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游戏的融合

2024-07-02

浅谈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游戏的融合(精选13篇)

1.浅谈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游戏的融合 篇一

浅谈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在区域游戏

活动中的利用

[摘要]在《指南》指导下,如何利用高低结构不同的区域活动材料成为教师现今思考的重点,本文着重以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的特征,针对幼儿的发展需要以及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两类材料所发挥的不同的功能和合理的转化方面,结合实例浅谈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在区域游戏活动中的利用。

[关键词] 幼儿 区域活动 高结构材料 低结构材料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方式和特点的。也就是说,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玩中学、学中玩。那么,作为一日生活中重要环节的区域活动正为幼儿提供了直观的、全面的、个性化的环境。材料的投放与利用直接影响幼儿区域活动的有效性。笔者以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在区域活动中的投放与利用为切入点,结合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实际操作,浅谈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的有效利用和使用过程中的转化。

一、高结构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利用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进行活动环境的创设。而高结构材料的使用过程正是由教师发起,以教师计划为导向,蕴涵着教师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系统性较强,如,中班上学期,在《动物多又多》

[1]主题下投放的按“动物的食物”分类材料,幼儿可以根据前期经验的积累和集中活动的内容进行自主操作,以认知和分类为具体目标,分别将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的卡片取下,放置到对应的位置。该材料操作性强并注重操作结果是否正确,目标指向性强,幼儿在操作时思路清晰、明确,但幼儿的操作时长偏短,重复使用率也偏低,更换周期短,随幼儿的主题活动的推进进行更换。同时,此类活动材料在幼儿活动时多数具有自我纠错功能,在活动过程中,或者活动结束时即可自主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如。各类拼图、嵌板,以及多数益智区和科学区投放的材料。

二、低结构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利用

幼儿随着年龄增长,各类技能与经验越来越丰富,在游戏中表现出行为发展也有所不同。与高结构材料相对应的是中低结构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使用,其过程是由幼儿自主发起的,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导向,通常需要幼儿具备多种技能和知识,虽然系统性不强但可以充满创造性,发散幼儿的思维。如,在操作区中投放的《彩色图形卡纸》:初期在小班下学期的图形主题下投放,幼儿初步建立对图形的感知,在集中活动的引导下进行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分类,同时,幼儿摆弄各种图形或通过简单拼摆形成新的图案,如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品摆成小房子;该材料投放一个月后,幼儿通过图形进行“ABAB„„”排序,个别幼儿可以在平面在操作时进行更复杂的图形拼摆,拼摆出的图案在面积上无限延伸却并无特定指向是任何物品,在此过程中,幼儿重新构建了该材料的玩法和用途;在幼儿升入中班后,该材料继续投放,并增加长方形和椭圆形,再幼儿平衡能力的提高至

[2]下,操作也不仅仅局限于平面的操作,个别幼儿开始将同类的形状互相支撑,进行拼搭;在此背景下,教师提供打孔器和美工区用剩的毛根,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在图形的不同位置上打孔,并将图形通过毛根穿过打出的孔连接,形成可以脱离平面的图形,从平面图形到环形连接,在自主探索的经验之下建构新的操作活动,如拼成各种各样的汽车,形状组成的头饰等。操作时间上较长,在该材料投放的6个月之内,操作方式的逐层改变使幼儿兴趣度始终存在,在观察、认知、平衡和空间感知等能力的发展之下,在操作之中幼儿不断建构新经验,提升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并将已建构好的新经验运用于下一个操作活动。

低结构材料的使用更注重幼儿的探索过程,对于结果并不存在明确的正确与错误的验证,具备反复使用的条件,更新周期可以随幼儿的能力发展做小幅调整,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进行新的探索,能力较弱的幼儿也可以较为适宜的发展空间,进而可以更满足幼儿个性化学习的实践探索。如建构区投放的废旧光盘、露露罐、酸奶盒等,正是由幼儿自主探索其玩法,并加以改造和利用的;而作为乡土材料投放在美工区的玉米叶,在幼儿进行色彩装饰之后,制作成彩色蝴蝶结投放在数学区,用作点数、分类、以及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操作等。低结构材料都投放多存在于操作区、建构区和美工区。但并非是低结构材料的投放越多越好,对于年龄偏小,认知能力和想象力不足的小班或托班幼儿更适合简单、明确、有目的的材料,在他们的反复操作与尝试下进行学习,投放过多低结构材料,没有目的性,会引起他们的迷惑与不安,从而丧失了对于区域活动的兴趣,三、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在区域游戏活动中的转换 幼儿是不断发展的个体,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对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作为可以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主动地进行探索的区域活动,在材料的选择和利用上也应该是多变的。不同年龄段幼儿在进行区域游戏时的学习能力、想象能力和控制力水平也是有所差异的。因此,一般意义上的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在利用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和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在探索过程中使得高低结构材料发生转化更应该有所引导和鼓励,如中班益智区中投放的《小兔逛商店》迷宫,教师以彩色打印图案塑封后,为其提供水彩笔和小抹布,可以反复利用的迷宫,作为目标明确的高结构材料。而在在区域活动时一名幼儿将路线画好后,又将路涂上了不同颜色,转变成了为小兔铺一条彩虹色的路,作为观察者的教师并没有在幼儿偏出预设目标时加以干预,而是在活动总结时,为大家展示该幼儿的作品和不一样的玩法。同样在中班操作区投放了以筷子练习为目标干果壳和橘皮,被幼儿用在了美工区的“给大象穿裤子”创作上,为大象制作了富有创意“有按摩功能”的花生壳裤子,高低结构材料的转化利用不仅打破了区域之间的界限,更是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将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幼儿。

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高低结构材料各有其自身特点和局限,分别会产生的不同学习效果,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合理的利用与挖掘,不片面、不偏激,因势利导才能使材料发挥最大效能。

[3]

[1]均衡配置高低结构材料,张小英,福建教育,2014,24 ,13 [2]均衡配置高低结构材料,张小英,福建教育,2014,24,14 [3]奇思妙想玩转纸盒_浅谈纸盒在区域活动中的有效应用,沈蓉蓉,教学园地,2016,75

2.浅谈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游戏的融合 篇二

一、情景主线贯穿始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中艺术的子领域 “感受与欣赏”的目标1“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其教学建议提出“要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 可见艺术活动应当是基于生活的审美活动,而艺术作品 则应该是 源于对生 活审美感 动后的一 种抒发与表达。

正值春季是播种的好时节, 加上目前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为教育幼儿在爱护环境的同时创造美好的环境,利用这次班级自主活动契机, 我带领全班幼儿和家长集体参与 “小花农”的种植活动。 通过活动,幼儿和家长感受集体合作劳动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在劳动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第一环节:欣赏视频《工业音乐组合》,引发幼儿的兴趣,原来管子、油漆桶、刷子等都可以敲击发出美妙的声音。 第二环节:欣赏乐曲《森林狂欢》,看着节奏图谱了解乐曲的节奏和段落。 第三环节:音乐游戏《小小工具进行曲》,幼儿和家长用手中的工具,如花盆、铲子、瓶子等演奏《森林狂欢》。 第四环节:亲子合作装饰玻璃瓶,制作植物园。第五环节:看PPT了解种植植物的要点,家长和幼儿合作完成种植活动,布置植物园。

自主活动《蛋糕狂想曲》:在音乐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情景主线,根据幼儿需求,通过第一环节:演一演故事《会唱歌的生日蛋糕》小朋友自编自演,激发做蛋糕的欲望,都想发挥巧思做蛋糕。 第二环节:听一听歌曲《蛋糕歌》中知道做蛋糕的材料,做蛋糕要洗洗小手带上厨师小帽帽,还有条白色小围裙,准备好各式材料盆盆罐罐一样不能少。 第三环节:做一做蛋糕享受劳动的快乐,孩子们或打鸡蛋、或搅拌、或放入微波炉烘烤、或放入各种水果衬托,喜笑颜开,其乐融融。 第四环节:尝一尝蛋糕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最爱吃葡萄蛋糕,有的则爱吃草莓蛋糕, 连平时比较内向的谈晨曦都愿意将自己亲手做的蛋糕和园长妈妈一起分享。 第五环节:最后在跳一跳舞蹈《蜗牛与黄鹂鸟》中,每个孩子把自己想象成蛋糕的一分子,拉成一个圆圈把自己变成一个大蛋糕, 演绎做蛋糕和体验劳动的快乐。 任何一个音乐游戏加上简单的教具、道具,就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必要的音乐技能。 我们认为这种音乐教育形象化的做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二、家长示范和幼儿模仿相结合

