的起义以及群众运动等,利用激昂的语调凸显出事件的性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通过高亢、激动的语调来讲解,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激情澎湃的情感,产生崇敬之意,但讲到秦始皇实行“禁书令”以及各种危害百姓的措施时,教师可以通过愤慨、悲伤的语调讲解,让学生体会到这些错误的措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将学生带入到历史的情感世界中,对历史进行深入的了解。

3.总结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以便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并根据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便寻找出解决的对策。通过将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以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学生爱国之情,在情境教育与情感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参考文献】

[1]段练.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23(17):56.

[2]王本峰.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误区和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4,29(2):39.

[3]杨翥雄.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新课程导学,2014,28(10):213-214.

[4]张继先.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考试周刊,2015,29(43):112-113.

4.历史教学中情景与情感教育的结合论文 篇四

同江市第三中学 王云峰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也指出:“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著名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最终使学生自己能够教育自己。他突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首先,他认为教师应用情感进行教育。其次,学生的任职过程与情感过程是有机的统一体。再次,要创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教育环境。可见,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学生打好德育基础,既是中学历史学科的首要任务,也是历史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的一项永恒主题。而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熏陶等诸多因素来实现的。

何谓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情感教育素材。例如:古代史第一单元所学到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所做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对考古知识的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通过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从而更加珍视生命,善待人生。通过讨论“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促使学生从小注意培养良好素质和健 1 全人格。第二单元中通过夏、商、西周、东周的更迭,懂得重用人才、虚心纳谏、爱护民力、发展经济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初步树立亲和人民、服务人民的人生态度。而对甲骨文和金文的观赏,增强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又可以通过齐桓公“不计前嫌”晋文公“退避三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故事,培养学生宽容忍让、诚信、坚毅等优良品格,等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儒家思想的礼义廉耻、明礼诚信,教给学生做人的准则;古代的优秀科技成果,特别是四大发明,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积极进取的爱国热情;张骞、班超、岳飞、戚继光、等金戈铁马、折戟沉沙、纵横驰骋、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从而,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近代史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素材更多。如: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学信息就是林则徐禁烟、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下令向日本吉野号撞击,中鱼雷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孙中山为救国救民奔波于海外,奋斗终身。讲述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时,不仅要讲述他的事迹,而且还可引用他的文章来说明。李大钊1919年11月9日在《新生活》杂志上发表的短文《牺牲》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自己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地牺牲,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在壮烈地牺牲中。”李大钊实践了这条人生之途。正是他的高尚人格所实践的人生之路,吸引了亿万人民去拼搏,才赢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样,就能使学生树立起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思想感情。特别是近代落后挨打的历史耻辱,让学生明白国强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从而使他们树立科技创新、建设国家的信念。但历史上为一己之利而出卖民族大义的龌龊之辈,例如:秦桧、汪精卫之流最终将遭到历史的唾弃,使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利益、正人正己的重要性。这些史实都可成为历史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最有效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结合不同年级的发展任务,设计从低到高的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各个阶段之间前后相接、螺旋发展,共同构成整个情感教育体系。充分利用教材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 2 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在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2)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3)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个方面最后均指向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育的终极或最后目标。

不同类型的情感教育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去解决。“百闻不如一见”,即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人物、壮阔的历史场面再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使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我们讲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从而产生十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或是把《火烧圆明园》影视资料播放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时,图片和影视资料展示给学生,学生将会受到非常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可见,使用直观教具可以演示历史最壮观的场面,可以表现英雄人物的业绩,可以表现优良的民族传统。

情感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本身就是富于情感的教学,讲课时声情并茂,往往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达到良好的道德情感教育目的。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师生共同置身于创设的特定历史情境中,通过掀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深刻剖析特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唤起学生相应情感。通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人肺腑的言语,扣击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如讲祖国的“四大发明”时,语言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如数家珍,满怀自豪之情,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讲“南京大屠杀”时,义愤填膺、声泪俱下,语言悲愤、深沉、有力,让学生产生对日寇侵略的仇恨,对国力衰弱的沉思,从而让学生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目标。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文中的黄海海战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25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就在军舰即将沉没的时刻,随从扔给邓世昌一 3 个救生圈救他,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犬”的爱犬游到他面前,叨住他的臂膊,不使其下沉。邓世昌毅然用手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祖国的黄海波涛之中。就这样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不禁泪下。师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而产生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

