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新(精选8篇)
1.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新 篇一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新思考
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所出现的经济现象,经济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经济一体化的初级阶段,而经济一体化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保障,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其概念、现状和未来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能对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作出较为清晰的界定,从而有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把握和理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作 者:王铁骊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刊 名:北方经贸 英文刊名:NORTH ECONOMY AND TRADE 年,卷(期): “”(12) 分类号:F1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经济一体化
2.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新 篇二
1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国家主权的冲击
1.1 世贸组织对中国主权的削弱
世界贸易组织 (简称为WTO) 自1995年正式成立以来, 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导性力量。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 中国的全球化进程突飞猛进。理论上, 它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世界性经济和贸易组织, 不直接与国家主权这一政治性问题相关, 但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和政治紧密互动的世界上, 它在实践过程中不可能不与国家主权这一最基本的国际关系问题相关联, 对国家主权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和冲击, 尤其是对国家经济主权的侵蚀。WTO的宗旨是:协定的各成员方认识到在处理它们在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 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幅稳定增长以及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为目的, 同时应依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考虑对世界资源的最佳利用, 寻求既保护和维护环境, 又以与它们各自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和关注相一致的方式, 加强为此采取的措施。在这一目标广泛的宗旨下, WTO在具体运作上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诸多主权问题, 给传统的国家主权构成制约或限制。
WTO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规则针对的是政府行为, 这就使成员国在行使主权时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出发。在WTO的有关协议中, 其规定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市场准入原则、非歧视待遇原则、贸易自由化原则、互惠原则、透明度原则、促进公平竞争原则、经济发展原则、公正平等处理贸易争端原则等, 所有这些原则, 都是要求代表国家的政府承担遵守的义务, 这就使政府在行使国家主权尤其是经济主权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WTO协议涵盖范围非常广泛, 涉及农产品、纺织品与服装、工业标准、食品卫生规则、知识产权等, 更有甚者, 如金融、保险、电信等一些人们向来以为国内自己管辖的领地也要受到《服务贸易总协定》和有关专门协定的约束。可见, 传统概念中一直被公认为是专属于一国内部所管辖的、排他的特殊行业也逐渐被世贸组织的相关协定所涵盖。如此, 必然导致中国内部主权的最高统治权受到侵蚀。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平 (Robert Gilpin) 就特别指出:“世界贸易组织对各国政策的影响力比任何其他国际经济组织都大。哪个国家不执行世贸组织争端裁决小组的决定, 该组织就有权对它进行惩罚或处以罚款, ……世界贸易组织的司法权和管理权是史无前例的。”
1.2 跨国公司对中国主权的冲击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助推了贸易的自由化和资本的全球化, 常常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家主权尤其是经济主权。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 其潜在的巨大市场对外商有很大的吸引力。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加入WTO以后, 外商纷纷涌入中国以争夺市场份额, 其涉足领域也越来越广, 从加工、制造、贸易、服务, 到电子、通信、交通、金融、矿产等方方面面。跨国公司为了最大程度地获取利润, 常常采用核心技术锁定策略, 即“母公司控制核心技术, 利用其在先进技术方面的垄断地位和内部化优势, 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等环节的关键部分设置一些技术障碍, 通过将非核心技术转让给东道国企业, 增强东道国企业对其的依赖性, 从而谋求最大利益”。因此, 国内企业学到的只是二流技术, 处于被动的依赖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中国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控制权, 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跨国公司还通过政治贿赂影响政府决策以获取大笔项目及大宗政府采购。据民间经济分析机构调查数据显示:跨国企业在华行贿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 其中六成以上商业贿赂与国际贸易和外商有关。近年来一起起跨国公司商业贿赂腐败案被揭露, 如2003年的“沃尔玛案”、2004年的“朗讯案”、2005年的“德普案”、2006年的“IBM案”、2007年的“家乐福案”、2008年的“西门子案”、2009年的“大摩案”和“CCI案”、2010年的“飞利浦案”、2011年的“标致雪铁龙案”、2012年的“辉瑞案”、2013年的“葛兰素史克案”等, 中国业已成为跨国商业贿赂的重灾区。诸如此类跨国公司的不正当行为及非法活动,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行政决策权, 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危害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利益, 侵蚀和损害了政治、经济主权。
有些跨国公司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 通过收买政府官员、培植代理人等方式, 想方设法窃取企业核心机密或国家机密, 增加了国家的潜在风险, 威胁着国家的安全主权。最典型的例子要算2009年的“力拓间谍案”, 澳大利亚力拓集团4名员工采取不正当手段为境外刺探窃取中国国家机密, 将包括企业生产成本、企业技术改造水平、具体经济技术指标、生产技术参数, 甚至铁矿石谈判的对策和底线等极为关键的信息透露给铁矿石供应商, 导致中方拥有50%左右世界铁矿石引进量筹码却始终难以拿到满意的“买方价格”, 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家经济安全和核心利益。
1.3 国际非政府组织对中国主权的挑战
近年来, 随着非政府组织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日益频繁, 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特别是诸如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世界经济论坛、世界自然基金会等, 其在某些方面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力和辐射力已经大大超过了很多政府间国际组织, 其功能也早已突破了原有的界限, 从经济和社会扩展到政治、安全等领域, 对中国主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 随着非政府组织影响力的日益增强, 政府对其约束力逐渐减弱, 非政府组织通过各种途径, 包括媒体宣传、组织集会、罢工、游行等, 在各个不同的专业化领域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 对国家形成社会舆论压力, 迫使政府在某一方面按照它们的要求改变决策意向。另一方面, 由于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诸如生态环境保护、贫富两极分化、国际移民、社会不公正等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难题及顺利实施有关政策法律, 政府主动加强与代表民间各种不同观点的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协商对话, 邀请他们发表各自的见解并采纳其中合理的部分。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当代社会中扮演了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对国家主权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成立于冷战时期的美国民主基金会, 它借着“民主援助”的名义, 以非政府组织的身份公开从事输出民主的活动, 其最成功的案例就是通过提供各种援助, 帮助波兰团结工会成功颠覆了波兰政府。据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2010年的年度报告显示, 其当年资助中国藏独组织的款项为391, 000元, 资助中国疆独组织的款项为821, 804元。种种迹象显示, 作为迅速崛起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成为该基金会集中主要精力全力对付的国家之一, 这将严重威胁到中国政治、安全等方面国家主权。
2 应对经济全球化冲击和挑战的新理念与新对策
2.1 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效应