喜欢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和本能, 模仿和示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曾说:“良好的示范和正确的提供方式 ,可以使示范成为儿童艺术创造的参考范例,而不会使示范成为机械的模仿。 ”

在《小花农》活动中,开头以小小工具交响乐展开活动,幼儿和家长利用手中的种植工具和画笔、 玻璃瓶演奏一曲不一样的打击乐。 通过家园亲子合作绘画瓶子布置种植园地,培养幼儿的美感。

在《蛋糕狂想曲》活动中,谈晨曦妈妈是今天的妈妈老师,她给孩子们讲解了做蛋糕的步骤,打开盒子,放蛋糕粉,加入鸡蛋搅一搅, 孩子们在蛋糕师身边, 认真学习制作蛋糕的工序。 最后,参与活动的小朋友用火龙果和猕猴桃、草莓等,做出个性鲜明的创意蛋糕, 并与其他班级的小朋友和老师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和喜悦心情。

三、采用探索发现法

《3—6岁儿童与发展指南 》中艺术的子领域 “表达与创造 ”的目标1“喜欢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其教学建议提出要“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 可见让儿童“享受表达的流畅与自主”比“提升表达水平的高低”更重要。 我们在让幼儿掌握一定音乐技能时,可以不将答案直接告诉幼儿, 而是通过集体探索、 个人探索等方法让幼儿发现结果,从而掌握技能,体验到探索、发现的快乐,在提高音乐素养的同时,发展想象、创造、探索的能力。

如奥尔夫节奏练习,音乐小魔方,我们如何把节奏练习和做蛋糕结合在一起呢? 可能这才是这个活动最大的亮点。 奥尔夫音乐小游戏音乐小魔方孩子们边打节奏变想象成加入的巧克力豆、葡萄干、苹果片、香蕉干等;一个大苹果表示四分音符,两个小苹果表示八分音符。 同理,苹果和香蕉干都可以变换不同的位置,放在十六宫格里,通过游戏化方法让幼儿边打节奏边游戏。

在《小花农》活动中,则以一个瓶子表示4分音符,两个瓶子表示8分音符,一个花盆表示4分音符,两个花盆表示8分音符,让幼儿先看图自由敲击,再跟着音乐节奏敲击演奏,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大胆表现。

四、整合多种活动形式

《蛋糕狂想曲 》这个活动是以律动为主的活动 ,整合节奏乐、念唱等活动形式。

活动中欢快俏皮的舞蹈《蛋糕歌》,激起活动的一个小高潮。 洗洗小手带上你的厨师小帽帽,还有条白色围裙千万别忘,准备好各式材料盆盆罐罐一样不能少,发挥我的巧思做蛋糕。

红的、绿的、黄的、橙的、紫的,还有小樱桃;长的,方的,圆的,变成椭圆,心中有很多;还有很多味道你从来都没有尝试过,香草、蓝莓、朗姆酒味你千万别偷吃太多。 随着活泼欢快的音乐,孩子们的律动是那样酣畅淋漓。

《蜗牛与黄鹂鸟 》音乐 , 孩子们拉成一个大圈 , 变成一个“大蛋糕”,相聚在一起 ,动手在一起 ,快乐在一起 ,把本次活动推向高潮。

无论用什么载体,两个子领域都有一定的规律,无论任何艺术活动一定是感受与欣赏后,充分感受欣赏后,再给予他表达和创造的空间。

3.浅谈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游戏的融合 篇三

新《纲要》指出,环境应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注意体现教育进程及幼儿的发展状况。因此,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遵循《纲要》提倡的在环境创设中始终坚持“儿童参与”的原则,力求区域活动与班级环境有机整合。

我们积极地把有关环境创设的理论运用于实际活动之中。如我们在开展“祖国真伟大”主题时,指导和鼓励孩子们在美工区利用多种材料制作蒙古帽、新疆帽、藏族裙、绘画少数民族不同的服饰、舞蹈动作、习俗等,还利用五彩泥捏出不同民族、不同姿态的人物,给他们戴上帽子或梳上小辫子,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民族娃娃,漂亮又神气。孩子们在活动中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培养自信心和成就感。

陈鹤琴先生说:“以学生的成绩来布置环境最适当、最有意义。”我们依照这样的教导,把孩子们的作品陈列在柜子上、窗台上,孩子们自己也把绘画的各族人物粘贴在活动室一排长长的大柜子上,布置成一幅丰富多彩的民族大家庭画面,内容丰富而美丽,他们身着民族服装,头戴自制服饰、小帽,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民族音乐翩翩起舞,在这艺术的环境中尽情地表现自我。主题活动内容在区域活动中得到丰富和延伸。

二、主题活动为区域游戏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内容。

1.围绕主题创设区域、提供适宜的材料,满足幼儿游戏的需求。

随着幼儿对游戏的需求,原有的区域、材料已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愿望。经过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原有的环境、场地、区域设置发生变化。中国彩色年历展厅、年历设计室、年历玩具厂、年历服装厂,一个个围绕主题活动展开的区域游戏活动产生了,丰富的游戏内容、材料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小组。活动中他们自己分工,寻找相关的材料用品,共同讨论、设计、动手制作。区域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的最佳场所,满足了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和学习方式,力求每个幼儿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2.主题活动使幼儿转变了在区域游戏中的角色。

区域的调整、游戏内容的丰富改变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角色。制作服装的小工人、小小设计师、玩具制作人、时装模特等。幼儿置身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为自己的工作忙碌着,一件件利用废旧年历制作的作品诞生了。孩子们穿上用废旧挂历自制的服装,为爸爸妈妈展示精彩的时装秀。看着孩子们神采飞扬的样子,家长无不流露出赞赏与欣慰的笑容。

三、在区域活动中及时捕捉教育契机,生成新的主题。

1.适宜的区域材料诱发主题活动的生成。

新学期开始了,为摆脱小班孩子入园时产生的焦虑,教师专设了一个我最喜欢的玩具区,允许幼儿从家中带喜欢的玩具来园。通过对幼儿所带玩具的观察发现,男孩子们带来的几乎都是汽车,有小汽车、吉普车、消防车、翻斗车、赛车、挖土车、吊车、警车、双层汽车及可以遥控和开启门窗的车模。丰富的汽车玩具同样感染了女孩子。不管是过渡环节还是区域活动,汽车总是强烈地吸引着孩子的目光,就连户外活动时孩子们也忘不了自己的汽车。看到这种情景,教师意识到这是幼儿的一个兴趣点,也是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教师调整分析幼儿对汽车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汽车所包含的知识,情感的教育价值,有关汽车的主题生成了。教师着手收集整理资料;确定有关汽车主题的目标;预设活动方案和形式。活动中孩子么们轮流介绍汽车、交换玩具、观察比较汽车的不同,了解汽车功能,搭建汽车停车场,师生共同创设模拟公共汽车、汽车制造厂,扮演司机、制作汽车票和制作未来的汽车等一系列活动展开了。

