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2024-07-16

研究性学习的探究(8篇)

1.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篇一

探究型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关于探究型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实施,存在问题等,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在这儿提供了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1、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在各国教育中都颇受重视。鉴于东西方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只看到“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取得的成果,应当结合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各方面的条件因素来看待西方“探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同时,在借鉴西方优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努力创造条件,理性地实施探究性学习。

2、基于网络应用的教师角色以及研究性学习辅导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角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与帮促者。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的角色表现和辅导策略也相应不同,网络应用进一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实现。另外,以“问题情境中的主动学习者”为基本逻辑起点,建构了学习各阶段的教师辅导策略;以及辅导中应注意的几个基本原则:更注重对话,辅导介入讲求适度,以及教师联合的必要性。

3、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本文从实践出发对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进行了反思,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践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细化学习过程设计、根据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认为就学校而言资源的问题可能关键在于如何选用的问题,而不首先是资源建设的问题。本文还介绍了课程应用软件系统的一些特点和选用原则。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根本问题是制度和师资的问题。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探究性学习

付强

探究性学习在各国教育中都颇受重视。鉴于东西方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只看到“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取得的成果,应当结合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各方面的条件因素来看待西方“探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同时,在借鉴西方优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努力创造条件,理性地实施探究性学习。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思考怎么做,而不是由教师教给他们已经思考好的现成结论。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启发和诱导学生,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多层面的活动,包括通过观察、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调查研究、实验来收集、分析、解释数据,得出结论或作出评价,以及交流结果。通过个人、小组、班级等多种方式组织活动,发挥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小组协作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在我国

探究性学习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和学校的实施中,的确也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要指出,类似的成功毕竟不是普遍的。相对来说,在中小型城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就已与大城市有明显的差距。可以说没有大城市开展的那样有声有色。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的出现不能仅仅归结于学校的开展不利,缺少经验,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与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这一客观因素决定的。

三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探究性学习的比较

(一)历史与传统文化: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有两个显著的历史特点,一是中国经历了很长的封建时期,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自周代开始直至 民国初,等级和礼教森严的社会体系才开始有所转变;二是中国的科举制度严格而根深蒂固。封建思想使得中国长期受传统礼教的影响,重传统、重宗法、重教条。探究性学习的提出,与西方的文化、思想本身是相一致的,而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却是相背的。因此,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很容易被广泛推广和接受,实施起来效果显著,而在我国的实施中却面临了一些矛盾和困难。

(二)教育体制:我国教育体制主要的表现是应试教育,推崇的更多的是规范,致使探究性学习开展时,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积极性不高和想象力有限。虽然知识扎实但具体应用时能力较差。西方重视感性认识,强调实践能力,因此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学生很投入,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强。

(三)家庭:东西方家长的不同态度与指导程度,对探究性学习将起到截然不同的影响,鼓励、支持与正确的引导将有利于孩子更大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促使探究过程顺利进行。而相反 的行为则抑制了孩子的探究欲望,使其丧失了创造与实践的积极性。尤其,很多探究过程是要在家中进行的,所以家庭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效果有很大影响。

(四)学校硬件设施资源:西方经济的发达,使学校具有很好的硬件资源供学生研究和学习使用。而我国经济能力有限,学生多,学校设施及资源相对贫乏,贫困地区更为严重。这使得我国进行探究性学习很多时候受到条件的限制。

(五)教师:我国中小学教师由于受传统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的影响,研究意识与能力大多较低,又由于升学率的问题,对探究性学习实施的积极性不大。

(六)学生:西方的学生,独立性强,喜欢发现和思考。我国的学生由于传统教育影响,基础知识扎实,但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创造力、动手能力较弱。

(七)社会支持

四、探究性学习在我国实施的建议: 1.突破传统,转变观念 2.完善教育体制 3.家长的配合与转变 4.解决硬件资源、条件的问题

5.教师的提高:在师范学校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课程结构的调整;在职教师的全方位转变。

6.学生: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总体安排上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逐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7.寻求社会支持: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学校与各有关方面单位联系,协商如何给学校的探究性学习开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方便。

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采用分步实施,逐步过渡的方式。实施的同时注意以上提到的问题突破传统、转变观念,完善教育体制,做好家长的配合和转变工作,解决学校的硬件资源问题,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探究能力,对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要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寻求更多社会支持各方面的改革来配合进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最终实现全面的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全文请参阅:http://