如前所述, 经济全球化给国家主权带来了相当程度上的冲击与挑战, 制约和渗透了国家主权。但它并未从本质上改变国家主权, 也不会对国家主权构成实质的、真正意义上的威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国家主权的让渡与受限是有条件的, 即为了获取更大的国家利益。中国加入联合国、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其目的不是为了削弱自己, 而是要以此来发展国家经济、提高综合实力, 以此达到维护国家利益和强化国家主权的目的。然而, 参与这些组织必然受到其规制的制约, 但这并不必然地破坏国家主权。因为每一个组织的建立都是主权国家推动的结果, 即发起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推动建立的。是否要加入这些组织, 也是各国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之后决定的。而且大部分组织对成员国所作出的决定是建议性的, 而不是强制性的。当国际组织危害到国家利益的时候, 主权原则仍然起决定性作用。正如摩根索所说:国际组织的制约并不能使任何民族国家放弃主权。某一国家由于加入某一组织而统一放弃的部分行动的自由, 是完全可以在不同意之后继续拥有的。此外, 跨国公司的引进, 虽然对我国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内主权有着一定威胁, 但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和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经济发展, 增加经济实力, 因此, 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给主权带来严峻挑战和巨大冲击的同时, 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积极作用。
2.2 树立新的国家主权观
国家主权原则在21世纪的今天, 不仅仍然是合理的和不可替代的, 它在国际法上也仍然受到充分的肯定和确认。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的今天, 人们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方式, 而要用发展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国家主权观。一方面, 要坚持自己独立的国家主权, 尤其是要尊重和维护其独立自主性和最高权威性。国家主权对内的最高权威性和对外的独立自主性是当代主权国家独立存在于国际社会的基本标志, 是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主体的本质区别, 没有独立性和最高权威性的国际行为主体不可能具有完整国家的性质。另一方面, 要看到国家主权的“相对性”, 传统的、绝对的主权观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国家主权受到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诸多因素的束缚, 具有了相对性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主权内容的动态性和变化性、主权权力行使的有条件性和受限性。因此, 要在坚持国家主权不可超越的前提下, 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 积极把握机遇, 适当地让渡或转移国家主权以达到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家实力的目的, 否则不但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 恐怕还会适得其反。
2.3 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合作
多边合作是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潮流。在当今这个日益相互依存的世界, 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问题不断升温, 由民族、宗教、领土、资源等问题引发的争端和冲突此起彼伏, 恐怖主义、毒品、核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趋突出。面对这一系列问题, 单靠一个国家或一种力量是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去解决的。因此, 很多国家都明确将多边主义作为外交战略选择。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 由次贷危机引发美国经济危机, 进而波及全球, 成为史上影响最大的国际金融海啸, 走出经济停滞泥潭、振兴全球经济、携手共创发展成为各国之共识, 世界各国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国际多边合作的意愿, 国际社会由此展开了空前密集的沟通、协调与合作。中国在冷战结束后就非常重视发展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机制的关系, 将之作为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进入21世纪后, 中国更加重视多边外交, 将其作为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重要平台。胡锦涛提出要把“坚持多边主义, 实现共同安全”作为建设和谐世界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更是强调“合作共赢”, 在处理与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关系时追求“平等关系”, 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 致力于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国际新秩序。实践经验证明, 只有坚持多边合作, 坚持务实、平等、互信、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原则, 进行开放的沟通、平等的对话和民主的协商, 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和平等, 增进国家利益。
摘要:冷战结束后,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 非国家行为体如联合国、世贸组织、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给中国国家主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如何融入全球化进程, 坚持和维护国家主权, 亟待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家主权,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吉尔平.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世界经济[M].杨宇光, 杨炯,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2]殷瑜.跨国公司R&D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 2011 (9) .
3.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新 篇三
[关键词] 世界经济形势 全球金融危机 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6-0022-07
2008年,世界经济步入新世纪以来的第一场衰退,这有可能是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随着 衰退的加重,2009年世界经济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这场经济危机是世界经济在全球化背 景下,深层次矛盾不断演进和激化的结果,对我们现行发展模式和现有经济理论提出了严峻 挑战。
2008年世界经济走势与特征
2008年世界经济剧烈动荡,美国次贷危机逐步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并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 ,导致世界经济步入衰退,全年呈“过山车”的走势。[1]12月,IMF的最 新预测称2008年世界 经济增长率为3.7%;世界银行(WB)和联合国(UN)则均认为世界经济增长率是2.5%,为 自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发达国家衰退幅度远大于发展中国家(见表1)。发达国家 中,美国、欧元区及日本经济增幅分别是1.4%、1.2%和0. 5%。发展中国家受影响的幅 度相 对较小些,仍可维持5.9%~6.6%的增长率,继续担当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其中以中国 ( 8.5%~9.4%)为首的东亚新兴市场(7%)仍是全球增长亮点。但是,各种经济指标数据显 示,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也面临严重态势,经济形势同样在加速恶化。
2008年世界经济走势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贸易增幅回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的背景下 ,国际贸易增长放缓,全年预计增幅在4.4%~6.2%之间。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再次在欧美国 家 中大肆抬头。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近期甚至表示,要重新审视全球自由贸易的必要性。法 国总统萨科奇也呼吁欧洲各国放弃自由贸易,形成“一套真正的欧共体特惠制体系”,以 保 护欧盟的农业和工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冲击。此外,欧盟近期对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实施87% 的报复性关税,这个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举措,将影响我80万产业工人的就业。
(2)国际原材料价格大起大落。2008年上半年,受以对冲基金和机构投资者为首的国际游资 炒作,以能源为首原材料的国际市场价格背离供需规律,屡创新高,其中,石油价格一度高 达每桶147美元;下半年则受经济衰退影响,国际投资者纷纷撤资,抛售石油等期货,到年 底时,国际油价暴跌已跌至每桶40美元左右。其他黄金、铁矿等金属,甚至农产品等几 乎所有生产原材料的价格都在年内经历了二战以来最大幅度的上涨和下跌,目前,除了贵金 属和玉米、大豆等农业原材料价格仍然偏高外,大多数原材料价格已经明显低于过去5年繁 荣期的平均水平,比如油价低了1/3多,铜价和镍价低了约一半。
(3)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所有机构投资者,包括银行,都在撤回资金。一方面,FDI放缓 ,资本回流趋势明显。甚至在经济形势尚未空前严峻的9月份以前,韩国、土耳其、巴西等 国家的资本流入就已经停止。同时,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私人资本回流,投资者大肆抛售外国 证券。美国资本市场境内外私人资金流量迅速从一度高达美国产值的18%化为乌有。各国央 行取而代之,成为国际资本流动主力军,大量购买美国政府债券,以维护国际货币秩序。
全球经济危机的演进与根源
左右全球经济走势的本次危机由美国发端,表现出高度的全球同步性和极大的杀伤力两大特 征,各国政府的应对也空前主动和一致。但美国次级债危机蕴涵全球经济的深层次问题,而 并非美国住房市场的单一问题,危机爆发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下深层次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 果,因此,政府干预力度再强大,也无法挽回世界陷入经济危机的最终局面。
1.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与爆发