2.区域中的自由环境空间,有利于教师捕捉兴趣点生成新主题。

秋天慢慢向我们走来,踏着金秋的落叶,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来到荷园,找寻秋天的踪迹。看着满园荷色,遍地的花草,挂满树枝的野枣,孩子们欢呼着、雀跃着。但孩子们对秋天渴望了解什么、他们的兴趣点在哪里,是教师感到茫然和困惑的。于是,科学区中的“问题墙”诞生了,在这块自由的版面上,孩子们可以任意地展示自己的发现、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渐渐地,“问题墙”上的问题多了:“野枣有种子吗?”“荷花是谁种的?”“小草上一串串黑色的小豆是种子吗?”……在老师整理、归纳孩子们的问题时,孩子们的好奇都集中在关于种子的问题上。

3.教师关注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活动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可以诱发主题的生成。

随着圣诞节的来临,街道上迎圣诞的氛围越来越浓,这时老师发现美工区的孩子们在寻找各种材料做小吊饰、贺卡和礼物。老师抓住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与幼儿一起讨论怎样过圣诞,因为教师相信幼儿有自己制订计划的能力。

孩子们选择和爸爸妈妈一起过的形式庆祝圣诞节,老师是导演,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演员,可在孩子们制订计划、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随之产生:孩子们想邀请家长表演节目,怎么让家长报名呢?圣诞节上应该有什么样的活动?道具由谁来做?主持人由谁来当?在哪儿演出、场地怎样布置?演出时间定在什么时候?圣诞节活动的程序怎么定?等等。“欢欢喜喜过圣诞”的主题活动就在孩子们亲身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自己的感受、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4.浅谈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游戏的融合 篇四

河北盐山实验中学

董春秀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学生的最爱,有的甚至到了“成瘾”的地步。为此,一些家长和教师视游戏为洪水猛兽,明令禁止。但这种“堵”的行为不但没起作用,反而激发出了学生的叛逆心理,他们处心积虑的到处找钱、逃课、去上网。这样轻则耽误了学习,重则有可能使他们走上歧途,危及自身及他人的安全。其实,“堵”不如“疏”,我们完全可以试着把网络游戏引入教学。下面,我就以初中历史学科为例,来谈一下网络游戏与教学的融合。

关键词:网络游戏 ; 教学

;融合

曾经有人针对我国的中学生做过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近八成中学生上网的目的是游戏。其实这完全可以理解。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喜欢刺激、追求新奇,而网络游戏声像俱全、声光并举、内容丰富、色彩绚丽、可玩性强,得到中学生的青睐也就无可厚非了。既然游戏这么受中学生的喜爱,那么,如果适当的加以改造,趋利避害,使之成为教学的工具,岂不是一箭双雕?

一、融合的必要性

(一)现有课堂无趣

初中历史学科,向来以人物多、时间多、地点多、事件多闻名。这么多的知识点,单凭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是难以激发出学生的热情的,即便是运用多媒体课件,学生仍然是处在“听”、“看”的位置,参与的热情也没提高多少。因此,令人尴尬的一幕出现了,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无聊的昏昏欲睡。这还仅仅是教学过程的不理想,评价机制照样也遇到了相似的困境。讲——背——练模式,使得学生叫苦连天,瞎蒙乱造、胡作一气、错题连篇成为常态,即便是态度端正的学生,目的也只是为了得高分,考试过后,没有几人还愿意翻开课本看看。心理上的不认同感,使得历史的学习成了负担。

(二)网络游戏弊端

网络游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一旦上瘾,则成为一个无底洞,人的进取性会被扼杀,对学生的成长心理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游戏中充斥的血腥、暴力、色情元素,更加使得家长和教师感到惶惶不可终日,每日里除了本职以外,他们又多了一份兼职,监督学生上网。

理智的说,“堵”,在短期内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毕竟不是长久之策。先不管你是不是有足够的时间来实行二十四小时监督,单说你不让他上网,也不一定会提高他的成绩。为今之计,“堵不如疏”,将游戏与学习结合起来才是良策。

二、融合的切合点

21.2%喜欢玩射击类,27.3%喜欢玩环境类,43.9%喜欢角色类,7.6%在玩格斗类。这是一次针对中学生玩游戏展开的调查报告。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为何会喜欢玩游戏?换言之,他们在游戏中都得到了什么?

射击和格斗是惊险的游戏,在现实中,被束缚在学校—家或教室—食堂—宿舍中的学生是难有机会接触这类刺激的活动的。但是,重复的学习,一成不变的生活太过压抑,他们的情感需要释放,他们需要寻找发泄的突破口,发泄积聚的无力。在网络中,他们找到了游戏。

环境类游戏,就是模拟一段生活,如QQ超市,QQ服装店,作为管理员,玩家想进什么货就进什么货,想怎么卖就怎么卖,在这种游戏中,他们既体验了梦想中的生活,又尝到了当家做主的甜头。

角色类游戏,玩家不断的升级,不断地换装备。在游戏中,玩家就是英雄,他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体现在不断的升级中。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在网络游戏中,学生感受到了刺激,他们具有支配的权利,努力看到了成果。而这些,恰恰是教学中缺乏的。因此,网络游戏引入教学,这三点是关键。

三、融合的策略

(一)设计教学游戏

初中历史学科中既有地点的转换,又有时间的推移;既有残酷的交战,又有文化的交替,内容如此繁杂琐碎,这赋予了它致命的弱点,但同时又给予了它无与伦比的魅力。像它这样集合地理、旅游、历史、文化、动植物等于一身的学科,在初中各学科中是最容易通过场景、任务、地图、技能、杀怪等游戏要素融入游戏中的。比如《三国鼎立》一课,教学重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在这几个重点中,时间、人物较多易混,所以,假若能设计出一款游戏,来模拟这个过程是个不错的想法。据我所知,现在的市面上,已经有《赤壁》、《三国鼎立》、《QQ三国》、《回到三国》等多款高水平的网络游戏,只要取其精华,在保留网络游戏刺激、冒险、升级等优势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点的引入;弃其糟粕,减少血腥、暴力的渲染,加入重视民心、毅力、战术的思想,从而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游戏。不但可以轻松的达成教学目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意志力。

(二)对抗式益智游戏

网站提供大量的分门别类的精选试题和练习组成题库,学生在学习预定的知识后,针对某一专题展开打通关、抢答、竞答、押注比赛、坐庄加分等各种模式的联机对抗比赛。游戏的时间、正确率影响学生的等级、装备、积分。允许多次重复同一游戏,多次游戏不重复积分,但是记录最高得分。为了更好的实现教育的功能,在游戏过程中,允许向同伴求助,小组成员的互助行为既可以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又有利于形成他们的团体意识。小组总成绩优异者,各学员都将得到诸如勋章、装备、功能的奖励。

(三)游戏思想指导教学

在一些还没有网络教学条件的学校,可能囿于现实,还只能止步于传统的教学。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令网络游戏与教学融合。只要把游戏思想引进来,形成游戏教学观,把教学当成游戏,令教学充满游戏的品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空前的高涨,具体做法如下: 1.促使“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玩家可以自行决定游戏的内容和玩法,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在教学中,只要改变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题海战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主动学习的氛围成长起来,学生的“我要学”意识就会苏醒过来。2.平等对话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学生要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一味的委曲求全,一味的曲意逢迎,隐瞒自己的真实感受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保持真我,才能真正体验到快乐。3.共同游戏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师生通力合作,才能设计出适合教学的游戏,随后再通过角色扮演、知识接龙、小组竞赛等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四、融合的难点

网络游戏与教学的融合,有技术上的问题,也有时间上的硬伤。随着研究的深入,技术问题终究会被化解。但是中学各学科课时有限,时间不够用绝对是个难题。还就历史学科来说,设置必修课目和选修课目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这样又可能导致时间上的断裂,使得学生历史知识匮乏。

虽然如此,网络游戏与教学的融合仍是大势所趋,即使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办法,但不久的将来,这个难题一定能解决。

参考资料:

【1】陈国强;也谈网络游戏于网络教育中的作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2】陶侃;电脑游戏中“学习性因素”的价值及对网络教育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5.区域游戏活动计划表 篇五

北京理工大学幼儿园

班级: 小五

2021年 1月

区域名称

区域活动目标

投放材料

指导重点

娃娃家

1、乐意扮演角色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

2、学会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您好,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招待小客人。