5.历史教学中情景与情感教育的结合论文 篇五

历史情景剧是指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历史人物的演绎,在课堂教学中重现历史的活动。本文以历史唯物史观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真实案例论证了历史情景剧的教学功能,阐述了历史情景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中的有效途径,旨在推动历史情景剧适应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一、历史情景剧的概述

(一)历史情景剧的概念

历史情景剧又叫历史角色扮演,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以教材资料为背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搜集历史资料并加以补充,形成一个整合型的历史剧本,在课堂上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历史情景剧的两种类型

其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堂中构建历史情境,由学生即兴表演发挥,以教材为依据,进行历史人物的对话和交流,以朗读或辩论为主要形式。其二,开展历史活动课,教师提前布置任务,由学生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搜集资料、编写剧本、制作道具、排练演出等。

二、历史情景剧的教学功能分析

(一)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一方面,历史情景剧推动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历史情景剧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协调者、启发者而非控制者,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历史情境剧成功的关键。另一方面,历史情景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机智水平,完善了教学艺术。将历史情景剧穿插在历史教学课堂中,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提高课堂效率,但由于情景剧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在表演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突发状况。例如,学生准备不足,台词不熟;占用时间较长,打乱教学计划;剧本缺乏新意,学生兴趣不高等等。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面对这些突发状况,教师应沉着镇静,迅速反应,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课后及时进行反思总结。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1.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用小舞台演活大历史,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富于感染力,生动形象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传统历史课堂极大地突破与创新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第七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引入情景剧‘黄袍加身’作为新课的导入。由学生分别担任旁白、赵匡胤和两名将士。情景剧的导入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时严峻的背景形势,并为教材内容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2.合理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历史情景剧主要任务是辅助教学,有效地解决教学重难点,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编、自导、自演,揣摩人物心境,锤炼剧本台词,在反复专研与排练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故事主题的把握,这是传统历史课堂无法取得的效果。

3.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历史情景剧源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鼓励学生在不改变历史真相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学生可以联系自身所处的客观条件和情感经历,对剧本情节、舞台背景、人物动作等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表演,通过表演或观察历史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体会历史人物的内心情感,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例如,学习七年级上第十课《秦王扫六合》时,老师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围绕着‘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具体措施’创作情景剧。旁白:公元前2的某一天,秦始皇微服出巡,在集市上看到了这样一幕:甲:“卖包子,刚出炉的包子快来买呀!”乙:“老板,来两个。”甲:“好嘞!两个四个刀币。”乙:“老板我只有三个刀币,你收布币或者环钱吗?”甲:“我收环钱,两个环钱值一个刀币。”乙:“我们一直都是一个环钱抵一个刀币的,一个吧。”甲:“不行,不买就算了!”旁白:于是两个人吵了起来,引来了许多围观的人。上述表演耗时不到三分钟,却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必要性和意义,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专研课本,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力,生动形象的呈现了历史的本来面貌。