这场次贷危机的起因应追溯到2000年的IT泡沫。当IT泡沫破灭后,美国总需求迅速下降,经 济有可能陷入全面衰退。为遏制颓势,美联储将利率从6%猛降到1%(195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希望通过刺激消费让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然而,事与愿违,由于低利率刺激,在美 国经济恢复增长的同时,房地产泡沫却越来越大。一方面,能够承担住房贷款的人数迅速增 加,而不断推高的房价及偏低的长期利率使未来预期更加乐观。受高额利差的诱惑,以华尔 街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视巨大的潜在风险于不顾,甚至不负责任地全面放宽放贷标准和信用等 级,疯狂制造与次级债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巧立名目骗取社会资金。2004—2006年间,大 约 1万亿美元的突然涌入改变了次级贷款市场的原本较安全的结构。这些贷款随之被进一步分 割并证券化,和其他金融产品一起打包转卖给全球投资者,风险被金融机构转嫁给债权人并 通过杠杆效应数倍放大,成为次贷危机最终全球爆发的导火索。
另一方面,在美联储按计划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同时,财务状况恢复良好的美国企业却并未 如预期地那样,开展新一轮大规模生产性投资。因此,让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火车头,带领美 国走出房地产泡沫的愿望落空了。相反,高企的房价及其他金融红利赶走了美国人最后的储 蓄意愿,2005年成为美国家庭不再储蓄依靠负债消费的转折点[2]。没有储蓄的美 国只能深度 依赖于资产价格回账拉动经济增长[3],放任金融泡沫以维持增长是政府的必然之 举。
2006年春,美国房价终于见顶并开始回落,这意味着众多享受优惠期内优惠利率的借贷者被 优惠期过后大幅度升高的固定利率次贷套牢。由于大量借贷者只负担得起还贷前三年的超低 优惠利率[4],在优惠期结束后恢复的正常利率就造成了大量贷款拖欠现象的发生 ,2007年2月 次贷危机浮现。优惠利率调整的第一次高峰到来,大约有50万美国人受到调息的影响。3月 国会就次级债问题举行听证会,确认次贷余额规模为1.3万亿美元,预计约100万户美国家 庭 可能无法归还贷款。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成为第一家破产金融 机构。
2.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
2007年8月初,次贷风暴席卷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全球主要国际金融市场[5]。各 国政府猛然 认识到危机的真实性和严重性,进入紧急应对状态,不断降息和向金融市场注资[6] 。然而市 场的疑惑和恐慌情绪继续不断蔓延,抛售问题资产的企图导致资产价格继续下降,局势进一 步恶化。
随后,9—11月,美国和全世界迎来了次贷优惠利率调整的第二和第三个高峰期,分别又涉 及到100万房贷者,由此导致的次贷相关金融产品价格的暴跌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冲 击。大面积的违约沉重打击了数以千记的银行和保险业金融机构,贪婪的暴露更加动摇了投 资者对整个金融市场的信心。
到2007年末,美国次级债总量约1.5万亿美元左右,其中风险较高的结构性产品接近50%, 约7500亿美元。次级债的折价率在50%~60%,这部分产品的年度损失已达37 00亿~4500亿美元。当年全球逾百家银行及证券公司在金融风暴中的资产减计和 信用损失金额共计6609亿美元 [7]。而IMF的《世界金融稳定报告》则推算世界金融机构因美国次贷危机的损失将 达1.4万亿美元。“经济9•11”称呼的出现标志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度恶化。
鉴于单纯降息和向市场注资两大对策已告失效,2月英国政府将诺森罗克银行收归国有,掀 起了本次危机的国有化浪潮。同时,英法带头敦促国际主要金融机构改革,而美国则谋划加 强混业监管金融改革[8],试图从机制方面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3.向经济危机转化
2008年6月后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升级。银行倒闭潮[9]开始了,独立投资银行业务模 式的终结意 味着金融“去杠杆化”时代的开启。北欧小国冰岛宣布由于过度举债投资失利,国家濒临破 产 ,国民人均负外债20万美元,成为本次危机中第一个破产的国家。在亚洲,越南经济因外资 大出逃而陷入经济危机。韩国也因过度举债而陷入信贷危机。10月全球股市再次暴跌,全球 六大央行再度联手,宣布共同向金融体系注入1800亿美元资金。之后美国和欧洲先 后通过了7000亿美元和2万亿欧元救市方案;全球央行史无前例集体大降息。但各 国政府的应对仍然 停留在金融业,并不涵盖实体经济。
然而,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转化为经济危机。第三季度GDP出现了0.5%的降幅,第四季度GDP 很 可能继续负增长,连续两季度负增长标志着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而欧日发达经济体已在第三 季度先于美国步入衰退。流动性短缺危机已经波及到了金融体系之外,首当其冲的是中小企 业和消费者。而中国等发展中大国则通过贸易和投资的感染也已步入制造业衰退边缘。随着 汽车、航空、钢铁等支柱制造业的相继告急,各国政府紧急寻求解决方案。继中国公布4万 亿元财政刺激方案后,12月加拿大向汽车工业提供40亿加元紧急援助为阻止经济进一步下滑 ,奥巴马新政府也提出总额高达85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
面对全球性衰退,岁末各国央行再度集体大幅降息,货币政策已近底,全球零利率时代到来 ,财政政策上升为应对危机的主力。日本等国经验表明,尽管泡沫的破灭能够摧毁相当于一 个国家许多年GDP的财富,迫使私营部门埋头还债,但是只要政府能够维持足够规模的财政 刺激来抵消通货紧缩缺口,其GDP就依然能够维持泡沫高峰时期的水平。并且,政府财政政 策对于总需求和货币供应的支持,也是加速修复企业和个人资产负债的唯一有效途径。
2009世界经济趋势预测
2009年世界经济仍将在衰退中挣扎,IMF预测年增长率将继续下降为2.2%,而WB和UN的预测 值只有0.9%和1%,将是1970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主要负面因素有四:首先,尽管各国 已 经采取多种“救市”措施,但金融市场可能还埋藏着很多未引爆的“地雷”,金融领域的更 多坏消息将进一步恶化增长前景;其次,美欧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已经出现危机,导致发达经 济体投资信心和消费需求双下降;第三,新兴市场受汇率波动、进口需求减少及信用危机引 发的出口融资下降打压,出口增速大幅下滑;第四,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和投资感染危机, 实体经济已濒临危机,如政府不能有效遏制,今后势必通过信贷蔓延到金融部门,导致经济 增长停滞甚至出现衰退。
由于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已经受感染,汽车和钢铁两大支柱产业处于危机中,发达经济体将 步入全面衰退期。据WB等三家国际机构预测,美、欧、日将全部出现负增长,总体增长率在 -0.3%~-0.5%之间。UN还预测,2009年美元将恢复下跌趋势并有可能出现硬着陆。
WB预计,2009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将增长4.5%。尽管发展中国家2008年衰退幅度较轻,但由 于 中国等发展中大国制造业已近衰退边缘,而中印等制造业大国对原材料的需求是推动俄罗斯 、澳大利亚、南非、巴西等资源丰富国家的增长的主动力,因此,2009年各新兴市场不但增 长幅度将更趋缓,甚至有可能停滞不前。
金融全球化进程相对停滞,全球金融去杠杆化和监管的加强将进一步抑制私人机构的投机活 动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由于国家对资本掌控力继续加强,使国家资本的代言人——主权 基金、养老基金等金融投资机构日益成为国际金融的核心力量。私人资本的国际投资将继续 缩水,新兴市场的外资可能大规模回撤。
受经济衰退影响,世界贸易量2009年将加速下滑,IMF和UN均预测年增长率为2.1%,只有20 0 8年增长率的一半,而WB甚至预测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6.2%下降为-2.1%。贸易量的加速萎 缩 以及贸易保护导致的贸易替代,势必将极大地冲击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尤其发展中国家将 不仅仅是出口量下降,而且价格还将受到(出口商品价格下滑的)冲击,WB称发展中国家20 09年的出口增长将由过去五年的平均增长15%放缓至3%。
原材料市场价格近期连续走低,远期可能再次高企。经济衰退使需求减少,以及游资的大量 回撤使高企的原材料价格向均衡点回调。但是,由于国际供应也在减少,如OPEC等国际生产 组织已经相应大幅度减产;大型采矿企业也开始控制矿产量并推迟新开采计划[10] 。尤其农产 品方面,受危机影响农业投入相对下降,且近年粮食增长量逐年下降,但发展中国家对主食 原料的需求将继续增加。因此,原材料价格继续大幅回调的可能性不大。此外,最近油价的 频 繁波动显示,国际投机活动仍活跃[11],也增强了价格回升的可能性。因此,不论 2009年危机是否见底,只要国际需求有所增大,国际原材料价格必会反弹。
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特定的名词,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生产关系、主要是交换关 系。[12]覆盖全球的信息数字网络和交通运输网络降低了生产要素及商品、服务的 流动成本, 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贸易和投资的迅速发展,促进了金融的全球化,促进了科技的全球化,使 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各国可以从这样的交换关系本质性变化中受益,通过积极介 入世界经济,利用对外贸易和吸收或对外投资,利用国外科技成果,利用日益广泛的世界市 场,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但同时,由于国界的局限以及区域一体化程度参差不齐,使劳动力和资源等主要生产要素未 能真正实现自由流动,造成金融资本过度发展,发达国家政府放任资本疯狂逐利,最终导致 了全球经济二元化加剧,即贫富分化加剧、地区分化加剧、行业分化加剧,全球财富甚至后 代财富通过金融衍生工具以更快的速度向极少数人集中。[13]
这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世界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而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危机带来的 挑战和揭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1.市场失灵与政府放任
政府和市场是左右手。市场失灵时,就要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予以纠正。20世纪80 年代 ,主流新自由主义学派提出“政府不能解决问题,政府本身才是问题”的口号,随后的市场 化和自由化改革浪潮推进人类社会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但是,20年来,全球化进程始终伴 随着日益频繁且危害升级的金融危机。现在,最大的危机在作为国际金融心脏的美国发作了 ,并 且通过资本血液迅速感染世界各国,市场不但无力纠正和阻止,反而推波助澜。于是,全球 危机下“市场失灵,只有政府才能解决问题”的新共识产生。
全球化下市场失灵的直接责任在于市场的国界分割和政府放任失职。多年来,美国政府以自 由放任为执政理念,早已使美国由最大债权国沦为最大债务国,全球化以来负债率上升之高 之快已经使全球不堪重负。2006年世界最重要的三大经济组织——G7、OECD和IMF就同时警 告,称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全世界的领导者们必须尽一切可能妥 善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必将发生诸如美元崩溃这样的灾难性后果。但美国等发达国家因为近 年来实体经济始终未能形成新支柱产业,只能继续赖金融为生;发展中国家则必须依赖美国 的资本、技术和市场来维护本国就业和GDP增长。因此,各国政府出于政治和经济上安全需 要,仍然选择了放任纵容。
政府的失职和资本的贪婪最终在次贷引发的全球危机中暴露无遗。贪婪使市场信心丧失,信 心成为全球性“稀缺商品”。此时只有启动国家信用,才可能维持市场运转,恢复市场经济 正常化才可能恢复人们的生产和消费信心。