医生帽子,医药急救包,口罩,娃娃家各种医疗用品。

指导幼儿玩医护人员和病人的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医护人员的辛苦。

益智区

1、喜欢玩各种操作类玩具,并愿意探索不同的玩法。

2、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初步感受与同伴一起操作。

3、在操作中遇到困难不害怕,坚持完成游戏。

益智类的玩具材料

镶嵌的各种拼图

引导幼儿通过拼图颜色,形状,图案进行拼摆完成游戏。

阅读区

1、愿意在大家面前表达,能够讲述一些简单的故事。

2、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阅读。

图书区投放疫情相关图书

卫生防病和健康方面的图书

指导幼儿阅读《细菌是什么》了解故事内容,加强幼儿洗手环节

建筑区

1、对建构游戏感兴趣,体验游戏过程的快乐。

2、喜欢探索不同的玩法及搭建、拼插方式。

各种彩色软积木、方砖积木;辅材:小草,各种小动物等

指导幼儿搭建《医院的楼房》

美工区

1、让幼儿在撕、剪、折、活动中锻炼手眼协调,操作能力。

2、学习用绘画,泥工,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表现对疫情的感受和体验。

绘画纸,水彩笔,橡皮泥,纸盘子,彩色卡纸,小方纸,颜料,棉签等。

指导幼儿装饰《我的小口罩》

生活区

培养幼儿学习自己扣扣子,能够自己事情自己做。

小刺猬扣扣子游戏

6.区域游戏组教研活动计划 篇六

区域游戏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探索为主要方式进行的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它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使幼儿进行高效学习,获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个别化教育活动;它有着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实现幼儿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游戏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区域游戏活动在幼儿园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一、状况分析

自上学期我园参加了省游戏课题组的研究活动后,在省游戏组研究精神的指导下,针对我园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年审活动要求,以点带面,全园教师共同对“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在研究实践中教师们不仅提高了对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作用与意义的认识,掌握了区域游戏活动的基本类别,明晰了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材料的利用与原则;而且还深化了对不同年龄班幼儿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的特点及指导要点的认识,丰富积累了设计组织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的经验。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发觉到了以下的问题和困惑:

1、教师对本年龄阶段的各个领域发展目标、幼儿发展特点的熟知度、整体性把握不够。

2、教师对幼儿兴趣、需要的观察分析不够,材料的准备、游戏的设计以预设为主,孩子的参与性没有,更没有共同制作性体现。

3、游戏的设计、材料在体现发展目标的层次性不够突出。

4、游戏内容与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性不够,整体的课程观不强。

5、教师在游戏中进行观察、分析、指导,并追随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进行及时调整、设计新游戏的跟进性不够。

6、教师的时间、经验、精力的不足与合理利用性。

因此本学期,我园将进一步深刻领悟省游戏组的研究精神与内容,针对以上的问题和困惑,继续以谨慎细致,力争实效的态度,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进行实践探索与研究。

二、组织与实施:

1、成立园级区域游戏活动研究小组:

根据上学期开展情况、以及教师的能力经验水平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采取自愿报名和合理调整的方式,成立研究小组,以保证研究的需求性来源于教师,来源于教育实践。

园内指导:许华(业务园长)、徐小冬(区游戏中心组成员)

组长:陈海燕(曾参加过省自主游戏研究组,一直任我园自主游戏研究组组长)

组员:尹娟、李锋、时康情、万小洁、温煦、万宗君、李辉、2、研究内容:

(1)区域游戏活动理念的逐渐澄清与初步建构

---区域游戏活动的定义、内涵

---区域游戏活动与创造性游戏活动之间的区别与关联

------区域游戏活动与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区域游戏活动的儿童主体性体现

----区域游戏活动的教师主导性作用体现

(2)教师组织实施区域游戏活动实践能力的提高

----深入熟知本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与各领域发展目标、并具有整体把握能力,设置目标适宜的区域游戏活动。

----细致观察、分析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调动幼儿及家园的参与性,努力做到材料的准备、游戏的设计,体现出师生、家园的共同设置性。

----认真探索区域游戏活动设置的发展目标层次性的体现要素

----加强整体的课程观认识,努力体现区域游戏内容与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性。

----探索积累在区域游戏中进行观察、分析、指导幼儿的策略与方法

---班级区域游戏活动环境、空间的设置要点

(3)课题组内教师不同层次的研究能力要求

---园级指导:提高加强对研究活动的过程监督、指导支持和理论提升能力,并努力营造平等交流、尊重信任、共同学习成长的教研氛围。

----组长:加强自身锻炼,认真准备,积极思考、以身作则,努力提高教研组织研究能力,追求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组员:努力立足自身需要,勤于思考,积极主动的进行实践研究与自我提升学习,在相互交流中能感受体验到的自我成长。

3、研究方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试验法、文献法

三、具体研究措施与内容

1、常规班级的区域游戏活动研究

围绕上学期出现的问题,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分年级组为单位,结合课

程主题内容与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确立研究试点区域内容(---小班:生活区、美工区、---中班:益智区、建构区,---大班:数学区、科学区)进行每月四个区域游戏内容的设置与实践检验研究,探索其具体的设计来源、组织方法与指导策略,期末进行完善,努力形成较典型规范性的区域游戏内容。

2、确立实验班与研究小课题《大班幼儿自主性区域游戏活动的实践性研究》

确立一个试验班,依据主题内容与幼儿的兴趣点,定向2个区域种类,将视角放在幼儿身上,使教师退到幼儿的身后,在观察分析及引导下探索:幼儿的自主性体现(大班幼儿能做些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其目标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密切结合主题教育内容,观察引导并发挥起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区域游戏活动真正成为他们需要、感兴趣并参与创造、设计制作、自主操作研究并在其中发现问题进行自我调整、建构的学习乐园,使幼儿真正成为一名学习的主人:----“我要学什么,我该怎样学、还会再怎么学?”

四、活动计划安排

每月两次,单周四上午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

3月10日研讨本学期游戏组活动内容并制订计划。

3月24日学习《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方面的理论文章,进行理念上的研讨交流并初步形成一定的共识。

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各年龄班的研究具体内容,设计初步的表格。

4月7日分组实践研究各年龄班区域游戏活动的设施与组织开展,并进行实践修正

试验班进行实践研究与验证

4月21日交流展示、讨论研究各组的研究情况,发现问题,讨论对策。5月5日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明确问题,进行实践研究,进行解决。

5月19日各年龄班交流实践情况,进行相关理论学习与讨论,澄清理念,研讨解决方法。

6月2日继续针对研究内容进行区域游戏活动的设置与组织开展研究,并进行实践修正

6月16日观摩试验班的区域游戏活动,进行细致观察与讨论

6月30日组内总结交流、形成相关文案、图像资料,撰写专题文章

幼儿园区域游戏研究下学期计划

研究目标:

1.端正观念,关注儿童,正确理解区域活动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2.进一步探索适合本园的区域游戏环境,充分挖掘、利用有利资源,合理利用活动空间;为区域游戏的开展提供条件保证。

3.结合本园健康特色开展运动、生活区域的研究,探索幼儿健康领域的区域活动,不断丰富园本课程研究。

研究内容:

1.幼儿园区域游戏分类、各区域对幼儿发展的主要价值及案例分析。

2.区域活动环境的特点及与各环节教育活动环境的有机联系。

3.运动区域、生活区域活动的特点、环境创设、材料提供、教师指导等研究。

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

1.合理调整一日作息时间,保证区域游戏的开展。

2.规划创设幼儿园整体环境。结合幼儿园班级物品配备,因地制宜创设区域环境,并与一日个环节教育活动有机结合。

3.借助区课程研究班、区域游戏研究班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组织全园教师学习、探索,实践、反思,以整体课程观为指导,初步开展“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 的实践研究。

4.组织各层次教师参观学习上海及南京区域研究特色幼儿园,并与全园教师及时分享、研讨;提高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为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直观经验。