2.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篇二

探索性学习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1]。在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过分重视接受性学习,轻视甚至忽视了实践与探究,因而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生学得的知识缺乏实用性,学生的创造思维受到压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有重大意义[2]。通过三十几年次执教,我对小学数学开展的探索性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探索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因为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探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索得到的新知和新方法,对他们来说才是最好的方法。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认知规律。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质数与合数》时,我在教学时利用学生的座位号(1-60),让学生根据学生自己的座位号入座,凡是自己的座位号是2,3,5的倍数,除2,3,5本身以外的同学起立。其次是7的倍数(除7本身)的座位号的同学起立。这时,剩下1,2,3,5,7,11,13,17,19,23,31,37,41,43,47,53,59这18个数字,把这些数字板书在黑板上,再求它们的约数,发现1只有一个约数,其余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最后再把站立学生的座位号进行随机抽取几个,并求它们的约数,发现在这些数中的约数至少有3个,从而得出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数,我们把它叫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的数,我们把它叫合数。合数至少有3个约数。1只有1个约数。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样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出发,经过分析,判断,从而具体地归纳出质数,合数的含义,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

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科学态度、理性精神是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数学教育无疑对学生这些素质的发展负有重要的责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划出特定的课时去专门讲授它们,或者说时时提及它们。只要我们头脑里有这样的观念,就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创造很多机会,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有了这些基本的素质,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各个知识点。如何在教学中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时刻注意的。

例如,我在学生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时,会鼓励他们采用探索的方法,由已知出发,经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伴合作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3]。我在三年级上册教材内容《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的教学推导中。我首先利用媒体展示一只兔子和一只蚂蚁围绕一片树叶进行赛跑时,引出周长的定义。其次推导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利用直观的教学导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进而提出长方形的周长是由2条长和2条宽组成。即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再次提出长方形的周长是由2条长加宽的和组成,即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再次得出长方形的周长是由2个长加宽的和组成,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我在教学中还利用打手势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即拇指和食指张开成直角,食指长代表长方形的长,左右手一合即得到一个长方形,两个食指+两个拇指的长度就形象地看成长方形的周长,又便于学生的记忆,也更能突破已知长方形的周长,要求长方形的长或宽的公式,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帮助学生记忆的: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摆成一个长方形后,双手的食指和拇指的和即长方形的周长,把一只手放在背后代表长方形周长÷2,收回拇指表示长方形周长÷2-宽,剩下食指的长即长方形的长;收回食指表示长方形的周长÷2-长,剩下拇指的长即长方形的宽,这样既直观形象,又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的记忆。

三、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探索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正是解决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并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感,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结合具体事例,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及时肯定学生的能力,对于思维比较跳跃的学生,他能够省略许多的分析步骤,这样的学生只有在老师在教学中能经常鼓励学生的独创性,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有重大意义。探索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探索性学习,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吉桂林.浅谈小学数学探索性学习.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12(7)56-57.

[2]凌秋虹.基于“交互工具”进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2011(6)293:95-99.

3.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篇三

一、明确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获得研究的体验,应重视问题的发现、重视研究的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提高、重视师生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

1.启发、诱导、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围绕解决问题展开的,而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思维创新的过程。我们要求学生从课本中、从社会实际生活中提出各类现实问题,尤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要求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身边的事,关注地方的经济建设。提出的课题要适当,要进行研究的可行性论证,通过论证,我校高一、高二年级共确定了20多篇研究性课题,诸如平凉市公交车站点的设置问题;平凉市“土豆难卖”的原因;如何挖掘崆峒文化等等,这样既扩大了学生视野,又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

2.调动学生积极性

研究性课题的选择是学生主动思考、集体讨论而提出的,课题丰富多彩,而且又通过研究性过程的开展,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既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以更大热情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培養学生的科学精神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最大的“亮点”,学生通过上网查询、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查阅资料等手段主动获取知识,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的解决途径,既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形成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研精神。

4.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学生之间通过分组讨论,从问题的提出,到研究过程,到成果的提交,无不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生之间分工合作、团结互助,教师进行方法指导、共同探索、成果评价,与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喜悦,建立了一种平等的互相信任与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必将大大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

二、研究性课程的辅导

研究性课程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放任自流,教师更多的是进行一些方法的指导,并且进行阶段性成果的检查与评价,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