当前各国政府有两大要务:一是要尽早立法,规范整顿非传统金融行业,降低金融杠杆力, 进行严格监管,消减其对非金融行业的干扰。资本必需要依靠国家的力量、政府的力量来让 它归于正途,否则资本的短视性将会给这个国家的未来带来严重的后果,早有俄罗斯,现在 有美国都是个反面教材。二是积极运用财政政策刺激实体经济,激发生产和市场信心。一直 以来,人们认为政府对私营部门投资的挤出效应是财政政策最大的负作用,但是这种现象现 在不会发生,因为私营企业都在集中精力偿债。大量的公共支出也并不会导致无效的资源分 配,因为没有被政府部门利用的资源最终也会被束之高阁,而对于资源分配来说,这才是最 坏的结果。远期,政府应主要致力于消除各生产要素和贸易的国界障碍,区域经济一体化是 必经之路。
但同时也切勿以政府行为代替一切市场行为,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一旦市场恢复功能,政 府就必须及时退出。所以即使在危机时期,政府也要谨慎控制干预的适度规模。
2.发展模式与贸易失衡
曾几何时,全球化之路变成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美国化”之路。然而,一味崇拜“美式奢 侈生活”,片面追求GDP数字增长的发展模式现在被证明已无以为继。
典型亚洲型经济增长模式是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的:生产优良产品,出售给美国, 然后获利。这种战略就是将一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棘手的问题搁置起来,或者将决定权 交给美国。这样就可以把这个国家所有的资源都集中于制造高质量产品并且销售给美国。只 要美国不断购买产品,出口就会上升,由此增加的收入又可以投资于新技术和设备,进一步 促进经济和GDP的增长。日本依靠这种战略很快取得了经济高增长。后来韩国学习日本模式 ,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紧接着,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台湾及中国等国家或地区纷纷 跟进, 并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尽管这种战略对整个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近年的迅猛增长做出了巨 大贡献,但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美国必须背负不断增长的巨额贸易赤字。为了维护这一增长 前提,中日等制造业大国不得不长期大量购买美国资产债券,以维持美国巨大的消费能力。
然而,现在美国再也无力承担这样的巨额贸易赤字了,巨额的债务损失风险也使各主要债权 国不愿再提供更多的借贷,这就意味着全球经济必须进行重大改变。美国的出路是减少负债 和进口,提高国内生产和储蓄;同时,亚洲等制造业国家必须尽快尽量减少对美国的贸易依 赖,提高国内消费力是根本。
金融大国和制造业出口大国两种畸形发展模式实质上是金融大国以落后国家的资源和贫困为 代价谋取金融暴利和国民红利[14]。对奢侈生活的集体追求导致各国争相以子孙后 代的利益为 代价换取今天的资本财富和高消费能力[15];此外,这种国家间分工还导致了对地 球资源、气候和环境的极大破坏,人类生存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因此,现在我们需要重新平衡不同国家之间的需求和分工。人类现代社会有必要检讨城市生 活模式,向环保和节俭回归。发展中国家不能再继续满足于处于国际产业链下游,它们需要 不断 提高生产技术含量,以参与更多的制造业水平分工和节点分工[16],增强经济自主 力和内生力 。发达国家需要重新重视并大力发展制造业,向实体经济回归。各国都需要积极扩大和保护 中产阶层,以稳定社会和维护经济健康安全地发展。
综上所述,未来经济全球化应以人类的“和谐与富裕,健康与幸福”为目标进行缔造。为此 ,需要改变发达国家和富裕地区的过度消费模式和奢侈消费观念,重新视勤俭节约、环保为 美德。发达国家一定要向实体经济回归;同时,发展中国家要继续积极推行金融深化,谋求 经济独立性,通过改变发展模式转变旧的依附关系,构建和强化新型平等合作关系。
今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将是人类实现经济一体化这个全球化终极目标的新台阶。
注释:
[1]黄卫平,李娇.存在变数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的应对.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5)
[2]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国全国储蓄率就不断下降,20世纪80年代里根时期还高 达10.08%,到克林顿时期已降到4.6%,布什第二任期内,2004年全国储蓄率是1.8%,200 5年下降为-0.4%,2006年是-1%,2007年是-1.7%。(宋鸿兵,2008)
[3]IT泡沫破灭后,美国从其他国家透支金额高达5万亿美元,维持经济运转和GDP增长。
[4]又称为“诱惑利率”(Teaser Rate),是为了吸引借贷者申请住房贷款,放贷机构将 借贷 者最初所需支付的放贷利率调低。在诱惑利率期结束后,借贷者就必须支付正常利率了。
[5]德国工业银行宣布出现82亿美元亏损;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投资公 司申 请破产;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下属两只基金倒闭;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 结三只下属基金;欧洲股市重挫;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损失6亿 日元。
[6]8月4日全球各大央行48小时内迅速投入超过3262亿美元托市;美联储甚至一 天内分三次注 资380亿美元企图稳定股市;14日欧美日三大央行再次注资720亿美元;其后美、欧、日、澳 分别再追加340亿美元、400亿欧元、1.8万亿日元、35.7亿澳元托市。10月美财政部成立 了1000亿超级基金购买抵押债券。
[7]其中损失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美联银行、花旗集团和美林,而中国银行则以损失31亿美 元,位列损失榜第39位。
[8]现在合并以后的美国银行除了受美国证券委员会监管外,还要受美联储的管制,意味 着对金融创新进行限制,以后金融创新将大幅度减少。
[9]美国最大住房贷款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倒闭,最大的存贷款银行倒闭,五大投 资银 行之一的贝尔斯登也破产了。进入9月,美国房地产两大支柱——房地美和房利美宣告破产 ,被政府托管,随后国有化,连带的保险公司和全部五大投资银行也纷纷倒闭或转业。
[10]比如,铁矿石生产商很可能在年度谈判中被迫下调明年的铁矿石价格,并大幅度减产 。据美林预测,2009年铁矿石价格可能下跌20%,必和必拓可能被迫减产25%。
[11]受加沙冲突和俄罗斯与乌克兰天然气纠纷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持续回升,但美国新 增 石油和汽油库存的消息立即令油价大跌。“期货溢价”使投机商有意愿入市囤油,再通过期 货合约以高价卖出获利。
[12]程极明,李洁.五大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比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17
[13]蒋海益.回到马克思:解开剥削问题的死结.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4)
[14]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在两方面促成了美国的金融崩溃。首先,运自中国和其他低成 本 生产国的廉价商品平抑了美国的物价。这使得密切关注CPI的美联储错误地认为可以兼顾高 增长与低通胀。其次,亚洲银行共4.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与石油美元一起,向美国提供了 几乎无限的流动性。它们涌入美国国债以及两房债券,压低美国利率,推涨房地产泡沫,并 为贷款消费习惯提供资金。
[15]现代投资银行服务于资本市场。这些投资银行不断扩大规模,在全球抢占制高点,深 深 切入现代经济的命脉之中。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投资银行利用衍生工具市场(期权市场) 把财富无限放大,看似繁荣,最终却是夺取了子孙后代的财富,转移到今天消费。
[16]李洁.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政策、管理与政府功能创新.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 (6):55-60
4.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新 篇四
管理心理学从管理出发,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成果与其他相关的学科成果应用到管理活动中,分析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的具体活动的规律性。它包括丰富的内容,涉及组织管理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探索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技巧,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协调与建立组织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注意不断满足人的心理需要,进而发挥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组织效能为目的的学科。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是各门科学独立的标志,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之上,并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管理中的心理现象的一门学科,因而也是一门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边缘性学科,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科J。概括地说,管理心理学要义是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问。
2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色与应用价值
(1)学科特色
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任何组织又都是离不开管理的,管理是追求效能的,管理的主体是人,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是组织管理活动中个体、群体、领导、组织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发展。这就表现出这一学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涵盖性、维度和宽广的应用空间。管理心理学重视组织中个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组织中群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领导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组织心理与管理的关系。可以说,它的发展是所有组织成员的需要,所有管理者的需要。现代化的组织处于社会这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中,无时不在与其他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管理心理学注重与外部组织的联系,注重与外部组织人的联系,使组织在社会复杂系统中达到自适应。一个理论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地位;没有基础,就没有水平;没有应用,就没有发展。管理心理学可以说具备了特色、基础和应用几方面的特征,尤其是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点,正是对“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一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系列个体、群体、组织等亟须解决的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呼唤新的研究成果为之服务。需要是理论发展的动力。管理心理学发展和应用空间广阔,特色和魅力彰显。