第二阶段:

1.调查本园教师区域活动开展中的经验、困惑及问题等现状,成立专题教研小组定期开展区域活动的实施研究。

2.组织幼儿区域活动发展专项评估,引导教师关注区域游戏中儿童的真实状态、发展现状;反思我们教育怎样更切合孩子们发展需求。

3.邀请专家来园指导,把脉诊断;为本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方向、关注重点及存在的问题等给予具体指导。

4.结合话题关键经验及本班实际,设置区域标识,强化师幼区域意识。

第三阶段:

1.就本园教师的主要困惑和问题开展教研,借助省游戏研究组的研究经验及专家资源由园区域活动研究中心组先行研究,逐个突破、解决问题。

2.开展观摩研讨,并邀请区教研员参与;关注区域活动研究现场中孩子的现状,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实际需求;为更有效地教育提供依据。

3.提高区域活动的观察能力,并结合有目的观察设计相关量表,为更好的进行区域活动的研究提供帮助。

4.开展沙龙研讨,创造良好氛围、畅所欲言,反思自身区域认识及思考,分享经验、呈现问题。

第四阶段:

1.学习探讨用适宜的方法观察、记录、评价幼儿区域活动,提升区域游戏的研究水平。

2.结合课程及儿童关键经验,有目的选择区域活动内容,关注儿童发展目标;提高课程整体意识。

幼儿园区域游戏组教研活动计划

(2011.2——2011.6)

一、本学期研究主要目标

1、依托我园综合课程特色,围绕主题发展目标及发展脉络,提供适宜而丰富的材料,促进幼儿自主、个性化成长,探索适宜本园的区域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

2、加强对区域中幼儿活动情况的观察,记录幼儿操作情况,分析区域活动内容和材料的适宜性、层次性和趣味性。

3、整理区域活动内容的相关资料。采取拍照、复印、文字说明和记录等多种形式收集、整理区域活动的资料,为新教材的编写和资料库的建立提供素材。

4、探索区域活动中家长资源的运用。开发家长资源,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提供机会和空间,鼓励家长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区域活动中来。

二、研究主要方式

1、通过现场观摩、研讨互动、案例分析、外出参观等参与式培训,开展研究探讨活动。

2、点面结合。点:每个年级组设一个实验班,以某一个区域为突破点,探索资源科的建立。面:全园所有班级定期活动,全面探讨综合活动中区域活动开展的特点。

三、研究活动时间 单周三下午

四、研究要求

1、认真学习、领会区域活动的精神和理念,主动查找和学习有关区域活动的书籍及资料。

2、积极做好日常实践和承担观摩活动的任务,及时收集、整理和总结经验,强调活动的实效性。

3、珍惜培训机会,按时参加活动,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活动安排

时间内容观摩班级学时

2.231、观摩区域活动

2、交流学期计划大五班、中五班、小六班3学时

3.9观摩区域活动大四班、中四班、小四班3学时

3.16交流整理资料各班3学时

3.30观摩区域活动大三班、中三班、小三班3学时

4.13学习所有组员3学时

4.27观摩区域活动大二班、、中二班小二班3学时

5.11观摩区域活动大一班、中一班、小一班3学时

6.8观摩资源库大一班、中四班3学时

7.浅谈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游戏的融合 篇七

主题性区域游戏中开展“真游戏”的意义

主题性区域游戏的开展使幼儿游戏更具有主题性、针对性,随之“真游戏”的开展也具有了更重要的意义。

第一,“真游戏”加强幼儿主题认知能力。在主题性区域游戏中开展“真游戏”让幼儿自主游戏,提升自身对于主题的认知能力。从而推动主题性区域游戏更深入的开展,实现游戏中学习,游戏中探索,游戏中发现。

第二,“真游戏”提高了幼儿游戏的能力。在主题性区域游戏的开展中,幼儿通过“真游戏”达到自我发现、自我观察、自我探索;通过不断的思考与反思,丰富自身的知识经验;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到了关键经验;丰富的经验又推动了幼儿游戏的不断深入,从而使得整个主题活动开展的更加深入。

第三,“真游戏”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养成。在主题性区域游戏中,通过“真游戏”使幼儿面对困难时,不再迷茫,专心解决问题,促进了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品质的养成;面对问题,同伴之间的合作解决,促进了幼儿社会交往品质的养成。幼儿动手动脑的过程就是收获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心理发展更加迅速、健康,从而实现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同伴、认识自我。

第四,“真游戏”促进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在“真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所进行的主题活动是否适合本班幼儿发展水平,也更加清晰了解到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从而实现了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将“真游戏”贯彻到主题性区域游戏各个环节

在幼儿园幼儿最喜欢的环节就是区域游戏,而主题性区域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游戏目的,还可以借助主题的方式将五大领域内容整合,让幼儿游戏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

(一)主题生成环节开启“真游戏”

随着主题性区域游戏的不断盛行,教师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于选取主题,而往往我们费尽心思选出的主题却不被幼儿接受,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主题生成的最开始环节未实现幼儿的真正参与。

本学期我班进行主题预设生成环节,我们决定将主题选取的主动权交与幼儿。经过了一次次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讨论之后,我们将主题内容定位“花”。而教师在整理活动讨论内容后发现,幼儿所感兴趣的主题内容更贴近于生活,更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针对自主选择的主题内容,幼儿给出层次丰富的选题原因:第一,随着季节的变化,春天到了,美丽的花朵随处可见;第二,种植杭白菊的经历让孩子们印象深刻;第三,参观菊花展时,五颜六色的菊花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幼儿在主题生成的整个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游戏的快乐、教师的尊重以及班级小主人的责任感。

(二)环境创设过程中融入“真游戏”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当提到环境创设时教师眼前都会浮现各种不停的制作画面。教师不停的制作着幼儿完全不了解的环境内容,煞费苦心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了避免如此尴尬的过程一再出现,我们将环境创设积极的融入到幼儿游戏环节,让幼儿做环境创设的主人。

在进行环境创设前期,幼儿处于思维单薄期,教师可以适时给予一定的任务卡,实现前期环境创设;环境创设的成熟期,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的创造力将会为环境创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

我班在进行花店环境创设活动中,面对已经成型的花店,幼儿经过讨论发现,花店需要宣传牌、营业执照、进一步丰富花朵的种类。在幼儿的建议下,环境创设得以按部就班的进行。

(三)拓展主题过程中实现“真游戏”

每个主题活动都是由浅入深不断拓展的,根据幼儿年龄段的不同、经验值的不断增加,及时拓展主题有助于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

在“我的秘密花园”主题进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瓶颈期,经过反复的游戏,幼儿对主题的热情逐渐退减,主题内容的推进受到阻碍。于是教师们及时调整策略,结合幼儿大班毕业活动及节日活动,进一步推进主题,开展“感恩季活动”。在活动中,幼儿将自己想对幼儿园、教师、同伴表达的感情,通过结合本班主题制作成作品,送给他人,在表达自我感情的同时,也使本班主题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四)投放材料过程中不忘“真游戏”

材料的投放一般都被幼儿教师视为幼儿游戏的前提,因此在主题生成之后,教师就开始大量的投入各种材料供幼儿游戏。但是,在我班的主题性区域游戏中,我们将发现材料的不足、解决材料投放等系列问题,视为幼儿“真游戏”的表现。

在我班区域调整后,教师就发现一个问题,班内建构区材料严重不足,但教师并没有因为发现这一现象,就立刻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发现问题的阶段幼儿并未参与其中,于是我们静待着幼儿主动发现问题。终于在一次城堡搭建活动中,几个幼儿发现了材料不足这一现象,于是发生了以下一些列的问答内容。

“老师,我们搭建城堡的木板没有了。”几个幼儿争先恐后的向教师反映着发现的问题。“木板为什么会不够用呢?”教师耐心的询问。“因为我们要搭建一个很大的城堡,这个城堡太大了需要更多的木板。”“那我们怎么才能得到更多的木板呢?”“我们可以去别的班借!”“老师,给我们买点吧!”