三、历史情景剧在教学运用中的有效途径

(一)合理选题,突出教学重难点

并非每一节历史课都适合采用情景剧的教学形式,一般而言,意义深远的历史事件,或是情节曲折、意外,人物个性鲜明,具有可演性的历史事件比较适合编演成历史情景剧。例如“赤壁之战”、“文成公主入藏”、“黄袍加身”、“美国独立战争”等。历史情景剧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不能喧宾夺主,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创造性使用教材。通常一节历史课只有40分钟,在宝贵的课堂时间内穿插情景剧就要求剧本短而精,正所谓“剧不在长,有魂则灵”。“短”即耗费时间少,“精”就是以课标为依据,突出教学重难点。列举一个成功的案例,在学习初三下册第四课《经济大危机》时,借助历史情景剧有助于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实质,引入情景剧《农场工人的家》:甲(儿子):“妈妈,为什么有人把牛奶倒进河里?”乙(妈妈):“因为牛奶太多了,卖不出去。。”甲(儿子):“那我们家为什么不买呢?”乙(妈妈):“因为你爸爸被农场主解雇了,我们没钱买牛奶。”简短精致的情景剧形象具体地描绘了经济萧条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既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深受,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二)尊重史实,合乎情理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是客观存在的。与其他学科的情景剧相比,历史情景剧更加强调真实性。历史教学实施情景剧的意图是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进一步探索、发现,但不歪曲事实,虚构历史。在情景剧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时刻注意历史情节、历史人物等每一细节的准确性,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当然,情景剧也强调创新,强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例如在上述的情景剧《荆轲刺秦王》中,太子丹与高渐离在易水河畔为荆轲送行的片段:甲(荆轲):“太子殿下,微臣准备出发了,请您放心,我一定会把秦王的头颅带回来!”乙(太子丹):“来喝一杯我们燕国自己酿造的“燕京啤酒”,为荆轲送行(三人举杯对饮)”丙(高渐离):(轻轻唱着)“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是否还在,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甲(荆轲):(擦拭泪水,低吟)“轻轻地,我将离开你,请将眼角的泪擦去(荆轲唱完,毅然乘车离去)”该情节在史书中的记载是:“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太子丹在易水河畔为他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学生在剧本创作中加入商品广告和流行音乐的创意是值得肯定的,但必须尊重历史,依据客观史实,适当的假设是合情合理的,不能过分渲染,一味的活跃气氛,而出现知识性错误。历史情景剧应具有真实性、严肃性,而不是单纯的娱乐性,否则夸张的情节和极具喜感的对话会误导学生,偏离教学主题、流于形式,影响教学质量和课堂秩序。

(三)师生互动,全员参与

在历史情景剧的剧本编写和角色分配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地配合和指导学生的工作,“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善于发现学生个体的闪光点[15],”合理地布置任务和分配角色,尽可能的使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表演情景剧《赤壁之战》时,教师安排学生把课桌椅摆放成三国鼎立时期的地图形状,学生分为两块,分别代表曹操和孙刘联军的阵营,以此表示两军对峙的形势。每个阵营中的学生都是扮演者,共同参与着“草船借箭、借东风、苦肉计、舌战群儒”等一列故事的表演。这样的安排合情合理,避免出现“突出了个体,忽略了群体”的情况,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给予每位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四、结语

6.历史教学中情景与情感教育的结合论文 篇六

竹笛演奏艺术有多年的发展历程,主要以线性思维为主,在单音的天地里追求变化,音色作为基本元素,就成为竹笛演奏中极其重要的表现手段。但仅有好的音色是不够的,演奏者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内心情感。如何发出好的音色,主观上取决于演奏者要有正确的吹奏方法及在不同音乐表现中所酝之内心情感。俗话说“声情并茂”,我们要重视音色与情感之间具有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使音色与情感达到完美的结合。

一、竹笛演奏中音色的掌握

明代徐上瀛所著《溪山琴况》中,提出琴演奏的`音色标准:“润”如水、“圆”如珠、“洁”如玉、“坚”劲有力、“轻”而不虚、“重”而不躁等。吹笛同抚琴,演奏的基本音色就是用符合竹笛发音原理及人体生理运动规律的演奏方法,发出既符合美的声音基本规范,又符合竹笛基本音响特性——纯净、明亮、圆润、甜美、丰满而有穿透力的声音。好的音色,要经过长期的练习之后,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甚至是自觉性的条件反射。例如,演奏中口型的控制、气息的运用、手指的配合等,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关联。只有经过刻苦的练习,才能满足在演奏乐曲时各种音色及情感充分表现的需要。

首先,要熟练掌握口型与呼吸的正确方法。口型的控制主要依靠唇部肌肉和面部肌肉伸缩力的大小。面部肌肉要放松,口型似含蓄的微笑,口腔达到自然放松。与其相配合采用胸腹式混合呼吸的方法,即胸腹同时扩张,最大量地吸气,气归丹田,而后,将气流以适当的直径、宽度、速度及角度吹出。恰当地使用口型与呼吸,才能使不同音区的发音达到平稳、结实、嘹亮、不虚不浮的理想效果。