(2)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人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德裔美籍思想家,著名的精神分析医生E.弗洛姆(E.Fromm)曾指出:“心理学的进步并不在于把称之为‘自然”’的领域和称之为‘精神“的领域相区分,而是从‘物质一精神’的整体上把握人。”‘‘人,认识你自己”这句名言,成为历代心理学家为之奋斗的目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需要开发。对于每个人来说,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是创造积极人生、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创造力是人类巨大潜能的表现。据研究表明,用来进行心理活动的大脑容量有100亿个比特,可以装下全世界图书馆的藏书内容。《美国心理学会年度报告》载,任何一个大脑健康的人与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是用脑程度和方式的不同,而这个鸿沟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因为从理论上讲,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行为管理学》中得出如下的结论:按时计酬的员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可发挥至8O%~9O%。可见,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应用心理学研究成果,会有效地发现和开发员工的替能,提升员工的创造力,进而使组织中的人群交往和合作达到1+1>2的效能。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管理,为开发组织中人的潜能,进而提高组织的管理效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3)提升管理现代化效应。顺应经济全球化
现代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现代化的管理,科学的管理,它同单凭个人主观臆断的管理、经验主义的管理,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的管理是不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复杂,生产的社会化已超越了国界,分工协作也从组织内部、国内组织之间向跨国之间发展。跨国公司作为与现代化生产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跨文化交流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是必须面对的。了解民族差异的管理者在与其他国家的人共同工作时,可以适时地调整管理风格,使组织中的人为实现组织目标和自身目标而努力工作。例如,他们知道英国人很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所以会避免问英国人个人问题;而希腊人对个人问题却是可以接受的,这表明你对他感兴趣。管理心理学在发展中关注了这些新课题。在经济学教科书中,人被抽象为劳动力,并被作为与资本、土地地位等同的生产要素;而在管理心理学中,人性假设理论是基础。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认为,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须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心理学强调推行“顺乎人性“的管理,强调尊重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增进与组织员工的感情联系;强调各种激励机制,满足职工的各种合理需要去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强调根据人的个性差异有效配置人力资源,人尽其才;强调民主管理,提倡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强调管理是种服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顺应全球经济化,提升各类组织的管理现代化效应,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都是彰显的。
5.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新 篇五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全球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例如:经济的全球化、网络经济的产生、虚拟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等。市场的瞬息万变与不可预测性,企业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存在,使企业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例如:世界金融危机从开始爆发到迅速蔓延,使各企业意识到了财务风险预警的重要性。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与防范一直是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理由,企业财务风险一旦发生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更影响着企业的信用和投资者的利益,严重的还将危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甚至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因此,面对不断复杂的经济环境,认真分析并找出诱发企业财务风险的理由、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的复杂环境背景分析
人类自进入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大多数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彻底瓦解了企业传统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存活、发展、成长的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各种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逐渐使企业的环境呈现出非线性化、网络化的特征。另外,伴随着各种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的产生与繁荣,各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使企业及银行信用链条被拉长,从而增加了链条上每一环节中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一旦链条中的某一企业发生危机就会使风险在链条上下游之间进行连环传递,最终导致处于链条上的其他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风险危机。可见,目前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已经变得异常复杂。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很多原来并不能影响企业存活与发展的因素开始对企业的存活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不同国家之间发生的贸易、对外投资的发展、跨国集团的发展使得企业必须面对不同的国家与制度和文化。全球产业链与全球经济合作分工的发展与变化使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不再局限在本国范围内,生产商力图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能够提供最低成本的供应商,并将自己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销售。互联网的发展使企业的产品销售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销售模式,企业的生产也不再局限于固定的生产模式,而是更加趋于符合客户要求的个性化生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发生了变化。可以说,目前无论是国外企业还是国内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都逐渐复杂化,这对每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人员一方面,要及时掌握并精确分析由于环境变化而给企业的决策带来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掌握系统化的思想与理论知识,在复杂的环境下对企业进行管理与决策。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对的环境出现了诸多不确定性。残酷的市场竞争,各种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企业随时都有可能陷入财务风险中。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从财务风险种类增加
传统的工业经济时期,资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也是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知识与创新已成为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它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价值,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财务风险,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例如: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人才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当企业高薪聘请或培养创新型人才时,也为企业带来了隐藏其中的人力资源风险。但是,企业在工业经济时代存在的资本等物质风险仍旧存在。可见,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财务风险种类更加繁杂。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财务风险更大