“都是不错的主意,去别的班借可以实现,但是老师没有钱怎么给你们买呢?”“让幼儿园买可以吗?”“幼儿园倒是可以,那幼儿园谁可以给咱们班买呢?”教师又适时抛出了一个问题。孩子们左看右看,其中一个女孩子小声的说道:“园长妈妈可以给我们买呀!”“那我们怎么才能让园长妈妈给咱们买呢?”又一个新的问题出现,幼儿机智地说:“我们一起申请吧!”于是大一班购买材料申请书,就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涂涂画画中完成了,并交予园长,几天以后孩子们如愿以偿得到了新的材料。

在解决材料投放问题中,首先,幼儿是在“真游戏”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其次,幼儿通过不断的讨论寻找到解决材料匮乏的方法;最后,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幼儿游戏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在“真游戏”的过程。

在主题性区域游戏中贯彻“真游戏”的可行策略

一学期的主体性区域游戏活动结束后,我们深刻的感受到“真游戏”为幼儿和教师带来了超乎想象的收获。针对实践中的收获,总结了以下可行策略。

第一,尊重幼儿自主游戏的权利。将主题生成与拓展、游戏的选择与规划权利交予幼儿,让幼儿进行真正的游戏,教师仅进行梳理和总结。

第二,为幼儿提供低结构、分层次的材料。教师要多为幼儿提供低结构的材料,方便幼儿进行游戏;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方便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游戏材料。

第三,降低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干预度。教师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珍视幼儿游戏的独特价值,降低教师对游戏的干预度。幼儿正常游戏过程中,不干预;幼儿游戏中遇到困难求助于教师时,少干预;幼儿非正常游戏中,讲究策略的干预。

第四,重视幼儿每一次经验的积累。关注幼儿游戏中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关注幼儿游戏中的失败经验,通过幼儿集体讨论、探索的方式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积累关键经验。

第五,做一名优秀地观察者。教师要从过度的指导者转变为优秀的观察者,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的发展,掌握主题活动的进展成为幼儿游戏中最好的合作者、引导者。

8.浅谈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游戏的融合 篇八

一、幼儿园区域游戏的现状

区域活动是指在当前幼儿园教育思想指导下,由教师根据教学纲要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自主操作、自由发现、自由讨论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针对区域游戏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区域游戏过程缺乏主体性,区域游戏设置没有主题,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氛围不适宜,区域游戏材料投放单一、缺乏层次性,区域游戏数量设置单一等等,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

二、根据主题开设合适的区域游戏内容

在区域游戏设置前,我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大班五大领域的活动目标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于大班上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在即将进行的这个主题中可以通过哪些游戏发展幼儿能力。领会主题目标要求在知道本班幼儿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哪些游戏提升幼儿的经验和能力。比如,《动物王国》的区域活动目标是鼓励幼儿主动积极地搜寻有关动物的各种信息,感受动物的奇妙,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幼儿关注动物、了解动物,充分感受动物的美,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学会关心爱护动物,具有初步的生态环保意识。

三、开设与主题相辅相承的区域游戏

区域游戏作为集体教学的巩固和延伸,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发挥着补充和完善主题课程的作用。

(一)科学区

科学区是一个主题活动最先开始探索的区域,是其他区域游戏的源头。当我们把常见植物的种子投入科学区,孩子们立刻沸腾了,热烈地讨论关于这个植物种子的问题,围绕这个疑问的讨论话题越来越多,“丰收的季节”这一主题也就很自然地开展了。根据主题的开展,幼儿对于植物种子的兴趣愈发浓厚,在区域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根据幼儿的现有知识经验预设了不同层次的区域游戏目标,开始幼儿只是观察植物的外形特征,如大小、颜色、形状的不同,但随着幼儿对植物知识经验的累积,幼儿已经认识了这些植物的种子,但是对于有些外形特征比较相似的,如小麦、水稻,有了疑问。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科学区里投入用于植物种子发芽的器皿,让幼儿每天来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在植物结果以后就发现小麦和水稻的不同。在长期观察植物生长情况的过程中,幼儿有了更多的发现,并用土话记录下小麦和水稻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观察情况。

(二)益智区

益智区是开启幼儿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幼儿在区域中自主选择操作材料、自由探索游戏玩法,在快乐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和经验。我们结合“丰收的季节”主题内容开设了“剥花生”活动,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米的数量,引导幼儿用统计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种子标本”主题活动旨在学习用不同的开壳器打开如栗子、松子、核桃等硬壳类种子食品,引导幼儿正确使用不同的开壳器打开种子食品,并能与他人分享果实。“分房”巩固6以内数的组成。区域游戏投入房子图标若干、数字卡、点子卡等,幼儿能够按要求熟练进行6以内数的分合练习。

(三)阅读区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主客体交互过程中获得的,幼儿语言的发展也是在游戏中与同伴交流获得的。”因此,我利用图书架在活动室隔了一块相对较为安静的区域,在里面铺上地垫和地毯,再放上一些可爱的毛绒玩具,营造一种温馨而安静的区域环境。在区域中随着每次主题的更换补充一些新的图书、卡片,如《月亮姐姐做衣裳》《小鼹鼠过生日》《标志大集合》《聪明的中国人》《美丽的祖国》《为国争光的运动员》等。幼儿看绘本、听故事,从书中了解各种新鲜事物,体验书中动物的情感,获得相关知识经验。有的是图文并茂、有教育作用的绘本,有的是与主题相关的卡片。我们还在阅读区里投放水彩笔、彩色纸、剪刀、废旧图书,供幼儿制作自己的小图书。形式多样的阅读不仅让幼儿学习到大量的知识,而且在制作小图书的过程使幼儿形成了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给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由探索、自主发现、快乐学习的活动。区域活动更注重游戏活动的过程,以求一种寓教于乐的境界。合理的区域游戏设置,能使主题和区域游戏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区域游戏来源于主题,在不断丰富区域游戏的同时又让主题内容得到巩固。

参考文献:

金宝凤.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创造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9.小班区域游戏活动教案:小石头画 篇九

培养孩子对美术制作的兴趣,学会运用绘画、剪贴等方法变化石头,使这成为艺术性作品,借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材料设计:

与孩子一起收集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小石头,将其洗干净,另备彩色纸、笔、剪刀、糨糊。

玩法提示:

与幼儿共同欣赏石块,想一想,每一块石头象什么?可以制作成什么?例如:椭圆形的石头,可以想想成人头,给它添上眼睛鼻子、嘴、头发等;小圆石头可以想象成小鸡,给它贴上头、黄黄的翅膀、小脚等。

指导要点:

10.幼儿园小班区域游戏活动设计 篇十

1、乐意扮演角色和小朋友一起玩。

2、学习使用简单礼貌用语招待小客人。

3、懂得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

游戏准备:

游戏区域:娃娃家所需的游戏材料新投放的材料,自制电话四部、小衣服。

知识经验:幼儿已有参与娃娃家游戏的经历。

三、活动过程:

(一)分享经验

1、交流游戏经验:玩娃娃家时你最喜欢当谁?都做些什么事情?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展示相应的照片)

2、交流生活发现:爸爸妈妈在家还会做哪些事情?

(教师展示幼儿收集的照片)

(二)提出问题,引出新的游戏内容-小客人做客。

1、问题:娃娃娃家里已住满了小主人,还有小朋友想去玩,怎么办?

2、讨论:怎样招待小客人?怎样做文明的小客人?

3、提出新任务:小客人评选“文明家庭”。

(三)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入娃娃家游戏。

1、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钥匙”进入“娃娃家”,扮演角色。

2、幼儿相互自我介绍,明确游戏伙伴的身份。

(四)教师以妈妈的身份带领小客人在各娃娃家串门。

重点指导:引导小主人主动、热情的招待客人。

四、活动结束:

听音乐结束游戏。

1、主人交流:你为客人做了哪些事情?