所谓观察法就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客观仔细地去察看、测量、记载有关事物和现象的方法,例如,去海螺水泥厂参观了解水泥生产流程及营销的诸多问题;到商场、菜场观察消费者的消费状况包括消费的内容及方式等。观察要做好记录,材料要学会归纳整理。

2.实验法

实验法是观察法的延伸和发展,实验中要细心操作、认真观察、定性定量分析,如从几位公务员的工资变化和消费状况中获取第一手科学资料。

3.走访、调查

要求学生注意走访、调查,积累第一手资料,调查的时间分为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分散利用节假日,集中利用研究课时间,调查的方法不拘一格,诸如走访街道居委会、公安局、财政局、县档案馆等,要求学生把调查的材料总结提炼、得出结论。

4.演绎和归纳法

推理是获得新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推理有演绎和归纳两种。这种推理的方法就是从一般的规律出发着重运用数学演算或逻辑的证明得出特殊的具体例子应遵循的规律,实验、调查、观察等一系列方法的运用,获得了纷繁复杂的第一手资料后,进行材料取舍、精炼升华、获得结论、完成成果。

三、研究性课程的评价

1.激励性评价原则

研究课程的评价是很重要的一环,评价方式主要有阶段性过程跟踪评价和结论评价两种,应遵循激励性评价原则。阶段性评价主要是对研究的各个不同阶段研究方法的指导评价,坚定学生把研究过程坚持到底的信心,调整研究方法和措施。结论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继续研究和完善。

2.重研究过程评价原则

研究性课程的评价要注意研究性学习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研究过程的科学性,也许学生研究的结果比较幼稚,但教师要注意发掘研究性过程中的“亮点”,重视学生科学获取知识的方法评价指导,激发学生继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

四、研究性课程与政治课外兴趣小组相结合

研究性课程与政治课外兴趣小组有异曲同工之处,都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提高学习兴趣,为了配合研究性课程的开发,政治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此外我们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搞时事论坛,要求学生广泛收集时事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经济和政治现象的本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师生共同探索,我校的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成果显著,2010年度高一年级有11篇研究性成果收录到学校编印的研究成果集,2011年度研究性成果正在后期整理阶段,学校政治兴趣小组活动正常,学生积极参与,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者单位 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

4.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篇四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研究课题名称:探究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设计者姓名:

设计日期:

所属年级:

高三年级

研究学科:

化学课题组成员(有哪些人参与本课题的研究):高三年级(7班)全部学生

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背景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化学与生活》是高中化学的选修内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比例。现在人非常注意养生之道,就此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一个讨论的话题——饮食与健康,这部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表现出极大地兴趣,因此引出本课题。课题的意义与价值(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通过本次探究,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并通过研究和调查,使学生对饮食与健康有正确认识,知道什么是健康食品,什么是不健康的食品。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主动屏弃垃圾食品,注重绿色食品,做一个懂得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生命的健康人,并培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知识与技能:1.学习和理解课本内容,了解健康与平衡饮食,充足的睡眠以及有规律的锻炼息息相关的联系。

2.通过教学,学生分层次,分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通过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与合作,提高对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掌握健康知识,更新健康观念,树立正确科学的健康观,并用于指导其养成且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过程与方法:1.学会采用多种方式途径收集资料(上网下载、上图书馆查阅、调查访问等),并能对各种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分析。

2.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初步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能写出调查报告。

3.经历小组合作学习,实地调查,初步学会如何与人交际、与人协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

2.体验参与的快乐,学会与同学相处,相互合作。3.养成善于研究分析、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4.培养重视健康、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5.通过活动,增强相互关心、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高二年级的学生。2.学生有一定的化学基础。

3.学生对问卷调查、采访等活动有一定的了解。4.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和同学交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赞许。

5.学生对研究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学生可能的选题内容是什么: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中国人的健康膳食应当遵循什么原则。2.健康饮食有哪些新观念。3.懂得什么是健康食品,什么是不健康食品。4.知道如何健康饮食。5.吃什么能使你更聪明。6.考试期间吃什么好。

通过以下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1.通过布置任务:收集自家餐桌上的常见食品。2.通过上网收集和到图书馆查资料收集有关资料。

3.给学生补充课外的有关平衡饮食金字塔的图示。

4.通过学生写小论文的形式深入了解健康饮食。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还是其他形式):每个专题都会有一份调查报告,每个专题都会制作相应的手抄报,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时期的活动体会,每个学生都会得到一份来自自己、同组组员、他组以及老师评价形成的综合评价。