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企业发生的财务风险更大于工业经济时期的风险。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企业很多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网络上的,企业出现了虚拟化经济活动。企业经济的网络化、虚拟化,使经济信息传播与反馈的速度增加,此时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披露企业的各种信息,则会在无形中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企业的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例如:很多电子产品淘汰就很快。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增加了企业产品研发的投资,同时也增加了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另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带动了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国际间资本流动的速度加快,由此增加了企业经营货币风险而引发的财务风险。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
在简单环境中,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主要理由是企业内部管理与制约的不善所导致的,而企业的外部环境通过对企业内部因素的间接因素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复杂的经济环境,外部因素对企业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复杂环境下企业的财务风险发生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管理的完善与否。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扩大引发财务风险的发生
6.新形势下加强经济管理 篇六
企业只有顺应新的经济形势才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却普遍存在一些经济管理上的问题阻碍了其发展。
本文将对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找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管理 制度建设 创新
经济管理是指经济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或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
简言之,经济管理就是经济管理者对经济活动的管理。
通过管理可以使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系统,管理是当代人类社会加速进步的杠杆。
经济管理水平愈高,越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大经济效益。
管理可以使科学技术这个最先进的生产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相得益彰。
管理为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准备了条件,技术越是进步,越需要高水平的管理。
可见经济管理对于企业意义重大。
鉴于此,笔者将对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进行相关探讨。
1、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
当前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方向不明:企业没有远景,没有明确战略规划,方向不明或经常改变,使员工失去方向感,做事没有长期打算,没有战略重点,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没有激情和斗志,经常传递消极消息。
(2)管理混乱:企业快速增长,遇到关口和发展瓶颈。
由于人员和业务量的快速增加,以前的过于随意的方法不再适用,而规范化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责权不清、内部冲突加剧。
缺乏系统的激励机制。
缺乏管理控制,观望而不执行。
(3)角色不清:决策者不肯授权或找不到可以授权的人,事必躬亲。
没有时间思考企业战略等全局和宏观问题,决策欠缺系统思考,过于随意。
企业家视野限制企业发展。
管理者缺少可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管理人员身陷具体业务中,角色认知不清。
不懂怎样抽出时间进行管理,不会辅导员工而是替员工去做。
工作效率低下,做事没有计划性,经常救火。
员工缺乏目标管理、沟通、时间管理、解决问题等专业技能。
不能独立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无法承担更大的责任。
好高骛远,没有执行力,反倒对决策指手划脚。
(4)执行力差:员工都很聪明,但是对组织的决策,总是持怀疑态度。
借口决策不够完美,反复进行讨论而不去做。
对即使是明确的命令也不去执行。
遇到困难就找第二解决方案。
不遵守纪律,更不懂得服从,像一盘散沙,没有战斗力。
(5)缺乏责任心或主动性:只要没有规定是自己的.责任,就不去做。
经常埋怨组织的制度不完善,不公平,对职责描述不清。
总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把全部的责任都归罪于别人和环境。
部门之间相互推脱责任。
(6)合作与沟通困难:只顾自己和本部门的利益,不能与其他部门合作,不能有效沟通,互相埋怨。
总是自己说,不听别人的意见。
怀疑其他人的动机,对管理层缺乏信任,故意曲解管理层的意图。
(7)缺少核心文化:缺少健康的企业文化,忽视思想教育工作,员工没有精神动力。
员工不认同公司价值观,觉得公司的发展与自己没有关系,计较利益得失。
部分实战出身的企业元老与新进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发生激烈的文化冲突,甚至产生派系。
个别高层管理者盲目自大,拥兵自重,而职业经理人经常调换。
(8)缺乏创新:企业人员自满,缺乏创新与激情,不愿学习、不思上进。
观念难以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难以打破,应变速度慢,对变革持消极抵触态度。
2、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针对以上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创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包括全过程管理和细节管理。
管理创新要求提出一条新的管理思路并加以实施,建立一套新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以全面更新机制构架,创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设计一种新的组织机构并使其有效运作,提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
从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内部控制创新等三个方面来全面优化经济管理策略。
2.1 理念创新:企业应依靠全新的理念改善经济管理的氛围。
在企业内部进行自上而下的创新经济管理,完善企业的创新机制,保持企业的创新动力。
企业主要应该明确两大理念:(1)创新战略理念,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时应注重全局性和先进性,不断创新企业运作方式和竞争方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保持及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
(2)创新危机管理理念,企业危机管理是当前所有企业必须上好的一课,关系到企业的命运。
因为危机管理贯穿整个企业的所有发展阶段,危机管理所占的比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
2.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包括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其商业化应用。
它有五种类型,及开发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方法,发明一种新材料,开辟一种新市场,创建一种新组织。
技术创新要求企业管理者独具慧眼,看到科技成果的市场潜在价值,当机立断,大胆投资,开发新产品投放市场。
2.3内部控制创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应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实施全面有效的经济管理监督程序,对内部控制管理方面进行战略性的转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应以预算管理为主,经过预算科学计划和协调内部生产经营过程,提高财务的约束和渗透能力,不断拓宽财务管理的工作领域。
参考文献:
[1]谢学志.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04).
[2]戴洪余.创新管理快速发展成功之道[J].云南科技管理,,(4).
[3]胡照华.新形势下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09).
7.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新 篇七
如何拉动世界经济复苏?G20杭州峰会提出“创新增长方式”,聚焦潜在经济增长动力,共同制定创新发展的行动计划和合作方案,加强各国在科学技术、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领域的全方位创新合作。
警钟敲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6月份,世界银行(WB)将全球经济的增幅从年初预测的2.9%下调至2.4%。它给出的理由是发达经济体增长滞缓、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全球贸易疲软和资本流动锐减。同时,英国脱欧再给世界经济增添迷雾。IMF在7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指出,预计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4%,比4月的预测下调0.1个百分点。
发达国家日子不好过,新兴市场也步履蹒跚。巴西和俄罗斯目前正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等其他新兴经济体的GDP增速也放缓了脚步。中国经济在步入“新常态”之际,不仅要在世界经济下行中寻求突围,同时还要处理好本国调结构、去产能等艰难转型。
很多投资者已经放弃了在新兴经济体的投资计划,例如2015年底,高盛就宣布取消其资产管理部的“金砖四国”基金。
新兴经济体虽然在本世纪初有过强劲的增长表现,但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他们的增速开始下滑。而欧洲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不仅直接影响到了欧盟经济的增长率,还进而通过贸易和投资等传导机制,影响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
世界期盼中国发挥更大作用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仍弱于预期,金融市场潜在动荡、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贸易和投资低迷,一些国家生产力及就业增长缓慢等下行风险犹存。地缘政治走向、难民增加以及恐怖主义等导致全球经济前景复杂化。而且,当下的世界经济版图也持续变化,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重大转型,这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不过,也蕴含着极好的机遇。要想在一系列复杂困难的局面下实现经济有活力的增长,不仅要挖掘新的增长动力,还要在提振全球需求以支持短期增长的同时消除供给侧制约,提升劳动生产率、拓展生产边界、释放中长期增长潜力。另外,还要以创新为抓手,挖掘各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造新的、更好的就业。