其次,舌的运用也是竹笛演奏的要点之一,舌在口腔内的位置与发音的高低有直接关系,靠后靠下适于吹奏低音,靠前靠上适于吹奏高音。

再次,气、唇、指、舌各部分能够熟练掌握时,配合的平衡性、统一性是对演奏技法更高层面的追求。如气流吹出,对笛管施力,人的身体与笛体合起来也是一个上下的纵重心轴,其前后左右都应是平衡的。各环节的运用相通相连,身体各部分与笛管相融,最终做到支点放松,力点集中,纵横对称,气身贯通。这样,对音色才能自如控制,达到圆、亮、厚的标准。

二、竹笛演奏中的情感表达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情感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由于对客观现实对象和现象持有不同态度,而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内心体验。而这些体验又是以人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即感觉为基础的。人们常把音乐称为情感的艺术,在演奏者内心情感调动下,发出的音响流动能够激起听者的情绪活动,产生共鸣。音乐虽然不是情感,却是情感的最佳载体。在音乐中,情感被直接模拟,这种情感的源头,来自于演奏者的内心感觉和想象。

根据不同的情感表现需要,通过一定的演奏手法而奏出不同色彩的乐音,它不仅能表现情绪的紧张与松弛、激动与平静,而且还能表现情绪的积极、增力和消极、减力的变化,因而饱含了不同的感情因素。

如乐曲《秦川抒怀》(马迪作曲)引子的第一句,表现西北人民坚强、豪迈、刚毅、倔强的性格特征时,要采用“刚”的音色,音头清晰有点,保持较强力度,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技术上要求丹田鼓劲较足,重心靠前,力量传递直接,呼吸速度加快,气流加大,手指多用打音、叠音配合。相反,在演奏乐曲《向往》(曲祥作曲)第一段慢板时,则要采用“柔”的音色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音头较软而润,一般用中弱或中强的力度,具有流动性和抒情性。技术上要求重心相对靠后些,力量传递较慢,呼吸速度平和,气流较缓。采用柔和的音色,更适合表现憧憬的思绪。

当乐曲表现饱满情绪和敦厚形象时,演奏的音色则要浓厚、丰满,共鸣充分,立体性强,富于张力和动感。其技术上要求使气流成束,胀满笛管,使笛管充分振动,支点位置靠后,重力相对较大,有时加以气颤音,使持续感加强,弧度感加大。乐曲《三五七》(赵松庭编曲)引子的演奏宜采用此种音色。

在表现回忆的情感和幽静的意境时,薄淡的音色更为适合,其特点是频响范围窄,无须丰满浑厚和太多的立体感,更侧重清淡、平和。技术上要求发力位置靠前,重力相对减少,口风变小,气流较缓,方向略微向前、向上,手指无过多修饰。

此外,有些乐句、乐段需要表现空远、虚幻的意境,那么,就要采用标准音色以外“虚”的音色或泛音来演奏,气流要求小而浅、缓而轻,呼气方向靠前、靠上,音头不甚清晰,音腹振动不很充分,给人若有若无、虚无缥缈的感受。

“琴者一器,声色无穷”②,音色的变化无穷无尽,我们在演奏中应以情感表达为法,以情感音色为用。音色变化是情感表达的基础,而无论什么样的音色变化,都要以艺术表现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为轴心,使竹笛演奏艺术在横向的线的形态中获得变化和发展。

注释:

①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古代乐论选辑[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1962:71.

7.历史教学中情景与情感教育的结合论文 篇七

关键词: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结合,外科学,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执业医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全面推进, 给外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讲述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效率低下, 缺乏吸引力, 教学内容与执业资格考试、临床实践相脱节, 严重影响外科学教学质量。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由于社会医患关系紧张的限制, 导致学生动手机会越来越少, 使得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 无法胜任外科基本技能的操作, 很难完成从一个医学生到职业医师的转变, 反而更加剧医患关系, 形成恶性循环, 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某地方医学院外科学教学中通过对外科疾病案例式教学后并加以情景模拟, 把案例学习的感性认识应用于情景模拟的具体实践中, 做到了理论应用于实践, 而具体实践加深了对外科理论的理解, 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者结合是很有应用研究前景的教学方法。现总结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1班学生为试验组, 采用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3班作为对照组1, 采用传统讲述式加案例教学的方法;2011级临床医学 (美容方向) 本科班学生为对照组2, 采用传统讲述式教学法。