2、客人交流。

【游戏目标】

1、能在老师的提醒下选择游戏内容进行区角游戏活动。

2、喜欢摆弄和操作各类提供的材料,初步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3、愿意和同伴简单交往,能较长时间地专注一项游戏内容,形成区角游戏的常规。

【游戏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初步的参与各区域游戏的经验,初步了解各区域游戏的玩法。

2、游戏场所:本班游戏区域(米奇之家、米奇巧手坊、黛西拼拼屋、布鲁托想想吧)3.游戏材料:

Kitty娃娃家:自制各种家具、厨房用品、家庭成员图片、娃娃、衣服、图书等材料。

Kitty巧手坊:各色彩纸、胶水、油画棒、手指点画材料、交通工具。

Kitty拼拼屋:插塑、积木若干。

Kitty生活服务区:喂动物材料、珠子、小妹妹头像、妈妈头像、小夹子等。

【游戏过程】

一、组织幼儿,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二、教师讲解各活动区域的活动内容。

(一)《Kitty之家》:

1、娃娃肚子饿了 玩法:幼儿在厨房快乐地摆弄小勺子、小铲子给娃娃做饭,并在做完饭后收拾好厨房用具。学习用勺子、筷子喂宝宝吃饭;学习用奶瓶给娃娃冲奶、喂奶。

2、扣纽扣、叠衣服 玩法:通过操作桌面的小衣服材料,学习自己扣纽扣、叠衣服的生活技能。

3、帮娃娃洗澡 玩法:帮娃娃脱衣服.做好娃娃洗澡前的准备工作,学习帮娃娃洗澡。

(二)《Kitty巧手坊》:

1、装饰交通工具 玩法:用手指点画的方式随意装饰。

2、撕面条 玩法:要求幼儿把面条撕得又细又长。练习撕纸,学习沿着直线剪面条,注意工具使用的安全性。

3、宝宝的头发 玩法:老师提出要求,宝宝的头发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引导幼儿较有控制的画直线,大胆的用线条画出宝宝的头发。

4、穿新衣 玩法:天冷了,娃娃家的宝宝没有新衣服穿了,请你为宝宝做一件新衣服,用漂亮的颜色给宝宝的衣服涂色。

(三)《Kitty生活服务区》

1、帮妈妈穿项链 玩法:愿意用各种形状和颜色的串珠串联成妈妈的项链。

2、喂小动物 玩法:教师为幼儿准备若干食物(各种豆豆),让幼儿投入小动物的嘴巴里。

3、帮妈妈和妹妹夹辫子 玩法:妈妈和小妹妹的辫子散了,请幼儿利用小夹子为她们夹辫子。

(四)《Kitty拼拼屋》 玩法:根据图案的相似度,进行拼接,说出拼的事物名称。

三、活动组织。

1、幼儿在老师的提示下,选择活动的区域。

2、幼儿自主活动,教师即时地观察和指导。3.小组交流幼儿的游戏情况,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的游戏方法。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小班区域游戏活动示范课教案:我爱我家游戏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生活技能.有初步的自我服务意识以及帮助家人收拾房间的愿望。

2.能按照标记以及自己的游戏经验对物品进行归类摆放,学习自主收拾整理.初步养成收拾物品的习惯。

11.浅谈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游戏的融合 篇十一

一、集市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无论集市游戏还是幼儿园课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作用,即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不过,我们应明白,之所以两者能有共同的作用,是着眼于两者产生的实际效果的。从幼儿的角度来看,它们更喜欢游戏,甚至希望把课堂变成游戏室。但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幼儿园课程能传授很多知识给幼儿,帮助它们快速成长。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具体特点,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将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整合起来,一方面满足幼儿的贪玩心理;另一方面,也能实现了教学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游戏具有两重价值:第一,工具性价值,第二,本体性价值。对于游戏的主体而言,游戏的作用具备了工具性的价值。可是,仅仅具备工具性价值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本体性价值。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在游戏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游戏与教学的二重价值,否则游戏的意义则丧失了一大半。另外,教师也不能过分注重游戏的本体性价值,而忽视了游戏的工具性价值,这会导致教学模式回到原来的起点,没有产生集市游戏和幼儿园课程相融合的价值。

二、集市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相融合的应用价值

(一)工具简单、容易操作

集市游戏大多取材于社会生活,是人们生活艺术的智慧结晶。这使得游戏不仅具有娱乐性,而且能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在现实的生活当中,集市游戏的使用工具比较简单,操作方便,甚至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需要工具而直接进行。

游戏的种类很多,例如,比较流行的有“跳房子”“抛沙包”等等。在进行跳房子的游戏时,需要的工具器材就是一块空地,幼儿在游戏中可以锻炼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同时,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还可以唱歌,这样就能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这样的游戏中,幼儿既体验了游戏的乐趣,又锻炼了身体。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游戏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幼儿的人身安全,不能因为幼儿的贪玩而置之不管,要保证集市游戏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

(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集市游戏生活气息非常浓郁,而且内容生动活泼,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为有利。例如,追逐类游戏由于其趣味性较浓,活动形式简便,幼儿很喜欢玩此类游戏。它不仅能锻炼幼儿手脚的灵活性,而且能促进幼儿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发展。当然,不同的游戏对幼儿的促进作用是不同的,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能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身体协调性。但总的来看,将游戏融入课程之中,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会得到很大的锻炼。同时,通过游戏活动也易于帮助幼儿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他们的毅力。

(三)锻炼幼儿的能力

集市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施,能够锻炼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因为游戏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在这种反复的合作过程中,幼儿的合作观念自然会得到加强。第二,培养幼儿做事的条理性。游戏总有一套规则,大家在游戏过程中都是按照规则来进行,违反规则者必定会遭到大家的惩罚。幼儿为了避免被惩罚,就会自觉地按规则行事,这无疑会培养其做事的条理性,。第三,能开阔幼儿的眼界。教师在将游戏融入课程时,必定会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删减、增加内容,幼儿在游戏中便能接触到很多新事物、新知识。

除此之外,幼儿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锻炼。下面,是一个将集市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的案例,帮助读者深化对本篇内容的理解。案例如下:

游戏名称:水的游戏

游戏目标:体验玩水的快乐;了解水的用途;教育幼儿应节约用水。

材料准备:空瓶子、装水的瓶子、木块、铁块和水车等。

游戏过程:

1.教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出“水”的话题

2.展示各种游戏玩具,并讲解游戏操作方法

3.分小组进行游戏,教师适当引导

A组.了解水的沉浮。将木块或铁块放在水里,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B组.了解水的冲力。将水倒在水车上,水车为什么会转动?

……

A组小朋友说:将木块放入水中,木块会浮在水的表面;而将铁块放入,铁块会沉入水底。

B组小朋友说:水车在水的冲击下会转动。

……

教师解答各小组的提问,使大家明白水的特性和各种用途。

4.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大家平时生活中如何用水,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懂得水的稀缺性,从而使他们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意识。

结束语

本文通过详细介绍集市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使大家对此有了较清晰的了解,即认识到将集市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的重要性。同时,笔者具体阐述了集市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相融合的应用价值:第一,工具简单,容易操作;第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第三,锻炼幼儿的能力。希望通过文章分析,有助于集市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进而有助于提高幼儿园教育的质量。

12.浅谈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游戏的融合 篇十二

游戏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动力,它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与创造力。而游戏恰巧就是培养孩子求知欲与创造力很合适的一种手段,它可以帮助孩子掌握知识与技能,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例如,想象力、创造力、分工合作能力等等。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游戏占着大部分的时间,在游戏中的师幼互动也贯穿始终,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策略。

一、师幼互动之“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1.存在问题之“主动权被夺走”。很多时候,教师不知不觉就将自己放在了主体地位上,教师作为教育组织者,控制着整个游戏活动,游戏的开始需要导入,游戏的过程需要指导等等,即使心中知道要把主动权还给孩子,但随着游戏的进行,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自觉地就会去控制孩子的行为,通常情况下对于老师的要求,孩子只能选择顺从,这时,孩子在游戏中的主动权不知不觉就被夺走了。