五、资源设计根据主题教师提供的资源:1.提供一些对健康有益的食品图片。

2.提供相关健康饮食的网站给学生 3.学校图书馆、电脑室、多媒体教室。

4.评价量规。学生自行准备的资源:调查问卷;照相机。

六、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在这里先概述一下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的安排,以及各活动之间的关系,包括评价的设计。研究性学习的阶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起止时间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阶段(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1. 接触、讨论问题。2.了解本次活动的学习目的。

3. 学习了解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方法、要求。

1.呈现不健康饮食带来危害的照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组织学生就问题谈感受,提问题。

1课时

第二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

列举课题名称

1.组织学生讨论。

2.与学生一起筛选课题,确定研究的课题。

3课时1.讨论要比较全面地了解饮食与健康,应该从哪些方面展开调查呢?

2.经过师生共同讨论,以学生最急于了解或最感兴趣的方面,确定研究主题。比如:

1.中国人的健康膳食应当遵循什么原则。2.吃什么能使你更聪明。

3.考试期间吃什么好。成立课题组

1.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喜好确定自己的选题,并根据选题形成小组。

2.各小组成立后,选定组长,学习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

3.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小组分工,小组内分工可以为收集资料小队、实地考察小队、科学实验对等。

1在学生自愿成组的前提下,合理调配各组成员,以利于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安排到工作。

2制订合作学习规则(或者合作学习评价量规)提供给学生。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工。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各小组根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分配研究时间,细分研究内容,制作调查表,预定成果等。

1设计“研究方案”模版,为学生制订研究方案提供指引。

2设计“调查记录表”为学生调查记录提供指引。3设计成果展示模版,为学生展示研究结果提供指引。开题报告和评审

1各小组向全班分享研究计划(方案)

2小组成员根据所制定的计划,所须完成的任务,所须呈现的成果,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共同约定,做出怎样的行动才能评出最高等级。可用类似宾馆的“星级”评定。

1组织学生聆听各组的活动计划,组织学生商讨出有效的活动内容。

2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建议。3为学生提供研究结果的评价量规。

第三阶段 课题实施阶段

一.收集资料活动

本活动采取的形式多样:上网下载、上图书馆查阅。一部分同学上网下载,其余的同学广泛搜集各类相关书籍资料。二.各小组及时把当天活动内容集中起来,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分类处理,并做好记录工作,指导教师主动向各组了解获得的信息资料。

三.各活动小组行动结束后,如实地向同学们展示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再将所有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列出活动主要内容,写出简单的活动结论。

1.让学生准备好笔记本,把查到的资料做好登记。

2.给组长发放“活动记录表”,用作每次小组活动后收集整理信息。

3.及时跟踪了解各小组活动进行情况,为学生出谋划策,当好参谋指导作用,让学生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活动方式,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个学期

第四阶段 评价、总结与 反思阶段

1.各小组分组汇报自己将近一学期的研究成果,可以把成果制作成PPT,也可以是一些照片、手抄报、调查报告等。2.各成员参照(评价表1)进行自我评价,由小组长收集,整理汇报。

3.小组参照(评价表2)汇报小组自评。

4.当所有组成果汇报完毕,各小组还要参照(评价表2)整理意见,对其他小组的活动成果展开评价。5.各成员集成自评、组评、他评和教师评价,填写完成(评价表4)。

老师根据一个学期以来,各小组活动情况,利用(评价表3)给出教师意见。老师根据整个活动过程给出评价意见和指导意见。

5.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篇五

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质疑、合作解疑,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读写结合,勤于练笔的好习惯。在学生的质疑、解疑的能力初步形成的基础上,本学期我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

第一:我指导学生展开丰富多样的预习活动。

即,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比如:查找有关的背景资料;给课文选取有关的故事,给古诗选取有关的短文;给课文选择合适的乐曲;结合课文内容画图;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等。

例如:教学每一课前,我都安排这样的预习要求、内容:你读懂了什么?在书上标注一下,至少三处。或者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你有什么不懂的,也画出来或写出来。晨读课上,在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这样的预习内容和方式,增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成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我改变以往的引导方式,促进学生自悟自得。

具体做法是:

1、师生合作,以绘画、表演等形式再现课文内容。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们通过师生共同合作画、演的形式,认识了爬山虎的脚,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种学法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2、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展开讨论。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站在教师的立场,为大家提供本课的学习思路,讨论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监督学习过程,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的整个过程。例如: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提出了本课的学习重点:①为什么和时间赛跑?②怎样和时间赛跑?③和时间赛跑有什么意义?师生针对以上三个重点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3、分组合作,达成学习目标。在小组和班级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师生共同确立学习目标后,在学习过程中展开比赛,一个大组围绕学习目标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个大组针对前面大组中的同学对课文内容的具体理解进行概括总结。例如:教学《观潮》一课时,体会感受钱塘潮气势大,声音响两个特点时,进行大组之间互动式的合作学习,即一个大组围

绕钱塘潮的特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另一个大组认真倾听并针对他们谈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解决了课文的理解重点,创设了生生共进的学习氛围。

4、对比探究,推敲词句。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时候,我和学生有目的地选用另外一种写法的语言片断,和课文中的语言片断形成对比,组织学生讨论,进行比较,来体会两种写法效果的不同,达到训练的目的。例如:《黄继光》一课,教师出示课后第三题的句子,让学生对比一下加上括号里的词和去掉括号里的词,句子的表达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体会到处境的危险,黄继光的英勇顽强和战士们的勇猛。

5、自编、自导小表演。学生根据课文或课文中描写的某个片断进行小表演,在编—演—导—再演的过程,生动、形象、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如《陶罐和铁罐》一课,在理解课文时,我们采用了学生表演的方式。首先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组成一个小剧组,由学生自己给自己的剧组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如“小百灵剧组”、“小太阳剧组”等,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排练,表演时,提示学生加上合适的表情、动作。在排练的基础上,先请一个剧组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表演结束后,请评委给他们提出意见,再进行排练、表演。当然提意见的依据是课本。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以及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从而深层地理解了课文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这种表演的形式,学生乐于接受,使其能高兴地学,主动地学。

第三: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合作互动朗读。

1、主设计朗读的方式

在师生共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设计朗读的方式,这种朗读的方式,既可以反映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反映学生对课文结构的初步认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朗读方式,并且提示:通过这样的设计,你想告诉大家什么?由于朗读的方式丰富多彩,又是学生自主设计的,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很有兴趣,不仅提高了朗读的效果,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形式的感悟。例如:学习《小珊迪》一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设计了男女生分段读,接读、表演读、创设情境读、配乐读、改编内容读等,形式活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

2、师生互动,体会感情。

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合作朗读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深入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如《江总书记来我家》一课中,描写江总书记关心受灾人民的段落,我们设计了组合朗读的形式。首先让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用几句话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如:“总书记呀,您关心灾民的疾苦,真是人民的好书记,我们感谢您”等等。然后,师生共同将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与课文内容、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组合朗读。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浓浓的情感中,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描绘的情境中,较好的体会到作者在叙述中所表达的深深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

3、画面配音,体会朗读。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与之相符的、无声的场景、动画等创设情境,由学生给画面配音,或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配音,切实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不同的角色的感情色彩,从而感悟朗读,提高朗读效果。

第四:改变总结方式,适当拓展延伸。

一篇课文教学之末,一般都是以总结全文(或中心思想,或表达方式)做结,似乎学完了课文,思维结束了,认识完成了。而实际上,与一篇课文相联系的内容(文章、资料、生活实践)还有很多。如果在结束一篇课文的学习的时候,适当延伸拓展,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的窗口,或引发起新的疑问、好奇,或引入相关内容的阅读、实践,这对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培养探索意思,是大有好处的。例如:《捞铁牛》一课,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怀丙捞铁牛的原理,感受到了古代劳动者的聪明智慧。在此基础上,我又向课外扩展,让学生交流一下,在课外了解到的其他古代人物利用科学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事例,更深刻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并且,引导学生针对怀丙捞铁牛的方法进行质疑,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那么多泥沙倒入河道,一定会堵塞河道的,从而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改良怀丙捞铁牛的方法。(以水代沙或者把沙倒入船中,这样既省力又有不堵塞河道)你看,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就得到了鼓励。

6.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篇六

——小组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应用于各个领域,学好英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中西方的教育存在多种差异。为了体验中西方教育的差异给英语学习带来的影响,促进我们对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深入了解,进而使中西方教育多进行沟通交流以及相互促进发展。为此,我们成立了一个小组,从中西方教育方面着手,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采访外教、搜查资料等方式进行本课题的研究与学习。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 1.资料调查法