实际上,环顾全球,用创新改变增长方式的苗头已在不少国家出现。比如,美国对已成为经验的园区化“硅谷模式”和碎片化“纽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日本提出要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之前加速技术创新,推动无人驾驶汽车、前沿机器人技术等的运用;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和2020高科技战略。
中国提出创新增长方式的战略构想,正是为了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追随世界科技发展步伐,加快步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个“先进”,显然不只是经济总量,更是经济质量,是科学技术、产品质量和企业品牌。中国的包容态度和联动倡议,得到了G20的大力支持,在中国的倡议下,创新增长方式被写进了G20杭州峰会公报。世界期待中国能带头践行,推动全球创新经济增长,化解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冲破经济增长的瓶颈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创新增长蓝图》为未来指明方向
G20杭州峰会上,《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获得了一致通过,各国决心在根本上寻找世界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之道,紧紧抓住技术创新、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要素、新业态带来的新机遇,制定一系列具体行动计划。支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推动创新成果交流共享;大力突进结构性改革,制定优先领域、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创新增长蓝图》是G20杭州峰会在“创新”议题上取得的一个关键成果,并有具体领域的行动计划为保障,包括《2016年二十国集团创新行动计划》《二十国集团新工业革命行动计划》《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等,将G20创新议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必将会推动世界各国在理念上形成共识、在行动上制定计划、在制度上强化保障,为全球经济增长开辟新途径,全面提升世界经济的中长期增长潜力。
中国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新贡献
8.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新趋势 篇八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先要说一下经济全球化这么一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经济活动日益跨越国界。经济活动越来越具有全球性,越来越具有松散社会化、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里展开的这样一种趋势。这样一种趋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起码有这么三个方面:第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外部的资源、资本、技术和市场;第二,适应这样一种客观的现实需要,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普遍的生产模式;第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增强。
再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我认为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全球配置这样两个方面。从这个角度讲,所有趋势的变化、所有新趋势的形成和两个基础都有关系。
一、科技进步发展突破的新趋势
至少有两点可以指出来,第一个是科技创新正在酝酿着新突破,第二个是美国出现的页岩气革命。
怎样理解这样两个新的趋势呢?大家知道,国际金融危机从08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持续5年多,这是一次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过去的经验证明,任何经济危机最后要走出来,都要靠技术创新,所以经济危机往往催生新的技术,这是前提。没有技术的突破,经济危机很难解决。大家还没有看到根本的结构性的变化、结构性调整和技术的变化。在科技创新方面,比较明显的技术是可再生能源技术取得一些突破,这也是在国际经济危机以来,各个国家都在想办法,并加大了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入。
给大家举一个数字,201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规模达到了2570亿美元,是2004年的6.6倍。2006年-2010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装机年均分别增长58%、26%,这个数字也是惊人的。为什么这样?首先西方发达国家也想在这方面找到突破,想抢占这方面的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这个趋势是很明显的。另外,从一些具体的行业来看,像数字通信、计算机技术这方面的发展也很迅猛,特别是这方面的专利申请都是最多的;还有像大数据、智能制造、无线革命等,这方面的投入或者变化也是比较明显的,包括像3D打印,现在成为大家议论的热门话题,这是数字的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技术。
刚才跟大家说了美国的页岩气革命。美国的页岩气发展是在页岩气开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展开的,表现在哪里呢?使得开采成本大幅降低,技术可行性变成经济的可行性。我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数字,开采成本降到什么样的程度?美国的页岩气生产成本已经低于进口天然气的成本,每一个单位的页岩气,热量单位仅4美元。相应这样一个热量单位在亚洲是多少?是18美元,在欧洲是10美元。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页岩气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而且开采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现在有预计说2030年,美国将会成为燃气能源的出口国,它不仅不进口,还要出口。这样一种变化对全球的能源版图会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二、 生产方式出现变革的新趋势
技术是要解决用什么技术来生产的问题,生产方式就是怎么用技术怎么来生产,在这方面出现什么变化呢?可能有这么三个融合、三种趋势。
一是智能制造与数字服务融合。智能制造大家都知道,数字服务这是网络化,像3D打印,通过这样一些技术的融合,使得个性化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促进了个性化设计生产。大家知道,我们所谓的工业化和原来的工业化都是大规模的工厂化,工厂化首先就是标准,这个产品不管在哪个国家生产都一样,提供的产品都是一模一样的,不可能根据某一个人的特殊要求为你生产,如果要根据个人的要求来生产,成本很高。像大家知道我们买西服,到商场买西服是统一一个规格,要真正合身的西服是要定做的,红都可以定做高档西服,但成本很高。现在的数字服务和智能制造使得这样个性化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以后个性化生产和分散化生产都会增加,不一定要集中,规模化生产越集中成本越低,可能以后会出现变化,包括就地生产和定制生产。
二是能源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能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融合大家可能有所了解,像能源技术,在可再生能源技术里面的发展,使得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包括风能,包括太阳能。这两个技术怎么结合呢?举个例子,像所有的建筑外面都有太阳能垫板,每一栋建筑都是小的发电厂,包括自家住宅也可以是小的发电厂,根据建筑的发电自用不够再外购或者自用有余再出售,怎么做呢?就是通过互联网的协调来了解需求和供给。如果这样一个技术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在能源或者化石能源带来的问题就可能得到部分解决或者降低。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网络化的趋势,国外已在研究应用,我国光伏电池基本出口到国外,当然在网络化方面还有待于下一步发展。
这样一个趋势国外有专家把它称作第三次产业革命,怎样来看待这样一种趋势?能不能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呢?各方面有不同的认识。但是从历次设计和技术变革的趋势或规律来看,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立。大家看一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是由热能到机械能的转换,蒸汽机的发明使得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机械化纺织开始出现。第二次是电能的广泛应用,电灯、电话,特别是电灯的广泛应用,使得整个人类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如果这次出现一些非常实质性的变化,可再生能源的网络化应用能够得到实施的话,能够得到广泛应用,这有可能带来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变革,大家的观念、生活模式都可能有变化。专家认为中国最有可能在第三次产业革命当中发挥重要作用,认为我们有大量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同时有大量的能源需求,现在我们能源需求60%依赖进口,需求很大。我们有需求、有市场。
中央领导的讲话里面对三次工业革命还没有提到这个高度,但是大家看看十八大报告,在讲到能源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提出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革命。我想有可能是回应这么一种趋势,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三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在这样一种融合的前提下,第二、三产业的界限模糊,分不出哪是第二产、哪是第三产。大家知道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里面,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很快,现在制造业里面价值链高端在哪里?并不在生产过程本身,在设计、研发,在市场的开发、在营销网络。这些都是服务,并不是制造业。同样现在出现很多新型业态,改变了原来那样一种简单的生产模式。大家知道,现在产能过剩,特别是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很明显、问题很突出,所以你能不能得到价值链、创造价值,并不在于生产过程,很多取决于生产性服务能不能上去。现在工业化生产和生产性服务搅在一起,很难分开。包括刚刚讲的3D打印,你说是生产还是服务?3D打印首先要设计,然后才有特殊的材料,打印只是一个转换的过程,是很简单的。