2.存在问题之“兴趣被忽略”。大人总是以自己的眼光来看孩子的世界。老师经常不辞辛苦,精心地收集材料、动手制作,把孩子的游戏空间布置地精美有加井井有条,为了不让孩子的“破坏力”让这份美好消失,必然加入了很多的规则,于是不经意间又限制了孩子玩自己心中想玩的。回过头来想一想,孩子对于游戏道具的破坏,是不是也是一种“抗议”呢?有时,孩子很开心地想到一种游戏的玩法,自己觉得特别自豪特别有成就感,可是这些玩法在大人的心目中却是“不符合要求”的,于是就被制止了。我们在指导游戏的过程中必须了解一点:孩子对于一个活动感兴趣,他才会愿意去做,如果他主动地表达出了自己对于活动的关注和兴趣,那更是我们需要加以保护的,千万不能忽略孩子的兴趣,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才能提高孩子的能力。

3.存在问题之“行为被误解”。孩子的游戏活动中,教师的介入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为了游戏能安全有效地进行下去所要求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老师看到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时,有时并不会过多地去了解情况,便直接批评孩子。教师的介入应该要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用科学的视角去观察,客观地去判断孩子的行为,才能真正了解当时的情况,或者是存在的问题,从而决定如何以及何时介入游戏。

二、师幼互动之“游戏中使用的策略”

1.减少对游戏的干预,将游戏真正还给孩子。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快乐自主的实践活动。幼儿玩什么、怎么玩都应该让孩子自己决定,我们老师要做的,只是给予一些合理的建议,使得孩子们的游戏更合理、更科学,而不是干涉他们。让孩子们成为游戏的主人才会让他们更有热情。反之,孩子们只能成为一个模仿者,这就失去了游戏的初衷。在游戏活动中,孩子必须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这才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发挥自主性,如果教师对于游戏控制地过多,那么这样的游戏就只能算是套上了游戏的空壳罢了,孩子玩儿地不尽兴,愉悦度自然也会减少,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所以,教师还是要在游戏中尽量去尊重孩子的个人想法,减少控制干预,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学习,点滴进步。

2.把握指导时机,控制师幼互动的节奏。指导并不是时时刻刻的,大部分时间,老师应该站在观察的角度上,当孩子的游戏进行不下去时,可以进行指导。比如角色游戏中,当一个孩子站在那儿手足无措,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适时进行指导,指导的方式有很多,我更倾向于以角色身份介入,适当引导孩子继续进行游戏。教师在确定指导对象时,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不要进行无意义的指导,指导过多,便成了干预。所以,观察一定要细致细致再细致。另外由于孩子的生活经验肯定远不如成人,因此,如果孩子进展速度较慢,老师也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把握好节奏,给足孩子时间,让他们进行自我探索,互动,协调等,一口吃不成胖子,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孩子在第一次游戏中就玩儿地非常完美,对于经验的积累,也是成长不可缺少的因素。

3.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准确而机动地定位自己。《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在游戏的时候,我们教师需要灵活抓住时机,根据不同的情况,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孩子,教师所采取的角色定位也应该有所不同,有的时候教师仅仅需要多多观察,有的时候教师需要仔细地去听听孩子的意见,有的时候孩子需要帮助,我们也要有的放矢,让孩子自我尝试后再采取引导式的帮助。

13.浅谈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游戏的融合 篇十三

但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孩子在区域里玩得很开心,但有的孩子则在区域里找不到乐趣,这是为什么呢?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到底应该得到什么?游戏是一种愉悦身心的活动。胡伊青加的《人:游戏者》一书中说到:“能游戏并不等于能体认游戏精神,同样对游戏的研究也代替不了对游戏精神的拥有。”可见,游戏还包括内在的精神价值,游戏与游戏精神虽相互联系但互不等同,只有真正投入到游戏中的游戏者才能体会到。游戏精神是人们在游戏过程中持续而愉悦地体验到的一种自由平等、主动探索和开放创新的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人的幸福追求特别关注。换句话说,游戏精神是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状态或心理体验。所以,在创设幼儿区域活动时,我们需要关注幼儿的“游戏精神”。

一、区域活动中的游戏精神之自主平等

在区域中,活动的主题不应是由教师设定好的,而是应来源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教师应以幼儿的兴趣为依据,让幼儿自主地发起区域活动,这样的活动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促进幼儿的发展。

如,一天上午,小朋友们都围着优优在看着什么。教师走过去,悄悄地加入他们的行列中,发现优优手里拿着一个非常漂亮的小酒杯,酒杯里面是一层一层的鲜美欲滴的水果布丁。旁边有个孩子认出来了,说:“优优,这是一个布丁杯,我也做过。”另外一个也嚷嚷着:“优优,我也做过,我还做过飞机呢,上面有螺旋桨,像真的一样。”从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中,教师了解到这个东西是在一个工坊做的,就请优优坐下来和其他孩子们一起分享她的作品。在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做过类似的东西,于是就请孩子们带来他们各自制作的小作品,有美丽的小公主、神秘的三叶草、憨态可掬的南瓜娃娃、晶莹剔透的水晶仙子„„看着孩子们欣喜的神情,教师组织孩子们成立了“工坊工作室”,由他们自己当小老师,教其他的孩子制作自己的拿手作品,之前没有太多人气的美工区,现在成了孩子们的首选区域。

二、区域活动中的游戏精神之主动探究

教师应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特征的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空间。在区域活动中,我们遵循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思想,让幼儿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以幼儿为主体,重视幼儿参与探索过程、亲历探索方法、交流探索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我们在幼儿兴趣基础上预设游戏活动,捕捉幼儿活动中出现的新兴趣,导入新的游戏活动。

如,在区域活动《花样年华》中,幼儿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这个区域如何命名?这个区域里的材料有哪些?有哪些民族的服饰可以进行装饰?新疆的小花裙用什么材料装饰裙边?蒙古的腰带上面的图案可以怎么来表现?汉族的手绢花可以怎么搭配色彩?各种服装如何摆放?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通过和幼儿一起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搜集资料的方法,激发幼儿进一步活动的愿望,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三、区域活动中的游戏精神之敢于创新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强化幼儿自主游戏的意识。在区域环境的设计上,应能使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探索;在氛围营造上,应是开放的、非正式的、温馨的,让区域真正成为能鼓励和支持幼儿自主创新的游戏场所。

各区域之间的互动对于幼儿的合作以及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将各个区域的隔断围挡挪走,将有助于各个区域间的互动。在手工区,幼儿用各种彩色礼品纸包装糖果,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扇子;在数学区,幼儿根据所选择的图形摆放高高矮矮的罐子,并根据罐子的数量在单子上盖上相应数字;在美术区,幼儿用各种彩色油泥制作物品,用各种彩色笔对自己设计的服装进行装饰。而对于在这几个区域中的幼儿,都可以自由地在“取货处”选取各种颜色和形状的装饰物,由“管理员”对照单子用对应的压花器做上标识后发给他们。

四、区域活动中的游戏精神之愉悦体验

皮亚杰认为:“一切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认识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化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幼儿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并给予证实或否定。

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创设应该把有利于幼儿的参与和情感体验放在首位。其中,参与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创设区域的过程中,采纳和吸收幼儿的建议,请幼儿一起参与区域的创设。这不仅给幼儿提供了参与活动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幼儿获得参与感和主人感;二是指区域是为幼儿创设的,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条件,给幼儿提供机会,使他们参与到其中,保证幼儿有充分利用环境的自由。实践证明,幼儿在自己创设的区域中,感情投入、参与的活动兴趣很高。因此,在区域创设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幼儿有自己学习、动手的能力,着重考虑如何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区域的主人,从区域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幼儿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上一篇:个人销售提升计划书2020年下一篇:驻村任职