我们小组通过资料调查,总结发现,中西方教育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外教育目标的根本性差异(2)学习理念的不同

(3)课堂模式和教学理念的不同

(4)学校承担社会压力的差异(5)家庭教育观念的不同

2.实地采访法

(1)采访准备:采访者:肖乐璇(Cissy)

记录者:郭彦榆(Karina)、郑楠(Hammy)

摄影人员:纪伊玲(Ellin)(2)采访对象:来自加拿大的外教—Michael(3)采访过程:我们对Michael询问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问题,具体如下:

Q:您认为中西方教育最大的区别在哪?

A: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西方学生在学习上如果有疑问或者与老师有歧义,先会试着自己解决,在自己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才会向老师提问。他们习惯于独立思考。中国的学生如果被老师提问到,会习惯性地去从书中寻找答案,他们不常表达自己的见解,亦有老师认为学生像老师提问是不礼貌的。

Q:您认为东方教育有什么优点?

A:东方学生很用功。西方学生的作业很少,一般只要做1小时左右,这也使得他们有惰性。东方学生的作业量则为3小时左右,有的甚至在周末都在努力学习。

Q:西方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A:西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比较好的。西方班级规模小,一般为20人左右,上课气氛也是比较轻松的,不会有特别严格的有关纪律的规定。小班制教学,更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也易于推动整个班级向前进。老师即使只能使成绩较差的学生达到平均水平的50%,也会尽全力做到最好,这是不同于中国的公办学校和私办学校的。

Q:请问您对东方教育有什么看法?

A:东方的班级规模真的太大了,为西方的3倍左右。如果能把中西方教育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那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比如西方的作业量少,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西方的小班制教学。再如东方学生努力刻苦的学习态度。

Q:那么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A:应该是家庭观念吧。西方孩子与家长之间并不是很亲近,西方家长大多忙于工作,无闲关心孩子。西方孩子跟多地会从电视中获取知识。在西方家庭中,如果孩子的祖父母跟他们住在一起,往往是祖父母担任教育孩子的责任。西方孩子的祖父母比较明智。东方家长大部分时间都在孩子身边,按照自己所认为的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使孩子成为他们所希望的那样。

(4)采访结果: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得出:中西方的教育存在多种差异,这种差异既包括课堂教学规模的不同,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的不同,中西方学生学习压力的不同和中西方家庭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的不同等。

3.问卷调查法:

我们小组通过制作问卷,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学生对中西方教育以及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差异的看法。

调查数据如下:

(1)51%的人更喜爱西方教育方式,15%的人喜欢中式教育,34%的人两种方式都喜欢。

(2)83%的人认为中式教育的弊端是以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80%的人认为中式教育忽视对学生动手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少数人认为中式教育使学生没有丰富想象力成为学习机器。

(3)两者相比之下,94%的人认为西方科技比中方的原因为西方较重视学生的个人思维方式和西方较注重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77%的人认为西方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对于中国高考制度,51%的人认为存在局限性:应考能力与实际能力不同、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较公平但太绝对或者是以成绩为主。

(5)对于西方升学制度,54%的人认为很好,既公平有不限制学生思想,43%的人认为太过散漫,不利于学生发展。

调查数据显示:中式教育与西方教育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

同学们认为中西方教育方式各有千秋,有的更偏向于中式教育,有的则更偏向于西方教育方式。

三、研究成果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这学期我们这一群英语爱好者共同聚集进行探讨研究的课题。

我们在这段时间,经历了很多非常具有意义的事情,这一次的课题研究,是弥足珍贵的记忆。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小组经过了认真激烈的探讨,最后协商将目标放在了“教育”这一方面,仔细发现在教育方面中西方的特色,剖析探究深层次所体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在提高我们英语水平的同时,也出色地完成了这一研究课题。

调查发现,对中式教育苦不堪言的中国学生大部分对于教育方面都是肯定西方否定东方,态度坚决偏执。在进行了探究之后,我们小组惊讶的发现:尽管西方教育被大部分中国学生所肯定,但是在人人皆知的轻松无压力之下,西方教育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而中方教育尽管严格甚至已经变成“应试教育”,但是不可否认的,它也存在着令西方学子羡慕的优点。