1.2 研究方法

1.2.1按临床医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从临床工作中, 挑选并编写典型的临床案例, 如外科无菌技术、外科基本技术操作、心肺脑复苏、清创术、胸腹部外伤、胆道结石、泌尿系统结石以及常见骨折等教学大纲重点疾病的临床典型病案, 将外科学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教师以典型案例为基础, 设计情景模拟的方案, 设计每一个角色的作用及任务。

1.2.2试验组的学生在每次单元课程教学结束时, 给其布置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要求,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书本知识, 并且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查阅相关文献, 让学生在下一次上课前基本了解这一单元疾病的知识, 为课程教学的开展准备好理论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充分备课, 同时通知联系模拟病人或准备实验动物、药物和器材, 为课堂教学准备好物质基础。

1.2.3在课堂教学上, 首先教师以本单元典型疾病进行案例式教学, 经过学生充分的病例讨论教学后, 按照课前设计的情景模拟的方案, 分配模拟的角色, 学生分组进行典型案例的情景再现。在外科学实验室进行本单元典型案例疾病的模拟诊疗演练。4人一组对模拟病人 (经过培训的学生) 或实验模拟人或实验动物等进行体格检查、鉴别诊断、基本外科技能操作、治疗等模拟练习[1]。

1.2.4情景模拟结束后, 各小组集中对典型案例的情景模拟内容进行讨论, 分析情景模拟医疗操作过程中的成绩和不足,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做到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紧密结合。一学期外科学课程结束后按外科学标准化试题进行测验, 根据学生的考试得分, 试验组与对照组1和2进行外科学考试成绩的比较。

1.3 教学评价

一学期外科学习结束后, 对三组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 主要包括基础知识、病例分析及综合应用知识两个方面, 每一方面各100分。其<60分为“不及格”;≥60分, <70分为“及格”;≥70分, <80分为“良好”;≥80分为“优秀”。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三组考试成绩比较, 在基础知识中三组教学效果比较无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而在病例分析及综合应用知识测试中试验组与对照组1和2有明显差异 (P<0.05) , 说明医学生在分析病情、鉴别诊断、合理治疗及医学知识综合应用方面进步显著, 见表2。

注:试验组与对照组1相比较, 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2相比较, P>0.05。

注:试验组与对照组1相比较, 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2相比较, P<0.05。

3 讨论

3.1 医学院校外科学的教学现状

外科学是一门紧密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工作的重要学科, 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为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 在医学教学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其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培养合格临床医师具有重大意义。现今外科学教学中, 其基本模式:课堂理论讲授+课间见习+毕业实习这一固定模式, 由于操作模式单一枯燥, 基本上仍以“师带徒”老式的传、帮、带方法, 教师的主体作用过于强势, 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同时这一教学模式周期较长, 理论课程与实习操作间隔日期较长, 期间缺乏一个对理论巩固理解的过程, 学生难以有较深的教学体会, 学生在毕业进入临床工作中对外科学基本技能教学印象模糊, 教学效果不佳。这种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培养现代执业医师的需要, 也不能满足学生掌握外科操作技术的要求。

3.2 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结合教学改革研究

自2012年来, 笔者课题组对外科学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3.2.1案例教学法是在外科学专任教师的指导下, 从某一单元疾病的临床工作中, 由各个专业的教师精心挑选的典型病案, 它能够反映本单元疾病的主要知识点和基本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为主导, 把握本单元学习的主要目的和方向,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学习和参与病例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2]。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医学生将教学中典型病案的各个角色进行充分模拟, 情景重现的一种教学方法。二者结合发挥案例教学的形象性、具体性优点, 同时具有情景模拟教学的实践性、参与性、趣味性等特点, 可以调动每一个医学生对外科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疾病基本知识点认知, 同时对相应疾病鉴别有所了解, 提高学生在现实医疗工作环境中, 与病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力, 减少了医患矛盾与纠纷[3]。学生以病案为基础, 对病案的分析讨论, 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再进一步模拟医生与病患, 使其转变为医生的角色和了解病人的心理, 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