这是三个生产方式方面的变革趋势,不一定准确,我提出来大家研究。
三、生产布局调整的新趋势
在这样一种趋势下,生产布局方面就出现调整,也有这么三个趋势,跟大家探讨。
(一)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趋势
全球价值链是一个很热的概念,现在价值并不是你能生产多少,看你生产了什么,看你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链条上。商品的产品设计、原材料提供、中间产品的生产和组织,还有产品的销售、回收,这都在全球分布,形成一个庞大的覆盖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全球化的生产网络,而在每一个环节上的价值创造是不一样的。所以从这个趋势来看,现在的生产在全球分布不再是产业间的分布,而是产业内的分布,就是这个产业的某一个生产环节放在中国,另外的生产环节放在美国或者越南、或者其他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全球的贸易分工就不再是产品间的贸易,而是产品内的贸易。这样一种贸易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贸易的规则就得变化,要满足生产能够进行的需要。
原来我们贸易是满足消费的需要,你生产产品出口到这里,要满足我的需要,我要不要消费,我卖不卖给你,有一种交易的规则和影响,比如说你的生产卖不出去,或者我的消费得不到满足。在产品内的贸易,这是不一样的,产品内贸易如果阻止这种贸易,那产品就没法生产出来,产品生产过程就没法进行,这不是消不消费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生产出来的问题。这种规则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交易规则所关注的重点不一样,而且这种贸易的需求,原来是国和国之间的需求,地区和地区之间的需求,现在是一个跨国公司内部的采购和供应的需求。现在国际贸易网络就转变为全球生产,不仅仅是贸易,包括贸易和生产密不可分。原来贸易有原产地的问题,现在根本不知道是哪里。
在这样一种全球价值链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看你处在什么样的价值链的位置。而且这样一个生产、这样一种贸易,全球化的过程的主角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发挥了很重要的主导作用。2010年的时候,跨国公司全球生产总值是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四分之一,跨国公司外国子公司产值占全球产值10%以上,之间的贸易占全球出口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和贸易里面的分量越来越突出。当然从价值链角度讲,我们国家多数处于低端,在手机里面,我国组装利润只占整机利润的1.8%,iPad只占1.6%,这个很低。我这里要提一下全球价值链,最开始关注的应该是商务系统,商务部专门开过研讨会,但商务部系统关注这个问题是从对美国贸易顺差这个角度来谈,我们有没有这么多顺差,不能按全部价值来算,而是应该按照全球价值链的统计来算。我们要更多从生产、从整个贸易发展趋势来关注,这个的重要性可能更大。
(二)美国制造业回归或再工业化趋势
在这方面大家也看到美国一些企业相继将海外产业迁回美国国内,或者新建投资的厂就在美国国内来建,包括福特、英特尔公司已经开始实施这样的计划。现在在这方面,国内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这是个案,有的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趋势。我想是不是个案、是不是趋势,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要从背景来看,为什么有这样一种现象出现;第二,如果认为是回流,它能不能回流?因为美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跨国公司往哪里投,首先考虑投资收益、利润。如果有追求到利润这样一种条件,它回流也有可能。
大家知道,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国出现了失业问题,奥巴马政府上台第一要务就是增加就业。现在我们讲美国复苏或者还没有走向正轨,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失业率很高;QE退出的指标是失业率降到6.5%,现在还没有到,QE会不会退出要打问号,它考虑很重要的就是就业问题。这是美国增加就业现实的需要,怎么增加就业?最快的是开工厂,增加工人就业,所以有这个背景、有这个需求,有些公司要迎合政府的需要,就计划要把生产放在美国本土。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从全球价值链分析来看,应该看到美国价值链高端,关键物件还是牢牢控制在美国本土,为了增加就业的需要,新的技术、新的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就不到外面去,就在国内投资设厂。第三个,是政府的态度变化,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增加就业岗位,在过去十多年,使很多就业岗位流失,产业转移、企业外迁,就业也外迁。这几年来,美国制造业新增加了50多万本土的工作岗位,这不是一两个企业有这种计划或者这种投资,而是有一批企业在这么干。美国已把下一个制造业革命作为抢占的制高点,特别是奥巴马政府在这方面已经有些动作,包括3D打印,设立这样的机构,还有设计创新中心,他们还是想成为高科技企业的就业中心,这个有一定的基础。
从能不能回流来看,有这么四个方面:第一个是人工成本的变化,像东亚或者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相应美国的成本就要相对降低。金融危机以后,这些年美国的工资增长幅度很慢,或者几乎没有增长。为什么?消费上不来,这个很有关系。就业状况不好,你不能要求老板增加工资,但我们现在每年都百分之十几、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十年累计下来是多少。人工成本差距大大缩小。第二个还有物流成本,包括供应链管理成本,大家知道我们的物流成本很高,美国现在物流成本相对要低一些,一些人工成本占的份额比较小的产品,物流成本比较大的产品,消费市场又在美国本土,这样的产业很可能回流到美国本土就近生产、就近销售。第三个方面是能源成本,刚才讲到页岩气革命,使得美国能源成本大大降低,一个单位的天然气在欧洲卖12美元,在日本卖6美元,在美国卖3.55美元,它的成本比欧洲、日本都低,比我们更低。我们的油价就比美国高,人家是汽车大国,它的能源成本很低。第四个是制度成本,主要是工会的约束,在金融危机以前,美国一些工厂要裁减工人很难,大家知道高福利,没法关闭,因为工会力量太大;金融危机以后,工会作用开始下降,先保饭碗再说,在这方面的制度出现一些变化,有利于企业在本土投资、本土雇佣员工。
现在从美国的政策环境来看,是鼓励投资回归的。国会立法,要使跨国公司资产转回国内,享受免税或者减免税,从这样一些情况来看,这是一种趋势。现在不仅工业制造回流,包括其服务业,像采购、沃尔玛都认为可以在美国本土采购,价钱高一点也行。现在金融危机之后和之前,制造业转移的趋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三)服务业全球化趋势。
有三个情况可以表明这种趋势:一个是跨国投资三分之二流向服务业;第二个是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发展迅速;第三个是全球服务贸易70%以上是全球化的生产,服务贸易里面中间品贸易占70%,比货物贸易要高。原因很简单,就是服务的可贸易性提升。原来的传统贸易受制于人,人出不去,服务也出不去;现代服务是以知识创新为主,互联网为手段,可贸易大幅度上升。人出不出去无所谓,不用人出去,就可以提供服务。服务的可贸易性大幅提升,这使得服务的全球化趋势开始出现,这个值得大家注意。
四、国际贸易体制变革的新趋势
技术变化、生产方式变化、生产布局变化,必然会带来贸易体制的变化、贸易规则的变化。现在全球贸易体制出现多元化趋势,这种多元化趋势:
第一是谈判议题多元化。不仅仅是原来所谈的那些东西,现在像市场开放程度,像市场竞争公平性都成为谈论的议题,还有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有政府补贴,还有劳工政策,这个原来不会涉及到,现在涉及了,现在谈的主题就是这个。
第二个是区域合作多元化。包括TPP,还有10+6,还有TTIP各种区域性的合作,这种谈判都开始在加快进行。这个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TPP和TTIP能够谈成,对全球贸易规则就会发生重要影响。当然,现在对TPP的态度,到底我们怎么办?学界也在研究,政府部门也在研究。时间关系,不多讲。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到底怎么办,到底怎么对待,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刚才部长助理也讲到了,我就不讲了。
第三个是协定方式多元化。不仅仅有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而且有双边投资协议BIT这种方式,还有服务贸易协定,呈现多元化趋势。现在我们没有和美国谈自由贸易区协定问题,但我们在谈BIT,通过BIT也能解决一些问题。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这些新趋势,包括国际贸易体制变革的新趋势,将对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怎样应对,值得研究。首先从影响来说,我们是在全球价值链中两头受压,高端技术我们没有掌握,两边受挤压;第二是受保护主义损害较多,贸易谈判、美国安全审查,在传统范围内对我们的约束会越来越多;第三个最主要的是面临欧美对外贸易壁垒新形势,TPP、TTIP如果形成,我们就更加被动,我们很多产业,包括纺织可能转到越南去了,这样影响就大了。
如何应对,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多方突破:第一是实施自贸区战略。通过加快实施自贸区的谈判进程,各方面的自贸区,像10+6,包括中日韩,包括其他的,及有关国家的自贸区战略,从这方面争取主动,还有要研判TPP发展的趋势。第二是国内的改革开放。就是中国上海自贸区,在这方面做些探索,包括国民待遇,包括清单管理模式,为下一步开放积累经验。第三是向西开放战略。我们讲东方不亮西方亮,西方市场越来越难进,我们就开辟新的市场,新的市场就包括中亚地区、包括我们周边一些国家,印度市场也是很大的,印度十几亿人。第四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沟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开拓市场,我们过剩的产能也能够过去,我们一些消费品、优势的产业、优势的竞争力可以在这方面得到更好地发挥。第五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开拓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市场,这是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组成部分。我们要用这五个方面来应对现在这样一种趋势变化。
【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新】推荐阅读:
经济全球化进程08-2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06-26
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11-12
面对经济全球化说课稿06-22
面对经济全球化导学案08-04
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运动探析09-13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试题08-08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论文09-20
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管理研究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