我们明白了凡事均有两面性,世间不存在绝对的好与绝对的坏。中方教育与西方教育的观念、着重点、教育方式不同,导致了这两种教育体现出来的迥异的结果。当然,这两种教育也有各自的优缺点。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为了探究中西方差异发现西方教育的长处从而对中方教育进行改善;我们相信,对于西方教育方式取其精华去其

7.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篇七

一、“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思想溯源

“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思想来源于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

学院教授伯尼·道治和汤姆·玛蒂于1995年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计划——WebQuest。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表现是, 它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电子学案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关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本质性问题, 为学生解决问题搭建“脚手架”, 提供进一步探究的机会, 让学生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搜集到的信息资源解决不断深化的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它是以网络为依托、自主探究为基础、合作互动为引领、群体智慧为中心, 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研究课题, 共同构建新知识体系的新型网络学习方式。

二、“网络主题探究”在农村初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中的优势

我校是在2006年春季按“农远工程”的模式而配备了网络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 当年我们就运用网络计算机教室逐步在初二年级学生中开展了“网络主题探究”的尝试。通过实践探索, 我们发现, “网络主题探究”在农村初中研究性学习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网络主题探究”使“农远工程”的目标得以实现

笔者了解到, 自2007年底总耗资111亿元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按规划如期完成以后, 截止到目前, 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 “农远工程”的设施闲置还较为严重。所以笔者认为, 如能在农村初中开展“网络主题探究”学习可以使“农远工程”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得以充分使用, 真正发挥“农远工程”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

2.““网络主题探究”使农村初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更便于操作

研究性学习是终身学习, 开放度非常大, 而农村初中的学生往习惯了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网络主题探究”电子学案将开放度非常大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适度的收敛, 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变得易于操作, 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更合理地使用时间, 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效益, 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初中研究性学习师资不足的问题。

3.““网络主题探究”使研究性学习走进农村初中各学科教学成为可能

“网络主题探究”学习采用兴趣小组、主题单元活动等多种形式,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为发展学生特长提供了各种机会和选择。在网络环境中, 学生对学科学习中生成问题的探究活动, 对学科知识的拓展性探究以及对相关学科领域的跨学科的拓展性探究学习都变得易于操作, 使研究性学习走进学科教学成为可能。它将对各学科由讲授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转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4.““网络主题探究”学习能促进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是从单纯的接受学习到完全的自主学习的过渡。在学习过程中, 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讨论, 教师支持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并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讨论, 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逐步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过渡, 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如果能把农村初中的乡土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有机结合, 进行主题探究学习,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改变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一定能达到提高农村初中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网络主题探究究”电子学案的基本组成与实施

在进行“网络主题探究”学习之前,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设计电子学案, 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积极研讨和主动建构知识搭建“脚手架”。“网络主题探究”的电子学案一般包括情境、任务、资源、过程、成果交流、评价等6个方面的内容模块。

1.构建一个“脚手架”的问题情境

“网络主题探究”电子学案的核心应该是一个结论相对开放的问题, 它既要给研究性学习活动建立一个明确的目标, 又要能激励学生愿意去了解相关的知识, 同时还要形成一种动力鼓舞学生作深入的探究。这就需要我们在电子学案中设计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要具备“脚手架”的作用:要么与学生过去的经验相关或与学生未来的目标相关;要么生动有趣, 充满吸引力。

2.布置一个可能完成并且有趣的任务

初中的学生由于受到经历和学识的限制, 往往不能在深层次上思考, 不能灵活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进行研究。所以在电子学案中要把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的大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切实可行的任务目标, 以便让学生能就这些具体的小任务展开工作, 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克服研究中的困难并能恰当运用自己的知识。电子学案的任务模块要对学生学习结束时将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描述, 最终结果可以是一件作品 (如PPT演示文稿) , 或者是口头报告等。

3.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须的信息资源

由于网络上“海量”的信息相当庞杂, 学生在搜集信息时往往无从下手, 或经常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 影响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所以, 教师在编制电子学案时要对信息资源进行精选, 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在网上冲浪耗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分散精力, 以便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时能够集中注意力, 有目的、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把选好的信息资源在电子学案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如相关网站、网页的链接;文学读物、电子光盘、杂志等的名称和获得渠道;实地考察、社会实践、调查访问的场所、对象、内容, 等等。这样, 电子学案的资源就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搜集到有用的信息, 从而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对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处理。