3.2.2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教学结合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 挑选案例必须要反映本单元疾病的发病特点、病理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较好的涵盖本单元疾病的基本知识点, 同时可以方便进行鉴别诊断的典型病案, 可以多系统多脏器疾病交叉存在, 但要摒弃疑难杂症、诊断不清的病例。 (2) 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主动性, 让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体, 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实践中, 开发他们的创新和操作能力。 (3) 专任教师必须要把握课程的进度和方向, 学生为主体教学时, 学生有时过于发挥创造性, 很难控制学习方向和时效, 可能会出现学习目的错误、疾病的基本知识点理解不彻底、诊断错误、鉴别诊断困难、治疗方法适应证选择不清楚等问题, 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 此时教师必须给予指导, 把控方向, 顺利完成教学内容。

3.3 外科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效

3.3.1 新的外科学教学模式从每个系统的典型案例中深入研究, 以点带面, 让每一章节的疾病内容前后衔接, 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某个系统疾病条块分割的现状,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例如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挑选泌尿系统梗阻的疾病典型案例, 将本系统中泌尿系结核、炎症、肿瘤、结石等疾病串联起来,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简化学习程序, 加深理解。

3.3.2 从课堂教学的情况看, 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以往高涨,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外科学课程考试成绩分析中试验组学生在病例分析及综合知识应用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教学评价会上, 新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肯定, 在124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 95%的学生赞成此种教学方法, 他们认为该模式有利于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95%) 、医患沟通能力 (85%) 和临床思维能力 (85%) 。为使学生更好的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 尝试引入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教学相结合教学法, 是对外科学教学的有益补充。

总之, 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教学法能使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提高医学生分析外科疾病病情、正确诊断、鉴别疾病、合理治疗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正确的基本操作规范, 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掌握医患沟通技巧, 为学生临床实习和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本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 且实践中并不影响整体教学安排, 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 使其具有可行性。本教学方法虽然在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如何进一步挑选合适的典型案例、情景模拟的合理设计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指导之间平衡关系等, 这也是在下一阶段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蔡雅谷.PBL教学法在外科教学中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18) :2253-2254.

[2]方海明.CBL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9, 11 (2) :155-157.

8.历史教学中情景与情感教育的结合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景教学;情感教育;结合

前言

随着新课改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学也提出新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教师除了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外,还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融入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将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是高中历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虽然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使高中历史教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很多教师在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时,常常忽视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没有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难以程度,一味的采用以往的教学案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堂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探究时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另外,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种种局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常常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造成学生只会机械的接受和积累历史知识,历史情感薄弱,难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树立良好的爱国情怀[1]。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学结合的措施

(一)构建情感教育情境

通过将情景教学和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爱国情怀。情感教育情境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构建实物情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会有很多关于瓷器、画作等物品的教学内容,通过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实物,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比如:在历史教学中需要进行背景介绍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影像,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感染力,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博物馆、遗志,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直观的印象,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不断的巩固和更新。

二是,音乐渲染。音乐对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有着重要作用,将音乐融入情感教学中,能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自觉主动的融入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与之相符的音乐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2]。例如:在讲解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历史知识时,教学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以及中国人民与日本侵华者的对抗。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播放《在松花江上》,让学生通过音乐的渲染,深切体会到当时人们的艰苦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是,运用生活情境开展情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和体会历史生活,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从而拉近与历史生活的距离。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应的图像、视频,对历史生活产生独特的见解和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培养学生情感

高中历史教学中,除了要构建良好的情感教育情境,教师也可以通过树立良好的形象,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情感影响。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历史教学效果有着关键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修养,才能够设计出科学高效的教学情境,才能够正确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情感引导。教师也只有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各种情感[3]。其次,利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语言的语音、语调来实现情感的渲染。比如:在讲解关于历史革命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快速、激昂的语言进行讲解,当讲解人们的艰苦生活时,可以适当的放慢语速,同时还可以增加一些肢体动作,从而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结语: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景教学和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综合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和总结将二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计划,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的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促进学生历史修养和情感的同步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永利.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12(3):173-174.

[2]戴红艳.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成功(教育版),2013,23(23):155-156.

上一篇:带有惠字的成语及解释下一篇:教育局安全稳定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