4.给出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描述

“网络主题探究”电子学案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他们的知识, 建设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实现更深层次上的思考。在过程模块中, 教师要给出学生完成任务将要经历的简短而清晰的步骤、学习建议及人际关系建议等, 让他们知道完成任务的基本过程, 以达到引领学生迅速进入研究角色、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5.创设一个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以后, 各小组之间的研究成果肯定存在差异, 各自都有一定的优势与不足。为了激发各小组的积极性, 也为了把“网络主题探究”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扩大, 教师要在电子学案中创设一个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将展示和交流的方式、原则清楚地告知学生, 给每名学生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以便让他们乐于展示自己、总结经验, 学会借鉴他人, 取长补短, 发挥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6.制定一个对学生完成任务效果的可行性评价

在进行“网络主题探究”时, 学生能否实现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 取决于教师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所以, 教师还要在电子学案中制定一个对学生完成任务效果的可行性评价。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教师可以制定不同形式的评价量规和评价量表以及多元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使学生和老师对研究性学习过程实现适时的反馈。

8.高中生物的探究性学习研究 篇八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研究

一、探究性学习有何意义

学生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或者从自己的课业中发现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自己解决了疑问并从中获取了知识,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探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实验也可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生物课的一大特点就是要进行很多的实验,从实验中寻求真理,得出结论。因此探究性的学习对于学生是很重要的,探究是学生走进生物课大门的一把重要的钥匙,是认识生命世界的有效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探究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也符合教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探究性学习的几种类型

1.生物史的探究

在对生物的发展史进行研究时我们主要看的是生物的研究方式以及进行实验的方法的探究。通过一些经典的问题讲述生物科学的发展,体会生物学先辈在进行实验时的艰苦,有时候一个实验就要穷其一生的时间来进行,但他们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毫无怨言的走着,即使是受到众多的非议,要明白我们现在实验的简单方法是经过好几代人的辛苦换来的。在进行研究时,我们要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真理的探究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要有批判的思维,没有成功的实验并不代表是不存在的,科学实验中罕见出现的结果并不能完全被否决掉。

2.实验的探究

生物课程是实验作为依托存在的一门课程,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实验,在传统的生物课实验中学生都是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然而学生存在的疑问没有得到解决。探究性实验注重的是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验问题,从而提高动手与科学探究能力。例如:高中课本《分子与细胞》中有“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在进行实验时我们可以把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做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浓度下的呼吸方式,通过实验的现象得出实验结果。

3.调查探究

生物课所研究的生命对象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之中的,除了教材上所介绍的实验内容之外,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也可以用生物学的知识来进行解答。在走出课堂离开了精密的实验器材之后,我们通常采用的社会调查的方法。在调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观察、调查、测量数据、筛选、整理、分析这些方面的能力。

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1.提出问题

在做一件事情时,第一步是要弄清楚我们做这件事情是因为什么,有何目的,问题的提出就是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而作为以教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探究性学习来说,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一个班级里存在着许多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接受习惯,而且学生的自身能力程度也有高有低,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认识规律与发展水平,问题要由易到难的逐层展开,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验探究中去。

2.做出假设

在了解了问题之后,根据我们掌握的现有的知识就可以做出大胆的猜想,猜想不能是天马行空的乱猜,要具有可行性,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完成。在没有特别符合实验的假设时,老师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提点,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假设实验,对问题的解答提出合理性的解释。

3.进行实验

在提出了问题与假设之后我们就要进行实验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一定要对照着这几个原则来进行设计,第一,我们所设计的实验一定要在现实中能做出来,具有可行性;第二,实验的步骤与操作要尽可能的简单,工具用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获取的,经济实惠的。第三,要进行多次重复实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得出的结论能够经得起推敲。

4.分析结果

从实验中我们能够得到大量的实验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从中筛选出可以用来得出结论的数据,排除无用的数据。从这些数据中找寻规律,结合自己的经验与知识,把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

5.评价与交流

把自己或者本小组进行的实验做成书面报告的形式在班级内进行展示,看看其他小组如何评价,并与其他人交流。

四、结语

在新型的探究式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的质量不断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我创新和动手的能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这样的学习与教育的方式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全方面的人才。探究性学习对社会教育的进步起着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借款抵押合同(有担保人)下一篇:违法生育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